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茶产业发展报告范文

2023-09-23

贵州茶产业发展报告范文第1篇

凤冈县茶业一路走来,取得了令人欣慰、值得骄傲的巨大成就。目前,我县已基本完成了“茶园规模扩张、加工能力布局”的阶段性任务,进入了“茶品牌建设、茶市场拓展和茶产业链延伸”为主要任务的阶段。如何进一步做强凤冈茶产业,保持其良好的发展势头、巩固在全省的地位,值得认真探索和研究。在认真分析我县茶叶产业发展的优势的同时,找准突破方向,明晰发展思路,加速推进茶叶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推进我县茶产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一、凤冈县茶叶产业发展取得的成绩

1、规模化基本形成。2011年,凤冈县茶园总面积31.2万亩,其中采摘茶园面积15万亩,居全省第二位;主要品种有福鼎大白茶、黄观音、金观音、龙井长叶、龙井43等,无性系茶树良种达100%,茶叶总产量1.5万吨,产值9亿元,均位居全省第二位。已建成 2万亩以上的茶叶乡镇5个,1万亩以上的茶叶乡镇6个,涉茶农户5.3万户,涉及茶农20万人。现已获得中国锌硒有机茶之乡、中国名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特色产茶县、中国茶叶出口食品安全示范区、全国休闲农业旅游示范点诸多殊荣。

2、标准化显著提高。近年来,我县大力推进以标准化为引领的生态产业发展战略。目前全县已通过认证和转换认证的有机茶园面积达3.19万亩 (含有机转换认证产品),是西南最大的有机茶基地。完成产值2.2亿元,价值相较普通茶叶提升25%右右。茶产业建设的标准化管理在全县范围内进一步纵深推进和全面加强。

3、茶叶加工区域布局已基本完成。全县拥有各类名茶加工机械1253台,在11个乡镇已完成149家新(改)建茶厂的布局,其中2011完成优化布局新建茶厂37家。全县初步形成了以名茶加工厂为重点,加工集聚中心、茶叶加工大户为依托的加工体系。茶叶加工正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名茶加工的标准化、清洁化水平得到提高。到目前为止全县有注册企业78家,有大中型茶叶加工厂148家,获得QS认证企业28家,规模产业企业35家,年加工能力突破1.5万吨,产值9亿元。已建成国家级龙头企业1个,省级扶贫龙头企业8个,市级龙头企业7个。已引进一家企业投资5000万元加工茶饮料,茶叶产业链条已取得初步成效,提高了茶叶资源综合利用效益。

4、茶叶品牌正向名牌化迈进。我县生产系列茶叶产品先后荣获43次国家级重大茶叶评比金奖。“凤冈锌硒茶”已获得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特别在去年贵州省“三大名茶”评选活动中,“凤冈锌硒茶”入选贵州三大名茶,为凤冈茶品牌的提升打造,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5、茶旅一体化发展初显成效。田坝村万亩茶海已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以茶园、茶庄为景点的茶旅游,推动了我县茶产业、茶文化的发展。

二、推进凤冈茶叶产业发展的措施

十二五期间,我县进一步坚定了“以茶富民、以茶兴县”的信心和决心,紧紧抓住全国东茶西移和省、市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围绕“建设四个凤冈县”的战略理念,以精品茶园为基础,龙头企业为支撑,有机食品为方向,品牌战略为引领,健全投入机制,完善服务体系,创新发展模式,推进茶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建设,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小康社会建设。

(一)总体目标

到2016年,实现茶园面积50万亩,投产茶园达到35万亩,要在全省“黔茶”的产量、产值、品牌地位及品质上力争实现“四个第一”的目标(即:产量第一,产值第一,品牌地位第一,品质第一),实现全县农民户户奔小康的目标。建成年加工能力100万斤(覆盖5000亩)的规模化、清洁化加工厂30家,做成1—2个全国知名茶叶品牌,争创上市或出口创汇企业1个,创建省级茶叶龙头企业15个以上,市级茶叶龙头企业

25个以上,建设茶青中心交易市场30个以上。茶叶总产值达到20亿元,实现茶业综合收入30亿元以上,把我县建设成贵州最大的优质茶出口县和全国名优茶基地县,实现“以茶富民、以茶兴县”目标。

(二)工作重点

1、进一步加快基地茶园建设,促进规模化生产。

一是优化茶叶生产布局。按照《遵义市百万亩茶园基地建设发展规划》要求,坚持“土地适宜、集中连片、突出重点、分步推进”的原则,加快永安—新建—土溪—绥阳—龙泉和花坪(石径)—龙泉—何坝—进化—琊川(蜂岩)两条“百里茶廊”产业带建设力度,加快在绥阳金鸡、何坝水河,峰岩巡检,土溪大连“复制”田坝林中有茶、茶中有林、林茶相间和“猪—沼—茶—林”茶叶发展模式的建设力度,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和办法,合理配置土地资源,继续鼓励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城镇居民、茶农及其它合作组织独资或合资创办新茶园,集中力量扶持1000亩以上的规范化示范基地和10000亩以上的茶叶产业专业村,重点扶持建设高质量、高标准的精品茶园,为龙头企业提供优质原料支撑。同时,建立健全调动企业、大户、农户加强对已建茶园田间管理积极性的激励机制,确保建设一片,成功一片。

二是进一步加强茶叶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抓住国家大力实施通村公路、烟(茶)水配套、“三小”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农网改造等工程建设项目的政策机遇,认真搞好茶叶企业财政“一事一议”奖补项目、茶区公路、机耕道、茶水配套、茶叶生产用电等项目的规划建设,切实解决茶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问题,为茶叶产业奠定良好发展基础。

2、加强质量安全管理,提高标准化水平。

一是加快茶叶生产技术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及宣传力度。 全力建立健全茶旅一体化建设标准体系、精品生态茶园建设标准体系、凤冈生态茶叶加工厂建设标准体系,在取得县级标准的基础上力争申报成为贵州省级地方标准;要通过完善体系涵盖面、细化技术体系指标、提升技术参数等措施把凤冈锌硒茶省级地方标准(《凤冈天然锌硒绿茶》DB52/489—2005)升级为国家标准。通过举办标准化培训班、印发标准化宣传册、制作标准化远教课件、有线电视宣传等多种形式开展标准化宣传活动,切实加大对两条“百里茶廊”、茶叶专业村农民的标准化培训力度,增强广大茶农的标准化生产意识。切实抓好工业生产布局,严格控制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对茶园外部环境的污染。加强农业生产资料的监督管理,建立空气、土壤、水质监测体系。扶持本土有机专用肥和生物农药企业技改和规模建设力度,切实加大有机专用肥和生物农药的推广力度,从源头上把好茶叶质量关。

二是全力推进茶叶企业标准化生产。鼓励并支持茶叶加工企业按照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QS)、质量管理体系(ISO9001:2000)和食品安全管理体系(HACCP)要求进行企业全程卫生质量管理。监督部门严格执行质量安全标准监督管理。十二五期末要全面实现清洁化、标准化生产。鼓励和支持茶叶企业进行有机、绿色食品基地认证和产品认证,为建设优质品牌创造条件。

三是建立茶叶质量检测控制体系。加快购置必要检测设备,落实有效检测的手段,全面开展对生产基地、加工企业、经营网点进行监控和不定期抽检,尽快实现生产、加工、贮运、销售全过程监控,确保全县茶叶质量和卫生安全。

四是加大茶产业科技推广力度。支持茶叶企业与省内外茶叶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技术推广部门联姻,鼓励科研和技术机构采取技术承包、转让、入股等方式,加快科技成果的引进、吸收和转化。加大机械化作业技术的推广力度,大力推广茶土翻犁、开沟、茶叶修剪、茶叶采摘、防虫除害等农业机械,组建茶产业农机服务组织体系,提高茶叶生产专业化水平。尽快建立健全茶叶病虫害预测预报体系,定期发布防治信息。

