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大学学生管理论文范文

2023-12-09

农林大学学生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自主学习研究已经为各层次的教师和学生所关注, 其内在机制也在国内外得到很好的研究和开发, 而对其评价的开展更有利于为教师和学生清晰分辨出自主学习的整体和个人现状。目前关于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主要是以一般的综合性大学为研究对象, 较少涉及农林院校, 而大多数农林院校在生源结构、学习环境、专业设置等方面具有共性, 且与其它学校相区别。对农林院校大学生自主学习水平的调查可以为进一步指导和加强农林院校的教学和学习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本研究应用大学生自主学习评价问卷, 对湖南农业大学和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本科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 以获取两校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情况。

问卷的设计参考了王先亮 (2006) [1]和王大勇 (2005) [2]的学习自主性量表。问卷主要是对学生现有自主学习水平进行调查, 由36个项目组成, 采用Likert量表的五级记分制, 自主学习得分从36~180之间, 得分越高, 学习自主性越强。其中学习动机分量表共12项, 分值在12~60之间;学习设置分量表共13项, 分值在13~65之间;自我调节分量表共11项, 分值在11~55之间。问卷由研究者本人利用课间时间随机发放, 并告知调查目的和填写准则。这种调查方式即保证了回收问卷的有效性, 也不影响学生的正常上课时间。

本次共发放问卷200份, 回收178份, 排除了一题多选、问卷未做完、所有题项答案一致等无效问卷, 最后保留有效问卷159份, 有效率为79.5%。

2 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

湖南农业大学和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均是具有农业院校特点的综合性大学, 其学生特色融合了各类单科性院校的特点, 对其中不同生源、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 不仅能反映出两校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 同时对一般农林院校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意义。

2.1 分析方法

本项目的研究, 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运用SPSS对测评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和平均值方差检验。首先, 从问卷得分平均值以及平均得分率两个方面考察农林院校大学生总体学习自主性状况。其次, 从生源、年级和性别三个方面分别对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设置、自我调节以及自主学习 (总的维度) 四个维度进行分析研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检验其中的差异性。

2.2 分析结果

2.2.1 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均水平

通过调查得知, 两校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在学习动机、学习设置和自我调节三个分量表以及总量表上的得分平均值分别为33.58、46.62、40.58、120.79, 自主学习的平均得分比率也67%, 其中学习动机得分比率最低, 只有56%, 其余两个分量均在70%以上。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总体上, 本校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水平较高, 在学习动机、学习设置和自我调节三个方面反映出的自主性差别较大, 但学习动机比较弱, 自我调节的水平和能力相对较高。

2.2.2 大学生自主学习在生源上的差异比较

农林院校大学生的生源结构与一般综合性大学有所差异, 来自农村的生源较多。为了清楚地了解不同生源的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进行差异比较。

根据表1, 可以看出不同生源的大学生在自主学习各维度的平均数存在明显的差别。为了验证和考察其中的差别所在, 对原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表2显示出各维度上的P值均通过显著性检验, 也就是说不同生源的大学生之间的学习自主性存在显著差异。

2.2.3 大学生自主学习在年级上的差异比较

为了清楚地了解农林院校大学生在四年学习生活中自主学习的变化情况,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进行四个年级的学习自主性差异比较。

根据表3, 可以看出自主学习各维度在四个年级中的平均数存在明显的差别。为了验证和考察其中的差别所在, 对原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结果如表6ㄢ

表4显示出自主学习各维度上的P值均通过显著性检验, 也就是说各年级间的学习自主性存在显著差异。一年级的自主学习性水平最高, 四年级次之, 三年级最低。

2.2.4 大学生自主学习在性别上的差异比较

从经验判断, 女生一般比男生学习更认真, 学习成绩也较好, 在自主学习方面是否也具有同样的特点, 值得分析。为明确农林院校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水平在性别上的差异, 也可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对不同性别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差异进行比较。

根据表5, 可以初步发现在自主学习的四个维度上, 男女性别在平均数上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别。需进一步进行方差分析加以确定。

表6显示在本校男女生在自主学习上存在显著差异。在自主学习四个维度上, P值均小于0.05, 说明男女生在学习自主性上存在显著差别, 且女生的学习自主性在四个维度上均高于男生。

3 调查结论

3.1 农林院校大学生自主学习水平总体情况

两校大学生总体的自主学习水平较高, 平均值达到67%, 而国内已有学者对一类本科院校本科生的自主学习水平做过类似研究, 其总体自主学习水平高达70%以上, 因此, 在总体水平上与一类本科院校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两校大学生在学习设置和自我调节方面表现出了较高的自主性, 其中自我调节能力最高, 达到了73%。但学习动机方面却得分较低, 仅为56%, 这也是与一类本科院校差异最大的一个因素。这说明两校大学生的学习活动仍习惯由他人安排任务, 并且对自我能力的信任程度较低, 不确定可以通过自我努力达到预期结果, 因此, 两校大学生对课堂教学、教师讲授的依赖性还很大。

