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关系范文

2023-09-16

海峡两岸关系范文第1篇

前不久,也就是11月7日下午,举世瞩目的“习马会”在新加坡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台湾方面的领导人马英九以两岸领导人的身份和名义,彼此互称先生的方式,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饭店举行了会晤。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可以说,这是两岸领导人在两岸关系发展的一个历史的关头,为巩固两岸和平、维持两岸的现状所做出的重大举措。它向海内外传递出一个清晰而强有力的一个信号,那就是两岸各方应该全力维护在“九二共识”、两岸反对“台独”基础上所建构出的和平发展的大格局,全力维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政治定位与合作基石,绝不允许岛内外任何势力去破坏、阻碍这一现状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历程。

因为“习马会”是自1949年以来两岸分治66年的第一次领导人会谈,引起了海内外广泛的关注,会议举行之后,海内外都给予了积极正面的评价。可以说,“习马会”的消息刊登在世界各大媒体的头条。所以今天,我想讲四个问题:第一个是“习马会”基本情况的介绍;第二个是“习马会”的成因;第三个是“习马会”的影响;第四个是“习马会”后两岸关系的发展走向与大陆的对台政策。

一、“习马会”的主要内容 首先,这次“习马会”为什么那么引起关注?我觉得不仅仅因为它是66年来的第一次握手,具有里程碑式的象征意义和指标意义。同时,从“习马会”所谈的内容来看,它对下一步的两岸关系发展也具有实质的意义。在这次谈话里面,总书记提了四点意见,主要是四个坚持。

第一个是坚持两岸共同的政治基础不动摇。就是强调“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这是一个定海神针的作用,告诉台湾,无论什么党派,只要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认同其核心的意涵,大陆都愿意同它交往,反之,对任何分裂国家的行为,大陆绝不答应。

第二个坚持是巩固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在这里,大陆方面提出了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努力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制度性框架。在这里面,大陆方面提出来,双方的两岸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现在主要是指国台办张志军主任和台湾方面陆委会的主委,他们之间可以先设立两岸热线,去管控矛盾、管控分歧。同时,双方都能够尊重两岸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的选择,避免这种分歧干扰两岸的感情。对于台湾方面所关心的国际空间的问题,只要不造成“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双方都可以进行务实合作,合情合理的安排。

第三个坚持是坚持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习总书记再次强调的是“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只要是有利于台湾民众福祉、有利于两岸关系发展、有利于振兴中华民族的事,大陆都积极去做,好事办实。对台湾方面关心的,比如说两岸的货物贸易协商,两会互设办事机构,乃至大陆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以及台湾加入“亚投行”,大陆方面都释放出了积极的善意。其实从现在来看,“亚投行”刚刚成立,“亚投行”的侯任行长金立群也代表大陆政府表示欢迎台湾以适当的名义尽早加入“亚投行”。在这次“习马会”中,习近平先生还提到加强两岸青年工作,强调要为两岸青年的学习、就业、创业、交流创造更好的条件,特别强调两岸一家亲。

第四个坚持是坚持同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也是习总书记对台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两岸一家亲、共圆中国梦。

同时,马英九也提了五点建议,这五点建议虽然跟习近平先生表述有差异,但是基本上达成的意涵是一样的。主要强调双方共同坚持“九二共识”、“一个中国”,反对“台独”。强调两岸要和平交流,不要冲突、隔绝、对抗。同时强调深化两岸各方面的交流。两岸同属中华民族,两岸人民是一家人,双方要致力于民族的复兴。所以从表述来看这次“习马会”,习近平先生跟马英九先生以互称先生的方式,达成了没有共识的共识。对两岸关系发展的基础、发展的路径、发展的目标,其实是达成了广泛的一致。虽然这次“习马会”最后没有以联合声明的方式表述出来,但它实际上是以领导人共识的这种权威的表达方式,对下一步的两岸关系发展做了一个定调,指明了一个方向。所以我觉得,这是这次“习马会”双方谈的主要内容,确确实实都是有关两岸关系发展的一些重大的基础性、原则性问题。这是我讲的第一点,就是“习马会”的基本的内容。

当然,海内外舆论都很关注这个会议本身的历史意义以及一些花絮。比如说双方为了实现这66年的握手握了长达2分钟,一些海外舆论评价说,这是叫“手握九了,心更近了”,这个“九”是九马英九的九,这个“近”是习近平的近。有人采访马英九先生,你当时握手的感觉是什么?马英九说,我感觉到我们双方都很用力。这就表明了两岸领导人对历史使命和责任的担当。

此次“习马会”受到了海内外媒体舆论的高度关注,有几百名海内外记者去现场报道,各方面的评价和反应都非常积极正面。总的来看,主要有这几点。

从大陆方面的反应来看,张志军主任在会后的记者会上做了详细的说明,大陆非常肯定这次会议对于推进下一步两岸发展具有的里程碑的意义。

台湾方面,我用马英九自己的评价来说,他说“习马会”是在外界“意外但期待”的气氛中进行的,过程非常顺利,这是两岸66年来第一次领导人的会谈,具有历史的里程碑的象征意义,具体的内容和结论,涵盖了两岸的关键议题,也有实质意义。那么国民党的主席,下一届的台湾地区领导人国民党参选人朱立伦的评价是什么呢?两岸领导人的会面,它的意义远远要大于一场选举。当然,因为岛内面临着2016年1月16日的选举,所以民进党从选举的角度,对这次“习马会”还是大肆的攻击抹黑。但是我们也注意到,民进党蔡英文对“习马会”的评价是把“习马会”与两岸领导人的会晤区别开来的。重点是“打马”,但是很尊重我们总书记,没有对大陆进行多少批评,主要是批评马英九,这也是民进党一贯的制式反应。因为这次“习马会”对民进党的选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冲击,会让很多台湾的老百姓,中间选民也好,泛绿选民也好,泛蓝选民也好,认真地从“习马会”共识里思考,怎么样才能去维护现在的这种两岸关系发展良好的势头。所以我觉得,民进党的这种气急败坏的反应正说明了“习马会”所起的正面作用,真正地戳到了民进党的痛点。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

美方的评价。我们知道,美国是影响台湾问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外部因素。这次两岸领导人在会晤前,都通知了美方,无论是在会前还是会后,美方对“习马会”都非常肯定,这也显示了目前中美关系,以及现在大陆、美国、台湾三方的沟通,还是比较顺畅的。美方也肯定,“习马会”其实是一个三赢的结果。所以我们从美国白宫和发言人的表态里看,他们是非常欢迎和鼓励两岸建设性对话的,都乐意看到“习马会”改善两岸关系,这对于维护台海地区和平稳定是非常有意义的。美方也表示,“习马会”这种做法,其实是符合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意义的。

我们从会上所讲话的内容,以及海内外各方的反应里看,这次“习马会”是非常成功的。它不仅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个成果,同时,也是两岸关系向更高层次迈进的新起点。这是我讲的第一个大问题,就是介绍一下“习马会”的一些情况。

二、“习马会”的成因

为什么在这个时候举行“习马会”?外界感到很突然,但是又非常期待。“习马会”的议题在两年前就提出来了。大陆一直对举行两岸领导人会晤持开放态度,20年前即有此议题。这个议题最近两年比较热,可能因为马英九在2013年12月接受《亚洲周刊》专访时,一反过去的态度,首度明确表示希望参加北京APEC会议,以实现“习马会”的意愿,但限于种种原因没有成行。2013年以后,两岸围绕领导人会晤的讨论一直没有停过,经过各方的努力,终于在2015年的11月7日成功举行。

“习马会”的成因主要有三个。

第一,双方都有意愿。大陆希望举行两岸领导人会晤,台湾方面也愿意。所以,只要是想解决问题,总能找到解决的办法。同时,这次“习马会”能够成功举行,同习总书记个人的对台新思维、意志力、决断力非常有关系,这也得到海外舆论的高度评价。当然,马英九也是值得称赞的维护两岸和平发展的政治家。从个人理念来看,自2008年上台以来,他一直强调自己是中国人,要振兴中华,两岸是一家,同是中华民族。所以,马英九有很深的民族情怀。同时,他的任期(至2016年5月20日结束)就要结束了,为了延续他2008年以来推行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路线,为继任者留下政治遗产,马英九也非常愿意将这些遗产通过两岸领导人会晤的形式固定下来。

当然,也有岛内舆论评价说,马英九是为了得什么诺贝尔奖。这可能小看了马英九。马英九总的意思是,希望他下台之后,给下一任留下可以接受的两岸现状,两岸领导人见面以后,还可以往前走,大家都有机会上桥渡海,但是要遵守交通规则。所以,在2015年的选举还剩不到两个月的时候,在马英九的任期剩余半年的时候,他下定决心,要积极争取实现两岸领导人会晤。这是第一个原因,双方都有意愿。 第二,两岸携手发展取得的丰硕成果为两岸领导人的会面创造了有利条件。自2008年以来,两岸推动的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取得了丰硕成果,实现了两岸关系的历史性转折,出现了大合作、大交流、大发展的喜人局面。这些丰硕成果,为两岸领导人会面创造了积极条件。

