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竞争力范文

2023-09-20

就业竞争力范文第1篇

1 独立学院毕业生的特点

1.1 普遍具有自卑和忧郁心理

独立学院的学生由于高考成绩的差距使他们的自信心受到挫折, 产生了自卑和忧郁的心理。这种仅仅因为没有考上重点大学的所谓“等级”阴影一时间难以消除, 致使学生对自己学校的知名度和毕业文凭的“含金量”以及毕业后的待遇持怀疑的态度。主观上的矛盾与客观上的挫折, 致使不少学生自尊心严重受挫, 变得敏感、多疑、忧郁, 内心的阴影使他们没有信心与人交往, 没有勇气面对用人单位, 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寻求理想职业的愿望渐行渐远。

1.2 综合素质相对较高

独立学院的学生无论从智商、知识面、思想的活跃性还是某些专长及发展潜力, 并不逊色于重点院校或者二本院校学生。实际上, 独立学院学生的家庭状况、家庭成员的受教育程度等指数都较高。因而学生普遍从小见识广、思想活跃, 接受新事物能力和动手能力强, 在计算机、英语口语、文体活动、社交方面都有优异表现。另外, 学生有着较强的自我权益保护意识, 对学院要求也较高, 十分重视与母体高校学生的待遇差异, 如同一专业所开设的课程、教材版本、师资、宿舍条件、拥有推荐免试研究生和减免学费的资格等是否与母校一样。

1.3 竞争力不足

独立学院的学生与普通高校的学生不但是在分数上有着差异, 在自身的特点上也有不同, 尤其表现在整体素质的差异, 他们的学习能力存在着明显不足。有数据表明, 在已有的独立学院毕业生中, 考中重点院校重点学科研究生的同学能占到10%, 但是近90%的学生还是要面临就业。这样, 在相同的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独立学院的学生往往缺少竞争力。

2 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2.1 社会认可度不高

独立学院作为一种特殊的办学实体由于办学时间不长, 以及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办学不规范行为, 一些用人单位对独立学院毕业生的认可度不高。与普通院校相比, 独立学院发展的实际较短, 学院的知名度、社会影响力相对较弱, 各个专业建设时间较短, 所以毕业生就业选择上更多是毛遂自荐的, 同时, 学生自身各个方面素质参差不齐, 导致社会用人单位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偏见。

2.2 人才培养模式化

很多独立学院强调知识的系统学习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只注重知识传授, 忽视智能发展, 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与人才市场需求脱轨, 直接影响学生就业。独立学院在高等本科教育资源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产生的, 学生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一般都是参考母体, 培养方向定位并不明确;专业设置大都是市场热门专业, 但没有自身的特色, 缺乏准确的市场定位。独立学院教学质量一般, 专业特色尚不明显。

2.3 综合素质不够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不断繁荣, 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过去专科可以做的工作, 现在需要本科去做;以前本科可以做的, 现在要求研究生, 而且很多用人单位要求毕业生有工作经验。就业竞争大, 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于之间存在的供过于求现象必然导致用人单位选择标准的提高和要求的苛刻, 有时候用人单位之间在选择用人时还会产生攀比心理。

2.4 就业期望值过高

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一些独立学院毕业生却抱着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 期望值居高不下, 直接影响他们及时、顺利就业。毕业生期望能找到一个经济收入高、工作环境好、社会地位高、相对稳定而又能有较好发展前景的岗位, 这本无可厚非, 但这种期望必须建立在对自己和社会足够认识的基础之上。一些毕业生只考虑自己的主观意愿, 不考虑实际的形势与环境, 造成自身就业期望值与实际就业状况的极大反差, 从而, 直接阻碍了自己及时、顺利就业。就业期望值必须建立在一个稳固的平台之上。

2.5 指导系统不完善

由于独立学院的起步较晚, 发展时间还不是很长, 所以有些管理方面还存在着漏洞, 管理体制还不健全。目前不少独立学院在队伍建设上都存在着人员不足、队伍不稳、素质不高的问题, 就业指导从业人员离“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要求相距甚远。

3 如何提高独立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3.1 准确定位

办好各级各类教育的前提和核心问题事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 而独立学院发展之根本就是对“三本”学生准确定位。“三本”学生的理论基础跟“一本”、“二本”生相比来说相对薄弱, 所以不能一味地按照“一本”、“二本”生的要求来培养他们。独立学院应该侧重于培养满足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3.2 特色教育

(1) 充分依托母体高校优质的教育资源, 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 注重本科学历教育与职业素质培养一体化特色, 培养适应本地、本区域经济发展的复合型、应用型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

(2) 突出自身特色, 采取课堂教学、名家讲座、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 增加实践课程内容, 鼓励学生多“考证”, 促使学生由纯粹的知识学习转向综合素质的提高。

3.3 培养“双师”

师资力量的匮乏是制约独立学院发展的问题之一。独立学院从依赖主办高校转向独立办学的标志, 是真正建成符合应用型、大众化人才培养定位的师资队伍。独立学院的师资队伍应具有既能熟练准确地传授课程知识, 又具有较强实践指导能力的素质, 既“双师型”素质, 这是实现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的必然要求。

3.3 就业指导

独立学院的就业指导办要积极与毕业生沟通, 做好学生就业前的指导工作。吸引学生参与就业指导工作, 形成学院、分院、学生三方位立体式就业服务体系。就业指导办应帮助学生正确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和自身情况, 从而使学生摆正心态, 合理给自己定位, 有良好的自我认知能力, 树立“先就业, 后择业”的务实就业观。让学生在就业服务的实践中加强自身的择业就业能力。

摘要:在高校就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 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 毕业生的就业率直接影响到独立学院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本文客观分析了独立学院的就业问题, 并提出独立学院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关键词: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对策

参考文献

[1] 王会金, 况广收.挖掘独立学院学生特点探索学生管理新思路[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 2006 (2) .

