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设计论文范文

2023-09-16

毕业论文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机械工程类学生一门重要的实践课程,提高其教学质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目前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课程设计与教学过程的融合、题目的选择、计算机辅助设计、分组与考核方式、与机械创新大赛接轨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教学改革思路和措施。

[关键词]课程设计;机械设计;教学改革

0 引言

机械设计是机械工程类学生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课程重要的实践环节,通过课程设计能使学生综合运用机械设计课程以及《机械制图》、《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金属工艺学》等其它先修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掌握机械设计的一般规律,培养机械设计的能力和机械设计的技能,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

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特别是以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微电子技术的飞跃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和现代控制科学等与机械科学不断交叉融合,使传统的机械科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机械的概念和机械设计过程相对过去有了很大的改变,对工程设计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当前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还相对比较陈旧,存在很多问题,还不能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无法培养出符合要求的工程设计人员。因此,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改革势在必行。

1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与课程设计脱节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学生进行的第一次比较正规而全面的设计,由于其涉及课程多,知识面广,且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较大的工作量,因此对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有较高的要求。

以往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课程的后续,是在将机械设计课程完全授完之后再进行课程设计。一方面这样使得学生对机械设计课程中某些知识点的理解、记忆产生了断续:另一方面,由于单纯针对授课,学生对课程设计与实际工程中很重要的知识点理解的不够透彻,从而使课程设计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在不必要的复习上。同时,由于课程的断续,在课程设计开始阶段,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题目从最开始进行重复式的机械设计基本计算,又花费了一般2~3天的时间。加上事先对设计题目没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和思考,学生自身又有一定的惰性,临时抱佛脚,缺乏系统思维,乱抄乱设计。这都使得设计过程时断时续,时间紧张,问题层出不穷,直接影响毕业设计乃至毕业后的社会工作,给学生和社会造成了很不必要的浪费与困扰。

1.2设计题目单一化

传统的课程设计重点是巩固和加强所学的理论知识,设计题目和给定数据多年不变,只需要按设计任务中给定的数据、方案及规定的设计方法完成一定的工作量即可,形成相互抄袭的后果“’。学生缺乏主动性、积极性,教师缺乏新思维,师生同受其害。同时,传统课程设计题目与专业、毕业设计相关度不大,使得学生所学专业课程无用武之地,缺乏学习兴趣,设计与专业课程学习不同步,达不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和充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1.3计算机绘图欠普及

传统机械课程设计,手工绘图贯穿始终,工作强度大、效率低。加上空间想象力不足和缺乏工程设计经验,学生面对二维设计图纸难以想象出机器的整体结构,导致学生对设计缺乏全面认识,似懂非懂,极大地影响了设计的积极性和质量”’。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CAD技术及Solid—work、Pro/Engineer三维设计软件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日趋广泛,使机械设计思想、设计方法与设计手段都发生了极大变化,这些变化对面向新世纪的高校机械类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培养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1.4协作与团队意识差,缺乏创新意识

以往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每个学生一个题目,题目类似而参数不同。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各自为政,互不往来,缺乏沟通与交流,虽然能够巩固单个学生对所学课程内容的理解,却难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协作能力,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而现实生产中,任何一个机械设备不可能单靠一个人就设计完成,也不可能单靠某一个人的设计方法就能完善所需要的功能,必须集思广益、广泛讨论。因此,必须在学生阶段就开始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与团队意识,使其逐步与社会接轨。

以往的课程设计由于时间紧张,工作量大,老师往往忽略或不明显鼓励学生的创新设计,从而局限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对于学生单一的、互不协作的课程设计,时间紧张,思维狭窄而受限,就更难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才能。即便是学生有好的想法,也因为没有充裕的时间考虑,没有老师的认真点拨和严密的思考论证而流产。

创新是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动力,现代企业产品和技术的不断发展,需要更多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去推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作为机械类学生第一次比较系统而全面的设计训练,必须充分利用其契机,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潜能,为社会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1.5考核制度不完善

传统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分二、三、四周三种模式,所布置设计任务根据时间不同稍有区别。在这几周的课程设计过程中,大多数同学都很认真,能够脚踏实地地进行设计,因此对自己最后辛苦所得的成绩也比较在意。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考核主要包含了三个部分:图面成绩50%(包含草图和抄正图成绩)、平时成绩30%和答辩成绩20%。但图面成绩和平时成绩实际上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成绩,老师们各凭印象标准,自行决断,并不能像正式考试那样给出一个让学生一目了然、欣然接受的成绩,考核缺乏标准性和透明度。这既有可能造成学生成绩评定的不公,又可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即便是答辩成绩学生相对心里有数,但倘若老师们在答辩过程中所问问题难易有所偏颇,也极易造成学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毕业设计产生不好的影响。

2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模式改革措施

2.1课程设计与理论教学过程相融合

改变课程设计与教学脱节的问题,就必须在机械设计课程开始阶段将课程设计任务布置给学生,使课程设计与教学相同步,把课程设计分部、分阶段穿插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分步完成课程设计的基本内容。带着设计任务听课,既有利于学生充分理解课程内容,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思索自己设计任务中的若干问题,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与老师交流、沟通,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效果,逐步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较为宽广的空间。

在最近两年的机械设计课程中,将课程设计与教学相融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对课程的学

毕业论文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双创教育虽已在高职院校如火如荼的展开,但一直都是以就业的导向的,并未与专业教育形成一个统一的教育整体,教育效率低。在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的推动下,只有进行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的整合,才能实现高效教育,才能为社会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具备双创能力、专业基础扎实的新型人才。本文构建了模块化的“专业教育+双创教育”整合模型,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的整合体现在知识的整合,技能的整合,表现在知识模块与技能模块的整合。重点研究了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的整合方式。

关键词:“互联网+”;模块化;“专业教育+双创教育”;整合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与各行各业充分融合,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相互促进,相互交融。新工科背景下,传统的老牌工科专业面临着转型发展,如何培养出适合新时代要求的创新创业人才,成了教育的关键。把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扎根在专业教育的沃土当中,是机电一体化专业培育新时代创新创业型人才的落脚点。

一、“互联网+”时代特征

什么是“互联网+”?阿里研究院认为,“‘互联网+’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过程。”马化腾认为,“互联网+”是指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和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从而在新领城创造一种新生态。“互联网+”将对人类经济社会生活产生巨大且深远的影响,“互联网+”时代将呈现出如下新特征:①大数据资源的出现;②传统产业的互联网化;③信息的自媒体化;④用户的中心化;⑤创业的长尾端化。

