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职业目标范文

2023-09-23

个人职业目标范文第1篇

QEO总目标:质量零缺陷、安全零事故、环境零污染。

质量、环境、安全方针

质量方针:精细管理、精心施工、优品奉献、优质服务。

安全方针:预防为主,以人为本,科学管理,强化管理。

环境方针:减少植被破坏、防止水土流失、保护自然环境。

质量、环境、安全目标

质量目标:

•必须满足工程施工承包合同要求;实现达标投产;争创南网优质工程; •杜绝重大质量事故和关键项目的永久性缺陷;

•业主、监理验收时,一次验收合格率达99.990%及以上;公司验收时,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97.5%及以上。

•顾客反馈意见(含投诉)响应率100%,实现顾客满意。

安全目标:

•不发生重伤及以上的人身伤亡事故;

•不发生因线路施工原因造成有责任的一般电网或设备事故;

•不发生直接经济损失在5万元及以上机械设备(含火灾)事故和负有同等及以上责任的一般生产性交通事故;人身轻伤及直接经济损失在5万元以下的机械设备(含火灾、交通)事故控制在职业安全健康与环境管理责任合同中的指标之内;

•不发生有责任造成较大不良社会影响的生产安全事故;

•不发生因施工环境原因造成的职业健康伤害;

•不发生污染环境引起的社会投诉;

•不发生一般电气误操作事故。

环境目标:

•不发生环境污染事故。

•不发生因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及严重环境污染引起的社会投诉。•减少送电线路施工植被破坏的面积。

•减少送变电工程固体废弃物的排放总量。

•施工噪声、废水达标排放;

个人职业目标范文第2篇

在法官权利保障方面,社会各界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当前中国法官的压力大,地位低,收入少。《法官法》至今已实施多年,但法官的职业保障问题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实践中,法官执业过程中困难重重。

(一)司法权社会化的障碍

受司法与行政合一的中国传统诉讼体制的影响,我国的司法机关在设置上按行政区域划分逐级设立,且各级法院的人事权现阶段主控于地方组织人事部门,经费保障依赖于地方政府。在推进法官职业化建设的历程中,没有司法部门相对独立的人事管理机制与经费保障机制,保障法官实质性上的职业独立性便仅具有了法律概念上的意义,实在是令人担忧。根据笔者了解到的实际情况,基层法院的经费保障、人事任免、职级评定、人才选拔与交流等都受到地方相关部门不同程度的制约,甚至基本上由地方党政部门全盘掌握,法院作为具体的用人部门却没有实际上的用人选择权。

(二)司法权行政化的障碍

受现行司法体制及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司法权在法院内部也被行政化。从法官职业保障的角度分析,司法权行政化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加以研究:一是对法官人事的行政化管理。法官是一种很独立性和专业性的职业,是司法权的法定载体,具有主体地位。因此,对法官的人事管理必须不同于对行政人员的管理,但从司法实践来看,对法官的业绩考核、选拔任免、交流调整等全部移置了行政机关对行政干部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体制并不符合法官职业特点,不利于法官职业化建设发展。二是对法官职权的行政化运作。法官依法办案是法官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的核心,但从基层法院的实际看,多数法院在审判权的行使上采取了一种“折衷”手段,即法官依法审判与领导审核把关相结合,这表面上看是对审判权的慎重行使,但实质上却是对法官依法办案的一种行政限制,裁判文书的自下而上签发即是对法官职权的一种行政化剥夺,也潜在地降低了法官的司法责任心,影响法官对审判权行使的严谨性。

二、法官职业保障的相关规定

我国现行法律关于法官职业保障的规定主要有:

《法官法》总则第4条中明确规定:“法官依法履行职责,受法律保护。”并从以下几个方面规定了法官享有的职业保障权利,即:一是法官在依法履行职责时应当具有法定的职权

和工作条件;二是法官依法审判案件,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三是法官非因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不被免职、降职、辞退或者处分;四是获得劳动报酬、享受保险、福利待遇的权利;五是法官的人身、财产和住所安全受法律保护的权利;六是参加培训的权利;七是提出申诉和控告的权利。

