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学期教学计划范文

2024-03-23

国画学期教学计划范文第1篇

我一直认为,在小学水墨画教学中,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由于历史文化的影响,以及传统教学模式长期的作用下,小学国画教学还是以临摹范画或教师画一笔学生练习一笔的现象,一节课下来,全班完成了同一幅画,教师、学生家长在评价作品时是与教师范画是否相近为标准,摹本都是教师创造出来或选择来的东西,不必说,自然是成人化、模式化的内容,硬让儿童跨越几十年的年龄界线,去适应成人眼睛里的世界,孩子怎么可能接受?结果不外乎两种,好的结果是少数痴迷于美术的孩子学“进去了”,成了“小大人”,先天不足地、过早地、人为地让孩子进入到一个莫明其妙的专业美术圈子里,成为美术教育的牺牲品;不好的结果是绝大多数孩子认为美术太难学,索性与美术绝缘。他们与生俱来的爱美之心与天生的美术表现潜能以及由此引导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被扼杀。

而姚学梅老师的这堂课有效的改善了上述不良影响,增加了孩子对水墨画的兴趣,这堂课的高效指出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拓宽教学内容,促进发散思维。

在讲解《趣味水墨》的时候没有仅让学生学习怎样拿毛笔,怎样用中锋、侧锋等知识,而是先请出小毛笔,再以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为主线,让学生在游戏中了解了水墨画的知识,拓宽了孩子对水墨画的原始见解。最后把自己所想表现的形象以及周围环境作进步的练习,并且完成一幅作品,这样学生有一个自由发挥的余地,给予创作的空间。

二、改变形式,提高学生的兴趣。 传统的教学中是以教师传授技法为主,重视画面的构图,每位学生在已有的框式下进行临摹,学生最终只能成为画匠。本节课通过老师带领小朋友做游戏等方式,并播放很多孩子感兴趣的儿歌,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同学间的协助精神得到培养。通过共同作画学生能够相互取长补短。绘画水平得到提高,同时学生的绘画兴趣也越来越高。

三、内容形式多,学生热情高。

传统的国画教学内容不外乎山水、人物、花鸟以传统的单墨进行着,小学的国画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贴近他们的生活。在《趣味水墨》这课中,老师运用春、夏、秋、冬这四个季节,并通过儿歌欣赏,提高学生热情,因为这些对他们来说是非常熟悉的,所以绘画起来非常有劲,这对学生的创造思维也得到培养,同时学生在进行绘画时经常考虑到如何用笔、用墨和用色,这对学生绘画综合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益的。

四、了解大师作品。

这是本节课的又一特色,有的老师在讲解水墨画过程中单纯让学生临摹大师作品,这种做法超出了学生的欣赏能力,是不可取的。而有些老师完全抛弃大师,只让学生学习最基础的知识,这使学生的意识无法上升到更高的程度,当然也不可取。《趣味水墨》一课既关注到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又向学生生动的介绍了吴冠中等中国水墨画大师,而且在创作过程中使学生的作品与大师作品相结合,最后指导学生创作出高水平的水墨画,这点充分体现了了解大师作品的重要性。

国画学期教学计划范文第2篇

一、研究背景

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的课程理念中就要求学生逐步形成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尊重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中国画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综合表现,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都需要他们,所以笔者认为初中中国画教学中开展理解传统艺术观的中国画教学研究非常有必要。笔者为了让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画,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国画的同时,进行跨学科的拓展与研究,并发现中国画与多种传统艺术间都有着相似的艺术观和共同的文化基础,最终达到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画。

二、中国传统艺术间的相容性

宗白华先生曾经指出中国各门传统艺术(诗文、绘画、戏剧、音乐、书法、雕塑、建筑)不但都有自己独特的体系,而且各门传统艺术之间,往往互相影响,甚至互相包含。

(一)中国画与诗歌

中国画家从古到今都喜欢在画上题诗,这不仅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绘画,也能从中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苏东坡曾论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可见,中国画与中国诗歌在创造观上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二)中国画与中国音乐

