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产业与动画设计论文范文

2024-03-17

动画产业与动画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动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动画课程与教学目标不合理、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简单缺乏多样性、动画课程实验设备缺乏软件落后等问题,在“双创”价值引领下,从动画专业学生的兴趣延伸培养模式、动画专业实验课程设置模式、教学方法探究模式方面,研究动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动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 “双创”价值引领   动画专业   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

1.引言

动画是国民艺术的灵魂,是民族的品位;作为一种文化产业,还是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动画市场化的发展,推动了动画产业的快速发展[1](333-334)。动画专业在高等教育中属于文化创意产业,可以向社会提供具有动态特性的文化创意产品,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现如今,很多学者已经将动画专业应用到广告设计、互动娱乐、电影电视和游戏等多个领域。越来越多的国家将高等教育中的动画专业作为优先发展的产业,重点培养动画专业应用型人才[2](84-86)。美国的动画产业链相对比较完善,每一部动画影片都可以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援助。当前中国把动画专业作为各大高校重点发展专业,很多领域急需动画专业应用型人才,在不久的将来,对动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会继续增加。

动画专业在高等院校具有非常广泛的就业方向和前景,目前,国内的广告设计领域、传媒领域、游戏领域、电影电视领域等,都是动画专业发展最快的行业,动画专业以技术为支撑,向社会各个领域提供更多动画产品。目前很多行业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缺少动画专业应用型人才[3](16-19)。涉及动画专业的一些企业,不仅对人才的美术功底、设计能力、创作技能有比较高的要求,还要求尽快适应行业需要,传统教育模式只是针对单独一个技能进行培养,现在已经不能适应动画专业的发展。

2.动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动画专业应用型人才在培养过程中,要综合考虑社会的需求和专业的发展,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高等院校中动画专业应用型人才数量越来越多,但是在教育教学中仍然有一些高校存在功利性和盲目性。主要包括动画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性、教育教学手段单一且落后、教师团队的整体素质差,最终导致动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阻碍各大高校动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步伐,造成动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出现不合理的配置及不均衡的分布现象,制约动画专业在高等教育阶段的良性发展。这种认同对于动画专业教育来说不是一个好的信号,需要找到具体的原因。

2.1动画课程实验设备相对落后

一部好的动画作品是集科学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综合表现,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采用先进的高科技教学设备,将现实事物通过数字化虚拟手段展现出来,就完成了动画的制作。因此,动画制作课程的开展代表着动画行业的发展已经达到了最高水平,在动画课程实践性教学中,先进的实验设备和数字化的教学软件完全可以体现出动画专业在学科建设方面的地位。在传统的动画专业教学中,主要的教学内容是学习一些与动画有关的知识原理和制作过程,像一些低成本或者要求制作技术不高的动画可以通过简单的设备制作,数字化的教学软件和高科技的教学设备是动画专业教学的必要条件,将数字化的三维虚拟技术应用到动画专业教学中,可以提高动画质量。比如可以利用动作捕捉器对角色的动作和形态进行调整和改变,参照传统的人形模拟技术往往无法达到三维立体的效果[4](248-251)。

目前,各大高校在动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硬件设施不完善,一些高级教学设备甚至没有,有的实验硬件设备仅仅配置一个手绘板和拷贝台,类似于动作捕捉器等高级设备不足,因此,各大高校适当增加动画专业教学的实验设备才是当务之急。

2.2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简单缺乏多样性

动画专业教学方法缺乏多样性是动画专业教学领域普遍存在的一个基本问题,教学方法是指动画专业中具体的课程和教学目标,受到课程内容的影响和制约,要求教师和学生遵守教学操作规范和步骤。动画专业教学过程是指导、调控动画专业课程教学的规范体系。有关学者从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等层面对动画专业的教学方法进行了考察,将动画专业教学方法分为提示型、共解型和自主型教学法三种类型。

包豪斯美术教育在早期发展过程中,将“师徒制”引入动画专业的教育教学中,从培养大学生动画专业实践能力的角度出发,借鉴传统动画专业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

目前,部分地方高等教育學校仍然将“填鸭式”教学应用到动画专业课程教学中,导致动画专业课程教学较为枯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大大降低,削弱学生对动画的学习效果。无论是理论课程还是实践课程,动画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都具有非常强的专业性,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一部分动画专业课程在教学中还会涉及市场营销专业、文学专业、设计专业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在动画专业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动画专业课程的兴趣和关注[5](129-131)。

由于高等院校在培养动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缺少教学经费,部分课程缺少相应的实验设备,教师只能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分析图片资料等方式代替实践课程操作,导致学生对动画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急速下降。如果学生无法完成动画专业课程的实践部分,则后期工作很难上手,这种现象导致动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人才需求存在矛盾。只有具备强大实践操作能力的动画专业人才,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目前动画专业在教育教学中往往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保证动画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是解决高等院校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强有力手段。

2.3动画课程与教学目标存在不合理性

动画专业课程与教学目标是一个基于教育目标的下位概念,是不同学科的教学目标、具体教学过程等在动画专业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中体现的教育价值。我国早期的动画艺术是在电影艺术的范畴内,动画专业教育是在电影制片厂和院校中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和工作,一些老牌高校很早以前就开展了动画专业教育,后来陆续开设的动画专业都脱离了最初的大学和电影厂[6](28-30)。早先的动画专业教育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是具有一定优势的,社会上各个领域陆续培养了无数优秀的动画专业人才,制作的动画片得到了大众的认可,并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

高等教育扩招之后,动画专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存在很大差距,给动画专业教师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挑战[7](157-158)。在教学过程中,连续出现课程设置不合理、动画专业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等问题。现在部分高等院校没有将创新创业理念和社会需求作为教学目标,一直盲目地讲解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忽视动画的實际内涵,无法了解动画专业的真正内容。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动画专业课程设置不规范。

3.动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3.1动画专业实验课程设置模式

以特定的教育目标为指导,以不同的学科为主体,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动画专业的实验课是让学生深入掌握动画片制作需要的相关技术和流程,在设计动画专业课程的过程中,可以邀请动画片制作公司的技术人员参与,注重“产学合作”。在美国皮克斯动画公司主创人员的参与下,当地艺术院校的动画课程设计和教学实现了课程与教学的有效互补,形成了良性循环[8](105-109)。在满足学生学习和实验需要的前提下,北京电影学院将为学生提供一套具有世界级先进水平的动画专业教学设施,以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9](60-62)。这一切都是动画专业教育面对时代发展和市场需求进行的成功教学改革。

