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体系范文

2024-01-31

核心价值体系范文第1篇

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是闻宝林,今天我要探讨的课题是关于价值观的问题,我将这个课题分为两大部分,分别为“什么是价值观?和如何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呢,我想和大家一起来看这样一个事件,80年代时期,有这样一位优秀的大学生张华,他为了救掏粪的60岁的农村大爷,跳入粪坑,最后为此牺牲了自己年轻宝贵的生命,这件事引发了全民关于到底值得不值得这样做的讨论,想必各位同学对这个事件并不陌生,那么我想先问问在座的各位同学,你觉得大学生张华的这一行为到底值不值得呢?为什么?(此处点名或选择同学回答问题)

刚才几位同学针对我的这一问题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理由,其实当初中央政府对张华的这一行为是持肯定态度的,而我们在此需要关注的是在这一问题上我们为什么会出现意见的分歧,其实这便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是价值观的不同导致了同学们在这一问题产生了不一的意见想法, 那么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什么是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刚才同学们的讨论就反映了个人对张华事件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不同。像这种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就是价值观体系。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

价值观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价值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总是相对稳定和持久的。比如,对某种事物的好坏总有一个看法和评价,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种看法不会改变。但是,随着人们的经济地位的改变,以及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改变,这种价值观也会随之改变,这就是说价值观也处于发展变化之中。

第二,一个人的价值观是从出生开始,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生产方式及其所处的经济地位,对其价值观的形成有决定性的影响。当然,报刊、电视和广播等宣传的观点以及父母、老师、朋友和公众名人的观点与行为,对一个人的价值观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第三,价值观分为普适性价值观和特定性价值观。人们以追求真善美为价值取向的观念是为普适性价值观。而个体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是为特定性价值观。

正因为价值观的这些特点,价值观对人自身行为的定向和调节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价值观决定人的自我认识,它直接影响和决定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标和追求方向的性质。其作用大致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价值观对动机有导向的作用,人们行为的动机受价值观的支配和制约,价值观对动机模式有重要影响,在同样的客观条件下,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人,其动机模式不同,产生的行为也不相同,动机的目的方向受价值观的支配,只有那些经过价值判断被认为是可取的,才能转换为行为的动机,并以此为目标引导人们的行为。

2、价值观反映人们的认知和需求状况,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及行为结果的评价和看法,因而,它从某个方面反映了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反映了人的主观认知世界。

(放一些反映社会价值观问题的图片等)但针对现在的社会状况,我们会发现,社会因素的复杂多变,使得人们往往不再把生活的价值目标和意义视作确定无疑的,生活世界的动荡不定使得人们难以形成固定不变的价值观念,许多人失去对生活意义的坚定信念,怀疑主义、相对主义、非理性主义随之蔓延。然而,现代社会却又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生活抱有明确的态度,做出明确的自我决定和选择。人们从来没像今天这样强烈地需要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念的支撑,需要在变动不定的世界寻求到一个安定的精神家园。然而,生活世界的变换不定,理想信念的迷失,又使人难以弄清生活的最终意义。人往往生活在渴望理解生活的最终意义,却又怀疑生活最终意义存在的矛盾之中,生活在因缺乏稳定的价值观念而对周围世界无所适从却又必须做出明确的自我决定的矛盾之中,这样的社会现状要求社会形成一个正确的价值体系,引导社会成员形成积极地价值观念,掌握正确的人生方向,因此,我国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观念,下面就让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社会的意义。主要由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部分组成。这四个组成部分同学们一定很熟悉,这是我们高中政治中常要学习的内容,在这里呢我就不多做表述。我想和各位具体了解一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特征、意义以及我们如何去实践和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首先呢让我来了解一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我们的影响和意义,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文化建设中的灵魂作用,体现了我们党对文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全会《决定》突出强调的一个重点。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个根本。

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创造和实现价值过程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所谓核心价值体系,就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长期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起主导作用的价值观念体系。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一定的社会秩序得以维持、一定的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的基本精神依托。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对每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施加着巨大深刻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整个社会主义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只有努力构建具有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以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才能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保持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下面让我们通过一段视频具体了解一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播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的视频)