中国画和音乐的创作观都是经由作者内心感受抒发的。管建华在《魂系东方:中国音乐艺术之精神》一文中写道:中国音乐艺术以其生动之线条(技巧),优美之文体(形式),感悟之心性(心理需要)为主要特征,构成独特的音乐艺术风格类型,生长于中国文化艺术整体模式的历史土壤之中。中国音乐是线性音乐,可以表达抒情、刚劲、柔美等音乐,它如同中国画里的线条一样自由穿梭与绘画中。

(三)中国画与书法

书画一直以来都是同体未分的,中国绘画以书法入笔,将书法的线条自如的用于画面中,如果中国画缺少了书法的用笔,就无法说是中国画了。蒋勋在《艺术概论》中说欣赏书法作品会有两种表现,当能读懂汉字意思时,我们读的是它的文学,当我们读不懂汉字时,我们更多欣赏的是其中的韵味——线条的均衡、布局、速度,或空间的安排,甚至墨的干湿浓淡变化等。

(四)中国画与园林建筑

中国的江南园林,是传统上集综合居住、休闲、观赏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环境艺术。宋代郭熙《林泉高致》论山水画 “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也是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园林中有建筑,要能够居人,使人获得休息,还必须可游,可行,可望,“望”最为重要。一切美都来自于“望”,都是欣赏。不但“游”可以发生“望”的作用,就是“住”,也同样要“望”。

三、《理解传统艺术观的中国画》教学

(一)我们的中国画——感受传统中国画的魅力

1.认识中国画

笔者采用学习任务单的模式,让学生自主学习。

为了更好地认识中国画的空间处理,笔者展示霍贝玛的《林间小道》和周臣的《春山游骑图》,旨在发现中西方画家不同的绘画方式。随后通过分段展示《春山游骑图》,由下往上欣赏,与画中人一起过小桥到山宅会友,而后绕向后山,路径村庄拾级而上,走向隐藏于山巅的庙宇。学生也理解中国山水画家致力于描写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的境界。

2.学会欣赏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会欣赏中国画,笔者根据美国乔治亚大学教授以及美术理论家和批评家费德曼(Edmund Burke Feldman)所提出的美术鉴赏方法——描述、分析、解释、评价四个环节带领学生欣赏中国画,学会欣赏作品。

(二)借物寓意——诗情画意中国画

古往今来,美术就不是一门简单的艺术,它与许多学科之间存在着共性。王大根教授在《美术教育的跨学科学习》中指出:“单学科学习的是对艺术语言的了解,主题性的跨学科学习才能从根本上加深对艺术的人文性质的理解,并有望产生“突变”效应。”

(三)笔墨丹青——体会笔墨程式

临摹可以亲身感受中国画的笔墨情趣,更好地体会、感受古人想要表达的情感。学生通过临摹《芥子园画谱》感受真正意义上中国画那独特的“以线为主”的造型手法和各种“程式化”语言,以便更好的地欣赏与创作中国画,甚至领悟到超语义的信息。

(四)寄情山水——像艺术家一样的创作

美术创作是经过欣赏、临摹、借鉴画家的美术语言,体验和观察现实生活,通过写生获取素材,再构思、再构图的一个过程,是通过眼、脑、手高度协作的过程。有经典的中国画美术语言,又联系学生的生活,这样的创作才是对学生有意义的。

为了让学生能像中国画家那样创作,能够体会传情达意,笔者通过展示中西方不同的曲谱让学生发现其特点并播放《流水》与其中国乐谱旨在让学生知道中国山水画与中国音乐一样都是经由作者内心达意的。笔者让学生选取印象最深的旅游照片并与同学一同分享快乐的故事,挖掘他们心底最深的情感。在创作时也让学生明白绘画不是简单的将景再现与纸上,而是要思考如何借鉴大师的绘画语言,如何融入自己的个性、思想等对作品进行艺术处理。学生回想旅游时的心情,利用所学过的中国画笔墨程式,構思、寻找素材,借鉴芥子园画谱中的美术语言并勾画草图、完善绘制自己的中国画创作。

