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光合作用范文

2024-03-14

说课光合作用范文第1篇

1、本框题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第二框“意识的作用”的内容。本框题主要讲述的是意识的作用,这与前一框题共同构成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我们知道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所以学好本框题内容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同时,本课还提出了方法论的要求即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也是整个第五课的落脚点。

通过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对课程标准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课教学重难点。

2、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依据:本框题介绍的最主要的内容就是意识的作用,而这种作用就表现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两个方面。所以我认为这些内容是重点。

【教学难点】: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依据: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求正确处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而现在学生的辩证思维尚不成熟,理解起来可能出现片面的倾向。所以把这部分内容作为难点进行讲授。

二、析学情

1、从认知水平来看,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有所欠缺,理解本课的哲学原理还比较困难。所以,在教学中利用视频,图片展示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景,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2、从身心特点来看,高二学生思维比较活跃,但容易偏激。所以通过本框澄清一些认识的偏差,特别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意识的作用,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三维目标的课程理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识记:意识活动的特征;意识的能动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要求。

2、能力目标:

1).树立世界是可知的观念,逐步培养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

2).明确意识对改造世界的指导作用,培养通过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领悟意识对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大意义;树立起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正确处理好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世界客观性的认识,初步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2)思考人类对世界的各种创造活动,深刻体会意识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

四、教法与学法

1、教法:

(1)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视频、图片资料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地去解决认知发展的不平衡,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2)合作探究法。围绕本课教学重难点,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关注身边实际,组织探究活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探究知识的同时形成了丰富的情感体验。

2、学法:

(1)小组合作学习法。提高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2)讨论法:把学生在思想认识上存在的误区加以讨论交流,达到明辨是非,提高认识。 (3)事例分析法。运用典型事例引导学生分析、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展示我国神舟系列飞船的图片,它们都是人们借助智慧创造出来的,这说明意识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很大的作用。那么意识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什么地方呢?这个问题会从接下来学习的内容中得到解答。

(几幅形象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求知欲,从而顺利导入新课,为新课学习奠定基础)

2、【讲授新课】:

【情景一】展示人类的住房、蜜封的蜂巢图片和马克思的名言: 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想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的存在着。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

【探究一】根据马克思的话思考:

1、 为什么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也要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马克思的这段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2、 为什么现在人类设计的房子越来越漂亮、舒适而蜜蜂仍然住在几乎没变的蜂巢中?

3、 既然人类能够设计漂亮的房子但还没有设计出完全防震的房屋这说明了什么?

4、 “它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5、 这种观念的存在在改造自然物的过程中是怎样起作用的?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通过学生合作讨论,教师给与点拨,从而顺利讲清知识点——

一、意识的能动作用

1、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板书)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3)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板书) (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情景二】播放视频《尼克胡哲》,他虽然严重残疾但是凭着自己乐观积极的心态和永不言败的意志创造了很多别人眼中的奇迹。

【探究二】(1)和尼克胡哲比,我们有哪些优势,有哪些缺点? (2)从哲学上看,人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对你有什么启示?

然后由教师总结,引导学生重视精神的力量,培养积极的心态,树立顽强的意志。从而在激发学生情感的基础上完成对此内容的讲授。

(2)、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板书)

(利用一段材料和一段视频,层层设计问题,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材料的运用贴近生活实际,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师生互动交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这样也就突破了重点问题的教学)

【情景三】生生互动,规划人生

现阶段(今后)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探究三:

1、做这件事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我具备做这件事的条件吗?

2、父母的期望呢?你能否达到父母对你的期望?

3、如何才能使父母的期望与你的愿望及你的实际情况尽可能一致,从而实现你的愿望? 学生思考后,总结出正确的工作方法——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含义以及哲学依据

2、为什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运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本节课内容,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再现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概况能力。

六、【 板书设计】:

意识的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重点)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3)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重点)

(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2)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什么是 (2)为什么

(3)怎样做(难点)

七、【教学反思】

1)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本节课运用多种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会自主学习,培养阅读、概括等能力。

