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调查报告范文

2023-09-17

科教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2.组织拟订科研计划,组织有关科室和人员做好科研课题审批申报,申请科研成果奖励,鼓励专业技术人员撰写学术论文、开发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新项目,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对已完成的科研项目组织评审申请鉴定,促进医院的学术进步。

3.组织安排全院学术活动,包括举办院内、院际间学术交流、学术讲座、学习班等,积极邀请上级医院著名专家、学者来院进行专题讲座,及组织安排医、药、技、检实习生和下级医院进修生的带教工作,负责与各高等医学院校进行教学和学术交流等工作。

4.制定卫生技术人员外出进修学习计划,根据全院业务开展需要,联系、安排、审定各类卫生技术人员外出进修学习情况,及积极安排医务技术人员参加学术交流和各级医学会会议,派遣人员外出讲学,并做好学分登记。

5.负责各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申报、实施、登记工作。

6.负责规划、组织、协调全院的健康教育工作,将医院健康教育纳入医院工作的议事日程和宏观管理轨道。

7.负责院内医师定期考核工作,建立医师技术档案,进行动态管理及考核。

8.完成上级及医院管理的各项指令性任务。

科教科科长工作制度:

1.在院长及分管院长的领导下,负责组织实施院内科研、教学工作,负责参加学术交流的论文审查和推荐工作,并负责组织院内学术讲座和学术交流工作等。

2.制定有关科研课题计划,经院领导批准后,组织实施,并经常督促检查落实情况,按时总结汇报,提出工作意见。负责实施、检查全院医疗技术人员的业务训练和技术考核,不断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协助人事科做好卫生技术人员的晋升、奖惩、调配工作。

3.组织拟订科研规划,组织有关科室和人员做好科研课题申报及成果奖励申请,对已完成的科研项目组织评审申请鉴定,并做好推广运用工作,根据情况,建议并负责筹备召开科研成果、科技论文、新技术、新项目表彰会。

4.负责组织管理医学院校的临床教学、实习及下级医院的进修学习工作,深入科室了解掌握实习省、进修生的思想和学习情况,发现问题,改进措施,协助科室及时处理。

5.建立健全的全员卫生技术人员档案,负责科研技术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及管理工作,及全院卫生技术人员的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并建立健全的学分登记档案。

科教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为何来xx?各位同仁,每个独立自然人的境遇、品质、观念不同,才有了复杂多变、社会万千。社会无情地打磨,生存就业残酷的压力,我只能无奈地奋斗,很想找一份体面的工作,更想端一个不易摔破的饭碗——选择考编。(以下:工作之余坚持学习的经历···略去1000字)不远千里,从熟悉的江南远赴陌生的皖南xx小县城,甚至星夜从xx车站徒步寻找传言的两个xx县城。内心认定,我的位置在这里,虽然工资低些但也有保障。只恨我国目前的很多私营个体、合资企业用工无保障,流动打工太心酸。在苏州,饱受打工之苦的我,看准机会,参加了安徽省人事考试网的xx招聘考试。我当教师的哥哥曾去天堂寨游玩,对xx印象颇佳。考试结果,参考他的赞叹,巧合之下,来到xx上班。

我能为xx干什么,踏实做事,勤奋积极。铭记领袖的话“为人民服务”,我要学做服务员对待农民大众。领导交办的各项任务,尽力做好每一项工作。在单位,自评个人能力较低常常感到惭愧、汗颜,暗暗决心努力做一名合格的工作人员,对得起自己的岗位,对得起政府的薪资,对得起xx的人民。

大言不惭的我说,总会留下一点点东西。在xx崛起的宏伟蓝图下,我只是图纸角落一丝微小的线条,只是大道一隅一粒不起眼的砂石石,只能甘于平凡,默默无闻。

科教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半年工作总结

今年上半年,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区级各相关部门的指导帮助下,在各部门、单位的共同努力与配合下,我乡科教文卫的各项工作取得了许多成绩。现就2009年半年来主要工作情况作简要汇报:

一、科教文卫方面

(一)教育事业方面。

同区宣传部、乡文明办、乡工总会、宜宾市人民路小学联合举办了城市中小学生,走进新农村的联谊活动。通过举办此次活动,不仅增长了孩子们的见识,也让孩子们增加了彼此之间的友谊。

(二)卫生事业方面。

1、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方面。我乡进今年利用政府治理城乡环境工作的契机,大力改善全乡的卫生状况和环境条件,先后成立了《邱场乡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邱场乡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督查组》、《邱场乡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组》等机构组织;制定了《邱场乡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方案》以及同各村、社区、单位签定了目标责任书,全体乡机关人员还分组分片负责场镇上的环境卫生;大力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宣传工作,悬挂宣传横幅20余副,发放整治宣传单800余份,订做印有《邱场环卫》字样的保洁人员工作服及袖笼40余件,发放整治通知(函)200余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督查组还定 1

期或不定期地检查了治理工作情况,整个城乡环境治理工作在我乡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高潮。在搞好工作的同时,我乡还成功迎接了全市区县间由交通局牵头的城乡环境进交通的交叉检查一次,并获得了好评。

2、爱国卫生方面。调整了2009年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邱场乡二00九年亿万农民健康教育实施方案》、《邱场乡二00九年健康教育工作计划》,举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卫生暨健康教育工作培训会1期,在5月31日今年世界卫生组织发起的第22个无烟日当日,开展了主题为:“烟草健康警示”和口号为:“图形警示揭露烟害真相”的“世界无烟日”的宣传活动。“灭鼠、灭蝇、灭蚊、灭蟑螂”的除“四害”工作已基本完成,发放了“嗅敌隆杀鼠剂”及“家洁净”等相关物品800余元。

