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会计信息化论文范文

2023-10-10

云计算会计信息化论文范文第1篇

一、大数据时代下云计算技术对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冲击分析

(一)信息量的冲击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随着会计工作的发展趋势不断变化,会计工作所涉及的数据量越来越大,数据计算分析的难度也越来越高,这自然给企业的会计工作带来了很大冲击。为了更快更精准的完成会计工作,应当更加重视在对于云计算技术的应用。为此首先必须要根据信息量的增加去思考技术应用改革的策略,以此去推动工作的改革。

(二)安全性冲击

云计算技术的产生与应用,都主要基于信息化的网络环境,网络环境没有实际的局限,所有的信息,在网络平台上都是以数据的形式存在,有一定的规律可破解,所以只要不法分子掌握了数据破解的规律,便可以对企业的信息化会计平台的账号与内部数据进行窃取、篡改或是非法散播,财会相关数据一旦出现丢失等问题,对于企业来说将会造成无法预估的损失。为了确保会计数据安全,必须要意识到安全问题所带来的冲击,进而解决安全问题。

(三)人员的知识与技术冲击

技术优势能否得以体现,与相关人员的应用有着无法分割的重要关系。云计算技术也是如此。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随着技术发展越来越快,企业内部的财会人员要跟上技术发展的趋势,也有很大的压力。特别是对于年龄较长的自身财会人员来说,对于新的知识与技术的掌握及应用,并不能如同年轻员工一样得心应手,这是很大的冲击。

二、大数据时代利用云计算技术推动企业会计信息化的策略

(一)做好信息整合与分类

在当前的时代,财会工作面临着更大的信息量,需要同时完成更多数据信息的处理,这对于财会人员来说,是必要的任务,也会随之带来巨大的压力。为了更加快捷的完成信息的收集、分析、计算与管理,首先必须要运用信息化的平台结合云计算技术,建立起功能更加全面的财会信息化平台。首先要对财会信息进行分项录入,分支选项应尽可能清晰,包括部门、岗位、录入时间、录入项目名等等。这样一来在信息录入后,查找时才能更加便捷。此外系统的数据处理相关模块应当具备多项目批量处理的功能,这样才能确保减轻会计工作的压力,减少工作量。

(二)维护网络环境安全

云计算技术的产生、应用与发展都无法脱离网络平台,所以便必然要面临当前复杂的网络环境所带来的安全冲击。网络平台上的一切,都是以数据形式存在,包括所有的会计信息,所以只要掌握了一定的规律,早一步发现会计信息化平台尚未被发现的漏洞,加以利用便能够破解,达成窃取、篡改甚至非法传播数据的目标。所以要更好的完成会计工作,必须要首先引入更加可靠的网络安保技术,特别是要针对会计工作的需求去选择网络安保程序,维护网络环境的安全性。此外为了避免信息的泄漏或是丢失,必须要对系统的版本及时进行更新,以保证会计工作环境安全。

(三)进一步完善财会人员知识与技术体系

财会人员的知识与技术能力,是决定着其工作效率与质量的关键要素,但是在当前的趋势下,企业虽然更加重视内部资深的成手财会人员,但是有着丰富经验的财会相关人员,普遍年龄较长,对于新的技术、新的专业知识并不具备很强的学习与理解能力,因为已经脱离了学习的黄金时期。多以企业要确保其能力得到提升,首先必须要开展系统化的知识与技能培训。随着云计算技术的不断革新,企业必须要随时开展技术培训,这样一来才能及时更新人员知识与技术体系,这是财会工作发展的必然需求,对于企业的财会工作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结语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企业财会工作的发展面临着新的趋势,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在这样的趋势下,为了保证云计算技术的优势得以体现,文章针对大数据时代下云计算技术对于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冲击与其应用策略进行了思考,以促工作改革,这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趋势下,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摘要:所谓大数据时代,主要是对数据普及的时代背景的概述。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数据广泛存在并应用于各个领域,互动性更强、操作更加便利,这也推动了云计算技术的产生与云平台的发展。但是与此同时,也面临着因这一时代背景所带来的风险与挑战。在当前时代的企业会计工作过程中,也需要考虑到大数据时代背景,用到云计算技术,而由此带来的信息化冲击,则是必须要思考的课题。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云计算,企业会计信息化

参考文献

[1] 曹姝,王琬璐.大数据时代企业会计信息化风险与防范策略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13):189-190.

[2] 车轩.论大数据时代下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经贸实践,2018(03):289.

云计算会计信息化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教育信息化治理是信息技术系统与教育治理系统实现融合后的系统形态,其实践过程是教育治理信息化。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教育治理系统与信息化系统逐步融合,形成了初具規模的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正朝着多元化、统合化、人本化方向发展,对治理体系研究提出新要求。同时,教育信息化治理特别是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建设中存在统筹不足、效能不够等问题,也迫切要求着我们加强治理体系研究。为此,该文运用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视角对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进行了理论建构,通过分析和总结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的“五主体”、教育治理过程的“四环节”和教育信息化治理的“五切点”,提出了以信息化治理主体层、信息化治理网络层和信息化治理应用层等为主要内容的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三层”模型,梳理了治理主体信息化、治理网络全纳化、治理应用融合化等行动策略,以期为未来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治理;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复杂适应系统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有力保证,既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又是一个重大现实课题[1],为我们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的行动遵循。强国必先治教,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独特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决定性作用,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理应把教育治理体系建设摆在优先位置。当前,教育事业正迈入新发展阶段,被赋予“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新使命,这也更加要求全社会特别是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结合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信息化是推动教育治理、达成教育善治的必由之路[2]。当今世界,信息科技不断发展成熟,与各个行业不断融合,创生出许多新理念、新模式、新生态,对行业治理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在教育治理领域,人们发挥信息化手段在提供物理载体、生产信息数据、提升治理效能等方面的作用,不断完善信息化条件支撑下的教育治理体系,不断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治理的融合研究[3],取得一定进步。但同时,随着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任务的变化和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向纵深发展,在教育信息化治理特别是面向中小学校的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领域,由于系统性理论研究相对缺乏而导致的体系建设“碎片化”、治理效能不足等问题也正日益显现出来,成为全面推进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中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为此,本文着眼于新发展阶段“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要求,积极响应推进新时代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要求,以探索构建面向中小学校的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为研究主线,引入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对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开展探究,试图为未来进一步推进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建设提供一定参考。
二、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的发展基础

(一)概念界定

从词义结构看,“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主要包括了“县域”和“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两部分:

其一“县域”为概念边界,主要指以行政县为单位的区域。根据我国《义务教育法》“省级统筹,县级主管”规定及现有治理实践,可将研究范畴框定为同一行政县范围内的中小学阶段教育。其二“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为概念核心,其中“体系”是多个系统的整体总称,对研究视角与方法提出了系统性要求;“教育信息化治理”则对“体系”的功能、目标以及演进路径等属性进行表征,基于现有信息化教育的论证基础[4],我们可从系统理论角度,将“教育信息化治理”明确为教育领域信息技术系统与治理系统实现融合后的系统整体状态。

由此,结合教育“善治”目标理论[5],我们可进一步将“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界定为:以县域教育“善治”为目的,实现信息技术系统与教育系统相互融合后的整体系统。其演化发展过程为“县域教育治理信息化”,即县域教育相关治理主体将信息理念、信息技术、信息实践等贯穿于教育治理全域,以实现教育治理科学、高效、公平、有序“善治”目标的过程。

(二)实践发展

教育信息化治理是教育治理与信息化相互交融的系统整体形态,但其实践发展却是一个由点到面、逐步普及、逐步拓展的渐进过程。对于目前的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而言,其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一是教育信息化治理的“游离”阶段。“教育治理”概念的提出由来已久,其最早可见于1900年Science刊文对美国纽约州教育行政情况的介绍,但其“治理”内涵主要等同于“行政管理”[6]。直到20世纪70年代,“教育治理”才有学者以治理理论的视角运用到大规模城市与学校教育政策的探讨中[7]。我国“教育治理”则是历经20世纪80至90年代的教育“治理整顿”“薄弱学校治理”“乱收费治理”“社会综合治理”等行政为主的政策实践后,再有高校学者将治理理论引入高等教育领域治理实践中。另一方面,由于此阶段的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等技术尚不成熟,教育信息化应用尚未普及,教育治理与信息化的交集只零星存在于办公自动化等领域,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亦尚未形成。

