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化论文题目范文

2024-04-26

世俗化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摘要】具有商品利销性的电视广告,传播着主流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取向 这其中,电视广告以大量符号体现的最直接概念是“时尚”,同时它又引导着一种社会规范,并表现出对大众趣味的媚俗化迎合。随着市场的成熟,观众对广告作品的需求,从早期产品的性价比,经历寻求产品的“独特性”.到今天追求心理的满足。未来电视广告的“健康之路”,是真诚地关怀人的生存状态和人性经验.倡导并弘扬积极的价值观。

【关键词】电视广告 大众文化 文化空间 健康广告

广告是一种特殊的大众传播活动.它的本质在于商品利销性。作为经济和传播领域的一种现象,社会对于广告有更多的理性审视或现实要求.譬如它可能或将要带来的或正面或负面的作用。某种意义上,广告体现的是对现代工业文化的反思。本文将以电视广告为例,分析广告的文化特点。

一、电视广告蕴含、生长着大众文化和价值观念

电视广告在传播商品信息和服务信息的同时还传播了生活模式和消费文化。影响着社会的价值观念和大众的文化心理。

普通的老百姓在消费行为中,既不主张过于超前消费、过于标新立异,但也不要落后,希望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物品的使用也是精打细算.既要达到目的,也须崇尚节俭这种思想在广告中的表现,是既强调潮流、时尚、功能,同时也宣扬商品的耐用、实惠等等。如雕牌洗衣粉.在上世纪90年代末瞄准城市中档洗衣粉市场的空缺,一则“只选对的。不买贵的”广告.正迎合了城市普通居民的消费心理。广告回避了当时众多洗衣粉广告的功能性宣传.反复用“我要雕牌”来引起消费者的注意.暗示雕牌的实用价值和实惠价格.一时间该广告家喻户晓。再如大宝SOD蜜,观众最熟悉的都是那句“大宝明天见.大宝天天见”的广告词,大宝产品定位中低档消费市场。以分量足、实惠。最优的性价比为竞争优势。又如一些中低档的品牌.红豆衬衫、李宁运动服、双星鞋等。这些产品质量的印象并不如高档品牌,但给消费者“实惠”、“物有所值”的心理感受,是一种恰到好处的消费印象。

中国电视广告历经了几十年的流变。从大多数作品中可以看到。电视广告制造的是消费,生长的是快感,诉诸的是感性.甚至制造了一个消费乌托邦。质朴的或华丽的、简浩的或精致的音像符号以及整个结构所体现的.除了商业性本身。还有它制造的某种社会性的消费观和文化氛围。这些变化同其它社会现象一样.体现了一种主流的价值观念、审美趣味、行为取向所构成的文化心态。从这一过程可以看到.电视广告已经成为大众文化发展的又一个生长点。

工业文明向信息社会即后工业社会转化的过程中.社会重心由生产转化为消费.“服务”成为这个社会最主要的工作。体现消费者的消费观念、生活理想和价值追求的文化就形成了所谓的“大众文化”。这种新的文化取向.不仅是一个时代价值观念、精神追求的反映,同时也成为一种社会导向。

在这个过程中.电视广告担当的是被商品化了的角色。它尽力表演着世俗社会。从最初的告白式的广告,到广告与艺术的结合.到品牌理念的提升,都昭示着这样一种概念,即艺术品质与消费文明达成谅解.市场、艺术与消费者握手言欢。

二、电视广告构筑的“文化空间”

较之20世纪的保守风格。21世纪电视广告显得轻装上阵。恣睢无忌,天马行空。这种充满活力的表现证明了广告是商品意识、艺术魅力和大众文化三者结合的最佳表征。在这样的表征中,人们看到的是一个越来越“现代化”的世界。

在电视广告作品中不难发现.它的文化表象是极其引人注目的。它往往制造的是煽情的、夸张的感官刺激.显示浮华、喧闹或平庸,以此制造生活的幻像,狂轰滥炸式的创作使即便有批判能力的消费者也难免不受影响。它将理想化了的、虚荣的、充满希望的人生浓缩在一幅幅画面中,甚至创造了乌托邦的极致。

1 电视广告体现的最直接概念是“时尚”。

广告表现为大众文化形式.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打动着受众。支配着其生活方式。这种方式就是倡导时尚,换句话说,作为大众文化的广告,主要体现为时尚文化,追求商品时尚化,导引大众购买以获得更大的商业利润;以大众传媒方式传播,迅速制造时尚。与时尚结合在一起的广告有一种人格化倾向,对广大消费者具有人格的影响力。都市、时装、信用卡。各种引领时代潮流的“物质”占领着人们的视野。即使是在一些追求质朴的作品中,也往往隐含着对“都市”的心理眺望。人们被暗示对一切社会新潮表示臣服和膜拜;观众、读者在一个叉一个潮流的裹挟下目不暇接;当“时尚”与“个性”嫁接或兑换的时候.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被“公共化”了。

2 电视广告创意提供了一种“社会范式”。

譬如,在大多数广告中。人们能看到“英雄形象”的感召。在这一点上.平面媒体与电视媒体共同构成了某种社会情景.出现在画面上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性别环境似乎都构成了一种共同的社会期待——男性话语中心和与之相关的女性行为的微妙歧视。在大多数作品中,男性往往扮演了事业成功者、家庭的成功者甚至性格的成功者,女性则通常扮演了“贤妻良母”或“现代花瓶”的角色。(事实上,在这一点上,它同现代电影艺术实践和理论的集合点——“好莱坞”模式的社会功能是一致的。它创造了概念,概念又深化为规范。规范最终成为某种“社会真理”。)这种独特的社会期待之所以成为一种可能.就是在于它成功地对受众产生了暗示、感染及模仿,这使它甚至与“神话”的结构方式是共通的。

这种形象示范的方式,意味着广告体现了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要求:消费社会的个性领导者与传统和解者的角色统一。

3 电视广告的另一个突出表象,是对大众趣味的媚俗化迎合。

这突出体现于性诉求广告中。目前,出现在电视上的性诉求广告主要有两种表现,一是用性的元素来表现非性的题材,增强冲击力;二是用隐晦雅致的手法表现与“性”或相关敏感的题材,削减刺激,避免受众的不快。这些性诉求广告.反映了广告处于发展阶段的一种局限性.也是广告发展进程中的痛苦洗礼。广告表现媚俗化的现象,将会随着受众成熟和健康意趣的强化逐渐减弱。

大众文化创造的消费观和文化氛围。必然在引领社会的同时也与既有的价值观和文化心理产生冲突,这使得电视广告作品中到处可见含混不清的内容。电视广告因而总是面临着社会大众接受还是拒绝的判决。在此过程中。对传统美学价值的质疑和批判.新的价值标准的找寻.以及重新的回归自然。充分展示着电视广告因其本质的特殊性而形成对大众文化的特殊感应.并最终塑造了一个时尚文化范式。

三、对“健康”道路的选择

对于电视广告而言.受众是具有特殊性的。人们在欣赏电视艺术作品的时候,强调的是审美愉悦和审美情感。而在欣赏电视广告作品时.人们期望得到满足的另一个需求是产品或品牌信息。这也正是电视广告追求的目标。事实上,消费者的需求构成了电视广告创意的目标。

