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范文

2024-02-18

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范文第1篇

初中现代文阅读是每一个初中生学习语文的重点,也是难点.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其学习方法是关键,现就本人几年初中语文教学中现代文阅读方法吸众家之长汇总如下,望能到起抛砖引玉就足已!

1、记叙文

记叙文阅读方法:用心读懂全文→提炼中心大意(人、事、情、理)→认真读题干,明确思路→答题扣词题干中的关键词→尽量要点齐全(分值)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2、描写方法:动作、语言、心理、外貌、神态,细节描写。

3、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插叙作用:插叙了……内容,揭示了人物……的思想成因;或与……形成对比,突出人物形象或中心;或交待时间缘由,为后文作铺垫。

4、记叙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5、记叙线索:以物件为线索(题目)、以感情或感情变化为线索(文中变化的词语有时鲜明)、以事件为线索(反复出现的词语或句子)。

6、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含义:双层含义(表层和深层)(表层:表面指……)(深层:实际指……:象征……:联系文章中心)或一语双关。

作用:A: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使文章结构严谨。

B: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文章的主题。

C: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D:含蓄新颖、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运用比喻、拟人、象征手法的)

7、开头作用:

A: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倒叙)

B: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景物描写)

8、结尾作用:

A:(议论抒情)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升华感情。

B:含蓄隽永,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C:照应开头(首尾相呼应),使文章结构更严谨。

9、人物性格和精神品质的概括(任务评价):

摘文中词语;看具体描写;看所写事件;从不同角度全面概括。

10、概括事件:人(主人公)+事(起因+经过+结果)

总结中心:本文通过记叙(描写)……事(物、景),揭示了……的道理,歌颂(鞭挞)了……的品质(现象),表现了我……之情。

11、心情或心理:因……(语境概括)而……(心情概括)的心情或心理。

12、详略作用:详写……,略写……,使文章详略得当,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13、修辞句或描写句有什么作用:(赏析题多见,注意选择赏析的句子)

比喻句: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的心理(性格、品质、形象)等。

拟人句:把……拟人化,生动活泼地表现了……的特点。

排比句:增强气势,使语言酣畅淋漓,使感情更加强烈。

对偶句:是语句形式整齐,音韵和谐、铿锵悦耳。

描写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的心理(性格、品质、形象)等。

哲理句:点明中心,深化主旨,升华感情,揭示了……的哲理,给人启迪或教育。

14、写作手法:对比,衬托,照应,铺垫,象征,欲扬先抑,借物抒情,以小见大。

对比:通过……与……什么对比,鲜明地突出了……的形象。

衬托:用……衬托……,鲜明地突出了……的形象。

照应:相似性照应;对比性照应;因果性照应。

15、语言风格:

有的生动形象,优美清新;有的朴实真挚,通俗易懂;有的幽默诙谐,富有趣味;有的语言犀利,讽刺性强;有的深邃含蓄,哲理性强;有的大气磅礴气势如虹。

16、环境描写作用:

A:渲染气氛:衬托……的心情。

B: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

C:衬托人物……的性格。

D:暗示人物命运走向或推动情节发展。

E: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F: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和场景。

17、重点词语的品析:

A:①词的含义:具体分析该词的意思,判断用修辞否,若用,按赏析题回答。②没用修辞,一般揣测这个词的施事者性格、原因、感情……等。

B:某词是否换成另外一词,:一般不能换,要结合语境分析原因词的 2

表达效果如何好,而换后不能达到这一效果。

C:前后两词是否矛盾:一般不矛盾,两个词语从不同角度而言针对不同内容。

18、重点词的深刻含义:

A:抓关键词,解释词的含义,若是比喻句,写出本体。

B:把关键词替换成理解的含义,再重新连句组成完整句意。(相当于用自己的话替换原文话;还要结合语境联系中心)

19:补充类试题:

A:补充过渡性语句(倒叙与顺叙的交接处;场景转换处等)

B:补充开头或结尾(注意首尾照应和点题;注意考虑首尾作用;注意中心需要)

C:补充人物话语(称呼、礼貌语;结合语境要说的内容)

D:补充描写(动作神态心理等)(注意要符合语境,注意人称使用和叙述的立场)

E:题目(结尾处重点词:线索)(一般联系中心)

20、原因类题型

要注意结合语境(上下文)搜索或概括(一般联系中心)。

21、写作特点:

A:写作方法。

B:构思技巧。

C:语言特点。

D:描写人物方法。

E:结构。

2、议论文

一、议论文的标题类型

①论点型:35B《节约是一种美德》同步训练P23《给人生加个意义》 P62《善于舍弃》39A《让孩子们从小学会感恩》 作用: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②论题型:24A《单纯》、《谈骨气》 作用:提出本文的论题(议论文的问题)

二、论点:

1、论点的类型: ①中心论点 ②分论点

2、中心论点的位置:

①标题 ②开头 ③结尾 ④中间 ⑤文中未明确,结合全文概括

如何判断: ①是一个完整的表义明确的陈述句 ②是针对论题论述的是 ③针对全文的,文中论据能够证明该内容,该内容则为论点(分论点除外)

3、论点的提出方式:

①通过事例或生活现象、或名言俗语、诗句,引出论点 ②开门见山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例《谈骨气》③层次论证,最后总结中心论点

1、类型: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

2、补充论据:

①首先审清题干,分清是那种类型的论据,还要明确为什么观点而补充,35B 15题:请你在文段③补充一个体现节约的例子,使论据更充足。

答题注意问题:a.补充事实论据,因为题干中是“例子”

b.为③段补充,③段的主要观点是:“节约更是一种民族素质”,而不是中心论点,像补充“节约时间”或“某人勤俭”都是错误的。

②事实论据:必须是名人的事例,而且是众所周知、真实、、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

道理论据:必须是名人名言。重在平时积累。如:35B 16题②小题:请从你积累的仓库中挑选出两个关于节约的名句。

四、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1、举例论证:作事实论据,证明……观点,使论证更加具体,真实可信,增强说服力。

2、道理论证:作道理论据,证明……观点,使论证深刻透彻,增强说服力。

3、对比论证:通过…与…对比,鲜明地论证了……观点,是论证严密,增强说服力。

4、比喻论证: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观点,是论证通俗易懂,增强说服力。

五、议论文的一般结构:

提出问题:提出……论点(或论题)

分析问题:运用……论证方法……论证中心论点

解决问题:总觉全文,强化(或总结)论点,发出号召

六、论证思路:(或“简述论证过程”或“……是怎样论证的”?)

