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发展分析范文

2023-09-21

美丽乡村发展分析范文第1篇

1 绿色发展理念与美丽乡村建设

1.1 绿色发展的内涵

绿色发展理念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主要以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为理论研究,构建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的创新发展思路。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靠自然界生活”,通过实践,人把自然界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1]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认为要保护生态环境要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保护人民群众的生态利益,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要。科学认识生态规律、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人类的生态实践和生态意识、生态文明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人民群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性作用、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的内在联系。

因此,绿色发展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以绿色化为核心实现人与自然、社会可持续科学发展的新型发展模式和生态发展理念。其主要内容是保护环境、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维系生态平衡,通过绿色经济、绿色政治、绿色文化和绿色环境等实践途径来实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1.2绿色发展理念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关系

1.2.1 绿色发展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理念引领和方法论指导。

2013年农业部发布的《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明确以“推动形成农业产业结构、农民生产生活方式与农业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绿色发展模式”等作为“美丽乡村”创建的目标要求。绿色发展理念是生态文明、科学发展观的结合体,也是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在理论上升华。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要保护生态环境,还要将绿色发展融入农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五位一体的建设,运用全面、整体、高效、持续、和谐的发展模式,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然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的新局面。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绿色发展是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主旋律,必然是美丽乡村、美丽中国建设的理论指南。

1.2.2 美丽乡村建设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新途径。

美丽乡村建设是将乡村的生态文明与各项建设相结合,最终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自然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之美。绿色发展是在全球气候、环境、生态遭遇严重危机的情况下提出的新型经济发展方式,是科学发展观的升华,是平衡人、自然和社会三者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美丽乡村建设的提出从理论上回答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蓝图,在实践中乡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发展的全过程和环节中通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生态产业、绿色产业发展,缓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统筹协调城乡发展,使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同时提高了全民生态文明的素养,让绿色发展的成果惠及全民,也正是体现了绿色发展理念以人为本的宗旨。

2 绿色发展理念下衡阳美丽乡村建设的现实依据

2.1 衡阳美丽乡村建设现状

2.1.1 美丽乡村规模逐渐壮大。

衡阳市近年来通过项目引领,规划带动目前已有雨母山示范片、横江示范片、茶山示范片、萱洲示范片,还将逐步打造成为全省领先、全国一流的示范片;市县两级共建107国道沿途农村“一带”,各县(市)打造4个以上的示范片。在2020年要力争建设200个示范美丽乡村示范村。美丽乡村不仅规模逐渐壮大,基础设施也日益完善,农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村容村貌显著改善,产业项目逐渐丰富,新农村建设收益明显。

2.1.2 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通过对自然资源保护,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垃圾污水有效处理,农村生态环境改善明显,农民生态观念加强,逐渐转变生产生活方式,集镇中心绿化完善,生态环境明显改观。产业富民渠道有效拓展。衡阳市各美丽乡村因地制宜,培育出地方特色产业,打造出优质稻、双低油菜、茶油、优质生猪、三黄鸡、无公害蔬菜、黄花菜、烤烟、席草、茶叶、等10大农产品产业集群,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农业科技为支撑,发展生态养殖业、种植业、林业。借助风景名胜区、城郊接合部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以项目为依托,吸引企业投资建设,促进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拓宽了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提高农民收入。

2.1.3 乡村文明建设大力提升。

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公共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新建村级农家书屋、敬老院、孤儿院、休闲广场、健身活动场所,大力加强村民文化队伍建设,深入开展文娱活动,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积极开展乡村文明创建,加强村民文化素质培育,树立道德风尚,乡村文明程度得到极大提升。

美丽乡村建设在以上的几个方面取得良好的成绩不仅快速推动了衡阳城镇化建设,增强了衡阳的经济实力,也加快了衡阳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美丽乡村建设已成为美丽衡阳建设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关系到社会和谐和人民幸福生活,但由于受到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矛盾的制约,总体设计滞后,操作层面上的不到位,衡阳美丽乡村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依目前现实状况,衡阳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己然、必将承受着多重阻压力,面临一些挑战。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地分析认识到这些阻压力,迎接挑战,努力建设衡阳美丽乡村。

2.2 衡阳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 思想认识上存在差异,总体规划滞后。

美丽乡村建设是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升级,但各级部门在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上思想不统一,乡村发展定位不准确,旅游项目品味不高,个别乡村搞形式主义、面子工程,群众参与治理主体意识模糊。由于参与部门较多,组织协调难度较大,在长远规划上,乡村治理缺乏规划引领,导致乡村建设打不开手脚,布局不合理,开发不完全。

2.2.2 资金人才缺乏。

衡阳乡村在基础建设上,大多资金投入不足,公共产品特别是基础设施供给短缺,基层乡镇政府招商引资难度较大,民营企业进驻乡村较少,美丽乡村的建设工作逐渐呈现疲态,措施力度不够,特别是在土地流转、项目大招商引资方面显得束手无策,导致产业项目资金缺乏,项目发展规模受到限制,发展动力不足。目前我国农村呈现“空心化”趋向,广大农村的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常年外出务工,导致农村劳动力缺乏,留守在农村的多为孩童及老年人,老龄化严重,甚至举家搬迁外地导致个别乡镇出现“空心村”现象,农民“非农化”现象严重。[3]由于地域,硬件设施,就业人员的待遇保障较城市存在较大差距,人才流动性增大,人才引进较困难。