3、市场整治方面。

(1)对邱场场镇进行了规划,针对以街代市的情况和街面的宽度进行规范划线,使上市的经营者在线内经营。

(2)上市管理。自规范划线后,乡党委、政府相当重视。组织管理由政府人员牵头,派出所和社区人员配合,对整个上市的经营者进行规范管理。同时,对街面的车辆停放进行了整顿规范。以上工作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三)文化和体育方面

1、文化工作:

(1)公益电影下乡。今年上办年共放映电影136场,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2)文化阵地建设上。完成了国债项目24万元投入,现主体工程已经完工,等待验收。

(3)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工作方面。成立了《邱场乡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邱场乡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工作实施方案》,并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整个文化市场进行了检查。

(4)农家书屋建设方面。先后建立了邱场村、新国村两个农家书屋并通过了验收。两个书屋共有各种书籍3000余册,使群众有了技术难题的书籍老师。下一步还将在桐子元、新富、白云、云台、新站、新路等六个村建立农家书屋。

(5)文化广播室建设方面。全乡已经建起了3个广播室,按照规划,2009年还将建10个村级广播室。

2、体育工作:

(1)参加了区体育局举办的登山比赛及三人篮球赛,并获得了好的名次。

(2)组织了四个老年人代表参加了由区体育协会举办的为期四天的太极拳培训。

(四)科普工作方面。

利用百年一遇的天文景象“日全食”,在全乡进行科普教育,在老百姓心中有了一个对天文景象的初步认识。

二、殡葬工作方面。

1、宣传方面。通过村四职长干会议,宣传殡葬政策及处罚的有关规定。

2、执法方面。截止7月底,已处理56例违规土葬者,共收罚金80241元。火花13例,未处理3例。

三、就业及劳动保障方面

1、高度重视就业再就业工作。

建立健全以社区为工作平台,做到了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和工作“六到位”。把就业对象劳动就业作为社区的重要工作来抓,积极开发工作岗位、送岗位到家。

2、开发就业岗位,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一是开发“三保”(保绿、包洁、保安),推行“三项服务”(家政服务、配送服务、保健服务),多层次、多形式的开发社区就业岗位;二是积极兴办社区就业实体网点,如餐饮服务、维修保养等多门类的服务实体网点;三是做好“三送”工作,送就业信息到家、送技能培训到家、送岗位到家。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51人,持证人员再就业33人,其中持证4050人员9人。开展技术培训3次、共计260人(其中:缝纫:80人,计算机:80人,厨师:100人)。完成了上级下达各项目标任务的82%。

3、强化4050大龄就业困难对象就业培训工作。

一是利用培训资源共享,开展多种培训模式,不拘一格搞好培训;二是按照“市场决定培训,培训促进输出”的原则编制培训大纲和计划,提高了培训效果;三是加强了外出务工人员的法律法规教育,提高他们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法律意识。半年共培训160人,其中

4获证人数为120人,省、市、区再就业各项政策,狠抓持《优惠证》人员实现再就业。

4、抓好劳务开发工作。

今年我乡把劳务开发工作作为我乡就业工作的大事来抓紧、抓好、抓好落实。积极探索切合实际的劳务开发、通过召开就业招聘现场会与劳务输出相结合共解决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51人,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33人、4050人员9人。

5、严格按照国家统计法及时准确的上报各类报表。

上半年共上报各项报表季度报表2次,月报6次,各类台帐1次,半年总结1次。

四、村镇建设方面

上半年,全乡规划定点建房85户,面积20692平方米。其中,改(扩)建48户,改建面积10180平方米,扩建面积682平方米;新建37户,面积9830平方米。

五、减灾核灾方面

截止七月底,对全乡上半年旱灾、洪灾进行了调查核实,并及时统计上报到区救灾办。上半年全乡旱灾受灾面积1000余亩,后通过改换种,减少了农民的损失;7月8日晚暴雨,全乡受灾房屋36户,面积千余平方米,造成种养损失达10万余元。通过减灾核灾后,政府及时对受灾特困户进行了救助,缓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科教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摘 要:本文建立了现行分税制度下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激励型财政政策的分析架构。运用财政统计指标和面板数据方法,从中央的财政扶持力度、东三省财政收支规模、东三省财政收支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三个方面评价东北老工业基地省级财政运行现状。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现行分税制度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央对东三省的财政激励力度;东三省地方财政收支出现“超经济增长”现象;东三省地区经济增长与地方财政收支结构向量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关键词:东北地区;财政运行;分税制;转移支付;财政补助

一、东北老工业基地激励型财政政策的分析架构

2003年10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布11号文件《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着手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2007年8月20日,国家发改委提出《东北地区振兴规划》,将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和锡林郭勒盟纳入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范围。2004—2007年期间,中央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主要在东三省范围内实施,因而本文的激励性财政政策研究对象也仅限于黑、吉、辽三省的地方财政,而未将内蒙古自治区的部分地市纳入分析范围。在财政政策层面,中央通过财政补助和税收优惠措施加大对东北地区的财力投入。[1]本文分析现行分税制度下中央的激励型财政政策对东北地方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结构的影响。

