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兰文化范文

2024-03-12

中国兰文化范文第1篇

江西理工大学创办于1958年,时名江西冶金学院,1988年更名为南方冶金学院,2004年更名为江西理工大学。学校地处赣、粤、闽、湘四省交界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赣州市。学校占地面积2200多亩,建筑面积70多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2亿元,藏书140余万册,是全国造林绿化400佳单位和江西省文明单位。

学校1958年开办本科教育,1980年开办硕士研究生教育,具有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以及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在职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资格,1998年被教育部批准为接受港澳地区和台湾省学生的教学单位。学校下设9个学院,17个科研院所;现有32个硕士点,48个本科专业;在职教职工1900多人,专任教师920多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117人,副教授314人,博士和硕士生导师150多人。此外学校还聘任了80多名国内外知名专家为兼职或客座教授。目前在校硕士研究生700多人,全日制普通本科生12200多人,全日制高职(专科)生近6000人。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立校”的办学理念。2000年以来,学校共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技项目200多项,各类横向合作开发项目近600项;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0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100余部;累计获省部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奖120余项,学生在全国数学建模比赛、电子设计竞赛、机器人大赛等一系列比赛中屡创佳绩;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学校还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已同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荷兰、日本、冰岛、泰国等20多个国家的高校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

学校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江西一流、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教学研究型理工大学。

中国兰文化范文第2篇

他时刻将群众挂在心间,视责任重于山。“天灾无法避免,但人祸不能在我们身上发生,不能因为我们工作不努力、不尽责而对群众造成伤害。”正是这种对群众的如海深情,使得兰辉在手术后仅仅两周就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23日这一天,兰辉的日程排得满满的,他丝毫没有考虑到自己的身体情况,便匆匆踏上了颠簸的路途。他耐着高温、忍着饥饿,细致地检查施工现场、仔细地查看地质灾害点、亲切地座谈干部群众。但是谁也没有料到,这样对兰辉来说再平常不过的一个繁忙工作日,将是他生命的最后一天。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他用生命诠释了对群众的尽职尽责。

我们要学习他责任心强。兰辉的责任心体现在他时刻关心群众安全安危,深入一线扎实检查安全。责任心是一个人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的核心体现,也是检验基层干部是否称职的试金石。基层干部肩担责任,就该具有强烈的“责任心”,这是党的事业需要。作为基层干部必须要在位知责、失职知耻,切实做到“心中有责、眼中有活、脑中有法、手中有力、脚下有印”。

我们要学习他的高尚人品。兰辉同志清正廉洁,淡泊名利,生活简朴,为人低调,把群众利益视为最大的利益,公平公正的为群众选拔干部,在身患重病的情况下,依然带病坚持下乡,埋头苦干,是一

名优秀的领导干部,做到了优秀共产党员的表率。

中国兰文化范文第3篇

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

[摘要] 作为传统文化之一的书法艺术,它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成一体,是我国几千年文化的结晶,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蕴含了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

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这凝聚着数千年来中国文化精髓,倍受世界各国人们青睐的中国书法,在当代社会教育尤其是青少年教育中所受重视的程度,令我们不禁感到传统文化传承的危机。为此,本文探讨了书法教育发展的新模式。

[关键词]青少年 书法教育 文化传承 发展模式

一、书法教育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文化的深厚内蕴,与中华民族的内在生命精神血脉相连,融为一体。书法不仅仅是“技”,是“艺”,更是“道”,它与中国文化相表里,是我国几千年文化的结晶,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

(一)文化认同价值

书法是中国文化艺术的瑰宝,语言学家洪堡特说:“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象。”书法艺术以汉字为载体,而汉字是记录汉民族语言的符号,与民族语言是共生的关系,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睿智、中华民族的精神。中小学生学习书法,不仅仅是让他们去把汉字写得工整、规范,还是认识民族的文化、寻求文化认同的手段,具有深刻的文化认同价值。

(二)文化传承价值

德国文化人类学学者兰德曼说:“文化使人能自立行走,只有在文化包裹的气氛中人才能呼吸,文化如同人体内的血管系统是属于人的一部分,而血管里流淌的是主观精神的血液。”民族文化的传承被中断,这个民族的人们就会有“精神流浪”的楚痛。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文化的传承。青少年书法教育具有基础

1 性,对生命个体的成长有深刻的影响,可以利用书法教育的优势在青少年心中播种下民族文化的种子。从这个意义上讲,青少年的书法教育在书法技能传授的同时更是对书法文化的传承、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

(三)文化创造价值

青少年书法教育是一个文化传递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生成的过程。一方面体现在书法教育是一个陶冶人生、促进生命个体“文化”生长的过程;另一方面,生命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又在不断推进、创造着书法文化。

青少年既是书法学习的重要阶段又是个体成长的重要阶段,一方面我们必须从培养人、塑造人的角度来认识书法教育,明确书法教育“以道立人”的文化创造价值;另一方面我们必须从书法文化创造的角度看待我们的青少年书法教育。

总之,中小学书法教育除了教孩子书写规范、工整、易认的汉字外,还有文化识同、文化传承、文化创造等文化价值。因此,青少年书法教育的意义超过写字本身,应该上升到对民族文化的识同、传承、创造中去。

