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导游词范文

2024-01-04

峨眉山导游词范文第1篇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抽到的是峨眉山——乐山大佛景区,自选的景点是乐山大佛,我已经准备好了,请问我可以开始了吗?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素有“小江城”的乐山景区观光旅游,唐代时被称为嘉州,直到公元1734年的清雍正十二年才改名为乐山县,乐山的名字沿用至今。现在,这里早已成为中国最具吸引力的旅游城市之一,原因就在于这里拥有一尊世界上最高最大的石刻佛像。接下来我将带领大家游览著名的乐山大佛景区,我们主要的游览路线是乐山大佛、凌云寺、海狮洞、九曲栈道、东坡楼景区,全程游览时间大约为3个小时,在游览的过程中请大家注意安全,保护景区环境,紧跟团队。

乐山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濒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汇流处因修建于凌云山峭壁,故又名凌云大佛,是国家5A级景区,中国四大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名录之一。乐山大佛开凿于唐代开元元年(713年),完成于贞元十九年(803年),历时约九十年。大佛为弥勒佛坐像,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所处的位置就是大佛脚下,请大家抬头看一看我们的大佛,体态匀称,雍容大度,神势肃穆,双手抚膝,足踏大江;大佛依山凿成,临江危坐,气势磅礴。佛头与山并齐,乐山大佛通高71米,头高14.7米,宽10米,肩宽8米,颈长3米,耳长6.7米,头上发髻1021个,大佛的脚背宽8.5米,可坐100多人。乐山大佛比山西云冈石窟最高的大佛高出三倍,“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乐山大佛雄伟壮观。比号称世界上最大的阿富汗米昂大佛(高53米)还要高出18米,是名副其实的世界之最。

现在请大家看大佛两侧的岩石。这种岩石叫红砂岩,是一种质地疏松,容易风化的岩石,乐山大佛就是在这种岩石上雕刻而成的。大家肯定会想,那么大佛为什么能够历经1200年“风雨不动安如山” 呢?首先,我们看一下大佛所处的位置。大佛位于凌云山西面的阴坡上,加之佛体周围林木稠密,地质结构稳定,佛身处于江弯地段,隐藏于山体之中,减少了风雨侵蚀和水流冲刷,因此岩石风化较缓慢。不仅如此,乐山大佛还有非常巧妙的排水系统。在大佛身后,有左右相通的排水洞穴,可以避免山泉对佛像的浸蚀;大佛头上发髻的第4层、9层、18层各有一条排水道与佛体衣服折皱连成排水渠道网,也避免了雨水对佛体的浸蚀。可见,乐山大佛的设计是非常科学的。除此之外,据史书记载,当年乐山大佛在建成时这里还曾拥有一座保护佛体的大像阁,时称“大佛阁”,史书中曾用“为楼十三层像阁与山齐”的文字将这座高大的建筑载入了史册;佛阁屡建屡毁,宋时重建“凌云阁”、“天宁阁”;元代建“宝鸿阁”;明代崇祯年间建“佛棚”、清代建“佛亭”,最终废毁殆尽。

那么为什么要在这里修建乐山大佛呢?关于乐山大佛的修建,不得不提一位高僧----海通禅师,海通禅师,今贵州遵义人,自幼出家,出家时正值唐朝佛教传播鼎盛时期,所以得以更好的感悟佛法,聆听佛音。长大后海通禅师云游到了乐山,见此处风景甚好便居住了下来,后凭借其圆满的德行成为了凌云寺的方丈。

以前乐山居民以水路运营为生,由于地处三江交汇处,水流湍急,每当雨季来临,三江的洪水同时爆发,在凌云山下汇合、冲撞,卷起滔天巨浪,吞山蔽日,势不可挡,成为当时干扰百姓生活殃及地方的一大祸害,船毁人亡的事情时有发生。海通禅师站在高高的凌云山顶,面对着前方涛涛的江水,陷入了沉思。作为僧人的海通禅师,哀念这里重重的艰险,想尽他那慈悲的心愿,来扭转这天地留下的凶险。他认为,山前响震的激流,位于笔直的悬崖下面,山石可以开凿而坠下,江流可以堆积而渐平,如果建立佛陀的慈祥容貌就能大转佛教的法轮,善良的心愿就可以激发,民众的力量就可以聚用。于是,造佛治水的宏大誓愿开始在海通的内心产生,他大发慈悲之心,准备修建大佛镇住三江水患。

为保证工程能够顺利的进行下去,就需要足够的资金,据《新唐书》记载,嘉州当时的人口只有十万左右,要想长久的支持如此浩大的工程仅仅依靠当地民众的热情和捐助的善款是远远不够的,那么海通禅师是怎样解决的呢?有专家根据韦皋的《大像记》中:“江湖淮海,珍货毕至”的文字推断出海通禅师曾经沿江而下,到处筹集建佛资金,云游四海,历时数年到人口和财富都远多于嘉州的两湖和江淮一带为大佛的建造募集到一笔数目很大的善款。然而,巨大的善财却招来了贪官的垂涎,有一个郡府的官吏曾前来向海通禅师勒索钱财,海通禅师面对淫威义正词严:“自目可剜,佛财难得”,面对官吏的嚣张气焰,海通禅师毫不畏惧从容的自抉其目,捧盘致之!韦皋感叹道“夫专诚一意,至忘其身,虽回山转日可也”海通禅师一心向善,以至于舍身忘死,这种精神,就是回山转日也是可能的。《大像记》中还曾提到,佛教的作用宏大而利益广博,功业成就则能感化神奇,接近佛理,能除掉世人的迷惑,显示法相,能救济天下的险难,也许这就是海通禅师在此修建乐山大佛的缘由。海通禅师的献身精神和顽强意志激励着工匠们加快了造佛的脚步,经过多年的连续奋战大佛初露圣容,遗憾的是耗尽心力的海通禅师未能亲眼目睹大佛的全部真身就带着未完的心愿往生到他心中的佛国净土去了,在此我希望我们大家以最为虔诚的心祈祷,祈祷这尊高高坐在朗朗天空之下的佛陀能为世界带来和谐,安宁。

峨眉山导游词范文第2篇

那为什么要反此次旅行称为别样的旅行呢?因为,此次游览路线可以把它说成是一次佛教文化之旅,大家可以体验一种佛教文化始终贯穿于整个行程当中。乐山!有号称世界第一大佛之称的乐山大佛,“山是一座佛,佛是一座山”体验一下它的辉宏气势,并且可以让大家置身其间,临时抱一抱佛脚。峨眉山!称“峨眉天下秀”、“仙山福地”,又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在中国,甚至国外,佛教徒或信教民众中影响极为深远。而且,在由成都出发至双流、新津、彭山、眉山、夹江。在夹并分道,一边前往乐山大佛,一边前往峨眉山。一路之上,大家可听可看的东西真的是太多啦!并能领略到川西南地区所特有的田园和“竹笼”风光。四川自古“天府之国”农业发达,“水旱从人,不知饥瑾”(那一个是四川地区的人民勤劳朴实,但是四川自古交通难为。这虽然是它的缺点,却也成为四川少有破坏,保留下众多的民俗,特有的风情。连抗战期间蒋介石先生也将自已的行政官邸搬到四川重庆)。而且,从成都不能超过乐山、峨眉的途中大家还可以看到川西坝子非常有特点的一种民居方式被称做“竹笼”式的建筑。在沃野千里的田野上,星星点点的房屋总是座落于葱绿的竹林当中,形成一种独特的景观。

好了!该言归正传介绍一下峨眉和乐山啦!先讲一讲乐山。乐山!古称嘉州。古语有云:“蜀之山水在嘉州,州之胜曰凌云”。这里山灵水秀,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会合于凌云山下,龟城山、凌云山、乌尤山、马鞍山临江屏列,风光雄秀西南。

凌云册位于乐山城岷江东岸,卓然秀拔,唐朝时在这里倚山开凿的佛像是当今世界上的第一大佛。大佛依山而建,威镇三江,面对峨眉,历经丢掉风雨,依然完好无缺,不得不让我们吧为观止!那大家认为这个世界第一大佛是雕凿的我们众多佛像中的那一位呢?它是一尊弥勒坐佛像。

在1989年,一位来自广东顺德的老先生在游历乐山大佛时,拍摄了一组照片,无意中发现乌山、龟城山、凌云山联接在一起时就好像是一尊佛像仰卧。乌尤山、形如其头,且五观、口、鼻、眼可以清晰可见。凌云山状如其身,龟城山状如其脚,游客观后,无不谓之其神似。还将其同三峡神女、云南石林的阿诗玛石像相比较。一时之间引来无数的游客纷纷前来一睹睡佛的尊容。