二是教育信息化治理的“萌芽”阶段。21世纪初,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开始迈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了改变,也对教育治理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各地将信息化作为教育治理实践中的技术手段,充分发挥数字化、网络化优势,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数据收集、统计、分析等治理场合的应用,相关学者也对信息化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等治理方面进行了探索,进一步丰富了教育信息化治理内涵[8]。另一方面,教育信息化也得到了国家高度重视,制定出台了《教育信息化“十五”发展规划(纲要)》等政策,要求县域教育部门要加强协调,增加投入,加快完善信息技术基础环境[9] ,夯实教育治理基础,以“政府部门主导”为主的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初步形成。

三是教育信息化治理的“扩展”阶段。随着各地“三通两平台”等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逐步完善,教育治理与信息技术的交融场景也日渐增加。2015年,刘延东同志在全国第二次教育信息化电视电话会议上明确要求,各地要在建成“三通两平台”基础上,努力做到“四个提升”,继续推进以“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为特征的信息化教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10],进一步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迈入“普及应用”阶段。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实践也由以政府为主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向教育系统相关主体协同参与的教育教学、教育管理等方面扩展,中小学校、服务企业、研究单位等治理主体在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中作用更加显现,教育治理语境下的“多元主体、公私合作”的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模式被人们日益重视[11],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逐步显现出多元化态势。

(三)未来趋向

党的十九大以来,教育部进一步提出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要求各地要着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向“融合创新”转段升级,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与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各领域的交叉融合。从教育治理层面来看,信息化作用进一步凸显,任友群等学者率先从技术基础、流程再造、智能决策和治理交互等方面提出了教育治理的信息化路径,为研究新时代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建设提供重要参考[12],一些区域也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对教育治理进行探索[13]。特别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后,教育部等五部门围绕“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目标要求,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通知》,从国家层面明确要以信息化支撑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引导教育信息化治理迈向深入[14]。未来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将进一步发展,并呈现以下态势:

一是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的“多元化”。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建设的核心目标,是要构建满足高质量教育体系需要的教育治理体系,实现教育的“善治”。从治理理论角度来看,要实现教育“善治”目标,构建高质量教育治理体系,其首要关键是在于各个教育治理主体的充分参与,使治理决策经过充分博弈,以确保整体利益最大化。因此,未来推进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建设,其重点是要结合本县域实际,着力打造“多元参与、高效协同、开放共享”的教育信息化治理生态,有效激发教育治理相关主体活力,进而实现教育信息化治理决策的科学化、治理决策过程的民主化,促使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决策水平不断提升。

二是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的“统合化”。教育信息化治理是教育治理与信息化两个系统的统合,一方面,现代化的教育治理体系必然离不开信息化系统的全面支撑,未来教育治理的提质增效无不有赖于现代信息理念、信息技术、信息实践的广泛应用,信息化将贯穿于教育治理的各个环节。另一方面,信息化自身发展也需要在教育治理的观照下推进,通过教育治理的有效引导,促使信息技术的建设应用符合教育伦理、教育规律与教育法制,实现信息化在教育领域的有序、健康、持续发展。因此,未来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过程将是本地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治理相互融入、相互促进的过程,教育治理系统与信息化系统将日益迈向统合。

三是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的“人本化”。教育是人的事业,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必然要以实现“人”的高质量发展为前提。未来教育信息化治理也应以“人”的高质量全面发展为终极价值取向,紧紧围绕解决新时代教育“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等核心问题来推进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建设。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作为面向中小学校的基础治理系统,更要积极响应党的教育方针,凸显“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力求避免陷入由技术复杂性等导致的“教育异化”陷阱[15],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质量教育体系作出贡献。

综上所述,教育信息化治理正进一步深化发展,并正展现出更多的新趋势、新特征,这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相关理论研究,完善系统模型,推进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建设。
三、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的系统检视

(一)CAS理论契合

1994年,圣塔菲研究所中的J.H.Holland教授结合生物进化系统观点,提出了复杂适应系统(Complex Adaptive Systems,以下简称CAS)理论。该理论以系统主体为核心,揭示了系统发展的实质是源自于主体相互作用,其创造性地提出了“适应性主体”的概念,明确了“系统的复杂性源于系统主体的适应性”思想[16]。教育信息化治理涉及的主体多、关系杂、过程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其与CAS理论具有较高的契合性,为我们引入CAS视角开展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探索提供了客观条件:

一是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主体具有“适应性”。系统主体的“适应性”被认为是CAS理论强调的第一特性,是系统发展的根本原因。其主要指 CAS的系统主体通过与其它主体产生相互作用而改变自身,进而又引起适应主体间的相互作用,这种“适应”特性的积累实现了系统整体的发展。在縣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中,也同样存在着治理主体因应其它治理主体需要而不断调整完善自身的情况。如:中小学校响应政府部门要求调整自身办学行为,服务企业因为中小学校教育治理需要提供信息化支撑服务等等,这些主体行为的积累实现了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的发展。

二是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过程具有“复杂性”。“复杂性”是CAS理论对系统的基本描述,其认为系统主体的相互作用产生了系统主体的多样性、系统发展的不确定性和非线性。在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过程中,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呈现出多元发展趋势,教育治理、信息化等各个领域的治理主体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它们的治理决策往往取决于主体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同时,各治理主体的治理行动也会由于实际条件的不断变化而发生难以计量的复杂细节,这些都使得整个治理体系呈现出高度的不确定性和非线性,使我们只能从总体上争取最大化治理成效,而无法绝对精确地控制每个治理环节。

三是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具有“系统性”。CAS认为,系统由适应性主体组成,各主体相互作用产生适应变化,进而形成一定的关系结构,使得系统具有不同于组成部分简单叠加特性。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包含着同一行政县域下的涉及教育治理、教育信息化等领域的治理主体,如:政府部门、中小学校、服务企业、研究单位和学生家庭等,这些治理主体具有非常密切、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并非离散组合,满足系统性条件。同时,就概念而言,“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本身是由系统认识论所建构的概念,具备着系统逻辑,与CAS理论对系统的界定相符合。

(二)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五主体”

CAS理论认为,适应性主体(Agents)是复杂适应系统的核心要素,系统由各个适应性主体聚集而成,聚集主体相互作用造就了系统环境,引发主体适应性变化,进而使得系统不断发展。同时,这些主体又由各子级主体按照一定规则汇聚,形成了主体的边界。结合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实践,我们亦可依据治理主体的职能作用的不同,区分出政府部门、研究单位、服务企业、中小学校和学生家庭五类主体,它们在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中各具职能,并与其它主体相互作用:

一是“政府部门”,主要指县域人民政府负责教育工作的政府组成部门或者派出机构,其在教育信息化治理过程中主要发挥着重要的引导和保障作用,负责引导着研究单位、服务企业、中小学校、学生家庭等主体共同落实上级和本地教育信息化治理决策,并为本地教育信息化治理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等支撑。

二是“研究单位”,主要是由具有教育信息化、教育教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培训等职能的事业单位。其在教育信息化治理过程中主要发挥引导和服务作用。具体负责贯彻落实“政府部门”要求,为“政府部门”“服务企业”“中小学校”及“学生家庭”等治理主体提供业务指导咨询等服务。

三是“服务企业”。是指具有企业法人资格,从事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服务的单位组织。在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过程中,服务企业主要作用是落实政府部门政策,响应其它主体的教育信息化治理需要,为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提供网络条件、计算条件、资源开发、管理应用等服务,是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中重要的实践者、创新者、支撑者。

四是“中小学校”。主要是由县域政府部门举办或者纳入管理的中职学校、普通中学、初级中学、小学及九年一贯制学校等学校单位组织,是实施和传導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决策的重要载体,负责落实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决策,推进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的普及、融合与创新。

五是“学生家庭”。主要指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学生及其监护人意愿的最小社会单元组织,是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的重要服务目标,也是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的重要参与终端,对其他治理主体决策具有着重要反馈作用。

(三)教育治理过程“四环节”