我们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次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伟大实践,是一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伟大实践,也是一次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伟大实践,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前急待解决的问题是世界一体化以及经济改革所带来的挑战如何应对,确定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尊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实国情,从价值现实出发;客观反映社会主义本质以及基本要求;涵盖先进社会主义文化基本理念。而具体的实践方法有以下几点:

一、与时俱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的过程中,有人用以人为本、共同富裕、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团结和谐和开放包容这6句话概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和“关键词”,这也是开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门的一把钥匙,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并不需要一成不变、固定不移,完全可以有灵活多样的具体表述。事实上,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有一套固定不变的核心价值观表述语,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也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

(配以美国宣传自己价值观的新闻配图之类)在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很善于围绕他们所标榜的价值观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多样化和富有个性的宣传。他们利用一切机会、一切条件,不仅通过政府、政客之口,也借助文体明星甚至普通民众,以富有感情和艺术魅力的语言,不厌其烦地表达和传播他们所宣扬的价值观,以使其深入人心、妇孺皆知,成为全体国民的共识,这一点很值得我们玩味和借鉴。一种价值观如果不能真正转化为民众言之于口、践之于行、刻之于心的价值认同,终究是没有生命力的。

二、自上而下。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主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是国家、社会、制度层面的价值取向,也就是说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不能仅针对公民个人的道德规范,我们需要将价值观的建设建立在制度文化体系中,自上而下的融入社会整体,但这并不排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建设和倡导各领域的具体价值观。事实上,我们党针对各领域、各行业、各种职业提出的具有价值观性质的要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如,针对执政党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针对党和政府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针对党政干部的“为民、务实、清廉”;针对革命军人的“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针对政法战线的“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等等。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各领域的具体化,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社会条件。构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大极为重要的社会条件就是舆论的引导。所谓舆论引导,指的是主体对自身以及他人的言行所做出的肯定或否定评价,其在构建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换一张PPT接)社会舆论发挥作用的典型方式有两种,分别是塑造典型和舆论抨击。好的典型可以激发和鼓舞民众,而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言行要坚决地加以抨击和批评。社会舆论主要载体有电视、广播、报纸以及网络(各种传播方式的配图)等。只有将舆论引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才能真正对民众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促进作用。

四、重点环节。构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点环节是具有内在引导作用的思想教育,通过思想教育,有利于民众从内心真正接受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达到理想教育目的,需要处理好两方面的关系:第一是情理关系;二是昔今关系。价值目标和标准不以主体的意志发生转移,属于理性范畴;而通过心理体验方式对主体和客体之间关系作出反映的价值情感,是主体价值态度的体现,属于感性范畴,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要对情感的培养引起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对于昔今关系方面,首先要对传统作出客观而理性的评价,在此基础上,明确转换传统的环境及条件。

新中国建国以来,我国从全民崇拜革命偶像到如今娱乐偶像、实用偶像占据主流(配以偶像转化的图片),这深刻地反映出了文化发展的某种可怕趋势:中国正在远离自身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世俗化、大众化的文化消费取代了过去有思想深度的文化形式,整个社会的文化生活似乎不需要反思、不需要追问、不需要价值和意义,仅仅需要消费形式本身。人们似乎满足于只要笑就够了而不知道为何而笑,满足于活着而不要思考为什么活着和怎样活着。因此,在我国新的历史条件下,需要强化大众传媒的社会效益趋向,坚持偶像生产和消费的正确方向,塑造和传播具有先进文化价值的偶像,增强偶像的文化内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规范和提高偶像的价值层次,使之上升到民族精神、国家象征的高度,以偶像的某种有意义的特质来影响我们的社会成员,使之顺利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

除了上述内容以外,我们应该考虑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者的一员,我们当代大学生可以做些什么呢?作为当代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着重落实在行动上,我认为,首先要树立科学的精神,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储备好将来报效祖国的本领。其次要树立服务的理念,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一种习惯,使其成为一种人生的态度,通过参加各类志愿服务工作等平台,努力实现自身的价值。再次要勇于担当社会责任,英雄集体的行为诠释着青年对社会的责任,我们肩上负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和义务。具体践行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自己。

二是我们要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我们要强化理想信念学习,深刻理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对于当代中国进步与发展的深远意义,自觉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把这个共同理想化为自己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并坚定地为之努力奋斗。

三是我们要学习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我们应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激发爱国热情,使我们一方面以开放的心态,虚心学习世界其他民族的长处,另一方面树立坚定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

核心价值体系范文第2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两个既有内在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不宜将二者完全等同。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系和区别究竟表现在哪里呢?