二、专业教育、双创教育的区别

专业教育主要是通過课堂与实践等环节,完成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授、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行业需要的专业性人才,注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更偏重于专业理论的学习与研究。我国的专业教育是根据教育部规定的专业划分,为大学生提供专门教育。

双创教育的目的在于通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使学生具有双创精神、双创技能和双创能力。双创教育特别注重创新创业知识的培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注重学生开创型、主动性的开发和提升,使学生具有双创能力、实战能力及敏锐发掘创新点能力,具备创造性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

三、专业教育+双创教育整合的必要性

我国对双创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一直都是奉行传统的专业教育,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机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才开始重视双创教育。但是目前大部分的双创教育都是作为选修课和网课开展,没有形成一个完整教育体系,可以说双创教育和专业教育是两个独立的个体,二者均保持着高度的独立性且缺乏关联,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积极实现“双创教育+专业教育”,即二者整合,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的运用所学专业基础知识,实现对专业知识认知的创新升华,实现专业教育新的社会价值,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的整合是提高教育效率的关键。

1.专业教育+双创教育整合是教育效益增长的需求

伴随着“互联网+”时代到来,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已经成为人才的竞争,人才是由教育培养的,因此,这种竞争实质上是教育的竞争。我国的教育规模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虽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存在像教育偏离社会、偏离以人为本的倾向,教育效率普遍低下等问题。为了提升教育的价值,借鉴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经验,在传统专业教育中增加双创教育内容,提升创业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成为提升教育社会价值,促进教育效益增长的有效手段。

2.专业教育+双创教育整合是就业的需要

“互联网+”时代随着国家间竞争和人才流动的加剧,大量依托专业知识的创业企业迅速发展壮大,为全球的经济发展注人了新的活力。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而传统以提供专业教育和专门人才培养的大学教育面临越来越多的质疑和考验。培养具备“专业技能与创新创业主动精神”的新型人才是教育的责任和义务。“互联网+”时代毕业生将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是工作岗位的创新者创造真。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近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数量大幅增长,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凸显。大学职能转变为在研究和教学之外,还要承担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各专业学生的双创能力,甚至直接向学生提供创业机会。这就要求转变单一的专业人才教育目标定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四、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整合模型的构建

教育目的是为了传授知识,培养人才。专业教育的目的是传授专业知识,双创教育是为了传授创新创业知识,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所传授的是不同领域的知识,为了研究不同领域的知识,根据赫伯特·西蒙的模块化概念,将不同领域的知识模块化。模块化的知识本身是一个独立的子知识系统,同时也是一个开放的知识系统,必须与其他知识模块融合以构成更大的知识模块或知识领域。为了将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整合在一起,将专业教育分为专业知识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将双创教育分为双创知识教育和双创技能教育。构建出的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整合模型如图1,专业知识与双创知识在实际的讲授过程中,分散于不同的课程,不同的课程又是由不同的知识模块构成;专业技能与双创技能也要通过不同的实践环节来实现,每个实践环节都有相应的实践模块来承载特定的训练技能。将知识和技能模块化后,图1整合模型模块化后为图2。

[专业教育] [整合] [双创教育] [专业知识] [专业技能] [双创知识] [双创技能] [整合]

图1 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整合模型

[专业教育] [整合] [双创教育] [专业知识模块1

专业知识模块X][…] [专业技能实践1

专业技能实践X][…] [整合] [双创知识模块1

双创知识模块X][…] [双创技能实践1

双创技能实践X][…]

图2 模块化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整合模型

五、机电一体化专业“专业教育+双创教育”的整合

新工科理念,是为应对新一轮科技变革而提出的。新工科专业,是以互联网和工业智能为核心,包括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智能科学与技术等相关工科专业。新工科专业培养的是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传统工科专业必须进行升级改造才能与时代接轨。

机电一体化又称机械电子工程,最早出现在1971年日本杂志《机械设计》的副刊上,由机械学与电子学组合而成,是机械工程与自动化的一种。机电一体化专业是培养以机械学和电子学为基础,既懂机又懂电,熟悉现代机械制造的基础理论、懂得技术装备,能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具备机电一体化产品和技术的运用能力和开发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传统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机械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紧密集合的产物,随着时代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必须烙上“互联网+”、人工智能、机器人、大数据、物联网等时代印记,才能使冷冰冰的机器更加人性化,智能化。

面对高校扩招带来的就业压力和日新月异的产业发展,机电一体化专业教育必须进行转型调整。在机电一体化专业教育中高效植入双创教育,是机电一体化专业适应新时代必经之路。依据构建的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整合模型,机电一体化专业要以专业教育为基点开展双创教育,把双创教育整合到专业教育的系列环节中,特别是实践性教学中,将双创教育贯彻于人才培育过程中。

1.把机电一体化专业教育与双创业教育的整合纳入人才培养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建设是高校专业建设的战略性、统揽性工作,是指导专业人才培养的总纲领。机电一体化专业教育与双创业教育的整合,首先要把双创教育的理念整合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机电一体化专业以创新为主线、以创业为导向、以专业知识为依托、以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为总揽,开展专业教育和双创教育整合的课程体系建设。要实现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加强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整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必须完成以创新创业为导向,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专业课程建设,包含课程理念、课程架构,课程内容等。致力于培育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专业素质、创新思维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使其适应“互联网+”背景下的产业运行规律和经济运行方式,做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各种准备,做到即便不创业也能在本职岗位上创新,并充分实现其人生的价值。要將专业教育与双创业教育整合后内容纳入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中,必须做到如下三点:

(1)以创新为主线寻找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结合点,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指以新思维、新创作、新发明、新技术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创新是发展的源动力,教育的发展更要有创新。只有将大学教育目标定位为培养双创型人才、将学校办学定位为创业型大学,将创业基因植入个人人生规划之中,才能实现教育的创新。双创教育成为专业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将二者整合好才能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创新型人才。

(2)以实践为平台尝试机电一体化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结合的路径,双创教育是一门实战性教育,不但强调过程,更注重通过能力的发挥与资源的整合并产生实际结果。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也已成为专业教育实战性的重要内容,在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按照学科、专业大类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尤其是要增加综合性的实践项目比例,提高综合性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社会实践活动等教学质量,实践平台搭建将成为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必经之路。

(3)以课程为载体探索机电一体化专业教育与双创业教育的整合机制,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最前沿、也是最关键的环节。本文在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加强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整合,提高课程的综合化程度,处理好通识教育、科学基础与专业教育等方面的关系,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尤其要结合国家政策发展与行业发展的实际构建平台,构建机电一体化专业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2.将双创教育内容整合到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大纲中