第三,双方有政治互信。这是根本原因。大陆方面经过这7年半的两岸和平发展的实践,同国民党在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方面形成了共识,这成为双方交流、合作的基础。也就是说,七年多来,两岸政治互信得到了不断的累积和深化。所以,“习马会”其实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水到渠成的结果。如果没有此前7年多的开渠引水,没有两岸之间的政治互信,就不可能有“习马会”。从这个意义上讲,“蔡习会”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因为蔡英文和民进党有鲜明的“台独”立场,特别是民进党还有“台独”的党纲,为民共党际关系的正常化设置了关键性障碍。目前,大陆同民进党没有任何党建的交流,遑论同民进党领导人会面。我想强调一点:两岸领导人会面的前提,首先是两岸同属于一个国家。有“九二共识”的互信,两岸才有可能以互称先生的方式在新加坡举行会晤。这也是两岸政治互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大家可能想,为什么会选择新加坡?首先,新加坡是一个华人国家,在推进两岸关系的发展中也曾作出独特、积极的贡献。1993年,台湾海基会和大陆海协会的负责人在新加坡举行了“汪辜会谈”,迈出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重要一步。其次,新加坡跟两岸关系都比较好。另外,此次“习马会”选择在新加坡,没有任何国际元素,新加坡不介入、不参与、不干预,只是提供一个地点。这也符合大陆方面强调的,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两岸中国人有能力、有智慧、有办法来解决自己的事。从某种意义上讲,在两岸政治分歧一时难以解决的情况下,在不违背一个中国原则的前提下,以新加坡模式来处理两岸问题,反映了两岸中国人的智慧和两岸互信的程度。这是我讲的“习马会”的三个成因。

三、“习马会”的影响

这次“习马会”举行之后,海内外反响非常大,即使到今天,“习马会”的影响和它所产生的政治效应还在岛内持续地发酵。马英九方面为了驳斥民进党所讲的“黑箱作业”,想到台湾的立法机构去报告,但是民进党担心这一报告进一步在党内社会炒热了“习马会”,所以没有同意。但是马英九当局准备以全民开讲的方式,以电视等形式进一步直接地面对岛内社会来宣讲“习马会”到底是不是黑箱作业,“习马会”历史意义到底在哪里。现在各方也都有评论,我个人的观察来说,对“习马会”的评价不仅仅要从岛内的局势看,更重要的是着眼于两岸关系的未来发展这个角度来看。即使是从岛内的局势来看,也不能仅仅只看到选前,更重要的是看2016年选后对岛内政局会产生什么影响。所以,“习马会”的影响,我用六个字来概括,就是突破、巩固、开创,这六个字。

所谓突破,就是这次“习马会”是两岸1949年以来66年的第一次,可以说是石破天惊的里程碑式的重大事件。我们知道,从1949年以来到现在,两岸关系发展大体经历过几个阶段,1949年到1987年,基本上两岸处在老死不相往来,政治上的对立、对峙、对抗的阶段。1987年以后两岸民众开始交流,从1987年到1993年成立了海基会、海协会,1993年实现了汪辜会谈,两岸事务部门的负责人在新加坡会晤,就事务性、功能性、经济性的议题举行了会面,迈出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重要一步。此后,到了2005年,实现了“胡连会”,国共两党的最高领导人见了面。到了2014年,负责两岸事务的负责人,主要是国台办与陆委会首先见了面,并且达成了一个常态化的沟通联系机制,也就是主管两岸事务部门的负责人见了面。那么这次是最高层次的两岸领导人会面,所以它实际上是把两岸的交往、互动、交流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一个最高层级,把两岸关系的发展推向了两岸领导人政治对话的历史高度。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巨大的突破,而且是以两岸领导人的身份和名义,互称先生的方式来见面,我觉得无论是内容和形式,都是历史性的突破。

第二个词是巩固。这次“习马会”,我觉得有两个巩固,第一个巩固是巩固了和平发展道路。从习近平先生跟马英九先生谈话的内容来看,都充分肯定了过去7年多两岸关系走和平发展道路所带来的丰硕成果,巩固了两岸关系发展的正确方向,下一步还要坚定不移地走两岸和平发展道路。第二个巩固是巩固了“九二共识”。是以两岸领导人共识的表达方式,一种权威的方式,对“九二共识”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再确认。所以它巩固了两岸共属一个中国的和平发展框架,使之成为两岸现状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蔡英文不是说要维持现状吗?你上台之后能维持得了这样的现状,能够跟我们的习近平先生见面吗?所以我觉得,巩固了“九二共识”为中心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框架。所以两岸领导人会面实际上成为了两岸一种新的现状,对于两岸关系的和平、稳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第三个,我觉得是开创。开创是什么呢?“习马会”开辟两岸关系发展的前景,开辟了一个巨大的想象空间和发展空间,可以向世人表明,两岸的中国人有能力、有智慧解决自己的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表面上看,两岸关系在向深水区迈进的时候,两岸领导人会晤,会面临身份的问题、民意的问题、会谈的成果问题、地点问题等等。但这次,习总书记没有称总书记,马英九也没有称他的职务,都称先生,以这种方式实现了会晤,并且达成了很多关键性的共识。所以我觉得,这其实是在下一步的两岸关系中,让人们脑洞大开,想象力大开。只要两岸关系在承认“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认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基础上,两岸没有办不成的事,所以习总书记讲两岸一家亲嘛,只要两岸互信足,对于两岸老百姓来说,特别是对台湾民众来说,有更大的想象空间。所以我说的开创就是开辟了两岸关系的未来前景,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如果要具体地谈,从战略层面上来讲,是登高望远,着眼未来,两岸领导人在两岸关系面临新的十字路口的基础上,为了两岸民众的福祉,为了民族的发展,体现出一种历史责任、历史担当。所以我觉得,在战略层面上,肯定过去,就是肯定过去所走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道路;巩固成果,就是对“九二共识”,两岸同属于一个国家的再确认;还有提前划线,给可能上台的蔡英文民进党提前划线,发出警讯,搞“台独”这条路是走不通的。马英九国民党这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道路,是走的通的,而且越走越光明。还有一句话是开创未来。这是从战略层面上看,我们不能够仅仅从党内政局的角度看,这样有可能贬低了“习马会”所应有的战略意义和历史影响。

从战术层面来看,两岸双方是立足现实,是要应对挑战的。 “习马会”当然会对即将举行的台湾地区领导人的选举和台湾立法机构选举产生影响,这是很正常的。因为明年这两项选举将给岛内政局带来很大的影响,两岸关系在这样的十字路口上,我觉得“习马会”所达成的这种共识,可以促使党内民众认真地去思考,究竟应该怎么样去维护现在两岸关系发展的这种大好局面和良好的发展势头?怎么样才能维持现状,维持这种在“九二共识”,反对“台独”基础上的发展大局?我觉得这会促使选民脑力激荡,使他去思考。这对于国民党的选情,客观上我觉得会产生一些积极的效应,有助于国民党打“两岸牌”,或者说进一步凸显国民党在两岸的优势,凸显它是有能力去处理两岸关系的。那么这给民进党当然会带来巨大的冲击,我刚才说了,民进党恼羞成怒,两次用“很失望”表明对“习马会”的一些看法。这就说明,它对台湾、对中间选民、对绿营都会产生影响。应该说,“习马会”凸显了民进党“台独”的荒谬性,凸显了民进党缺乏处理两岸关系的能力。那么“习马会”也为蔡英文可能的上台执政提前划了线,框住了台湾的领导人未来走“台独”的任何机会。这是我讲的“习马会”的影响。

四、“习马会”后的两岸关系走向以及下一步大陆对台政策 2016年1月16日,台湾将举行地区领导人选举和台湾立法机构的改选两项选举,对于下一步台湾政局的走向乃至两岸关系都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目前看,国民党的竞选形势不是很好,民进党的形势在走上升通道,所以大家都很关心:倘若是民进党蔡英文上台,两岸关系会走什么样的道路?我觉得在走什么样的道路问题上将考验当政者的智慧、远见、耐心和信心。

在这里,我们首先讲第一个大问题,2016年之后两岸关系面临的主要的挑战。

第一个挑战就是两岸关系的发展可能会面临着岛内党政轮替所带来的倒退、停滞的风险。因为我们大家都知道,蔡英文民进党有鲜明的“台独”立场,也不会轻易放弃,特别是这次选情是国民党比较差的情况下,民进党拣了一个便宜,顺风顺水。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就会担心,蔡英文上台之后,两岸能够达成某种共识吗?能够进行某种政治合作吗?能够像现在“习马会”那样实现“习蔡会”吗?这是大家比较担心的,如果不能这样,那蔡英文会走什么样的道路?我觉得从蔡英文个人政治理念上来看,多数人都认为蔡英文是一个理念型的“台独”,对“台独”有很深的坚持。而且这次选举,一旦是在没有调整“台独”政策的情况下上了台,蔡英文就会产生一种盲目的自信,她可能会产生一种错觉和幻想:我不调整“台独”政策也上了台,我干嘛还要调整“台独”政策?而对大陆来讲,大陆13亿老百姓不可能容许与主张国家分裂的政党打交道,大陆不可能在是否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持“九二共识”的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上同民进党妥协。所以,现在看来,民共之间很难找到一种模糊的空间,找到一种像我们跟国民党合作的“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础。这一点是大家比较担心的,也是海内外观察家都很关注的一点,民共之间能不能有共识?目前看没有答案。