大家知道,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确保该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价值作为一个关系范畴,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满足与被满足的关系。人们在创造和实现价值的过程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价值观。价值观就是主体以自身的需要为尺度,对外在于自身的事物或现象所蕴涵意义的认识和评价,它往往表现为信念、信仰、理想、追求等形态。一定的价值观是处于一定经济和社会关系之中的人们的利益需要的反映,它决定着人们的思想取向和行为选择。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利益需求,因此必然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中居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核心理念,也是一个社会必须长期普遍遵循的基本价值准则,它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最根本观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那些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指导作用的价值理念,比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公平等,都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全面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要求的、系统化的核心价值理论,我们称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反映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要求、体现社会主义发展趋势的核心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也重点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两个既有内在联系,又彼此区别的命题。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如下:

从根本上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统一的,它们都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它们又是相互区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的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那些反映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要求、体现社会主义发展趋势的核心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的总和,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内容和精神实质的高度凝练及抽象概括。从具体内容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多方面内容所构成的科学价值体系,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集中体现这种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目标和要求,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公平”等社会最高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比较具体全面,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则比较抽象概括。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过程。

汇报人:xiexiebang

核心价值体系范文第3篇

正确理解和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者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把握其共同点和不同点,对中学思想政治课(思想品德课)教学十分重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区别共同点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行初中思想品德课、高中思想政治课中都有关于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和价值及价值观的教学内容,相当部分教师在学习了十八大报告的精神后,能自觉地把十八大报告中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精神要求渗透到教学中去,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混为一谈的现象较为普遍。其实,两者是既有共同点又相互区分的两个不同概念。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者相互区别

1.内容不同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

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十八大报告用这24个字,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提出了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基础。

2.范畴不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的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那些反映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要求,体现社会发展趋势的核心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的总和,是一個内容全面系统、内涵丰富深刻的科学体系。

价值观是人们心中的深层信念,是判断是非的标准,是行动遵循的准则。一个国家和社会是否拥有广泛认同的核心价值观,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高度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清晰而凝练,不仅展现了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新认识,而且让社会公众找到核心价值观里的“主心骨”,为多元时代凝聚思想共识指明了方向。

3.地位作用不同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中居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核心理念,也是一个社会必须长期普遍遵循的基本价值准则,它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指导作用的价值理念,党的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更加精炼,易于普通百姓理解,更易于转化为行动。按照十八大要求,我们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社会生活中居主导地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它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领和支配地位。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及构建和谐文化、和谐社会就会迷失方向。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者具有许多共同点

1.本质上的一致性

从根本上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和体现,它们都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存在基础和重要载体。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不可能产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不会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产生、发展和演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无所依托、无所寄寓。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高度概括和最高抽象,体现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基本方向和基本特征,引领和主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

2.目标上的一致性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表现出来。而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内容和题中应有之义。如果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没有灵魂,就会显得庞杂、分散而不集中、不精练。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整体,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只有将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统一起来,才能为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制度安排和实践运动提供科学、完整的价值合理性依据。

3.发展上的一致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开放体系,其建设也是一个不断充实、加强和提升的过程,因而对于“核心”这个概念应当有更深入的理解。一方面,“核心”要坚持、要加强,要发挥主导、引领作用;另一方面,“核心”与非“核心”的内容,既要有所区别、不能一概而论,又要相互统一、相辅相成。除了“核心”部分外,还有许多外围的、非“核心”的部分,也属于社会主义价值观、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体系的范畴,并且有些也会不断融入、充实、提升到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之中。因此,只有用发展的观点、开放的观点,才能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加丰富、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科学、更加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既要重视“外围”部分,又要重视“核心”部分,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实践,又要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提升。

三、结语

由此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理清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共同点和不同点,不仅是教师教学的需要,更是促进教师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引导广大学生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