在商品和购买力尚不充分的早期市场,消费者需求体现的主要特征是“理性消费”。产品的质量和价格,产品的实态依托,成为他们的主要价值判断标准;当物质生产逐渐丰富起来时.消费者对产品的购买力和选择性都大大提高.他们开始寻求满足更多需求的产品的“独特性”。随着社会进步,价值观回归到对人性的关注,消费者又越来越重视心灵的充实,他们期望从产品身上获得更多的心灵满足。

目前.在对消费者心理的把握上,值得期望的生存可能和成长空间应该是.真诚地关怀人的生存状态和人性经验.倡导并弘扬积极价值观的“健康广告”。这样的广告将不再是对西方广告模式的东施效颦,也不是对王冠和花冠的翘首以待。而是对人类生存的空间和所经历的人生的一种挚爱,它们将连通人们对现实的体验,不是用利益而是用真诚守望人生,与观众对话。

在此过程中,一方面,中国传统的社会心理规范依然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消费者的意识核心依然是较为传统的。以“血亲”关系为基础的传统社会结构.导致东方审美心理依然是崇尚和谐。崇尚“天人合一”,崇尚“大同”。受众的思维方式依然是集体化的。较西方“知在个体”的个性化、反叛化的创作作品而言.中国消费者显然依旧重视社会的规范和共性,以及由此体现的“和谐”态度。

另一方面.整个中国消费者市场上出现的特殊情况是.各种消费群体有共生性,消费价值选择也错综复杂。广告的泛滥使得消费者开始越来越多地忽略甚至反抗广告。客观上,人们形成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的心理过程。这一过程使得电视广告设计应该更加人性化,应该更加了解不同时尚背景下的新的审美和视觉要求。广告好的内容应加上某种独特的形式.而好的形式也应该具有深刻的内涵。真正能打动人内心情感的。是那些潜藏于人类内心深处相通的情感文化传播,尽管它们的表现形式不同。目前可见的公益广告、品牌广告.无论是物质产品还是精神文化产品,都已经用丰富的色彩、优美的音乐、简洁明快的语言。吸引着电视机前的观众。

总而言之,真正的意识交流.是建立在精神文化的深层交流的基础上。随着广告市场的逐渐规范.传播观念的逐渐成熟,和受众文化健康道路的选择.电视广告最终将在整个社会肌体中发挥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当代广告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价值信息。越来越频繁地影响到当代人类的生活形态与思想观念.广告中所反映的中国社会性格以及社会价值观,虽然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但却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了中国社会的全景。事实上,每一则脍炙人口的广告莫不融入了人类的基本情感。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经过悠久历史的洗炼,已经传承并植根于人心。中国人特有的传统民族文化是取之不尽的宝藏.广告人应该善于利用并加以弘扬。

世俗化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中国古代世俗文化》选修课期末论文

班级 光信111学号姓名 赵 燕成绩

谈中国古代世俗文化的学习

浅析世俗文化

世俗文化是一种狭义文化,包括人生对种种虚荣的追求,变异着的不健康心理,以及不合理的政治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人性的遮蔽,是属于“非人的”东西。

这是百度百科上面的词条解释。但是,我看到这个解释之后很不满意,因为我觉得世俗文化不应该这样狭隘地解释。世俗文化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它所代表的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内容,包括当时的民俗、民风和衣食住行。所以更谈不上所谓的“非人的”“狭义文化”。世俗文化来自于民,传自于民。客观来讲,这种文化里,有积极的,有消极的,它展现的是一个完整的时代形象。

关键词: 民俗民风 衣食住行 时代形象

一、入门

很幸运在对选修课快失去信心的时候选到这么一门课,它使我受益良多。刚选到这门课的时候,我就抱了很大的期待。老师一开始问大家对世俗文化有什么了解,说实话,我还真没什么了解。但是我对历史还是有相当的兴趣。也许是对古人有一种莫名的向往感(相信很大部分人,特别是女生,都有这种感觉),古人的趣闻轶事、满腹才情和闲情逸致都让我们着迷。但是,这或许是我们开始上这门课的时候的一个

小小的误解。因为,民俗文化不只是闲情逸致诗情画意,还包括着许多朴实甚至丑陋畸形的东西。

二、感悟

课程内容从“稷、黍、麦、菽、稻”开始,从“周代八珍”到“五侯鲭”到“烧尾宴”再到“满汉全席”,从“华胜”到“步摇”,从“长信宫灯”到“金缕玉衣”,从“红叶题诗”到“战袍夹诗”,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更加地了解了那些生活在几千年前的人的方方面面。然后,老师问,学习世俗文化仅仅是一种知识的学习吗?

我开始重新思考,学习世俗文化仅仅是一种知识的学习吗?它的意义定然不止于此。

当知道汉代人像我一样也喜欢吃各种饼的时候,我觉察到一股温情。虽然是很小的一件事,但是感觉古人与我亦是有相通的地方。心里油然升出一种古今穿梭人如旧的感慨。 当听到古人称苋菜为冬葵,称萝卜为芦菔时,我更是认为在这片土地上,曾生活的是怎样一群有情调且温情脉脉的人。现代人不能与之比肩!

长信宫灯的奇妙设计展示在我们眼前时,我只能说,古人的思想的前卫、灵活似乎比我们想象的要更胜一筹。

金缕玉衣就更奇妙了。古人怎敢如此大胆与奢靡?!而那对生的渴望和对死的敬畏,又与我们是多么惊人的一致。 时代在变换,穿梭在其中的他们与我们自成一体,这不曾变。古人是多么有趣呀,更有趣的是,他们作为昨天的世界的主角,与我们是一脉相通的。有时,我不得不承认这个世界的伟大。事物总是朝一个方向发展,然后带走或遗忘某些东西,直到我们有意识地出现在这里往回眺望。世俗文化是古人遗留下来的东西,学习世俗文化就像与古人对话,穿越与古今。这是一种奇特的生命体验,有时能激发出令人感动

的灵感。

三、学习

学习的过程一直是很有趣的,这也是最让我高兴的。能被吸引着听课真的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刚上完一节课的时候,我就在想,这课怎么考试啊?难道像考历史一样?如果是那样可就太糟糕了。而写论文这个方法来结束课程真的是太绝秒了,虽然3000字对我来说稍微量大了点,以至于不得不多说些题外话以占字数,从而压抑我多次想百度点什么粘贴在上面的冲动。

因此,我决定仔细回忆一下学习中印象比较深刻的部分。 首先是拥有“东方睡美人”之称的辛追夫人。

据说,很多同学回去以后做噩梦了。我觉得还好。画面里辛追夫人表情都看的相当清楚,很是狰狞。解剖过程更甚。经历这么些年,辛追夫人的内脏竟然都保存完好,肢体也还能灵活弯曲,真是令人惊叹不已。