五是巩固完善发展模式。按照“有机、绿色”茶叶产品生产要求,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猪—沼—茶—林“四位一体”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建园模式,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减少农药和化肥施用,开发和使用茶叶专用有机肥。加强环境保护和建设,继续实施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工程,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茶叶内在质量,建设独特锌硒有机品质,

为生产优质茶叶奠定良好的生态和有机基础,从而带动生猪和花卉苗木产业的发展。六是加强茶业合作组织建设。引导和支持茶叶企业、茶农依法成立茶叶协会、茶农专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充分发挥其在市场准入、信息咨询、技术服务、经营行为规范、利益纠纷调解等方面的作用,切实维护和保障茶农和茶叶企业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加大对茶叶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提高茶叶产业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互助合作、联动发展”的原则,引导企业、基地、中介组织、茶农积极探索土地入股、反租倒包、以地换社保等机制,推进规范化经营,形成参与市场竞争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加快产业化建设步伐。

3、进一步打好生态有机牌,全力实施品牌化战略

一是加大茶叶宣传推介。采取政府主导、企业承办、部门参与、财政补贴的办法,统一制定公共品牌和企业品牌(贵茶,野鹿盖,仙人岭)的建设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组团参加国际茶叶博览会、国际茶文化节、国际国内茶叶展示展销会,国际国内茶文化研讨会等茶事和学术交流活动,要在国内主流媒体进行广泛宣传、要在出省高速公路悬挂永久性广告牌、利用《凤冈茶产业门户网站》等形式推介凤冈茶;依托“多彩贵州风”宣传平台等,对外强势宣传锌硒健康饮茶习俗茶文化,扩大凤冈锌硒有机茶系列产品的知晓范围。

二是全力整合茶叶品牌。按照“抓基地、树品牌、抢市场、拓旅游”的工作思路,引导和组织茶叶企业组建茶叶产销联合体,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技术标准、统一专店标识、统一大宗茶批发部标志。

主推资金和技术力量雄厚、经营管理水平高、市场前景看好、竞争能力强的“贵茶”“寸心草”“野鹿盖”“仙人岭”等龙头企业品牌。

加强对“凤冈锌硒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凤冈锌硒茶公共茶叶品牌的管理,实施“五统一”管理。及时开展茶叶市场专项检查,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净化茶叶销售市场。

三是挖掘茶文化,助推生态旅游建设力度。深入挖掘民族民间茶文化和文人茶文化,丰富茶文化内涵。精心设计一年一度“两节”活动(即;春茶开采节和中秋品茗节),带动和提升凤茶文化氛围;精心打造旅游线路,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全力扶持、培育具有凤冈地方茶文化的茶文化馆茶艺术馆业,拓展茶文化服务内容。大力开发集茶叶采摘、茶叶加工、茶艺表演和旅游购茶为一体的特色茶庄旅游、生态观光游和休闲体验游。积极向省、市旅游主管部门申报田坝为5A级全国农业旅游示范景点,以茶旅游带动茶经济、助推茶品牌。

四是加强品牌管理。由县农业办公室牵头,组织茶协、质监、工商、卫生、环保等部门,定期或不定期联合开展茶叶市场专项检查活动,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净化“凤冈茶品牌”销售市场。同时,要制定公共品牌凤冈锌硒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管理,推行凤冈锌硒茶品牌“五统一”管理(即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包装、统一门店形象、统一宣传口径、统一管理)。

4、努力延伸产业链条,加速市场化发展

一是积极开展和参与各类茶事活动,推出一批可行性强、市场前景好的项目,吸引外商和投资企业开发超微茶粉、茶多酚、茶食品、茶饮料、茶保健品及茶叶包装、茶具、茶艺术品等多元化茶叶产品,延伸茶叶产业链,提高茶叶资源综合利用效益。加大以油饼为基质的茶叶专用肥和生物农药的引资开发力度,积极发展茶叶前端产业。

二是政府扶持建龙头。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鼓励和帮助现有资金和技术力量雄厚、经营管理水平高、市场前景看好、竞争能力强的“贵茶” “寸心草”“野鹿盖”“仙人岭”等龙头企业,打破地区、单位和所有制界限,采取联合、兼并、参股、租赁等形式,加快推进企业整合,组建茶叶企业集团,全力促进中小茶叶企业向骨干企业、优势品牌集中,推进集约化经营,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积极支持规模大、基础好的茶叶企业引进和利用先进设备技改升级,全面提升茶叶生产和加工水平。三是调整和优化企业产品结构。充分利用我县茶叶品质独特的资源优势,引导企业

以市场为导向,牢固树立大众茶不等于低档茶,大众茶也可以做成品牌茶的观念,从注重春茶开发向注重春、夏、秋茶均衡开发转变,从注重独芽茶利用向注重独芽与一芽多叶综合利用转变,从注重发展高档茶向发展高中低档茶并重转变,在“绿宝石”这类大众茶中做出名牌和品牌,形成茶产品的梯次结构,提高茶叶下树率和经济效益。鼓励企业瞄准不同消费群体,多元化开发凤冈锌硒红茶、锌硒乌龙茶等茶叶加工产品,拓宽市场竞争领域。

四是加强市场体系建设。按照“规模适度、功能完善、突出特色、管理规范”的原则,加快建设中国·西部有机食品城的建设力度,尽快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凤冈系列茶品牌的知名度。根据茶叶规划布局,在规模茶区加快建设一批茶青交易市场,方便茶农交售,使茶青向加工能力较强的企业聚集。积极对接外地客商和省内外主要消费市场,培育“委托代理”队伍,拓宽市场领域。鼓励并重点龙头企业、经营大户、农民经纪人到省内外大中城市建立销售网点,开设专卖店,设立超市专卖柜,构建销售网络,促进茶叶流通。建立健全凤冈茶产业门户网站,定期收集和发布茶叶相关信息。树立现代物流理念,积极探索建立网上销售平台,拓宽茶叶销售渠道。

(三)保证措施

一是建立组织保障机制。建立茶叶产业联席会议制度,负责研究茶叶产业发展思路、制定总体规划,解决全县茶叶产业推进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同时要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加强有机食品标准化生产的管理、检查、执法等工作。

二是建立投入保障机制。完善原有财政投入政策,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1000万元以上县级茶叶产业发展专项基金保障产业发展。同时,加大资金整合和监管力度,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整合效益。引导金融部门积极调整信贷结构,加大茶叶产业的扶持力度,多方提供贷款支持。实行县级领导和科局定点挂帮茶叶龙头企业、基地建设、专业村制度,协调解决资金投入茶叶产业,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

三是建立人才保障机制。以县职业技术学校为主阵地,整合相关培训资源,开设茶叶专业班,加大对茶叶管理人员、技术推广人员、乡土人才、茶农等人员的培训力度,培养农村茶叶实用技术人才。继续对接省内外高等院校,每年招考或选送一批干部,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技术业务骨干到省内外院校茶叶专业班学习,提升我县茶叶专业人才队伍技术水平,增强其管理经营能力和技能水平,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同时,完善人才引进机制,把我县茶叶人才引进纳入重要科技人才引进范围,着力引进企业管理、市场开拓和茶叶精深加工的复合型高级人才。加强茶文化研究、茶艺茶道表演、种茶制茶能手等特色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丰富茶文化内涵。

四是健全督查考评机制。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要完善茶叶产业具体考核办法和激励处罚措施,加强督促检查,严格兑现奖惩。县软环境治理及效能建设领导小组要对群众反映强烈、工作影响面大的个案进行严肃查处。县委、县政府每年开展一次评比活动,表彰一批规范化建设基地、示范加工企业、优秀营销业主、优质服务茶馆、先进单位、先进乡镇、先进村、先进协会、先进个人,激发全县人民投身茶叶产业的热情。