《法官法》第34条至第36条规定:法官的工资制度和工资标准,根据审判工作特点,由国家规定。法官实行定期增资制度,经考核确定为优秀、称职的,可以按照规定晋升工资,有特殊贡献的,可以按照规定提前晋升工资。法官享受国家规定的审判津贴,地区津贴,其他津贴以及保险和福利待遇。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法官法》赋予法官的职业权利,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至今有些职业权利尚未落实或没有完全落实。因此,亟待通过法官职业化建设,建立和完善法官的职业保障机制,全面落实法律赋予法官的职业权利和应享受的职业待遇,维护法官职业应有的尊荣,确保法官依法履行职权。

三、建立法官职业保障制度的途径

法官职业保障与独立审判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两者互为因果。法官职业保障制度的建立应当以法院独立审判为前提。能否真正确立独立审判制度,法官职业保障就成为其一个重要方面。

(一)确保法官独立公正地审判

法院应当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法官独立审判及责任制,将独立审判落实到法官个人,确立法官在诉讼中独立的地位、权利和责任。法官的独立审判,首先要求法官独立公正地审判,为此需要完善一整套机制,可以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官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达到,从制度上进行制约和限制,以保障司法公正。

(二)完善法官选任考核制度

法官的选拔应由专门机关负责进行。初任法官除必须经过全国司法统考过关外,还应从事法律工作一定年限。对法官实行考核,在我国已经形成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就在其第八章专门规定了“考核”。不过从实际运作来看,对法律知识的考核往往流于形式。具体表现在:一是内容过于简单、公式化、单一化,不足以考出真水平;二是考核均由法院内部自己掌握,甚至是本院自己组织,缺乏约束。真正意义上的法官考核,应该不仅仅是对某个或某些概念、名词的记忆或解释,而应是对法律的实际掌握和运用,对具体案件的分析及判断,对证据的辨别和取舍以及公开审理中对法庭庭审的组织驾驭,办案质量、判决书的制作、庭审的表现等。《法官法》规定,将法官等级分为若干级别,每个级别内部可再细分,以刺激法官不断努力上进。另外,确定法官等级不应与工龄、行政职务和级别进行套用,应该使法官等级成为法官技术性的评价,彻底否定其行政性。

(三)给法官以身份保障

法官职业保障的中心是保障法官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实现司法公正。我国《法官法》第8条规定法官享有依法审判案件的权利,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但由于缺乏具体的保障措施,法官在审判工作中受到外界干涉、干预或干扰的现象屡有发生。实践中,要尊重法官的独立人格和职业权力。要理顺法官审判职务与行政职务的关系,院、庭长平时行使行政管理职能,只有在其主持独任庭或参加合议庭审理案件时,或者参加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案件时,才能履行审判职能。因此,要大力推行目前院、庭长直接担任审判长开庭审理案件的做法,全面落实合议庭、独任法官对案件作出裁决的权力。法官不因客观原因所致的裁判错误而受到责任追究,即只要法官履行职务的行为正当就应推定其已尽职而免除责任。以消除法官依法独立审判的后顾之忧,保证法官义无反顾地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只有保障了职业权力,才能更好的树立和提升法官的职业地位。法官职业地位具有的稳定性、独立性、专属性等特点,是与法官独立行使审判权紧密相联、互为依存的,非经法定程序不被动摇,其职业地位与职业权力代表的都是法官职业的神圣与尊荣,因此,各级法院特别是上级法院应把《法官法》赋予法官的职业地位落到实处,要依法保障法官的职业地位,坚决支持法官严格依法办案,秉公执法。

(四)给法官以较高的经济待遇

法官职业在社会公众中有地位,其具体表现之一就是有足够的吸引力,使社会上的优秀人才愿意从事并长期从事法官工作。要解决这个问题,目前,恐怕要涉及到精简法官数量、提高法官素质、提高法官待遇等诸多问题。法官的物质待遇应当与其职业地位和特征相适应。西方国家的法官待遇相当优厚,使得法官职业成为人人向往的目标,自然也带动了法官整体素质的提升。我国《法官法》对法官的职业收入问题虽然作了规定,但各地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具体标准不同,且地方法院的法官待遇经费主要依赖地方财政。从全国的法官整体看,法官职业收入尚未进入高收入阶层行列。

