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场的读后感范文

2024-04-24

生死场的读后感范文第1篇

——《生死抉择》观后感

今年是党建党90周年,学院为了庆祝党的生日,组织我们观看了《生死抉择》这部影片。看完后,令我深有感触。

从中央学校学习归来的李高成市长一回来就遇到了中纺厂极端复杂的局面。中纺厂厂长出身的李高成发现,在自己曾经的战友,一手提拔的干部的领导下,中纺厂由原来的纳税大户,变成现在面临严重亏损,设备外流,人员下岗,一堆坏账,老百姓怨声载道,干群矛盾十分尖锐。赵副市长为了要查清中纺厂的问题,被迫离职,中纺厂成了谁也不愿意管的烫山竽。李高成不愿意看到这些,组织调查。随着调查的深入,他发现问题的严重性,中纺厂可能存在领导班子集体腐败的情况,自己的四弟也无端成为了连警察也不敢管的“青苹果娱乐城”的经理。就连自己的妻子也被卷入其中。中纺厂的领导班子利用6年时间,非法使用国家给予的贷款,建立了自己的庞大的关系网。李高成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下水”。李高成与杨诚通过几次交谈,化解了之前的一些误会,两人联手,要将中纺厂的问题查个水落石出。

站在城市的最高处,看着下面需要自己守护的万家灯火,李高成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暖流,好像全身的血液都要沸腾了。在亲情,金钱,个人名誉利益之间,他毅然选择了党,选择了国家,选择了人民!哪怕自己身败名裂,哪怕自己被杀头,也要挖出幕后保护伞,严惩腐败分子,还老百姓一个干净的城市!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决不能让你们这些人毁了党,毁了

改革的前程!”“这就是我,一个共产党员的生死抉择,永不言悔的抉择!”短短几句话,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共产党员身上的浩然正气,看到了他一切为了人民的心,看到党和政府的反腐决心。

腐败现象古以有之,历朝历代都不乏所谓的“贪官代表”。当它无法避免的时候,我们选择了勇敢面对。从建国初期的刘青山,张子善,到重庆打黑,面对腐败,我们从不手软。我们党的反腐斗争经历了运动反腐、权力反腐和制度反腐的过程。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廉政建设还是要靠法制的战略思想,江泽民同志也多次强调,要与时俱进,不断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制度化和法制化。在中纪委三次全会上胡锦涛同志指出,依靠制度惩治和预防腐败是做好反腐倡廉工作的根本途径。现在,我国已经形成了“教育是基础,法制是保证、监督是关键”的反腐机制。党的十五大以来,我们出台了一批反腐倡廉实践急需的规范性文件,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逐步迈入了“有法可依”轨道。十六大进一步提出“加强教育,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强化监督,创新体制,把反腐败寓于各项重要政策措施之中,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制度反腐思想逐步深入人心。

今年4月19日至20日,全国纪检监察宣传教育工作座谈会在福建省厦门市召开。中央纪委副书记李玉赋指出2010年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坚持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出发,围绕反腐倡廉建设中心任务,求真务实、创新进取,取得了新的明显成效。现如今我国正处于

体制转型期,存在着很多诱发腐败的因素,权力是腐败的轴心,体制机制的缺陷、制度管理的漏洞是腐败的主要根源。因此,我们要加大宣传立度,依靠制度惩治和预防腐败,充分发挥制度在反腐倡廉中的根本性、基础性作用。

生死场的读后感范文第2篇

关于生死的困惑,其实不仅仅你有,相信很多人都有。按唯物论,其实人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注定要死亡,由生到死,是自然的规律,就像花开花谢一样。你无奈也好,你空虚也罢,总归要死去;你充实、你快乐,最终你还是要死去。

但,人毕竟不同于动物,人具备思维的能力,人活世上,或多或少都想证明自己的价值。否则,每天浑浑噩噩,如牲畜并无两样。要想证明自己的价值,首要的前提就是要珍惜生命,而且还要珍惜时间,价值的体现要靠个人的能力和本事。说的更实际一点,即便你对一切失去了兴趣,觉得任何事情都没有意义,但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我们总得靠自己的劳动去维持这个生命吧。

其实,人之所以整天想着为什么活着,为什么活着,多半是因为生活中缺少了目标,缺少了激情,缺少了希望和梦想,总看到阴暗消极的一面,弄得自己内心很忧郁,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内心不充实,空虚无聊。

建议你自己给自己一点压力,想想自己在周围朋友眼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否需要改变自己了,如何改变?想想身边日渐年老的父母,想想他们老了谁去照顾他们。为了自己的将来,是否该俯下身子多少干点事情,学点东西。