课程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大纲,整合了双创内容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大纲才能符合产业和时代的发展需要。因而,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要在专业教育中整合入双创教育内容,课程内容要符合产业发展和学科发展的实际,融入能够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双创教育内容,使学生能够基于专业背景敏锐发现和把握创新创业机会。

3.将双创元素整合到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建设中

机电一体化专业基础课程具有实际应用强、与企业联系紧密、与产业直接对接的特点,将双创元素整合到专业教育中,更具有可行性。专业教师需要不断的更新教学理念,在课程教学中引入典型的企业创新创业案例,在介绍专业知识同时重点要把学科发展过程中和社会前沿技术可能产生的创新创业点提炼给学生。学生通过整合后的专业课程的学习,能够具有创业激情和创业意识,能够发掘出未来将要学习专业的创新创业点。

4.建设机电一体化专业特色创业课程

为了实现学生以创业为起点的高层次创业教育,提高创业成功率,不但要实现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还要增加符合建设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特色创业课程,在该课程中介绍可以触发创业机会的每一个创新创业知识点和机会窗,把每一个创新创业点整合到专业知识中,实现专业教育+双创教育同步教育的双重目的。

5.将双创教育整合到机电一体化专业实习中

机电一体化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须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才能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机电一体化专业实习包括专业课程的教学实习、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三者是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学实习,可以巩固、扩大和加深学生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获得机电一体化专业实际工作的初步经验,进一步熟练技能。学生围绕毕业设计题目,学习和提高研究设计、数据处理、资料统计、资料总结、论文撰写等综合技能,为创业和走向社会做好必要准备。在顶岗实习环节,学生通过接触企业生产实际,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独立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双创教育高效整合到机电一体化专业实习中,将提炼识别的创新创业点整合到专业实习中,并进行重点实践。

六、结语

本研究课题构建的模块化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整合模型为职业院校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双创型人才提供了借鉴,从专业源头修复了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之间的鸿沟,为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搭建了融合之桥。整合了双创教育的专业教育提高了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效率,达到了高效教育的目的。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的整合是巩固专业知识、提升专业实践行动力和专业技术能力的关键,是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手段。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整合模型应用到机电一体化专业,实现机电一体化“专业教育+双创教育”的整合,为机电一体化专业发展及培养双创型人才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阿里研究院.互联网+:从T到DT[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2015:2.

[2]宁家骏.“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背景、内涵及主要内容[J].电子政务,2015(6).

[3]彭文博等.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4).

[4]张项民.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耦合研究[M].科学出版社,2016.

[5]邵伟,张蕤.“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多维教学模式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8,12.

[6]刘阳.高校创业教育校内支持的困境与出路[J].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7,04.

[7]赵莹,王林桂,姚广龙,王健,余文刚,宋希强.大学生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耦合性研究——以海南大学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7,06.

[8]王元卓,于建业.新工科背景下的大数据教学体系建设探析[J].大数据,2018,11.

[9]杨涛,杨晓培.民办高等教育如何走出窘途[J].职教论坛,2012,09.

[10]曾鸣.未来,是“互联网×”的时代[J].支点,2019,02.

课题来源于“天津市职成教学会、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8年度科研课题”,“职业院校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研究”,课题编号XHXB2018B087

毕业论文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共生是哲学和生物学领域中的重要概念,主要指两种或多个不同个体彼此互利生成矛盾统一体的理念。目前,国内高校的产品设计教育和教学存在很多问题,而产品设计是多学科结合形成的边缘学科。在具体的高校教学中,需要通过整合诸如设计程序与方法、产品语意设计、产品改良设计、产品交互设计等专业课程,各个学科协同合作,在一个统一体中发挥各自的效用,最终实现效益最大化,实现工程化教学改革的目标。

关键词:共生;产品设计教学;课程群;工程化教学改革;工作坊

目前,中国应用型高校的产品设计教育教学由于过于重理论教学,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快速适应社会和企业的设计生产要求,要么只会单纯地在电脑前完成制图和制作,要么整日思考和绘制企业要求的简单方案,缺乏创意的表达和人文精神在设计中的体现。抛开中国企业现在还处于OEM贴牌代工生产阶段这一客观制约因素不论,中国设计教育和工业设计教育仍存在着极大的问题。借助符号和符号学的相关知识点,通过设计符号这一工业产品设计必备的媒介,可以促进现行工业及产品设计课程的改良、设计创意的培养,达到对产品设计人才的人文熏陶。

1 问题语境

1.1 文理分家

在地方应用型高校现行的教育学科设置上,存在文理分家的现状。理科型和文科型各自为政,导致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存在很大的缺陷。中国的产品设计教育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存在很大的问题,缺乏地方性课程。“理工型”教育注重技能、技法引导,教学计划以工科课程为主,院校毕业的工科类的学生往往机械、呆板、缺乏创意,动脑与动手能力比较差,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缺失。“艺术型”教育的师资大多来自美术类或地方院校出来的老师,其生活学习工作的环境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工业产品设计实战经验,培养出来的学生对设计的造型感觉比较强,但做设计时凭主观臆断,缺乏市场意识、尺寸意识、人机工学意识以及沟通协作能力,理性思维能力较弱。

1.2 急功近利,设备和软件跟不上时代

中国应用型高校产品设计专业的发展只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但发展迅猛,院校数量从20世纪80年代的十几所发展到现在的一千多所。设计教育资源和师资建设短期内快速发展的背后是设计资源的短视和急功近利,用高校毕业生迅速填充到高等设计教育队伍。这样的教师是从学校走向学校,从理论走向理论,设计实践经验严重缺乏,培养出来的设计专业的学生市场意识薄弱,人机工程学知识不足,实际操作能力极低。同时设计行业是朝阳产业,设备和软件更新淘汰快,院校采购的设备很快就会跟不上时代发展,而且设计院校使用的软件大多只是入门级别,学生的软件操作能力很难适应社会和企业公司的实际需要。

很多院校开设课程教导学生使用Pro.E4.0和3D.MAX做产品电脑仿真模型,但产品设计企业和公司大多有自己的软件平台,如Alias,安徽奇瑞汽车公司用的软件是Sol产品Works和catiel。

1.3 软件设施跟不上,办学思路不明晰

从上面的分析看出,工业设计院校的师资缺乏实践操作经验,软件设施跟不上市场发展的实际需求,导致产品设计类学生学习的知识只是皮毛。学校可以在企业和设计行业招募、外聘教师,但是中国企业的实际设计能力也比较缺乏,这样做不能在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社会、企业和高等院校通力合作,才能合理配置资源。

