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和生态恢复范文

2024-04-09

海绵城市和生态恢复范文第1篇

一、“海绵城市”理念下生态道路建设意义分析

城市在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十分显著, 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国家经济水平的有效提升。但是与此同时, 城市发展规模逐渐扩大, 大规模建筑物崛地而起, 大量生态土地遭到占用和破坏, 植被数量逐渐减少, 导致城市地面蓄水、渗水能力降低。同时, 在城市高度发展与建设的过程中, 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缺少有效的连通载体, 导致城市地表污水、雨水无法及时排出, 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城市内涝风险。而海绵城市理念, 便是针对以上城市发展问题, 所提出的一种新型的建设观念, 相关单位以海绵城市为思想核心, 加强城市道路生态系统建设, 从而有效解决城市内涝风险, 促进城市节能、环保深入发展。

二、“海绵城市”理念下的生态道路建设模式

在海绵城市理念下, 城市生态道路建设模式, 主要分为五大系统模块, 现逐一展开论述[1]。

(一) 建设新型道路渗水系统

在城市生态道路建设过程中, 渗水系统相较于以往存在明显不同。相关部门在构建道路渗水系统时, 选择新型、生态渗水材料, 从而确保城市道路符合生态发展需求, 降低城市水污染指数。首先, 在人行道两端, 相关单位选择半透、全透方法铺设道路。其次, 在绿化带设计方式上, 主要以下沉式绿地为主, 从而优化城市道路渗水功能。同时, 相关单位在围绕城市道路渗水系统施工时, 通常以渗透浅沟为载体, 并适当丰富绿地面积, 确保城市道路系统渗水功能得到有效优化, 而增加土壤渗透性能, 合理选择新型环保材料, 铺设城市道路, 在保证城市道路使用寿命的同时, 增强城市道路渗水功能。

(二) 构建生态蓄水系统

蓄水系统, 是城市道路系统重要组成, 同时, 也是保证城市道路海绵性功能的重点模块。因此, 相关单位应重点加强生态蓄水功能有效构建, 有效增加城市道路蓄水量, 从而实现城市水资源的综合利用。通常情况下, 在构建生态道路时, 相关单位所采用的蓄水设施主要有两种类型[2]。第一种, 人工蓄水, 具体指相关单位合理安装蓄水管道, 并引进截流设备、净化设施, 对城市水资源进行生态处理, 实现二次利用。第二种, 便是生态蓄水, 主要利用绿地、园林景观等生态系统, 构建自然蓄水系统, 促进城市生态道路有效建设。

(三) 引进雨水净化设施

净化设施在城市道路建设领域, 对实现生态道路系统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对此, 相关部门应当加以重视。首先, 在城市道路具体施工时, 不妨选择下沉式绿地铺设, 从而增加城市道路系统渗水、净水性能。其次, 相关单位在铺设绿地时, 可以选择渗透、吸附性较强的砂石作为施工材料, 构建有机绿地, 增强绿地渗水性能。同时, 相关单位在城市道路具体施工时, 应优化雨水管网空间布局、净化设施合理设计与施工。保证经过净化之后的雨水能够通过雨水管网, 集中汇聚到蓄水装置, 并进行循环利用。如此一来, 不仅能够有效控制城市水资源污染, 同时也能够增加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 促进城市道路实现节能、环保、绿色发展。

(四) 分段截流、集中处理

当前, 城市建设高速发展, 城市内部水资源呈现匮乏趋势。为了有效实现水资源节约、环保、重复循环利用, 相关单位在构建城市道路系统时, 应当优化城市水资源管道科学、合理设计。首先, 相关单位应当全面重视雨水资源循环利用, 在构建城市道路雨水系统时, 遵循分段截流、集中处理原则, 加强雨水净化处理、循环利用[3]。其次, 相关单位应当针对当前城市用水情况, 做好城市生态道路建设规划, 构建城市道路海绵体, 既保证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 又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城市内涝风险。

(五) 构建纵横分流排水系统

排水系统属于城市道路系统重点模块, 也是决定城市道路生态系统建设的重要因素。因此, 相关单位在建设城市道路系统时, 应遵循纵横分流原则, 优化城市道路排水系统。构建纵横分流排水系统, 对城市雨水实现分流管理, 有效降低城市排水管网工作负荷, 降低排水管网因为工作负荷超标, 出现系统功能故障, 从而引发洪涝风险。同时, 相关单位应当针对城市雨水污染程度, 采取分流管理措施, 优化城市排水系统功能建设, 提高城市道路排水能力。