(五)建立法官职业安全保障制度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全民法律意识、权利意识的日益增强,作为社会各种纷争最终裁决者的法官已处在社会各种纷争的焦点和矛盾漩涡之中,法官的职业风险也越来越大。一些地方当事人报复、围攻、故意伤害、甚至杀害法官的事件屡有发生。因此,法官在依法履行职务、认真细致做好案件当事人思想疏导工作,加强自身安全防范措施的同时,建立法官职业安全保障制度,把《法官法》关于法官享受保险待遇的规定落到实处,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六) 大力完善法官职业教育保障制度

一是改革现职法官培训制度,建立健全与法官选任相适应的法官职业专门培训体系和培训机构。不断提升法官的法学理论水平,使其对法律知识有广泛的涉猎和深刻的理解;同时不断增强法官的审判实践经验和职业技能,提高驾驭审判活动的能力,以适应新世纪审判工作的需要,实现司法公正高效。在我省,各级法院的初任法官都必须经湖南高院审批并且培

个人职业目标范文第3篇

1 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目标体系概述

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目标系统包括教学管理质量目标、专业教学质量目标和社会服务质量目标三个部分。按照“四维一体”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要求, 规范管理制度和流程, 提高管理水平, 为实现教学质量目标服务。在专业教学质量方面, 综合考虑学生个人发展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建立毕业率、升学率、就业率、对口就业率、操行合格率、“双证率”、技能大赛获奖等多项考核指标。在社会服务质量方面, 考察学校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 毕业生对学校的评价等指标。

2 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目标体系构建原则

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目标体系构建, 一是要满足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 二是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以就业为导向, 确定教学质量目标系统的定位和内涵。按照科学性、可操作性、现实性等原则, 坚持总体目标与具体指标、长远目标与短期目标, 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一致性与多样性、确定目标与动态调整相结合的多层次的目标体系。

3 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目标体系研究进展

随着职业教育发展由规模扩大转变为内涵提升, 教育质量目标体系得到了广泛研究, 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形成了丰富的成果, 主要集中在教育质量目标的内涵、指导方针、体系构建、实施以及控制等方面。

3.1 国内研究进展

教育质量目标的内涵是研究的基础和关键, 受普通教育的影响, 中等职业学校也常以学业标准、升学率作为主要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然而职业教育是一种直接面向职业岗位的技术教育, 直接为就业服务, 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彭振宇[1]提出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目标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生掌握职业技能知识的程度, 二是学生自身综合素质提高的程度, 三是学生职业能力提高的程度。梁秀文[2]等人认为教学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 具体体现为职业资格证书, 即实践教学应是“双证书”的目标体系。杨洪[3]等人提出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内涵就是要根据就业岗位群的要求, 紧紧围绕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这根主线, 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创新教学内容, 体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

关于教学质量体系的构建, 杨彩卿[4]指出要把人才培养目标按类别、分层次、划阶段地剖析成具体的个别目标, 并遵循以学生为本、能力优先、注重应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构建方法上, 一是采用能力本位、模块组合, 二是采用倒推分解、逐层确定, 三是采用搜集信息、不断更新。彭振宇系统论述了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体系的构建, 他指出必须坚持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开放性原则, 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构建职业技术教育质量目标体系框架, 并且要完善办学的软硬件条件, 保障质量目标的实现。唐华生[5]等人认为构建教学质量管理体系首先要解决观念问题, 一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质量管理理念, 二是要树立全面管理的教学质量管理理念。在行动中要遵循可行性、系统性和动态性原则, 构建教学质量管理的目标体系、方法体系、组织体系和保障体系等。