另一方面,又有一个问题出现了:蔡英文将来会去搞“台独”吗?我的观察是:她不会轻易放弃“台独”立场,一定会去搞“台独”。当然,可能也不会搞陈水扁式碰撞、对抗的那种“激进式台独”,当然也不排除这种可能性。如果蔡英文当选之后面临一大堆问题,两岸关系也没有出现转圜余地和突破空间,岛内经济又很差,也不排除她为了转移视线,通过搞“激进台独”去安抚绿营的一些群众。当然现在看,这种可能性不是特别大。她会做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台独”,也就是说,蔡英文未来会推行一条“和平的„台独‟路线”,表面上不说搞“台独”,但也不会放弃“台独”,暗地里去搞“台独”,还表明愿意跟你(大陆)交流。在这种状况下,会出现两岸关系新的复杂局面。所以,现在大家都很关心,一旦2016年1月16日蔡英文上台,她的第一步怎么走?因为她要到5月20日才正式就职。中国有一句话是“万事起头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那中间这四个月其实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个机会之窗,就看蔡英文对形势怎样判断,是不是错误评估了形势,高估了自己,低估了大陆?总的来讲,蔡英文如果上台,这四年对大陆的对台工作来说是一个挑战,绝对不会像现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挑战那样,而会很复杂,有时候也会比较尖锐。这是两岸关系面临挑战的第一个挑战。 第二个挑战是岛内政治可能会面临着民进党权力过大、缺乏制衡的风险。从岛内政治发展趋势上看,民粹当道了,这种社会的气氛使得国民党现在在走下坡路,倘若国民党在选举中落败,而且是败得比较惨的话,那么国民党既有的、固有的矛盾会爆发出来,也不排除国民党会出现内部一些人出走等各种各样的局面。所以,一方面,国民党在走下坡路,有可能立场倒退;另一方面,蔡英文民进党有可能在“立法院”起一种主导的地位。从现在的“立法委员”的选情来看,形势不乐观,民进党有可能成为“立法院”第一大党,即使不过半,也可能通过执政权力与时代力量甚至与亲民党等组成绿色的联盟,去组织“立法院”,届时民进党既掌握了行政权,又掌握了立法权,也掌握了地方的执政权,面对这样一个权力膨胀的蔡英文民进党,在缺乏制衡的情况下,这对两岸关系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第三个挑战是岛内民意面临着民进党上台执政之后两岸政治认同混乱加剧的风险。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台湾民众特别是年轻的一代,在两岸认同问题上、在民族国家认同问题上,出现了种种混乱、异化的现象,使得他们对两岸关系的发展、对大陆台湾的前途都有很多不正确的认识。一旦民进党上台,刚才讲了,它虽然不敢去搞“激进的„台独‟”,但会搞加大“去中国化”的教育,走“去中国化”路线,通过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做法来影响更多的年轻人。所以我觉得,再经过4年这样的发展,对台湾的民意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当然了,我们还得要充满信心。我刚才讲了两岸关系发展的前景,大陆为台湾提供了发展巨大的空间,特别是为年轻人。这次“习马会”上,习总书记一再强调,为两岸青年,特别是台湾青年的就学、就业、创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创造更多的条件。所以,通过两岸融合,年轻人在逐步成熟的时候,我想也是会逐步改变它对两岸关系、台湾前途的看法。

第四个挑战,是从涉外事务上来说,面临着民进党一旦上台,会冲击国际上一个中国框架的风险。因为一旦民进党上台,由于民共之间没有共事,两岸之间也没有沟通渠道,那么民进党可能会进一步从内政需要的考虑,从争取民心的角度,在国际舞台上去频频冲撞、挑战国际上一个中国的框架。另外一方面,民进党也有可能推行更加亲美、媚日的政策,这样在客观上也为美、日的右翼政治势力插手干涉台湾问题提供了空间和机会。我们注意,对“习马会”的评价,虽然美方也表示欢迎、鼓励两岸的建设性对话,但是我觉得,从美国的对华战略、美国的两岸政策本质上来讲,它是希望两岸维持一个合而不统的局面的。任何两岸关系的过近、过快的发展,或者是过远的发展,都是不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的。过去陈水扁搞“激进„台独‟”,两岸关系过远,打破了两岸的这种现状,所以美国人也出来反对“激进„台独‟”。像马英九方面,如果两岸关系这7年多大发展,美方认为过快、过近,也会出来阻碍。美国人希望两岸关系是合而不统的局面,保持一种和平、合作的状态就好了。如果是蔡英文上台的话,我觉得,民进党的亲美政策以及美国重回亚太的战略,它们的进一步推进就找到了某种空间和支撑点,届时台湾问题,两岸关系发展的外部干扰将会增加,我觉得值得重视。这是我讲的第一个大问题,2016年一旦民进党上台,两岸关系将面临的诸多的挑战,主要是四大挑战。 第二个大问题,保持战略定义与战略自信,坚持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如同刚才所说,大陆方面所面临的在台湾问题上展现出的复杂性以及民进党上台而带来的挑战等,都是在大陆发展越来越好,蒸蒸日上的情况下出现的,所以大陆并不担心。因为大陆有办法、有能力、有决心,也就是说,大陆现在的工具箱里的工具很多,一个最根本的因素就是中国的崛起和民族的复兴势不可当。两岸的实力对比所显现出的差距越来越大,总体表现出大陆强、台湾弱,并且这种发展的趋势还在进一步强化。也就是说,时与势都不站在台湾这一边,如果台湾愿意去内斗,愿意去搞“台独”,只能是自己的筹码越来越少,只能是自己越来越被边缘化、泡沫化,这对台湾的经济和对台湾老百姓而言,都不会带来任何好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大陆有充分的自信、包容心和耐心,来应对一切挑战。而这种自信、包容心和耐心,主要是来自大陆实力的快速增长,这也是我们能够主导两岸关系发展的根本支撑点。这就是我讲的,特别强调实力和力量的对比是最具实质意义的,所以我们对岛内形势的看法是“莫畏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

当然我们在坚持原则的坚定性,坚持中央对台大政方针的同时,还要根据台湾党内新的情况、新的变化,与时俱进地调整我们的政策、策略,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去争取台湾民心。因此对于两岸关系在未来的发展变数,我们的基本想法是,做最坏的打算,争取最好的结果。因为现在时与势都站在大陆这边,形势的发展也是朝着有利于统

一、有利于大陆的方面发展的。这就是第二个观点,保持战略自信与战略的定力,坚持原则不动摇,同时要根据形势的变化,与时俱进地调整策略。

第三,坚持道路自信,努力推动各方坚持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其实大陆方面并不关心台湾的选举,也不会介入台湾的选举,我们关心的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前景。因此“习马会”关心的都是一些重大的战略问题,比如,台湾向何处去?两岸关系向何处去?中华民族向何处去?而要实现民族的振兴,坚持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道路是它的必然选择。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是因为这条道路已经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得到了两岸人民,特别是台湾民众的认可、欢迎以及受到国际社会欢迎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同时也可以维护、促进两岸同胞的利益,去实现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所以两岸和平发展的道路是尊重了历史和现实的,也可以说是围绕台湾问题的各个利益攸关方的最大公约数,同时也是可以携手各方朝前走的一个最佳选择。所以大陆方面,特别强调要坚持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道路,要坚持这种道路的自信,排除万难,排除一切干扰,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当然这种自信不是盲信,我们也不会说一个“习马会”,就解决了岛内的一切问题、解决了两岸关系的一切问题,但是它毕竟是向正确的方向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因为两岸关系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其实两岸关系的发展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或者一蹴而就的,还需要是我们坚定正确的方向,并且每一步都是前进的脚步。这是两岸各方都应该充分认识到的一点,而至于“台独”之路,也已经被实践证明是一条走不通的路。 “台独”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背道而驰,是一条走不通的死路,李登辉如此,陈水扁更是如此。如果说陈水扁对两岸关系有“贡献”的话,那主要是对“台独”进行了证伪,他证明了“台独”是一条走不通的路,“台独”是没有任何前途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台独”之路走不通就不去重视它,其实当前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最大的现实威胁还是岛内的分裂势力及其活动,所以对于民进党上台的可能性,两岸各方都应该保持高度的警惕性。

以上主要是从“习马会”的角度,分析了“习马会”的基本内容、成因以及影响,并且在这个基础上也分析了下一步两岸关系的发展走向,基本意思就是要坚持道路的自信,坚持中央的对台大政方针不动摇,坚定不移地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道路。

海峡两岸关系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两岸经济合作机制;ECFA;内涵;规律

摘 要: 两岸ECFA是两岸经济合作机制的核心构件之一,其有效运行与两岸经济合作机制成熟发展,反映出如下主要特征:大陆与台湾共享文化与价值观念是深层心理动力;大陆与台湾获益或失益预期是直接行为动力;一个中国原则是内在要求;两岸公共权力正向有效介入是关键。

On the Connotation and Its Growing Laws of the Cross-Strait Economic Cooperation Regimes

LIU Ge(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Law, Yanshan University, Qinhuangdao

Hebei,066004, China)

Key words: the CrossStrait Economic Cooperation Regimes; ECFA; connotation; laws

2010年6月29日,海协会与海基会举行第五次会谈,大陆海协会会长陈云林与台湾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分别在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The Cross-Strait 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ECFA)上签字,这是构建两岸经济合作机制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如何确保ECFA有效运作,促进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制度化和自由化发展,构建完善的两岸经济合作机制,依然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拟厘清两岸经济合作机制的基本内涵,探讨ECFA实际运作与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形成与发展的一般规律性。

一、两岸经济合作机制的内涵

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在汉语中是一个新术语。汉语中 “机制”一词起源于外文翻译,最初对应的英文是“mechanism”,意指机械系统或生命有机体的内部结构、功能及其活动规则。后来,西方的人类学家、心理学和社会学家在各自研究中借用了这一概念,泛指事物的内部结构、功能及其运行规则。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开始把“regime”一词作为描述国际和区域合作现象的内在原理、中介组织及相关规则的一般概念。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在政治学和经济学领域将“regime”翻译为“机制”,并逐渐广泛使用。“两岸经济合作机制”提出可追溯到1993年4月,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曾不公开地协商过两岸经济合作机制问题,并有“设立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会议制度”的提法,为此双方还成立了工作小组,但没有后续成果。[1]2002年1月,钱其琛在纪念江泽民《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讲话发表七周年座谈会上指出:“两岸双方已先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是进一步发展两岸经贸关系的新契机……为推动两岸经济关系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我们愿意听取台湾各界人士关于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密切两岸经济关系的意见和建议。”[2]这是中国大陆官方首次公开运用“两岸经济合作机制”这一术语。钱其琛讲话之后,关于两岸经济合作机制的研究在两岸悄然展开。2005年4月和5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与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在会谈后所发表的新闻公报中都明确提出了共建“两岸经济合作机制”。两岸党际交流高端的重视,为两岸经济合作机制的构建注入了强大的政治和舆论力量,指出了两岸经济合作机制的发展方向,引发了两岸官产学界对构建两岸经济合作机制的关注,在两岸经济合作机制的目的与可行性、问题与途径、意义与影响以及制度化安排等领域取得多项研究成果,推动了构建两岸经济合作机制的实践活动。无论是2005年9月在上海举行“第一届两岸民间菁英论坛”,还是已成功举办六次的“两岸经贸论坛”(自第三届改名为“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两岸经济合作机制都成为核心议题之一。2008年6月以来,随着“海协会”与“海基会”商谈机制恢复,五次“江陈会”的成功举行又将两岸经济合作机制的理论研究和现实构建带进一个新阶段。