教育治理是教育信息化治理的根本。从CAS理论视角来看,教育治理过程的实质是教育治理系统中教育治理主体相互作用,相关主体产生适应性变化的过程。结合教育治理理论,我们可以构建出以下教育治理过程模型(如图1所示)。

在上述模型中,教育治理主体间相互作用,根据治理进程与时序的不同,分为治理需求、治理决策、治理行动、治理反馈等四个环节。

治理需求环节,是指教育治理主体基于自身认识或受其它治理主体影响,对教育治理实然与应然之间存在的差距产生矛盾认识,进而在治理主体的相互作用下生成治理需求、形成解决方案的过程。

治理决策环节,是指相关教育治理主体基于自身发展利益对前述治理需求环节所生成的解决方案进行博弈,并经反复沟通协调后形成方案共识,进而作出治理决策,再由相关教育治理主体将决策分派回治理系统之中的过程。

治理行动环节,是指相关教育治理主体依据前述决策环节生成的共识及分派任务,结合自身实际组织治理决策落实,产生教育治理行动,并在行动过程中与相关治理主体相互作用产生行动协同的过程。

治理反馈环节,是指教育治理主体在治理行动启动后,通过治理主体间相互作用,对治理行动进行事中、事后的绩效评估,生成治理反馈并回传相关主体,从而驱动治理行动的调整或者生成新一轮治理需求的过程。

(四)教育信息化治理“五切点”

CAS理论提出,复杂适应系统具备着“流”的特性,即系统主体之间以资源流、能量流、信息流等形态进行交互作用,使主体产生适应性变化,实现系统发展。治理体系是一个逻辑概念,治理主体在教育治理过程中将主要以“教育治理信息流”形态进行相互作用,这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治理体系融合提供了天然的切入前提。为此,结合前述教育治理过程的四个环节,我们可以梳理出适用于教育信息化治理的五个切点(如图2所示)。

一是治理主体切点。该切点是教育信息化治理的原点,通过推进信息理论、信息技术、信息资源等信息化体系与治理主体整合,使治理主体具备信息化思维,掌握信息化方法,实现治理主体推动教育信息化治理主动性的提升,为教育信息化治理提供根本动能。

二是治理需求切点。该切点是治理需求环节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点,是指在治理需求环节中,相关主体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的引入、迭代和更新,形成基于信息条件下的更优解决途径,从而产生出教育治理新需求,实现传统教育治理解决方案变革和信息化创新。

三是治理决策切点。在该切点,相关主体将信息技术作为教育治理决策的资源渠道、沟通管道,促使教育治理信息在教育治理主体间高效流通,助力决策共识的达成,并使得决策部署更加协调,实现治理决策效率提升。

四是治理行动切点。在治理行动切点中,信息技术将更多体现为赋能工具的作用,相关主体将信息技术作为治理行动的基础支撑、应用资源和创新工具,实现教育治理行动的信息化赋能,促使教育治理行动得以提质增效。

五是治理反馈切点。该切点是治理反馈环节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点,即是相关教育治理主体通过信息技术提供的数据计算、推衍能力,对教育治理过程中的其它环节进行反馈控制,使教育治理更加精准有效。

(五)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三层”模型

CAS理论倡导对复杂适应系统采用分析与综合结合的研究方法,依托前述县域教育信息治理体系的“五主体”“四环节”“五切点”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从整体上建构出以下包含“信息化治理主体层”“信息化治理网络层”“信息化治理交互层”的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三层”模型(如图3所示)。

一是信息化治理主体层。治理主体层由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的五类治理主体构成。该层治理主体将依据其不同职能在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中发挥着不同作用,促使相关治理主体产生适应性变化,进而实现教育信息化治理。由此而言,治理主体既是信息化治理的供给者,也是信息化治理的需求者,其信息化治理水平决定着整个治理体系建设水平,对推进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建设全局具有决定性意义。

二是信息化治理网络层。随着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日益发展,信息化治理主体层的治理主体也更加多元,相互作用更加密切,承载“教育治理信息流”的“管道”亦更为丰富,呈现出“多对多节点”的网络形态,形成了信息化治理网络层。该层是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概念中“信息化”意蕴的重要体现,从狭义技术层面看,其包括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智—云—管—端—边”等适用于教育信息化治理的硬软件设施。从广义管理层面看,则囊括了信息化治理体系下的人、财、物、技等资源,对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起到基础保障作用。

三是信息化治理应用层。应用层内容主要为治理主体在教育治理需求、治理决策、治理行动和治理反馈等四类环节中的信息化融合应用,反映着治理体系的信息化治理实践水平。推进信息化治理应用层建设,一方面要加强技术与治理过程的融合,拓宽信息化治理融合应用覆盖面,打造更多信息化治理的应用场景;另一方面则是要创新和完善信息化治理应用机制,加强技术与治理过程融合的“元治理”,促使信息化治理应用绩效提升。
四、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的优化策略

模型建构的目的,在于认清系统实质,解决实践问题。运用CAS理论视角,我们检视了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中治理主体、治理过程及信息化治理切入点,建构了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的“三层”模型,这也为我们推进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建设实践提供了以下三项策略:

(一)治理主体信息化

治理主体层是治理体系的核心层,对于治理体系建设全局具有决定性意义。推进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建设,首先是要加强治理主体层建设,注重提升政府部门、研究单位、中小学校、服务企业、学生家庭等治理主体的信息化治理素养,使信息化治理的思想理念和行动能力成为其基本属性。具体要抓好以下三点:

一是注重信息化意识培育。“知为行之始”,信息化意识是治理主体发挥能动作用、推进教育信息化治理的思想源头,是治理主体运用信息化理论、科技尝试解决治理问题并生成信息化治理需求的先决条件。因此,推进治理主体的信息化,首先应着眼于树立培育治理主体的信息化意识,加强对治理主体信息理论、信息思维、信息技能等方面的培养,使其在教育治理过程中能够自觉主动运用信息化领域知识思考和解决教育治理问题。

二是注重信息化理念发展。科学可行的教育信息化治理,离不开科学可行的信息化理念。信息化理念是治理主体在信息意识作用下对教育信息化治理思想方法的进一步淬炼,对推进教育信息化治理具有导向性作用,是治理主体的信息化价值取向和信息化治理水平高低的重要表征。维系科学可行的信息化理念,一方面要引导相关治理主体将服务教育作为信息化融合目的,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推进融合创新,另一方面要提升治理主体的技术敏感度,使其善于运用技术方法创新教育信息化治理场景,优化信息化治理过程。

三是注重信息化能力建设。信息化能力是治理主体落实信息理念、实施教育信息化治理的关键,主要包括治理主体推进教育治理信息化的规划能力、组织能力、决策能力、行动能力与保障能力等,对治理主体信息化具有决定性作用。对于治理主体而言,提高信息化能力主要在于抓好治理主体的内部配置,做强信息化的人、财、物、技等方面保障。对于治理体系而言,则在于要抓好信息化治理的顶层设计与统筹落实,促进主体间信息化治理协同,使各治理主体的信息化合力得以發挥。

(二)治理网络全纳化

信息化治理网络层是实现教育信息化治理的重要基础,是构建科学、高效、可靠的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的重要条件。要使信息化系统贯穿教育治理全程,实现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过程与信息化系统全面融合,就必须构建一张实现狭义技术资源与广义治理主体、治理应用等全面覆盖的信息化治理网络,推动信息化治理网络全纳化。具体应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适时扩大信息技术的作用面。从狭义技术网络层面看,要结合教育治理实际需要,适时引入“智、云、管、端、边”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科学高效的技术全纳化治理网络。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为治理网络提供信息智慧;运用云计算为治理网络提供信息载体,提高治理网络的分布存储和协同计算能力;运用5G等新一代互联网技术为治理网络打通更加优质的信息共享渠道;运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边缘计算等技术为治理网络提供智能化、伴随式数据收集的能力。

二是不断优化主体服务的支撑面。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信息化治理理念,构建时时可得、处处能用、人人共享的主体全纳化治理网络。要加强信息化治理网络层对治理主体的服务支撑,实现信息化治理网络对政府部门、研究单位、服务企业、中小学校和学生家庭等治理主体的全纳性联通。要强化广义治理网络建设机制,构建政府部门投入为主、相关主体多元参与、学生家庭广泛应用的县域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机制,确保治理网络稳定可靠。要建立完善信息化治理网络安全机制,落实治理网络安全责任,加强人防、技防、物防措施,确保治理网络安全可靠、及时可达。

