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论文范文

2023-09-16

语言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语文教学的一个根本任务是指导学生学习掌握“语文”这一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情感的工具。多媒体教学及多媒体与计算机网络教学是二十一世纪推进语文教学现代化所必须充分利用的、十分重要的教学辅助模式。《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要求。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信息手段的引入,给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一些不足之处。但过多地借用图形、视频图像、音乐等媒体和材料,不利于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本文主要探讨了语文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整合,即采用准确、巧妙及实用原则,对语文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语文教学;准确;巧妙;多媒体;整合

多媒体教学及多媒体与计算机网络教学是二十一世纪推进语文教学现代化所必须充分利用的、十分重要的媒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了:“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化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现就语文教学与多媒体整合探讨如下:

一、运用多媒体语文教学的优势

运用多媒体语文教学有如下三大优势:

1.多媒体的引入大大提升了课堂的教学效率,有力促进了高效课堂的打造。多媒体特别是网络的使用,极大地丰富了课堂知识的容量,大大节约了学生查找信息的时间和教师书写的时耗,让课堂时间的利用率更高。

2.多媒体的正确使用能促进学生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多媒体以其丰富的载体,如文字、图形、画面、动画、声音和视频等方式极大地、全方位地调动了学生的感官,能通过对其视觉听觉的刺激,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加深学生的印象,提升单位时间的学习效率,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多媒体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弘扬“真、善、美”的美文。我们利用多媒体资源能将抽象的文字具体化,能将虚幻的意象图形化,再配以或消沉、或高亢、或悦耳的音乐,将教材中所蕴含的“美”一一展现出来,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感染和刺激,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美的熏陶和情趣的升华,提升审美情趣。

但是,“工具不论多么先进,也只是工具”。任何工具都有局限性,多媒体也是如此。它不可能取代语文教学。现在语文多媒体教学存在很多误区,有的教师一上公开课就用多媒体,似乎一节优秀的语文课就等于多媒体,而教师则沦为多媒体的奴隶,成了一个多媒体的机械操作者。有些多媒体的课件制作也存在程序简单、图面简单,或有形无声,或画面呆板等问题。有些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而忽视了传统语文教学的一些优势,忽视了语文本身的课程特点。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既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个信息化的手段,又要有效利用传统语文教学中的一些优势,才能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率。在整合多媒体与语文教学上就应把握“准确”、“巧妙”、“实用”的原则。

二、多媒体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基本原则

1.准确性原则。近年来,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出现,多媒体技术迅速发展,并逐步引入课堂。它以海量的信息、直观的图案、悦耳的音乐、穿越时空的表现力,大大提升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将课堂教学带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但语文是一门讲究形象思维的学科。文学艺术往往以其抽象可感性吸引人,有些意象与思想只可意会,过多地利用媒体,则有可能束缚学生的思维。因此在语文教学课堂中使用多媒体要把握“适用”与“和谐”的原则,用得准确。而不让人感到教师这节课就是应用多媒体。首先在课件整体设计时应注重准确性的原则。语文教学的一个根本任务是指导学生学习掌握“语文”这一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情感的工具。而过多地借用图形、视频图像、音乐等媒体和材料,不利于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语文这一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特别是理科的一些科目来说,是有其特殊性的。对于其他学科来说,主要是知识和事理的学习和研究。以掌握知识、弄清事理为主要目标。而语文学科却以指导学生学习掌握“语文”为重要目的。这便是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语文多媒体教学课件应具有鲜明的文学艺术风格,在程序设计上要有艺术性,要符合课文的文风与语言特色。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古今中外都有,风格迥异。因此在课件设计时要契合多元化文化特色与风格。同时,多媒体设境应基于课文,应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品味写法、增强审美感受为主导,多媒体只是手段而非内容,更不是目的。由于语文教材的多样性,多媒体的教学设计亦应具有多样性,总之多媒体教学在信息化程度高度发达的今天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但绝不是语文教学的全部,作为语文教学者应使多媒体为己所用,成为多媒体的主人。

2.巧妙原则。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对多媒体课件的极大兴趣。如《背影》一文,这是朱自清先生1917年所写的一篇美文,文章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热爱及儿子对父亲无限的怀念之情,文章采用白描的手法,不做任何的渲染和修饰,将父子车站分别一幕娓娓道来,但家境惨淡、社会的压抑,以及知识分子当时的落寞与凄凉的情绪在文章灰暗的基调中流露,使得父子之爱更加真挚、深沉而感人。但由于这一幕发生的历史背景现在的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我们可以选用灰暗的画面、沉郁的语言、配以哀伤的背景音乐,很容易就将学生带入那个多苦多难的时代,能震撼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更能体会到父子情深。再如我们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时,可播放一些雄浑壮阔的北国画面,将学生引入妖娆美丽而又意境壮美、气势磅礴的北国风光中,配以激昂高亢的音乐,让人感受到一代伟人胸怀豪迈的情怀和意气风发的斗志。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朗读课文,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体的运用丰富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材料和传递信息、相互交流的手段,但教学材料和手段的丰富多样却对课件的设计和教学的组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巧妙地设计才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不论图像多么好看,音乐多么动听,首先要看看这些东西与你设计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案是否相同,是否有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只有与你的教学目标和方案相吻合,才是有助于学生的语文水平的提高的,才是必要的好材料、好方式。否则,一会儿图像,一会儿音乐,一会儿字幕,一会儿做练习,学生手忙脚乱,不能进行有目的的阅读和思考,不能进行有效的语文训练,一堂课,看似热热闹闹,其实学生所得的甚少。所以一堂好的多媒体语文课,一定要注意学教方案的科学性、有序性、实用性,将各种辅助媒体巧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3.实用性原则。语文多媒体教学课件本身就属于新型的语文课程资源。一个好的语文多媒体课件必须建立在对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开发的基础上。这样才能有效地拓展课程的深度和广度,加深学生对文意的思想内涵的感知和领悟。我们在使用多媒体时一定要把握一个实用的原则,让多媒体为语文教学服务,同时要契合语文的学科特点。语文学科非常注重读写能力的培养,语文是一门讲究形象思维的学科,传统教学方法非常讲究阅读。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那些精彩的片段、优美的文字、深邃的意境,只有通过反复地诵读、感悟和理解才能从中获得营养。语言文字的魅力在于它给我们思绪以驰骋的广阔空间。我们在使用多媒体时要注重其展示形式的多样性,不要让多媒体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扼杀了学生对知识探究的动力,造成其思维的僵化和停滞。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语文多媒体教学设计时要把握好三个实用的原则:

1.多媒体设计要具有准确性。多媒体的采用和取舍要服务于文章的教学目的。

2.多媒体的使用要具有实用性,切忌哗众取宠,流于形式。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发

挥主观能动性留出余地,给学生拓展研究性学习留出空间。

3.多媒体的细节上要注重灵活性,如:画面的色彩、背景音的选择、动画的剪辑、活动图标的选用、选择按钮的指向性等,这些细节的设计都应体现简单实用的原则。

语文是一门内涵极其丰富的主体感极强的学科,语文课堂教学也是一门立体式的艺术,语文多媒体教学只有本着准确、巧妙、实用的原则,才能合理适度地动用好多媒体技术,为语文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郝维谦,龙正中,张晋峰.中华人民共国高等教育史——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李超,张巍.传统教学与现代网络教学的对比研究[J].兰州学刊,2007,(S1).

[4]李敬民.《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12).

作者简介:邓彪(1969-),男,湖南临湘人,中教语文一级教师,1992年毕业于岳阳师专中文专业,2000年7月获湖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文凭。

语言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解读,基本定位,基本特征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了许多新的概念。“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即是其中之一,和“语文核心素养”“语文学习任务群”“思辨”等一样已经成为语文学科的热词。但很多教师反映对它的理解还不得要领,似乎也还缺少非常权威和明确的解说。本文试表达笔者对这一概念的困惑和理解。

一、对“真实情境”的几种解读

整个课程标准中有33 处“ 情境”,加上《前言》中的1 处,应是34 处,排除内涵明显一致的,这34 处“情境”主要有22 个概念。毫无疑问,在22 个“情境”概念中,最核心、最有新意也最难理解的是“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而这一概念的理解,关键在于什么样的“语言运用情境”才是“真实”的“情境”。对此,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1.“生活”情境说

即认为“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就是语言交际的实际情境。杨再隋认为:真实的语言情境产生于真实的言语交流,真实的语言情境发源于生命的童年,真实的语言情境发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真实的语言情境和学生的自主实践》,《语文教学通讯》2017 年10 月刊)

2.“语境”说

孔凡成认为,“ 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就是“语境”,并将其分为情境语境、虚拟语境、上下文语境、社会文化语境和认知语境五个类型。(《“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释》,《语文教学通讯》2018 年11 月刊)

