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给孩子一些时间范文

2023-09-16

多给孩子一些时间范文第1篇

1 给学生自由读书的时间

一些教师在语文课上只顾乏味地串讲, 无效地分析课文, 却忽视了学生的朗读训练, 更舍不得放学生自由读书, 俗语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只有多读多练才能提高语文成绩。课堂上安排五分钟让学生自读, 自己读书, 是学生检查阅读情况, 提高朗读能力和语文分析能力的重要时机。教师要大胆让学生去主动解读课文, 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中享受阅读的快乐。只有当学生享受到学语文的快乐时, 他们才可能有持久的学习兴趣。

过去, 我们总是担心讲不深, 讲不透, 喜欢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实际上学生不是在学课文, 而是在学老师对课文的心得体会。而许多老师的教学又完全是按教参的分析进行, 这就造成教学中的千人一面, 千声一腔, 使丰富的语文教育走向封闭僵化的死胡同。事实证明, 由于我们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由于学生自主读课文的时间太少, 学生对课文本身的认识并不真切, 思考并不深刻, 感受并不强烈, 所以尽管我们费尽心血, 效果并不是很好。可以说, 新教材的出现正是为了打破这种费时低效的局面。我们应该放手让学生专心读课文, 大胆发表自己对课文、对语文的看法。老师要做学生的“教练”, 而不是代替学生练。教学中, 让学生多一点时间读书, 在默读中思索, 在朗读中培养语感, 在即席发言中锻炼品才, 在写作中放飞思想;老师相机指导点拔, 激疑导趣。话不在多, 关键是说得恰到好处, 能够帮助学生打开一扇扇思考的窗户, 让学生充分感受学语文的快乐。

2 引导学生有独到的思索与质疑

改变教师唱主角的局面, 要让学生唱主角, 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学生。依据语文新课标的精神, 语文教学要摆脱师问生答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开展师生平等地参与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有师生之异, 无尊卑之别, 营造民主、自由的氛围,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由的思考、大胆地质疑。如教学《范进中举》一文时, 笔者要求学生认真读课文, 思考文中配图的作用与意义。学生观“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 一路上替他扯了几十回”这幅图后问:文章运用对比手法, 其中一点突出表现范进中举前后对岳父屠户前恭后倨的特点, 而图中的范进 (已经中举) 走在岳父面前, 有点扭着身子, 并回头看岳父为他扯衣襟, 表现出一种不好意思的样子, 把这一形象与范进对岳父前恭后倨的性格不太相符吧?又有同学建议:图中范进应是挺着胸, 仰着面, 迈着官步走在岳父面前, 才能表现范进中了举, 在岳父面前装大不恭的变色龙形象。如此独到的思索、质疑与探究实为一种创新精神, 要鼓励。这里值得注意的是, 我们教育的对象大都是正值花季的孩子。他们显著的特点是好奇心强、善问、求知欲望高, 但不免有稚童心。因此, 他们思考问题有时自觉或不自觉地带有天真、幼稚的特点, 甚至是片面的。如关心《木兰诗》, 有一同学问: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十几年, 为什么这么长时间没有谁发现木兰是女的?有的同学说:古代男人就是笨。也有同学认为:大概是古代妇女在外貌上同男人差别不太大, 因为古代男人蓄长发, 跟女的相似, 所以难分辨, 对吗?那位同学的质疑值得大家去思考探究, 但有些同学的分析还不成熟, 或者说是片面的。对此, 我们不要苛求责备, 而要肯定同学们善于思考探究的精神, 如此才能极大地调动同学们学习语文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学生作为不同的学习个体, 他们对教材总有不同的理解, 所以教师应在学生学习完知识以后, 鼓励学生针对老师讲授的知识能以什么题型出现, 并让学生互相有问有答, 那么学生对所滨知识就学活了, 教师加以点拨, 不可挫伤学生的质疑的积极性。

3 摄取多方面信息知识的“自由”