2.2.3 农村人居环境存在较大改善空间。

通过新农村建设,衡阳乡村人居环境有较大改善,而然生产、生活和生态三方面人为不当行为的叠加持续影响着农村人居环境。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杀虫剂、除草剂,任意排放规模化养殖的粪便、污水,任意堆放及焚烧农作物等;日常生活中农民任意堆放及排放生活垃圾、生活污水;企业排放的污染物及城市生活污染向农村加速转移等不良生态行为,造成农村饮用水质和空气的污染。

3 绿色发展理念下衡阳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对策

3.1 绿色发展引领科技兴乡

科学技术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富农、科技兴农,生产关系的不断重塑革新才能推动农业蓬勃发展。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科技兴乡要以重点培育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为抓手,加强与农业科技研究所、高校的产学研合作,发展绿色产业,培育绿色产品。加大对农村家庭绿色农场的扶持力度,引进科技人才,培育新型农民,让农民依靠科技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生产出适应市场需要的农产品,并把生产延伸到农产品加工、流通和休闲农业中去,逐步完成传统农业生产向现代农业生产的转变。

3.2 绿色发展保障环境立乡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乡村生态环境是乡村经济的命脉,是农业发展的物质条件,人民赖以生存的必要物质条件。要将生态环境作为乡村发展的生产力和竞争力,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在发展乡村经济同时保护好一方水土,治理好乡村环境,改善人居环境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乡村环境保护与治理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以行政伦理为指引、民意为导向,以绿色发展理念引导乡村环境治理。通过科学治理,和谐处理乡村眼前发展与持续发展的关系,以发展促持续带稳定,保障乡村更加有效发展。

3.3 绿色发展助推旅游活乡

明确各乡村重点发展的优势特色旅游产业,挖掘休闲农业与特色旅游资源,打造一批农旅结合的示范区和精品农家乐。按照市场导向、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合理布局、注重实效的原则,乡政府合理规划乡村旅游,扩大招商引资,丰富乡村旅游项目,提升项目品质和品味,打造旅游精品,拉动乡村旅游消费,为美丽乡村增添活力。

3.4 绿色发展带动产业富民

“绿色经济”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生态物质基础。任何乡村的经济行为和社会行为都必须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安全前提下进行,并且经济和社会行为还要有利于乡村生态文明的建设。在发展乡村产业过程中,可以从保护和维系生态环境中挖掘经济、社会效益的新増长点,生态环境优势转换为经济和杜会方面的生态优势。因此,建设美丽乡村,必须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加快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转变传统生产观念和方式,注重节能减排,发展绿色产业为农民创富增收。

摘要:衡阳市乡村依托优美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资源,特色民间文化等优势,近年来美丽乡村建设来势较好,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仍然要看到今后努力的方向。绿色发展为衡阳市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科学理论指导,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必由之路,由此培养绿色意识,转变传统发展观念,通过绿色科技兴乡,绿色旅游活乡、绿色环境立乡,绿色产业富农,为推进建设衡阳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保障。

美丽乡村发展分析范文第2篇

1、美丽乡村规划发展背景概述

目前, 在新经济常态之下, 在城乡统筹高速发展的背景下, 我们国家城镇化与高速发展环节转入到稳步发展环节之中, 呈现实现协调式的发展, 从而慢慢的缩减城乡之间的距离, 科学、合理化的配置城乡资源, 最终达成社会发展统一目标。全国范围之内六百个城市之中, 大多数地区依旧是农村, 其中村庄有两百万个, 因此, 针对乡村实施必要的规划设计这对于全国城乡建设而言十分的关键, 如今, 大多数地区乡村规划建设至今都没有一个科学合理、可行的乡村规划来作为标本, 进而出现浪费土地、乱建设、环境卫生差等等的现象, 所以, 相应的规划管理部门要逐步的强化规划自身的引领作用, 规划编制单位要加大乡村的可实施性和实用性, 进而加大村镇规划的覆盖率, 从根本之上来积极的改善农村村民生活与生产的环境。

2、城乡统筹下的美丽乡村规划宗旨

首先, 为了可以充分的达到国家可持续发展目标, 那么美丽乡村的建设就是要积极的他统筹城乡环境保护的工作, 另外还得要他统筹城乡之间各项生态资源的发展情况。其次, 在我们国家社会注意新农村建设脚步逐步加快形形势下, 乡村产业内部结构在逐步的进行调整与优化的过程之中, 不断的深入研究乡村规划, 针对之前出现的各类问题, 那么相应的研究人员将关键点放在农业产量之上。

3、新时代美丽乡村的规划理念

3.1、坚持规划先行, 保护传统建筑

乡村因为经济发展的滞后性, 但遗留了诸多的传统化的民居建筑, 这也是我们国家传统文化的宝库, 必须要保护起来, 预防发生乡村发生步城市建设后尘的现象, 同时这也是每一个传统乡村规划需要贯彻落实的理念, 这也很好的展现了乡村之中的美丽。将先前较为传统有价值的老房尽心拆除, 那么也就是人已经丧失了灵魂, 那么没有灵魂的支撑, 尤为行尸走肉。