2 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方法

面对以上问题,解决的思维方法有很多,比如与时俱进,设置特色素质课程和服务地方经济的特色专业,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还可以引入共生思想来尝试解决问题。

共生理念是并存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的重要思想。在自然科学领域,最开始出现在生物学领域:“共生(mutualism)是指两种不同生物之间所形成的紧密互利关系。动物、植物、菌类以及三者中任意两者之间都存在‘共生’。在共生关系中,一方为另一方提供有利于生存的帮助,同时也获得对方的帮助。”[1]各个生物个体共存在一体,形成互惠合作的关系,有利于生物整体的生存和进化。在人文科学领域,共生体现为一种哲学思想,最初出现在两希文明和印度-华夏文明中,指他者通过内在的“他者”逐渐显现出自身的智慧和力量,轮回的历史观也形成了生与死的共生。后来这个重要的思想被基督教教义借鉴和吸收,实现了哲学意义上多重“主客间性”的互补互助互利,成为西方哲学中一个具有强大吸引力的存在论、价值观和伦理观;之后,借助东方思想的土壤,在中国、印度、日本和中国台湾形成一股“巨大的旋风”席卷东方大地。

在设计领域,著名的现代日本国际设计大师黑川纪章便将共生思想很好地融入建筑设计理论和实践中,寻求内在的“他者”,发展自者、他者和在新陈代谢中的介质,最终将三者杂糅,汇入混沌意识,倡导设计中的新陈代谢和变生理论,创造出其独具一格同时又为世界所认可的设计风格。在产品设计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这一强大的思想武器,搭建起共生的专业教学群,以期实现多个课程之间的效能,达到效益最大化,优化产品设计教学,服务于工程化教学的实践和改革。

3 共生视域下的解决策略

从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中国高等设计教育中存在很多的问题,有制度角度的,有高校学科和软硬件建设层面的,有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有课程设置方面的,还有学生素质和教育教学方面的等等。这些问题的形成过程错综复杂,它不是瞬间产生的,因此解决的过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诸如企业、制度等社会方面和高校综合设置、硬件建设方面的问题,不是单靠个人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目前能解决的问题主要是软件能力、学科建设和学生教育教学理论及实践层面。

3.1 利用共生思想,建立产品设计教学群

第一,利用有效资源,综合工科和艺术型的设计专业教学。就目前“工科型”和“艺术型”设计分支的条状分割現状,可以综合相同及相异资源,改进课程设置的方式。设计符号学和产品语意就是这样的课程体系,它能够利用各种各样的形态、色彩和材质符号激起工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对人文和艺术的直接感知,以流畅的外形、贴切的色彩和触感、视感优越的材质,感染、影响、塑造他们的产品美学感知和价值观。

第二,建设产品设计专业群,加强课程群的建设。建设产品设计课程群,势必带来课程群的革新。产品设计课程群是指在同一学科专业下若干课程的集合。此集合要求课程之间内容紧密、联系性强,能够承前启后,形成一个具有较强逻辑性、内在联系性和相互促进的专业课程体系。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针对产品设计相关的一系列课程,如将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产品语意设计、产品交互设计等进行紧密的组合编排与重新架构,通过此课程群的建设使产品设计相关课程一体化,突出整体优势。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将产品设计的专业群又细分为不同的课程群模块:基础课程集群,特色专业课程集群,实践创新专业集群。通过这三大课程集群的建设,将专业和市场需求紧密联系,优化教学资源,拓展专业基础和应用。例如在特色课程群建设中,以产品语意设计为切入点,打造特色课程群,最终辐射到其他专业以及其他地方院校。目前,产品交互设计的理论和实践在我国各个大中城市和各大高校的发展日趋完备。其实践和理论的发展几乎是同步的,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产品设计中别的学科分支,因此以产品语意设计为突破口来探讨产品设计特色专业集群的构建和课程集群的构建,有着重要的时代性、代表性和前瞻性意义。

第三,确定专业课程集群设置的结构。从基础课程集群,特色专业课程集群,实践创新专业集群这三个专业集群来展开专业群的课程模块建设。基础课程集群是产品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的综合,这些课程奠定了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特色专业课程集群包括三个特色学科的课程群,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结合设想的未来工作和研究的方向,选择课程群重点学习。学生经过系统学习特色专业课程群后,加深了对该方向的了解,有利于就业和研究生继续学习。实践创新专业集群是以前面两个模块为基础,在学习了前面的课程群后,参加该方向的科研训练、创新实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相关的课外科技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以《产品交互设计》课程为契机,探讨专业集群教学改革,从《产品交互设计》课程的产品规划和定位、设计思维方法和创意、产品草图与建模、产品实现、测试与评价这四个模块逐渐过渡到产品设计相关专业的课程构建,从基础理论模块、专业模块、素质拓展模块和职业技能培训与认证模块四大模块,开展课程结构的构建。

第四,基于应用型产品设计人才培养的目标,建立“教师设计工作坊”制度,加大特色专业集群的覆盖面。学生通过师生双向选择进入相应的设计工作坊,成立创意设计团队,在教师的带领下开展设计教学实践活动,以此激发教师的主动意识和工作积极性,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设计创新思维和综合实践能力,不断强化专业特色。可先进行试点,公开选拔学术能力、设计实践能力及责任心较强的专业教师,在系部的监督管理下建立工作坊。例如成立“木工制作设计研究所”“皮雕设计工作研究所”“包装印刷制作工作坊”等和专业群有关联的工作坊。在工作坊中,学生通过各个专业课程集群阶段性实践练习,更好地理解、掌握和分解课程内容的知识点。另外,利用工作坊硬件和软件资源的支持,积极组织学生申报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在完成科研项目的基础上,完成设计论文,申报科研奖励,参加设计作品竞赛,促进本科生教学和科研的良性发展。

3.2 其他解决方法

第一,紧跟时代步伐,设置包括实践和人文素养培养的专业课程,将之作为长期战略。

对于软件的教学,可以鼓励和选派有条件的教师深入工厂第一线学习最新的软件,如catiel或Alias等的实际操作,这样教师开设出来的专业课才具备较强的操作实践性。另外,如产品语意学、设计美学、地方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这样的以设计符号学为核心的学科体系和特色课程,兼具专业设计和传统文化熏陶的双重性质,可以對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起到极大的作用。这些课程的实施有一个共同的媒介,那就是符号,将符号背后的语境和地域文化背景导入设计教学中,将给设计教学展开一个全新的领域。