加快动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进程,促进地方高校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立足实际、自主发展,根据自身情况设置相应的特色课程和通识课程。开设特色课程,以丰富动画专业课程内涵建设,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在进行动画专业课程设计时,不仅要重点参考一些专业院校的样本量,还要结合动画领域用人需求和学生情况,设计动画专业课程,提高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实用性。

3.2教学方法探究模式

由于动画专业在艺术教育中往往具有特殊性,改革动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每一名学生的个性特征,重视学生在学习动画专业课程时的自主性,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选课条件,实行学分制,丰富学生的动画专业课程选课途径。当前,部分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缺乏动画专业课程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应该采取多种创新型的动画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动画专业课程的兴趣。学生一直以来都是高等院校的教育主体,动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围绕学生展开,只有充分尊重学生对动画专业课程的选课权利,才能有效调动学生对动画专业课程的学习积极性。

3.3动画专业学生的兴趣延伸培养模式

创新创业价值引领,就是教师在充分了解每一名动画专业学生创业思想的基础上,把握好学生的创新点,根据每一名学生的创新思想实施动画专业课程教学,培养动画专业应用型人才,使每一名学生的特长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在专业、文化、世界观和人生观上的差异,决定了高等教育教学不能只采用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必须向学生提供符合动画专业教学规律的创新创业教育,采用多样化的模式和规范的标准,培养动画专业应用型人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动画专业课程存在一定兴趣,才能激发动画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实现动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

在“双创”价值引领下实施动画专业课程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使教师的动画专业课程教学技巧得以提升,指导学生的创新学习。有些学生在动画创作过程中通常有着想法,也在进行思考,对动画专业课程有很深的领悟和理解,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在专业上有所突破,还要根据每一名学生的特点制定动画专业课程学习任务,把动画专业与学科竞赛结合起来。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主,积极参与学习,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人才,这是当今社会人才结构多元化的要求和趋势。

4.结语

本文提出了“双创”价值引领的动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针对动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双创”价值引领下,通过创新动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动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谢敏.动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山东社会科学,2015(S2).

[2]万珊.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000(012).

[3]崔莹.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以吉林省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5,36(029).

[4]苗雨君,刘景军,陈红梅.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途径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000(009).

[5]李高申.基于WSR系统方法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000(008).

[6]张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000(014).

[7]周贤.基于BIM技术的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福建茶叶,2019(09).

[8]彭庆文,王昌友.基于终生体育服务的地方应用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研究——以怀化学院为例[J].体育学刊,2018,025(004).

[9]卞咸杰.普通高校档案学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档案管理,2018,000(001).

基金项目:

“双创”价值引领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校级专项课题

浙江省“十三五”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云环境下基于项目化的游戏美术三维课程群教学改革与实践》(编号:JG2019 0521)

动画产业与动画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近年来,在文化自信的倡议下,随着《大圣归来》、《大鱼海棠》、《大世界》这样优质的国产动画电影的出现,我们可以看到国产动画电影正在不断升温,尤其是今年的《风雨咒》又一次将大众的注意力集中到国产电影上,同时让人对在坚持文化自信下的国产动画电影的未来充满期待。因此本论文以《风雨咒》为例,通过探讨国产动画电影对文化自信的影响,以及文化自信环境下国产动画电影相对美国迪士尼动画和日本的唯美动画所具有的优势,同时预见国产动画电影在今后坚持文化自信的道路上会遇到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国产动画电影;文化自信

《风雨咒》是由刘阔执导、陶虹担任制片人,该片于2018年8月份在国内上映,该片一经上映就取得了豆瓣7.2分的成绩,淘票票和猫眼分别是9.4和9.2分,日本动漫媒体甚至用“中国终于凭借自己文化,做出了一部让世界都刮目相看的动画电影”这样的话来评价《风雨咒》,可见对《风雨咒》的肯定。由于《风雨咒》是8月份刚上映,因此有关此的论文少之又少,探索的可行度较高。尽管知网上有关于国产动画电影的研究不少,但是在文化自信的角度下来探讨研究国产动画电影却少之又少。本论文希望通过研究,对以后的国产动画电影创作产生影响,创作出不输于美国和日本的动画电影精品。

一、弘扬传统文化、坚持文化自信

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指出“坚持和弘扬文化自信,要提升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独有的魅力”,“要把具有永久的魅力、跨越时间和空间、具有当代社会价值的文化自信精神弘扬起来,把又弘扬时代精神,又传播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把立足于本国又面向全世界的具有当代中国文化特色的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动画电影由于表达手段的特殊性,在呈现多元化的内容方面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有着超乎想象的发展空间,因此动画电影对坚持和弘扬文化自信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文化自信下的《大鱼海棠》《大世界》《风雨咒》都让中国观众对国产动画电影的发展充满了信心,比如着眼社会底层人群、充满人性揭示和欲望探索的风格独特的《大世界》,该片成为本世纪继宫崎骏的《千与千寻》之后第二部入围柏林电影节主赛单元的亚洲动画电影,这对于坚持做具有中国特色的,原汁原味的国产电影来说毫无疑问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我们不再羡慕美国和日本的动画电影,我们也有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动画电影。

八月份上映的《风雨咒》是一部取材于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山海经》,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作的一部武侠动画电影,因此电影的大受欢迎对传统文化的传播、文化自信的树立有着很重要的作用。首先故事题材就是《山海经》中“饕餮”的故事、其次主创团队把电影中“那个村”的设置成半世外桃源,村里人物的服饰、舞蹈、面具、等都是参考借鉴了四川的三星堆的巫觋文化。不仅仅如此,电影中充斥这的主人公自强不息战胜困难的精神以及主人公与母亲深厚的母子情义都是中华民族的特质,它们都通过电影表达出来,不仅传播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让很多观众认识并对电影中的巫觋文化产生兴趣,而且打破了大多数观众对国产动画电影不如美国和日本的陈旧观念,对国产动画电影的未来充满信心。

