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故乡教案范文

2023-10-01

第9课故乡教案范文第1篇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芷;

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

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馋而齌怒;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余既兹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度蘅与方芷;

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

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

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

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

揽木根以结芷兮,贯薜荔之落蕊;

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

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

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 译文

我是古代帝王颛顼高阳的后代,

我的伟大先父名叫熊伯庸。

岁星在寅那年的孟春正月,

恰是庚寅之日我从天降生。

父亲端量我初降仪表,

通过卜卦赐予我美名:

给我本名叫做正则,

给我表字叫做灵均。

我既有许多内在的美质,

又兼备外表的端丽姿容。

身披芳香的江离和白芷,

编织秋天的兰花当佩缨。

光阴似流水我怕追不上,

岁月不等我令人心着慌;

朝霞中拔取山岭的木兰,

夕阳下采撷水洲的宿莽。

日月飞驰一刻也不停,

阳春金秋轮流来值星;

想到草木的凋零陨落,

我唯恐美人霜染两鬓。

为何不趁壮年摈弃污秽,

为何不改变原先的法度?

快乘上骐骥勇敢地驰骋, 让我来为你在前方引路。

古代三王品德纯洁无瑕,

众芳都荟萃于他们周围。

花椒丛菌桂树杂糅相间,

岂只把蕙草白芷来连缀。

那尧舜是多么耿直光明,

既遵循正道又走对了路。

桀与纣是如此猖獗恣肆,

只因走邪道而难以行步。

那些小人只晓偷安享乐,

使国家的前途黑暗险隘。 岂是我害怕自身遭祸殃,

只恐国家败亡犹车毁坏。

我为君王鞍前马后奔走,

想让你追及前王的脚步;

楚王你不体察我的衷情,

反而听信谗言对我嗔怒。

我本知忠言会招来祸患,

想隐忍不语却难舍难割;

遥指九天叫它给我作证,

全都是为你君王的缘故。

当初你与我曾山盟海誓,

后来竟然翻悔另有他想;

我倒不难与你离别疏远,

伤心的是君王反复无常。

我已滋育了九畹春兰,

我又种下了百亩惠草;

分垄栽培留夷和揭车,

还套植了杜衡和芳芷。

希冀枝繁叶茂花红叶绿,

但愿待成熟时我将收割;

即便叶萎花谢也不悲伤,

只痛心众芳的芜秽变质。

众人争相钻营贪婪成性,

个个贪得无厌欲壑难填; 他们对内恕己外责他人,

彼此勾心斗角互相嫉妒。

急奔驰追逐权势财富,

这不是我心中之所急;

老境慢慢地将要到来,

我唯恐美名不能建立。

清晨我饮木兰花的甘露,

傍晚再餐山菊花的花瓣;

只要我的情操确实完美,

长期饥饿憔悴何须伤感。

采木兰的根须联结白芷,

再贯串薜荔含露的花蕊;

举起菌桂嫩枝缝蕙草,

把胡绳揉搓得又长又美。

我真城地效法前贤楷模,

并非世俗之人所戴所穿;

虽然不合于今人的时尚,

我只愿依照彭咸的风范。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通过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教学重点】

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难点】

1、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影片《屈原》的几组镜头:

屈原被越王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并配以主题歌曲。

提问 你们知道屏幕上这位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学生答:屈原)端午节时

民间有一个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画)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

(二)自主 合作 探究

1、关于作者及《离骚》

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及有关工具书介绍屈原,教师予以补充,多媒体出示有关屈原的镜头及生平简介。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 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 ,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他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离骚》 本文选自《楚辞》。(投影)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那么“离骚”是什么意思呢?离通“罹”,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2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 2.整体感知

(1)诵读课文

①、放录音或教师范读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②、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指正读音及节奏。

③、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一般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④、集体朗读,要求读出语气。

提示:“兮”字,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齐读时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疏通诗句,初步感知。

(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并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边读边归纳,教师巡视作必要点拨,解答学生的疑问。) (3)质疑释疑