核心价值体系范文第4篇

1 正确认识、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深入学习、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对于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全面贯彻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任务和内容, 又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国家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共同认可、普遍遵循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主导价值追求。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体系。中国历来非常重视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先秦典籍《管子·牧民》就提出过“国之四维, 一维绝则倾, 二维绝则危, 三维绝则覆, 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 危可安也, 覆可起也, 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 一曰礼, 二曰义, 三曰廉, 四曰耻。”[2]后来, “礼义廉耻, 国之四维”之说融入儒家思想之中, 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体系只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其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四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3]对于高职院校来说, 要真正的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首先必需要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05”方案以后, 高职院校由于不再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或者《马克思主义原理》等相关课程, 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就不可能完全使用课堂教学的形式。因此, 可以采用选修课或者专题教学的形式引导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立党立国的思想基础, 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和灵魂, 并进一步认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基本内容, 以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涵, 特别是三者之间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利益和要求,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选择, 高职院校学生只有具有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才能真正成为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也才能真正的爱国, 并最终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总之, 我们必须采用多种形式, 在讲清基本理论的同时, 让高职院校学生真正的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 全面把握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

高职院校承担着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更多、更好的技能型人才的历史责任, 高技能人才只有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 才能真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好这一根本问题的关键。当前,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同国际国内复杂形势, 同经济建设、社会建设, 同高职院校本身的发展稳定紧密联系起来。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人们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都会发生重大变化。市场经济体制所导致的利益机制调整, 思想观念的变化既给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带来了新的机遇, 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总体是好的, 思想发展和价值取向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但是, 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网络时代、就业压力等多种因素导致的价值观念冲击也会对他们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于涉世未深的高职院校学生来说, 他们的价值观很容易在这种冲击中产生困惑, 发生畸变。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就是提高学生对正确价值观念的理解和认识, 就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目前, 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数是1990年左右出生的学生, 接受了“5·12”地震以及北京奥运会的检验, 他们身上既有突出的优点, 又存在不足, 两者交织融合在一起, 表现出如下特点:一方面, 他们有责任感、有进取心、他们不是所谓“垮掉的一代”, 他们热爱祖国, 热爱人民, 既有报国之志, 也有报国之才, 有理想、有抱负, 思想活跃, 乐于接受新事物, 喜欢独立思考, 不满足前人的现成结论, 绝大多数学生思想健康, 品德优良;另一方面, 有的学生意志力不强, 遇到困难和挫折容易消沉, 少数学生喜欢将自己的失败归为客观原因, 思想方法主观、偏激, 把握不准事物的实质;有的学生只关注自身发展, 急功近利, 功利意识太强;少数学生求知欲旺盛, 兴趣广泛, 但常常目标不稳定;有的学生缺乏诚信意识心理素质欠佳, 存在心理障碍等等。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针对这些特征和特点, 结合高职院校学生思想实际,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开展和加强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向学生灌输先进思想和科学真理, 帮助学生转变错误的立场、观点、方法, 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

3 积极探索推进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新模式和新方法,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追求

高职院校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 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重要任务。要根据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思想实际与特点, 遵循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 以改革创新精神, 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新方法, 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和创新性。

3.1 专题讲授与经典阅读相结合,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培养更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推进,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就日益突出。要信仰马克思主义首先必须学习马克思主义。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专题讲座无疑是一种宣讲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好方法。要有计划、有步骤的宣讲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不仅如此, 我们还要畅通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的渠道, 让学生自己去读马克思主义经典, 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 坚持马克思主义, 并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

3.2 全面利用社会教学资源, 开展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教育

要引导高职院校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最有效的就是让高职院校学生切身感受20世纪以来中国的巨大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探索, 经过无数的成功与失败, 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走出来的正确道路。在这个伟大的历史进程中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5·12”地震、北京奥运会展现的中国精神与中国风貌, 都是形象生动的教学资源。世界金融风暴发生不仅再次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而且再次证明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些形象生动的实际的教学资源, 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而且可以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正确性, 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3.3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

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风貌, 它是一个民族在历史积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 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柱, 也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4]培养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要结合当代学生的成长成材特点,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遍布全国, 要积极组织学生就近参观革命教育基地,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增加学生的感性积累, 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形象性、生动性, 强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教育, 让学生从祖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中获得滋润从而树立坚定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3.4 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 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讲, 是否有正确的荣辱观, 是他们成材的重要保证。同时, 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也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和校园文化氛围的基础。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既是开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要求, 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要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 以形象生动的生活素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课堂教学与课外辅导相结合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4 结语

要通过创新、高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 引导高职院校学生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自觉履行道德义务与法定义务、敢于承担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从而真正成为受社会欢迎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摘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它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 共同构成了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职院校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全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全面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关键词:高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2] 管子.牧民.