二、“欲人勿疑,必先自信”

文化自信就是我们中华儿女及其政党对我们中华民族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自身文化的生命力和活力保持着鉴定不移的信心。国产动画电影之所以要强调文化自信,是因为近些年来,由于文化逐渐全球化,再加上全球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全世界各个国家的文化交流更加密切、便捷、迅速,各個国家的文化或者是民族精神很轻易的就通过其影视作品等媒介传递到其他国家,并有可能渗透到当地人的思想中,最近几年国外动画电影对我国的深入是显而易见的,大多数青少年都是日本动画迷或者是美国动画迷,每出来一部动画电影都会成为当下最热的话题,比如新海诚的《你的名字》上映后在国内掀起一阵的热潮,微博、朋友圈几乎都是对这部电影赞誉有加的,或者是美国迪士尼动画《寻梦环游记》等等,因此,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国产动画电影必须强调文化自信,增强每一个电影创作者的本土原创精神,努力创作出有中国特色的、有新意的国产动画电影精品。就拿《风雨咒》来讲,这部充满着原汁原味的动画电影,不仅让国外眼前一亮,而且也在中国观众间引起反响,一时之间,微博上、朋友圈、口头交谈不外乎是对这部动画电影的肯定,当然避免不了会有些不和的声音,但是这对正在探求自己道路的国产动画电影来说,已经是很大的进步。

众所周知,一说起动画电影,大家最先想到的肯定是美国以数字化电脑技术为主的迪士尼动画例如《超能陆战队》以及日本喷笔绘制的唯美动画比如新海诚的《你的名字》等等,很少有人提及国产动画电影,甚至提起国产动画电影之时竟有种无语凝噎之感,因为大多数中国的观众到现在还认为动画电影是小孩子的专属品,因此大多数创作者创作时都以小孩子的观影年龄为基础,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的动画电影一直处于一个尴尬的境遇。但是《风雨咒》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文化自信下,相对于美国和日本的动画电影,中国的国产电影有着很大的潜力和优势,动画电影的核心在于“能否讲出一部好的故事”,而中国又有着历史悠久、极其丰富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话本小说等等中华民族为之骄傲的瑰宝,可以说这是国产动画电影要想在国际取得一席之位的有力武器。比如以《山海经》为依托创作的《风雨咒》,以西游记为题材创作的《大圣归来》,不仅在票房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而且在口碑上也得到了大多数民众的喜爱。同时主创团队和观众的陈旧观念也开始改变,《风雨咒》就是一部以全年龄段受众为目标的动画电影。因此,国产动画电影创作者要利用好自己的武器,形成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创作特点,让国产动画电影对世界产生影响。

目前国产动画电影与美国和日本相比,依然在创意和剧本上存在问题,而且目前的国产动画电影市场还没有成熟到让真正投入做全年龄段动画电影的人得到相应的回报。这两个问题在将会是今后创作动画电影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我们要在今后坚持文化自信的道路上,有效的把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融入到国产动画电影中,不仅为动画电影增添光彩,而且通过动画电影特殊的表现形式也能将我们中华文化之美传达给世界,主创团队也要坚持将动画电影看作是一个电影类型,而非儿童片。

三、结语

在如今的电影市场中,动画电影的增长速度可以说是很多人都无法估计的,这是动画电影的优势所在。《风雨咒》作为一部具有中国风的非低幼类国产动画电影,虽然没有成为现象级的动画电影,却意味着国产动画电影的蜕变,尽管在蜕变过程中开始显现出诸多问题,但是却不妨碍我们对文化自信下国产动画电影未来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

[1]曹明哲,陈进.浅析国产动画电影《大护法》的反差艺术[J].大众文艺,2018,09,30.

[2]孙钟玲.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国产动画的融合性思考[J].内蒙古艺术,2018,09,15.

[3]苏冠元、刘宝娜.国产动画电影的创作观念探析[J].当代电视,2018,08,24.

[4]张向阳国产动画电影的民族性与现代性诠释[J].电影评介,2018 (12).

[5]刘冬梅.浅析国产动画电影的问题与策略[J].西部广播电视.2017 (22).

[6]王新舒.国产动画电影的多元发展策略[J].大舞台,2013 (10).

[7]马风清.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动画创作的未来[J].中国电视.2016 (08).

动画产业与动画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春节期间,改编自热播电视动画片的动画电影《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获得国产动画电影史上史无前例的票房佳绩。影片投资方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以下简称“SMG”)总裁黎瑞刚更是表示这给了国产动画电影一个很好的信心,“SMG也有心拍摄这部电影的续集”。相关专家表示,由于有了电视剧版本良好的收视基础,以及在孩子中间的广泛认知度,品质不错的电影版《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获得较高的票房成绩是可预料的,目前该片超过8000万元的总票房说明国内的动画电影市场有很大的空间,家庭群体观影人群的力量再次得到了验证。

电视和电影的“阳谋”

动画制作年产量约4000分钟的广东原创动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早在2004年就创作了系列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内容是一群可爱的羊和灰太狼斗智斗勇的故事。总投资超过2000万元的电视动画片塑造了喜羊羊、懒羊羊、灰太狼等形象,不仅套牢了很多小朋友,在一定程度上还吸引了大量成年观众。

和众多动漫公司一样,2004年刚刚创作出《喜羊羊与灰太狼》时,公司更多的是通过参加全国各地展会,打开发行渠道。随着品牌形象的日渐树立,目前已有很多电视台主动找到广东原创动力。目前电视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已经发行到全国40多家电视台,已播出的600多集收到了很好的收视效果。

原创动力宣传副总监杨雪平表示,《喜羊羊与灰太狼》在济南少儿频道平均收视率高达13.7% ,在杭州少儿频道平均收视率达8.8%,在福建少儿频道平均收视率达17.3%,在北京、上海等地区平均收视率分别达到11.2%、9.5%。

电视收视的良好反馈是SMG看中这个故事并意图将其改编成动画电影的原因之一。电影在原先电视动画片的基础上加入了一些成人化的元素,用来吸引二、三十岁的电影受众,并且请来了参与过《新警察故事》、《无间道》、《宝贝计划》的香港美术设计赵崇邦做导演。

