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改液的成分范文

2023-09-22

涂改液的成分范文第1篇

1 钢铁的成分简述

1.1硅元素

作为钢铁的主要组成部分, 硅元素主要是以多种化合物存在的。例如, 硅化亚铁、硅化锰等化合物。此外, 在硅含量较高的钢铁当中, 硅的形式主要是以碳化硅的形式存在。尽管硅在钢铁当中主要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但是它对于钢铁的作用至关重要。因为, 硅不仅可以增强钢铁的硬度, 而且还可有效的提高钢铁的强度和抗氧化的程度, 提高钢铁的使用寿命。

1.2 锰元素

硫化锰, 是锰元素在钢铁当中存在的主要形式之一, 此外钢铁当中还可能存在有碳化锰或是硅化锰等较少的存在。因此, 可以说锰和硅的存在形式是比较相似的。而锰的主要作用在于增强钢铁的硬度, 减低其延展性。一般情况下高锰钢主要用于制造齿轮以及铁路的钢轨等工具。

1.3 磷元素

磷元素在钢铁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磷化亚铁或是磷化铁。磷元素在钢铁中的存在比较特殊, 因为它虽然也可以用于提高钢铁的硬度, 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当中, 却比较难以进行操作。因为磷元素在加入钢铁之后, 容易使得钢铁变得冷脆。当然也正是因为这种特性, 磷元素变成了轧钢时主要使用的方法之一。

2 钢铁的生产过程及区分

2.1 钢铁的生产过程。

钢铁主要是通过铁矿石炼制而成的, 其主要过程可以表现为在熔炉当中加入一定的焦炭和石灰石, 在经过初步的高温的煅烧和冶炼过程之后, 便可初步的形成生铁。因为在铁矿石当中, 铁是存在于化合物的离子当中的。所以在经过炼化之后理论上是可以得到纯铁的。但是由于在铁矿石在炼化的过程当中虽然可以分离出大部分的杂质, 却依旧会存在着微量的锰、硅、硫磷等元素。

2.2 钢铁的区分方式

对于钢铁的区分而言, 主要体现在其碳元素的含量上。如果在炼化之后, 碳的含量超过百分之二则称之为铁, 若是低于百分之二, 则便可称之为钢。此外钢铁的种类也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的, 包括:合金钢、不锈钢、耐热钢以及合金钢等等。因为在钢铁当中碳元素恒定的情况下, 只要将其中加入不同性质的微量元素, 钢铁便会表现出与之前完全不同的特性。例如:在钢铁当中加入一定的镍, 钢铁的耐冲击力便会比之前大大的增强, 使其在处于高温的状态时, 几乎不会出现任何的膨胀, 进而可以用于各种精密仪器的制作。在比如, 在钢铁当中适当的加入硅元素和锰元素, 便可使原来的钢铁变成合金钢或者是特种钢铁。此外, 还有其他不同类型的钢材, 不仅方便着我们的生活, 而且对国家安全建设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3 钢铁中不同成分的测定方法探讨

3.1 利用光电光谱法对钢铁的成分进行测定

所谓光电光谱法指的是运用光电光谱仪谱析标准的样品, 并在此基础上绘制出永久的工作曲线的方法。它是测定分析钢铁中不同成分的基本方法之一, 可以用来较为标准的校样钢铁当中不同的成分存在。这种钢铁不同成分的测定方法拥有许多的优势。在实践中, 不仅便于操作, 而且还具有便捷高效, 精密度和准确度高的特点。其主要的工作原理是, 在光电光谱工作仪中选定一条比较线, 并运用分析线强度和比较线强度之间的比值来对显示出的光谱进行定量分析。近年来先进的光谱直读仪已经实现了高能激光技术, 可以对样本进行激光放电, 并将其释放的能量以特定的谱线表现出来。

3.2 利用辉光放电光谱法对钢铁中的不同成分进行测定

辉光放电光谱法拥有其自身独有的优势, 由于它的基体效应较小, 受到的谱线干扰较弱, 所以在钢铁不同成分的分析当中, 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如美国LECO公司使用的GDS~750A辉光放电光谱仪, 利用这种仪器激发能量相对较低的特点可以对厚度在0.1mm至0.3mm的薄钢板进行分析, 进而在90秒之内快速的分析钢铁中不同成分的含量多少。

