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有制经济的概念范文

2023-09-22

非公有制经济的概念范文第1篇

的调研报告

按照这次市非公经济考核组的总体安排,考核组对我旗非公有制经济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召开了非公有制经济专题座谈会,全面分析总结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状况,现将我旗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二、存在问题

虽然我旗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经10份问卷调查的反应,其主要表现在:

(一)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长期以来,受传统工作思维影响,对于城市经济缺乏深入研究,更加忽视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在制定工作措施和落实政策上做的较不到位,一些制度、文件流于形式,优惠政策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二)企业规模小,总量少,结构单一,自主创新能力差。非公有制企业在名优产品开发方面认识不到位,投入严重不足,所以企业和产品在市场上竞争能力不强。特别是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比较突出,畜牧产品加工、社会服务等

二、三产业规模小,总量少,发展不平衡。全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只有8个,比2011年增加1家。非公有制批零住宿餐饮限额以上企业为13家,比2011年增加6家。主要集中在矿业、畜牧产业和批发零售业。2012年我旗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完成16.8亿元,同比增长23.23%,净增量为3.17亿元。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4.28%,比2011年增长0.48个百分点。比重不是很大。

(三)发展环境还不够宽松,制约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承担了许多额外的负担和事业性摊派,收费、罚款随意性大。一些企业有好项目、好产品,急需发展,但申请

用地审批难,办理周期长,部门互相掣肘,设臵障碍,使手续

很难及时办理,不利于企业扩大规模。由于发展环境的制约,

导致部分企业被迫将项目和资金转移到周边地区发展,造成税

收外流。

(四)融资难是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一是

信用担保机制不健全,至今没有完善发展信用担保中心,针对

非公有制经济的担保业务无从谈起;二是银行的贷款门槛高,

企业可提供的贷款抵押资产有限,制约着贷款申办;三是旗内

只有少数银行和信用社能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服务,而没有引

进商业银行,所以资本金融市场不活跃制约企业的快速发展。

(五)非公有制企业管理方式落后,自身素质不高。我区

非公有制经济起步晚、基础差、规模小,大多数仍处于资本的

初始积累阶段,在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方面意识不强,投入不

足。在执行安全生产、劳动用工管理、职工技能鉴定、作业人

员持证上岗等行业法律法规方面的情况较差。更为重要的是,

由于信用等级评定制度不健全,部分企业的信誉度较低,给自

身开展融资、信贷、人才引进和技术创新等工作造成了困难,

制约着企业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对策和建议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放在经

济建设的重要位臵来抓。要树立"没有非公有制经济大发展就

没有我旗经济大发展"的理念,按照"不禁止则允许"的原则,

降低准入门槛,放宽准入条件,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各职

能部门要按照区、市精神,尽快制定非公有制企业在市场准入、

社会保障、税收优惠、资金信贷、人才引进等方面的配套政策。

(二)加快我旗中小企业建设,积极引导企业进行产业结

构调整。一是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重点推进的思路,加

快我旗中小企业建设步伐,把非公有制经济建设作为发展我旗

经济的重要内容之一。二是在引导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方面

要充分发挥我旗的综合优势,重点抓好五个依托,即:依托矿

业资源开发,发展机械制造及加工配套产业;依托畜牧主导产业,发展畜牧产品加工和相关的配套产业;依托绿色旅游,发展餐饮、住宿和牧区第三产业;依托旗县扩张建设,发展建筑建材和房地产开发产业;依托我旗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商贸和现代外贸服务产业。以此来增加财政收入,提高牧民收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进一步加快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速度。

(三)加快服务体系建设,发挥政府主管部门在社会化服务方面的职能作用。一是将政策咨询、金融服务、法律顾问、土地预审、税务、工商、项目立项、规划审批等服务类型进行集中办理,实行代办制,降低工作成本,提高办事效率;二是加强项目库建设,设立专项经费,由专人负责,考察论证一批重大项目,定期向企业推荐。联合各类媒体,经常向企业发布政策法规、交流合作、技术改进、中介服务、项目推介等各种信息;三是根据企业发展需求,制定人才需求目录,帮助企业引进紧缺人才,选派部分大学生到非公有制企业工作。四是通过政府引导、支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和其它团体成立企业商会、行业协会和各类中介组织。

(四)健全信用担保体系,缓解企业融资难题。一是加快组建完善我旗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拓宽担保范围,加大担保比例,规范担保行为,加快小额贷款公司的组建步伐,尽快与区、市金融机构联系,在我旗组建成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股份制银行。二是定期召开银行企业座谈会,推荐重点项目和信用好的企业,为金融部门和企业搭建相互交流的平台,缓解企业贷款难的问题。

(五)加强创业培训,推动全民创业。一是建立健全培训制度,把人才培养和技能培训纳入全旗培训教育计划。二是充分利用中小企业培训基地和呼伦贝尔青年创业促进会在新右旗的扶持青年创业工作等平台,整合培训教育资源,实行培训资金捆绑,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定期对非公有制经济企业法人和经营管理人员及创业者进行政策法规、统计信息、

非公有制经济的概念范文第2篇

【摘要】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逐步形成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这样一个基本经济制度为前提和基础的市场经济,与纯粹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比,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和优越性。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经济制度 优越性