二、从文化传承视角看普及青少年书法教育的意义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优秀代表,对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新的时代要求人们善待书法艺术,社会要形成重视书法艺术的风气,青少年正是继承和弘扬书法艺术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力量,因此,普及青少年书法教育显得至关重要。

(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写字教育的目标要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1]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高度重视学生写字能力的培养,明确提出了各学段的写字教育目标。

一至二年级 “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见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知汉字的形体美,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三至四年级“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五至六年级“能用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三个学段对学生写字目标提出的要求,体现出如下两个特征:一是注意循序渐进,以夯实基础为重,重点是学习楷书,尤其是实用性较强的硬笔楷书。二是 2 提出了用毛笔临摹、书写正楷字的要求,这一要求显然不是为实用书写而设置,而是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书法艺术打下基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较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写字教育、书法教育,对书法教育目标的明确表述,进一步反映出新的时代对祖国语言文字和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的高度重视。

(二)中国书法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青少年学习书法,作用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有助于了解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哲学思想,激发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丰子恺先生说书法是中国艺术的最高代表。宗白华先生称书法可以表现人格、思想、感情。更有华裔法籍学者、艺术家熊秉明先生谓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中国哲学,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之核心。[2]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亦在其《中国文化与科学》的演讲中公开赞同此论。著名文化学者王岳川也说:“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门艺术,甚至可以说是‘中国哲学中的明珠’。”[3]我们姑且不论这“核心的核心”一类说法是否准确,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书法和中国其他艺术门类,如文学、音乐、绘画等一样,集中体现了中国哲学思想的精微之处。

中国哲学思想的核心——阴阳观念在书法中体现为刚柔、动静、虚实、方圆、曲直、迟速、轻重、浓淡、润燥、大小、疏密、离合、奇正、巧拙等一系列相对立的审美范畴,又由这一系列对立双方的统一与转换,派生出具有无穷生命意味的气势、风骨、神采,从而形成书法审美的独特性格,为几千年来的中国文人知识分子所钟爱。中国儒道哲学思想形成于先秦,随后在两汉的书法创作中就已经体现出哲学思想对书法艺术创作的深刻影响。东汉崔瑗作《草势》云:“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矩,圆不副规。”已经体现出书法艺术的中和之美。稍后的蔡邕在《九势》中云:“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4]更直接的承继了老庄性任自然、反对雕凿的思想。后世书法家在书法创作和论书时,莫不遵此而行。

书法不仅在观念上受儒道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同时在技法层面亦如此。论点画,要求藏头护尾、欹正相生;论墨法,要求浓淡有序、润燥相宜、骨肉不离;论章法,要求首尾照应、顾盼生姿、疏密相间、大小错落。难怪著名学者王岳川说:“世界主义立场使我更为尊重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每当我在国外看到母语 3 汉字或书法艺术,都会产生一种深沉而持久的激动,难以平息。这是古老华夏文明给我的精神空气和知识水源,丧失了这一切作为个体就是无根之人,作为民族就只短暂的呼吸而走向精神枯萎。”[5]

(三)书法艺术作为中国文化的优秀代表,是新的世纪里我们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青少年有责任和义务继承并弘扬书法文化

二十世纪的中国是一个“拿来主义”的中国,由于饱受闭关自守导致的贫穷落后之苦,当时的知识分子提出向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学习,随之而来的便是西方文化的强势渗透。经过一个多世纪对中西方文化的研究,中国的学者们惊讶的发现,曾经被中国人推崇备至的西方文化,正是东学西渐的产物。后现代时代的西方一流社会学者,无不关注并惊叹于东方孔孟和老庄哲学思想。这促使我们深刻反思,在上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是否过于偏狭,对我们的老祖宗是否过于轻视和无知。而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有责任和义务继承并弘扬书法文化。

三、中国书法教育的发展

(一)古代书法教育

古代书法教育在中国文字产生时就已经开始萌芽,至唐代时已是我国书法史上书学鼎盛的时期,它的兴旺发展,一直延续到此后的宋、元、明、清等朝代。历史上一些著名的书法家,既当学生又做先生,既是书法家,又是教育家,他们就像传递奥林匹克“圣火”一样,充当“书艺传人”,把书法艺术传到了今天。自从真、草、隶、篆等书体的相继诞生后,于是产生了流派,为书法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颜真卿其书初自家学,早年曾师从张旭,得其笔法,并著有《张长史十二笔法意》一文,述其受笔法之经过,后又师从褚遂良,一变古法,自成一格。唐太宗则崇尚“二王”,极力“雅好王羲之的字,心慕手追。”“万机之馀,不废模仿。”[6]在他得到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后,于宫中大兴书法之风,以“书”论赏,成为一时趣话。

(二)当代书法教育

我国大规模的书法教育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的,那时“文革”结束 4 不久,万物复苏,百废待兴,书法教育活动也应运而生,不失时机地加入了改革开放的大潮。书法教育从我国目前教育体制和实际受教育的情况来看,主要集中在青少年阶段,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高等艺术院校,二是中小学校,三是各类专门培训班。

