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都孤儿的读书笔记范文

2023-12-02

雾都孤儿的读书笔记范文第1篇

出版社:中国出版集团,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0-07-01页数:394

阅读时间:2011年2月

初次接触《雾都孤儿》这本书,首先是其名字吸引了我。因为小说也不厚,于是就带着好奇和激动很快就把它看完了。不料看完之后触动真的很大,尤其是对故事中的奥列佛和南希这两个人物印象深刻,大概也是作为一个农村家庭出身的孩子,有些方面跟他们有着共同的境遇所以更容易产生共鸣吧。后来又看了电影版本,对这部小说的故事情节和反映的主题就更加记忆犹新了。

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名叫奥利弗的弃婴在孤儿院里被悲惨地教育了9年,然后又被送到棺材老板那儿当学徒。由于难以忍受的饥饿和暴力以及侮辱,他逃亡伦敦。又不幸误入贼窝,期间被一位善良的的老绅士布朗罗先生收留。但又被那一伙贼绑回贼窝。最后善良的女扒手南希为了营救奥利弗,不顾贼头的监视和威胁,向布朗罗报信,说奥利佛就是他找寻已久的外孙儿。南希被贼窝头目杀害,警察随即围剿了贼窝。奥利佛终于得以与亲人团聚。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个感触就是:看着这本书,好几次泪水打湿了我的眼睛。不仅是为了小奥利弗的悲惨遭遇,更是为他的善良,南希和其他小扒手的无奈,甚至是老犹太费根。书中每一个人都有这鲜明的性格。奥利弗虽是书中的主人公,但我觉得奥利弗不是他一个人,而是孤儿院里的所有孤儿甚至是所有的在苦难中的孩子,也许他们最后都没有奥利弗的幸运,但奥利弗的幸运也只是作者对于生活的美好希望,在当时年代更多的人只能是拥有奥利弗的朋友狄克的悲惨结局。“这个孩子面色苍白,瘦骨如柴,面颊凹了进去,眼睛显得又亮又大。拼命省料的教区施衣——他的贫儿号衣——在他弱不禁风的身上仍显得宽松肥大;他幼嫩的身体却像老人一般干枯了”这就是狄克的真实形象,可以说是所有贫儿的形象,迎接他们的只有死亡。看到这,我哭了,眼泪并不能起到什么作用,但至少代表着触及灵魂的感触。

奥利弗——一个孤儿,他被投入了一个充满贫困与犯罪的世界,忍饥挨饿,挨打挨骂,从来没有人关心他。邪恶的费金,残暴的比尔•赛克斯,以及一大群窃贼强盗。他们把奥利弗训练成一个神偷手,然后利用他去骗取钱财。可是奥利弗不愿去干这些事情,费金就对他拳打脚踢,迫使奥利弗到处流浪。幸运的是,他遇到了一群善良的人,对他无微不至的关怀,让奥利弗感到非常温暖。当我想到一个九岁的孩子,在伦敦被迫加入罪恶累累、堕落不堪的小偷、强盗、亡命之徒的行列之中。但他并未放弃,在他的心中仍向往着一个美好的生活,多次在好心人的帮助下,终于过上了自己所想往的生活。我真觉得奥利弗真勇敢、真坚强。而我们生活在蜜罐里,福窝里,却总是抱怨,总是不满足。但我们可曾想过,在世界上,还有许多孩子,正承受着巨大的痛苦;正和饥饿、寒冷、疾病作战;正面对着失去亲人,飘泊流浪的生活。他们需要别人的帮助,但更需要不屈的精神、勇敢的精神。我要学习奥利弗的坚强不屈的精神、勇敢的精神。我们也要学习善良的布朗洛,是他伸出了援助之手帮助奥利弗的。

在书中并不起眼,但是不能没有的人就是女扒手南希,她的形象是世上母亲的形象,看到可怜的而有善良的小奥利弗,她不顾背叛他所爱的人赛克斯,也不顾自己冒着被抓,被处以绞刑的危险,为小奥利弗逃出悲惨的生活,最后惨死于赛克斯的棍棒之下。没有太多对于

南希的描写,但是她的内心世界读者能略微感受得出来:无助,愤怒,矛盾。她与习艺所的曼太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憎的曼太太贪婪地剥削着那些可怜的小生命,却从来不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可耻,也许我们也不能太多地责怪于曼太太,生活的残酷造就了人们的残酷。只是在一些勇敢的人心中残存的那一点善良给予了我们那么一点感叹,但是最后的命运仍逃脱不了悲惨的死去。

奥立佛和南茜是这部作品中两个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这是不可否认的。读完这部小说,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奥立佛是个坚强、善良、聪慧和勇敢的天真男孩,却经历了坎坷的人生,最终雨过天晴,迎来了幸福的生活。而我们现在是生活在蜜罐里,在福窝中,却经常抱怨,总是不满足。

当我读完了这部作品时,吸引我的不仅是作品中设置的层层悬念,还有狄更斯绝伦的艺术魅力,而我收获的是无尽的感慨。(1700字左右)

雾都孤儿的读书笔记范文第2篇

《雾都孤儿》的主人公奥立弗·退斯特出生在贫民习艺所,从少受尽欺凌,当他逃到伦敦时却不幸陷入贼窝。但可幸的是在贼老头费根想尽方法把奥立弗调教成贼时,奥立弗没有向命运屈服,仍能保持心灵的纯净和高贵。正因为他这份坚持,使幸运女神眷顾着他,不少好心人如布朗劳先生、梅里太太等伸出援助之手。结果当奥立弗的身世真相大白时,本书已以喜剧收场。本书的语言生动,描绘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作者选取了当时社会的多个方面,贫民习艺所,孤儿寄养情况,伦敦费根的贼窝,英国当时生活的真实情况,揭示作者对统治阶级的不满,对社会严酷真实的痛恨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从中分析一下:

一贫民习艺所

相信读过这本小说的读者,都不会忘记这个地方。因为我们的主人公正是在这里出生,虽然不久后便送去“好当家”曼太太家寄养,但在奥立弗满9岁时就又被送回这里。贫民习艺所在狄更斯笔下是英国社会的一大脓疮。贫民习艺所是英国议会在1834年通过的新济贫法中唯一承认的救济方式。然而这种机制秉持着不是“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仅仅是种“伪善”机构,若不是无可奈可贫民们是不会进入这里。

还记得奥立弗因为要求添粥,被囚禁在小黑房间了吗?要求添粥,在习艺所的干事们认为这是“逆天渎神”的罪过。在书中还提到:每天晚祷,他还被押到大厅里去,祷词中明确宣布:奥立弗·退斯特处在邪祟的特殊庇护之下,他是直接从魔鬼的工厂里炮制出来。读到这里,我不禁大声叹道:我的天啊!不就是要求添多一碗粥吗?又不是杀人、放火,置于这样子吗?9岁的年纪正是孩子们长身体的时候,一天3碗粥,只有星期天时才有一点点的面包。当时不是英国繁荣的时候吗?为什么还有这种情况发生。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其中一位习艺所的穿白背心的绅士听到后立刻预测:我知道那小鬼将来准上绞架台。事实上,最后的奥立弗变成坏人吗?答案是肯定的:没有。