当你有了目标,觉得自己该学的东西还有很多时,大脑中更多的是对生活的渴望和憧憬,你失望、无奈的情绪自然就少了。

再说的直白一点,人早晚都得死,从这个意义上讲确实人活着没啥理由,但难道就因为自己这种肤浅的想法就丢掉生命吗。等到年老时,扪心自问,这一生自己都干了些什么,答案却是,这一辈子啥也没干,整天就琢磨人为什么活着了,多滑稽、可笑、可悲的事情。所以,人为什么活着,需要理由又不需要理由,就像人为什么要上班,为什么要吃饭一样。当务之急,还是能干点啥赶紧干点啥吧,不为别人,就为自己!

有人说,其实可以死的。不禁愕然,不知道此人何出此言?是因为受到过强烈的伤害,还是有打不开的心结?早想今日死,何苦当日生? 很多人又会说,其实我也不想来到这个世上,是父母生下我的。是的,但难道是父母的错吗?如果父母当时知道肚子里的我们生下来就这样悲观厌世的话,也许他们也就不选择生下我们了;而且生下来之后,父母还要含辛茹苦的养育我们,到头来我们给他们的报答却是:不想活着。这又是一个多么可悲、可怜、可叹的回答。

生死场的读后感范文第3篇

生与死是人世间正常不过的事情,曾有报道称,全世界每天都有364321人出生,147137人死亡。就是在我们的身边,每天都会有不少人出生,亦有不少人死亡。如果单纯地以数字理解生与死,我们就不会为生与死的现实而大惊小怪,生与死的话题也顿时显得无比乏味。然而,生与死显然不能这么简单地理解,因为生与死即是人生的全部,对于生与死的理解直接影响着每一个人的人生方向及生活态度。因此,古往今来,有很多人一直在关注生与死的话题,探索生与死的秘密。在思考的过程中,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见解,而这种见解也直接影响他的人生。作为基督徒,当然也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以上所读的三节经文,勾勒出了基督教生死观的基本轮廓,藉着这三节经文,我们可以看到基督徒的生死观,从而帮助我们正确地面对生与死。

一、正视死亡

“死是众人的结局,活人也必将这事放在心上。”

对于“死亡”的话题,国人一直讳莫如深。孔门弟子季路满怀信心地将关于“死”的问题抛向老师时,博学多才的老夫子给出了一个令人失望的答案——“未知生,焉知死”。或许正是因为孔子的这种态度,之后的儒家学者一直未曾涉及“死”这个话题,以致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缺少了对“死”的思考。发展到后来,非但不愿思考“死”,甚至连“死”字都不愿提起,从人们对“死”的种种讳称可以看出,帝王之死称为“驾崩”,平民之死称为“离世”,老年之死称为“登仙”,少年之死称为“夭折”,正常之死称为“正寝”,意外之死称为“遇难”,和尚之死称为“圆寂”,道士之死称为“羽化”……之所以如此避讳“死”的话题,原因就是不敢正视“死”。然而,逃避死亡的话题并不能逃避死亡的事实,逃避的行为不过是类似掩耳盗铃的自欺欺人之举。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曾经说过:“世上有许多事情是我们无法预知的,但有一件事我们却清楚知道一定会发生,那就是„死亡‟。聪明人会好好预备,愚蠢人则只知道逃避。”此话可谓一语中的,可谓入木三分。

基督教的信仰从不避讳死的话题,传道者提醒我们:“死是众人的结局,活人也必将这事放在心上。”对这句话,《现代中文译本》的翻译更加直接:“活着的人应该常常提醒自己,死亡在等着每一个人。”为什么我们必须正视死亡呢?因为对“死”的态度,会影响“生”的质量。有基督教学者将孔子的话反过来说——“未知死,焉知生”。此话很有道理!