凤冈县茶叶协会

二〇一二年十月十一日

附:茶产业收益分析

1、 茶园效益分析(单位:亩)

2、 茶叶加工及产业链延伸,附加值大幅增加。

3、 茶产品品牌经营,更是大幅提高利润。

贵州茶产业发展报告范文第2篇

市委、市政府立足实际、与时俱进,进一步深化“生态立市”发展战略,今年着重以开展“生态建设年”活动为载体,全力实施“生态建设十大工程”,让龙泉人真正走生态路、吃生态饭、创生态业。作为一名农业工作者,现就推进生态茶产业发展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1、认识必须统一。

历史悠久。龙泉产茶历史悠久,史载龙泉在三国时即已产茶,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岁贡“芽茶四斤”。清代张竹楠《梅移随笔》载:“龙泉西南二乡,产云雾芽茶,每岁清明后谷雨前,县令发价采办,额定贡茶24斤,色味双绝„„”。

优势明显。其一,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宜茶山地资源。龙泉素有“浙南林海”之称,森林覆盖率79.9%,生态优势明显,大气质量和水环境质量均达到国家Ⅰ、Ⅱ类标准,在全国2348个县(市)环境评比中综合排名第八。全市有山地面积388万亩,其中坡度25度以下的低山缓坡约占30%,山地土层深厚,土质疏松,非常适宜栽植茶叶,高山山地茶发展空间广阔。

其二,独特的地缘优势和气候、地质环境。一是具有发展乌龙茶的优越条件。我市毗邻福建浦城县,与我国著名乌龙茶产地——武夷山区同属洞宫山系,气候、土质、生态等方面都与福建乌龙茶原产地颇为相似。福建省乌龙茶最主要产地——中国茶都安溪县,年平均气温16—21℃,年降雨1600—1800mm。我市年平均气温16.9—17.5℃,无霜期226—263天,年降水量

1564—1824mm。龙泉在自然条件方面的优势大大提高了乌龙茶生产的成功率。龙泉金福茶业公司引种和加工乌龙茶的成功,充分说明了我市发展乌龙茶的可行性。二是具有绿茶生产的“早采”优势。由于北面有海拔1500米以上的高山阻隔,北方强冷空气不易入侵,龙泉正常年份日平均温度稳定在10℃初始日在3月14日,比杭州早19天,比温州还早5天。绿茶市场流通注重早,“明前茶”的价格优势明显,同等条件下我市春茶开采时间可以比杭州等地提早近15天。“早采”提升了龙泉茶叶的附加值,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使龙泉茶业发展蕴藏了巨大商机。

成效显现。近年来我市注重特色发展,强化重点优势区域布局,大力发展高效生态茶业,积极培育茶叶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着力推进“龙泉金观音”品牌建设。根据农业统计数据,2007年,全市茶园总面积达2.82万亩,其中特色茶叶面积3500亩。茶叶产量达到940吨,产值2406万元。拥有龙泉市凤阳春有限公司和龙泉市金福茶业有限公司和阳光农业公司3家丽水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和“凤阳春”、“白天鹅”两只浙江名茶,在省内率先成功开发了乌龙茶新产品——“龙泉金观音”,并通过省级新产品鉴定,在杭州钱王祠举办“2007年浙江龙泉生态茶——迎新茶会”上好评如潮,被誉为“龙泉第三宝”。

2、观念必须转变。

(1)茶叶发展悲观论。有些人认为龙泉茶叶发展几经波折,上世纪80年代初,全市茶叶面积达到5万余亩,兰巨、八都等重点茶区茶山相望,茶叶曾一度成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但是,曾经辉煌一时的茶叶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却经不起市场风波,茶厂倒闭,茶农弃茶。一部分人因此认为茶叶发展没希望,大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现象。这种观念的形成一是没有客观分析我市上世纪80年代初茶产业衰败的原因,二是对茶产业发展的新趋势缺乏认识。笔者认为当年茶产业衰败的原因,其一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供销系统停止了茶叶收购,茶农断绝了销售渠道;其二是市场需求由大宗茶向名优茶转型,我市没能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导致茶叶滞销;其三是行业失管制约了我市茶业的发展。

(2)规模等同效益观。随着茶叶的发展,尝到甜头的部分茶农和企业在发展茶业的过程中

出现了另一种错误倾向——重规模,轻管理,认为规模做大了,效益自然好。对于规模和效益的问题,笔者认为要辨证看待。从地方产业发展看必须要注重规模,有了规模才能形成各种要素的集聚,才能做大做强产业。但其前提必须是产业链的顺畅,在各个环节紧密衔接基础上才能注重规模扩张。因此我们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阶段发展,明确工作重心,企业和茶农在发展基地时必须要注重精耕细作,先精后大,保证充足的加工和销售能力,切勿粗放经营,盲目扩张。现在市场发展趋势是产品优,不愁销;产品劣,销售难。

3、三项当务之急的工作。

(1)加快茶厂优化改造工作,着力提高加工能力。

改进茶叶加工环境卫生状况,提高茶叶加工能力和产品质量,加快产业化分工已迫在眉睫。一是要加快全市茶厂布局,形成合理加工网络。南区主要以凤阳春公司、白天鹅公司为核心,大汪、大巨、茶丰为布点;西区主要以八都坪山岭、安田、松渠、龙竹、锦溪岭上、住龙住溪为重点;市区主要以安青山茶场和塔下茶场为布点进行茶厂布局。二是积极鼓励农户小规模加工生产。三是加快茶厂优化改造。改造和新建茶厂4家,建成茶叶机械化生产加工示范基地1个。

(2)加强行业管理,推进品牌和市场体系培育。

充分发挥茶叶产业协会行业代表、行业服务、行业协调、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立足生态特色,加强“龙泉金观音”公用品牌管理和宣传;做好“龙泉金观音”地方标准制定工作;壮大龙头企业,积极鼓励龙头企业更新设备,加快技改,建立标准化厂房建设,加快QS认证进程。组织龙头企业参加博览会、展销会和推荐会,提高我市茶业的知名度。积极开展茶青、茶干交易市场的建设工作,致力解决广大茶农的交易难问题。

(3)抓好基地建设,推进生态茶园建设。

2008年在基地建设上重点抓好5000亩基地建设工程,建成茶叶标准化基地5个,示范村2个。在具体建设中:

(1)突出重点。在兼顾面上的同时,重点抓好1个中心(兰巨)、2个区块(南区、西区)基地建设,特别要加快特色茶叶核心基地建设。

(2)确保质量。在基地建设过程中要做到先规划后建设,严格执行基地建设申报程序,并做到早规划、早落实,确保基地建设质量。

(3)狠抓管理。在不同层面开展幼龄茶树栽培管理技术培训和抚育管理检查。

贵州茶产业发展报告范文第3篇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安化黑茶产业转型发展的调查

省农业委员会发展计划处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湖南农业突破发展瓶颈、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但方式究竟怎么转?转到哪里去?是否有捷径可走?有没有相对平稳且有效、快速而持久的办法?欣闻安化县荣获“2014中国茶产业十大转型升级示范县”称号,9月17日至18日,我们赴安化县进行了调研。

聚焦:黑茶红了安化

2015年9月17日,海拔998.17米的安化县云台山村。秋风秋雨里的云台山,犹如一幅层次分明的织锦,放眼望去:山顶,怪石如林;山腰,茶园如练;山脚,游人如织。湖南云上茶业公司董事长刘波如数家珍:公司已建成有机生态茶园1300余亩,年产量2400余担,新建厂房7800平方米,辐射带动云台山村民36户120人以上参与种茶,村民每年茶叶增收5000余元,以采茶、品茶为主的“茶旅文化一体化”绿色梦、致富梦正一步步走进现实。

