文化艺术管理范文

2024-03-23

文化艺术管理范文第1篇

摘要:数字媒体技术作为中国的一种新媒体技术,专注于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覆盖现代设计的各个领域,并被用来推动现代设计的快速发展。此外,中国动画设计产业还增加了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整合现代文化艺术,丰富了现代动画设计的表现形式,从而提高了现代动画产业在国家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简要分析了数字媒体技术和动画设计产业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并对数字媒体技术在现代动画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媒介技术;信息技术;国民经济

0引言

近年来,由于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通信网络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数字媒体技术作为最直接的信息交流方式,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为了满足人们对多样化信息的接受和娱乐需求,传统的动画设计顺应时代潮流进行了大规模的变革。数字媒体技术为现代动画设计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数字媒体产业与现代动画设计的融合进一步推动了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本文简要阐述了现代动漫设计产业的现状,并对动漫设计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合理的分析和建议。

1数字媒体技术在动画设计中的发展

数字媒体技术是数字技术与现代媒体技术融合的产物。这是两种技术相互转化的一种新的艺术表现。数字媒体技术通过媒体信息技术对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和统一管理,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数字媒体产业包括方方面面,动漫产业中的平面设计技术也是数字媒体产业中的技术之一。在动画艺术设计中,在动画设计的早期往往会运用数字媒体技术,将技术与艺术相结合,从而更好地展现艺术。在计算机技术中,数字媒体技术主要用于动画设计的后期,将动画中的画面从静态转变为动态。同时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图像进行处理,进一步处理和改进动画的制作,使其能够独立显示。动画电影不同于过去的小艺术。通过减少人力物力的投入,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扩大行业规模。随着影视动画技术数字化的到来,影视动画在艺术形式、策划宣传、审美观念等方面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创新与进步,其中不乏经典作品。在从小艺术到优秀影视作品的发展过程中,影视动画的发展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在未来,影视动画的发展将注重动画的互动与统一,推动影视动画产业的完善。

1.1影视动画设计的多样化表现

中国著名动画制作人王波创作的网络拼接动画白日梦,将人物、标志、背景图片等不同元素拼接,形成强烈的现实感和时代感,展现时代背景,展示了当时社会中“小人物”所承受的压力和痛苦。

1.2数字媒体艺术在影视动画发行中的应用

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使艺术资源的大量呈现,降低电影的发行成本,丰富电影的传播方式,让更多的人在最短的时间内欣赏到优秀的艺术作品。同时,由于大众传播分享平台的发展,他们还可以观看幕后动画制作的短视频,帮助观众反馈自己的需求和意见。例如,中国经典动画《李仙姬历险记》在上映的六个月内就获得了超过1000万的点击量,其商业价值毋庸置疑。这部动画描述了一个患有“时差综合症”的年轻人。为了找到女朋友,一场穿越时空的冒险。现代数字影像与现代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有利于表达电影的艺术价值和作用,对推动影视动画网络化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2数字媒体技术在动画设计中的应用

2.1数字媒体技术与民族传统元素的融合

民族传统元素蕴藏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动画设计是将民族传统元素与数字媒体技术相结合,推动动画造型设计发展的一项创新。木兰的故事成功地融合了中国传统元素和木兰的历史。是数字媒体技术与民族传统元素相结合的优秀作品。融合发展还应注意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尊重历史和时代精神,为动漫产业的发展寻找更大的机遇。

2.2数字媒体技术对动画设计行业的影响

目前,数字媒体技术的实践成果体现在许多领域。现代动漫产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当今社会的每一个进步和进步都离不开不同科学技术的支持。动画设计师和制作公司要熟练运用各种技术,整合和创新动画信息,提高自身技能,促进全面发展。创新是动漫产业的灵魂。动画设计需要创造性和新颖的制作方法来培养设计人才的创新思维能力。

2.3动画设计师需熟练掌握数字媒体技术

21世纪是数字媒体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与传统动画相比,基于数字媒体技术的现代动画设计更能满足大众对视觉艺术的需求。不同的时代赋予动画设计师不同的任务。在竞争激烈的21世纪,动画设计师必须提高创作的专业性,提高技术应用和控制的能力,注重经验的积累和专业知识的应用,熟练运用数字媒体技术。动漫设计师的发展水平与动漫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迎合数字媒体时代可以推动动画设计产业的不断进步。高校教育是通过艺术实践,引导学生学习社会动画和数字媒体技术,直接培养有针对性的人才。此外,动漫产业还会自主培养一些非专业的动漫爱好者,实现中国动漫产业的有效发展。

3数字媒体技术与三维动画设计的关联性

数字媒体技术与动画设计的融合,使得3D动画产业近年来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借助于数字媒体技术,设计师可以自动生成和处理图片,大大提高了设计效率和设计质量。三维动画设计的出现和普及,打破了动画设计原有的束缚,促进了三维动画的大跨度发展,用户在视觉感知、艺术欣赏、观看方式等方面有了更好的体验。依托数字媒体技术,推动动画设计的创新发展,将静态与动态画面相结合,强化图案的艺术表现力。数字艺术的广泛应用也为动画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空间,使动画作品更加真实、直观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和情感,使观众和作品实现共鸣。

小结:

综上所述,数字媒体技术是现代动漫设计产业的技术芯片,是推动动漫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数字媒体技术将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的发展中,成为行业发展的主流技术。现代动画设计产业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提高了动画作品的质量和价值。增强动漫设计产业竞争力是时代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司若,黄莺.品牌价值、技术创新与新平台赋能——2010—2020年世界動画电影产业研究[J/OL].四川戏剧,2021(10):1-4[2021-11-15].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1.1087.J.20211112.1520.006.html.

[2] 韩若冰.动漫角色的价值属性及社会建构[J/OL].东岳论丛,2021(11):56-67[2021-11-15].https://doi.org/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21.11.006.