[2] 胡利勇.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特点及对策研究一以之江学院为例[J].高教与经济, 2007 (6) :13~14.

[3] 潘红军.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几点思考[J].高教, 2005 (6) .

就业竞争力范文第2篇

根据作者多年在独立学院工作的经历来看,大部分艺术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还是比较强的,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和好评,无形之中也给学校带来了良好的口碑和声誉,但同时也有部分学生存在着就业竞争力不足的现象,出现了“无业可就、有业难就”的情形。

2 独立学院艺术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不足的原因

2.1 个人因素

独立学院艺术专业学生本身学习能力不足、自控能力较弱、整体素质不高、考取研究生、出国深造、自主创业的人数较少;进入大学以后,对独立学院和专业的认同度不高,忽视对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求职过程中主动性较差,依然停留在“等、要、靠”的层面;就业的区域单一,就业的心态不够端正。

2.2 学校因素

独立学院本身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新生事物,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功实践。但其办学历史相对较短,文化底蕴相对不够深厚,社会影响力相对不够大;大部分独立学院艺术专业在开设的过程中缺乏合理的市场定位和优秀的师资力量以及较完善的人才培养条件;学校的就业指导机构还不健全、就业指导课程还不科学、就业指导体系还不完善,就业经费投入还有所欠缺。

2.3 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对艺术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养成至关重要。独立学院艺术专业大部分学生的家庭背景、经济条件、社会关系比较优越,造成了从小对孩子宠爱有加,缺乏锻炼生活自理能力、与人有效沟通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强烈的责任感、进取心的机会;学生和家长的就业期望值过高,影响了学生就业的合理定位和选择;部分家长光有对孩子进行就业教育的欲望而缺乏良好的技能和科学的指导方法。

2.4 社会因素

伴随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大学毕业生短期内急剧增加,对每个艺术专业毕业生而言也意味着对手急增、竞争加剧;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下岗工人再就业,在短期内为大学毕业生特别是艺术专业学生提供的就业岗位增幅有限;用人单位对独立学院的认可度不高,对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存在质疑,甚至有部分单位明确不招收独立学院的毕业生。

3 独立学院艺术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的对策与实践

3.1 对于学生自身而言

3.1.1 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正确的学习观是培养艺术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前提。随着日益加剧的社会竞争,严峻的就业形式,学生自己必须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走好大学学习的道路。在校期间艺术专业学生要全面的学习,处理好德与才,通与专,知与能,全面发展与个性培养等方面的关系;要自主的学习,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增强自我教育的意识,形成独立学习的能力;要创新的学习,不要拘泥于书本知识,敢于结合实践,大胆创新,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

3.1.2 树立正确的成才观

正确的成才观是培养艺术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只有奋发进取、努力拼搏、全面发展才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所以艺术专业学生要认真学习思想政治知识、提高道德理论水平,学会掌握、探索、发现真理的科学立场与方法、提高理性思维能力,要刻苦钻研专业理论知识、提高文化素质,勇于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增加生存技能,树立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提高自身成才的期望,注重修身养性、培养自己良好习惯和高尚情趣。艺术专业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设计成才目标,打好坚实基础,实现人生价值。

3.1.3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正确的就业观是培养艺术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方向。只有具备正确的择业观,才能顺利实现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变。所以独立学院艺术专业学生要通过学校、人才市场、报纸、网络积极了解就业形式与政策,搜集各方面的就业信息,主动地去推销自己;要本着先生存后发展,先锻炼后培养的原则,认真分析自身条件,客观评价自己优劣,做到人号对应、人职匹配;要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不要过分看重自己的学历文凭,敢于和同专业不同层次的院校学生去竞争。

3.2 对于学生工作部门而言

3.2.1 积极利用第二课堂,提升艺术专业学生综合素质

第二课堂侧重于实践锻炼和学生个性发展,是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是培养艺术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环节。学校团组织、学生会、学生社团等要积极拓展第二课堂育人平台,拓宽艺术专业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其综合能力和专业素质,增强其在职场上的就业竞争能力。

3.2.2 做好学生职业规划指导,帮助艺术专业学生合理定位

职业规划对于艺术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高、职业目标的实现具有无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工作部门要建立以辅导员、班主任、就业工作人员为主体的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体系,使职业规划贯穿于艺术专业学生教育的全过程;要根据艺术专业学生所处的不同阶段学生呈现出来的不同特点形成“教育—规划—指导—再教育—再规划—再指导”的循环模式,帮助他们合理的找准自己的位置鼓励他们从不同的方面在实践中锻炼综合能力,为他们走向社会并实现长远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3.2.3 建立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培养艺术专业学生就业意识和技巧

全方位的就业指导是促进艺术专业学生有效就业的迫切需要,是引导其健康成才、成就人生的重要措施。学生工作部门要做到就业指导的全程化,把职业发展教育根据艺术专业学生人才培养各阶段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贯穿于大学整个学习过程;要做到就业指导的系列化:根据艺术专业实际邀请知名企业家、杰出校友给学生开展系列的专题报告、专题座谈、专题活动;要做到就业指导的个性化:根据艺术专业学生的文化知识、专业技能、家庭经济、职业能力、性格特点、职业兴趣、个人需求等诸多因素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切实帮助学生解决个性化的问题。

3.3 对于教学工作部门而言

3.3.1 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提升艺术专业学生专业应用能力

课程是培养艺术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核心,直接关系到学生毕业后能否具备直接上岗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独立学院艺术专业培养的目标是社会应用型人才,所以教学工作部门应以学生未来的就业能力为目标,建立与行业、企业需求相适应的涵盖专业技能、基础专业、专业课等较完善的艺术专业课程体系;要以学生全面发展和个人最好发展为原则,适当增大选修课的比重,鼓励学生跨学科、跨院系选课;要根据“够用为度”的原则,不断地更新、整合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与针对性。