据史料记载,秦孝文王时,蜀郡守李冰凿离堆,以“避沫水之害”。而这离堆呢?就是今天的乌尤山,为睡佛的头顶。但无匚不成书的是,乐山碱化是人工与大自然在无意中的一种巧合吧!也可能不愿意如此,乐山碱化开凿的位置端坐于睡佛的心脏部位,是无意这中的一种匚合,还是古人在开凿时的一种刻意安排。现在我们已无从得知。

乐山大佛是当今上最大的古代摩崖造象。依凌云山而建,有“山是一座佛,佛是一座山”之称。大佛始建于唐开元初年(公元731年)完工于唐贞观十九年(公元803年),历时九十年的时间。大佛造型伟岸高大,通高71.2米,头上发髻1021个,而且大佛各部位比例适度,巨细和谐,而这一切的却完成于1000多年以前。我们的古人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使我们不得不为之佩服称之为奇迹。

开凿乐山大佛的发起人是当时的海通法师。对于这位高僧的生平,已无法考证了。只知道他是贵州人,结束于凌云山。他见三次水汇聚山下,惊涛拍岸,过往船只时有船毁人亡之情。于是发宏誓,开凿佛像,欲仰仗无边法。“易暴浪为安流”。于是海通历尽艰辛,到江淮两湖一带募化钱财,动工凿佛。后人为纪念海通法师,就在巨佛左面约30米处将一座崖墓改造成“海师洞”。海通修大佛的业绩载于唐韦皋《嘉州凌云大佛像记》中,大佛修建完工,为当时的剑南西川节度使的韦皋,叙述了海通开凿大佛的缘由,及章仇兼琼继修,韦皋以“俸钱五十万佐其费”得以峻工的经过据史料记载,大佛建成以后,曾有一覆盖大佛全身的楼阁,名大佛阁,宁时称“天宁阁”,后毁于兵灾。

大佛历边为九曲栈道,左边为凌云栈道。瞻仰大佛,可沿九曲栈道而下,九曲栈道为唐时修建大佛开凿,共173阶。大佛脚下右侧有一洞,题为“天洞”。入“天洞”上凌云栈道。凌云栈道开凿于1983年全长500米是一条独具特色的路线,栈道出口,即名楼。壁津楼。

参观完乐山大佛后呢,各位游客可以通过峨乐高速公路直达峨眉山。天下名山僧占多,自古既是如此更何况峨眉山是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蜀国多仙山,峨眉藐难匹”。大诗人李白赞美峨眉山的诗句至今仍淬于民间。但峨眉册的百里秀色,那短短几句诗又怎能道其万一呢?欲识“庐山真面目”髯到峨眉走一遭。峨眉山海拔高度为3099米。与莽莽昆仑一脉相连。在平均海拔只有500米左右的四川盆地川西地区突然拔地而起,真可称得上是“雄秀西南”。《水经注》里记载:“从成都远望大峨、二峨两山相对屹立,细长俊美,好象美女的两道弯弯的蛾眉”。峨眉山由此而得名。

峨眉山远非一个“秀”字就可以将其所有的景色全部包含其中,是集“雄、秀、奇、险、幽”为一体的特色,故唐朝诗人李白将其尊称为“仙山”。“云海、日出、佛光、圣灯”四大胜景更是让峨眉远近闻名,为海内外游客所向往。

县以山为名。在隋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置县时,称峨眉山所在地为峨眉县,由此可见当时的峨眉山已是相当有名气的咯!到了明代,峨眉山又被人誉为“震旦第一山”。

有人把峨眉山称为仙家之地,在秦汉时期就有人在此驻足,并有方士在山上隐居,开坛设炉,结庐山终了。到了汉末三国之际,道教开始在峨眉山传教。而西来的佛教则是在两晋时开始在峨眉山上修建寺庙,佛道之争在峨眉山上也很激烈。唐宋时期,三教并存。可是到了明代,道教开始衰落,到了清初,一些道观更改为寺,从此神仙无踪无影,遍山菩萨金相。佛孝称峨眉山为“大光明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到清代为止全山先后所建大小寺庙170余座。

峨眉山全山较为有特点的寺庙比如起点寺庙报国寺,唯一的尼姑寺院,伏虎寺,金顶华藏寺,半山腰外的万年寺等都是峨眉山非常有特点的寺庙。

那么峨眉除了以它独有的佛教文化吸引着大家它还有其它的景观也是值和人们去游玩观赏的。比如说:报国寺门前的凤凰堡上安放的“圣积晚钟”是明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所铸。重12.5吨,高2.3米,口径2米,仅次于中国最大的现存于北京大钏寺的大铜钟,有巴蜀钟王之称,钟上还刻有部份佛经《阿含经》以及历代统治者与峨眉山佛教的渊源泉关系,此钟表里共刻有61600余字,由于它铸造于圣积寺,晚上才敲,故名圣积晚钟。据说它第敲击一次,声音可延续1分50秒左右,可传音40里。

在峨眉山最有趣 又最受欢迎的动物是“峨山猴”。“峨山猴”称“灵猴”又叫“猕猴”。当地人叫它“山儿”,朝山的居士又把它叫做“猴居士”。可是,这猴子也和人一样咯!脾气有好有坏。它们有时向游人索要食物,但决不强抢估吃。它们常爱 嬉戏。但也有占山为王者,夹道抢劫,无所不为,实在让你哭笑不得。

当你游历完峨眉山的佛教寺院,从冥冥梵音中走出。从辉宏的殿堂当中走出来的时候,一定会为这四大佛教名山这一的峨眉山而感叹不以。再回首,遥望巍峨飘渺的山峰,你不尽回想到她秀丽的景色,壮阔的气势,深奥的佛教内含,玩味她幽深的意境。使人一时忆起明代诗人解缙的两句诗“两川风景世间少,令人长忆峨眉山”。让更多的朋友到峨眉山来游玩,将她的美景尽收眼底。将她的美景长记心中,留下一切最美的回忆。

。篇二:峨眉山乐山大佛导游词

峨眉简介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位於四川盆地西南缘。有山峰相对如蛾眉,故名。包括大峨眉、二峨眉、三峨眉、四峨眉。主峰3079.3米,高出成都平原2,500~2,600公尺。为褶皱断块山地,断裂处河谷深切。一线天、舍身崖等绝壁高达700~850公尺。山势雄伟,隘谷深幽,飞瀑如帘,云海翻涌,林木葱茏,有「峨眉天下秀」之称。山上多佛教寺庙,向为著名游览地。

峨眉山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境内,在四川盆地西南部,地处长江上游,屹立于大渡河与青衣江之间,在峨眉山市西南7公里,东距乐山市37公里,是著名的佛教名山和旅游胜地,有“峨眉天下秀”之称,是一个集佛教文化与自然风光为一体的国家级山岳型风景名胜区。

峨眉山主峰万佛顶海拔3079.3米。全山形势巍峨雄壮,草木植被浓郁葱茏,故有“雄秀”美称。因为高度可观、面积庞大,登山路线几近百里,对普通攀登者形成有力挑战。近年来建成了登山索道,游人已可轻松登临,去极顶俯瞰万里云海,在金顶可欣赏“日出”、“云海”、“佛光”和“圣灯”四大绝景。佛光是峨眉山最壮美的奇观。峨眉山上共有佛寺数十处,寺内珍藏有许多精美的佛教瑰宝。许多笃信佛教的老人不辞艰苦,一步一歇,历经十数日始上山顶。无数慕名猎奇的游客远涉重洋,几经周折,始满数载愿惬意离山。峨眉山优美的自然景观、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它成为人们探奇揽胜、求仙修道的理想处所。

1982年,峨眉山以峨眉山风景名胜区的名义,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1996年,峨眉山与乐山大佛共同被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2007年,峨眉山景区被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

乐山,古称嘉州,又称海棠香国,历史上属古蜀国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首批对外开放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乐山是四川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早在秦汉时期,其盐业和冶铁业已相当发达。唐宋时期,农业和手工业更加繁荣,史书称山川秀发,商贾喧阗。现今的乐山市不仅是四川的粮食和副食品生产基地,而且是著名的煤炭、水泥、电力、机电产品、纸张和盐化工生产基地。

乐山风光秀丽,古迹众多,经济繁荣,物产富庶,是四川著名的旅游胜地。世界驰名的乐山大佛和峨眉山每年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国内外旅游者。风光旖旎的蜀国水乡五通桥、建筑奇特的船形古镇罗城、以及夹江千佛岩。近年来又新发现了巨形睡佛自然景观。乐山又是一个地灵人杰的文化之乡,宋代大文豪“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以及当代著名的文学家郭沫若都是乐山人。