1.高等艺术院校——我国书法教育的主力军。目前我国各类师范院校或大专以上的艺术院校,是我国书法教育的高等学府,他们有一流的校园设施,一流的老师,一流的教材和一流的教学,具备完整的教学体系和方法,是我国书法教育的主要阵地。据专家分析,随着近二十年来书法教学的不断完善和积累,在学院式的书法教育下的确涌现了不少高水准的书法专业人才。这其中尤以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王镛书法篆刻工作室、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南京艺术学院教育学院和美术系这四所大学的教学成绩最为突出。[7]充分说明了高等艺术院校的教学实力,展示了新形势下书法教学的新成果。

2.中小学校——书法教育后备力量的摇篮。目前,我国中小学校基本都设有写字课,有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材,也有老师专门上课讲解。但都比较浅显,属于启蒙教育和素质教育,一般对学生没有更高的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以后,掌握写字的一些基本常识,有灵气和有灵感的学生会因此对书法艺术产生浓厚兴趣,进而参与高层次的学习和深造。有的学校通过抓学生的素质学习和培养,掀起了书法教育的高潮。如山东省曲阜市鲁城中小学2000学生用硬笔现场书写《论语》,其情其景,无不令书法教育者们兴奋万分,激动无比。[8]硬笔书法教育的出现,也加速了我国书法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

3.专门培训班——书法教育的补充力量。各级各类专门培训班有以下特点:一是人员多,分布广;二是教学地点不稳定和人数不确切,有时甚至只有

三、四个学生;三是形式多样性,少年宫、书协的各类培训班、培训中心等,林林总总,数不胜数;四是授课老师差异大,有美术专业毕业的书法老师,也有中文系毕业的语文老师,而更多的老师则是一些书法爱好者。但他们的口号很响亮,要求也很明确:就是写一手漂漂亮亮中国字,做一个堂堂正正中国人。

(三)中国书法在国际上倍受推崇

书法艺术是国人深为自豪的艺术精粹,素为世界上许多熟谙和热爱汉文化的 5 国家和民族称道,千百年来,书法艺术呈现出华夏审美人格的心灵世界,表现出中华艺术最潇洒、最灵动的自由精神。它飘然着儒的滞重、法的森严、道的超然之外,在笔飞墨舞的律动中刻画出中国民族最真实的精神轨迹,成为中国文化中最具东方特色的艺术形式。中国书法文化早已以其特有的审美性、艺术性走向世界范围,不止在日本、韩国,而且在众多西方国家也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米肖托贝便远涉重洋到东方学习书法,代表着西方现代画家对书法专注的热情潮流,使得中国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跨民族、跨地域、跨语言文字的泛世界性文化形态。

四、中国青少年书法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青少年书法教育的不断发展为继承和弘扬书法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当代书法教育,面临着新形势、新环境的严峻考验,尤其是信息技术全面普及的今天,书法教育显得倍加艰难,难以走出徘徊不前的局面。

综观中国教育全局,在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力图深入推进的同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依然是显得嘴上谈得多,手上做得少。

(一)书法艺术的教学难以由语文课程来实现

书法与语文联系紧密。书法以文字为载体,以文学作品为书写对象,这就使书法鉴赏不是单纯的停留在墨法、章法、笔法上,同时也是玩味文字内容的过程。书法作品的风格还常常要求与文学作品的审美风格保持一致,或壮美,或优雅,或沉雄,或舒展。这种风格的一致,带给人更加强烈深刻的审美体验。书法作品与文学作品相得益彰,才使其充满无穷魅力,此其一。

其二,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一至六年级的学生主要的写字目标是实用性要求,即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和姿势、掌握汉字书写的基本规范、写硬笔楷书,在此基础上初步接触毛笔,这一写字目标基本上可以由语文教师来帮助实现。但是在七至九年级,写字教育已经发展到书法艺术教育,尽管还是初级阶段,但语文老师们已经一多半不能胜任了。

其三,语文课程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教育任务存在分歧。语文的性质长期以来人们争论不休,各种语文观充斥着语文教育的课堂,因此,将书法艺术的教育纳入语文课堂来进行,全社会没有达成共识。在这样的情势下,老师们操作起来随 6 意性就更大了。语文课程庞杂的教育任务实际上也决定了很难再抽出精力来训练学生的书法意识和进行必要的书法鉴赏教育。

(二)社会对书法艺术的重要意义认识严重不足

尽管近年有不少文化精英在为书法艺术的振兴鼓呼,在努力改变社会对书法艺术的冷漠和无知,书法的学科建设、从专科到博士后的教育层次都已具备,但是和网络时代相比,整个社会对书法的认同度仍然不够。书法正在由大众文化艺术向极少数的精英艺术转变,正在从广阔的生活走向狭窄的展厅,连新春佳节贴春联都买印刷体了。这种状况,不利于书法艺术的承继和繁荣。

“无色而具画图的灿烂,无声而行音乐的和谐。”(沈尹默)这是多么神奇的事情,全世界也只有中国的汉字才有如此奇妙的本事。连西方的画坛巨擘毕加索也由衷赞叹:“中国书法是最高的艺术。”法国总统希拉克在中法文化年系列活动中也说到:“中国书法博大精深,是艺术的最高境界。”美国人福开森说:“中国一切的艺术,是中国书法的延伸。”[9]当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为世界各国的文化精英津津乐道时,我们却在漠视、贬损它,这不是值得我们深刻反省的事情吗?

