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销体系电子商务论文范文

2023-10-20

分销体系电子商务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电子政务已逐渐成为政府的主要治理方式,结合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研究电子政务与治理绩效的关系尤为重要。选取“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电子政务分论坛的专家发言材料作为研究素材,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提取三个主范畴,即电子政务治理体系、治理能力与治理绩效,构建了电子政务治理体系、治理能力与治理绩效的关系模型图,提出了三个基本命题并加以阐释。

关键词:电子政务;治理体系;治理能力;治理绩效;扎根理论

doi:10.19366/j.cnki.1009-055X.2019.04.0010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信息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统筹发展电子政务,构建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 [1]《“十三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提出,到“十三五”末期,“基本形成满足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的政务信息化体系”。因此,系统研究电子政务模式下的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升治理绩效,成为学者们和政府部门关注的焦点。

一、文献回顾与综述

电子政务与20世纪90年代初兴起的互联网同步发展起来,已成为政府治理的新兴方式和发展趋势。尤其是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以来,各种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被广泛应用到政府治理中。电子政务的表述形式还包括信息技术、IT、互联网+、大数据等。在此背景下,近年来,学者们对电子政务及其治理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围绕如何利用电子政务治理和数据治理来创新政府服务和提高政府治理水平,在以下五个方面展开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一)电子政务与公共治理模式的变迁

“在过去100年中, 政府机构的设置经历了韦伯模式—新公共管理模式—数据治理模式三种模式的变革”[2]。 电子政务和数据治理的理论研究脱胎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电子政务治理理论源于四个基础理论:电子政务成熟度模型、钻石模型、技术执行框架和利益相关者等理论[3]。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 电子政务经历了萌芽、起步、建设到创新发展四个阶段。在创新发展阶段(2012年—),电子政务与新兴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的重要条件,也是推动构建数字政府的根本路径[4]。大数据技术革命驱动着公共治理由后新公共管理模式向“数据治理”模式变革,现在已经或即将进入数据治理模式,并推动政府治理范式的变革。

(二)我国电子政务治理的障碍与瓶颈

在首次全国政务服务体系普查中,发现线上线下平台融合在建设、管理、资源和服务方面面临一系列困境[5]。调查表明,我国许多地方建立了政务大数据中心,但部门内部数据整合障碍大,部门之间数据共享动力不足,并存在体制瓶颈,部门顾忌数据共享会失去利益和地位以及承担数据安全风险责任,“如果政府职责体系不能在数字政府和数据治理中建立起来, 政务大数据平台的共建共享只能是愿景”,需要加强部门间的协同 [6]。大数据治理的瓶颈因素还包括:思维认识误区,信息资源部门化与利益化,数据开放深度和广度有限,数据共享、信息公开和数据开放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滞后[7]。

(三)电子政务治理体系

学者们就电子政务治理体系进行了理论探讨,如可以通过采用适当的治理模式、良好的治理结构、有效的治理机制,来提升电子政务项目的实施绩效 [8]。我国电子政务存在片面重视信息技术的使用,忽略政府治理的改进,存在政府数据开放不积极、公众参与不足、信息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需要从内部实现信息共享和整合业务流程,从外部搭建以公众为中心的技术平台来推动政府治理现代化[9]。“互联网+政务”政府信息化战略工程,可以从战略规划、体制机制改革、制度安排和安全保障等方面提升政府治理现代化[10]。政府数据治理可视为对“数据流动”的治理,表现在四个层面,即数字机器层、应用系统层、信息网络层、信息空间层[11]。可以从构建数据治理体系与开放平台体制机制两方面来落实数据治理 [6]。为实现政府治理范式的变革,需因应数据治理模式的基本规律,建立一整套系统性行动框架,包括:行动理念、行动工具、行动场域、行动安全[12]。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大数据治理政策,政策的要点集中体现在统筹协调、网络建设、信息共享、业务共享、安全保密、標准规范、法律法规、数据开放、绩效考核等[7]。美国政府也形成了一整套数据(信息)资源存储、保护、利用和开放的数据治理政策体系和治理结构[13],对我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四)电子政务治理能力

陈光等人从治理主体、权力运行、组织结构三个方面分析了政府治理能力的现代化[14],并分析了电子政务促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路径。电子治理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电子治理的发展有效地推动治理能力现代化,而治理能力的价值层面和体制机制的构筑、经济结构调整发展、社会民主法治观念的深入、信息技术的发展等为电子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15]。用电子政务推进政府治理水平现代化建设的模式是地方政府构建整体政府、提升治理能力的有效路径[16]。李云新等从科层、竞争、服务和学习四方面论证了“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平台建设有助于政府现代化治理能力和政府绩效的提升 [17]。薛澜等指出当前我国学者关于国家治理的研究大多停留在诠释现象之中,使国家治理的改进缺乏明确导向,未来研究需回归到国家现行基本政治制度安排的理性基础,需要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分析的有机结合[18]。目前,关于国家治理能力的度量尚缺乏统一的认识和标准,制约了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

(五)电子政务治理绩效

张成福等将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划分为五种模式,即聚焦政府网站绩效、基础设施的技术指标、软硬件综合的指标体系、关注全社会的网络绩效和提出基本的评估准则 [19]。王天梅等建立了 IT 治理绩效影响因素模型,实证结论表明电子政务治理的结构安排、认知程度、沟通机制对电子政务实施项目治理绩效有不同程度的显著影响[20]。Osman等提出, 电子政务服务涉及不同的利益相关方, 其定量分析框架主要包含成本、效益、风险和机会 [21]。刘伟将电子政务绩效评价归纳为制度建设、基础设施与硬件支持、内部优化流程、外部绩效与产出四大类指标体系 [22]。马亮就国家治理、行政负担和公民幸福感之间的作用关系提出了相关命题,并采用“互联网+政务服务”案例进行质性分析,研究了三者之间的关系[23]。李云新等则认为“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的绩效难以准确量化, 绩效评估应兼顾主办者和受众群体的直接利益以及社会效益、创新效益等间接利益 [17]。电子政务并非仅仅是政府提高权力运行效率的工具, 更多体现在公共治理的价值[6]。

以往研究对电子政务及数据治理体系、治理能力、治理绩效进行了分类的研究,这些研究为我们提供了较好的理论研究基础。但是,以往电子政务和数据治理理论研究未能够提供一个相对综合性的概念框架,不利于理论框架的构建和从整体上把握电子政务治理理论研究,且大多集中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本身的探讨上,或者是强调电子政务和治理体系治理能力间的关系。大多数学者都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看作一个整体与电子政务联系起来,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对电子政务有着不同的作用路径,二者对绩效的影响作用也存在差别。就如何构建电子政务层面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以及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还很缺乏。基于此,本文采取质性研究方法——扎根理论来探讨电子政务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和治理绩效之间的关系。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近年,国内越来越多的研究运用扎根理论进行研究。扎根理论最核心和最根本的方法论原则是避免研究者任何主观的、先入为主的假定,让研究问题和理论成果从社会过程及对其进行的研究过程中自然涌现[24]。扎根理论采用归纳方法发展出理论,通过对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处理,建立科学理论,以数据资料作为研究主导,而不是依赖研究者预定的假设进行演绎。扎根理论涉及理论归纳和理论演绎,包括问题界定、文献讨论、资料收集、三级编码(开放编码、主轴编码、选择编码)和建立理论等过程[25]。

(二)资料收集

本研究选取的资料来自2018年在福州举办的“首届中国数字建设峰会”电子政务分论坛的专家发言2018年4月23日 “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 在福州举行 ,并举行“分论坛——电子政务:协同、优化、创新”。分论坛发言人共有17位,本研究的原始素材及文中的典型引用语来自该分论坛实录:http://live01.people.com.cn/zhibo/Myapp/Html/Member/html/201804/495_1994_5ad819f186ade_quan.html 。国家电子政务专家委员会主任王钦敏、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杨小伟等17位发言人和3位主持人分享了关于电子政务的观点,其中既有对取得的成就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指出了存在的不足,还包括改进措施和对电子政务发展趋势的展望。发言人均为长期从事电子政务管理、技术开发、学术研究的主要负责人,既有国家部委的主要领导,也有省级信息中心、高校、企业、传媒等各个领域的主要负责人。具体包括: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要负责人5人,省级信息(数据)中心主任3人,省高院院长1人,杂志社社长1人,传媒总编2人,教授2人,企业高管3人。该论坛发言人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广泛的代表性,他们从不同的领域和角度对电子政务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发言内容也较全面,因此本文将17位发言人的讲话作为此次扎根理论研究的原始资料。

三、资料分析

(一)开放编码

开放编码就是把搜集来的资料进行分解,针对资料里所反映的现象,不断比较其间的异同,进而为现象贴上标签,使之概念化与范畴化的过程。开放编码主要包括若干步骤:赋予现象标签—发现类属—命名类属—概念化类属。这一过程中需要研究者持开放态度,明确现象、提出问题,并归纳范畴。本文使用NVIVO11为分析工具,对17份发言材料进行开放编码。首先是“贴标签”,对17份打散了的發言材料中反映现象的原始语句做标记,并简化和初步提炼,最终得到两百多条原始语句及相应的初始概念(“aa + 数字序号”的形式)。其次是“概念化”,进一步提炼初始概念中的相同内容或类似描述,进而将这些概念规范化(“A +数字序号”的形式),抽取概念语句中的同质性描述,将之归纳总结为抽象范畴。最后是 “范畴化”,将第二步中概念化了的属于同一大类的初始概念整理为同一范畴(“AA +数字序号”的形式)。最终得到了107个标签、27个概念和17个范畴,如表1所示。

(二)主轴编码

主轴编码过程就是构建典范模型的过程。典范模型是扎根理论方法的一个重要分析工具,其作用在于将第一步开放编码得到的范畴联系起来,深入分析范畴和范畴之间的关系,得到更抽象的主范畴。利用产生某个事件(主范畴)的条件、事件所依赖的脉络(即该范畴性质的具体维度指标) 以及在事件中行动者采取的策略和采用的结果,有助于更多、更准确地把握该事件(主范畴)。按照这一模型的分析逻辑,对信息技术开发等17个初始范畴进行分析,最终总结为8个主范畴,包括:“制度体系”“业务内容”“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开发与运用”“为民服务的理念和能力”“政府成效”“人民满意”和“市场活力”(详见表2)。

这些范畴都是按照因果条件→理论现象→脉络背景→中介条件→行动∕互动策略→结果,这一典范模型所得出来的。以电子政务治理体系的构建过程为例,因果条件是大平台、大数据、大系统的顶层架构的提出,现象是政府对电子政务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性的认知,脉络是政府的政策支持;中介条件是协同、优化和创新;行动∕互动策略是业务优化协同和信息资源整合;最终的结果是电子政务治理体系的建立。