[3] 本报记者何亮.用AI技术对老动画施展时间“魔法”[N].科技日报,2021-11-15(006).

[4]. 上海市护理学会“护健天使”抖音视频持续征集中[J].上海护理,2021,21(11):66.

[4] 本报记者宋婧.4K修复重现经典,字节跳动的技术与情怀[N].中国电子报,2021-11-12(004).

[5] 熊明,程钊.人机交互技术影响下湖南皮影的数字化传播模式研究[J].今古文创,2021(43):102-103.

[7]. 萌主[J].意林,2021(22):73.

[8] 苏豪.古典与科幻:动画电影“白蛇两部曲”的审美争途[J].视听,2021(11):104-105.

[9] 刘天豪.日本当代动画剧中吸血鬼形象的本土化研究[J].视听,2021(11):106-109.

[10]付莎莎王澍雨.中视频内容生态日趋完善[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1-11-10(007).

个人简介:

鲁昭宏,籍贯:辽宁省大连市瓦房店市,学历:本科,就读于辽东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学号:0412419004,研究方向:动画。

文化艺术管理范文第2篇

摘要:公共艺术规划对公共艺术自身及城市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美国公共艺术的兴盛与发展得益于其完善的公共艺术规划,通过对美国公共艺术规划内容的深入观察,总结出其公共艺术的兴盛与发展离不开稳定的保障体系、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和系统的运作机制,这正是中国公共艺术规划所需探讨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美国公共艺术;公共艺术规划;百分比艺术计划

公共艺术规划是一个城市或区域公共艺术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的行动框架,是以优化公共艺术空间布局、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和文化内涵、满足公众艺术需求等为目标,对公共艺术的发展进行总体的计划与安排。公共艺术规划不仅有助于公共艺术自身有序的发展,也有益予促进城市文化的发展和文脉延续,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交流与互动,提升空间的可识别性和吸引力。美国公共艺术的兴盛与发展,即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完善的公共艺术规划。系统的规划内容,使公共艺术各环节之间有序运转并得到相应的支持。本文通过对美国公共艺术规划内容的剖析,总结和归纳成熟的经验与做法,以期对中国公共艺术规划内容探讨具有启示作用。

一、公共艺术规划的重要性

通过对美国公共艺术的深入观察,可以发现,较之于传统的艺术形式,公共艺术还涵盖一个不同参与主体之间互动的社会过程,包含作品的征集、创作、遴选、实施、管理等环节,在此过程中不仅涉及创作者与公众,还涉及到赞助者、艺术机构、媒体等。其创作形式、介入社会的方式、面向公众的形式都有了较大的不同。正因此,公共艺术往往更强调作品介入社会的过程。因而,公开性、互动性、参与性成了重要的价值取向,并建构了其公共性的内涵。由于涉及到众多参与主体和环节,相互间如何协作和运转,都需有相应的规定和机制。因此也突出了公共艺术规划的重要性,以协调各参与主体,使之能积极互动与合作,协调各运作环节,使之有序衔接和开展。

系统的公共艺术规划不仅能为公共艺术发展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和政策保障、行之有效的管理體系和系统的运作机制,也能保障公共艺术的公共性价值和艺术品质,这都有助于公共艺术的有序发展,并在城市和整体文化架构中发挥多元的作用。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持有这样的观点:在当今世界,城市的发展与竞争,由以往的重经济逐渐转向重文化,当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城市文化为核心的软实力相对于以经济和硬件设施等内容为代表的硬实力将占据更为重要的地位,国际著名城市大都体现出以文化论输赢、比后劲的状况,城市的文化品格、人文特质对塑造城市品牌尤为重要。“城市之间在经济、社会等所有领域的竞争,最终是文化的较量。”公共艺术普遍被认为是营造场所精神、提升城市和社区文化内涵、提高环境品质和竞争力、推动经济发展的一种文化手段。而系统的公共艺术规划能够有益于公共艺术在城市文化及整体城市的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美国公共艺术规划内容及其作用

美国是公共艺术发展最为成熟的国家之一,这得益于各类公共艺术规划的实施。百分比艺术计划可谓是一个总体的公共艺术规划,集法规、政策、机制为一体。美国目前有约三十个州先后实施了百分比艺术计划,每个州的具体规则不尽相同,但要求公共建设项目拿出一定百分比的建设资金用于公共艺术成为核心内容。这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对公共艺术发展起到保障作用,推动和带动了大量公共艺术的诞生。1959年,费城成为美国首个实行百分比艺术计划的城市。1973年,西雅图开始实行百分比艺术计划,并制订了《西雅图市中心都市计划》,仅用了十年就推出八百多件公共艺术作品。1982年,纽约实行百分比艺术计划,规定公共建设项目资金的百分之一用于公共艺术。艺术家们借由多元的公共艺术形式敏锐地把握和反映城市的文化多样性,使得公共艺术成为重要的文化手段,推动城市文化及整体城市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的经济、文化、社会、城市建设等得到长足发展,公众对文化艺术、环境品质、社会参与等方面的精神诉求增强。1963年,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成立,旨在向美国公众普及艺术,并赞助和管理公共艺术。其承担了公共艺术赞助的引导者角色,拥有详尽的规划内容与赞助机制。国家艺术基金会注重与民间机构合作,吸纳七至八倍的社会配套资金,逐渐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整合社会资源的公共艺术赞助模式。理查德·哈斯(Richard Haas)正是在国家艺术基金会的赞助下创作了大量负有盛名的室内外建筑壁画,其作品遍及纽约、芝加哥、波士顿等地,他不断实践着“以城市为画布”的理念,赋予建筑及环境独特的性格。