五、中国青少年书法教育面临的困惑

书法教育活动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开展二十年,其“热”早已不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人们现在所要关注的是它的教育质量问题。

(一)高等院校面临的困惑

一是因教学思路所限,面临就业问题,学生学完四年大学书法后真的不知道该干些什么,能干些什么?于是不得不痛苦地又继续选择考研、读博,以博取更高的身份以便为择业找到一条便利的通道。二是作为已经具有学科意义的书法艺术教育,其科学性却无法在教学方式上显现出来,基本上还没有逃脱“私塾”教学模式,虽然好像都有教学大纲,都有培养目的和教学方式。三是作为书法这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该如何把握书法本体与跟书法有关的相关文化的关系?是应该唯书法而书法?还是泛书法而书法?还是二者兼顾?四是高等书法教育如何处理培养精英书法群和大众书法群的关系?[10]这些都是他们面临的实际问题,如不及时研究解决,势必影响到高等院校的教育方向和培养目标。

(二)中小学和专门培训班面临的困惑

7 一是任课老师的素质不高问题。目前大部分学校并不是由专门书法老师来承担这些教学任务,而是由一般的语文老师来承担。在培训班里,则是当地的一些所谓“书法家”来承担此项任务。师资的常识修养、雅俗高低,必然会影响教学中的学习。

二是缺乏系统的指导性教学理论,更不要说有完善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法,有的连教学计划都不全,教材也不规范,不统一,基本上是各自为政,你写我编,大同小异。教学中缺乏创造性,只是一味地“死教、死写”,不能循序渐进地掌握点划、用笔的基本方法。

三是受形式和体制的制约,不被当地教育部门等有关权威机构所承认,即使承认了,与之有冲突时,首先被砍掉的也是书法课。为此,在2000年的全国政协第九届三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刘炳森先生,就我国中小学生书法(写字)教学等相关问题作了专题发言,他指出,在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学生“减负”的紧急通知后,不少学校将写字课砍掉了,甚至语文课中的古文比重也被压缩,这些做法都是不符合通知的本来精神的。我国小学中的写字教学,本来就不是普遍健全,有相当数量的小学写字教学的设置和师资配备还很薄弱,尚待补充和加强。初中以后,课程、科目增多,负担加重,刻意学习写字,这对一般学生来说,则已成为不太可能,所以在小学阶段学习写字是至关重要的,不能掉以轻心。[11]

六、书法教育发展的新模式研究

书法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要想使书法能够长盛不衰,必须使书法教育模式跟上时代的发展,推陈出新。

(一)书法教育要突出政府主导,自上而下推动发展

历史上,汉唐的书法盛世,已是“政府主导”的典范,足为后世效仿。书法教育不能仅仅作为一门艺术教育,而是关系着我国文化和谐发展的大事。在书法教育方面,广东省教育厅已经先走一步,在2006年3月下发文件,要求广东省的中小学设立书法课,这无疑为书法教育指明了方向。[12]

(二)书法教育要“纵横交错”,形成网状模式

8 我们不得不承认的现实是,书法现在离我们越来越远,更重要的是,书法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也会慢慢的离我们而去。当我们的社会让孩子从小学就开始学习用电脑处理汉字时,数千年来牢牢建立在我们深层意识中的汉字审美模式,也许就会从他们的脑海中逐渐消失。当我们的小学生能够熟读ABC,却不知道字帖是什么;当他们对网络文化了如指掌,却不知道王羲之、颜真卿为何许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现代的书法教育模式已经逐步走入死胡同,从原来的追随一生的工具,变成了现在的曲高和寡的艺术门类。

(三)书法教育要“走出神坛”,介入商业模式

书法是艺术,艺术需要生存,经济是基础。书法教育要取得更大的突破,经济后盾必不可少。当然,书法教育中的经济利益获得并非卖字画那么简单,必须挖掘书法内在的价值。我们知道,书法在很多方面应用十分广泛,如书信往来、影视字幕、书籍封面、报刊杂志的装潢和广告宣传等等,通过诸多方面加强书法教育的宣传,尽可能多的为书法提供经济载体。

(四)书法教育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潮流

任何一种教育模式都需要推陈出新,都要与时代接轨。实践是检验这种教育模式是否符合时代的标准,而不能适应时代变化的教育模式必然会被淘汰。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书法艺术固然有它自身的古色古香,在琴瑟和鸣中、一泓清泉旁,挥毫泼墨,流露出风雅儒士的古风,但是毕竟在现代社会的紧张节奏中,很少有人有这样的心态去研磨撰写了。书法教育不能要求受教育者背离时代的潮流回归古代,就必须要从自身改变,适应信息时代的变化。