(三)选择编码

选择编码是指通过描述现象的“故事线”来梳理和发现核心范畴,把核心范畴与其他范畴系统地联结起来,搜集新的资料验证其间的关系,并进一步通过资料与正在成型的理论的互动来完善各个范畴及相互关系,从而建立起概念密实、充分发展的扎根理论[26]。通过进一步分析8个主范畴,可以发现“制度体系”“业务内容”和“信息资源”这三者反映的是电子政务治理制度、治理内容以及电子政务必不可少的信息资源,它们统一于电子政务治理体系中。同理,“信息技术开发与运用”和“为民服务理念和能力”分别反映的是政府内部能力和外部能力,同属于电子政务的治理能力。最后,电子政务的绩效通过三方主体表现出来:“政府成效”“人民满意”“市场活力”。基于此,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的“故事线”:我国政府通过加

强内部信息技术开发与运用能力和对外服务能力来提高电子政务治理能力;同时,从制度、政策等顶层设计层面、具体业务层面以及贯穿整个电子政务治理过程的信息资源层面构建了电子政务治理体系;作为内驱力的治理能力和外驱力的治理体系相辅相成,发挥作用,得到了政府成效、人民满意和市场活力三方面的治理绩效。

以“故事线”为基础,本文最终构建了电子政务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和治理绩效三者的关系模型(见图1)。该模型中的基本关系准则为:电子政务取得绩效与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电子政务治理能力是影响其绩效的内驱力,电子政务治理体系是影响其绩效的外驱力。两者不是单独对治理绩效施加影响,而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地促进治理绩效的提升。

(四)理论饱和度检验

理论饱和度检验是指研究所选取的材料是否揭示了所有范畴,当新增材料不会产生新理论和范畴的新特征时,理论就达到了饱和。本文抽取其中一份发言做理论饱和度检验,并未得到新的理论关系和新的范畴,各主范畴内部也未形成新的概念,故本研究最终得到的范畴编码和关系模型达到了理论饱和。

四、模型阐释和研究发现

图1涉及3个主范畴:电子政务治理体系、电子政务治理能力和电子政务治理绩效。围绕这3个主范畴产生3个基本命题:电子政务治理体系治理绩效;电子政务治理能力治理绩效;电子政务治理能力←→电子政务治理体系。

基本命题1:电子政务治理体系治理绩效

该命题从外部因素的角度分析了治理体系作为影响电子政务绩效的外驱力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主要涉及三方面。一是制度层面:电子政务作为当前政府的新兴治理方式,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和出台相关政策,加强服务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针对互联网风险开展防控体系建设,从整体保障电子政务治理体系的协同和平稳运行,为电子政务治理绩效提供制度保障。我国已制定了电子政务发展的总体方案,并开展综合试点,如我国2006年就发布了《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近年,国家密集出台了一系列实施方案,如《“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国发〔2016〕73号)、《“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指南》(国办函〔2016〕108号)、《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实施方案》(国办发〔2017〕39号)、2017年发布的《“十三五”信息化标准工作指南》等。这些规划、方案和指南的出台为解决电子政务统筹规划不足、业务协同水平不高和提升政务服务不到位等问题奠定了一定基础,但是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需要不断完善国家电子政务统筹协调机制,要使这些顶层设计和政策规划落地,还需要更多创新性实践。二是业务层面:电子政务的有效开展需要整合政府职能,优化业务流程,协调好政府内部、政企之间、中央和地方等方面的关系。打破数据孤岛,促进数据互通和数据增值利用等,在物理层集中数据资源相对容易,但在业务层面打通数据,实现协同和联动仍然困难重重。这就需要不断优化政府职能配置,创新服务模式,简化办事流程,优化技术应用和服务平台,并加强彼此之间的协同。在原始资料中的典型引用语证据为,“海关总署在建设‘互联网+海关’过程中,通过一套标准、一个平台实现海关办事服务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不仅提高了通关效率,也获得了广大企业的点赞”“最高人民法院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信息技术建设智慧法院的实践,相关的工作在服务人民群众,服务审判执行,服务司法管理和服务国家治理方面应该说产生了巨大的效益”。三是信息层面:电子政务是基于整合信息资源的政府治理方式,信息资源是贯穿于整个治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通过整合政府信息系统和系统迁移,打破信息孤岛,促进信息的互联互通和共享。完善的信息服务和整合共享的信息系统能为电子政务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持,从而提高治理绩效。

基本命题2:电子政务治理能力治理绩效

该命题从政府自身角度入手探讨了影响电子政务绩效的内在因素,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开发与运用:信息技术开发与运用能力是政府改进绩效需具备的核心能力。在原始资料中的典型引用语证据为“电子政务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政府工作的正常运转,同时也关系到公众和企业的切身利益,推进相关的IT技术产品的研发及应用,促进电子政务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关键基础设施和重要设备安全可靠,是实现国家电子政务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政府职能的优化,办事流程的优化需要通过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人工智能等来实现,进而提高政府的服务能力。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中高端服务器的国产化率不到10%数据来源于2007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原國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联合对我国电子政务重点工程及其设备国产化率所进行的一项专项调查结果。,所使用的信息基础设施和关键核心技术设备大多是国外进口,存在着严重的“后门”威胁,因此关键核心技术设备尤其是服务器的国产化替代极其关键。此外,我国使用的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几乎全部是国外进口,给应对漏洞、病毒和黑客攻击带来极大挑战。若用户信息被外国掌握,将给国家信息安全和经济安全造成严重隐患,因此信息核心关键技术自主可控尤为重要,培养一批能真正掌握该技术的科技人才队伍,实现信息技术产品的国产化,建立信息安全技术保障体系是提高电子政务治理绩效的最关键因素。在信息技术的利用方面,还存在很多政务服务事项在线办理流程不规范,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之间政务服务标准不统一,由于标准的差异和数据割裂,给民众造成新的不便,影响了政务服务在线办理效能和人民群众对于政府的满意度,这就需要尽快建立和完善标准统一的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建立统一的在线政务服务标准规范体系,提高政府运行效率和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二是为民服务的理念和能力: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主要目的是向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便捷、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在“互联网+”时代的电子政务,线上与线下结合服务新模式需要以人民的需求为核心创新政府理念,树立互联网思维和信息化思维,转变服务模式,如由被动受理转变为主动服务、由专业窗口转变为综合窗口、由单独受理转变为统一受理等。服务型政府理念的提出也对政府为民服务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践中提高并巩固政府的服务能力,多为人民办实事,是提升电子政务绩效的最佳途径。

基本命题3:电子政务治理能力←→电子政务治理体系

作为影响治理绩效的两个因素,治理能力是内在因素,治理体系是外部因素;治理能力是基础,治理体系是保障。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作用。其一,要实现政府治理思维的变革和政府治理手段的改进,首先要形成大数据思维和以数据为支撑的治理能力,通过公共管理流程再造,形成开放治理、协同治理、主动服务和精准化服务的治理格局。电子政务需要以新一代技术为支撑,技术支持对电子政务治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如利用区块链技术可打破政府行政审批部门数据的信息孤岛;利用智能合约技术可实现信息安全共享;依托大数据可提供智能化的匹配服务;还有云计算大数据、基于北斗的定位技术、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安全预警防范技术等,治理方式的变化也带来监管方式和手段的变化。同时,在将技术引入政务的过程中,需要以政府的理念转化作为前提,建立数据大格局和大服务理念。其二,在国家电子政务治理中,政务信息化存在“资源共享难、互联互通难、业务协同难”三大痛点,由于电子政务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合作,才能促进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和数据融合。在电子政务的建设中,“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烟囱林立、信息孤岛”是提升电子政务治理能力的重要制约瓶颈。这就要打破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夯实体制机制保障,不断进行流程再造和体制机制创新,如:加强政务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顶层设计和相关立法工作;强化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的统筹管理;以“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推进“放管服”等改革任务;推进公共基础设施统筹;推进跨部门的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健全安全保障工作联动机制;强化绩效管理,健全问责机制,等等。只有电子政务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相互配合,才可能产生正向的治理绩效,任何一方缺失都很难实现绩效的提升。

五、结 语

本文创新之处在于运用扎根理论方法,通过分析发言材料,从打乱的语句中搜寻同质信息,再总结形成新的结论。这些结论都是从原始语句中总结归纳出来的,保证了结论来源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并且,提出了电子政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对治理绩效的影响路径,以及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政府成效、人民满意和市场活力这三方面绩效的提升离不开内外驱动力的影响,作为内驱力的电子政务治理能力从信息技术开发与运用和为民服务的理念与能力这两条路径来促进治理绩效的提升,作为外驱力的电子政务治理体系从制度层面、业务层面和信息层面来为治理绩效的提升提供保障。本文也存在不足之处。首先,所选取的材料來自同一场会议的发言,在材料的来源和类型上难免具有单一性,取材方面的多元性不够明显。其次,扎根理论的材料分析过程需要笔者从原始材料中找出相关信息,并据此提炼出概念和范畴,这一过程难免具有主观性,对笔者的总结归纳和逻辑推理能力有较高的要求,难免会影响研究结果的效度。基于以上局限性,构建的关系模型的普适性也还有待验证,未来研究尚需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6-04-26(02).

[2] CLARKE A, MARGETTS H. Governments and citizens getting to know each other? open, closed, and big data in public management reform[J].Policy and Internet, 2014, 6(4):393-417

[3] 吴应良,肖炯恩. 电子政务治理理论框架下的政务数据共享创新研究[J]. 电子政务,2018(10):51-59.

[4] 翟云.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理论演化与实践探索:从业务上网到服务上网[J]. 电子政务,2018(12):80-89.

[5] 孟庆国. 线上线下融合是政务服务创新发展方向[J]. 中国行政管理,2017(12):14-16.

[6] 叶战备,王璐,田昊. 政府职责体系建设视角中的数字政府和数据治理[J]. 中国行政管理,2018(7),57-62.

[7] 翟云. 中国大数据治理模式创新及其发展路径研究[J]. 电子政务, 2018(8):12-26.

[8] 孙宝文,王天梅. 电子政务治理:理论溯源及理论框架界定[J]. 经济管理,2012,34(5):163-173.

[9] 张玲,李颖. 利用新兴信息技术助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J]. 电子政务,2015(1):83-89.

[10] 费军,贾慧真,王荣荣. 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互联网+政务”思维与路径策略性研究[J]. 电子政务,2016(8):111-118.