3.2 农林院校大学生自主学习在生源上的特点

从表1、表2的结果来看, 两校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在生源上有显著差异, 在总体的自主学习水平上农村学生低于城市学生, 但在学习动机维度, 农村学生的自主性高于城市学生, 而城市学生则在学习设置和自我调节两个维度高于农村学生。这一结果较为符合两校大学生的特点。农村学生的生活压力及今后的工作压力相对较大, 他们通常将父母期望、自我发展等目的与学习活动紧密相联, 认为努力学习并取得好的结果能提高自己今后的谋生能力、能对得起父母的投资, 因此, 从主观上他们会努力投入学习并积极寻求好的学习效果。城市学生在学习设置和自我调节两方面的优势则得益于在城市执行较好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推行让城市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视野更开阔, 情商较高。这些特点使城市学生在学习内容的选择、计划的安排、学习方法的应用、情绪的调节等方面更具主动性, 并能在学习过程中和学习之后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和自我强化。农林院校中农村学生的比例相对其它院校更高, 因此, 在农林院校中不同生源学生在自主性上的差异相对其它院校更为显著。

3.3 农林院校大学生自主学习在年级上的特点

表3、表4显示, 农林院校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在四个年级中存在明显的差异。一至四年级的自主学习平均值分别为129.26、120.11、110.54和126.09, 从数据上看, 一年级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最高, 二年级和三年级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持续下降, 但到四年级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有显著回升。这一分析结果与大学生在四年中的学习情况较为符合。一年级时学生刚进入新的环境对大学的学习方式, 学习环境有极大的兴趣, 各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时, 大学生们在高中阶段通过高强度学习养成的学习习惯使得一年级的学生仍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经过一学年的适应, 二、三年级的大学生对学习环境已相当熟悉, 最初的新鲜感已消失殆尽, 并且随着学生参与的社会活动日渐增加, 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随之下降。到四年级后, 就业压力逐渐显现, 大学生意识到要为今后就业进行知识储备, 还有些大学生希望继续深造, 因此, 大部分学生重新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并且在实际知识需求的引导下自主的学习, 形成自主学习水平的回升。

3.4 农林院校大学生自主学习在性别上的特点

表5、表6显示, 两校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在性别上存在显著的差异。从表7的统计描述来看, 男女生的自主学习平均值分别为115.88和126.58, 女生的学习自主性明显高于男生, 在学习动机、学习设置和自我调节三个维度上女生的得分也高于男生。这一现象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来解释。从主观来看, 相关研究表明女性在细致思维能力、记忆力、语言能力、自控能力等方面均高于男性;在性格上大多数女生好静、内敛;此外, 女大学作为女性中的佼佼者, 比一般女性有更加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她们力图通过自己的知识、智慧和才干的充分发挥来服务社会, 把学习视为一种责任和义务, 因此, 大多数女生更适合学习, 其学习自主性要高于男生。从客观来看, 女性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就业过程中的性别歧视仍然存在, 在进入社会的初期女性面临的生存压力要大于男性。在校女生可以明显意识到自身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可能遇到比男生更多的困难, 作为补偿大多数女生会更加努力的学习, 以提高自身在社会中的竞争能力。

摘要:大多数农林院校在生源结构、学习环境、专业设置等方面具有共性, 且与其它学校相区别。通过对农林院校大学生抽样调查发现农林院校大学生学习自主性存在以下特点:自主学习总体水平较高, 但相比一类本科院校有差距;学习自主性在生源、年级、性别上有显著差异, 农村生源的学习自主性低于城市生源, 一、四年级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高于二、三年级学生, 女生的学习自主性高于男生。

关键词:农林院校,大学生,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 王先亮.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评价研究[D].东南大学, 2006.

[2] 王大勇.关于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的实证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 2005.

农林大学学生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1.1 UPI数据调查

2008年9月我们对金陵科技学院2008级新生进行全面心理普查, 本次调查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 (UPI) 以及辅导调查问卷, 采取集体测试的方式, 学生通过http://soft.p s y c h.g o v.c n/2 0 0 8/j l k j x y (北京心海导航科技有限公司研发) 进入系统后进行测试。主试由各院系辅导员经统一培训后担任。测试时间为2008年10月13日至2008年10月15日。利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完成结果的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 农林类新生的心理测量结果不容乐观, 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占11.60% (UPI总分≥25) , 其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工科类、外语类、艺术类、经济类的新生, 且低于学校平均水平。本次测试中经X2检验, 没有发现性别对农林类新生UPI的总分分布率产生显著影响。

1.2 S C L-9 0数据调查

2008年12月我们对金陵科技学院2008届263名农林类毕业生进行心理普查, 收到有效问卷261份, 有效问卷达99.2%。本次调查采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及辅助问卷, 采取集体测试的方式, 学生通过填写试卷进行测试。主试是具有一定心理专业背景的辅导员担任, 测试结果利用S P S S 1 1.0统计软件包完成结果的分析。

经测试发现, 与江苏省毕业生常模进行比较, 农林类毕业生在躯体化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方面差异非常显著 (P<0.01) , 在敌对因子、恐惧因子、偏执因子方面差异显著 (P<0.05) 。农林类毕业生在躯体化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恐惧因子、偏执因子方面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江苏省毕业生。

2 问题分析

2.1 专业认识不正确所导致的心理困惑问题

农林类专业就目前就业情况而言, 仍然是一个较其他行业相对艰苦而收入较低的行业 (h t t p://e d u.p e o p l e.c o m.c n/G B/5862998.html) 。部分学生由于是文科出身或其它原因对专业存在着一定抵触情绪, 希望大二转专业的同学比例较大, 专业思想不很稳定。辅助调查问卷显示, 181名农林类新生中有48%的学生是服从进校, 68%的农林类学生对所学专业不了解, 35%的农林类学生对所学专业不大感兴趣。由于学生对所学专业存在偏见, 这引起学生在学业上产生困惑, 并对其心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2 就业前景不乐观所引发的心理障碍问题