根据《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辞典》的解释,“regime”的本意是指一种特定的政权或统治体系,它之所以被西方学者引入国际和区域合作研究,可能在于其广泛的外延空间和描述现实经济、政治合作现象的涵盖能力。总结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政治学和经济学意义上的“机制”(regime)可以定义为:行为体(actors)围绕一定问题领域的共同利益预期,基于该问题存在发展的客观规律,设立或不设立特定的中介组织机构,约定一系列明确或不明确的原则、规范、规则和决策程序的过程和体系。其中原则是指对事实、因果关系和诚实的信仰;规范是指以权利和义务的方式确立的行为标准;规则是指对行动的专门规定和禁止;决策程序是指现行的决策和执行集体选择政策的习惯。[36]这一定义表明,机制在时间上表现为一个过程,在空间上表现为一个体系,其内涵至少由四部分构成:一是行为体;二是行为体在一定问题领域的共同利益预期;三是媒介组织;四是行为体互动行为的伦理规则体系。

机制是任何合作领域普遍存在的现象;其约束与作用的对象是在一定的问题领域内任何具有一定利益诉求和行为能力并寻求合作的行为体,这些行为体都在或简单或复杂、或自觉或不自觉地践行机制并受其影响。机制的存在形式多样,可以表现为超国家、国家间、区域内或区域间乃至个体层面行为体之间以区域或问题为维度的多种互动合作机制。两岸经济合作机制是一个国家主权下两个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机制,其内涵是:中国大陆与中国台湾为在经济领域实现互利双赢,基于两岸经济关系发展的规律以及共同利益预期,设立特定的中介组织机构,共同确立并遵守一系列经济合作的原则、准则、规范和决策程序的过程和体系。作为一个过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分阶段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作为一个体系,两岸经济合作机制不仅是制度框架,还包括行为体、共享文化价值、中介组织机构等重要构成部分。[78]

二、两岸ECFA与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性

两岸ECFA与两岸经济合作机制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共同的规律性。从一般意义上讲,任何机制产生与发展的原初动力都在于行为体的利益动机。行为体文化价值观念的互动整合以及相伴随的利益预期的形成为机制产生和发展提供原动力。为了保证行为体之间合作的顺利进行,减少合作中的欺骗与不确定性,参与合作的行为体需要设立特定的中介组织或机构,约定一系列的原则、规范、规则和决策程序,由此机制便得以存在和发展,这是机制形成的一般规律。ECFA和两岸经济合作机制作为一种区域性经济合作机制,具有如下主要特征:

第一,大陆与台湾共享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是ECFA与两岸经济合作机制产生与发展的深层心理动力。任何机制都不是既定的,而是人为创造的结果;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进化的和学习的过程,其中知识、文化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等主观因素对机制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无形的重大影响。知识塑造了行为体对现实的认知,并向行为体传达关于因果联系、方法手段与行为结果的信息;文化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塑造了行为体之间的利益取向、利益内容、相互利益平衡方式以及对应的行为规则与规范,并进而塑造机制的形成与变迁。行为体对特定领域事务、相关环境事实以及对其他行为体在该特定领域所表现出来的主观价值取向(或利益诉求)的认知,既是行为体之间冲突与合作的起点,也是行为体最终协调立场、平衡利益、确立合作共识以及一系列行为原则、规则、规范和执行程序的终点。因而,行为体能否在互动中形成共享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将决定机制能否产生以及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

由于政治因素的影响,两岸经济合作一直缺乏正式的、双方共同制定与遵守并有效执行的制度框架。然而,20多年来两岸经贸关系却能够在此背景下迅速扩展,取得巨大合作成果,主要是得益于两岸同胞同文同种、基本价值观念一致。两岸经济合作,无论是共识凝聚,还是立场协调与沟通磨合,主要是通过民间途径,在亲情、友情和乡情的基础上,在一种近乎“一切都在不言中”的非正式的、不明确的规则中进行的,这恰恰反映了两岸同胞共享文化价值观念对两岸经济合作所产生的巨大心理动力效应。

第二,大陆与台湾获益或失益预期,是ECFA与两岸经济合作机制产生与发展的直接行为动力。无论是获益预期还是失益预期,都是行为体采取行动的直接动力。获益预期促使行为体采取进取行为,失益预期则促使行为体采取规避行为。无论是进取还是规避,都涉及到行为体的理性政策选择。通过对一定利益关系中现实的或潜在的获益或失益的发现,行为体借理性弱化或强化自身立场,最终达到自身利益与其他行为体利益平衡,这一利益平衡点往往就是行为体共同利益所在。为了在共同利益中实现自身利益,行为体就要围绕共同利益约定共同遵守的行为原则、规则、规范,并确立实施、修正、监督这些原则与规范的组织、机构和程序,机制从而得到确立。

20多年来,两岸经济合作在缺失制度框架的情况下取得巨大发展,离不开两岸同胞共享的文化和价值观基础,更离不开两岸同胞追求的巨大利益动机。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中国大陆逐步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的发展战略,为了解决内部资金不足、技术落后和相关材料缺乏的问题,需要大量外来投资和对外贸易。与此同时,随着欧美国家纷纷把对外贸易与投资的重心逐渐转向亚太地区,台湾企业也受到来自全球或区域的巨大竞争压力,台湾有识之士普遍意识到,若不积极利用大陆市场作为经济发展的腹地,台湾就难以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过程中保持竞争优势。为了促成产业升级和经济国际化,在竞争中获取更大的利益,台湾企业积极利用与大陆的特殊关系和优惠政策扩大投资,不断推动两岸经济合作。

两岸开展经济合作,对双方都有巨大好处。对台湾而言,正是在大陆发展的巨大经济利益促使了台商对大陆的投资不断出现新高潮,投资规模逐渐扩大,投资产业呈现多元化,特别是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电子行业以及具有重大经济影响的金融保险业等。巨大的经济利益推动着台商对大陆投资不断朝集团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大陆台资企业盈利面一直在60%以上,其中以投资经营工业生产项目为主的台商企业盈利面高达70%以上。根据中国大陆商务部统计,截至到2010年7月底,台商投资大陆项目总计达81 668个,实际到位资金达509.6亿美元;1978年1月-2010年7月,两岸总贸易额累计达10 454.2亿美元,台湾对大陆贸易顺差累计达6683亿美元。

对大陆而言,来自台商的巨大投资、先进技术以及外向型管理与营销经验也大大地拉动了经济发展,促进了大陆经济现代化、国际化。

第三,ECFA和两岸经济合作机制作为一个国家主权下两个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机制,一个中国原则是其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1987年两岸打破隔绝后,中国大陆和台湾国民党当局都恪守一个中国原则,两岸经济合作在政府协调和民间推动下迅速发展,大陆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保护台湾同胞来大陆投资兴业的法律法规,台湾国民党当局也做出有益的协调,共同推动最初两岸经济合作模式、协商管道以及相关运作规则的形成与发展。1990年和1991年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简称“海基会”)和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简称“海协会”)相继成立,1992年11月海基会与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首次开辟了两岸协商制度化的道路,签署了《汪辜会谈共同协议》、《两会联系与会谈制度协议》、《两岸公证书使用查证协议》、《两岸挂号函件查询、补偿事宜协议》四项文件,不公开地协商了两岸经济合作机制问题。这表明,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得以健康发展。

李登辉执政后在国际场合宣扬“台独”理念,提出“两国论”,致使两岸关系出现严重倒退,两岸经济关系发展受到严重干扰,海协会与海基会的制度性会谈也被迫中断。2000年民进党执政后,不断在台湾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搞“法理台独”活动,导致两岸关系乃至海峡和平受到严重挑战,两会商谈中断十年,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发展停步不前。2005年,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亲民党和新党,围绕反对“台独”和全面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等重大问题展开党际交流,重申共同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立场,为两岸经济合作机制的形成和发展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2008年3月国民党再次执政以来,海协会与海基会商谈机制正式恢复,两岸直接“三通”正式启动,两岸ECFA正式签署,使两岸经济合作机制的构建和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ECFA和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第四,ECFA和两岸经济合作机制作为一种政治经济领域的“公共物品”,其有效运作和形成发展的关键在于两岸公共权力的正向有效介入。公共权力在机制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中,通过影响合作的舆论环境、公共物品提供、促进共识形成、财富与资源分配政策等,强有力地影响着特定问题领域机制的成长和存在性质。公共权力作为一个权威体系,更有能力主导制定相关行为的基本原则、规则、规范和决策程序,它对治下的行为体的权威可以直接转化为行为体接受这些机制安排的约束力量。与此同时,作为公共物品的当然提供者,公共权力可以行使民间组织无力承担的舆论职能和资源配置职能,付出民间组织无力或不愿付出的协调成本。两岸深化经济合作所涉及到的经济纠纷、货币金融、关税税收、技术标准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都是民间力量难以解决的,必须有两岸公权力的正向介入和积极推动。只有两岸公共权力充分沟通合作,分不同阶段,每一阶段针对不同的问题,形成解决方案和处理安排,才能真正建立并有效运行两岸经济合作机制。