[11] 黄璜. 对数据流动的治理——论政府数据治理的理论嬗变与框架[J]. 南京社会科学,2018(2):53-62.

[12] 马海韵,杨晶鸿. 大数据驱动下的公共治理变革:基本逻辑和行动框架[J]. 中国行政管理, 2018(12):42-46.

[13] 黄璜. 美国联邦政府数据治理:政策与结构[J]. 中国行政管理. 2017(8):47-56

[14] 陈光,伍红建,杨一帆. 电子政务: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途径[J]. 电子政务,2014(8):11-18.

[15] 田玲,李斌. 论电子治理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系[J].电子政务,2014(12):115-120.

[16] 霍小军,袁飚.“互联网+政务服务”对地方政府治理的影响分析与实践研究[J].电子政务, 2016(10):2-9.

[17] 李云新,呂明煜. “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的特征、动因与绩效:一个多案例分析[J]. 电子政务,2017(5):118-125.

[18] 薛澜,张帆,武沐瑶. 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研究:回顾与前瞻[J]. 公共管理学报,2015,12(3):1-12+155.

[19] 张成福,唐钧.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比较与实质分析[J]. 中国行政管理,2004(5):21-23.

[20] 王天梅,孙宝文,章宁,等. IT治理绩效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中国电子政务实施的实证研究[J]. 管理评论,2013, 25(7):28-37.

[21] OSMAN I H, ANOUZE A L, IRANI Z, et al.COBRA framework to evaluate e government services:a citizen centric perspective[J]. 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14, 31 (2) :243-256.

[22] 刘伟. 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案的综合研究[J]. 中国行政管理,2013(2):11-15.

[23] 马亮.国家治理、行政负担与公民幸福感——以“互联网+政务服务”为例[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77-84.

[24] 贾旭东,谭新辉. 经典扎根理论及其精神对中国管理研究的现实价值[J].管理学报,2010,7(5):656-665.

[25] PANDIT N R.The creation of theory: a recent application of the grounded theory method [J]. The qualitative report,1996,2(4): 1-14.

[26] STRAUSS A L. Qualitative analysis for social scientists[M]. New York: Cam A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E government Governance System, Governance Capacity and Governance Performance

—An Exploratory Research Based on Grounded Theory

LI Liang cheng1 Li Lian yu2

(1.School of Marxism,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0, Guangdong, China;

2.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0, Guangdong, China)

E government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main governance mode of the government. It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 government and governance performance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modernization of governance capabilities. This paper selects statement by experts from the E government Sub forum of the 1st Digital China Summit as the research materials. Based on grounded theory, it extracts three main categories, namely, e government governance system, governance capacity and governance performance, constructs a model diagram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 government governance system, governance capacity and governance performance, and puts forward three basic propositions with interpretation.

分销体系电子商务论文范文第2篇

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简称“科博会”)是北京市每年举办的大型国家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盛会。

从1998年开始,已经举办了22届的科博会成为了我国科技产业创新技术与产品的首秀场。在这里,你可以见识到最前沿的科技实力,可以与全国各地科技从业者对话,可以清楚地触摸到中国科技从引进来、自立自强到拥有一席之位千回百转的脉络轨迹。

2020年,在我们取得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的胜利,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第二十三届科博会作为中关村论坛的展览板块,以“合作创新共迎挑战”为主题,于9月17日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盛大开幕。

本届科博会11个国际组织和800余家中外科技企业参展,将5G通信、工业互联、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各类重大创新成果汇聚一堂,面向世界展示了一场硬科技盛宴。

在各类创新成果“井喷式”涌现的这场盛会中,有哪些亮点?哪些尖端科技?哪些大放异彩的展区?请跟随《中关村》杂志,回味这场带着浓厚时代色彩的科技饕餮盛宴。
首次设立科技战疫展区

曾经在水深火热的武汉方舱医院内,无人车进入普通人员不能进入的危险区,协助进行药物、物资配送;庚子鼠年第一天,东华医为接到了承载火神山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主体的任务,建设完成了过去2-3个月才能完成的工程量;为了避免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線上医疗平台为不少老百姓解决了疫情期间看病难的问题……

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取得重大胜利,离不开前沿科技“武器”的重要力量。

本届展会首次设立抗疫科技展区,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全自动核酸检测分析系统及便携式超声仪、网上诊疗系统、智能消杀机器人等抗疫医疗器械和智能装备;可以看到“吞云吐雾”的智能消杀清洁机器人;可以看到核酸检测采样车,医护人员终于不用冒着严寒酷暑,穿着厚重的防护服进行检测了。同时,在本次展会上,还可以了解到新冠疫苗研发、药品研发生产等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

在科技抗疫展区,30家企业带来的产品从疫苗研发、医疗器械、药品研发生产到互联网、大数据、智能装备、测温消杀……覆盖了阻击疫情的方方面面,充分展示抗疫中的中国科技力量。

在举办的各场推介活动中,各种科技抗疫成果也是层出不穷。同仁堂集团展示根据中医“防、控、抗、养”治疗理念、进行论证分析,梳理出80余种抗疫产品。同方股份推出了科技战疫人工智能方案、移动消毒机和防疫机器人等。北京工业大学也带来了自主研发的新冠肺炎病毒专用深紫外LED消杀设备等抗疫产品。
硬科技,科博会上靓丽的风景

除了科技抗疫展区,北京高精尖产业创新成果展区同样吸引了很多参观者驻足。在北京高精尖产业中,有哪些硬科技力量不容忽视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说到硬科技,就不得不带大家来看看我们的国产芯片。

我们来到紫光集团所设的展台。紫光集团是我国大型综合性集成电路领军企业。在本次展会上,紫光集团带着其旗下自主研发的长江存储的业内首款128层QLC规格闪存及64层闪存产品、紫光展锐首款5G解决方案T7510、国内首款通过国际CC EAL 6+安全认证的紫光国微安全芯片THD89、新华三半导体首款芯片EasyCore以及一系列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亮相。
北汽救护车内景

紫光产品负责人金华告诉记者,紫光集团现有紫光展锐、紫光国微、立联信(Linxens)、长江存储、武汉新芯、西安紫光国芯等国际国内领先的芯片及相关组件设计与制造企业,产品涵盖移动通信芯片、物联网芯片、存储芯片、FPGA、AI芯片、网络芯片、微型连接器和安全芯片等多个领域,致力于成为“从芯到云”的世界级高科技产业集团。

作为我国科技企业“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科技突围的代表,紫光集团紫光展锐、紫光国微等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今年上半年,紫光展锐宣布推出全球首款采用6nm EUV的 5G SoC—虎贲T7520。在此次北京科博会上,紫光展锐展出了首款5G解决方案T7510,以及应用了紫光展锐5G芯片的5G手机海信F50、中国联通CPE等多款最新5G终端设备。

紫光国微重点展示了其明星产品5G超级SIM卡。目前,该超级SIM卡已经和三大运营商全面合作,正式开售,覆盖了北京、广东、四川、湖南、黑龙江、江西和山西等数十个省市地区,而紫光国微的股价也在短短两个月内飙升超过200%,甚至一度触及千亿市值。

存储器是一直紫光集团芯片业务的战略重点,旗下长江存储继采用Xtacking?架构的64层三维闪存启动量产后,今年4月,长江存储宣布业内首款128层QLC 3D NAND 闪存研发成功,其拥有业内已知型号产品中最高单位面积存储密度,最高I/O传输速度和最高单颗NAND 闪存芯片容量。

在此次北京科博会上,紫光集团展出了长江存储128层QLC规格的闪存、已经量产的64层闪存晶圆等。此外,紫光集团还首次展出了最新发布的多款存储芯片模组,包括基于长江存储64层闪存芯片的致钛系列两款消费级固态硬盘(SSD)新品,分别为PCIe接口PC005 Active和SATA接口SC001 Active。

紫光集团另一负责人表示:“我们研发的芯片产品,从知识产权到研发技术,都在逐步接近百分百国产化。”

走过紫光集团,挂在墙上的几件绿色猫咪造型的设备还没有充分引起观众的好奇。但你不知道,这款名叫“快喵”的设备,只要用手机摄像头扫一扫,就能一目了然看到AR虚拟展厅。
紫光集团展区

北京外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是目前光场码技术全球领航企业之一。已获得国内外(含PCT)30多项专利授权,以及超过百项专利在授权中,建构企业强大的技术门槛及专利壁垒。光场码技术是一种可见光通信技术,利用摄像头设备通过捕捉特定光场码标签进行识别,实现远距离交互及精准空间定位的技术能力。目前公司以光场码技术为核心,打造光场码SDK开发平台,该平台可集成识别、定位技术,为各类导航、LBS服务、线下交互、IoT服务、社交类APP赋能,实现其商业化价值。

“每个人肉眼看到的现实环境一模一样,但通过这个设备,可以打开一个‘折叠空间’。”北京外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谢志存介绍,光场交互技术可让用户直观且可视化“操作”周边场景,实现“所见即所能”式线下场景按需服务。未来,还将赋能并升级实体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快喵的sologan是“平行世界的入口”,在快喵为台北西门町做的“定制现实”方案中,当你走到西门町的街头,街区两边所有的信息都会化作虚拟幕布展示在你眼前,现实生活与虚拟世界融为一体,平行世界的理念在这里发挥的淋漓尽致。如果说未来世界是什么样,这款看起来呆萌的“快喵”带我们摸到了未来世界的大门。

外号科技成立于2017年,总部位于经开区,是一家专注于互联网下一代交互技术的软、硬件科技公司,公司已经部署了超过200项发明专利申请(包括PCT专利20余项),其中已授权专利72余项,建立了极强的专利壁垒。据了解,2019年6月之前,外号科技主要处于技术研发和保护阶段,并未開展商业运营。2019年6月公司技术产品首次亮相Asia CES,受到了业界深度关注,并陆续开始取得订单。2020年1月,公司在美国的CES 2020展出了“快喵”产品及相关商业解决方案。据谢志存介绍,自去年7月起,外号科技才开始商业运营,当年营收数百万。今年目标是1000万,明年的目标是3000万到4000万。

由于光场交互技术的领先型和独创性,外号科技也得到了各级政府、专业机构和科技媒体的认可。

外号科技希望未来实现更多包括特色小镇、大型产城项目等场景的应用,通过接触计算机视觉和可见光通信,空间定位技术和自主研发的算法,对动态的世界进行重现与识别,加速信息传递的效率,将现实环境和虚拟环境进行精准叠加啊,真正做到现实世界虚拟化,虚拟世界现实化自主切换,创造所见即所得的平行世界。