说课光合作用范文第2篇

1.1《光合作用》的地位和作用

《光合作用》是科学八年级下第二章第五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安排在“生物是怎样呼吸的”一节之后, 并为第六节“自然界中的氧和碳的循环”作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光合作用的学习为也为以后生态系统中植物的作用和植物的新陈代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光合作用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及环境的保护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学习这部分内容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对于“光合作用”一节内容, 教师常常由于知识本身的抽象和枯燥感到教学上困难很大。从教材本身内容来看, 基本思路是先给光合作用的概念, 然后通过实验揭示反应过程和实质, 再给出反应式, 是一个封闭的演绎过程。其实, 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中的经典实验.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学探索的一般方法, 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好素材。从课前的收集信息资料、重复经典实验到课堂上的交流讨论、发现探索, 再到实验设计。可以为学生搭设一个自主学习、发现探究的“平台”。

1.2 教学目标

从教学实践来看, 这节课的重点往往就完全落在如何落实知识, 让学生掌握反应过程上, 成为一个单一的“特殊认识过程”。要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要修正单一的知识教学目标, 把科学知识做为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的载体。

1.2.1 知识目标

通过对经典实验的探究, 认识人类发现光合作用的过程;了解经典实验的方法及结论;理解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并归纳总结概念。

1.2.2 能力目标

在模拟和分析实验的过程中, 体会前人设计实验的思维方式;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分析解决实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初步具备设计实验的能力。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光合作用发现的经典实验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学生认识到科学发现的艰难, 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和信心。

1.3 教学重点、难点

八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 掌握概念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持, 直接从动态的物质变化来认识光合作用的过程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确立了以下重难点。

1.3.1 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 理解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并归纳概念。

1.3.2 难点

通过探究发现过程, 建构光合作用概念;理解经典实验的设计思路, 并运用到设计一些简单实验的过程中去。

2 教学设计

2.1 教学设计思路

引导:教师精心设计问题, 采用教师设疑、学生质疑、实验激疑等激活学生思维,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探究:在科学发现史的背景下, 探索知识的发现过程。注重引导学生思维, 培养科学素质。

归纳:引导学生处理归纳信息, 建构概念并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发展:活化知识应用发展, 知识迁移, 综合分析, 解决现实问题。

教学过程通过重建课程结构, 让学生以科学想象为启示, 实验探究做引导, 归结出科学概念, 并在实验设计中巩固和提高。整个过程体现新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要求, 促进学生和谐地、有个性地发展。在教学模式上, 更应注重认识的一般规律的体现, 使学生完成由现象到本质的自然的认识过程。

2.2 教学策略

(1) 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学习者在小学常识中, 已具备光合作用的一点知识, 对光合作用并不陌生, 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 有较强的协作意识。但本节教学内容实验和探究活动在理论学习和实验现象的解释上有一定的难度, 对学生的能力较高。

(2) 学习内容分析:本节内容安排在呼吸作用之后, 便于安排实验探究, 当然实验不必都要象科学家一样去探究, 在初中阶段没有实际意义, 应通过实验让学生注重对证据的理解。可让学生充分讨论, 认识到光合作用的实质和体会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强调对有关知识的探究过程, 力求创设使学生体验科学家所经理的“怎么知道”和“知道什么”的过程, 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和创造性的学习。

(3) 学习策略的选择:鉴于学习者特征和学习内容的分析, 本课设计为探究课, 通过提出问题, 实验, 观察现象分析, 引导学生共同讨论, 并得出有关结论, 获取知识, 并学会实验探究的一般方法, 突出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4) 教学模式:在教学模式上采用“过程式”教学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的模式。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大量的图片和视频, 让学生跨越时空, 在虚拟的情景中重演光合作用的研究历程。引导学生去发现和领悟其中的科学原理。鼓励学生对前辈的实验质疑和完善。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 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精神。

2.3 教学过程设计

2.3.1 课题引入——激发思维、探究启动 (见表1)

“民以食为天”, 动物需要依靠食物来维持生命。一棵小树长成参天大树, 其质量增加几百至几千倍, 它的食物又是什么呢?教师通过各种提问来激活学生原有知识。教师通过描述“柳树生长之谜”, 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由生活问题过渡为科学问题, 产生探究欲望。

2.3.2 过程探究——亲历探究、个性发现

利用多媒体课件逐个展示光合作用的发现实验, 引导学生针对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进行探究, 逐步建构光合作用的有关知识。让学生亲自经历探索的曲折情节, 从而暴露出学生的思维和方法是教学中最有意义的成分。通过学生质疑、解疑, 实现学生对结论的个性发现, 引导学生体会实验设计的巧妙之处和一般规则。