3.“学习”情境说

即认为“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是指学生的学习情境。王荣生将语文学科的学习情境分为三类:为了学习的真实的问题(难题)情境;为了学习的真实的沟通(困难)情境;为了学习与文本对话的(困难)情境(及“文本语境”)。(转引自王本华《任务·活动·情境:统编高中语文教材设计的三个支点》,《语文建设》2019 年第11 期)

4.“课堂”情境说

课程标准修订组的负责人王宁老师对“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的解释是:“所谓‘情境’,指的是课堂教学内容涉及的语境。所谓‘真实’,指的是这种语境对学生而言是真实的,是他们在继续学习和今后生活中能够遇到的,也就是能引起他们联想,启发他们往下思考,从而在这个思考过程中获得需要的方法,积累必要的资源,丰富语言文字运用的经验。”(《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是”与“非”: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访谈》,《语文建设》2019 年第1 期)很显然,王老师对“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的解释是基于语文课堂教学的。

5.“知识”情境说

人民教育出版社王本华在《任务·活动·情境:统编高中语文教材设计的三个支点》(《语文建设》2019 年第11 期)一文中介绍了新教材设置情境的基本方法:(1)每一个学习任务中,前边的引入语都是创设的情境。通过较多的描述引出相关学习任务,这些描述设置的就是具体的情境。(2)把单元导语视为教材提供的整体学习情境。单元导语一般由三段组成,简明扼要地说明单元的人文主题、所属学习任务群及选文情况、单元核心任务及学习目标。(3)把课文视为教材选择的具体学习情境。文本情境应当指两个方面:一是文本所涉及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人物形象(小说等)、写作意图等,二是完成任务时所需要理解的文本的内容、结构、写法、风格等。

笔者有理由相信,根据新课标编写的新教材所创设的种种情境应该是“ 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而从我们对新教材的了解和王老师的解释看,这三类情境基本都是基于学科知识创设的。

毫无疑问,这几种对“ 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的理解都各有道理。但笔者也有困惑不解的地方。比如:如果“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就是语境,就是生活情景,课程标准为什么还要煞费苦心地提出“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这样一个概念呢?笔者非常认同王荣生基于学生的学习解读“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但不知道他为什么要特别强调“难题”和“困难”。王宁老师作为语言学大家能够基于课堂教学解释这个概念,让人喜出望外,但笔者困惑的是什么样的情境才是“ 他们在继续学习和今后生活中能够遇到的”呢?“他们在继续学习和今后生活中能够遇到的”情境和“课堂教学内容涉及的语境”是什么关系呢?是一致、相似还是关联?

二、“真实情境”的基本定位

1.“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是基于教学需要和学习需要设置的,并不等同于实际的生活情境

笔者以为,就课堂教学而言,基于教学需要和基于学习需要是统一的,即教者设计或设置这样的情境是为了开展教学活动,而如果教学活动本身就基于以学为中心,那么这必然也是为学生的学习活动设置的情境。这或许就是王宁老师所说的“课堂教学内容涉及的语境”。而当学生的学习活动并非是在课堂上完成时,则这时的情境就主要是为学生的学习活动设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学习活动都是或者都应该是“语言运用”。

但无论是课内的教学活动的情境还是课堂之外的学习活动的情境,都不等于学生实际生活中的情境,它们本质上都有一定的虚拟性。尽管实际生活中的情境也必然是“ 语言运用”的情境,但它与课堂教学中的情境以及学生课外学习活动情境的区别是明显的。(1)语言运用的目的不同:实际生活中的“语言运用”是为了生活实际的需要,课堂教学中和学生课外学习活动中的“ 语言运用”都是为了培养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情境的形成不同:实际生活中的“语言运用的情境”都是因为实际生活需要而自然形成的,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和学生课外学习的情境都是课程设计者和教学实施者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设计和设置的。

当然,说课内教学活动中的情境和学生课堂之外的学习活动的情境不等于實际的生活情境,并不是说它们之间没有联系。笔者认为,它们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 尽可能接近的相似关系和对应关系”。笔者猜想,王宁老师所说的“所谓‘真实’,指的是这种语境对学生而言是真实的,是他们在继续学习和今后生活中能够遇到的”会不会就是这个意思? 笔者之所以说是“尽可能接近的相似关系和对应关系”,而不说“ 是他们在继续学习和今后生活中能够遇到的”,因为笔者并不能判定这样的情境就一定能够被“遇到”。

2.“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应由具体的教学实施者设计,而不应由课程专家统一“批发”

笔者在前文说明课内的教学活动中的“ 情境”和学生课堂之外的学习活动“情境”与实际的生活情境并不相同时,已经提到了这一点。

笔者还要说的是,“ 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具有特定的针对性和鲜明的丰富性。比如,对于同一个学习任务(阅读一篇文本,完成一次写作,进行一次采访,参加一个活动,准备一次发言,发布一个消息,进行一次语言积累的梳理),不同的教者会根据具体的教学对象(任务完成主体和活动主体)以及自己的教学特点设置不同的情境或者多样化的情境;如果考虑到学生具体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的实际差异和所处地域的各种学习条件的不同,那么教者所设计和设置的学习情境,则需要具有更多的可能和选择。

因此可以说,由教材编者设置的种种情境,某种意义上都不是“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同样道理,现在大行其道的由各种不同类型的专家设计的“语言运用情境”也都不是“真实”的。新课改启动后,好心的专家们组织编写了不少任务群的资料,但似乎并不受教师和学生欢迎,或者说成效并不显著,这应该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缘由。因为这些专家们所“批量”生产的任务群和学习情境很可能是脱离教师实际和学生实际的。

由具体教学实施者设置学习任务群和语言运用的情境,是本次课程改革对一线语文教师提出的挑战之一,同时也是“ 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这样的课程理念能否真正落实的关键。很多人以为,只要由一批专家或者教材编者替全国的语文教师和学生设置好种种学习任务和学习情境,一切就迎刃而解了,显然是脱离实际的。

3.“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是基于完成具体任务而创设的情境,不是相关文本和知识的简单呈现

设置“ 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其主要目的是为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提供场景限制,它应该明确呈现任务完成的背景、方式、任务指向以及任务指标,而不是文本呈现和知识呈现。即使是知识呈现,呈现的也应该是程序性知识,而不能是陈述性知识。如果以为介绍了什么是联想、什么是想象,想象和联想有什么不同,各有哪些类型,然后让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就是一种“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则是对这一理念的误解或者曲解。

因此,笔者认为新教材设置的三种情境大多都不是“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因为无论是“简明扼要地说明单元的人文主题、所属学习任务群及选文情况、单元核心任务及学习目标”的单元导语,还是“通过较多的描述引出相关学习任务设置的具体的情境”,或者是对“文本所涉及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人物形象(小说等)、写作意图,以及完成任务时所需要理解的文本的内容、结构、写法、风格等内容”的介绍,基本都是陈述性知识。以统编高中教材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的导语为例: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增广贤文》)流派众多的诸子学说,浩如烟海的古代史籍,都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深刻体悟前人的智慧,才能更好地把握当下与未来。

本单元选取了《论语》《孟子》《庄子》中的经典篇章,以及《左传》《史记》的精彩片段。阅读这些文章,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华文化的一些重要理念,领会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文化自信。

学习本单元,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整体把握经典选篇的思想内涵,认识其文化價值,思考其现代意义。初步了解儒家、道家思想的特征,体会相关课文论事说理的技巧和不同的表达风格。阅读史传文,要关注文章叙事曲折有序、写人生动传神的特点,尝试理性评价历史叙述中体现的思想、观念,认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三段话中,第一段是说“ 体悟前人智慧”的重要,第二段是讲这个单元的选文的价值,第三段是对学习这个单元提出的要求,基本都是具有学理性的陈述性知识介绍。

统编高中教材的单元学习任务,大多也是如此。如必修下册第二单元“单元学习任务”的第一个任务:

鲁迅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再论雷峰塔的倒掉》)。在本单元的课文中,窦娥的善良、鲁侍萍的真情、哈姆莱特的理想都是“有价值的东西”,也都遭遇了现实的摧残和毁弃。阅读这样的悲剧作品,常常会引起我们心灵深处的悲伤、哀痛乃至愤懑,激发起我们对良知的坚守、对道义的追求。阅读本单元课文,看看这些悲剧故事毁灭了哪些“有价值的东西”,并以悲悯的情怀看待悲剧人物的命运,认识良知的不朽价值,感受悲剧作品震撼人心的力量,与同学分享你的阅读体验。

如果去掉“鲁迅说……对道义的追求”这段引入语,后面的学习要求与以前的教材中我们通常见到的学习活动没有什么区别,或者说绝无本质的差异。而前面的内容也都是知识解说。

再如第二单元《窦娥冤》一课的“学习提示”:

王国维曾说,《窦娥冤》“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宋元戏曲史》)。窦娥悲惨的命运令人同情,造成她悲剧的原因引人深思。阅读本文时要注意体会剧作家在窦娥这个人物身上寄托的思想感情,理解她指斥天地、痛发誓愿的反抗有什么样的意义和价值。