1、恰当使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表示次序的词语

2、完整的形式:表示次序的词语 论证方法 论证内容

七、议论文开头的作用:(论证的方式:立论、驳论立驳相结合)

立论:①通过……事例(自然现象)引出并证明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

②通过……名言引出并证明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

③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

驳论:①通过错误言论引出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

②摆出错误言论,树立批驳的靶子,为下文批驳作准备

八、议论文结尾的作用

①结构上: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

②总结全文:深化总结论点,发出号召。

九、论据能否去掉一个?

一般不能去掉。原因:作者从古今(中外、正反、不同身份等)角度论证的,去掉后不全面,缺乏代表性,使论证不充分严密。

论据能否互换?一般不能。

原因:⑴结构上:与前文某些词句依次照应或有古今中外顺序,互换后结构不严谨。

⑵内容上:此论据是为了证明……的小观点,不能证明另外一段的观点。

3、说明文

1、整体阅读,获取信息

①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说明内容

a.找中心句或过渡句 b.说明对象 特征 c.各段内容叠加

例:中考11套A《二维条形码》15题25套B《绿色塑料》17题

②文章从那几方面说明白?[先将文章分成几部分然后再加以概括]

2、说明方法及作用

提示:①说明方法有几种就写几种且字要正确②说明内容可找方法句的前一句或该段中心句

A、列数字:准确具体地说明了………内容(例:11套17题)

B、举例子:具体形象地说明了………内容(例:25套18题)

C、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内容

D、作比较:通过……和……比较,突出地说明了………内容(例:17套B27题)

E、下定义:科学准确地说明了………内容(例:25套19题)

F、分别类:条理清晰地说明了………内容

3、给事物下定义

名词 是 特点(从原文中找) 中心语

如: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4、说明文语言

①语言风格 a.准确平实 b.生动形象(如大量描写句;修辞句;神话传说等)

②加点词语能否去掉?(词语如:大约、左右、最、几乎、仅仅等)

要点:a.不能 b.加点词语起修饰、限制、强调作用 c.结合说明内容讲明理由

d.如果去掉,则…… e.加点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

③“据科学家分析”“据资料表明”“据统计”一类词句的作用。

要点:表明信息的来源,增强说明内容的可信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

④句中的“两个词语能否调换”一类的问题

要点:a.不能 b.结合内容分别解释两个词的意思 c.分析出不能调换的理由 d.准确性

⑤品析说明文词语或句子的表达作用。

a.词语作用:结合内容分析词语的意思 准确性(或生动、形象)

b.句子的表达作用:找准句子的说明方法 此种说明方法的作用

5、说明文开头的作用

要点:①引出说明对象 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③生动形象地引出………

6、说明文结尾的作用

要点:①总结全文,点明写作目的 ②表明希望,提出号召 ③想像远大前景(补充结尾是可参考)

7、描写在说明文中的作用?(从内容和语言的两个角度分析)

要点:描写了………内容,突出了………;语言上生动形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8、说明文中引用古诗、传说、俗语、故事等的作用

要点:为文章增添文学色彩,读来耐人寻味;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吸引读者)

9、文中两个段落不能调换的原因或为什么先说…….后说…… 要点:①先概括两段内容 ②再说明不能调换的原因(如上下段是递进关系、主次关系;由现象到本质等,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例4套B14题]

10、补充题

①补充题(依说明对象或内容)②补过度句(要承上启下)③补某段中心句(要能总结本段内容)④补充结尾(见第6点)

11、说明文中开放性试题、类型及答题要点

①提建议、方法、措施类 要具体尽量符合实际情况

②拟广告语、设计标语等 a.要切题 b.语言简练、凝练、生动、有感染力 c.有创意/有提示作用

③探究题,提取信息、获取信息类 要参考全文,概括文章内容

④读了全文,谈认识类 要结合原文,具体谈看法、谈认识

12、说明文标题类型 ①说明对象 ②特征 对象 ③设问句形式 ④比喻形式

13、说明对象分类 ⑴实物 ⑵事理 判断依据:①看标题 ②看开头 ③看各段说明内容

14、说明对象的特征

①先看题目,从题目中找 ②总写段 ③中心句或过渡句 ④自己概括(各段特点叠加)

15、说明顺序

①时间顺序(发展史) 标志:时间推移的词语

②空间顺序(建筑物) 标志:表示地点转移的词语

③逻辑顺序(事理说明文) 标志:由现象到本质,由主要到次要(“首先”“其次”“再次”等词语,由结果到原因、由概括到具体、有整体到部分、有一般到个别)

16、结构方式:①总分总 ②总分 ③分总(提示:每次做说明文前必须沥青文章层次)

17、代词指代内容

①瞻前顾后法(往前找、往后找) ②自己概括 检验方法:代入法或置换法

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范文第2篇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2分)看电影事件

2、选文二三段出现了两处“他们”分别指那些人?(4分)

第一处指受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毒害的日本爱国青年,第二处指闲看枪毙“犯人”的麻木的中国人。

3、作者为什么说“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这句话说明作者并没有把自己当作局外人、旁观者。影片的内容始终牵动着他的心,此时他内心的痛楚是可想而知的。这句话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看到自己同胞不觉醒时地痛苦心情。

4、“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一句中“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变化了”分别指什么?请具体写出。(4分)

“那时”:看电影。“那地”: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我的意见”:学医救国。“变化了”:弃医从文。

(二)《我的母亲》(17分)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 1 人听的。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条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地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我十四岁(其实只有十二零

二、三个月)便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扑克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爱母。

1、从选文中的那些地方看出母亲既是“慈母”又是“严师”?(3分)