在北京高精尖产业创新成果展区,有一个展区汇集了新能源汽车的所有核心部件,这里便是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国创中心”)的展台。国创中心作为科技部正式批复的汽车行业唯一的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聚焦新能源汽车产业,以前沿引领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应用为核心,国创中心组织多家生态链产业合作伙伴,成为科博会上一道靓丽的风景。

本次科博会上,国创中心携带着自己的“中国芯”和氢燃料电池,以创新的面貌出现在科博会的展台。为了使新能源汽车装上中国“芯”,国创中心联合紫光集团、地平线、东土科技、中车时代、北京君正、世纪金光等企业,集中展示车规级芯片相关展品,共同探讨如何通过开放式的联盟形式整合行业上下游资源,促进整车企业、汽车芯片企业、汽车电子供应商、汽车软件供应商、高校院所、行业组织联合攻关,推动构建完整的关键汽车芯片自主供给体系和内循环格局,提高行业科技创新的整体能力,从而进一步提升我国在车规级芯片行业的地位和国际竞争力。
“三城一区”亮相彰显北京科创实力

在本届科博会,北京“三城一区“带领最新科技产品亮相科博会,全景展示首都全国科创中心建设的最新成果。

在中关村科学城展区,联想、小米、百度、旷视科技在海淀中关村科学城名企堂里熠熠生辉。在中关村科学城打造的具象化创新生态雨林展区中,你可以充分享受科技带来的盛宴。比如在AI加持下,体验打败职业玩家的巅峰时刻;戴上VR眼镜,遨游太空,感受“盗梦空间”的奇妙和不可思议;比如让你的拉杆箱,在你目不所及处,依旧能紧紧跟随着你……作为“三城一区”主平台的领头羊,中关村科学城充分展示和彰显了其科技创新如生态雨林一样的生机和活力。

在北京经开区展区,黑灯工厂、MR创新矩阵、智能制造、生物科技、新能源智能汽车、大健康等前沿科技闪亮登场。一边是智能佳的小麋鹿带着机器人上演的小剧场,另一边是安川首钢带来的辛勤工作专注从容的机器人。你还会看到个头不小的双旋翼无人机,这款无人机可是科博会的常驻嘉宾,每年都会带来不一样的惊喜,如今这款TD220便已经可以应用于海关、公安、消防、勘探等多个领域……

提到北京“三城一区”,就不能不提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未来科学城。本次展会上,未来科学城以科学之城、活力之城、创新之城和宜居之城四个版块集中展示了未来科学城的全面貌。在科学之城,我们看到了未来科学城作为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主平台“三城一区”的整体概况;在活力之城,我们看到了未来科学城如何实施盘活存量资源、引入多元创新主体、打造多样众创空间等措施;在创新之城,我们看到了未来科学城的专家风采、项目成果、国家级试验室及科研平台及国家级科研成果产业化等内容,体现了未来科学城“集聚人才”“创新科技”“引领未来”的创新特点;在宜居之城版块,未来科学城以新建交通线路为创意载体,展示了即将建成的项目,寓意着未来科学城将不断前行,致力发展建设成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主平台“三城一区”的精品之城。
双旋翼无人机TD220

区域协同运输与应急指挥中心

在怀柔科学城展区门口,大屏幕循环播放首个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短片,“大科学装置与平台”成为展区主打特色。展区集中展出一批世界领先的原创科研成果,彰显我国在基础研究和交叉前沿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和科技综合实力。

除了北京,天津、河北、陕西、山东、吉林等全国各地纷纷携带科技创新企业来参展,显示出了我国科技创新的活力和激情,也使得本届科博会更加丰富和多彩。

2020中关村论坛和科博会已经正式落下帷幕了,这一场科技盛会为我们集中展示了我国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百舸争流的一派磅礴气象,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蓝图也在这一盛会中得到充分诠释。

分销体系电子商务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各行各业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政府部门越来越重视电子政务的信息安全和健康发展。文章将通过分析什么是电子政务中的网络安全以及对其中一些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最后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保障电子政务中的网络安全。

【关键词】 网络安全 电子政务

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电子政务已渐渐发展成为政府部门的一个重要办公平台。电子政务在实际运用中大大提高了办公效率,加强这方面的建设将具有极大的价值意义。但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电子政务中还存在一些网络安全问题,这严重束缚了电子政务的健康发展。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些存在的网络安全问题进行剖析,进一步提出解决措施来促使电子政务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什么是电子政务中的网络安全以及对其中一些问题的剖析

1.1什么是电子政务中的网络安全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不乏人们对电子政务中网络安全问题的探讨。归结下来,我们所说的电子政务中的网络安全一般是指基于网络信息的安全,对相关的数据信息以及应用到的软、硬件等实施保护措施以防止他人的恶意入侵,造成破坏。就电子政务的网络安全来说,不仅涉及到技术层面的问题也涉及到内部管理的问题。技术层面的问题主要是指通过发展和改进相关技术来保障网络安全,防止网络数据信息被他人窃取,而内部管理方面的问题主要是指电子政务的工作人员对网络信息进行正确管理,保证信息管理合乎规范达到政府要求的公开透明。基于这两个层面便可看出,保障电子政务的网络安全务必要从技术的提高和管理的规范化这两个方面着手,不断进行改善。

1.2对电子政务中网络安全问题的剖析

当今世界,网络技术的发展有利有弊,在促进了电子政务提高办公效率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网络安全问题。总的说来,出现在电子政务中的网络安全问题主要有三类:

首先,管理层面的问题是电子政务中影响网络安全的重要原因,具体表现为管理上的不到位。根据相关调查研究表明,在对电子政务实施管理的过程中普遍存在一种职责不明确、管理方式较为落后的现象,而这就必然导致安全管理上的混乱。更有甚者,一些关于信息管理的重要场所根本不对进出人员进行限制,一些不怀好意的人员就很有可能乘机而入,进而影响数据信息的安全性。归根结底,管理层面出现的问题都是由于现行的网络安全管理缺乏一个行之有效的规范。其次,网络技术层面的问题也是电子政务中影响网络安全的一大原因。电子政务往往较多地依靠网络数据的传输,而在进行数据传输的过程中,如果网络设备存在安全隐患或者网络传输过程中出现故障,就很容易被不法分子所利用,导致机密数据信息被窃取。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对相关网络信息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后,其他层面的一些问题还包括应用层面、系统层面以及物理层面的问题,而这些因素都或多或少地影响了电子政务的网络信息安全。应用层面的问题主要是指在对外界开放的一些渠道里,遭到不法分子对电子政务系统的恶意修改和非法访问等。系统层面的问题是指其系统本身存在的一些安全漏洞或病毒等。而物理层面的问题一般是指在周围环境的作用下尤其是自然灾害造成了相关线路及网络损坏的情况,影响了信息的安全性。针对这些不同层面的问题需要有不同的解决措施[1]。

二、如何保障电子政务中的网络安全

(1)完善电子政务中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务必做到内部管理的规范化。规范有效的内部管理能直接从源头上降低风险,保障网络信息的安全。在相应的管理制度的建立下,做好管理分工,明确职责,确保电子政务网络信息的管理工作在高效、清晰的状况下进行。此外,加强对相关管理人员的培训,加强专业素质,严格限制机房重地的人员进出,降低信息泄露的风险。(2)加强技术研发,构建一个安全的网络信息技术平台。电子政务中的网络安全离不开先進技术的支持,先进的网络技术有利于保障网络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在提高网络技术的基础上,还要加强对网络访问的限制,对重要信息进行加密,并且随时检测病毒,对网络存在的漏洞也要及时地查漏补缺。(3)建立并完善系统的恢复机制,确保电子政务中的重要信息能及时备份和恢复。现实生活中,一些不可预计的外在因素也会影响电子政务的网络安全,这就要求一方面要对网络和线路定期进行检修,降低因灾害发生而带来的损失,另一方面也要完善系统的恢复机制,预先备份相关的信息文件,并且确保在出现状况以后也能及时得到恢复,从而降低信息数据丢失的风险[2]。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子政务中的网络安全问题极大地影响了相关工作的持续发展,相关部门要对这个方面予以重视。在如今这个网络技术发达的时代,信息安全至关重要,保障电子政务中的网络信息安全更加需要不断革新网络技术,完善相关设备,加强安全管理,这样才能促进电子政务的健康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卢秋瑜.电子政务中网络信息安全现状分析与研究[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9)

[2]倬冉.电子政务中的网络安全问题分析与研究[J].中国新通信,2015,(10)

分销体系电子商务论文范文第4篇

1 课程结构体系改革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我们从专业建设的角度, 对电子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全面分析, 并在企业调查的基础上, 结合当前电子行业的实际需求, 制定了有关专业教学方面的课程体系。

通过对高职学生的能力结构的分析可知, 应具备三个层次的知识能力结构:公共基本素质——专业基本技能——专业特色能力。三个层次对应着三个基本的课程群, “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是, 让学生掌握并具备专业学习需要的基本素质;“专业技术课程”的教学目的是, 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能适应工作岗位的1~2项专业技能;而“专业基础课程”是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在整个教学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它的教学质量的好坏, 将直接影响到整个专业教学的进行, 因此我们把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看作本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在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建设中, 我们针对当前技术的发展, 各学科、各技术之间相互渗透, 界线逐渐模糊的特点, 把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子工艺制作等专业基础课当作一个整体来考虑, 把电子EDA技术、电子工艺基础、电子制图等内容有机地融入模电、数电等课程的教学中, 保证学生具备必要的专业理论与技能素质, 既可为后续的专业特色教学提供基础, 又可为今后的就业有较强的适应性。

根据高职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目标, 和各学科、各技术相互渗透的特点, 我们把传统的以“学科为主”的模式转变为以“能力为主”的模式, 强调以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动手能力为主, 我们在教学中把实践教学有机地融入理论教学中。对实践教学我们作出了大胆的改革, 一是实训内容要创新, 二是要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这两个目标, 我们把电子技术基础实践教学也分成了三个环节。

1、基础实训。该环节属于理论课验证型实训, 包括常用元器件的认识、测试及基本单元电路的安装调试, 学生通过这类实训掌握电子技术实训的基本技能, 以及常用仪器的使用, 加深对理论课的认识。

2、综合性实训。是各种知识技能的综合, 该环节主要面对部分优秀学生, 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些电子线路的设计、焊接、调试。根据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 我们没有开设本科院校《电子技术设计》这一课程, 而采用本环节代替, 既能满足一部分优秀学生的学习需求, 又不增加其他同学的学习负担

3、生产实习。为了让尽早地适应毕业后的工作岗位, 我们每学期都安排有一周的见习时间, 让学生到与我们有产学研合作协议的企业去熟悉各种生产线及操作流程。毕业前更有一个月时间让他们亲自上岗操作, 以进一步增加学生在实训室外的实际动手能力。