第二,采用特色教育课程和地方课程,构建专业课程群。对接地方工业特色产业、地方特色文化的制造企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园——围绕蚌埠市玻璃产业、安徽得力日用玻璃有限公司、三联木艺包装公司和星宇文化创意产业园等配套产业和支撑产业,共同构建产业集群。以企业为先导,优化产品设计专业结构,撤销、整合一批专业,为专业群服务。根据地方企业和市场需求的变化,结合科研,考虑需求,调整课程内容,对其进行适当地增删,将课程群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建设,在内容上进行合理组织,以培养人才为驱动,让学生广泛积累专业方向上的知识和技能,形成“校企一体、产教并举”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4 意义

共生思想本身就体现了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的适当结合。共生思想和高校产品设计课程群的融合,体现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其打破了课程自身固有领域,整合教育教学的资源包括课程自身的“他者”资源,意义十分重大。

第一,近年来随着产品设计制造业人才需求的变化,产品设计专业及专业群不断加大课程改革力度,从行业企业岗位需求出发重新规划课程体系。

第二,对接地区产业,改变专业设置,将产品设计类专业优化,整合产品设计和工业设计的专业设置,建设产品设计专业群,发挥专业群的聚集效应,以专业群建设带动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改变以往几门课自成体系、知识重复交叉、理论繁杂的局面。

第三,形成“校企一体、产教并举”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联合当地企业共同办学,积极探索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紧密合作的“校企一体、产教并举”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共同建设产品设计专业群,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在学校企业的统筹下,整合校企教学资源,试建立“产品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基地”。依托各个成员单位,展开多元化、深层次的合作。

第四,以地方性企业所需的能力训练为主线,构建优质核心课程。课程建设思路为:依据职业岗位要求,与企业专家共同制定课程标准,编写适合在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展教学的工学结合教材。

5 结语

共生是生物科学和生存哲学的重要思想。在产品设计专业出现诸如文理分家、急功近利、办学思路不明晰等问题的今天,结合具体的产品设计课程,搭建产品设计专业群,实现工程化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是高校产品设计专业改革的一个良好的途径。借助这一方法和策略,以服务于地方企业的产品设计专业群的设置为引导,可以全面改善产品设计专业课程集群教学现状,使之更加符合产品设计、工业设计专业的教育特点,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管理上更加与所属专业紧密联系;利用企业的综合生产制造资源及人力技术资源,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建立有效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专业教师不定时到公司生产实习,参与工程技改项目,并把实际项目转变为学生课程设计题目,提高师生的工程能力;借助共生思维改进教学方法,可以集产品设计专业课程集群与实训于一体,实现真实情境下的教、学、做;以地方性企业项目和教师科研项目为依托,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法;设置单独实训环节,强化训练。开发内容比较丰富的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 如是阐述道[DB/OL].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5%B1%E7%94%9F/3149491?fr=aladdin.

作者简介:彭心勤(1979—),男,安徽来安人,硕士,蚌埠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设计思维与方法、文化创意产品和符号语意及美学方面研究。

毕业论文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招贴的历史可以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追溯,招贴以其简洁易懂的表现形式影响至今。随着时代的变迁,招贴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广而告之的一种形式和手段了,当代艺术家将自身的文化修养、思想境界通过各种各样的创造性表现形式展现出来,有很多的优秀招贴作品是值得人们收藏的艺术品。所谓招贴的版式设计就是将图形、文字、色彩这三个构成要素经过创造性的设计展示在平面上。这三个构成要素相得益彰,缺一不可,共同决定了一幅招贴设计的成败。日本设计理论家、教育家田野永一认为:“根据目的把文字、图形、标志等视觉设计的构成要素,作为美观的功能配置构成,即版面设计。”依据相关的调查研究,观众对一幅招贴的注意力最多能够维持两秒钟的时间。在一个二维空间的平面上,在向受众传播信息的同时,设计师如何将艺术与文化相结合,具有审美情趣,同时又与受众产生共鸣,这就取决于设计师的内涵。在有限的空间里展示无限的内容,考验的便是设计者的思想和艺术修养,以及操作水平。版式设计本身并不是最终目的,设计是为了使得受众更完美的向受众传播更多有效的信息。

1 版式设计的可视性与逻辑性

可视性是指视觉流程的合理、通畅。招贴的版式设计更应该遵循简洁的可视性原则。招贴设计的最重要、最直接的以及最终的目的是通过有限的视觉形象向受众传达无限的知识或者内容。简约主义最初是作为一个艺术流派产生的,主要强调的是艺术家自身的单纯性、逻辑性。现在,简约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但我认为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情趣。

逻辑性是指主次信息的有序传达。一幅招贴中是由各个构成要素组合而成的,在向受众传达信息的时候,设计者很容易混淆主次,不能简洁明确地传达出主要信息。按照设计的逻辑性原则,将招贴的各个构成要素进行合理的编排,重点突出的信息要使受众一目了然,而其余的要素只是起到烘托主体信息的作用。

以靳埭强先生的招贴为例,《水墨画展》的招贴便是他的作品的一个缩影:东方水墨元素的应用与西方现代的表现手法相结合,整体感觉简约大气,符合版式设计简约合宜的可视性原则。白色的海报底色,简单的水墨元素,大量的余白,充满了诗意的同时又凸显了主题。人们的视线首先放在招贴的主题“水墨画展上”,画面当中的一个大的红点,是靳埭强先生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一个元素,实质是一个盛满朱红颜料的碟子,以及四周水墨笔触组成的方框,限定了人们的视线。整个画面有序、简洁地向受众传达着信息。

2 版式设计的视觉流程规律

通过格式塔心理学对于视觉的研究,即研究外部信号刺激通过人的眼睛引起的大脑知觉和感应能力,我们可以因此总结出,视觉流程规律是由总体感知、局部感知、最后印象这三个阶段组成,也我们平时所说的第一印象、感知过程、最后印象。只有掌握了视觉流程规律,才可以更好地将招贴版式设计的可视性和逻辑性表达出来。使受众的视线随着设计师所给予的各个要素的强弱和主次而走动,直至将整幅画尽收眼底。在设计师创作一幅招贴时,会考虑到四个因素来诱导受众的视线:第一,线性方向:包括直线、曲线、折线、弧线等。第二,形状方向:包括任何能够明确的指示方向的形状,将受众的视线引导至画面的主体部位。第三,组合排列:同一个元素或者相似的元素重复排列,可以引导受众的视线并形成一定的空间递进的感觉。第四:运动趋势:运用具有动作感强烈、幅度很大的动作或者夸张的表情,会引导受众的视线朝着运动的方向去关注画面所传达的信息。