3.3 利用a系数在X射线荧光光谱法来测定钢铁中的不同成分

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法来测定钢铁中的不同成分, 不仅可以有效的减少钢铁的分析成本, 而且还具有快捷准确的特点, 因此这种测定钢铁不同成分的方法可以说是一种既经济又十分高效的方法。X射线荧光光谱法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经验系数法来对校正元素进行吸收, 进而使得X射线荧光强度可以十分准确的转换与之相应的浓度值。这种方法也是测定钢铁不同成分的比较常见的方法之一, 它仅仅需要非常少量的钢铁样本便可以得出测定的分析结论。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国际上以及利用超级计算机计算出了一整套较为广泛的关于元素的a系数, 基本上可以对类似于铝、铁、硅、锰等元素进行准确的分析, 并得出有效的测定结果。

4 结语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的今天, 钢铁作为一种生活生产的必须品, 已经涉及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钢铁中的不同成分进行测定分析, 不仅关系到人们的生活, 而且也关系到国家与社会的安全。因此, 不断的研究和推动测定钢铁成分的方法研究, 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摘要:钢铁容颜易受到腐蚀, 导致铁锈的滋生, 进而使得钢铁的使用寿命缩短。因此, 对于钢铁中不同的成分进行测定便显得至关重要了。因为这不仅关系到钢铁的使用寿命, 而且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钢铁,不同成分,测定方法

参考文献

[1] 鞠晨.新型含稀土热镀锌层的结构与耐腐蚀性能研究[J].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3.

涂改液的成分范文第2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油菜秆:经105℃烘箱干燥至恒质量, 于粉碎机粉碎, 过80目筛, 收集筛下物。

1.2 仪器和试剂

80目标准筛、粉碎机、JPT-2型电子天平、干燥箱、SZCL-3A型离心机、XRY-1型氧弹式量热计;无水乙醇 (AR) 、乙醚 (AR) 、乙酸 (AR) 、硝酸 (AR) 、硫酸 (AR) 、盐酸 (CP) 、碘化钾 (AR) 、重铬酸钾 (AR) 、氯化钡 (AR) 、氢氧化钠 (AR) 、淀粉 (CP) 、硫代硫酸钠 (AR) 、苯甲酸 (AR) 。

2 结果与分析

2.1 纤维素含量的测定

纤维素含量的测定方法采用硫酸-重铬酸钾氧化法测定[5]。碘化钾淀粉溶液做显色剂, 0.1 mol/L硫代硫酸钠滴定, 做平行实验3次, 取平均值。实验数据见表1。

纤维素含量计算公式:

式 (1) 中:k为硫代硫酸钠的浓度, mol/L;a为空白滴定所消耗硫代硫酸钠的体积, m L;b为溶液所消耗硫代硫酸钠的体积, m L;n为所取油菜秆的质量, g;24为1 mol C6H10O5的滴定度。

2.2木质素含量的测定

木质素采用氧化还原滴定法进行含量测定[6]。采用72%的硫酸水解, 碘化钾淀粉溶液做显色剂, 0.1 mol/L硫代硫酸钠滴定, 做平行实验3次, 取平均值。实验数据见表2。

木质素含量计算公式:

式 (2) 中:k为硫代硫酸钠的浓度, mol/L;a为空白滴定所消耗硫代硫酸钠的体积, m L;b为溶液所消耗硫代硫酸钠的体积, m L;n为所取油菜秆的质量, g;48为1mol C6H10O5的滴定度。

2.3 油菜秆的燃烧热测定

燃烧热采用氧弹式量热法对油菜秆热值进行测定[7]。本实验采用苯甲酸作为标准物, 按照雷诺作图法进行校正, 见图1。苯甲酸恒压燃烧热为-26460J/g (-3226.9k J.mol) , 铁丝燃烧热为-2.9J/cm忽略计算。

燃烧热计算公式:

Q总热量=QV·m+Q燃丝·m燃丝=W·△T (3)

式 (3) 中:QV为待测物质的燃烧热, J/g;m为为待测物质的质量, g;W为为量热计的水当量, J/K;△T为为样品燃烧前后量热计温度的变化值;K。

2.3.1 水当量的计算

苯甲酸0.9876g;铁丝14cm;△T=1.760℃

2.3.2 油菜秆的燃烧热

以苯甲酸为助燃剂, 油菜秆的的燃烧热测定结果见表3。

3结论与讨论

本实验选用硫酸-重铬酸钾氧化法和72%硫酸氧化还原滴定法分别对油菜秆中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进行了测定, 测得纤维素含量为42.69%, 木质素含量为19.57%。从本研究的结果可知, 油菜秆平均燃烧热为:1.561×104J/g, 明显高于稻秸13 977 J/g, 与麦秸15371J/g和玉米秸15 547 J/g的燃烧热相当;低于红松燃烧热16 565J/g、冷杉18 591 J/g和云杉19 338 J/g等植物的燃烧热[8]。将其换算成标准煤, 1 g样品相当于0.534 g标准煤。通过采用氧弹量热计测定油菜秆燃烧热的方法, 经过校正后的温度差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样品燃烧使量热计温度升高的数值, 实验原理可靠, 容易操作, 燃烧率达100%。该值的测定为人们更好地利用生物能源提供一个科学依据。