三是持续延展治理应用的覆盖面。要推进信息化治理网络层与教育治理的全方位融合,构建贯穿教育治理应用全程的应用全纳化治理网络。加大教育治理信息化实践力度,加强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智—云—管—端—边”的信息技术体系建设,普及教育治理信息化应用,推动实现信息技术体系对治理需求、治理决策、治理行动和治理反馈等环节的全覆盖,有效发挥信息技术对治理过程的变革与重构作用,带动教育治理效能提升。

(三)治理应用融合化

实现治理应用层与信息技术全面深度融合,是提升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实践水平的关键。从治理应用融合内涵来看,其主要包括以扩大信息化治理应用融合范围的“横向拓展”和以挖掘信息化治理应用成效的“纵向延伸”,推进治理应用融合化发展应围绕上述两方面采取行动。

一是丰富融合场景,推动信息化治理应用层的横向拓展。各治理主体应在教育信息化治理实践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时空限制、运算传输迅捷、反馈形式多元等特性,不断创新治理应用融合场景。具体而言,其可以在治理需求环节中,采取问题导向与技术突破策略,更新迭代解决方案,创新治理需求;在治理决策环节中,运用信息技术健壮主体交互渠道、完善协同机制,促进科学决策;在治理行动环节中,运用信息技术赋能,提高治理行动质量与效率;在治理反馈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构建反馈系统,扩大数据基础,促进治理行动的精准控制。

二是提升融合绩效,推动信息化治理应用层的纵向延伸。提升治理主体融合应用参与水平,建立完善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机制是融合绩效关键。要完善协同机制,有效发挥政府部门的规划保障、研究单位的服务指导、中小学校的应用融合、服务企业的创新支撑以及学生家庭的应用参与等作用,共同形成治理合力。要完善激励机制,推进融合应用试点示范,鼓励更多主体结合自身实际推进治理融合。
五、总结与展望

本文梳理了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的概念与历程,从CAS理论角度阐释了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中的“五主体”“四环节”“五切点”,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信息化治理主体层、信息化治理网络层和信息化治理应用层等为主要内容的“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三层模型”,提出了优化完善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建设的行动策略,为下阶段推进县域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完善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进行了初步探索。

参考文献:

[1] 中国政府网.习近平: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EB/OL] .http://www.gov.cn/ xinwen/2020-01/01/content_5465721.htm,2020-01-01.

[2] 任友群.实现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N].中国教育报,2016-06-10(08).

[3] 顾小清,李世瑾.人工智能教育大脑:以数据驱动教育治理与教学创新的技术框架[J].中国电化教育,2021,(1):80-88.

[4] 南国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几个理论和实际问题(下)[J].电化教育研究,2002,(12):20-24.

[5] 褚宏启.教育治理:以共治求善治[J].教育研究,2014,35(10):6-13.

[6] Anon.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in the State of New York [J]. Science,1900,11(268):256-257.

[7] Cunningham,L.Educational Governance and Policy Making in Large Cities [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1970,30(4):333.

[8] 杨冠英.信息化:我国高等教育治理的“催化剂”[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159-161.

[9] 教育信息化“十五”發展规划(纲要)[J].教育信息化,2003,(4):3-7.

[10] 教技[2015]6号,教育部关于印发刘延东副总理在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讲话的通知[Z].

[11] 张进宝,梁跃.教育治理现代化语境下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的重构[J].中国电化教育,2016,(4):7-13+51.

[12] 任友群.教育治理的信息化之路[J].中国教育网络,2015,(1):14.

[13] 赵国宏,罗宇晨等.“互联网+”背景下人才培养与育人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1,(8):126-142.

[14] 教科信函[2021]13号,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通知[Z].

[15] 杨欣.智能时代教育异化的表征、病灶及治理[J].中国电化教育,2021.(8):34-41.

[16] Holland,J.H.周晓牧,韩晖译.隐秩序:适应性造就复杂性[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何易立:一级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教育管理。

刘革平: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ounty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Governance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AS Theory

He Yili1, Liu Geping2

(1. Chongqing Educ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 Center, Chongqing 400010; 2. Intelligent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Ministry of Educ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責任编辑:邢西深

云计算会计信息化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从旅游信息化建设到智慧旅游的提出,再到全域旅游的发展,旅游产业市场环境不断变化、产业业态不断创新,呈现产业数字化、发展全域化、消费大众化、需求个性化和竞争国际化的特点。本文分析了数字经济时代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对高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发现了普遍存在专业与产业对接不紧密、课程建设滞后等人才培养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以下人才培养改革的实施路径建议:紧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明确智慧化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定位;结合人才培养定位和岗位需求,融入信息技术应用重构课程体系;依托教育理念和新技术进行教学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与行业标杆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共建校内外智慧旅游实践教学基地。

关键词:数字经济时代;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

基金项目:成都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校级科研项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旅产业协同发展研究”(21CZYR027)。
一、数字经济时代带来的新变化和对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一)数字经济时代带来的新变化

我国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推动了旅游产业与信息技术产业的快速融合,大众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也随之发生变化。“智慧旅游”开始呈现迅速发展之势,旅游景区、旅游饭店、旅游交通等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建设水平持续提升。各类手机App、小程序等移动应用的快速普及,使得机票预订、住宿预订、景点门票预订、租用车辆、跟团游等旅游产品迅速被“在线化”,满足了旅游者对旅游产品价格比对、旅游产品优化组合和便捷支付等多方位个性化的需求。尤其是大数据等技术对旅游管理、服务和营销的决策支持,使得旅游产业线上消费占旅游市场总消费的比例明显提高。与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涌现了在线旅游咨询员、旅游大数据分析师、旅游日常数据管理与维护员、定制旅行师、互联网营销师等新兴岗位。旅游管理专业应构建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数字技能及数字素养。

(二)数字经济时代对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全面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该决定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1]。2019年12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指出“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需要,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2]。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明确该计划的主要目标为“通过建设,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接更加紧密、同人民群众期待更加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更加匹配,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更加完备、制度更加健全、标准更加完善、条件更加充足、评价更加科学”[3]。以上政策文件均具体指明了一定时期内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和重点领域,突出了职业教育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历史使命。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已经形成相对成熟的人才培养体系。受大众旅游时代影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偏重对团队旅游业务的管理、服务和营销,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主要面向旅行社计调、门市接待、销售和导游等岗位。

随着数字经济逐步发展和成熟,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包括旅行社在内的旅游企业的生产经营发生深刻变化,出现了定制旅行师、旅游大数据分析师、互联网营销师等新岗位。与之对比,旅游管理专业现有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实训项目开设等与产业新岗位能力要求脱节,从而导致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难以适应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师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多为旅游管理本科和研究生学历背景,对旅游产业与信息技术融合形成的新岗位认知不充分;拥有高级数据分析能力、旅游应用程序设计等学历背景的教师相对稀缺;大部分教师缺乏长期的行业锻炼经历。学生生源类型多样,部分来自中职的学生有一定的旅游岗位基础技能。但是,学生普遍存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较弱的问题,需要通过课程教学强化职业认知和岗位技能。
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養改革的实施路径建议

近十年,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进入快车道,通过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及省、市相关项目建设,高职院校和专业已经在体制机制、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实训条件及资源建设等方面有了不同程度的积累,具备进一步开展人才培养改革的基础。与数字经济时代旅游产业转型相适应,旅游管理专业需重新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在传统旅游技能中融入信息技术,重构课程体系,开展教师、教材和教法改革,打造校内外智慧旅游实训基地。

(一)紧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明确智慧化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定位

传统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过于宽泛,造成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脱节,不利于学生能力培养和就业能力的提升。结合数字经济时代消费大众化、需求个性化和竞争国际化的特点,将“智慧营销、智慧服务、智慧管理”的能力培养渗透到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并形成相应的思政、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以成都职业技术学院文化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该专业即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适应世界旅游目的地中心城市、世界文化名城旅游产业发展需求,具有“旅游+互联网”创新创业思维,熟练掌握一门工作外语,具备较强旅游信息化应用能力,面向智慧旅游营销和管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结合人才培养定位和岗位需求,融入信息技术应用,重构课程体系