农林类毕业生面对就业时的不知所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相当大的心理障碍。辅助调查问卷显示, 261名农林类毕业生中有49%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感到迷茫, 没有信心;11.9%毕业生对就业前景心灰意冷, 毫无信心;69%毕业生感觉到对社会缺乏了解;而对于“自己所学专业课程能否满足目标岗位的技能”这一项选择时只有7.7%的人选择了“肯定可以”。

综上所述, 学生工作者如何通过加大就业引导, 帮助农林类毕业生减少这两大因素产生的影响, 减轻他们就业心理压力, 成为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3 解决对策

3.1 引导农林类新生设计合理的生涯规划

学生工作者应当让农林类学生意识到农林类专业有较广阔的就业发展前景, 引导他们对于所学习的专业有较为清楚的认识。应根据农林类专业考研分数较低, 院校间的亲缘关系较强, 用人单位比较亲睐男生等特点, 积极鼓励学生考研, 尤其是女生。引导农林类新生充分意识到, 无论是考研、工作还是转专业, 都必须好好学习, 进行合理的人生规划, 这样才能获得最终的成功。

3.2 帮助农林类毕业生积极转变就业的观念

农林类专业就业面窄, 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学生错误的就业观念所造成的。毕业生辅助调查问卷显示, 261名毕业生中只有13人选择愿意去西部、家乡基层工作, 而其它都选择了希望留在沿海和中心城市。因此, 如何积极帮助农林类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显得尤为重要。目前, 我国农村有着巨大的市场, 我国农林业中有无数等待开发的领域。伴随着近年来都市农业的迅速发展, 社会对高质量的、绿色园产品的需求日趋增多, 这些都将为农林类毕业生的就业提供无限广阔的天地。

3.3 营造农林类学生良好的校内外心理环境

首先, 具有农林类专业的院校应建立建全农林类专业学生的心理档案, 采用团体咨询和个体咨询相结合的方法有效的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辅导。其次, 具有农林类专业的院校应当在教育时注重博与专相结合, 积极提供考取与就业有关证书的信息或开设此类辅导班、课程, 如预决算课程、国家导游考试课程、高级绿化工培训班等, 加强农林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增加就业的成功率。最后, 具有农林类专业的院校应当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外心理环境, 提供更多适合农林类大学生就业的市场供求信息, 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例如经营写字楼花卉租摆、婚庆公司花艺服务、趣味花卉培养店、无公害蔬菜店, 承包物业公司中的绿地养护或者利用家乡的土地种植中高档蔬菜、花卉等项目都是非常适合农林类毕业生进行自主创业。

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所进行的上述较为浅显的研究, 希望能为高校心理工作者, 尤其是具有农林类专业院校的学生心理工作者提供一些可以参考的依据。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某应用型本科院校——金陵科技学院农林类学生的心理调查, 研究发现:农林类新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学校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平均水平;农林类毕业生在躯体化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恐惧因子、偏执因子方面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江苏省毕业生心理健康平均水平。解决对策包括:引导农林类新生设计合理的生涯规划;帮助农林类毕业生积极转变就业的观念;营造农林类学生良好的校内外心理环境。

关键词:农林类,心理健康,调查,分析,对策

参考文献

[1] 崔巍.农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及途径初探[J].中国高教研究, 2000 (10) .

[2] 原广华.高等农业院校经济困难学生的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4) .

农林大学学生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指路者、引路人。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意义重大。辅导员要在认真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学情的基础上,探索引导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的策略。

关键词:新时代;辅导员;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策略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經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而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作为新时代的高职院校辅导员,身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责任重大;作为新时代的高职院校辅导员,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意义深远。辅导员既负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还要负责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就业指导、心理健康,以及学生党团建设等方面的工作。辅导员用恰当的教育方式引导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方向、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既是自身职业能力的体现,又是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本质要求。因此,辅导员要在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学情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引导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的策略。

一、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学情分析

目前我国高职学生的来源主要有三种:一是普通高中参加高考的学生,二是职高参加对口招生考试的学生,三是参加各高职院校组织的自主招生考试的学生。学生来源的多样性,决定了辅导员要正确认识和分析高职学生的特点,这样才能为辅导员顺利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下基础。

就山西省某高职高专院校来说,大多数学生因未能如愿考入理想的大学而进入该院校学习,而且来源于贫困地区的学生较多,通常存在自卑心理,学习积极性差,认为自己没有竞争力。其中一些学生对于“我来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将干什么”的问题考虑不充分,一心只想将毕业证“混”到手即可。同时,“00后”大学生生活在物质相对丰盈的年代,而且以独生子女为主,他们的个体意识和自主意识较强,责任意识和集体意识较弱。另外,他们的经济独立意识很强,选择社会实践、勤工助学、创新创业的人数越来越多。高职院校学生的这种学情与趋势,需要辅导员付出积极的努力和引导,以保证学生在成长成才的道路上少些荆棘与坎坷。

二、新时代辅导员引导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的策略

1.引导学生踏实肯干,拥有“铁腿子”

学生的成长成才道路永无捷径可走,需要学生踏实肯干,不做花拳绣腿的表面文章,注重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因此,辅导员要教育和引导学生踏实肯干,练好脚力,拒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作为一名大学生,要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并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去寻找和探索正确的答案。大学生如果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害怕并躲避社会上残酷的竞争,那么终将被社会淘汰。习近平总书记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而奋斗需要不断地进行摸索与尝试。所以,学生只有踏实肯干,拥有“铁腿子”,凭借自己的脚步去丈量未来,在不断的寻觅中亲身经历和探索,才能最终走向成功。