动画电影《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情节轻松,在无厘头的对白台词中融入“山寨”、“三聚氰胺”、“微软黑屏”等一系列2008最热门的流行事件和流行语,并且为每一位主人公设计了属于他们自己的招牌动作和口头禅。

SMG影视剧中心运营部主任刘咏表示,电影版“喜羊羊”之所以票房大卖,一是之前电视版积聚了大量观众基础,二是改编电影突破了SMG之前推出的动画电影《风云决》更多聚集在江浙沪地区的有限辐射量,因此该片在贺岁档期间在全国市场范围内表现突出。

“一羊多吃”

对于广东原创动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来说,《喜羊羊与灰太狼》已经已经是其旗下的一个品牌产品了。总经理卢永强说:“目前,《喜羊羊与灰太狼》约60%的制作成本已经收回,在已经收回的成本中,出售播映权约占40%,图书音像约占10%,衍生产品授权约占20%,其他约占30%。接下来,出售播映权收回成本的比例会越来越小,衍生产品授权所占的比例会越来越大。”

原创动力公司很早就把目光锁定在了“喜羊羊”后期衍生品开发的授权上。目前,“喜羊羊”的授权领域已涵盖了舞台表演、国际商标和版权授权、商品授权、互联网内容增值服务、漫画图书等多个方面。比如在图书方面,原创动力和童趣出版社合作,针对孩子的阅读特点,推出了多种形式的图书。在此期间,原创动力甚至还组织了一个“喜羊羊人偶剧团”的表演团体,该团体参与了北京、南京、沈阳等地的嘉年华演出。原创动力授权部总监助理骆浩然表示,受到海外剧《芝麻街》的启发,喜羊羊人偶剧团和各地剧院代理开始合作将相关人偶戏搬上舞台。

“喜羊羊”的品牌授权达到了各个可能的方面,各类授权的价格、使用期限、分成方式视不同的领域有所区分。

比如在食品领域,原创动力和杭州佑康食品合作生产喜羊羊雪糕,由于雪糕是季节性比较强的食品,因此授权使用期限为5年左右,以便食品企业可以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推广期后获得比较好的利润。另外授权生产的喜羊羊朱古力、果汁、膨化食品、棒棒糖也十分受孩子们的欢迎。

骆浩然表示,“喜羊羊”这样的动物卡通形象,在衍生品开发方面可以授权的内容很广泛。卡通形象在创作前期就思考如何与产业结合,设计后期可能会开发的产业类别,是今后动画制作发展的关键。虽然目前国内像“喜羊羊”这样成功的案例并不多,但可以预见的是,作为本土的成功案例,“喜羊羊”或将带动一大批后来者,并为中国动漫的繁荣有所贡献。

动画产业与动画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三维动画设计》课程标准设计,是动漫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通过新《标准》的制定与执行有助于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推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三维动画产品的开发实践,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另外动画工作任务的分解以及学习情境的创建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在制定新《标准》过程中要求对课程要定位准确,明确思路,恰当选材(内容设计)。

一、课程定位

《三维动画设计》是动漫设计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依据职业能力需求,以三维动画短片设计为载体,主要讲授场景设计、角色设计、动画设计、特效设计和渲染合成等技术。重点培养学生进行三维动画制作的综合能力,为其今后从事动画设计,游戏设计,广告及影视设计等岗位打下坚实基础。目前,三维动画已经成为现代动画产品开发的主流,国内外动画企业大都以三维动画技术开发相关产品。随着动画及相关行业的发展,本课程在动漫设计专业学生培养的过程中越显重要,处于动漫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中心地位,既承上又启下。

二、设计思路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

本课程根据动漫设计专业学生将来所必须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出发,应用先进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优化和整合教学内容,以动画制作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构建一种创新型的《三维动画设计》教学。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角,模拟角色为三维动画工作室的设计师,教师对其学习起辅助指导作用,这样就使学生自觉融入课堂学习,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先知其然,然后知其所以然,达到“教、学、做合一”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从而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充分满足社会对于适应型人才的需求。

(二)课程能力层次的设计

将课程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能力相统一,锁定一个核心能力、五个基本、两个扩展、四个方法、两个社会能力、两个工作态度。

(三)知识能力层次的设计

《三维动画设计》课程的核心能力为三维动画设计能力,课程知识能力紧密围绕核心能力进行,将核心能力按项目开发流程分解为五个递进的知识能力,由角色设计一场景设计→特效制作→动画制作→影片渲染输出组成。

三、具体设计

(一)课程任务的确定

依据三维动画产品的制作流程,划分职业岗位群,将《三维动画设计》课程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动画设计师(岗位群),从而选取适应动画设计岗位的“学教内容”即“动画片设计”,最终提炼出五项工作任务,突出任务选取的岗位针对性。

通过完成典型的工作任务,不仅可以使学生具备三维动画设计师的职业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良好沟通与交流、协调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为后续课程及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根据动画设计岗位群的五项工作任务,总结出适应高职学生特点的,并与动画片开发工作过程相符的学习型工作任务。工作任务的分解体现出阶段性和综合性,学习情境的设计存在独立性和关联性;既能够各自形成独立的工作项目,又能够相互组合形成“三维动画片”的综合制作项目,在难度上呈阶段上升趋势,教学内容的设计和组织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和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

学习情境及学习型工作任务分解如下:

四、教学实施建议

(一)加强新《标准》配套资源的建设

设计包括工作任务单、项目计划单、项目技术单、任务评价单在内的“学习工作页”,保证新课程标准的顺利实施。

(二)保证学习情境的有效实施

在教学实施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法并参考六步教学法开展情境教学。通过引导文法明确问题(项目任务);通过学生咨训体验自主学习,查找完成任务的知识线索;通过小组讨论法进行决策,研究项目任务的设计流程和方法;通过项目教学法进行计划、实施、检查、评估,锻炼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戴士弘,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课题组,职业教育与培训一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动画产业与动画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现实的高校动画教育热闹的背后,问题颇多,被列为失业量较大、就业率持续走低、薪资较低、高失业风险的“红牌专业”。其中艺术类的红、黄牌专业包括了动画、美术和艺术设计,分别排在红、黄牌专业的最前面位置。[1]动漫是一个专业区分性很强的领域,从业者必须精通其中一门,但高校的专业培养比较泛,课程设置上缺乏针对性,这就造成大学毕业生在专业技能上有欠缺。