马王堆里尽国宝,而一号墓主人辛追又是宝中之宝。保存千年以上的古尸,以前有过,但那是木乃伊,是事先处理成的干尸。而墓主人辛追创造了世界纪录,是保存2000余年而不腐的湿尸,而且形态完整,皮肤保持弹性,部分关节还可弯曲。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看到视频里这些国内外专家对辛追夫人尸体千年不腐的惊叹,我只是觉得我们古人太有才了。他们的智慧让他们做到现在我们都不能做到的事情(同样条件下)。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力确实是无穷的,这个世界因此得以延续,文化得以璀璨。而当老师告诉我们真实复原的辛追面貌并非那个瘦瘦的美女的时候有点小失望,不过这是次要的。这个尸体已经是个奇迹了。 然后是历史上的美男。

这当然是很吸引部分人的。课上老师介绍了魏晋南北朝的几位才子美男。我印象最深的是兰陵王,以前看过关于他的

小说。但是我也知道小说里面把人物有些神化了。课堂上他则是一个更加有血有肉的兰陵王。一样的俊美,一样的善战,一样的神秘,只是多了几分功高盖主的无奈以及不能被主上容纳的痛苦。临死烧掉所有别人的借据,宽厚仁慈,貌柔心壮,音容兼美。一段传奇的人生,一个混乱的年代。英雄的悲剧也许正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在“邙山大捷”中,北齐武士们持假面歌舞庆祝胜利,诞生了广为流传的《兰陵王入阵曲》。这是他的符号,这是他的情怀,这是他成就的完美。 红拂夜奔也是重点讲解之一。 相传为隋唐时的女侠,姓张,名出尘,是隋末权相杨素的侍妓。在唐传奇《虬髯客传》中,红拂女为司空杨素府中的婢女。因手执红色拂尘,故称作红拂女。

当时杨素执掌朝政。有一天,李靖来见杨素,向杨素畅谈天下大势。李靖身材伟岸,英姿勃勃,神态从容,见解非凡。红拂虽阅人无数,也不禁对其一见倾心。虽然杨素没有理睬他。但是红拂女马上打听到李靖的姓名住所。当天夜里,红拂便找到李靖的住所,以身相许,与李靖私奔了。

红拂聪明能识人,能勇敢决断,能从一而终,这是她得到幸福的三大重要原因。除此之外,如老师所说,长得很漂亮也是占很重要的部分。如果是个丑女,我也觉得李靖开门之后会客套谢谢几句。然后关上门,定然不会和红拂私奔。后来,在遇到虬髯客的时候,红拂又巧妙地化解了李靖浓浓的怒气。还携李靖与虬髯客结拜为兄妹,这也从而帮助了李靖,使他从虬髯客那里得到了极大的帮助。

四、总结

学习中国古代世俗文化给我一种获取知识的快乐,更带给我一种精神文化的享受。去了解古人的衣食住行,各种爱好以及怪癖,我就如看一部关于几千年前的世界的巨幕片电影。学习的内容很精彩,过程很愉快,收获很殷实。这门课程时间很短,很多内容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有时候我觉得其实上课是一种捷径,我们只要在老师的带领下就能直接的领会很多知识。课程结束了,但是我想我应该会将这份被世俗文化课点燃的热情继续下去。继续去温故,去知新。 最后,很感谢老师陪着我们走过大半学期,告诉我们这么多精彩的事物。

参考文献

百度文库.2012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中国古代世俗文化》选修课期末论文

世俗化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一直以来, 我们不少人把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截然区分开来, 把它们弄的界线分明。前不久, 笔者就通俗唱法和美声唱法的教学进行了问卷调查, 通过对朝阳师专音乐系, 辽宁省孤儿学校音乐教研室和沈阳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声乐专业教师和学生进行抽样调查, 结果显示:进行美声唱法教学的教师占88%, 进行民族唱法教学的教师占9%, 而进行通俗唱法教学的教师只占3%。有趣的另一组数据, 就是对学生来说, 喜欢美声唱法的占10%, 喜欢民族唱法的占22%, 而通俗唱法学生占了68%。

通过这两组数据的有趣对比, 我们看出, 虽然我们的音乐院校和师范院校的音乐专业教学美声唱法教学的专业教师队伍很庞大, 而真正受欢迎的歌唱形式却恰恰没有因为专业考核的侧重点而改变学生的兴趣。

2 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不同的唱法

的确, 美声和通俗的技法都包括在声乐这个范畴里, 都是建立在科学的发声基础之上, 没有科学的方法就不会有持久的魅力。但是, 从演唱方式和风格上来看, 两种唱法之间又有很大的差别。美声讲究松、通、圆、亮, 讲究声音的华丽、华美。如意大利歌唱家帕瓦罗蒂演唱的《我的太阳》, 就是美声唱法的歌曲。通俗则讲究演唱风格的个性化, 如《绿叶对根的情谊》。

美声唱法直译为“动听的歌唱”, 是17世纪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形成的。歌唱艺术的发展是有由调音乐转为单声部旋律的变化而促成的。在复调作品中, 旋律线有几个不同的声部唱出, 形成一种复合音乐支体, 而这种新风格是某一单声部的旋律线居主导地位, 由乐器和乐队伴奏。著名的男女歌唱大师、歌剧的主角成了独唱家, 他们华丽的歌声和嗓音特点, 就叫美声唱法。美声唱法要长时间的训练才能掌握。根据人的先天条件和领悟能力不同, 一个人学会美声唱法的时间也千差万别。

通俗唱法多用自然嗓音, 吐字清晰, 亲切随意, 这种因通俗歌曲而产生的唱法就是通俗唱法。通俗歌曲演唱简明易懂, 所表达的情感贴近人们的生活, 而深受大家的喜爱。很多时候人们都会自然而然地哼上几句通俗歌曲。有的通俗歌曲朗朗上口, 很直接的表达或幸福或哀伤的心情, 通俗歌曲也因其难度不大便于演唱而流传很快。

3 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不同的情感表达

从歌唱形式上, 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更有很大的差别。比如情感的表达, 歌曲创作的初衷, 还有演唱的场合都有不同。环境会对人的情感表达造成一定的影响。东北一望无际的平原造就了东北人豪爽的性格;秀美的的江南水乡造就了南方人的细腻性格。音乐也是同样的道理, 环境恶劣的陕北高原造就了陕北民歌;辽阔的蒙古草原造就了内蒙古民歌, 挺拔的青藏高原造就了藏族民歌。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特点, 这不仅包括我国各民族各地区之间, 而且也包括世界各民族之间和各国之间。英语、德语、意大利语、日语、汉语在口腔的咬字位置都有不同, 这也是不同唱法之间咬字位置、共鸣位置、呼吸等等存在差别的主要原因。

由于欧洲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教会统治, 宗教教义总是教化人们要节制和容忍, 所以在欧洲形成的声乐唱法具有既要表现真实感情又要节制特性, 美声唱法中即使是感情极其激烈的, 其表现也是比较有节制的。这一点有些像我国的京剧的表现方式, 因为我国经历了多年封建社会的统治, 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所以我国民族音乐的表现方式也是节制的。而流行音乐是近代在拉美等国家得到的发展的, 流行音乐的很多方面都受拉美民族音乐的影响。此外, 象美国的许多音乐风格同美国的历史也是有关系的。

总的来说, 通俗歌曲更注重歌曲的表现形式, 通过表演方式、演唱方式等变化达到感染观众的目的。而美声更注重的是声音内在的感染力, 不需要过多的表演方式、演唱方式的变化, 更多是通过演员声音技术等内在的变化达到感染观众的目的。