2.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善用好眼力

作为大学生,要善于观察,善于见微知著,积极主动地训练自己的眼力。辅导员要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养成好眼力。在学习、生活与成长中,大学生需要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只有拥有善于发现的双眼,才能看清日常生活中所隐含的学问,才能与课本中的篇章产生心灵共鸣,才能理解教师授课过程中与众不同的表达方式,才能在实践过程中对某一理论知识产生顿悟……同时,大学生还要善用眼力,明辨是非,在当前信息纷繁的互联网时代,学会筛选有助于自己成长成才的内容,为自己的成长成才助一臂之力。

3.引导学生树立目标,用活好脑子

行为科学认为,人的某一特定行为是由某一时刻内心最强烈的动机引发的。当一个人已获得某种需求的满足后,其驱动力强度即会衰减乃至消失,这时就需要新的驱动力来填补消失的原驱动力。因此,高职院校辅导员要引导学生为自己树立发展目标,以便为自己的发展及时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此外,要引导学生练好脑力,加强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的学习,提升自己的分析思考能力。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要始终存有问题意识,学会以问题为核心,进行不断的分析和研究,最终找到正确答案,以形成良好的思辨能力。

4.引导学生强化文字功底,巧用文字

作为大学生,需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不仅体现在书面上,还体现在语言表达上,这二者相辅相成。因此,辅导员要引导学生强化文字功底,让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不断锻炼自己的文笔。只有注重强化学生的文字功底,注重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5.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学会肯定和赞美自己

每个人在不同阶段都会遇到压力。有人说,人的压力一半来自生存,一半来自比较。在学校,很多教师会运用木桶原理,让学生弥补自己的短板,但是在职场中,懂得扬长避短非常重要,正所谓让青蛙去学上树,永远都成不了一流。复旦大学陈果老师曾说过“我自风情万种,与世无争”,就是说当你完全接纳了自己,对自己有很强的认同感时,就不会被一些事物击垮。所以,辅导员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独一无二的,要学会积极肯定自己和赞美自己。

三、结束语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希望广大教师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这一要求,指明了教师的重要作用。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不可推卸的神圣责任,教师要自觉地关心学生的成长进步,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必须适应新时代,符合新要求,树立新观念,成就新作为,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接续奋斗者。高校辅导员要引导学生踏实肯干,拥有“铁腿子”;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善用好眼力;引导学生树立目标,用活好脑子;引导学生强化文字功底,巧用文字;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学会肯定和赞美自己。

参考文献:

[1]张萍萍.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及管理[J].职业教育,2014(03).

[2]陈振华,孔雅萍.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新担当[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9(01).

[3]周咏梅.引導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8(10).

[4]刘超群,李晓斌,郭联俊,刘利鑫.“高职学生成长成才路线指南”的设计与应用[J].职业技术,2016(08).

[5]袁文刚,汤晓莉.高职院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5).

[6]余家鹏,杨莎,王劲松.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成才规划辅导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12).

[7]王希.高校辅导员与学生共同成长路径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5.

[8]孔炜义,薛冰,李爱民.浅议高校辅导员引导学生成才工作四要素[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2(04).

[9]杨礼雕.论辅导员在大学生成才规划中的指导作用[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4).

[10]赵冬冬.辅导员:大学生成才的人生导师[J].河南教育,2010(05).

Exploration of Strategies for College Counselors to Guide Students to Grow into Talents

Shen Yanli

(Shan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Light Industry, Taiyuan 030013, China)

Key words: new era; counsel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growth and growing into talent; strategy

农林大学学生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学科实力是一所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其学科水平是衡量大学办学水平的标志。本文以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学院会计学科建设为例探讨学科建设问题,提出学科建设是实现大学基本功能的重要途径,以期对教育管理部门和独立学院学科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会计学科 人才培养 科学研究 社会服务 文化引领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大学要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重点着力,不断提升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独立学院是近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创新的重要成果,为发展民办高等教育事业、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积极贡献。本文以我院会计学科为例,基于大学基本功能视角探讨独立学院学科建设问题,以期对教育管理部门和独立学院学科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一、从大学的基本功能看学科建设的必要性

通常将现代大学的功能概括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方面。人才培养是大学的首要功能,也是大学的核心工作,是高校的立校之本;科学研究是人才培养的载体,也是大学发展的动力源泉;服务社会是目标,是大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功能的延伸。科学研究的实质是对未知领域的积极探索,其核心价值是不断创新,其本身就是将学生带到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和积极性。同时,科学研究又是提升服务社会功能的重要保障,主要表现在为社会输送人才和科技成果的社会转化两方面。从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者形成了现代大学功能的闭循环。要激活大学的三大基本功能,不能简单的机械叠加,而是需要意识形态引领。新疆师范大学阿扎提·苏里坦校长认为,21世纪大学的历史使命和功能又不仅仅在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还在于对人类文明和文化演进的影响力和贡献大小,即“文化引领”的功能,这个意义更为深刻、本质。阿扎提·苏里坦校长的观点与《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建设“文化强国”长远战略不谋而合。文化引领功能使现有的三大功能更加鲜活,使得大学的基本功能更丰富更有内涵。

