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回归课件范文

2023-11-06

澳门回归课件范文第1篇

江油外国语学校 王翠蓉

我于9月26-28日在成都空军礼堂聆听了专家的精彩讲座,观摩了名师的讲课,真是受益匪浅。也让我明白了一堂好的语文课,必定是一堂回归语文本体的课;一堂富有教育价值的语文课,必定是在简约风格中显示几分沉甸甸的务实。

一、语文课的本体性教学内容。

吴忠豪教授在讲座中讲到当下的语文教学已经偏离了语文的本体教学,而重在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审美、价值观的教育,而这些却不是语文的本体性教学内容。语文作为一门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理所当然地应该以语文知识、方法和语文技能即本体性教学内容为目标展开教学。

语文教师虽然面对的是一篇篇课文,但必须清醒的认识语文课不应该是“教课文内容”,而应该是引导学生“用课文学习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首先要根据课文确定本体性教学内容。教学一篇课文,除了必须落实的生字、新词教学和课文朗读这些基本要求外,其他在语文知识、方法、语文技能方面还应该教什么,教师必须有明确的选择。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将教学目标设计为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才有可能把这堂课真正上成语文课。如我们五年级的课文教学除了落实基础性教学内容,还需要教授一些其他的语文知识和阅读写作方法,进行必要地语文技能练习,每堂课抓住一个教学的重点,不要面面俱到。所以语文教师不应该追求“教过了”,而应该追求学生是否“教会”。

二、诗意的语文和语文的回归

王崧舟老师上了一堂《孔子游春》,他的课堂教学处处充满诗意,处处透着语文的本体性教学。

语文的诗意在哪里?在文本,在文本之美,在文本的秘妙中。文本之美是诗意语文的基点和出发点。诗意不是外加的,诗意是文本本有的、内蕴的。语文教学指向文本秘妙,是诗意语文课程论和教学论的第一法则。

王老师在课堂设计上抓住孔子老师的身份,找到课文中的“孔子课堂”品味,抓住课文中“孔子的课文内容”品读;教学中王老师处处让学生朗读,处处让学生练笔,处处让学生感受诗意的语文,这种心思是我们所不能企及的,这种文学造诣也是我们无法比拟的。对于王老师的教学,我借用司马迁的一句话来表达我的想法: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三、语文课要经历一个文本语言吸收、内化、迁移的完整过程。 从这几天听的课中让我明白语文课姓“语”,无论课堂的形式怎样“创新”,课堂的理念怎样“优秀”,语文课都必须坚持课文语言的学习和运用。紧紧围绕“语言文字”展开语文学习的课堂过程,这是语文课的“根”! 语文课要强化诵读。语文课必须让学生有充分对话文本进行“读”的时间和自由。教师的每一次朗读指导都应该有其目的性,指导有方的朗读教学,能让学生在朗读中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感情、品味意境、发展语感。

语文课要注重迁移。语言迁移的课堂实践是检验学生吸收内化语言过程的主要途径。古人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根据课文的不同,设计不同的语言迁移方式,如:结构分明的课文,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的组织方法;故事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的课文,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感受的抒发和表达;语言叙述富有情趣、人物命运留有空白的课文,引导学生进行作品形象的再造和重塑„„

语文课要关注人文价值。学生是文本的阅读者,我们在教学时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课堂中也要重视人文价值的导向。

澳门回归课件范文第2篇

4第一轮回归课本纠错练习十七(动物生命活动调节1)

一.选择题

1.如果支配左腿的传入神经受损,传出神经和中枢完整,则该左腿将会:

A.能运动,针刺有感觉B.不能运动,针刺有感觉

C.能运动,针刺无感觉D.不能运动,针刺无感觉

2.下列关于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纤维内部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

B.突触小体将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C.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方向与突触小泡移动的方向相同

D.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只能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3.下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连接的神经元。现于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则能测到电流的位置是:

A.a处和b处

B.a、处和c处

C.b、c、d处和e处

D.a、b、c、d处和e处

4.微电流计连接的两个电极分别放在神经纤维膜的表面,并在图示位置给予一个足

②若微电流计偏转1次,说明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递的

③若微电流计偏转2次,说明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是单向传递的

④若微电流计偏转2次,说明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递的

⑤刺激后神经纤维膜内为正电位

⑥刺激后神经纤维膜内为负电位

A.①③⑤B.①④⑤C.②④⑤D.②④⑥

5.图7示突触的亚显微结构,a、d分别表示两个神经元的局部。下列与此相关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图中①②③合称为突触小体,是神经元树突的末端