中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经过最初十几年实践与理论的艰苦探索,于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从此之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全面展开,中国经济也随之进入持续的高速增长轨道。2010年之后,中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2012年以来,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有所回落,但是,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中国的改革开放继续朝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全面推进,中国经济发展依然充满了活力。在整个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背景下,中国不仅继续保持着全世界最快的经济增长速度,而且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也不断得到提高。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道路是一个伟大的创举,是实现党所确立的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成功之路。
在多种经济制度和体制的比较下,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及其优越性

有比较才有鉴别。要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及其優越性,一个比较直观的方法就是进行多种经济制度和体制的比较。在当今世界上,大体存在着四种主要的经济制度和体制:一种是典型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体制,存在于欧美、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家;一种是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存在于古巴、朝鲜等国家;一种是前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体制,存在于非洲及中东等一些国家;一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角度来说,存在于一些国家的前资本主义制度和体制,多半是一种封建的甚至是更为陈旧的制度和体制,这些制度和体制从根本上来说是不适应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因此,实行这种制度和体制的国家往往经济社会发展十分缓慢。存在于一些国家的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计划体制,由于排斥市场经济机制,实行单一的计划管理,从而使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受到严重的束缚;同时由于受到发达国家的封锁,这些国家又不得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无法广泛吸收整个世界发展的各方面文明成果。因此,这些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也是困难重重甚至是举步维艰。存在于欧美等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和体制,曾经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制度和体制,并且在当今世界上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由资本主义固有的内在矛盾所决定的这种制度的历史局限性,已经通过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社会的贫富两极分化日益严重、经济增长乏力、世界发展的日益不平衡、生态危机的不断加深等各个方面得到充分表现。相比于这些制度和体制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特征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有机融合,从而具有三个方面的优越性: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出特有的政治优势;二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三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市场经济的优越性。这三个方面的优势和优越性的有机统一,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制度和体制,这正是中国经济社会不断获得稳步发展的制度基础和根本原因。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很多特点和特征,但最本质的特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在坚持党的领导前提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秘笈之一。世界上许多国家之所以发展不顺,一些国家之所以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正在于要么是缺乏先进政党的领导,要么是政治体制混乱,各种党派之间无序竞争,内乱不断,甚至发生内战。从经济与政治的关系来说,从来没有离开经济的政治,也从来没有离开政治的经济,政治与经济是互相联系和互相制约的。在长期的实践中,中国形成了由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民主制度,既不同于西方资产阶级的议会民主制度,也不同于一些国家的独裁专制制度,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人民民主政治制度。坚持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治民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强大政治基础和前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政治制度根源。
中国的改革要始终坚持通过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这一总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大前提下发展市场经济,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社会主义’这个定语。之所以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坚持我们的制度优越性,有效防范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弊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始终坚持通过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这一总原则,而不是像前苏联和东欧国家那样,把经济体制改革变成了彻底放弃和颠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逐步形成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这样一个基本经济制度为前提和基础的市场经济,与纯粹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比,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和优越性。

我国现阶段的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国有企业和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两种主要形式。从国有企业方面来看,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多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具体来说:第一,国有企业是我们党的执政基础,是实现党对经济工作的領导的重要抓手,是实现党的战略方针的主力军,是实现政府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目标的重要依靠力量。

第二,国有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形式,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要支柱,是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重要载体,体现着工人阶级和劳动者的主体地位,比任何私有制经济形式都能够更好地发挥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比任何私有制经济形式都能够更好地体现社会公平和实现共同富裕。

第三,我国国有企业一方面具有企业的一般属性,从而能够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参与市场竞争,为社会创造和提供有益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需要,并为国家创造大量利润和税收;同时我国国有企业又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企业,承担着多方面的社会职能,在保障就业、劳动安全、公共服务、环境保护、产品安全、知识产权保护、维护国家安全等各方面具有比一般企业更多的优越性和社会效益。

第四,国有企业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军和生力军。从总体上来看,经过改革以后所形成的我国现有国有企业,普遍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企业规模大、管理规范、科研创新能力强,进入世界五百强的中国企业多半都是国有企业,这一事实充分证明了我国国有企业具有日益强大的国际竞争力。

第五,我国国有企业与非公有制企业以及外资企业存在广泛的各种合作,已经有机融入市场经济和世界市场,已经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从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总之,国有企业的大量存在及其不断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重要经济制度根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实行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上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方面,保持了农业公有制经济的基本性质,在政治上保持了党对农業和农民的领导,在经济上避免了土地私有化必然产生土地兼并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农民两极分化和大面积贫困化;另一方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把亿万潜在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解放出来,通过市场机制为城市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同时极大地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我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为我国开展大规模公共建设提供了独有的制度保障,使我国城镇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房地产业等各方面获得了高速高效的发展,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的巨大优越性。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农业经营体制的深化改革,我国农村集体所有制所特有的制度优势将会得到更进一步的发挥。