数字经济对旅游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重新构建课程体系。以模块化课程体系规范教育教学,构建公共基础课程、选修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专业拓展课以及单项实践(实习)项目等多模块课程体系,兼顾各模块课时比例和理论与实践课程课时比例,保障人才培养科学有序进行。

以新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新增课程或在原有课程基础上新增教学单元,如对照旅游大数据分析师的岗位需求和“1+X”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开设旅游大数据分析课程,对照互联网营销师新职业岗位要求调整旅游网络营销课程教学内容,加大对学生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三)依托教育理念和新技术进行教学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课程思政”作为教育教学推进的重要工作。引导专业课教师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在专业建设、课程教学、教材建设、教学研讨、教学评价等活动中充分融入思政元素,进行各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示范团队和示范课程项目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在专业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以“旅游+”为视角,在旅游电子商务、旅游网络营销、旅游项目策划等专业必修课教学中开展“双创教学”,拓宽学生的创业思维;以“互联网+”为视角,在课堂外组建学生创新创业团队、打造创新创业项目等,以互联网为平台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提升学生的专创融合能力。

开发活页式、案例式等新形态教材,以适应项目制、任务式课程教学的需要。对教学实训结果要求不唯一的课程采用活页式的教材编制方式自编教材,以旅游大数据分析课程为例,在数据管理解决方案、互联网智能数据抓取等教学环节,学生训练的成果内容可能区别较大,但都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或数据采集价值,通过活页式教材设计,学生可自行在教材中增加训练成果内容。对教学内容模块多、技术更新快的课程采用案例式的教材编制方式自编教材,以旅游网络营销课程为例,设置搜索引擎优化、搜索引擎营销、信息流广告、ASO优化、微信营销、微博营销、短视频营销、直播营销等多个主题学习单元,结合数字经济时代旅游网络营销中不断涌现的新营销方式和新营销案例,以二维码动态存储案例资源,形成案例资源更丰富的新形态教材[4]。

在传统多媒体技术应用的基础上,结合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如运用智慧职教、慕课等在线教育综合平台发布课程资源,利用云班课平台组织课堂教学,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与学生开展教学互动,结合大数据分析结果对学生学习开展评价等,搭建起资源发布、教学组织、课内外师生互动、教学评价的信息化通道,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四)与行业标杆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共建校内外智慧旅游实践教学基地

智慧化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要求有与之配套的实践条件保障。在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面,对应智慧旅游数据采集、挖掘、分析和应用等实训需求,建设旅游大数据实训室,对政府数据开放平台公共资源、网络开放空间信息、项目调研采集数据、教学大楼人流量等数据进行处理,提升学生旅游大数据分析与应用能力[5]。对应智慧旅游个性化管理、服务和营销需求,建设定制旅行实训室、旅游網络营销实训室和旅游电子商务实训室。定制旅行实训室主要开展旅游资源盘点、游客画像分析、旅游产品组合与成本分析、游客满意度分析等实训项目;旅游网络营销实训室主要开展搜索引擎优化、搜索引擎营销、信息流广告、ASO优化、微信营销、微博营销、短视频营销、直播营销等实训项目;旅游电子商务主要开设电商网页设计、线上店铺管理、在线旅游代理交易等实训项目。

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面,要对接智慧旅游行业标杆企业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通过真实项目、真实岗位实践,提高学生的智慧营销和管理能力,校企共育智慧化的旅游管理人才。要开设定制旅游产品设计、网络营销与电子商务综合训练等课程实训,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真实项目引入校内,提升学生运用大数据思维和信息化工具进行定制服务、线上营销和在线销售的能力。与区域内智慧旅游信息技术领军企业、智慧旅游实践与应用示范企业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开展新生入学入职教育和毕业生顶岗实习,使学生在真实岗位中强化认知、锻炼技能。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2014-06-22)[2021-09-17].http://www.gov. cn/zhengce/content/2014-06/22/content_8901.htm.

[2]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 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9-02-13)[2021-09-17].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 content_5365341.htm.

[3] 教育部网站.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的通知[EB/ OL].(2020-09-16)[2021-09-17].http://www.gov.cn/ zhengce/zhengceku/2020-09/29/content_5548106. htm.

[4] 朱旭琴.新时代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2):159-160.

[5] 王璐.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研究现状分析[J].科技经济导刊,2017(13):149.

云计算会计信息化论文范文第4篇

会计作为反映企業经济业务的计量工具,在企业日常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会计信息化也是企业信息化进程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对于中小企业而言,由于内外部条件的限制,传统会计信息化软件并不能达到最优效用,云会计在数据共享、节约成本等方面的优势为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创造了条件。本文探讨了云会计在中小企业的实际应用及其对于会计信息化的推动作用。

一、云会计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一)实现数据共享。和传统的会计电算化相比,云计算可以在云端实现核算业务和数据共享,用户可通过任何端口接入云会计平台,实时了解企业资金运营、进销存等情况,从而减少中间环节,提高管理效率,节省了企业在人力、时间、空间等方面的成本。

(二)具有较低的成本。云会计向用户提供的是无需安装的在线服务,替代传统的软、硬件服务,使用者可通过电脑等电子终端访问平台,并按照企业实际的业务需求购买相关服务。在此过程中不需要购买和安装任何硬件设备,避免了设备由于技术进步而需要的更新换代,也节省了因维护系统和硬件所产生的人力成本和维修费用。

从实务来看,金蝶推出的精斗云、浪潮推出的浪潮易云等在线服务平台,都是针对中小企业会计核算提供服务,且经过对比和调查,价格相对较低,根据实际业务需求,500—1200元/年不等。

(三)数据安全性高。在云会计服务平台中,服务供应商负责整个云会计系统的平台建设,以及包括虚拟化、管理、数据库、用户接口、防火墙等在内的基础设施,供应商内部雇佣专业的技术团队人员对平台进行日常维护,数据安全性得到了保障。

二、中小企业现状分析

中小企业是指生产经营规模属于中小型的各种所有制和各种形式的企业,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它经营方式灵活、投入资金少且成长迅速,作推动创业创新的中坚力量,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许多就业机会。

(一)中小企业规模和资金有限。由于资金和规模的限制,中小企业无法负担如用友ERP之类的大型会计信息化软件,也无法聘用专业技术人才,同时,冗杂的业务功能无法得到完全利用,也造成了资源上的浪费。

(二)中小企业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升。一方面,部分管理人员尚未认识到当今时代的企业财务管理发展方向,导致企业整体水平停滞不前,无法在“互联网+”趋势下获取优势。另一方面,企业也应该提高对财务人员素质的要求,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资格证书,更需要有丰富的实践技能,能够适应云会计模式下的核算。

三、文献综述

深入了解云会计,就要从云计算基础概念开始。云计算是建立在互联网平台上的新型计算模式和商业模式,方巍等人(2012)对云计算的基础知识进行了阐述,介绍了包括软件即服务、平台即服务、基础设施即服务在内的三种交付模式、四种部署模式和五大特征,内容较为详尽。

程平等人(2011)开启了云会计的理论研究,阐述了六大应用优势,以及在实际操作中中小企业应该关注的方向,之后,程平及其团队对云会计在审计信息、纳税等方面进行了继续的深入研究。胥卫平(2013)分析了中小企业无法负担大规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成本过高、风险较大等原因使得中小企业无法像大型企业一样投入传统会计信息化建设,云会计的出现无疑成为了一种新的选择。钱大伟(2016)从会计信息化建设的环境层面出发,详细对比了云会计三大模式和传统信息化的优劣,论证了发展云会计的必然趋势,并引入具体案例,说明了云会计对于企业具有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协同管理等促进作用,将云会计的发展和互联网大环境结合起来,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四、云会计下的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

(一)功能定位。在大数据环境下,企业财务云会计系统可实现三个主要功能定位,分别是数据管理功能、知识管理功能和决策支持功能。数据管理包括对财务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应用,通过数据处理获取潜在信息、监测风险,主动应对市场;知识管理功能是通过搜集、应用、分享和评估等手段,完成会计知识与技能的整合,构建完善的会计知识共享和学习平台,利于新员工迅速上手企业财务工作、利于管理者更好地掌控企业全局规划;决策支持功能是在数据管理的基础上,快速响应用户业务需求,在较短的时间内为用户提供决策支持。