在我国当前财政分权体制下,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的初次分配主要依靠分税制来完成。1994年以来,我国的分税制度相对稳定,这意味着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的初次分配比例相对稳定。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财政激励政策主要是通过财政补助的方式来实现。这里的财政补助主要指税收返还、财力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中央通过财政补助的手段来调整中央与地方间的财政收入分配结构,可以称之为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的“二次分配”。

收稿日期:2008-10-1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0473021)

作者简介:周旭亮 (1980-),男,山东青岛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财政学、公共经济学等研究。E-mail:zhou_xu_liang@yahoo.com.cn与此同时,中央还通过增加国债转贷项目、给与财税优惠政策等间接手段来支持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之间的财力分配关系可以通过图1表示。

从图1可以看出,短期内(分税制稳定的时期内)中央财政对东三省的激励型财政政策实施力度可以通过中央对地方的净财政补助额指标加以反映;中央财政对东三省地方财政,进而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度可以通过东三省地方财政收支规模变动指标和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得以反映。

二、现行激励政策下中央对东三省的财政扶持力度分析

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的初次分配比例关系反映出现行分税制下财力向中央财政的集中度,是财政分权度的客观衡量标准。而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的二次分配可以较为客观地衡量中央对地方财政的激励力度。二者综合反映了中央对地方财政的扶持力度。目前,我国中央对地方的财政补助体制主要由以下两部分组成:[2]

(一) 中央补助收入

1. 税收返还。这是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时为保证地方既得利益所确定的资金再分配方法。一是“两税”返还。以1993年为基期年,按照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规定中央从地方净上划的“两税”(增值税75%部分和消费税100%)作为1994年返还额如数返还地方。以后年度,在1994年返还基数基础上逐年递增。具体计算公式为Tt=Tt-1•(1+0.3R),其中T为第t年的税收返还额,R为增值税和消费税的平均增长率;二是“所得税”基数返还。2002年提出以2001年为基数,按改革方案确定的分享范围和比例计算地方分享的所得税收入,如果小于地方实际所得税收入,差额部分由中央作为基数返还地方。如果大于地方实际所得税收入,差额部分由地方作为基数上解中央。三是“出口退税”基数返还。这是2004年中央改革出口退税负担机制,为保障改革前地方既得利益,对属于各地区出口退税基数部分的退税额由中央财政给予的返还,2005年起取消此项返还。

2. 财力性转移支付。指为了调节地区间财力差距,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而实施的转移支付。2004年以来面向东北地区的财力性转移支付内容主要包括:一般性转移支付、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工资性转移支付、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三奖一补”激励性转移支付、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奖补资金补助支付、免征农业税转移支付补助、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补助、企事业单位预算划转补助、农村义务教育补助、国有农场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补助。

3. 专项补助。即中央财政向地方财政的专项拨款,此类拨款是指在中央与地方预算中,不包含在地方财政体制规定的正常支出范围内,由中央财政根据特定用途及地方的特殊情况拨付给地方财政的专项资金。如特大自然灾害救济费、粮油加价款补助、边境事业费补助、支持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三西”专项资金等。

(二)体制上解

体制上解是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体制补助和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的体制上解。该转移支付制度是在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初期设定的,主要沿袭了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前“多种形式的财政包干”体制的财政利益关系。设置这一转移支付制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缩小各地区之间的差异,对富裕地区实行上解,而对贫困地区则实行补助。主要包括原体制上解、专项上解、出口退税专项上解三项。

为客观反映激励型财政政策实施以来中央对东三省的财政扶持力度,我们采用“上划中央财政收入与地方财政留存收入的比例”指标反映现行分税制下东三省财政收入在中央与地方间初次分配的集中度;采用东三省地方财政的“净财政补助年增长率”指标衡量二次财政收入分配中央对东三省地方财政的激励力度。 净财政补助年增长率公式:

第一,2003—2006年上划中央财政收入与东三省地方财政留存收入的比例呈上升态势。说明现行分税制下财力的初次分配使得东三省的预算内财政收入有向中央财政集中的趋势,地方财政留存收入相对额不断降低。这意味着现行分税制削弱了中央对东三省的财政激励效应,也为中央财政加大对东北地区的财政激励力度留下了空间。

第二,2003年10月开始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后,中央加大对东三省的财政补助力度,中央对东三省的地方净财政补助绝对额都在逐年增加;但是,2003—2006年中央政府对吉林省的净财政补助年增长率总体在逐年递减,对黑龙江和辽宁省的净财政补助年增长率呈现先降后增的波动态势。

第三,2003—2006年,吉林和黑龙江两省的“上划中央财政收入额”与“中央对地方净财政补助额”的差额皆为负值,说明2003—2006年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实施期间,吉林省、黑龙江省得到中央财力的净注入,而辽宁省依然是地方财力向中央财力的净流出。

三、现行激励政策下东三省财政收支规模的变动趋势分析

东三省财政收支规模的总量分析可以通过财政收支与GDP的“两个比重”指标进行衡量,即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与财政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财政收入规模的增量分析可以用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指标衡量。我们采用1995—2006年全国和东三省财政收支数据作为样本,对东三省地方财政收支与全国财政收支的总量与增量进行比较,以便客观评价东三省地方财政收支规模的变动趋势。

第一,东三省地方财政收入水平远低于地方财政支出水平,并且两者均低于同期国家财政收支水平,地方政府财力相对不足。1995—2006年12年间,黑、吉、辽三省地方财政收入占地方GDP比重平均分别为6.68%、5.67%、7.72%,地方财政支出占地方GDP比重平均分别为13%、14%、11.98%。同期国家财政收入占全国GDP比重平均为14.03%,财政支出占全国GDP比重平均为15.56%。可见,东三省地方财政收支占地方GDP比重远远低于国家同期水平。就黑、吉、辽三省地方财力比较而言,以吉林省地方财力最为薄弱,其次是黑龙江省,辽宁省地方财力最强。