2015年6月20日,意大利,米兰。安化县4家茶叶企业亮相2015年米兰世博会。

1 2009年9月,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成就展,湖南展厅2件展品引起围观,其中一件就是“安化千两茶”。

2005年,中央电视台。一篓由安化白沙溪茶厂53年前生产的50公斤“天尖”被央视鉴宝栏目专家评估出了48万元的天价,震撼了茶业界和收藏界。

……

从千仞云台山村到千年茶马古道,从首都北京到时尚之都米兰,目光为何聚焦“安化黑茶”? 这些数据也许能够说明一些问题:

——品牌价值超过35亿元。“安化黑茶”2011年成为中国驰名商标,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国最具带动力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安化千两茶和茯砖茶的制作技艺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0年上海世博会评为“中国世博十大名茶”,在联合国馆举行中国茶道、茶艺演示,获准使用联合国“UN”标识销售。把 “UN”标识在中国茶的包装上,安化创造了世界第一。2015年意大利米兰世博会,安化黑茶再次在世界舞台展现风采,作为公共品牌竞选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奖,6款黑茶产品竞选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骆驼奖。2015年5月,成功签约中国载人航天用茶基地,安化黑茶“飞”入太空。据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中国茶叶品牌价值评估课题组公布的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结果,“安化黑茶”、“安化千两茶”、“安化茶”三个茶叶公用品牌估价35.81亿元。

——实体专卖店超过3000家。2006年内销之初,“安化黑茶”在长沙高桥市场难寻踪迹,现在成功进入北、上、广、深等146

2 个大中城市,远销蒙古、日本、俄罗斯、韩国、德国及香港、台湾地区。广州的芳村、北京的马连道、东莞的华南茶叶市场、上海的天山茶城等专业茶叶市场都有专卖店,安化黑茶成为各类茶叶经营店必备产品。据不完全统计,安化黑茶专卖实体店达3000家以上,网店达3万多家。今年4月,省政府牵头,10多家安化黑茶企业组团,参加国际食品和饮料展,循着“一带一路”亮相波兰华沙、匈牙利、捷克。

——全县茶叶从业人员超过28万人。继2005年 “天尖”被专家评估出了48万元的天价之后,2010年上海世博会万两安化黑茶世博砖以278万元的高价拍出,再次引爆市场,黑茶销售价格几乎以每两年翻一番的速度递增。安化云台山一家茶叶生产企业,2010年出产的一支千两茶出厂价1280元,2011年升至1980元,2012年达到2980元。白沙溪茶厂年产值曾经一直在2000万左右徘徊,现在1个月的产值相当过去的1年。一套千两茶制作需要的几根竹黄、几片棕叶粽叶,售价居然200多元,一套万两茶的包装高达千元。安化县南金乡的一个130人小山村,仅卖鲜叶收入70万元,人均收入5000元以上。安化茶叶税收由2007年的120万元增长到2014年的1.2亿元,全县茶叶从业人员28万人,每年收入20亿元以上。带动茶叶仓储、现代物流、绿色包装、茶机茶具制造、茶馆茶楼服务产业迅速发展,仅安化县竹木加及纸质包装业产值就达5.2亿元。

追问:黑茶为什么这样红

在安化,穿行于崇山峻岭,徜徉在山涧溪流,探赜绵延神秘的茶马古道,遥听回荡悠远的马铃声响,廓桥不倒,蹄印犹在,

3 无情岁月洗尽了铅华,总有一些人和事不会泯灭。

安化县茶业协会副会长曾学军认为,安化黑茶载于唐、兴于宋、贡于明、盛于清,但真正成为县域经济支柱产业,还是得益当年益阳市委做出的正确决策:要把安化黑茶打造成新型永续支柱产业。这个决策是在深入分析全国绿茶、红茶、黑茶市场和区域布局的基础上做出的,回过头来看,这个定位是正确的。

上世纪90年代初,全省茶叶产业步入低谷,安化县的国有茶厂江河日下,难以为继,工厂关了、人才跑了、茶园毁了。益阳市委、市政府和安化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了茶叶市场回暖的良机, “有形的手”和 “无形的手”一齐发力,催生了茶协、茶农、茶商、茶企等不同的利益主体的内生动力,逐步构建了推动茶叶产业良性发展的标准化生产体系、市场化经营体系和规范化管理方式,政府、社会组织、农民、企业成为利益共同体,黑茶成为安化县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绿色产业。

19年坚守,一张蓝图绘就“安化黑茶”样本。2006年,安化县委、县政府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关于做大做强茶叶产业的意见》,明确了安化县茶叶产业定位,旗帜鲜明地提出“安化黑茶中国独有,中国黑茶世界独尊”,占据了黑茶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随即制定了《实施细则》,印发了《关于在全县统一打造“安化黑茶”品牌的通知》,编制了茶叶产业中远期发展规划。一系列文件、规划、细则,明确了安化县重点发展黑茶的产业定位,砍下制约黑茶产业发展的关键一板斧,促进了产业转型发展。县政府明确:重点扶持黑茶。在规划引导下,全县茶叶产业迅速转产。绿茶厂,关了。红茶厂,关了。黑茶企业加快扩张,茶园面积由2006年的

4 8万亩迅速发展到2014年的25万亩,茶叶企业98家,茶叶产量量接近5万吨,占全省茶叶总产量的26.5%,被授予“2014中国茶业十大转型升级示范县”,成为声名远播的“安化黑茶样本”,学习取经者纷至沓来,各大媒体接踵而至。决策就是选择,规划就是选择有所不为。在绿红黑白黄的五彩茶叶中,安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黑”。19年来,县委、县政府班子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发展黑茶的产业定位没有变,坚持一条路走到“黑”。

“1亩茶园补贴1000元”,综合施策拉动产业成长。“十一五”以来,安化举全县之力,致力破解交通、电力、水利等瓶颈制约,为茶产业发展夯实平台。全县完成交通建设投资40多亿元,实施了G20

7、S30

8、S225公路扩改和二广高速建设,实现了90%以上村级公路硬化,茶园建设基地的交通条件不断改善。为扶持茶叶发展,捆绑退耕清林、扶贫、国土、农业综合开发等专项资金用于种苗基地的良种选育和茶园建设,鼓励发展集中连片、有利于机械耕作的标准化良种茶园。县政府从2007年起对新增1亩茶园补贴1000元,改造1亩旧茶园补贴500元,近3年全县每年新增2-3万亩茶园。支持银企对接,建立完善助保贷、互惠贷等融资服务平台。2008年,省政府印发了《关于扶持益阳黑茶产业发展有关问题的会议纪要》,省直有关部门加强了对口扶持力度。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扶持重点户、专业村组的基地建设,加工企业技术改造和茶叶机械的购置;对开设安化黑茶的茶馆、茶楼、形象店的经营者给予贷款支持;鼓励茶地流转。改革原有集体茶场所有制结构,促进茶园承包经营权向大户集中,培植种茶大户。鼓励和支持企业,通过收购、租赁、入股、扶持等方式从茶农手