(要求学生四人一组,把不理解的地方写到纸上,并由一名代表提出,教师可让其他学生一起讨论,如若较难,则由教师分析。) ①、重要词语(投影)

苗裔(yì):后代子孙 孟陬(zōu):正月 揆(ku í )揣度 扈(hù)被、披

辟芷(zhǐ):香草名,即白芷 汨(yù):水急流貌 搴(qiān):攀、折 阰(pí):山坡、岭上

骐骥(qíjì)骏马 申椒(jiāo) 申地产的椒 蕙茝(chǎi)香草名

昌被(pī):穿衣而不系带的样子,比喻狂乱不羁 惮(dān):害怕 捷径:比喻政治上的邪道

踵(zhǒng):脚后跟 荃(quán):香草名,喻楚怀王 謇謇(jiǎn):忠贞的样子

羌(qiāng)楚辞中所特有的语气词 灵修:神明、有远见的人,喻楚怀王 ②、通假字

肇锡余以嘉名:锡通“赐” 赐给

来吾道夫先路也:道(dǎo)通“导”向导 指九天以为正兮:正 通“证” ③、同类活用

名余曰正则兮。名词用作动词 命名 字余田灵均。名词用作动词 给人取表字 ④特殊句式 恐年岁之不吾与: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应为“不与吾” 全句译为,只怕年岁不等待我。

(4)理解课文各部分内容:

第一节:叙述自己的家世出身和名字美好的意义。

第二节:叙述自己积极进修,锻炼品质和才能,决心辅助楚王进行改革,使国家富强起来。 第三节:阐明自己的政治观点与立场,表达了这种观点不为楚王采纳的痛苦心情。 (5)主旨把握

课文节选部分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讨论.教师作适当点拨)

[明确]节选部分,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节操, 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第 二 课 时 n

一、研读探究

(1)在你的想像中,屈原有怎样的外貌,怎样的风度?(可先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然后再用课文中的诗句来说)

[明确]“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寻道夫先路也”, 诗人身披香草用以表明自己高洁的品质,诗歌从第一句“帝高阳之苗裔兮”开始,诗人使用大量笔墨,从多方面描述自我的美好而崇高的人格。他自豪地说明他是楚王同姓之臣,既指出自己有高贵的身份,又表示自己对楚国的兴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他记叙自己降生在一个祥瑞的时辰(寅年寅月寅日〕被卦兆赐命以美好的名字,又强调自己禀赋卓异不凡。在此基础上,诗人进一步叙述自己及时修身,培养高尚的品德,锻炼出众的才干,迫切地希望献身君国,令楚国振兴,使楚王成为“三后”和“尧舜” 一样的圣明君主。总之,诗人自我的形象,代表着美好和正义的一方,作者相信他的理想和三张,能够把楚国引向康庄大道。

(2)《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也叫“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 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 ,可抒难抒之情。

例:“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小流”,(出示投影)唐朝杜甫这两句诗借用对柳絮与桃花的描写,表达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及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痛苦和愁闷。

请找出相关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学生小组讨论.教师作适当点拨〕 [明确]“恐美人之迟暮” 一句中“ 美人” 喻指楚怀王“固众芳人之所在”一句中“众芳”喻指群贤,用“椒、桂、蕙、茝”四种植物喻群贤,用香草“荃”喻楚怀王等等,文中用“香草美人”表明对君王的忠诚,对古代君王举用群贤的敬佩以及表白自己的高洁情操,希望君王能够抛弃秽政,不要听信小人谗言,像古代贤明君主那样,以社稷为重,举用群贤,了解自己的忧国忧民的良苦用心。

(3)文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还使用了什么手法?请举例说明。 [明确]还使用对比手法。如:古代遇明君王举用群贤“遵道而得路”与昏庸君王狂乱不羁“路幽昧以险隘”形成对比,以此告诫楚王要任人唯贤:“党人”贪图个人享乐与自己为国为民不惜身遭灾祸形成对此,表达自己九死不悔,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二、品读鉴赏