教学质量目标的实现依赖于目标体系的实施与控制, 吴明君[6]等人认为必须将培养目标分解到具体的课程教学中, 通过对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控制来达到预期质量目标。贺良震[7]借鉴和运用全局质量控制的理论, 反复运用PDCA (计划、实施、检查、处理) , 通过反馈调整, 从而逐步实现教学质量目标。

3.2 国外研究综述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教育指标体系作为教育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之一受到了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一些国际组织制订了一系列职业教育与培训质量指标体系[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 要求职业教育质量指标具有特定性、可测量性、可操作性和现实性, 并从机会和范围、学校内部效率、人力和物质资源、经费、职业融合率、教育与就业一致性、教育与就业关系、劳动力市场8个维度构建了职业教育质量的54个指标。欧盟从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实现职业教育供给与需求匹配、平等参与机会三个维度, 并对每个维度从背景、输入、过程、产出和结果五个方面构建了73个职业教育质量指标。澳大利亚基于职业教育的五个主要目标:为所有公民提供工作所需要的技能, 增强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 实现职业教育平等, 增加对培训的投资, 实现职业教育与培训价值最大化, 采用背景、参与、结果、产出和资源的分析框架构建了53个指标的质量体系。这三个职业教育指标体系表明职业教育质量必须关注一下几个方面:一是把职业教育作为一个完整体系进行评估, 二是重视对职业教育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的考察, 三是重视评估职业教育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中的功能, 四是学生参与实习实践及融入劳动力市场情况是职业教育质量目标体系的关键指标。

德国职业教育采用双元制, 很多采用自主办学型体系进行质量管理, 其教学质量指标体系分为三部分[9], 一是输入型指标 (主要是指硬件类指标) , 二是过程型指标, 三是输出型或者成果型指标。过程型指标有两项涉及教学和学校管理的目标, 输出型指标关注的是学习结果。学习结果不仅仅是学业成绩, 往往更注重“关键能力”的培养[10], 即学生为了适应未来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 应对不断发展的工作要求, 应掌握的必要的一种跨专业的基本能力, 也包括职业态度及终身学习能力。

4 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目标体系构建方法

4.1 提高社会对职业教育质量的关注度

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目标不仅包括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业水平, 还涉及职业能力,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等方面, 因此需要政府高度重视, 调动学校、行业、企业共同参与, 以个人成长和经济社会发展为背景, 制订完整的职业教育质量目标体系。

4.2 提高职教教师的参与度

制订教学质量目标体系的关键在于师资力量。一方面要加强师资培训, 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目标质量管理的宣传, 使广大教师理解建立教学质量目标的意义, 主动参与其中。在具体操作中, 由各部门、专业部教师制订本部门的质量目标;行政人员制订学校层面的宏观目标;最后由学校组织讨论修订, 确定教学质量目标体系。

4.3 加强质量监控

目标管理是以Y理论为基础的一种管理体制, 通过明确目标责任, 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然而在执行过程中, 存在目标偏差、部分教学指标不具体等问题, 需要强化过程管理, 加大监督力度。可以引入PDCA进行循环反馈, 持续改进;还可以采取“第三方”评测, 帮助学校发现问题, 及时完善。

摘要:介绍了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目标体系及构建原则, 分析了国内外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目标体系研究进展, 提出了构建方法。

关键词: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目标体系

参考文献

[1] 彭振宇.试论职业技术教育质量目标体系的构建[J].职教论坛, 2004 (12) :4-9.

[2] 梁秀文, 郭玉梅.高职“双证书”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10) :33-34.

[3] 杨洪, 冉启阳.就业导向的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与思考[J].成人教育, 2010 (4) .

[4] 杨彩卿, 霍新怀.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中心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 2012 (18) :40-42.

[5] 唐华生, 唐炜.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构建:从理念、原则到内容[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2008 (3) :62-65.

[6] 吴明君, 李目海, 杨振.教学质量目标控制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枣庄学院学报, 2012 (4) :130-133.

[7] 贺良震.借鉴TQC理念, 加强教学质量过程控制[J].高师理科学刊, 2007 (2) :119-119.

[8] 李玉静.国际职业教育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比较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 2012 (28) :76-82.