改革开放近40年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在促进经济增长、就业、税收、技术创新等各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指出的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非公有制经济主要是指民族非公有经济,而不包括外资企业。由于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前提下得到发展的,因此,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具有明显的二重性: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与典型的资本主义经济相似的性质,即主要是以赢利为目的的;另一方面,它又受到国家法律和政策的鼓励、引导、调节和约束,从而使其综合作用主要表现为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服务于国家和社会需要。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一再重申“两个毫不动摇”的原则,并且在全面深化改革中,通过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和大力推进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继续为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各种更为有利的条件。实践证明,进一步促进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是保持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活力和进一步促进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我国经济发展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我们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之所以说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伟大的创举,是因为这样一种经济体制从实践上来说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而且在理论上突破和超越了所有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按照西方经济学理论,市场经济必须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和前提,它与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是根本对立的,因此,西方经济学理论同样排斥和否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可能性和可行性,这正是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至今不承认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理论来源。

受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和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影响,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被实践证明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成功的现实背景下,仍然有许多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抱着一种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其中一些人认为社会主义最终只能是计划经济,搞市场经济只不过是一种权宜之计,持这种观点的人往往把我国现实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各方面问题简单地完全归罪于市场经济;另外一些人则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如果中国要搞真正的市场经济,就只能按照西方国家的标准,进一步实行经济上的彻底私有化、政治上的所谓民主宪政。实际上,这两种观点早已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伟大成就超越了、否定了。实践已经并将继续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超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最先进的经济制度和体制,其先进性就在于,一方面它充分地发挥了社会主义优越性,另一方面它又充分发挥了市场经济优越性,這两种优越性的有机统一,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迸发出巨大的活力,拥有无限美好的发展前景。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 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华网,2015年11月24日。

责编/宋睿宸 美编/李祥峰

非公有制经济的概念范文第3篇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经验是: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环境基础,正确的认识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思想认识基础,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社会条件,自身的优势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内在基础,政府的有效支持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外在条件。与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特征相适应,未来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将出现五大发展趋势: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将进一步得到提升,产业结构与区域结构将进一步优化,国际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将进一步提高,发展的环境将进一步优化。

[关键词]非公有制经济;私营经济;个体经济

白永秀(1955—),男,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任保平(1968—),男,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经济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吴振磊(1982—),男,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陕西西安 710127)

改革开放30年,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先后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非公有制经济也面临着外部环境和自身发展等方面的障碍,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和规范以及加入WTO后与国际接轨的情况下,非公有制经济克服发展障碍,进行二次创业势在必行。因此,回顾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历程,总结改革开放30年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经验,分析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障碍,研究非公有制经济的未来发展趋势,对于进一步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是与市场经济同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在理论上经历了“利用论”→“补充论”→“重要组成论”等三个阶段[1];在实践中经历了艰难起步→夹缝中求生存→实践中高速发展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81年),理论上的“利用论”与实践中的艰难起步。

在这个阶段,人们追求“一大二公三纯四统”的公有制模式,把非公有制与社会主义的关系视为是格格不入的,认为两者此消彼长。但是由于我国生产力水平低,物质产品不丰富,加之所有制结构单一,公有制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垄断生产经营的各个领域,导致物质资料贫乏,群众生活品供给困难,因而提出要利用非公有制经济这种形式来满足群众的生活需要。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非公有制经济便开始起步。我们把这一阶段关于非公有制经济的理论称为“利用论”。这一阶段,人们没有也不可能把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视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特征,更没有认识到非公有制经济长期存在的必然性,只是把它作为活跃市场,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临时办法。从本质上讲,这一阶段还把非公有制经济视为非社会主义的东西。由于理论上的局限性,导致了实践中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种种限制,使其起步相当艰难。

这一阶段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个体工商业经济是该阶段非公有制经济的主要表现形式。在改革开放初期,个体工商业经济是首先被认可并合法存在和发展的一种非公有制经济形态,此后伴随着个体工商业的发展才出现了私营经济。但在1978—1981年期间私营经济一直未取得合法的发展地位,这导致私营经济的数量和规模非常小,外资经济的份额更加有限。第二,非公有制经济的总量规模小。以个体工商业经济为例,1978年全国共有14万从业人员,1979年为31万,截止到1981年全国总的就业人数也仅为227万人,如表1所示。第三,非公有制经济在区域分布上以农村乡镇为主。到1981年,全国共有个体户183万户,从业人员227.4万人,其中城镇个体户有86.8万户,占总户数的47.5%,城镇个体经济从业人员105.6万人,占总人数的46.4%;乡镇共有个体户96.1万户,占总户数的52.5%,乡镇有个体经济从业人员121.8万人占总人数的53.6%。[2]第四,非公有制经济在产业分布上以第三产业为主。由于当时政策上的约束,个体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在进入领域上受到严格的限制,这就使得非公有制经济只能在饮食服务业、日用品、消费品销售等领域存在与发展,同时个体经济自身所具备的特点也适合第三产业的发展。

第二阶段(1982—1997年),理论上的“补充论”与实践中的“夹缝中求生存”。

在这个阶段,人们在理论上把非公有制经济视为公有制经济“必要的、有益的补充”,简称“补充论”。同“利用论”相比,“补充论”有了一定的进步,它承认了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肯定了它存在的合法性。但是,这一理论把非公有制经济置于补充的地位,只能起“拾遗补缺”的作用,不能大量发展,因此可以说是在夹缝中求生存[3]。1992年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其数量有所增加,形成了一定的气候。尽管实践的发展促使人们对非公有制经济进行重新认识,但仍没有超越“补充论”的范围。