B.兴奋由b传至c的过程中,①处膜外电流方向是b→c

C.③内的递质只能经④释放再作用于⑥

D

.经④释放的递质必然引起神经元

d的兴奋

6.下列关于突触和兴奋传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时发生的

B.兴奋通过突触时由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C.突触后膜能够接受递质的作用与其膜上的糖蛋白有关

D.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7.下列有关突触和兴奋传导的表述正确的是

A.突触小体能够实现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转变

B.兴奋在突触上只能从突触前膜向突触后膜作单向传递

C.一个突触小体只能释放一种神经递质D.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步的

8.下列关于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如果支配某一肢体的传出神经受损,其它结构正常,那么该肢体对针刺没有感

觉但能运动

B.支配上肢运动的中央前回皮层代表区范围大于支配下肢运动的中央前回皮层代

表区范围

C.下丘脑不仅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也是神经中枢,又受大脑皮层的控制

D.动物的各项生命活动主要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同时也受体液调节

9.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A.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B.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和在神经纤维上传导都是单向的

C.兴奋在一个神经元上只能由轴突传到细胞体或树突

D.感受器不仅分布在体表部位,在体内各器官中也分布着大量感受器

10.科学家在研究甲状腺代偿性肿大时发现,将狗甲状腺的大部分去除,残留部分

不久就会肥大并恢复到原来大小,其原因是:

①脑下垂体②大脑皮层③甲状腺肥大④甲状旁腺

⑤促甲状腺激素⑥甲状腺激素减少

A.②→①→⑤→③B.⑥→①→⑤→③

C.⑥→②→①→③D.②→①→④→③

二.简答题

1.科研人员分别给三只大白鼠注射了I、II、III三种激素后,观察到的相应反应

是:I-可引起低血糖,甚至昏迷;II-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并使软骨生长明显;III-

使呼吸、心率加快,并使体内产热量增加。据此判断激素I、II、III的化学名称

依次是:

A.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B.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生长激素

C.胰岛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D.生长激素、胰岛素、甲状腺激素

14.(06模拟:金太阳三联)(6分)2000年诺贝尔医学奖授予了瑞典科学家阿尔维

德·卡尔松、美国科学家保尔·格林加德和埃里克·坎德尔3位科学家,以奖励他

们对神经系统"信号传导"的研究成果。这项成果对于了解大脑的正常功能以及神经

和精神疾病的发生具有关键性的意义。两个神经细胞之间有一个宽约200-500nm的

缝隙,并且这两个神经细胞通过"突触"连结。右图表示一种脊椎动物普遍具有的化

学突触及信号传导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突触间隙的存在使神经信号的传递只在某些化学物质(如

乙酰胆碱)参与下完成,神经递质由A细胞合成,经过______________(细胞器)包装、加工形成突触小泡,后者

再与_____________融合,使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

(2)神经递质从合成到进入突触间隙的全过程中不断消牦的物

质是_______________。所以在突触小体含较多的_________________(细胞器)。

(3)突触后膜上"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引起B细胞兴奋,而在突触前膜上没

有"受体",导致信号传导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4)兴奋通过突触由前一个神经元传导到后一个神经元的过程中,信号的变化情况

是。

1C

2C

3C

4B

5C

6A

7B

8A

9D

10B

11C

【答案】(1)高尔基体;突触前膜

化学信号→电信号

澳门回归课件范文第3篇

记者检索发现, 这是“工匠精神”第一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

“工匠精神太重要了, 我们过去在产品好卖的时候生产什么都能买得掉, 但是现在全球产能过剩, 什么也卖不掉, 这个时候没有工匠精神怎么行呢?”这是三棵树涂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洪杰发出的感慨。

何谓“工匠精神”呢?

“精益求精、精雕细琢”, 有好几位代表这样解释工匠精神。

“为什么我们钢产量严重过剩, 但我们却连圆珠笔笔头上一个小小的‘球珠’都生产不了?”

“我们现在的大学里轻研究、重论评选的现象严重, 就是太缺乏‘工匠精神’了。”还有代表强调。

把新西兰奶粉装在美国产的奶瓶里喂养孩子, 再用日本洗涤液清洗餐具, 出门散步把孩子装进德国产的童车里, 洗澡时帮孩子擦上来自法国的沐浴露, 在洗手间里用着日本的马桶盖, 这几乎成为年轻妈妈的标配。“什么时候中国人能自豪地买自己的产品?为什么一提到国货就是劣质品的代名词?”