自古便有一说法“天下风光在蜀,蜀之胜在嘉州”。直接道出乐山风景冠绝天下。

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为弥勒佛坐像,乐山大佛是唐代摩岩造像中的艺术精品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古有“上朝峨眉、下朝凌云”之说。

乐山大佛景区属峨眉山风景名胜区范围,是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闻名遐迩的风景旅游胜地。乐山大佛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专家赞誉“乐山大佛堪与世界其他石刻如斯芬克司和尼罗河的帝王谷媲美”。[1] 凌云山紧傍岷江,上有凌云寺,建于唐代。依山开凿大佛一座,通高71米,脚背宽8.5米,为当今世界第一大佛。大佛为唐代开元名僧海通和尚创建,历时90载完成。大佛为一尊弥勒座像,雍容大度,气魄雄伟,被诗人誉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麻浩岩墓系汉代墓葬,麻浩一带较为集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开放的是一个“前堂三穴”的大型墓。墓门上均有精工雕刻,飞檐、瓦当、斗拱,花纹图案,无一雷同,墓壁上还有许多历史故事和动物浮雕。是研究古代建筑雕刻、民俗、宗教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乌尤山与凌云山并肩立于岷江之滨,四面环水,如一堆碧玉浮于江水之中。山上有创建于盛唐的乌尤寺,寺内现存七座殿堂,寺周林木葱笼,尤显幽雅谧静。寺内尔雅台是汉代文字家郭舍人注释《尔雅》的地方。

近年,发现了以乌尤山、凌云山、龟城山构成的乐山巨形睡佛景观,隔江望去,酷似一巨大佛像仰卧于三江之上,卧佛直线长1300多米。巨型卧佛的发现,为大佛景区更添魅力。篇三:峨眉乐山导游词

四川“天府之国”,人们总是将两者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自古,巴山蜀水、人杰地灵、风景秀丽。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数不胜数。那么这一次呢?将带大家去领略一下一次别样的旅行。我们将由成都出发前往峨眉山,途中游览乐山。距离呢?大约在160公里左右,行车时间要用三个小时。

那为什么要反此次旅行称为别样的旅行呢?因为,此次游览路线可以把它说成是一次佛教文化之旅,大家可以体验一种佛教文化始终贯穿于整个行程当中。乐山!有号称世界第一大佛之称的乐山大佛,“山是一座佛,佛是一座山”体验一下它的辉宏气势,并且可以让大家置身其间,临时抱一抱佛脚。峨眉山!称“峨眉天下秀”、“仙山福地”,又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在中国,甚至国外,佛教徒或信教民众中影响极为深远。而且,在由成都出发至双流、新津、彭山、眉山、夹江。在夹并分道,一边前往乐山大佛,一边前往峨眉山。一路之上,大家可听可看的东西真的是太多啦!并能领略到川西南地区所特有的田园和“竹笼”风光。四川自古“天府之国”农业发达,“水旱从人,不知饥瑾”(那一个是四川地区的人民勤劳朴实,但是四川自古交通难为。这虽然是它的缺点,却也成为四川少有破坏,保留下众多的民俗,特有的风情。连抗战期间蒋介石先生也将自已的行政官邸搬到四川重庆)。而且,从成都不能超过乐山、峨眉的途中大家还可以看到川西坝子非常有特点的一种民居方式被称做“竹笼”式的建筑。在沃野千里的田野上,星星点点的房屋总是座落于葱绿的竹林当中,形成一种独特的景观。

好了!该言归正传介绍一下峨眉和乐山啦!先讲一讲乐山。乐山!古称嘉州。古语有云:“蜀之山水在嘉州,州之胜曰凌云”。这里山灵水秀,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会合于凌云山下,龟城山、凌云山、乌尤山、马鞍山临江屏列,风光雄秀西南。

凌云册位于乐山城岷江东岸,卓然秀拔,唐朝时在这里倚山开凿的佛像是当今世界上的第一大佛。大佛依山而建,威镇三江,面对峨眉,历经丢掉风雨,依然完好无缺,不得不让我们吧为观止!那大家认为这个世界第一大佛是雕凿的我们众多佛像中的那一位呢?它是一尊弥勒坐佛像。

在1989年,一位来自广东顺德的老先生在游历乐山大佛时,拍摄了一组照片,无意中发现乌山、龟城山、凌云山联接在一起时就好像是一尊佛像仰卧。乌尤山、形如其头,且五观、口、鼻、眼可以清晰可见。凌云山状如其身,龟城山状如其脚,游客观后,无不谓之其神似。还将其同三峡神女、云南石林的阿诗玛石像相比较。一时之间引来无数的游客纷纷前来一睹睡佛的尊容。

据史料记载,秦孝文王时,蜀郡守李冰凿离堆,以“避沫水之害”。而这离堆呢?就是今天的乌尤山,为睡佛的头顶。但无匚不成书的是,乐山碱化是人工与大自然在无意中的一种巧合吧!也可能不愿意如此,乐山碱化开凿的位置端坐于睡佛的心脏部位,是无意这中的一种匚合,还是古人在开凿时的一种刻意安排。现在我们已无从得知。

乐山大佛是当今上最大的古代摩崖造象。依凌云山而建,有“山是一座佛,佛是一座山”之称。大佛始建于唐开元初年(公元731年)完工于唐贞观十九年(公元803年),历时九十年的时间。大佛造型伟岸高大,通高71.2米,头上发髻1021个,而且大佛各部位比例适度,巨细和谐,而这一切的却完成于1000多年以前。我们的古人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使我们不得不为之佩服称之为奇迹。

开凿乐山大佛的发起人是当时的海通法师。对于这位高僧的生平,已无法考证了。只知道他是贵州人,结束于凌云山。他见三次水汇聚山下,惊涛拍岸,过往船只时有船毁人亡之情。于是发宏誓,开凿佛像,欲仰仗无边法。“易暴浪为安流”。于是海通历尽艰辛,到江淮两湖一带募化钱财,动工凿佛。后人为纪念海通法师,就在巨佛左面约30米处将一座崖墓改造成“海师洞”。海通修大佛的业绩载于唐韦皋《嘉州凌云大佛像记》中,大佛修建完工,为当时的剑南西川节度使的韦皋,叙述了海通开凿大佛的缘由,及章仇兼琼继修,韦皋以“俸钱五十万佐其费”得以峻工的经过据史料记载,大佛建成以后,曾有一覆盖大佛全身的楼阁,名大佛阁,宁时称“天宁阁”,后毁于兵灾。

大佛历边为九曲栈道,左边为凌云栈道。瞻仰大佛,可沿九曲栈道而下,九曲栈道为唐时修建大佛开凿,共173阶。大佛脚下右侧有一洞,题为“天洞”。入“天洞”上凌云栈道。凌云栈道开凿于1983年全长500米是一条独具特色的路线,栈道出口,即名楼。壁津楼。

参观完乐山大佛后呢,各位游客可以通过峨乐高速公路直达峨眉山。天下名山僧占多,自古既是如此更何况峨眉山是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蜀国多仙山,峨眉藐难匹”。大诗人李白赞美峨眉山的诗句至今仍淬

于民间。但峨眉册的百里秀色,那短短几句诗又怎能道其万一呢?欲识“庐山真面目”髯到峨眉走一遭。峨眉山海拔高度为3099米。与莽莽昆仑一脉相连。在平均海拔只有500米左右的四川盆地川西地区突然拔地而起,真可称得上是“雄秀西南”。《水经注》里记载:“从成都远望大峨、二峨两山相对屹立,细长俊美,好象美女的两道弯弯的蛾眉”。峨眉山由此而得名。

峨眉山远非一个“秀”字就可以将其所有的景色全部包含其中,是集“雄、秀、奇、险、幽”为一体的特色,故唐朝诗人李白将其尊称为“仙山”。“云海、日出、佛光、圣灯”四大胜景更是让峨眉远近闻名,为海内外游客所向往。

县以山为名。在隋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置县时,称峨眉山所在地为峨眉县,由此可见当时的峨眉山已是相当有名气的咯!到了明代,峨眉山又被人誉为“震旦第一山”。

有人把峨眉山称为仙家之地,在秦汉时期就有人在此驻足,并有方士在山上隐居,开坛设炉,结庐山终了。到了汉末三国之际,道教开始在峨眉山传教。而西来的佛教则是在两晋时开始在峨眉山上修建寺庙,佛道之争在峨眉山上也很激烈。唐宋时期,三教并存。可是到了明代,道教开始衰落,到了清初,一些道观更改为寺,从此神仙无踪无影,遍山菩萨金相。佛孝称峨眉山为“大光明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到清代为止全山先后所建大小寺庙170余座。