1 国内动画教育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动漫产业在美国、日本和韩国的冲击下,发展逐渐变缓,原创动画制作粗糙,制作经费分散,其相关产品在市场上的份额越来越小。与此同时,国外动画加工业却以其丰厚的薪酬,吸引了中国大批相关人才。然而本土动画的发展仅仅靠加工动画是无法发展的。我们必须拥有自己的原创团队。于是我国动画市场持续快速增长,中国动漫教育的发展也将变的多元化,目前我国动画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围绕着两种形势展开的:一是职业教育培训,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有针对性的技术工人,例如简单的上色、描边、分色、修图、调整等简单的工作是职业教育的重点,就业市场的技术工人在一段时间而言,可以熟练运用技术完成软件,二维等单一的工作,杭州渡口网络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主管曾绍玲说:“传统大专院校培养的人才都以二维动画为主,但现在这类人才的需求已趋于饱和。企业自己有培养机制,并不排斥有潜力的应届生,但是如果都要企业来培养,也不现实。”短期内对动画作品的完成促进很大,但是相对来说对个人的长远发展不利,知识面比较窄,适应性较低,艺术修养不够,大部分只能做低端简单的工作,待遇也比较低。二是依托学历教育,一些高校开办动画专业的条件不成熟,教育质量就不理想,忽视市场的需要,有的学校甚至连最基本的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都不具备,就开办专业,弱化动画技术的培养,一味强调盲目照搬国外高校课程动画艺术理论,缺乏对国内动画实用人才的市场定位。一些院校动画教育培养的目标模糊,趋于职业教育模式,缺乏系统的教育和实践经验,学生们往往通过模仿其它作品。有的院校在动画教育过程中过于强调计算机动画软件技术能力的掌握,动画专业的课程安排基本是软件培训课,如:3dMax、Maya、Flash、Premirer、AE等等,而对于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文化积淀方面却处于真空状态,于是培养出的学生仅仅具备计算机软件应用方面的知识,在动画行业中只能从事计算机操作的工作,这种短期速成的培养模式往往是造成中国动画的质量一直上不去的主要原因。

2 高校动画教育的新思路与方法

动画是一个汇集了文学、美术、电影、音乐等众多艺术门类的综合艺术,是视觉文化和创造性的实践研究。掌握技术是快速的过程,而艺术水平的提高则需要在思想,文化,专业,审美,阅历等方面经过长期努力才行。在国际动画知名院校中,加拿大的谢尔单学院是全世界第三大传统动画与计算机动画学院,拥有着动画届“哈佛”美誉,它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是:首先,培养学生具备实践动手创作能力,其次,培养学生对电影艺术的熟稔。[3]随着动画专业招生人数的增多,简单的技术加工人员会越来越多,竞争会越来越激烈,高校动画教育的定位尤其重要。从目前现状来看,我国动画教育水平落后于动画行业的发展水平。在发达国家,大学研发出的技术成果非常超前,一般是高校引领行业向前发展。他们的学生毕业以后进入公司,不断为公司注入新鲜血液,从而帮助行业升级换代。而我们的动画短期情况却是,无论从人才配备还是技术装备上说,我们的行业本来就落后,而我们的教育比行业还落后,所以教育和产业无法形成良好对接和良性循环。

动画教育应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同时建立一套与动画行业岗位相衔接的、有效的科学动画教学体系,将教学成果转化成生产力,在与业界的交流中,除了积极参与其动画项目实践外,高校也可以采用更主动的姿态,将学生优秀的创意想法推销出去,转化为有商业价值的动画项目。这既是一种对校内人才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推广,也有利于发挥高校在动画产业中的龙头和引导作用,高校也可以逐步形成院校独立的品牌,达到教育,产出,科研一体化,要和企业建立紧密的项目合作关系,让企业把培养学生成才当成自己的任务,而不是仅仅提供一个实习的地方。同时,学校为动画产业的发展提供优秀的实用型人才资源,国内动画教育应从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教学体系的首要构建点,培养毕业生面向动画企业应从创意策划到具体技术环节,环环相扣,与社会接轨,能够学有所有,达到学能就业的目的。

3 国内动画发展前景展望

国内动画教育热闹的背后,问题频出,产业链不完整造成产学脱节以外,高校教育远离市场也是主要问题,动画教育应该注重于企业有效地沟通合作,真正做到走进来,出的去,提升高校与学生的含金量。

由于我国动漫产业在发展模式上几经周折,受日本、欧美的动画产业在世界占有率影响,产业发展举步维艰,近90%的中国动漫市场份额被国外动漫产品垄断。这表明,我们必须改变现有动画教育模式的“大跃进”,学习国外成熟经验,与众行业专家共同分享国际先进的动画教育经验,互相交流东西方的教育模式和理念,真正实现跨越国界艺术交流,共同探讨动漫发展之路,从理念上转变高校动画教育的思路,探索出新的教育模式,为中国动画产业输送实用型的动画创新人才。

在充分认识到现存的问题之后,我们除了期待动画产业质的提升和动画教育条件的改善之外,还期待同学们对动画专业的热爱不应仅仅停留在热情与梦想层面和满足于技巧与技术层次上,更重要的是判断自己是否具备始终如一的强烈兴趣和油然而生的真实爱好,是否具有与生俱来的艺术天分和勇往直前的创新精神,是否具有特立独行的创作风范和敢为人先的探索思维。未来中国动画的希望属于那些真正坚持高品位、高质量和高起点的动画新生代。

参考文献

[1] 肖永亮.中国动画教育启示录电子工业出版社[M].2011.

[2] 戴睿云,张炬刚,方孟兰.原创动漫高产岗位需求剧增新型动漫人才难找[EB/OL].http://www.jobcn.com/HR/News_Content.jsp?ID=110912.2010-08-08.

[3] 郭宇.影视动画工程规划[M].重庆:西南大学出版社,2007.