3.2、坚持以村民为主体, 创造“官民一体”的乡村规划新模式

“新村运动”, 在20世纪70年代的韩国提出的, 其是发展中国家新农村建设飞跃式发展的模范标本, 同样是70年代的我们国家, 与韩国情况基本一致, 国家的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速度也在逐步的加快之中, 导致工农业发展失调, 城市居民和农村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 使得农村问题日益突出。两国基本上都是人多地少, 资源分发, 农业机械程度箱底较低。显著两国国家制度背景不一, 但是两国都倡导社会经济发展模式, 在短时间之内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情形基本一致, 因此, 韩国新农村的建设经验我们借鉴, 但是我们必须要做到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4、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美丽乡村规划设计

4.1、合理规划乡村的建筑布局

首先, 要将乡村空间规划合理布局。那么在正式建设美丽乡村之前, 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就是要深入到乡村之中进行实地走访, 熟悉农村发展现状与农民目前具体的生活状态。其次, 要将监督与相应的宣传工作做好, 为了保障美丽乡村规划设计工作可以按部就班的实施, 那么政府与村委会就得要加大监督与宣传的范围。最后, 科学合理的规划乡村住房布局, 严格依照乡村的具体情况与大部分农民意愿来切合实际的规划农村住房, 针对目前房屋改造的过程之中, 要在最大限度之上来不要影响到农民生产与生活。

4.2、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增加活动场所

强化农村社区建设的力度, 要给村名留有相应的活动场所, 要开办村委会、开会、宣传党以及国家政策的办公区域, 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之中要在田间、林间小广场以及公园来设置建筑小品以及相应的体育设施等等。逐步的完善环卫、网络、通信、天然气、排水以及供水等等各项基础设施, 可以有效的保障农村村民可以享受着便利、悠闲的乡村生活。

4.3、优化农村生态环境, 注重环境保护

建设美丽乡村的关键途径就是逐步的优化生态环境, 在客观之上要求针对垃圾收集站以及中转站, 强化排放污水、田间、乡村公路、居民区域、公厕等等实施科学布局与设置、综合性实施治理工作, 在最大限度之上来有效的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进一步的发展景观农业, 积极的村庄主入口、公路沿线与河流沿线的绿色景观营造出来, 进而就可以加大居民区的绿化率, 可以充分的将属于乡村淳朴自然特色展现出, 进一步的优化更新村民生活方式, 从根本之上来提升村民的生活质量。

4.4、尊重村民的主体地位

在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的过程志中, 部分人都没有将村民的实际需求与想法重视起来, 以为乡村规划仅仅知识一项技术性抢的工作, 这也就直接性的使得大多部分规划设计方案付诸东流。在国外一些乡村规划之中, 村镇规划建设的过程之中, 村民是关键, 这样建设出来的乡村才可以发挥自身的作用。比如韩国政府倡导新村运动, 村民始终在发展的过程之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 这在很大程度之上加大了建设的时效性。

总之, 目前, 在乡村规划设计的过程之中, 要坚持从农村村民的实际情况出发, 逐步的将乡村建设决策现行乡村规划树立起来, 逐步的创新规划设计的方式与理念, 村委会为主, 各个部门之间统筹协作, 将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工作做好, 由此可见, 本文的研究也就显得十分的有意义。

摘要:现如今, 在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之下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工作, 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要针对新农村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一个全方位分析, 积极的创新规划与设计方式与理念, 逐步的将乡村建设规划决策现象乡村规划理念树立起来。参与到建设过程之中各个部门之间要相互协作, 将符合实际情况以及操作性强的美丽乡村规划出来, 将其中的生态空间实施必要的优化, 达到可持续化发展的目的, 从而为乡村发展建设格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进而在最大限度之上科学、合理的设计出来美丽乡村并积极的投身到建设工作之中去。鉴于此, 本文主要分析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美丽乡村规划设计。

关键词:城乡统筹,美丽乡村,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1] 游洁敏.城乡规划设计中的美丽乡村规划研究[J].智能城市, 2017, 3 (01) :221.

[2] 叶鹏.美丽乡村规划设计与教学的思考研究[J].经贸实践, 2016, (23) :193.

美丽乡村发展分析范文第3篇

【摘 要】 乡村旅游是以农业为基础,以旅游为目的,以服务为手段,以城市游客为目标,第 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乡村旅游在我国先后经历了早期兴起阶段、初期发展阶 段、规范经营阶段。本文在对乡村旅游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对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进行了全面 的论述,分析了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和主要模式,并针对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仅供参考。

【关键词】 乡村旅游 发展模式分析

乡村旅游规划,是旅游规划的一种。从资源的角度而言,是以村落、郊野、田园等环境为依托,通过对资源的分析、对比,形成一种具有特色的发展方向。近期,乡村旅游往往和新农村建设联系在一起。乡村旅游发展是乡村创新经济学理论下的一个成功实践。在我国广大的乡村地区存在着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和生态自然资源,乡村旅游开发和发展存在着巨大的潜力和市场。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依据特有的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是乡村发展的有效模式之一,因此乡村是比较容易培养出特色经济的。对于提升和带动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1.乡村旅游目前发展模式

1.1传统农家乐模式

农家乐是一种乡村休闲形式,是农民向城市现代人提供的一种回归自然从而获得身心放松、愉悦精神的休闲旅游方式。一般来说,农家乐的业主利用当地的农产品进行加工,满足客人的需要,而且农家乐周围一般都是美丽的自然或田园风光,可以满足舒缓现代人的精神。

1.2休闲农庄模式

休闲农庄模式是以休闲农庄作为经营单位的发展一种乡村旅游的模式,休闲农庄是指占地有一定的规模,以农业生产和乡村生活为依托,以农耕文化为核心,利用田园景观为游客提供乡村生产生活休闲体验以及住宿、餐饮等基本服务设施的经营为主