2 教材的选用及授课方式的改革

2.1 教材的选用

根据调整后的课程结构, 教材的选用上我们尽可能跟上电子技术的发展以适应社会的需求。我们现在采用的是“高职高专教育”系列教材, 属于“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该系列教材在难度上比普通本科教材有所降低, 而且重点突出, 内容严谨准确, 是目前比较适合高职学生的理论教材。实训上, 我们结合理论与学校的实训设备, 组织教师自编了模电和数电的实训指导教材《电子技术实训》, 以及各专业课的实训讲义。

2.2 充分利用市场教育资源, 努力发挥现代教学手段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 电子教学已逐渐取代了原来以黑板授课方式为主的教学方式, 电子课件也逐渐取代了以手写为主的教案。我们对现在校学生作了相关调查, 80%以上的学生对以多媒体教学为主的授课方式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是当前教学的主流趋势, 但运用多媒体并不等于完全摒弃黑板, 对于有些课程特别是理工科的公式的推导、电路图的计算等, 必需板书配合讲解, 才能进一步加强师生间现场的交流, 达到较好的听课效果。

课件的制作上, 我们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体会, 同时借鉴出版社或互联网上的优秀课件自己制作, 但从网上直接下载别人的现成课件用于教学不可取, 因为教师本人只有以自己的思维理解动手制作的课件, 才能充分发挥个性化教学特色, 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 若干教学环节的改革

课程体系改革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 还需要具体教学环节的配合, 在这方面, 我们也作了一定的探讨。

3.1 协调课时少, 内容多的矛盾

为适应高职教育目标和市场需求, 目前高职院校教学计划中减少理论课时是个大趋势, 但某些课程特别是我们电子专业基础课如模电、数电等课的基本内容不可少, 而且该讲的还要讲透, 为了解决课时少, 内容多的矛盾, 我们考虑在以下几方面作出相应的调整。

3.1.1 设置合理的教学计划

通过教学实践, 结合市场需要及学生实际情况, 整体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是解决矛盾的很重要的环节。课程设置上, 各学科之间有机的结合, 减少内容的重复, 把新增的一些科目融入各相关科的教学中, 例如我们前面提出的电子EDA等融入模电、数电教学中, 把某些比较过时的科目如收音机、组合音响原理与维修等设置成课外兴趣知识讲座。教学计划上更科学合理地安排各科课时, 做到减少课时但不减掉应学的知识。

3.1.2 强调基础内容, 理论融入实践

理论教学中突出专业的基础内容, 淡化具体的实用性。因为同一种功能的电子电路的应用形式可以是千变万化, 但其原理电路的形式变化却不大, 理论课主要强调这些基本电路、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 即突出课程最基本的内容, 而把理论和实际联系紧密的部分内容分流到实训课中去, 如各元器件的主要参数、性能、使用方法和基本应用、各具体电子线路结构、特点和功能等均可放到实训课中去学习, 一方面节约了有限的课时, 另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枯燥的理论知识的理解, 同时又加强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3.1.3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是“教”与“学”的有机结合, 教学过程需要学生的参与配合, 如果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 课堂上理论课内容可更多的放到学生课后的自学中, 从而节约有限的课时。

3.2 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

经过多年的探索, 我们总结出了一套目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以能力为中心, 采用问题教学法, 以一个个问题、项目作为教学单元, 首先通过提出问题、或虚拟演示、或实际电路的测试应用作为课程的引入, 然后介绍其工作原理、电路分析等相关内容, 再回到实际中通过实训来验证理论, 这样把学生置于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验证问题”的情景之中, 把教师传输知识“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生不断地解决问题而主动“学”的过程。同时采用多媒体、计算机虚拟技术等教学手段, 开放实训室、计算机房, 让学生增加感性认识, 也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挥。

3.3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目前高职学生普遍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 学习积极性不高, 学习能力差等特点, 成了提高高职教学效果的一大瓶颈。众所周知, 人的发展起决定因素的是内因, 如何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真正学有所成, 一直是我们重点关注的环节。在多年的实践中, 我们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

(1) 结合现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和市场对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 通过开办讲座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认识层面的启发引导, 让学生正确认识高职生的价值, 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

(2) 降低学习要求和难度, 通过减少理论作业的布置, 改变作业的形式, 改革考核方式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如实训、参观、调查访问、见习、实习等相结合,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开设相应的选修课, 把某些内容如目前各电子企业常用的电子软件、先进的电子设备器材的维修等设置为小课程的选修课, 增加学生知识面的广度和深度, 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动力。

3.4 改革考试方式

死记硬背的方法是学不好电子技术课程的, 电子电路的形式可以变换多样, 需死记硬背的内容不多, 关键是基本电路形式的掌握和分析, 基于这一教学方针, 我们在理论考试环节上尝试实行了半开卷的方式, 学生可把根据复习要求、记下复习内容的资料带入考场作参考, 当然考试的内容、题目的形式上都更全面灵活, 这样既减轻了学生考试的压力, 又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同时我们把技能考核作为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门课程的实践操作占到了总成绩的40%以上。每学期还有专门的实作课, 有专门的考核标准和单独的成绩, 作为必修课程。通过这些措施改变学生对学习目的、学习方式的认识,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竞争意识和就业适应能力。

4 坚持不懈的进行合格课程建设

通过几年来的探索和教学实践, 我们在电子专业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 拥有了一支教学理念先进、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制定了一套规范的教学大纲和考核标准, 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 探索出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如同科技的进程是无止境一样, 课程的建设也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在这个长期艰巨的任务中, 为达到“让学生满意的课程”这一目的, 还应有每一时期的阶段性建设目标, 这就是先建设“合格课程”, 再进一步建设“精品课程”, 即使某一阶段结束了, 也还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各个环节也要不断地补充和修改。我们希望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 使课程建设取得最佳效果, 为培养适应时代, 具有高素质的技术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高职电子专业是目前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专业之一, 为了专业更好的发展, 我们在本专业课程建设中从学院重视学科师资队伍建设, 课程结构体系, 教材的选用, 以及若干教学环节, 包括解决课时少多的矛盾, 教学手段方法,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改革考试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改革。

关键词:电子专业,课程建设,课程结构体系,改革

参考文献

[1] 付植桐.电子技术 (第2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分销体系电子商务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跨国公司进入国外陌生市场时,应如何选择与管理国际分销渠道,以保证分销商有效地履行跨国公司所期望的分销职能,实现其国际营销战略。

关键词:跨国公司;分销商;国际分销渠道

国际市场环境比国内市场环境更复杂,其不确定性、不可控性更强,因此,如何选择与管理国际分销渠道成为跨国公司最富有挑战性的决策之一。

跨国公司初次进入外国市场时,由于资金有限及其他原因,往往首先会考虑使用东道国现有的分销系统,委托当地分销商销售产品。这样,跨国公司可以利用分销商的业务关系、经验和专业优势,消除语言和社会风俗的隔阂,迅速了解和开拓市场。相对于自建分销渠道来说,使用当地的分销系统,既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减少风险,又能赢得市场时效。刚开始,销售量上升,营业额增长喜人,跨国公司选择当地分销商堪称是明智之举。然而,过了一段时期后,销售增长停滞,惊愕中,跨国公司管理人员试图查出增长缓慢的原因。最后,他们将其归咎于当地分销商的低效运作。紧接着,跨国公司做出相应的战略调整:中止与原分销商的协议,重新获得分销权,建立自己的分销体系。如果当地分销商对协议中止提出抗辩、拒绝合作时,即便跨国公司通过法律途径最终赢得分销权,当地分销商低价抛出库存商品,不仅有损跨国公司的形象,也使跨国公司日后的市场开拓陷于被动。此外,从间接销售到直接销售付出的代价很大,也会产生新的问题。

跨国公司初次进入国外陌生市场时,与当地分销商合作最富有成效。因为当地分销商对当地的市场特性了如指掌,而且当地客户多倾向于与当地企业做业务。跨国公司往往会授予当地分销商独家分销权,鼓励他们开拓市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会发生变化。跨国公司对当地市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分销渠道的要求也会随之而变。如果当地分销商达不到跨国公司的业绩要求,跨国公司可能会中止与他们的合作,建立自己的分销渠道。但是,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跨国公司都能解除分销商的。例如:很多发展中国家都存在地方保护现象,对于独家分销协议纠纷,当地法院偏向当地企业,如果当地分销商无明显过错,跨国公司就不得提前中止独家分销协议。即使最终解除了分销商,然而从间接销售调整到直接销售,代价很大,也会带来新的问题。

鉴于此,下文将探讨跨国公司应如何选择与管理国际分销渠道,以保证分销商有效地履行跨国公司所期望的分销职能,实现其国际营销战略。

一、选择分销商,不要让分销商来挑选你

跨国公司进入国际市场之前,应对目标市场进行充分的分析和论证,然后制定清晰的国际战略。但事实上,情况并不皆如此。很多中小型跨国公司,在国际展览会或交易会上与国外某分销商“邂逅”,如果分销商关于市场前景和其分销能力的描述有说服力,便与之“联姻”。

实际上,越是急于合作的分销商往往不是合适的合作伙伴。对于中小型跨国公司来说,如果是分销商来挑选你,在处于劣势和被动的情况下,你就只能答应分销商提出的种种苛刻条件,最后体现在销售政策上,签了“不平等”条约,付出很多,最后还是受制于人。

即使是大跨国公司,如果是被分销商“选中”而进入某国市场时,分销商掌握着客户信息,处于主动地位。凭借着其与零售商或终端客户的紧密联系,分销商也想控制产品系列。如果分销商实力强大,可以影响到该区域内产品的定价时,跨国公司对销售终端可能失去控制权。届时,即使跨国公司中止与他们的合作,重新选择分销商或建立自己的分销体系,跨国公司也因此付出高昂的代价。

鉴于此,跨国公司应首先选择目标国家,然后再选择分销商。至于如何选择分销商,可以巧借零售商。因为关于哪个分销商的服务好,哪个分销商的商誉不错以及哪个分销商的实力强等问题,零售商是最清楚其答案的。既然零售商对分销商是最了解的,那为什么不让零售商帮你选择分销商呢?