第二,东三省地方财政支出规模高速膨胀,地方政府对地方GDP的实际使用和支配规模逐年扩大。1995—2006年,黑、吉、辽三省的地方财政支出占地方GDP的百分比分别从8.77%、10.63%、9.80%上升到17.20%、16.80%和15.38 %的水平,同期国家财政支出占GDP比重从11.22%上升到19.17%。可见1995年以来,黑、吉、辽三省历年财政支出的膨胀趋势与国家财政支出的膨胀趋势保持一致,但东三省地方财政的扩张速度却远低于国家同期水平。对于这种现象,19世纪德国经济学家Adolf Wagner通过对英、美、法、德、日的工业发展与财政支出关系研究(后来被称为“瓦格纳法则”)表明: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也会相应提高。“瓦格纳法则”是财政学家伯德(Bird,R.M.,1971)在“Wagners Law of Expanding State Activity”一文中归结瓦格纳对经济学的贡献时正式提出的。

第三,从图2中可以看出,1996年以来东三省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率呈波动态势,个别年份如2000、2002年三个省份的财政收入年增长率均低于地方GDP增长率,而大多数年份财政收入出现“超经济增长”现象,2005、2006连续两年东三省财政收入增长速度都超过地方经济增长速度。从1996—2006年,黑、吉、辽三省财政收入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4.4%、11.1 %、13.4%,分别高于同期各省GDP年均增长率9.75%、10.66%、10.22%的水平。与此同时,国家财政收入年增长率也均高于GDP年增长率,1966—2006年国家财政收入年均增长率为15.2%,大大高于国家GDP年均增长率9.26%的水平。以上反映出1994年我国税制改革以来,东三省地方财政收入的“超经济增长”现象[3]与国家财政收入的高增长速度紧密相关,都受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影响。

四、东三省财政收支结构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的实证检验

(一) 理论模型

假定资本服务流量与资本存量成比例,可以将地区经济的生产函数设定为:

Yit=KαitLβitιA0t+∑nk=1γik•χit+εit

Kit表示年资本存量,Lit表示年劳动投入量,其中α、β分别代表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4];t=1,2…,T表示时间跨度,i=1,2…,N表示截面样本个数;ιA0t+∑nk=1γik•χit+εit代表技术性因素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其中Ait代表常数项,χit表示东三省区域经济发展的财税相关因素的面板数据向量,εit表示随机项。

等式两边取自然对数转化为线性模型:

lnYit=A0t+αlnKit+βlnLit+∑nk=1γik•χit+εit

(二) 数据说明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只对数据来源及其处理方法做出解释,具体数据可向作者索取。

1. 产出数据。采用1995—2006年黑、吉、辽三省的地方GDP作为产出的样本数据,并按1990年不变价格进行换算。

2. 劳动投入数据。采用1995—2006年黑、吉、辽三省三次产业年初和年末就业人数的平均数作为劳动投入的样本数据。

3. 资本投入数据。根据投资流量数据和永续盘存法分别构造1996—2006年黑、吉、辽三省的资本存量数据(取年均资本存量作为样本值)[5]。资本存量数据通过公式:Kt=(1-δ)Kt-1+It求得,其中Kt和It分别是t期的资本存量和投资《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1949—2004)公布了黑、吉、辽各省1952年以来“资本形成”的数据,考虑数据的准确性因素,本文的投资采用“资本形成”数据,固定资产投资采用“固定资产形成”数据。,δ是固定资产折旧率东三省1978年以前固定资产年折旧率统计数据的缺失较为严重,考虑“一五”以后东三省全民所有制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高的特点,1978年以前的折旧率依据《中国统计年鉴》(1992年)“全国全民所有制企业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数据”,并估计缺失年份的折旧率得到;1978年以后的年折旧额,可以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96—2004》中获得,部分年份通过估计获得。。基期年(1952年)的资本存量K0的确定仿照美国学者珀金斯(1989)的假定(我国1953年的资本存量与国民收入比为3),设1953年黑、吉、辽三省的资本存量与国民收入比各自为3,分别计算K1953,进而得K0=(K1953-I1953)÷(1-g×δ),其中g为1952年固定资本存量占资本存量的比重,它们通过计算1952—1955年黑、吉、辽三省固定资本形成额占资本形成额比重的平均数获得。

(三) 实证模型和方法

采用面板数据(Panel data)方法来考察样本期内东三省地方税收、财政分项目支出与地方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在进行参数估计时,采用逐步回归法处理自变量的多重共线性问题,选定下列模型:

其中,χ1it表示黑、吉、辽各省税收收入占各省财政收入的比重;χ2it表示各省基本建设支出占各省财政支出的比重;χ3it表示各省行政管理费支出占各省财政支出的比重;χ4it表示各省农业支出占各省财政支出的比重。

基于面板数据的两维特性,首先要对模型的设定形式进行检验(李子奈、叶阿忠,2000),以便确定面板数据是变系数模型、变截距模型或是不变参数模型。我们采用协方差检验方法进行如下假设:

H1:截距和斜率在不同截面和时间样本点上都相同;H2:斜率在不同截面和时间样本点上都相同,截距不同。显然,如果接受了H1假设检验,则没有必要进行下一步检验;如果拒绝了假设H1,则应对假设H2进行检验。分别构造统计量F1、F2用以检验H1与H2:

(四) 结 论

第一,模型的常数项估计值为1.158,说明影响东三省经济增长的技术性因素除了地方财税收支结构外还有其他因素;东三省资本产出弹性为0.827,劳动产出弹性为0.173,说明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主要靠资本投入,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很低。

第二,东三省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系数为-0.383,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与经济增长负相关,说明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尤其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期间的区域税收优惠政策使得东三省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逐年有所降低。

第三,从东三省财政支出结构来看:东三省经济建设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的参数估计值为3.07、东三省行政管理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参数估计值为4.09,皆为正值,说明经济建设支出和行政事业费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与东三省经济发展存在正相关关系,都在逐年提高;农业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参数估计为负值,说明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究其原因是由于模型采用的是广义的农业支出统计数据,包括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农村综合开发支出和农林水利气象部门事业费三项支出。而这三项支出总体支出规模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从1995—2006年呈现出总体下调或略有持平的态势(按照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科教文卫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显著性水平不高,未纳入模型。原因是1995年以来东三省科教文卫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基本保持在稳定水平,并未随经济增长而显著增加。

五、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激励型财政政策推进的政策建议

依据对东北老工业基地财政支出规模及财政支出结构的实证分析结论,对照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提出的东北地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十一五”期间东三省激励型财政政策推进的内容主要包括:

第一,通过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规模加大对东三省的财政补助激励力度。适当提高中央财政对黑龙江和辽宁省地方财政的税收返还数额,以便减轻现行分税制度下财力过于向中央财政集中的趋势。增加中央财政对吉林省的转移支付规模,缓解地方财政收支困难,提高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

第二,调整和优化东三省地方财政支出结构。

(1) 控制行政事业费支出。通过行政体制改革,精简机构,依法纳员,优化东三省地方政府组织结构,提高行政办事效率。通过规范支出范围,硬化行政事业费预算约束。[8]

(2) 加大基础经济建设和农村公共品支出。东三省地方财政的经济建设支出要着眼于装备制造业的改造升级、能源和原材料工业产业链的打造、“绿色”农产品的深加工等重点行业的发展。同时要优化地方财政支农结构,加大对农村公共品的财力投入。

(3) 提高科教文卫经费支出。东三省地方财政应当注重对本地区公共人力资本、科技及教育事业的开发与支持,加大对相关项目的财政投入力度。通过发挥科技和人力资本规模递增的外溢效应,形成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4)逐步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在争取中央财政补助的支持下,东三省地方财政要尽可能做好社会保障支出的预算和拨款工作。对于存在的资金缺口,地方政府要多渠道筹措社保资金,通过企业集资、公务员捐助等方式使最低社保资金得到落实。

参考文献:

[1] 王洛林, 魏后凯.东北地区经济振兴的战略思路及政策措施[D]. 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总报告,2004.11-15.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1997-200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3] 曲振涛, 周正. 我国财政收入超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 财政研究,2004,(8):30-36.

[4] 李华,孙长青. 多级政府级次下的经济增长与财政支出规模优化研究[J]. 财经问题研究,2007,(5):19.

[5] 张军, 吴桂英, 张吉鹏. 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10):36.[6] 高铁梅. 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25.

[7] William H. Greene. Econometric Analysis (Fourth Edition)[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98.

[8] 李冬梅.化解地方财政困难的对策措施[J].经济研究参考,2008,(6):15.

[9] 课题组.云南财政收支结构研究[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7,(4):65-70.

(责任编辑:杨全山)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科教调查报告范文第5篇

——海南省政府召开全省质量兴省工作会议,全面总结过去5年质量兴省工作,确立今后5年质量兴省工作基本思路。

■本刊记者 赖祯国

5月25日下午,海南省政府在省政府会议楼召开全省质量兴省工作会议。像这样的工作会议,往年也都例行召开,但今年相对前四年更有着不一样的意义,按照当初对实施质量兴省战略的工作规划,时至今年即为全面工作的一个阶段,是对5年质量兴省工作走过的历程来一次大检阅的时候,同时, 质量兴省工作下一阶段深如何入推进,如何因应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需要进行系统布局等,都显得尤为迫切。正是因为这样的背景,赋予了这次会议特殊的使命。半天的会期虽短,但内容十分丰富,会议对5年来的质量兴省工作做了客观、全面的总结,对当前面临的形势进行了充分的分析,对在工作实践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做了现场和书面交流,同时确立了今后5年质量兴省工作的基本思路。这是一次继往开来的盛会。

过去五年质量兴省工作取得的七大显著成绩

一、探索质量兴省工作模式,建立健全组织领导体系。五年来,建立健全了各级政府质量兴省工作责任制和质量兴省工作联动机制,成立了25个部门组成的省质量兴省工作领导小组,18个市县全部开展质量兴市(县)工作,省财政共投入质量兴省的经费23692.79万元,相当部分市县将质量兴市(县)工作经费纳入预算,质量兴省工作在组织、制度和经费上得到保障。