传统的语文教学, 学生囿于书本, 应付考试, 被动地接受知识, 这已与时代格格不入了。语文新课标提示:学生学习语文不再局限于书本, 教师不再是唯一传授知识者。如今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广阔, 接受知识的信息源也更为广泛。因此, 教师要允许学生自由摄取来源于多方面的知识信息。如可以从电影屏幕里获得知识。学生步入视频, 能够参加“第二起跑线”竞赛活动, 或者听专家知识讲座;也可以在导游小姐的带领下, 游览祖国名山大川、历史名胜, 聆听那些优美诙谐的解说, 熟记一些脍炙人口的佳句;还可以从熟知的优美的电视广告词中学修辞、学语法, 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去图书馆、阅览室, 读中外名著, 陶冶情操;读历史、天文、地理等书籍, 拓宽视野;读报刊杂志, 激活思维。当然也可以从电脑网络中获取知识。如学生预习课文, 在网络中了解作者的生平、文章的写作背景, 这样可以解决学习过程中的许多问题, 使学生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 极大地丰富学习内容, 扩大知识面。

4 选择学习语文空间的“自由”

这是针对课堂学习为绝对中心而言, 它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因此, 我们要重视创设课堂以外的语文学习环境, 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因为任何一块哪怕最贫瘠的土地上, 都有文化载体存在。生活的空间, 同样有很多文化载体。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文化, 尤其是课堂、校园以外的。在适当的时间要允许学生离开课堂, 走出校园, 拓宽学习语文的空间。如适时地走亲访友, 串串门, 也有利于学语文。因为访友串门能与各类人物侃谈, 甚至争辩, 这就有利于培养学生口语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另外, 还能从中了解各种各样的人和事, 学习群众的语言, 摆脱写作时千人一面, 语言干瘪的弊端。也可以根据需要, 搞一些社会调查, 让学生了解民风民俗, 提高他们思想认识水平, 丰富其社会阅历, 为今后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总之, 通过社会实践, 引进现实生活中的“活水”, 把“小课堂”与丰富多彩的“大社会”自然结合起来, 使语文与生活融为一体。美国一位教育家说的好: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要把语文课和生活联系起来。在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联系社会的生活实际, 让鲜活的生活之水浇灌我们的语文课堂, 让学生真正认识到, 学语文的过程就是认识和感悟生活的过程, 就是变聪明的过程, 是我们作为人的不可缺的生存状态, 是生存的需要。

多给孩子一些时间范文第2篇

有人说, 父母的奖励是一种最好的教育。我们一起讨论在家庭生活和教育中, 奖励孩子的几条建议。

一、奖励应该是多方面的

很多时候, 家长只是在孩子取得好成绩时给予奖励, 而忽视了孩子行为习惯、品德性格、情感心理等方面获得进步。这种关注的偏差对孩子的成长形成不利影响, 他们也随着家长一起, 重视成绩而忽略其他, 因此在追逐成功的路上障碍重重, 更多成功人士的成才经历来看, 对孩子行为意志、品德性格、情感心理的塑造更能帮助他成功。

所以生活中, 我们还应该关注孩子是否比以前更有责任感了, 更能坚持了, 更开朗了, 甚至不挑食了、坐得端正了等等, 这些都可以成为奖励的原因。而孩子的这些良好行为习惯、品性、情感会直接影响到他的学习。试想, 一个每天坚持完成作业、坚强开朗、智力正常的孩子成绩怎么可能会不好呢?而且这个好远比只有成绩可观要对孩子的未来有益, 职业发展需要知识, 更需要知识之外的素质, 比如品质、心理、能力等。

二、物质奖励尽量少用或者不用

很多家庭给孩子学习上的奖励是以物质享受方面的内容为主, 吃、穿、玩等。心理学家指出, 物质奖励会在无意中让人对这件事失去兴趣。有个笑话很值得我们深思, 说有一群孩子经常骚扰一个老头。老头终于想了个办法:他告诉孩子如果他们周二来的话能得到1美元, 周二孩子来了, 骚扰一阵, 并得到自己的报酬, 但老头告诉他们, 周三来他只能给25美分了, 他们周三来了, 也得到25美分。之后, 老头又告诉他们, 周四来只能给1美分时, 孩子说, 别做梦了, 后来再也没有来骚扰了。这个笑话是通过奖励让孩子不做某些行为, 达到自己的目的, 却也说明了一个问题, 长久的物质奖励会让孩子麻木甚至厌烦, 失去了奖励的意义。就学习而言, 如果孩子为了物质奖励而去努力学习的话, 那么学习本身不会让孩子感到任何乐趣不说, 想如果要好成绩家长就必须不断地奖励, 一旦失去奖励或者孩子对物质奖励不再感兴趣, 孩子的学习成绩就会下降。