[3] 罗国杰.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核心价值体系范文第5篇

1 科学有效的德育, 需要有一个核心

这对于认识和实践来说, 都可以说是一条重要规律。很容易知道, 没有核心的德育, 就必然是散乱的、被动的、应付性的、治标不治本的、缺乏目标的。这样的德育, 尽管兢兢业业, 也肯定做不到点子上, 也不可能做出出色的业绩来。而如果有一个正确的核心, 就能够使德育高瞻远瞩, 就能够有的放矢, 由标到本, 深入人心, 从而取得好的效果。我们的德育核心应该是什么呢?这可以有多种选择, 比如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传统道德等, 应该说这些选择, 都有其深刻的内涵和实践意义, 但都不如选择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新鲜的科学概括, 这是毋容置疑的, 人们常说纲举目张, 我们的德育也需要能够紧紧围绕一个纲, 而这个纲就是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这点, 应该是容易理解的。价值观——处在人们思想观念和人生实践的核心地位, 它指导和支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我们生活在中国, 我们面临的最大的现实是在进行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 而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括是科学的和正确的, 社会主义在中国实践了六十多年, 尽管有过曲折和教训, 而且仍在探索和发展中, 但却已经被雄辩地证明了它的优越性和科学性。因此, 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必然成为我们德育核心的不二选择。

2 实施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新德育

以德育实践主体, 即教育者们对这个核心的认同、认知、认准为前提和基础。这里说的认同, 意思是认识到它的正确;认知的意思是对它有深刻的理解, 能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上, 领悟其意义、意境和内涵;认准的意思是坚信这是一条正确的道路, 懂得以它为德育核心的理由和根据, 能够在德育实践中坚持做到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言简意赅、内涵深厚的复杂结构, 如果只是承认其德育核心地位, 在德育实践中却依然故我, 显然是没有多大意义的。为了更自觉、更有效地践行, 教育者们必须深刻领悟和把握这个核心内涵及其德育意义。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精确简练的语言概括, 虽然不长, 但其内涵却极其深厚。为此, 我们必须紧密结合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和复杂多变的现实, 深入对内涵的理解。对其内涵已有科学的概括, 似不必在这上面多费心思, 而应在深化理解和认知上下功夫。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括为马列主义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中心的民族精神和以创新为中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 其中指导思想是灵魂, 共同理想是主题, 民族精神和创新精神是动力, 荣辱观是保证。这是一个异常简明的纲要, 但每一个方面, 都是一个巨大的宝库, 都与每个人的人生取向、价值理念、人格品位、事业成败、前途命运这些人间大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谁都离不开它, 否则结果是绝对悲哀的。由此可见, 以此为导向实践新德育, 是一项意义重大的正确选择。

(2) 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作为德育核心, 必须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这就要求绝不能局限于理论文字的背诵和表面理解, 而是要在不断深化理解的基础上, 与思想行为紧密结合起来, 与工作、学习、人际交往、社会观察、成败经历等方面的体验结合起来, 做到言行一致, 表里如一。这点是德育最为困难的一条, 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条, 但却又是当前最为虚弱的一条, 因此, 有必要将其作为德育的核心课题, 加以解决。

(3) 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从其形态上说, 具有科学性、结构性、简明性等突出特点, 它科学、正确、深刻, 是多少年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的结晶, 闪耀着真理的灿烂光辉;它四个方面是一个完整的结构体, 涵盖了现实社会和人生价值的所有方面, 具有全面的导向和规范作用, 使社会道德建设有了一个明确的范式;它的表述简洁扼要, 清晰明了, 抓准要害, 提炼精华, 易记易解, 了然于心, 是非常高明的概括, 为德育提供了鲜明的方向和思路。德育只要遵循它指引的路径走下去, 一个生动活泼的局面应是可以期待的。