(二)优势。

1.提供高效率的在线报账系统。对中小企业而言,费用报销类业务属于日常业务类型。云会计模式下,可以以费用申请、借款、报销、支付、分摊等业务为监控重点,完成从事前到事后的全程监管,提高报账效率和准确性,防止内部徇私舞弊现象。

2.根据实际业务需求选择所需服务,实现财务共享。以金蝶推出的精斗云为例,该云会计平台提供云进销存、云报销、云财贸等几大模块。其中,云进销存包括进货、销货、仓库、资金、信息五大功能,和传统软件不同的是,它实现了“云端”和“共享”,即多门店、多仓库、多部门协同办公、数据共享。

五、结语

在“互联网+”时代下的新兴词汇包括大数据、云计算、软件即服务(SaaS)等,作为改革和创新的坚实力量,中小企业想要立足于发展浪潮中,就应当充分利用云技术,推动企业会计核算和管理工作的信息化。(作者单位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商学院)

云计算会计信息化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本文分析了“互联网+”背景下的品牌经营逻辑变化及其对企业品牌国际化的影响,提出了企业品牌国际化战略的三个新思路:多品牌战略思路、品牌战略系统整合思路与品牌生态圈竞争战略思路,并以安踏为案例,阐释了“互联网+”背景下的“安踏”品牌国际化对上述三种战略新思路的运用。

关键词:品牌国际化;“互联网+”背景;“安踏”品牌案例

自2013年以来,4G通讯技术逐渐成熟并得到普及应用,社会经济环境已然处在“互联网+”背景之下。“互联网+”背景对企业品牌国际化必然产生影响,企业品牌国际化战略应适应“互联网+”的背景环境从而应有新思路。泉州体育用品企业安踏(福建)鞋业有限公司成立于1991年,“安踏”品牌应运而生。二十多年以来,安踏的品牌运作具有开创性, “安踏”在品牌国际化经营中,较好地适应了“互联网+”背景,安踏的品牌国际化具有引领性,其经验值得借鉴与推广。

一、“互联网+”背景及其对企业品牌国际化的影响

(一)“互联网+”背景阐释

“互联网+”背景是指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为标志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经济正逐渐实现深入融合。这种融合的关键是数据技术(Data technology)的成熟与应用。由于现代数据技术的应用,经济活动的设计、制造、流通、消费等所有环节数据化,并以数据的形式与信息网络实现充分连接,经济活动中的数据交换具有即时性、数据处理具有科学性。数据技术的应用正改变着商业逻辑。首先,数据技术(Data Technology)成为企业的核心资源,基于数据技术的信息取得与整合能力、市场感知与预测能力、关系整合能力成为企业的重要能力。其次,数据技术的应用使企业跨界整合能力大大增强,跨界协同创造价值正引领企业的价值创造方式;同时,数据技术的应用也极大地便利了顾客参与价值创造,顾客成为协同创造价值的重要参与者。再次,数据技术的应用使企业能精准地把握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并能实现广告营销信息的精准推送,促进精准营销时代真正到来。

(二)“互联网+”背景下的品牌经营变化

“互联网+”背景下的品牌经营逻辑将发生如下变化:首先,数据资源、数据技术能力成为品牌经营最重要的新资源与新能力。在“互联网+”背景下,品牌经营要以数据依据,品牌产品的生产、品牌服务的提供、品牌形象的塑造、品牌信息的传播等品牌经营各环节都以可靠的数据为支撑,数据资源成为品牌经营最重要的新资源;品牌经营数据资源的获取、传递、处理都需要过硬的数据技术,因此数据技术能力成为“互联网+”背景下企业品牌经营最重要的能力。其次,多方协同共创价值成为品牌价值创造的新方式。在“互联网+”背景下,由于数据技术的应用,企业内部整合能力与企业跨界协同潜力大大增强,品牌价值创造既源于品牌企业内部又不局限于企业内部,品牌产品的研发可能是在产、学、研与消费端的共同参与下完成,品牌产品的制造可能在原料供应商、物流配送商、生产制造商等多方协同下完成,品牌产品的销售也可能在产品提供商、物流配送商、独立支付方以及广告商等多方协同下共同完成,上述各方在品牌经营的各环节协同共创品牌价值。再次,精准、及时地服务顾客成为品牌经营的新要求。在“互联网+”背景下,数据技术强的企业能够精准地掌握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能快速地生产出消费者所需的个性化产品、能通过科学布局物流系统从而实现及时高效的物流配送,甚至广告信息都能根据消费者的需要实现精准推送,品牌企业基于创造品牌优势的需要更需要精准、快速地服务顾客。

(三) “互联网+”背景对企业品牌国际化的影响

“互联网+”背景对企业品牌国际化具有战略性意义,企业品牌国际化在战略思路上应做适应性调整。首先,企业品牌国际化应主动适应“互联网+”背景,大力发展数据技术,积累数据资源。有关学者在文献总结的基础上将品牌国际化界定为:“在国际市场尤其是在国际主流市场建立品牌资产的过程”,而国际主流市场美、欧、日市场已然是“互联网+”背景市场,其他国际市场或已然是、或将成为“互联网+”背景市场,品牌国际竞争依靠数据技术与数据资源是大势所趋,因此企业品牌国际化应主动适应“互联网+”背景大力发展数据技术,积累数据资源。其次,企业品牌国际化应主动适应“互联网+”背景,积极应用数据技术与数据资源,整合企业品牌国际化战略系统。企业品牌国际化战略系统包含产品、广告、渠道、价格等多种战略元素,品牌国际化各种战略元素只有在系统协同的情况下才能形成合力,才能使企业在品牌国际竞争中将自身的优势充分发挥。再次,企业品牌国际化应积极应用数据技术与数据资源,以国际视野、在国际范围构建品牌国际化的合作机制,整合国内、外各方的资源,促进多方協同共创品牌价值,提升品牌国际竞争力。最后,企业在品牌国际化经营中,要重视跨文化消费者对品牌国际化的基础性作用,要运用数据技术谋求跨文化消费者的积极参与、挖掘跨文化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切实满足跨文化消费者丰富多样的个性化需求。

二、“互联网+”背景下企业品牌国际化的战略新思路

(一) “互联网+”背景下企业品牌国际化的多品牌战略思路

“互联网+”背景下企业品牌国际化的多品牌战略思路是指主张企业品牌国际化主动适应“互联网+”背景,大力发展与应用数据技术,充分把握国际消费市场多层次、消费需求多样化的现实与趋势,以多品牌的不同调性与定位满足国际市场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从而实现对市场的宽覆盖,提升品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思路。国际市场本身就是文化多样性、消费多层次、需求多样化的市场;而且,在“互联网+”背景下,由于移动互联网的应用,消费者应用互联网的便利性大大提高,全球跨文化的消费者通过移动互联网参与到企业品牌经营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大大增强,企业品牌国际化经营更易于直接深入到全球跨文化的个体消费者,企业面对的国际市场往往在更大程度上表现为消费多层次、需求多样化现象。显然,企业通过单一品牌占领多层次、多样化的国际市场具有难度很大。因此,“互联网+”背景下,企业品牌国际化走多品牌的战略思路具有合理性。企业品牌国际化的多品牌战略思路通常具有三条的具体路径:第一,针对国际市场的新情况,开发新的品牌。第二,根据国际品牌竞争的需要,从国际市场收购国际知名品牌。第三,延展与升级主品牌,开发附属品牌,应用于国际市场。根据品牌生态理论,企业品牌国际化中的多品牌需要形成品牌族群关系,以利用品牌之间的互补性实现对多层次、多样化国际市场的广泛覆盖。