二、质量总体水平不断提高,阶段性既定目标得以实现。我省百户重点企业工业产品质量等级品率89.1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3%;生产领域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为81.6%,其中重点产品的抽检合格率达到92.8%,分别比2004年实施质量兴省战略之初提高了2.1和4.9个百分点;农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97.1%,提高了4.4%;2009年出口工业产品无一被退运,出口食品农产品合格率连续保持在99.7%以上;3个产品取得“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8家企业被授予“海南省质量奖”,培育了5个中国名牌产品,116个有效期内的海南省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13件,海南省著名商标117件,形成了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品牌企业和品牌产品。竣工工程质量验收合格率均为100%,有158项工程被评为省优质样板工程(绿岛杯),6项工程获得“鲁班奖”,公路和水运工程竣工质量、安全指标全部达到国家标准,其中工程优良率达到50%以上,国省干线公路好路率年平均达到85%以上,全省列入养护的公路好路率年平均达到70%以上。26个相关部门、行业协会、集团型企业制定了33项服务质量公约和对外承诺书,服务质量逐年提高。全省备案有效的企业产品标准2123项,发布特色食品地方标准23项、农业标准148项,产品采用标准覆盖率超过98%;建设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63个、省级示范区12个,国家级和省级渔业标准化示范区4个,提前完成预期目标,312个农产品获得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7个农产品获得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累计产值达55亿元。实现了食品质量、药品质量、特种设备安全保障目标,餐饮消费达到县城以上城市餐饮经营单位3个100%、1个95%的工作目标。建立了省、市县和乡镇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流动服务站225个,通过5年基础建设,各部门检验能力大大加强,基本可以覆盖与我省现阶段经济发展相关的重要产品。

三、生态环境质量水平显著提高。五年来,全省共完成了12个农产品生产基地共82458亩无公害果菜的环境监测,为保护农业生产环境提供信息和技术保障。大力开展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试点项目,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有效改善农村人

居环境。45个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点显示结果表明,我省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总体良好,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划定的29个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水质均符合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水质的要求,城市清洁水源享有率达到97%。建立健全口岸疫情疫病的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基本无重大疫情疫病发生。通过开展污染整治,一级保护区全部关闭排污口,二级保护区绝大部分实现治理达标排放的目标。

四、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明显,产业结构持续得到优化。五年来,对6个重大项目开展了节能评估审查工作,对全省冶炼废钢铁的3家企业实施重组整合,拆除了11套落后的炼钢设备,淘汰立窑水泥生产能力约102万吨。对17家制糖企业进行减排技术改造,坚决淘汰高耗能产业中的落后产能。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把好新建项目环保准入关,在我省经济快速发展的这段时期,首次出现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指标双下降,下降幅度分别为0.2%、14.8%,万元GDP能耗下降1%。

五、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企业质量管理基础不断得到夯实。五年来,全省2431家企业深入开展“质量兴企”活动,940家工业企业与政府部门进行质量安全共建,通过推广先进质量管理理念,实施名牌战略,设立质量奖项,加强质量培训教育等多种举措,切实推动企业质量管理不断迈上新台阶。至2009年底,全省916家企业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产品质量认证等相关认证,比2004年的466家增长了96.57%;累计获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达949家。

六、大力推进企业科技进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5年来,全省共安排重点科技项目411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26项,有69个项目和44个产品被认定海南省高新技术项目和产品。全省企业共有201个项目被列入国家和省各级科技计划,其中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15项,火炬计划项目32项,星火计划项目94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22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38项。2009年,仅通过国家新标准认定的31家高新技术企业就承担了36个国家和省、市科技计划项目,获得了73个专利、新药证书或临床批件,共实现工业总产值72亿元,同比增长20%以上。通过科技项目资助、科技奖励、落实优惠政策等有效措施,大力扶持和推进企业科技进步,进一步增强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效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七、全民质量意识不断提高,质量兴省的社会环境明显改善。5年来,共开展“质量月”、“质量万里行”、“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百城万店无假货”、“诚信兴商” 和特种设备安全宣传教育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等活动50多次,并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网络、户外视频等舆论载体,广泛宣传质量法律、法规知识和商品识真辨假知识,营造出全社会重视质量、人人为质量兴省做贡献的氛围。组织各类质量教育培训约70多期,共10000多人次接受培训,举办了4届海南省高层质量论坛,征集交流的论文300篇。全省目前共有2800多个QC小组正常开展活动,发表成果200多个。

今后5年质量兴省工作的总体目标

技术能力方面:建立基本满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检验检测体系,产品标准覆盖率、计量器具强制检定合格率持续保持在90%以上。

产品质量方面:百户重点工业企业产品质量等级品率保持90%以上,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90%以上,出口商品检验合格率居全国前列;优质、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覆盖率应稳定在95%以上,规模以上企业执行标准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主要优势产品和重点出口产品采标率达到90%以上;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

工程质量方面:竣工工程质量和安全、卫生指标全部达到国家标准或规范要求,竣工工程质量100%合格并通过竣工验收备案,其中工程优良率达到50%以上;公路路网管理达到

路况良好、路容整洁、生态优良,国省干线公路好路率年平均达到85%以上,全省公路好路率年平均达到70%以上。

服务质量方面:旅游、商贸、交通、金融、保险、通信等主要服务行业顾客满意率显著提高,服务质量基本达到国际标准。

环境质量方面:生态与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饮用水源水质达到国家标准,森林覆盖率持续增加,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绿化水平明显提高;全省万元GDP能耗下降5%。

今后5年质量兴省工作将实施的十大工程

一、质量兴企工程。进一步强化企业在质量兴省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引导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开展质量兴企、质量兴园、质量兴业等活动,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企业标准体系和计量检测体系,加强质量能力建设,提高产品质量的档次和水平,争创国内一流品牌,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完善激励机制,重启质量奖励制度,积极引导企业增强创新意识,加快质量创新步伐,努力在重点领域重点培育出一批高新技术龙头企业,推动高新技术项目和产品形成商品化、产业化,促进我省产业结构优化。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违法行为,消灭无标生产现象。