5 中获得企业占主导地位的茶地使用权、经营权和管理权。

13个标准,推着黑茶产业全程规范作业。安化黑茶从茶园到茶杯基本实现全程标准化。目前制订了13个标准,并由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作为全省地方标准发布,包括《安化黑茶通用技术要求》、《获砖茶》、《花砖茶》、《黑砖茶》、《湘尖茶》、《安化黑茶栽培技术规范》、《安化黑茶黑毛茶》、《安化黑茶加工通用技术要求》、《安化黑毛茶加工技术规程》、《安化黑茶成品加工技术规程》、《安化黑茶包装标识运输贮存技术规范》、《安化黑茶冲泡及品饮方法》。从种苗、栽培技术、基地要求、投入品管理的生产环节,到原料筛选、初加工、精加工的加工环节,到包装、贮运和饮用的全过程提出了明确的技术规程。今年安化还组建安化黑茶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搭建安化黑茶质量安全保障平台;在狠抓系列标准制订和实施的基础上,着重强化绿色有机生态茶园基地建设,标准黑毛茶初制加工厂建设,全程清洁化、标准化、现代化生产,严格了产品质量,确保了产品安全,提升了安化黑茶整体竞争实力。

2个区域公共品牌、12个著名商标,抓牢您的眼、捕获您的胃。安化县茶叶协会先后注册成功“安化黑茶”、“安化千两茶”两个区域化共品牌,培育了4个中国驰名商标、12个湖南省著名商标,2011年 “安化黑茶” 被评为最具带动力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以黑茶文化和黑茶保健为概念,在实体和虚拟两个空间全方位扩大宣传影响,塑造安化黑茶品牌。协调企业、协会参与,举办国际茶文化节,组织参加各种形式的展会、年会,跨行业、跨领域做宣传;每年投巨资在首都机场、京珠高速、长益高速、

6 边疆地区设立“安化黑茶”大型户外广告牌;在上海、济南等重点城市,聘请专家对黑茶“降压、降脂、降糖、降尿酸”等特殊功效现身说法;特别是近年来,安化黑茶品牌推广卓有成效,在上海世博会入选“十大名茶”、广州亚运会成为特许礼品茶、祥和中国节作为申遗惟一纪念茶;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纷纷将视角投诸安化黑茶。以怡清源为代表的龙头茶企在安化黑茶品牌推广上也不遗余力,在央视四套中文国际频道海峡两岸栏目和央视五套体育频道体育新闻栏目进行全年品牌宣传。怡清源还与张纪中战略合作拍摄安化黑茶电视剧《菊花醉》,助推黑茶品牌传播全国。铺天盖地的宣传,让黑茶牢牢抓住您的眼球。“今天您喝黑茶了吗”成为安化的日常用语,高血压喝黑茶、高血脂喝黑茶、肠胃差喝黑茶,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话语。茶不醉人人自醉,这就是安化黑茶!这就是舆论的魔力!

105家制茶企业,重现茶马古道的繁华。据史料记载,明末清初,安化茶马古道有5里一茶行之说,全县有茶行、茶号300多家,呈现“茶市斯为最,人烟两岸稠”的盛景。2014年,安化县内登记注册的黑茶生产企业达105家,其中规模企业23家, “安化黑茶”品牌授权使用企业70家,黑茶产量达4.95万吨,产业综合产值78亿元,产业税收过亿元,成为全省首个茶产业税收“亿元县”。 白沙溪茶厂、安化茶厂、久扬茶业等龙头企业不断做大做强,怡清源茶业、可耐尔、华莱生物等知名企业相继进驻。 企业与基地、茶农、科研院所建立多种形式的共生合作模式,创新产品、创新营销,带动了产业快速发展。可耐尔公司采取“公司+村级组织+茶农”的模式合作开发茶叶基地建设,与11个村签

7 订《茶叶基地建设合同》,由各村分别茶农签订承包合同,公司无偿提供技术指导,对验收合格的实际面积,补偿给茶农300元/亩。云上茶业公司流转的茶园3200多亩,以务工方式聘用当地茶农培管,现建成高标准生态观光茶园1500多亩,将茶博物馆、茶艺展示馆、茶产品展示馆和制茶体验馆与活动广场融合一起,建设多功能茶文化体验中心,形成茶旅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华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通过直销、电子商务等营销模式的创新,营销量呈几何倍数增长,逐步发展成为黑茶产业中的领军企业,年销售额已突破10亿元,上交税收近4千万元。

科技与监管多方发力,共同打造资江两岸“百里画廊”。产业发展需要人才、技术、产品的多层次支撑。茶业协会整合县技术学校、工业职中、农广校、扶贫办、人社局培训中心等资源,成立安化黑茶学校,开展茶产业从业人员培训,培养专业人才。从2010年-2014年,全县举办茶产业专业培训班80期以上,培训2600多名茶艺师。同时加强了评茶员、制茶师等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全县有中高级制茶师、农艺师、评茶员上百人,以及大量从事茶叶加工的熟练技术工人、管理和营销人才。以县乡农技站为依托,指导基地建设和茶叶生产;推广和普及黑毛茶加工技术,提高现有制作“安化千两茶”、“三砖茶”、“三尖茶”的制作水平。着眼制茶工艺和制茶机械的换代升级,开展制茶机械研制、发酵工艺改进和制茶工艺技术规程的修订等技术攻关。今年上半年,由企业联盟,科研院所技术支撑,组建湖南黑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合攻关,创新产品和工艺。在产业发展中,政府当好引路人、守夜人是安化黑茶产业发展的重要经验。县政府将茶叶

8 基地建设工作列入对各乡镇的绩效考核内容,引导和支持辖区内企业办基地和扶持重点企业发展壮大,要求新建茶园基地实现规范化、良种化,提倡企业办基地、基地联茶农,培植一批茶叶种植大户,建设一批大型基地。县工商局、质监局、食品药品监督局、茶业办、茶业协会等部门抽调人员组建执法队伍,定期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坚决打击无证照生产、制假售假、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等违法行为,规范生产经营秩序,优化发展环境。行业严格自律,切实强化行业自律,发布《关于规范全县茶叶生产经营市场秩序的通告》,落实《安化县茶叶生产经营秩序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县茶叶协会根据县政府授权,严格实施“安化黑茶”证明商标授权使用制度,每两年对已授权使用的企业进行目标考核,加强授权企业的生产、加工及商标使用的管理。如果说规范监管是黑茶产业的保健良方,那么茶旅融合无疑是黑茶产业养身之道。安化以茶为主题,以旅游为内容,以文化为内涵,将茶园建成旅游景区,将茶产品开发成旅游产品,将茶民俗、茶文化打造成特色旅游品牌,形成“以茶促旅、以旅带茶、茶旅互动”的一体化发展。茶马古道高城风景区申报国家4A级景区,打造资江两岸“百里画廊”,规划建设柘溪库区“百里茶湖”、茶马古道“百里茶带”等生态观光茶园,启动风雨廊桥、古茶亭、古茶碑的保护和修缮,建设黑茶产业园、现代物流区,黑茶大市场、黑茶一条街,茶旅一体化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既整合了资源,又提升了茶产业的附加值。

警醒:越是红的时候越要警惕黑

红了。当心被黑!蹄疾而步稳检验着能力,勇毅而笃行考验

9 着智慧。快速发展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也可能掩盖很多问题,但必须保持警醒,坚持规划引领,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的关系,练就金刚不坏之身,才能永立潮头。

更加重视质量安全风险管控。随着安化黑茶的“走红”,社会资金大量涌入,许多企业仓促投产,发展不平衡,产品质量安全面临的风险大。特别是安化黑茶原料需要一定的成熟度,茶树叶片成熟度越高,氟、稀土的含量就越高。虽然安化黑茶标准化体系已经建立,但执行力度还不够,标准化、清洁化的生产状况还不尽人意。有的黑作坊以假乱真,以次充好。安化黑茶因养生保健而闻名,更应严控质量安全,切勿“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更加重视公共品牌管理。安化黑茶是公共品牌,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企业利用安化黑茶的品牌价值打开市场后,过多注重企业品牌的开发,却忽略对公共品牌的保护和创新,企业靠山吃山而不护山,靠水吃水而不治水。目前,安化的黑茶品牌中,仅“白沙溪”、“中茶”、“怡情源”等为数不多的品牌被大众消费者认知,大量的小品牌淹没在行业内耗之中。 “安化黑茶”的品牌优势没有充分整合与发挥。长期以往,最终将出现“坏茶驱逐好茶”的逆向淘汰。如果消费者对安化黑茶失去信任,品牌价值贬值,受影响的将是整个产业和所有企业。