美国各城市通常设有相应的艺术委员会,制订公共艺术规划(Public Art Master Plan)和管理公共艺术事务。各类民间基金会和机构,如纽约的创意时代(Creative Time)与彭博(Bloomberg)、波士顿的绿道(Greenway)等,也有着自身的公共艺术规划,这使之成为公共艺术发展的重要推进者。这些公共艺术规划往往强调立足于城市及社区特质。“洛杉矶市中心公共艺术规划”即在目标中提出:延续多元与高质量的公共艺术计划,以反映洛杉矶与洛杉矶居民之特质。此规划应融入洛杉矶的城市内涵,广泛反映社群的多元组成。从中可以看出对彰显城市及社区的环境及文化特质、关注公众精神及需求、创造社会交往与互动的强调,这在美国的城市公共艺术规划中有着普遍性。

通过对这些公共艺术规划内容的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其与公共艺术表征之间的关联。正是因为有系统的公共艺术规划,以及相应的法规和资金等的保障,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和有效的运作机制等,使公共艺术各环节之间有序运转并得到相应的支持。而普遍强调基于特定场所(site Specific)和针对社区而创作,使公共艺术通常扎根社区,彰显社区的环境及文化特质,并成为社区的骄傲与代言。同时,注重公众参与和关注公众精神,使得公共性成为其公共艺术的核心价值。正如旅美学者高千惠在书中所写到的,公共艺术进入了目前现实文化与前卫思考相结合的新年代,已经从艺术家的理想蓝图转手到公众问题的陈列。此外,各城市及民间机构根据公共艺术规划定期开展活动,激励创意和提案,历练了艺术家的创造性思维和公共性思考。这些方面共同造就着美国公共艺术重环境、重文化、重公众、重社区,以及全社会共建的面貌。这些公共艺术规划的具体内容因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涵和人文精神,而成为公共艺术与社会之间紧密联系的纽带,具有多元的作用,也使公共艺术不仅作为美化或装点城市的艺术品,而且更多成为引发社会交往与互动的“思想容器”。

三、中国公共艺术规划内容探讨

纵观近二三十年来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可以发现,公共艺术的数量迅速提升,以城雕、壁画等为主体的公共艺术频繁出现于各类公共空间。与此同时,规划、管理及相应的理论体系却并不完善,这种不对等的状态制约着中国公共艺术的有序发展,使公共艺术作品良莠不齐、地区发展不均衡、作品缺乏场所针对性、公共性程度不高等问题普遍存在。公共艺术规划的重要性被提上日程,相关的研究亟待开展,我们可从美国公共艺术规划的成功经验中提炼出有益的经验与做法。

通过对美国公共艺术规划内容的深入观察,总结出其公共艺术的成熟运作离不开稳定的保障体系、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和系统的运作机制,这正是中国公共艺术规划所需探讨的重要内容。接下来主要从这几个方面结合中国公共艺术规划的现状和语境展开探讨。

(一)稳定的保障体系

公共艺术的发展离不开稳定的政策和资金保障,这不仅是公共艺术发展的基石,也是规划的重要内容。从美国公共艺术规划的成功经验来看,百分比艺术计划、城市公共艺术规划、国家艺术基金会的设置对公共艺术发展的保障作用显著。因此,有必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探讨如何建立一个稳定的公共艺术保障体系,以提供政策、资金和公共艺术品质等方面的保障。

1.百分比艺术计划与城市公共艺术规划

百分比艺术计划是一种合理有效的政府支持公共艺术发展的模式,目前中国仅有小范围的尝试,全面的实行任重而道远。对于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而言,百分比艺术计划的设置是首要任务。

美国百分比艺术计划可谓是一个总体的公共艺术规划,所涉及的内容非常详尽,不仅具有立法的强制性规定,同时也涵盖具体的政策和运行机制,包括条例、宗旨、目标、公共艺术定义、资金来源、艺术家及作品遴选方法、社区介入和公众参与方式等,融法规、政策、机制于一体。纽约的百分比艺术计划即明确规定,艺术家应在作品征集阶段就介入其中,艺术作品须设置于公众易接近的区域,强调应与社区合作等等。在百分比艺术计划的支持下,纽约至今已设置数百件公共艺术作品,遍及各类公共空间的作品反映了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多样性,以及公众的精神和创造性。百分比艺术计划不仅为公共艺术发展提供了政策、资金和品质的保障,也为各城市公共艺术规划的实施提供了参照。百分比艺术计划可谓是宏观层面的规定,而城市公共艺术规划则是各城市立足自身的历史文化特质而制订的具体发展规划。

以圣地亚哥市为例,其公共艺术规划强调:彰显社区身份和骄傲,创造社区支持,支持艺术家,强化城市环境,注重项目的程序和管理,明确资金来源。圣芭芭拉市的公共艺术规划也详尽地阐述了以下内容:提高公众欣赏能力,创造成功的和吸引人的公共空间,提升城市设计的品质,改善公共设施,彰显社区的身份和骄傲,纪念社区的历史和彰显多样性,提供教育和学习的计划,为所在区域的艺术家提供施展其天赋的计划等。这些内容明确而具体地规范了公共艺术发展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我们也可从中窥见当代美国公共艺术的兴盛和发展与这些具体规划条例之间的诸多关联。

百分比艺术计划和城市公共艺术规划不仅从政策、资金层面为公共艺术发展提供了保障,还从行动层面保障了公共艺术有序运作,同时,也在品质与内涵上不断建构着公共艺术重公众、重社区、基于特定场所的特性,这都是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的。

2.国家艺术基金会

通过对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的观察,可见其对公共艺术发展的引导作用显著。它旨在“向公众普及艺术”,并探索与民间机构合作及支持公共艺术的方式,承担着相当一部分公共艺术的赞助工作,为公共艺术的规划与布局、管理与运作提供了依据。它不仅作为政府直接赞助公共艺术的重要途径,还带动许多民间机构和个人的赞助,最终实现成倍的效应。它为艺术机构提供的“种子基金”,能够为受赞助机构带来七八倍的配套资金。美国政府灵活应用市场运行规则和社会赞助的历史传统,与艺术机构合作,合理有效地将社会资金纳入艺术赞助体系中,这种赞助体系有着突出的优势,可以在国家管理下借助更多的社会资金来发展公共艺术,是一种可资借鉴的模式。