从基督教的圣经来看,自始至终都在讨论“死”的话题。圣经的第一卷书《创世记》,即记述了死的由来,之后的很书卷或多或少地都提到了“死”,直到圣经的最后一卷书《启示录》,为“死”做出了最为圆满的解决。从某种意义上讲,基督教的信仰正是要探讨关于“死”的话题,也正是要解决关于“死”的问题。因此,基督徒不避讳死亡,反倒以积极的心态正视死亡。

一位诗人如此祈祷:“耶和华啊,求你叫我晓得我身之终,我的寿数几何,叫我知道我的生命不长。”对于死,每个基督徒都会有这样的坦然。

二、跨越死亡

“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

有了对死亡的正确态度,就要解决死亡的问题。当代著名学者刘小枫说:“理解死—生不是基督信仰的最终落脚点,战胜死、敬重生才是基督信仰的关注要点。”

谈到解决死亡的办法,就不能不谈死亡的原因,因为只有如此才可“对症下药”。“死”从何来呢?让我们从圣经的记述来看,始祖违命之后,罪入了世界,死随之而来,经上说:“罪是从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从罪来的;于是死就临到众人,因为众人都犯了罪。”当世人都因罪而必须经历死亡的时候,耶稣基督主动为全人类解决了罪的问题,“他被挂在木头上,亲身担当了我们的罪,使我们既然在罪上死,就

1 得以在义上活”。基督的舍命战胜了死亡,让我们的生命可以永存,一切乐意接受基督的人,都可以因他的宝血而跨越死亡。耶稣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 “他(上帝)所赐给我的,叫我一个也不失落,在末日却叫他复活。因为我父的意思是叫一切见子而信的人得永生,并且在末日我要叫他复活。”信仰上帝的人虽然也会死,但他们的死不是永死,乃是睡觉,当基督再临时,都要醒来,即复活。使徒保罗笔下的复活令人神往:“就在一霎时,眨眼之间,号筒末次吹响的时候;因号筒要响,死人要复活,成为不朽坏的,我们也要改变。这必朽坏的总要变成不朽坏的,这必死的总要变成不死的。”

基督耶稣以死战胜了死亡,我们因信跨越了死亡。自此,我们不再惧怕死亡,不再贪生怕死,对于死会有一种无比坦然的心态。使徒保罗说:“我们活着,是为主而活,死了,是为主而死。所以,活也好,死也好,我们都是属主的人。”对于生和死,有了这样的坦然,还有什么可惧怕的呢?他生活一定会充满阳光,充满喜乐。跨越死亡的人生何其美好!使徒保罗写诗道:“死啊,你得胜的权势在哪里?死啊,你的毒钩在哪里?”每一个相信上帝的人,都可以与保罗一同唱和。

三、珍爱生命

“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后还有审判。”

当一个人解决了“死”的问题之后,他的“生”就会显出其价值,他不再贪生怕死,不再畏首畏尾,他会以积极、乐观、勇敢的心态度过自己的人生。然而,人的生命终归是有限的,且是短暂的,在这有限的年日,怎样使自己的生命更加充实,更有意义?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怎样才能使我们的生命更有意义呢?《希伯来书》的警告非常重要——“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后还有审判。”这个警句提醒我们,要敬畏生命,珍爱生命,不可游戏人生,虚度光阴。经上说:“人所作的事,连一切隐藏的事,无论是善是恶,上帝都必审问。”知道这个事实,我们怎敢放纵私欲,任意妄为呢?

首先,珍爱生命就要珍爱身体,使徒保罗说:“岂不知你们是上帝的殿,上帝的灵住在你们里头吗?若有人毁坏上帝的殿,上帝必要毁坏那人,因为上帝的殿是圣的,这殿就是你们。”上帝赐给了我们健康的身体,但我们却将它折腾的千疮百孔,有谁懂得去珍爱身体呢?吸毒、抽烟、酗酒、纵欲……沉迷于这些事情的人,无法使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另外,人们不知休息地过度劳作,也是不太珍爱身体的表现,曾有人说,人年轻的时候豁出命赚钱,年老的时候豁出钱保命,这是何苦呢?我们当然应该积极创造财富,但一定要记得保重身体。

其次,珍爱生命就要关爱他人,因为我们的生命只有在关爱他人的时候,才显得更为伟大。我们固然要珍爱自己的生命,但决不能奉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等极端自私的处世哲学,在关爱自己的同时,也要做到关爱他人,努力做到耶稣基督要求于我们的“爱人如己”。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兼教育家爱默生说过,人生的道德标准有三:

1、要自己活下去;

2、让人家也活下去;

3、帮助别人活下来。基督徒的人生就应该是这样的人生。

一位诗人祷告上帝说:“求你指教我们怎样数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们得着智慧的心。”这应该是每个基督徒的心声,因为只有在上帝的带领下,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充实。

以上所述,便是基督徒对生与死的基本观点,我们正视死亡而不避讳死亡,跨越死亡而不畏惧死亡,珍爱生命而不轻贱生命。不论你是谁,如果你认识了基督,接受了基督教的生死观,就可以正视死亡并跨越死亡,从而以敬畏的心善待生命。果真如此行,我们的人生就一定更有意义,就如同使徒保罗所说的那样:“我活着就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处。”