七、结束语

“高山大海育真魂,松有劲姿梅有芬。书画从来求气韵,人文自古重精神。”书法教育利用书法的普遍性、形象性、群体性和美感性等特点,使习者在美的魅力的诱导和陶冶下,激起感奋、惊觉、共鸣。[13]我国青少年书法教育在多年的实践中,虽然遇到诸多的困难,依然坚持不懈,不断求索,在书法展览,中小学书法课程设置,书法理论研究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面对新的挑战,相信我国书法界和教育界、文化界能逐步探索新的书法教育模式,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书法教育的蓬勃发展再立新功。

9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继承与发展、再次地崛起是我们这一代人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我们要具有大的思维,站在历史的高度,清醒地审视它的未来,为弘扬与振兴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作不懈的努力。书法教育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要科学、合理、有效地实施,我们仍须不懈努力,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白砥,《书法空间论》,荣宝斋出版社,2005年2月第1版。

[3]王岳川,《中国书法高等教育的新世纪意义》,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14卷第2期。

[4]上海书画出版社编,《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版。 [5]王岳川,《东方文化身份与中国立场》,东南学术,2005年第1期。 [6]《宣和书谱》,北宋,1120年。

[7]《书法报》,2003年6月30日,书法报社,第26期。 [8]《中国硬笔书法报》2002年10月15日,第81期。

[9]吴翥九,《网络时代加强书法教育的现实意义》,青少年书法,河南美术出版社,2005年第6期。

[10]余秋雨,《笔墨祭》,文化苦旅,知识出版社,1992年3月第1版。 [11]《书法报》,2003年7月14日,书法报社,第28期。

中国兰文化范文第4篇

近几年来,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命题,也成为了境外媒体涉华报道的重点。尤其是在十七届六中全会将“文化命题”作为全会的议题,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文化强国”的目标之后,境外媒体对我国文化建设的报道更是一路升温达到高潮。外媒的报道是折射国际社会对我关注面的“三棱镜”。因此,总结和分析外媒对我文化体制改革报道的特点和趋势,将有利于我国外宣媒体在新形势下找准海外受众的“兴趣点”,妥善回应外部关切,为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外媒报道特点

根据新华社中国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对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美国《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英国《金融时报》、英国广播公司(BBC)、新加坡《联合早报》、日本《产经新闻》等30多家境外媒体最近一年多来涉华文化报道的调研结果,自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外媒对我文化体制改革报道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文化产业的发展、网络监控以及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等几方面,相关报道的特点如下:

一是普遍对“文化强国”战略对中国内政外交的意义持肯定态度,认为加强文化建设对内有利于提振文化产业,促进软实力建设,提高民众的思想道德水平,以及抵御欧美文化的渗透和侵蚀;对外有利于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吸引力,改善中国的国际形象,巩固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大国地位。

二是大量报道中国加强软实力建设的政策举措,普遍表示注意到中国政府的努力,但认为我软实力建设的效果差强人意。一些媒体批评开办孔子学院、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等中国加强软实力建设的措施是自上而下的政治手段,因而得不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有的媒体提出中国建设软实力应多发挥民间力量,让民间人士发挥自身的文化自觉和创新,提升中国软实力。

三是普遍认为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构筑抵制欧美文化“防波堤”以及应对民众的道德危机,维护中共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但不少外媒却明确表示对我国核心价值体系究竟是什么表示困惑。

四是对电影业、图书业以及创意产业等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以及中国政府对为整顿和扶持文化产业而出台的新的政策法规高度关注。外媒一致认为,在“十二五”期间中国的文化产业将迎来“黄金五年”。

五是将文化体制改革与中国加强网络监管联系起来,认为六中全会聚焦“文化命题”的实际目的是为了在换届之际,加紧对媒体和互联网的控制,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同时,外媒还高度关注中国网络空间一些批评中共控制网络的言论,并炒作“言论自由”等人权问题。

新形势下我外宣媒体面临的新任务

以上可以看出,境外媒体对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不仅“兴趣浓厚”,而且关注面非常广泛,涉及到了该领域的各个方面。其相关报道既有客观、理性的一面,也因受意识形态不同,文化背景、新闻价值取向相异以及对中国缺乏了解等因素的影响,存在不少歪曲、不实的内容。在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对我国文化外宣报道提出新要求的大背景下,如何主动出击,利用国际舆论对中国文化建设高度关注之契机,加大报道力度,消除外媒对中国文化体制改革认识的盲点,同时吸纳外媒报道中合理的建议,完善我文化外宣报道中的不足之处,是我外宣媒体在接下来的工作中需要进一步考虑的问题。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加强对文化体制改革相关理论和政策的学习,把握正确的报道方向。文化体制改革是我国继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单项改革之后所作出的又一项关系全局的重大决策。而外宣媒体肩负着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基本国情、价值观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的了解和认识,展现我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形象的重要使命。因此外宣媒体在向海外介绍我文化体制改革相关政策和举措时,至关重要的一点便是使自己的报道基调和方向同中央的精神保持一致。这就要求外宣媒体深入学习和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刻理解和把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文化改革发展的主线,深刻理解和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根本任务,深刻理解和把握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基本要求。