1.3民俗风情模式

民族风情模式是指少数民族农村地区,以独特的民族风情为基础,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设施,引导少数民族农民参与旅游开发,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一种模式。

1.4 品牌餐饮模式

品牌餐饮模式是指某一特定乡村旅游地以品牌化的特色餐饮作为吸引游客的主要手段,从而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一种模式。游客对旅游地的深层体验,“从味蕾开始”。特色餐饮,是乡村基于饮食传统文化,投入最少,最易于经营的旅游服务。比如:生态渔村

1.5创意产业模式

创意产业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创意产业模式是指依托乡村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发展创意产业所形成的氛围,开发艺术家社区等具有鲜明创意产业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并带动当地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一种模式。

2.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乡村旅游的发展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经营与管理问题、规划问题、基础设施问题、发展观念问题、品牌问题等,其中这几个问题又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中之重。

2.1缺乏经营与管理能力

由于乡村旅游是在乡村或乡镇开展,乡村旅游的发展是建立在村民参与的基础之上,这样一来,村干部和乡镇领导就成为发展乡村旅游的领导者,这些领导者缺乏现代旅游管理的理念和经营能力。加上村民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更是缺乏旅游经营与管理的相关知识,经营观念尚未形成,缺乏旅游服务意识,不懂得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一系列经营与管理。管理人员和村民都缺乏管理能力的时候,造成服务不到位和管理工作的混乱,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影响了乡村旅游效益的提高。

2.2 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

制定乡村旅游的合理规划是发展好乡村旅游的基本条件,然而有许多的乡村在发展旅游的时候,严重地破坏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不顾客观实际和旅游市场规律,盲目上、跟着上,各自为阵、重复建设。有的旅游开发者只注重规划,根本没有考虑原生態的旅游资源具有的价值,如恬静乡间小路、夕阳西下的田园风光等,就需要我们旅游开发的东西,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许多乡村就缺乏这样的观念,去效仿其他乡村旅游开发好村落。没有清醒的认识到乡村旅游规划重要的是不仅要保护自身的资源,而且是要开发好自身的资源优势

2.2.1管理不够规范,服务水平不高 ,乡村旅游服务的提供者大多是当地的农民,他们往往没有经过严格的培训,服务水平偏低,并且观念比较落后,没有统筹安排,提高服务质量的意识,致使管理比较混乱。

2.2.2缺乏商品意识,产品单一 ,乡村旅游仍然处在“吃农家、住农家”这样一个基础的接待服务阶段,真正农村的本地文化没有得到挖掘,有的已经在开发乡村文化,但也没有上升到商品的层次,使乡村提供给旅游者的服务形式单一,旅游产业链条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没有真正实现旅游对乡村发展的拉动作用。

3. 乡村旅游的模式发展出现问题的解决对策

3.1 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是农村经济的一种转型,通过乡村旅游发展拉动农村建设,三产带一产,一产三产化,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势必会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另外, 乡村旅游从单一观光采摘农业型向休闲、度假、体验乡村型发展乡村旅游有待产业的升级,随着大旅游休闲时代的到来和旅游者消费心理的成熟,单一的观光采摘已经不再能够满足乡村旅游者,旅游者到乡村希望得到乡村的生活体验和心灵的安宁,那么乡村旅游必定也应该从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体验旅游转型。

3.2加强管理制度,法律法规建设,规范经营管理

为了实现乡村旅游持续、健康的发展,应制定有关法令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乡村旅游的发展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加强科学的管理制度,依据法律法规,制定相关的经营管理条理,提高村民的法制意识,使乡村旅游的发展得以健康的发展。提高乡村旅游管理人员的素质,对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进行短期的培训,解决人才匮乏的难题。

3.3 乡村旅游从依托城市向依托景区发展

乡村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不再以出游距离作为第一选择,而更多考虑的是旅游过程中的得到的服务和体验。乡村发展旅游要么依托自身资源的吸引力,自身没有资源的只有依靠附近的景区进行联合品牌,打造特有的服务接待。借助景区的客源。

结束语

总之,乡村旅游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前景广阔,面对着这样的有利条件,再加上现在的旅游热潮,因此在发展乡村旅游时要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如天龙屯堡模式。但不能一味的模仿别人的东西,开发乡村旅游的时候,我们要认识自身的资源优势与弱势,对旅游市场认真的做调查分析,毕竟资源是旅游发展的基础,市场是现代旅游发展的手段,效益最终才是旅游开发的目的。

※项目来源: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长吉图参与体验式乡村旅游开发研究》中期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卢世菊.《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考》,《理论与实践理论月刊》2005年第2期.

[2]宋 英.《乡村旅游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五个关键问题》,《商场现代化》2008年6月总第543期.