[9] 黄令.德国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认识和启示[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 (2) :79-81.

个人职业目标范文第4篇

从职业社会学的观点看, 职业是个体社会生存的载体。职业“持有者”所具备的职业资格是自身工作能力的“集束”。在劳动市场上, “出售”其自身拥有的职业资格, 是职业持有者的核心动机。因此, 职业的划分并非技术性和功能性的工作要求的结果, 而是职业持有者自身职业资格的供给与劳动市场的需求相适应的结果, 是社会的政治利益与经济利益协调的表述。由此, 职业资格的价值在于:为使劳动市场的就业机遇最大化, 职业持有者, 即劳动力供给者必须使自己基于职业资格的工作能力“垄断化”, 并自立于其他职业资格的“集束”之外。职业持有者所具有的职业资格, 包括知识与经验、技能与能力、态度与行为等诸方面, 呈现类型化、专门化与集成化的特征。这些资格的获取一般都要以一定时间的持续学习为前提。

2 职业教育的定位方向

我们常讲的高等人才按其功能、知识和能力结构, 可以分为三个类型: (1) 学术研究型 (科学型、理论研究型、基础研究型) 人才, 这类人才主要从事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工作; (2) 应用设计型 (设计型、规划型、决策型、工程科学型、技术研究型) 人才, 这类人才的任务是继承、发展、传播科学技术、文化理论、实现科技向生产力第一次转化, 把科学原理和客观规律演变成设计、规划、决策以及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以上两类人才要求基本理论根底深厚, 知识面宽, 善于学习、思考和创新, 因此其培养任务目前由本科以上层次的普通高等教育承担; (3) 应用技能型 (工艺型、执行型) 人才, 这类人才的任务是在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从事科技向生产力第二次转化的技术与管理工作, 即把成熟的技术规范、管理规程用于现实的生产和工作中, 把领导的决策或意图具体贯彻到实际业务中, 把应用设计型人才的工程设计、规划、决策付诸实施, 使其转化为物质形态的东西。这类人才要求知识面宽些但不一定很深, 不但要有一定的操作技能, 而且要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目前, 其培养任务主要由专科层次及以上的高等职业教育承担。因此, 当前学术界普遍认为, 普通大学的学生培养与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培养目标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服务方向上, 高职教育主要面向中小企业、基层单位;而普通高校主要是面向科研、设计等部门。二是在规格类型上,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属于应用技能型人才, 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而普通高校培养的则是偏重于理论研究型或应用设计型的人才, 突出学生的创造能力。如果以现有的职称体系来衡量的话, 高职校园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当是介于“高级技师”和“工程师”之间但更接近“工程师”的一种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学生具有“两高”:比本科生动手能力高, 比中专生知识能力高。要有“一技之长”或“两技之长”, 即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还要有能力整合现代科学技术和经验技术、整合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 这才是高技能人才诸多能力中最本质的能力, 也是最基本的特征。

3 完善高职教育的合理化建议

3.1 健全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拓展发展空间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应既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所培养的“学术型和工程型人才”, 又有别于中职教育所培养的“技术操作型”人才, 它主要培养“专门人才”, 而这类专门人才也有层次上的区别。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全球化、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全方位渗透, 特别是在经济发达地区, 人才层次上移是必然的趋势。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在现阶段应该以专科层次为主, 不能盲目升格, 更不能不讲条件、不作规范地一哄而起。但这并不能作为将高等职业教育定位于专科层次的理由。我国的《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 高等学历教育分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因此, 多科性或单科性职业技术型和技能型专科学校 (学院) 应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基本类型, 它具有其独立的体系:专科 (文凭) —职业技术本科 (学士学位或文凭) —职业技术硕士 (学位或文凭) 或进入专业硕士。