探究过程如表2。

教师为什么要设计引导性问题和深入思考?初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但他们往往只满足于新奇的现象, 所以要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定向探究, 为学习提供“支架”, 使学生逐步深入地进行思维活动。

学生如何得到实验设计的知识?在教师相关问题引导下探究经典实验, 经过分析讨论, 逐个“发现”实验设计规则:设置对照实验 (萨克斯的曝光与遮光实验) ;显性化实验现象 (普里斯特利用蜡烛创造条件, 使无法观察的空气成分变化表现出来) 。

教师在探究过程中应如何培养学生?强调教学过程的实践性,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通过激疑、探究、分析、归纳和综合, 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

学生如何正确认识科学结论?通过实验的展示和分析, 学生感悟到科学是一个发展变化、认识不断深入的探究过程, 科学结论不是固定不变的真理, 明白对生命现象的探索并没有结束, 产生加入到科学研究中来的愿望。

2.3.3 概念归纳——建构概念、完善知识体系 (见表3)

在系列化问题的基础上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并用反应式进行概括。这是在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 学生通过分析, 掌握新知识的过程;这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建构, 使知识转化为个体内在认知结构的过程。

在理解光合作用概念的基础上, 进一步引导学生考虑一粒种子为何能长成参天大树?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如何产生?动物的食物来源、能量来源、氧气来源分别是什么?臭氧层空洞与植物有何关系?从而体会光合作用对植物乃至整个生物界的重要意义。将学生新接收的信息与原有信息紧密联系, 建构出新的、完整的知识体系, 促进知识的吸收、理解、内化和记忆。

2.3.4 概念深化——设计实验、强化理解

让学生参与到科学研究中, 引导学生运用实验设计规则尝试解决问题, 实现“感性思维一理性思维一具体思维”的飞跃。 (见表4)

2.3.5 概念应用——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见表5)

日常生活中饲养鱼, 其关键是保证氧气和养料供应。家庭供氧的方法是勤换水;电子鱼缸如何保证? (有持续的供氧装置) ;湖里的鱼所利用的氧从哪里来? (有各种水生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 。考虑可否通过光合作用解决家庭养鱼中的氧气来源? (加水草) 。如何加强水草的光合作用? (放置光下可提高光照强度;用吸管向水中吹气增加CO2的浓度) 。“养鱼”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这样能充分考虑到教学任务的情境性和真实性, 是开展探究式教学的有效切人点。在社会实践活动中, 学生认识到光合作用在生产中的应用, 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得以提高。

3 教学体会

本节课的教学实践表明, 实现新的教学理念关键是把握科学探究的思维和方法, 创造科学探究的情景, 通过实验、观察、模拟和讨论等探究过程建构概念, 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知识能力并重, 忌淡化知识, 建构概念要求学生知识全面、深化。要爱护学生创新的自尊心, 忌批评指责学生提出的设想, 对学生不切实际的提案, 要恰当引导。要为学生探究成功提供帮助, 忌形成学生无法成功的局面。但是, 目前课堂教学的时间和条件往往限制探究实验的开展, 影响探究学习的效果, 这将有待于进一步解决。

摘要:本文从教材分析之后, 分几个方面阐述了教学课程的设计, 得出教学体会, 探讨科学八年级教材中的光合作用。

说课光合作用范文第3篇

课题

第5章

第一节 光合作用

(三)

课型:新授课

执笔:麦明波 审核:七年级备课组

上课班: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练习制作徒手切片,用显微镜观察叶的横切面和表皮,识别叶片的结构;绘制叶片的表皮细胞图. 能力与方法目标:练习制作徒手切片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情感与体验目标:培养乐于探究的学习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制作和观察徒手切片 难点: 制作和观察徒手切片 【教学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 【教学过程】

一、 检查自主复习、先学自研 新课自学:

(1)________是植物体进行________的主要器官。

(2)叶片内部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表皮: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表皮细胞是________的。表皮细胞的外壁上有一层透明的、不易透水的________。表皮主要起保护作用。表皮上有_____________,由成对的________构成。气孔可以张开或关闭,是________和________的门户。 叶肉: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栅栏组织含叶绿体较________,海绵组织含叶绿体较________。 叶脉:具有________和________作用,分________叶脉和________叶脉。叶脉中有________和________,导管输导________和________;筛管输送________。