四、结章

本文主要针对目前初中学校缺乏本土文化的继承与学习,中国画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国粹已被遗忘,笔者关注的并不仅仅是中国画技法的学习,而是希望借助中国画这一传统绘画唤起学生珍惜与热爱本国的传统文化。学生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感受到了中国画独特的魅力,学会了与传统绘画对话、从中国画中看中国其他艺术,在鉴赏时学会思考,更好的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将中国文化更好的传承下去。

国画学期教学计划范文第3篇

我一直认为,在小学水墨画教学中,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由于历史文化的影响,以及传统教学模式长期的作用下,小学国画教学还是以临摹范画或教师画一笔学生练习一笔的现象,一节课下来,全班完成了同一幅画,教师、学生家长在评价作品时是与教师范画是否相近为标准,摹本都是教师创造出来或选择来的东西,不必说,自然是成人化、模式化的内容,硬让儿童跨越几十年的年龄界线,去适应成人眼睛里的世界,孩子怎么可能接受?结果不外乎两种,好的结果是少数痴迷于美术的孩子学“进去了”,成了“小大人”,先天不足地、过早地、人为地让孩子进入到一个莫明其妙的专业美术圈子里,成为美术教育的牺牲品;不好的结果是绝大多数孩子认为美术太难学,索性与美术绝缘。他们与生俱来的爱美之心与天生的美术表现潜能以及由此引导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被扼杀。

而姚学梅老师的这堂课有效的改善了上述不良影响,增加了孩子对水墨画的兴趣,这堂课的高效指出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拓宽教学内容,促进发散思维。

在讲解《趣味水墨》的时候没有仅让学生学习怎样拿毛笔,怎样用中锋、侧锋等知识,而是先请出小毛笔,再以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为主线,让学生在游戏中了解了水墨画的知识,拓宽了孩子对水墨画的原始见解。最后把自己所想表现的形象以及周围环境作进步的练习,并且完成一幅作品,这样学生有一个自由发挥的余地,给予创作的空间。

二、改变形式,提高学生的兴趣。 传统的教学中是以教师传授技法为主,重视画面的构图,每位学生在已有的框式下进行临摹,学生最终只能成为画匠。本节课通过老师带领小朋友做游戏等方式,并播放很多孩子感兴趣的儿歌,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同学间的协助精神得到培养。通过共同作画学生能够相互取长补短。绘画水平得到提高,同时学生的绘画兴趣也越来越高。

三、内容形式多,学生热情高。

传统的国画教学内容不外乎山水、人物、花鸟以传统的单墨进行着,小学的国画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贴近他们的生活。在《趣味水墨》这课中,老师运用春、夏、秋、冬这四个季节,并通过儿歌欣赏,提高学生热情,因为这些对他们来说是非常熟悉的,所以绘画起来非常有劲,这对学生的创造思维也得到培养,同时学生在进行绘画时经常考虑到如何用笔、用墨和用色,这对学生绘画综合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益的。

四、了解大师作品。

这是本节课的又一特色,有的老师在讲解水墨画过程中单纯让学生临摹大师作品,这种做法超出了学生的欣赏能力,是不可取的。而有些老师完全抛弃大师,只让学生学习最基础的知识,这使学生的意识无法上升到更高的程度,当然也不可取。《趣味水墨》一课既关注到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又向学生生动的介绍了吴冠中等中国水墨画大师,而且在创作过程中使学生的作品与大师作品相结合,最后指导学生创作出高水平的水墨画,这点充分体现了了解大师作品的重要性。

国画学期教学计划范文第4篇

摘要:在信息技术日益成熟、普及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小学美术教师开始认识并重视起信息化教学在课程讲解中的应用,一系列有关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也先后诞生并取得了可观的成效。基于这一认识,笔者将从中国画教学的角度切入,以信息化教学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为主题撰文,并围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完善学生技能理解、丰富学生知识储备等主题提出一些策略性建议,以资诸位参阅、分析。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小学;美术;中国画教学