4 在气息运用上通俗与美声的区别

在气息的运用上, 通俗和美声的运用有很大差别:通俗唱法的气息是胸式呼吸, 接近自然呼吸, 不太讲究呼吸的深度, 一胸式呼吸为多, 吸气位置偏高。只有少数艺术型歌手演唱深情类歌曲时, 呼吸才运用较深。而美声唱法提倡胸腹联合呼吸, 要求吸得深而饱满, 气息流畅自如, 声音托在气上。美声有一整套的呼吸训练方法, 呼吸在美声唱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跨界演唱是近些年来最流行的一种声乐演绎方式, 如刘欢、谭晶、莎拉布莱曼等国内外知名歌手都在美声, 通俗两种唱法上进行了大胆的融合, 达到较高艺术水准的同时, 又做到了雅俗共赏的效果。刘欢的跨界音乐会成功举办, 可以说, 两种唱法的应用自如除了方法的娴熟, 更重要的一点, 还是得益于他得天独厚的良好嗓音条件。谭晶的维也纳音乐会中, 虽然通俗唱法的影子一直若隐若现的笼罩在她的所有包括民歌经典作品、西洋歌剧经典作品之中, 但能在一台音乐会上让观众欣赏到不同风格的声乐作品, 其大胆的创新精神更是值得赞赏的。奥运会开幕式上, 莎拉布莱曼与刘欢的合唱, 把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旋律, 演绎的如天外飘来的和谐之音, 这不能不说是中西合璧, 文化融合的一斑, 更说明在声乐演唱的方法上, 越来越模糊的界限, 对每一个声乐演唱者和教育者,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 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 教育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 素质教育早已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的音乐教育担负着重要的职责, 作为声乐专业教师, 我们有必要把教学任务和学生素质的提高两者紧密联系起来, 既要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声乐教学任务, 更要注重因材施教, 因势利导, 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声乐教学中, 注重科学的发声方法和正确的引导, 使学生声乐素质提高的同时, 适应时代进步的潮流, 提高整体的艺术修养。使声乐教学的方法教育普及化, 让声乐教学这一象牙塔里的高雅艺术, 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奇葩。

摘要:通过对声乐教学方法的深入研究, 探讨在师范院校声乐艺术教学的最佳方式, 阐述通俗唱法和美声唱法的异同, 并从中体会当今新形势下, 声乐教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必要性和基本方法。

关键词:声乐教学,通俗唱法,美声唱法,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 黄钊.儒家德育学说论纲[M].武汉大学出版社.

[2] 任超平.关于美声唱法的气息与“打哈欠状态”的技术分析[J].电影文学, 2008[6].

[3] 但夏, 李嵬.试论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的联系与区别[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8[10].

世俗化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看中国近代美术史, 清末的艺术成就直接影响到了20世纪以来的绘画发展。画家们开创自己独特的艺术风貌脱颖而出。而任伯年便是在画坛中起到承前启后、最为重要的画家之一, 以其花鸟画显示其别具一格的艺术成就, 他对人物、山水各种题材也是无所不能, 无不精湛, 对人物的“描述”神情生动有致;山水清韵别具;花卉鲜活淋漓。

一、对象的表现

任伯年的花鸟画师承宋人较多。宋代是中国花鸟画成熟时期, 在意境的营造和笔墨表现上都堪称完美。宋人喜欢花鸟小品, 虽然取材于现实生活, 但却不完全是“如实的描写”, 而是具有高度的构思在里面。画家把现实生活中物象的最精彩部分准确地提炼和概括出来, 在小品中的对象并不是凭空想象的, 而是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之上。以《出水芙蓉》一画为例, 在技法上, 勾勒严谨, 渲染细腻, 荷花花柄挺拔, 花瓣晶莹剔透刻画出荷花诱人的花姿。荷叶一卷一舒极有节奏感, 虽取材于现实生活却是经过画家观察提炼的结果。任伯年把握了宋人这种精湛技法和对对象细致入微的观察方法。

在色彩方面, 他继承了民间的绘画色彩, 使得对象鲜艳、明快、协调, 虽会出现红绿搭配也并不艳俗, 反倒给人亲切的感觉。任伯年的《百事倍利图》中率性的笔法和清秀的画风, 流露出了浓郁的传统文人画气氛。艳丽的设色, 带一种民间绘画中常用的色彩风味外又似有院体重彩画的韵味。画中描绘了折枝的柿子, 熟的红艳艳, “柿”谐音为“事”, 按民间的说法就是“万事大吉”、“事事如意”之意, 画作的名称也是对这一含义的说明。其早年的《仙鹤寿柏图》是为做寿人所画的。画中仙鹤与柏树在中国传统风俗中本来就有长寿的象征, 但他的表现方法却很独特。仙鹤立于画面右下方, 鹤身朝右, 头却往回看, 并且有正要踱步之势, 十分生动。最为奇特的是柏树的画法, 枝干并非笔直向上, 而是成环状向上攀延, 有一种峥嵘之势。还有将松树和鹤画在一起, 就叫作“松鹤延年;梅花上画喜鹊, 就叫“喜上眉梢”。这样题材和寓意的画, 是接受了民间现实生活中希望吉利祥和的观念体现。《瓜与葡萄》图中色彩上也是大胆的引用了民间艺术的审美特色, 运用补色、高纯度的色相对比夸张刺激。红色的运用热烈夺目, 正如民间美术中象征的喜庆、热烈、幸福。

而后, 当时一位西洋人士成为任伯年的好朋友。他教任伯年西洋素描与速写技法。任伯年常带册子用铅笔写生, 经过一段时间的埋头苦练, 画艺益精。如在《山隂》这幅画中南瓜的色彩有如西洋画般有装饰性, 在造型上有素描般的光影形成的体积感、质感。其中还在多幅画中使用白粉加其它色彩, 将原色中的明度降低。如《把酒持蟹》中, 将黑白两色与红黄做对比, 感觉十分强烈。菊花花瓣先是以淡墨勾勒, 后以白粉铺盖, 增加了花朵的立体感和层次感。紫藤的画法也是同样, 在沾满饱满的花青后在笔尖加上浓浓的白粉, 落笔后在白粉朝下, 将紫藤轻盈的体态表现得那么有质感。并且完美地把握颜料和水的比例, 在画完叶片七分干的情况下再以浓度较高的颜色或墨色勾勒叶筋脉络, 这样使得叶片与叶筋包覆地很好, 微妙的渗透, 既生动又有变化。任伯年在作品中虽然运用到了风俗化的色彩搭配, 但他学习到西方, 运用色彩非常灵活, 对比虽鲜明, 然而却协调而不生硬, 能把复杂的颜色统一起来使人感到优美活泼。

二、题材的选择

在《任伯年画册》中, 他囊括生活中繁富的素材。如荷塘、园林、竹石、花卉、蔬果、鱼鳖、虫草无所不及。轻燕在半空逆风飞翔;松树在枝藤上活跃;鸭子在荷荫下窃窃私语;幽香的紫藤;华丽的牡丹;傲骨的腊梅;淡雅的山茶散发出阵阵清香。有人评价任伯年的作品为“雅俗共赏”。一个人的艺术作品能人人看得懂, 与常人共赏同乐, 说明具有广泛的大众性。这种世俗性特征就是贴近生活, 深入生活的。