(1)你对《离骚》的语言有什么感受? [明确]①汲取散文的笔法,行文灵活多变。句式以六言为主、加上对偶修辞,使整首诗整齐而节奏鲜 明。

②大量用“兮”字,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的调子回荡顿挫,婉转动人。

(2)齐读全文,找出文中能体现屈原高贵品质的诗句,并摘抄。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指九天以为正兮,夫维灵修之故也”——忠君报国,虽死不悔。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坚持真理,永不言弃。

这些感天动地的诗句,令我们感受到诗人高贵的品质,宁死不屈的精神。正如司马迁所赞:“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而从此,一种永世不曾泯灭的信念——对真理的信仰和对理想的追求,一种千古不变的情愫——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乡土的依恋,深探注入到中华文化中来,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光辉传统。

(3)分析特色: 象征手法的运用

芳草香木:象征高尚的品德

佩带香草:表明屈原追求美好的事物,品格高洁 美人芳草:比喻贤臣 对比手法的运用

尧、舜:“耿介”——桀、纣:“猖披” 吾:“恐年岁之不与”——党人:“偷乐” 灵活的诗歌体式

“骚体诗”:将“兮”放在单句的末尾,两句一韵。

三、探究阅读

(1)《离骚》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主人公形象?

【明确】《离骚》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主人公形象,由于理想的崇高、人格的纯洁、感情的强烈,这个形象就远远地超出于流俗和现实之上。全诗始终贯穿着诗人以理想改造现实的顽强斗争精神,当残酷的现实终于使理想破灭时,他表示了以身殉理想的坚强意志。诗人以花草冠佩象征品德,富有优美的理想,把主人公品格刻画得异常崇高。

(2)(多媒体课件播放屈原行吟泽畔、抱石投江的镜头)面对屈原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可在班内展开辩论,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不赞同: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他应坚强地活下来,活着便有希望。

可以理解: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贵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和主人的关系,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赏识并支持下才能实现,他的高洁的节操只有君王帮他力排众议时才能保持,当君王不赏识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撑他的柱石,若不想改节,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他只有走这一条路。我想屈原走向这条不归路是无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 (3)学习这篇文章,你有哪些启发?(言之有理即可)

观点:①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为崇高远大的理想而奋斗,决不能动摇和悔改。

②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但为了追求真理,应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③在污浊的环境中,应保持自己的高洁品质。要热爱祖国。

(4) 屈原的伟大人格和爱国精神为后人所传颂。课后搜集有关屈原的对联、诗歌或评论,写一篇评价屈原的文章。(请学生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资料)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第9课故乡教案范文第2篇

9课《穷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穷人》一文的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课文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的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真情实感。文章的特色在于通过描写人物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表现了人物的美好心灵。文章多处出现人物之间的对话及心理活动,是练习朗读的佳作。

教学目标:

1.比较准确地理解桑娜和渔夫的心情,评价这两个人物。

2.感受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多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从渔夫和桑娜夫妇的思想和言行中感受穷人的美好心灵。

教学难点:理解桑娜矛盾的心理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检查上节课字词的认读和理解,简介作者列夫。托尔斯泰。

2、复述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层次。

二、理解渔夫和桑娜的“穷”

1、指名朗读1-8自然段

2、课文中的穷人指的是谁、他们的“穷”体现在哪些地方?

3、教师小结

三、多层次理解“忐忑不安”

1、 默读9——11自然段,边读边想:桑娜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后,心情是怎样的?(忐忑不安)

①.那么此时桑娜在忐忑不安的想些什么?

②如果按照写作的先后顺序应该是这样的吗?那你觉得课文为什么没按这样的顺序写呢?

2、再读9——11自然段,看看你又从哪些词读出了忐忑不安?

3、你还从哪里看出桑娜忐忑不安的心情?(省略号)为什么?