安踏在品牌国际化中的多品牌战略行为体现了多品牌战略思路。安踏在品牌国际化中的多品牌战略行为主要有如下几类:第一,多途径扩充品牌资源。例如:安踏在2009年收购了国际时尚运动知名品牌FILA在中国大陆、香港、澳门的使用权,在2014年推出安踏—NBA联名品牌,在2017年收购了香港著名童装品牌小笑牛,目前安踏旗下有安踏、安踏儿童、FILA、FILA KIDS、DESCENTE及NBA系列等品牌。第二,以品牌专卖店的形式运营各品牌。例如:安踏旗下有安踏(包括安踏儿童)品牌專卖店已进驻港、澳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有FILA(包括FILA KIDS)品牌专卖店已进驻港、澳市场,还有DESCENTE品牌专卖店也在筹划进入国际市场。安踏旗下各品牌专卖店分别服务不同的细分市场,形成互补态势,例如:安踏(包括安踏儿童)品牌专卖店服务传统的大众市场,FILA(包括FILA KIDS)品牌专卖店服务新兴的中产市场,DESCENTE品牌专卖店服务高端市场。第三,以多种方式延展品牌,充分利用品牌资源。例如:安踏的FILA品牌携手著名时装设计师吴季刚(Jason Wu)推出JASON WU X FILA全新跨界系列占领设计师Jason Wu的粉丝市场;安踏在2018年在美国推出第一款全球限量版篮球鞋Anta KT3Rocco以占领球星克莱·汤普森的粉丝市场。表面地看,安踏在品牌国际化中的多品牌战略行为似乎与“互联网+”背景间没有什么联系,然而事实是,安踏上述的多品牌战略行为大多发生在2003年后4G通讯技术逐渐成熟并得到普及应用的“互联网+”背景之下。合理的解释是,在“互联网+”背景下,安踏重视适应环境,积极发展与运用数据技术,充分挖掘跨文化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发展了国际性品牌资源,关照了多个国际性品牌之间的协同互补并使之得到充分运用,从而促进了企业品牌国际化。

(二) “互联网+”背景下企业品牌国际化的品牌战略系统整合思路

“互联网+”背景下,企业品牌国际化的战略系统整合思路是指主张企业品牌国际化主动适应“互联网+”背景,大力发展与应用数据技术,促进品牌国际化战略系统中广告、营销渠道、品牌产品、产品价格等元素间的默契配合,实现品牌国际化战略系统整体运作顺畅,从而提升品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思路。在“互联网+”背景下,由于数据技术的应用,企业品牌国际化经营中的数据交换可以做到即时性,品牌国际化经营中的数据处理也更具科学性,企业内部跨边界协同能力随之增强,这为企业品牌国际化战略系统整合创造了条件。因此,“互联网+”背景下,企业品牌国际化走“战略系统整合”的思路具有合理性。企业品牌国际化战略系统整合是一个自组织协同过程,自组织协同过程中具有诸多协同机制发挥作用,包括:从部分到整体的上行因果关系中蕴含的合力聚合机制、匹配配合机制、共用共享机制、相互作用机制与结构优化机制,以及从整体到部分的控制机制、协调机制与选择机制。因此,“互联网+”背景下企业品牌国际化的战略系统整合思路要求企业在品牌国际化中积极应用数据技术,切实发挥各种协同机制的作用,实现品牌国际化战略系统的整合与品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安踏在品牌国际化中的战略系统整合行为是建立在“单点突破”策略运营、品牌国际化知识与经验得到较充分积累的基础上实施的。安踏在品牌国际化中的应用“单点突破”策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广告国际化。安踏的广告代言人都选用运动领域一流国际明星,赞助国际顶级赛事。二是,产品国际化。与泉州很多民营企业一样,安踏是伴随国际代工而成长的企业,其产品是按国际标准而生产的。三是,研发人才国际化。安踏在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建立设计研发中心,大规模引入国际化的人才。四是,渠道国际化。在早期,安踏的产品销售渠道主要是国际代理商;2013年后,安踏实施“品牌零售”战略,渠道主要以自营零售为主,随着其“品牌零售”向港、澳与东南亚国家扩展,安踏的“品牌零售”渠道也向国际化发展。2018年,安踏在品牌国际化中开始体现了品牌战略系统整合思想,具体表现为如下两个层面:第一,在总体战略层面提出了国际优秀一线品牌的战略定位。时至2018年,安踏的品牌国际化经营已走过二十多年的历程,安踏做出“国际优秀一线品牌”的战略定位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以数据为依据、整合品牌国际化战略系统各元素形成整体意义上的总体战略。第二,在品牌国际化策略层面整合品牌国际化战略系统的多种元素推出新款产品。安踏在2018年在美国推出第一款全球限量版篮球鞋Anta KT3Rocco,该款鞋由安踏的设计总监Robbie Fuller带领安踏美国设计中心的团队共同完成设计,鞋舌上配饰以签约球星克莱·汤普森与他的爱犬 Rocco的刺绣,寓意他俩的并肩作战。这款鞋的推出与发售整合了品牌国际化战略系统中的产品国际化、广告国际化、研发国际化与渠道国际化等多种元素,较突出地体现了安踏在品牌国际化中的战略系统整合思路。

(三)“互联网+”背景下企业品牌国际化的生态圈竞争战略思路

有关学者认为,品牌生态圈是基于个体品牌构建的仿生生态系统,是由顾客、供应商、经销商合作伙伴、政府、股东等共同构成利益相关者圈层,品牌与利益相关者以品牌供应链为纽带形成合作竞争、协同进化的生态关系;从价值创造的视角看,品牌生态圈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品牌价值协同共创的类生态机制。“互联网+”背景下企业品牌国际化的生态圈竞争战略思路是指企业品牌国际化主动适应“互联网+”背景,大力发展与应用数据技术,在东道区域市场构建品牌生态圈、优化品牌生态圈、升级品牌生态圈并从中培育品牌生态优势、促进品牌协同进化与国际竞争力提升的思路。在“互联网+”的背景下,由于数据技术的应用,有了万物互联的网络,企业品牌国际化更容易从跨国别、跨文化、跨行业的广大范围筛选到符合要求的市场主体从而构建品牌生态圈,也更容易为品牌生态圈内价值网络优化与升级找到精准的路径从而优化与升级品牌生态圈;而且,更多的一般品牌企业能够相对低成本地掌握数据技术,能够通过数据技术的应用贯彻品牌生态圈竞争战略。因此,“互联网+”背景下,企业品牌国际化走品牌生态圈竞争战略的思路具有合理性。企业品牌国际化的生态圈竞争战略运作是在东道区域市场构建品牌生态圈、优化品牌生态圈、升级品牌生态圈以培育品牌生态优势的过程,这个过程从价值视角看,也是品牌价值协同共创机制的国际性构建与优化过程。因此,“互联网+”背景下企业品牌国际化的生态圈竞争战略思路要求企业在品牌国际化中积极发展与应用数据技术,构建、优化、升级品牌生态圈,促进品牌生态圈内的精准协同,实现品牌协同进化与品牌价值协同共创,从而打造品牌生态优势、提升品牌的国际竞争力。

分析安踏的品牌国际化实践,安踏在品牌国际化中已具有生态圈竞争战略意识。安踏在品牌国际化中的生态圈竞争意识在如下行为中得到反映:一是,重视建立与品牌供应商的合作关系。例如:安踏与杜邦、巴斯夫、麦肯锡、IBM等国际优秀的品牌供应商都已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二是,在品牌国际化运作中重视顾客(消费者)的作用。例如,安踏在美国推出第一款全球限量版篮球鞋Anta KT3Rocco时,就考虑到签约球星克莱·汤普森的粉丝很关注他与爱犬 Rocco间的依恋关系。三是,在品牌国际化运作中重视与经销商建立合作关系。例如,安踏在美国推出第一款全球限量版篮球鞋Anta KT3Rocco时,采用的渠道是Nice Kicks位于旧金山的鞋店。四是,重视建立与股东的互惠共赢关系。安踏于2007年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2018年6月安踏的股票——安踏體育(02020)创下历史新高,2018年的股票分红已有三次,每普通股获得红利已超过1港元。由于品牌生态圈竞争战略本身是一种新的品牌战略思想,安踏在品牌国际化中似乎还未形成清晰的生态圈竞争战略思路,还没有主动地实施品牌生态圈竞争战略。正如前文所述,企业在品牌国际化中运作生态圈竞争战略需要在东道区域市场构建品牌生态圈、优化品牌生态圈、升级品牌生态圈以培育品牌生态优势,品牌生态优势有没有培育出来重要的是看如下两个评判标准:一是,品牌在国际化中有没有与利益相关者实现协同进化;二是,品牌在国际化中有没有与利益相关者实现价值共创。按照这两个标准,通过数据技术的应用,安踏在品牌国际化中实施生态圈竞争战略将有明确的策略性思路。

参考文献:

[1]www.anta.com/antaNews/newevent/

[2]欧阳日辉.从“+互联网”到“互联网+”——技术革命如何孕育新型经济社会形态[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5(5):25-38.