《窦娥冤》属于元杂剧中的“ 本色”派,说白凝练而又明白如话,唱词优美而又节奏鲜明,深刻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要反复诵读,欣赏作品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第一段先引王国维的话说明《窦娥冤》的地位和成就,然后说窦娥的悲剧价值,再说阅读的重点。第二段先说元杂剧“本色派”的特点,再强调“ 要反复诵读”。除了每段后一句提出要求,其余都是知识呈现。

对照王宁老师“从所思所想出发,以能思能想启迪,向应思应想前进”的要求,以上这些单元导语、学习任务和学习提示都与之相差甚远。语言运用要求不明,思维要求低下,活动缺少张力,任务缺少驱动,是显而易见的问题。

三、“真实情境”的基本特征

基于以上的认识,笔者认为“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应该具有这样一些特征:

1. 必要性

“ 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首先应该是必要的。即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得以开展和进行所必须具有的情境;可有可无的情境则是没有必要的,本质上也就是虚假的。那些为了“情境”而编造出来的情境,不仅不能很好地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而且会误导教师的教学,干扰学生的学习。而虚假的学习情境最常见的形式就是“ 戴帽子”,即在一个很常规的学习要求,甚至就是在一道很普通的中高考模拟练习题前面加几句毫无必要的话。比如,本来就是让学生概括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却在明确要求之前先让学生概括出同单元中其他几篇文本的内容,然后再提出“概括某某文章内容”的要求;本来就是要求学生根据上句默写下句,却要在前面先说一通貌似情境的话,再提出“在横线上写出有关诗句”这样的要求,显得多余而做作。

2. 切合性

“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应该是与具体的学习任务匹配的,应该切合具体任务完成的要求。即应该为学生具体学习任务的完成提供必备的特定条件和必要的限制而设置学习情境。为小任务设置一个大情境,为大任务设置一个小情境,或者情境和任务完成的要求不一致,从某种意义上说,也都是虚假的学习情境。比如本来就是默写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这个名句,却要增加“ 如果给一位老教师一句赠言,你会选用曹操的哪一句诗”这样的情境。送给一位老教师的赠言为什么一定要用曹操的诗句呢?送给一位老教师一句曹操的诗句为什么一定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呢?同样是《龟虽寿》中的诗句,“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为什么就一定不行呢?即使是“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这句,笔者觉得也是完全可以的。很显然,这样的情境设置过大了,是虚假的。其实,默写古诗名句用得着这样拐弯抹角吗?更何况名句运用常常有具体甚至特殊的情境,会体现出很多“超常规”的情况呢?

3. 明确性

“ 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应该是明确的,即在什么情境中完成什么样的规定任务。如果设置的情境宽泛而模糊,则会使学生对活动方向不够明确,对任务的要求产生误解。

《现代汉语词典》对“ 情境”的解释是:“ 情景;境地。”什么是“情景”呢?《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情形;景象。”笔者以为,虽然“情境”的内涵和“情景”的并不相同,但可以看出“情境”是必然具有“情景”的。情景是指具体场合的情形,是具体、直观的景象,是对某一场景、局面的描述。既然“情境”包含了“情景”,则“情境”应该具有一定的具体“场景”,时間、地点、角色、对象等要素都应该是具体明确的。比如:一位同学要与你分别了,请你写一段话作为临别赠言。这样的情境就是不具体、不明确的,会给学生完成任务带来很多干扰和误导。这位同学是哪个年级的?是男还是女?是毕业之际的分别还是因为特殊原因这位同学要离开?是与所有同学的一般告别还是与“我”作为特殊关系的告别?“一段话”是多长的一段话?如此等等,如果不描述清楚,学生就会无从下手,或者会写出一堆套话、废话。而这都是由于情境不够具体明确造成的。

4. 驱动性

设置“ 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其主要目的是为学生完成任务提供场景限制和驱动力,它应该具有鲜明的动作性和引导性。这个情境一方面提出了任务完成的条件和要求,同时也应该能够驱动和引导学生完成任务。成功的语言运用情境的设置,应该具有一种激发功能,能够唤起学生完成任务的冲动和激情,能够把学生“ 带入”他们似曾有过、正在拥有、确认会有甚至向往拥有的生活情境。同时,成功的语言运用情境的设置,不仅仅只是提供条件和限制,还能引导学生完成任务,提供完成任务所需的支架和帮助。而笔者见到的许多任务群设置的语言运用情境都不具有任务驱动的功能。本来就是一道语序排列的题目,可是有位命题者却将其变成这样一个“ 学习任务”:有关于“小说”的一段话,被一位同学将句子的顺序弄乱了,需要重新排列,下列选项中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有关语句略)。很显然,这里的“ 情境”是非常虚假的,因为它对后面的任务要求和学生的任务完成毫无意义,当然也是没有必要、不合实际的。

或许,笔者对“ 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的困惑,也是很多一线语文教师的困惑;而笔者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只是自己基于教学的一些思考。不揣简陋,与大家分享自己的观点,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关注这些问题,并且能够立足课堂教学的实际研究这些问题,以期让新课程的理念能更好地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

语言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本研究借助引文空间软件(CiteSpace)对2005年至2017年间 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移动技术辅助语言学习(MALL)领域的239篇英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通过学科分类、关键词共现和文献共被引聚类等手段,对国外MALL研究图谱网络之结构与内容展开评析,探查研究热点课题和前沿发展趋向,以期为国内外语教育的MALL领域研究与开发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研究发现:热点课题集中在教育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与开发、MALL环境系统的实践性论证、语言学习者数字化核心技能的培养和语言教师信息素养与专业发展等方面; 研究前沿表现在MALL系统架构、虚拟学习任务设计、新技术融合和MALL理论研究四个核心领域。

【关键词】  移动技术辅助语言学习;数据分析软件;可视化分析;外语教育;英语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世界,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移动互联手段日臻成熟,移动技术辅助语言学习(Mobile-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简称MALL)已成为教育信息化大背景下外语教育理论与实践谋求突破、实现创新的又一动力增长点。近年来,无论是在中国外语教育的顶层设计与规划层面,还是在外语课堂教学自下而上的革新和探索过程之中,MALL始终受到广大外语教育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国内学界曾先后从移动学习理论、教育技术学和语言学等多个不同视角对我国MALL研究的现状、主题和内容等展开综述,探讨MALL环境下中国外语教育未来发展的趋势(如:桂清扬, 2003; 马俊波, 2007; 田剪秋, 2009)。李思萦和高原(2016)通过对2000年至2015年国内MALL研究期刊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后认为:我国MALL研究从萌芽探索到稳步提升只经历了十多年,已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当前我国外语教育开展MALL领域的研究与开发不仅要对国内现有成果勤于总结并反思,更需要注重外语教育与移动学习融合下的国际研究热点与前沿的辨识与追踪。本文以2005年至2017年间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与艺术和人文科学引文索引(A & HCI)所收录的核心文献作为数据来源和研究对象,借助CiteSpace这一信息可视化分析软件,系统梳理并揭示国外MALL研究发展的整体脉络、知识结构和轨迹特征,从而对国外MALL研究热点和前沿展开评析,以期为国内MALL领域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不断推进我国外语教育及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实践与国际接轨。本文将探讨的研究问题主要包括:①国外MALL研究呈现怎样的学科发展脉络?②研究的热点议题和前沿趋向分别是什么?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

(一)研究工具

本研究所采用的CiteSpace 5.0.R3数据分析软件是在科学计量学和数据可视化背景下逐渐发展起来的一款基于引文信息的可视化计量分析工具。作为学界公认的主流知识图谱绘制软件之一,CiteSpace凭借图谱丰富、可视化效果好、标识清晰、分析准确等强大功能,可从高频关键词、突变专业术语以及高影响力作者和文献等諸多方面,将某一知识领域的演进历程集中展现,并对引文节点文献和共引聚类所表征的研究热点、前沿进行自动标记和分析(陈悦, 等, 2015)。

(二)数据收集

本研究的数据是依托Web of Science核心文献数据库中SSCI和A & HCI英语引文索引,展开时间跨度为2005年至2017年的数据检索。鉴于数据的检索方式直接决定对数据结果进行知识图谱分析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研究者先后尝试“主题词”和“代表性期刊”两种检索方法,经人工对比检索结果,最终选用获取数据更为全面的“主题词”检索方式。具体流程如下:

第一步,依据MALL作为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与语言学习有机结合的产物这一基本概念,围绕其定义:“通过使用移动技术(设备)来辅助(强化)语言学习的模式(Chinnery, 2006;Shield & Kukulska-Hulme, 2008)”,归纳主题词字段。第二步,对每一个纳入检索范围的主题词字段进行反复讨论,并不断调整检索逻辑,确保所得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第三步,确立主题词,并依据如下逻辑方式进行检索:“mobile”and/or“mobile/cell/smart phones”and/or“tablet computers”and/or“emerging technologies”and/or“mobile learning”,and“language learning”and/or“mobile language learning”and/or“mobile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and/or“MALL”。