中国于2013年12月成立了国家艺术基金会,采用国家设立、政府主导、专家评审、面向社会的公益性基金模式,主要资金来源是中央财政拨款,赞助范围包括艺术的创作生产、宣传推广、征集收藏、人才培养等方面,机构或个人均可申请。从其赞助类别来看,主要侧重于曲艺、舞蹈、话剧、绘画等传统艺术形式,而针对公共艺术的赞助尚未大量涉及。鉴于城市公共艺术在当代艺术领域占据比重的日益增大,及其对城市环境及文化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应增加对公共艺术的赞助比例,充分发挥国家艺术基金对公共艺术的赞助及引导作用,为公共艺术规划、管理提供依据,同时吸纳民间机构和个人的赞助。由此,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将会得到更有力的政策、资金的保障和广泛的社会支持,从而使公共艺术获得更稳定有序的发展。这都是公共艺术规划需要重点探讨的内容。

(二)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

1.公共艺术委员会

公共艺术的发展离不开专门的管理机构,以负责具体的操作与实施。美国各级文化部门大都设有相应的艺术委员会,管理公共艺术事务。2014年12月,中国文化部直属的中国文化管理协会成立了公共艺术专业委员会,整合了城市雕塑、艺术景观、城市家具等各个公共艺术领域,注重在城市建设中彰显独具特质的文化,发挥文化管理在城市文化建设方面的作用,这对中国公共艺术发展来说无疑是一件有力的举措。此前在一些大中城市也设有城市雕塑管理办公室,其职能相当于公共艺术委员会,而在其他一些城市,公共艺术管理较多由城市规划部门进行。成立专门的公共艺术委员会,能够突出工作重点,更有针对性地为公共艺术的设计、运作和实施等环节提供管理,使各环节之间有序运转。

2.公共艺术遴选小组

在作品征集阶段,建立公共艺术遴选小组是非常必要的,能够选择合适的艺术家及作品,使作品更多建立在特定场所和民意的基础之上。纽约文化事务局的公共艺术遴选程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范本,有着典型意义。当遴选程序启动后,文化事务局下属的公共艺术部门即成立一个遴选小组,通常包含六至七人,由公共艺术部门负责人担任主席,参与成员包括策展人、艺术家、建筑师、批评家、历史学家等,其中一名须生活或工作在项目所在地。遴选程序一般先由建筑師向遴选小组进行项目介绍,并基于社区环境的性质和建筑物功能提出选择哪一类艺术家的意见,随后遴选小组依据一定的标准对申请者进行初选,并选出数名艺术家来参与投标。这一程序既保证了公共艺术遴选的公开、公正与透明,也使得公共艺术更多基于特定场所的环境与文化特质及公众的精神与需求。

公共艺术委员会和遴选小组能够为公共艺术运作提供详尽而具体的管理,因此也是公共艺术规划需重点探讨的内容。应结合中国公共艺术管理机构的现状,推动各级文化部门和各城市公共艺术委员会的成立,并且尽可能为每个项目设立由各界人士参与的遴选小组。有针对性地为公共艺术运作过程提供深入细致的管理和技术支持,使公共艺术更多基于特定场所,引发广泛的社会交流与互动,使公共艺术的设计、运作和实施等环节能够有序地运转。

(三)系统的运作机制

通过对美国公共艺术规划成功经验的归纳与总结,以及对中国公共艺术发展语境的分析与判断,我们可以在如下方面对公共艺术运作机制展开探讨。

1.制订公共艺术发展的总体计划。各文化机构和城市可通过对城市和区域的历史文化与发展方向、公共艺术空间布局与文化定位的分析与研究,有针对性地设置公共艺术发展计划,包括远景构想和近期目标。避免分布不均、艺术品质低、内涵单一、场所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使公共艺术更多建立在特定场所的环境及文化特质基础之上,并且与城市整体的发展与建设目标相辅相成。

2.公共艺术遴选标准及设计原则。制订总体的公共艺术遴选标准及设计原则作为基本依据,同时根据每件公共艺术设置场所的历史文化特点、空间特质、公众精神与需求等,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的遴选标准和设计原则,并且以作品的开放性与可达性,公众介入的程度为重点考虑。力求公共艺术基于特定场所的环境和文化特质及公众精神与需求。

3.资金筹措方式。探讨政府与民间合作的赞助模式,吸纳社会资金作为配套资金来支持公共艺术。同时,规定在项目启动前需明确资金来源,使项目得到充分的资金保障。

4.公众纳入方式。应致力于使公共艺术成为公共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以向公众普及艺术为主旨。美国公共艺术规划十分重视公共艺术和公众的对话与交流,公共艺术不仅被普遍认为具有提升环境品质、彰显社区特质、增强城市吸引力等作用,还被视为是一种推广性的美育,一种平民化的艺术建设,公众的参与程度是决定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常采用丰富有趣的互动和公共艺术教育让公众体验和深入理解公共艺术。这都是可资借鉴的公众纳入方式。

5.后续维护、作品评估。需在规划中充分考虑到作品的后续维护,及对作品的效果和社会效应进行定期评估,以不断提升公共艺术的总体品质。

6.公共艺术互动地图。在相关网站上设置城市或区域的公共艺术互动地图,包括艺术家及作品介绍等。一方面有助于公众了解现有公共艺术空间布局、作品与环境和文化的关系,以便公众更深入了解和参与公共艺术。另一方面,也为今后公共艺术规划的不断完善打好基础。

7.公共艺术人才库。汇集公共艺术领域艺术家的作品及个人信息,方便艺术家申请赞助和及时更新作品,同时也能提高公共艺术遴选的效率。

8.公共艺术活动。定期举办公共艺术竞赛、展览、教育等活动,有益于激励艺术家的创意和历练艺术家,推动优秀作品介入各类公共空间,纳入更多的公众。同时,也有益于作品公共效应的推广。