第二,必须结合海外关切加大对文化体制改革相关内容的对外宣传力度,有针对性地设置议题。从境外媒体的报道可以看出,目前国际社会对我“文化强国”战略很感兴趣。因此外宣媒体应该以此为契机,大力宣传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路线方针、政策宗旨以及产业发展情况,充分回应海外关切。而且,要改变传统的“传播者本位”方式,充分重视不同国家乃至同一国家不同观众群在历史、文化、价值观上的差异,以海外受众对我文化体制改革最感兴趣的话题为出发点,进行议题设置。对于国际社会对文化体制改革中无知、曲解、误读乃至敌意的方面,要分门别类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报道,认真探寻合适的题材以及报道方式,消除或减少国外受众对中国的不良印象。比如,针对外媒指责中国控制网络无视言论自由的不实言论,要有理有据进行驳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和外延,要加强宣传,全面阐释;就外媒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关注点,要大量报道,充分回应。

第三,在报道手法上注重人文色彩,在报道内容上强调平衡性,努力提高中国文化的海外“亲和力”。外宣媒体在对外宣传我“文化强国”战略时,无论是涉及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容,都面临着究竟该如何让海外受众理解和接受具有东方色彩的文化价值观的问题。关于这一点,笔者认为以人为重点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因为现实生活中人的故事是最能打动境外媒体和国外受众的。比如,在向海外受众解释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外宣媒体不能采用对内报道常常运用的通过大段的排比句式,简单化、概念化地阐述某一理念的方式,而是要从具体人物的具体事迹入手,通过人的故事来展示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从而树立中华民族的美好形象。另外,我们在报道内容的选取上还要注意平衡性。一些外媒曾建议,中国软实力建设应多重视民间的力量,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我们的外宣报道。我们应重视和吸纳民间蕴含的丰富外宣资源,在报道中既重视中央和地方政府宣传内容的传播,也要给民间渠道以充分的出口,既要有主流的言论,也要有边缘的声音,这样才能增加我们文化报道的平衡性,提高报道在海外受众中的公信力。

第四,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在对外文化传播中的影响力。当前网络媒体,尤其是微博和一些移动新媒体以其庞大的受众群、空前的传播力和惊人的发展速度成为许多公众热点事件的发源地和散热器,受到国际舆论界的高度关注。一些西方国家甚至将网络作为对我国进行文化和意识形态渗透的“新阵地”。这既对我文化外宣报道构成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机会。外宣媒体要深入研究网络媒体的发展趋势,整合各类网络媒体的宣传资源,充分利用网络媒体传播的便捷性、互动性以及草根性等特点,着力构建集传统媒体形式和新兴媒体形式于一体的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对外报道体系,做好新形势下的文化外宣报道。

(作者来自新华社对外部)

中国兰文化范文第5篇

如果记Mi为乘客选择出行方式i的效用, 假如Mi是所有出行方式中最高的, 乘客将选择出行方式。然而, 某种交通方式的效用值是无法直接观测到的, 且被认为是随机的。根据随机效用理论, 定义效用为随机变量, 由可观测要素的确定效用iV和不可观测的随机误差项ξi组成。

在实际应用中, 通常假定随机项的分布是相互独立的, 且服从相同的概率分布。最常用的两个分布是Gumbel分布和正态分布, 如果假定ξi的各分量服从相互独立的Gumbel分布, 则为Logit模型;如果假定ξi服从多元正态分布, 则为Probit模型。由于基于Gumbel分布的Logit模型具有较好的解析性, 故本文采用Logit模型, 从而得到乘客选择公交方式i的概率为:

式中:ix为乘客选择公交方式i出行的概率;n为可选择出行交通方式类型的总数。

要确定乘客选择某种交通出行方式的概率, 关键在于求出 (1) 式中的可观测要素的确定效用iV, 本文通过研究广义交通费用Ci

式中, θ为校正系数, 一般取值范围为3~3.5。

2 广义交通费用的确定

本文选用出行时间、票价、舒适性、方便性、可靠性和安全性作为广义费用的评价指标。

(1) 出行时间:包括乘客步行时间、等车时间、上 (下) 车时间、车内行驶时间以及可能存在的换乘时间;因此乘客的出行时间T可表示为:

(2) 票价:即乘客从出发地到目的地所需支付的出行费用, 用P表示。

(3) 舒适性:一般在运营高峰期取票价的5%, 在非高峰期取10%, 用D表示。

(4) 方便性:主要考虑乘客的步行时间和换乘时间之和。故方便性H可表示为:

(5) 可靠性:主要指乘客到站的正点情况。可根据每种交通工具的发车频率计算其在每一站的误点均值来衡量。设j站第i种共有公共交通流量L, 公共交通方式的正常到达间隔为Nij, nijk表示第k辆车与k-1第辆车到达j站的时间差, 则用误点均值E表示可靠性指标A为:

(6) 安全性:可根据各种交通方式的事故伤亡人数设定。安全性无法用时间和费用来衡量, 本文采取在广义费用函数中单独设定系数, 用S表示。

取ψ=G/ (t×m) 为时间转换为价值系数, 其中G为城市某年内的国民生产总值, t为城市总人口, m为居民平均劳动时间。综合上述讨论, 确定则第i种交通出行的广义费用可定义为:

为方便计算, 记Ci=αiPi+βi, 其中αi=µSi,

3 收益函数模型

根据上述分析并考虑政府补贴情况, 假设政府对公交方式进行σi元的票价补贴。则此时有补贴后票务收入模型:

式中:iL为i运营公司的票务收入;Qi为i运营公司承担的客流量;Q为城市总客流量。

假定运营公司的固定成本和单位可变成本为常数。记iF为第i种公交方式的固定成本;ηi为第i种公交方式的单位可变成本。则其运营总成本为:Yi=Fi+ηiQi (9)

故可得第种公交方式的收益函数:

为方便计算, 记

4 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的伯特兰-纳什均衡博弈模型

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之间双寡头的竞争, 主要是进行价格的竞争。伯特兰-纳什均衡模型是结合伯特兰模型和纳什均衡的基本思想建立的一种静态寡占模型。其均衡解能使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的收益达到最大值。

对于轨道交通运营者, 其将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追求自己收益最大化, 即:

式中:Qrm为轨道交通运载最大流量, Prmin和Prmax为政府限定轨道交通的最低价和最高价。

若定义ωr=Qrm/Q为轨道交通在城市公交客运系统中的最大分担率, 解上式可得:

根据上式, 可得:

从而确定轨道交通运营者对常规公交运营者的反应函数

同理, 常规公交运营者也将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追求自己票务收入最大化, 即:

其中, Qbm为常规公交客运最大流量, Pbmin和Pbmax为政府限定轨道交通的最低价和最高价。

若定义ωb=Qbm/Q为轨道交通在城市公交客运系统中的最大分担率, 解上式可得:

根据上式, 可得:

从而确定常规公交运营者对轨道交通运营者的反应函数为。

此时博弈的纳什均衡解为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的反应函数的交点, 即:

5 数值算例

以下通过一个简单的算例来验证模型。

调查分析某OD, 得到或量化参数如下: (1) 出行时间T, 轨道交通为22min, 常规公交为31min; (2) 舒适性D, 轨道交通为0.32元, 常规公交为0.12元; (3) 方便性H, 轨道交通为6min, 常规公交为8min; (4) 可靠性A, 轨道交通为0.05min, 常规公交为3min; (5) 安全性S, 轨道交通为0.99, 常规公交为0.9。

将以上参数代入式 (6) 和 (17) , 得:

在坐标系中画出图形, 如图1所示。

图1中, 轨道交通反应函数与常规公交反应函数的交点即为达到伯特兰-纳什均衡时轨道交通票价和常规公交的票价, 此时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运营者能获得最大收益。从图中可以看出, 达到伯特兰均衡时常规公交票价为1.6元, 轨道交通票价为3.1元, 与现实较为符合。

6 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速度的加快, 城市交通问题日益突出,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成为构建可持续城市交通的关键, 为此必须很好地确定城市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的关系。

本文主要考虑城市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之间的价格博弈, 使用Logit模型来计算乘客选择出行方式的概率, 通过分析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的票务收入和运营成本函数, 使用伯特兰-纳什均衡来求解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收益最大化时的均衡解, 以求解此时的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的票价。

该模型从出行者的概率选择出发, 定价策略为使博弈双方均获得最大收益, 通过实例求解出的票价与实际基本吻合, 证明了模型的有效性。但是, 本文未考虑票制和优惠政策对乘客出行的影响, 且对各待定参数的选取的科学性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摘要:城市轨道交通的票价制定对于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决定作用。本文主要考虑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之间的价格博弈, 利用Logit模型描述公共交通系统内部不同方式的分担率, 据此建立了不同运营者的收益函数, 通过建立伯特兰-纳什均衡博弈模型求取使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运营者均获得收益最大化时的均衡解。最后通过一个算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定价,Logit模型,伯特兰-纳什均衡

参考文献

[1] 张红, 李超杰.考虑综合效益的城市轨道交通票价制定方法[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09, 26 (4) :44~48.

中国兰文化范文第6篇

①父权,男权文化。男性的勇气和荣誉是受人尊敬的基础,婚姻由父亲安排,婚礼由父亲操办。

②集体主义散漫型关系。人与人之间只要进入对方的公共空间,就很容易进入私人空间,大家无所不谈,无所不分享。

③情绪外露感性。人们动作表情夸张,通过非语言的间接方式沟通情绪和冲突。

④相当森严的社会等级,通过广为人知的种姓制度表现出来。

①男权文化

男权文化,包括男权主义和男权运动,是指一个主要以男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在对社会关系进行批判之外,许多男权主义的支持者也着重于性别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动男性的权利、利益与议题。

影片中虽然女性很多,但可以看出真正能做主的有影响力的都是男性。父亲包办婚姻,父亲操办婚礼,虽有与母亲商量的镜头,但决定都是父亲做的。有妇之夫抛弃准新娘,新郎又原谅新娘,都是男权的显示。