小学生正值身心发育的初级阶段,对于抽象性较强的概念、理论性知识不具有成熟的理解能力,同时也缺乏足够的学习热情;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画在诸多画派中具有最为突出的抽象特点,且有着内容非常丰富的关联文化系统,这显然会给小学生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困难。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务必要借助信息化技术所具有的多元优势来调和上述两方面事实之间的矛盾,帮助学生以更为良好的状态取得优质的中国画学习成果。

一、利用信息化技术激发学生学习中国画的兴趣

正如笔者在前文当中所提到的,小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比较薄弱,很难对抽象性较强的中国画学习形成浓厚的兴趣。对此,小学美术教师要借助信息化技术在信息呈现方面所具有的直观化、立体化、动态化的优势条件,结合学生的兴趣、理解层级以及课程的具体内容、要求,利用视频等更具感官作用效力的方式来表现中国画的各项知识元素,缩短课程内容从书本到学生脑海的思维路径,从而在更大程度上迎合学生的感官认知习惯,让他们对中国画产生浓厚的兴趣。为了进一步加强这种效果,小学美术教师还可在有关资料中加入一些学生们喜欢的成分,使学生更能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如何通过水墨画来表现简单的鸟雀形象时,教师可以先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名家作品中鸟类的形象,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些鸟儿千姿百态的形态和各不相同的动作;而后,教师可以利用影像处理软件,让这些鸟儿在屏幕上“活”起来,甚至可以让它们像人类一样开口说话,使学生获得一种如同在欣赏动画片一样的美妙体验。

二、利用信息化技术完善学生对中国画技能的理解

开展中国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创作出一幅合格的作品,而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很好地掌握基本的绘画技巧。中国画在绘画技能上突出的是一个“细”字,这对于思维有些“粗枝大叶”的小学生而言无疑是具有很大观察、领悟难度的。此时,小学美术教师就要借助信息化教学技术的动态特点和信息多向处理功能,借助视频资料来将目标技法展现给学生,同时通过一系列画面处理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观察、记住这些技法的操作细节和运用过程,以此来起到完善学生技能理解效果的作用。

比如在教给学生如何运笔时,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或直接录制自己的运笔动作和画面效果并组织学生观看,同时对一些关键性的细节内容,可通过视频的暂停、倒放、慢放、截图或画面放大等操作来突出呈现;如果设备条件允许,教师还可利用互动软件和AI操作设备来播放视频,引导学生通过虚拟操作来逼真地感受不同的运笔力度、方向所能画出的线条,使学生的理解更为完整、深刻。

三、利用信息化技术丰富学生的中国画知识储备

不得不承认的是,在小學课程体系中,美术更多地扮演着“边缘课程”的角色;而在美术模块系统中,中国画也只占到了很小的篇幅,因此只凭借课内信息很难使学生对中国画形成充足的知识认知。故而,小学美术教师不妨依托于丰富的网络资源和便捷的信息化呈现技术,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之后,根据孩子们的兴趣和学习基础来引入更为多样的课外中国画资料,既能够开拓学生的眼界使其获得丰富的知识储备,还可以深化学生对中国画魅力和关联文化的领悟、认知。

比如,教师可以在结束课程主体部分的讲解后,通过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去了解一些诸如李苦禅、齐白石、黄胄等中国画名家的故事,观看一些以他们为主角的表现这些人物优秀品质的影视作品选段;还可以带领学生了解《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等中国画佳作的创作故事。通过这些手段,学生们不仅获取了更多的中国画知识,还可以对中国画的文化和精神内涵形成初步的了解与感悟。

除了以上几方面主要策略外,小学美术教师还可将重点课程知识要点的讲解与实操过程录制成微课视频上传到本班的“云”空间中,方便学生家长在居家期间帮助孩子做相关训练和知识复习,让中国画的教学得到家校合作的强劲助力。

四、结语

科技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进步,教育的进步也同样需要得到科技的反哺,这便是所谓的“互促互进”。小学美术教师要从根本上认识到并努力践行这一点认知,在开展中国画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发挥出信息化技术的优势条件和显著作用,围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完善学生技能理解、丰富学生知识储备等要点制定、实施丰富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以直接、生动的方式领略中国画的魅力,掌握更多关于中国画的知识和绘画技艺,并进一步塑造学生良好的艺术审美情趣,以期为他们将来进一步的美术发展和综合素养提升提供可靠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冯雪莲.小学美术教学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J].黑河教育,2021(11):37-38.