二、低碳经济工程。构建节能减排标准体系,加大节水、节能、节煤等资源综合利用标准化工作力度,制定出高耗能产品能耗限额、废弃产品回收和再利用、替代能源、农村沼气利用等一批节能减排标准,大力开展节能减排工作,推动资源节约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加快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致力发展低碳经济。积极推进企业能源计量管理体系认证,建立和完善能源计量管理、计量标准体系。加强对电器等用能产品实行能源效率标识管理,鼓励企业进行节能产品认证,支持节能服务机构开展节能咨询、评估、认证等服务活动。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下大力气治理工业污染、城市生活能源污染和机动车尾气污染等问题,严格控制城市扬尘污染,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三、健全标准体系助推产业升级工程。抓好地方标准制修订工作,争取完成20-30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项目。加强服务业标准化工作,总结和推广三亚市、海汽运输集团、海南邮政物流、龙泉集团等国家级服务标准化试点单位的工作经验,带动服务标准化工作的深入开展,力争重点服务行业开展服务标准化试点或开展质量管理体系等认证的企业达到100家。继续抓好第六批国家级和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工作,力争10家示范点开展HACCP等体系认证工作。积极推行农产品及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制度,大力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建立“三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专营市场,实现从农田到市场的全过程质量监控。

四、质量诚信工程。加强质量信用评价体系建设,商务、工商、旅游、质监、检验检疫、宣传、工信等部门要协调做好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工作,建立科学、公正的质量信用评价体系,以产品质量信用记录为重点,搭建质量信用信息化平台,逐步完善对企业财务失信、质量失信、债务失信行为的通报和惩罚机制。要努力推进企业质量诚信建设,督促企业主动建立起缺陷产品召回和投保产品责任保险制度,自觉抵制违法生产经营行为,做到诚信生产、清洁生产、安全生产和文明生产。

五、质量安全工程。全面实施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加强从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市场流通、餐饮消费等环节的食品安全全过程监管,确保食品质量安全。加强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使用等环节的监管,实施药品放心工程,全面开展药品批准文号清查和再注册工作,积极推广农村药品配送制度,定期发布药品质量公告,严防死守保障药品质量安全。重点整治家用电器、儿童玩具、劳动防护用品等涉及人身健康和安全的产品,扩大重点产品质量监督抽查覆盖面,增加抽查频次,保证重点产品质量安全达标。努力实现全省特种设备安全动态监管,提高应对特种设备突发事件的反应和能力。建立健全检验检测体系,加强产品质量

检测工作,力争上市销售产品100%可追溯。不断完善质量安全应急救援制度,确保质量安全。

六、市场有序化工程。继续深入开展对食品、建筑钢筋、特种设备等重点产品执法打假工作,严厉查处涉及质量安全的大要案件,不断探索扩宽对水、电、气、油、话等涉及广大群众消费利益质量、计量违法行为的执法打假领域。继续加大对食品质量安全的证后监管力度,重点查处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等违法行为。结合“3.15”活动,继续组织化肥、农药等名优农资产品送货下乡活动,把产品质量监督和农资专项执法打假工作延伸到田间地头,切实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加强12315和12365投诉举报指挥中心建设,积极受理并认真落实产品质量申诉调解工作。通过努力,在全省范围内消除行业性、区域性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现象。

七、质量管理基础工程。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把质量教育作为提高全民素质和劳动者技能的重要内容,普及到中小学校、农村和厂矿企业。广泛开展全面质量管理(QC小组)活动,在广大企业和全社会倡导“质量第

一、诚信为本”的观念,建设企业优秀质量文化。加强质量管理执业资格考试审查培训工作,努力培养高层质量管理人才,提高企业质量水平。同时,进一步开展质量诚信宣传,不断深化“质量关乎你我他、诚信建设靠大家”活动,继续组织举办“质量诚信”高层论坛,进一步提升全社会质量意识,营造质量兴省工作氛围。

八、安居畅行工程。构建质量保证体系和中介机构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工程建设质量的制度保障,提高监理、检查、施工图审查服务质量。加快工程质量诚信信息网平台建设,健全诚信体系,强化工程质量不良记录管理,进一步约束工程建设各方主体质量行为,推动工程质量水平稳步提高。加强交通建设市场的监管,加大对监理企业和监理项目进行监督的工作力度,及时完善更新监理管理系统。强化道路运输企业日常监管工作,严格实行运输服务标准,做好道路运输企业质量信誉的考核工作,提高运输服务质量。积极在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事业单位推行质量管理体系,力争骨干企业全部通过GB/T1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九、生态保护工程。要坚持产业结构与区域环境容量相适应的原则,抓紧制定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的发展规划,加强环境监测和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建设, 实施蓝天碧水和绿化造林工程,提高森林覆盖率, 对全部新建设项目竣工进行环评验收,保护我省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要以污染综合防治为重点,加大科技投入,强化监管力度,严格控制污染废物排放总量, 力争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日平均浓度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监测河段、监测湖库水质达到或优于可作为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的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以上。

科教调查报告范文第6篇

1.在分管院长的领导下,全面负责医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

2.负责拟订科研和教学工作管理制度及计划并组织实施。

3.对医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进行督促、检查、考核。

4.积极拓宽科研项目来源渠道,组织和督导各级科研立项、科技成果的鉴定、登记与报奖,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