这一阶段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特点是:第一,打开了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港澳台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全面发展的局面。区别于“利用论”阶段,伴随着个体经济的发展,及其对国民经济促进作用的日益明显,人们对非公有制经济有了更为客观的认识,初步形成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存的局面。从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从业户数来看:1992—1997年我国个体工商户由1 534万户增加到2 851万户,年均增长率为15%;私营企业户数由13.963 3万户增加到96.072 6万户,年均增长率为49%;外商投资企业由8.437 1万户增加到23.568 1万户,年均增长率为24%,如表3所示。第二,非公有制经济布局地域分布不均衡。该时期无论是个体经济、私营经济还是外商经济都主要集中于东部发达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出现区域分布上的不均衡。以个体工商企业为例,1996年东部地区个体工商户总数为1 245万户,占全国个体工商户总量的46.04%,而西部地区则仅有444万户,全国个体工商户总量的16.44%[4]。第三,非公有制经济产业结构选择趋向优化。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前期,各方面的限制导致了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时产业结构选择不合理。1992年以后伴随着非公有制经济地位的进一步提高,国有经济有选择地退出某些行业,非公有制经济的进入领域得以扩大。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商投资经济在产业选择上也日益趋向合理化。

第三阶段(1997年至今),理论上的“重要组成论”与实践中的跨越式发展。

党的十五大以来,在经济改革的推动下,我们对非公有制经济有了新的认识,在理论上党的十五大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认识,简称“重要组成论”。理论上的突破,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上档次,上规模,进入一个新的跨越式发展阶段。党的十六大报告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方针,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则进一步指出:“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支持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做强做大。”党的十七大进一步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出“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理论上“重要组成论”的确立,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在实践上的发展。这一时期,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速度、进入领域以及企业竞争力培育等各方面都有较大提高。

这一时期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特点是:第一,发展速度快。1998年到2006年,私营工业企业数量和“三资”工业企业数量的年平均增加率分别达到145%和14.46%。如图1所示。

图1 1998—2006年私营工业企业和“三资”工业企业数量发展情况(个)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7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第二,非公有制经济实力逐渐增强。1998年到2006年,私营工业经济资产总额和“三资”工业企业资产总额,年平均增加额达到4 336亿元和6 198亿元,非公有制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如图2所示。

第三,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国民经济的领域更宽。从1997年以后非公制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非公有制经济已经进入了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非公有制经济可以从事绝大多数轻工产品和部分重工产品的生产,第三产业的咨询业等一些对人力资源要求过高的行业也已经有较多的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

第四,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随着非公有制经济规模的扩大,非公有制经济在保持优势的同时,开始培育新的竞争能力,提高组织能力、战略能力、技术水平等,逐渐形成了许多大的企业集团和各行业的龙头企业。

二、改革开放30年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经验总结与发展的障碍分析

(一)改革开放30年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经验总结

改革开放30年是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逐步发展的30年,促进其发展的原因,既有政府等外部要素的推动和引导,也有非公有制经济自身优势的发挥等,其基本经验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环境基础。改革开放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5](P9)。这一转折使得人们原有的、落后的、排斥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观念得以转变,使得市场作为资源配置主体的地位得以确立,使得束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和制度得以创新和发展,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和良好的环境。同时改革开放实践对非公有制经济在经济改革和发展中的成绩和贡献做出了肯定,使得非公有制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得以确立。

第二,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正确认识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思想认识基础。党和政府始终坚持解放思想的基本方针,在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过程中,针对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不同影响和作用,党和政府适时地调整对非公有制经济地位的认识和不断加大对非公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从“利用论”→“补充论”→“重要组成论”的认识的转变,以及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等历次重大会议上对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阐述中,充分印证了对非公有制经济认识的加深。正是认识上的不断进步,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社会条件。改革开放30年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正是通过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逐步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扫清障碍的过程。首先,通过体制创新,确立了市场作为资源主要配置手段的地位,初步形成了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改变了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的格局,为非公有制经济提供了发展空间。其次,初步形成调动积极性的激励机制。经过分配体制的改革,确立了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体系并存的分配体制,极大调动了各种生产要素的积极性,极大鼓励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再次,初步形成以公司治理结构为主体的市场经济制度,为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升管理层次,增强企业的活力,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第四,非公有制经济自身的优势奠定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内在基础。与公有制企业相比,非公有制企业具有经营机制活、社会负担轻等特点,其发展更具特色。改革开放30年充分证明了非公有制经济发挥自身优势和公有制经济相互补充的作用,具体体现在十个方面,即从发展趋势上非公有制经济有十大作用:“它是市场经济的推动者;是个人利益的最大体现者,最能调动人的积极性;是思想解放、观念转变的推动者;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的力量;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渠道;是职工就业的主要渠道;是中国政治民主的推动者;是社会风气根本好转的净化器;是社会公益事业的推动者;是中国文化建设的推动者。”[6]