《踏雪寻梅图》是一幅很精致的作品, 所表现的内容是传统题材, 构图却十分别致, 圆形的画面按斜向的走势构图。将物象压缩在左下部分, 右上方做空白处理, 再中心最左侧加上红印和题款使得画面稳定。梅花枝干运用水墨写意法, 简单率直。还有在《桃花凫鸭》这一册页虽然也是俗物, 但是构图时出新意。为了避免伸展的桃枝过于死板或是避免平行而呆板, 于是树枝弯曲, 相互成椭圆状画面顿时产生生动感。

在笔墨运用上运用没骨法, 不拘常态, 灵活多样。在《柳塘放鸭》中, 他用轻描淡写之功描写了少年持竿划水渡河。少年的动作轻盈, 与周围的动植物相称, 充分表现出青春活泼的幽默感。

就是这些在日常生活中似曾相见的场景, 通过他的独特构思使得艺术形象足以打动观者, 力图创新的追求半工半写, 灵活多样, 富有笔墨情趣, 物象也显得生动活泼, 同时也体现出艺术家高尚的审美趣味。让观者从优美的形象中引发想象, 到达精神与物象的完美结合。

三、意境的“表达”

意境是作品描写的生活图景和表现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任伯年的花鸟画通过他的心灵的写照, 包含了“意境”的涵义。

任伯年的创作造诣吸取了五代徐熙野逸的画风及宋代典雅规整之气。他有文人画那种尚简的风格, 但这并不是单纯的对一种画风的追求, 而是对自己人生态度的实践, 对自己所推崇的审美心理的尊重。如果只把这种“简约”简单的当做一种画风来对待, 那所谓的文人画只是单纯的追求简单, 只要简单就能创造意境。但并非如此, 这样的画, 虽然看起来易学, 但是要追求到对所绘物象是需要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 从千锤百炼中得来的。同样气韵体现人的学识修养、精神品格、个性观点等内在精神气质, 是画的根本要素。作品气韵充盈使得作品情境格调高雅深邃。而气韵的培养来自于先天的敏锐与感悟体会和后天的刻苦钻研与修炼, 同样也在于有意识的追求与发现和生活阅历的增加及不断积累, 久而久之逐渐在心中培养出一种精神气质, 然而在画对象时才能将之气韵生动。

在任伯年的花鸟画中充分体现了画面的书卷气和笔墨情趣, 仅生活中常见的蔬菜、瓜果、鸟虫, 在他笔下却淡薄幽静, 含蓄空濛, 又不失酣畅淋漓。这样的意境无不透露无可比拟的清雅之趣, 体现出作画时不事浮华的朴素心态, 是平淡中自有的天真雅致的自然之趣。

四、总结

清代末年, 中国历史上的封建制度即将结束, 在这样一个时期, 中国的绘画也随着时代发生了必然的转变。长期被人所接受的文人画和院体画的特征日益淡化。但这种淡化并不意味着文人画的消失。只是文人画不再纯粹地只反映少部分人的价值观、道德观及审美趣味。文人画还以实在的形式存在着, 它只是接受了世俗之风的涌入。任伯年将文人画与民间审美趣味相融合, 产生了一种新的中国画画风。他不但没有完全遗失自己固有的, 延续了一千多年的传统, 而且将世俗化了的文人画展现出一个新面貌, 把这种世俗性的内容发展到了极致, 一生中塑造了众多的可爱形象。

摘要:任伯年是晚清画坛的全才画家, 在花鸟画方面的成就更是斐然, 影响深远。他的花鸟画在题材上选择了民间的喜闻乐见, 他善于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去捕捉那些令人产生联想和充满趣味的画面。从生活中挖掘素材, 抒发自己对生活的热爱之心。他的创作流露出个人的文化修养及性格气质, 刻画的形式又继承了文人画, 从而使得作品雅俗皆宜, 并开创自己独特的艺术风貌。

关键词:题材,意境,花鸟画

参考文献

[1] 周林生.清代绘画[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3.12

[2] 殷伟.中国画史演义[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1.

世俗化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1、回族的族源

公元七世纪左右,大量的阿拉伯商人来中国经商,他们聚集在一些著名的港口城市,如泉州、杭州、扬州等并逐渐定居下来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族群。而回族正式形成则是由于成吉思汗在在攻打西方国家的时候,大量的西方居民被迫东迁,而这些居民主要有波斯人、阿拉伯人,他们大都是自愿来到中国的。同时他们又信仰伊斯兰教,经过长期的演化与民族融合,现今他们已经完全融入了中华民族大家庭。

2、回族的分布特点

与中国其他少数民族的分布一样,回族也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作为中国少数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回族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而回族音乐的形态的千姿百态与发展、变化,与回族人民的居住以及分布有着密切关系。一般情况来说,在回族人口较为集中的地方,宗教、语言特征,风俗习惯,受到外来文化因素的影响较少,与其他民族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在音乐文化上也具有鲜明的特征、特色。在一些回民居住相对分散的地方,其他民族对于回族的音乐影响较为明显,在特征与形态上则变得不那么的明显。

3、伊斯兰教与回族

伊斯兰教另一个称谓就是清真教,在中国的历史上也有一部分典籍称之为回教,其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回族大部分属于穆斯林,信仰伊斯兰教,但是1956年6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伊斯兰教名称问题的通知》,明确地将伊斯兰教作为标准名称进行使用,并且将回教改为伊斯兰教。

由于回族人民信仰伊斯兰教,因此伊斯兰教对于回族音乐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回族宗教音乐之中,对于一些经文和诗词不能称之为“唱”或者“歌”,只能称之为“念”或者“赞”,这就导致了很多人在认识上产生了一定的误区,他们认为回族并没有音乐,其实这种认知有一定的偏颇性,伊斯兰教在念经时吟咏歌调就是属于音乐的范畴,只不过在说法上区别于其他音乐类型。

二、菱塘乡回族世俗音乐与宗教音乐的比较

菱塘回族乡位于江苏省高邮市高邮湖西新区,高邮湖西畔,西与安徽天长市毗邻,南倚神居山,三面环湖,一侧临山。菱塘回族乡位于高邮苏皖交界处,1988年5月12日经省政府批准成立,是江苏省唯一的民族乡。菱塘的回族历史悠久,相传700多年前阿拉伯人普哈丁来扬州传教时,菱塘即有300多回族人在此依山傍水生活,世代生息,繁衍了数千子孙,并建设了清真寺,作为本地和邻近县市穆斯林宗教活动的中心场所。

1、伊斯兰音乐

日本著名学者岸边成雄对于伊斯兰音乐的研究比较深,在他的著作《伊斯兰音乐中》对于伊斯兰音乐的形成、发展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同时对于伊斯兰音乐的产生背景也进行了交代,同时也阐述了阿拉伯音乐对于印度、波斯、希腊、中国新疆音乐的影响。从本质上来看伊斯兰教的音乐是回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穆斯林的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伊斯兰文化的体现。在伊斯兰文化中,“念”为伊斯兰教的五大天命之首,包括念清真言、念《古兰经》、念记主赞圣的“迪克尔”(赞颂词)。为了保证宗教信仰的纯正性以及本真性,在穆斯林进行赞礼的过程中主要采用阿拉伯语。由于宗教音乐需要大声的吟诵,所以表现出了非常强的音乐特点,主要是音调的音乐变化。但是穆斯林不认可赞礼吟诵这种形式是音乐,他们认为音乐二字并不能完全体现出伊斯兰经文的精神力量,用音乐一般的手法来表现这些经文也无法揭示深刻的宗教内涵,