(作者单位:吉林工商学院)

美丽乡村发展分析范文第4篇

【摘要】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三种路径——农民工外流型、征地吸入型、乡村工业化型。农民工外流型特点是农民积极主动的进入城市的生活秩序,农民职业、收入和观念的先行,而身份和居住的滞后。但存在农民工的边缘化和农村的空巢化等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城乡差距的拉大。征地吸入型,其特点是城市的扩张和农村被动地被纳入城市化的进程。主要问题是失地农民对城市文明的习得和社会保障。乡村工业化型,特点是以工业化为内驱带动乡村转型,一种非依附性城镇化路径。

【关键词】城市化 农民工 征地 工业化

一、关于城市化

城市化的学术研究伴随着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不断推进。如何来理解城市化概念,不同的学科都从自己的研究

视角做出了回答。人口学关注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的比重变化;地理学则强调城市在地域空间上的扩大;经济学则认为城市化应该是农业经济向非农经济的转化过程。美国社会学家路易斯·沃斯认为,城市化意味着从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发展、质变的全部过程。前苏联学者斯捷潘年科的观点是一方面要从生产的发展,即从城市化所体现的生产活动的集中过程、交往密切的过程来理解城市化;另一方面从生产关系的发展,即从城市化所体现的特殊的社会关系来理解城市化。我们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城市化,认为城市化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城市规模的扩大过程,这种规模扩大包括面积扩大和人口增长两个方面,这一过程还伴随着城市文明和工业文明迅速向周围的扩张渗透。从实质上来看,城市化是作为城市文明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产生、集聚和扩散的过程。

从城市化的的概念出发,我们将城市化的特点归纳为:一是城市化既是一个结果,也是一个过程,因此,城市化的研究既要注重结果,也要关注过程;二是城市作为人口聚集点,其产生、扩大的过程都将被视为城市化;三是城市的面积扩大与人口的增长是城市化的重要表现,城市文明的扩散和对农村地区的影响也将被视为城市化的重要过程;四是城镇作为小城市模型,城镇化也被认为是城市化的一种特殊形式。据此,我们将对我国三种城市化路径即农民工外流型、征地吸入型以及乡村工业化型进行比较研究。

二、我国三种城市化路径比较

目前,学术界关于我国城市化道路、路径或模式的研究非常多,在城市化道路方面也向来就有小城镇论与大城市论之争。小城镇论者认为,中国应该走小城镇发展之路,实现农民职业、身份的转换,这种发展道路通过发展乡镇企业,让农民离土不离乡,通过保持原有的地缘关系,降低城市化的成本;而大城市论则认为小城镇道路忽视了大城市发展的规模效益。当然,也有比较折中的观点则主张中等城市论或多元论的城市化方针。事实上,中国的城市化已经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因此,和这些研究不同的是,我们的研究并不去争论中国目前应该选择怎样的城市化道路,而只是对已经呈现出的三种城市化路径进行比较研究,从中分析各自的适应性特点。

1、选择依据

我国三种城市化的路径分别是农民工外流型、征地吸入型和乡村工业化型。从城市化的概念出发,三者都应该符合城市化的内涵和特征,是城市化的不同过程表现形式,是实现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采取的不同道路选择,因此也使城市化有了不同结果的表现。

(1)征地吸入型。征地吸入型可以说是一种最普遍的城市化的发展路径,这种发展道路不仅是中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一种普遍的形式,也是世界上很多国家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使用方式。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的扩张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因此,对于周边土地的需求也成为一种必然,征地成为解决城市扩张的主要手段,城市扩张,面积和人口的增加都是城市化的表现。当然,由于各国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各国在城市征地方面采取的政策和措施千差万别,在形式和结果等方面的表现也大不相同。比如著名的英国的“圈地运动”,实质上也是一种征地政策,只不过是一种掠夺式、剥削式的征地方式。因此在性质上与我国采取的征地政策有着本质的区别。

(2)农民工外流型。农民工进城务工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走出的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截至2008年12月31日,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542万人。其中本乡镇以外就业的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4041万人,占农民工总量的62.3%;本乡镇以内的本地农民工数量为8501万人,占农民工总量的37.7%。农民工进城务工似乎与城市化没有关系,我们之所以认为农民工进城务工也是城市化的一条路径是基于以下几点:一是农民工进城,有一部分就留在了城市,并成为市民,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完善,进城的农民工及其子女将逐渐享受市民待遇,特别是农民工子女将成长为城市的新市民。二是城市化不仅是人口和面积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城市文明的影响和扩散。农民工进城务工,不断地受到城市的制度、规则、习惯等各方面的影响,农民越来越多的习惯了城市的生活方式,而这个过程也被看作是城市化的一个过程。三是在世界城市化的进程中,都有一个农民变为市民的过程,西方国家是以大批农民破产为代价的,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我国城市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农民进城务工,逐步转变为市民,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工业化的道路。

(3)乡村工业化型。走城镇化的发展道路也是国家的重要战略之一。长期以来,我国学者对我国城市化路径的选择问题上就存在着小城镇论与大城市论之争,小城镇是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可选择的路径之一。与大城市相比,小城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都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在我国制度框架内,特别是从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来看,两者并无本质性区别,但城镇居民与农民身份和职业等方面却存在实质性的差别。因此,我们认为小城镇的发展道路也是城市化路径的选择之一。而乡村工业化正是通过发展工业和乡镇企业走小城镇的发展之路,小城镇的发展必须有本地的工业、企业的支撑,乡镇企业的发展成为小城镇发展的重要支柱,所以小城镇与乡村工业化密不可分,乡村工业化作为城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城市化的重要路径选择之一。

2、路径比较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都具有较明显的差异性,因此,发展也出现了不同路径选择。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有的地方形成了内生性的发展道路,有的地方强调外力的拉动。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三种路径均有各自适性特点。