3 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新德育需要注意的内容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新德育, 实施的难度很大, 之所以如此, 因为它不是知识德育, 而是心灵德育, 就是说要解决人的信仰、追求、价值理念以及人格品位等一系列精神上的深层问题。本来, 德育都理所当然地就是心灵德育, 知识德育在任何时候其效用都是非常有限的。总括地说, 这种德育所追求的是使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入心, 入教育工作者之心, 并在此基础上入受教育者之心。这是很难的工程, 探索核心价值的入心之道, 这不仅是德育的当务之急, 也是德育的永恒课题。这个课题涉及诸多深层问题, 下面一些就比较重要, 提出来权作探索和实践的参考。

(1) 教育工作者们自身的强化, 是入心之道的前提。古话说“言为心声”, 就是说有什么样的心就会说什么样的话。现实中也的确存在善说假话者, 但这不过是其真心的另一种表现, 其假象总是会现形的。所以, 好的德育者, 必须重视自身的道德人格, 清心正本。笔者曾和一些学生交流, 说到有的老师在讲课时信口开河, 发泄心中的不解和不满, 这对学生的影响很大。这种现象很值得警惕。在中国古代德育思想中, 就有“以其昏昏, 使人昭昭, 难矣哉”之说, 意思是你自己不明不白, 想让别人明白, 可能吗?追求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先入自己之心, 是教育工作者必须率先解决的问题。

(2) 用事实说话是入心之道的有效法宝。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理性和科学性是无可怀疑的, 但它所面对的却是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矛盾重重的现实世界, 使学生真正接受这个价值体系, 达到入心的程度, 常常会遇到负面东西的阻碍。这是不可避免的, 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却正是使这套价值理念与现实的结合。就是说, 这套价值理念的真理性, 是在经受现实的磨砺中显现的。从德育角度说, 就要善于用事实说话, 事实是最雄辩的, 通过事实, 展现出无可怀疑的真理来, 就可以收到逐步入心之效。我国有一位著名的现代哲学家马寅初, 他有一个主张叫做“理在事中”, 从这点看, 他是对的。但在现实里不断发生的事实, 是一种异常复杂的景象, 有正面的, 也有负面的, 在德育中如何运用得好, 大有学问, 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出一套办法来。这里特别提一下运用特殊事件进行德育的问题, 对我们的探索应有些启发。近年国际国内发生的一系列大事, 如西南旱灾、4·14大地震、金融危机、广州亚运等, 都是饱含德育要素的, 既给德育提供了有利时机, 又大有文章可做。

(3) 适应学生需要和使学生认同需要, 是入心之道的有效切入点。学生们生活在中国, 是社会的主人和建设者。将来要在中国的社会环境下生存和发展, 因此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入心践行, 是他们的至需, 有则游刃有余, 无则寸步难行。这应该成为学生的自觉追求, 有了这条, 德育就有了内在动力。使学生认识个中道理, 是德育成功的必由之路。

(4) 从学生实际出发是入心之道的基础。德育所面对的学生, 不是一张白纸任凭德育去描画, 而是在已有的价值观念和道德人格基础上做长善救失的文章, 从总体和个体说, 都是如此。这叫做先在条件, 离开这个先在条件的德育, 是不可想象的。为此, 从事德育就必须确切了解学生的状况, 才可能适应其特点, 做出富有成效的工作来。确切了解学生的信仰、追求、崇尚、喜好、人品道德等内在性极强的深层状况, 很不容易, 不经过真诚、细致、深入地调查、了解交流和分析研究, 就不可能真正了解学生, 也不可能使德育富有成效。做好这一条, 是入心德育的必修课。

(5) 激发学生内心思辨, 是入心之道的通途大道。“学贵自得”是教育思想的精华之一, 德育当然也应该如此。这里面关键是思, 包括深思、反思、对比的思、自省的思等。有思, 则有学有进;无思, 则无学无进。这点显而易见。我们德育实践中的一个显著弱点, 是过分依赖知识德育, 这种德育虽有其存在以至发展的价值, 其局限性就是入心度低。为此应该更重视德育的思辨性, 引导学生自主辨析和独立思考。这一条是大有可为的, 值得下大力气去做。

(6) 注重德育的实践性, 从生活里体悟, 是入心之道的重要途径。做了好事之后, 许多人会心情愉悦, 这是人之常情。这个可以引入德育实践中, 叫做体验德育。北京奥运会和即将举行的广州亚运会, 志愿者行动多么热烈呀!人们在行动中的感受和体悟是巨大的。德育也可以搞类似活动, 比如校内志愿者等等, 就可以使学生们体悟出道理来, 不妨一试。