国画学期教学计划范文第5篇

【摘 要】在初中美术的中国画临摹课程当中,为了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将打破传统技能灌输的教育模式作为根本出发点和着力点,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并立足学生全面发展进行指导,用创造性临摹教学替代机械化和单一化的临摹复刻,让学生在真正品味中国画艺术魅力,掌握艺术技巧的同时,受到艺术美以及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关键词】初中;美术;中国画;临摹教学

中国画临摹是初中美术中国画教学当中的一项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学习中国画必须要掌握的一种学习方法,临摹是中国画学习的基础与首要环节,和写生、创作存在着彼此承接和密不可分的联系。临摹把关注点放在学习和借鉴传统上,是初中生在中国画学习当中打好基础的重要环节。不过要想真正把临摹课程落到实处,就必须改变学生的片面认识,认识到临摹在中国画学习当中的重要价值,同时通过教师的科学化指导,增加学生的艺术创造力以及表现力,促使学生在中国画学习与创作当中逐步形成个人的独特风格,实现继承传统和创新发展的统一。

一、中国画教学中临摹的重要性分析

在中国画的学习过程中,临摹是学生近距离接触和熟悉中国画的笔墨方法,掌握中国画风格变化情况的有效路径。初中生的美术积累相对较少,美术素质发展存在一定的限制,受传统中国画训练的时间并不长,所以初中生常常不能够准确了解毛笔与国画颜料的属性情况,更无法在笔墨修养方面到达较高的层次。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提高学生对笔墨技法的掌握水平,并不断提高学生的绘画层次,就需要将临摹优秀的中国画作品当作是把初中生带入中国画之门的一把钥匙。临摹是深入研究和认真领悟前人艺术技法与思想的有效策略。初中生可通过广泛接触,并且大量临摹经典中国画作品的方式,把握中国画的笔墨语言技巧、绘画要求、创作技法等等,还可以让学生在这一过程当中受到良好的审美熏陶,提升审美格调与艺术品位,为接下来的写生与独立创作打好基础。

二、初中美术课堂中中国画临摹教学的目标

在对初中美术中国画临摹教学目标进行实际设定时,就需要牢牢把握三个维度,并在正确目标指引之下合理安排临摹活动。第一,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中国画表现形式,注意认真观察作品笔墨变化,之后再临摹作品用笔用墨;学习中国画笔墨技法,在临摹当中积累不同类别的笔墨技法,奠定创新应用的基础;提升对中国画的艺术审美能力,在临摹当中积累审美经验,提高对作品的判断能力。第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倡导学生主体参与,要求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有效借助观察、互动、体验等方法,思考和归纳中国化基本绘画方法,增强信息处理、学习探究、问题解决等方面的能力,以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第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志向,有效发扬传统艺术精粹;培养中国化学习兴趣,消除功利性思想,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把学习兴趣转化成为持久的投入动力。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教学目标需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三维目标进行合理调整与设定。

三、初中美术课堂中中国画临摹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合理选择临摹范本,保证教学质量