三、点拨讲解

1、 表皮细胞分布于叶片的上、下表皮,排列紧密,无色透明(不含叶绿体),外壁有不易透水的角质层,这样,既能让阳光透过表皮进入叶的内部,又能够防止叶内的水分过多地散发出来,还能够保护叶的内部不受外界的侵害。保卫细胞分散在表皮细胞之间,由成对的半月形细胞构成。保卫细胞区别于表皮细胞的重要特点是含有叶绿体,是绿色的,每对保卫细胞之间的空隙是气孔,气孔是气体进出的通道。

2、制作叶片的临时切片。

参照实验册的实验步骤,演示实验过程。

(1)取一片双子叶植物的叶片,放在载玻片上。

(2)用手捏紧并排的两个刀片,切割载玻片上的叶片。

(3)重复切几次,每切一次,刀片要沾水一次,以便将切下的叶片薄片放人 盘有清水的玻璃皿里。

(4)用毛笔从水中选取最薄的叶片切片,放在一张洁净的载玻片上,制作成临时切片。 3.观察叶片的结构

共2页

第 1

页 七年级生物科教学案

用低倍显微镜现察叶片的临时切片,找出薄而比较完整的叶片部位,对照图5—8现察叶片的结构,区分出上表皮、下表皮,叶肉和叶脉,识别各个部分的细胞结构特征,并思考有关问题。 4.观察叶片的下表皮

(1)用镊子撕下一小块植物(如蚕豆)叶的下表皮,制成临时装片。

(2)用低倍显微镜观察叶表皮上成对呈半月形的细胞,这就是保卫细胞。保卫细胞与一般表皮细胞的形态、结构和排列方式有什么不同? (3)画出叶片下表皮上由两个保卫细胞组成的气孔及其相连的几个表皮细胞图。

四、提 高 与 发 展

(2011·广东)右图为叶片结构示意图,下列对相关结构和功能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⑤为上皮组织,具有保护作用 B.②④为营养组织,能制造营养物质

C.③为输导组织,起运输养料的作用 D.⑥为气孔,是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

【课后反思】

共2页

第 2

说课光合作用范文第4篇

一、布置预习,为课堂上的深入引导早做准备。

要能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还没有开始之前,就要让学生抢先进入角色,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自主预习。为教师在课堂上更高效、更深入的引导早做准备。具体做法是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在已有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围绕教学目标,借助学习工具和学习资料,对教材内容进行初步的探究理解。如在学习五年级品社课《林海雪原》一节时,可让学生提前了解东北地区人们的生活特色,这样,上课时就变的轻松自如了。

二、明确目标,为师生的课堂互动导航。

教师给学生展示的学习目标,至少应该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目标要准确,要能反映出教学目的的总要求,并为最终实现教学目的而服务;这是实现课堂高效的关键;二是目标要明确、清晰、直观,让学生充分理解探究学习的任务,这样便于学生整体把握学习目标,理解学习任务之间的相互关系,积极构建知识结构,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例如我在教学五年级品社课《雪域高原》时,给学生设置了一个学习目标:青藏铁路给西藏人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为最终突破教学难点做了最好的铺垫。

三、巧设问题,引导学生在循序渐进中达成教学目标。

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应该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也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请个别学生来独立回答;对教开放的问题,则让学生合作进行,有时候,一个人的普通思想也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对于一些重点明显的问题,教师

2

还可以将提问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可以对他们的思维水平起到更好的开发作用。例如学习《黄土高坡》一节时,可分成农作物组、衣饰组、食物组、艺术特色组等,发挥小组的团结协作作用。

四、创设情境,让教师的引导在无声中高效进行。

由于小学低段学生的思维形态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因此教学中要充分考虑这一制约因素,避免大幅度长时间的说理讲解,而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思维特点,创设贴合课文主题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换位思考,获得感同身受的深刻理解。课堂教学情境的塑造手段可以是形象化的语言,情境模拟,也可以是多媒体音像技术的辅助,其功能仅在于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和直观化。如学习《雪域高原》一节时,可播放韩红的歌曲《天路》。这样加深了学生对“天堑变通途”的了解。更重要的是,身处情境之中的学生,思维敏捷,注意力集中,无需教师多言,他们也能随着情境的推移,自觉靠近学习目标,自觉领悟学习要点,自觉探索问题的关键,让教师的引导在无声中高效进行。