此外, 今天的孩子生活已相当优越, 各种正常需求都已得到满足, 如果再以物质作为奖励手段, 一些“超需要”情况下的通病就会显现出来, 导致孩子的不良心理:一方面, 对已经拥有的东西不知珍惜, 养成败家子作风;另一方面, 没有的东西不论是否需要都会拼命追求, 产生不可抑制的物质欲望。

因此, 我们尽量把奖励当成是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的肯定, 奖励只是学习中产生的一个附加奖品, 或者是催化剂, 绝对不是学习的全部。

三、“另类”的奖励

前面我们讲到, 不能单纯一味地用物质奖励刺激孩子学习成绩。但是很多家长反映, 物质奖励是最看得见、拿得出的了。其实这是大人不动脑筋懒惰的结果。一般看来, 深受孩子欢迎的奖励有精神奖励、情感奖励、活动奖励和物质奖励等。精神奖励包括对孩子的成长表示鼓励、肯定、满意、赞叹、尊重、佩服和欣赏等;情感奖励包括微笑、拥抱、拍肩、关注、抚摸、鼓掌、眨眼等;活动奖励包括与父母一起去公园、一起玩、听大人讲故事、跟小朋友一起做游戏等;物质奖励包括买冰淇淋、球、书、杂志, 特别的零食、玩具、服装等。

采用多种奖励方式, 能够更好地达到鼓励孩子的目的。孩子越大, 父母越要注重情感和精神的奖励, 一定要尽量避免把奖励局限于“物质”领域。

看看学校里老师怎么奖励学生的, 家长可以借鉴。

这学期为了使孩子们能认真的听同学读书或讲话, 我经常摸摸听得认真的孩子的头, 效果非常好, 几乎全班学生在听同学读书时都会自觉拿起书同步无声地读。拍拍肩膀, 微笑拥抱, 这些家长完全可以用, 任何奖励都不能代替这种表示关爱的肢体语言, 因为孩子们对家长的这些举动感受最深。

学校里, 谁表现好, 老师通常会选他当干部, 这就是奖励他“权力”, 而给孩子主导权, 是最受孩子们欢迎的奖励方式。家长也可以奖励孩子当一天的一家之主, 比如买东西时让孩子决定, 让他有权力管理自己的家庭。这种方法之所以能起到奖励作用, 是因为它可以满足孩子被信任和被尊重的需要。

老师经常会向家长“告状”, 同样, 家长也可以是当着老师或同学的面表扬自己的孩子作为他近期良好表现的奖励。

作为最容易实施的口头鼓励, 家长一定不能吝惜。表扬孩子的这些话你会经常说吗?

1) 你真努力!

2) 干得好!

3) 你很了不起!

4) 你长大了!

5) 我为你感到骄傲!

6) 比以前更进步了, 继续努力!

7) 你学得真快!

8) 你自己会做了!

9) 你今天表现好极了!

10) 什么困难也挡不住你!

四、奖励要循序渐进, 持之以恒

万事贵在坚持, 切忌虎头蛇尾, 只有坚持不懈, 才会有成功的可能, 才可以走出柳暗花明来。个人养成一个好习惯, 好品性, 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家长对于孩子成长之路上的激励也应该是循序渐进, 坚持不懈的, 不能因为自己忙或者是孩子长大了, 便失去了奖励与寻找奖励形式的耐心。当孩子在开始学走路的时候, 家长都会无条件的为孩子高呼加油, 拍手叫好, 这时每位家长都是优秀的激励大师。然而孩子长大了, 家长疏忽了为孩子喊加油, 忘记了为孩子拍手叫好。于是, 得不到奖励的孩子以为自己不得父母的喜欢, 或者是无从知道自己在哪方面具有优势或者哪方面需要改进, 也就无从进步了。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多给孩子一点阳光吧, 那么孩子回报给你的将是最灿烂的未来。

摘要:成人尚且需要鼓励才能恢复上进之心, 遑论孩子了, 处在一个特殊的年龄段, 家长更是需要少些批评, 多些鼓励, 才能给孩子动力。家长给孩子奖励时, 需要注意四个方面:奖励可以针对各方面进行;少用或不用物质奖励;采用丰富的奖励形式;奖励需要持之以恒。

上一篇:道德讲堂活动通知范文下一篇:党课党的宗旨任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