更加重视集约集群发展。着力解决企业各立山头的问题,企业只是由于市场的吸引聚集黑茶产业,彼此缺少契约联合,没有形成成熟的企业集群。如企业都致力于建设自己的营销网络,渠道重复建设,占用企业资金,而且可能加重消费者负担,推高产品均价,削弱安化黑茶产品在同品类茶叶中的竞争优势。着力

10 解决产品同质化问题,绝大部分安化黑茶企业产品都是“三砖三尖一花卷”,少特色、少个性,同时产品口感不稳定,即使是同一个厂的同一款茶,口感都难以保证稳定。如果同一款茶口感的多变,就意味着回头客不多,消费者的忠诚度没有保证。着力解决产业集中度不高的问题。安化是著名的“黑茶之乡”, “万亩茶园”、百里茶廊,茶叶种植仍然相对分散,规模化不够,制约茶产业、茶文化和茶旅游的开发。

展望:愿安化黑茶长红常红

安化县委、县政府对安化黑茶产业发展充满信心,有清晰的基地布局和产业发展规划,力争在“千亿湘茶”中三分天下有其一,实现年产值300亿元、税收10亿元以上、带动区域内40万人就业的目标。“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实现这些目标,必须以规划为引领,完善配套措施,加快转型升级,实现长长红、常常红。

提升黑茶战略地位。整合全省黑茶产业,将“安化黑茶”的县级区域品牌,提升为全省黑茶产业的统一品牌,特别是雪峰山脉和湘北部分地区的7个县市,是湖南黑茶产业中心,要统一标准、统一品牌。在抓好内销、边销的同时,紧紧抓住“一带一路”的机遇,以战略的眼光、开放的理念,加强顶层设计,推进安化黑茶国际化进程。

强化标准化管理。建立生产标准化、加工标准化、茶叶品鉴标准化,品牌管理标准化的完整标准体系,建立“安化黑茶”质量追溯管理体系,实现从茶园到茶杯的全程质量跟踪和质量追溯。严格标准化生产加工,规范市场准入门槛。加强公共品牌保护,

11 严格规范“安化黑茶”证明商标和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识的使用。

创新推动产业发展。致力创新产品,坚持消费导向,开发出符合更多消费者口味和特定功能的安化黑茶饮料、食品、药品、保健品等,使黑茶 “物尽其用”,拓展产业链条,提升附加值。加快营销创新,在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零售的“6+1”产业链中创新组织模式、营销模式和流通业态。挖掘产业内涵,在科技服务、文化传播、技术研发、三次产业融合等领域,将信息时代的思维和技术融入历史悠久的茶产业、茶文化中,用创新的思维引领产业的发展。

建立危机管控机制。在信息化和国际化的今天,一个角落的新闻都能引起全世界的关注,一起偶然事件就能摧毁一个产业。安化2013年成功应对媒体报道茶叶及茶叶制品被检出稀土超标的事件,要深入汲取经验和教训,建立科学有效、反应敏捷的风险防范机制。

昨天的太阳晒不干今天的衣物,但昨天的雨雪依然泥泞今天的道路。湖南是茶叶生产大省,有22个县列入全省“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茶叶优势县,目前全国茶叶产业面临产能过剩、效益下滑的严峻挑战,转型发展是必由之路,或许安化的昨天能够启迪您的今天和明天。

贵州茶产业发展报告范文第4篇

但不管是中国还是日本的茶产业,都远不如西方国家,西方的一个“立顿”茶就将全球的茶产业份额占去了一半,也难怪有些专家会说,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地,成千上万的茶企,也比不上一个“立顿”茶。也就有些专家认为茶道已成中国茶产业发展突破的罪魁祸首!以至于说:茶产业当立,破茶道当时,可见两者的矛盾之深!

中国的茶产业为什么做不大呢?这么多的茶叶种植基地和成千上万的茶企比不上一个立顿,确实让作为茶的鼻祖——中国为之兴叹啊,中国素来以文明大国自居,不管是现在的茶叶店、茶楼还是茶馆、茶会所,都将茶文化发挥得淋漓尽致,并不是注重茶叶的销售,这就是与本身特色的茶文化有关,再加上中国的年轻人比较多,却没有多少懂得喝茶的。还有一点很重要,中国的大多数茶企,太看重茶叶本身的包装,而忽略了茶叶本身的价值,礼品茶更多的不是茶叶品饮的价值,而是人们送礼礼品。又比如中国的一些大型茶企,宣传的口号多以“贡茶文化”等,还是过多的去宣传茶文化。

立顿茶为什么做得那么大,是因为立顿茶将茶作为快速消费品(以下简称快消品)去销售,讲的是营销策略和广告宣传,是一种开袋冲泡即饮的茶。但中国乃至世界的茶产业要发展壮大,就必须将茶叶作为快消品进行销售。中国茶有其文化基因,但时空转换,茶的快消品本质愈加凸显,所以中国茶产业的突破应与时偕行往“快消品方向”转换,而这转换的最大障碍,就是被所谓的行业领导者、各类像模像样茶艺赛、捻须道古的茶专家所挟持了“茶道”。 到底中国的茶产业是以茶道为主还是以快消品为主呢?这就是其中最大的矛盾,要平复其中的矛盾,就是将快消品与茶道相结合,走中国茶产业特色之路,方能化解中国茶产业与茶道的矛盾,以利于中国茶产业的快速发展。

贵州茶产业发展报告范文第5篇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四川一带已盛行饮茶。西汉时,茶是四川的特产,曾通过进贡传到京城长安,原来我国古代四川东鄂西就是茶树的发祥地,而这里正是三皇五帝最早生息之地。神农氏是“三苗”、“九黎”部族之首领。在《史记·吴起传》与《说苑》等古籍中有“三苗氏,衡山在其南,歧山其北,左洞庭之坡,右彭蠡之川”的记载,这说明神农氏的部族发源在四川东部和湖北西部山区,这正是今日大神农架的地域。在这样一个植被茂盛,至今还盛产茶叶的环境里,神农尝百草完全是可能的。后来这些部族不断北移或东徙,西北才成为华夏政治中心。

到舜帝禅让王位于大禹,氏族社会的政治中心已移到河南登封一带,前几年己在该处王城岗发掘出夏代遗址遗物,大禹接位,并非一帆风顺,当初在江浙沿海治水,疏流入海,导苕溪、余不溪、入太湖,克服了洪水之患。后又战败防风氏,逐渐北上。舜帝得知大禹治水有功,就让位于他。而“三苗”后裔不服,所以,《史记五帝本纪》有“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的记载。大禹治水在江南,史书也有根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上会稽、祭大禹”,司马迁20岁时,也“登会稽,探禹穴。”所以今日浙江绍兴留有大禹遗迹。夏禹原让位于“百虫将军”伯益,但为儿子夏启夺权,启有太康、仲康和少康三子,不断发生王位之争,到禹的第六代孙夏杼时政局统一,国力强盛,他曾率部南下寻根,至浙西、驻骅金斗山东南延峦妙峰一带,故这一带山称之为杼山。当时在山南至今尚留有避它城夏王村等遗迹。夏杼之后八代而衰,履癸(桀)为契灭,契建立先商世代。