(三)数据处理

首先,将检索并下载到的239篇文献所有引文数据(包括作者、标题、来源出版物、摘要、参考文献字段)导入CiteSpace 5.0.R3进行保存。

其次,对CiteSpace相关参数进行设置:“时间”为“2005-2017”,以两年为一个切片分区(Time Slicing);“节点类型”(Node Types)选择对学科分类和关键词的共现分析,以及对文献的共被引分析;三个“阈值”(Thresholds)即“被引频次”(C)、“共现或共被引频次”(CC)、“共现或共被引系数”(CCV)分别设定为(2, 1, 10)、(3, 1, 10)和(3, 2, 10),进而形成该时间分区寻径(Pathfinder)修剪的共现和共被引网络(陈超美, 等, 2009),其余参数保持不变。

最后,采用共现(Co-occurrence)和聚类(Clusters)分析,结合中介中心度(Centrality)和突变型(Burst Term)指标的特定功能手段,对生成的图谱网络之结构和主要节点内容进行评判和分析,从而实现对研究热点和前沿的探测。

三、数据分析与讨论

为全面而科学地探测MALL研究的热点课题和前沿发展趋向,我们首先通过学科分类的共现分析手段,对其学科整体特征和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和归纳。根据图谱显示(因刊物为黑白印刷,故本文图片均黑白处理):代表教育学(Education & Educational Research)和计算机科学(Computer Science)的两个节点显著大于其他若干节点,呈现主要分布;MALL研究的成果主要来自教育学(43.7%)和语言学(32.6%)领域,两类成果的引用先后在2005年和2008年前后出现过一轮较大范围的激增。接着,我们对参引文献的数据内容进行了归纳,罗列出共被引频次排在前十的主要代表作品(见表1)。通过内容梳理并分析可知:国外MALL研究整体呈现出受教育学学科统领,以教育学和语言学为主视角,融合计算机技术与理论、软件工程、心理学等多学科共同参与的交叉混合研究发展态势。

(一)MALL研究热点分析

为了探测MALL热点议题,我们借助关键词共现的可视化手段,对采样文献的核心内容进行浓缩和提炼,并依据共现网络图谱中的被引频次(节点大小)、中介中心度(节点紫色圈注大小)和文献突变爆发性(节点有无红色圈注)这三项指标进行分析和判定(李杰, 等, 2016)。

论文的关键词由节点代表,其大小与关键词出现的频次成正比,也就是说:节点越大表明该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高。该图谱中最大的节点是“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出现45次;其次是“技术”(Technology),出现29次;随后是“系统”(System)、“英语”(English)和“学生”(Student),均出现20次以上。关键词在不同年份文献中的共现关系则是通过图谱顶端彩色(现为黑白印刷)渐变轴所对应的不同颜色的连接线来显示,即:连接线越粗表明节点间关系越紧密,同时出现在同一篇文献中的可能性也越大(陈超美, 等, 2009)。根据图谱中的关键词节点及其连接线所对应的相关文献,我们初步判定:国外MALL研究在过去的十多年时间里,主要是基于移动学习现有理论与成果,探讨技术与课程的优化整合,论证移动技术设备对于英语语言学习的实践意义和价值,以及呈现并分析移动学习系统对语言教学,特别是英语教学的实证案例。

然而,对于热点议题的判定不仅要关注关键词的共现频次和时间,还要充分结合关键词的中介中心度和引用突变来综合分析。中介中心度越高表明关键词连接图谱中各节点的作用越显著,一般情况下,中介中心度大于0.1的关键词被认为是具有显著的重要性(陈悦, 等, 2015)。突变是指关键词的引用频次突然明显增多,或是在某个时间段内突然频繁出现(陈超美, 等, 2009)。一定程度上来说:关键词引用的突变爆发往往更能反映出一个研究热点的真实存在(李杰, 等, 2016; 陈悦, 等, 2015)。

表2根据中介中心度由高到低的排序,对MALL在2005年至2017年间的研究议题的关键词、出现时间、频次等进行了汇总。同时,结合关键词的引用突变情况数据显示:“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g)和“英語”(English)分别于2006年至2010年和2011年至2013年期间发生了爆发性突变,可被视为显著性热点议题。

“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g)在MALL领域的爆发性突变历时五年,且强度达到5.2455,这足以说明:自2008年前后,移动学习开始逐步走向成熟,并随之成为继电化学习(E-learning)之后的又一理论与实践研究热点(Vavoula & Sharples, 2009)。依托移动技术水平和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大幅提升和优化,国外MALL研究已经开始独立于传统的语言课堂学习及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CALL)领域(Kukulska-Hulme & Shield, 2008),开启了基于移动学习相关理论和成果的语言教育变革创新之路。通过对参引文献的进一步分析可知:“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g)这一热点议题所关联的理论涵盖教育学视角下的行为主义、建构主义、情境化学习、非正式学习和协作学习等,以及语言学视角下的结构主义、社会认知主义、会话理论和活动理论等。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教育技术”(如:Lan, Sung & Chang, 2007; Abdous, et al., 2009; De Jong, et al., 2010)、“语言教学内容及过程”(如:Abdous, et al., 2008; Chen, et al., 2008, 2010; Wong & Looi, 2010)和“语言教师及学习者”(如:Chinnery, 2006; Comac, 2008; Kukulska-Hulme, 2009)三个层面。

“英语”作为另一出现引用突变的关键词,突变持续时间(2011年至2013年)和强度(3.23)虽不及“移动学习”,但也凭借其全球通用语种的优势地位,成为MALL研究的一个重要热点议题。依据对参引文献的内容分析发现:基于MALL的英语课堂混合型教学实践、学习者和教师对移动设备及技术的理解和使用,以及外语教师在遵循语言学习认知规律的前提下,引导广大学习者如何建构科学合理的学习策略、解决语言学习的问题等,成为重点涉及的几方面内容。例如:Barrs(2012)探讨了教师如何运用移动技术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提升教学效果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创新举措;Gromik(2012)利用手机提升学生语言学习的连续性和即时性,促进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体验的教学尝试;Viberg和Gr?nlund(2013)对MALL环境下二语/外语学习者的认知变化、应对策略和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探究。

综上可知,国外MALL研究热点受教育学学科影响最为广泛,整体呈现出教育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通信工程学和心理学等多学科交叉混合的研究态势。在理论层面,移动学习现有理论成果成为主导,同步关联教育学和语言学视角下的行为主义、建构主义、社会认知、会话、活动等相关研究。热点议题集中在教育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与开发(如:Golonka, et al., 2014;Lin, 2014)、MALL环境系统的实践性论证(如:Sun & Chang, 2016)、语言学习者数字化核心技能的培养(如:Hasegawa, et al., 2015)和语言教师信息素养与专业发展(如:Najmi, 2015)等主题层面。

随着国内新媒体技术和人工智能设备被广泛应用于语言学习和教学实践领域,当前国内MALL研究也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取得的成果数量和质量均实现了不小的突破;但总体而言,国内MALL研究的规模、水平、视野层次和理论纵深等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李思萦, 等, 2016)。以此为鉴,国内的外语教育研究需要充分把握MALL作为交叉学科的特点,拓宽研究视野,既要关注不同主题之间的交互串联,又要推进不同学科视角下MALL理论的纵深发展。与此同时,更应遵循理论指导实践的科研范式,充分关注课堂教学实际,着眼于MALL环境下外语教学在学习者的学习方式、能力素养以及教育者的教学理念、管理实践和专业发展等方面的多元化诉求,强化各阶段的外语教育,特别是英语教育领域MALL理论的建设,规范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实现良性发展。

(二)MALL研究前沿探测

对MALL研究前沿和发展动态的探测,主要基于对文献的共被引网络聚类分析得出。共生成聚类13个,依据聚类值(Q-modularity)和聚类内部相似度(Silhouette)指标(由高到低)的排序为:# 0-体系、#1-学习者为中心的内容、#2-社交媒体、#3-框架、#4-无缝语言学习、#5-项目反应理论、#6-课程、#7-出国留学、#8-自学、#9-情境化学习、#10-短消息、#11-执行、#12-软件架构、#13-交互电视。在此基础上,依据聚类标签的详细信息和对引文内容的分析,我们对标签指代近似(如#0-体系和#3-框架)、内容过于宽泛(如#7-出国留学)的聚类进行了归并、整合,梳理为四个核心领域:MALL系统架构、虚拟学习任务设计、新技术融合外语教学、基于MALL的理论研究。