二、寻求文化和战略方面一致的分销商,而不是有客户基础的分销商

渠道运作的关键是厂商达成战略上的一致,才能实现长期的稳定合作。如果选择的分销商在文化和战略方面与跨国公司一致,这些分销商往往能成为跨国公司的长期合作伙伴。跨国公司与分销商建立的亲密合作关系,能够增强跨国公司的竞争力,从而使竞争对手难以模仿。但是如果选择的分销商与跨国公司在文化和战略方面有差异的话,跨国公司与分销商不可避免会发生“利益冲突”,双方的合作最终会以失败而告终。

所以,选择分销商时,要选择在文化和战略方面一致的分销商,而不是有客户资源的分销商。文化和战略方面的一致表现为:一是分销商要具有对公司和产品的认同感;二是分销商要贯彻跨国公司经营理念、管理方式、工作方法和业务模式,以便彼此的沟通和互动;三是分销商愿意贯彻实施跨国公司的营销战略等。

三、对渠道的支持到位,使分销商对跨国公司充满信心

一般来说,跨国公司对渠道的支持,包括派出技术、销售人员或给分销商员工提供必要的培训,提供优惠信贷支持、广告支持,以及加强沟通(如:信函、业务通讯、促销会议、通过公司媒介的公共宣传,公司职员走访)等形式,使分销商对跨国公司充满信心,激发分销商开拓市场的积极性。

对于某些影响力大、地位重要、具有战略意义的核心市场,跨国公司可少量参股于当地分销商,或与当地的分销商合资建立分销公司。即使没获得控制权,也能在共享信息基础上进行营销合作,从而更好地开拓市场。

有时候,跨国公司仅仅把产品推向市场是不够的,还需要向用户提供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这在IT、电信设备等技术密集型行业较为普遍。这种由简单地销售产品转移到提供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不仅使分销变得更为复杂,同时也增加了分销的内涵。跨国公司可以帮助分销商“沿供应链方向,向上下游拓展”,从而改善与巩固与当地分销商的关系,促进业务拓展。譬如:欧洲某电信公司加大对某分销公司的投资,帮助其分销商从分销设备环节延伸到下游的服务环节。而事实上,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比简单地销售设备要难得多,当然利润空间也大得多。在电信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其分销商顺利实现战略转型。结果是,电信公司的销售额上升,分销商的营业额也大幅度增长,电信公司与其分销商的合作富有成效。

四、自始至终,掌握对营销战略的控制权

很多跨国公司认为产品卖给分销商后,任务就完成了。至于分销商如何在当地销售自己的产品(产品的定价、产品定位、促销方案等方面),跨国公司不太关心。

实际上,跨国公司与分销商是利益的共同体,分销商是跨国公司在当地的“代言人”,分销商的行为不当必定会影响跨国公司的形象。所以,跨国公司自始至终都应掌握对营销战略的控制权,并保留对销售产品种类、产品定位和营销预算方面的决定权。允许分销商针对当地市场的特点对跨国公司的营销战略做出相应的调整,但如何调整应经过跨国公司同意。

跨国公司要监督其营销战略的执行情况,派出员工到现场很重要。具体的做法有,派送部分员工到当地分销商处工作,或设立区域经理,加强与分销商的沟通,提供营销指导,监督分销商的绩效,掌握用户信息、需求变化等第一手资料。

五、分销商是跨国公司营销战略的实施者,跨国公司应与分销商建立长期伙伴关系

跨国公司自始至终应掌握营销战略的制定权,但分销商是跨国公司营销战略的实施者。无法实施的战略只能是没有实际意义的“纸上谈兵”。但是,即使是一个适当的战略,倘若未得到有效的实施,也会导致战略的失败;反过来,有时一个并不算好的战略,若实施得当,则有可能变成一个成功的战略。

如果战略制定与实施之间没有充分的信息双向交流,易产生“战略漂移”现象;实施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知识与智慧不能及时有效地反映到新一轮的战略形成过程之中,许多能形成更好战略的想法和注意不能广泛有效地被搜集和利用起来;伴随着制定/实施分离的是两部分人员的分离(跨国公司和当地分销商),这不利于培养新的战略者,也不利于已有的战略者产生新思维,其对及时广泛和有针对性的战略微调也非常不利。所以,保持与分销商的信息畅通是至关重要的。

在许多国家,分销商是唯一提供市场信息的渠道。在分销协议中,跨国公司应要求分销商提供市场和财务业绩数据。大多数分销商视用户信息、价格为自己的“核武器”,凭此提高他们与跨国公司讨价还价的能力。凡是愿意与跨国公司共享市场数据的分销商,往往能成为跨国公司的长期合作伙伴。

在市场剧变的今天,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通过自身的改进而获得足够的适应性,因为每个企业都不可能孤立运作。唯有相关的企业联合行动,才可能真正提高市场反应能力——由此产生的竞争优势,在未来的企业竞争中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跨国公司在国际化进程中,与国外分销商的合作是必要的。多数情况下,跨国公司自建的分销渠道往往无法达到广泛的市场覆盖面,所以仍需要与当地分销商合作。受渠道覆盖面限制,跨国公司往往管理战略性市场或重要客户,对于当地市场零星分布的客户或小客户,跨国公司自设渠道的成本过高时,可委托当地分销商分销。当地分销商可以成为跨国公司混合型分销渠道的一部分,为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服务。

随着全球竞争的加剧,服务已成为企业竞争的焦点。跨国公司在选择与管理分销渠道方面要下大功夫。他们应认识到,分销商是跨国公司营销战略的实施者,而不是设在某国家或地区的营销部门。这样的话,跨国公司与分销商的利益冲突会减少,双方合作融洽,市场份额和销售收入能够持续增长。跨国公司与当地分销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能够不断增强其竞争力,实现其全球战略。

参考文献:

1.杨德新.跨国经营与跨国公司.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2.罗进.跨国公司在华战略.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3.原毅军.跨国公司管理.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4.(美)菲利浦.科特勒,加里.阿姆斯特朗.科特勒市场营销教程.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安徽财贸学院工商管理系讲师、硕士)

分销体系电子商务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营运资金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然而长期以来企业对营运资金的管理多侧重于维持企业短期偿债能力方面,忽略了营运资金同企业业务流程之间的关系。本文从业务流程模式分类出发,分析了企业业务流程的不同模式对经营性营运资金产生影响的机理,结合海尔集团业务流程再造实践进行了论证。

关键词:营运资金管理 业务流程 经营性营运资金

一、引言

营运资金与业务流程关系密切。王竹泉等(2005、2007、2009)提出了基于渠道管理的营运资金管理理论。根据营运资金的功能及理财目标的不同,将企业营运资金分为经营性营运资金和理财性营运资金两大类。前者是指经营活动领域中的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差额,后者则是在投资、筹资等理财活动中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差额。对于经营性营运资金,按照其与供应链或渠道的关系的不同又进一步分为营销渠道的营运资金(成品存货+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收账款-应交税费)、生产渠道的营运资金(在产品存货+其他应收款-应付职工薪酬-其他应付款)和采购渠道的营运资金(材料存货+预付账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并提出采用营运资金周转期(经营性营运资金周转期+理财性营运资金周转期)①对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进行评价的思路。基于渠道管理的营运资金管理理论不仅从内容上丰富了营运资金管理的内涵,克服了按要素对营运资金进行管理时只考虑现金、应收账款和存货,忽略其他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等主要内容的缺陷,而且可以将营运资金作为企业内部管理晴雨表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通过分析发现,对于以生产为主的制造类企业,由于理财性营运资金大多是生产经营过程中附带产生的,其管理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经营性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影响。因而,提高经营性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是营运资金管理的重点。

业务流程是流程再造的对象,是指一系列相关联的行为,这些行为可以共同将企业输入转为输出,可以共同为顾客创造价值。理论界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对业务流程做出了不同的分类。最为常见的分类是按照业务流程内容的不同将业务流程分为采购流程、生产流程、销售流程、财务流程等,这种分类方式生动直观,并且可以深入挖掘到流程的细节,帮助企业对局部流程进行改造或重新设计。王田苗、胡耀光(2002)从业务流程与顾客接触的直接程度分为核心业务流程和支持业务流程两大类。核心业务流程包括物流作业活动、管理活动、信息系统等直接与顾客感受相关的活动,而支持业务流程包括企业基础设施、人员、培训、技术开发、资金等,用于支持和保证核心业务流程。这种业务流程的分类模式有助于企业在进行流程再造的过程中把握重点,更有针对性的提高流程对客户的相应速度。苪明杰、钱平凡(1997)根据活动连接的二维尺度——合作程度和中介程度的不同将业务流程分为间接-隔绝模式、间接-合作模式、直接-隔绝模式和直接-合作模式四种,其中,间接-隔绝模式属于高中介低合作方式,各个活动能够依次参与流程,活动间没有信息交流,活动间的I/O不确定性很低;间接-合作模式属于高中介高合作方式,各个活动依次参与流程,活动间有信息交流,活动间的I/O不确定性高;直接-隔绝模式属于低中介低合作方式,各个参与活动都直接促成流程结果实现,互相独立,活动间无信息交流,I/O不确定性很低;直接-合作模式属于低中介高合作方式,各个参与活动都直接促成流程结果实现,各个活动相互独立,相互之间有信息交流,I/O的不确定性很高。上述业务流程模式的划分基本上是从有利于企业进行业务流程重组的角度出发的,对于指导企业进行业务流程再造的实务操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这些分类模式却不够细致以至于不便于企业对业务流程再造财务效果进行直观的评价。本文在上述分类的基础上,根据业务流程对营运资金管理的影响及流程动力的位置的不同,把企业的业务流程分为推式传统业务流程和拉式精益业务流程两种。两种流程在组织结构、信息共享程度、流程简化程度以及关键业务流程(包括采购流程、生产流程和销售流程)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具体区别见(表1)。本文将直接从关键业务流程出发分析不同的业务流程对经营性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影响。