大学功能的嬗变,赋予现代大学新的使命。如何才能实现大学的四大功能或使命呢?学科实力是一所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学科水平是衡量大学办学水平的标志,学科建设是牵引学校发展的龙头,是决定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学科建设是根据科学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发、重组、优化学科资源,理顺学科关系、规范学科活动,增强学科实力、提高学科水平,从而达到持续创造知识、为社会发展服务和培养高水平人才目的的活动过程。因而,只有以学科建设为核心,辅之以文化引领,方能实现大学的基本功能或使命。

二、我院会计学科建设现状与定位

(一)会计学科建设现状。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创新的重要成果,独立学院体现在“独立”方面,同于按照公办机制、模式建立的普通高校下属二级学院、分校或其他类似的二级办学机构。独立学院正在逐步走上规模、科学发展的轨道,由于学科建设理念模糊、学科基础薄弱、研究能力相对有限、学科体系尚未形成、建设经费不足等因素制约,独立学院设有学科学校的为数不多,我院也是如此。独立学院与“母体”使命相同,但办学思路和理念有所不同,使得多数独立学院只注重专业建设,而忽视学科建设,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独立学院的发展。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是多数独立学院开设的专业,但单设有会计学科的鲜有。会计学科是与社会经济管理活动息息相关的一门学科,经济政策的调整、管理体制的变革、外部环境的变化等使得会计学科的“非稳定结构”表现得尤其突出。根据《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十二五”期间,将在独立学院实施省重点学科建设工程,以学科建设带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这对独立学院来说,是一次发展的机遇,我院相机设立会计学、植物学、机械设计及理论等学科,从而拉开了我院学科建设的序幕。

(二)会计学科建设定位。结合母体优势和我院的实际情况,对我院会计学科进行了定位。本学科立足浙江,面向基层,以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本科应用型人才为己任,为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围绕人才培养方案,狠抓学科内涵建设,塑造品牌专业,结合浙江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整合现有资源,凝练出以资源与生态会计、审计与内部控制、公司财务与治理为代表的三个研究方向。其中,资源与生态会计方向着重围绕森林资源与生态会计问题,对我国森林生物资产、森林生态资产、林地资产等有关的会计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为深入研究和不断完善企业会计准则和实务指导进行大量有益探索,进而推动我国林业行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审计与内部控制方向致力于审计、内部控制方面的研究,围绕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内部审计、内部控制、审计收费、信息披露监控等主题进行系统的研究,进而应对会计准则、审计准则以及内部控制规范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丰富准则、制度的内涵,提高实务的可操作性。公司财务与治理方向结合浙江省经济特点,在企业融资、企业投资、公司治理等方面展开研究,以浙江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对其融资行为、投资行为以及公司治理问题,采用产权理论、契约理论、代理理论、博弈论等分析工具,探索其企业投融资行为与绩效作用机理以及财务后果,并对其进行实证检验,来透析中小企业财务问题,尝试解决中小企业财务代理冲突和财务治理问题。

三、我院会计学科建设思路

会计学科建设以“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服务”为宗旨,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学科建设与学院发展战略协调一致。力争通过五年建设,将会计学科建设成为省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财会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学术研究机构和社会服务中心,全面提升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学院会计学科在省内外会计界的影响与地位。

(一)人才培养。在学院发展战略和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专业过硬、知识结构合理,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能适应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符合浙江区域经济发展的复合应用型财会人才。修订和完善会计学专业和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由会计学、财务管理支撑的稳定学科专业群。以质量工程建设为突破口,深化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师资队伍结构的优化。积极鼓励会计学科师资队伍发表教研教改论文、申报各类教改课题和各项校级及省级教学成果奖,争取申报成功2-3项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力争成为会计硕士学位授权点。积极发挥会计协会及各类社团的作用,开展学生的学术活动及社团活动,组织专业学术活动,做好各类学科竞赛活动,做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提高师资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二)科学研究。在现有的研究领域和特色的基础上,一方面进一步深入理论研究,另一方面紧密结合浙江区域经济的特点,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更好地为浙江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在资源与生态会计方向,对森林生物资产、森林生态资产、林地资产的会计计量、核算及其信息披露进行研究,争取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并拓展对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林权抵押贷款、森林保险经营、林业资金运行管理及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的会计问题,为我国农村金融管理提供会计服务,从而产生一定的学术影响和社会认可。在审计与内部控制方向,借鉴美、英、日等国家的内部控制与审计准则,研究我国情境下的信息技术内部控制体系,基于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基础上,深入探析我国内部控制实质性漏洞披露及其影响因素,力争在国内达到领先地位。在公司财务与治理方向,进一步从行为金融、心理学和社会学等视角研究转型经济环境下企业投融资行为异化问题,为企业投融资提供决策依据,使该问题的研究水平在省内居领先地位,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并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普适性,为浙江民营企业成长和创新出谋划策,为浙江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力争在五年内,承担国家自然或社科基金2-3项,省部级课题10项以上,围绕三个方向发表文章不少于100篇,其中一级论文不少于10篇,出版有特色的学术专著3-4部,获省部级奖项2-3项。

(三)社会服务。在确保教学、科研顺利完成的前提下,学科依据实际情况开展社会服务。在学院领导的支持下,强化与相关部门传统的合作关系,增强学科拓展能力,大胆走出去,积极建立同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加强交往和联系。引导会计学科成员密切关注社会实际需求,培育和发挥本学科优势,从会计准则培训、财务与会计专题培训、相关管理咨询、政策研究等方面拓展社会服务。