峨眉山全山较为有特点的寺庙比如起点寺庙报国寺,唯一的尼姑寺院,伏虎寺,金顶华藏寺,半山腰外的万年寺等都是峨眉山非常有特点的寺庙。

那么峨眉除了以它独有的佛教文化吸引着大家它还有其它的景观也是值和人们去游玩观赏的。比如说:报国寺门前的凤凰堡上安放的“圣积晚钟”是明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所铸。重12.5吨,高2.3米,口径2米,仅次于中国最大的现存于北京大钏寺的大铜钟,有巴蜀钟王之称,钟上还刻有部份佛经《阿含经》以及历代统治者与峨眉山佛教的渊源泉关系,此钟表里共刻有61600余字,由于它铸造于圣积寺,晚上才敲,故名圣积晚钟。据说它第敲击一次,声音可延续1分50秒左右,可传音40里。

在峨眉山最有趣 又最受欢迎的动物是“峨山猴”。“峨山猴”称“灵猴”又叫“猕猴”。当地人叫它“山儿”,朝山的居士又把它叫做“猴居士”。可是,这猴子也和人一样咯!脾气有好有坏。它们有时向游人索要食物,但决不强抢估吃。它们常爱 嬉戏。但也有占山为王者,夹道抢劫,无所不为,实在让你哭笑不得。 当你游历完几眉山的佛教寺院,从冥冥梵音中走出。从辉宏的殿堂当中走出来的时候,一定会为这四大佛教名山这一的峨眉山而感叹不以。再回首,遥望巍峨飘渺的山峰,你不尽回想到她秀丽的景色,壮阔的气势,深奥的佛教内含,玩味她幽深的意境。使人一时忆起明代诗人解缙的两句诗“两川风景世间少,令人长忆峨眉山”。让更多的朋友到峨眉山来游玩,将她的美景尽收眼底。将她的美景长记心中,留下一切最美的回忆。

如果说前两天在九寨沟、黄龙是自然观光之旅的话,那咱们今天的旅行便可以称之为佛教朝圣文化游。我们旅游车现在所行驶的这条高速公路叫成乐高速,沿线将经过双流、新津、彭山、眉山、夹江等五个县市,全程约130公里,从这里到乐山只需一个半小时。今天就让我们带着发现的眼光,去捕捉每一处风景线。 part 1【双流话二江】

我们的旅游车现在正驶往沿途经过的第一个县,也就是双流县。大家一会儿便可以看到道路远方田埂流水伴农家。这里没有北方农村那种凝重、厚实的感觉,也比不上江南水乡的灵秀,却有着蜀中农乡的淳朴和闲适。双流位于成都市西南部,古称广都县,隋仁寿元年(也就是公元601年)改名为双流县。古史中将双流与成都、广汉(樊都)并称“三都”。其地名正如左思在《蜀都赋》中所形容的“引二江之双流,抗峨眉之重阻”。“二江”是郫江、检江,即今天成都市区里的府河和南河。据史料记载,开明时期的古蜀国都位于双流境内,至开明九世,蜀都始由今天和双流、华阳一带迁至成都。双流地处成都之南,东南端局部为丘

陵和低山,地理位置非常优越,但古时常受水患之忧,因此经济相对较落后,在解放前便有“金温江,银郫县,叫化子出在双流县”的话法。早在古蜀国时期,开明已在岷江上游分水入沱,以除水豁。《水经*江水注》说:“(岷)江水东别为沱,开明之所开凿也。”在分水的基础上,战国时期秦国蜀守李冰又筑都江堰,分洪减灾,引水灌田国,并于成都穿检江、郫江二江,平行于城南。至唐僖宗时高骈又筑糜枣堰,使府河绕城东流,在合江亭与南河汇合,平缓南去。明清两代帽形成了完整的疏浚制度。至此,双流水害之患逐年减弱。

两江在成都合江亭汇合后统称府南河,在这条河道中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传说,那就是张献忠的财宝埋在何处?新中国成立前,在成都流传着一首歌谣: 石牛对石鼓,银子万万五;有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

从歌谣本身猜测,这应当是一段阿里巴巴宝藏图似的藏宝指引暗语,谁要找到这个宝藏,那么银子多得把成都到重庆所有东西都买下来,这是一笔多大的数字!这个歌谣说的正是一段藏宝故事,而且还同在成都做过一年零七个月“大西国”皇帝的张献忠有关。

据民间传说,张献忠在三百多年前败走成都时,大量的金银财宝无法带走,只能埋在成都的水路码头,并安置石牛和石鼓作为记号,打逄日后重返成都时再把它带走。哪晓得刚刚出城不久,就被清兵击毙,他的大宗金银因此成为一桩悬案。岁月沧桑,三百多年来都无人识破这藏金之地,并留下无数传奇故事。 据说当年张献忠逃离成都时,由水路启程,船少人多,大量金银财宝都无法携带,在莹华寺上船时,下令把财宝在石佛寺侧挖一个大坑埋藏起来。为了防止泄密,又将参加埋财宝的人全部杀掉。只有一个石匠侥幸逃脱,把埋藏的地点画成草图,交给他的孙子携带逃跑。从此这张草图成了无价之宝,并演出了一幕幕人间喜剧。

1938年冬天,成都学道街挂出一块冠冕堂皇的招牌--锦江淘江公司。消息传出,成都轰动。这是因那段黄金埋河传说引发的又一幕闹剧。一时间报刊广为宣传,目的是募集股金。有勘测埋金地点的,有招收工人的,并购置了抽水机和探测器。根据传说中的那张石匠描画的草图终于求出埋金地点是錦江下游石佛寺正面三角地段的左侧江中,并决定趁冬季河水较少,将宝藏挖出来。正式开工那天,各界知名人士参加了开工大内。河水被改道,河道里人声鼎沸。挖土声、抽水声、号子声响成一片。錦江两岸看热闹的人头攒动,不得不出动军警维持秩序。有人惊呼:挖出大石牛了!又有人惊呼:石鼓也挖出来了!消息传播开来,人们涌向东城门,顺着府南河去看稀奇。

淘江工程日夜进行,河床中被挖了一个很深很大的坑,泥沙卵石被工人们一筐筐挑出。金属探测仪也令人心动地响起。人们惊喜万分,断定是探测到了宝藏!所有人都引颈以待产,包括我们在座的各位,都关注着挖掘进展。坑里果然挖出了金属。可是历史却给当时的人们开了一个莫大的玩笑,从泥里挖出的不是金银,而是整整三筐锈迹斑斑的铜钱。随着挖掘计划的深入,银两用去不少,而宝藏却杳无踪影。一场轰轰轰烈烈的锦江淘银工程就此结束。

斗转星移,时至今日,这个占地1103平方公里,人口85万人的双流县已跃升为全国首批年产值超百亿的全国百强县。那首民谣也变为“金温江,银郫县,流金淌银双流县”。双流的矿产以芒硝为首,农副产品以海椒驰名,家畜以“成都麻羊”闻名,西南地区最大的航空港双流国际机场也驻足于此,更有以“恩威”

为龙头的一批集团产业汇聚于此。双流可谓是因水而困、因水而兴、因水而荣、因水而发。

part 2【新津聊美好、岷江话江团】

我们的旅游车现已驶出双流境地,进入到成都市所管辖的最小的一个县——新津。新津在历史上曾是成都的“犄角”,成都平原现在的五个古都遗址证明,古新津曾经是重要的一个古都。所谓“津”就是渡口的意思。根据记载,北周以前,这儿曾有五个渡口,其繁荣状况由此可推。初唐四杰之一的诗人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写道“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想必大有都很熟悉。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诗人为了表答对友人的离别之情,写下了这首诗,堪称经典。城墙和宫阙护持着三秦,这个三秦是当时长安附近的关中之地。古代是秦国,秦灭亡以后,项羽把它分为雍、塞、翟三国。故称“三秦”。这里点明送别之地,所谓的“风烟望五津”,据《华阳国志》记载,指的就是这里。由于其陆上是占据通往藏区的要道,水上又扼成都出川要冲,因而军事地位极为突出。可以推想在战乱频频中,是直指成都的狼烟烽火最后埋没了五津。经在1400多年前,有了新的渡口,即是现在的新津。“五津”则指包括新津在内的五个渡口,泛指“蜀州”,即四川,点明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