在两岸经济关系20多年的发展中,中国大陆公共权力强力推动两岸经济合作,一直以来单方面出台大量惠及台湾同胞的政策法规,为两岸经济合作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公共物品支撑。相比较而言,受“台独”势力的干扰破坏,台湾方面公共权力正向有效介入两岸经济合作还有待进一步扩充。在很长时间里,正是由于两岸公共权力未能和谐对称地正向介入两岸经济合作机制构建,纵有大陆的强力支撑和两岸民间的倾力推动,但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化的“瓶颈”一直难以打破。2005年两岸开启党际交流后,推动公共权力正向介入两岸经济合作机制构建逐步成为主流共识。2008年3月后,国民党执政团队务实推动台湾公共权力正向介入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化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两岸经济合作蓬勃发展,特别是今年两岸ECFA的正式签署,充分展示了两岸公共权力对两岸经济合作机制构建的关键作用。

三、有效运行ECFA推进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完善的原则

两岸同胞在经济合作中结晶出ECFA和不断成熟的经济合作机制并非易事,体现了民族理性和政治智慧。两岸经济合作机制是一个具有专门含义的政治经济学范畴,其形成和发展的内在规律性,是有效运行ECFA并推进两岸经济合作机制的成熟与完善需要遵循的。

(1)加强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不断提升中华民族软实力。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相互认同的根本,是维系两岸同胞感情的心灵纽带,更是两岸同胞共有的精神家园。两岸同胞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可以凝聚民族共同价值,提升中华民族的政治文明和软实力,推动理性和谐的政治与经济机制的结晶与传承。

(2)坚持两岸互利共赢,把推动两岸同胞的整体利益福祉作为一切行动、规则和程序的出发点和归宿。两岸经济合作不是利益博弈的零和游戏,而是互惠双赢的良性互动。只有坚持为两岸同胞谋福祉,增进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才能确保两岸ECFA和经济合作机制良性运作,行稳至远。

(3)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自觉抵制“台独”势力的干扰破坏。一个中国原则是中华民族现实而根本的利益所在,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民族的真正兴旺发达,就没有高层次的民族政治文明可言。“台独”违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不但救不了台湾经济,反而会葬送台湾来之不易的经济建设成果和发展机遇,最终牺牲台湾同胞福祉,损害大陆同胞利益。在一个中国原则下,两岸ECFA和两岸经济合作机制的运行与发展,不是宣示立场的政治戏码,而是务实解决两岸经济合作中的问题,切实为两岸同胞谋福利,彰显中国人解决自己问题的民族理性和政治智慧。

(4)确保公共权力积极正向介入两岸ECFA和经济合作机制的有效运行与发展。两岸经济合作机制的构建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探索过程,需要两岸官产学界鼎力合作,其中代表公共权力的官方发挥着最为关键的作用。两岸同胞应该不断探索公共权力良性介入两岸经济合作机制构建与发展的现实途径,进一步完善两岸党际交流、“两会”商谈和两岸经贸文化论坛这三个重要管道,形成官导民进的多层次、多维度互动交流体系。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两岸经济合作机制非特指自由贸易区[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2-01/30/content_260951.htm.

[2] 钱其琛.在纪念江泽民主席“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重要讲话发表七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2-01/24/co ntent_253000.htm.

[3] Stephen D. Krasner.International Regimes[M].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3:2.

[4] Robert O. Keohane.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State Power[M].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89:3-4.

[5] Oran Young.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Building Regimes for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M].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9:32.

[6] Andreas Hasenclever.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gime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10.

[7] 刘舸,张三南. 两岸经济合作机制的概念分析[J]. 台湾研究, 2010,(3):28-32.

[8] 刘舸,王坤. 博弈论与两岸经济合作机制的构建[J]. 燕山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2):58.

责任编辑:陆广品

海峡两岸关系范文第3篇

马英九扮演两岸沟通交流桥梁的角色将会后延

记者:马英九本来计划在6月15日出席在香港举办的亚洲卓越新闻奖颁奖典礼,并会在演讲中谈及两岸关系和东亚情势。但是蔡英文政府以维护“国家安全”为由驳回了马英九的赴港申请,您认为这是蔡政府的真正原因吗?或有其他考量?

林泉忠:蔡英文不批准马英九赴港演讲的关键在于台湾社会舆论对这件事并不明显支持。如果台湾社会舆论对马英九赴港持压倒性的支持态度,恐怕蔡英文不会做如此决定。“国家安全”只是一个任何时候都“说得通”的藉口。

但马英九此次赴港计划也有瑕疵。第一,是时机问题。马英九6月1号宣称要赴港演讲,距离他卸任才不过十多天。在时间的选择上太早,太急。

第二,卓越新闻奖颁奖典礼不是一个很有必要的场合,与台湾民众没有非常直接的利益联系。如果是一个关系到台湾利益的场合,比如与台湾有关的经贸会议,或台商的会议,可能会更好一点。

第三,马英九在事先没有和蔡英文商量的情况下,就直接对外公布了他赴港演讲的计划。可能是想用社会舆论的压力让蔡英文妥协,但没有成功。

我认为,蔡英文并非一开始就拒绝他去香港,甚至有可能会让他去。因为两岸关系继续冷下去,对蔡英文也是很大的压力。如果马英九能够成为沟通两岸的桥梁,蔡英文当然也可能积极考虑。这里有三个条件:1.两岸关系一直无法打开僵局;2.帮到小英政府,也被台湾社会认为对台湾及维持两岸和平格局有利;3.马愿主动调整对“九二共识”的坚持态度,如理解“不搞法理台独,坚持中华民国宪政体制,就和九二共识精神无异”等。

话说回来,蔡英文在权衡利弊后做出不批准的决定,最大问题还是马英九选择的时机不合适,他太着急了。但阻止马英九赴港演讲,对蔡英文自身也有风险。她这次不批准,下一次批准就要更慎重。马英九再次申请时也会面临更大的困难与压力,也必须更谨慎。

虽然马英九赴港演讲是为未来登陆而铺路,但香港之行的安排也不能太过随便。建议他下次出访可以先去别的国家,比如美国、新加坡。当然登陆前还是要先去香港,以缓冲登陆的敏感性。

记者:马英九赴港申请未获批准会对未来两岸关系有什么影响吗?

林泉忠:目前来看,不论马英九赴港成功与否对两岸关系的影响都不会太大。但赴港受挫会使他未来扮演两岸沟通桥梁的角色后延。

这次中国大陆对马英九计划赴港一事没有任何表示,当然中国大陆也不方便表示什么。但我相信北京非常重视马英九赴港,也乐见其成,只是未来双方需要更默契地沟通,安排一个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登陆旅程。

虽然目前中国大陆向蔡英文施压,强硬地要求其承认九二共识的阶段还没有结束,但我预测这一阶段只会延续半年左右,北京的政策已经开始松动,我预测北京会在年底或明年春天发表对台重大讲话,但在此之前必须要让两岸关系的僵局软着陆,否则不利于未来的发挥。

如果两岸关系继续冷下去,半年后会使中国大陆非常被动,因为目前的对台政策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这对中国大陆自身也没有什么好处。“打压台湾”只会让台湾无保留地全面倒向美日,拉拢蔡英文才是高招。更何况蔡英文已经柔化了民进党激进“台独”的思想,让民进党温和稳健了很多,她在520就职演说中也释放了一些善意,但她还需要更进一步地释放善意,给两岸关系一个台阶下。

记者:不少人认为马英九参加习马会是为了获得历史定位。既然已经获得了历史定位,那么此前他作为已经退居的领导人申请赴港演讲有什么用意?

林泉忠:赴港最重要的意义就是为未来去中国大陆而铺路。媒体过分强调了习马会对马英九历史定位的意义,但我并不这样认为。我认为马英九的历史定位早就有了,就是开启了两岸和平新局。当然习马会有其历史意义,至少说明他开启的和平新局是有效的,得到了中国大陆的肯定。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习马会”意在布局520后两岸关系》,就是说明习马会是为马英九在未来做两岸交流的桥梁而铺路,这不仅是中国大陆的想法,也是马英九的想法。当连战不能再作为两岸交流桥梁的时候,马英九可以取代连战。因为马英九在台湾社会还有一定影响力,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人选。

马英九赴港就能够将做两岸沟通桥梁的想法落实,之所以选择香港是为了减少来自台湾社会的反弹,如果他立刻去北京,可能会引发舆论批评。而香港是有别于中国大陆的特殊地区,也是他的出生地,因此他赴港是合情合理的。

虽然目前登陆可能会延后,但他终究会去中国大陆。香港不算,我想未来他登陆的第一站应该会首选南京,第二站是湖南老家,最重要的一站就是北京,登陆的最终目的地就是北京。 记者:马英九此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赴港是想让国际社会更瞭解“中华民国台湾”,他为什么要用“中华民国台湾”这个概念?

林泉忠:“中华民国台湾”的用法延续了台湾民主化、本土化浪潮以来国民党的基本认知。虽然我们过去很少听到他这样讲,但这是仍然是国民党内部的主流认知,即比较偏向本土化的认知,不再将中国大陆视为“中华民国”的一部分。

在台湾内部,是将“中华民国”等同于台湾,而在国际社会如果直接讲“中华民国”,认知程度会比较低。同时在已经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香港讲“中华民国”也可能被中国大陆视为挑战。因此,为了避免刺激中国大陆,马英九采用了一个比较折中的说法,把过去李登辉讲的“中华民国在台湾”重新拿来用,和他以前的讲法也没有什么矛盾。使用“中华民国台湾”是为未来到中国大陆访问而做的阶段性调整,马英九所说的“中华民国台湾”这个概念目前还可以在香港使用,但将来登陆时还能不能继续用这个概念是值得怀疑的。

记者:国民党和民进党的关系一直以来不是很好,如何能期待马英九及国民党会心甘情愿地做民进党当局与中国中国大陆之间的沟通桥梁呢?