动画产业与动画设计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日本动画从最初的简单模仿美国动画电影到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动漫制作和输出国,其发展过程曲折艰辛。电视、数字技术、互联网与动画的完美融合,使日本动画产业迈出全球化的第一步。风格鲜明的角色设计和全新的动画故事加速了日本动画产业全球化的进程,而动画故事与观众之间的相互作用吸引了更多的国外观众,使日本动画产业的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如今,日本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动漫王国”,其动画产业不仅是日本重要的文化名片之一,而且還为日本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文化价值。日本动画产业全球化的成功经验正被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所借鉴。

[关键词]日本动画;动画产业;全球化

日本动画经过近百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全球众多年轻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世纪40年代,为了吸引更多其他国家的观众,日本动画着力于创新角色设计和故事题材,为日本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文化价值。20世纪80年代,日本动画开始在全球盛行,日本作为全球最大的动画产品生产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动漫王国”。从日本动画协会发布的《2020年动画产业报告》可以看出,自2010年开始,日本动画市场规模(如图1所示)持续增长,连续多年创新产业最高值,2019年实现国内外同步增长,比2018年增加了115.1%,达到了2兆5212亿日元[1]。动画产业已成为日本重要的支柱性文化产业[2]。如今,日本动画产业已经被评为全世界屈指可数的创意产业[3],其发展经验促进了其他国家对日本动画的模仿,也促进了中国动画的发展以及该领域的全球合作。本文从日本动画的发展历史入手,分析日本动画向全球化迈进的几个关键时期,并从新媒体、动画人物设计、动画故事题材三个方面探究日本动画产业全球化拓展的因素。

一、从日本动画发展史看其全球化的推进过程

日本动画凭借出色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高超的影像技术,获得世界各国人民青睐,占据了三分之二的世界市场[4]。日本动画从最初的简单模仿美国动画电影到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动漫制作和输出国,其发展过程可谓曲折艰辛。

日本动画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以《芋川椋三玄关番之卷》《锅凹内名刁》为代表的日本本土作品的出现,标志着日本动画不再具有浓重的欧美色彩,开始走向独立发展的道路。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日本动画的风格向反映社会现实的路线转变,并加入了幽默元素,其中以《力与世间女子》为代表的幽默路线作品成为日本动画的标志[5]。

20世纪40年代前后,日本动画作品内容多与国内社会发展相关联,直到1947年手塚治虫的漫画《新宝岛》的出现才改变这一趋势。手塚治虫在此作中不仅尝试运用电影的构图方式和蒙太奇手法,还首次通过在画面上绘制拟声词,灵活表现人物在各种状态下发出的不同声音。漫画的革新推动了日本动画的发展,日本动画产业初具雏形。这一时期许多反战题材的动画受到了日本民众喜爱,大藤信郎的彩色版《鲸鱼》最为著名。20世纪60年代初,手塚治虫制作的电视动画片《铁臂阿童木》是日本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国产电视系列动画。动画片《铁臂阿童木》凭借感人的故事情节、独特的表现方式,不仅受到国外观众喜爱,而且其周边产品也产生了新的经济效益。俄亥俄大学教授Cooper-Chen认为,手塚治虫的作品给二战后的日本文化带来了新的活力[6]。此外,手塚治虫的作品中,与民族、文化、战争、生存与死亡有关的动画内容,大多被当时的日本动画导演所借鉴[7]。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动画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日本动画导演不断改进动画制作技术,努力降低制作成本。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日本民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断增加,而且呈现多元化趋势。这一时期的日本动画导演顺势推出一批以保护自然、崇尚高科技、宣扬效率与奉献等为题材的新动画作品。如宫崎骏以自然为主题的《龙猫》等,能启发观众反省自我,并构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日本动画改变主题后成为一种全球文化,日本动画市场发展迅速,动画作品广受国外观众喜爱。中国、美国和法国等国纷纷引进日本动画,日本动画开始走出国门,迈入全球化轨道。

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动画市场规模的快速扩大,一直苦于无法应对人员不足和劳务费高涨等问题的日本动画界,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便将动画制作中的润饰、加工动画等中期流程工作,委托劳动力优秀且廉价的韩国来完成。然而,20世纪90年代后,韩国经济迅猛增长,其国民工资水平基本与日本持平。日本动画产业不得不从韩国撤出,继而转向与中国等低劳动力价格国家合作,将一部分工作交由中国等合作国家来完成[3]。目前,日本动画作品内容主要围绕冒险主题来展开,如《鬼灭之刃》《进击的巨人》等,以吸引更多不同国家的观众。

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动画作品的制作工具也更为丰富,特别是将数字技术运用于动画后期制作,使动画制作效率得到了飞跃性提高。2002年,原画作画系统“Stylos”的出现与运用使日本动画制作实现了除背景外的全数字化。此外,日本动画作品在种类、形式、内容、画风上更加精雕细琢,特别是21世纪以来,依托互联网技术,日本动画在全球得以覆盖,凭借多元的内容主旨、缜密的故事情节,给全球观众带来了近乎完美的观赏体验。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日本动画文化不断向周边国家甚至欧美国家扩散,其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

二、新媒体对日本动画全球化的推动和影响

日本动画源于美国动画电影。二战后,日本人认为迪士尼动画是当时流行文化的典范,开始崇尚美国文化。正如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张诚所言,大川博受到美国迪士尼《白雪公主》的影响,于1956年制作了第一部日本动画电影《白蛇传》[8]。当时日本动画电影由于只能在剧院里播放,所以只吸引了少数日本观众。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日本动画公司不仅模仿美国迪士尼的动画风格,而且还模仿迪士尼将动画电影在电视上播放。

电视推动了日本动画的传播,将动画送至千万日本人的家庭中。《铁臂阿童木》是当时的一部经典作品,在当时的主要电视台上播放,获得了日本民众喜爱。这使得日本动画师看到了新的商机。20世纪80年代,日本引入录像带技术,动画产量持续增长,作品风格也进一步丰富,以宫崎骏的《天空之城》为代表的日本动画开始走出国门,对邻国的影响不断增加。