从现存的历史资料也不难看出,氏族社会“三苗氏”生息之地,产茶历代不衰,如南北朝时,《刘琨购茶书》中提到安州(今湖北安陆);《桐君录》中提到酉阳(今湖北黄风东)、巴东(四川奉节);《荆州土地记》中提到武陵(湖南常德)。都盛产茶叶。唐代的史料中提到湖北江陵、南漳、四川彭景、安景、邛崃等地盛产茶。陆羽《茶经》中提茶叶品质不详的十一州中就有鄂州即今湖北武昌。由此可见,《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事应发生我国中原。即使从《王褒僮约》所记载的饮茶、卖茶的事实看来,我国汉代以前,川东鄂西地区生产和利用茶叶的事业已相当发达。人们不难设想从采野茶到人工栽培茶树,从自给自用到“产、供、销”的过程,需要多长年代。所以说我国祖先发现利用栽培茶叶的历史是悠久的。

贵州茶产业发展报告范文第6篇

一只沾满茶叶的手在大锅里搅拌、烘烤,大锅里滚动着茶叶,茶叶在不温不火的炭火下散发着清香。历史悠久的中国茶,生产方式落后,开发能力不强,这是我的印象。可参展的茶商不同意这种看法。

“我的茶,科技含量高哟。”“我家产茶的机器是现代化的嘛。”茶公卖茶,自卖自夸。

可展板上标注着那么多厂家,字里行间、图片图画,几乎满篇的“科技”。再看展厅一溜排开的筐子篓子里的上百种茶叶,怎么也和“科技”连接不上,但我能联想烟熏火燎的作坊。科技?哈哈。

要不要把你的眼镜摘下来?我从来不戴眼镜!

那你有没有„„

哦,明白了。不戴眼镜的眼睛终于看到了主角,主角就是“茶科技”。它在5月16日的“中国(芜湖)国际茶业博览会”上表演得很充分。像茶产业、茶制品、茶饮料,就连优质茶评比、“百万江淮青年振兴中华茶业经济世纪行”宣传签名这样的活动,也跟着主角唱。再看“茶科技”、“茶市长”、“茶企业”、“茶经贸”4个论坛,“茶科技”绝对唱头牌。

茶产业春天远吗

走马云南,路过普耳茶的故乡,在一农家歇脚,那家女人热情的不得了。可就是不给端茶。见我狐疑状,她笑道:“不请你们喝茶,我们也不喝。我们的茶园子打了农药的”。就这么赤裸裸地说了出来。我为先前的“海”喝后怕不已。

茶叶免不了打药,问题出在农药残留是否超标。为把农残减到最小,江西农业龙头企业德宇公司用生物技术处理茶叶农残和茶叶保鲜。这家企业的蒋老板对此不免愤愤:“茶叶中农残存在不假,但并不像一些报纸说得那么邪乎,什么喝茶就等于喝农药啦,这不明摆着帮外国人的忙?”这样的事确也发生过,商检公布农药残留,出口的茶叶遭到退货。老外说,不

检也罢,你们的报纸都说了。蒋老板感慨道,“订单农业,企业连着千万家啊。”

风险,这就是风险。风险怎么规避?农业部合作经济司的鞠副处长说得简单,“就用科技”。

农业应对入世,科技就是杀手锏。

芜湖一家企业从德国引进了大容量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茶业咖啡因和脱农残设备;最时髦的是众多茶企业和高校、科技院所形成的合作风气。

《红楼梦》里提到的“六安瓜片”是专供才子佳人喝的贡品。安徽六安市方西平副市长对此得意得不行,“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提高六安瓜片的技术含量。”可前几年瓜片在市场上消失了,但六安并没有心灰,六安市联姻联到了安徽农大,一起联合开发有机茶。两年下来,该市金寨县、霍山县2500亩有机茶生产试验基地顺利通过欧盟有机质量颁证机构 I MO论证。2002年开春,又迎来德国、法国、美国等近百吨的有机茶订单,六安人,真是乐开怀。

长寿村秘密

离黄山不远的安徽省石台县大山村,原始古朴。中国科技大学绿色科技中心的吕选忠、王广仪教授调查发现,这个村近50年来没有发现一例癌症。80岁

以上的老人占12%。2001年,他俩在此取土样和茶样,检测发现,大山村是罕见的富硒地质带,大山村产的茶是天然富硒茶。

硒是人体需要的微量元素,硒能防癌、抗癌、抵抗多种疾病。吕教授为此专门写了论文下月要拿到国际学术会上发表。他说,“在富硒的大山村种茶,茶叶富含天然硒元素。大山村民常年喝自家茶是长寿的原因”。富硒的大山村会用科技,大山村也给厂家带来商机。安徽天方茶叶集团把5000亩富硒有机绿茶的基地建在此,很快名声远播。

茶叶飘香香一家没什么,茶叶飘香香万家了不得。怪不得茶博会主打“茶科技”,这不仅提升了“会展经济”的科技含量,也带动了整个城市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芜湖市副市长吴克明说:“做大做强茶产业,中国茶的春天不会远”。

中国茶产业现状调查之二

就是戴着记者胸卡,我依然被阻挡在芜湖会展中心的门外。只认门票不认人!会不会遇上个抠门的阿巴贡?真是错怪人家徽商了,门票不要钱,门票发的是 I C卡。划卡只为计数,欢迎四海五湖人,朋友多

了好处多嘛。

进了大厅,闹得不行。万人香茗大品尝。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俗的雅的,咸的淡的,“好茶好茶,白天客来茶当酒哇”,“又是绿风吹满堂,茶人茶事正当行啊”„„。

那一堆堆人边喝边聊,边品边笑。再一抬头,见双联横幅写道,“让芜湖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芜湖”,“有朋自远方来,芜湖人民不亦乐乎”。我也笑了,好一个不亦乐乎,精明的徽商咋恁会摸人心思呢。

号称全国最大的茶业博览交易会,展位2500个,不算观者,十多个国家的茶商足有百十来个,一个个高头大马,用大手把茶抓起,放在鼻子前闻了又闻。负责茶展宣传的邢毅先生专门给我拿了份资料,“500多家国内企业,中外客商4万多人参展交易。四天,芜湖、峨桥两个茶市的现金交易1.38亿元人民币,合作签约外资3500万美元,内资5亿元人民币”。

看到这组数字,我心里嘀咕,芜湖是全国四大米市之一,米市因米得名,偏偏是片茶不产的米市却成了茶市,还因茶业赚了大钱,成了茶博会的东道主。这心中疑窦不仅我有,外地茶商也不少。光滑扁平的西湖龙井,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摊位摆放的

透明茶杯里,倒映着色翠莹黄的“身影”,有袅袅香气袭来。卷曲成螺的江苏碧螺春,白毫中透着银绿,茶碗里汪着甘醇的绿汁,看一眼也让人口中生津。

“不错不错,色绿、香郁、味醇、形美”。我越是夸奖龙井和碧螺,那杭州和宜兴的茶商心里就越发添堵。“啥么子安徽茶。记者,侬看看,阿拉龙井、碧螺春,作啥毋能同安徽茶比哪?退一步讲,安徽有黄山,有产茶大县歙县、休宁;还有山东济南茶市、福建安溪茶城,年头老早了,办茶市,作啥也摊不到芜湖哪”。

可芜湖愣是把茶市玩的个遛转,成了全国最大的茶叶销售中心,拿到茶博会的举办权。

“米市演变到茶市”,是芜湖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米业不再是发展的主业,代之而起的是商贸和经济作物。减少了米业,但米市兴盛期的“品牌”效应依然发扬光大,100多年来芜湖商埠集市的“先锋”作用依然前卫。这叫“调控中的扬长避短”。

吴副市长把“芜湖不产茶却成茶市”的原因说成是“芜湖的地理位置”。他说:“产茶地一般在山区,很难形成茶市气候和规模,芜湖是华东水陆交通枢纽,南茶北运、西茶东运方便得很。再说,芜湖作为