生死场的读后感范文第4篇

生与死是人世间正常不过的事情,曾有报道称,全世界每天都有364321人出生,147137人死亡。就是在我们的身边,每天都会有不少人出生,亦有不少人死亡。如果单纯地以数字理解生与死,我们就不会为生与死的现实而大惊小怪,生与死的话题也顿时显得无比乏味。然而,生与死显然不能这么简单地理解,因为生与死即是人生的全部,对于生与死的理解直接影响着每一个人的人生方向及生活态度。因此,古往今来,有很多人一直在关注生与死的话题,探索生与死的秘密。在思考的过程中,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见解,而这种见解也直接影响他的人生。作为基督徒,当然也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以上所读的三节经文,勾勒出了基督教生死观的基本轮廓,藉着这三节经文,我们可以看到基督徒的生死观,从而帮助我们正确地面对生与死。

一、正视死亡

“死是众人的结局,活人也必将这事放在心上。”

对于“死亡”的话题,国人一直讳莫如深。孔门弟子季路满怀信心地将关于“死”的问题抛向老师时,博学多才的老夫子给出了一个令人失望的答案——“未知生,焉知死”。或许正是因为孔子的这种态度,之后的儒家学者一直未曾涉及“死”这个话题,以致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缺少了对“死”的思考。发展到后来,非但不愿思考“死”,甚至连“死”字都不愿提起,从人们对“死”的种种讳称可以看出,帝王之死称为“驾崩”,平民之死称为“离世”,老年之死称为“登仙”,少年之死称为“夭折”,正常之死称为“正寝”,意外之死称为“遇难”,和尚之死称为“圆寂”,道士之死称为“羽化”……之所以如此避讳“死”的话题,原因就是不敢正视“死”。然而,逃避死亡的话题并不能逃避死亡的事实,逃避的行为不过是类似掩耳盗铃的自欺欺人之举。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曾经说过:“世上有许多事情是我们无法预知的,但有一件事我们却清楚知道一定会发生,那就是„死亡‟。聪明人会好好预备,愚蠢人则只知道逃避。”此话可谓一语中的,可谓入木三分。

基督教的信仰从不避讳死的话题,传道者提醒我们:“死是众人的结局,活人也必将这事放在心上。”对这句话,《现代中文译本》的翻译更加直接:“活着的人应该常常提醒自己,死亡在等着每一个人。”为什么我们必须正视死亡呢?因为对“死”的态度,会影响“生”的质量。有基督教学者将孔子的话反过来说——“未知死,焉知生”。此话很有道理!

从基督教的圣经来看,自始至终都在讨论“死”的话题。圣经的第一卷书《创世记》,即记述了死的由来,之后的很书卷或多或少地都提到了“死”,直到圣经的最后一卷书《启示录》,为“死”做出了最为圆满的解决。从某种意义上讲,基督教的信仰正是要探讨关于“死”的话题,也正是要解决关于“死”的问题。因此,基督徒不避讳死亡,反倒以积极的心态正视死亡。

一位诗人如此祈祷:“耶和华啊,求你叫我晓得我身之终,我的寿数几何,叫我知道我的生命不长。”对于死,每个基督徒都会有这样的坦然。

二、跨越死亡

“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

有了对死亡的正确态度,就要解决死亡的问题。当代著名学者刘小枫说:“理解死—生不是基督信仰的最终落脚点,战胜死、敬重生才是基督信仰的关注要点。”

谈到解决死亡的办法,就不能不谈死亡的原因,因为只有如此才可“对症下药”。“死”从何来呢?让我们从圣经的记述来看,始祖违命之后,罪入了世界,死随之而来,经上说:“罪是从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从罪来的;于是死就临到众人,因为众人都犯了罪。”当世人都因罪而必须经历死亡的时候,耶稣基督主动为全人类解决了罪的问题,“他被挂在木头上,亲身担当了我们的罪,使我们既然在罪上死,就

1 得以在义上活”。基督的舍命战胜了死亡,让我们的生命可以永存,一切乐意接受基督的人,都可以因他的宝血而跨越死亡。耶稣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 “他(上帝)所赐给我的,叫我一个也不失落,在末日却叫他复活。因为我父的意思是叫一切见子而信的人得永生,并且在末日我要叫他复活。”信仰上帝的人虽然也会死,但他们的死不是永死,乃是睡觉,当基督再临时,都要醒来,即复活。使徒保罗笔下的复活令人神往:“就在一霎时,眨眼之间,号筒末次吹响的时候;因号筒要响,死人要复活,成为不朽坏的,我们也要改变。这必朽坏的总要变成不朽坏的,这必死的总要变成不死的。”