3 空间运用在版式设计中的作用

在版式设计中,画面的四条边线限定了各个构成要素处的范围,记得曾经有个设计师说过:“有限的空间,无限的内容,是梦想。”没有一定的艺术造诣和人文修养,是无法在有限的二维空间里充分地传达无限的内容的。空间感也可以解释为画面的层次感

中国画有余白的讲究,要“密不透风,疏可跑马”、“计白守黑”。这里的“黑”就是版式设计中所要编排的内容,是实实在在的,使受众一眼就能看到的东西。而相对应的“白”,是虚实的“白”,需要设计者去仔细斟酌、去“斤斤计较”。余白是“虚”的特殊表现手法。空间不仅仅应用于中国画的“余白”,同时也体现在版式设计的字距、行距以及每一个笔画之间、图形与文字之间,力求达到整幅画面最平衡、最舒适的视觉效果。在现代招贴设计中,余白的应用也是为了衬托主题,使信息有序的传达,同时也使画面富有意蕴,更加抒情。

4 图形与文字的编排设计

图形与文字作为招贴的构成要素,在一副招贴作品中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总体而言,我们可以将图形和文字理解为最基本的点、线和面进行编排。我们可以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结为点、线、面去理解、去感知。将点、线以及面进行合理有序的编排可以构成千姿百态的全新的视觉空间。点、线、面是相对而言的。

点是最基础的视觉单位,也为所有形态的开始。点不同于线,它没有方向性。它最大的特点是相对性,如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出现的一匹马,由于在广袤、空旷的草原上没有其他的参照物,这匹马作为点的性质便得到了增强。如果此时马的数量增多聚集,那么点的性质便减弱,转向其他的性质,如线或者面。在具体的版式设计中,点的作用有三种,它可以成为视觉中心,聚集受众的目光;可以与其他的视觉形象一起起到平衡作品画面的作用。点很容易给受众造成视错觉,同等大小的白点在黑底上比在白地上的黑点看起来要大。这是因为暖色会更加接近人们的眼睛,给人们带来膨胀的感觉,而冷色则会让人的眼睛觉得有收缩感。因此,在版面设计中,可以用暖色调来突出画面的主题,用冷色点来减弱次要信息的文字或者图形。同一大小的两个点,也或因为周围元素的不同大小而造成错觉。在版式设计中,要注意到点的特点,合理运用。

上面说到,线是点的延伸。在几何学中,将线定义为点移动的轨迹。线具有明确的方向性,线比点占有更多的空间,更容易将各个构成要素联系起来,起到平衡和稳定画面的作用。我们也可以将文字编排成各种各样的线,来引导受众的视线,或者强点突出主题。

面是线的扩展,它包含了点和线所有特性。面是线的移动轨迹,面可以构成三维空间,但是面只具有二维空间的特性。面的相对性特点也很明显,如果与面相比较的参照物产生强烈对比的话,面的性质则转向点或者线。面还有一个重要的特性——正负形。在版式设计中要注意调整面的正负形比例,利用面的这个特性来突出和强调画面的主题。

在现代生活中,招贴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艺术形式或者是宣传方式。人们永远在追求更善更美的艺术,而版式设计是招贴最基础的形式和表现方式。只有掌握好招贴的编排设计,才能更好地进行招贴创作。

作者简介:王琼(1992—),女,山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1级设计班。

毕业论文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智能;交互;设计;原则;发展

随着科技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如今我们越来越多的人离不开手机的陪伴了。智能手机的流行是在很久以前开始流传的。在1999年终,美国Motorola推出了一款名为天拓A6188的智能手机,这款A6188智能手机的实力不容小觑,它正是现在如火如荼的智能手机的领头羊。Motorola推出的A6188是全球第一部能够触摸的智能手机。从此人们对于智能和智能手机的认识理解也越来越深刻,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

智能手机之所以被称为智能,与其它功能手机的最根本区别,就是因为智能手机搭载着完全不同于功能手机的系统——智能操作系统(即智能交互),它给了智能手机灵魂与生命。因此智能交互的发展,才是智能手机发展的真正的体现,遍观智能交互的发展史,也就读完了智能手机的半生。

手机智能交互发展到今天,这期间出现了太多产品,这其中有大多不被用户所认可,但不寻求发展和突破,也已经被淘汰。如Windowsmoblie、palm、symbian;剩下的,则努力在不被淘汰的路上,如ios、android、windowsphone。经过时代不断发展,人们对智能交互的理解也開始有了偏差,有人认为需要追求更高深的技术,有人认为需要生产更先进的硬件配合,而更多人则认为人性化,生活化的设计,才是真正的智能,尤其是近期发布的2.0版本的colors,更是明确的以人性化交互为基础理念,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智能才是我们所需要的,才是符合发展趋势的,才是能代表一个时代的,让我们纵观智能交互发展史,循着历史的轨迹解读智能交互发展史的曾经成败和未来发展趋势。随着2.0版本的发布,colors在1.0版本的基础上,更深层次的定义了人性化的人机交互,有人性交互的智能,才是真正的智能。

优秀的用户界面是要从消费者需求方面考虑的,在于消费者的思想方面和工作习惯,而不是大多数移动设备的功效。假如手机里界面不引起你的关注、逻辑秩序不合理,再好再漂亮的应用程序设置也不会受到消费者的喜爱的,但是一个可爱的、引人注目的界面设计不仅能够增加消费者对应用程序设置的喜爱,还能加强应用程序的功能强化,这样就是加强消费者对应用程序的依赖性。

那么在对用户手机界面设计中我们要遵循的原则有这几点:

原则一:视觉体验性

视觉体验性真的不是用来衡量一个应用程序的界面有多么漂亮,而是拿来去衡量应用程序的界面与其相符的功能是否能够匹配完美。例如,对于一个优秀的手机界面来说,当然是要用相对巧妙的修饰元素和配合界面要求的背景来体现视觉体验性的任务,对于可行性的任务则是要用标准的控件和操作实践来完成的。这样的应用程序我们会传达一个清晰和统一的信息给用户,让用户懂得应用程序的目的。但要是应用程序在生产性任务上使用了异想天开的元素,用户就会被这些相互矛盾的信号所困扰。同样的,要是在一个仿真任务的应用程序里,例如游戏应用,用户希望一个漂亮的界面来提供更多的乐趣从而鼓励他们继续游戏。尽管用户不期待能够在一个游戏中完成一个艰难或者是生产性的任务,但他们仍然希望游戏的界面能带来完整的体验。

原则二:相符性

那么,保持手机界面的相符性,其实并不是让你毫无头绪的抄袭其他的不同的软件应用程序,相反的是,作为开发者的大家应该知道利用同类型手机界面应用程序大家接受的标准和模式去设计自己想要的手机应用程序。手机应用程序界面的相符性可以让消费者用他们自己的知识与技能去实现手机界面应用程序的交互。当然,开发者们就要去好好思考以下几个问题,这几个问题是为了确定你的手机界面应用程序是否遵循相符性的原则:

1. 手机界面应用程序与借鉴苹果系统的准则是否相符呢?是否正确的利用了系统所提供的机器设备系统?设计是否符合想要设计手机界面所蕴含的功能和特点呢?