3.2 规范高职院校建设、强调内涵式发展

我们在办教育上的跨越式、内涵式发展决不是单纯数量上盲目地扩张, 它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遵循有利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原则。它建立在对过程自觉控制的基础上是一种科学的、规范的快速发展。现在规范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时机已经成熟, 有必要对高职院校进行重新洗牌。一方面要勇于打破部门所有、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现状, 合并一批高职院校, 以整合资源, 提高办学效益, 立足于建示范院校、设精品专业、创重点品牌。木科院校应专心办好“学科型”的本科教育, 原来的高职教育二级学院应改制为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对缺乏竞争力、不符合办学要求的院校采取“关、停、并、转”等方式, 对那种只是想借助高职教育专赚大钱而不能保证办学基本质量的院校则应坚决清除。另一方面, 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上坚持高起点准入、高标准建设原则, 严格高职院校的审批和准入制度。对新申报的高职院校数量进行限制, 严格控制其规模, 促使我国高职教育由外延型 (规模、数量) 转向内涵型 (质量、特色) ,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越式”发展。

3.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

要办成一所名牌学校, 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 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和一批著名的教师。由中专升格的职业技术学院和其他并通高校相比, 在诸多差距中, 师资队伍的差距尤甚。教育部《关于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要求, 2005年职业技术学院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比例应达到30%以上。教师的学术水平、技能水平是起从事高等职业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必须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不仅要具有渊博的学识、扎实的理论基础、精湛的教学水平, 还须具有较丰富的工作实践经历、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好的专业技术素质, 以及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学校应该更加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加大从企业引进人才的力度。许多学校都有专业教师定期去企业锻炼的规定, 但在目前师生比过小的情况下难以实现。专业教师队伍中, 还应有一定比例的技师和高级技师, 方能保证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 为把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落到实处, 学校应制定相应政策, 对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在政策上予以倾斜。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仍处起步阶段。没有现成的理论和经验, 也没有形成一个由初级到中级再到高级的成熟职教体系。对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这一重大课题还没有非常系统地专门研究。如何创出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 需要研究, 更要实践。基于此目的, 本文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性质和定位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升格,定向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职业教育教学思想的职业说[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8

[2] 邵华.高职高专院校升格热背后的政策反思[J].职教与成教, 2005, 8

个人职业目标范文第5篇

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包含了培养目标的定位、实现培养目标的方法及途径、培养目标所要达到的质量与规格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1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与人才培养规格不同, 它要解决的是人才培养的方向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 高职教育在层次上, 属于高等教育层次的特点。相对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而言, 它属于职业技术教育的高层次。其特点就是所培养的人才除了完成相应的岗位技能训练外, 还必须掌握相应的学历层次要求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掌握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和方法, 完成高等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 拥有较雄厚的理论基础和较宽的知识面。同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相比, 他们在劳动中的智力成分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在工作中更强调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具有运用综合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对付突发性问题的能力, 同时还要兼备协同合作的素质。

(2) 高职教育在知识结构、能力培养上, 具有职业性、岗位性的特点。高职教育应注重培养毕业生在相应职业岗位上的能力与水平, 突出其职业性与岗位性。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如果按职业岗位划分, 大致可分4类:第一类是专业技术岗位;第二类是经营管理岗位;第三类是经营业务岗位;第四类是高级技能岗位。

(3) 高职教育在就业方向上, 体现基层性和地方性的特点。高等职业教育面向上述四类岗位, 决定了毕业生在就业走向上具有基层性和地方性的特点。所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要有意识引导学生了解生产一线、热爱基层工作的观念, 培养他们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精神与作风。

(4) 高职教育在服务面向上, 主要以地方及区域经济建设为主的特点。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方向、产业结构的不同, 对人才的要求也不同, 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上应依据区域特色, 按地方需求制定培养目标与规划。一些较落后地区的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极有可能只相当于发达地区的中职教育培养目标, 在这一问题上, 高职院校的管理者要实事求是, 切勿盲从。立足本地实际, 就能办出符合地方发展需要的特色院校。

2 高职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方法及途径

高职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方法与途径是指:“以一定的教育思想理念为灵魂, 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活动为本体或原型,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这个中心, 而对人才培养活动全过程进行设计所形成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这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具有明显的系统性和示范性, 它在与具体实践相结合时将以此为基础, 并考虑或针对千差万别的对象和条件, 形成多种多样、各具风格与特色的变式。”[1]