基督耶稣以死战胜了死亡,我们因信跨越了死亡。自此,我们不再惧怕死亡,不再贪生怕死,对于死会有一种无比坦然的心态。使徒保罗说:“我们活着,是为主而活,死了,是为主而死。所以,活也好,死也好,我们都是属主的人。”对于生和死,有了这样的坦然,还有什么可惧怕的呢?他生活一定会充满阳光,充满喜乐。跨越死亡的人生何其美好!使徒保罗写诗道:“死啊,你得胜的权势在哪里?死啊,你的毒钩在哪里?”每一个相信上帝的人,都可以与保罗一同唱和。

三、珍爱生命

“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后还有审判。”

当一个人解决了“死”的问题之后,他的“生”就会显出其价值,他不再贪生怕死,不再畏首畏尾,他会以积极、乐观、勇敢的心态度过自己的人生。然而,人的生命终归是有限的,且是短暂的,在这有限的年日,怎样使自己的生命更加充实,更有意义?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怎样才能使我们的生命更有意义呢?《希伯来书》的警告非常重要——“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后还有审判。”这个警句提醒我们,要敬畏生命,珍爱生命,不可游戏人生,虚度光阴。经上说:“人所作的事,连一切隐藏的事,无论是善是恶,上帝都必审问。”知道这个事实,我们怎敢放纵私欲,任意妄为呢?

首先,珍爱生命就要珍爱身体,使徒保罗说:“岂不知你们是上帝的殿,上帝的灵住在你们里头吗?若有人毁坏上帝的殿,上帝必要毁坏那人,因为上帝的殿是圣的,这殿就是你们。”上帝赐给了我们健康的身体,但我们却将它折腾的千疮百孔,有谁懂得去珍爱身体呢?吸毒、抽烟、酗酒、纵欲……沉迷于这些事情的人,无法使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另外,人们不知休息地过度劳作,也是不太珍爱身体的表现,曾有人说,人年轻的时候豁出命赚钱,年老的时候豁出钱保命,这是何苦呢?我们当然应该积极创造财富,但一定要记得保重身体。

其次,珍爱生命就要关爱他人,因为我们的生命只有在关爱他人的时候,才显得更为伟大。我们固然要珍爱自己的生命,但决不能奉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等极端自私的处世哲学,在关爱自己的同时,也要做到关爱他人,努力做到耶稣基督要求于我们的“爱人如己”。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兼教育家爱默生说过,人生的道德标准有三:

1、要自己活下去;

2、让人家也活下去;

3、帮助别人活下来。基督徒的人生就应该是这样的人生。

一位诗人祷告上帝说:“求你指教我们怎样数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们得着智慧的心。”这应该是每个基督徒的心声,因为只有在上帝的带领下,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充实。

以上所述,便是基督徒对生与死的基本观点,我们正视死亡而不避讳死亡,跨越死亡而不畏惧死亡,珍爱生命而不轻贱生命。不论你是谁,如果你认识了基督,接受了基督教的生死观,就可以正视死亡并跨越死亡,从而以敬畏的心善待生命。果真如此行,我们的人生就一定更有意义,就如同使徒保罗所说的那样:“我活着就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处。”

生死场的读后感范文第5篇

从女儿妞妞的降生写起, 到女儿病逝终结, 倾诉了身为父亲的满腔哀情与愁肠, 充满了对生命的悲欢离合的哲学思考。有言论指出, 《妞妞》给这个世界带来了震撼:“我觉得, 周国平为女儿著这部书是他为了捍卫生命的尊严以笔刀与死亡所做的一场肉搏战。”妞妞短暂的一生, 带给作者欢乐痛苦, 还有坚强和执著, 对于周国平来说, 妞妞是他永远的女儿, 更是他的哲学、他的生命。然而哲学, 又促进了作者的思考, 净化了他的灵魂, 充实了他的人生智慧, 更是造就了他对人生和生命的一种近似迷惑、欢愉、幸福、生离死别种种痛苦的洞察, 也造就了他多部的哲理散文。