奥立弗被关在黑房子“闭门思过”,而“善良”的习艺所干事们商量着如何把他送出去,结果以5磅的价格把奥立弗卖出去。当扫烟囱的甘菲尔德(脾气暴躁,因为刚好缺房租5磅)来买,但是干事们却以“扫烟囱是一种很脏的行当”讨价还价把5磅压为3磅十先令。本书把这段描写的妙趣横生,我们可以看到他们讨价是的丑陋嘴脸。我想如果交易成功,那些剩下的钱将会归干事们个人所有。这段让我深深体会到:在贫民习艺所,贫民尤其是孤儿是没有所谓的人权,只有被支配的命运。而且习艺所的干事们会尽他能力榨取本属于贫民的利益。当贫民们每餐只有1碗稀粥时,习艺所的女总管平时喝的是透明纯净,没有半点沉渣的真正新酿纯葡萄酒。

贫民习艺所不仅是英国社会的一大脓疮,更是许许多多贫民的最终“归宿”。奥立弗岁命途多舛,但柳暗花明又一村,最终的结局是幸福的。相比之下,那个给予奥立弗生平第一祝福的小伙伴狄克的命运就如其他习艺所的孤儿无异。小伙伴狄克的死去,就如对残酷社会的无声控告,也引起读者们的叹息。虽然社会是适者生存,但是各种各样的条件限制社会最低层的哭诉,那也是为何有些人心甘情愿变成贼,这也是我们后面要探讨的。

二 寄养的家庭和学徒

文中提到新生的孤儿是要送给一个上了年纪的妇女寄养,而习艺所每周会拨一定的费用作为生活费,并且每隔一段时间会派干事突击检查,照理说:在这种条件下,孩子应该会受到很好的照顾。事实证明:人性是丑陋的也是贪婪的。“慈母般的关怀”每次把生活费一大部分归为己有,每次有人来检查时,做好形象工程,并威胁小孩不准讲她的坏话,不然没有饭吃。这简直比灰姑娘的后妈更恐怖,狄更斯讽刺地把这些人叫做“聪明的哲学家”。难道干事们不发觉吗?我想这可以用中国俗话来概括:天下乌鸦一样黑。“不过多亏寄养所里的营养太差,他的心灵凡获得充分发展的天地。”这句话证明:虽然环境这样恶劣,但仍有人是可以出淤泥而不染。我们可以看出:狄更斯对这个社会并没有绝望。

有些人即使自己处于底层,即使自己经常受到别人的侮辱,但遇到逼自己更低级的人,他便会原形毕露。这个人就是诺亚·克雷波尔。作者曾经这样写道:人的本性有时实在美妙;同样可爱的品质可以在最烜赫的显贵上,也可以在最肮脏的慈善学校少年身上得到发展,绝不厚此薄彼。这句话确实是秒极了,揭露了

人性的丑陋。当奥立弗作为殡葬承办人的学徒时学到不少,受到的欺负也不少,尤其是诺亚·克雷波尔。这个人不仅其软怕恶,而且经常惹是生非。由于嫉妒结果辱骂奥立弗,而且联合夏洛特和老板娘群殴奥立弗,最后逼到奥立弗要“离家出走”。这样的人绝不会有好下场,邪恶的种子早就在他的心里发芽,丑陋的社会为他提供温床,结果唯有在监狱好好改过自新。在社会上有许多这样的人,作者用巧妙的语言描写着这些人如何一步步地堕落。

三 伦敦老犹太人费根的贼窝

通常迷茫的小孩就容易成为犯罪份子利用的工具。当小奥立弗饿得头昏脑胀,奇怪小绅士杰克·道金斯如天使般降临,不仅请小奥立弗填饱肚子,而且还“好心”地介绍老熟人给他认识,毫无戒心的奥立弗就这样一步步陷入贼窝。在这里我想着重介绍几位人物。

老犹太人费根是非常地老奸巨猾,不仅贪心而且有一点的小聪明,懂得如何利用人的心理让一些人心甘情愿地追随他。从他如何打算把奥立弗训练成小偷就可以知道,他是个聪明人,很有头脑;从他接受费克斯(奥立弗的哥哥)的要求,把奥立弗教坏就知道,他是个黑心人,黑心的钱他赚得心安理得;从他犯案那么多次却始终没有被抓到就可以知道,他是狡猾的,懂得利用一切条件送替身入地狱。这样的人肯定是悲剧收场,如果天没瞎的话。这也是狄更斯抗议英国的法律置穷人和他们的孩子与不顾。

杰克·道金斯(逮不着)和恰利·贝茨是费根的小徒弟们。在两个小孩子不仅对于偷窃行为感到羞耻,而且他们对于这种生活状况是满意的。用一句话来形容:他们以自己的职业为荣,是费根教出来的“好徒弟”。当逮不着被逮着时,他不是诚心地认罪,而是不忘保持自己的“尊严”,没有让他的“好师傅”失望,结果被流放国外。而另一个小伙伴恰利是到了其他伙伴被抓时,才开始反思这样的生活是否真得值得过下去。这些并不是特例,在那时候有多好的小孩误入贼窝,之后被洗脑,干上了偷窃这一不光彩的一行,这样的人最容易危害社会的治安,让我们想起现在的卖花党。小孩是祖国的未来,也是最容易被污染的。这又是狄更斯对这严酷的社会的无声控诉。

南茜也是费根调教出来的,但我认为她是本书中的最为悲剧色彩的一个角色。虽然陷入贼窝,但她的良心并没有泯灭。奥立弗的身世可以真相大白,她算

是最大功臣。她尝试一次一次帮奥立弗脱离魔境,因为她深深体会到这里的黑暗。与其说她在救奥立弗,不如说她是在救渐渐被黑暗所吞没的良心。然而当善良的露梓小姐想要帮她脱离魔掌,她拒绝了。她的原因很长,不过我认为就是这两句话: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出来混,早就知道要还的。她对恶棍赛克斯的爱情我想是伟大的,即使她被愤怒的赛克斯挟持,她也舍不得离他而去。她是知恩图报的,虽然她恨费根把她陷入这样水深火热的生活,但她没想到出卖他。但是费根和赛克斯却不明白她的苦心:因为生活已让他们变得麻木不仁。明显的落差让我们歌颂人性的高贵的同时不忘了人性的丑陋。

雾都孤儿的读书笔记范文第3篇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中介语石化现象成因及应对策略

2 浅议英语情态动词“can”和汉语能愿动词“能”—以类型学为视角 3 女性意识的苏醒--对《愤怒的葡萄》中的约德妈妈形象的分析 4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有效方法

5 魔幻现实主义在《所罗门之歌》中的应用 6 网络环境下英语自主学习模式的调查 7 论《傲慢与偏见》中的妇女地位问题 8 中美企业招聘广告文化对比分析

9 用功能对等理论分析《经济学人》中的习语翻译 10 《红字》中的若干象征意义

11 The Tragic Color of Tender Is the Night 12 从肢体语言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13 英语体育新闻标题的特点及翻译对策