2、菱塘回族乡宗教音乐

菱塘回族乡伊斯兰宗教音乐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1)为了保持经文的原有意思,在吟唱的过程中采用阿拉伯文,保留了阿拉伯文字及语言诗词之美;2)主要采取口口相传的方式,因此在传播的过程中,造成了地区的差别以及个体之间传承的变迁差别;3)从音乐学的角度来分析,回族音乐的调式系统较为复杂,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微分音、中立音、十二平均律、小半音与大半音等;4)节奏形式变化复杂难以把握其规律,主要是由于阿拉伯语自身的音节变化的特点,同时古典诗歌长短句的变化,对其节奏也有一定的影响;5)中国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对于回族宗教音乐也有一定的影响,在菱塘回族乡,也体现出了宗教音乐的变易演化特征。

在此我们需要指出一点,那就是回族的吟诵声调的复杂变化与宗教信仰者不同的文化背景有关。来到中国的穆斯林有的是在阿拉伯世界学习过一定的文化知识,他们的吟诵相对来说比较标准,往往口传心授给教民们。由于菱塘回族乡当地的穆斯林每个人的学习能力以及理解能力不同,虽然努力的向标准吟诵靠拢,但是大部分的伊斯兰民众在吟诵宗教音乐的过程中,深受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及扬州当地语言及民间音乐文化的影响,不自觉地在与中国民间音乐靠拢。因为每个人的教育经历、生活环境是不同的,一些生活在社会民间的回族民众,难以接受较高水准的阿拉伯语教育,在对于经文的学习过程中,大多是依靠死记硬背来完成的,这也是礼赞吟诵音调变化规律难以中国化的一个主要原因。

3、菱塘回族乡世俗音乐

回族的世俗音乐受到伊斯兰教的影响,这与菱塘回族人民的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世俗音乐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是伴随着生活习惯、文化习俗的变化。但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在菱塘回族人民颂唱音乐的过程中,他们会不知不觉的将当地的文化习俗、方言腔调气息带入到颂唱的过程。此时的世俗音乐,不仅有伊斯兰音乐的原汁原味,也有地方性文化的色彩参与其中,使回族的世俗音乐形成一种新的音乐变体,回族的世俗音乐不仅仅受到的是宗教的影响,更多的是相邻民族的音乐风格的影响。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的过程中,也是自己民族的音乐产生新的个性与风格特色,从而形成了新的世俗音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是体现世俗音乐的重要特点之一,所以回族的世俗音乐在当地具有非常强的群众认知性,所以,世俗音乐在菱塘回族人民群众之中深入内心的程度要远远高于伊斯兰宗教音乐。

三、回族音乐的演化

1、民间音乐的适应性演化

在我国,一个特定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作为回族居住较为集中的时空,在意识形态、人文与音乐形态上虽然有自己的特色,但是仍然出现了区域与地方特征,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受当地的汉族音乐影响与融合,在形式上非常难以分辨,比较著名的如花儿中的“回汉花儿”(或称“汉回花儿”),以及“一部分是和汉族交错传唱的”小调(回族归类为“宴席曲”),又如源于古代胡乐羌笛的回族“咪咪子”,其形制、材质都与当今羌族的羌笛同中存异,在中国其他民族都出现的“口弦”也是当地回族人民所钟爱的乐器,同时对当地的回族妇女作为装饰;第二个方面回族音乐在与当地音乐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并没有失去其民族特色。如“河州型花儿”和“回族宴席曲”则充分体现了回族人民的宗教信仰以及本民族的风俗习惯特征,同时又将“埙”做成各种不同的形状,这些形状都是在汉族乐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不仅仅在回族人民生活中出现,也在当地的汉族人民生活中出现,这种族群文化的相互影响、文化交流让中华大地的回族人民与当地其他民族的联系更加紧密。

2、回族音乐的专业化

我们一般称专业音乐为严肃音乐,代表着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形态。中国专业音乐的产生是在上个世纪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文化碰撞、侵淫,以及经济交往、军事侵略过程中形成的,让中国的音乐创作方法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曾经有学者指出:上个世纪西方音乐的传播,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音乐,使各国各种形态的音乐得以沟通,这种沟通是相互影响的,但始终保持民族特性。一些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音乐家,对于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进行元素的提炼,同时融入了西方乐曲创作手法以及技巧,来表达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而此时也促成了回族专业音乐的产生。

回族的专业音乐的创作与人民群众的生活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与西方国家的传统音乐有的精神上的联系,这主要表现在回族的专业音乐对于西方音乐的借鉴上:第一个方面的借鉴是将西方音乐和声、复调、曲式、配器不同的元素,融入到回族专业音乐的创作之中,衍生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第二个方面的借鉴是将西方的声乐、器乐的表演方式融入到本民族的音乐题材创作之中而形成的新的艺术形式。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到现在,回族人民大量地将西方音乐应用于本民族的音乐创作之中,有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作品,比如《曼苏尔》(1979)、《金鸡姑娘》(1982)及宁夏创作的大型回族舞剧《月上贺兰》(2007)和《花儿》(2009)等。在众多的作品中,获得赞誉最多的则是《曼苏尔》,《曼苏尔》的成功使得回族的专业音乐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有的音乐家甚至指出,《曼苏尔》可以作为回族文化音乐发展的代表,是值得载入文化发展史册的,是真正意义上属于回族人民自己的音乐作品。但对于回族的专业音乐的创作来说,对于西方音乐的借鉴只是为了表现民族文化的辨识度与感知度。

3、回族流行音乐的大众化

从根源上来看回族流行音乐以回族传统音乐为发展源头,反映了新中国建立之后人们精神状态的变化,同时具有社会流行音乐的多元性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出了商业性和娱乐性,这对于音乐在回族社会生活及人际间的传播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们从全国的整体情况来看,回族的流行音乐的传播范围还是比较小的,主要还是在回族群体中流行,而对于流行音乐这种形式来说,回族流行音乐在传播上存在一定的劣势,但是流行音乐这种新的音乐表现形式也给回族流行音乐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回族的流行音乐不仅仅展示的是回族的文化身份,同样也是回族人民的精神需求与审美的完美融合,展现了回族文化的精神追求,可以感知到伊斯兰文化鲜活的生命力。而对于流行音乐来说,从产生之初到现在的演变,流行音乐都表现出一种吸收、融合、创新、发展的态势,回族流行音乐同样吸收其他民族音乐新的时代元素,并产生新的形式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可见回族流行音乐对于回族音乐的发展具有推动性的作用。