(7) 创造性地用好传统的和新鲜的载体, 是使核心价值体系入心的重要条件。大凡理论思想、道德文明等的传播, 都必须依靠各种载体才能做到;使特色核心价值体系的深邃思想真正为学生所接受, 也必须依靠多种载体的效用。以前德育运用的各种载体, 如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书刊阅览、个别教育、奖励惩戒、管理服务、校园文化等, 都曾经发挥过各自的作用。这些, 我们可以称之为传统载体, 它们仍然具有其价值和生命力, 可以在新形势下发挥出更大的效用来。然而一种值得注意的新情况出现了, 就是随着科技、社会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发展, 许多新鲜载体出现了, 它们往往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和作用力, 探索用好这些新载体的有效办法, 就成了德育的一个新课题。许多新载体如网络、博客、短信等, 都渐趋活跃起来, 德育应该进入这个新领域。使其充分发挥正向的作用。

(8) 建设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入心之道的有力要素。学校作为育人机构, 理应成为人才成长的理想环境。这样的环境应该具有和谐、向上、友爱、文明、敬业、关心大事、热心公益、正气高扬等鲜明特色。学生在这样的环境氛围里长时间地感染熏陶, 对于他们的成长进步, 是具有深远意义的。

摘要:我国的德育工作, 一直缺乏一个核心, 本文通过三个问题的深入讨论, 说明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探索和构建科学德育的关键所在。指出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新德育的核心。

核心价值体系范文第6篇

1 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针, 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 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 马克思主义提供的是科学的世界观, 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立场、观点、方法, 是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因此只有坚持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为指导, 才能使全校师生有一个共同的精神支柱。同时我们要认识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并不排斥高校思想观念的多样化, 马克思主义从来就是在同各种思想观念的相互激荡和斗争中发展的, 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2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凝聚人心、激励师生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未来的一种向往和追求, 是具有实现可能的人生目标。共同的理想是一定社会主体共同价值目标的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则是集中地代表了做为社会主体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爱国者的共同利益和愿望, 是保证全体人民在政治上、道义上和精神上团结一致, 克服任何困难, 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武器。只有坚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以共同理想统一师生思想, 使全体师生把个人理想追求同共同理想结合起来, 同国家学校的发展建设联系起来, 激发师生为了共同的理想而奋斗。特别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 巩固与全党全国人民一道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使大学生既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又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具有的旺盛生命力, 自觉认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转化为自己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 树立为之努力奋斗的信念, 并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奋发有为、建功立业。

3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精神引导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 是团结各族人民共同奋斗、振兴中华的一面旗帜。改革是时代最重要的主题, 改革强调与时俱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新是时代的本质特征, 创新强调开拓创造, 以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新发明深化改革。改革、创新是时代的最强音, 成为最鲜明、最突出的时代价值。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把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有机融合, 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使当代青年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不屈不挠的名族精神和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建设新中国浴血奋斗的光荣革命传统, 树立广大青年学子强烈的名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并把自己的全部精力贡献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祖国的发展建设, 在发展建设过程中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 认真分析国家建设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 以创新的思维模式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

4 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八荣八耻”是社会主义荣辱观, 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它涵盖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 涉及人生态度、价值选择、社会风尚等方方面面, 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道德支撑和道德基础, 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把“八荣八耻”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恋爱婚姻家庭、共产主义道德等方方面面, 引导和培养青年大学生高度的组织纪律观念, 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 把集体主义原则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作为处个人、集体、国家三者利益关系的根本准则。

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面对社会急剧转型、思想空前活跃、观念复杂多样、文化相互交融的时代, 高校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才能很好的发挥校园文化的引导凝聚作用, 才能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及任务, 最终推动我国高校积极快速的发展, 从而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保障。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 是建设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校园文化是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目前在价值观多样化, 文化多元化的新形势下, 迫切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生动具体地融入到学生素质教育的全过程, 形成建设和谐校园与建设和谐文化的有效互动, 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和谐环境。

关键词:核心价值体系,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 张育广, 胡静.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 2010 (7) .

[2] 黄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引导作用[J].教育管理, 2008 (8) .

[3] 郭宇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J].求是, 2007 (17) .

上一篇:护士医德医风范文下一篇:护照如何办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