在化工行业也是如此, 目前大宗基础化工产品产能结构性过剩, 但是高端的精细化工产品、专用料、特种材料却需要从国外进口。一些项目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 产品单一, 品种牌号不高, 因为难以满足下游对专用料和个性化的需求而不得不打价格战, 降格以求。

记者记得有的大宗产品行业内本来企业很少, 大家都过着卖方市场的舒服日子, 但是后来因为产品有利可图, 大量资本进入这一领域, 使得产品严重过剩, 但由于过去过了多年的好日子, 相关企业根本不愿研究下游用户的需求, 以至于在产品大量充斥市场时, 不得不以低于成本价的价格销售, 亏损严重。

正如洪杰所说, 在市场低迷、全球需求萎缩的情况下, 没有工匠精神怎么行呢?没有一切为客户着想, 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服务意识的企业又怎么能更好地生存下去呢?

“工匠精神”本来是中国的发明, 中国古代的工匠靠智慧和灵巧的双手, 创造出了几千年灿烂的中国文化瑰宝, 但是后来, 我们的工匠精神却走失了, 为其他国家所借鉴, 成就了德国的工业4.0 等。在洪杰看来, 现在, 在总理的报告中, 这种精神又得到了提倡, “工匠精神”正在回归。

澳门回归课件范文第4篇

摘要: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海斯曾经说过:“昨天各公司在价格上竞争,今天在质量上竞争,明天将在设计上竞争。” 近年来,设计的角色已经从单纯的产品外观造型、企业形象识别等逐渐转向系统的整合。愈来愈多的企业开始将设计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协调其他部门有效参与企业管理,以此来推动产品服务、传播、运营的发展,本文先讨论了设计角色的转变,继而探讨设计作为一种战略工具离不开有效的管理来推进,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角色;创新;设计策略;设计管理

1重新定义设计的角色

1.1设计的角色的变革

自从现代工艺诞生后,工业设计便以大批量的标准化、模块化为先行,设计师们习惯做法是为一件产品穿上设计的外衣,至上个世纪80年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全球一体化的进程,设计的角色不断变化,设计师做设计的角度也已发生了改变,不在仅仅作为“美工”为产品做嫁衣,好的设计不仅仅只包含外观,视觉的美感,而更加强调创新价值,苹果手机即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即便是一块屏幕其背后也饱含各种工艺流传的创新和其设计价值,对于设计而言,并非只是一件物品,更是针对商业、科技、和人文上的一种协调,设计的角色已经从原来注重外观、视觉、功能性等方面转为一种策略创新工具。

1.2设计作为企业战略的工具

IBM公司的总经理曾说,“好的设计意味着好的企业。”各个企业开始意识到设计可以作为一种竞争资源,例如John Mathey色彩技术,曾经是该市场上的佼佼者,近年来由于受到中国出口陶瓷和餐具低廉和劣质的冲击,John Mathey渐渐失去了其品牌领导地位,然而在设计团队重新审视下,John Mathey针对市场和消费者重新定位了企业的品牌战略及企业文化,并针对企业具体的品牌战略做出了具体清晰的品牌识别系统。设计战略使企业重新凝聚了其文化价值,也使企业回归陶瓷餐具领导者地位。由此可见,设计不仅仅具有艺术上的美感价值也具有经济学上的价值。设计作为企业的战略之一可以渗透到企业品牌定位、产品开发、甚至是企业的日常规划,简言之,设计作为一种策略整合企业有用的设计资源解决企业需要面对的问题。

2有效的设计管理

使得许多公司开始增加自身内部势力把设计作为首要任务,越多越多的高管开始意识到设计可以成为一种竞争力,但是他们却没有意识到设计该如何管理,或者说他们不知道如何对设计进行组织完成,以下本文将简单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设计管理。

2.1设计是实现企业战略的工具

诸如苹果、索尼、飞利浦这样的企业,大都具有行业设计领导者的地位。设计在其企业制定实习战略目标时具有重要的话语权,换言之,设计成为这类企业的核心素质,他们通过设计制定战略目标,满足用户需求,同时公司也会在随后的服务中发现用户新的需求,一次来确定和促进设计机遇的实现。当然也有不少企业依靠内部设计部门和外部设计团队合作,实现企业目标,无论是内部设计部门还是外部设计公司和企业的强强联合,设计能够通过多层次、多种方式和手段来影响企业的管理,设计积极作用于企业的战略目标以及执行过程,针对将要走向市场的产品制定其产品决策、产品发展计划、以及产品品牌风格、形态等方面的准则,用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使企业更加有利可图。