综上所述,公共艺术规划是一个多层级、多元化的系统,稳定的保障体系、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和系统的运作机制构成公共艺术规划内容的主体,是中国公共艺术规划可重点探讨的内容。

结语

公共艺术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通过美国公共艺术发展与公共艺术规划之间关系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到系统的规划对公共艺术发展的良好促进作用。同时,我们也寄希望于中国尽快建立起符合自身语境的公共艺术规划体系,使公共艺术发展更多从无序到有序,从零散到系统,更加突出公共性价值、社会价值、环境价值、文化价值等。为此,我们应将公共艺术规划视作一个多层级系统,从保障体系、管理体系、运作机制等角度进行研究。从政府层面,尽快推行百分比艺术计划,公共艺术的有序发展离不开百分比艺术计划的先行,在此框架下,公共艺术的品质和数量、公共性程度、管理水平等将得到政策保障。各城市也应立足自身的环境及文化特质制订一个具体发展规划,为公共艺术的有序运作提供具体的支持。发挥国家艺术基金会的作用,使其承担公共艺术赞助的引导者角色,探索其与民间机构合作的模式,以吸纳社会资金,从而提供稳定的资金保障。同时,从公共艺术委员會及遴选小组的建立及其运作方式角度探讨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此外,系统的运作机制也是公共艺术规划的重要内容。三者的共同协作有助于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建立在一个稳定、合理、有序的基础之上。

文化艺术管理范文第3篇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人类成长历程和优秀传统进行反映的一种文化,在文化保护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无形性特征,使得其保护工作的难度较大。数字化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新的机遇,相关部门可以通过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引入虚拟现实及可视化展示技术、运用新媒体再现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式,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工作。

[关键词]数字化环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知识经济时代,文化的传承非常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蕴含着丰富的内涵。运用现代数字技术,能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提供新的途径,甚至于数字化文化遗产的发展程度已经成为了一个国家信息基础设置的标志。最近几年,我国越发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建设,强调以数字化技术为支撑,实现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开发和利用,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保障。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不存在物质实体,被团体或者个人视作文化遗产的表演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文化场所、工艺品等,如昆曲、嘉善田歌、芜湖铁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有几点,如语言形式、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知识实践以及手工工艺技能等,其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组成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传统文化,强调对知识、技能和技巧等的传承。但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着较大的难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是无形的,需要以人为依托进行表现和传授,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传承人员的个人因素会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二是保护方法的局限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的保护方法通常都是利用文字、图片或者录音录像的方式进行保存,缺乏完善的保护机制和保护方案,一旦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很容易出现数据资料的丢失;三是地域的限制,非物质文化遗产无法脱离特定的民族文化而存在,不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但是死板僵化的传承方式也影响了文化本身的创新和发展[1]。

二、数字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一)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需要以人为依托,以形象、声音、技艺等作为表现手段,属于一种活的文化,对于保护方法有着比较特殊的要求。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经历了从口传心记到文字记录再到影音资料记载的过程,现代数字技术的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更多的采集和记录手段,要求相关部门利用数字化技术,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保证记录的全面性、系统性和真实性,构建资料性数据库,实现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全面深入。面对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构建相应数据库的过程中,需要重视顶层设计,确保其作用能够充分发挥出来。从宏观角度分析,国家应该建设统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进行统一管理,形成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系统和综合管理平台[2];从微观角度分析,地方政府应该重视对于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和整理,依照国家统一规定,做好资源的数字化处理,再经过分类编码存储到统一数据库中。2010年,我国文化部提出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到“十二五”规划中,强调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信息技术结构起来分阶段实施。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的进展分析,我国目前已经建成的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资源数据库、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源数据库等,截止2013年10月,数据库中存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信息的总量达到了16.6TB。上述数据库及信息平台基本可以支撑对于电子文档、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类型数据的整合检索工作,而且能够通过区域、时间等条件,对检索范围进行压缩。

(二)引入虚拟现实及可视化展示技术

虚拟现实及可视化展示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能够以一种最为直观的方式对信息进行表达,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开发利用提供直观生动的信息服务。不过,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受技术条件影响,数字化手段相对单一,虽然3D动画、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等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想要将其应用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依然需要解决不少问题,如虚拟现实引擎、3D制作平台等。基于此,相关部门应该积极引入先进技术手段,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工作[3]。

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例如,通过2D和3D动画技术,可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场景、过程等进行恢复和再现,也可以通过视频、动画等形式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视化;应用场景搭建、动作绑定、知识建模等技术,能够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情景和行为的快速生成,实现虚拟再现及互动操作,确保大众能够更好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对传统手工艺的使用方式、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等进行再现,在为传统手工艺提供保护的同时,也能够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可视化展示技术能够将虚拟形象具象化,推动知识和信息的增值重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具有活态性的特点,要求数据库建设必须以知识库为主,而其中包含的不同知识源在语义上存在异构性,用户能够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文化空间知识的学习,对自身的用户类型信息进行更新,继而推动文化空间知识源的创新。

虚拟现实及可视化展示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发挥出了不容忽视的作用,以华中师范大学提出的“虚拟巴东”项目为例,巴东县作为少数民族聚集地之一,也是巴楚和巴蜀文化交流融合的关键区域,民族文化丰富,民俗风情淳朴,有着非常独特的个性和魅力。“虚拟巴东”项目在各类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深入挖掘和提炼,以GPS技术、GIS技术、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三维建模技术和虚拟技术为支撑,从多个角度展示了巴东旧縣遗址还原后的面貌,如“跳丧舞”等,对巴东民族文化内涵进行了展示,使得观众能够非常直观地看到当时的文化场景,甚至能够与复原遗址中的对象进行交互,体验“真实”的古代生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案[4]。