(1)农民工外流型。农民进城务工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特点,农民工群体的出现既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也填补了城市急剧发展所需的建设力量的空缺。农民工进城与城市化的进程密切相联,但又没有完全纳入到城市化的概念之中,因为大多数农民工到城市里工作只是生活的一个中间过程,他们最终还是要回到农村居住。在我国现行的户籍等相关制度的框架内,他们依然是农民。目前,我国农民工进城还存在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新市民的道路还在探索之中,留守儿童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城市与农村的二元结构和城乡差距也存在被继续强化的风险。生活在城市里的农民工依然没有完全摆脱边缘化的境地,在城乡关系中,农村还是处在弱势的地位。正因为如此,许多发达城市在城市新市民的道路上率先开始探索,开展新市民活动,在国家政策层面,对于农民工的市民待遇,包括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政策也向着更加公平的方向制定,农民工与他们所在城市的居民在制度的框架内享受更加公平的权利和待遇。事实上,城市化的进程需要产业和人口的双重集聚,许多经验也表明如果只有产业的集聚而没有人口的集聚势必会造成或拉大地区之间的差距。

(2)征地吸入型。征地吸入型是一种传统型的城市化路径。通过城市发展的幅射带动周边地区的人口进入到城市,城市处于主动位置,而周边被征地区域处于相对被动位置,因此,这也被视作是外边城市化之路。失地农民实现了身份的转变,成为城市居民。但他们的思想意识、生活方式和就业能力等方面面临着新的转型。不可避免遭遇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的全方位抵触和冲突,必须接受城市生活秩序和工业文明的规则。做好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工作,让他们分享工业化、城市化成果,这是和谐社会公平公正的要求。

(3)乡村工业化型。这是一种内生型的城市化道路的实践。乡村工业化的发展路径则是通过发展自身的工业企业,增强经济势力,带动农村社会结构的变迁,实现从农业到工业、从农村到城镇从农民到市民的全面转型,从就业结构、生产方式到思想意识、生活方式等各方面也会得到全面的提升。因此,乡镇工业化型的发展道路是一种内生型的城市化路径。相对农民工外流之路,乡村工业化之路对城市的依赖较小,而且农民实现就地转移和转型,离土不离乡,在亲缘、地缘、业缘等方面的关系成本相对要小得多,农民自身也不存在被城市边缘化的问题,相对征地吸入型,乡村工业化之路则要经历相对较长的发展过程,各种矛盾和问题的暴露也相对缓慢,因而整个城市化的转型较为平稳。在城市化水平方面,乡村工业化之路也相对而言较低,征地吸入型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城市较集中、较高水平的辐射,而乡村工业化型则要经历更多的探索过程。

三、小结

中国的城市化面临着多种类型的选择,关键是寻找一条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中国目前的三种城市化的发展路径对于不同的农村地区具有不同的适应性,多元化的城市化道路是并行不悖的,重要的是结合自身的发展实情和先进的发展理念创造出多元化的发展路径。 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与乡村的关系值得关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与农村的关系应该是发达与落后的竞争并和谐发展的关系。因此,较为合适的城市化发展路径在发展城市、富裕农村的同时,要不断地缩小城乡的差距,而不是强化不公平的城乡二元结构,强化农村对城市的依附关系。不同的城市化发展路径中农民的主体作用不容忽视,城市化的核心问题在于人的城市化,包括身份、职业、观念全面地融入城市生活秩序,接纳现代化的文明理念。

【参考文献】

[1] 赵新平、周一星:改革以来中国城市化道路及城市化理论研究述评[J].中国社会科学,2002(2).

[2] 王开玉:不一样的童年——中国农民工子女调查报告[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3] 赵煦:城市化理论的起始问题——城市化概念探析[J].宁德题专学报,2007(3).

(实习编辑:胡冬梅)

美丽乡村发展分析范文第5篇

(一) 开发现状

1、产业兴旺

在乡村振兴学堂里不仅有提供培训的场馆, 而且还有其他产业。我们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了学堂后面建有养殖场、农业种植产品 (西瓜、向日葵等) , 农、渔、畜、旅等兼顾。

2、生态宜居

学堂注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系统的平衡。例如, 学堂内养殖场的动物粪便直接循环利用在农业种植区;水稻田里有养殖龙虾, 提高稻田单位面积效益。在整个过程中, 苏州乡村振兴学堂的产业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 同时学堂种有大量树木等植物, 高覆盖绿化, 真正实现了现代乡村的宜居生态。

3、治理有效

政府部门高度重视苏州乡村振兴学堂的发展, 有意把重要培训活动放在苏州乡村振兴学堂。2018年7月, 吴中区4个先锋阵地被命名为首批苏州市级“海棠花红”先锋阵地, 其中苏州乡村振兴学堂因为立足苏州、服务三农, 在全国形成一定的影响力而名列其中。

(二) 原因分析

1、定位明确

苏州乡村振兴学堂围绕基地、中心、展馆项目布局, 高标准定位学堂;以服务苏州, 辐射全省为目标, 努力打造乡村振兴核心基地, 为践行战略贡献更多的苏州力量;着力打造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基地、展示乡村振兴成就的平台、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阵地、汇聚乡村振兴智慧的高地, 努力让农业有奔头, 让农民有吸引力, 让农村成为美丽家园。