3.3.2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环节,提高艺术专业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是培养艺术专业学生沟通、协调、合作等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教学工作部门要构建以基本能力训练为基础,以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以创新精神教育为主线的艺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并将其分解落实到教学实验、教学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科研训练及毕业论文(设计)、军事训练、公益劳动和社会实践等各个环节中去,来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要充分利用独立学院新机制的办学模式,利用投资方企业设立艺术专业学生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课程实践、顶岗实习的机会,积极探索走产学研的道路。

摘要:学生就业竞争力直接关系到学生利益、学校发展,社会稳定。文中从独立学院艺术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不足的表现入手,总结出学生就业竞争力不足的原因,结合实践从三个层面提出了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艺术专业,就业竞争力,培养

参考文献

就业竞争力范文第3篇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为研究对象, 以近三年咸阳师范学院、广西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为调查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广泛阅读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高校学生能力培养、高等教育改革等方面的书籍和文献资料, 查阅2006年以来国家、陕西省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出台的有关文件、条例以及学院的措施和办法等资料, 为本研究提供政策和理论支持。

1.2.2 访谈法

根据本研究的需要, 走访了资深教授以及学院的领导和从事毕业生就业的专业人员, 了解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和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

1.2.3 逻辑分析法

根据调查资料和2006年至2008年咸阳师范学院、广西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进行处理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

2.1.1 三所高校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分析

就业率是现阶段考核学校办学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咸阳师范学院、广西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这三所学院培养的毕业生学历层次是本科。从以上三表可以看出近三年就业率不断在提高, 但近两年就业率却相对稳定。这与体育教育专业办学时间长, 毕业生综合素质较高, 社会认可程度较高关系密切。

2.1.2 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去向分析

从毕业生就业去向看 (表4) , 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毕业生就业主要还是在学校, 这主要是由于该行业工作稳定, 待遇有保障, 教师地位不断提高有关, 因此很受毕业生的青睐。二是到公司、企业就业的人数和比例不断增加。近年来, 随着就业市场的放开和我国体育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一些学生就业观念也发生了改变, 到公司企业就业的人数和比例也在逐渐增加。他们就业多选择在健身会所、俱乐部及其他与体育相关的公司企业。另外还有些毕业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人能力选择其他类型的公司就业。三是到政府机关就业, 特别是公安、部队系统居多。因为这些行业对毕业生身体素质要求较高,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有着这方面的优势。四是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近几年通过考研和毕业后自主创业呈现可喜态势。这说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积极进取、自主创新意识在不断增强。

2.2 当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困难

2.2.1 高校毕业生总人数逐年增加

据了解, 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达到495万人, 2008年高达559万人。就陕西省体育教育类而言, 形势也是如此。除一些老牌体育教育专业的学校外, 其他一些院校这几年也开始招收体育教育专业学生, 这种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与就业岗位有限增长的矛盾, 是体育教育类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变得更加激烈。

2.2.2 自身的劣势

毕业生所具备的专项素质和综合能力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部分毕业生专业思想不稳定, 对自己没有正确的定位, 专项技术水平不高, 综合素质能力不强, 这就导致就业时自身处于劣势。

2.2.3 期望过高

一些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 眼高手低, 这种求职心理限制了就业视野, 人为地把就业渠道变窄, 增大了就业难度。

2.2.4 就业还存在着结构不平衡的矛盾

一是从专业来看, 社会对外语、电子等专业需求旺盛, 而体育教育专业作为高校的长线专业, 由于社会需求量较少, 挑选余地小等因素, 毕业生就业面窄。二是从学历层次来看, 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学历层次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单位在招毕业生时, 都要求研究生学历, 这也使得一些本、专科毕业生的就业更难。

2.3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的途径

2.3.1 确立适应现代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

确立学生在体育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体育教育教学要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为重点, 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充分利用教育管理资源, 帮助学生学习、成长、成才, 关心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鼓励表扬学生的进步, 关注学生的学业。

2.3.2 竞争意识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实效性, 使学生的身心能够全面和谐地发展。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独特的个体, 需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理、正确地安排学生参与一些竞赛活动, 有助于加速某些社会化的内容过程, 使其多种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2.3.3 体育运动能力的培养

体育教育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 不断改进体育课的教学方法和练习形式,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运动环境, 多给学生练习的机会和时间。使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参加到体育活动中来。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乐观向上的意志品质。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 及时表扬鼓励,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鼓励参加各种体育运动和体育竞赛, 培养学生参与、拼搏、进取精神, 发展他们的体育运动能力。

2.3.4 讲解示范能力的培养

高等体育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的需求出发, 努力培养学生的讲解示范能力, 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充分利用体育课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 让学生轮流讲解示范自己所编写的内容。教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指导。建立起讲解示范能力的考试内容和方法。

2.3.5 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促进学生个性社会化

根据课的教材内容, 设计出学生自由组合制, 小组长负责制, 小组长轮换制等组织方法与形式, 强化体育教学中的组织教育效果, 使体育教学组织功能从自发状态, 提高到自觉状态。在体育教学中提供条件给学生, 让不同水平, 不同爱好和不同需要的同学组合成小群体进行练习, 使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亲切和谐, 使本来枯燥单调的练习做得生动、活泼、有趣, 激发学生创造进取的动机。

4. 结论

4.1 在最近三年里, 咸阳师范学院、广西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在整体上处于缓慢增长的趋势, 这也反映出就业压力的增大。

4.2 当前体院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困难大体分为以下四点:高校毕业生总人数逐年增加;自身的劣势;眼高手低;就业还存在着结构不平行的矛盾。

4.3 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方法:确立适应现代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竞争意识的培养;体育运动能力的培养;讲解示范能力的培养;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促进学生个性社会化。

摘要: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 对如何培养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竞争能力进行了研究, 得出以下结论:1、在最近三年里, 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在整体上处于缓慢增长的趋势。2、当前体院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困难主要有高校毕业生总人数逐年增加、就业存在结构不平行的矛盾等。3、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方法主要有竞争意识的培养;体育运动能力的培养、讲解示范能力的培养等。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就业竞争力,培养途径

参考文献

[1] 杨文轩, 杨霆.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4) :78-80.