每年我国油菜秆产量十分庞大, 如果能够将油菜秆作为生物质能源加以利用, 就可以降低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的消耗强度。在当今世界主要能源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日渐枯竭, 化石能源的有限性和过度地开发利用已对环境造成了严重地污染等诸多问题, 制约了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此类清洁生物质能产业, 将是未来新能源开发利用的一个新途径。为了开辟农业废弃物利用的新途径, 提高油菜产业附加值, 以期最大限度地利用生物质资源, 减少植物秸秆因处理不当而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开发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摘要:选定硫酸-重铬酸钾氧化法和硫酸氧化还原滴定法分别对油菜秆中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进行了测定;采用氧弹式量热法测定了燃烧热。旨在为合理开发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提供帮助。

关键词:油菜秆,纤维素,燃烧热,测定

参考文献

[1] 陈兆波, 余健.我国油菜生产形势分析及科研对策研究[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0, 32 (2) :303-308.

[2] 药林桃, 曹晓林, 陈盾, 等.江西省油菜机械化生产模式与应用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4, 42 (25) :8840-8842.

[3] 涂玉琴, 戴兴临, 汤洁, 等.江西油菜产业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 2010, 22 (2) :11-15.

[4] 宋新南, 房仁军, 王新忠, 等.油菜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 2009, 24 (6) :984-989.

[5] 熊素敏, 左秀凤, 朱永义.稻壳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测定[J].粮食与饲料工业, 2005 (8) :40-41.

[6] 王金主, 王元秀, 李峰, 等.玉米秸秆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测定[J].山东食品发酵, 2010 (3) :44-47.

[7] 东北师范大学.物理化学实验[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45-49.

涂改液的成分范文第3篇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仪器

OBLF光谱仪是按照现代化的工艺和技术, 设计和制造的真空火花发射光谱仪。这种光谱仪用于金属样品中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含量的定量分析和验证鉴定。需要分析的金属种类和被分析元素的数目, 取决于根据用户需要设计的光学系统;

1.2 实验条件

1.2.1 氩气供应要求

分析样品时必须用到隋性气体氩气, 只有纯氩气 (含Ar99.997%) 及更高纯度的氩气可用。

1.2.2 样品处理

样品激发之前必须将其磨光。样品必须在清洁的、规范的砂纸上磨 (没有先前激发处理留下的激发的痕迹) 。样品表面不能被抛光 (适时更新用过的砂纸) 。必须确保样品在磨的过程中没有过热 (样品应该与砂纸只有短暂的接触) 。

1.2.3 温度

光谱分析仪的温度要在允许范围之内。因为随着检测过程的持续进行, 激发台的温度会随着检测次数的增多逐渐上升。并且对试样表面的处理, 如磨、碾等, 会使得试样的温度也升高, 这也可能会对检测结果的正确性产生影响

2实验方法及实验设计

2.1 实验方法

对于铸造生产的铸铁样品, 利用火花发射原子直读光谱法, 使用oblf直读光谱仪GS1000, 在不同的检测分析样品的化学成分, 通过与已知成分数据对比分析, 或多组检测数据对比, 在minitab软件中, 计算数据偏差, 从而判断出各个因素对成分检测结果的影响, 得到影响检测结果的主要因素。

2.2 实验过程设计

2.2.1 人员

4名操作人员在同一标准化曲线下, 对4个标准样品的C元素进行检测, 每人检4次报告值。采用双因子方差分析, 得到重复性和再现性结果。

2.2.2 样品均匀性

对生产样品的每个面激发8次, 两个取均值。厚度方向每改变0.3mm, 检测一次, 共3个激发面。

2.2.3 白口化组织

对样品的白口化组织进行金相分析, 判断其白口化组织对成分检测的影响。

3 结果与讨论

3.1 人员分析

选取同一次标准化曲线时间段4天内的247B、248D、GBW01142 GBW01144共4个标样C元素, 每人检4次的报告值。

采用双因子方差分析, 得到重复性和再现性的结果如表1所示:

重复性为3.00, 再现性为0.56。分析得知人员不是主因素, 占比16%。

3.2 样品均匀性

分别使用完全标准化样品、标准样品及生产样品, 每个面激发8次, 求2个的均值, 再在样品厚度方向减少0.3mm、0.6mm, 分别检测, 结果如表3所示:

得知控样的均匀性很好, 且在厚度方向0.3mm内, 无显著性差异。

4实验改进

由前可知C含量主要波动因素为如下三个方面:

汇总波动量0.044与某个曲线时间段的符合波动0.046相近。

4.1 人员误差改进

新进人员经考核, 通过后方可上岗, 保证操作人员对检测方法的熟悉和落实。保证对:完全标准化、标样验证、控制样品检测等次数足够。

4.2 样品均匀性控制

磨样制样过程中, 保证样品处理的均匀到位, 同时样品厚度不应小于2mm。

4.3 样品组织控制

电炉上面, 改为铜板作为激冷试块, 提高激冷速度提高样品的白口化程度。 (铜板定期加工机铣表面, 使样品表面平整) 。

摘要:利用Minitab等数据分析软件, 分析判断出对光谱检测铸铁化学成分过程中, 质量的影响因素及重要性。针对检测过程中使用的OBLF光谱仪, 对检测过程中的环境因素、设备稳定性、以及人员的影响, 分别作出评定, 得出光谱检测过程中对质量影响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光谱分析,化学成分,铸铁,Minitab,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 黄天佑.铸造手册 (M) .造型材料.4 (3) .

[2] 献忠, 丘愈.电火花直读光谱法测定低合金钢中碳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J].光谱实验室, 2003, 20 (3) :386-390.

[3]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计量局.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指南.中国计量出版社, 2002.

涂改液的成分范文第4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收集我院在2008年7月至2011年7月期间收住的114例住院输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分别调查18例输注全血患者的用血总量, 96例输注成分血患者的输注成分 (红细胞悬液, 新鲜冷冻血浆等) 及用量, 血库发血记录, 以及患者住院病历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记录等。

1.2 方法

采用输血反应回报单的方式对临床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

2 结果

调查输注全血治疗18例, 共输全血7200m L, 发生输血不良反应1例, 不良反应率5.6%, 输注成分血治疗96例, 输注红细胞悬液62例, 共8600m L, 输注新鲜冷冻血浆34例共5600m L, 发生输血不良反应2例, 不良反应率2.1%。

3 讨论

输血是临床治疗和抢救急诊病人的重要医疗措施。由于人类的血液组成成分的复杂和多样, 2个人之间完全同型的血液几乎不存在, 这就会使受血者存在可能发生多种不良反应的潜在风险。而人类自身的血液是有限的, 以现在的科技手段还不能进行人工合成, 只能来源于自身, 因此, 人的血液是很宝贵的,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合理的利用有限的血液资源[3]。成分输血是根据血液中的各种组成成分的密度不一样, 采用用物理或者化学的方法将血液中的各种有效成分进行分离分别制成纯度或浓度较高的制剂, 根据临床上患者的病情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输注治疗, 避免了有效成分以外的不需要的血液成分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6]。例如贫血患者需要输注红血球, 输全血则血液中的白细胞和血小板等会使受血者产生免疫反应的机率大大增加, 输血治疗的弊就会大于利。而进行成分输血的话每次输注都除去了不是患者所需要补充的其他血液成分, 降低了发生不良反应的机率, 而且有效成分的含量和纯度都很高, 治疗的针对性强, 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同时成分输血输注的量与输全血相比大大减少, 从而减轻了心脏和血管的负荷, 有利于患者病情的恢复, 也节约了血液资源。临床上常用的制剂有红细胞制剂、白细胞制剂、血小板制剂及血浆和凝血因子制剂等5大类。综上所述, 输注成分血进行治疗的优点主要是: (1) 高效:有效成分的含量和纯度高、针对性治疗效果好。因为每一种血液成分制剂在制备的过程中都是经过分离、提纯、浓缩的容量很小, 但是有效成分的浓度和纯度很高, 可以很好的提高临床疗效, 比如:400m L全血加50m L保存液总容量为450m L如果制备成2U的浓缩血小板的容量却只有30~35m L, 容量大大减少了, 而按量却有全血中60%以上的血小板。 (2) 安全性高:全血的成分复杂, 引起各种不良反应的机会多。成分输血可以避免将不必要的血液成份输入患者体内所致的不良反应。由于病毒不是均匀的分布在血液的各种成分中, 因而各种血液成分传播病毒的危险性不同, 病毒通过白细胞传播的危险性最大, 血浆次之, 红细胞和血小板相对较小, 而使用单一的血液成分就能够降低因输血而导致的血液传播疾病和性传染病的发生, 提高输血的安全性[4]。 (3) 使用方便节约血液资源:血液成分制剂的稳定性好, 易于保存和运输, 全血白细胞中的粒细胞不容易保存而血小板只能保存在 (22±2) ℃且震荡条件下与全血的储存条件不相同而且相对全血的需要量少很多, 使用方便, 例如:白细胞制剂、浓缩血小板制剂、血浆等几种血液成分的制剂, 可以分别输给几个需要不同血液成分的患者, 这样既有利于疾病的治疗, 又能充分利用不同的血液成分。节约了血液资源。 (4) 价格便宜, 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因此, 我们要重视成分血在临床治疗中的推广和应用。在医院临床的各个科室树立成分输血的意识, 最大限度的发挥血液的利用价值, 提高临床上输血治疗的安全性。