3.运用新媒体再现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的表达与传播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和工具,技术的进步则能够为文化传播提供更加下先进的方法和手段。从传播学的角度,应该将新媒体看成是一种全新的传播方式而不是纯粹的技术概念,新媒体传播代表了信息时代媒体传播的新形式。传统相对封闭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一般是借助口头和行为方式,传播范围狭小,传播速度缓慢。现代媒体的发展,则为非物質文化遗产的传播创造了新的条件。与以往的传播方式不同,新媒体传播泄洪,传播者能够实现与受众的实施通讯和交互,信息反馈更加简单,信源和信宿角色也能够随时转换。而点对点传播和点对面传播并存的模式,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方向,一是大众传播覆盖面越来越大,二是覆盖面越来越小,最终实现个性化传播。

运用图像、音频、视频等技术手段,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处理,能够充分发挥数字媒介的特点及优势,通过交互立体的传播渠道,以数字电视、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支撑,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平面传播向交互立体传播的转变,也能够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内容的深化,将其更加全面的展现出来,深化内涵的同时,使得珍贵的文化遗产可以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以网络传播为例,其本身能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进行拓展,使得其从区域文化转化为更大范围的文化,在强化文化交流的同时,也能够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进一步发展。

结语

总而言之,信息化背景下,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于社会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如何更好的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推动文化多元化发展,是相关部门需要高度重视、深入研究的课题,更是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这个过程中,风险与机遇并存,必须认识到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任重而道远,需要加倍努力。

参考文献:

[1]陈琪露,刘欣欣,方意,等.AR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的应用初探[J].才智,2017,(32):231;

[2]欧阳爱辉.壮族师公舞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机制初探[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7,(6):78-83;

[3]金银琴.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系统设计——以浙江曲艺为例[J].图书馆界,2016,(4):10-12;

[4]杨义龙.数字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J].内江科技,2017,(8):91,18。

作者简介:古东权(1961-),男,国家三级演员。研究方向:研究客家文化艺术、歌唱表演艺术。参与过100多场歌舞晚会的组织策划和几百余场文艺下乡演出。获“中国原生态民歌盛典”优秀传承人奖、广东省“文化下乡积极分子”、广东省“优秀山歌手”、广东省“优秀音乐家”奖和广东省“群文之星” 等称号。多年来致力于客家文化艺术的宣传教育工作。录制出版多张《古董新歌》专辑,组织编撰《东江客家山歌集》。现任惠州市文化馆副馆长、惠州市群星客家艺术团团长。

文化艺术管理范文第4篇

摘 要: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核心价值体现,它代表了一个企业的发展成长理念,因此不同的企业拥有不同的企业文化。虽然文化各有不同,但其核心价值观都包含着:公正、仁慈、自尊、博爱、正直、诚实、品质、服务和耐性的美好品德。这些都是历史传递下来的美德,同时也是指引一个企业走向长盛不衰的永恒力量。

关键词:企业 文化建设 文化管理

一、企业文化建设

1.什么是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形成、塑造、传播企业文化相关的的过程。多强调口号的呐喊,内容的宣传。其核心反映在文化的建立上面,企业文化是一次基于策划学、传播学范畴的实际应用。

2.企业文化如何进行建设:(以公司五色文化为例):

2.1头脑风暴10分钟。头脑风暴10分钟是指员工每天上班前10分钟听公司领导讲解五色文化。

2.2定期做思想小结。按照公司五色文化的核心思想,将五色文化推崇的行为与自己的实际行为做对比,定期做思想小结,进行自我评判,发现自己做到了五色文化要求的哪些行为,以及不足点该如何改正。

2.3实施文化理念的“视觉化”工程。实施文化理念的“视觉化”工程就是将五色价值观、使命、愿景、战略导向和相关要素等标语化,文化画与话,用可视可听可讲的形式展示文化理念和文化成果。

2.4选树典型。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头作用,使员工在活动中受到熏陶、感染和教育。

2.5培训活动。通过举办学习培训、征文演讲、知识竞赛、传授互动等活动,“槽刻”五色文化,构建同心文化。

二、企业文化管理

1.企业文化管理。现代企业管理工作当中一个突出的地方就是企业文化的管理。企业文化强调以人为本,把培养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价值观作为企业员工自身价值体现的核心价值观。企业文化管理工作做的好,不仅可以提高企业内部员工的凝聚力和责任感,还可以增强企业的外部竞争力,在经济发展的竞争大潮中占据自己的一席之地。

2.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管理两者之间的差异。

3.怎样从企业文化建设迈入企业文化管理。

3.1由策划改为深度学习。企业文化管理不是对企业文化进行一次次地策划,创造新的企业文化内容,其实质是利用企业文化去解决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从而提升企业文化的利用价值。

A、全面找出价值驱动要素;B、分析得出关键价值驱动要素:C、分析其潜在价值驱动要素;D、确定企业激励目标;E、对于事务性服务工作效率的高低用成本效率进行衡量,分析每个员工对于企业成长的价值贡献。

3.2对价值创造进行全方位解析。

A、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正确看待人力资源部的变革和成长; B、对公司业务进行全方位的学习;C、把人们的关注点更多地吸引到写作与创造方面,摒弃旧有的单一的控制工作;D拥有一颗创新的灵魂,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3.3制定新的战略与标准。

A、因为人具有个体性,根据个人特点制定成功标准,从而共同影响公司的发展;B、建立一套鼓舞人心的薪酬方案; C、对公司战略进行宣传讲解;D、正确看待培训;E、与公司员工进行密切沟通,了解公司发展细节。