[2] 王斌.人际沟通[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4) :56-57.

[3] 韩勤英.我国高市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状况与管理模式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3, 26 (1) :20-21.

[4] 朱汉义.从现代人才观析体育院校学生就业[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4, 18 (2) :57-59.

就业竞争力范文第4篇

【摘 要】高职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的就业竞争力教育是高职院校实行全面素质、能力教育的工作重点和难点。因此,校企要严格按照相关的合理合作方案,根据顶岗实习人才的实际社会需求和个人能力提升标准来切实增强其职业竞争力技能和职业教育水平。本文对高职顶岗实习生的科学化、系统化工作机制与可行性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顶岗实习生;就业竞争力教育;评估机制;人才培养模式

顶岗实习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一个关键性过渡阶段,其主要形式是学生在实践基地从事与企业员工相同的生产实践活动,以职业人的身份从事实际生产工作,承担相应工作岗位所规定的责任与义务。然而,由于社会经济制度、思想文化转型以及顶岗实习生本身思想等因素使得高职顶岗实习生就业竞争力教育工作构建机制面临着较大的挑战性,校企需要不断优化合作实施方案,顶岗实习生不断积极进行顶岗锻炼和教育,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提升就业竞争力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1.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多元化结构的不断发展以及思想文化多元化功能的不断展现,给高职顶岗实习生工作带来了较大挑战性,他们不仅要从顶岗实习工作中全面提升自我知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还要切实增强实习工作中的综合素质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而现在社会市场上的相关人事部门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各项综合指标能力与素质也提出了更大需求,要求应聘者不仅具备较强的行业认知能力、专业水准能力、全面发展能力、较准的市场信息预测判断能力、综合素质能力、专业背景能力、市场机遇和竞争力分析能力以及必备的求职技巧经验等,并且还能够在实际工作中保持积极乐观、充满激情的态度,进而对企业良好氛围环境的形成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笔者针对高职毕业生以及顶岗实习工作求职状况进行了调查问卷以及走访座谈分析得知,高职院校文科专业学生的实习工作单位大都集中在与第三产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相关的营销策划管理、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管理等工作,而对这些顶岗实习生最有实用价值意义的课程主要有专业实践课程和顶岗实习课程,最为欠缺的就是就业择业知识能力与基本的实际工作人际关系交往处理能力。据教育部相关调查部门显示得知,用人单位大都对顶岗实习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对高校开展顶岗实习这一做法也保持支持态度,认为通过顶岗实习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际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对于提升其综合素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在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下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现实意义

高职院校肩负着向社会输送大批集生产、建设、服务、科研开发与技术管理于一体的高端技能型专门复合型人才的责任和使命,因此,高校必须紧跟时代发展趋势潮流建设和方向,大力发展顶岗实习与工学结合、改革人才培养计划于一体的制度方案,在配合顶岗实习中切实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社会适应性实践能力,以此全面其就业竞争力水平。从顶岗实习生角度而言,顶岗实习计划对于提升其就业竞争力具有以下现实意义和重要作用:(1)顶岗实习是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能力的关键方法。高职学生虽然在学校课堂期间学到了较为重要的理论知识以及专业技能知识,但是却缺乏必要的实际性操作技能和将理论付诸于实践的能力,不利于学生的正常就业和择业发展。而通过必要的顶岗实习可以使得学生提前融入到社会工作环境中去,通过模拟环境下的真实职场来提前接触了解到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具体细节问题和优势之处,使其容易在岗位工作需求中不断科学合理地调整自我目标、完善自我知识储备,通过对目标职业岗位增加更多的理性认识来使其更容易过度到职工角色。(2)顶岗实习是增强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形成与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和相关执行方式来逐步进行,而顶岗实习模式可以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来提升学生对于未来职业工作的较强适应能力,有利于学生将职业技能理论知识有效转化为实际工作经验和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就业竞争力、就业协议择业率以及从业就业质量。(3)顶岗实习是帮助高职学生认识社会的重要过程。高职学生由于受到了较长时间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与感染,在刚毕业走出校门后通常会表现出较强的书生气息以及习惯性的校园思维,在进入社会工作后容易产生迷惑心理情绪,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性更是加大了心理挫折感产生的可能性,导致学生难以进行正确自我思想和职场定位,不利于其职业生涯规划的正常进行。据权威《麦可思研究》报告分析得知,通过专业的顶岗实习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提升其工作中的抗挫折能力,降低离职率,使学生提前适应社会工作环境,增强对于顶岗实习环境的感性认知度,并获取更多珍貴社会经验,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3.完善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视角下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可行策略

高校在面对校企及社会经济制度不断变革的今日,需要从多维思想化的角度出发,从根本上强化和规范各项顶岗实习人才培养和管理制度措施,切实做到全面促进高校学生顺利毕业、成功就业,因此,高校应该将如何提升顶岗实习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综合素质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对教育教学质量和社会潜在的挑战进行科学分析。