4、指导朗读。

四、理解桑娜的心理想法

1、“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你从文中哪里看出来的?(读课文的第二节,体会桑娜家庭生活的贫困)

2、师小结:从这里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渔夫和桑娜家庭生活的贫困,自己的五个孩子确实是已经够他们受的了,如今又多了两个孩子,今后的生活可怎么过呀!桑娜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完成下面的填空:

3、填空:

(1)如果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过来,

(

);

(2)如果不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过来,(

)

(3)宁可(

),也要(

)。

五、解读丈夫的心理想法

1.轻声读24节,把“熬”换个和它意思相近的词。你从“熬”中感受到渔夫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其实渔夫在做这个决定时也曾想到了很多,他也是经过反复琢磨才做出了这样的决定。那他可能是怎么想的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赶快动手写下来吧!

3.学生动手写片段。

4.展示学生写的片段。

六、首尾呼应,点题提升

1、有人说这篇课文中的“穷人”桑娜和渔夫其实并不“穷”,其实他们很“富有”。你支持这种观点吗?讨论。

2、再次齐读课题,课文的题目是《穷人》,可是课文中却没有出现一个“穷”字,你觉得这是为什么?

七、总结全文:

渔夫和桑娜虽然生活上很贫穷,但是他们的心灵不穷,品质不穷。他们的心灵是美好的,品质是崇高的!他们是一对好人。让我们衷心的祝愿这对好心人一生平安!好人有好报!

八、附板书:

10.穷人

生活

(贫穷)

忐忑不安

心灵

(不穷)

好人

品质

第9课故乡教案范文第3篇

一、 知识与能力

(一)、知识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指导思想、及发展概况。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举出相应的代表作。

3、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二)、能力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通过对传统道德的简要介绍与辩证分析,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一)、教学过程

通过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揭示其本质,帮助学生形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式;通过组织学生阅读相关的史料,帮助学生掌握借助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并提供网站课外延伸,使学生加深对历史学习方法和技能的认识,使历史思维能力得以进一步发展。

(二)、教学方法

通过影片、图片、材料、辩论、多媒体等各种途径和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用批判的眼光来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用赞赏的态度来认识新文化运动在解放思想方面的传承和发展价值,养育崇仰思想先驱的感恩情怀。

2、用李大钊、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

3、感受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它的两面旗帜就是“民主”与“科学”,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增强民主与科学意义。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

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教材分析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标实验版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起步”中的第9课。虽然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中国社会越来越黑暗,革命者最初的理想并没有实现,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要改变中国的现状,只有发动新文化运动。

学情分析

1、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决定对一些复杂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理解,还需要借助生动直观的感性材料。因此,将“感知材料—探究”的学习程序应用于本课。而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和电脑以及网络操作基础,为课堂网络探究学习提供有利的条件。

2、学生平时喜欢竞争,民主气氛比较浓,又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他们的思维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3、教师在课堂上内,采用播放有关音像资料,创设情境,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或引起学生共鸣。教师就有关问题启发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使学生真正有感而发,最后达成共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采用小组为单位,竞争回答课堂提问,以积分的形式评出本课“最佳学习小组”,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和集体荣誉感。

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北京大学的校徽(引导学生分析北大校徽及其含义,引起学生兴趣)教师概述:北大是我们每位同学梦寐以求的中国最高学府。悠久的历史,灿烂的人文,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发源地,民主的堡垒。她引领了中国一个多世纪的学术潮流,见证了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变迁,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而北大作为中国学术与思想文化的领头羊,就是从新文化运动开始的。

二、讲授新课:

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如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新的出路在于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改变中国的现状,只有发动新文化运动。

2、新文化运动是如何兴起的?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推行反动的文化政策。

3、提问: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投影展示《青年杂志》、《新青年》,并简单介绍。

4、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什么?民主、科学。

5、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哪些?投影出示陈、李、胡、鲁四位人物。今天我们有幸请来了这四位人物,大家鼓掌欢迎,先请四位做自我介绍。然后我们请这几位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来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6、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可以概括为四提倡、四反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7、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提倡民主和科学在今天过不过时呢?就让我们一起来重读新文化运动的主旨。(生齐读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

8、新文化运动新在何处?(三提倡三反对)。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为实现民主政治在思想文化领域内掀起了一场彻底批判封建正统思想的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9、新文化运动有什么样的意义呢?生回答。中国新文化运动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首先,它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第二,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但是,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这一点一直影响到后来。