14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ida’s Dynamic Equivalence

15 An Analysis of American and Chinese Culture in Kung Fu Panda 16 从形合和意合看汉英翻译中句子结构的不对应性 17 基于对爱伦坡文学作品及心理的兴趣

18 A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Food Cultures 19 跨文化视域中的英汉动物隐喻比较研究 20 分析西方末世论在美国电影中的体现

21 对《魂断蓝桥》女主角悲惨性命运原因的分析 22 《西游记》和《哈利波特》的对比 23 幽默元素在英语电影和电视剧中的翻译

24 The Self-image of Charles Dickens in David Copperfield 25 论莎士比亚的宗教思想

26 从《教父》看两代人不同的家庭观 27 交替传译中的记忆机制及记忆训练研究 28 外交辞令中模糊语言的语用分析

29 从生态批评角度解析杰克伦敦的动物小说《野性的呼唤》和《白獠牙》 30 花园小径句在英语阅读中的分析

31 从奥斯丁和伍尔夫看英国女权主义思潮的演变 32 从《竞选州长》看马克•吐温的幽默艺术

33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Vanity Fair and Great Expectations 34 礼貌原则在商务英语中的运用

35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Buddhism and American Christianity 36 反思女性主义作家对莎士比亚作品的研究 37 如何有效做好交替传译笔记 38 英语广告语中隐喻的研究

39 汉英习语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 40 中西建筑文化差异及其形成背景分析 41 展会汉英翻译的常见问题和策略分析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Sea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性格和命运--《小妇人》中四姐妹分析

《诗经》与《圣经•雅歌》中爱情诗的比较研究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人物象征主义的运用 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的拼写差异 《乞力马扎罗的雪》中概念隐喻分析

威廉•麦克佩斯•萨克雷《名利场》的道德研究 探析《红字》中齐灵渥斯的恶中之善

Vocabulary Teaching Based on Pragmatic Approach 中美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An Analysis of the Family Membership In Death of a Salesman Cultural Input and Syllabus in English Teaching 谈日常用品广告英译汉的特色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n Idioms Translation 论男权主义在圣经语言中的体现 网络英语对汉语词汇的影响研究 《雾都孤儿》中的童话模式解读 英语禁忌语的语用研究

Different Applications of Iceberg Principle in A Farewell to Arms and The Old Man and the 论网络英语广告的语言特征

论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适者生存”在《热爱生命》中的运用 Purity and Doom: on Thomas Hardy’s Tess’s of the d’Urbervilles 中美餐桌文化差异比较研究 《苔丝》中的女性与自然 跨文化因素对字幕翻译的影响 本哈德•施林克小说《朗读者》“平庸的恶”现象研究 商务英语函电的语言和文体特征及其翻译 从目的论看《红楼梦》中“狗”习语的翻译

The Essence of Democracy and Freedom: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Animal Farm The Tragedy of Emma In Madame Bovary 英汉语言中红色联想意义的比较

旅游英语中的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分析 论英语无灵句与汉语有灵句的互译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一文中守旧因素的象征运用 汉语对英语语法学习的负迁移 从《海狼》看杰克•伦敦的女性观

Lex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British English and American English Status Quo of C-E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in Shanghai and Strategies for Improvement 对小说《野草在歌唱》的功能文体分析 The Theme of Absurdity in The Scarlet Letter 《虹》中的女性婚姻观浅析 生态哲人约翰斯坦贝克

从精神分析学角度探究《呼啸山庄》中的希斯克里夫 国际商务谈判的准备阶段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85 浅析中英委婉语差异

86 觉醒的灵魂——解读《兔子归来》中的女性主义 87 从《在路上》解读“垮掉的一代”时代背景与主题 88

89 英汉动物谚语中动物形象的意义及翻译 90 《哈利波特》的原型——亚瑟王传奇 91 《理智与情感》中埃莉诺的性格简析 92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93 苔丝之罪是谁之过

94 从女性主义批评看《金色笔记》中的人物描写 95 关联理论视角下英语广告双关语的解读 96 汉译英语足球新闻中修辞手法的策略 97 英语中介语无标志被动语态的错误分析 98 跨文化交际中社交语用失误及应对策略 99 论英语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

100 An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Identity in Amy Tan’s The Joy Luck Club 101 从文化的角度审视中西习语的来源

102 论圣地亚哥性格的多重性及《老人与海》中的悲剧色彩 103 从《宠儿》透视美国黑人女性的悲剧 104 探析《奥赛罗》的三大悲剧起因

105 Psychoanalysis of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106 着魔的猎人——解读《洛丽塔》中的男主人公亨伯特 107 解析《诺桑觉寺》中凯瑟琳的自我成长

108 剖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复杂个性 109 英语非作格动词语义特征和句法属性研究 110 英汉被动结构对比研究

111 试析托尼•莫里森《爱娃》中的魔幻现实主义 112 麦都思眼中的中国宗教形象

113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wo Roses” in Wuthering Heights--Catherine Earnshaw and Catherine Linton 114 浅析《洛丽塔》中亨伯特的分裂人格 115 《我的安东妮娅》中的文化冲突研究 116 《蝴蝶梦》中的哥特式元素 117 论广告与文化

118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艺术

119 从杨必翻译的《名利场》看文学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120 从电影《弱点》看美国的家庭教育

121 A Study of the Protagonist’s Pursuit of Identity in Invisible Man 122 论《一个温和的建议》中的黑色幽默 123 英汉诗歌中“月”意象的认知解读

124 On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Animal Idiom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125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新闻翻译 126 从精神分析角度看《泄密的心》 127 英语课堂中的口语纠错策略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128 从《嘉莉妹妹》看德莱塞的女性观

129 英汉社交称呼语礼貌规范和语用失误研究

130 从美国妇女社会地位的提升看英语歧视性词汇的变化 131 功能目的论视角下汉语商标的英译策略 132 英语动结式V+PP的语义整合研究 133 浅析初中生英语写作问题及对策

134 论西尔维娅•普拉斯诗歌中的死亡意象 135 对比分析中美可乐广告中的文化差异

136 A Study on Effective Multimedia-assisted SEFC Teaching 137 对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几种中译本比较研究 138 文化视角下的英汉委婉语翻译探讨 139 非言语交际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异 140 论双性同体理论下的《达洛卫夫人》

141 英汉“思考”类动词的语义成分与词汇化模式分析 142 《鲁滨逊漂流记》的后殖民主义解读

143 从《简爱》看世纪女性地位及女性意识的觉醒 144 英汉“悲伤”情感隐喻认知对比分析 145 英汉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对比研究 146 美国文学中的美国梦研究

147 对中英组织文化差异的跨文化研究

148 解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性格特征及其成因 149 英语新闻标题中的修辞及其翻译 150 《嘉莉妹妹》中赫斯特伍德人生悲剧

151 福克纳笔下的“南方淑女”--从互文视角解析凯蒂和艾米莉的边缘化形象特征 152 浅析哈代的悲观主义哲学对徐志摩诗歌创作之影响 153 An Analysis of Female Characters in Uncle Tom’s Cabin

154 A Comparative Study of American and Chinese Spatial Language in Business Negotiation 155 《诗经》与《圣经•雅歌》中爱情诗的比较研究 156 浅谈体态语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

157 Beauty in Sense, Sound and Form-An Analysis of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A Red, Red Rose 158 分析鲁滨逊克鲁索的人物形象 159 解读《喜福会》的中国式母爱 160 中英社交禁忌习俗异同之比较分析

161 中美饮食文化实体行为与非实体行为的民族差异 162 《失乐园》中撒旦的艺术形象解读 163 中英颜色词及象征意义

164 追逐梦想的人——浅析《刀锋》中拉里的性格多样性 165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166 The Analysis of the Narrative Style in Toni Morrison’s Beloved 167 关联理论在公示语英译中的应用