如果说这是从宏观上对其内涵作出的较完整的界定的话, 这里要重点阐述的则是在实施高职教育过程中, 针对职业教育的对象和条件构建一套符合高职教育规律, 具有高职教育特点、风格及鲜明的时代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大量高职院校的调查研究, 总结出一套较符合高职教育规律与特点的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方法与途径, 即“一条主线, 两个强化, 三个突出, 四个结合, 五种能力的12345人才培养目标模式”。[2]

3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与规格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最终体现, 主要是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素质教育三大方面。这三个方面有机结合, 互相促进, 形成了高职人才培养规格的完整体系。

(1) 知识结构。知识结构是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不同内容与形式的知识在学习主体的认知结构中所积淀的某种层次与比例关系”[3], 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尺度之一。主要体现在具有现代社会职业岗位所要求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相关理论知识上。基础知识是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 包括语文、数学、外语、计算机等, 是从事各种职业岗位所必备的条件性知识。专业知识是职业岗位所必需的专业技术知识, 既包含专业岗位所需的基础理论, 又包含本专业所需的最新、最前沿知识, 是知识结构中最主要部分。相关理论知识是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 未来技术的日益综合化和相互渗透, 要求学生在具备某类专业知识的同时, 还必须要掌握的相关行业的相关知识, 以利于职业的流动和变更。在上述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相关知识三者之间, 基础知识要强调“够用”, 专业知识要强调“实用”, 相关知识要强调“运用”, 使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时能成为一专多能并有良好的发展潜力的多面手。

(2) 能力水平。能力就高职教育而言, 通俗一点也可以说能力就是完成相应岗位任务的本领。一般讲, 它包括学习能力、运用知识能力和创造能力三大方面, 各种能力之间相互促进, 相互统一, 并最终形成培养目标所要求的职业能力。

(3) 素质结构。素质结构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素质结构包括自然素质、心理素质与社会素质三种因素的组合。[4]而本文所述素质结构主要指在高职教育领域里人才培养的规格、内容上的素质结构, 它主要是指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职业素质三个方面的结合。道德素质是指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应具有坚定的社会信念, 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 能够自觉遵守各种法规, 具有奉献精神和服务基层的工作态度;文化素质是指通过法律、经济、管理、艺术、文化、语言等方面的学习, 使学生具备能够主动适应和改造环境的综合发展能力;职业素质就是指学生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较好的专业技能和创新潜能, 廉洁奉公, 敬业爱岗。

总之,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在方向上强调职业性、岗位性和高层次性等特点;在培养途径上强调校企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多层面培养方式;在人才规格上强调知识、能力、素质相结合、相统一, 这是高职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类型的重要特征, 也是高职教育的特色所在。而在成长中的各级各类高职院校由于各自背景不同, 实力不同, 地方经济建设的方向不同等, 在强调人才培养目标的职业性、应用性的基础上, 可以因地制宜, 对人才培养目标、规格、途径等进行适当调整, 使高职教育充满生机和活力, 具有更加广泛的适应性。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职培养目标及要求的剖析, 明确了其内涵, 从而确定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模式。

关键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燕国才.素质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7.156~157.

个人职业目标范文第6篇

一、 活动开展情况

分析评议阶段,是整个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既是对前一学习动员阶段学习成果的检验,又是下一整改提高阶段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因此,从开始转入这一阶段起,局党组就十分重视做好这一阶段每一环节的工作,做到了严格程序,精心组织,周密安排,谨慎操作,确保了对每一位党员分析评议结果的客观公正,有的放矢,使每一位党员在思想认识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具体到党员个人,自己在这一阶段主要进行了一下五个方面的活动:

1、坚持搞好政治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把以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学习贯穿整个活动的始终,是这次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基本要求。上级是这样要求的,局党组带领全体党员也是这样做的。自己作为一名普通党员,更是坚持在局党组的统一领导下,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开展了各个专题的学习活动。特别是重点学习了胡锦涛总书记在山东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重要讲话,写出了心得体会,畅谈了党的先进性必须靠每一位党员的先进性来体现的认识,等等。通过坚持学习,自己的认识水平和理论素养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思想境界进一步升华,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性观念更加增强,努力工作的底气更足,所有这一切,都是自己由生以来从没有过的一种全新的感觉。