摘要:目的 探讨成分血在临床输血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和对输血不良反应的预防情况。方法 选择我院2008年7月至2011年7月期间收治的临床上给予输注全血及输注成分血治疗的1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对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调查输注全血治疗18例, 发生输血不良反应1例, 不良反应率5.6%, 输注成分血治疗96例, 发生输血不良反应2例, 不良反应率2.1%。结果 几年来医院全血用量大幅下降, 成分血的用量达到99·43%。结论 输注全血治疗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明显高于输注成分血治疗。应用成分血进行输血治疗可以有效的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同时可以节省血液资源。

关键词:输血,不良反应,全血,成分血

参考文献

[1] 刘备叶, 覃灵芝, 曾凡萍.临床输血情况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 13 (20) :2752~2753.

[2] 江朝富, 崔徐江, 汪传喜.现代成分输血与临床[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3] 吴彩霞, 吴岩.浅谈成分输血[J].中国社区医师, 2007, 9 (1) :3~4.

[4] 阳光辉.输全血与成分血引起非溶血性发热的临床观察[J].华夏医学, 2006, 9 (6) :1134~1135.

[5] 王培华.输血技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181.

涂改液的成分范文第5篇

1 2岁至3岁儿童语言中表修饰的句法成分发展迅速

2 岁以前儿童的语言还局限在单词句和电报句的阶段。

单词句指儿童用一个单词来表达一个比该词意义更为丰富的意思。单词句的表达和理解必须和当时的情境紧密结合, 比如:当儿童说出“妈妈。”可以理解为“这是妈妈”、“我要妈妈”、“妈妈快过来”或“妈妈在干什么”等。在单词句时期, 儿童实际上并没有关于句子结构和语义范畴方面的知识, 只不过是用单词对整个情境做笼统的表述。

电报句是约从1岁半到2岁开始的由双词或三词组合在一起的语句。这种句子在表达一个意思时虽比单词句明确, 但其表现形式是断续的、简略的, 结构也是不完整的, 像成人的电报。它是把两三个词组合起来粗略表达语义关系。如:“妈妈抱”、“娃娃排排 (坐) ”等。这时的儿童主要使用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实词, 而具有语法功能的虚词, 如连词、介词等很少使用。

从组成成分来看, 单词句和电报句仅仅是几个词的组合, 主要是使用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实词, 还谈不上修饰性成分。有时即使是形式上似有修饰语, 如“老伯伯”、“小朋友”等, 实际上还是把整个词组当作一个名词来使用的。

2 岁以后的儿童语言开始快速发展, 这一年龄段的儿童在运用语言方面已取得显著进步, 已经掌握语言系统和基本语法规则, 具有了一定的词汇量和一定的语言运用技能, 开始能用比较完整的句子与人交往, 能运用语言进行一般日常语言交际。这一阶段的语言不仅在句子长度上有了明显的增加, 已经有结构完整的句子, 而且出现了多样的修饰成分, 在形式上开始有了极大的丰富和完善, 进入了蓬勃的发展时期。

2 岁以后, 儿童语言中的修饰性成分开始迅速发展起来。在语言中对中心语起各种修饰、限制、补充作用的句子成分开始大量出现, 表修饰的词也表现出多种多样的表达功能。为了体现出2~3岁的儿童语言中的典型特点, 在记录的语料分析中, 略去了2岁前的儿童语言中的多见现象, 如独词句“星星!”“吃吧。”等, 着重描写2~3岁这一年龄段语言中修饰性成分的发展情况, 就不考虑句子的结构形式是否完整, 是单句还是复合句的问题, 仅从修饰语的角度说明本年龄段的修饰语的发展情况。语料统计分析从年龄分布来看, 有修饰语的句子在2岁、2岁半、3岁的比例分别为58.3%、64.8%、76.9%。到3岁的时候, 儿童语言中已经近80%的有修饰语的句子了。

2表修饰的句法成分的发展

根据修饰性成分和中心语的意义关系, 把句子中的修饰性成分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2.1 定语

在本次语料整理中, 共得有定语的句子1306句, 占所有语料的55.4%, 其中单词作定语的有984句, 占全部语料的41.7%, 短语作定语的共有506句, 占全部语料的21.5%。这些句子中定语的组成成分数量从单词到短语, 定语的组成层次从单层到多层。