2. 手机界面应用程序与其本身的要求相符么?文字是不是与之前的风格保持一致了呢?相符的思想能否代表他所想要的标志呢?相同的操作属性执行不一样场景模式,产生的结果是否符合消费者的心理预估值?

3. 在不超出人们所认定准则的界限里,手机界面应用程序是否和之前的推出的版本是一致的呢?

原则三:实践流程

当消费者触碰手机界面上的某物而并不是去触碰单单的控件进行实施操作的时候,消费者更加了解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和完成度。苹果系统用户则更喜爱简洁明了大方的操作手法,当然,是因为它由多点触控的理念来完成的。当看到智能手机界面的某个方面的时候,简洁明了大方的手势进行操作给人一种更具备亲和力的体验,让用户更容易接受,因为有触控感的设计,还没有中间的妨碍,大多数指的是对鼠标的依赖度。举个例子,用户可以使用两指的缩小或放大所要控制的面积就可完成点击缩放的操作。游戏中,玩家还可以直接与物体互动,直接移动他们。例如,在显示密码锁的游戏中,玩家可以直接通过旋转操作打开锁。在苹果系统的应用程序中,在智能交互手机界面里能直接操作的有哪些呢:

1. 去操作设备来控制手机界面中的某个角度,某个区域,通过旋转的方式得以实现

2. 用你的手指来触碰手机界面来达到交互

3. 当然会直接观察到操作的效果

原则四:暗喻

当不现实的物件和手控行为,在面对真实生活中所出现的状况的时候,我们要淡定,要沉着冷静的去思考手机界面应用程序的标准。最合适的隐喻应该是不受现实生活的限制。例如,消费者可以将许多内容放进文件夹里,包括小型游戏、word、pr剪辑等,但现实世界里当然不能做到。iOS操作系统为开发者提供了很多的隐喻,因为他支持丰富的同行图像和手势。用户可以与屏幕中的物体进行物理交互,很多场景中的交互十分逼真,iOS的隐喻包括:

1. 音乐播放的倒退控制

2. 游戏中的拖拽、弹和刷操作

3. 滑动开关的操作

4. 选择转轮做选择

原则五:用户控制

注意,应用程序中,是用来控制操作行为的,而不是应用程序。

结语:对于消费者,及用户,广大人民群众我们更加在乎的是手机界面交互体验的流畅性,在设计的过程中是否能从四个原则角度去考虑人机交互设计。

参考文献:

[1]程晨.爱上Arduino[D].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27.

作者简介:宋雨璇,吉林省长春市,吉林艺术学院新媒体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论文范文第6篇

关 键 词:工业设计 毕业设计 毕业论文 设计报告

一、前言

工业设计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是其大学四年全部教育过程中需完成的最后一门系统性专业课程。“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完成的质量,不仅反映了学生对大学期间所学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掌握程度,更是检验学生综合能力、独立工作能力、设计实践能力、创新设计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和手段。同时也是学生个人才、智、艺等综合素质的集中展示[1]。

二、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具体要求是:拟订一项课题 (或一个具体的设计项目),要求学生运用四年所学专业知识和设计语言(如计算机技能、图形、符号、绘画、制图、造型、色彩、材质、文字等),结合一定数量的信息、情报、资料、文献等,通过导师的指导和个人的系统性再创造,提出一个满足用户需求的、创新的解决方案,并完成能反映自己构思的模型或首板。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和信息资料能够全面的融会贯通,并且熟练应用和掌握再创造的基本方法和模式;熟悉工业设计专业在进入市场经济的社会中应该如何应对和适应社会、市场需求;启动创造性思维的闸门。完整、准确、高效率地产生能够解决问题的设计方案[1]。因此,毕业设计是一门系统性极强的综合课程。

毕业设计的作品不同于科学技术展的作品和商业展会的商品。它具有特殊的评判标准和作用。科学技术展览的展品主要目的是展示一项新技术或新发明以及应用前景,以供科学技术交流和向厂家转让,可以不涉及具体产品。商业展会的展品是性能、技术、工艺、应用材料和成本控制等都较为成熟的产品,在展示产品的同时伴随着广告宣传和其他促销手段,是以盈利为目的。无论是科技产品还是商业产品,其评判标准都是以“物”为主要对象。

毕业设计的作品的主要功能是以“物”为媒介,展示毕业生四年学习和研究的成果,它承担着“以物论人”的作用。通过毕业设计的作品来评判作者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综合应用的技能和创新能力等,是否达到取得学士学位的标准。所以,它只要应用已有的技术、工艺和材料,对已有(或将来会产生)的产品或解决问题的方式经过重新整合,并通过创新设计赋予新的价值,这样即可认为合格。作品的技术完善度、功能的成熟度和商业指标等并不作为主要的考核因素。

三、毕业论文

四年制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又称学士学位论文。毕业论文是应届毕业生运用其在校学习期间所掌握的知识,针对自己所感兴趣的研究课题,独立完成的一篇总结性的学术论文。这里有几个要素:1、应届毕业生;2、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3、与所学专业和所申请的学位密切相关;4、总结性的。学校的学术委员会根据毕业论文来检查应届毕业生在学制所规定的学时内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技能处在什么水平。据此,确定是否达到该毕业生所申请学历和学位的等级水平。

毕业论文与一般的学术论文有所不同。

1、写作目的不同。学术论文的目的主要是提出和解决学术上的某些论点。就此而言,毕业论文也具有同样的作用,但它同时还担负着表明作者本人在专业领域内是否已具备符合学位标准的学术水平的作用。

2、评审的角度不同。学术论文是评文。而毕业论文主要是评人,是通过以评文来评人。因此,毕业论文比一般学术论文多了一项内容:要求作者将其所从事的学科,特别是其所研究的课题的历史发展状况如数家珍一般地写出来(即在毕业论文中要有论文综述的章节)。以此表明自己是这一领域内的一个“行家里手”,同时说明自己的研究工作是承先启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所以两者的差别很明显。