五、鼓励展示,充分发挥教学语言的独特作用。

高效的课堂,教师只有全方位综合运用各种教学语言,才能及时给学生以大胆尝试的勇气,让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形象生动,深入浅出,在学生思维遇到阻碍时给予及时清晰的点拨和指引,在学生萎缩不前时给予鼓励和勇气,在学生注意力分散时给予提醒和暗示,学生的回答正确与否,老师应适当表扬鼓励。如“你真棒!”、“你是最勇敢的”等。可见,只有充分发挥各类教学语言的特殊功能,才能引导学生保持高涨的学习兴

说课光合作用范文第5篇

(一) 稳扎稳打学好叶绿体结构, 初步思考叶绿体的功能

1. 建立叶绿体的结构模型, 形成直观、形象的认识。

在实验“绿叶中色素提取和分离”的基础上, 参照教材并结合以下问题构建叶绿体的模型。

(1) 叶绿体的形状、位置和两层膜的颜色? (2) 基粒和类囊体有何联系?色素在哪里? (3) 叶绿体的哪些部位含有酶?构建模型。只有亲自动手去做才会更深刻的认识叶绿体的结构, 仿佛身临其境看到了叶绿体, 有效地避免了光合作用认识的3个误区: (1)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部位并非整株植物。 (2) 叶绿体的两层膜都是绿色的。 (3) 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位于内膜上。

2. 初步思考叶绿体的功能。

在学生对叶绿体的主要结构有了充分认识后,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 (1) 色素和酶的作用是什么? (2) 多个类囊体堆叠成的基粒有何意义? (3) 光能被吸收以后会被怎样利用呢? (4) 叶绿体中是否还有其他物质参与了反应呢?前两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得出答案, 但对于后, 两个问题只能是猜测, 这就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去继续学习进行解决。同时, 为学生建立这样一种思想做铺垫:有一定的结构就会对应一定的功能, 有一定的功能就一定会有相应的结构。

(二) 将光合作用原理与叶绿体结构融会贯通, 培养结构与功能观

学习了叶绿体结构并对功能进行了一定的思考之后, 光合作用的原理便呼之欲出了。学生带着对光能利用和物质转化的思考阅读教材之后建立一个叶绿体中光合作用过程的概念模型。

通过这样一个活动, 既强化了叶绿体结构的认识, 也对光合作用的大致过程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一目了然的看清楚了叶绿体结构和光合作用原理的关系, 建构和深化了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使光合作用原理与叶绿体结构融会贯通, 既能够根据结构推导出功能, 也能够根据功能推导出结构, 这种结构和功能生命观念的深化, 有助于理性思维的发展, 有利于对光合作用原理的进一步探究学习。

二、建立“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联系, 培养物质与能量观

(一) 紧紧抓住物质和能量变化两条线索, 建立“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联系

1. 光反应和暗反应的物质联系。

根据建构的叶绿体中光合作用过程的概念模型, 学生很容易总结出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了ATP和[H], 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了ADP和Pi。通过这种物质联系引导学生思考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联系: (1) 如果光照减弱使光反应受限制, 暗反应会减弱吗?这体现了光反应和暗反应是什么关系? (2) 如果空气中CO2浓度降低, 会影响光反应速率吗?经过思考, 学生能总结出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联系: (1) 光反应是暗反应的基础, 没有光反应提供的ATP、[H]就不能进行暗反应; (2) 光反应速率大于暗反应速率; (3) 暗反应不能正常进行也会抑制光反应, 影响O2的生成。在深刻理解了光反应和暗反应的物质联系后, 学生就能较容易的突破光合作用中因条件改变而引起的物质变化这一难点和易考点: (1) 一定条件下光照突然减弱, C5的变化。 (2) 一定条件下CO2浓度降低, ATP的变化。

2. 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能量联系。

根据建构的叶绿体中光合作用过程的概念模型, 学生能总结出在光反应中光能转化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在暗反应中ATP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同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ATP的合成是物质变化, 但同时储存了能量是能量变化, 这说明物质与能量是什么关系?这样学生就会联想到物质的合成和分解总是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而进行的, 从而培养了物质与能量观, 进而将光反应和暗反应的物质和能量变化联系起来, 融会贯通, 形成整体统一的认识。