新津的得名是因为东汉年间,李严在此开凿渡口,古代渡口称为津,开凿一个新的渡口就称为新津。在这江流隔断的山与平原的接壤地带,古时由于交通不发达,人们隔岸相望也只能是“望津兴叹”,所以民谣有“走通天下路,难过新津渡”的说法。正是凭着这儿几条江流的阴隔,新津成为保护成都平原的一个军事要塞。根据推测,在秦移民入蜀时,古蜀国的土著悉数南迁。为防其卷土重来,司马错对蜀攻难宁的平原设置了边防重镇,古时的五津最适合这一选择。在三国时期,孟获趁诸葛亮北伐中原之机,频频侵侥蜀国,欲夺成都,当时就在此屯兵。90年代中期,成都平原发现了长江中、上游古明的大量遗址,其中之一的宝墩遗址,就是当地老百姓称呼的“孟获村”。

新津“山不高而堆绿叠翠、水不深而宽阔秀丽、城不大而四通八达、人不多而藏龙卧虎”,她是位于天府之国腹地的一方宝地,镶嵌在川西平原的一颗明珠。新津幅员330平方公里,人口29.4万,距成都市区28公里,距西南航空港双流国际机场仅18公里,区位优势明显,古有“南方丝绸古道第一站”之誉,今有“成都南大门”之称。在最近的20年中,从这里崛起了一个全国有名的希望集团,随之带动了一系列的饲料厂家在行业中独领风骚。中国首富刘氏兄弟:刘永和、刘永好,使外人对新津刮目相看,希望集团的美好火腿肠广告,在成乐高速公路上我们随处可见。以前他们是靠猪饲料发财的,现在又卖火腿肠,喂了猪又来喂人,让人想着总觉得有些别扭。告诉大家吧,新津是全国瘦肉型猪的生产基地,占全国生产总量的近五分之一。所以这就不难理解刘氏兄弟成功的地域原因了。

古话说的“武阳咽喉地、雄浑踞西川”现今也要改词了,叫“新津饲料一树秀,成都各门酒肉臭”。此话并非夸张,现在的城市生活在肉食方面供大于求的矛盾也比较突出,所以才有了“卖肉难”的怪现象。

虽说现今人们吃厌了猪肉,但新津的黄辣丁却始终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一道佳肴。所谓黄辣丁是它的俗名。其得名一是因为这种鱼的腹背部略显一道黄色;二是它的鱼鳍很锋利、扎人,有点像过去我们说的骂街双手叉在腰间那种气势汹汹的样子,四川人称这类情形为“火辣”,所以,但凡四川女孩子的个性方面也有“辣妹”的特征;第三个原因是它体态娇小,小的也就比指头长不了多少,体形呈三角形,故四川人称之为“丁”。这种鱼长年游弋江边,性凉、肥嫩,用四川的各种烹饪方法均可加工,味道十分鲜美。据说还有一定的中药疗效,其美名曰“清热、解暑”。它不只是新津的一道名菜,也是四川的一道佳肴。其实真要说鱼的珍贵,应是岷江上中游一带的“石板鱼”,又称“十八鱼”,谐音“十八”象征“要发”之意。这种鱼非常特别的一点就是肚子上有一个吸盘,类似于鱼嘴,长年吸附在岷江水域的岩石缝中吸食,是矿物质含量极高的生物,营养价值也很高。但食用之前必须在清水中喂养一周,将体内的石沙排放干净,这是目前四川最昂贵的鱼类。另外,在乐山岷江中下游段也有一种名贵鱼,叫“江团”。江团学名叫“长吻鳍”,是一种无鳞深水鱼,栖息在10多米深的水底,喜好岩缝石隙,靠吸食石浆、鱼虫为生。江团肥硕,体重大者可达8公斤。功东坡曾胜赞江团:“芽姜紫醋炙银鱼,雪碗挚来二尺余。尚有桃花春气在,此中风味胜莼鲈”。“黄辣丁”、“石板鱼”、“江团”这三种鱼在四川算是名声显赫,来乐山能品一品这些珍贵鱼类,也算是一大幸事了。

part 3【彭山侃长寿】

人生从物质追求来看,其本质不外古人所说的“食色性也”。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需求后,人对精神的需求就更大了。在诸多的精神因素中,人们最大的精神恐惧和压力不外乎来自于死亡的威胁。人之将死,本难避免。但远古的人在心里却不愿承认这理儿。即使不得不承认,也是退而求其次,不能长生,总可以长寿吧?重庆不是有个长寿县吗?据传当年乾隆游江南,到了那里(这一听就知道是瞎编的,乾隆下江南怎么会跑到重庆去了呢?但龙门阵就是这样摆的),说乾隆在这个当年还不叫长寿县的地方微服私访,见一个白胡子老太爷在踢踺球,好生羡慕,于是上前打招呼,“大爷您高寿?”老人一边踢腿一边回答“不高不高,九十七了”。乾隆大惊,看他红光满面,呼吸匀称,近百岁的人了,还有如此脚力,心里不由感叹:了不得,了不得!这乾隆雄才大略,屡建奇功伟业,让他佩服的事除了高寿以外就不会有别的了。不由得脱口赞道:“老神仙,您真是长寿啊!”没想到老人把踺子一收,一脸严肃地说:“我这点年纪算什么,我父亲还在家中劈材呢!”乾隆惊得合不拢嘴,口在心地不断念叨:“长寿、长寿、长寿„”。由于乾隆是金口,吐出来的声音都是玉言,于是就有了长寿县的名称,并且是皇帝钦定。这一来,却埋没了真正的长寿县。

峨眉山导游词范文第3篇

今天,我和妈妈乘车前往大英的死海。

一进入水上娱乐中心,我就和妈妈去玩看起来最平稳的“水上飞碟”。在玩之前,工作人员特地嘱咐我:“脚一定要踩着底部,手要抓紧,不然有危险。”我认为水上飞碟是最安全的,但直到我乘坐的飞碟飞下去时我才知道我错了,而且大错特错。我下去时感觉从高山掉下来或失重一样,直到一个来回后,这种失重感才渐渐开始好转。玩完之后,我还是胆战心惊,这让我明白做事不能只看表面。

玩了水上飞碟之后,我和妈妈去乘坐海盗船。海盗船上升时感觉并没有太敏感,但在下降的时候很晕,有点失重的感觉。吃完了饭以后,我和妈妈去玩透明滑道。透明滑道又叫龙滑道,是又长又弯的滑道,玩时让双手抱头,因为透明滑道里有少量的水,能减少摩擦并且加快人滑动的速度。下午两点,最好玩的冲浪游戏开始了。等待冲浪的游客人山人海,很壮观。一个个巨大的浪花打了过来,并且把我们冲了起来,如果没有带游泳圈,一定要喝很多水。浪打了起来,像掀被子一样,惊涛骇浪的。

最后到了室内漂浮区,只要平躺着,就可以浮在水面,很舒服,对皮肤有很大的好处。死海与海的不同在于含盐量高达22%,是一般海水的6.2倍,所以死海能让人漂浮,也因为这样,死海里没有微生物和生物。

我和妈妈玩了一天,最后才依依不舍地坐车离开。这真是快乐的一天。

《世界未解之谜》读后感

今年暑假,我读完了《世界未解之谜》这本书。

《世界未解之谜》主要讲了世界上目前为止还没有解开的各种谜团,有关于宇宙、地理、人物、动物的,还有关于植物、建筑以及古代文明的。有一个谜叫“巴别通天塔之谜”,西方史书中经常提到的“古代世界的七大奇迹”分别是: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巴别通天塔以及空中花园、古希腊的宙斯神像、罗德岛的太阳神像、加利亚的摩索拉斯陵基和亚历山大城的灯塔。其中,通天塔的神秘色彩尤为浓重。在《圣经》中就记载着有关巴别通天塔的神话,这就更增添了该塔的神秘色彩。赫赫有名的巴别通天塔就耸立在巴比伦城城门入口大道的北面。“巴别”这个词是巴比伦文,意思是“神的大门”。巴别塔建于公元前十七世纪,高九十米,分成七层,底层边上也近九十米,顶层是供奉马尔杜克神的神庙。用深蓝色釉砖砌成的,塔身外有条螺旋形阶梯盘旋而上,直通金色神庙。公元前1234年,巴别塔被攻占巴比伦的亚述人摧毁。后来新巴比伦的尼布甲尼撕二世曾重建该塔。但他去世后,巴比伦又渐渐衰落,公元前四百八十四年,巴别塔毁于战火。如今人们虽然恢复了巴别塔的外观,但关于它的整体设计和结构仍是一个谜。