10、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A、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B、新文化运动具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你认为呢?(分两种观点讨论,每组代表发言。)

11、教师小结:在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更应尊重科学,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今天和同学们一起探讨了新文化运动,体会了新文化运动作为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带给我们的启迪与感动。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精神将永远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敬仰伟人,不仅因为他们斐然的成就,显著的攻击,更因为他们有着高贵的品质和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精神力量。

教学反思

1、本课讲得较成功,我按照新的教学理念,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动起来,参与到教学中去,学生显得较活跃,做到了主动思考。掌握情况也不错。

2、关于课堂活动课的设计。学生对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些人物不够了解 ,因而一些问题不能准确回答,没有达到预期的设计效果。

3、本课的知识点较多,需要掌握的人物、时间不容易记住,所以在讲课的过程中,适当的将图片与表格、板书相结合,学生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课本的重点知识。

4、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特别是“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要突出新文化运动的“新”是表现在那些方面?这样学生才有更深的影响。

第9课故乡教案范文第4篇

【教学内容】

练习课(教材第38~40页练习八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巩固复式统计表的应用,使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 【重点难点】

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解决问题。

【复习导入】

1.复习:我们学过了复式统计表,你觉得复式统计表与单式统计表比较有什么优点?

学生讨论、交流。 2.导入:

那我们这节课一起来利用复式统计表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好吗? 板书课题:练习课 【练习分析】

1.出示教材第38页练习八第1题。

关于上面三届奥运会,下面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1)中国获得的金牌一届比一届多。

(2)俄罗斯获得的金牌一届比一届少。 (3)每届都是美国获得的金牌最多。

学生读题,分析题意,讨论:你从中获得了什么信息? 学生交流、汇报。

归纳:前两句话是正确的,第3句是错误的。 2.出示教材第38页练习八第2题。

下面是育才小学三(1)班同学的体育成绩记录单。

请把这些记录整理在下列表中。

(1)比较一下这个班男生和女生的体育成绩。 (2)这个班的体育成绩怎么样?

分析:(1)学生思考:从上面两个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讨论、交流。

(2)如何比较男、女生的体育成绩呢?

引导学生归纳:比较男生和女生四个等次的人数多少。 3.出示教材第39页练习八第3题。

(1)男生喜欢( )类图书的人数最多。 (2)女生喜欢( )类图书的人数最多。 分析:(1)学生进行调查、记录。 (2)将记录的数据填在表中。 (3)分析统计表。

学生讨论男生喜欢什么类图书最多?女生喜欢什么类图书最多? 小组讨论后交流、汇报。 (4)引导小结:

可能男、女生喜欢的图书不是上面这三种,有可能在其他里。要让学生明白统计的准确性。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39~40页练习八第4~6题。

学生先调查后填表,并对复式统计表进行分析,解决相应的问题。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复习了“复式统计表”,你有哪些收获呢?(先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再指名回答)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课后作业】

完成《创优作业100分》中本课时练习。

第2课时 练习课

根据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并解决问题。

第9课故乡教案范文第5篇

八年级历史编写人:张瑞红审核组长:

一、学习目标:

1.农村、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特区的设立. 2.通过了解改革开放的初步成就,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的必由之路。

二、 学习重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学习难点:认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

三、学习过程:㈠ 自主学习导学

1.土地改革法、农民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化运动,农民的出路到底在哪儿呢?如何改变这种局面呢?

2.回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相关内容,得出结论:我们的党能够及时认识错误,并勇于改正错误。因此,是一个伟大的党,一个真正为人民谋利益的党!

(二)、 合作交流

1.简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含义,使学生认识到大包干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2.农业发展新特点: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 3.深圳是我国第一个经济特区,它“特”在哪里? 4.伴随着特区的建立,浦东悄然崛起。你看浦东的变化!