(二) 渗透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思想, 培养物质与能量观

继续请学生观察建构的叶绿体中光合作用过程的概念模型如图2, 请学生思考: (1) 光合作用中循环利用的物质有哪些? (2) 物质循环利用的同时能量可以循环利用吗?光合作用的原理中主要涉及了ATP、C5和[H]的循环, 关于ATP、C5的循环书中都有介绍, 而[H]的循环则需要结合教材旁栏的相关信息进行补充。首先, 学生应该明确光合作用的[H]与之前学习的呼吸作用的[H]不同, 光反应形成的[H]实际上是NADPH, 是N ADP+与电子和质子结合形成的, 暗反应中因NADPH提供了质子又转化为NADP+。在物质循环的同时伴随着能量流动, 能量是不能循环利用的。这种物质和能量观的培养有利于后续生态系统功能的学习。

三、生命观念有助于知识的化繁为简, 化零为整

生命观念是指对生命现象的相互关系或特性进行分析后所进行的抽象, 是经过实证后的想法或观点。它有助于理解或解释较大范围的相关事件和现象。可见, 具备了结构与功能观、物质与能量观等生命观念有助于很多生命现象的解释, 从而将看似零散、毫无关联的、庞大的知识统领于一定的生命观念, 并用类似的理性思维和探究方法进行学习, 做到化繁为简, 化零为整。

说课光合作用范文第6篇

1 心血管系统保护作用

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动物实验证实, 胰岛素的心肌保护作用是其在不依赖于降低血糖的情况下, 可以直接激活心血管内源性PI3K-Akt-e NOS系统, 激活细胞生存信号保护缺血心脏, 促进心肌和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增加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 (e NOS) 基因表达, 抑制细胞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i NOS) 基因表达, 进而增加NO产生, 扩张冠状动脉, 增加心肌灌注, 发挥硝基酯样作用[1]。

2 抗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作用

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 卒中及其他阻塞性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 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健康。 不过近年来一些动物实验有了新的发现, 胰岛素能够通过Akte NOS信号通路增加NO的产生, 在不改变动脉血压的情况下增加血流量[2], 尽量减少冠状内皮细胞的凋亡, 抑制内皮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相互作用, 减少血管内皮的损伤, 保护可行的冠状内皮细胞来应对自身内皮细胞产生的血管舒张调节因子, 乙酰胆碱 (ACH) , 缓激肽, 前列腺素等, 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1,3]。

3 抗炎症作用

3.1 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与释放

核因子NF-KB是体内的一个重要的转录因子, 能够调控机体防御、炎症反应、细胞分化、组织损伤、细胞凋亡所必需的200 多个基因转录[4], 当NF-KB活性升高的情况下, 与炎症相关的因子白介素-6 (IL-6) , 肿瘤坏死因子 (TNF-a) , C型反应蛋白 (CRP) , 血清淀粉样蛋白 (SAA) 等都会表达增加。 在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体内, CRP, SAA的浓度都会增加, 但是当体内注射按2.5 U/h的量注射胰岛素时, 体内CRP, SAA的浓度的浓度会降低40%~50%[5], 从而达到治疗病人的效果。

3.2 增加抗炎症因子的合成与释放

Jeschke[6]通过烧伤的动物模型所做实验表明:胰岛素不是通过降低血糖浓度, 维持自身的代谢而间接地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 能够通过自身直接和一些信号转录因子 (SOCS, RANTES) 结合, 增加SOCS和RANTES等信号转录因子的表达, 减少STAT-5 和C/EBP-β 等与促炎性细胞因子转录相关的基因的表达, 从而达到升高白介素IL-2, IL-4, IL-10 的水平的目的。

3.3 促进e NOS表达, 抑制i NOS表达

胰岛素能够通过与自身受体结合, 激活PI3K-Akt通路, 从而调节e NOS的活性及其表达。 Gao等[7]对心肌缺血动物模型给予INS治疗, 发现其蛋白激酶B (PKB) 和磷酸化e NOS的浓度明显升高, 研究者认为INS通过磷脂酞肌醇-3 肌酶 (PIK-3) 途径激活Akt, 从而增加了e NOS的合成。