此题可概括叙述,也可答具体事例。如:母亲听了“我”一句轻薄的话后,重重地责罚我;“用舌头舔我的病眼”,充分表现了“我的母亲”既是“严师”又是“慈母”。

2、“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扑克混了二十多年”,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态度?“混”字与文段中哪句话相呼应。(4分)

谦逊。“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3、试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中三个“如果”的表达效果。(4分) 如果是表假设关系的连词,意在表明自己还不具备这些美德,表现了作者不溢美、不自夸的品格,同时也非常符合自传体的语体特点。

4、试用你的眼光评价一下文中母亲的教子方式。(3分)

评价可见仁见智,积极面消极面均可。可正面肯定母亲的教之严,简述理由;也可以辩证地看待母亲教子过于严厉,尤其是体罚带来的消极影响

5、在这个世界上,母亲是与我们的生命联系得最紧密的人。当我们思乡想家的时候,当我们身处困境的时候,母亲就是我们最坚实的感情依托。“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同学们,千言万语,汇成一句,用你心底的声音向母亲说一句你最想说的话!(3分)(略) (三)《列夫·托尔斯泰》(12分)

突然,客人惊奇地屏住了呼吸,只见面前的小个子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

2 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虽然每个见过托尔斯泰的人都谈过这种犀利目光,但再好的图片都没法加以反映。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仿佛被催眠术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探寻,任何掩饰都抵挡不住。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在这种入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对此,屠格涅夫和高尔基等上百个人都作过无可置疑的描述。

这种穿透心灵的审视仅仅持续了一秒钟,接着便刀剑入鞘,代之以柔和的目光与和蔼的笑容。虽然嘴角紧闭,没有变化,但那对眼睛却能满含粲然笑意,犹如神奇的星光。而在优美动人的音乐影响下,它们可以像村妇那样热泪涟涟。精神上感到满足自在时,它们可以闪闪发光,转眼又因忧郁而黯然失色,罩上阴云,顿生凄凉,显得麻木不仁,神秘莫测。它们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像X射线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不一会儿意趣盎然地涌出好奇的神色。这是出现在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高尔基对它们恰如其分的描述,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1、请分别概括这两段文字的内容。(托尔斯泰有着怎样的眼睛?)(3分) 第一段,写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第二段写托尔斯泰的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感情。

2、如何理解“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一句?(3分) 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托尔斯泰的眼睛具有深刻的洞察力。

3、选文第二段结尾引用高尔基的话作结,有什么作用?(2分)

引用高尔基的话作结,干脆有力,耐人寻味,表现了托尔斯泰眼睛的观察力、敏锐性和丰富性。

4、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常常能通过眼睛表达出来,请你设计一个场景,描绘一下人物的眼睛吧!(不少于30字)(4分)(略)

(四)《雪》(17分)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蝴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

3 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适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急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1、对选文说法有误的一项是(C)(3分)

A、在描写塑雪罗汉场景时,作者着力表现了人们的欢快和孩子们的天真活泼,为江南雪增添了一份盎然的生气。

B、在这些“江南的雪”的情景描写中,倾注了作者向往、倾慕的深情!美好的图景,寄寓了作者追求美好理想的心境。

C、孩子们在塑雪罗汉时表现出了天才的创造力,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作者美好童年生活的影子。但作者对于小孩子们“偷胭脂”的行为持批评态度。

D、雪罗汉终于还是消融以至于不见了,流露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不能常在的惋惜之情。

2、选文第一段中加点的“飞”“闹”二字用得很好,试简要分析。(2分)

这一“飞”一“闹”霎时使整个雪野活跃起来了,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这里不仅仅使读者看见烂漫的冬花,而且仿佛听到吟唱的春虫,感受到作者热烈盼望春天的心声。

3、你怎样理解“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4分) 孤独是北方的雪的特质之一,同时它也是雨的另一种新生命的形式。北方的雪的完全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为雨的精魂,也就是北方的雪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神。

4、本文与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写了塑雪罗汉,两文在写到塑雪罗汉时的写法和目的有何不同(4分)

《百草园》主要是为了反衬雪地捕鸟的乐趣,本文是通过塑雪罗汉的一种缺憾美来为下

4 文“朔方的雪”出场做铺垫。

(五)《海燕》(11分)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

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雷声轰响。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摔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 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是的,遮不住的!狂风吼叫……雷声轰响……

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1、象征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写作特色,试从“海燕”“暴风雨”“大海”“海鸥”“海鸭”

5 “企鹅”中任意选择三个谈谈他们的象征意义。(3分)

海燕,暴风雨的预言家,海上的勇敢者,无畏、坚强、乐观,充满战斗的豪情,象征俄国革命即将暴发时,勇猛刚强、大智大勇的革命先驱者。“暴风雨”象征日益迫近的革命风暴;“大海”象征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乌云、狂风、雷电”象征沙皇专制制度的黑暗反动势力;“海鸥、海鸭、企鹅”象征革命暴风雨来临前害怕革命、反对革命的俄国资产阶级各阶层的代表。

2、结合海燕的象征意义,具体说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这句话的含义。(2分)

“黑色”写其色彩,“闪电”喻其敏捷,“高傲”表示海燕蔑视黑暗势力。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战斗者海燕的雄姿。

3、“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摔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这一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拟人。连用“抱”“摔”几个动词,还有“恶狠狠”,赋予狂风人的性格和行为,写出了狂风猖狂的气焰。

4、谈谈你对文章结尾“——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含义理解。(3分) 这是胜利的预言家海燕向人民发出的革命号召。它表达了无产阶级埋葬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强烈愿望,显示了革命战士不畏强暴、顽强战斗的高贵品质。

(六)《敬畏自然》(13分)

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宇宙是一个硕大无比的、永恒的生命,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这个宇宙到处都隐藏着生命,到处都有生命的萌芽,到处都有沉默的声音。你难道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你难道没有用心灵听到从那遥远的星系里传来的友好问候吗?