同样的,设计作为企业战略工具,可以反映企业中对设计的要求,并且支持企业的总目标,有益于帮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养成,并且伴随着企业的发展,设计战略也应不断挑战自己在企业的定位和目标。

2.2管理使设计更有效

好的设计可以是灵丹妙药,可仅仅有创意是不够的,成功的设计需要指导管理。设计能否实现其价值,依靠的是团队和企业各个部门间的协作和配合,就企业如何将设计策略置入企业当中,笔者认为设计作为一种资源、一种工具并非独立存在,首先企业建立一支能力强的设计团队和部门,而且在企业应给予该部门较高的地位和威信。其次,企业高层中应当有一位对设计有兴趣的管理者,这为设计获得企业高层的支持和项目的执行非常重要,第三,设计执行层面则需要协同其他部门根据已知的用户需要转化为具体设计理念、生产服务,帮助企业实现战略目标赢得利润。

对设计进行管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在具体操作中也要不断实时调整,企业需要把握要树立正确的设计指导理念,在产品设计中制定出具有创新性、差异性的设计战略,通过有效的設计管理,为企业产品开发提供决策上的技术、品牌等方面的支持,以完成产业上的跨越,在实践中将设计真正融入企业竞争力。

3总结

《商业周刊》曾预测到,未来的企业家赢得能够进行设计思考,并通过设计来处理企业问题。由此可见,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设计,设计战略也离不开企业的有效管理,对于设计来说,它如同无形的推力,已经不在拘泥于环境、视觉、外观形态以及功能性等,设计对企业和商业的重要性大大提高自身地位,设计对社会、文化、经济的等方面亦有着推动作用。有效利用设计这一战略工具,使设计成为企业竞争的利器。

参考文献:

[1] 何人可.工业设计与设计管理[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2] 墨柔塔(法).范乐明,汪颖,金城,译.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3] 陆小彪,等.设计思维[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张欣(1988—),广东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设计学专业。

指导老师:邹建敏

澳门回归课件范文第5篇

再过两年,作为中国现代大学象征的北京大学将迎来百年诞辰。中国现代教育制度和现代大学的建立,始于本世纪初,大致是前五十年学习美、日,后四十年模仿苏联的历史。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经历了新的一轮改革和冲击。这是中国历史上高等院校发展最快、数量最多的时期。1949年,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05 所,在校生11,65万人;1978年,共有高等学校598 所,在校生86万人;1993年,高等学校已达1075所,在校生279 万人。八十年代中期,曾有每三天出现一所大学、年增一百多所的盛况。同时,这也是大学的形象和概念最为模糊的时期,从企业的职工大学、民办的走读大学,直到清华、北大、均名之为大学。一大批建于五十年代的专门学院争相升格更名,改称为大学,出现了诸如邮电大学、化工大学、外国语大学之类名称奇怪的大学。于是,企图澄清大学的形象,发挥大学的精神,必先为大学正名。 ◎大学的理念

大学的概念原本并不模糊,无论中外,高等教育大致有三个不同的层次:多学院的综合性大学(university),设于大学之中或独立设置的专门学院(cllege),以及学制较短,以实用科目和职业训练为主的社区学院、专修学校、专科学校等。大学在我国虽泛指中等以上的教育(如“上大学”、“大学生”词义中的大学),其特指则是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之类的文理科综合性学府。