第五,政府的有效支持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外在条件。从改革伊始至今,政府对非公有制经济由改革初期严格的管理和限制,到逐步放开和监督、引导发展,再到今天大力支持和鼓励发展,政府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支持政策等方面不断创新,在对非公有制经济引导和管理的方式、方法上不断革新,在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行政审批、社会舆论引导等方面的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政府逐步实现了由管理者向发展的引导者、协调者、监督者和服务者角色的转变。

(二)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障碍分析

我国非公有制经济遇到了一些障碍,既包括思想认识方面的障碍,又包括非公有制经济自身发展中的障碍,还包括政府服务方面的障碍。

第一,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认识不到位。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在解放思想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不可否认,思想观念的现有水平与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尤其是在思想相对保守的地区。由于改变落后的思想观念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一定的时间,因此,我国尚未在整体上形成全面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大舆论导向和社会氛围,大多数人只认识到非公有制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没有看到它在政治、社会、文化、法制建设等方面的作用;部分人对非公有制经济还存在着某些偏见和误解,甚至将社会上的一些丑陋现象同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与个体、私营经济相联系;部分政府工作人员思想转变不够,有的政府基层部门对非公有制经济缺乏主动服务的意识,这使得非公有制经济在生产经营中遇到了较多的障碍和限制。

第二,非公有制经济自身发展中的障碍。经过30年的发展,一些非公有制企业在经营管理和企业运行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也存在很多问题。一是产权单一,不清晰。大多数企业以家庭占有生产资料为特征,即使注册为股份制的企业也有的以家属成员挂名注册,产权没有真正社会化,其家族化现象严重。二是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尽管很多企业都发展到现代公司制阶段,但是普遍存在着缺乏健全和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或者即使有公司治理结构也名存实亡的现象,集中表现为权力分配与制衡机制的缺失。三是没有自己的企业家队伍,管理水平低下。表现在基本管理制度不健全,公司决策不科学,往往是个人决策,缺乏科学和民主决策;战略管理落后,缺少长期发展战略思考,短期行为严重。四是缺乏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很多企业照抄照搬其他企业的文化,甚至模仿计划经济下的企业文化,缺乏非公有制企业文化的特点。

第三,政府对非公有制经济管理职能定位不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政府职能必须及时做出调整,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应该发挥更大作用。我国近年来对政府职能进行了较大力度的改革,为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必须承认,我国一些政府部门在职能定位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政府机构设置不合理。许多政府机构的设置缺乏相互之间的沟通与支持,缺乏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的统一、协调、高效的办事机制。二是管理角色错位。市场经济要求政府对企业的管理由直接管理变为间接管理,管理手段由行政管理为主变为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但不少政府部门政企分开工作滞后,管企业具体事务多,抓宏观协调少。三是政府的支持与引导意识、服务意识、协调与控制意识、监督意识淡薄,使政府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不顺,宏观调控乏力。四是政府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法律、财产保护、政治地位等方面的制度安排滞后。五是服务监督体系不健全。在一些地区仍存在乱摊派、乱收费现象,部分政府官员作为个人还在增加企业的负担。

三、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

进入新的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到了由加速发展向稳定发展的过渡时期,经济增长进入到了由追求速度向追求速度和追求质量并重的时期。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特征相适应,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趋势之一: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将进一步得到提升

经过30年的改革实践,非公有制经济在满足市场需要、促进市场繁荣、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科技创新、缓解就业压力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奠定了其“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明确提出了“两个毫不动摇”,即“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此,未来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应在拓展经营范围,加强自身管理、明晰产权关系、规范运营机制、健全组织结构、建立企业文化、推进企业创新等方面进一步上台阶和上档次。因此,在新的世纪和新的经济发展阶段,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将进一步得到提升。

(二)趋势之二:非公有制经济的产业结构与区域结构将进一步优化

进入新的发展时期,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允许进入的领域也被逐渐放宽,涉及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同时各级政府也将出台相关政策,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在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党的十七大也提出“推进公平准入,改善融资条件,破除体制障碍,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因此,未来非公有制经济的经营领域将进一步拓宽,逐步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非公有制经济不但在发达地区而且在欠发达地区都将得到更大发展,其地区发展的布局结构也将进一步优化。

(三)趋势之三:非公有制企业的国际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

我国加入WTO过渡期已经结束,意味着非公有制企业面临着与国际接轨以及在国际规则下与国外企业和跨国公司进行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但是我国非公有制企业由于受体制制约,起步比较晚,在企业规模、经营管理、技术水平等方面与竞争对手都有较大差距。而且在国际化分工的产业链条中非公有制企业大多处于附加值低、利润低的中间加工环节。为了赢得竞争中的优势,非公有制企业必将在管理理念上和管理模式等方面与国际接轨,提高其国际化水平。首先,非公有制企业将实现发展观念的国际化,即树立国际化经营与竞争的意识,在统一的国际规则和市场规则下,将企业的发展放到国际化的大市场中来考虑。其次,非公有制企业将实现在管理上的国际接轨。主要是在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上与国际接轨,尤其实现从非规范的管理向现代企业的科层制管理的转变。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以“三会一层”(董事会、股东会、监事会以及经理层)为依托的,所有者、经营者、职工、监督者之间的一整套责权利相结合的制度安排[7];在企业管理方面,要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有效发挥各种生产要素在非公有制企业发展中的作用,降低企业交易费用,优化企业资源配置。第三,非公有制企业将实现发展战略的国际化。改变当前在国际分工中的不利地位,制定有针对性的发展战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抢占高端地位。