即使那些看起来死气沉沉的物质,也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也是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那些高级的生命形态正是从这“死”的物质中产生的,换言之,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高级生命,只是物质的另一种存在方式。在物质中,有无数的生命在沉睡着,一旦出场的时间到了,它们就会从睡梦中醒来。

因此,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因此,我们再也不应该把宇宙的其他部分看做只是我们征服的对象,再也不应该把其他生物仅仅看做我们的美味佳肴,而首先应该把它们看做是与我们平等的生命,看做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看做是宇宙之美的展示者,首先应该敬畏它们,就像敬畏我们自己一样。敬畏

6 它们,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1、这一段文字中,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2分) 人类理应敬畏自然

2、怎样理解画线句子的意思?(3分)

用了拟人的手法,说宇宙是一个硕大无比、永恒的生命,宇宙的一切都是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区别只在于高级生命形态与低级生命形态之分,低级生命形态,即看起来死气沉沉的物质也“隐藏着生命”,也有“生命的萌芽”。

3、“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这一句话的含义是什么?(2分) 宇宙的一切,包括人类,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人类之外的一切,也是生命的种种存在形式,所以它们与我们是平等的生命,是我们的弟兄。

4、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3分)

因为人类与自然都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都是平等的生命,都是兄弟,所以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再则,敬畏自然,就是爱护自然,爱护人类生存的家园,就是爱护我们自己。

5、你打算如何将“敬畏自然,爱护自然”变成具体的行动?请就“敬畏自然”这一主题拟一句宣传标语,向人们发出呼吁。(3分)(略)

(七)《云南的歌会》(13分)

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多远,却互不见面。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譬喻,比赛机智才能。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也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当事人照例一本册,滚瓜熟,随口而出。在场的既多内行,开口即见高低,含糊不得,所以不是高手,也不敢轻易搭腔。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不仅唱歌十分在行,而且大年初一和同伴到各个村子里去打秋千(用马皮做成三丈来长的秋千条,悬挂在高树上),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

7 在昆明乡下,一年四季,本来早晚都可以听到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由呈贡赶火车进城,向例得骑一匹老马,慢吞吞地走十里路。有时赶车不及,还得原路退回。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一面就听各种山鸟呼朋唤侣,和身边前后三三五五赶马女孩子唱着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有时面前三五步路旁边,忽然出现个花茸茸的戴胜鸟,矗起头顶花冠,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对于歌唱也发生了兴趣,经赶马女孩子一喝,才扑着翅膀掠地飞去。这种鸟大白天照例十分沉默,可是每在晨光熹微中,却欢喜坐在人家屋脊上,“郭公郭公”反复叫个不停。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是一直钻透蓝空。伏在草丛中的云雀群,却带点鼓励的意思相互应和。直到穷目力看不见后,突然又像个小流星一样,用极快速度下坠到草丛中,和其他同伴会合,于是另外几只云雀又接着起飞。赶马女孩子年纪多不过十四五岁,嗓子通常并没经过训练,有的还发哑带沙,可是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出口自然,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

1、上述文字介绍了云南民歌哪几种不同的演唱方式?它们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4分)

山野对歌:侧重写唱歌的人。山路漫歌:侧重写唱歌的环境。

2、第二段中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对调子的年轻女人?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3分) 性情品质、外貌动作,以写实为主,写出了人物淳朴的面目神态。

3、第三段用很多笔墨描写景色,这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何关系?(3分) 以写实的手法描绘出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为“赶马女孩子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赶马女孩子的歌唱”与山鸟的鸣唱交相应和,交织成一首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4、民歌蕴涵着丰富的民间文化,你还知道哪个民族的民歌民谣?请举例说明,并说说其中表达的主要意思。(3分)

如陕北民歌“信天游”;台湾高山族民歌《阿里山的姑娘》;新疆民歌《达坂城的姑娘》等。

(八)《端午的鸭蛋》(10分)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

8 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1、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腌蛋》所述的内容。(2分)

高文端公最喜食高邮腌蛋,且常用来待客,并极讲究食用的方法。

2、引用袁枚的《腌蛋》,有什么作用?(2分) 印证高邮咸鸭蛋的好。

3、这里写“高邮的咸鸭蛋”与写“端午的鸭蛋”有联系吗?(2分) 为下文写“端午的鸭蛋”渲染气氛,作铺垫。

4、品味下面两个句子的语言特点及作用。(4分) (1)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 用朴素的大白话,使生活气息更浓郁。

(2)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范文第3篇

1充分认识现代文阅读的重要性?

2015年漳州中考语文检测的两篇现代文,分别是:《丹诏名胜九侯山》,考查分值是15分;《像花生一样活着》,考查分值是19分。 可见,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在试卷中所占的比重是比较大的。 再者,近年来,中考现代文阅读难度有加深的趋势,现代文阅读的材料主要来自课外, 选文的内容更强调价值取向,语言更注重较强的文学价值,同时,文体多种,题目类型多,变化快。 尤其是近几年现代文阅读偏重于主观表述题,很多学生面对各式各样的题目感到茫然无措,由于答题不得要领,失分颇多。 还有,很多初中的语文教师认为现代文阅读题型多样,难于指导,干脆采用放羊式教学。 所以,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一定要明确现代文阅读的重要性,这是提高初中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前提。

2注重现代文阅读知识点的归纳

2015年漳州中考语文检测的第一篇现代文 《丹诏名胜九侯山》,其中的第10小题“选文多处采用引用资料的说明方法,请举一例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分值4分。 这一题给我们的启发是:教师在指导现代文阅读方法时,一定要注重现代文阅读知识点的归纳。

比如说明文,知识点可归纳为:(1)抓住事物的特征。 抓住中心句,抓住说明对象,事物的主要特征也就抓住了。 (2)说明顺序。 说明文往往有固定的说明顺序(时间、空间、逻辑),其中, 科技说明文主要采用的是逻辑顺序,包括主次、大小、总分、从现象到本质等各种形式。 (3)说明文语言。 关键是要根据题干要求,对评议的分寸感,从程度、范围、性质等方面入手去辨析。 (4)关于 “加点的词能否去掉,为什么”的问题。 文中经常出现如 “约、左右、上下”等这样的词语,一般回答是不能去掉的, 去掉了以后就绝对化了。 (5)说明方法及作用。 要先说出哪句或哪段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再举出例子,说明作用(比如,下定义的作用:简明扼要,突出某某事物的本质特点。 列数字的作用:一目了然,易于明白)。