(四)师资队伍。适度扩大教师规模,加快高能力、高职称和高学历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加强研究团队建设,形成在学缘、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团队。提高整体素质,重点培养创新型人才,形成由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组成的人才梯队。鼓励和支持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大幅度提高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的比例,通过在岗培训、派出进修、出国访问,提高现有学术队伍的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职称、学历、年龄结构。

(五)学科平台建设。建设高水平的会计学科教学与科研基地,成立“资源与生态会计中心”、“公司财务与治理中心”等学术机构,开展会计学术和专业教学研究,并不定期召开学术、教学研讨会,邀请省内外专家学者参与,使其成为会计学科研究和交流的平台。进一步整合现有资源,建立会计学重点学科实验中心,争取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申报,改善教师科研办公环境,完善会计核算、投资理财等模拟实验条件,增加仪器设备。继续加强校外学生实习基地建设,争取校外实习基地在现有的基础之上再增加5-8个。

四、我院会计学科建设措施

首先,要明确学科建设的基本内涵,对会计学科进行定位。一个学科有多个方向,由于条件限制不可能一所学校建设所有的学科方向,因而整合现有资源和优势,凝练学科方向,学科方向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其次,学科环境是学科建设的条件和基础,又是学科建设的催化剂。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构建科学的学科运行机制。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学科建设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逐步完善目标规划、政策措施、评估考核等各项学科建设核心内容与工作;另一方面构建有利于学科建设的运行机制,充分利用“母体”资源,与其他学科结构互补、资源共享、智力共用的流动机制。第三,拓宽会计学科经费渠道,除了争取省教育管理部门的建设资金外,要从社会募集资金,如社会名流、校友等的捐赠等。同时鼓励会计学科教师争取地方的横向课题,一方面可以激励教师参加社会服务,一方面盘活了学院资金。第四,健全和完善科研激励机制,促进产、学、研协调发展。

(注:本文系浙江农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基金项目“独立学院学科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天目学院会计学建设为例”;项目编号:JGZX2012060)

参考文献:

1.张陈,崔延强.现代大学的基本功能[N].人民日报,2010-12-31.

2.郭厚良.论科学研究创新[J].中国科学基金,2009,(4).

3.裴世鑫,崔芬萍,詹煜等.结合大学四大功能,推进高校教学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11,28(1).

4.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引领是办学的四大使命[EB/OL].http://www.xast.org.cn/changweifencai/cwimg/azt_contend.html.

5.谢斌.关于学科与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J].陕西教育(高教),2011,(10).

农林大学学生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当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机制是就业单位与毕业生的互相选择, 毕业生拥有的自主选择权更大, 受各方面综合因素的影响, 高校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呈现明显差异化发展趋势, 高校毕业生就业地域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 所占人数比例超过毕业生总人数的50%[1], 这种差异化的就业地域选择不仅影响着区域人才资源配置, 还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本研究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 对2014-2018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进行实证分析, 挖掘其特点和规律, 从而更好地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现状分析

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2018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数据为分析样本, 研究仅选取已经确定了就业区域将流向的毕业生为研究对象, 就业信息统计截止日期为就业质量报告发布。涉及的研究对象共26481人, 男生13901人, 女生12580人;其中2014届5288人 (男生2899人, 女生2389人) , 2015届5384人 (男生2964人, 女生2420人) , 2016届5298人 (男生2787人, 女生2511人) , 2017届5364人 (男生2706人, 2658人) , 2018届5147人 (男生2545人, 女生2602人) 。

(一) 就业地域流向整体分布

就业区域的区位优势影响着就业机会、行业发展前景, 也是高校毕业生考虑职业发展规划、薪资待遇、生活便利程度等的重要依据, 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该区域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吸引力。

从统计结果来看, 本科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总体趋势较为稳定, 本科毕业生主要的就业地域为泛渤海湾区域经济体、陕甘宁青区域经济体、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和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 流向这四个地域的毕业生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80%以上, 是主要的毕业生就业地域。就业地域流向统计数据表明, 泛东北区域经济体每年的就业人数最少。总体来看, 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吸引力明显高于西南地区和东北地区。

(二) 就业地域流向历史变化趋势

就业地域流向存在较为明显的历史变化趋势规律。通过图1可以明显看出, 在8个就业地域中, 毕业生流向陕甘宁青区域经济体的比例较高, 且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其变化趋势同陕西省就业地域流向基本保持一致, 这主要是因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地处陕西省, 陕西省生源比例较高, 而毕业生在就业时对于选择在生源地就业有一定的倾向, 因此陕甘青宁区域经济体的就业地域流向比例相较于其他地域更高。泛渤海湾区域经济体是选择率第二高的就业地域, 该区域经济体中的主要就业地区是北京, 但是受生活成本较高、竞争压力较大、工作节奏较快的影响, 就业地域流向比例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 曾经的“北漂”热潮呈现出冷却的趋势, 但仍是主要的毕业生就业地域。

从统计数据来看, 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和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的就业人数比例总体平稳, 基本保持此消彼长的态势, 两个区域经济体依托于沿海便利的交通和对外开放条件经济较为发达, 就业机会较多, 因此毕业生就业选择率较高。中原区域经济体的就业人数比例虽然不高, 但也呈现出增长的趋势, 这主要得利于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 河南、湖北、湖南的快速发展为高水平人才提供了更多的机遇, 逐渐成为更多的大学生的就业地域选择。受区位优势相对较弱的影响, 西部生态经济区和泛东北区域经济体在所有的就业地域中每年就业人数和比例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如图1)