4、回族传统音乐的母体

回族传统音乐的母体是伊斯兰阿拉伯的礼赞等活动中的音乐,但在中国的适应性历史性存活的历时过程中与居住地相关民族文化的乳化与吸收。从上面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回族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比较漫长的时期,是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相互融合而产生的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在生活、生产的过程中活动来吸取其他民族的音乐元素,并且与不同的音乐文化相互交融,在音乐形式上产生了诸多的创新,生活内容的多样性也对回族音乐产生了勃勃的生命力。我们看到回族音乐变化发展的优势所在,但应当看到其面临的一些问题,那就是在音乐传播变化的过程中,属于回族自身的民族音乐文化的基因逐渐消退,这种基因的消退会伴随着新的问题出现在我们面前,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认识与把握。

5、各地回族传统曲调形式

黄土高原或者青藏高原的一些回族聚居地仍然流传的一些其他形式的音乐小调,从这些调子中我们可以听到传统回族音乐的元素在其中。很大一部分小调在演唱的过程中强调了“角”音、“羽”音、“宫”音,组合在一起则形成了“角”、“羽”、“宫”的旋法表现形式,这也是伊斯兰音乐的典型特征,说明了伊斯兰音乐旋法形式结构的影响力之大。在中国西北部是回族居住相对集中的地方,一些回族群众在举行宴会或者聚会活动的同时,演唱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仪式歌曲,这些宴席曲所强调的正是“宫”、“角”、“羽”的调式特性音级。

四、结论

对于回族音乐的发展进行研究,就必须对于回族的产生与发展脉络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通过以上我们对于江苏菱塘回族音乐的分析,可以看出回族的先民来自于信仰伊斯兰教的地区,他们历经重重阻碍来到了中国,与当地文化适应性融含诞生新的民族文化样式,同时他们也带来了一种新的音乐形态,这种音乐形态不断的演变,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到音乐文化的母体的伊斯兰宗教音乐始终是回族音乐的核心组成部分,与当地各民族优秀文化一起在中国融合、传播。

摘要:由于回族在我国呈大分散小集聚的居住分布,对于当代的回族音乐来说,也是存在于不同的地域与文化环境之中。其不断的发展变化,表现在民族文化与国家主体民族文化,以及地方文化之间的不断交汇,在长期的交往中,它们相互吸收并融合。民族文化间最初界限分明,经过不断的交往、欣赏、认同、接纳、融入、发展,呈现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影响、关联的状态。传统的宗教音乐往往是服务于信仰而比较严肃的状态,而在其外,受其影响与统摄的民间音乐也广泛地存活在人们生活之中。

关键词:回族宗教音乐,世俗音乐,菱塘

参考文献

[1] 刘同生.概说回族音乐[J].中国音乐学,1989,03:65-97.

[2] 陶莉.西北回族音乐文化形成之影响源[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5,02:46-49.

[3] 丁晓莉.略论中国西北穆斯林音乐文化——以回族音乐为例[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5:94-96.

世俗化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网络文学是一个颇具争议性的概念。朱威廉认为, 网络文学是新时代的大众文学, 它以互联网的无限延伸创造了肥沃的土壤和大众化自由创作的空间, 使文学天地更为广阔。没有印刷和纸张的繁琐, 跳过了出版社和书商的层层限制, 使无数人执起了笔, 一篇源自于平凡人手下的文章瞬间可以走进千家万户[1]。朱凯认为, 从广义上讲, 网络文学是发表在网上或者是具有网络写作精神的人创作并体现网络精神的文学作品;从狭义上讲, 是具有网络精神的人在网上进行文学创作、作品发表、文字接受和文学交流的文学活动称之为网络文学[2]。刘月新从宏观、中观和微观概括三种不同的网络文学定义, 第一种定义认为, 在网络上传播的文学都属于网络文学;第二种定义认为, 网络文学仅仅指那些在电脑上创作、网络上传播的原创作品;第三种定义认为, 只有运用了电脑的数字技术创作的多媒体、超文本的作品才是网络文学作品[3]。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 网络文学是以互联网络为载体的一种新兴文学样式, 它依托网络平台, 吸收文学专业工作者, 尤其是网众参与的文学创作, 同时形成了多样化的网络文学传播的文化场域。

网络文学是大众文学生活与网络技术的结合。1991年4月5日, 《华夏文摘》作为全球第一家电子周刊诞生于美国。1991年6月28日,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首次使用中文新闻组Alt Chinese.Text, 让很多海外留学生借此发表思乡怀国之作。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张郎郎发表了第一篇原创中文网络文学作品:《不愿做儿皇帝》。自1993年后, 中文电子杂志大量涌现。例如源自美国的《布法罗人》;源自加拿大的《红河谷》;源自德国的《真言》;源自英国的《利兹通讯》;源自瑞典的《北极光》;源自丹麦的《美人鱼》;源自荷兰的《郁金香》和源自日本的《东北风》等。与此同时, 诞生了一批专门的汉语原创网络文学网站, 如散文网站《新语丝》, 诗歌网站《橄榄树》及女性文学网站《花招》等。1997年11月, 美籍华人朱威廉创办的“榕树下”成为中国国内第一个原创文学网站。在网络文学鼎盛发展时期, 产生了被誉为“三驾马车”的李寻欢、宁财神、邢育森;李歆、桐华、顾漫、薇络被称为“四小花旦”;王小山、南琛、小e、今何在等被誉为“四大写手”;而李寻欢、宁财神、邢育森、痞子蔡、安妮宝贝等夺冠“五大网络写手”。当今著名的中文文学网站雨后春笋般兴起, 像起点中文网、红袖添香、晋江文学城、潇湘书院、幻剑书盟、纵横中文网、17K小说网、起点女生网、言情小说吧、幻侠小说、榕树下、凤鸣轩小说网、烟雨红尘、飞卢小说网、逐浪小说网、小说阅读网、四月天小说网、红薯小说网、半壁江中文网、蔷薇书院、翠绿居、天下书盟、看书网、白鹿书院、一千零一页、新小说吧、新浪读书、凤凰网读书、青年文摘、陌上书坊、连城读书、铁血读书、3G书城、找小说等。

2 网络文学的社会文化影响

欧阳友权在《网络文学论纲》一书中指出, 网络文学革新了文学旧制, 颠覆了文学等级观念, 彻底消除了贵族书写, 打破了传统作家对舆论工具的垄断, 开辟了文学回归民间的坦途, 创造了文学民主的“新神话”。网络文学是“脱冕”和“祛魅”的文学, 它不再是人文的一种生存方式和承担形式, 而是一种游戏、休闲方式和宣泄式的狂欢途径。“脱冕”后的文学女神走下神坛, 回归民间, 与民同乐, 形成了自由而快慰的文学亲和力, 让充满欢笑的怪诞、嘲弄、调侃、滑稽、耍贫嘴、假正经, 以及用各种民俗民间文化来颠覆尊贵和典雅, 把传统的文学经典范式和价值理念弄得“兜底翻” (Inside Out) [4]。欧阳友权认为, 网络文学的正价值是能够满足人的积极需要, 尤其是满足人的精神追求与社会健康发展的价值, 体现为网络文学挑战文学体制的价值、社会价值、技术价值和人文价值等维度。网络文学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文精神上——网络文学的核心价值在于打造人文精神, 为人类精神世界开创自由的崭新面貌[5]。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网络文学也不例外。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型的、发展中的文学样式, 也必然出现一些道德和文化失范的现象, 对社会文化产生消极的影响。网络文学传播中的低俗化趋向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部分网络文学作品内容的低俗和庸俗。2014年4月启动的“扫黄打非, 净网2014”专项行动, 就超过二十余家文学网站关站清查整顿。大多商业网站、主流媒体网站, 都涉及淫秽色情内容, 特别是一些网络小说, 对性的描写更加肆无忌惮:赤裸裸的色诱、毫无掩饰的文字表达和一些撩人的图片等, 以此来增加点击率和迎合一些读者的猎奇心理。网络文学界的“大地震”使得文学网站都纷纷关站自查、网络写手纷纷删文, “净网2014”成为了微博热门话题。其中搜狐原创、言情小说吧、红袖添香网、幻侠中文网、晋江耽美站、红薯网、3G书城、看书网、岳麓小说网、一千零一夜、澄文中文网、翠微居、飞库、幻剑书盟、多酷文学网、凤凰读书、飞跃中文网等文学网站都被要求关闭整顿[6]。