三、“海绵城市”理念下的生态道路建设措施

(一) 道路铺设与地表连通设置

以往, 相关单位在构建城市道路时, 所采用的施工材料以沥青为主。而沥青材料渗水性能较差, 导致城市道路经常出现积水现象。如果在暴雨季节, 城市很容易出现内涝灾害。因此, 相关单位将海绵城市理念有效渗透到城市道路建设时, 应注重优化选择道路施工材料, 采用新型材料, 增加城市道路表面渗水率。建设单位不妨选择透水铺砖、渗水井、渗水管等设施, 提高城市道路渗水性能。具体需要做的便是, 加强城市道路与地表之间的连通, 从而保证雨水能源能够实现循环、综合利用。

(二) 道路景观配置

相关单位在进行城市道路施工建设时, 应加强城市道路景观优化配置。施工方可以选择以下沉方式为主的绿地形式, 增强城市道路渗水性能。同时,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设计单位应当根据当地降雨量分布, 合理设计城市道路排水、蓄水、渗水系统, 从而保证城市雨水、污水能够顺利排出并实现循环利用。此外, 相关单位应当针对城市生态道路构建标准, 加强绿化带建设, 合理设计道路形式、坡度, 从而保障城市水资源系统实现节能、环保、深入发展。

结论:综上, 海绵城市作为城市发展重要理念, 将其有效应用于城市道路建设中, 所呈现的优势十分显著。因此, 相关单位在实施城市道路工程建设时, 应注重遵循海绵城市理念, 构建新型渗水的系统、生态蓄水系统, 引进雨水净化设施, 实现雨水循环利用。同时, 采用分段截流、集中处理原则, 构建纵横分流排水系统。从而使城市道路给排水系统功能更加健全, 为实现城市发展、建设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条件。

摘要:现如今, 城市发展速度显著加快, 如何在保证发展速度的前提下, 做好节能、环保工作, 是当前城建领域重点思考的问题之一。为了实现城市建设可持续性发展, 我国专门提出了“海绵城市”发展政策。在城市道路的建设过程中, 合理融入“海绵城市”理念, 从而构建生态城市道路系统。鉴于此, 笔者主要围绕海绵城市理念下的生态道路建设模式以及相关措施展开有效分析。

关键词:海绵城市,生态道路,建设

参考文献

[1] 杨国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市政道路的设计[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7 (09) :82-83.

[2] 林传统.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道路建设中的应用[J].江西建材, 2016 (21) :191-192.

海绵城市和生态恢复范文第2篇

煤炭是韩城市的主要矿产资源, 开发利用较早, 历史上各类煤矿最多达300多处。经国土煤炭部门多次治理整顿、关闭非法小煤窑, 现在仅有煤矿18家, 其中地方煤矿15家, 国有大矿3家。韩城市采煤沉陷区宽度约2公里~6公里, 长度约30公里, 面积约180平方公里, 沉陷区涉及桑树坪镇、板桥镇、西庄镇、龙门镇等26个村庄, 居民3000多户、1万多口人, 占全市总人口的3%左右。韩城市由于地处F1断裂带上, 加之煤炭开采历史较长, 造成大量采空区, 所以本地区因采煤引发的地质灾害类型多, 破坏严重, 最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有大面积地面塌陷、地裂缝、崩塌。采煤沉陷区对地面房屋及农田已造成毁坏, 房屋出现裂缝, 有些地区出现地表水断流。

二、沉陷区主要地质危害

据调查, 韩城矿区形成的地面塌陷及地裂缝的危害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地面塌陷及地裂缝的形成使韩城矿区约22.06万亩不同类型的土地受到了破坏, 使农民种植的粮食、花椒、果园出现了大面积减产, 减产幅度达20%以上, 部分农田已无法耕种而荒芜, 严重影响了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

2、地面塌陷及地裂缝灾害导致采煤沉陷区域内的房屋受损, 现已涉及韩城市四镇一办 (桑树坪镇、板桥镇、西庄镇、龙门镇及金城街道办事处) 共26个村庄房屋受到不同程度破坏, 部分房屋地基已出现大面积下沉, 墙体出现了裂缝坍塌, 无法入住, 急需搬迁。