1. MALL系统架构

MALL系统架构主要包括面向学习者的主动型、交互式、社会化语言学习环境的创设(如:Sun, et al., 2017; Ou-Yang, et al., 2017),以及针对教师课堂教学与课后非正式教学的无缝衔接混合教学模式的探讨(如:Ibanez & Traxler, 2016; Izquierdo, et al., 2017);未来可关注:①以培养数字素养和语言综合技能为目标的学生自主学习、行为意向、学习动机、个体创造力等相关研究;②以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为出发点的教师信念、行为绩效、学习策略、学习共同体等;③以开放语言教育资源为依托的虚拟社区、教学设计、在线学习、游戏化学习、知识分享、资源传播等。

2. 虚拟学习任务设计

MALL虚拟学习任务的设计充分体现出语言教育对学习者的关注(如:Felix, et al., 2016),并强调以“学习”为中心的理念(如:Chen, et al., 2017),通过对现有移动信息技术,如移动终端、互动电视、互联网通信平台等进行功能性的扩展和内容开发(如:Kim & Smith, 2017),从而实现对传统教学资源和学习任务设计的智能化升级。未来有待深化的研究主题涵盖:①基于项目的协作学习活动管理;②利用社会文化等不同语境感知技术来提升学生词汇、语法、句型等基础知识学习的有效性研究;③交互式学习环境下的智慧学习网络和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开发;④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复杂性学习路径分析和多元评价模型的探究;⑤移动技术手段在辅助特殊学习者群体的语言掌握方面的效能性研究等。

3. 新技术融合外语教学

新技术融合外语教学仍会是未来MALL研究与开发的一大增长点,基于现有研究的成果和范式之上,反映未来移动技术发展方向的新媒体研究(如:Xu & Peng, 2017),以及对新技术使用主、客体“人”的研究(如:Lin & Yu, 2016; Andujar, 2016)等都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新技术与外语教学深度融合下的MALL研究可能会涉及:①核磁共振、3D打印、VR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面向语言教育的功能拓展性研究;②基于社交网络和社交媒体的数字化深度语言学习、传播与评价;③以系统、平台、APP等为代表的学习资源建设、教材开发、教师培训;④对于学习者个体差异和教师自适应情况的实证性调研等。

4. 基于MALL的理论研究

国外MALL研究已经开始从注重移动学习理论和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在外语教育领域中的适应性推广,转换到多学科、多元化背景下的MALL理论构建(如:Liu, 2016)和地域化分类研究(如:Wong, et al., 2016)。未来研究会是在借用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多种理论范式与技术路线的混合研究,进而实现对外语教育领域MALL研究基本立场、学术规范、专属话语体系等的完善。例如:①人类学、社会学、现象学等关照下的外语教育叙事研究、行动研究、民族志等;②以脑电核磁、眼动追踪技术为代表的自然语言处理和过程性验证等。

综上所述,动态分析并监测国外MALL研究前沿领域,充分关注MALL系统架构、虚拟学习任务设计、新技术融合和MALL理论研究等核心主题,有助于巩固并提升MALL研究的学术地位,进一步彰显MALL对于促进外语教学、优化学习绩效的学科定位与内涵价值(兰国帅, 2017)。同时,面向國内MALL发展的实际现状和需求,不断借鉴国外MALL研究成果和经验的同时,还要充分考量国内外语教育环境及教育理念的差异性,构建具有本土化特色的MALL研究机制和理论框架体系(褚远辉, 等, 2013),通过探寻多学科交叉节点和多元化理论给养,更好地破解国内外语教育在MALL研究领域缺乏整体性、学科性、实证性的价值困局,从而达成MALL研究本土化与全球化的推广与互鉴。

四、結语

在日益增强的全球化趋势背景下,鉴于MALL在提升现代人才语言应用能力和增强对外沟通和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其研究理念与实践模式潜力巨大。本文以Web of Science核心文献数据库2005年至2017年间刊载的英文文献为调查对象,利用知识图谱软件CiteSpace对MALL研究的学科分类、关键词及核心文献进行可视化的共现与聚类分析,实现了对MALL研究热点和前沿的探测,以期为国内外语教育领域MALL研究与开发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MALL研究的热点集中在教育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与开发、MALL环境系统的实践性论证、语言学习者数字化核心技能的培养和语言教师信息素养与专业发展等方面。作为一个热点议题,当前MALL研究有待进一步结合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和教育技术学等多重理论视角,完善并构建更加高效、合理的研究与开发框架,促使语言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的融合不断走向成熟。伴随移动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MALL研究的未来发展前沿将重点涉及系统架构、任务设计、新技术融合和理论建设这四个核心领域,特别是在外语教育不同学段和层级的MALL教学模式、方法和理论模型的探索。

当然,MALL作为一个话题广、视角多、理论杂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涉及的相关文献远不止本文所收录的数据,本文所讨论的结果恐也远不能反映国外MALL研究的全貌,对于其研究热点和前沿更加深入、全面的综述和探测,仍有待指定学段、划分地域和受众等之后的进一步研究来实现。

[参考文献]

陈超美,陈悦,侯剑华,等. 2009. CiteSpaceⅡ:科学文献中新趋势与新动态的识别与可视化[J]. 情报学报,28(3):401-421.

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 2015. 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 科学学研究(2):242-253.

褚远辉,辉进宇. 2013. 比较教育的学科特性与教育理论的“本土化”[J]. 教育研究(01):16-19.

桂清扬. 2003. MLearning——中国外语学习的未来[J]. 外语电化教学(03):14-17.

兰国帅. 2017. 国际教育技术研究前沿热点知识图谱建构研究——基于十八种SSCI期刊1960-2016年文献的可视化分析[J]. 现代远距离教育(03):57-76.

李杰,陈超美. 2016. 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M]. 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李思萦,高原. 2016. 移动技术辅助外语教学对英语词汇习得有效性的实证研究[J]. 外语界(04):73-81.

马俊波. 2007. M-learning与外语教学的对接:从CALL到MALL[J]. 外语电化教学(05):30-36.

田剪秋. 2009. 移动语言学习的发展现状和趋势[J]. 外语电化教学(02):22-27.

Abdous, M. H., Camarena, M. M., & Facer, B. R. (2009). MALL technology: Use of academic podcasting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ReCALL, 21(1),76-95.

Andujar, A. (2016). Benefits of mobile instant messaging to develop ESL writing. System, 62(S1), 63-76.

Barrs, K. 2012. Fostering computer-mediated L2 interaction beyond the classroom. 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 16(1),10-25.

Basoglu, E. B., & AKDEMIR, ?. (2010). A comparison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English vocabulary learning: Using mobile phones and flash cards. TOJET: The Turkish Onlin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9(3),1-7.

Chen, C. M., & Chung, C. J. (2008). Personalized mobile English vocabulary learning system based on item response theory and learning memory cycle. Computers & Education, 51(2), 624-645.

Chen, C. M., Hsu, S. H., Li, Y. L., & Peng, C. J. (2008). Personalized intelligent m-learning system for supporting effective English learn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11(3), 153-180.

Chen, C. M., Li, Y. L., & Chen, M. C. (2010). Personalized context-aware ubiquitous learning system for supporting effectively English vocabulary learning. 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18(4), 341-364.

Chen, Yan, Carger, Chris Liska, Smith, Thomas J. (2017). Mobile-assisted narrative writing practice for young english language learners from a funds of knowledge approach. 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 21(1), 28-41.

Chinnery, G. M. (2006). Emerging technologies. Going to the mall: mobile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 10(1), 9-16.

Comac, L. (2008). Using audioblogs to assist English-language learning: an investigation into student perception. 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21(2), 181-198.

De Jong, T., Specht, M., & Koper, R. (2010). A study of contextualised mobile information delivery for language learn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13(3), 110-125.

Ewa M. Golonka, Anita R. Bowles, Victor M. Frank, Dorna L. Richardson, & Suzanne Freynik. (2014). Technologies f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 review of technology types and their effectiveness. 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27(1), 70-105.

Felix, V. G., Mena, L. J., Ostos, R., & Maestre, G. E. (2016). A pilot study of the use of emerging computer technologie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reading and writing therapies in children with down syndrome.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48(2), 611-642.

Gromik, N. A. (2012). Cell phone video recording feature as a language learning tool: A case study. Computers & education, 58(1), 223-230.

Hasegawa, T., Koshino, M., & Ban, H. (2015). An English vocabulary learning support system for the learners sustainable motivation. Springerplus, 4(1), 1-9.

Ibanez, A., & Traxler, J. (2016). Mall-based MOOCS for language teacher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Porta Linguarum, Monograph(1), 73-85.

Izquierdo, J., De-La-Cruz-Villegas, D. V., Aquino-Zú?iga, S. P., María-Del, D., Sandoval-Caraveo, C., & García-Martínez, D. V. (2017). Teachers use of ICTS in public language education: evidence from second language secondary-school classrooms.  Comunicar, 50(25), 33-41.

Kim, Y., & Smith, D. (2017). Pedagogical and technological augmentation of mobile learning for young children 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25(1), 4-16.

Kukulska-Hulme, A. (2009). Will mobile learning change language learning? ReCALL, 21(2), 157-165.