3.1创新顶岗实习模式,提高学生就业质量

顶岗实习模式对于提升顶岗实习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与实际教学效果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和现实意义,学校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校企合作计划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通过引进先进的“三段式”、“3+2”、“顶岗支教”、“集中于分散”等模式来实现顶岗实习的科学化发展。其中“三段式”模式能够将在校期间的实习模式分为“一年级见习”、“二年级短期实习”、“三年级顶岗实习”这三种,首先,专业指导教师要将学生科学合理分配到适合的工作单位企业,以此提升学生对于社会工作的感性认知和历史责任感,然后,学生可以通过模拟式的“打工工作法”来进一步接触企业,最后,校企通过实现合作来从根本上锻炼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以对其进行更加有效管理。“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顶岗实习”模式,此模式可以实现教学需要与企业实际条件相结合,以此带动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营销策划、文学以及管理等专业管理水平的提升,学校可以通过与权威性的大中型企业相合作来对顶岗实习生进行统一安排,以此提升其工作效率。“顶岗支教置换培训”模式是针对目前我国农村教师资格师资力量不足的前提下提出的理论模式,而学校则可以置换和对调顶岗支教老师来使得学生尽快适应教师的角色,以此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还可以提升其业务素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相应的社会责任感和思想意识,而基层教师则可以通过这一模式来转变自我创新思维,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3+2”学前专业顶岗实习模式则可以帮助顶岗实习生提前进行自我社会定位,有助于其准确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点”,目标在于全面锻炼学生的能吃苦、能耐劳、能拼搏以及敢奉献的品质精神,对于提升其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3.2完善顶岗实习相关的校企合作机制和多元评价机制

高校顶崗实习不是一项简单的职责和任务,它与学校、社会企业以及学生个人等方面有着紧密关联,是一项由多项复杂因素组合成的庞大的科学性系统,并且在实际工作中还会体现出较强的实践性、操作性、管理多元性、实习工作地点分散性、实习工作内容方式多样性等特征,对于提升学生的实际就业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不断使校企合作机制逐渐趋向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合理化的进程,在果断开展校企合作的同时,积极创新办学、顶岗实习就业新模式;并且还要不断建立健全完善的职工教育平台,使实习相关管理制度更加规范、科学,进而形成一种稳定高效、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体系,为顶岗实习生顺利就业择业提供足够制度支持和保证。其次,建立多元评价机制体系,全面提升顶岗实习生就业竞争力。在对学生综合评价指导管理体系构建过程中,需要将有效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科学合理地融入进去,通过不断完善评价策略来优化学生职业素质的考核途径和实习策略,实行高校指导专家教师与企业领导负责人“双轨道考核机制”的管理策略,从而引导学校、学生、家长以及企业形成共同参与、积极合作的评价体系,从根本上提升实习生就业竞争力和工作实力。

3.3强化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建设,规范师资教学队伍

顶岗实习基地工作氛围环境的好坏以及社会知名度、企业信誉度和质量水平的高低都会对高校顶岗实习效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而高校要在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前提下来对实习基地进行优化选择,在合作共赢中突出一定的科学规范化原则,而校企双方也要有计划性地对实习基地规模进行建设和规范管理,积极引进具有先进技术指导经验和管理经验的资深人员,通过签订具有协议法律性质的单位协议书来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以此全面拓宽学生就业渠道,维护本身的合法权益。此外,还要不断强化顶岗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实现科学化管理。高校需要对专业负责顶岗实习专业教师进行综合培训和指导,择优选择适应能力强、社会经验丰富、专兼结合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认真做好顶岗实习的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实践指导工作,切实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而高校专业指导教师还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计划任务书来对顶岗实习生进行远程指导,进而对其生活和思想进行积极分析指导,加强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的培育。 [科]

【参考文献】

[1]蒋建强,舒燕.高职院校顶岗实习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3(06).

[2]杨胜龙.论学生课题研究促进制度在专业顶岗实习中的实施[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3(10).

[3]杨慧敏.高职院校顶岗实习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培养的教学策略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2(12).

[4]李娟,姚芳芳.全面提升高职顶岗实习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2(12).

[5]肖蓉.提高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模式的有效途径探讨[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13(02).

[6]鲁春燕.高职学生顶岗实习心理危机干预模型的构建[J].科技经济市场,2013(07).

就业竞争力范文第5篇

1 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药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 实验教学在整个药学教育中占有很大比重, 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关键。但从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过于陈旧的教学模式不仅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还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禁锢。针对学生实习和就业过程中各个渠道中的反馈意见, 我们发现近些年药学专业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呈逐年下滑趋势, 且能进入科研院所等高层次岗位就业的学生很少。究其原因笔者认为, 这与以下因素不无关系。

1.1 基础差

现行高招制度的影响和诱导使得学生动手能力、责任意识缺失, 导致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高分低能, 只能说不能作, 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高中阶段的实验课在某种程度上便成为了一种摆设。

1.2 重理论, 轻实验

学生主观上没有认识到实验课的重要性, 客观上实验课所占学分比例少, 也没有严格的考核, 导致学生重理论, 轻实验。以我院药学专业为例, 实验课时占到理论课时的55.7%, 而实验学分只占理论课学分的26.3%。学生把实验课当做放松课, 实验前不预习或预习不充分, 实验时只按实验讲义中的实验步骤做, 而对实验现象、结果不求甚解;对失败的实验, 不问为什么, 也不会去重复做 (由于上课时间限制) , 只能抄袭实验报告, 应付老师。

1.3 实验操作不规范

基于以上原因使学生对老师的示范讲解不认真学, 致使在仪器使用和实验操作时随意性大、不规范, 再加上实验老师少, 不能一一纠正, 养成不良的操作习惯。

1.4 实验教学内容陈旧, 仪器设备过时

部分教师不关注医药企业的发展和企业对人才需求标准的变化, 一些新的实验手段、检验方法不能及时补充到教学中, 使学生知识闭塞。另外, 由于种种原因, 实验投入资金缺乏, 仪器设备不能及时更新, 导致学生学无所用, 到工作岗位上不能很快“上手”。

1.5 重复性验证性实验居多

目前我院的实验课仍附属于理论课, 虽各成体系, 但缺乏内在联系。各自安排实验内容, 且多以验证理论课为主, 教学目的单一化, 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利于学生系统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更不利于节约资源。