2.1.1 单层定语

(1) 单词做定语。

定语根据其与中心语的语义关系可分为描写性定语和限制性定语。

(1) 描写性定语。

描写性定语的作用主要是描绘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 突出其中本来就有的某一特性, 使语言更加形象生动。本次语料中描写性定语中出现得比较多的是关“大、小、新、好、坏、红”等形容词, 反映出本年龄段儿童对物体特征的认识还存在着局限, 还简单停留在颜色、大小等几个方面。

(被试看画册) 这小熊, 这大熊。 (2*0)

(被试跟小朋友比鞋) 我是新鞋, 你是不漂亮的鞋, 我是漂亮的鞋。 (2*5)

(2) 限制性定语。

限制性定语的作用主要是给事物非类或划定范围, 使语言更加准确严密。限制性定语由名词性词语、动词性词语、代词性词语等形式组成, 在本年龄段中主要体现在表示人或事物的领有者和数量上。

(被试跟爸爸一起看电视) 爸爸你看, 这是哪吒的爸爸。 (2*0)

(放学了, 又有三个小朋友被家人接走了, 被试说) 三个妹妹都走掉了。 (3*0)

(2) 短语做定语。

短语做定语是定语复杂化的一种表现。

主谓短语 (被试跟取样人说到自己家的事) 妈妈讲的故事好听, 爸爸讲的故事不好听。 (2*5)

动宾短语 (被试手拿瓶子模仿搽手) 搽手的药。 (2*0)

(有小朋友哭了, 被试说) 好哭的小朋友不听话。 (2*5)

联合短语 (被试画汽车) 许多许多的轮子。 (2*5)

偏正短语 (被试找不着饼干) 饼干吃完了?给这个洞里的老鼠吃完了? (3*0)

(被试跟小朋友比鞋子) 我家有好漂亮的鞋子。 (2*0)

2.1.2 多层定语

多层定语的排列次序比较复杂, 因为多层定语的次序总是按逻辑关系来排列, 所以多层定语的出现和发展反映了儿童逻辑关系的发展。多层定语在本年龄段出现得也比较多。大部分为两层定语, 三层的也有少量出现。从组成的次序来看, 本阶段儿童对多层定语的排列次序掌握得已经很好, 基本上没有出现使用上的错误, 这说明2~3岁儿童对简单的主次逻辑关系已经掌握了。例: (被试甲给被试乙石子儿) 给你一个石头, 给你一个小石头拿着。 (2*5)

2.2 状语

在本次语料整理中, 共得有状语的句子1042句, 占所有语料的44.2%, 其中单词作状语的有828句, 占全部语料的35.1%, 短语作状语的共有396句, 占全部语料的16.8%。

2.2.1 单层状语

单层状语的意义类别也可粗分为描写性和限制性两类。本阶段儿童语言中的状语几乎都为限制性状语形式, 而且多表现在时间、否定、程度、范围、方式上, 说明2~3岁的儿童语言还很欠缺, 还未学会对用丰富的语言来生动描述动作的情态。

单词状语

(被试把枪给取样人) 这个枪你要不要?我的枪太大了。 (2*5)

(被试喊小朋友) 老师讲, 不许动, 不给骑马。 (3*0)

短语状语

本年龄段的短语状语大部分由介词短语充当, 由介词“把、跟、给、叫”等和名词性成分组合, 表示动作关涉的对象。其次表现为偏正短语。

(被试看见有小朋友打架) 他们俩在打架, 我给他们抓起来! (2*5)

(被试挠脖子) 叫蚊子咬的。 (3*0)

2.2.2 多层状语

多层状语的排列次序不太固定, 次序完全取决于谓语内部的逻辑关系和表意的需要。和本阶段的多层定语相比, 多层状语在层次的数量发展上明显快于定语。

(被试要求取样人拿小球) 你帮我把两个都拿着。 (2*5)

(妈妈让被试帮忙扔垃, 被试说) 我一家伙把它甩到 (垃圾) 桶里去。 (3*0)

多层状语最初在2岁半年龄段中出现, 说明儿童对语言中多层状语的掌握年龄要稍迟于单层状语, 但多层状语在2岁半至3岁这个年龄段发展很快, 到3岁时, 多层状语的层次已经达到四层。如“他干什么现在还不回来? (3*0) ”

2.3 补语

在本次语料整理中, 共得有补语的句子804句, 占所有语料的34%, 其中单词作补语的有706句, 占全部语料的29.9%, 短语作补语的共有196句, 占全部语料的8.3%。在语义关系的类型中, 除了可能补语没有出现, 其他几种都出现了。