1 妞妞, 一场有关生命哲学的参悟

《妞妞》所引起的震撼是前所未有的, 在这个浮华时代, 她给人一个得以净化心灵的机会, 让我们在追求人世的功名利禄过程中愈加了解亲情、了解爱、了解信任、了解永恒。

《妞妞》是为所有为生命诞生而喜悦, 又为生命流逝而哀伤的人写的。让人无法接受的是, 面对生命诞生的喜悦和不得不接受这份喜悦的消逝——甚至无法抗拒地消逝, 这就是周国平作为一个哲学家、一个思考者的思考, 一种对生命浓烈的爱和无法抗拒的死亡的思考。妞妞的死带给作者的痛苦是难以名状的, 只觉得顷刻之间, 那个随着妞妞“一起诞生的新世界已经崩塌了”[1], 那个在妞妞“诞生前存在过的老的世界也无从恢复”, “世界多么假”[1]。妞妞让作者投入地做了一回父亲, 但是, “太短促了, 刚刚上瘾, 你就要走了”“你只让我做了片刻的父亲”[1]。所有这些, 作者都是怀着最大的幸福与不幸的矛盾痛苦心情去描述。

在人世间还有什么比这样的生离死别更让人黯然销魂的呢?事实上, 我们从来不怕得不到任何东西——即使我们很想得到, 我们怕的是失去我们曾经得到过的东西。妞妞的到来, 让周国平体味到了做一个父亲的幸福, 让周国平感到了自己生命的圆满。但是, 那也只是瞬间的事。妞妞的死, 不仅让随着妞妞诞生的新世界崩塌了, 也让妞妞诞生前的老的世界无从恢复, 可见周国平内心的悲痛与挣扎。对于周国平来说, 妞妞的到来与离去, 让他处在一种极大的幸福和极度的痛苦的情感的交织中。至此, “死”对于身躯小的不足以感知自己的妞妞来说成了最残忍的事情。她没有体味活着的乐趣与痛苦就被剥夺了“生”的权利。而对于初为人父的作者来说, 亦是不可接受的残酷现实。而“死亡”对于这个善于思考的哲学家来说又是可以回避活着化解的痛苦, 在这里“生”和“死”成了不可调和的对立。

2 妞妞的死与哲学的生

不能说, 妞妞的生死成就了周国平的哲学, 但是, 她却成就了周国平作为一个哲学家、一个思想者对生命的思考。周国平曾经说:“人生最重要的是充实, 不管你感到的是痛苦还是幸福, 人生应该是有内容的、充实的人生。”[2]周国平失去妞妞所带来的痛苦和寂寞, 造成了他人生的空虚之感, 而这个空缺了的心灵需要另外一种东西填补。于是, 他用文字记录了自己与妞妞的一段人生历程, 似乎是在揭自己的伤疤, 但却让他找到了一种生存的希望与缓和哀伤的方法。妞妞的短暂一生, 正是他用哲学去诠释人生和生命的过程。

女儿的诞生与死亡带给作者的不仅仅是投入地做了一回父亲的切身经历, 更使他能够以带着一个父亲的眼光, 跳出世俗的圈子, 以一个哲学家的目光, 冷静地审视着人世间的一切和生命的诞生与消亡的过程, 理性而睿智地辨析人生的意义和生死真谛。周国平的哲学素养使他的散文融进了深刻的哲学意味, 让人们在感叹妞妞这个具体生命生死的同时, 视野被拉大到了人类普遍的生命意识。将生命个体的悲剧意识泛化到人类的苦难中, 并给予这种苦难以最具个人特质的深刻诠释。这一点也正是周国平深邃睿智的哲学意蕴的偶发个体事件中感人至深的生动表现。正因为这样, 生命的悲欢离合, 借助周国平的哲学思想, 以妞妞这样一个活生生的娇艳凄美的生命得以深刻地表现出来, 这不仅仅是一种痛苦, 实际上更是对生命的一种永恒的渴求。周国平的散文中满溢着对生命的敬畏, 他提倡“要依照自己的真性情痛快地活, 又抱着宿命的态度坦然地死”[3]。他鼓励人们要积极地面对人生, 要饱含生命热情地好好活着。如果说死亡是人类必须面对的命题, 那么妞妞则是很早就直面了。她既是无知的, 又是代表灵性的。她泡沫般的短暂一生, 似乎专为承受苦痛而来, 她生命的序曲同时也意味着终结。但她始终兴致勃勃地“呀呀”学语, 学步、看世界, 不曾计较生命的一寸寸逝去, 而是以童心拥抱每一寸获得。周国平在文中认为人生或许是徒劳的, 命运是不可改变的, 可以改变的只是我们对于命运的态度。周国平认为, 人既需要死亡, 又要抗争死亡。那么自然要期许怒放的生命, 一面尽量延长生命, 一面努力活得精彩, 为自己的人生创造新的意义。