168 协商课程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169 初中生英语听力理解的障碍因素及对策

170 General Principles and Features of Legal English Translation 171 《奥罗拉•李》中的女性形象解读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172

173 从弗吉尼亚伍尔夫到多丽丝莱辛:论女性主义的发展——对比两位作家笔下塑造的女性形象

174 从谭恩美小说中“家”的概念看其文化身份认定

175 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看张谷若《德伯家的苔丝》的翻译

176 On Application of TBLT to Junior High School Oral English Teaching 177 美国个人主义对民众生活信念的影响--以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为例 178 On Human Nature in Frankenstein 179 浅析英诗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丁尼生《鹰》的不同译文比较 180 高中英语阅读技巧教学 181 英语报刊中的新词浅析

182 论《老人与海》中的象征手法

183 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84 A Brief Analysis of Female Consciousness in Cat in the Rain 185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的人物性格分析 186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87 浅谈当代大学生炫耀性消费文化 188 浅析《老人与海》中的悲剧色彩

189 《白鲸》与《老人与海》中的海之意象分析 190 《还乡》中游苔莎的悲剧命运分析

191 Which Woman is More Popular in Modern Society:A Comparative Study of Tess and Jane 192 哈姆雷特的悲剧性格分析

193 扼杀在萌芽中的期许— “一小时里故事”中的女权渴望 194 英语交际中害羞心理产生的根源及其克服方法 195 《雾都孤儿》中的批判现实主义 196 中英称谓语的差异

197 浅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部分重要象征物 198 论《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的哥特元素 199 论圣经诗篇的修辞特点

雾都孤儿的读书笔记范文第4篇

《雾都孤儿》是由英国作家狄更斯先生所写的,主人翁孤儿奥立伟是上流社会一个有钱人的私生子,她年轻的母亲因长期得不到关爱,只身一人饱经跋涉,思虑之苦,在生下他后就辞世了。他来到人世后,从未得到母亲和家庭的温暖,在当时所谓的慈善机构济贫院里过者地狱一般的生活,九岁就被送到一家棺材店学徒。因不堪忍受非人的待遇,逃向伦敦,却不想被小偷所骗,跌进一个为了金钱而事先安排好的夫异母,哥哥的陷阱。由于遇到好心人,才转危为安,过上幸福的生活。

或许,你会说他很不幸,但是,我却觉得他很幸运,虽然在他出生时,母亲离他而去,可是,母亲生前很爱孩子,虽然经历了许多磨难,但最终不是也获得了幸福,在危险大时,不断有好心人的帮助,使他重获自己,但如果不是奥立伟自己的善良,坚持没有去偷东西。渴望光明,那么即便身边全是热心人也于事无补啊!

相比之下,我们是幸运还是不幸运呢?我们衣食无忧,甚至可以穿金带银,每天大鱼大肉,山珍海味,父母长辈把我们含在嘴里怕化了,放在手里怕吹了,视若珍宝,都说我们像小皇帝,小公主,我说“不”。因为,我们比小皇帝,小公主幸福多了,我们无须关心国家大事,也不要学太多礼节,只要学习就好,我们很“快乐”,我们有好玩的游戏机,有好看的娃娃,有好吃的美味,有好穿的衣服。。。。。。

我们真的快乐吗?电视上的动画片不断,电视剧更是一浓有平,一起又波。于是我们更沉浸于此,殊不知,这一切看似美好的东西,正在青贮我们青少年的是魂,就像那美丽的玫瑰,娇艳欲滴的花朵,总是埋伏着伤人的毒品后里,往往隐藏着死亡的鼓楼,奥立伟是无夫无母,饱经挫折,但是灵魂却圣洁纯美,而我们呢?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根本顾不上青少年的精神问题,越来越多的人们,为了利益,狠心向祖国的未来建设者进行猛攻,外国人不再大肆毒品,不再侵略我国,可是我们并不安全,他们把大量的无趣动画,连续剧搬上荧屏,从精神上打击中国的孩子们,好心人这个词,在我们当今社会上已出现不多,等到灾难真正降临的时候,我们能向奥立伟那样,由于好心人的帮助而转危为安吗?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鲁迅的那句:“救救还在们吧?”还要喊多久?

雾都孤儿的读书笔记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雾都孤儿

奥利弗

南茜

孤儿形象

人物分析

略论《雾都孤儿》中的“孤儿”形象

目 录

一、 引言 2

二、 以奥利弗为主的人物形象分析 2

(一)性本善的奥利弗艰辛的成长之路 2

(二)南茜是诸多孤儿的综合体 3

(三)狄更斯笔下塑造的一系列孤儿群像 4

(四)孤儿形象反映的诸多问题 4

1、孩子需要基本的物质生活保障 5

2、孩子需要正当的文化教育 5

3、孩子需要得到正常的家庭温暖和爱 5

三、 狄更斯小说创作孤儿形象的重要原因 6

(一)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分析 6

(二)狄更斯自身童年的经历 6

四、 孤儿形象的意义 7

(一)反映当时的英国社会现实 7

1、错误的家庭教育影响孩子的终身 7

2、社会风气影响孩子们的价值观 7

(二)雾都“孤儿”们给我们的现实启示 8

五、 结语 9

六、 参考文献 10

第 1 页 共10页

略论《雾都孤儿》中的“孤儿”形象

引言

《雾都孤儿》是英国作家狄更斯于1838年出版的写实小说。以雾都伦敦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孤儿悲惨的身世及遭遇,主人公奥利弗在孤儿院长大,经历学徒生涯,艰苦逃难,误入贼窝,又被迫与狠毒的凶徒为伍,历尽无数心酸,最后在善良人的帮助下,查明身世获得幸福。如同狄更斯的其他小说,本书揭露许多当时的社会问题,如救济院、童工、以及帮派吸收青少年参入犯罪等。

本文以奥利弗和南茜等人物形象分析为出发点,结合一系列孤儿群像,试图通过分析这一内涵丰富的孤儿形象,依据狄更斯创作孤儿的诸多原因来重新审视这一经典文学形象,积极探讨孤儿形象所反映的现状及带给我们的启示。

一、以奥利弗为主的人物形象分析

(一)性本善的奥利弗艰辛的成长之路

书中最让人敬佩的是主人公奥立弗,在孤儿院长大,经历学徒生涯,艰苦逃难,误入贼窝,又被迫与狠毒的凶徒为伍,历尽无数辛酸,最后在善良人的帮助下,查明身世并获得了幸福。他具有以下几种品质。

1、勇敢:

由于他从小生活在救济院,恶劣的环境使得他身体很是瘦弱,但是在别人对他心爱的母亲口出不敬时,小小的奥利弗明明身体很羸弱,他却为了维护妈妈的尊严不顾一切将那个比自己年长的童工打得落花流水。

2、守信义:

在所有的小孩子们因为饥饿不得不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抽签决定由谁来对济贫院的领导再要一碗饭,命运的不幸降临到奥利弗的头上时,他寄托了所有孩童的希望。最终他没有失信于人,硬着头皮大胆地向济贫院的服务人员说“我还想再要一碗!”在那个年代,那个地方,结果可想而知„„虽然前方有未知的险情,但是依旧按照计划行事。

第 2 页 共10页

略论《雾都孤儿》中的“孤儿”形象

3、坚强:

纵观《雾都孤儿》全文,人们看到的始终是一个坚强勇敢的孩子,眼中闪烁的是坚定的信念,当他决心要离开棺材铺的时候,我看到了他的决绝,小小的年纪,瘦弱的体格,坚持着走了七天七夜才到达伦敦„„不得不说这是一种坚强!小小年纪,实在难得。而我们当今社会又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小主角那样的坚毅呢?