1.6 保姆式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由教师设计好实验方法、实验程序, 准备好试剂、实验器材, 告诉学生应出现的结果, 甚至实验报告也都模式化, 学生实验操作就是按部就班, 验证一下老师讲的结果。这种保姆式的实验教学, 使学生思维僵化, 不利于发挥主观能动性, 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 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无从谈起创新能力的培养。

2 改进措施探析

要实现成功就业、高层次就业, 就要改变现状, 使培养目标适合市场对人才的要求。药学是与人类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的专业, 根据笔者长期在一线工作的经验, 认为严谨的科学态度、熟练规范的操作技能及创新思想、创新能力尤为重要。首先要充分认识到我们将来的工作关系到药品质量, 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健康, 来不得半点虚假。只有掌握了规范的实验操作技能, 才能严把药品质量关, 在此基础上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就业层次、实现科学发展的保证。药学实验教学应以此来改进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就业竞争砝码。

2.1 树立科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规范实验操作, 培养和提高药学专业学生基本素质

2.1.1 思想重视, 行动落实

从新生入学抓起, 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 让他们了解药学工作的性质及重要性, 明确自己肩负的重要使命, 从而产生学习药学专业的自豪感和强烈的责任感;了解实验教学在药学学习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重视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 不放松实验课动手锻炼的实践机会,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1.2 规范操作, 提高技能

从基础实验抓起, 要让学生清楚, 规范的操作是今后药学工作和科研的基础。教师在示教时, 自己要做到操作规范, 一丝不苟, 引导学生开始就树立科学严谨的态度, 并及时指出学生操作中的错误之处, 使之养成良好规范的操作习惯, 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

2.2 尝试创新性实验教学模式[1], 以创新性的教学培养创新型的学生

2.2.1 改进教学内容

加强自身的学习, 关注本专业前沿的新知识新技术, 结合药学领域的实际应用, 对过时的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进行改进, 要把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理念贯穿到实验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将原来的单一实验进行整合, 开设综合性实验, 因其涉及较多理论知识和多种实验技能, 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 对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积极作用[2];重视实习环节, 可适当延长实习时间, 并注重实习的质量, 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2.2.2 改进教学方式

提倡新型教与学的关系, 改以往灌输式教学为以学为主, 教为辅的教学方式, 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不是死知识。通过每一次实验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如重视实验预习的效果, 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讲或做实验示范, 其他同学点评等方法;对不同的实验现象和结果, 引导学生认真分析, 善于总结;实验中遇到难题, 师生共同解决, 及时发现并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 从实验的成功和失败中体会学习、研究的快乐。

2.3 教学科研相结合, 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开放式实验教学

教学和科研是教师的基本职能, 以往本科生很少接触到科研工作。随着教学理念的转变, 科研与实验教学正以各种途径相互融合。二者相结合有许多优势[3], 既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又完成了科研任务, 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3.1 自主设计法的实验应用

由教师根据科研项目提出要求并给与启发式引导, 由学生实验小组经过查阅资料、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仪器和药品, 完成实验并写出实验报告。通过这种实验方式, 提高了他们的实验技能, 激发了创新热情、创新能力, 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责任心和团队合作意识。我院在引入自主设计性实验方面进行了尝试, 如自主设计法在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得到学生的积极参与。

2.3.2“STRP”培养计划

我院在2006年6月, 正式启动“本科生科技研究项目计划” (简称“STRP”) 。目标就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探索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院里每年还拨出专项经费, 用于支持、奖励优秀的学生学术科技成果, 凡在校本科生有兴趣的都可与教师联系参与, 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4,5]。

2.3.3“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6]

前面两种方式是个别学生参与, 涉及面较窄, 而导师制这种方式是让每位学生都能与导师“亲密接触”, 利用课余时间, 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锻炼, 既解决了老师科研人手的不足, 又使学生较早了解科研, 还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2.4 改革实验考核模式

过去的实验考核只占考试成绩的30%, 且多以实验报告为准, 没有注重实验过程的考核, 反映不出学生学习的真实水平和能力。为此我们以新的教学理念, 建立了一套科学完善的实验考核体系, 将实验考核单列, 由平时成绩 (60%) 、操作考核成绩 (40%) 二部分组成, 平时成绩又包括预习、实验态度、出勤及实验报告, 使学生重视实验过程和规范操作技能。

3 职能部门的配合、支持, 为创新性实验教学铺平道路

3.1 整体重组

改变以往各成体系的单科实验课程设置, 统筹安排, 减少重复性试验, 以利于知识的系统性;适当增加实验课学分, 也是提高学生上实验课积极性的渠道之一。

3.2 增加实验资金投入

改进落后的实验设备, 让学生掌握或了解先进仪器的操作, 进入工作岗位后, 能很快独当一面, 站稳脚跟。

3.3 探索开放式实验室管理

随着新的实验教学模式的开展, 原来按课时开放实验室已不能满足需要, 必须打破课时限制, 延长实验室的开放时间, 允许学生在课余时间进入实验室。如何既保证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 又能满足各层次学生的使用需求, 就需要有新的实验室管理办法[7]。

不破不立, 没有改革就没有发展, 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存。以创新性教学培养创新型的学生, 是高校学科建设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更是时代的要求。实验教学应充分发挥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 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 不断探索、改进实验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这也是高校的每一名教职工, 每一个职能部门的责任。一切工作以提高学生就业率为准绳, 全方位参与, 学校才能在市场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在严峻的就业压力下已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禁锢, 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药学人才正逐渐成为人力资源的主角。药学人才的培养应以用人单位的标准及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思想为宗旨, 在实验教学中融入创新理念, 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药学专业,创新性,实验教学,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彭万英.创新性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 2001, 18 (5) :73~74.