3 死及永生

《妞妞》中, 作者写下了妞妞的可爱和可怜, 作者及妻子在死亡阴影笼罩下抚育女儿的爱哀交加的心境, 在摇篮旁兼墓畔的思考。作者写下这一切, 因为他必须卸下压在心头的太重的思念, 继续生活下去。作为文学, 周国平是用心来写;作为哲学家, 周国平不知道对生与死这个没有终极答案的问题理性地思考了多少回, 然而上帝赐予他的这个小精灵却把一个极端理性的问题用极端感性的方式呈现, 这究竟是上帝的恩典还是上帝的惩罚?妞妞出生以后, 作为父亲, 他一点点变得婆婆妈妈起来, 絮絮叨叨地讲述妞妞的可爱与可怜, 讲述他和妻子在绝望与希望之间抚育女儿的爱哀交加的心境, 讲述他在摇篮旁和墓碑旁的思考, 这一切反映了一个父亲对待女儿的那种比母亲还为细腻的心境, 反映一个哲学家父亲的慈爱。

面对“妞妞”的生死, 周国平也无法参透生命其中的含义, 唯有用他哲学的思想, 在现实中选择坚强和执著。周国平在他的《自传》说过, 哲学是人类精神生活最核心的领域, 而在精神生活的最深处, 原本就无所谓哲学与文学之分。我不过是在用文学方式谈哲学, 在散文中, 我所表达的感悟仍是围绕着那些古老的哲学问题, 例如生命的意义、死亡、性与爱、自我、灵魂和超越等等。

生命与哲学, 这是周国平一生所追求的, 而妞妞的生与死, 正是这两种思想的综合题, 让作者更加深刻地看到了生命过程中的哲学意义。把情感升华至哲学的高度, 把哲学融入情感世界之中阐释出来。这样的方式, 使得情感增强了理趣, 哲学变得深入浅出, 生命也因此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和珍惜、“人生中不可挽回的事太多。既然活着, 还得朝前走。经历过巨大苦难的人有权利证明, 创造幸福和承受苦难属于同一种能力。没有被苦难压倒, 这不是耻辱, 而是光荣。”[4]对于生命的意义, 在《妞妞》中, 周国平没有给我们一个确切的答案, 但是, 沿着他探索真理的心路历程, 我们已经获得了一种思考的动力和探索的勇气。

摘要:“没有死, 就没有爱和激情, 没有冒险和悲剧, 没有欢乐和痛苦, 没有生命的魅力, 总之, 没有死, 就没有生的意义。”“的确, 人生中一切欢乐和美好的东西因为短暂更显得珍贵, 一切痛苦和严肃的感情因为牺牲才见出真诚。如此, 最终剥夺了生的意义的死, 一度又是它赋予了生的意义。”这种对生命从容而独特的思考, 使永生的向往丧失了其意义之存在, 从而赋予了死新的意义。

关键词:妞妞,哲学,生死命题

参考文献

[1] 周国平.新版自序[M]//周国平.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 周国平.人与永恒[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3] 周国平.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幸福是充实[J].北京青年报, 2000.

生死场的读后感范文第6篇

将自己的经历用文字写下来,其一检讨自己的行为,一定要刻骨铭心;其二告诫自己也劝诫和我一样的姐妹们,一定要杜绝高危。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日子里更加珍爱自我。

我大学毕业后,恋爱的失败,找工作的不顺利等一切不如意的事情接连发生,让我对自己,对生活,对感情失去了信心,于是开始放纵,最终我做了高级陪侍,也就是高级小姐,高级小姐就是高级妓女。这个职业很特殊,但这个职业也很高薪,并不是每个大学毕业的女孩都能做这个的,不但要有高学历,还要身条好,长相漂亮,有气质,最重要的是技术要好,而且**的思想很解放。据我所知,和我一样的女孩还有

6、7个,但我们都不认识,我们只和我们的上级单独联系,到底这样的女孩在深圳有多少,我也不知道。我和这几个女孩有过合作,虽然认得但是彼此之间都很少说话,更不来往。其实原因很简单,毕竟干这行不是件光彩的事,而且我们都是有学历,在社会中属于那种‘小资’式的女孩,如果让别人知道了我们所干的行业,也不知道会用什么眼光看我们。至少不能让我们目前所处的这个生活范围内的人知道。