5.负责拟定医院继续医学教育计划和组织实施。

6.负责贯彻落实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护士规范化培训管理工作。

7.负责对来院进修生和实习生的教学计划实施、科室轮转的安排以及在院管理工作。

8.组织各级重点学科的申报、评审并进行动态管理,协助学科带头人制订各重点学科建设规划、计划,并督查其落实及进展情况,推动医院学科建设和发展。

9.定期对科研课题进行督导、协调,协助解决项目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追踪项目进展、经费使用及完成情况,督促项目负责人按时报送科研课题中期报告和结题报告。

10.做好院内新技术新项目的立项申报、伦理审批、资料立卷、归档工作。

11.负责全院科研成果、论文、著作的登记、备案、管理工作。

12.做好科教科与其他部门的协调工作。

13. 完成上级和医院交办的其他工作。

1 科研管理干事职责

1.在科教科科长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医院科研和学科建设的方针政策,严格执行医院科研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具体负责全院科研、重点学科建设、学科带头人及后备人才管理,负责组织医院学术交流、科研合作等日常管理工作。

2.负责科研课题的申报、上报、过程管理、实施及院内协调等。负责科研成果、科研经费、科研档案、文书档案的申报、登记、保管、归档工作。

3.负责科研成果鉴定、成果登记、申报奖项的具体事务。 4.做好新技术新项目准入审批、过程监督、评奖工作。

5.负责办理会议通知、学术出差、报帐初审、报表登记、各科学术费用管理。

7.负责各临床、医技科室、重点学科的日常有关联系工作,发送文件,了解情况。

8.按照省、市级重点学科建设的要求,做好省、市级重点学科建设工作的申报、协调、接受上级部门的检查等工作。同时做好学科建设有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

9.按照医院规定,做好各级各类人才的选拔、培养、管理等工作。 10.负责论文投稿的初审、登记工作。

11.负责做好全院职工论文登记、论文复印件的整理和归档工作。 12.做好院学术委员会的组织、协调、服务、建档及档案管理工作。 13.负责做好有关上述工作的所有资料的收集、整理、装订、归档工作。

14.根据科室工作安排,做好科长交办的各项临时任务。

2 继续教育干事职责

1.在科教科科长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2.掌握和熟练运用上级部门和医院关于教育的有关方针政策。 3.负责全院职工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的收集、统计、汇总、上报、登记等。

4.负责职工院内培训和外出培训学习的相关事宜。院内培训包括安排授课老师和授课内容、通知参会人员、布置安排会场及整理归档会后资料等;外出培训学习包括对参会资格的审查、参会资料的收集整理、参会费用的统计等。

5.负责职工外出进修相关事宜。职工外出进修按照医院有关规定做好外出进修人员的安排、进修单位的联系、进修资料的送达、进修人员的管理等。

6.负责审批登记、安排、管理来我院的进修生、实习生、见习生等相关工作。

7.负责专科医师培训的组织、实施、管理工作。

8.负责各种学习班、学术会的方案制定、具体实施、会务及总结工作。 9.负责各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申报和组织培训工作。 10.负责各种工作会议的通知和记录工作。

11.负责汇报材料、总结报告、工作简报的文字资料的撰写。 12.负责上报资料的收集和报送。

13.负责做好有关上述工作的所有资料的收集、整理、装订、归档工作。

14.负责科室电教设备的使用和管理工作。

15.根据科室工作安排,做好科教科科长交办的各项临时任务。

3 图书管理人员职责

1.在科教科科长的带领下开展工作。 2.负责订购和收集医学图书、期刊和资料。 3.负责图书资料的登记、分类、编目及借阅工作。 4.负责全院医学专业杂志征订、发放、登记工作。

5.负责书库的管理、保持书库清洁、整齐、通风、防止图书霉烂、虫蛀和火灾。

6.严格执行图书管理制度、坚守岗位、认真办理书刊借阅。 7.经常介绍新书内容、为医疗、教学、科研、预防等工作,主动提出供借阅者参考。

8.做好中国医院知识仓库(CHKD)电子期刊文献检索工作,为临床、科研、教学服务。加强网络建设,适时进入Inter网,了解文献检索最新动态。

9.对医务人员图书情报信息利用进行分析,并将信息及时反馈,提高图书情报信息利用效能。

10.负责制定图书馆的管理细则,经科长、副院长批准后执行。 11. 根据科室工作安排,做好科长交办的各项临时任务。

4 医学伦理委员会干事职责

1.在主任/副主任委员领导下,负责伦理委员会办公室的日常管理。 2.负责受理伦理审查申请材料,告知需补充的缺项,以及预定审查日期。

3.组织各类标准操作规程及指南的制定、审核、修订和分发。 4.组织伦理委员会的例行会议,负责安排会议日程,会议审查项目和会议报告项目,准备会议审查文件。

5.准备、保存及分发审查材料给伦理委员会委员预审。 6.负责伦理审查会议的记录、整理、存档。 7.根据审查结果,及时将审查决定传达申请人。 8.负责伦理委员会的材料的整理及归档。 9.与伦理委员会委员们及申请人通讯联系。 10.安排伦理委员会委员和工作人员的培训。

11.跟踪人体试验相关的最新的伦理进展,为委员们提供相关的最新文献。

12.负责起草伦理委员会工作总结,提交主任委员审定。 13.负责伦理委员会经费管理工作。

上一篇:园林企业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爱国的小故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