4、善良:

虽然小主角的命运因为窃贼团伙而更加曲折,尤其是团伙的首领费金,他一心阻碍奥利弗回到布朗洛先生的身边,当然费金对奥利弗是十分喜爱的,对他寄予厚望希望有朝一日奥利弗能够继承他在他们这个行业里出人头地。他对他的好,奥利弗没有忘记,虽然费金总有令人厌恶的一面,但是他对奥利弗的恩情在奥利弗幼小的心里已经深深铭刻了。所以在最后费金接受绞刑之前奥利弗去看望了费金最后一面。当然,奥利弗的善良体现在好多方面但是此事给人们尤为深刻的印象。

5、感恩:

因为布朗洛先生救了奥利弗一命,澄清了他不是偷书人,并且将其热病治愈,在那个凶残的塞克斯命令他来协助自己偷盗布朗洛家时,奥利弗表示强烈的反对,并因此而挨了塞克斯的一枪。虽然奥利弗生活的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但我们仍然要崇尚善良,不要去做坏事,善有善报,恶必有恶报。

(二)南茜这一悲惨而精明正义形象是诸多孤儿的综合体

南茜在《雾都孤儿》里面并不是一个主角,但是她的形象却有着非常复杂的气质以及性格,这也是狄更斯文学的心血所在。《雾都孤儿》始终隐隐透露着一种忧伤的气息,这种伤感和悲剧,在女贼南茜的身上表现的更具有典型的意义。

南茜总体上看是悲惨的,因为一直到死南茜也没有弄清楚自己的身世。她在

四、五岁的时候就加入到盗贼的行列中,受到别人的棒打欺压,最后死在了自己的养父费金的设计之中。但是南茜又是一个聪明并公义的女性形象,虽然身为盗贼,但是她却有着一颗善良的心,而且还是个心思缜密的女性。虽然最

第 3 页 共10页

略论《雾都孤儿》中的“孤儿”形象

终被算计了,但是南茜仍然为了保护奥利弗做出了重要的努力,这也使的南茜之死,更像是对盗贼们的哀叹和无奈人生的一种戏剧化演绎。

南茜命运辗转流离,丝毫不由自己控制,她早年就是父母都不幸去世的孤儿,在被费金收留后,不得不成了小偷。她在长大后,又辗转来到塞克斯这样一个野蛮的贼盗头目的身边。因此,她的性格也更为复杂,从她身上我们可以看见很多孤儿形象以及社会意义。

(三)狄更斯笔下塑造的一系列孤儿群像

在这本小说中,更多的是狄更斯塑造的一系列孤儿群像。他们的命运是“要在济贫院里慢慢地饿死;要在济贫院外很快饿死。”因而有的饿死街头,有的“意外的”死在慈善机构之手。由于济贫院中生活低,教区的理事会都讲究实际哲学,认为让这些孩子的肉体保持不死就已经足够了。只能给他们喝稀粥,不少的孤儿饿死了,倒是让棺材铺发了财。能幸存者十有八九由于贫困而堕落为妓女(南茜)、杀人狂(塞克斯),更多的成为了小偷(杰克)。他们代表了当时英国社会的阴暗面,但他们并非是由于与生俱来的劣根性,而是因为当他们面临堕落和饿死的抉择时,社会没有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眼睁睁地把他们抛进那无底的深渊。正如狄更斯所说:这里包含着人类本性最好的和最坏的方面;有许多色彩丑恶不堪,也有一些极其美丽。塞克斯极其麻木不仁,全无心肝,确实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蛋;但可怜的南茜却良心未泯。她是奥利弗第二次落入贼窝的加害者,又是他最后的解救人,并为此而被情人塞克斯残忍地杀害了。

(四)孤儿形象反映的诸多问题

狄更斯在作品中给我们展示了各种类型的孤儿的不同命运。无论是幸运的,还是不幸运的;无论是高尚的,还是卑贱的;无论最终是获得幸福的,还是遭遇悲惨,目的都是为了唤起社会对这些孤儿的同情、关心、爱护和帮助。狄更斯嫉恶如仇,站在人道主义一边,对社会的罪恶势力加以冷嘲热讽,暴露了社会的丑恶面。他描述了儿童的处境和遭遇,从多方面剖析了他们的迫切需要,向社会呼吁要关心孩子们的成长。从狄更斯的作品中可归纳三个基本内

第 4 页 共10页

略论《雾都孤儿》中的“孤儿”形象

容:一是孩子们需要基本的物质生活保障;二是孩子们需要正当的文化教育;三是孩子们需要得到正常的家庭温暖和爱。因此,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儿童都需要家庭的爱、社会的关心和接受文化教育的权利,这正是狄更斯小说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1、孩子们需要基本的物质生活保障

给予儿童良好的成长环境是热爱和爱护儿童的基本,在《雾都孤儿》中,狄更斯广泛而真实的描绘了孩子们温饱无着的苦难生活,济贫院把只有9岁的奥利弗折磨成苍白消瘦的样子,他身材小,腰更瘦,喝了一二个星期的稀粥之后,衣服就宽松了,在消瘦萎靡的身体上飘荡了。

每一部描写孤儿的作品几乎都是黑暗社会罪恶的逼真写照。这些无辜的孩子,尽管他们经历各异,但遭遇却是相同的,那就是习以为常的忍饥挨饿,苦难成了这个世界穷孩子逃避不了的魔影。他们往往会因为一顿晚饭或者一顿早餐的没着落绞尽脑汁,费尽心思。这些稚嫩的小生命饱受人间不义的摧残,社会没有能给他们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他们是那样的孤苦无助,就像凄风苦雨中的落叶一般,四处飘零,无吃无穿,最终不是冻死就是饿死,沦为盗贼,落入监狱,成为苦役犯的后军。我们应该给儿童以热爱、保护、坦荡蕴涵着人情的良好环境,让他们成长于爱的气氛里,对于现代社会来说,那就是社会应该向儿童伸出援助之手,保护儿童的正当利益。

2、孩子们需要正当的文化教育

教育问题几乎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占据着中心地位,许多作家都以抽象的善恶观念来认识社会问题,把调和宽恕、道德感化作为解决社会矛盾的良方妙药。所以,通过非暴力的教育手段来使人们改邪归正,就成为这些作家理想的消除罪恶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作者还愤恨于成人为自私的目的而强施以儿童的残酷教育方式。种种损害儿童心里的教育体制给作家们的灵魂以强烈的触痛,他们挺身而出为这些不幸的孩子以求卫护。

《雾都孤儿》中的孤儿们的贼窝生活充分说明,教育是给有钱有地位的人准备的,而不是为这些孤儿们,他们之所以宁愿堕落也不愿意离开,就是因为贼窝教给他们“生存的本领”,虽然这些本领是违背法律和道德的,但他们需要接受教育,更需要接受的是正当的文化教育。

第 5 页 共10页

略论《雾都孤儿》中的“孤儿”形象

从这些关于教育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一个很重要的观点:教育对儿童成长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应重视儿童的教育。