(四)趋势之四:非公有制经济的经营管理水平将进一步提高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由建立阶段进入完善阶段,非公有制经济既要按照市场经济要求,重新设计自己的发展方向,进行内部机制的重新构造与运行机制的新调整;又要实现自身竞争力的提升,按照市场经济微观体制完善的要求,把自己建设成为规范的市场经济运行主体,培育企业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非公有制企业将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引进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不断健全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等治理机构,将非公有制经济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健全决策机制,完善权力制衡机制和工作组织机制。对于那些家族式企业和以人身信用为基础组建的合伙企业,将通过产权界定,进行股份制改革,使产权多元化,将“人合公司”变为“资合公司”,建立以资本为纽带的现代企业,提高生产经营者对企业资产的关切度,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其次,将加快培养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家,建立企业人才流动机制,发现和培养有发展潜力的管理人员,促进企业管理上台阶。第三,将促进非公有制企业的特色企业文化的建立,形成一项独特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经营理念及职业道德规范,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凝聚力与向心力,为企业上档次、上水平培育可持续发展的“软”环境。

(五)趋势之五: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环境将进一步优化

伴随着改革的深入,政府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性的认识更加深刻,对其管理职能也逐渐完善,尤其加强了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引导、服务和监督。尤其是在服务型政府建设背景下,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环境将进一步优化。首先,政府将更加明确其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和作用。未来发展过程中政府职能部门将进一步理顺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发挥政府服务、引导、协调、监督的职能,建立高效、快捷的服务体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其次,政府将进一步提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制度保证。按照十七大的要求,未来将进一步完善有关非公有制经济的法规、方针政策,健全行为规范,完善制度安排,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财产、社会地位、市场准入、资本筹措等方面的制度保证,加大制度创新支持,消除体制约束。[8]第三,政府将进一步规范中介机构,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健全中介服务机构,为非公有制经济提供高效、快捷、全面的服务,切实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服务主要包括:为企业提供工商管理培训和职业培训;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为企业提供咨询、诊断,帮助企业实现制度和技术创新;为企业提供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的企业“联姻”和企业外贸服务等。

[参考文献]

[1]白永秀.陕西非公有制经济二次创业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2]王克忠.非公有制经济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3]白永秀.非公有制企业:优势、制约及对策[J].经济体制改革,1999,(2).[4]张厚义.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No.5(2003)[M].北京:社会文献出版社,2003.[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6]白永秀.深化对非公有制经济地位和作用的认识[J].新疆大学学报,2003,(3).[7]白永秀.基本经济制度下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前景[J].经济体制改革,2003,(2).[8]严汉平,白永秀.非公有制中小企业二次创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

【责任编辑:叶 萍】

非公有制经济的概念范文第4篇

一、我县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概况

(一)基本情况

我县共有个体工商户5133户,从业人员12753人,个体劳动者党员340名。建立了一个个私协分党委,11人个协分会党支部,支部书记都由相应的个协分会工作人员担任,建立1个行业分会党支部,即XX商会党支部。340名个体劳动者党员中,组织关系涉及到18个基层党委,其中在个协分会党支部的93名。共有私营企业336户,从业人员12019人,员工为50-99人的10户,100人以上的11户,有3名以上党员的21户,员工在50名以上但党员不足3人的6户,员工在100名以上,未建立党组织的企业1户,应建党支部21个,已经建立党支部21个,向企业派遣党建指导员19名。有外商投资企业18户,党员18名,应建党支部3个,已建立党支部3个。

(二)总体评价

我县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总体发展态势是好的、成效是明显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领导重视程度逐年提高。全县各级党组织高度重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主要负责人经常过问,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并明确责任,确定专人抓落实。同时,建立领导干部联系点,切实加强对本区域内的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领导。二是非公有制企业员工中党员比例逐渐增多。据统计,全县平均每15户个体工商户中有1名党员,个体工商户中党员所占比例较2001年增加了

2.25%。平均每1.2户私营企业中有1名党员,私营企业员工中党员所占比例较2001年增加了1.8%。24个已建立党支部的非公有制企业一年来新发展党员10名。三是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覆盖面逐步拓宽。两年来,全县建立私营企业党支部16个,使支部总数达到了24个,占应建党支部数的100%。四是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发挥的作用逐步增强。无论是走访、座谈,我们都感觉到:非公制企业党组织的参与作用、向心力作用、骨干带动作用以及监督协调作用等都有了较大提高,它们在非公有制企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大,位置越来越重要。

二、存在问题

(一)认识统一难。一些党组织和领导同志认为非公有制企业性质特殊,在整个经济中比重小,党员人数少,党建工作抓不抓关系不大,导致对抓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一些党务工作者认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情况复杂,党建工作难开展,存在抓不好的思想;有的认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任务繁重,存在没有精力抓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思想,导致精力投入不够,工作抓得不紧,方法不多。一