而i NOS在机体内大量表达是有害的, Langouche[8]的最新研究表明: 给ICU的危重病人输注胰岛素强化控制血糖, 结果如预期那样, 血液中细胞间黏附分子 (ICAM-1) 、e- 选择素等分子的浓度降低了, 同时血液中NO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 而对照组除血液中NO浓度显著升高外, 死亡病人的肝细胞线粒体肿胀、 嵴扭曲、内膜分离和电子传递酶链异常; 而且肝脏枯否氏细胞和骨骼肌细胞大量i NOS, 而e NOS的表达不变;推测血液中高浓度NO是i NOS过度表达的结果, 而胰岛素的输注抑制了i NOS过度表达, 预防了肝细胞损害。

4 抗氧化应激作用

2004 年美国Ceriello教授在欧洲糖尿病研究学会 (EASD) 年会上提出共同土壤学说 (Common soil hypothesis) , 即氧化应激是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发病的共同基础, 这一学说至今几乎已经成为了学术界的共识。 在生物体内, 高血糖和高游离脂肪酸 (FFA) 能够导致活性氧族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 大量生成和氧化应激, 能够直接使DNA、蛋白质、脂类氧化和损伤, 还可作为功能性分子信号, 使细胞内多种应激敏感信号通路激活[9,10]。 而胰岛素具有很强的抗氧化能力, 能够抑制NADPH氧化酶的亚基 (p47phox) 的表达, p47phox与超氧化自由基的生成有关。 患有ST段抬高性心肌梗塞 (STEMI) 的病人注射胰岛素葡萄糖 (GIK) , 发现相比对照组, p47phox的含量降低了49%左右[5]。 这样就阻止了一系列的氧化应激的级联反应。

5 能够促进创面的愈合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一种严重的并发症, 糖尿病足是由于糖尿病患者足部神经病变所导致的下肢保护功能减退, 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使足部动脉灌注不足致微循环障碍而发生溃疡的疾病状态, 足部溃疡面愈合较慢。 患有糖尿病足的病人在溃疡处进入注射胰岛素, 治疗7 d, 相对于对照组, 创面下浸润注射胰岛素可以加速其创面的再上皮化作用, 有利于创面的愈合, 肉芽组织生长显优于对照组, 而且对全身血糖也有较好的控制作用[11]。

6 胰岛素对 β 细胞的作用

β 细胞是胰岛细胞内分泌胰岛素的一种细胞, 与其他组织相比, 胰岛 β 细胞可以合成少量过氧化物解毒酶, 例如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lutathione peroxidase , GPx) , 分解H2O2的能力有限, 因此 β 细胞容易受到ROS的损伤, 但是胰岛素有强烈的抗氧化作用, 有研究显示, 2 型糖尿病经胰岛素治疗后, 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升高、 血清三酰甘油 (triglyceride, TG) 、 血清胆固醇 (total cholestero, TC) 、 游离脂肪酸 (free fatty acid, FFA) 降低, 体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 (Superoxide dismutase, SOD) 活力和谷胱甘肽转移酶 (glutathione transferase, GSM) 含量增加, 丙二醛 (malonaldehyde, MDA) 含量减少, 所以能够很好的阻止ROS对 β 细胞造成的损害[12]。

7 治疗高血钾症

临床上常把葡萄糖和胰岛素联合起来使用治疗高血钾, 葡萄糖经小肠吸收后在细胞内进行氧化分解, ATP的生成及糖原的合成均需要钾离子的参与, 而胰岛素能够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内合成糖原, 同时抑制糖原分解, 能够促进钾离子从细胞外进入细胞内, 降低血钾浓度, 达到治疗高血钾的目的, 单纯使用胰岛素治疗高血钾容易出现低血糖, 加入的葡萄糖也避免了这一现象的出现[13]。

8 胰岛素非降糖作用的意义

不管是人还是动物, 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维持内环境的稳态是尤其重要的, 任何的应激反应都会打破机体的平衡状态, 引起机体内环境发生紊乱。 胰岛素作为维持内环境平衡重要的一员, 与其他激素协同或拮抗维持内环境平衡, 发挥重要作用。