3、孩子们需要得到正常的家庭温暖和爱

常言道:“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对社会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孩子是社会的未来,其成长的始发点正是家庭,父母及家人浓浓的关心是孩子最基本的需要。然而对于小孤儿们,这一点却成了孩子的奢望。残缺的家庭之爱对孩子一生的性格都会产生恶劣影响,他们生活在孤独之中,没有依靠,没有伙伴,只有在自己心中自言自语,因而造成了性格上的胆怯和多愁善感。而有些孩子虽然有亲人,甚至父母双全,但相互之间的关系扭曲,也缺少家庭的温暖,得不得父母的爱,他们虽然家庭富足,但却只能得到物质享受,而得不到应有的精神需求。

作者通过这些儿童形象的刻画向社会呼吁:给孩子们一个温暖,人性的家,孩子需要完整,健康的家。

二、狄更斯小说创作孤儿形象的重要原因

(一) 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分析

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英国成为世界超级大国,但繁华之下,是贫困和不幸。这种繁荣孕育在危险的工厂里,阶级冲突越发明显,在1836年到1848年中接连爆发,19世纪末,大英帝国国力逐渐下降。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文学日趋多样化,许多伟大的作家出现在那个时代。19世纪,《雾都孤儿》写于《济贫法》通过之时,英国正经历一场转变,从一个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变, 狄更斯反映了当时真实的社会,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丑陋。

(二)狄更斯自身童年的经历

狄更斯的父母都是中产阶级,但是不久他们的经济蒙受重大损失,入不敷出。他11岁的时候,父亲因债入狱,由于生存环境的困窘,他成为童工在车间工作。这段经历是他人生中一段黑暗的时光,他的一生亦饱受影响,直到很久以后,他依然摆脱不了当时的阴影。因此写下了这部批判现实主义的小说。

第 6 页 共10页

略论《雾都孤儿》中的“孤儿”形象

狄更斯对于社会当中的那种分配不均、阶级之间的矛盾思考颇多,而他又是嫉恶如仇的,因此他往往通过塑造一系列性格鲜明、形象鲜活的小人物,如奥利弗和南茜这一栩栩如生的孤儿形象,令人难以忘怀。

三、孤儿形象的意义

(一)反映当时的英国社会现实

孤儿也是人,是不幸者,人的底层者,以儿童中的不幸者的眼光、思维来观察思考世界,在显示其纯净、温婉的童真、童趣之美外,还能显示其年龄、心理不相称的孤独、早熟和叛逆等。作者借助这些可对童年经历、个体成长尽情书写,并对生存环境、人文情怀、人性本质以及教育制度多方面进行反思。

1、错误的家庭教育影响孩子的终身

狄更斯小说中,无论是从他们的生活上还是精神上来讲,他们都是不完整的。他们或无父无母,是真正意义上的孤儿,不过还好他们有亲人或是保护人,童年命运虽然坎坷,但总的来说是幸福的;他们或有父有母,却享受不到家庭的温暖,这些可怜的孩子可以说是精神上的孤儿。

对于孩子来说,家庭是最重要的学习场所,家庭是孩子接触社会、体验社会的纽带,家庭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如果家庭残缺或畸形,对孩子的影响不容忽视。正如莫洛亚所说:“倘若说某种细腻的柔情成为英国家庭生活的主要色彩,某些野蛮的东西从英国的生活中消失了。”《雾都孤儿》中那些在贫民院里“用手指喂大”的、胆敢向管事请求添一点点稀粥的“叛徒”——贫儿奥利弗,真实的展现了那些得不到家庭温暖,受不到家庭教育的儿童的苦难。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对孩子起着重大作用。

2、社会风气影响孩子们的价值观

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是资本主义在英国迅速发展的时期,英国成为当时的“世界工厂”。工业革命的完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大力发展创造了前提,同时,也迅猛的冲击着旧的社会经济制度,在资本主义新制度建立过程中给社会各阶层尤其是劳动群众带来剧大的阵痛,同时更暴露出根本性的弊端。“一些

五、六岁的小孩子在工厂里摇着纺车,每天干十二三个小时”。英国议会曾于

第 7 页 共10页

略论《雾都孤儿》中的“孤儿”形象

一八三四年通过“济贫法”,决定在各工业城市建立为贫民提供基本食宿的济贫院,把那些无业的孤儿投入济贫院,那里等级森严,犹如监狱强迫被收容的人进行不堪胜任的劳动,借以过着半饥不饱的生活,让他们慢慢饿死。以此,工人们愤怒地咒骂济贫院是“穷人的巴士地狱”,奥利弗就亲身经历过给人印象最深的两个场所——济贫院和贼窝。

社会的最底层,代表着当时英国资本主义最阴暗的地方,那里暗无天日的日子,尤其严重地摧残着儿童的身心发展。从《雾都孤儿》中可以看出,千百座的济贫院就是千百座穷人的监牢,仅由于怕当倒毙街头的饿殍,失业者才不得不走进这人间地狱。暴露了当时的慈善机构是如何残害贫儿以及伦敦贼窝及黑社会是怎样把一个个本性善良,甚至机智可爱的儿童引向歧途的。这里的儿童精神和肉体都备受摧残和扭曲,他们得不到社会应该给予的爱护和教育。

在这部小说中,狄更斯塑造了一系列孤儿群像,他们的命运是“要么在济贫院里慢慢地饿死;要么在济贫院外很快饿死”,在济贫院里的孩子们只能依靠食物中少的不能再少的一部分维持生命,在这样的环境里,不少孤儿饿死了,能幸存者十有八九由于贫穷而堕落为妓女(南茜、贝特)、杀人狂(塞克斯),更多的成为小偷。他们的劣性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因为当他们面临堕落和饿死的抉择时,社会没有向他们提供环境生存,眼睁睁的把他们抛进无底深渊。《雾都孤儿》反映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与道德问题。

(二)雾都“孤儿”们带给我们的现实启示

狄更斯是有着敏锐的社会观察力,能把握时代的命脉,关注社会问题,作者借以《雾都孤儿》为例,对孤儿形象进行分析,以此来阐释儿童人物的不同遭遇对现实的启示。

优秀的文学作品在给人带来审美享受的同时,往往能传递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引发读者深度的思考。孤儿形象能以群体出现,是因为狄更斯对中下层人的深度关注,对儿童的不幸者、弱势群体的关注。作家们通过对孤儿的生存现状、家庭教育和社会方面的困境来引起社会各界对孤儿的关注。

我们知道,儿童之所以成为孤儿,主要是因为父母、家庭对他们的背离与抛弃。不论是父母家庭的主观原因(主动抛弃),还是客观原因(被动放弃),

第 8 页 共10页

略论《雾都孤儿》中的“孤儿”形象

推卸了父母职责,回避了家庭功能,孩子势必成为孤儿。家庭的功能不仅仅是连结家庭成员的一根纽带,还能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更重要的是它让生活在其中的每个家庭成员都有不可推卸的家庭责任。如果父母分离、家庭破裂,家庭中的各种因素对其成员起的负面作用是不可想象的。