峨眉山导游词范文第4篇

峨眉山, 典型的高山地貌 (海拔3 099 m) , 地形复杂, 土壤种类多样, 气候垂直差异大, 植物种类繁多, 垂直带谱明显。峨眉山从低山到高山可划分为4个植被带:即常绿阔叶林带、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带、针阔叶混交林带和寒温性针叶林带。由于受长期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各植被带内又存在不同面积的多种人工栽培植被和森林破坏后形成的次生植被, 增加了峨眉山植被类型的复杂性。研究其土壤微生物成分, 并对其相互关系进行研究, 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研究意义, 而且对发展可持续的生态农业系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然而, 目前尚未见峨眉山土壤微生物的相关报道, 因此, 本课题以峨眉山土壤为研究对象,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 对不同海拔梯度下三大土壤微生物量碳、氮进行研究, 旨在为全球高山生态系统植被分布动态格局和土壤营养循环本质提供基础资料。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地选择和取样

在峨眉山选取4个海拔梯度 (4个不同的植被带分布类型) (见表1) , 每个海拔梯度选取3块均一性较好的3m×3 m样地, 除去表面调落物和沙石后, 用土钻 (直径为2.5 cm, 容量深度为15 cm) 对角线交叉取样, 每个样地取2份土样, 每8管土混合为一个土样, 装入无菌自封袋, 带回实验室低温保存 (重复6次) 。

1.2 数据处理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7对数据进行处理, 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用Microsoft Excel 2007软件绘图, 并采用最小显著差异法 (LSD) 比较不同数据组间的差异 (a=0.05) 。数据的变异性用标准差 (SD) 表示。

2 试验结果

2.1 土壤基底值

测定土壤的本底理化值 (p H、全氮、全磷) 、微生物量碳氮见表2。由表2可知, 峨眉山土壤总体偏酸性 (因为峨眉山市周围有大量的工厂, 长期受酸雨的侵蚀) , 样地酸性A (金顶3 010 m)

2.2 土壤微生物量

对不同海拔梯度微生物量碳的实验结果进行处理分析 (见图1) , 在2 433 m海拔高度下既针叶林与阔叶林混交,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最高, 达到123.798 3 mg/kg。在1 475 m海拔高度既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 土壤微生物量碳最小为77.205 mg/kg。约1.6倍。总的来说, 海拔越高,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越大。然而, 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B、C样地之间差异明显 (P=0.036<0.05) 。

对不同海拔梯度微生物量氮的实验结果进行处理分析 (见图2) , 在2 433 m海拔高度下既针叶林与阔叶林混交,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最高, 达到24.171 7 mg/kg。在1 475 m海拔高度既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土壤微生物量氮最小为18.506 7 mg/kg。约1.3倍。总的来说, 与微生物量碳的变化呈现相似趋势:海拔越高,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越大。其中结果表明, B、C样地之间差异较大但并不明显 (P=0.073>0.05) 。

3 讨论

总体来看, 微生物量在高海拔梯度比低海拔要高, 呈现出正相关趋势。在已有的一些研究结果中都表明, 影响土壤微生物量的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是土壤有机质含量[6,7], 土壤中的有机质影响整个土壤中代谢过程中的营养物和能量循环, 为微生物群落提供稳定的营养和能量, 是土壤微生物量形成的重要因素。因此土壤微生物量与土壤中有机质的量存在相似的关系, 一般来说该土壤的有机质越高那么该土壤的微生物量就越高, 微生物量碳、氮与总有机质碳和全氮含量呈现正相关性。这与本次试验所得出的结果相类似, 本次试验也为此规律提供了数据基础。

本次研究表明, 随着海拔梯度的升高, 每个海拔标志植物发生变化, 具体由亚热带喜暖性低山常绿阔叶林和亚热带耐寒性中山常绿阔叶林逐步变为亚高山常绿针叶林与灌丛草甸, 因此不论是地面生物量、植物凋落物厚度、土壤中有机质等因素也随之发生相应变化。在A样地其植物种类明显发生变化, 灌丛草甸植物的一年生习性和在土壤表层的大量集中分布, 使得此地区微生物量高于其余海拔。然而, B样地比A样地的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高, 可能是由于在B样地 (针叶林与阔叶林混交) 采集的土壤是四个海拔中凋落物最多, 而凋落物的质量和数是土壤微生物量的一个重要的决定因子, 这也从一个角度解释了为什么B样地的微生物量要高于其余样地。

之前在该地的其他研究表明, 微生物数量在A海拔高度时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巨大, 而根据一些已有的研究可以知道, 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对有机质以及微生物量氮的数量有着很大的作用[8,9]。所以在A处理应是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值最大处, 然而结果表明B>A, 根据另一个同学对这2个海拔土壤酶活性研究中由于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发现B地区的过氧化氢酶活性要明显高于A地区, 而过氧化氢酶可以促进土壤中各种化合物的氧化, 可以通过酶促过氧化氢的途径有效防止土壤中的细菌、微生物遭受生物体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过氧化氢的毒害。这可能就是导致此结果的原因之一。同样微生物量碳氮含量、p H值、含水量、有机质含量在C海拔最低, 而D海拔却有所回升。其中在C海拔过氧化氢酶活性为5.545 1 mg/ (g·h) , D海拔为11.288 2 mg/ (g·h) , 因此D海拔较高的过氧化氢酶活性更好的保护了该样地的一些细菌以及土壤微生物, 促使D海拔高度的微生物量碳氮含量要高于C海拔。

根据研究结果, 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土壤中的其他一些理化值也相应发生变化。土壤中的含水量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加, 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本研究也加强了该结论。海拔的不断升高致使气温逐渐下降, 到一定的温度, 会引起降水增多, 而由于海拔升高所引起的气温的下降必然会导致土壤中水分的蒸发量减少, 在这一增一减中造成土壤湿度随着海拔的升高而提高。而降水量和气温会对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产生影响。简单来看由于降水量和土壤湿度较大, 同时温度相对降低, 会直接对分解、释放动植物残体造成影响, 致使大部分以有机物形式沉积在土壤中。土壤中氮磷的积累和消耗程度取决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10]。这也表明土壤湿度会对微生物量碳、氮含量造成影响, 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随着海拔的升高,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总体呈增加趋势的原因。

本次试验还对不同海拔的p H值进行了分析, 其值在5.95~4.69, 在最低海拔酸性最高, 其余3个海拔地区酸性差异不大, 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在较低的海拔地区, 空气中存在的酸性物 (二氧化碳, 二氧化硫) 较多, 凝结成雨时造成酸性影响较大。可以的将此作为依据, 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对我市空气污染的治理, 保护好环境。通过此研究值并未发觉土壤p H与微生物量之间的明显关系。同时可以看出,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和土壤总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随海拔高度的升高以及海拔植被的变化有相似的规律, 但由于实验分析不足, 并不能肯定其中的确切关系, 还需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实验。

4 结论

本研究可得出以下几点结论: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总体呈现出随着海拔的升高呈现升高的趋势;土壤有机质、含水量、全氮、全磷、全钾含量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升高, 但其与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未呈现出明显相关性;本研究中B、D两个海拔高度的值都因为过氧化氢酶的较高活性而使得其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分别高于A、C两地。所以过氧化氢酶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影响较为明显。

摘要:土壤微生物是构成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土壤有机质和养分转化与循环的主要动力, 对陆地生态系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功能。以峨眉山土壤为研究对象, 对不同海拔梯度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峨眉山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总体趋势是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升高, 但由于某些环境因素 (如凋落物、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等) 对实验结果的综合影响, 呈“V”字型变化趋势。

关键词:峨眉山,微生物量,碳,氮,海拔梯度

参考文献

[1] GREEN J L, HOLMES A J, WESTOBY M, et a1.Spatial Scaling Ofmicrobial Eukatyote Diversity[J].Nature, 2004 (432) :747-750.

[2] NACHIMUTHU G, Kl NG 10 KRJSTIANSEN Eet a1.Comparison Ofmethods For measuring Soil Microbial Activusing cⅪtton Strips and Arespirometer[J].Journal of Microbiological Methods, 2007, 69 (2) :322, 329.

[3] POWLSON D S, BOROKSPC, CHRISTENSEN BT.Measurement of Soil Microbial Biomass Provides and Early Indication of Changes Intotal Soil Organize Matter Due to Straw Incorporation[J].Soil Biology and Bioehemisty, 1987 (19) :159-164.

[4] LOVELL RJ S, BARDGETTR.Soil Microbial Biomass and Activity in Long-term Grassland:Effects of Management Changes[J].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y, 1995 (27) :969, 975.

[5] Marumoto T.Nitrogen and Microbial Biomass in Arable Soils[J].Hakuyusya Tokyo, Soil Biomass, 1984 (7) :115-140

[6] Singh, JS, Reghbanshi, A.S, Singh.R.S., et.al.Microbial Biolmass Acts As A Source of Plant Nutrients in Dry Tropical Forest and Savanna Nature, 1989 (338) :499-500.