林泉忠:两党选举前是敌人,选举之后不应是敌人。蔡英文的执政思维是强调团结,她希望国民党能在两岸关系困难的时候扮演积极角色。马英九也很可能会调整他此前对九二共识的坚持,他代替连战作为两岸交流桥梁的角色也更能凸显。

而且目前蔡英文政府与中国大陆关系相对紧张,如果马英九可以在改善两岸关系中扮演积极角色,也能够得到台湾社会的肯定,改善他在台湾民众中的印象。

记者:在马英九还未卸任之前,就有绿营人士声称要对马英九进行清算,这是否影响了马英九此次赴港计划?

林泉忠:我想即使由于一些人的阻挡,马英九暂时去不了中国大陆的话,他也会在未来去中国大陆,他能在推动两岸关系朝良性方向发展扮演积极角色。如果马英九去不了,民进党就少了一个能够帮助两岸关系好转的关键因素。目前很多民进党人还看不到这一点,所以会有反对马英九的杂音,但这些杂音也可能会随着民民进党政策的调整而消散。

而且蔡英文不是一个只根据意识形态来处理两岸关系的领导人,她非常瞭解两岸关系的敏感度,能够把握好其中的分寸,这一点从她此前阻止民进党废除“立法院”孙中山遗像的事件中就可以看出来。蔡英文会尝试改善两岸关系,所以我不认为她会阻挠马英九赴港或登陆。但还有很多客观因素存在,比如她可能很难做到让其他民进党人不去阻挠马英九。

台湾普遍民意与“中华民国宪法”精神有落差

记者:蔡英文就职演说中提到了四个既有的政治基础,其中包括“中华民国”现行宪政体制与台湾民主原则及普遍民意。但现在台湾普遍民意越来越倾向独立,而“中华民国”宪政体制则体现一中原则。那么二者之间是否有冲突?

林泉忠:现在台湾社会的民意与“中华民国宪法”精神存在很大落差。即台湾社会民意越来越倾向于本土,远离中国大陆,但“中华民国宪法”仍规定领土包括中国大陆地区与台湾地区。这是台湾民主化以来一直存在的矛盾与困境。

一方面,“宪法”是不能轻易修改的;另一方面,民意又在偏离“中华民国宪法”对国家的定义。但仍有一些可以连接的点,比如蔡英文在上台后还是要根据“中华民国宪法”来制定《两岸协议监督条例》,放弃了此前的“两国论”版本。因此“中华民国”宪政体制的框架会有程度上的虚化,但不会有根本改变,我不相信蔡英文可以对现有“中华民国宪法”做大幅度的修改。

我举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台湾居民来中国大陆被视作“出国”,即使在马英九执政期间也是这样,我请假到大陆来开会、讲学是“出国”。第二个例子是2007年我在台湾做调研时,有七成受访者认为香港、澳门与台湾不是同一个国家。但按照“中华民国宪法”,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澳门都是一个国家,所以要求民意符合“宪法”是很难的。这的确是一个难以克服的矛盾,但很少有人人指出这个落差。

蔡英文难以操控民进党内部的不同派系

记者:那现在民进党当局一方面在推动修改公投法,另一方面废除课纲微调。这是否是为了解决上述矛盾,为将来“修宪”做准备?

林泉忠:蔡英文是台湾民主化以来的四位“总统”中最稳健的一位,甚至比马英九更稳重。她谨言慎行,也是民进党内的异数。我认为她不会推动“法理台独”,她也不会主动进行“去中国化”的举动。

但我们要理解,民进党内部有极独、浅绿、中间派等各路人马,其他人的一些作为不一定与蔡英文的想法一致,蔡英文很难掌控如此多元的民进党。在选举中,民进党内部各派系会以大局为重,放下分歧。但我不相信在选举过后他们还会那么团结,分歧会慢慢凸现出来。

蔡英文对执政团队的任命其实也是一种势力平衡,她不可能完全用浅绿或蓝营的人,也会起用一些深绿的人,她一定是经过一番斟酌才做出这样的决定。

记者:所以推动修改公投法、废除课纲微调,都是民进党内部个别人的行为?而并不能代表蔡英文本人的行为?

林泉忠:我觉得可以这样理解,课纲问题是在选举中浮现出来的,而且课纲微调本身有争议。在民进党人看来马英九调课纲是多此一举。但在马英九看来,陈水扁以前对课纲改动太多,必因此须作出调整。不同意识形态的各方都在斗,蔡英文是有选择性地做了一些协调妥协。修改公投法也是民进党在选举中的主张,因此还会继续。

但一些在之前的大选中没有提及的“去中国化”,蔡英文不会特意去做。比如蔡英文制止了民进党人要求废除悬挂孙中山遗像的提议,可以看出蔡英文与其他民进党人不同。

记者:在未来有没有可能蔡英文会控制不住民进党内的各个派系?

林泉忠:蔡英文能否做好内政问题,解决核

四、食品安全等社会争议还很难讲,她的挑战会越来越大。随着选举结束,各种不满的声音都会发出来,而且肯定会有一些人因为在人事安排中没拿到位子而不满。不只国民党会骂她,民进党内部也会有不同的声音。

统战效果不理想 中国大陆应改变对台策略

记者:中国大陆是否有可能通过对台湾的一些制裁或限制向蔡英文施压,来逼迫蔡英文承认九二共识?

林泉忠:到目前为止中国大陆方面对她的施压,如肯尼亚问题,WHA、世界钢铁会议等,客观的效果是:没有让台湾人更加讨厌蔡英文,反而会同情蔡英文,埋怨中国大陆。

因此,中国大陆在施压时候必须要了解台湾民众的意向,如果得不到台湾民众支持,其实制裁的效果是不好的。中国大陆应该拿捏好力度,在制裁的同时不让台湾民众反感。每一项制裁都应做非常完整透彻的评估,而不是随随便便。中国大陆要步步为营,细腻地观察台湾民意,才会有比较好的效果。

记者:如果说打压得不到台湾民众的支持,那么过去八年两岸的经贸交流合作越来越多,但为什么两岸的心却越来越远,似乎也没有得到台湾民众的支持?

林泉忠:中国大陆应该先找出在哪些方面让台湾人不满,做一些风险的规避,也许情况会有所改善。而不应该觉得对方不接受你的让利就很奇怪。比如中国大陆对台湾“国际空间的打压”,对台湾某些媒体的渗透能不能少做呢?一些对台统战能不能不做呢?两岸的交流沟通是很好的,但不一定要带有政治目的的统战,一直以来统战的效果并不理想。

现在有关部门认为台湾、香港的年轻人不了解中国大陆,只要他们多来看看就可以产生认同。我不同意这样的观点,其实早在香港回归前就有青年团体来中国大陆参观访问,回归之后这样的参观团体更是如雨后春笋一般,结果回归17年后爆发了“占中”。可见统战式的交流未必能起到什么效果,对于台湾也是一样,这样的做法最好可以改一改。虽然中国大陆暂时很难停止所有的统战活动,但这是目前比较容易调整的。

因此首先要找出问题在哪里,分清哪些比较容易做,哪些不容易做。在思考可以做什么之前应该思考哪些可以不做,这样可能更好面。认为台湾不听话就施压的做法不是平等对话的基础。

没有九二共识 两岸也不可能为敌

记者:蔡英文上台后非常亲近美日,而在南海,美国是菲律宾的一贯盟友,前一段时间美国又解除了对越南的军售禁令。这是否形成了对中国大陆的包围?

林泉忠:美日介入南海问题后,对中国的包围圈逐渐形成。他们在拉拢菲律宾、越南的同时也会拉拢台湾,他们不希望台湾在南海问题上与中国大陆站在一起。而为了得到美日的支持,蔡英文也不会和美日对抗。即使在马英九执政期间,他也提出不会与中国大陆共同处理东海、南海问题,更何况是蔡英文。我昨天在一虎一席谈也提到,当美日拉拢台湾时,为什么中国大陆不去思考如何拉拢台湾呢?马英九对南海问题最不满意的就是中国大陆将台湾排除在南海问题的对话机制之外,可台湾却控制着南沙的最大岛——太平岛。在这些问题上,中国大陆也许可以通过让台湾参与对话的方式换取台湾不要全面倒向美日。

记者:但这需要两岸之间有较强的互信程度。

林泉忠:不信任对中国大陆是不利的,中国大陆和蔡英文政府减少交流只会让台湾更倒向美日。虽然蔡英文为了迎合主流民意,没有支持九二共识,但其实她相当温和。中国大陆是否可以换一个思维,更积极地拉拢蔡英文呢?无止境地敲打她对中国大陆没有好处。

记者:这意味要中国大陆放弃九二共识或一中原则吗?

林泉忠:其实一开始中国大陆并不支持九二共识,但看到台湾越走越远后,才回过头发现九二共识也不错,这本身就是一种妥协。今天的台湾已经走到这个地步,中国大陆还能原地踏步吗?可以让蔡英文不做“法理台独”,不一定非要让她接受“九二共识”不可。不做“法理台独”和接受九二共识之间并没有很大差别,不过是一个名词而已。

以前中国大陆对台政策也不是一成不变,并不是只有硬没有软。胡锦涛执政时期推动两岸之间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就是很大的进步。虽然他也以九二共识为原则,但他并不要求马英九承诺两岸必须朝统一的方向发展,这是很不容易的。

没有“九二共识”,两岸也不可能永远为敌。两岸关系可以从50年代兵戎相见发展到今天的地步说明政治是可以调整的。当台湾主流民意不支持“九二共识”,蔡英文是不可能接受“九二共识”的,那中国大陆还要永远坚持“九二共识”吗?

记者:如果未来中国大陆能够产生一种对台湾、香港等边陲地区有巨大吸引力的“国家认同”,比如将一中的内涵解释为文化中国或历史中国,而不仅仅是政治中国?台湾问题或香港问题是否能够得到很好地解决?