20世纪90年代后,VCD、DVD等新媒体技术应用于动画,日本动画制作的效率得到了极大提升,加之日本政府逐渐将动画作为文化发展与文化输出的载体,以热血、奇幻、治愈、推理、运动、搞笑等为题材的动画的受众范围进一步扩大。动画传播不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观众可在家中随时观看。这一时期的日本动画开始越来越受到国外观众欢迎,日本动画也由此进入了传播的“黄金时代”。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日本动画不仅加速推进了全球化进程,而且还改变了运作模式。日本在线动画的发展为全球动画合作创造了机会。日本动画公司为忙碌的年轻观众创造了“泡面番”,如网络上的7分钟短片动画《怪物弹珠》[9]。各大动画论坛联络人在网络上不断更新日本动画,即时提供优质片源,翻译制作相关国家的字幕,然后将其压缩成适合在电脑上播放的RMVB格式或适合移动存储播放的MP4格式,方便全球的观众同步观看日本动画,或者让他们能够下载清晰的动画资源。此外,通过美国的YouTube、Netflix和中国的腾讯、哔哩哔哩等平台,日本动画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为观众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另外,由民间动画爱好者组成的大量的字幕组,不停地翻译新更的动画剧集,并发布到网络和论坛上供网民们观看分享,字幕翻译的问题不再是日本动画全球化的障碍[10]。

根据日本动画协会《2020年动画产业报告》,日本动画全球化占比情况如下(图2):亚洲地区占比最大,为43.2%;欧洲地区为16.2%;中南美地区为13%;北美地区为11.4%;非洲地区为7.3%;大洋洲地区为6.8%;东欧和中东地区均为0.4%;其他地区占1.3%。截止到2021年7月,日本动画制作公司有300家,与其他国家和地区有外包和承包业务关系的公司有68家,占比为22.7%。其中,中国大陆有36家、韩国15家、美国14家、中国台湾地区5家、其他国家19家。如图3所示。

日本动画产业从2003年开始至2014年的国内动画市场一直呈上升趋势,2014年产业总值达到1兆3096亿日元。之后,受国内少子化的影响,产业总值徘徊在1兆1000亿日元至1兆2000亿日元之间,2019年猛增至1兆3102亿日元。其国外市场与国内市场相反,2014年后呈现急速递增的趋势,2014年国外市场产业值为3265亿日元,2019年已达1兆2009亿日元。如图4所示。

以《宝可梦》为例,日本动画作品的主要传播方式有以下几种(如图5所示):(1)电影,例如《宝可梦》第1部至第4部在日本的票房收入为221亿日元,第1部至第3部在全球46个国家上映,票房收入为28400万美元;(2)无线电广播电视;(3)高清卫星电视;(4)海外电视节目,《宝可梦》曾在68个国家用25种语言播放;(5)膠带和数字视频光盘;(6)互联网;(7)游戏,例如任天堂曾发行《宝可梦》相关游戏软件7200万个,在全球销售宝可梦游戏机1亿台;(8)周边衍生产品,任天堂在全球销售宝可梦玩具130亿个以上,除此以外还有众多的相关食品和文具;(9)出版物,相关部门出版了《宝可梦》漫画书和漫画杂志。

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为日本动画产业提供了市场新契机,给动画形象的品牌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促进了动画形象制作和品牌营销传播渠道的变革和发展[11]。日本动画作为日本流行文化的典型代表,不断向周边国家甚至欧美国家扩散,其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

图5 动画作品传播方式

三、动画角色设计对日本动画全球化发展的影响

动画制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动画角色设计。早期的日本动画角色设计深受美国迪士尼动画风格的影响,许多日本动画人物设计在模仿迪士尼动画人物的可爱设计的基础上增加了自己的特色:角色的头部被设计得很大,巨大的椭圆形瞳孔占据大半个脸部;角色的身体由基本形状组合而成。手塚治虫早期作品几乎都以此为特色,如《铁臂阿童木》中的“阿童木”的眼睛几乎占据整个脸部的一半,又如宫崎骏的《萤火虫之墓》中的“节子”被设计成一个大眼大头、可爱又脆弱的小女孩。当时的日本动画角色设计并非取材于现实,而是基于对丰富情感表达的需要,这也表明在当时现实主义并没有真正成为动画设计师的着力点。

20世纪70年代,由高森朝雄创作的《明日之丈》中的“矢吹丈”是日本动画一个划时代的角色设计。“矢吹丈”的外观设计更加成熟,他代表日本动画复杂构图设计时代的开始。此时的日本动画设计师们已经开始尝试创建适当的身体比例设计且观众喜爱的角色。之后的《宇宙战舰大和号》的角色设计更加注重人物的衣服和头发等外部特征。

20世纪80年代,大友克洋创作的《阿基拉》中的角色的面部设计十分复杂,复杂的面部设计强化了动画的表达效果。通过夸张的肌肉和血管来展现角色的实力成为这一时期日本动画设计的主要特征。

20世纪90年代是日本动画角色写实主义设计的巅峰时期。特别是数字动画技术的出现,使日本动画角色能够保持高度精度。如《攻壳机动队》中“草薙素子”的骨骼、肌肉的比例设计高度精确,而之后的日本动画作品一直延续这种精确真实的设计。

20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SHAFT公司的《绝望先生》《物语系列》《魔法少女小圆》等的角色设计推动了实验性设计的流行。这些基于传统设计而存在的实验性角色,大多只需稍做调整就可适应作品的气氛。近年来,日本动画的角色设计朝各个方向发展,人物最细微的细节都能成为角色特有的风格。

随着日本动画创作模式的发展成熟,个性鲜明但又类型固化的角色塑造不仅成为日本动画创作的重要标签,还直接影响其他国家开始模仿日本动画的角色设计。《铁臂阿童木》在中国播出之后,其新颖的角色设计受到中国动画界的欢迎。特别是宫崎骏的动画《千与千寻》面世以来,其用写实风格与拟人化的夸张变形把角色造型融入故事中,将非常鲜明的动画镜头语言呈现在中国观众面前,编织了一个令观众痴迷的幻想乐园。中国动画在保持其以往的情节、风格的同时,也不断借鉴日本动画的角色设计,如《大鱼海棠》的角色设计与宫崎骏的《千与千寻》中的角色画风非常相似。又如《巴拉拉小魔仙》中的故事与日本动画《光之美少女》十分相似。美国动画在保留了自己鲜明特色的同时,不断地汲取日本动画的文化特色后,才与日本动画共同成为全球动画业发展的两面旗帜。这也是中国动画产业学习和发展的方向。