四、课堂总结

在春天的日子里,我们大家共同领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如今,这股春风已经吹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使我们的祖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必须坚持改

革开放的强国之路。 五.当堂检测选择题

1.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是在( )。 A.“文革”结束之初B.中共八大后 C.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D.经济特区建立后 2.下列城市中,属于改革开放后建立的第一批经济特区的是( )。

① 深圳② 珠海③ 汕头④ 上海⑤ 厦门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⑤ 3.下列流行语中,出现于新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的一组是 A.解放、土改、三大改造 B.总路线、大跃进、大炼钢铁 C.上山下乡、红卫兵、造反有理D.希望工程、炒股、个体户

4.歌曲《春天的故事》中写道:“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句歌词反映的是

A.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C.实施“863”计划D.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5. 流行语往往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往往是一个时代的标记之一,下列哪一流行语是改革开放时代的 A.“公私合营”、“镇压与宽大相结合”B.“割资本主义尾巴”、“一大二公” C.“走资派”、“封资修”D.“招商引资”、“科学发展观”

6.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土地政策变化和调整的先后顺序是①土地改革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 ③农业集体合作化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①③④②D.①③②④ 8. 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进行的农村改革的措施中,最能体现其产业结构调整的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实行乡镇管理体制 C.乡镇企业异军突起D.多种经济成分并举 9.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实行的政策是

A.集体经营责任制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公私合营D.农业合作化

10. 在历史知识竞赛中,当主持人说出“拓荒牛、一夜崛起之城、经济特区的代表”时,小明同学抢先说出正确答案,她的答案应该是

A.珠海B.汕头C.海南D.深圳 11.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句歌词中,“老人”指;“画了一个圈”指。

A.毛泽东;解放台湾B.毛泽东;设立海南省 C.邓小平;设立经济特区D.邓小平;南方谈话 12. 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A.实行计划经济管理模式B.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 C.完全实行资产私有制D.大力推行政企合一六.课后反思:

第9课故乡教案范文第6篇

姓名_________

________班 课题:第9课 辛亥革命

2017年9月26日

设计人:蔡美娟

审稿人:八年级历史备课组

学习目标:1.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广州起义、武昌起义。2.知道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

学习重点:辛亥革命爆发及评价。

学习难点: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

一、自主学习

(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1.萍浏醴起义:1906年冬,同盟会会员 、 在江西湖南交界的萍乡、浏阳、醴陵发动武装起义。结果:奋战一个多月后失败。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 武装起义。

2.安庆起义:1907年夏,光复会会员 在 发动起义,因寡不敌众而失败。

3.广西起义:1907年,孙中山与黄兴共同筹划领导 起义,袭取镇南关,因弹药缺乏,最终失败。 4.黄花岗起义:1910年,孙中山同黄兴、赵声等人商讨在广州举行起义。1911年,由于情况发生变化,黄兴临时决定提前举事。结果众寡悬殊,起义失败,很多革命党人壮烈牺牲。后来将收殓到的七十二具烈士遗骸,合葬于广州黄花岗,称作“ ”,历史上也将这次起义称为 。

(二)武昌起义

1.背景:1911年,湖北革命组织文学社与共进会,在同盟会的推动下,积极谋划起义。2。主力:起义的主要力量是倾向革命的湖北新军。

3.过程:10月10日晚,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首先起义。他们夺取军械库,进攻总督衙门。一夜之间,武昌全城被起义军占领。11日,起义军成立 ,推举新军将领 为都督。 4.结果: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宣布独立,支持革命。

(三)1.辛亥革命: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 ”。

2.历史意义:它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 的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的 ,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 ,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3.性质: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4.领导阶级:资产阶级 派。

二、合作探究

1、辛亥革命领导者及领导阶级,革命前的准备有哪几个方面?