男权表现最鲜明的就是那个多年来不为人知的家庭秘密。新娘的表妹丽尔性格开朗,懂事,知书达理。由于父母早逝,所以从小与新娘一家关系亲近,甚至将新娘之父看成自己的“父亲”。然而多年以来她心里却始终藏着一个秘密,那就是在她年幼时,曾遭到一个颇有权势的远房叔叔泰迦的猥亵。因为其显著地位,这位叔叔也被邀请来参加婚礼,依然是道貌岸然的样子,受到所有亲戚的尊敬和款待。在婚礼前的傍晚,大家围坐一起聊天时,由于一个小女孩(某个亲戚的孩子)不舒服躺着,叔叔走过来,邀请小女孩跟他去坐车兜风,表妹丽尔非常警觉,就跟着过去,当面指出了自己当年曾经遭到的侮辱,并要求他放开女孩。众亲友闻声而来,表妹只能忍住愤怒离开现场。经过很长时间的反复思想斗争,她终于决定将此事告诉父亲,向他求救。父亲开始不信,相信之后却不能立刻决定,因为他不希望得罪叔叔,更不希望当面冲突。表妹失望之极,决定离开,不参加婚礼。最后父亲决定保护侄女,当众宣布了与叔叔切断关系,并要求他当场离开,不得参加婚礼。叔叔猥亵侄女,侄女忍受这个侮辱多年,最后还得通过父亲来声张正义,更加戏剧性地显示了印度文化中的男权思想。

②集体主义散漫型关系

影片多处都表现了印度文化的集体主义和散漫型的人际关系。首先婚姻是由双方父母包办的,而不是自由恋爱的结果。这个习俗至今存在,而且被社会的知识阶层接受和实践,就说明个人的欲望诉求得服从于家庭利益的倾向。其次,众多亲戚从世界各地赶来参加婚礼,亲戚之间非但不是无话可说,而且显示出许多彼此之间的了解。虽然大家平时不见面,但见了以后就没有隔阂,可以尽情尽兴地交谈各种隐私话题,比如性生活、结婚的需求、个人对家庭的价值等等,完全表现出卢温提出的G类人际交往模式,即关系散漫型。 ③情绪外露感性

印度文化的情绪外露感性在影片中暴露无遗。影片中的人物从头到尾都是七嘴八舌、高声说话。与其他印度影片相似,舞蹈也是该片的一个重要表现部分。那些美丽直露的舞蹈动作,亲密的身体接触,强烈的肢体语言,都表达了浓烈的情绪感受和体验。影片的色彩也是异常浓烈,以大红金黄为主调。女人的沙丽色彩鲜艳,妆容浓厚。

比如从澳洲回来的儿子爱上了一个在婚礼上认识的女孩,半夜里偷偷跑去对方的房间与之亲热,正好被夜半归来的新娘撞见,也没有表现出不好意思。后来还在公开场合上台与之跳激情舞表达感情,被大家叫好。然而,在描述婚礼承办人杜比与女侍爱丽丝的爱情发展时,影片却表现了另外一种感情表达方式:含蓄深沉。也许是由于社会地位的关系,这二人之间从来没有直接大胆的爱情表白。侍女从来不敢正眼看别人,在低声下气的同时保持自己的尊严。她也从来没有正眼看过婚礼承办人,只是通过细微的肢体动作表示出自己的好感。婚礼承办人虽然装酷,但见了女性似乎更加羞怯,说不清话,与他跟父亲谈生意时的表现判若两人。最后,他鼓足了勇气,也只是用鲜花做了一个心型的花球,捧在自己的胸前,在一个有月亮的夜晚去向女侍求爱。这一段感情的表现说明在整个文化具有浓烈情感色彩之下,依然存在着鲜明的个体差异。

④森严的社会等级

以家庭为背景安排婚姻本身就显示社会等级的重要:重要的不是个人的成就,而是这个人所属的家庭。这可能是印度社会得以延续种姓等级制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影片中表现出来的另一个等级层面是使用的语言:英语和印度语。说英语的似乎比说印度语的要高人一等。从澳洲回来的儿子,从美国回来的新郎,甚至间或说几句英语的婚礼承办人,都从侧面表现出这一点。

最明显的是女侍爱丽丝的行为举止。她因为深知自己社会地位的低下,所以总是归顺服从,低眉顺眼,从来不奢望得到来自比自己社会阶层高的人的青睐。当她感觉到婚礼承办人杜比对她的感情时,心中充满了喜悦。同时在新娘找不到自己的头饰时,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女侍偷了头簪。若不是杜比偷偷看见爱丽丝在整理新娘的房间时在镜子前悄悄试头饰,然后看见她把头饰放回去,并为她出来讨回清白的话,女侍就可能被冤枉开除赶出大门。

另外的表现是杜比发现自己爱上爱丽丝之后的复杂心态,因为女侍的社会等级比他要低,所以他思想斗争很厉害,这种思想斗争本身反映的就是对社会等级的敏感。最后他战胜了这个障碍,则说明他自己追求的现代思想占了上风。

上一篇:职场小规则范文下一篇:油纸伞教案范文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