2、树立创新思维

苏州乡村振兴学堂的建立本身就体现了创新思维。学堂落户临湖镇, 使得它有条件发挥先进典型和吴中先进经验的引领示范作用, 为深度探索乡村振兴发展的新路径, 进一步发展“三农”人才队伍, 进一步提高苏州乡村振兴经验的引导力、传播力和影响力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此外, 在人才引进方面, 学堂依托临湖镇在生态资源、历史人文和美丽乡村建设上的突出优势, 借智借力, 联合在苏高校、农村干部学院和专家学者等专业力量, 串联起环太湖地区丰富的实践资源, 旨在将学堂打造成为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苏州版的黄埔军校。

3、建设全域理念

实现美丽乡村建设, 必须树立全域理念。全域旅游是指以旅游业为主要优势, 通过对区域内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生态环境、文明素质、公共服务等进行全方位的优化提升, 实现产业融合发展、区域资源的有机整合, 以旅游带动经济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理念。苏州乡村振兴学堂作为“乡村振兴”的产品, 不仅仅提供了针对农业人才、农村干部培训的基地, 同时在学堂周围发展渔业、畜牧业、旅游业等, 真正贯彻了乡村振兴战略的“生态宜居”要求, 树立了全域理念, 将旅游业与农业结合, 实现了各产业联动发展。

(三) 开发存在的不足之处

1、缺少行政推动和市场运作的合作路径探索

苏州乡村振兴学堂要实现服务苏州, 辐射全省的目标, 必须实现由行政推动与市场运作的合作。学堂的建设与管理主要是由行政推动, 筹备时间尚短, 缺少市场运作。苏州乡村振兴学堂的管理制度模式、人才培训、课程开发等尚处在起步阶段, 软件设施和硬件设施环境等都不完善。苏州乡村振兴学堂尚在建设中, 一些活动项目尚在构思中。产品开发、产品推广、产品创新等需要市场运作, 然而在产品开发方面, 苏州乡村振兴学堂的产品目前仅仅局限于对农业人才、乡村干部的培训方面;在产品推广与产品创新方面, 学堂知名度低, 尚未衍生其他产品。

2、缺少提升农民文明素养的载体

乡村振兴总要求分别是:产业、生态、乡风、治理、生活。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中的“乡风文明”建设, 离不开对农民精神和物质文明的两手抓, 而这需要对村民加强思政教育建设。创设学堂的目的, 是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而建立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需要农民的参与, 让农村干部走进群众, 理论联系实际, 在与农民的交流中, 探知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然而, 苏州乡村振兴学堂仅对农村干部和农业人才培训, 尚未普及到对农村主体——农民的培训, 更缺少提升农民文明素养的载体。

3、缺乏高水平运作与全覆盖收益的转换

苏州乡村振兴学堂的建设缺乏高水平运作向全覆盖收益的转换。关于学堂的宣传只局限于公务员内部, 居民尚不了解相关消息。此外, 苏州乡村振兴学堂选择宣传的途径少, 宣传手段单一, 微信公众号尚处在研发阶段, 缺乏品牌产品的研发。苏州乡村振兴学堂本身是创新项目, 是针对农村干部和农业人才的培训, 然而, 它作为乡村振兴的产物, 作为一种旅游产品, 学堂目前并没有设计出它独特的一系列产品, 仅仅是提供了培训场所。

4、缺少对各层次的授课对象的区分

苏州乡村振兴学堂要实现对农业人才和乡村干部理论培训的有效性, 需要对各层次的教育对象加以区分。在思政教育过程中, 受教育者是思政教育的对象, 是教育效果最主要的体现者, 受教育者既是客体, 又是主体。苏州乡村振兴学堂在师资方面, 首批聘请全国著名农村专家卢水生等教授组成专家团队;甄选市区优秀农村发展带头人作为访谈对象;组成书记访谈队伍;目前学堂配备现场专职讲解员8名, 聘请现场兼职讲解员30名, 然而却缺少对各层次的教育对象的区分。党员、村民本身就应该作为授课对象。此外, 本地区其他成员如青年学生寒暑期社会实践、妇女、外地企业家等均可作为授课对象。

二、对苏州乡村振兴学堂的建议

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 苏州乡村振兴学堂应该围绕如何进行行政推动与市场运作合作的问题展开探索、要强调高水平运作与全覆盖收益转换、应该增加提升村民文明素养的载体, 应强调多层次的授课对象。

(一) 实现由行政推动与市场运作的合作

为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和“乡村振兴”战略, 苏州乡村振兴学堂在吴中区委、市委和上级主管部门的重视下建立。学堂自成立之日起, 备受政府部门关注, 然而学堂的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尚处在探索阶段, 关于人才引进、目标定位等都需要政府部门统筹把握, 将之纳入规划, 以更多的精力、资金投入, 引进人才、完善学堂软硬件设施环境。关于苏州乡村振兴学堂产品开发、产品推广、产品创新等需要市场运作。例如, 政府可与旅游企业合作, 开发旅游交通线路, 将苏州乡村振兴学堂于吴中景点串联起来, 与旅行社合作开发、推广苏州乡村振兴学堂产品, 与餐饮企业合作, 吸引游客留下来等等。

(二) 增加提升村民文明素养的载体

实现乡村振兴离不开农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农民作为三农问题的重要方面, 解决好农民问题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点, 要为“让农业有奔头, 让农民有吸引, 让农村成为美丽家园”提供重要支撑。1、增加管理载体, 实现村干部与农民互动, 听取群众意见。农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更有发言权。村干部带头讲解乡村振兴战略, 鼓励农民群众参与苏州乡村振兴学堂的文明素养建设。2、增加文化载体, 挖掘苏州乡村振兴学堂内涵。3、增加活动载体, 丰富苏州乡村振兴学堂的活动内容, 在活动中让村民潜移默化, 树立自觉提升文明素养的观念。4、增加传播载体, 利用示范法在大众传播媒体上宣传有文明素养的村民。