在初中阶段的美术授课当中,由于教师所面对的学生群体是初中生,而初中生的国画基础相对薄弱,缺少学习经验的积累,在中国画的临摹当中也常常表现的不够理想。考虑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必须在中国画临摹教学指导当中循序渐进,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尤其是要精心选择高质量的临摹范本。临摹范本属于中国画临摹教学的核心内容,不管是教学安排还是学生的学习实践,都必须紧紧围绕范本展开。教师在教学准备阶段必须将精心选择临摹范本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为了保证所选择范本和初中生的学习要求相符,必须考虑下面几个条件:一是难易适度。初中生的绘画水平与对中国画的理解认识都是比较有限的,保证了临摹的中国画作品难易度适当更能让他们从中得到成就感和自信心,否则会让学生生成挫败感,甚至会放弃临摹学习。二是分量适当。在对中国画作品进行临摹时,需要坚持分量适当的原则,分量越多要花费的临摹时间也就越长,同时也越容易让学生生出枯燥厌烦的心理,而一旦学生出现兴趣减退的情况,就会影响到临摹效果。再加上美术课堂时间非常有限,要避免安排分量过大的练习活动,以免影响到整体的教学效果。三是考虑学生个体需求。不同的初中生有着不同的个体要求与兴趣爱好,所以教师在选择临摹材料时要满足学生的差异化要求,给学生提供适合他们临摹的多样化作品,同时也要给他们提供自主选择的权利,有效培养学生的临摹兴趣。

(二)科学组织临摹教学,优化教学指导

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需要合理安排每个教学环节,在活动当中进行耐心指导。只有确保教师对各个环节的合理化安排能够充分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自主参与,那么才有可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对临摹教学活动进行组织安排的过程中,首先应该考虑学生的个性化,改变过去组织安排单一化教学活动的局面,否则会让学生失去临摹的激情。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要积极组织安排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比方说安排小组临摹比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防止学生在临摹中国画作品的过程中出现枯燥乏味的不良感受。为了保证活动的实施质量,为学生的实践创作打好基础,教师还要善于在临摹教学当中安排一定的欣赏与创作活动,并把临摹、欣赏和创作结合起来。例如,在临摹郭熙的《早春图》时,教师就可以先引导学生对这幅中国画作品进行欣赏,了解作者的笔墨特征以及从中传达的思想情感,之后在鼓励学生进行积极临摹,甚至是在临摹之后进行作品创作,画一画自己眼中的早春图景。这样的活动会对学生产生更大的吸引力,也能够让学生在临摹课程当中保持愉悦感和良好的自信心。

(三)选取多样临摹方式,突出主体地位

初中生是一个活泼活跃且有很强自主意识的群体,他们在中国画临摹学习当中并不希望运用单一化的临摹方式,而是想要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临摹方法,让他们在临摹过程当中品味中国画艺术的魅力,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考虑到初中生的学习特点以及内在需求,可以考虑选取对临、背临、意临相结合的方法。对临指的就是严格依照范本用笔用墨和章法开展临摹活动,选用的纸张和创作材料都需要不可能和原有作品一致,避免作品在临摹当中走样。为了保证对临的效果,要求学生先认真阅读原有作品,品味其中的笔墨章法和精神,了解画家的创作心境,甚至可以查找画家同期的其他作品,避免发生谨毛失貌的问题。初中生对临应先从局部开始,之后再从整体上着手,也就是在学生具备一定基础之后,整体临摹有代表性作品,比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李唐的《万壑松风图》。背临指的是背着临本临摹,是在对临基础之上的发展,需要学生在熟悉范本的情况之下开展,能够有效检验并且展示学生的对临效果。意临则是在背临基础之上加入自己的感悟与理解进行临摹,是一种创造性临摹方法。

在绘画领域,古今中外的绘画学习都将临摹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与手段。尤其是在中国畫学习当中临摹更是非常重要,临摹课程在中国画的课程体系当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完善学生高层次技巧和审美的必经之路。由于临摹比较枯燥乏味,如果没有选择正确的临摹方法,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临摹兴趣的话,将会给实际的学习质量带来不利影响。这就需要美术教师加强对初中生艺术学习特点和内在规律的研究,分析当前学生在中国画临摹学习当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让学生学会吸收借鉴,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思考,为创作出带有个人风格的优秀作品打下坚实基础,进一步增进对临摹重要性的认知,并把正确认识转化成为实际行动,保证临摹效果。