二、采购模式对经营性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影响

采购活动是企业连接上游供应商的基本活动,采购模式一方面是判断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关系的一个指标,另一方面,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原材料存货以及企业应付账款管理,并决定后续的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能否采用先进管理理念,因此对企业整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 一 )采购驱动 一般来讲,企业采购驱动因素主要有两个:补给库存和订单需求。当企业以补给库存作为采购的动因时,采购部门的职能倾向较为明显,进行存货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在存货采购成本与储存成本之间进行权衡,客观上承认存货储存成本的合理之处,然而,从顾客角度来看,顾客不会因为企业的材料是否在仓库中储存过或储存时间的长短而给予相应的价值,同样的,企业也不能因为生产所用材料曾经在仓库中耗用了成本而要求顾客给予补偿,因此,材料在仓库中储存的行为本身属于不增值的行为,理应从企业业务流程中删除。相对于补给库存来说,企业以订单需求来作为采购动因才更符合当前市场环境的逻辑,即因为企业当前有订单需求,因而需要生产并采购生产所需要的材料,采购行为因订单驱动而产生,虽然以订单需求作为采购动因不一定意味着零库存,但若要实现零库存,则企业必须以订单需求作为采购动因。从营运资金管理角度来说,以补给库存作为采购动因不可避免的导致相对高水平的材料库存,并且在材料储存、搬运过程中很容易发生材料的毁损、变质以及人为偷盗等责任事故,增加材料成本,即使材料由于管理严格未发生任何毁损,搬运、整理过程中的人工成本也会造成在产品、产成品水平的提高,直接导致采购渠道、生产渠道以及营销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下降。除此之外,补充库存的材料采购方式增加了材料储存搬运环节,在不影响销售时点的情况下使材料采购时间提前,延长生产周期,此举一方面增加了存货资金占用,加大了机会成本;另一方面,导致企业现金短缺时间的延长,增大了企业对外筹措资金的可能性,因此以补给库存作为采购动因还可能会导致理财性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下降。而以订单需求作为采购动因才能从根本上扭转材料储存对经营性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和理财性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不利影响。事实上,供应链JIT采购模式所追求的正是通过订单拉动实现零库存和即需即购的目标,不仅降低材料储存成本,降低材料资金占用,而且还会降低在产品成本和产成品成本,实现整个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水平的跨越式提升。同时,推迟材料采购的时间还会在客观上实现应付账款推迟支付的效果,提高应付账款管理水平和现金管理水平,带动理财性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提升。

( 二 )供应关系 供应关系是指企业同供应商之间的关系,是衡量企业供应链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短期、竞争性的供应关系是指企业在采购材料过程中没有同供应商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按照传统的“货比三家式”进行质量价格比较,在质量相差不大的情况下选择价格最低的供应商。通常这种供应关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材料的购买成本,但搜寻议价的成本却很高,很难从根本上降低材料的总成本,同时由于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并不紧密,如果企业在行业中话语权不强的话,很难要求供应商分时段按需准时供货,提前采购并储存材料则是其保证生产经营顺利进行的必要措施,造成采购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降低。但如果企业在行业或区域中的话语权很强的话,这种供应关系却可以帮助企业降低材料购买成本的同时,实现分时段按需供货,缩短生产周期、降低在产品和产成品的成本,提高采购渠道、生产渠道和营销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但需要注意该经营性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提升是建立在损害供应关系基础上的,难以持久。而通过与供应商之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是采用供应链手段对材料存货进行管理的前提,无论是供应商管理库存(VMI)还是更加合理的联合存货管理(JMI)等先进管理理念的运用都需要建立在双方战略关系基础上,可以在双方共赢的基础上实现分时段按需供货,可以减少材料库存资金占用,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采购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而且利用战略关系采购,减少搜寻和谈判成本,全年大批量的采购可以使采购成本较低且价格稳定,不仅可以提高采购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生产渠道和营销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

( 三 )采购组织形式 采购组织形式有独立采购和统购。独立采购必然意味着相对较小的采购批量,对应着较高的材料价格,同时各事业部单独设立采购部门将加大整个集团的订货费用,使材料总成本上升,造成在产品成本和产成品成本的上升,从而降低采购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同时,还可能造成生产渠道和营销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下降。另外,各事业部单独进行采购还有可能造成供应商对企业集团各事业部给予不同的信用水平,不能利用集团整体采购数量和整体实力强的优势获得更好的付款条件,容易造成应付款管理的混乱,降低采购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统一采购不仅节省大量的部门重置费用,而且也可以变单个事业部的小批量采购为整个集团的大批量采购,可以更好的控制采购渠道,降低材料采购价格和材料库存,便于对应付账款进行管理,提高采购渠道、生产渠道和营销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另外,采用供应链JIT采购模式还有助于企业实施同步化供应链计划,为企业提高生产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和营销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打下基础。

三、生产模式对经营性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影响

传统的生产模式主要是面向流程的生产,侧重于从降低生产成本角度追求大量大批生产的一种顺向生产模式;而供应链精益生产模式主要是面向订单的生产,侧重于以最短的响应时间满足顾客个性化需求的单件小批生产的一种拉式逆向生产模式。两种生产模式在生产过程与生产管理体制、生产组织过程、物流组织以及质量管理等方面对产品生产周期和期末在产品存货数额产生影响,甚至会进一步影响到产成品存货的价值,对生产渠道和营销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产生重要影响。

( 一 )生产过程与生产管理体制 生产过程是决定生产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决定性因素,并可以通过对生产渠道的影响来进一步影响营销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一般来说,生产过程主要有面向职能和面向订单或面向流程两种过程形式,企业进行业务流程再造也多是对传统影响速度较慢的面向职能的生产进行再造,以形成面向订单的高响应速度的生产过程模式。面向职能的生产过程设计多为依据规模经济理论和专业化分工理论,为了实现大量大批的快速生产,强调各部门、各车间之间职责的专业化分工,但忽略了部门和车间之间的协调,往往造成供应链上游的车间或部门不考虑下游部门或车间的实际需求,为了保证自己职责的完成,采购部门多会过多的储存存货防止生产中断,生产部门会不考虑销售情况而储备大量的在产品和产成品存货,上游车间不顾下游车间的实际情况储备大量的在产品等,而补充存货也成为这种生产模式顺利进行的必要环节,造成采购渠道、生产渠道和营销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大幅度下降;而面向订单的生产过程首先强调部门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其次才强调各部门职责的分工,使各车间形成同一的生产目标:满足顾客的需求。客观上形成生产环节下游的主导地位,以下游的实际需求来拉动上游的生产,形成订货型存货供应模式,降低在产品结存数额,缩短生产周期,在加快顾客响应速度的过程中实现采购渠道、生产渠道和营销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提升。在不同的生产过程下形成不同的生产管理体制。生产管理体制通过影响生产工人处理问题的速度来影响产品生产周期,进而影响生产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一般来说,传统的生产管理体制中生产工人地位较低,生产车间出现问题需要到处去联系职能科室以求问题的解决,这种方式将耽误车间问题的处理时间,容易发生较长时间的停工,导致产品生产周期延长;而在供应链精益生产模式下,生产工人地位较高,各职能科室将围绕车间转,主动发现问题给予解决,此举将加速车间问题的处理,保证生产顺利进行,缩短产品生产周期,提高生产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生产管理体制的变革也是企业进行业务流程再造以提高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重点。

( 二 )生产组织过程 现代生产实际上已经从过去的大量大批生产转变为满足顾客个性化需求的单件小批生产,客观上形成了由于生产准备成本增加而导致在产品、产成品成本的提高,提高了产品资金占用水平,降低生产渠道和营销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合理高效的生产组织过程将能够有效缓解上述问题。在生产组织过程中,企业可以将生产流程重新梳理,对传统的按部就班的生产流程进行分析,利用科学的平面布置、将生产工人按照生产对象为主、生产工艺为辅来进行专业化安排,优先进行通用工艺的生产,推迟个性化缓解的生产,既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大量大批生产来降低生产准备成本,又能够有效实现产品的个性化特点;既能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又能有效降低在产品、产成品的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渠道和营销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

( 三 )物流组织 企业的生产经营都离不开物流。物流的敏捷性是制造敏捷性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一般来讲,物流运输时间主要受工厂平面布置、物流运输方式的影响。在工厂平面布置确定后,物流运输方式将直接决定物流运输时间。传统的物流组织方式是“以生产计划为指导的‘推动式’,物料和信息的流通方向一致”,下一道工序一般从仓库领料或半成品来进行生产,整个生产组织全部依赖库存,导致较高的库存的同时,延长了在制品流动的时间,增加生产渠道营运资金占用,降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为了降低零部件库存,日本丰田公司提出了JIT生产体系,实现“在必要的时间、对必要的零部件进行必要数量的配送”,尽量避免生产过程中的浪费和降低零部件库存(肖修剑、王田苗,2001),这种“拉动式“物流组织形式极大提高了生产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另外,针对上述被动式物流组织形式,王田苗(2002)等提出采用以生产“拉动”为基础的主动式配送方法,要求物流配送部门主动跟踪生产订单的调度、调整和执行过程,以实现通过对生产计划以及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及时向工位进行原材料等的配送,降低物流运输时间,提高生产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

( 四 )质量管理 传统的质量管理较为注重主体工序的质量,这种质量管理方式一方面需要专设检验员,增加产品生产成本,延长产品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另一方面事后的检验不利于从根本上减少不良品和废品的数量,也会导致产品生产成本的增加,降低营销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而全面质量管理侧重于全员、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将产品检验工作提前交给所有的生产工人,注重对不良品和废品的预防,将有利降低不良品和废品的数量,降低完工产品成本,提高营销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同时节省检验时间,缩短产品生产周期,提高生产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由此可见,企业将生产流程由推式传统模式转变为供应链精益生产模式将大为提高生产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营销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

四、营销模式对经营性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影响

营销模式以其直接面对顾客的特点而成为企业业务流程的核心环节,该环节管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顾客的满意度、销售收入,因此其不仅影响营销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还会同时对采购渠道和生产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产生影响。本文根据营销渠道和销售物流两个环节的不同理念将营销模式分为传统送货营销模式和供应链配送营销模式两种。供应链配送营销模式与传统送货营销模式的主要区别在于两者信息介入程度的不同以及物流在销售环节的主动响应的程度不同。

( 一 )营销渠道 营销渠道分为传统的以分销为主、直销为辅和现代的以电子商务直销为主、分销为辅两种方式。采用传统的营销渠道将会导致企业负担巨额的渠道建设成本,但对顾客的需求响应速度却比较慢,造成企业利润数额及质量较低,传统的分销模式还要求企业在分销商、代理商处保留一定的产成品存货以满足顾客的需求,增加产成品存货库存,降低了营销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传统的营销渠道还不利于企业掌握顾客需求的第一手资料,不利于提高企业销售预测的准确性。企业为了降低经营风险,就必然会在采购模式和生产模式中采用存货补给模式,进而降低采购渠道、生产渠道以及营销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而现代以电子商务直销为主、分销为辅的方式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可以最大限度的克服传统营销渠道的缺陷,提高营销渠道、生产渠道和采购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另外,电子商务网上直销还会给企业带来新的资金结算方式,帮助企业实现第一时间收款,减少应收账款,提高营销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如戴尔就是通过电子商务技术建立“集信息搜集、原材料采购、生产和客户支持以及客户关系管理的网上电子商务平台。网上电子支付使戴尔创造了负营运资金占用记录”(韩睿,2005)。