些党员头脑中存在着“雇佣”思想,认为党员和其他员工同为企业主“打工”,谈不上发挥什么带头作用;有的党员认为自己到私营企业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赚钱,过不过组织生活无所谓;还有的党员感到在私营企业工作不稳定,不想把组织关系转来转去。同时,一些企业主对企业建立党组织、开展党建工作心存疑虑,有的认为企业资产属个人所有,建立党组织没有必要;有的怕党组织活动多,加重负担,影响生产;有的担心党组织干预企业生产经营。因而,建立党组织积极性不高。

(二)党建工作开展难。一是组织建设难。非公有制企业规模小,党员数量少,流动性强,建立完善的党建工作网络仍有较大难度。我县虽然对24个符合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都建立了党组织,但还有330个企业由于党员人数不足或没有党员,没有建立党组织。同时,由于我县非公有制企业党员数量本身就少,但党员的流动性却很强,如果几名党员一离开企业,这个支部就要面临撤销或与其他支部联合,影响党建工作连续性。此外,企业党组织班子成员配备,选择理想人选难度较大。二是党员队伍建设难。在非公有制企业中,由于教育引导不够,致使非公有制企业的职工、群众对党的认识有所淡化,不能在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发展党员工作比较薄弱。党员教育针对性不强,一些党组织对发挥作用的渠道和方式不清楚,工作只是停留在抓自身建设上。一些党员由于思想认谡上的偏差,也使教育工作效果不明显。同时,一些非公有制企业中的党员不愿接转组织关系,因此使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员的底数难以摸清。介绍信放在“口袋”里,转而不入,致使管理失控。三是开展活动难。非公有制企业经营活动节奏快,党组织开展工作很大程度上受企业主的制约,客观上使得党组织活动、

党员发展工作等难以开展。同时,非公有制企业中党组织由于活动经费存在解决难问题,使得党组织只能停留在组织党员开开会,读读报,少搞或不搞活动。四是作用发挥难。一些非公有制党组织书记在开展工作时,觉得理不直,气不壮,工作缺乏独立性。有的党组织书记工作能力欠缺,工作精力不集中,精力投入不够;有的对企业经营管理不熟悉,没有把党建工作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出现了“两张皮”现象。同时,从全县非公有制企业党员队伍的现状来看,还不尽人意,党员数量不足。据统计,全县非公有制企业员工总数18724,其中党员694名,仅占员工总数的3.7%。而50名以下职工的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3.8%以上,却很少有党员,企业党员数量少,缺乏影响力。同时,党员队伍结构不够合理,素质不高,能力不强,也影响了作用的发挥。据统计,在640名党员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有182名,占28.4%;处于普通岗位上的党员421名,占60.7%。

(三)机制不够完善。一是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机制。目前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主要侧重于部门抓,没有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挥各级党组织各部门的作用,在面上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二是工作方式方法陈旧。一些党组织没有正确把握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党建工作的特殊性,机械搬用国有企业开展党建的方式方法,工作定位不准,成效不明显。三是督查指导机制不够完善。督查指导的针对性不强,操作性不强。四是考核奖惩机制不够完善。没有很好地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创新考核奖惩机制,形成表扬先进,鞭策后进的良好工作氛围。

三、几点建议

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县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既是当前的热点、难点,也是基层组织建设的重点。为进一步加强非公党建工作,现结合我县实际提出以下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非公党建工作,必须增强党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影响力,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必须加强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思想文化建设,保证企业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必须团结凝聚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广大员工,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把包括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在内的广大人员教育引导好、团结好、凝聚好,我们党才能有更加坚实的阶级基础,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不可动摇的执政基础。

(二)加强工作指导。层层成立非公党建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加强非公党建工作的指导思想、非公经济党组织的地位作用和职责任务,将非公企业党的工作纳入基层组织建设的总体部署并列入党建工作考评范围,逐步形成各级党委主要领导带头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党政部门共同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形成切合实际并具有XX特色的非公党建工作模式。

(三)抓好阵地建设。一是党建网站阵地。适应信息化发展要求,抓好县委组织部党建网站建设,进一步开拓网上党建领域。逐步形成县委—乡镇党委总支、支部三级党建网络体系。二是党员教育阵地。各级党校、党建网站、电教播放点、教学点和党员活动室等,加强对社区、企业党支部书记、广大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训,提高政治业务素质。三是党员管理阵地。对社区、企业中的流动党员逐一登记造册,分类实行单位管理、

行业管理、挂靠管理、社区管理、双重管理,形成条块结合、优势互补的党员管理网络。四是宣传示范阵地。通过广播、电视、展版和宣传栏等,宣传党建工作的先进典型和好人好事,批评不良习气,弘扬浩然正气,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五是社区服务阵地。主动深入了解社区居民、企业职工、广大党员的生活和工作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扩大服务项目,丰富服务内容。为加强非公党建工作提供必要的硬件及经费保证。

非公有制经济的概念范文第5篇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两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积极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有利于繁荣城乡经济、增加财政收入,有利于扩大社会就业、改善人民生活,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央确定的方针政策,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消除影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确立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实现公平竞争;进一步完善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法保护非公有制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政府监督管理和服务,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进一步引导非公有制企业依法经营、诚实守信、健全管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此,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