(江苏省海门市海南中学,江苏 南通 226100)

国画学期教学计划范文第6篇

在20世纪之前中国画教学是师徒制, 绘画从临摹入手, 培养了那时的中国画画家。进入20世纪以来, 美术院校受西方教学模式影响, 从素描着手、重视写生, 结合对古画的临摹, 培养了一批新一代的中国画家。今天我们以新的高度回顾中国画的教学, 对中国画造形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作以探讨。

在中国画造形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 片面强调技法的训练与临摹, 以“笔法”、“墨法”的训练为教学原则, 使学生产生误解, 认为中国画的就是对“笔法”和“墨法”的掌握, 忽视了物象造形。 (2) 对中国画概念的模糊, 造成学生对中国画认识的不足, 缺乏对学生绘画思维方式的正确培养和引导, 从而无法把握中国画造形的应用。 (3) 忽视中国文化在美术教育中的作用, 中国画博大精深, 文化内涵深厚, 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积淀才能更好的学习这门艺术。这些原因使中国画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 对中国画教学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

谢赫在“六法”中提出“应物象形”, 宗炳《画山水序》也说“以形写形”, 说明绘画反映生活离不开具体的形, 没有形象就没有绘画。中国画的写意观早已基本形成, 并在理论与实践上不断丰富和发展, “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写生者贵得其神, 不求形似”、“缘物寄情, 物我交融”、“神遇而迹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等等, 都是中国画写意理论的精华。20世纪前的中国画教学是师徒制, 无论在中国画或是中国艺术精神的传承与发展中都具有重要意义。20世纪以来美术学院的教学模式从素描入手, 往往更为注重技法的训练, 对笔、墨的训练, 虽然解决了师徒制教学中保守、不利于创新的弊端, 但是随之也产生了一些问题, 例如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 为了画画而画画, 不去深究中国画的内涵, 反映在中国画造形中就表现为缺乏意象思维、不能很好的把握中国画的造形。中国画的造形是“意象”造形, 追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以形写神”, 而学生对造形认识不够深刻, 应该更多的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画的精神, 关键是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感悟古人的精神生活, 沐浴古风, 了解东方情韵对人与自然和谐的一贯追求, 还有对内心世界祥和的无限向往, 以此去触摸中国画的核心。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包罗万象, 而中国画是一枝生长在中国文化土壤中的奇葩, 与其他文化例如琴、棋、书、诗、印紧密相连, 中国绘画史又与中国各时期文化背景紧密相连。中国文化是中国画生长的土壤, 学习中国画就不能割裂她的血脉仅仅学习中国画, 必须汲取更多的营养才能丰富对国画的认识, 古有“琴棋书画”、“诗书画印”、“书画不分家”等论说, 可见中国画的学习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积淀。在中国画教学中应开设艺术欣赏课、古诗词欣赏课等一些能够给予中国画学习更多辅助的课程, 从而培养和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化学习的兴趣。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构思、造形、笔墨、意境、诗词、书法和篆刻等方面的教学活动, 把学生带到艺术情感的世界之中, 激发其想象力与创造力, 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审美情趣, 完成整体人格的构建和修养的提高。

因此, 在中国画这一特定性的教学活动中, 正确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意象”思维, 让学生掌握“写意”的造形观, 并依此去指导技法, 驾御技法, 才能使中国画教学的目的得以更好的贯彻。

摘要:中国画的物象造形追求意象造形, 那些突破客观物象的明暗、体积和写实手法的作品, 将绘画的表现提到“传神”的理念高度, 从而使中国画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绘画形态, 构成了中国画独特的审美意境。造型是中国画教学中的一个环节, 中国画造形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由此对造形教学产生了思考。

关键词:中国画教学,造形,意象

参考文献

[1] 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5 (7) .

[2] 邓乔彬.中国绘画思想史[M].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1 (9) .

上一篇:大学毕业毕业留言范文下一篇:工商银行企业u盾登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