四、日本动画故事题材对其全球化的推动作用

动画故事是动画制作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一部动画的心脏。一部优秀的动画片要想赚足票房、打动观众,不仅要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动画角色,还要有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日本动画故事的取材范围十分广阔,热血、奇幻、治愈、推理、运动、搞笑等题材的动画故事比比皆是。这些故事中的一部分不仅蕴含丰富的西方文化元素,而且还汲取了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和文学素材。如《封神演义》《山海经》、十二生肖等中国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深受日本动画界青睐,并被大量运用于日本动画电影中。此外,《西游记》《白蛇传》《红楼梦》等中国经典名著也被日本动画电影创作者改编。不过,不论是汲取西方文化元素,还是借鉴中国神话与民间故事,日本动画故事都不只是单纯地模仿,而是结合本土文化特征进行创新,形成具有全新内涵和质感的日式动画故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日本动画电影之所以能够成功,主要是因为其实现了对人性的通融表达,全龄化的思想主题能够引发所有受众的共鸣。以宫崎骏的动画电影为例,其所有作品都是对现实的观察与思索,都有时代共性的背景和主题,如《龙猫》中有关城乡矛盾的主题,《风之谷》对核战争的思考,《幽灵公主》对阪神大地震的呈现,《红猪》中有关海湾战争的描述,《千与千寻》对“失去的10年”的探讨等。宫崎骏的动画电影不仅对日本本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还对世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正如宫崎骏所言,动画电影创作必须坚持入口低但宽的原则,这样才能引发所有受众的共鸣,但同时还要设定一个具有深广度的、具有净化功能的出口[12]。这一点在宫崎骏的动画电影中得到了非常完美的诠释,这也是日本动画电影思想性的集中体现。日本动画电影走出了一条以动画电影为媒介传达社会意义和时代精神的个性化创作道路。

在动画全球化之前,由于动画故事主题的不同,日本最受歡迎的动画与其他国家不同。《铁臂阿童木》因为战争的故事主题在日本流行后,给予日本观众新的生活动力。而在当时,中国动画创造出来的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和民族性格的中国神话故事动画《大闹天宫》更受中国观众的欢迎[13]。受全球化的影响,日本和其他国家观众喜欢的故事主题变得十分相似。为了吸引更多的全球观众,日本动画开始改变故事题材,从战争题材的《铁臂阿童木》主题偏向生活题材的《海螺小姐》。但由于大量的美国好莱坞电影和游戏进入日本,《海螺小姐》并没有在全球流行。日本动画师又开始创作奇幻类、冒险类的故事,如《名侦探柯南》《犬夜叉》。有学者在2008年和2009年对北京大学学生最喜爱的动画系列进行调查,《名侦探柯南》《犬夜叉》获得了第一名和第三名。这说明很多年轻的动画片观众都喜欢冒险和奇幻主题的动画。

在全球范围内,日本动画的产业规模和出口授权已经超越了包括迪士尼在内的传统动画电影制作公司。在内容上,日本动画不再呈现对“征服”或“强势”的崇拜,转而强调对现实社会的影射,注重反映、关心当下的全球问题,展现了一种新的意识和普遍性[14]。日本动画主题的变化吸引了大量的国外观众。日本动画传入中国后,越来越多的中国动画制作人对其故事主题进行研究后认为:日本动画观众不再仅限于青少年观看,也适合成年人观看。动画全球化使日本动画能发现更新的、更受欢迎的题材来吸引更多的国际观众。

五、结语

日本动画史完美地展示了动画产业全球化的演变和发展趋势。电视、互联网、新媒体与动画的完美融合,打开了日本动画产业全球化的第一步。日本动画产业获得成功,不仅因为风格鲜明的角色设计和全新的动画故事,还因为动画故事与观众之间的相互作用。日本动画面向全球观众,根据人体结构的美感创造独特的个性角色,吸引了大量国外受众。同时,日本动画善于运用外国的先进技术,如运用西方电影技术后产生了一种全新的动画故事。而且,日本流行动画文化还有丰富的创作力,日本流行动画文化的成功更在于它是“大众文化”,其中所蕴含的内容、价值与讯息都与大众息息相关。日本动画从战争和生活题材变更为奇幻和冒险题材,顺应了观众的心理需求,以此吸引了更多的观众。日本动画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具备独特的风格,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日本动画电影从模仿美国动画电影,到探索符合自身特色的创作模式,再到风靡全球,其类型化角色塑造、多元化素材汲取、全龄化思想主题、拟态化场景设计值得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动画电影借鉴[12]。

[参考文献]

[1]一般社団法人日本動画協会.日本のアニメ産業市場の動向2021年版[EB/OL].(2021-08-18)[2021-09-01].https://aja.gr.jp/.

[2]郑锦燕.日本动画产业国际化的发展路径[J].传媒,2017(18):56-57.

[3]山口康男.日本动画全史:日本动画领先世界的奇迹[M].于素秋,译.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4]洪云.探索日本动漫对世界的影响[J].商业故事,2016(11):140-141.

[5]曹海林,任贵州.日本动漫文化对我国文化发展的影响与启示[J].东疆学刊,2016(03):14-19.

[6]Cooper-Chen,Anne.Cartoon Planet:the Cross-Cultural Acceptance of Japanese Animation[J].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12(01):44-57.

[7]姜滨.日本动漫文化的流变与发展[J].当代传播,2011(04):55-58.

[8]张诚.东京:“全球城市”下的日本动画产业分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8(09):148-153.

[9]刘斌,郭坤玉.新媒体环境下日本动画产业空心化及其对策[J].电视研究,2018(07):90-93.

[10]Craig Timothy J.Japan Pop!Inside the world of Japanese Popular Culture[M].New York,NY:Routledge,2015.

[11]姚佩,周东宝.新媒体时代的动漫形象品牌传播[J].当代传播,2011(03):84-85.

[12]高立伟.日本动画电影的创作特色与启示[J].传媒,2018(11):56-57.

[13] 卢雅然.国产动画角色造型设计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2.

[14]徐小虎.日本美术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作者简介]冷韬(1995—),女,湖南益阳人,中视前卫影视传媒有限公司新媒体部视觉设计师。

上一篇:混凝土裂缝成因分析论文范文下一篇:国际法恐怖主义研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