3.4加快速度進行结构调整。

A、利用网络建立起员工、客户、供应商和业务伙伴之间的合作关系,提高工作效率;B、培养公司员工的团队精神,提高员工团队发展的责任心。

4.由落地走向深植。从近些年中国企业成长和发展的过程来看,企业文化存在两种典型的发展方向:一种是企业把自身的企业文化捧得很高,内容非常地先进,紧随时代的潮流。但在实际的执行当中,很多企业文化所要求的思想或行为成为了空话,企业文化也就像是一个摆设一样,根本发挥不出其实际作用;另一种是企业员工的真正执行,由于企业文化没有充分地深入到每个员工的心里,导致企业员工执行度不强,企业管理起来复杂而困难。这主要是因为企业文化宣传地不够到位和深入,加之企业员工整体的职业文化素质低,使得企业文化的员工接受文化的核心思想偏弱,没有形成强烈的心理契约。同时,企业员工自律能力较差,使得整个企业内部的管理成本增加。因此,对于企业文化的管理工作,重要的是加大对企业文化的渗透工作,让员工自觉地建立起心理契约,行为由他律走向自律,把企业文化深植入每个员工的心里,共同努力,共同促进企业的发展。

5.建设企业文化发展为管理企业文化。现在,企业文化是促进一个公司发展的重要因素,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重视自身企业文化的建设和管理。对于以前存在的“重理念”、“轻深植”的情况,各企业纷纷做出努力进行改正。将企业文化管理工作做为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核心,对企业文化做出正确的管理。不但追求理念的创新,更要将创新后的企业文化与当今实际情况作对比,实事求是,用企业文化真正解决企业存在的问题和问题背后的问题。

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上,很多公司都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然而,很多公司的企业文化都不能很好地与公司的战略、人力资源、生产、经营、营销等管理工作进行匹配。企业文化所反映出的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每位员工的一种“道德绩效”衡量标准,员工以此价值观作为行为导向,将个人行为与企业发展紧紧结合在一起,将个人目标作为实现企业大目标的关键因素,主动承担起企业发展壮大的责任。另一方面,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日常管理的一种参照,是一种理性而有效的管理手段,可以实现企业想要达到的功利目标。

企业文化管理工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企业文化纲领的拟定仅仅是企业文化管理工作的一个开端,它的主要工作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确定企业文化管理的核心,这主要取决于企业家与企业家群体。企业家和企业家群体作为企业的领导者,是企业文化的最初缔造者,也是企业文化贯彻实施的先行者,其拟定出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往往就决定了企业以后的发展,也反映出自己希望企业向哪个方向发展的意志。同时,企业家和企业家群体要充分商讨企业今后的具体发展方向、发展战略、主要发展领域,以及商业运作模式,找出自身企业发展的优势和不足,努力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企业文化,企业领导是企业文化最初的追随者和传播者。通过一次次地讲解,一层层地传递,使每个企业员工都能充分理解自己企业文化的真谛,以文化促行动,切实发挥每个人的个人价值。(2)企业文化的建设重要的进行有效地管理,这主要就依赖于企业的核心人才和中坚力量,换句话说除了企业高层进行统筹把握外,企业文化的管理工作主要由各层管理者承担。其工作内容包括:一、总结各层发展情况,发表个人意见,与企业高层要共同参与企业文化的制定。二、总结各部门业务经验教训,寻找解决办法。三、企业的中层管理者往往是真正接触员工,深入员工内部的人,对于企业文化的讲解和宣传,他们是最最重要的力量。因此,要鼓励中层与企业员工之间多多接触,将企业核心价值观深植入每个员工的心中。用企业文化做指导,进行员工的管理工作,一旦员工拥有自觉性和责任感后,这将大大减少企业的内部管理成本。

企业文化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是现代企业管理工作的发展新趋势,也是玉溪矿业公司创新构建五色文化体系最重要的目的之一。站在企业文化管理新的更高的起点上,坚持不懈,大胆探索,用心践行五色文化,精心打造文化软实力,解放文化生产力,为精心打造“绿色循环持续 国内一流矿业”公司而努力奋斗。

文化艺术管理范文第5篇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将会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这对于加深我们的西方社会的理解是一件好事,但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 1.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经常出现的文化冲突

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会出现的文化冲突有很多种,在这里我们不可能一一叙述,只能列出比较常见的几种。 1.1 隐私方面的冲突

中国人的隐私观念比较薄弱,认为个人要归属于集体,在一起讲究团结友爱,互相关心,故而中国人往往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告。而西方人则非常注重个人隐私,讲究个人空间,不愿意向别人过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让别人干预。因此在隐私问题上中西双方经常发生冲突,例如:中国人第一次见面往往会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儿女,职业,甚至收入,在中国人的眼里这是一种礼貌,但在西方人眼里则认为这些问题侵犯了他们的隐私。 1.2 时间观方面的冲突

西方人的时间观和金钱观是联系在一起的,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它们非常珍惜时间,在生活中往往对时间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计划,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在西方,要拜访某人,必须事先通知或约定,并说明拜访的目的、时间和地点,经商定后方可进行。而中国人则属于多向时间习惯的国家,在时间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一般不会像西方人那样严格的按照计划进行,西方人对此往往感到不适应。 1.3 客套语方面的冲突

中国人注重谦虚,在与人交际时,讲求“卑己尊人”,把这看作一种美德,这是一种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在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往往会自贬一番,以表谦虚有礼。西方国家却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当他们受到赞扬时,总会很高兴地说一声“Thank you”表示接受。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我们认为西方人过于自信,毫不谦虚;而当西方人听到中国人这样否定别人对自己的赞扬或者听到他们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时,会感到非常惊讶,认为中国人不诚实。

1.4 餐饮习俗方面的冲突

中华民族素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在交际场合和酒席上,热情的中国人常常互相敬烟敬酒。中国人宴客,即使美味佳肴摆满一桌,主人也总习惯讲几句“多多包涵”等客套话。主人有时会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夹菜,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多吃菜、多喝酒。而在西方国家,人们讲求尊重个人权益和个人隐私,所以他们不会做强人所难的事。吃饭的时候,绝不会硬往你碗里夹菜,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他们也不会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喝酒,不会非要你喝醉了为止。 2.造成文化冲突现象的原因探究