三、影响就业地域流向差异原因分析

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包括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 这三种因素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其中, 经济因素是主要因素, 好的经济发展地区意味着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薪资水平、更好的职业前景、更便利的生活条件等, 这些经济因素影响着毕业生就业地域的选择。

社会因素同样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地域选择, 首先一个地区的户籍、社保等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毕业生在工作、生活中是否有后顾之忧, 这些保障性的制度也是部分毕业生择业时首要考虑的主要因素, 其次人才引进等就业政策对毕业生同样产生不同程度的吸引力, 优越的人才引进条件能够为毕业生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和发展空间, 在这种政策引导下, 高校毕业生倾向于向就业待遇好的地域流入。

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作为“外因”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个人因素”这个内因, 进而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地域选择。个人因素中毕业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对最终的就业选择影响程度最大, 对待遇、收入的追求会导致学生更加倾向于选择经济发达地区, 导致人才不均衡分布, 进一步加大地域间发展差距, 形成“人才流失-经济落后”的恶性循环, 因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将个人发展融入祖国的发展需要, 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摘要:高校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是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2018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进行统计分析, 总结当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的主要特征, 并对可能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地域选择的主要因素进行探讨, 以期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地域,地域吸引力,区位优势

参考文献

[1] 方留, 李宏伟.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区域差异的动因及制度设计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 2011 (5) :149-151.

[2] 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7.

农林大学学生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农林院校毕业生;涉农领域; 就业; 调查分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大学毕业生就业模式发生了改变,从原有计划经济时代的包分配制度到供需双方自主选择制度,加之高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国家关注的重点。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对“三农”问题一直十分重视,农业的稳定和发展,是关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1年聚焦“三农”问题。2010 年6 月6 日,在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就明确指出人才对于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制定了符合现代国情的“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及“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因此,广泛倡导和鼓励农林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引导其回归基层发挥专业之所长,对我国的农业建设及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调查对象、方法及规模

以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半年后的2013届高职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状况趋于稳定,有工作经历的毕业生也能够评估工作的满意度。调查方式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走访、个别访谈等方式,力求获取到全面真实客观的就业信息。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2013届毕业生总人数1288人,调查共回收问卷1177份,答题率为91.4%(答题率=回收问卷数/毕业生总数),其中有效问卷1076份,有效答题率83.5%,(有效答题率=有效问卷数/毕业生总数)。共覆盖了22个高职专业。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农林院校毕业生涉农领域的就业现状

(一)就业现状满意度

1、整体就业现状满意度与就职涉农企业就业现状满意度比较

2013届毕业生对自己目前的现状进行满意度评价,是毕业生的主观判断指标,代表着毕业生对就业的满意度。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2013届毕业生就业现状满意度较高,满意度达(83%),其中“非常满意”、“满意”、“比较满意”属于“满意”的范围,其余为不满意范围(下同)。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2013届毕业生涉农企业就业现状满意度为(76%),略低于整体就业现状满意度。

2、对就业现状不满意的原因分析

毕业生对就业现状不满意原因主要集中在收入低(46%)和发展空间不够(35%),工作氛围不好(4%),工作能力不够造成压力大(6%),加班太多(4%),工作环境条件不好(5%)。受雇于涉农企业的毕业生不满意就业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工资低,达53%,高于整体不满意收入水平(46%),发展空间不够(29%)低于整体水平(35%),工作环境条件不好(12%)高于整体水平(5%)。

(二)毕业半年后的就业去向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2013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大部分受雇于非涉农企业,比例达75.7%,受雇于涉农企业比例为18.1%,无工作继续寻找比例为2.6%,无工作其他原因比例为1.0%。

(三)薪资分析

月收入:指工资、奖金、业绩提成、现金福利补贴等所有的月度现金收入。

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是指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实际每月工作收入的平均值。

毕业半年后月收入区间分布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2013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月平均收入主要集中在2501-3000元区间段。有32.4%的毕业生集中在此期间的段,涉农企业毕业生中有31.9%集中此区间段。受雇于涉农企业的毕业生收入水平相对偏低。

(四)专业相关度分析

1、专业相关度

2013届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偏低,“完全相关”和“比较相关”称为“相关”(下同)占43.3%,不到毕业生总数的50%。2013届毕业中涉及10个涉农专业,总计481人,涉农专业回收有效问卷数437份,专业与工作“完全相关”或“比较相关”仅占27.2%。

2.选择与专业无关工作的原因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2013届毕业生选择与专业无关工作最主要的原因是“专业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41.4%),其后依次是“专业工作岗位招聘少”(24.1%),“达不到专业工作要求”(17.6%)等。

三、农林高校毕业生涉农领域就业存在的问题

1、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改革开放以前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到人口比重的80%。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居于主导地位。随着社会发展和产业的优化升级,工业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增加。近十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农村耕地被商业占用,耕地面积逐年缩小。在上海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以发展现代金融业、现代航运、现代都市工业为主,农村耕地面积少之又少。虽然国家对“三农”问题非常重视,连续11年中央一号文件都与三农问题有关,但农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比重越来越小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2、优惠政策吸引力不够。政府虽然出台了一些鼓励毕业生到涉农领域就业的优惠政策,比如“国家助学贷款本息由国家代偿”、“面向基层就业定向招生”、“提供小额贷款担保或贴息补贴”等,但这些政策大部分还停留在建议性层面,并为真正落地实处。此外,农村工作条件艰苦,工资待遇低,大部分毕业生希望留在城市工作,特别是从小在城市长大的孩子,虽然学了涉农专业,毕业后也不愿到农村基层工作,一些优惠政策对毕业生形成不了吸引力。从目前实施情况来看,优惠政策力度小,就业岗位相对较少,并不能对毕业生形成吸引力,激发不了毕业生到涉农领域服务的热情。