(1) 结果补语。

结果补语在本阶段出现得比较多。常见的有“疼、饱、好、完、烂、破、碎”等, 多由形容词充当, 也有少量的动词, 如“死、懂、倒”等。

(被试讲自己摔了一跤) 跌疼了。 (2*0)

(妈妈说, 老爷爷病死了。被试问妈妈) 病死干什么呀? (2*5)

(取样人问被试手怎么了, 被试说) 手给小朋友抓破了。 (3*0)

(2) 程度补语。

本阶段出现的程度补语数量比较少, 形式上也仅出现了“死、一点”两种情况。

(取样人抱着被试在下过雨的路上走, 被试见地上的树叶说) 这树叶脏死了。 (2*0)

(取样人搬自己的小椅子) 这个小一点, 坐这个好。 (2*0)

(3) 状态补语。

本阶段的状态补语的形式多为状中结构, 由“好、最、多、老”等加形容词构成。

(被试告诉妈妈) 我吃饭了, 长得好高好高哟! (2*5)

(被试站到小椅子上) 我站得最高。 (2*5)

(4) 趋向补语。

趋向补语在本次语料中出现得也非常多, “来、去、出去、进来、过去、过来”都出现了。

(被试指着地上的洞) 这里有一个大洞, 掉下去妈妈就拉不上来了。 (2*5)

(被试跟小朋友打球) 打过来, 打过去。 (2*5)

(被试拉被子睡觉) 从这里钻进去睡觉。 (3*0)

3 2~3岁的儿童语言中表修饰成分发展小结

3.1 修饰性成分由无到有, 发展迅速

2岁以前儿童的语言还局限在不完整句阶段。单词句和电报句的表面结构都不完整, 仅仅是一个词或两三个词的组合, 表现形式是断续的、简略的, 只能表达粗略的语义关系。到了2岁左右, 儿童开始能够说出结构完整的句子, 但其中仍有大量的无修饰性成分的简单句。

2岁以后, 儿童语言中的修饰性成分开始迅速发展起来。本次语料中有修饰性成分的句子占全部语料的90.8%, 表修饰的成分达3993个。从年龄分布来看, 有修饰性成分的句子在2岁、2岁半、3岁的比例分别为58.3%、64.8%、76.9%。到3岁的时候, 儿童语言中已经近80%的有修饰性成分的句子了。

注: (1) 括号内为此类型总句数。 (2) 表内百分比为占此一类总数的百分比, 如“17.3%”为2*0年龄段短语定语占所取语料中所有短语定语的百分比。

从修饰性成分句法成分的角度上来看, 有定语的句子有1306句, 占所有语料的55.4%, 有状语的句子有1042句, 占所有语料的44.2%, 有补语的句子有804句, 占所有语料的34%。除了个别的语义类型 (如可能补语) , 定语、状语、补语中的其他类别在本年龄段都已经出现了。充当这些修饰性成分的句法单位不仅有单个的词还有短语, 甚至在定语、状语的层次上还出现了单层和多层的区别。本次语料中就出现了多为四层的状语形式:

他干什么现在还不回来? (3*0)

从表修饰的词的表达功能上看, 修饰性成分几乎也已出现了所有的类型。

3.2 修饰性成分在此年龄段的发展有由简单到复杂的趋势

在本次语料中, 表修饰的句法成分定语、状语、补语的组成单位从单词到短语, 层次由一层到多层, 体现出了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趋势 (见表1) 。

从表1可以看出, 随着年龄的增加, 复杂的句法成分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

3.3 修饰性成分的各类型在此年龄段呈现出发展的不平衡性

虽然修饰性成分的各种类型几乎在本年龄段的儿童语言中都已经出现, 但每种类型的发展状况却不相同。

所取语料中, 有定语的句子占所有语料的55.4%, 有状语的句子占44.2%, 有补语的句子占34%。从复杂性来看, 定语中单词作定语的占全部语料的41.7%, 短语占21.5%, 多层定语占定语句的11.9%;状语中单词占35.1%, 短语占16.8%, 多层状语占状语句的9.3%;补语中单词占29.9%, 短语占8.3%。

结合上面表1中的数据, 可以看出:

(1) 本年龄段儿童语言中定语的使用多于状语和补语, 补语出现得最少。定语发展迅速, 快于状语、补语。 (2) 本年龄段儿童语言各类型中单词充当的修饰语的数量远多于短语充当的修饰语的数量, 单词做修饰成分的发展快于短语。 (3) 在本年龄段的儿童语言中, 多层定语的出现早于多层状语, 多层定语的使用也频率也高于多层状语。