3培养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2015年漳州中考语文检测的第二篇现代文 《像花生一样活着》,其中的第13小题“将表格填写完整,概括主要事件”、第14小题“第4段中,我们‘心里溢满了欢喜’的原因是什么? ”、第16小题“文中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 请根据选文内容分析”,这些题目,考查的是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所谓筛选,就是针对题干的要求及其提供的信息,对照文本材料,查找题干信息与文本材料对应的信息。 所谓整合,就是把筛选出的有用的材料按要求分类,用准确的语言信息进行描述或总结概述。 “筛选并整合”的基本要求是准确和全面。 那么, 如何准确和全面地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呢? (1)把握材料的主要内容。(2)依据题干要求,确定信息筛选的目标、标准。(3)浏览全文,确定信息筛选的范围。 (4)把信息和材料进行比较辨别,分类整理,明确显性信息,挖掘隐性信息。 (5)按照考题要求,从文中择其要点材料进行归纳,调整组合。

4提高现代文精读分析的能力

2015年漳州中考语文检测的第一篇现代文 《丹诏名胜九侯山》,其中的第11小题“文中划线部分与下面改后的句子语言各有特点,你喜欢哪一句? 为什么? ”,分值4分。 还有第二篇现代文《像花生一样活着》,其中的第15小题“结合语境,任选一句赏析。 A.对花生一向自信的父亲脸色煞白,猛地坐在地头,喃喃地说:“完了! 这下花生肯定活不了了……”B.当玉米、棉花耷拉着焦渴的叶片时,花生依然擎着黄色的花蕊,绽成属于自己的一道风景。 ”,分值4分。 这两题,重点考查的就是现代文精读分析的能力。

精读分析,旨在培养学生局部赏析的意识和能力,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的重点阅读观。 这一步, 首要任务是寻找重点句:(1) 直接概括事物的特征,从内容结构上来说,这样的句子就是中心句、重点句;(2)从表达方式上来说,直接抒情的句子往往也是重点句;(3)过渡句、前后照应句,往往也是重点句。 其次是品味重点句,教学中,要特别重视:(1)通过关键词语,赏析句子;(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3)从结构作用的角度赏析句子;(4)从句式特点入手赏析句子;(5)从写作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引导学生对那些表达中心思想十分精确、形象、生动的词、句进行分析品味,进而深刻地理解文章内容,更好地享受名家大师们运用语言的美妙之趣。

5加强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的指导

应该说, 要解答好2015年漳州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除了要有必要的基础知识和课内外阅读量的积累外,还应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解题方法。

(1)初读材料。 拿到一篇阅读材料,首先要静心,静气,怀着欣赏的态度初读材料,主要浏览材料的标题、作者、写作时间、内容注释,了解文章大意,基本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情感倾向。 (2)再读材料。 带着提出的问题,对材料进行筛选阅读,把最有价值的材料信息收入囊中,确定文章主旨。(3)找准切入点。看完了两遍材料,也明确了要解答的问题之后,学生要能够综合运用各种方法,针对不同文体进行问题的解答。 应高度重视“首尾段”、 “段首尾”和 “过渡段”,提示性词语如 “首先”、“其次”、“再次”,概括性词语如“总之”、 “综上所述”等等,因为这些词语往往是信息的集中地,是解答问题关键之所在。

通过分析2015年漳州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检测的题目,我们总结了几条提高初中现代文阅读能力的方法,借此抛砖引玉, 希望广大语文教师, 多多总结和分享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的好点子、好方法。

摘要:通过认真研究2015年漳州中考语文检测的两篇现代文阅读,就可以明确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考查形式和具体要求,从而找到提高初中现代文阅读能力的途径。

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范文第4篇

(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

(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

(4)反映人物情感变化

2.动词理解:

XX生动表现了人(事)物XX的特点(情状)(或描绘出一幅……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3.句子分析:

(1)分析句子里词语的表达效果

(2)分析:修辞+修辞作用

XX比喻XX,表现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的特点

XX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的特点(或描绘出……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

……,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感情“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XX代XX,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文学气息,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

“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4.文章运用表现手法作用:

(1)对比,作用:XX和XX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事)物XX的特点

(2)象征,作用:使文章立意深远,含蕴深刻

(3)伏笔,作用:对将要出现的XX事物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

(4)照应,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更加严密

(5)烘托、渲染,作用: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情感,突出主题

5.某段起什么作用:

(1)开头,作用:

A、引起下文

B、点名所要描写的对象

C、照应文章标题

D、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E、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2)此段在文中,作用:

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B、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

(3)结尾,作用:

A、总结全文

B、揭示文章主旨

C、照应前文

D、照应题目

E、引人深思

6.文中画线句、段运用何种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1)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里、神态、正面、侧面描写

(2)坏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作用:

(1)人物:表现人物XX的特点,突出人物XX的性格(品质、思想)

(2)环境:烘托一种XX的气氛,表达一种XX的思想感情

7.用简洁的言语概括文章(或文段)内容:谁+干什么+结果怎么样

8.本文(某段)运用什么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9.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特点:

首先分析文章的结构,注意文中的连接词(首先、其次、还、然后、也、最后、

此外……),这些词语外面的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特点。

来点小技巧——初中语文答题

(一)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

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

(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 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6、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三) 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

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联系上下文,围绕主题,挖掘出

句子深层含义,再整理一下自己的语言就可以了。

(四)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

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

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

相扣,不能互换。

(六) 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语文答题公式及常见修辞方法

一﹑修辞格与体会文章表达。

1﹑读出佳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及地位。

2﹑公式:①比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

对……的感情,形象生动。②拟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与

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十分形象,生动(或栩栩如生,

逼真)。③夸张:……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联想奇特,富于形象感。④反问:……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用反

问的句式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语气更强烈,表达的思想也更强烈。⑤

排比:……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

的感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⑥对偶:……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