(一)贯彻平等准入、公平待遇原则。

(二)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

(三)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领域。

(四)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社会事业领域。

(五)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金融服务业。

(六)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国防科技工业建设领域。

(七)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

(八)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地区崛起。

二、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财税金融支持

(九)加大财税支持力度。

(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十一)拓宽直接融资渠道。

(十二)鼓励金融服务创新。

(十三)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

三、完善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社会服务

(十四)大力发展社会中介服务。

(十五)积极开展创业服务。

(十六)支持开展企业经营者和员工培训。

(十七)加强科技创新服务。

(十八)支持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

(十九)推进企业信用制度建设。

四、维护非公有制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

(二十)完善私有财产保护制度。

(二十一)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二十二)保障职工合法权益。

(二十三)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二十四)建立健全企业工会组织。

五、引导非公有制企业提高自身素质

(二十五)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

(二十六)规范企业经营管理行为。

(二十七)完善企业组织制度。

(二十八)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素质。

(二十九)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做强做大。

(三十)推进专业化协作和产业集群发展。

六、改进政府对非公有制企业的监管

(三十一)改进监管方式。

(三十二)加强劳动监察和劳动关系协调。

(三十三)规范国家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收费行为。

七、加强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的指导和政策协调

(三十四)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指导。

(三十五)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非公有制经济的概念范文第6篇

一、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过程

“混合所有”的思想并不是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广受好评的, 这主要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以及人们保守的思想有关。当时的现实情况使混合所有制的发展经历了较长一段时间的萌芽成长阶段。

经过较长的发展期, 混合所有制的经济形式得到了迅速发展, 在国家政策方面也得到了助力,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混合所有制”的概念, 并将“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将混合所有制的经济形式置于新的历史高度, 由此可以看出, 经过长期的循序渐进的发展和几次重要会议才最终确立了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地位和方向, 但不变的是始终强调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强调要紧紧围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总的来说, 我们对经济体制的不断探索是对我国国情认识的不断深化, 我们在增进对我国国情认识的同时不断地改进、完善我国的经济体制, 使之更符合我国的现实情况, 更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根本目的在于更好地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

二、混合所有制的发展形势

当今许多学者看好混合所有制经济, 认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公有制经济占主体的地位和必要性不言而喻, 但是, 在我国现有的生产力条件和水平下, 并非公有化程度越高, 越有利于经济效益的提升, 古人讲, 过犹不及, 在经济领域也是如此。而且从现实角度出发, 国有企业目前确实存在一些弊端, 又称之为“老国企病”, 即目标不明症、反应迟钝症、臃肿僵硬症、思想僵化症的四大弊病。

而混合所有制可以有效改善国企存在的弊端。

首先, 混合所有制企业内部一般是多股权结构, 在企业这个微观层面上, 它可以有效协调不同所有权之间的利益冲突, 平衡利益矛盾, 使得混合所有制企业内部活力十足。其次,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不同所有制经济成分的目的和作用是不同的, 国有经济成分的功能首先是社会效益, 其次才是经济上的盈利, 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不能仅仅依靠社会效益, 更需要经济效益, 而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就可以契合这些需要, 与国有经济共同推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

总的来说, 混合所有制经济既能够对国有经济目前存在的弊端起到互补作用, 又能够迎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 在适应多方需求的情况下, 混合所有制经济自然得以迅速发展。

三、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义

第一, 混合所有制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实现形式。混合所有制的经济形式可以有效将不同利益主体有结合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力, 重点体现在国有经济和民营企业的有机结合。二者地结合在激发国有经济活力、鼓励私营企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社会意义上, 混合所有制经济在促进社会就业、整合社会资源、提升整体经济水平等方面都做出巨大贡献。

第二, 有利于真正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混合所有制经济可以有效发挥市场的作用, 合理有效的协调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敏锐地觉察到市场风向的变化, 从而迅速对自身的经营进行调整, 以有机迎合市场的时机和需要, 有助于真正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第三, 混合所有制有利于盘活国有资产并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在前文中, 我们已经提到了国有企业目前存在的弊端, 然而尽管国有经济目前存在弊端,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仍需得到保证。而混合所有制经济则可以在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有效保证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影响力、创造力, 当前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形式, 有利于更加充分地打开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进入实体经济的通道, 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放到国有经济急需加强的产业和领域, 促进国有企业在结构优化、提升竞争力、推进创业和创新、改进发展质量和效益等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

摘要:混合所有制经济是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 为实现经济腾飞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与传统的、界限分明的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不同, 掺杂着公有和非公有的混合所有制经济看似模糊, 但它却绝不是资本主义的私有制,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混合所有制经济始终是为了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 促进公有制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而存在的。本文主要谈谈自改革开放以来, 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历程、趋势以及现阶段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

关键词:混合所有制,发展趋势,意义,措施

参考文献

[1] 张卓元.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什么样的经济[J].求是, 2014 (4) .

[2] 黄群慧.新时期如何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J].行政管理改革, 2013 (12) .

[3] 卫兴化, 何召鹏.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弄清和搞好混合所有制经济[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5 (1) .

[4] 刘泉红.以混合所有制经济为载体深化国企改革[J], 前线, 2014 (2) .

[5] 彭建国.关于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基本构想[J], 发展, 2014 (3) .

[6] 常修泽.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路径[N].人民日报, 2014-04-30.

上一篇:安全生产一季度会议纪要范文下一篇:文学活动概念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