西方关于大学的理念可以上溯到古希腊以培养“有教养的人”、“高贵的人”为目标、贵族式的博雅教育,以及中世纪大学以方法、逻辑学、修辞学、几何、算术、音乐和天文学等“七艺”为主要内容,培养“全能的人”为目标的人文主义教育传统。近世以来,这种教育理想是以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 ,亦译作通才教育)而闻名的。19世纪的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首先将其定义为文理兼备的普通教育,以另于那种专门性的、职业的和技术性的课程和教学。自然科学的发展,使科学教育得以从人文学科中分化出来并与人文教育并驾齐驱。因而,它同样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科学教育的奠基人,德国教育家洪堡将教授和学生都看作是纯粹科学的仆人,认为“大学的真正成就在于它使学生有可能、或者说它迫使迫使学生至少在他一生当中有一段时间完全献身于不含任何目的的科学,从而也就是献身于他个人道德和精神上的完善。”欧洲古典大学传统在美洲大陆的传播,赋予大学前所未有的功利价值,促进了科学教育、专业教育和应用学科的发展,大学也不容置疑地成为国家发展的工具和实现个人功利的途径。然而,这种功利主义并非毫无节制,杜威在系统地赋予教育功利主义价值之时,也指出“一种真正自由解放的教育,不会将任何程度的职业训练与社会、道德及科学的边疆教育相隔离”,因为教育有两个同样重要的理想,即“个人一切能力的和谐发展”和“社会的效率”;指出“确保文理学院在民主社会中承担适当职能的问题,也就是务必使目前为社会所需的技术科目获得一种人文性质的问题”. 事实上,二十世纪西方教育思潮和大学教育的改革,就是一部人文主义与功利主义不断冲突、校正、互为制衡的此起彼伏的二重奏,这种现象被称为“教育的钟摆”. 中国在清末引进西学和西方教育,虽有富国强兵的急切动机,以发展实科教育为主,但在大学的建设上仍较好地保持了西方大学的面貌。民国初颁布的《大学令》,称“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材、应国家需要为宗旨”. 按照西方大学的通例,1929年颁布的《大学规程》、《大学织法》规定,大学分文、理、法、教育、农、工、商、医各学院,“凡具备三学院以上者,始得称为大学”,“不合上项条件者为独立学院,得分两科”. 这种通行的分类,对名份的重视和强调,旨在突出大学的独特功能和属性,蔡科学时报:真正的大学精神比任何排行榜都重要

近日,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和中国校友会两家民间机构,几乎同时公布了各自最新的大学排行榜,从而又掀起新一轮的舆论潮。有专家对排名机构发出质疑,还有的学者惊呼:当今大学排行榜已俨然成为一种“教育产业”(新华网1月23日)。

现在中国的大学排行榜版本之多、发表速度之快和影响之大,都远远超出此前的一二十年。对此,有学者认为中国民间机构的评估尽管存在种种缺陷,但毕竟为大学教育的消费者提供了信息和具体指导,打破了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独自掌握和发布信息的局面,是制度的创新和突破。但在笔者看来,重塑大学精神比任何排行榜都重要。

1927年北大校庆时,马寅初发表《北大之精神》演讲,提倡“服务于国家社会,不顾一己之私利,勇敢直前,以达其至高之鹄的”。这不单是北大的精神,也应该是所有大学的精神。面对浮躁的社会,大学应该有自己独立的价值判断,不应以流俗的是非为是非,更不应以流俗的价值标准取代自身的精神价值追求。可是,今天有哪所大学还葆有这样的精神?

我们姑且不说,今日的大学在市场化和功利主义的冲击下,丧失了学术殿堂的尊严,成为一个名利场;也不说师生关系早已疏远异化,在高校中研究生把自己的导师称呼为“老板”已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单说大学校长,试看今日之国中,大学校长中有多少人身上还保持着真正的大学精神呢?

笔者想起清华的老校长梅贻琦先生。抗战时期,清华、北大、南开内迁昆明成立西南联大,三校公推梅贻琦先生为联大校长。初到昆明,联大既无校舍,又缺钱米,当时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给了很大支持。一天,龙云拜访梅校长,说他的孩子未考取联大附中,请求破例收录。梅校长留龙云吃饭,请潘光旦教务长作陪,要潘派老师晚上去辅导龙的孩子,等明年再考,还要龙主席付家教费。

梅贻琦先生性格温和,而风骨刚强、不畏权贵、坚持原则。这才是先哲的风范,后人的楷模。记得去年教育界的几位专家在一篇文章中质问:“今天有钱有势者的子女,能够进入好学校的比例,是不是增多了?他们都是考上的么?我们这么多教育工作者,对此是习以为常了,还是觉得汗颜?”他们严肃地建议设立“大学校长尊严奖”,“条件只有一个,即能顶住任何高官、大款的压力,不招一个不合格的学生!”

可见,真正的大学精神在最应该葆有这种精神的大学校长身上,也已经难以寻觅了。这不但是某个校长的悲哀,更是中国大学的不幸。当有些大学两眼盯着大学排行榜,甚至不惜进行暗箱操作时,笔者想善意地提醒一下:我们现在缺乏的不是大学排行榜,而是真正的大学精神。重塑大学精神比任何排行榜都重要!