3.4 修饰性成分的发展和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密切联系

2~3岁的儿童思维的精密度提高了, 对外界感知的程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扩大。他们已经开始认识到事物具有一些固有特征, 事物之间存在着差别, 认识到事件之间存在着某些逻辑上的联系, 已经学会了区别和表达意义的细微差别, 反映在语言中就表现为修饰语的发展。如:用“大小、颜色、新旧”等来区分事物的外部特征, 用“程度、状态”等来表现动态特征, 用结果补语来反映因果关系, 用表时间次序的词来表示动作的先后。可见, 正是因为儿童年龄的增长、认知能力的增强, 修饰语的使用范围才可能不断扩大。所以修饰语的发展是和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

摘要:2~3岁是儿童语言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 有着最典型的阶段过渡性。本文综合采用了心理学方法和语言学方法, 从修饰性句法成分的发展方面来进行2~3岁年龄段儿童语言的具体分析。这一阶段的儿童语言中修饰性成分由无到有, 由简单到复杂, 几乎出现了所有的类型, 发展迅速, 反映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儿童语言,修饰,句法成分

参考文献

[1] 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 (修订版) [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涂改液的成分范文第6篇

2000年, 美国新成立的“美国精明增长联盟”, 首先确定了精明增长的核心内涵, 即最大化合理利用城市现有空间, 减少盲目扩张;加强对现有社区的重建, 对工业用地重新开发;控制城市建设的集中化, 减少基础设施、房屋建设和使用成本[1]。

土地利用率的提升可以有效控制城市扩张, 实现生态环境、城乡建设与人们生活水平有机协调发展, 而精明增长就是提高土地利用率的一种方式[2]。

精明增长的实现目标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1) 加强对农村土地的保护和有效利用; (2) 提升对环境的保护力度, 这里环境主要分为两方面: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 (3) 加速城市经济建设发展; (4) 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上述目标的实现, 最终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精明增长的实施遵循下列10项原则: (1) 土地混合使用制; (2) 房屋设计方面以紧凑型为主; (3) 房屋质量标准需满足各收入层次人的需要; (4) 社区建设需适合步行需求; (5) 具有自身特点, 富有创新性特色的社区; (6) 对原生态自然环境区域进行保护; (7) 对现存社会进行创新改造; (8) 选择多种交通方式; (9) 城市快速发展的趋势; (10) 大众参与。

2. 模型建立

2.1 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种将一组给定的相关变量通过线性变化为另一组不相关变量的数学变换方法, 从而将新变量按照方差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排列[3]。

假设, 别代表各因素指标, 通过主成分分析法, 将多因素指标化为主成分指标, 建立关系矩阵如下:

然后, 利用以下步骤进行结果计算[4]: (1) 计算相关系数矩阵; (2) 计算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3) 确定主成分贡献率; (4) 计算主成分权重; (5) 得到主成分综合指标。

通过上述过程, 将影响城市精明增长的多项因素指标化为经济、环境、能源三个主成分因素。

2.2 3E协调度理论

设3E系统由经济、环境、能源三个子系统组成, 各子系统的实际状态或发展水平分别由来表示, 而3E系统的整体发展水平由来表示[5]:

而各子系统的单系统协调度定义为[6]:

则3E系统整体协调度为:

最后根据系统协调度等级来衡量一个城市精明发展的程度。

3. 模型评价

(1) 本文主要建立了一个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主成分分析 (PCA) , 将多个因素转化为三个原则, 来综合衡量一个城市是否实现精明增长。一般来说, 考虑的因素越多, 衡量的精度就越高。基于精明增长的十项原则, 本文基于精明增长十大原则选择10个代表性指标, 它可以保证更高的准确性, 也可以为决策者提供一个很好的参考。

(2) 本文通过结合3E各子系统和整体发展状态的对比来定义协调度, 从而能保系统协调度内涵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具有一定实际意义。

摘要:基于主成分分析法, 本文将影响一个城市是否实现精明增长的多重影响因素化为经济、环境、能源三个综合指标, 并利用3E协调度理论来衡量一个城市是否实现精明增长, 从而为一个城市的精明发展决策提供合理的依据。

关键词:精明增长,主成分分析法,3E协调度理论

参考文献

[1] 黄慧明.美国“精明增长”的策略、案例及在中国应用的思考[J].现代城市研究, 2007 (5) :19-28.

[2] 易华, 诸大建, 刘东华.城市转型:从线性增长到精明增长[J].价格理论与实践, 2006 (7) :66-67.

[3] 引张虎, 刘吉甫.主成分分析方法用于系统评估的若干问题研究[J].统计与决策, 2009, (13) :11-12.

[4] 徐雅静, 汪远征.主成分分析方法的改进[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06, 36 (6) 68-75.

[5] 李艳, 曾珍香等.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方法研究与应用[J].系统过程理论与实践, 2002, 335 (9) .

上一篇:平安综治工作计划范文下一篇:痔疮手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