如果父母处理不好心中的苦闷,受到挫折或伤害无人安慰、无处诉说,那势必会对孩子造成难以弥补的心灵创伤,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孩子的成长需要发挥家庭及父母的教育功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领路人,父母能让孩子在家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能带孩子认识世界上许多新的物和人,能指导孩子与外界的联系、与他人和谐相处等,父母是孩子认识外界的第一扇窗户,是孩子的坚强后盾,更是孩子成长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之一。然而,孤儿是父母缺席的儿童,父爱、母爱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绝少出现,当他们孩子懵懂之时,就失去了父母的关爱,被迫关上了认知世界的第一扇窗户。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和睦、温馨是十分必要的因素,家庭成天吵吵闹闹,或长期冷战,让孩子在家庭紧张气氛中战战兢兢地生活,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里压力,使得孩子胆小、性格孤僻、自卑等,而父母的离异或去世,对子女造成的影响更大。这些伤害有些虽然没有以激烈的方式爆发出来,但却慢慢地通过对他们心理和性格的改变而渗透进他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有些单亲或离异家庭的孩子,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成了问题儿童、少年犯。

我们在这些弱势的、脱离家庭的孩子身上,可以引发成人责任的思考。因此,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一个幸福的童年,才能使孩子身心健康。

结语

总之,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有些孩子虽然有亲人,甚至父母双全,但缺少家庭的温暖,得不到父母的爱怜。这类孩子往往出生在中、上层家庭里。而有些孩子虽然家庭殷实富足,而孩子们却只能得到部分的物质享受,而得不到应有的精神需求。犹如《雾都孤儿》中奥利弗虽出生在富贵的家庭,但缺少应有的父母之爱,处境很惨,生活艰辛。狄更斯认为人类的生活应该在欢愉温和、友爱轻松之中度过,他通过儿童形象的刻画向社会呼吁:给孩子一个温暖、人性的家,孩子需要完整、健康的家。

第 9 页 共10页

略论《雾都孤儿》中的“孤儿”形象

参考文献

[1] [英] 狄更斯,《雾都孤儿》,[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

[2] [英] 狄更斯,《奥利弗.特维斯特》,[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版

[3] 谭宗燕,《雾都孤儿》中南茜性格分析,[J] 时代文学出版社,2010(08)

[4] 袁玉梅,《论狄更斯中长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J] 学报论丛,2005(06)

[5] 何顺莉,挖掘《雾都孤儿》中人性的闪光点,[J] 考试周刊,2011(38)

雾都孤儿的读书笔记范文第6篇

初次翻开《雾都孤儿》这本书,是在一个午后,阳光暖暖的射在我的脸。在此之前,我看过同名的电影,电影中小主人公清澈的眼睛给了我十分深刻的印象。但是电影毕竟是短短的一个多小时,很难讲述出那长长的人生,于是我翻开了这本书。看了几页后,小奥力弗的形象便跳进我的脑海中。于是读着这本书就不再是看着简单的文字了,仿佛真实的生活在我的脑海中演绎着。

《雾都孤儿》 是维多利亚时期的著名小说家狄更斯,于1838年发表的个人第二篇长篇小说作品。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名叫奥力弗.退斯特的弃婴在孤儿院里被悲惨地教育了9年,然后又被送到棺材老板那儿当学徒。由于难以忍受的饥饿和暴力以及侮辱,他逃亡伦敦。又不幸误入贼窝,期间被一位善良的的老绅士班布尔先生收留。但又被那一伙贼绑回贼窝。最后善良的女扒手南希为了营救奥利佛,不顾贼头的监视和威胁,向班布尔报信,说奥利佛就是他找寻已久的外孙儿。南希被贼窝头目杀害,警察随即围剿了贼窝。奥利佛终于得以与亲人团聚。

小说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主人公奥列佛·特威斯特是一名生在济贫院的孤儿,忍饥挨饿,备受欺凌,由于不堪棺材店老板娘、教区执事班布尔等人的虐待而独自逃往伦敦,不幸刚一到达就受骗误入贼窟。窃贼团伙的首领费尽千方百计,企图把奥列佛训练为扒手供他驱使。奥列佛跟随窃贼伙伴“机灵鬼”杰克—道金斯和贝茨上街时,被误认为他偷了一位叫布朗劳的绅士(恰巧是他父亲生前的好友)的手绢而被警察逮捕。后因书摊老板证明了他的无辜,说明小偷另有其人,他才被释放。由于他当时病重昏迷,且容貌酷似友人生前留下的一副少妇画像,布朗劳收留他在家中治病,得到布朗劳及其女管家贝德温太太无微不至的关怀,第一次感受到人间的温暖。窃贼团伙害怕奥列佛会泄露团伙的秘密,在费根指示下,塞克斯和南希费尽心机,趁奥利弗外出替布朗劳归还书摊老板的图书的时候用计使他重新陷入了贼窟。但当费根试图惩罚毒打奥列佛的上时候,南希挺身而出保护了奥列佛。费根用威胁、利诱、灌输等手段企图迫使奥列佛成为一名窃贼,成为费根的摇钱树。一天黑夜,奥列佛在塞克斯的胁迫下参加对一座大宅院的行窃。正当奥列佛准备趁爬进窗户的机会向主人报告时,被管家发现后开枪打伤。窃贼仓惶逃跑时,把奥列佛丢弃在路旁水沟之中。奥列佛在雨雪之中带伤爬行,无意中又回道那家宅院,昏到在门口。好心的主人梅丽夫人及其养女罗斯小姐收留并庇护了他。无巧不成书,这位罗斯小姐正是奥列佛的姨妈,但双方都不知道。在梅丽夫人家,奥列佛真正享受到了人生的温馨和美好。但费根团伙却不能放过奥利弗。有一天一个名叫蒙克斯的人来找费根,这人是奥利弗的同父异母兄长,由于他的不肖,他父亲在遗嘱中将全部遗产给了奥列佛,除非奥列佛和蒙克斯是一样的不肖儿女,遗产才可由蒙克斯继承。为此蒙克斯出高价买通费根,要他使奥列佛变成不可救药的罪犯,以便霸占奥列佛名下的全部遗产,并发泄自己对已去世的父亲的怨恨。正当蒙克斯得意洋洋的谈到他如何和班布尔夫妇狼狈为奸,毁灭了能证明奥利弗身份的唯一证据的时候,被南希听见。南希见义勇为,同情奥列佛的遭遇,冒生命危险,偷偷找到罗斯小姐,向她报告了这一切。

正当罗斯小姐考虑如何行动时,奥列佛告诉她,他找到了布朗劳先生。罗斯小姐就和布朗劳商议了处理方法。罗斯小姐在布朗劳陪同下再次和南希会面时,布朗劳获知蒙克斯即他的已故好友埃得温。奥列佛得的不肖儿子,决定亲自找蒙克斯交涉,但他们的谈话被费根派出的密探听见。塞克斯就凶残的杀害了南西。南西之死使费金团伙遭到了灭顶之灾。费根被捕,后上了绞刑架,塞克斯在逃窜中失足被自己的绳子勒死。与此同时,蒙克斯被布朗劳挟持到家中,逼他供出了一切,事情真相大白,奥利弗被布朗劳收为养子,从此结束了他的苦难的童年。为了给蒙克斯自新的机会,把本应全归奥利弗继承的遗产分一半给他。但蒙克斯劣性不改,把家产挥霍殆尽,继续作恶,终被锒铛入狱,死在狱中。班布尔夫恶有恶报,被革去一切职务,一贫如洗,在他们曾经作威作福的济贫院度过余生。

和大部分小说一样 ,小说有一个“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结局,但它的结局是完美的!刚开始的时候对小奥列佛的遭遇感到同情和心痛,他在阴暗、罪恶、饥饿中勉强成长起来,从小奥列佛和他的伙伴身上,你能感觉到食物对于人来说的意义。班布尔那些所谓的绅士对待孩子,贫民的态度深知人性的罪恶,这也预示了他们必将灭亡,也许并不是现在。当奥列佛请求多吃一碗粥而被责罚时,你足以看到当时社会是多么的黑暗。当奥列佛被习艺所“拍卖”,最后被送到棺材铺当学徒时,你能感觉到穷人的命运是什么样的,他们不是自己生命的主宰,而是掌握在他人手中,即使到了棺材铺,还是要让老板娘欺辱!