二、插叙的作用。

1、读出插叙的语段的位置及和全文的联系。

2、公式:……采用了插叙的写法,既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补充,又突出了文章的……的主题(或丰富了主人公……的性格)。

三、归纳文章的中心。

公式:①写人为主: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②记事为主: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表现了……③写景状物:采用了……手法,借助……描写,赞扬了……抒发了……④游记:描写了……表达了……感情⑤议论文:文章论述了……阐明了……

四、记叙的要素的作用。

公式:①时间:以……的时间为序(或线索)来写,使记叙的过程更清楚。②地点:以……的转换为序来写,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③事件:以……的事件来写,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有血有肉,丰富鲜明。④人物:以……的活动来写,推进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五、描写手法的作用。

1、读出描写手法在语段中的位置及目的。

2、明确描写类型及相关知识:①外貌(肖像)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②语言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露人物感情,提示了人物内心世界③动作(细节)描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可使人物具有活力,栩栩如生④心理(神态)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是复杂的心理主刻画,更能提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3、公式:

外貌:描写了……的样子,表现了……

语言:……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展示了……内心,表现了……

动作:用运……的词语,生动、准确地刻画了……

心理:……等词语写出了……,表现了……

六、环境描写的作用。

1、找出文段开头或中间及末尾的环境描写语句。

2、公式:①……的景物描写,写出了……的景色(或环境),烘托了人物……的性格和品质。②……的景物描写,结合人物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

3……的景物描写,反映了……的情景,为全文定下了……的感情基调。

七、论证方法 的作用。

1、在文段中找出相关的论证方法。

2、明确知识:①例证法主要是增强说服力,通过一两个典型事例,可以使阐述的道理令人信服。②引证法的主要作用是充实内容,增强说服的权威性,极具力度和信度。③正反对比论证法的主要作用是使论证更为深刻。④比喻论证法的主要作用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使论证更为具体生动形象。

3、公式:

例证法:采用了举例的方法,以……来说明……的观点,列举详实,说服力强。 引证法:采用了引证法,以……的名言来说理,增强说服的权威性,极具力度和信度。

正反对比论证法:采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法,以……来论述,深刻。

比喻论证法:采用了比喻论证法,以……的比喻形象地阐明了……

八、仿写句子。

公式:

1、数清例句的字数。②弄清例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没有修辞手法的除外)。③读懂例句与所要仿写的句子在概念和现象上的联系。

九、对对联。

公式:①名对名,形对形,动对动;②山对川,日对月,天对地;③注意上下联语意的相关、相融。

十、读图题。

公式:①分析画面构成要素。看清上中下或左中右各有什么,画面的主题词或标题是什么,画面中的人物语言有什么。②给漫画写题目的公式:题目+内容+启发。③结合画面含义,说自己的看法或得到的启示及提出自己的意见,要分要点来写(写成

1、

2、3)④给画面定标题,要不能离开画面含义或寓意。⑤说画面的寓意,也就是看到A联想到B,A、B具有共性。

十一、探究题。

公式:①分析所给的语段从中得出的结论。②分析所给的图表数据变化情况,得出结论。③用一句话来概括你的结论,但最好分

1、

2、3来表达。④提出你的看法或建议时,要具体写明

1、

2、3点。

十二、概括题。

公式:①分析所给的语言材料要找出几则材料的共性,然后用一句话表达。②分析所给的语言材料,找出每则材料所讲现象的重点,然后用一句话综合表达。当然也可以写成“我的发现是

1、

2、3点”。③分析所给的名著阅读选段内容,然后从中找出关键情节或人物语言,动作,再用一句语言来概括人物的性格。? 公式:

1、要能写出1一6册名著导读内容相关章节里的人物特征性的语言。②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③写出相关章节的故事情节。④写出主人公姓名及著作名称。⑤如果要求用精炼的语言从作品内容、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写作手法中选择一个方面对文学名著进行评点,最好考虑人物形象上下手答题。

十三、名著阅读。

公式:

1、要能写出1一6册名著导读内容相关章节里的人物特征性的语言。②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③写出相关章节的故事情节。④写出主人公姓名及著作名称。

⑤如果要求用精炼的语言从作品内容、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写作手法中选择一个方面对文学名著进行评点,最好考虑人物形象上下手答题。

十四、写信。

公式:①注意书信格式(开头称谓顶格写,“此致”、“敬礼”的位置,写信人的署名,写清年月日)。②用简明的文字写明材料的事实。③表示祝愿、希望等的内容放在书信内容最后面。

十五、编短信。

公式:①用“沪”一类的字简写地名。②材料事实编写在卷面上也要抓句段主干内容来写。

十六、诗文佳句赏欣。

公式:①推敲词语运用,注意用“生动”、“形象”、“逼真”等词语。格式为:……用运的好,描写了(或刻画了)……,十分形象、生动、传神。②从修辞格来赏欣,见前面修辞格。③从诗文整句的思想性来赏欣,要从诗文所具有的意境(思想境界,包含的哲理)上来写,类似于解释诗句。

十七、说明文学家(或文学作品)风格。

公式:①写明作者所生活的年代。②写明作者作品的特征。②结合作者具体作品中的“诗文句”来说明特点。

十八、文言句子划分停顿。

公式:

1、带有“故”、“是以”等标志的句子,在这些词语之后画斜线。

2、名词作状语的,在这个词语之前划。

3、“可以”类实际是两个词语,在“可”后划。

4、主语和谓语之间划。

5、谓语与宾语之间划。

十九、结合语境说加点词语在文中的特殊含义。

公式:

1、先解释这个词的本义。

2、……描写了(或刻画了)……

3、……意思是……

十、前后照应。

公式:

1、在文章开头、中间、结尾找出关键词。

2、……与……相互照应,表现了……

二十一、巧设悬念。

公式:

1、在文章开头找出作者所设的悬念(关键词)。

2、……,使文章情节曲折、跌宕起伏。

二十二、文章开头写景语段的作用。

公式:

1、分析所写景物的特色。

2、……描写了……,为下文写……打下了伏笔。

二十三、记叙线索。

公式:

1、分析线索种类:

1、以“物”为线索;

2、以“事”;

3、以“人”;