造成中西文化冲突现象的原因多种多样,究其根本,就是因为中西双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历史背景,必然带来人们思想、行为等多方面的差异,甚至是冲突,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看一下有哪些主要的原因。

2.1 思维模式存在差异

文化会影响人们对外界事物的看法和认识,不同的国家存在不同的文化,因此在思维模式方面必然存在差异,这一点在东西文化之间表现得尤为明显。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注重逻辑和分析,而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则表现出直觉整体性,这一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特征。由于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往往特别重视直觉,注重认识过程中的经验和感觉,在交往中也往往以这种经验和感觉去“以己度人”。与西方人的思维模式相比,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模式具有明显的笼统性和模糊性,久而久之,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可以解释为识别和简化对外界事物的分类感知过程。从本质上说,思维定势往往忽视个体事物的差别,夸大与另外某一社会群体相关的认知态度,常常带有感情色彩,并伴有固定的信条。在所有的定势中,有些定势是正确的,而有些则是错误的,会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造成交际失误。 2.2 行为规范各不相同

行为规范的具体含义就是指被社会所共同接受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简单的说,就是告诉人们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的一种规范。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时,经常出现的一个现象就是套用自身所在社会的行为规范来判定对方行为的合理性,由于双方的行为规范存在差异,常常会产生误解、不快甚至更坏的结果。比如说中国人轻拍小孩子的头部表示一种友好,而在西方国家,这是一种极不尊重小孩子的做法,父母会对此非常愤怒。所以说在跨文化交际中是否 能够正确地识别和运用行为规范是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要保障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就必须理解对方的行为规范,尤其是什么行为是被禁止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遵循入乡随俗的原则。 2.3 价值取向不同

人们的交际能力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必然与价值观念联系在一起。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价值体系,这套体系能够帮助人们区分美与丑、善良与邪恶,这就是人们的处世哲学、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但是它不能脱离具体的文化而存在,每一种文化的判断标准是不同的,这种文化认为是好的,另一种文化可能认为不好,但是它们在自己的文化体系内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绝不可以理解为一种价值标准先进,而另一种价值标准落后。以中西文化为例,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推崇谦虚知礼,追求随遇而安,不喜欢争强好胜,同时社会风气也往往封杀过于突出的个人,正所谓“行高于众,人必非之”。在中国文化中,集体取向占据主导地位,追求个人发展被视为是一种严重的个人主义,必然会受到谴责。而西方文化则非常崇尚个人主义,“随遇而安”被看作是缺乏进取精神的表现,是懒惰、无能的同义语,为社会和个人所不取。人本位的思想根植于他们心中,人们崇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实现个人利益,并且认为个人利益无上。 2.4 语用迁移造成影响

人们对遇到的现象、事物和行为的评价和解释是建立在本身文化的基础之上的,在跨文化交际中也同样如此,因此往往会造成交际的障碍,其根源就在于忽略了语用的迁移。文化不同语言的使用规则就会不同,一种文化的标准规范只能在自身中按其特定条件加以解释,而不能以此为规范来描述另一种文化,否则必然会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其深层原因就在于人们缺乏对社会语言差异的敏感性,会无意识地进行语用迁移,而这种后果有时会很严重,甚至会招致巨大经济损失。我国的羊绒制品在国际上评价颇好,北方某厂曾出口一种“双羊”牌高档羊绒被,商标被译成英文Goats,结果销路特别不好,原因就在于在英语中goat这个词除了本意“山羊”外,还有“色鬼”之意。有了这样的英文商标,无论这种羊绒被的质量有多好,用起来多舒服,那些妙龄女子、家庭主妇也不会愿意把它铺上床的。 3.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避免文化冲突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我们与西方的交往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很多文化方面的冲突,直接影响到了跨文化交往的效果,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们极有必要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体措施如下: 3.1 授课教师要转变观念

在我国目前的教学体系中,外语教学多半只在课堂上进行,教师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如果教师只把重点放在语法和词汇教学上,学生就不可能学会语言的实际运用,也无法获得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授课的教师必须要转变自己的观念,切实认识到文化冲突的危害性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把握英语文化知识教育的量与度,以及教学的具体步骤和方法,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3.2 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

一直以来,大学的英语教学侧重点都放在了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而忽略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在质和量两个方面对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加以控制,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电影、投影仪、互联网等)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还可以举办一些专题讲座,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出具有较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改进教学方法时,一定要使新的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语言知识紧密联系,并与语言交际实践紧密结合。 3.3 重视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非语言交际也是一种重要的交际方式,指的是在特定的情景或语境中使用非语言行为交流和理解信息的过程,它们不是真正的语言单位,但在生活和交际中有时候却能表达出比语言更强烈的含义,一些特定的非语言行为往往代表着特定的含义,在跨文化交际中必须加以重视。中西文化背景下的非语言文化内涵差异非常大。例如,中国人信奉“沉默是金”,认为沉默里含有丰富的信息,甚至“此时无声胜有声”,而英语国家的人对此颇感不舒服。西方人交谈时,听者一般都会长时间注视对方的眼神,以示听者的认真和对说话者的尊重,但是在中国人看来,这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因为中国人不习惯于对方长时间地盯着自己看。

3.4 引导学生广泛接触西方文化材料

在大学里,英语教学的课时非常有限,但学生在课余有充分的可支配时间,因此不能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广泛阅读西方英语文学作品、报刊杂志和时事评论等材料,从中吸取文化知识,增加文化素养,拓宽西方文化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另外,有外教的学校还应充分发挥外教在西方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他们是活的文化教材,让学生直接与外教交流,听外教做报告或讲课,其言传身教会对学生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许果、梅林,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8卷第6期,121-123

[2]顾江禾,东西方文化对比小议。《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学报》,2001年第22卷第4期,279-282 [3]华厚坤,试论跨文化语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年第6期,153-154

[4]吴锋针,中西习俗文化“冲突”。《绥化师专学报》,2003年第1期,90-92

上一篇:英语朗读下一篇:大学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