林泉忠:这是一个很好的思路。“中国”这个词绝不仅是政治性的,也有历史的、文化的内涵。如果这个“中国”也可以是文化意义上的中国,而不强调某一政权或制度,也许更有吸引力,大多数台湾人、香港人也都能够接受。我觉得未来中国大陆在表述一中的时候可以更柔性一点,胸襟更开阔一些。这些年中国大陆办孔子学院,虽然孔子学院有很多问题,但是以孔子作为代表中国的文化符号,就是类似的一种思路。那我们思考“中国”的时候为什么不能胸襟更开阔一些,有更多文化内涵呢?

蔡英文即使执政失误 国民党也很难东山再起

记者:那您认为惨败之后的国民党未来会怎么做?

林泉忠:未来国民党也很有可能调整两岸政策,不再坚持“九二共识”。我在《中国国民党的三个新选择》中写到,国民党惨败后只有三个选择。其一,与台湾主流民意接轨,彻底本土化。放弃连接中国的国家论述,将国家论述的起点设在1949年。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获得年轻世代的认同,也才有可能有竞争力;其二,正式放弃“中华民国”代表中国”,转而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正统地位,做北京在台湾的代言人;其三,与北京明确切割,并全面向中共施压促使中国大陆走向民主化。如此才能继续坚持连接“中国”的国家论述,但我们看不到国民党有勇气及能力这样做。目前国民党还在延续马英九的路线,这基本上是死路一条。

记者:如果蔡英文未来的执政成绩不理想,是否会导致民进党支持率下降?这是否将成为国民党东山再起的机会?

林泉忠:蔡英文支持率下降的可能性很高,维持三个月的高民意是有可能的,三个月之后就不好讲了。

但认为如果蔡英文做不好,国民党还有机会东山再起的观点是天真的。但如果国民党链接中国的国家论述不调整,蔡英文做得再烂,国民党也不可能东山再起。别忘了蓝绿以外还有新的第三势力出来,也许未来他们会取代国民党。

记者:民进党执政后政策大转弯,有没有可能未来民进党会越来越像以前的国民党,而第三势力如时代力量等会成为新的“民进党”,取代民进党原来在台湾政坛的角色?

海峡两岸关系范文第4篇

2013中国重庆海峡两岸将军书画展暨海峡两岸将军文化论坛

一、活动名称:2013中国重庆海峡两岸将军书画

展暨海峡两岸将军文化论坛

二、活动主题: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助推两岸和平统一

三、活动时间:2013年6月27日---6月30日

四、活动地点: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五、主办单位: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重庆市外事侨务办公室重庆市政协港澳台委员会

六、协办单位:重庆市台湾同胞联谊会重庆市黄埔校友会

七、支持单位:中共重庆市委统战部重庆市对外宣传办公室

文化部文化艺术中心台湾和平统一促进会

八、承办单位: 华龙网华龙网书画艺术联谊会

九、媒体支持:中央电视台《海峡两岸》台湾东森电视台新华网人民网中新网凤凰网台湾网

重庆日报、重庆电视台 重庆晨报重庆晚报重庆时报重庆商报重庆法制报重庆青年报当红网经济网 大渝网新浪网 重庆新闻广播Hello重庆杂志华龙网书画艺术联谊会

十、活动意义:通过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搭建两岸将军军旅文化

互动平台,增进相互了解,加深海峡两岸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历史的深刻认识,树立海峡两岸同宗同源、血浓于水、和平统一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情感,营造海峡两岸人民和谐、凝聚、团结奋进的积极氛围,为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挥应有作用。

十一、活动内容:

一、2013年6月27日---6月30日展出100多位两岸将军200多幅书画作品以及各界书画大师创作的优秀书画精品。

二、2013年6月28日举办海峡两岸将军文化论坛,以纪念辛

亥革命、缅怀孙中山先生宏伟遗愿、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推进海峡两岸和平统

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主题进行研讨,邀请两岸退休将军30多人共同参与。

三、两岸将军创作笔会:29日,两岸退休将军及来自全国各地

的书画名家以文会友以书画会友,进行为期半天的专场笔会。通过将军们尽情挥毫泼墨、演绎丹青,抒发龙吟虎啸、戎马人生的豪放情怀,使和谐亲情共融于书画丹青饕餮盛宴之中。

四、拟请人员:南京军区原政委方祖岐上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

员、南京军区原司令员、中国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会长朱文泉上将等20多位大陆退休将军和台湾前警备总部南警备司令康景文中将等10多位台湾退休将军以及重庆市有关领导、书画名家、书画爱好者、大专院校学生、市民参加开幕式和论坛活动。

十二、活动费用:由企业赞助支持,给予相应回报。 十

海峡两岸关系范文第5篇

【摘 要】《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签署后引起台湾各界广泛争论。尽管反对者众多,仍有许多学者认为CSSTA是对台利好的政策。本文介绍了CSSTA的主要内容,将CSSTA与CEPA的服贸条款进行比较分析,认为《海峡两岸服贸协议》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开放承诺范围更广、程度更深,关于服务提供者的规定更宽松、审查更快捷,以及可援用WTO争端解决机制解决争端。最后得出结论,认为台方应抓住机遇,积极推进实行CSSTA,促进两岸经贸合作、共同发展。

【关键词】CSSTA;CEPA;开放承诺;服务贸易提供者;争端解决机制

近期台湾大学生占领立法院进行“反服贸”运动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除去政治因素,仍有很多台湾学者认为《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Cross-Strait Service Trade Agreement,下文简称CSSTA)是大陆对台的糖衣炮弹,会对台湾经济、社会造成严重冲击。郑秀玲认为CSSTA条款设计不对等,实行CSSTA的竞争环境不公平,会危害台湾的社会安全。彭明辉认为台湾政府行政能力弱、市场调节速度慢,开放服务业会剥夺底层人民的生存权。林宗宏认为若实行CSSTA会扩大台湾贫富差距,甚至导致劳动力、人才流失,加剧高离婚率、少子化等社会问题。

但是也有很多台湾学者支持CSSTA,认为协议的签署对台湾的重要性远优于大陆。林建甫认为CSSTA能推动两岸金融合作,有利于促进产业的互补竞争和推动台湾经济转型。黄智辉认为CSSTA可促进两岸服务业相互投资及贸易,扩大ECFA效益,为两岸带来长期正面的经济福祉。此外,台湾农委会国际处认为陆资进入台湾投资农产运销及物流相关行业,将有助益台湾农产品销售,对提高农民的收益将有帮助。

本文将从CSSTA的条款内容进行剖析,从而说明CSSTA是推动两岸深化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CSSTA的主要内容

《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是海峡两岸依据《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第四条所签署的服务贸易协定。2013年6月21日,两岸两会在中国大陆上海市举行第九次高层会谈并签署该协议,也向外界公布了开放清单。

CSSTA包含文本和两个附件。文本包括序言和4章24条;两个附件为:服务贸易具体承诺表、关于服务提供者的具体规定。

根据CSSTA附件一“服务贸易具体承诺表”,双方开放承诺共144条,涉及100多个服务行业,范围涵盖了商业、通讯、建筑、分销、环境、健康和社会、旅游、娱乐文化和体育、运输、金融等。其中大陆方面开放承诺80条(非金融领域开放承诺65条,金融领域15条),是在大陆加入WTO承诺基础上的进一步开放;台湾方面开放承诺64条(非金融领域开放承诺55条,金融领域9条),是在台湾开放陆资入岛基础上的进一步开放。

CSSTA与其他类似贸易协定相比--如大陆与香港签订的 CEPA,开放水平更高、涵盖面更广。

二、CSSTA的核心竞争力

笔者通过对CSSTA与CEPA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发现CSSTA在承诺表内容、服务提供者规定和争端解决机制等方面较CEPA都有重大优惠。下文将进行详细比较分析。

1.开放承诺范围更广、程度更深

在非金融服务行业,大陆对香港开放承诺一般仅限于“允许香港服务提供者雇用的合同服务提供者以自然人流动的方式在内地提供本部门或分部门分类项下的服务”。然而对于台湾,大陆在许多非金融服务行业都允许其在大陆设立合资、合作,或者是独资企业。这些行业包括:建筑物清洁服务,摄影服务,印刷及其辅助服务,会议服务和展览服务,笔译和口译服务,录像、录音的分销服务,建筑和相关的工程服务,批发服务,零售服务,环境服务,医院服务,文娱服务,体育和其他娱乐服务,航空运输销售代理服务,公路运输服务,货物运输代理服务,商标代理服务等。

在金融服务行业,大陆对台开放承诺也有重大突破。在银行服务部门,CSSTA规定,“大陆的商业银行从事代客境外理财业务时,可以投资符合条件的台湾金融产品。符合条件的台湾的银行可以按照现行规定申请在大陆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台湾的银行在福建省设立的分行可以参照大陆关于申请设立支行的规定提出在福建省设立异地(不同于分行所在城市)支行的申请。……在符合相关规定的前提下,支持两岸银行业进行相关股权投资合作。”在证券、期货服务部门,CSSTA规定“允许符合外资参股证券公司境外股东资质条件的台资证券公司与大陆具备设立子公司条件的证券公司,在大陆设立合资证券投资咨询公司。……允许符合条件的台资期货中介机构按照大陆有关规定,在大陆申请设立合资期货公司。”

从比较中不难发现,在上述非金融服务行业,CSSTA允许台湾在大陆设立合资、合作甚至是独资企业,享受国民待遇。这一举措会显著加深大陆市场的开放深度。台湾的服务业发展水平是远远领先于大陆的,尤其在以版税及许可证服务贸易为代表的高端服务贸易部门、医疗卫生等社会服务部门。凭借其强大的竞争力,不难在大陆做大做强。因此允许台湾企业进入服务业,无疑是对台湾非常利好的条款。在金融服务行业,从只允许香港银行接收居民存款,到允许大陆的商业银行投资台湾金融产品,是一个质的转变。若是实行该条款,台湾可以较容易地获得、利用大陆的大量资金,从而进行金融活动。此外,大陆向台湾开放了证券、期货等金融服务部门,无疑是向实现金融自由化迈出了一大步。