奥列佛,终于忍不住了,他决定逃跑了,他是多么的勇敢,但那是生活所迫啊,人,有的时候就是被逼出来的。但是他不知道往哪里去,我也不知道他会去哪里,能去哪里,从生下来就是个孤儿,也许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人认识他了,我真的被那种孤独,无助感染了,感触了。当他被南希和赛克斯劫持回费根那里的时候,当他深知会伤了布朗劳先生的心,却无能为力的时候,那种心情,那种心痛,也只有被深深误解的人才能体会。

无可厚非,奥列佛是勇敢的,善良的。他胆小如鼠却为了自己母亲的尊严去和诺顿战斗,为了自己起清白而试图逃离、告发、即使都失败了。无疑他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这种品格估计也是作者生活所向往的。

也许故事有点过于巧合,但是无巧不成书啊,但是你看这巧的多么合情合理,这也是作者的写作艺术吧。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贝德文太太和他儿子的对话,不光是当时的英国,就是在现在的全世界都存在的问题,也许没有那么严重了。

南希无疑是最可悲的,但是都能理解她当时的心情,她罪大恶极,做件好事是多么的困难,是她知道自己和罗斯相比是多么的卑贱,但是她想保持和别的女人,无论是穷是富,是好是坏一样的东西——爱。这是她唯一值得骄傲的地方,即使是失去生命也不可惜。这也是人性最本质的东西,那就是自尊。

对于赛克斯杀了南希之后情形的描写,可谓是入木三分,在内心深处发出的恐惧无时无刻不在笼罩着他,现实也是这样的,一个杀人犯他先安享生活之美,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就像做了坏事心里永久的愧疚一样,但这个坏事是无法弥补的。赛克斯感觉南希的阴魂一直跟着他的时候,最后他无处可逃,去救火,是多么戏剧的一幕啊,但是令人发笑的同时也深深的感觉到他那无比的恐惧。赛克斯的狗的死也不乏幽默,个人感觉狗和南希的命运是及其的相似,可恨、可悲、可泣、可敬。

奥列佛无疑是幸运的,因为他逃了出来,遇到了贵人,狄克的死,我想也是作者刻意加进来的,因为穷苦孩子大部分命运和他是一样的,没有人知道他存在,也没有人在意他死去,也许奥列佛就有很少,也许就有一个,后也许就跟本就不会有。

有一种东西可以让人坚挺的活着,也可以高傲的死去那便是自尊;有一种东西足以照亮这个世界,那便是希望;有一种东西足以温暖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那就是爱。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个感触就是:看着这本书,好几次泪水打湿了我的眼睛。不仅是为了小奥力弗.退斯特的悲惨遭遇,更是为他的善良,南希和其他小扒手的无奈,甚至是老犹太费根。书中每一个人都有这鲜明的性格。奥力弗.退斯特虽是书中的主人公,但我觉得奥力弗不是他一个人,而是孤儿院里的所有孤儿甚至是所有的在苦难中的孩子,也许他们最后都没有奥力弗的幸运,但奥力弗的幸运也只是作者对于生活的美好希望,在当时年代更多的人只能是拥有奥力弗的朋友狄克的悲惨结局。“这个孩子面色苍白,瘦骨如柴,面颊凹了进去,眼睛显得又亮又大。拼命省料的教区施衣——他的贫儿号衣——在他弱不禁风的身上仍显得宽松肥大;他幼嫩的身体却像老人一般干枯了”这就是狄克的真实形象,可以说是所有贫儿的形象,迎接他们的只有死亡。看到这,我哭了,眼泪并不能起到什么作用,但至少代表着触及灵魂的感触。

在书中并不起眼,但是不能没有的人就是女扒手南希,她的形象是世上母亲的形象,看到可怜的而有善良的小奥力弗,她不顾背叛他所爱的人塞克斯,也不顾自己冒着被抓,被处以绞刑的危险,为小奥力弗逃出悲惨的生活,最后掺死于塞克斯的拳头之下。没有太多对于南希的描写,但是她的内心世界读者能略微感受得出来:无助,愤怒,矛盾。她与习艺所的曼太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憎的曼太太贪婪地剥削着那些可怜的小生命,却从来不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可耻,也许我们也不能太多地责怪于曼太太,生活的残酷造就了人们的残酷。只是在一些勇敢的人心中残存的那一点善良给予了我们那么一点感叹,但是最后的命运仍逃脱不了悲惨的死去。

这本书给我的第二个很深的感触就是主人公小奥力弗的勇敢的精神,虽然在黑暗的习艺所里饱尝了生活的艰辛,但是并没有给这么一个美好的心灵蒙上灰尘。由于饥饿他向干事提出需要一碗稀粥时,被那些干事认为“这2孩子将来一定会被绞死。在当学徒的时候他面对人们对于他母亲的羞辱,奋起反抗。他啊也许是由于初生牛犊不怕虎,竭尽全力反抗着。后来逃亡到伦敦后,纯洁的心灵让人们感到可笑。其中有一段话让我记忆尤深“那些都是老先生的,在我还热病快死掉的时候,是那位好心的先生把我带到他家里去,照看我养好了病。哦,求求你们把这些都送回去吧,把书和钱还给他。你们要我一辈子待在这儿都可以,我只求你们把这些东西送回去,不然他们应定会以为我逃跑了的,你们可怜可怜我,把书和钱送回去吧”这是小奥力弗被抓后说的话。我不禁被他维护尊严的行为所打动。一个人活着就要有尊严。

这本书给我第三个很深印象的就是作者的写作手法个性化的语言是狄更斯在人物塑造上运用得十分出色的一种手段.书中的流氓,盗贼,妓女的语言都切合其身份,另外狄更斯的语言中充满了讥讽的韵味。仿佛一个人的表情中带着辛酸的笑,让人读完之后不禁无奈的一声叹息。

合上这本书我没有太多的感慨,只有一个:人活着只要不断地向这梦想千金不需要顾虑太多,不要向命运低头,命运永远在我们手中。初次翻开《雾都孤儿》这本书,是在一个午后,阳光暖暖的射在我的脸。在此之前,我看过同名的电影,电影中小主人公清澈的眼睛给了我十分深刻的印象。但是电影毕竟是短短的一个多小时,很难讲述出那长长的人生,于是我翻开了这本书。看了几页后,小奥力弗的形象便跳进我的脑海中。于是读着这本书就不再是看着简单的文字了,仿佛真实的生活在我的脑海中演绎着。

参考文献

上一篇:我不是一个完美的人范文下一篇:我的司考过关全攻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