三、达标测评

1.某地拟建辛亥革命纪念馆,以纪念辛亥革命首义成功等事件,这一地点应该是 ( ) A.上海 B.武昌 C.北京 D.广州

2.徐中约曾说:它结束了长达两千余年的王朝时代,中国不再隶属于任何“天子”或任何王朝,而归属于全体民众。这里的“它”是指( )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 D. 五四运动 3.有人认为,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化探索中的“量变”,而辛亥革命则是一次“巨变”。“巨变”指的是( ) A. 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B. 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C. 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D. 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4.下列事件与辛亥革命发生在同一年的是( ) A. 黄花岗起义 B. 安庆起义 C. 广西起义 D. 萍浏醴起义 5.孙中山在辛亥革命胜利后,亲来杭州致祭,说:“光复会有□□□之杀恩铭,其功表见于天下。”并亲写一副挽联哀悼“丹心一点祭余肉,白骨三年死后香”。下列适合填入空白处的是( ) A.刘道一 B.蔡绍南C.徐锡麟 D.宋教仁 6.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相同之处是( ) A.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B.要求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 C.反对清朝贵族的统治 D.采取了暴力斗争的方式 7.参加过辛亥革命的吴玉章说过:“从前皇帝自称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做疯子。孙中山就曾经是一个被人家看做疯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

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做疯子。”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 辛亥革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 辛亥革命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C 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D 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8.近代诸多事件均按旧历年号命名,下列相关搭配中,错误的是()

A. 1894年――甲午战争B. 1898年――戊戌变法C. 1901年――辛丑条约D. 1912年――辛亥革命 9.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等命名。“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由此可见,辛亥革命给民众带来的影响是( )

A.推翻了清朝的统治B.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C.建立了中华民国D.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10.武昌起义成功是因为:( )

①维新派的推动②同盟会的推动③革命党人计划周密完善④湖北新军中革命党人的武装起义⑤三民主义的指导⑥革命形势迅速发展,清政府已空前孤立,时机完全成熟。 A.①②④⑥ B.②③④⑤⑥ C.②③④⑤ D.②④⑤⑥ 11.“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此对联写的是( ) A.浙皖起义 B. 广西起义C. 武昌起义 D. 黄花岗起义

12“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将生命做牺牲”是女革命家秋瑾的豪迈诗句。她在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武装起义是(

)A.安庆起义

B. 广西起义C. 武昌起义

D. 黄花岗起义

13.据台湾《联合报》报道,有83%的台湾民众尊奉孙中山为国父。这是因为孙中山( ) A.领导维新变法运动,推动了社会的进步B.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

C.领导新文化运动,促成了思想解放潮流D.领导国民革命,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 14.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是(

) A.《马关条约》的签订和公车上书 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c.《辛丑条约》的签订和戊戌变法 D.《辛丑条约》的签订和辛亥革命 15.某年出版的日本报纸,关于中国事件的报道,使用了下列小标题:“点燃革命之火”,“武汉的形势”,“排满兴汉宣言”,“列国的态度”等。这些文章集中报道的可能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八国联军侵华 C.甲午战争 D.辛亥革命

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在近代,中国人努力追求的目标是使中国走向近代化。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程,既是不断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也是充满艰难曲折的历程。 请认真阅读材料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1840年以来,中国人中就不断有人做着各种各样的西方梦,梦想有西方的坚船利炮,梦想有西方的新型工业,梦想有„„”

(1)洋务运动首先实践了“西方新型工业的梦想”,该运动中提出了哪些口号?

(2)那西方民主制度的梦想又首先是哪一政治运动实践的?有何作用?

材料二: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3)为实现材料二的梦想,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提出了什么革命理论? 材料三:“从此神州事事新,再无皇帝管人民。” (4)哪一革命运动使中国从此“再无皇帝管人民”了? 2.1.材料一:欧美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完全效仿,可以盲从,搬进来也行得通。如果不管中国自己的风土人情是咋样的,便象学习外国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 ——《三民主义·民权主义·第五讲》 材料二:当代美国著名学者、历史学家费正清写道:“它使传统中国二千余年的皇帝制度彻底崩溃,是中国帝制与共和意识的分水岭,尽管它的结局是悲剧性的。„„”

(1)依据材料一,体现了谁的思想?除民权主义外,三民主义还包含哪两方面内容?

(2)依据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上一篇:内科门诊病历范文下一篇:密室逃脱2攻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