[3] 罗珉,李亮宇.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创新:价值创造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5(1):95-107.

[4]赵振.“互联网+”跨界经营:创造性破坏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5(10):146-160.

[5]刘庆振.计算广告学:大数据时代的广告传播变革——以“互联网+”技术经济范式的视角[J].现代经济探讨,2016(2):87-91.

[6]韩中和.品牌国际化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8(12):32-38.

[7]王启万,朱虹,王兴元.品牌生态理论研究动态及展望[J].企业经济,2017(3):14-22.

[8]吴华明.自组织战略协同:概念、特点与管理过程[J].系统科学学报,2015(5):19-22.

[9]许晖,邓伟升,冯永春,雷晓凌.品牌生态圈成长路径及机理研[J].管理世界,2017(6):122-140.

云计算会计信息化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我国政府应急信息化管理实际情况和面临的困境进行了简要介绍,并与实际应用情况结合起来,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希望借此可以对我国政府应急管理信息的发展和完善予以促进。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应急管理工作;应用

引言

在当前时代快速发展背景下,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开始广泛应用各种信息技术,为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而应急管理这项工作,对于人们的生活而言也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高效使用该项工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在现阶段政府应急管理工作中,也需要积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对信息技术进行积极应用。

一、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与应急管理工作的关系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是应用科学技术手段来对部门、企业的经营管理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并进行加工及整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由于计算机处理系统的高效性,有助于更快速的进行信息的加工和存储,同时可以对信息实行共享。在应急管理这项工作中,把电子信息技术与应急管理相结合,信息化是构建新时代应急管理体系的基础工程,也是提升应急保障能力的必由之路。应急管理部黄明书记指出“没有信息化就没有应急管理的现代化。要集中系统力量和社会智慧,建设好应急管理网络信息体系”。

二、电子信息技术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建成全县应急管理综合信息平台

为了推动应急管理工作的改善,在苍溪县安全生产综合预警平台(一期)的基础上,坚持“互联网+应急管理”理念,按照“信息共享一朵云、科学感知一张图、指挥决策一张表、信息发布一张网”的总體思路,整合全县应急资源信息,完善应急预案、物资装备、应急队伍、医疗救护、避难场所等资源数据库,构建全新的“互联网+应急管理”的苍溪县应急管理综合信息平台。该系统分为分为政府端、企业端和公多服务端,包括了政务管理、监督管理、决策支持、监测预警以及指挥救援几个主要部分,涵盖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指挥救援等核心业务,覆盖了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各类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工作内容,新引入移动单兵设备,嵌入应急广播系统,优化智能救援决策系统和重大危险源工艺参数监测,录入500余家生产经营企业有关数据,接入110、自然资源、水利、消防、林业、交通等10家视频信号和80家重点企业高清视频监控,充分保障了应急指挥的资源调配,确保安全生产监管和应急救援“看得见、呼的应、调得动”。为全县应急管理核心业务提供了信息化应用支撑,有效提高了监管效率和监管力度。

建设全县应急指挥值守调度系统

近年来,我县坚持把应急值守工作作为保障政府高效运转、有序运行的“生命线\"工程来抓,建立了应急指挥平台和音、视频点名系统,为党委、政府领导指挥处置突发事件及有关部门开展会商研判提供基础支撑和保障,确保了应急指挥调度上下联动、横向协同、扁平高效。应急值守信息化建设是应急管理信息化的具体举措,能否第一时间掌握信息并作出应急处置,是检验应急能力的重要标尺。提高应急值守信息化建设水平是做好值班值守工作,及时报告突发事件信息,保证联络畅通、履行职责、高效运转的基础,对于各级党委政府及时妥善应对各类突发事件、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精准防控全县重大安全风险

在全县危险化学品领域,积极推广应用泄漏检测、化工过程安全管理等先进技术方法,全县涉及“两重点一重大”生产装置和储存设施的自动化系统装备投用率达到100%。指导苍溪县正元工贸有限公司提升装置自动化控制水平,在工艺装置和储罐区增设分散控制系统(DCS系统)、安全仪表系统(SIS系统)以及可燃有毒气体检测报警系统(GDS),此举提高了装置设备的自动化控制水平,减少了生产车间作业人员数量,大大提高了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三、信息化背景下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信息化基础薄弱,安全可靠性差

目前技术落后,功能单一,只具备简单的基础设施,无法连接到村组社区,不足以支撑应急指挥信息网、物联感知网的部署实施,远不能满足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需要。目前除核心交换机外均为单一设备,无相关冗余,存在较大的单点故障风险。信息化管理意识碎片化。部分应急单位管理层对于信息技术的认识程度不足,简单的认为信息技术就是计算机技术,因而在单位信息技术应用的过程中简单的进行设备的购买以及网络的建设,而信息技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与应急管理业务之间的联系十分的低,造成信息技术难以更好的辅助应急管理部门实施管理工作。以及我国在发展过程中所提出的《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中,对于制度以及规范没有进一步的完善与改进,造成其在实际应用价值较低。

应急信息资源缺乏有效整合,信息共享水平低

在进行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应急管理信息化共享水平低,存在“信息孤岛”现象。各级、各相关部门均积累大量的信息数据资源,均为各自专业领域的信息系统,皆是相对独立的信息中心、数据库和操作系统,都是分散的系统,缺乏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意识,未能形成上下贯通、左右衔接的应急管理信息资源互联共享模式。如应地震、气象、水利和消防等信息数据未共享共联,导致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应急处置工作受到影响。

系统智能化程度较低,缺乏稳定数据源和数据

分析能力对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引入进度较慢,技术与业务融合度不高,对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风险、消防、渔港监测及防范以人工填报为主,缺乏对重大危险源、防火重点单位等有效的实时感知监测手段。

四、提高电子信息工和技术应用的措施

一是着力建设科技信息化工作相关制度。科技信息化工作是全局性、系统性和战略性的工作,要按照“总体设计、分步实施、急用先建、保证质量”的原则,与应急管理工作一体化推进。

二是着力提升应急管理队伍的信息化水平。切实加强对应急管理队伍在信息化方面的教育培训,重点对计算机应用与技术、网络通信以及应急管理系统平台等方面进行培训,着力探索前沿技术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有效应用。加强对高科技技术的学习工作,并寻求专家或相关企业进行技术支持,将前沿设备的应用与信息化建设有效整合。

三是实现应急管理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健全各级应急预案体系,积极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化手段,推进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完善安全生产监管、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事故灾害应急处置、应急物资保障等系统,整合优化应急力量和资源,增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促進温岭市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形成具备“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应急管理体系,推动应急管理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是实施跨部门政务协同共享。贯彻落实“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部署,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依托省、市政务外网和政务交换共享平台,建设应急管理资源整合、信息共享、政务协同系统,实现跨部门政务信息共享,使人民大众实时获取应急通知信息、政务公开信息,及时获得应急救援、物资救助,确保所有政务服务事项审批办理的流程、结果信息即时可查可用,做到办事过程公开,方便群众监督,提升政府行政效能、畅通政务服务渠道,推动方便快捷、公平普惠、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体系的形成。

结语

在人们生活中应急管理工作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在这次新冠疫情中,就需要针对这一突发疫情开展应急管理工作。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在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应用,在政府应急管理工作中也同样需要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予以重视,并积极开展相关研究和实践,借此促进我国社会应急管理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郭萱.电子信息工程管理中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分析[J].决策探索(中),2020(02):79.

姜明泽.关于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应用研究[J].电子世界,2020(16):205-206.

唐伟为.电子信息技术与工程管理[J].计算机与网络,2021,47(04):34.

李鹏.电子信息智能技术应用与质量管理研究[J].中国新通信,2021,23(14):99-100.

上一篇:保温质量问题分析论文范文下一篇:电梯综合安全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