一系列的动物实验证实了胰岛素能够起到保护心血管, 抗动脉粥样硬化, 抗氧化应激等作用, 而且临床上已经用胰岛素治疗高血钾, 促进创面愈合。 胰岛素治疗剂量不足, 就达不到治疗的目的, 用量过大, 就很容易发生低血糖, 产生休克。 加之胰岛素本身是一种蛋白质类的激素, 目前市面上的是人工合成或者生物工程提纯的, 和自身产生的胰岛素还是不一样, 患者对外源性的胰岛素就容易产生抵抗, 且无法消除, 这样患者只好无耐的长期打胰岛素, 造成很多患者误以为会对胰岛素产生依赖性, 其实事实并不是这样的。 所以我们不仅要思考在利用胰岛素的非降糖作用治疗相关疾病的时候, 考虑胰岛素的用量和抗原问题, 既能很好的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也不会带来其他不良反应。

总之, 我们在关注胰岛素降糖作用的同时, 更应该去关注其非降糖作用,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微妙的, 或许我们也可以说胰岛素的降糖和非降糖作用是相辅相成的, 但终究深入探究对以后机体生理以及病理生理研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摘要:胰岛素的降糖作用已为治疗糖尿病患者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但是胰岛素的非降糖作用却还未能为大家所熟知。基于动物及体外实验的研究均多次证实胰岛素除具有良好的降糖作用外, 还有抗炎症作用、心血管保护作用、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以及降低血钾等一系列非降糖作用。这些作用虽不像其降糖作用那么引人注目, 但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生理和病理意义。

关键词:胰岛素,非降糖作用,心血管,血清钾

参考文献

[1] Gao F, Gao E, Yue TL, Ohlstein EH, Lopez BL, Christopher TA, et al.Nitric oxide mediates the antiapoptotic effect of insulin in 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the roles of PI3-kinase, Akt, and 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 phosphorylation[J].Circulation, 2002 (105) :1497-502.

[2] Huo JH, Zhang HX, Su H, Zhang HF, Liang SJ, Wang YM, et al.Effects of glucose-insulin-potassium on cardiac functional recovery and myocardial injury in dog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schemia and reperfusion[J].Chin Heart J, 2005 (17) :397.

[3] Zhao ZQ, Morris CD, Budde JM, Wang NP, Muraki S, Sun HY, et al.Inhibition of myocardial apoptosis reduces infarct size and improves regional contractile dysfunction during reperfusion[J].Cardiovasc Res, 2003 (59) :132.

[4] Patel S, Santani D.Role of NF-KB in the pathogenesis of diabetes and its associated complications[J].Pharmacol Rep, 2009 (61) :595-603.

[5] Chaudhuri A, Janicke D, Wilson MF, Tripathy D, Garg R, Bandyopadhyay A, Calieri J, Hoffmeyer D, Syed T, Ghanim H, Aljada A, andona P:Anti-Inflammatory and Profibrinolytic Effect of Insulin in Acute ST-Segmen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M].In, 2004:849-854.

[6] Jeschke MG, Einspanier R, Klein D, et al.Insulin attenuates the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to thermal trauma[J].Mol Med, 2002 (8) :443-445.

[7] Gao F, Gao E, Yue TL, et al.Nitric oxide mediates the antiapoptotic effect of insulin in 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The roles of Y13-Kinase, Akt, and 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 phosphoylation-Cicculation[J].2002 (105) :1497-1502.

[8] Langouche L, Vanhorebeek I, Vlasselaers D, et al.Intensive insulin the rapy protects the endothelium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J].J Clin Invest, 2005 (115) :2277-2286.

[9] Reddy VP, Zhu X, Perry G, Smith MA.Oxidative stress in diabetes and Alzheimer’s disease[J].J Alzheimers Dis, 2009, 16 (4) :763–774.

[10] Valko M, Leibfritz D, Moncol J, Cronin MT, Mazur M, Telser J.Free radicals and antioxidants in normal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and human disease[J].Int J Biochem Cell Biol, 2007, 39 (1) :44-84.

[11] Ma XM (马晓梅) .The effect of wound local injections of insulin on systemic blood glucose in patients with diabetic foot ulcers and ulcer surface microvascular density[J].Chinese Journal of Gerontology (中国老年学杂志) , 2013, 33 (18) :4434.

[12] Wang DF (王德峰) , Sun L, Miao GY, G RP, Zhang H, Shi HF.The effect of intensive insulin therapy in type 2 diabetic rats oxidative stress and islet B cell apoptosis[J].Medical Review (医学综述) , 2011, 17 (1) :146.

上一篇:三年工作小结范文下一篇:暑假作业图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