4、以“时间”;

5、以“感情”。

2、以……为线索,串连事例,塑造人物形象,集中表现了主题。

二十四、称谓变化。

公式:

1、找出人物称谓的变化词语。

2、采用第一人称,亲切、真实。

3、称谓变化也反映了、 刘就杰

情感的变化。

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范文第5篇

摘要:本论文探讨了中学语文精读阅读教学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新课改要求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注重学生主体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和语言表达的能力,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以“情景导入,激发兴趣——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精读课文,深入感悟——研读品读,深层体悟——拓展延伸,尝试运用”为五环模式结构。以由浅入深、循环递进的方式引导学生在交流合作和思想碰撞中获取情感的体验,提升阅读与思维能力。 关键词:新课改;阅读教学;高效课堂;五环;模式

从当前阅读教学的现状看,教法单调,模式陈旧,“高耗低效”的困境一直没有得以改变。教师、学生在阅读中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效果又总遭人诟病。学生阅读兴趣缺乏,对阅读无所适从,无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教学效率低下。因此给学生提供一种有效的阅读模式,帮助学生从中获取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注重知识获取思维过程比重视知识获取的结果更重要,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初读质疑、探究释疑、再体悟质疑、点拨升华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创新能力。“五环”阅读教学就是通过学生主体主动参与五个阅读教学步骤去获取阅读情感体验,并在体验中获得发展。

【模式解读】

“五环”阅读教学要求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注重学生主体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和语言表达的能力,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精读课“五环”阅读教学以由浅入深、循环递进的方式引导在交流合作和思想碰撞中获取情感的体验,提升阅读与思维能力。它以提升教学效率为目标,以结构主义、有效教学、问题教学、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教育为理论基础,以“情景导入,激发兴趣——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精读课文,深入感悟——研读品读,深层体悟——拓展延伸,尝试运用”为模式结构。

一、教学思想

建构主义、有效教学、问题教学、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教育理论是“五环”阅读教学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议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而获得。在结构主义的指导下,阅读教学必须要将阅读的主体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个体的阅读体验中感悟、理解和构建,实现认知、情感、技能的融合。

有效教学认为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问题教学要求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阅读的方法,提高自己阅读、感知、体悟记叙文的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就是导引学生的自主学习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个体积极主动去探索、学习,加强合作交流,增强主体的阅读体验,提高自主阅读记叙文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阅读教学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学会熟练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生能深入感悟所学课文,积累语言材料,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教学程序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课堂教学开始时教师通过设置具体的、生动的环境,让学生置身于某种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之中,促使学生在形象的、直观的氛围中参与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和学习兴趣,完成课堂教育教学目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和浏览课文,要求是:1.进一步读准、读顺;2.思考问题。如写人叙事类文章,应思考文章写了几件事,有无中心事件,写了几个人,主要人物是谁,叙事写人的意义是什么。通过自问自答,要使学生从整体上(不是只从一点或一个侧面)形成对课文的感性认识,并能初步提出一些自己尚未弄懂的问题。要注意两个操作要领:其一,要把学生发动起来,使学生饶有兴趣地读课文、提问题;其二,要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而不是只得到点滴的观感。感知具有整体的特征,文章又是一个有机整体,因此,在感知时不是急于肢解课文,要感知文章的整体。

(三)精读课文,深入感悟

围绕课本的重点深读,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词句进行较深刻的感受和领悟,提出关键问题。让学生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密封的情怀,在学生深入感悟课文的过程中,还要特别关注一些学生的奇思妙想。当个别学生提出一个与众不同的问题时,教师就要及时抓住这个问题,引导全班学生思考和讨论。这种讨论特别是不同意见的争论,可培养起学生的探究精神,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理解。在这一教学环节中要掌握三个操作要领:第一要善于提出问题和归纳问题。第二要引导学生围绕所提出的关键问题反复阅读课文。提供学生较充分的读书时间,引导学生把读与思紧密地结合起来,在读中思考,读中讨论和读中体验。第三要有教师的恰当指导。总的要求是“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不以教案牵着学生走,而须根据学情的变化来调整教案。

(四)研读品读,深层体悟

要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特点和学生在认识、情感上的不同反映来确定。要掌握两个操作要领:第一要准确提出反映“深层意蕴”的探究性问题。学生要善于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教师即要准确地把握课文的深层意蕴,又要善于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从而归纳、提练出需要探究的问题。第二要让学生自己体悟。课文的深层意蕴,教师不可先讲出自己的看法,其决窍在于引导学生围绕所探究的问题展开研读和品读。

(五)拓展延伸,尝试运用

借鉴多种语文活动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初步运用所学知识。其用意在于促进学生把自己感悟最深的语言文字和思想感情初步转化为自己的语文能力,为全面提升自己的语言素养奠定基础。要注意三个操作要领:第一要要保证必要的运用时间,以便让全班学生都参与活动。第二要注意学生差异,提出不同要求。第三要熟读所学课文,紧抓语言积累。

四、教学策略

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主动的创造。”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着眼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要突出“以学为主”,这不仅仅是要让学生解读文本,而且要让学生实现自我建构,在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审美乐趣、文化积淀、语言发展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超越,在历史与现实的沟通中,在文本立意和内容的视角转换中读出新意,读出有创意的感悟。

(一)调动学生的主体体验,在“五环”阅读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没有主体的参与就不可能产生任何体验,更不可能完成教学过程。

(二)充分尊重和重视主体阅读感受和体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由于语文的人文性决定了文本解读的多样性,而学生反应的独特性、多元性则体现了阅读教学过程的生命体验、运动、成长本质。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着与众不同的人生阅历与心路历程,我们要充分尊重、重视学生的主体体验才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鼓励学生质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阅读教学过程就是学生不断质疑并释疑的循环往复的过程,有浓厚的质疑兴趣、良好的质疑氛围,同学之间的帮助、启发,思想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学生的质疑能力、学习效率一定会有较大提高。

五、教学评价

“五环” 阅读教学注重过程评价,关注学生的阅读过程、情感体验、交流合作,更关注教学过程的互动与生成质疑而不是教学的结果。同时评价也将由单一的评价标准转变为多元化的评价与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和主体的参与度进行即时课堂评价,充分发挥即时评价对学生课堂学习的激励作用,教师不仅要运用得体的语言,更要通过表情、眼神、形体恣态鼓励学生扬起参与体验的愿望,获取自信与成就感,激发学生后续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1984. [2] 李创新.中学语文创新教法[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220. [3] 蔡起福.语文教学心理学[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4.