3、造成塌陷区地表水位下降, 有些地方的含水层受到破坏, 造成地表水源枯竭, 人和牲畜饮水困难。

三、采煤塌陷区治理存在的问题

1、统筹协调不够。

韩城市煤矿企业隶属关系复杂, 有国有煤矿, 也有私人煤矿, 要恢复治理需要协调多方面的关系, 单靠某一部门难以承担, 目前的恢复治理工作基本上均由各市 (县) 的国土资源局承担, 其它的相关部局只是起个辅助作用。

2、治理资金不足。

韩城市由于先期形成的大部分采煤沉陷区未得到彻底治理, 加之近年煤炭资源整合及生产秩序整顿, 大量煤矿被关闭, 造成绝大部分沉陷区责任主体灭失, 这在客观上加大了综合治理的难度。

3、思想认识不到位。

对采煤企业来说, 目前企业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现象, 因而企业更愿意将资金投入到生产中去产生经济效益而非治理塌陷地区, 加之治理过程中还要与塌陷区群众和当地政府开展大量的沟通协调工作, 进一步加大了企业财力物力的支出, 因而不愿意主动开展此项工作。

四、治理措施

1、对重灾区实行整体搬迁。

韩城市成立了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 统一协调全市的迁建工作, 目前此项工作进展顺利, 已经建成城市家园小区, 共搬迁受灾群众984户, 约3300人。

2、做好灾区内煤矿的监测工作。

煤炭、国土等职能部门应加强对煤矿的监管, 监督煤矿合理布置采区, 预留保安煤柱, 严防越界开采。

3、根据塌陷程度的不同, 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一般可采取充填等方法治理地裂缝, 必要时可对较大较深的裂缝进行注浆处理, 最后在表层覆土。

4、生态恢复。

对已搬迁、拆除的村庄, 可以及时因地制宜进行生态恢复, 经平整之后进行适当的土地改良, 条件相对较好的区域复垦为耕地, 依据土壤质地及其他条件, 选择适生农作物或经济作物进行种植;其他区域进行复垦成草地、林地、园地或其他土地利用类型。

五、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 是一项民生工程, 民心工程, 它的实施将会极大地改善韩城市周边的生态环境, 提高辖区内居民的生活质量, 同时也为彻底解决韩城市采煤矿区塌陷治理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

1、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困扰韩城已久的由采煤造成的矿区塌陷治理问题, 彻底消除地质灾害隐患。

2、通过对重灾区内的村民实行异地搬迁安置, 彻底解决了当地群众因此长期上访群访造成的不安定因素。

3、项目实施后, 通过对治理后的土地进行复垦, 增加了耕地面积, 保证了韩城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治理后可保持水土, 保证区内群众生产生活正常用水。

5、目前, 全省乃至全国都在进行矿区塌陷的治理和恢复, 韩城市是一个能源型城市, 该项目的进展和实施为全国的中小型能源型城市以后的发展转型提供了第一手的基础数据, 可起到为其它城市的借鉴和示范作用。

6、韩城市目前作为陕西的计划单列市, 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此项目的实施能够改善韩城的投资环境, 有助于韩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六、几点建议

1、建议治理塌陷区做规划方案时综合考虑城市建设、林业、环保等规划, 形成全市统一布局, 统筹安排, 做好衔接, 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和浪费。

2、灾民异地搬迁安置后政府要综合考虑失地农民的就业谋生问题, 保障生活安定, 社会安定。

3、应加大社会资金引入的力度, 减少政府资金压力。

结语

韩城市是陕西的资源大市, 多年来矿业经济为韩城市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也因此使城市环境污染严重, 部分采煤区地表塌陷裂缝, 严重影响到当地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通过治理, 将大大改善矿区生态环境, 修复塌陷地表和裂缝, 增加可耕种土地面积, 减少和消除地质灾害隐患,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区域小气候。同时也恢复了土地的使用价值, 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 更重要的是改善了韩城市的投资环境, 有利于进一步加大招商力度, 为韩城市的后期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扫清障碍。

摘要:;韩城市现为陕西省的计划单列市, 位于陕西省东部, 总面积1621平方公里, 人口约40万, 其中城镇人口20.5万人。多年来煤炭产业的快速发展为韩城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煤炭资源的开采, 由此引发的部分地面塌陷, 房屋裂缝等地质灾害也开始出现, 并且越来越严重, 目前已经成为困扰韩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难题。为了保障韩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需要对韩城市采煤沉陷引起的一系列问题进行科学规划及综合治理。

上一篇:护理员实操考核标准范文下一篇:婚礼女方父母致辞辞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