[2] 谷亚昕, 等.综合性实验教学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 2007 (11) :124.

[3] 周艳芳, 等.机能实验课教学与科研相结合途径的探索[J].医学教育探索, 2007, 6 (12) :1132.

[4] 康文艺, 等.八角茴香挥发油提取工艺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 (医学版) 2008, 27 (2) :6~9.

[5] 刘瑜新, 等.八角茴香种子和果壳挥发性成分[J].河南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9, 28 (2) :107~109.

[6] 梁君荣.实验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导师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6, 25 (11) :1417.

就业竞争力范文第6篇

(一) 校企合作1.0

进入90年代后, 随着改革开放地深入,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关键时期, 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呼声越来越高。1998年, 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高职院校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起来。因此, 高职教育从最初的建立就是为了满足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这种基于人才需求的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关系, 我们定义为:校企合作1.0。

这种校企合作的关系特点是: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学生进入企业工作, 但高职院校与企业是两个不同的生态, 具有不可逾越的鸿沟。除了企业在就业季来学校招募毕业生之外, 它们之间还没有建立更加紧密深入的联系。因此, 毕业就业的学生很难一下适应企业环境, 就业竞争力较低。

(二) 校企合作2.0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国家之一, 20世纪初, 美国的新西兰第大学 (Cincinnati University) 最先建立就业体验制度, 此后, 许多大学纷纷效仿, 相继引进这种教育制度, 并在理论、模式和方法上有所创新与发展。后来, 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 日本借鉴美国经验, 在高职教育中大力推广这种先进的教育制度, 就业体验在日本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在2007年4月文部省实施的2006年度 (2006年4月1日-2007年3月31日) 调查中, 开展就业体验活动的高等专门学校为60所, 开展比例达到98.4%。[1]就业体验 (Internship) 又称体验式就业, 即我国所称的企业实习。

2006年4月18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 (中办发[2006]15号) 规定:“支持企业为职业院校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实行校企合作的定向培训费用可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对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承担实习见习任务、培训成效显著的企业, 由当地政府给予适当奖励”。支付给学生的实习报酬可以在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时按规定给予扣除。这意味着在政策的保障和支持下校企合作迈开了真正的一大步, 高职学生可以在未毕业的时候进入企业真实的环境下, 利用所学的理论开展工作, 这个阶段我们定义为:校企合作2.0。

校企合作2.0版本的特点:企业为未毕业的高职学生提供了实习的机会, 高职院校学生可以在毕业前利用假期或由学校统一安排实习期, 直接参加企业一线生产、销售等实际过程, 不仅达到了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专业兴趣, 为自己以后适应企业环境和就业做准备, 还能为企业创造价值, 是一举两得的双赢活动。通过学生参与企业实习, 缩短了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距离感, 使毕业生更容易适应企业工作环境。同时, 企业也可为高职院校建立校内实训基地, 学生可以在上课期间模拟企业实践, 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这阶段的校企合作还停留在学生在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 学校与企业之间还缺乏更加主动的合作。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虽然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但还存在着学生所学课程内容与企业要求不匹配, 学校培养的能力与企业需求不一致等问题。

(三) 校企合作3.0

2004年, 我国高职 (专科) 招生237.43万人, 已同本科招生209.9 2万人不相上下, 高职院校基本完成规模建设。2005年, 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提出要努力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 并计划实施职业教育示范性院校建设计划, 投入大量资金重点建设高水平的10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010年, 又新增100所左右骨干高职建设院校。根据示范院校和骨干院校建设计划, 高职院校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与企业建立了更加紧密的关系。这一阶段除了企业对毕业生的人才需求, 在校学生的企业实习外, 企业与学校之间也建立了多方面的合作互动。如:为了提升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派遣老师到企业访工, 同时邀请企业方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参与高职专业建设的工作和参与部分教学过程等等。我们定义这一阶段的合作为:校企合作3.0。

在这个校企合作3.0中, 我们可以看到学校与企业的互动关系, 除了学生到企业就业与实习外, 学校的老师为了提升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 开始走向了企业, 通过访工接触企业一线的生产和销售等过程。同时学校也主动邀请企业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参与学科专业建设, 旨在培养企业需要的专业人才;为了提升师资实力, 校方还邀请企业有经验的人员参与部分专业课的教学过程。这样的校企合作模式无疑对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有一定的好处。但在这一阶段的校企合作过程中, 看似一个互动的过程, 实际上校方始终处于主体的地位, 企业方处于被动的地位。企业最看重的人才需求也不一定得到满足, 企业与校方联合培养的优秀毕业生, 不一定就到合作企业就职, 他们可以自由的选择就业单位, 企业在整个合作过程中, 往往投入大于产出。所以如何保障企业的权益, 让企业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合作过程, 并发挥最大化的作用呢?

(四) 校企合作4.0

高职院校为了巩固与大企业的合作联盟, 提升本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将校企合作推向了4.0版本的“订单式”合作。

订单式合作也有多种形式, 主要的方式是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 根据企业的需求定向招收学生, 针对这批学生的教育培养由企业和高职院校联合完成。他们除了学习学校规定的基础课程外, 还要学习企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和企业文化等, 这些课程由企业派遣相关人员完成, 实习就在企业内相应岗位完成。这个模式的优点是学生入学就有工作, 毕业后就去企业, 学校与企业招生与招工同步, 专业技能教育可以与一线工作同步, 实习与就业联体, 毕业后学生就具备企业上岗的工作能力, 订单式培养的毕业生非常贴合企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 在人才培养上, 校方与企业实现了无缝的紧密合作。

订单式合作方式得到了较好的认可, 也得到了一定范围的推广, 但是订单式合作需要企业一次性招收一个班的毕业生从事一种类型的工作, 对企业规模和实力要求较高, 并非所有的企业都能够达到这样的规模要求, 并且企业持续每年招收一个班的毕业生, 对企业的规模要求就更高了, 所以订单式合作只适合行业内规模较大的企业与学校的合作。