2) 部分网络文学作品正确价值观的缺失。2013年9月, 《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比坏”心理腐蚀社会道德》的文章, 文中对比了国产电视剧《甄嬛传》和韩剧《大长今》传播社会价值观的不同内容。在《甄嬛传》中, 一个曾经心地善良、简单纯朴的主人翁甄嬛最后“懂得”的“真理”是:在冷酷无情的宫廷争斗中, 要想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享受荣华富贵, 受人尊崇, 就应该学会比对手更加的阴险、毒辣, 权术和阴谋也应该高于对手, 这样方可“百战不殆”。而《大长今》所宣传的价值观却截然不同。在残酷的宫廷斗争中, 女主角长今受到恶势力的无情残害, 但她始终坚持做人的原则和自己的道德立场, 不卑不亢, 没有通过“比坏”的手腕来战胜敌人。通过这种对比分析说明了文化作品通过“讲故事”对传播社会价值观的不同影响。在网络文学传播过程中, 由于网络写作队伍的庞大, 难免会充斥着鱼龙混杂的次品。大多网络写手喜欢标新立异, 一些网络创作者思想素质低下, 没有以正确的价值观为准绳, 很容易让受众在阅读网络作品时产生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和情绪。此外, 有的网评推手或“水军”会故意使用一些低俗淫秽的语言来传播不正确的价值观。

3) 部分网络文学作品创作伦理道德消弭。 (1) 网络小说“娱乐至上”的特质充斥着对金钱、权力、美色的追求。一些网络写手更倾向于宣泄被道德和社会规范所约束的欲望, 导致大多数的网络小说都缺乏社会责任意识。 (2) 虚拟的网络世界弱化了大众的道德规范意识。许多网络小说夸张地描述主人公自由随性、奢侈豪华的生活, 其中最为凸显的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严重背离了社会主义所倡导的艰苦奋斗精神。 (3)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转型和后现代多元化思潮的冲击, 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使文学作品变成了一些个人和网站经营者单纯谋取利益的手段, 虚拟空间交流的自由性、开放性和网络世界中作者的隐蔽性, 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道德人格的异化, 一些网络写手放弃了自身的神圣职责, 创作作品背离了现实中真、善、美的核心价值, 使得道德沦丧, 挣扎在庸俗的商业氛围中。

从目前网络传播和相关负面实例报道的情况看, 网络文学创作和传播过程中低俗化趋势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三点:第一, 网络文学作品传播没有严格的“把关”人, 缺少严格的审查制度和发表作品的认可机制。因此, 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随意发表自己的“大作”。第二, 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使创作者和受众脱离了日常生活中复杂的人际交往和权威压力, 但受西方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多元化价值观的影响, 不同程度地冲击着人们传统价值观的底线。第三, 网络文学创作和传播过于商业化和功利化, 多数网络写手不注重文学质量, 尤其是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 为了追求作品的点击率、回帖、跟帖的数量, 订阅量, 为了追求会员收入, 就以低俗、色情淫秽等内容吸引读者的眼球, 或者刻意地去制造种种骇人听闻的惨剧, 以此吊住读者的胃口, 引读者往下接着订阅。而一旦这些作品被读者阅读并吸纳之后, 就会产生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悖的作用。第四, 大多数网络写手们在写作时源于内心冲动, 只想用文字捕捉自我刹那间的所思、所想、所感, 由此会产生过度化情绪和法律意识淡薄。

3 引导和规范网络文学生产和传播的建议

1) 网络文学创作和传播要坚持道德和法律底线。2013年8月, 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举办的“网络名人社会责任论坛”上, 由网络名人达成了坚守“七条底线”的共识, 要求全国互联网从业人员、网络名人和广大网民都应通力合作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 自觉抵制违背“七条底线”的行为, 为社会传播积极向上的正能量。2) 文学网站作为网络文学作品集散地, 应该主动担负起管理和审批的责任, 从源头上堵住不良信息;加强网络传播媒体的行业自律, 充分发挥传播者的“把关”作用;组建一支有良好文化艺术修养、丰富人生阅历的资深评论团对作品进行认真的甄别和筛选。3) 加强网络写手、网民文学素养和媒介素养的培育, 树立健康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杜绝低级的“垃圾作品”, 不断提高网络文学作品的质量。4) 加强网络伦理建设, 规范网络发展, 加强对受众的引导, 优化网络社会环境,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5) 加强网络文学网站和论坛的管理和规范, 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文学网站和论坛的市场准入、退出机制;坚决取缔传播淫秽、暴力的文学网站和论坛;依法处治低俗小说的创作者, 相关文化主管部门对网站开展定期和不定期检查;推动建立网络文学网站、文学论坛、电子布告栏和网络创作者等实行版主实名制和备案制度[7]。6)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抓好文化市场的建设和管理, 坚决打击、取缔黄色书刊和音像制品, 有针对性的抓一些反面典型, 让丑恶的行径曝之以众, 以此来强化舆论监督, 促进社会环境的净化, 从而达到育人环境的优化[8]。以坚持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 以思想健康、政治进步、艺术精湛的优秀作品舆论引导人, 以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以在给大众以美的享受的同时, 倡导新的社会风尚,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摘要:网络文学的迅猛发展所次生的低俗化趋向, 对社会价值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因此, 需要引导和规范网络文学的生产和传播, 治理网络文学发展中出现的低俗化趋向, 以形成健康的网络文学传播环境, 以对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起到良好的培育作用。

关键词:网络文学,社会价值观,低俗化,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 朱威廉.文学发展的肥沃土壤[N].文学报, 2002-02-17.

[2] 朱凯.无纸空间的自由书写:网络文学[M].北京:华龄出版社, 2006 (12) .

[3] 刘月新.网络文学研究现状的反思[J].三峡大学学报, 2006 (6) .

[4] 欧阳有权等.网络文学论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179.

[5] 欧阳有权.网络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209.

[6] 新华网.“净网行动”斩断色情营销利益链20多家网站被清理[EB/OL].2014-04-15[2014-06-18]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14-04/15/c_126391432.htm?prolongation=1.

[7] 邓剑锋.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的网络原创小说影响研究[D].南昌大学, 2008.

上一篇:红色革命文化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关于涡轮流量计的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