[7] Singh, JS, Gupta, S.R., 1977.Plant Decomposition and Soil Reapirtion in Terrestrial Escoystems[J].The Botanical Review, 1977 (43) :44-45.

[8] 邵玉琴, 赵吉.不同固沙区结皮中微生物生物量和数量的比较研究[J].中国沙漠, 2004, 24 (1) :68-71.

[9] Myrold D D.Relationship Between Microbial Biomass Nitrogen and A Nitrogen Avail Ability Index[J].Soil Sci, 1987 (51) :1047-1049.

峨眉山导游词范文第5篇

一,实习目的:

1,巩固和深化对《地形测量》课程的理解,具体包括一下三个方面:熟练掌握常用测量仪器的使用;掌握小地区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成图过程与测绘方法;了解各种测量的基本过程及相关公式的应用。

2,培养大家的基本功,充分锻炼大家在测,记,算,绘各方面的能力。3,帮助大家形成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和个人责任感。

4,充分认识到测量工作的科学性,精密性,引导专业素质的养成。5,培养大家快速,严谨而有创造性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习要求:

1,掌握全站仪导线的布设,施测和计算方法。

2,掌握水准仪、经纬仪、等一些主要一起的性能和如何操作使用;

3,掌握数据的计算和处理方法;

4,掌握地形图测绘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测绘小区域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工作能力;5,掌握测设的基本方法。

三,实习任务:

1, 每小组施测5条约500m的四等水准闭合路线。

2, 每小组施测2条闭合导线。

3, 每小组完成二幅1:500比例尺地形图(测区面积为150m*150m)的白

纸测图。

第二部分,实习内容

一,实习项目:

在班长的分配下,本小组的实习任务由4月18日起,共为时四周,实习具体内容由两大部分组成:一,在学校内部,对5条长约500m闭合路线进行四等水准测量以及对2条导线进行测量,并且闭合路线所包含的区域中应有图书馆,运动场,音乐广场等学校的主要地物;二,在江津双福镇工程学院校区测绘,对周围150米*150米的区域完成一幅1:500比例尺的白纸测图。整个实习过程中采用的技术规定主要是《城市测量规范》CJJ8-9和《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 7929。

二,测区概况:

水准测量与导线测量都在学校内进行,由于学校整体建筑之间相对高程不大,这给水准测量提供了一定的便利。另外,由于测区位于校园主干道附近,且周围有教学楼,图书馆,等设施,导致测区内人流量与车流量较大,容易对实习中的人员和仪器造成干扰或者带来危险。

地形图测绘在江津双福镇工程学院校区测绘,地形坡度变化较大,环境较为恶劣,但就进行地形图测绘的局部区域来说,测区内树木,灌木较多,给我们并不熟练的地形图测绘带来了一定难度。

在实习过程中,沙坪坝区及江津的天气状况以晴天为主,气温也一直在30到40度左右徘徊,这些,也都给测量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三,作业方法:

(一) 四等水准测量:

1选定一条闭合式附和水准路线,其长度以安置6—10个测站为宜。沿战打桩确定待定点的地面标志

2在起点与第一个立尺点设站,按以下顺序观测。

后视黑面尺——读取下,上丝读数,精平,读取中丝读数。

前视黑面尺——读取下,上丝读数,精平,读取中丝读数。

前视红面尺——精平,读取中丝读数。

后视红面尺——精平。读取中丝读数。

这种观测读数简称„后—前—前—后‟也可采用„后—后—前—前的观测顺序。

3当测站观测记录完毕随即计算

⑴后(前)视距=后(前)视尺(下丝—上丝)x100

式中:下(上)丝读数以米为单位,后(前)视距长度应<80m

⑵后、前视距差=后视距-前视距应、<3m

⑶视距累积差=前站累积差+本站视距差应<10m

⑷前(后)视黑、红面读数差=黑面读数+标尺常数-红面读数应<3mm

⑸黑(红)面高差=后视黑(红)读数-前视黑(红)读数

黑、红面高差之差=黑面高差-[红面高差±0.1m]]应<5mm

⑹高差中数={黑面高差+[红面高差±0.1m]}/

24依次同法施测其它个站。

5全路线施测完毕后计算;

⑴路线总长(即个站前,后视距只和);

⑵各站前,后视距差之和(应与最后一站累积视距差相等);

⑶各站后视读数之和,各站前视读数只和,各站高差中数之和(应为上两项之差的1/2

⑷路线闭合差(应附和限差要求);

⑸各站高差改正数及个待定点的高程。

(二)地形图测绘:

(1)将坐标范围内的控制点标定到图纸上;

(2)安仪:在控制点A安置仪器,取仪器高。

(3)定向:后视(盘左瞄准)控制点B,度盘置零

(4)立尺:立尺员把塔尺立到地形,地貌特征上。

1.“地物”取“轮廓转折点”

2.地貌—取“地性线上坡度或方向变化点”

(5)观测:瞄准点1的塔尺,分别读取视距,中丝读数,水平角读数,竖直角读数。

(6)记录,计算:记录上述观测值,按公式计算出点1的X,Y,H。

(7)展点:在图纸上,按X,Y,画出点1的位置并标上高程。

(8)绘制地形图:地物和等高线

(9)检查与整饰

第三部分,实习总结

紧张而有难忘的四周测量实习生活在一片胜利的欢呼声中结束了。

通过本次实习,巩固、扩大和加深我们从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掌握了水准仪、经纬仪的基本操作,还有学会了地形图的绘制方法,获得了测量实际工作的初步经验和基本技能,着重培养了我们的独立工作能力,进一步熟练了测量仪器的操作技能,提高了计算和绘图能力,并对测绘小区域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全过程有了一个全面和系统的认识,这些知识往往是我在学校很少接触、注意的,但又是十分重要、十分基础的知识。从而积累了许多经验,使我学到了很多实践知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次测量实习要完整的做完,单靠一个人的力量和构思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小组的合作和团结才能让实习快速而高效的完成。这次测量实习培养了我们小组的分工协作的能力,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感情。我们完成这次实习的原则也是让每个组员都学到知识而且会实际操作,而不是抢时间,赶进度,草草了事收工。所以,我们每个组员都分别独立的观察,记录每一站,并准确进行计算。做到步步有“检核”,这样做不但可以防止误差的积累,及时发现错误,更可以提高测量的效率。 我们怀着严谨的态度,错了就返工,决不马虎。直至符合测量要求为止。我们深知搞工程这一行,需要的就是细心,做事严谨。例如:

(1)立标尺时,标尺除立直外,还要选在重要的地方。因此,选点就非常重要,点一定要选在有代表性的地方,同时要注意并非点越多越好,相反选取的无用点过多不但会增加测量,计算和绘图的劳动量和多费时间,而且会因点多而杂乱产生较大的误差。

(2)要先将道路和主要建筑物确定下来,然后在添加其余次要方面,这样不但条理清楚,有利于作图的准确和随时进行实物和图形的对比从而检验测量数据的准确与否。

-----团结就是力量,纪律才是保证

经过每个组员的团结工作,我们完成了侧图的工作,看到我们画好的图纸大家都兴奋不已。在我们组的同学交流测量中的经验时,大家感觉收获都很多,有的说仪器的展点很重要关系到误差的大小,有的说水准测量中点不能架设的太远,等等吧。想想大家每天早七点多就起床背上仪器去测量,算出误差大的大家一起讨论和修改,并重新测量。有了团结的力量我们还是干的很有劲的。我也从别人那里学到了以前不是太清楚的东西,比如数据的处理、水平角的观测以及一些作图的疑问都在测量中得到了答案。

------求真务实

测量实习,让我学到了很多实实在在的东西,对以前零零碎碎学的测量知识有了综合应用的机会,控制测量和地形图测绘过程有了一个良好的了解。学会了地形图的绘制等在课堂上无法做到的东西以及更熟练的使用水准仪,经纬仪等测量仪器与工具。很好的巩固了理论教学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也拓展了与同学之间的交际合作的能力。还记得晚上七点多了,因为一个站点的错误我们不得不重新测量,忙了半天大家连晚饭都没来得及吃。总之,四周中我们也体会了不少酸甜苦辣,有的测量很顺利甚至零误差,有时测量处处碰壁,但也算过去了。完成了测量还是很高兴的.虽然测量中大家也有懒的时候不想测了,但挺过去都好了。

------苦尽甘来

但这四周实习也给了我们不少教训:由于某个数据的读错、记错及算错都给我们带来了不少麻烦,从而让我们知道了做任何事都要认真。一个组的团结也是至关重要的,它关系到整个组的进度。先前我们组由于配合不够默契,分工也不够合理,整体进度受到极大的影响,后来通过组内的交流,彻底解决了以上问题。实习进度有了很大的改观,进度和效果自然就提上来了。