( 二 )销售物流 销售物流是产成品和半成品由企业流向顾客的重要环节。随着企业生产方式由大量大批生产发展为单件小批个性化生产后,销售物流也由传统的取货制或送货制转变为物流配送。一般来说,传统的取货制或大量大批的送货制需要经历一段时间的备货,备足货后采用低成本的运输方式运送至客户,时间一般较长,因此对产成品资金占用较多;而当企业生产的产品批量变小后,采用传统的送货方式就会提高单件产品的运送成本,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而如果企业为了降低送货成本而等待较长时间才进行送货,则会丧失顾客,降低收入及营销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因此,企业选择销售配送来实现物流和商流的统一将成为最佳选择,即可以提高企业对顾客的响应速度,有效降低产成品库存,还能降低送货成本,提高营销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

五、海尔集团业务流程再造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变化分析

1998年以来海尔就一直致力于流程再造和商业模式创新。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两次大范围的业务流程再造分别是1998年的“市场链”流程再造和2007年的“信息化”流程再造。本文选取了海尔集团1999年到2008年十年间的数据进行分析。

( 一 )海尔集团业务流程再造简介 1998年开始的“市场链”流程再造为海尔集团进行财务业务整体化营运资金管理提供了体制保证。在此次流程再造中,海尔集团结束了各事业部各自为政、营运资金管理技术与政策极度不统一的散乱局面,成立了产、供、销三大体系,客观上形成了采购、销售统一对内、统一对外的管理格局,并建成了海尔物流本部和商流本部,统一进行存货物资的运输和配送。连接产、供、销三大运营体系的电子商务平台也在2000年正式对外运行,使信息平行流动成为可能。所有这些都为海尔集团采取更加国际化的营运资金管理技术成为可能。此次业务流程再造历时多年,直至2004年方宣布流程再造成功(肖志,2009)。然而,随着海尔集团不断发展壮大以及国际国内竞争的日益激烈,海尔集团在“市场链”再造中形成的统一销售的体系此时却无法适应顾客需求急剧变化的市场,于是2007年4月开始的“信息化”流程再造提出用1000天实现流程系统的创新,将原有的横向分割的矩阵式组织结构变革为产品与顾客距离更近的按产品线划分的纵向模式,新形成的白电运营集团(冰箱、洗衣机、空调)、黑电运营集团(彩电、AV产品等)、数码及个人产品运营中心(电脑、MP3等)、全球运营中心(海外推进本部即海外市场部)、创新市场中心、金融运营中心等六大子集团直接与市场对接、直接与物流公司对接,此举在新的环境下可以更好的加快顾客响应速度,为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提升创造了更好的条件。本文将结合海尔集团业务流程再造的背景分析业务流程再造对海尔集团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影响。

( 二 )海尔集团十年间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变化 依据基于渠道管理的营运资金管理理论,本文计算了包括营运资金净额、经营性营运资金周转期、理财性营运资金周转期和总的营运资金周转期等指标,并同时计算了经营性营运资金周转期内部结构指标,包括采购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生产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和营销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等指标,以充分论证业务流程再造同营运资金管理绩效之间的关系。(图1)绘制了海尔集团十年间经营性营运资金周转期、理财性营运资金周转期和总营运资金周转期变化趋势图。从中可以看出,海尔集团营运资金周转期在经历了前三年的波动后呈平稳下降的趋势,表明海尔集团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在稳步提高。经营性营运资金周转期曲线同样经历了前三年的波动后平稳下降,而理财性营运资金周转期曲线则呈平稳上升的趋势。这表明海尔集团经营性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在不断提高。由此可以初步得出结论:营运资金与业务流程关系密切,业务流程的变化对经营性营运资金绩效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 三 )海尔集团业务流程再造对经营性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影响的深入分析 将海尔集团经营活动各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绘制成图(图2)可以看出,海尔集团三个渠道中,采购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经历了一个先下降后稍有上升的趋势,生产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稍有波动,从2001年的8天开始下降到2003年半天,此后略有上升,从2006年开始进入稳步下降期。而营销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在经历了2001年的最低点后不断上升,至2006年到达最高点58天,此后不断下降。无论是1998年开始的“市场链”再造还是2007年开始的“信息化”流程再造,海尔集团都在尽力打破传统的“推式”思维定势,致力于创建以“拉”为核心理念的业务流程体系。首先海尔集团较早的进行了订单式生产,改变了卖方市场时代先购买存货储存,再生产产品储存,最后再销售的理念,而是将订单作为一切行为的起点,由订单拉动生产,由生产拉动采购和物流,由物流直接进入销售,基本消除了原有的原材料和产成品仓储而造成的经营性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差等环节。其次,在每个具体的流程中海尔集团也注重“拉式”业务流程的构建。在销售流程中,海尔集团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同销售终端客户建立联系,在对终端客户销售海尔产品的盈利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预算可能实现的订单,同时关注终端库存的变化情况,以供应链企业销售作为拉动集团销售的动因,这为海尔集团将全面预算建立在相对准确的订单预测的基础上提供了可能。在产成品仓储流程中,海尔集团结合销售流程的“拉式”理念,提出“车等货”的概念,实现产品下线直运,变“仓储性”仓库为“过站式”物流中心,不再将产成品的储存作为运输和销售的前提,而是由销售订单驱动物流,再驱动生产,利用仓库进行产成品的分拣、装运,加速产成品的库存周转,2009年海尔集团成品库存周转下降为5天左右。在营销渠道中的“拉”的理念使得海尔集团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即保证了市场份额的扩大,利润的增加,同时也维持了营销渠道营运资金周转绩效的基本稳定。在生产流程中,海尔集团从1998年开始就进行生产模式改造,实行面向订单的小批量生产,且海尔集团“日清日高、日事日毕”的管理文化以及5S现场管理确保了每天的订单当天完成,生产现场不留存货,并时时运送,最大限度的减少在产品存货,加速在产品库存周转;生产周期大大缩短,从订单产生到生产完毕,5-6天就可以交单。此外,海尔集团持续的生产管理体制的变革以及组织部门的变革对具体生产模式的应用起到了总体的支持作用,不可忽略。十年来,海尔生产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一直较为平稳且有下降趋势,近5年生产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保持在1天左右。原材料采购和储存流程中“拉”的理念体现的最为明显。海尔集团改变了原材料的采购模式,取消了可能造成原材料高库存的分包采购,按照物资的类别分别推行寄售采购模式和标准采购模式。在寄售采购模式下,海尔集团可以实现分时序供货或日供货,即采购的物资只在生产领用前几个小时内入库,最多提前一天入库,因此,材料入库时间完全由生产拉动,彻底改变了原有的先储备原材料再领用生产的“推式”流程模式,将这部分原材料的周转期缩短至1天以内。而对于适合采用标准采购模式的长周期物资,海尔集团借助供应链管理手段推行VMI(供应商管理存货)计划和模块化供应商管理,尽量将标准采购转化为寄售采购,不能转化的,则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将下单周期由原来的月下单变为周下单,以缩短供应商提前交货期,最终使海尔集团原材料周转天数下降为2天左右。由此可见,业务流程对经营性营运资金管理产生的影响不可忽视,企业可以通过业务流程的变革或重组或再造来实现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提升,进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扩大利润空间。海尔集团2009年收入增长4.5%,利润却增长55%,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如此高质量收入的扩大与业务流程再造带来的经营性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提升密不可分。

六、结论

综上分析,传统上营运资金我们一直将营运资金管理作为长期资产的一种依附存在,认为营运资金本身不能够创造价值的观念导致企业主要是基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安全性和降低成本来对营运资金进行管理;而实际上,营运资金对企业来说,同长期资产一样重要。首先,营销渠道营运资金是企业收入得以实现、长期资产得以补偿的重要环节,该环节管理的好坏直接决定企业能否持续生存和发展,是企业一切活动的驱动环节。其次,库存管理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是企业效益管理和成本管理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明确企业各种产品生产、运输和存储消耗的实际成本,企业才有可能准确计算利润,为下一步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因此,生产渠道营运资金管理对于评价企业过去决策的正确与否以及指导未来决策至关重要。第三,业务流程再造归根结底是管理者思想认识的提升,是企业从单纯注重利润最大化向追求用户满意最大化的转变。没有思想观念的转变,任何看起来合理、科学的业务流程安排都会因为实施业务的人员观念的落后而无法真正发挥作用。正如海尔集团认为2007年的“信息化”业务流程再造是组织、流程和人员的再造,道出了人的思想在业务流程再造以及营运资金管理绩效中的重要程度。因而企业应该切实转变营运资金管理观念,从思想上和实际行动上重视营运资金管理,做到全员认识到营运资金管理的重要性,人人心中有营运资金,才能真正提高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注重全员、全环节营运资金管理。营运资金管理一向被认为是企业财务部门的事情,然而,通过本文分析发现业务流程与营运资金关系密切,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改善离不开对业务流程的有效安排和管理,而业务流程将会涉及企业内的每个人员及每个环节。金融危机发生后,“超过80%的人认为供应链和制造性部门对其公司营运资金管理赋有非常高的责任”(Jim,2008)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因此,企业应该通过对每个员工、每个环节的细致管理来提升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目前关于企业业务流程再造“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和方法体系……企业在业务流程再造的绩效评价方面也没有一个有效的方法来评价企业流程的绩效和企业流程再造的绩效”(王田苗、胡耀光,2002)。通过海尔集团十年业务流程再造历程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对比证实了经营性营运资金管理绩效与业务流程再造关系密切。以此为基础建立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将有助于指导企业作出更加科学的业务流程再造决策。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渠道关系管理的营运资金管理研究与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数据平台建设”(项目编号:70772024)和中国海洋大学人文社科规划重大项目“中国全球化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创新研究”(项目编号:H09ZDA02)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苪明杰、钱平凡:《再造流程》,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海尔集团官方网站》:《海尔集团年度财务报告(2000~2008)》。

[3]韩睿:《戴尔的全球供应链管理》,《中国物流与采购》2005年第2期。

[4]王田苗、胡耀光:《基于价值链的企业流程再造与信息集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王竹泉、马广林:《分销渠道控制:跨区分销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重心》,《会计研究》2005年第6期。

[6]王竹泉、逄咏梅、孙建强:《国内外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会计研究》2007年第2期。

[7]王竹泉等:《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调查:2007-2008》,《会计研究》2009年第9期。

[8]肖修剑、王田苗:《一种面向大规模定制生产模式下的工位配送方法研究》,《制造业自动化》2001年第8期。

[9]张仁侠:《现代企业生产管理》,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版。

[10]Jim Kilpatrick. supply chain,canadian transportation & logistics.2008.

( 编辑 聂慧丽 )

上一篇:中外传统雕塑艺术论文范文下一篇:自我教育作用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