蒋家平:论大学精神及其创新

一、关于大学精神的内涵

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是精神层次的文化的建设,其目标是,在师生员工长期的教学、科研等实践中,形成一种以大学文化为主体的理想、信念、价值目标和相应的观念体系为代表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而大学精神则是对学校品格、个性、精神、理想、信念、价值观等精神文化建设内容的高度凝练和整合,一般可以用言简意赅且富有哲理的语言形式加以概括和表达,是现代意识与大学个性相结合,能够被广大师生员工普遍认同,并广泛渗透在学校传统、校风、目标追求、道德规范、领导作风、教风学风等方面的群体意识和精神力量。

具体来说,大学精神的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大学价值观:这里的价值观指的是大学师生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种共同的价值取向、心理趋向和文化定势,是全体师生或多数师生一致赞同的关于大学意义的终极判断。对于不同性质、不同层次以及不同国家的大学来说,其价值观也不一。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和基石,文化的所有内容都是在价值观念的基础上产生的。

二是大学理想和目标:在价值观的宏观指导下,大学还必须以国际国内经济、科技、教育发展趋势为引导,以尊重教育发展的自身规律为保证,以学校自身客观条件为基础,以满足国家需求为目标,脚踏实地地形成自身的发展目标和中长期改革发展规划,并将其灌输到全体师生中去,形成全体师生或大多数师生认可的、并愿意为之奋斗的共同理想和目标。

三是大学核心理念:为了实现大学的共同理想和目标,大学必须进行改革与创新,必须大力发展学校各项事业,为了凝心聚力共赴美好前程,必须要求全体师生遵守某些关键信条。如德国柏林大学的大学理念包括这样几个方面的统一:大学活动的非政治性质与大学建制的国立地位的统一,科学体系的内在完整性和科学对整个文化和社会的批判———启蒙意义的统一,教学和研究的统一。

四是大学组织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办学理念,还必须为目标的实现和组织实施提供强有力的规范和制度的支撑和保证,也就是要形成全体师生共同遵守的纪律性约束——组织信念,使得大多数师生自觉地认识到自身的行为与学校整体目标和任务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并愿意为实现这一目标而遵守共同的组织信念。

大学精神的内涵丰富多彩,并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即“价值→目标→手段→规则“层层递进,都是围绕在价值观的指导下如何有效实现共同目标演绎而成的。这种鲜明的目的性使得大学精神内涵的各个方面相互关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大学精神作为大学师生群体在价值认识基础上积淀成的深层心理结构和信念,对于大学师生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确立价值取向和追求、规范行为模式和方式,以及对大学整体的改革、发展和稳定,都能起到非常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这些作用集中体现在它的凝聚、导向、规范、激励、调适、辐射的功能上。

澳门回归课件范文第6篇

好》

回归自然让生活更美好

雨后的清晨,我站在咸阳湖边,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是那么的美好而清新。想起今年从春节开始,pm2.5就高居环境监测榜,今年三月底四月初时,居然达到了10的高值。一个春天都灰蒙蒙的,风沙肆虐,春雨也不肯光临,呼吸时总感到空气中有尘土的味道。这都是因为人类肆意破坏大自然,现在开始自尝恶果了。

现在我们要怎样做才能拯救地球,重建我们的‘美好大家园’呢?那就必须是低碳环保的生活,爱护环境回归自然,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什么是‘低碳’呢?低碳就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低碳生活”就是低能量、低消耗的生活。简单地说就是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地进行人与自然的交流。这是一种既复杂又简单的生活。但是对我来说,就是节约和环保,就像现在,我洗脸的水留下来洗衣服、拖地,而淘米、洗菜的水也可以用来浇花、冲马桶。我们平常出门也尽量的骑自行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平常出去吃饭尽量自备碗筷,不要使用一次性筷子,在能看见是尽量不要开灯,不用的东西可以送给别人让他循环再利用,。。。。。。。总之,低碳生活就在我们的身边,做我们都能做到的,去节约每一张纸,每一度电,每一滴水。

地球,在目前是唯一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为了我们的生存,为了子孙后代,我呼吁:大家都加入到低碳生活中来,回归自然,从我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让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上一篇:ui设计好坏范文下一篇:案例警示教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