Kukulska-Hulme, A., & Shield, L. (2008). An overview of mobile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From content delivery to supported collaboration and interaction. ReCALL, 20 (3), 271-289.

Lan, Y. J., Sung, Y. T., & Chang, K. E. (2007). A mobile-device-supported peer-assisted learning system for collaborative early EFL reading. 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 11 (3), 130-151.

Lin, C. C. (2014). Learning English reading in a mobile-assisted extensive reading program.Computers & Education, (78), 48-59.

Lin, C. C., & Yu, Y. C. (2016). Effects of presentation modes on mobile-assisted vocabulary learning and cognitive load. 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25(4), 528-542.

Liu, P. L. (2016). Mobile English vocabulary learning based on concept-mapping strategy. 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 20(3), 128-141.

Najmi, K. (2015). The effect of mobile-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MALL) on guided writing skill of Iranian upper-intermediate EFL learners.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Research, 2 (4), 42-52.

Ou-Yang, Fang Chuan, Wu, Wen-Chi Vivian. (2017). Using mixed-modality vocabulary learning on mobile devices: design and evalu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 54(8), 1043-1069.

Stockwell, G. (2010). Using mobile phones for vocabulary activities: Examining the effect of platform. 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 14 (2), 95-110.

Sun, J. C. Y., & Chang, K. Y. (2016).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a location-based mobile learning system to facilitate English learning. Universal Access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15 (3), 345-357.

Sun, Z., Lin, C. H., You, J., Shen, H. J., Qi, S., & Luo, L. (2017). Improving the English-speaking skills of young learners through mobile social networking. 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30 (3), 304-324.

Vavoula, G., & Sharples, M. (2009). Meeting the challenges in evaluating mobile learning: a 3-level evaluation framework.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bile and Blended Learning, 1 (2), 54-75.

Viberg, O., & Gr?nlund, ?. (2013). Cross-cultural analysis of users attitudes toward the use of mobile devices in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A case from Sweden and China. Computers & Education, 23(69), 169-180.

Wong, L. H., Chin, C. K., Tan, C. L., & Liu, M. (2010). Students personal and social meaning making in a Chinese idiom mobile learning environmen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13(4), 15-26.

Wong, L. H., King, R. B., Chai, C. S., & Liu, M. (2016). Seamlessly, learning Chinese: contextual meaning making and vocabulary growth in a seamless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environment. Instructional Science, 44(5), 399-422.

Wong, L. H., & Looi, C. K. (2010). Vocabulary learning by mobile‐assisted authentic content creation and social meaning‐making: two case studies.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26 (5), 421-433.

Xu, Q., & Peng, H. (2017). Investigating mobile-assisted oral feedback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30(3), 173-182.

收稿日期:2017-10-18

定稿日期:2018-01-01

作者簡介:景飞龙,博士,讲师,山西财经大学经贸外语学院(030006)。

秦杰,博士,副教授,山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041004)。

责任编辑 郝 丹

语言论文范文第4篇

改变各学科分离状态,实现学科整合,是课程发展的前端课题。语言和音乐,这两门学习科目有什么关系?这是课程整合应当关注的问题,为此,我向大家推荐一本可为课程整合奠定理论基础的著作,名字叫《音乐、语言与脑》(Music,Language,and the Brain)。

我与这本书是偶然相遇的。2015年元旦,我去国家大剧院欣赏专场音乐会,中间休息时,在服务台上发现了这本书,立刻被题目所吸引。这个小小的契机,成就了我和它的缘分,现在我把这份书缘送给大家。

《音乐、语言与脑》的作者是认知神经科学家 Aniruddh D. Patel,译者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杨玉芳等,这个著译的组合使我确信该书的前沿性。有趣的是,该书的前几页有一篇荷兰纳德邦奈梅亨大学康德斯研究所脑、认知和行为中心主任 Peter Hagoort 写的引介文章,题目竟是《从蚂蚁到音乐和语言》。原来,Aniruddh D. Patel最早师从世界最著名生物学专家、哈佛导师E.O.Wilson研究蚂蚁,他的初期论文是关于蚂蚁的,由于他的激情在音乐上,才转而研究语言与音乐。这使我相信,该著作具备生物学基础,而此点,正好是生物演化语言学研究者所关注的目标。作者从构成元素、节奏、句法和意义等几个方面探寻语言与音乐的共同基础。英语教师能够从书中获得如下启示:

1. 意义是语言和音乐的共同基础,这是只有人类才拥有的基础

鸟的“歌唱”,只是雌性求偶和雄性炫耀支配权的结合,而人的语言表达和音乐表达才是独特的意义传输,学生在语言和音乐学习中感性体验意义的多样化表达,将为其终生奠定智能基础。教师的功能主要不是引导学生分别感受语言和音乐意义表达的差异,而是让他们感受语言和音乐意义表达的有机融合。(建议详读该书的5-6页。)

2. 儿童音乐能力发展与早期阅读能力及学习能力发展具有独特的相关性

该书援引Anvari等人2002年的实验研究:“学习英文的阅读要求把视觉符号和音位对比进行匹配,具有好的语音意识的儿童在阅读学习上具有优势。”据Sleve和Miyake 2006年的实验研究,人的第二语言(L2)学习能力与音乐能力的发展也有相关性。其他研究同样表明,“音乐能力确实可以预测第二语言机能的差异。”这些研究都告诉我们,语言和音乐的概念范畴化具有特殊联系。这里所说的概念范畴化,指的不是理性理解语言的或音乐的抽象概念,而是指儿童在感性体验中“无意中”习得的语言+音乐的共同元素。(建议详读该书的55-56页。)

3. 语言节奏和音乐节奏既有共同神经关联,也有不同神经关联

该书详细研究了语言节奏和音乐节奏的相似性与差异性。作者指出:“语言和音乐节奏在某些方面是由相似的大脑系统处理的,而其他方面则体现出较少的神经重叠,即两种节奏的活动又有各自独立的神经传导活动的支持。”这一研究对学校教育的课程整合有三点启示:

(1)习得语言节奏和习得音乐节奏对于完整人的发展具有基础作用;

(2)语言节奏和音乐节奏的相似性为语言课程和音乐课程的整合提供了切入点;

(3)语言节奏和音乐节奏的差异性应当成为儿童创造力多样化发展的有效依据。(建议详读该书的130-132页。)

4. 语言旋律和音乐旋律具有共同的神经关联

我们听音乐,首先感兴趣的是节奏和旋律,如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的《欢乐颂》主题曲,就是经典旋律。该书通过大量实验做出的初步结论是:“在结构和加工方面两个领域的旋律之间存在着诸多联系。”这种联系,本质上是神经传导和运作的联系。我认为,这个发现十分重要,因为,学生体验一种音乐的经典旋律并在大脑中牢固存储起这样的音乐旋律,有可能会成为他们感知语篇整体结构的基础,我在八十年代的教学实验中曾听到过一名学生报告的报告,他说:“我感觉到,在好的阅读篇章里也有类似乐曲旋律那样的东西。”这位学生感觉到的两类旋律的内在关联,在本书提供的实验中得到了证实。(建议详读该书的154-164页以及254-342页。)

5. 语言的句法加工与音乐的句法加工具有趋同倾向

该书介绍了句法问题。作者认为,语言和音乐都有句法,而且,二者的句法建构、存储和运作具有共性,这样的句法绝对不是所谓“语法教学”中抽象的概念分析,而是人对句法的本能知觉。作者这个论述的意义不限于语言的语法学习或音乐的句法分析,而在于语言句法和音乐句法所具有的共同神经基础对于整体认知建构有深刻意义:儿童综合体验语言句法和音乐句法的感受将被直接用于他们的未来心智演化,并直接影响他们的世界意象、人生意象、认知机制、情感调控以及审美指向。这是核心素养研究的基础理论问题之一。(建议详读该书的211-215页。)

6. 语言智能和音乐智能是多元智能的基础组成部分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从九十年代末就被教育界广泛研究,而且早已被学校引介到课程设计和教师培训之中。值得注意的是,加德纳研究多元智能是从音乐研究起步的,而且,这与他早期对音乐的兴趣和经验有直接关系。我在研读《音乐、语言与脑》这部著作时,再次想到了多元智能问题,我认为,八(或九)种多元智能是一个整体,我们运用多元智能理论不可孤立地去理解每个智能,也不宜单独设立课程,或各有侧重地把各种智能分配到不同学科之中,如此的“整合”,恰恰是拆解。多元智能永远是整体的。《音乐、语言与脑》所提供的科学研究信息告诉我们:在整合效应中,语言智能和音乐智能占据基础地位。

Aniruddh D. Patel这部著作使我们明确地意识到,当前学校的语言课程和音乐课程有必要着力反思如下问题:

(1)语言课程和音乐课程越是独立运作,二者相互“借力”的可能性就越小,某些在语言或音乐上发展趋势稍弱的学生在这些学科中获得的发展机遇也就更少,事实表明,长于语言的学生弱于音乐和长于音乐的学生弱于语言的案例并不是仅见的。如果我们能够进一步融会语言和音乐的学习经历,拓展课内外语言——音乐一体化的综合实践活动,那么,这种问题就会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2)孤立运作的语言课程和音乐课程因为课时分量的不足,而使很多有潜力的学生失去了综合体验的更多机会,潜在能力很大的学生就有可能因为没有体验机会而与某些发展机遇擦肩而过。融合性课程的好处就在于,不同潜质的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都能找到自己激情奋发的体验维度,如此的增效,可以从算数级别提高到几何级别。

(3)分管不同学科的教师越是注重本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课程的整合就越是困难,语言课程和音乐课程在学科分立的条件下就越是受到局限,并由此蜕变为单学科的技能课,这样的做法,长期维持下去,就会形成一种局面:语言课程仅仅用整齐划一的知识教学来支持听说读写技能的单一操练,而音乐课也就以所谓“副科”的“角色”,被某些应试倾向严重的学校彻底边缘化。

有一点需要提醒大家:我介绍的Aniruddh D. Patel这部著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对于广大英语教师而言,就有一个读法问题。为此我就研读本书提出几个建议:

首先精读本书的《中文译序》《中文版序》《从蚂蚁到音乐和语言》和《前言》,读后,你基本上就可以抓住该书的基本精神了。

重点研读各章和各节的引言部分和结论部分,遇到学术论证,可以暂时跨过去,不必逐行细读,这种有选择的研读路径可以使你侧重把握专业著作的主要“经络”和重点“穴位”。此法同样适用其他专业著作。

选读你感兴趣的实验论证。你可以掠过作者对于自己研究某课题的思路陈述,有选择地“捕捉”实验的条件、过程和结论,我相信,这样的选读会更为有效。

逐步进入专题研读,要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反复咀嚼,悉心领会,并力求在实践中去获取有血有肉的案例印证。

以本书为契机,扩大自己的阅读面,涉猎认知神经科学的著作,浏览语言学的科学论文,研读心理学的论著,逐步拓展你的研究视野和专业学识。

我向老师们介绍这部著作,有一个深层的动机:在语言教育的研究领域中开拓一种新的探究路径。多年来,我们大都在英语教学方法和应用语言学的“湖泊”中漫游,这样,我们有可能会忽视别有风光的“他乡山水”。Aniruddh D. Patel的著作是跨学科的,我认为,这是当前语言教育研究的战略趋势。神经科学家王元化先生曾说:“多年来我一直有一个愿望:希望能够从语言学、演化论、认知神经科学这三个领域里抽出一些知识来,编成一个连贯有趣、引人入胜的故事”(王元化,2011)。我认为,《音乐、语言与脑》讲的就是这样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是怎样的一种故事呢?我为它找到了一个隐喻——“跨界的故事”。

参考文献

王元化. 语言、演化与大脑[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语言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莫言的小说通常具有朴素自然特色,本文以《蛙》为例探讨其小说的语言艺术,分别从词汇、修辞、风格和特性四个方面阐述该作品的语言艺术魅力。

关键词:莫言;小说;语言艺术;蛙

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莫言的作品有着非常鲜明的个性特点,其文学作品大多以魔幻的叙事手段完成,并且想象力非常丰富。2012年莫言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并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股“莫言热潮”,自此以后,莫言及其作品得到更广泛的关注与评论。

一、莫言小说语言特点

莫言发表的小说以中长篇形式为主,其中《红高粱》及《丰乳肥臀》等都在文学界引起了极大反响,同时也存在诸多争议,正是在多种不同声音的讨论下,莫言的文学声誉越来越大。经过十余年的构思和创作,长篇小说《蛙》于2009年底正式出版,在文学市场上迅速占据一席之地。就语言特点来看,其他作品以魔幻形式的语言为主,而《蛙》的语言则更具写实意义,在词汇、修辞、风格及特性等方面都包含着巨大魅力,让读者在妙趣横生的语言中就深刻理解到作品内涵。

二、《蛙》的语言艺术分析

小说《蛙》的主要内容是“我”的姑姑是一名妇产科医生,同时也是新中国女性的代表,描写了姑姑在50余年的工作经历中发生的各种故事,呈现出这一阶段新中国农村地区的生育现状,其中重点表现出我国开展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历程。在创作时主要通过书信形式描绘出姑姑这一饱满的人物形象,并由此从侧面突出当时我国人口控制工作开展期间面临的种种困难与挑战。该作品在2011年荣获茅盾文学奖,作品通过莫言独具特色的语言艺术阐释了整个故事的发展梗概。纵观《蛙》的语言艺术,可以从词汇、修辞、风格与特性四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词汇分析

莫言曾表示,在写作时需要使用能和他人明显区分开的且具有个人特色的语言,不同的词汇组合成不同的语言。《蛙》这一作品内的词汇应用主要体现在方言、熟语和粗话三个方面。

1.  方言词汇

莫言祖籍山东,山东地区的方言在其作品中非常常见。由于山东方言和普通话仅声调存在不同,其他方面都非常接近,因此山东方言也属于普通话的基础方言。在《蛙》内描写的故事就发生在莫言的家乡,其中的人物也都是生长于农村地区的农民,所以作品内的方言出现频率很大,这些方言词汇的应用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作品内人物形象的真实饱满性。

比如“拤饼,煮鸡蛋,羊角葱,豆瓣酱”一句中的“拤饼”就是莫言家乡的一种独特小吃食物,即中间卷着鸡蛋、大葱与酱的圆形大薄饼。由于这种饼在食用的时候需要通过双手拤牢再送往嘴中,因此被当地人民称为“拤饼”。又比如“母亲说,好久没听你拉呱了,今晚上听你好好拉拉。”中的

“拉呱”在山东方言中指的是聊天。还有“我看着少妇礼貌地微笑着的脸,伸手拉拉小狮子的衣服,说:不要把哈喇子流到孩子脸上啊!”中的“哈喇子”也是山东的方言,指的是流出来的口水。通过这类方言词汇的应用,除了以口语化形式给人带来亲切感之外,还能使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更贴近实际生活。

2.  熟语词汇

熟语就是人们经常应用的习用语,具有简单明了且内容形象的特点,

《蛙》中就应用了大量的熟语,借此提高人们身份与语言的契合度。比如其中应用了大量的谚语,包括“强扭的瓜不甜”、“甘蔗没有两头甜”、“姜还是老的辣”等,这些谚语除了提高小说语言的口语化特性之外,还提高了人物的生动性,并在无形中为小说中的语言增添几分音乐美感。《蛙》中还有很多通俗有趣的歇后语,比如“王八瞅绿豆,看对眼了”和“狗咬泰山,无处下嘴”等,用于小说的语言中都非常幽默生动,瞬间提升了句子的形象性。

3.  粗话词汇

莫言的很多作品中都使用了粗话词汇,在小说《蛙》中也不例外,尽管包括小说在内的文艺作品需要做到“语言美”,但是为了确保故事情节的真实鲜活性,更全面地展现出小说人物的具体形象,则需要依据人物的设定情况使用部分符合其身份的粗话词汇,这样才能确保人物形象的深刻逼真效果。

《蛙》中有很多骂人的粗话,小说中的人物说出这些骂人的粗话时,主要是为了传达自己内心的不佳情绪,比如“滚,小兔崽子们”、“吃这个狗日的”、“肖下唇你个小杂种”等,都在小说中出现过。深入分析小说内容可知,出现这类骂人的粗话非常正常,因为故事内涉及到的人物大多为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民,面对各类不满的事情,他们很容易直接利用这种粗俗直接的语言骂人,这也符合人物与作品的实际情况。

《蛙》中同样有不少虽未骂人却也十分难听的粗话词汇,比如文中数次出现“妈的”这一词汇,仅仅是用来表达自己的感叹之情,通过这一词汇可以让读者直观地了解到说话者的整体素养。

(二)修辞分析

在《蛙》这一作品中,莫言为了提高内容的饱满性,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其中较普遍的是比喻、排比、夸张和反复。

比喻修辞在《蛙》中应用得十分广泛,作品内容的丰富度也在一定程度上依靠比喻修辞完成。比如“两行蜂蜜般的泪水,从他枯干的眼窝里流出来”,是通过倒喻的方式使文字既简单又生动。“我感到自己像一根漂浮在水面上的朽木”一句则是通过扩喻的方式强调“我”和“朽木”之间的相似之处。

排比修辞的特点就是可以明显提升内容与语势的表现力,《蛙》中的排比修辞也很多。比如“在你们部队,用不着这么野蛮;在城市里,用不着这样野蛮;在外面,更用不着野蛮”一句中,是姑姑听到“我”说她“野蛮”之后的回应,由此可以让读者更深刻地体验到“姑姑”当时的情感状态,同时也可以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当时在农村地区实施计划生育政策面临的巨大挑战。