3、论文的形式和构成不同。学术论文可以与人合作撰写。主要发表在杂志或学术会议上。一般是根据会议或学术期刊的要求确定题目,阐明作者的学术观点,然后对所提论点进行论证,最终得出相应的结论。毕业论文有比较严格的字数和格式要求,内容相对丰富,尤其是其中的观点、论据逻辑层次也比一般学术论文复杂。这种论文需要导师审核,还需要专家答辩。代表的是作者个人的学位水平和学术素养。所以只能个人撰写,不能与他人合作。

4、阅读对象不同。学术论文的阅读对象是有一定造诣的专业人士。撰写过程中只需将自己所要论述的问题阐述清楚即可,一般经过会务组专家或期刊责任编辑审核后即可发表。它代表了作者的学术水平和研究深度。而毕业论文的阅读对象主要是导师和学校的学位评定委员会的教授,是写自己对所学专业或自己的研究方向的了解的程度,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自己在该研究方向的创新贡献。

四、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现状

自我国开始设立工业设计专业本科教育以来,其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考核形式一直未变。随着大学招生规模扩大、学时缩短、选修课比重加大,学生学习本专业课程的时间越来越少。各高校为了准时上报就业率的数据,毕业班的课程结束时间一再提前,有些高校已经提前至当年的5月中旬。为此,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开始时间已经移到大四上学期的后半段,更有甚者,有些学校在大四上学期开始就进入毕业设计、毕业论文阶段。但即便如此,由于毕业生在大四下学期面临实习、找工作等原因,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时仍倍感时间上的压力,对设计的课题和论文研究的方向无法深入研究,故完成的质量也大受影响。

1、毕业设计的现状

近年来,各校艺术设计学科本科学生的毕业作品展的目的与手段本末倒置。一方面,展出的设计作品的制作水平和展览效果犹如“嘉年华”,一年比一年“热闹”,制作费用逐年提高,用于毕业设计展作品制作费用超过五位数的已不是个别现象;而另一方面,学生本人制作的毕业设计模型(或首板)和经得起推敲的作品却逐年减少。

制作模型“首板”的过程是二次设计的过程,此阶段要仔细揣摩推敲,是做一个好设计不可或缺的过程。但绝大多数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将市场调研、客户访谈等研究成果作为依据,在确定毕业设计的草绘方案后,直接在计算机上用Rhino (犀牛)等三维设计软件建三维虚拟模型。该模型有两个用处:其一,加入材质和灯光后渲染成效果图,应用于毕业设计展板、设计说明等;其二,交给模型厂利用快速成型设备制作模型,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基本上对毕业设计不做深入研究。此外,受三维设计软件的功能和本人掌握熟练程度的制约,无法对产品的形态进行仔细推敲,造成用精湛的模型制作工艺制造出粗糙的、没有内涵的设计作品[2]。

毕业设计的展览,只反映毕业设计的结果而未反映毕业设计的学习过程,仅展示了“怎样”,而忽略了为什么是“这样”。假如毕业设计的作品仅仅是做一个漂亮的模型(可能就连模型都是模型公司制作的),这种对毕业设计的考核模式与本科教育的目的和要求相距较远。

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所涉及理论和实践的知识十分丰富:包括前期研究分析确定设计方向的过程;设计推进过程中,在每个节点做决策时的取舍依据;后期对整个毕业设计过程的反思和总结等。这些内容不是区区两平方米大小的一块毕业设计展板所能展示的。

2、毕业论文的现状

扩招带来的现状是学生的平均素质降低。尤其是艺术设计(包括工业设计)专业,学生文化课功底普遍不够扎实,以致于“先天”缺乏做研究写论文的能力,再加上“后天”缺乏足够的研究手段和时间,无法做深入研究。导致毕业论文的格式不规范、没有严谨论文框架、逻辑混乱、没有创新点、抄袭现象严重等。

从国内某艺术设计学科比较知名的高校对毕业生毕业论文的字数要求“设计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一般不少于3000字···”可以看出,对于工业设计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来说,对其毕业论文的考核也只是流于形式。

五、毕业设计和设计报告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针对目前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在具体实施中所反映出的问题,建议将设计报告代替毕业论文,同时将毕业设计和设计报告相结合的考核模式。具体方案如下:

1、根据对艺术设计类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高素质创新应用型人才。其培养应主要注重于两方面:其一是学术、技术、职业三者结合;其二是学习提高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与职业技能[3]。因此,对毕业设计的考核权重,应要高于对毕业论文的权重。

2、对毕业设计不要一味追求其观赏性,而应将考核重点转移到着眼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上来。应允许毕业设计作品的形式不太完善和简陋。要求学生加强设计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作品深层次的创新性而不是简单而花哨的创意。同时在要求作品的创新性基础之上,再考核其完善度和观赏性。并且依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毕业设计作品制作环节,应提倡学生立足自己动手制作模型或首板,以提高自己的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

3、在毕业论文的考核环节,可用毕业设计的设计报告或设计总结代替毕业设计论文。在设计报告中应包含下列内容:毕业设计课题的甄选依据和过程;分析其现实意义;通过市场调研客户访谈的数据分析;确定毕业设计要解决的问题(即设计点),弄清楚哪些问题是自己能够掌控,哪些不能掌控,做到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在阐述构思设计结构功能方案时,所选用的功能原理和实现原理的结构方式及其依据;做造型方案时,对形式选择根据;在推进设计流程的每个节点,做出取舍时的依据;选用的材料的依据;制作模型或首板时应用的工艺等。

在设计报告的最后,一定要有总结,其内容应包括:本科四年所学的知识的应用状况;反思整个毕业设计的过程,针对设计目标,是否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发展前景等。总结环节十分必要,能促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更快地提高。最后,在毕业设计的展场进行论文答辩,在答辩导师组的构成中,可邀请设计公司或生产厂家的资深设计人员参加。

将毕业设计和设计报告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能够将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实质内容合二为一,不仅反映出毕业设计是“怎样”,而且还反映出为什么是“这样”。不仅展示了结果,还展示了整个过程。不仅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得毕业设计更加丰满、更有内涵。同时,毕业论文的内容也不会显得空泛,提高了学生说明文的写作能力。总之,将毕业设计和设计报告相结合的这种考核方式更能满足对应用型创新设计人才的培养要求。

参考文献

[1] 洪汉池,易际明. 地方性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探索与实践——以厦门理工学院车辆工程专业为例[J ]. 科技信息,2010(29)

[2] 陈江. 实体模型制作在工业设计教育中的必要性[J ].美术学报, 2011, 毕业创作专刊: 66-71.

[3] 刘英,许延飞,黄冉.QFD在机械类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2):124-128.

上一篇:高等教育体系论文范文下一篇:专业技能训练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