茶叶集散地,消费水平不高,在这里做贸易,茶商和消费者都能接受。要是把茶市移到上海,花费可就大了”。

茶叶集散地不等于茶叶原产地,在规范化的大市场买东西,可信、放心,这是常识。一位新闻同道说得好:“除非是我亲眼所见,从龙井村那棵老茶树上摘的茶叶,并且是当场炒制直接放进包里,否则我根本不相信它是西湖龙井”。由此可见,城里人不会直接到农村买面粉,直接到草原买羊肉成了肯定,也就不用担心茶交易市场来了。

长江边的繁昌市就是一例,这里也有一个全国性的茶叶批发市场----峨桥茶市。此为交通要冲,更是兵家必争之地。1949年大军过江,繁昌首当其冲。峨桥茶市发展到现在,也就是一个不到0.6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但茶的流通却直逼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芜湖市供销社杜主任怕我说他瞎吹,把俩眼珠子瞪得多大,出语也是一本正经:“范老兄,你别小瞧峨桥。每天,到这里来做生意的平均有万把人,茶叶年交易量1600万公斤,成交额基本上都过亿元。你信不信吧,周边近3万茶叶经销商一下子给它带起来了”。

“我相信,我怎么不相信呢”。我对杜主任笑道,“前几天我就听人讲,逢到谷雨前后,新茶一上市,峨桥就人满为患的。人说,峨桥的茶价就是全国茶价的晴雨表嘛。”

话是这么说,可我还是搞不清,已然是不产茶的峨桥,茶市为什么发育得那么好。“这要追溯到明清时期”。一个与当地官员混得烂熟,又自许通晓古今茶道的市电台的女主播,一把将话茬接了过去:“峨桥早先有钟、唐、崔、吴‘四大家族’,贩茶捞了不少银子,于是就推而广之,于是,自然就越做越大。后来,在这个地方,茶生意人也就越来越多了。可像今天这么火,他们也不会想到。”

随着她的画外音,我的眼前似乎也氤氲出胡雪岩的红顶子。

我想,历史渊源是一方面,徽商的传统也别小看了。精明的徽商也是高明的现代儒商。以峨桥小茶市带动芜湖大茶市,反映出一个城市的眼光,也是当地政府提升城市品位的战略:以茶带“市”,以“市”促旅游,以旅游推动商品流通,以商品流通再带经济发展。如此循环往复,就是一个科学的商业文化圈。

中国茶产业现状调查之三

英国红茶的背后我爱喝茶。妹子戏称我“茶篓子”。适逢我“调查”回来,妹子也回国休假,她依然没有忘记我的嗜好,所赠礼物是一盒精美的英国立顿红茶。我是喝惯黄山毛峰的,一喝红的,倒觉得立顿的味道也不错。妹子说,“你搞茶叶调查,我送你一个信息,立顿红茶的原料大部分来自印度、斯里兰卡。在新西兰,我们看不到中国的红茶,更谈不上老家的‘祁红’了”。我忽然想起,在“茶科技论坛”上,有几个忧患意识特强的中国茶专家,说话带着哭腔,“中国茶叶出口,红绿茶数量比例变化大得惊人。过去,两者出口数量大致相当。现在,红茶大幅度下降”。

印度的茶业只有220年的历史,比中国晚得多,可它却成了世界第一大产茶国,2000年,印度产茶87万吨,占世界总量的30%。可它的茶园只有世界的18%。相比之下,中国茶占有44%的面积,产量只有23%。茶叶出口仅占世界总出口的11.85%。这些数据印证了妹子所言不虚!印度茶得宠,缘于很早接受了市场经济的洗礼。我们是一家一户的茶农,分散生产加工,科技含量低,初制与精制分离。而印

度生产、加工集约化程度高,技术含量高,交易流通规范,行业管理健全。工农一体,初制精制一条龙。浙江省国际茶叶商会的阮浩耕说,“去年,我在印度考察才知道,为什么英国、俄罗斯、欧盟等国家,那么认印度的茶叶。”斯里兰卡茶叶研究所的 M odder先生谈起斯里兰卡的生态茶园,种质资源库,有机茶开发和茶叶与人体健康的研究,眉飞色舞。那意思是说,我们比印度也不差嘛。祁门县离黄山不到两个时辰,那儿有老字号名牌功夫茶“祁红”。这些年一直滞销,赔本的买卖不能做,当地只能缩小“祁红”的种植面积。“祁红”的摊位在热闹的茶市上冷清了,茶商对此也不隐晦。但要说“祁红”不行,茶商一准较劲。那天,我就遇到一位。“你晓得吧,英国伦敦有一家出名的茶叶拍卖行,每年新茶上市拍卖,祁红不到,拍卖行准不开拍。”此话不假,60年代,我在当地亲眼所见,“祁红”与“屯绿”比翼双飞,红透全国。祁红的下场只是个案,大多中国红茶都由于自然条件、品种限制,卖价低、成本高,难于制成,加上国际市场的变化和农残问题,此是出口下降的主因。当然,对于红“瘦”也不能一概而论。同是红茶的安溪乌龙,却走势坚挺。安溪的一位副县长谈到这一点就像捡了金元

宝一样高兴,说是乌龙茶、铁观音对了南方一族的口味,加上制作工艺上的创新,一路飙升自在意料之中。

相比之下,绿茶比红茶幸运得多。从它占有市场62.47%份额看,一方面是应了天时、地利、品质。另方面是绿色保健在消费群中的位置。但你不能光对着绿茶的数字傻乐。中国绿茶出口是世界绿茶总量的80%,但世界茶叶生产总量的绿茶也不过22%,这么一算,中国绿茶出口不到9%,你怎么也骄傲不起来。要不要死抱“正宗”编辑部里有饮水机。多少编辑、记者沏茶没有统计,但字纸篓里的茶汤、茶渣不少。饮水机不热,不热怎么泡茶?同事说,“我们这一圈人从不沏茶。”不喝热的与快节奏生活有关。吴君在外企工作,吴君喝茶喝得满口牙锈,吴君每天要掐点上班,可沏茶是个慢功慢活,心急不行。可等到茶开,吴君的老板就要炒他的鱿鱼。为此,吴君把喝茶称为“老人文化”。都什么年代了,还喝盖碗茶!小女嘲笑我。冰淇淋里泡大的第八代,吃惯了冷食。可有一天,我家小女也喜欢上喝茶了,但那是冰红茶、冰绿茶。

小女说,我们学校有一多半人都喝茶饮料。清凉甘甜、富有营养、饮用方便、价格适中。受日本等国消费影响,今天各类茶饮料登台热销。罐装、软包装、特色包装,茶可乐、茶汽水、果茶、还有低糖、无糖型乌龙茶,不惟以茶为主的饮料,还有以水果、植物等入茶的石榴茶、药草茶、八宝参花茶、桑叶茶、灵芝茶……生活节奏的加快,茶饮从慢冲细品向快餐化演变。工作节奏的加快,瓶装饮料钻了市场的空档。这样的事实,或许引人注意:越是经济发达、购买力强的地区,茶及茶制品所占的市场份额越小。这就是说,传统的中国茶市场来自各种品牌的饮料市场的竞争。一位从洛杉矶回来的华裔茶商说,西方人没有热饮的习惯。外国人也并不看中你是什么名牌茶,看中的是标准、方便、爱好和习惯。中国的茶叶是“有什么销什么”,生产销售仍是靠近产茶地。与茶叶竞争的咖啡、软饮料等产业,是“要什么有什么”,是为了引导顾客需求,是为顾客设想需求。中国茶应该深思。

上一篇:物体打击危险源辨识范文下一篇:花海公园优缺点分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