然而我国大型企业毕竟数量有限, 满足不了所有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在当前经济大发展的浪潮下, 尤其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指引下, 民营经济蓬勃发展, 广大中小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所以, 高职院校如何推动并开展与本区域内广大中小企业建立稳固又积极的校企合作关系, 推动毕业生的顺利就业, 也非常迫切而重要。

校企合作4.0的稳固合作, 给我们的启示是, 若要提高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积极性与主动性, 需要在合作机制中不仅考虑到合作对学校、学生的好处, 还要保证企业可以获得的权益, 即实现三赢!在订单式合作中最能保证企业的权益是毕业生的定向就业, 而与中小企业合作中无法直接复制订单模式, 校方和学生也不能保证毕业生就业的定向性问题, 所以校方需要进一步分析中小企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除了人才就业的需求之外的其他价值点, 并在三方合作中给予满足。

二、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校企合作4.0新模式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自2014年开始经过与多家中小企业的合作与沟通后, 发现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互联网营销工具日新月异, 企业营销模式迭代更新的周期不断缩短, 中小企业由于人才短缺, 缺乏对新营销的探索与研究, 很难适应新的营销竞争, 所以他们迫切需要与高职院校进行合作, 帮助其解决企业内部新营销的实际问题。

基于建构主义抛锚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我们提出了企业项目进课堂的新型教学模式:即通过引入企业真实的市场营销项目, 让市场营销专业的高职学生作为项目人员直接参与到项目的全过程, 将所学习到的营销知识, 直接应用于企业项目中, 并且在应用中提高技能。这种教学模式, 学生不仅能听到专业老师讲解营销知识, 还可以跟着企业项目负责人, 一般是具有丰富营销经验的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 学习其实践经验。学生可以将课堂上所学习的营销知识和企业管理人员所教的经验技巧, 快速应用于企业项目中, 使学生熟练掌握营销技能, 并在市场中得到成效的检验。

这就是我们尝试推行的, 在市场营销专业大二课程中邀请企业项目进入课堂的校企合作4.0新模式。这个合作过程, 不仅能使企业项目得以在课堂上执行, 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营销技能, 积累了实战经验, 也为学校提供了创新的高技能营销人才的培养模式, 是企业、学校和学生三赢的模式。

校企合作4.0新模式, 对企业没有规模上的要求, 只要企业项目对工作场地要求不高, 通过学生在多媒体教室或者学校实训室内能完成的项目都可以开展合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分组操作, 企业人员分组指导, 指导有针对性, 效果会更明显。对于操作示范性要求不是很强的项目, 指导时间上也可以灵活安排, 课堂上以学校教师指导理论课程为主, 课后约定时间或者通过微信群的方式由企业项目负责人与教师、学生进行线上沟通指导, 并在课后通过企业项目实践效果来考核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校企合作4.0新模式经过四年来的尝试, 形成了一套标准化的企业筛选标准, 组建了以万事利丝绸、姚生记食品、鸿雁电器等特色中小企业为主的一大批企业队伍, 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质量, 学生评价较好, 企业的参与积极性也较高, 已在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二级学院——商贸流通学院的各个专业得以推广。

三、继续推进校企合作模式创新的路径及对策

2017年12月,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 《意见》强调要利用市场合作和产业分工, 构建校企利益共同体, 形成稳定互惠的合作机制, 促进校企紧密联结。《意见》无疑将推动校企合作向更高层次演进发展。

校企合作从1.0到4.0以及未来向更高版本的演进发展中, 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合作模式的升级, 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因此, 高等职业院校营销类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 从高职院校的角度来看我们建议:

1.在兼顾学校、学生和合作企业三者权益的基础上, 着力推动校企合作往更高和更新模式发展。

2.基于高职教育服务产业经济的原则,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尽量优先选择与本地区的行业龙头企业进行合作。实力雄厚的企业在校企业合作过程中无论在技术资源和师资资源上的投入都会比中小企业有优势, 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有竞争力的就业环境。

3.与中小企业的校企合作过程中, 需要考虑既能够帮助企业解决眼前的实际问题又能实现培养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目的, 倡导三赢合作模式。

4.改革学生学习效果的考试评价方式, 结合企业实际项目, 根据实践的结果引入企业人员参与学习效果的评价。

摘要:“校企合作”作为一种新型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旨在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 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 近年来在高职院校蓬勃开展。然而在实践中, 往往由于多方面的原因, 很难做到一步到位深入融合。随着高职院校的深化改革发展, 高职院校对于校企合作的内生动力逐步加强, 以及经济转型发展推动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依赖性增强, 企业也进一步增强了对校企合作的意愿, 多种因素促成校企合作逐步向纵深演进发展, 在这一演进过程中, 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得以稳步提升。本文基于作者在知名外资企业可口可乐从事二十余年中高层营销管理实践, 主导可口可乐新营销实战, 推动可口可乐与浙江大学等多所高校的校企合作项目, 并在高职院校从事营销专业教学实践五年基础上, 针对“校企合作”演进这一问题, 采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比较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 , 试图从校企合作的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出发, 提出推动并维持深度校企合作方式, 探索高职院校营销专业如何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市场营销,校企合作,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刘奉越.日本高职教育“就业体验”的特点及启示[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职教通讯) , 2009 (5) .

[2] 金昱伶.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发展历程分析[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 2016 (4) .

[3] 胡兴兰, 宋汉珍, 孔小利.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办出示范性高职院校教育特色[J].石油教育, 2009 (4) .

[4] 吴爱珍.高等职业院校应用型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途径——企业项目走进市场营销专业课堂[J].中国商论, 2017 (18) .

上一篇: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历程范文下一篇:矿产资源补偿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