利用夸张修辞能带给人难忘的感受,同时突出强调目标事物的特征。比如在莫言的小说《蛙》中就有“半米长一张驴脸,嘴唇乌青,牙缝渗血,满嘴臭气,一张口就能将马熏倒”,这句话是用来形容卫生院院长的容貌,据此可以让读者推测出这一人物的恶劣形象,將其样貌与品行结合为一体。

通过反复修辞能进一步强化语言的中心思想。比如《蛙》中的“党让姑姑爬刀山,姑姑就去爬刀山;党让姑姑去跳火海,姑姑就去跳火海……”这种反复的手法能进一步突出姑姑可以为党牺牲一切的精神,让人深刻理解姑姑忠于党的坚定信念。

(三)风格分析

莫言的作品向来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这与他从小生活在农村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分析小说《蛙》的语言风格发现,这部小说花费了莫言约30年的时间,但是整体语言风格具有很明显的朴素自然特点,应用了大量的民间口语化文字,同时也非常成熟,这部作品也充分彰显出极具特色的“莫言风格”。

(四)特性分析

《蛙》的语言艺术特性主要是民间特性与世界特性共存。

1.民间特性

小说内的语言大多都有朴素自然的特征,方言与口语随处可见,这非常符合作品中农村生活的主题。除了作者叙述时使用的文字具有民间特性,小说内主要人物的话中也充满大量粗话与方言等民间特色。

2.世界特性

莫言成为2012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说明其作品已被全世界文学界肯定。《蛙》这一作品的时代背景是我国计划生育全面落实阶段,我国实施这项计划主要是为了控制当时增长较快的人口,莫言就是借助这一作品把中国那一时期的缩影展现给世界,这也体现出该作品的世界特性。

三、结语

《蛙》是莫言最具代表性的小说作品之一,其语言艺术主要体现在词汇、修辞、风格和特性四个方面,这些语言艺术汇聚在一起构成了鲜明的“莫言风格”,并最终凭借诺贝尔文学奖这一殊荣呈现在世界面前。

参考文献:

[1] 张方煜.浅析莫言小说《蛙》的语言艺术[J].散文百家,2018(12).

[2] 杨琛.莫言作品的语言特色与艺术风格[J].好家长,2019(006):254-254.

[3] 吴孙玉笑.论莫言小说语言的色彩魅力[J].青年文学家,2019(009):57.

语言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伴随着社会与时代的进步,人们对物质层面的需求已经占比越来越小,现在更多的是追求精神方面的需求,艺术价值是人们亘古不变的精神体现。播音主持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是人类精神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广播播音也记载了无数历史进程。因为广播属于比较特别的传播方式,声音为其主要特色,所以对播音员的个人能力要求较高,有关广播播音语言的艺术性探讨显得相当重要。

【关键词】广播播音 语言 艺术性 探讨

在这众多新旧传播媒介混合的今天,广播依然保持着其传统的特色,在广大人们的生活着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广播具有以下几个特色:传播便捷并且具有时效性;富有感染力;传播覆盖范围较广并且具有强渗透力。但由于广播只有声音这一种独特的媒介,所以需要播音员很好的掌控语速、语言、内同等要素,才能充分的发挥广播播音的艺术特色。本文就对以下几大点做了相关探讨。

一、广播播音员应当具有的基本条件

我国在文化传播这块有着相当严格的规定,以及一些较为严格、高标准的考核。首先,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广播播音员,必须具备流利、清晰的普通话。普通话是我国的官方用语,它不仅言辞优美,并且普及范围较广,非常适用于文化传播。在20世纪,广播是影响人们最深的日常生活传播媒介,现在老一辈的人们,依稀记得当年的广告、信息传播以及娱乐文化活动的传播基本都是用广播来传播。现在他们还津津乐道曾经的广播播音员的声音是多么富有魅力。所以,广播播音员语言的综合素质是引导听众的关键所在。

二、广播播音语言的综合素质

2.1、准确的文明用语

众所周知,广播播音主持的灵魂所在就是播音员的综合素质能力,播音员所播报的信息内容是否完整正确,播音员的情感带入是否合理,听众能否与其产生共鸣。在播音员广播主持时,播音员一定要用准确的文明用语来表述相关内容。内容表述时需要注意以下两方面:其一是一定要使用文明、礼貌、优美的语言词汇表达;其二是要能准确无误、通俗易懂的表述内容;同时还得全方位的了解听众的文化素养以及接受程度。能够大方得体的使用优雅、文明的语言来表述,不仅能使听众喜欢乐于收听节目内容,也能从中锻炼提升播音员的个人素质修养和能力,更能捕获听众的心理,从而提升节目收听率。切忌使用不礼貌或不雅的语言表达表述,以免影响听众感受,甚至有损节目质量以及声誉和收听率。

2.2、完美的语言掌控能力

作为一名优秀的广播播音员,就必须具备完美的语言掌控能力以及大量的知识储备,具备了这两点,广播播音员才能很好的将自己的语言掌控能力以及个人的语言魅力一起融合,进而提升自己所播节目的收听效果。比如在主持谈话节目时,若受邀嘉宾过多,一起谈话聊天时可能会发生跑题的情况,当出现这种情况时,播音主持人应当利用自己的语言掌控组织能力以及引导能力,将整场谈话节目的重心再引回来;如果受邀嘉宾不小心说出某些错误时,播音主持人就得利用自己的出色的语言掌控组织能力来帮助嘉宾解决类似的尴尬场面。播音主持人在节目中还得时刻把握时间,若嘉宾对时间无感,播音主持人就应当旁敲侧击,提醒嘉宾注意时间,在电话连线节目中经常会出现此类情况,这时候播音主持就得利用自己出色的语言掌控能力,来暗示连线嘉宾注意时间。

2.3、播音主持的文化素养

从事播音主持行业的人都懂得,播音主持员的工作内容一般会涉及很多方面,例如教育事业、旅游行业、金融行业、文化娱乐以及工业制造等等,这就需要播音主持多方面的了解各行各业的内容。我国自古以来文化源远流长,纵深宽广,地域辽阔,这就造成了不同的环境培养出不同的风俗民俗,播音主持需要多方面的了解各地的民俗文化以及艺术文化,这是每个播音主持在录播节目前必要的准备,只有播音主持自身富含历史文化素养以及艺术文化知识,才能在播音主持时凭借自身过硬的知识储备和文化素养来打动听众,使节目更加充满内涵和深度。

3广播播音语言的艺术美

3.1、语言的自然性

广播播音媒介作为传统的传播媒介,本身具有特殊性,所以我们所说的广播播音语言的自然性并不是指普通的通俗化的语言,如果一味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就会造成播音主持员缺乏自身的特色以及人格魅力,起初可能影响较少,但渐渐的,所播放的节目就会出现价值流失,播音主持员难以被听众记住,无法留下深刻的印象,最终失去广播播音的艺术美。广播播音语言的自然性是指播音员侃侃而谈、富有深度的语言表述能力,自然而然的融入到节目中,既有意蕴又有内涵。

3.2、播音的和谐感

广播播音的和谐感是指在播音主持过程中,播音员所表述的内容与播音主持的形式应当一致,播音主持的内容一般决定节目的形式,同时节目形式又限制了节目播音主持的内容,节目形式与播音主持的内容两者相辅相成。最为关键的是播音主持员的感情、语言、语速应当与整档节目内容、节目形式相融合,内容为感情奠基;形式为语言、语速作基础,只有这几样都相互融洽,才能早就一档完美、和谐的节目。

3.3、播音主持的感情基调美

广播播音的格调美着重在播音主持员的语言中所带的情感色彩以及氛围渲染。正如上文所说,不同的节目、不一样的内容都会决定不同的播音主持感情格调。当播音员拿到不同的稿件时,都需要第一时间调整自己的感情基调,以便播音主持时自己可以很好的调节所需的感情色彩,时而需要热情洋溢,时而需要庄严坚定,时而需要悲伤寂寥。一名优秀的播音主持需要准确把握住稿件内同所需的感情基调。

三、总结

以上便是本文有关广播播音语言的艺术性探讨,在如今众多媒体媒介共存的情况下,广播播音更需要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度内涵来吸引听众,广播已不仅仅是传播媒介,它更是广播播音艺术价值的见证。当人们对精神层面的需求越来越高时,广播播音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艺术水平和价值内涵,这就需要播音员等对语言的艺术性更加深入的探讨分析。

【参考文献】

[1]孙一飞. 广播播音的语言艺术性探析[J]. 中国传媒科技,2012,06:48-49.

[2]贾莉莉.提高广播播音员语言表达能力的对策[J].科技传播,2014,22:32+30.

[3]尹颖. 播音主持的语言艺术探究[J]. 西部广播电视, 2014,13:118.

[4]付海恋. 试论播音主持中的语言艺术魅力[J]. 大众文艺,2015,03:193.

上一篇:传统营销论文范文下一篇:通信硕士毕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