2.关于服务提供者的规定更宽松、审查更快捷

CSSTA关于服务贸易提供者的规定一共有六项。该规定将服务提供者分为“一方自然人”和“一方法人”。

对于“一方自然人”服务提供者的审查,仅要求提供两岸任一方身份证明文件及其他必要资料。业务主管部门或其他委托机构认为符合规定,即可核发服务提供者证明书。

而对于“一方法人”的审核,主要针对其从业资质是否有效。在规定的第二项中提到,一方法人服务提供者应满足“在该方从事与拟在另一方提供服务的性质和范围相同的商业经营持续三年以上”。此外,对于从事建筑及相关工程服务、银行及其他金融服务、证券期货及其相關服务、保险及其相关服务的服务提供者,应满足的持续经营时间为五年。在申请服务提供者证明书时,一方法人服务提供者需要提供:注册登记证明副本,最近三年或五年的完税证明副本和财务报表,拥有或租用经营场所的证明文件或其副本,其他证明提供服务性质和范围的文件或其副本,以及其他必要文件、资料。经业务主管部门或其他委托机构认为符合规定后,即可核发服务提供者证明书。

通过与CEPA的规定进行比较,CSSTA对服务提供者的规定更宽松,对服务提供者的审查要求更少。CSSTA较CEPA减少了以下规定:雇佣员工中两地服务提供者所占比重;两地服务提供者需要取得其负责人作出的法定声明;服务提供者需要取得政府有关部门出具的证明书;服务提供者需提供其身份证明;并且以上资料要经内地认可的公证人核证。

综上所述,CSSTA减少了服务提供者需准备的文件和资料,简化了对服务提供者的审查流程,同时减少了业务主管部门或其他委托机构的审核工作。因此不仅减少了两岸相关机构的行政工作量,提高了行政审核效率,还降低了台湾服务提供者进入大陆市场的门槛,有效、直接地为其提供便利和优惠。此外,也有利于实现两岸人才的有效交流、沟通,实现互助互补。最后,由于服务贸易的主要载体是服务提供者,因此实现服务提供者的便捷、迅速流通,是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的重要途径。

3.可援用WTO争端解决机制解决争端

CEPA关于争端解决机制的规定只有第十九条第三款第2、3项规定:由联合指导委员会解释《安排》的规定,解决《安排》执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争议。该条款对委员会职能及职责范围规定模糊不清,并且也没有规定“《安排》执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争议”的范围。

ECFA 中关于争端解决机制的规定主要体现在第十条及第十一条第二款中。第十条规定:“一、双方应不迟于本协议生效后六个月内就建立适当的争端解决程序展开磋商,并尽速达成协议,以解决任何关于本协议解释、实施和适用的争端。二、在本条第一款所指的争端解决协议生效前,应由双方透过协商解决,或由本协议第十一条设立的‘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以适当方式加以解决。”第十一条第二款规定:“委员会可根据需要设立工作小组,处理特定领域中与本协议相关的事宜并接受委员会监督。”虽然对争端解决机制的规定略显笼统和抽象,但是相比于CEPA的规定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和进步。

另一方面,由于两个协议都缺乏详实具体的争端解决机制,而区域贸易协定与WTO规则是兼容、互补的,则可以考虑WTO争端解决机制对协议的适用性。首先,对于大陆和香港签订的CEPA,由于签订双方属于同一个主权国家,因此CEPA的法律本质只能属于是地区性的自由贸易协定,所以CEPA不能适用于WTO的争端解决机制。其次,对于大陆和台湾签订的ECFA,虽然两岸对于主权政治问题的争议一直没能解决,但ECFA是两岸为了加深经济合作、淡化政治矛盾而签署的协议。大陆和台湾属于不同的关税区,并且都是WTO的成员,因此理论上ECFA适用于WTO的争端解决机制。

ECFA和CEPA目前都缺乏具体的争端解决机制,但未来必定需要构建合理有效的争端解决机制。在当前状况下,ECFA适用于WTO的争端解决机制,无疑能为执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争端提供解决依据。两岸在执行服贸协议时,若产生争端,则暂时可以依靠WTO争端解决机制来协调矛盾,解决短期矛盾;并同时赢得充裕的时间来构建ECFA的争端解决机制,从而解決长期矛盾,维护两岸经贸的稳定、有序合作。

三、结论

《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的签署是一个重大战略举措,对两岸的经济影响是深远而显著的。尤其是对于台湾,其重要意义要优于大陆。一方面,台湾企业应抓住此次机遇,进入大陆服务业,发挥其比较优势,在竞争中实现两岸服务业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两岸经贸关系的良好、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台湾企业也要谨慎规避市场风险。在进入大陆或面对大陆企业进入台湾,都要理性对待。当争端产生时,应援用WTO争端解决机制,尽快处理矛盾,控制可能产生的损失。

参考文献:

[1]大陆与香港签订的《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为行文方便简称CEPA

[2]郑秀玲.两岸服贸协议对我国的冲击分析[R].http://homepage.ntu. edu.tw/~ntuperc/conference-1-files/20130725_3_1.pdf,2014-5-10

[3]彭明辉.服贸协定里理论与现实的落差[N].天下杂志.http:// 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30/article/521,2014-5-10

[4]林宗宏.两岸服贸协议真的“利大于弊”?统计的科学验证[N]. http://twstreetcorner.org/2014/04/01/linthunghong/,2014-5-12.

[5]林建甫.两岸服贸协议的金融产业开放效益[J].台北产经,第十五期,2013,16-22.

[6]黄智辉.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签订之意义、效益与新思维[J].华人经济研究,第十一卷第二期,2013-9,19-25

[7]农委会国际处.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对农业的契机与影响[J].农业实验所技术服务,第九十五期,2013-9

[8]商务部新闻办公室.商务部台港澳司负责人解读《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R].2013-6-25

[9]马进保.CEPA框架下的经贸争端解决机制与程序.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页

海峡两岸关系范文第6篇

教材分析:

本课在人教版中是《香港和澳门回归的》继续。主要以台湾和大陆的交流方式为主线,介绍了50年来台湾和大陆关系的变化,旨在说明台湾是中国不可以分割的一个部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潮流所在。让同学们认识到统一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党和国家为了台湾能够顺利回到祖国怀抱,正在做着不懈的努力。 教材重点:

了解祖国大陆和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教材难点: 两岸关系的变化以及对台方针的变化。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汪辜会谈”以及“九二共识;”海峡两岸交往概况。

2、能力目标:从课本中归纳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 日益密切的变化,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教材与其他课程资源,证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并且在国际上得到大多数国家的承认。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对台方针,调动爱党情节;认识统一是大的历史趋势,树立对国家民族的使命感,培养唯物史观;坚决反对台独。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资料:《乡愁》《望大陆》 板书设计:

1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2 日益密切的交往

① 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台湾

①1990年:海峡交流基金会

② 20世纪50年代:和平方式

②1991年: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③ 改革开放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③1993年:汪辜会谈

④ 1995年:八项主张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窄窄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大屏幕打出《乡愁》让全班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提出问题。

问题一:从诗中你感受到一种什么样的情怀?诗中最后一句“一湾浅浅的海峡指的是什么呢?诗中反映了海峡两岸当时处于一种怎么样的状况呢(因为国民党在败退台湾之后,国民党推行“三不”政策,即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坚决杜绝和大陆的交往。)

问题二:我们现在喜欢的周杰伦、飞轮海这些歌手他们是来自哪里的?台湾的歌手现在可以在大陆开演唱会,可以来这里和喜欢他的歌迷交流,在过去,它曾经是个美丽的幻想。但是现在却变得稀松平常起来,这是为什么?(20世纪50年代确立了和平解放台湾的思想。改革开放后确定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缓和了两岸关系,推进了祖国的统一大业,现在两岸交往日益密切。)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是由于当时国民党的一些政策使得在过去接近四十年的时间里,海峡两岸的亲人们一直处于骨肉分离的痛苦之中。为了改变这样的状况,我们的党和政府在实现祖国大一统的道路上不断的努力。这一节我就将和同学们一起来了解海峡两岸这50年来关系变化的风雨历程。

2、进入新课

一、课件展示,提出问题概括出我们党和政府在推进祖国统一大业过程中不同的阶段都制定了哪些不同的方针政策?教师板书。

二、指导学生阅读P65-P66第一部分推进祖国统一大业里面的内容,因为阅读是学习文科的基础。只有有了很好的阅历理解能力才能读懂史料。

问题一:根据前面同学的回答我们发现新中国刚成立时,党采取的是武力解放台湾的方式,这是为什么?20世纪50年代中期,党为什么又确立了和平解放台湾的思想?而到了改革开放后,党为什么不再用解放一词谈台湾问题,而确立和平统一祖国的“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问题二:归纳我们政府在与台湾交往的过程中的几个大事件,教师板书。

三、学生展示收集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教师出示课件总结第一节内容。提出讨论: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他们的解决方式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四、进入第二个部分——日益密切的交往。教师展示相关的资料,如时间允许,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在阅读完这一部分的内容后思考并回答书上P68的问题。

五、教师总结: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无论是从个人盼望祖国统一这样的情感还是血浓于水的亲情我们都不允许台湾独立的这种想法。四十年的家庭离散,骨肉分离,成为多少人心中永远无法治愈的伤痛,多少人心中永远难以弥补的遗憾。我们是多么迫切的期望我们的宝岛台湾能够早日的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在今天这一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我想为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们朗诵国民党元老于右任老先生的《望大陆》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望)忘。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历史不允许背叛,人民的感情不允许一再遭到伤害。在党和人民的呼唤之下,在台胞思乡之情的促动之下,海峡两岸交往日益频繁起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在不久的将来,宝岛台湾一定会重归祖国母亲的怀抱。我们热切的期盼着这一天的早日来到。 课后练习:

上一篇:婚育证明格式范文下一篇:红十字会精神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