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范文第6篇

1 议标题, 辨清文体

议标题, 也即从师生议论文章的标题入手, 通过标题的特征去推求文本的文体属性及与之相应的文本内容。如教学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时, 我要求学生先初读全文, 然后全班查词典明确“主义”一词的含义。《现代汉语词典》中“主义”有三个义项: (1) “对客观世界、社会生活以及学说问题等所持有的系统的理论和主张”, 如“马列主义”、“现实主义”; (2) “思想作风”如“自由主义”、“主观主义”; (3) “一定的社会制度;政治经济体系”, 如“社会主义”。进而我要求全班学生讨论词语在文中的语境义, 大家逐步明确为义项 (1) , 即“人们对客观世界、社会生活所持有的主张”。如此, 文章标题其实就是一个论点的凝缩, 即作者提倡“拿来”。那么, 什么是“拿来主义”呢?怎么“拿来”呢?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现实意义呢?作者提倡“拿来”为何又缀以“主义”一词呢?学生经过读读议议, 感觉到“主义”一词用语显得较庄重严肃, 表明这种“拿来主义”是有其针对性的, 即国民党政府在文艺和学术上的媚外卖国的行径。至此, 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辛辣的讽刺和反语的妙用等问题学生不言自明。

2 读标题, 领悟写法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抓住了文章题目, 许多问题往往也就迎刃而解。通过读标题我们就能较好地领悟文章的写法, 进而走进作者、文本和编者的心灵深处。教学《祝福》时, 笔者首先从读题目入手向学生发问:“祝福, 祝福。这是鲁镇的年终大典, 致敬尽礼, 迎接神仙, 祈求来年好运, 鞭炮阵阵, 香气四溢, 好一派热闹祥和的氛围。那么, 鲁镇的人是怎样祝福的?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祝福、祈求到来年的好运呢?”有学生回答:“不, 祥林嫂不仅没能参加年终大典, 她就是在万家同庆, 普天吉祥的祝福之中结束她苦涩的生命的。”由此教者一步步启迪学生思考作者用“祝福”做标题的用意, 经过讨论和思考, 学生逐渐得出结论:作者以“祝福”做标题, 一方面为祥林嫂的悲剧命运的展示提供了广阔的背景, 也形成了两者之间的极大反差, 加重了故事的悲剧色彩。教者补充到:在祝福声中, 作者将“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呼号”形成强烈对比, 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再读标题, 课文对比、反衬的写法深入人心。这里, “作为平等者中的首席”的教师的作用也一如小威廉姆·多尔在其《后现代课程观》一书中所说:“教师的作用没有被抛弃;而是得以重新构建, 从外在于学生情境转化为与这一情境共存, 权威也转入情境之中, ……教师是内在于情境的领导者, 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

3 品标题, 深究文本

所谓品标题, 指的是教者在组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深入文本的过程中始终紧扣文章的题目设计问题、展开多种形式的课堂对话, 教学中能以标题为切入口灵活处理对文本的整体把握与局部切入分析的关系、统筹对课文的基本理解与多元解读的关系, 进而带动学生阐发课文的人文内涵、落实文本阅读以促进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如教学《现代散文选读》中的《看社戏》一文时, 笔者带动学生紧扣标题“在文本里”走了一个又一个的来回, 设计的问题是这样的:文章写的是谁看社戏?我和乡民们都看的是怎样的戏?作者虽然记叙的是“看”、“社戏”, 她看的仅仅是舞台上的戏么?文章结尾说:“虽然, 我不是每场全都看完并记下, 但我肯定看到并记住了一些什么……眼下, 已是寒凝血飘的深冬了, 我的心仍是满满的、怅怅的, 都是戏。”如何理解这段话?为什么是“满满的”, 又是“怅怅的”?作者虽然记叙的是“看”、“社戏”, 她看的仅仅是舞台上的戏吗?这样的设问, 学生从标题走向文本, 逐步深入地把握了文本的内涵和作品的现实意义。再者, 教学汪曾祺先生的《金岳霖先生》一文时, 笔者提出四个问题供学生去讨论, 面对扣题目的问题设计, 学生对金岳霖先生的的了解以及对作者语浅情深的行文风格就更加深入了, “是真名士自风流”, 金岳霖先生所代表的一代平民知识分子特立独行的品行、洒脱不羁的个性、丰富深刻的学识让人久久难忘, 而他们在非常时期被逼“改造”的“有趣”情景则更显出了知识分子处境的辛酸和悲凉, 文字的背后是作者对他们的深情追忆、敬仰爱戴和对他们政治处境的无奈和同情。岁月渐行渐远, 往事并不如烟。如此, 可见知, 紧扣文章题目的教学设计将极大地便利于学生的思维深度开掘。

以题目统领文章的教学是阅读教学的一种策略, 对文章标题的“议”、“读”、“品”是其互为表内的三个层面, 也是互相交融、互为补充的有效手段, 合理恰当地运用这些方法将会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文本材料从而“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 三者的交叉并进定会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 让他们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 同时也更好地展现课堂中教与学、疏与密、缓与疾、动与静、轻与重的相互关系, 使得课堂波澜迭起、抑扬有致, 并进而推动现代文阅读教学走向深入和灵动。

摘要:新的课程, 新的理念, 学生的学习, 不再是为了机械地接受知识, 更重要的是为了发现并将发现转化为己有的知识, 以及培养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在新课程的背景之下,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 笔者对现代文的阅读教学方式进行了探索, 着力于巧抓文章“标题”, 激活优化教学。目前尝试了“议标题”、“读标题”、“品标题”等三种方式, 进一步倡导和深化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上一篇:财政学期末考试要点范文下一篇:初中历史人教版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