(三) 实现高水平运作与全覆盖收益的转换

进行多渠道宣传, 提高知名度。随着现代技术的进步, 宣传手段也变得丰富起来, 人际传播、传统媒介、网络推广是最基本的宣传方式。设计苏州乡村振兴学堂红色品牌产品。品牌对扩大产品影响力、占领市场位置具有关键作用。苏州乡村振兴学堂被命名为首批苏州市级“海棠花红”先锋阵地, 可以注重开发红色旅游产品。苏州乡村振兴学堂作为一个旅游产品要想推广出去, 必须丰富学堂活动内容, 开发学堂旅游线路。与旅游企业合作。旅行社推出学堂的旅游线路给市场;交通部门设置专门的线路供参观;须以新思维研究新问题、以新思路落实新任务、以新举措开创新局面, 即培养创新意识, 丰富学堂活动内容。

(四) 区分各层次的授课对象

要实现苏州乡村振兴学堂的长足发展, 离不开对授课对象层次的区分性授课。苏州乡村振兴学堂本身就已经针对农业人才、乡村干部进行培训, 这些可能包含一些与乡村、农业相关的企业家、党员、村民、优秀妇女代表等, 此外, 针对吴中区寒暑假期的青年大学生群体也可构成不同层次的授课对象。针对这些不同的职业、面貌、性别等, 需要进行区分性授课。例如针对党员授课, 内容要与普通群众有所区别, 增加关于党员自身建设、党员责任与义务等方面的授课;针对企业家, 要着重介绍国家关于实行“乡村振兴”战略等的政策介绍, 鼓励其参与苏州乡村振兴学堂的市场运作;针对大学生, 组建志愿服务队伍。根据苏州本地大学生节假日时间, 安排他们在节假日进行志愿服务, 给予一定的报酬或者提供志愿者服务证明。

摘要:苏州乡村振兴学堂占地面积131亩, 位于苏州市吴中区临湖镇。学堂于2018年4月成立, 距今已培训超5000人。学堂规划布局按照基地、中心、展馆设计。在基地建设方面, 重点培养乡村振兴人才, 为强村富民提供人才支撑。在中心建设方面, 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加强乡村振兴重点问题研究。在展馆建设方面, 展示苏州乡村振兴实践成果。教学特色包括:1、课程开发:对应乡村振兴战略设置主题。2、师资配备:借用智库力量, 引进中外人才。3、教学方式:搭建学员互动平台, 提供多元化教学载体。4、教学安排:按照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 提供定制菜单式服务。

美丽乡村发展分析范文第6篇

调查活动的主题是强调学校把此项工作当做一项重要政治任务,结合该校实际和上级文件精神,全力以赴做好学校硬化、绿化、净化、美化、文化化工作,全面建设美丽校园。并将组织教师深入乡村、街区贯彻实施上级指示,落实各项工作,积极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使广西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同时 ,以更加洁净、更加优美、更加和谐、更加自信的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要用“美丽柳州·清洁乡村”这瓶清洁剂使乡村风景美如画、城乡环境一体化。把 “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美丽校园”活动做成改善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创造良好人居环境的“民心工程”;做成打造天蓝、地绿、水净、街美 ,巩固“山清水秀地干净”城市品牌的“生态工程”;做成改变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习惯、培育文明行为 ,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的“新风工程”;做成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的“作风工程”。

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的主要任务是:开展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即“三个清洁”活动 ,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 ,加快提升乡村规划建设水平、生态建设水平和乡风文明水平。为此 ,柳州市将加快推进乡村垃圾分类、收集、转运和集中处理工作 ,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着力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积极推进农村污水整治 ,营造“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美丽校园”活动的浓厚氛围。力争经过一年半的集中整治、5年至8年的持续推进 ,使广西率先建成小康社会的同时 ,乡村环境面貌发生根本性改变。,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美丽校园”活动要做到五个结合 ,即:坚持干部引导与农民主体相结合 ,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集中整治与长效管理相结合 ,深入持久地打一场巩固成果的保卫战;坚持科学规划与统筹推进相结合 ,注重把村庄规划、特色名村名镇建设、城乡风貌改造、扶贫开发、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等结合起来;坚持美化环境与促进增收相结合 ,通过清洁乡村助推现代农业发展 ;坚持典型带动与全面推进相结合 ,充分发挥出先进典型在引路、示范、激励等方面的作用。与此同时 ,整治“两违”的“风暴行动”力量不能减、劲头不能松、焦点不能丢 ,城里城外的清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建立健全乡村环境卫生长效运行机制,努力改善村容村貌,共同建设美好幸福家园。

在调查活动中,我们和社区里的人一同开展了打扫的社区里的死角垃圾活动,每个人都有了保护自己共同家园的意识,这让我们感到十分的欣慰。不足的就是仍有一小部分人对城乡清洁工程活动的意识非常的薄弱,只为一时的私人之念,而影响大了大部的人。在这里,我衷心的希望那些阻碍社会主义心农村建设的人能高抬贵手,让我们的中国梦实现得更彻底一些吧。

上一篇:社区书记汇报材料范文下一篇:职称申请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