-----失败是成功之母

峨眉山导游词范文第6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仁寿藤椒:2015年在仁寿县青岗乡四川豪月食品有限公司签约藤椒基地进行定点、定树、定时 (14:00—15:00) 观测[2], 6月15日至7月13日, 每隔2 d采摘1次, 共收集1 5份样品, 分别编号为R-1, R-2, R-3, R-4, R-5, R-6, R-7, R-8, R-9, R-10, R-11, R-12, R-13, R-14, R-15。

丹棱藤椒:2015年在丹棱县石桥乡四川豪月食品有限公司签约藤椒基地进行定点、定树、定时 (15:00—16:00) 观测[2], 6月20日至7月18日, 每隔2d采摘1次, 共收集15份样品, 分别编号为D-1, D-2, D-3, D-4, D-5, D-6, D-7, D-8, D-9, D-10, D-11, D-12, D-13, D-14, D-15。

洪雅藤椒:2015年在洪雅县花溪镇四川豪月食品有限公司签约藤椒基地进行定点、定树、定时 (16:00—17:00) 观测[2], 6月25日至7月23日, 每隔2d采摘1次, 共收集15份样品, 分别编号为H-1, H-2, H-3, H-4, H-5, H-6, H-7, H-8, H-9, H-10, H-11, H-12, H-13, H-14, H-15。

1.2 样品制备

藤椒采摘后放置在透气竹筐中并盖上不滴水的湿布, 当晚运回四川豪月食品有限公司, 剔除虫害果、霉变果、发黑出油果、果梗、叶片后, 装入透气塑料筐并盖上不滴水的湿布, 贮藏在该公司的气调贮藏库中。气调贮藏库在投入使用前已经过臭氧杀菌处理, 气调贮藏库的参数设置为 (2±1) ℃, 相对湿度90%~95%, 5%O2+5%CO2。

1.3 鉴定方法

由30男30女共60位身体健康, 无吸烟、酗酒等嗜好, 对色、香、味、形有较强分辨力和较高灵敏度, 有品尝经验、熟悉藤椒滋气味的人员组成3个品尝小组, 每组20人, 分别对仁寿县、丹棱县、洪雅县藤椒进行评定。在14:00—16:00品尝样品, 对样品进行感官评定后填写感官评定表。评定过程中品鉴者互不干扰。待样品评定完毕后收集鉴评表, 进行数据处理。色泽分为脆绿、暗绿、暗红, 香味分为芳香味浓郁、芳香味较浓、芳香味淡, 麻味分为中上 (麻感口中持续时间30 min以上) 、中 (麻感口中持续时间20~25min) 、中下 (麻感口中持续时间10~15 min) 。

2 结果与分析

2.1 仁寿县藤椒感官评价

仁寿县藤椒感官评价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 仁寿藤椒在不同采收期香味、麻味、色泽均有差异。色泽品评结果为:6月16日至6月28日, 20名品评人员70%以上品评结果为脆绿;6月30日至7月8日, 20名品评人员50%及以上品评结果为暗绿;7月10日至7月14日, 20名品评人员50%以上品评结果为暗红。芳香味品评结果为:6月16日至6月28日, 20名品评人员70%以上品评结果为浓郁;6月30日至7月8日, 20名品评人员50%以上品评结果为较浓;7月10日至7月14日, 20名品评人员70%以上品评结果为淡。麻味品评结果为:6月16日至6月20日, 20名品评人员80%以上品评结果为中下;6月22日至7月8日, 20名品评人员60%以上品评结果为中;7月10日至7月14日, 20名品评人员75%以上品评结果为中上。

2.2 丹棱县藤椒感官评价

丹棱县藤椒感官评价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 丹棱藤椒在不同采收期香味、麻味、色泽均有差异。色泽品评结果为:6月21日至7月3日, 20名品评人员65%以上品评结果为脆绿;7月5日至7月13日, 20名品评人员55%及以上品评结果为暗绿;7月15日至7月19日, 20名品评人员55%以上品评结果为暗红。芳香味品评结果为:6月21日至7月3日, 20名品评人员55%以上品评结果为浓郁;7月5日至7月13日, 20名品评人员55%以上品评结果为较浓;7月15日至7月19日, 20名品评人员60%以上品评结果为淡。麻味品评结果为:6月21日至6月25日, 20名品评人员85%以上品评结果为中下;6月27日至7月13日, 20名品评人员55%以上品评结果为中;7月15日至7月19日, 20名品评人员75%以上品评结果为中上。

2.3 洪雅县藤椒感官评价

洪雅县藤椒感官评价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 洪雅藤椒在不同采收期香味、麻味、色泽均有差异。色泽品评结果为:6月26日至7月8日, 20名品评人员75%以上品评结果为脆绿;7月10日至7月18日, 20名品评人员50%及以上品评结果为暗绿;7月20日至7月24日, 20名品评人员65%以上品评结果为暗红。芳香味品评结果为:6月26日至7月8日, 20名品评人员60%以上品评结果为浓郁;7月10日至7月18日, 20名品评人员55%以上品评结果为较浓;7月20日至7月24日, 20名品评人员65%以上品评结果为淡。麻味品评结果为:6月26日至6月30日, 20名品评人员95%以上品评结果为中下;7月2日至7月18日, 20名品评人员55%以上品评结果为中;7月20日至7月24日, 20名品评人员85%以上品评结果为中上。

2.4 综合分析评价

由表1~表3数据可知, 在藤椒成熟度增加过程中, 色泽会由脆绿色先变成暗绿色, 最后变成暗红色;芳香味先增加浓后降低至芳香味淡;麻味持续上升;色泽和芳香味有相关性, 当色泽为脆绿时, 芳香味均浓郁, 色泽为暗绿时, 芳香味均较浓, 而当色泽变成暗红时, 芳香味淡。鲜藤椒主要用于制作藤椒油, 藤椒油的风味由藤椒自身的芳香味、麻味决定, 因此, 6月21日至6月27日采摘的仁寿藤椒香味、麻味总体综合评价最佳;6月26日至7月2日采摘的丹棱藤椒香味、麻味总体综合评价最佳;7月2日至7月7日采摘的洪雅藤椒香味、麻味总体综合评价最佳。另外, 试验中也发现藤椒树上不同部位的藤椒, 即使是在同一时期, 成熟度偶尔也会出现明显的差异性。由于受试验条件的限制, 未开展蒸馏萃取法 (SDE) 提取藤椒精油,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GC-MS) 分析研究不同采收时期藤椒香气成分, 并采用HPLC法对不同采收时期藤椒麻素含量进行测定, 同时比较不同采收时期藤椒挥发油含量等相关的研究。

3 小结

(1) 本试验表明, 藤椒不同采收期香味、麻味、色泽均有差异, 在试验期内色泽由脆绿色变成暗红色, 香味先增加后逐步减弱, 麻味逐步增加;综合分析藤椒香味和麻味, 认为6月25日左右为仁寿藤椒最佳采收期, 7月1日左右为丹棱藤椒最佳采收期, 7月5日左右为洪雅藤椒最佳采收期。

(2) 根据实践经验结合试验数据认为:芳香味、麻味总体评价最佳时成熟度为七成熟;五至七成熟藤椒色泽脆绿、芳香味浓郁;五至六成熟藤椒麻度中下;八成熟藤椒色泽暗绿、芳香味较浓;九成熟及其以上藤椒色泽暗红、芳香味淡, 麻度中上。藤椒油生产企业, 针对嗜麻区域 (川渝鄂地区) 销售的产品可以考虑选用七至八成熟藤椒制作藤椒油, 此期产品正好可凸现藤椒油麻香浓郁、麻味绵长特点;针对非嗜麻区域 (除川渝鄂外的其他地区) 销售的产品可以考虑选用五至六成熟藤椒制作藤椒油, 此期产品麻味中下, 主要凸现藤椒油口味清爽、口感微麻特点。

摘要:以四川省眉山市不同采收期的藤椒为研究对象, 对藤椒果实进行感官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采收期香味、麻味、色泽均有差异, 在试验期内色泽由脆绿色变成暗红色, 香味先增加后逐步减弱, 麻味逐步增加;综合分析藤椒香味和麻味, 认为6月25日左右为仁寿县藤椒最佳采收期, 7月1日左右为丹棱县藤椒最佳采收期, 7月5日左右为洪雅县藤椒最佳采收期。

关键词:藤椒,采收期,感官品质,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丹棱县,洪雅县

参考文献

[1] 蔡名雄.四川花椒[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13.

上一篇:电子读书小报范文下一篇:二次供水知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