3、部分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应随社会需求不断调整和改变。社会对专业需求具有周期性。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对不同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不同。在农林领域,随着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对农业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发展变化。因为招生与就业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就业形势往往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所以,部分专业的设置与市场需求存在脱节现象。在专业设置方面缺乏就业的前瞻性,对农业行业领域就业形势预测性判断偏差也是导致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的原因。

4、就业流向不均衡。 广大基层农村、中西部地区是吸收农林类毕业生的主要渠道。但大部分毕业生更愿意留在东南沿海发达城市,相对来说工作环境好的地方工作。广大农村工作条件相对艰苦,工资待遇较城市偏低,如果没有特别优惠的政策,无法对毕业生产生吸引力。据统计,某农林学院2013届毕业生受雇于涉农企业仅占18.1%,受雇于非涉农企业占75.7%。2013届毕业中涉及10个涉农专业,专业与工作“完全相关”或“比较相关”仅占27.2%,专业与工作不相关的占到72.8%。数据表明很多毕业生没有选择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企业,而是选择工作环境相对较好,工资待遇相对较高的非涉农企业。

5、自身能力不足。农林院校的毕业生,经过大学里专业的理论知识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农业理论知识,但与生产第一线所需理论知识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工作之后往往觉得力不从心,所学理论知识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现象。广大农村是农业生产的第一线,大部分毕业生对农业生产并不了解,缺乏实际生产经验。虽然在校期间通过实习实训加强生产技能训练,但所掌握的技能与实际生产仍存在较大差距。工作后往往需要先进行培训或跟带教老师学习一段时间,才能进入工作角色。

四、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涉农领域就业的对策建议

1、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运用经济手段促进毕业生到涉农领域就业。增强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偏远地区涉农领域就业的积极性,设置专项资金用于毕业生涉农领域就业经济补贴。加大优惠政策的力度,认真组织好“三支一服”、“大学生志愿服务系部计划”、“大学生村官”等项目,对于服务期满的毕业生,如果工作岗位有空缺,应优先考虑聘用服务期满的农林院校毕业生。加强用人单位对农林院校毕业生的吸纳力度,对吸纳农林高校毕业生数量较多的用人单位,国家可以给予税收减免方面的优惠政策。此外应加强农林类高校毕业生的社会保障机制。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二元经济结构,广大的农村在社会保障体系方面还不够健全,许多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存在一定顾虑,建立起农村基层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农林类高校毕业生的后顾之忧,才能更好的调动农林类高校毕业生的积极性。

2、完善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农林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应与社会需求紧密衔接。应社会发展需求开设专业,既要立足“为农服务”的宗旨开始传统农林类专业,也要兼顾到与传统农林专业相关的其他专业,将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有机结合,以社会需求促进专业设置和发展,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保障。深化教学改革,完善课程设置,更新陈旧过时的课程内容,教师在备课时应将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学科动态传授给学生,不因循守旧,不照本宣科,做到课程设置合理、课程内容与时俱进。在教学过程中讲求知识点针对性和时效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改变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到生产一线用不上、动手操作能力差等不足。只有培养出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3、加强专业素质教育和实践教学环节。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中学农不爱农,甚至学农弃思想普遍存在,因此对学生进行专业素质教育和学农爱农为农意识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培养学生学农、爱农、务农的职业理想,应从新生一入学就开始抓起。比如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就安排的专业素质教育内容,邀请各系权威专家介绍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及就业方向,组织新生参观校史馆、校外实训基地等。此外,为学生提供教学实习基地,增加对教学实践环节的考核,也尤为必要。可以每年利用寒暑假期组织学生深入农村和农业生产第一线,开展农村入户调查、送科技下乡活动、义务参加农村支教活动等。

4、掌握最新惠农政策和农业行业发展动向,做好就业引导。要使毕业生愿意投身农业领域工作,就要让他们对农业行业的发展充满信心和希望,对选择到农业领域工作有所憧憬和期盼。很多学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制约,认为农业领域的工作环境就是条件艰苦、待遇低、发展空间小,要让学生转变这种观念,就需要教师对最新惠农政策和农业行业发展动向进行宣传。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已不仅仅局限在能吃饱的层面上,而更加注重农产品的质量。比如人们对有机蔬菜、水果,无添加农产品的需求,就是农业未来发展的一个契机。再比如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农业科技革命正在蓬勃兴起,农业信息技术正在全面改造和装备现代农业,并且国家重视农业政策已经逐步实施,这将会大大提高农学相关行业人员的地位和待遇。在这种情况下,毕业后从事涉农领域工作,无论是职业发展空间还是个人的实际利益,都可能有较大突破。

参考文献:

[1]张竞乾.农科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8,10(1).

[2]邵华.高等农业院校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对策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08,(24).

作者简介:赵媛(1984.2—),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陈谊(1972.11—),副教授,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处长;张哲(1977.6—),讲师,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就业指导中心。

上一篇:汽车上市策划研究论文范文下一篇:提升质量节约资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