一年中,我们可能只工作几个月,这几个月挣的钱基本上就可以维持一年的开销了,我们的客人一般是某大公司的高级经理,大老板或是政府中的某高官,或是某大官的公子爷,或是外国人士,总之,都是非常有钱的人。

我是学医的,知道性传播疾病的危险后果,因此这几年的小姐生活,我对个人卫生一直很讲究,接待客人也一直坚持使用安全套,在我看来这样能够确保我不得性病,而且每年我都上医院做全面检查,保证身体不出问题。但直到最近我的一次献血,我被检查出HIV阳性,让我感到:天快要崩下来了。我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更不可能相信,这种事情怎么会发生在我身上?但是,我并没有放弃自己,我上深圳、广州、北京,三个地方的权威医疗机构作检查,但所有的结果都显示:我已经感染艾滋病。我无法说服自己相信这一事实,。我知道自己干这一行可能会患上性病,可凭我的专业知识,我对这方面的防御工作一直很谨慎,为什么还是感染了呢?最后,在北京找到了一位非常有名大夫检查。那位大夫看着我拿的一叠检验报告,说:“你的确,已经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可我每次都有用安全套,而且我在使用安全套前进行过吹气检查,一旦发现有漏气的就换掉;并且使用完之后还要看它是否有破裂,这几年里都没有破损过。我这么小心谨慎,怎么可能还会得艾滋病呢?”大夫说:“ 安全套并不一定安全,现在市场上所售的安全套它自身存在有一定的自然裂缝,一般精子透不过去,而病毒比精子小100倍,完全有可能透过安全套,一旦在**过程阴道壁有损伤,就可能会感染上。目前都普遍认为,只要带安全套就可以有效地避免AIDS。但许多实验表明,即便正确使用安全套,质量合格的安全套,也有 30%左右的失败率。”

我彻底死心,安全套不安全!我想我患病的最大可能性就在于此,是安全套把我给毁了。这让我怎么面对我父母和亲朋好友,要是他们知道我是这样患病的,我真不知道后果会是怎样,我恨„„我恨自己不该进这一行,我恨社会不应该有嫖客,我恨苍天对我的不公平,为什么是我?我也只是用自己的生活方式在努力生活,为什么??我想不通,我的心很痛,并决定要报复社会,报复所有的男人,我要让更多的人感受这一种痛苦,这一种对生活的无奈,对死亡的恐惧。

在随后几个月的接客中,我对我的客人不用安全套,客人也很乐意。因为不用安全套能

让他们更有快感,想要延时时间长的,就会给他们喷点神油。而且他们也没有心理负担。在他们看来:像我们这样的高级小姐一般都很干净,定期去检查,不会像那夜总会小姐或是发廊妹一样。就这样先后有几个客人和我不戴套多次**,这些人必死无疑。在那段时间里,我过得很麻木,就象是行尸走肉一般,对自己没有将来,没有目标。似乎在我所剩余的时间里,我的唯一使命就是让更多的坏男人患病,我承认那时的我,就只想找更多的人陪死。

人在极度悲痛和无助的时候,总是会想到家,那个曾经让我痛恨的家,因为我一直觉得;家里人没有给我优裕的条件。我不能象其他同学那样有家里人为他们安排工作。但我不甘心,我不认输,我告诉自己:必须靠自己出去闯,靠自己去创造想要的生活。所以大学毕业后,我一直没有回家。但这一次回到家乡,看到我那下岗的父母,看见他们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看到他们为我煮饭、为我烧水„„生活中的点滴,都让我觉得是那样的真实和快乐。突然觉得:之前的物质享受都是虚有的,人们看到的只是你的外表,真正的快乐与否只有自己知道。

我心里没有了叛逆,没有了埋怨,有的只是忏悔。就觉得:上天赐给我美丽的样貌就是对我的恩赐,在这么艰难的家庭环境还能让我顺利念完大学就是对我的眷念,让我有这么疼爱我的家人,就是对我的照顾,为什么我还不知足?想到过去父母供我读书;中学时老师对我的照顾;大学学院辅导员老师给我勤工俭学的机会;学校每年给我颁发的奖学金„„

我觉得:过去自己被生活的物质享受冲昏了脑袋,不知道自己其实已经很幸福。现在唯一后悔的是没有机会报答他们。但我知道,我不可以再这样下去,尽管无法改变我得病的这一事实,但我有能力不把自己的病传给其他人,不能让更多的孩子失去父亲、不能让更多的家庭破碎、不能让更多的人失去生命。人能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上一篇:体智能课程教学范文下一篇:社会实践结题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