2、认真开展了谈心交心活动,同志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按照这一阶段活动的要求,每一位党员必须与本支部不少于三分之一的党员及部分群众代表展开谈心活动。自己先后与局党组所有领导成员和本支部的部分党员、群众面对面地展开了谈心活动。在谈心时,自己敞开心扉,态度诚恳,做到了既谈心又交心,使与自己谈心的同志也能做到与自己有同样的心态。通过谈心交心,自己征求到了许多平常听不到的善意的批评意见和希望要求,使自己的灵魂得到了净化,思想得到了升华,与领导和同志之间的感情,不仅没有因为提出批评和不足而不愉快,反而因为各自的坦诚相待和善意帮助而增进了了解,消除了隔阂,使关系更加融洽。既为自己撰写党性分析材料,搞好自我思想的剖析提供了重要帮助,又为下步的整改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找准问题和不足,认真搞好党性分析。在学习教育提高的基础上,对照标准查找不足,剖析根源搞好分析,是这一阶段的重点。为做好这一工作,局党组加强领导,及时指导,从撰写的内容、书写格式到字数要求等,都及早告知每一位党员,使每一位党员都结合各自实际写出了符合组织要求和自身实际的党性分析材料。这方面,自己首先对照党员先进性的具体要求和不合格党员的主要表现,以及在谈心活动中党员、群众给自己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针对自己近几年来各方面的具体表现,重点检查了在理想信念、宗旨观念、组织纪律、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廉洁自律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在发挥作用方面的主要差距,对照党员领导干部的基本条件,对照“两个务必”和“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从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方面剖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思想根源,制定了整改措施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4、正确行使权力,客观公正地对每一位党员做出评议。在分析评议阶段,局党组按照活动要求认真开展了对每一位党员的民主评议活动。自己严格按照评议要求,正确行使党员权力,在全面分析评价每一位党员的具体表现和其自我党性分析是否到位深刻的基础上,客观公正地填写了民主评议票。

5、以积极的态度开好党员专题民主生活会,严肃认真的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按照活动要求,分析评议阶段,自己参加了局党组组织的以支部为单位召开的党员专题民主生活。会议上,自己围绕保持党员先进性要求。针对存在的问题,严肃认真地作了批评与自我批评,向与会党员、群众及邀请参加的督导组人员深刻检讨了近几年来自身存在的理想信念、宗旨观念、纪律作风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自觉做到了“三讲三不讲”,即讲问题、讲原因、讲努力方向,不讲成绩、不讲优点、不讲业务工作。在开展好自我批评的同时,实事求是地对参会的每一位党员,提出了批评意见和希望要求,正确地行使了一个党员的权力,使包括自己在内的每一位党员都通过专题民主生活会的召开,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又有了新的认识,为下一步搞好整改提高指明了方向。

二、几点主要收获

通过这一阶段活动的开展,自己对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要作用和取得的实效,在认识上又有了新的提高,思想感触很深,受益匪浅,主要有以下三点收获:

1、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又有了新的提高。在分析评议阶段,自己始终按照上级把学习贯穿活动全过程的要求,坚持搞好政治学习,在第一阶段全面系统学习的基础上有重点地精选了学习内容。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山东的重要讲话,通过反复学习,讨论交流,对做好第二阶段的各项工作有了深刻理解,对如何长期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对中央组织开展这次活动的重要性、必要性和所要达到的目的要求有了更深的理解。由于经常不断的学习、讨论、交流和撰写心得体会,自己的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宗旨观念、纪律观念和廉洁自律观念更强,感到身上的责任更重,压力更大,因而对自身的要求也更加严格。

2、沟通了思想,融洽了关系,促进了和谐机关建设。通过开展面对面地谈心交心和党员专题民主生活会活动,党员之间,党员与群众之间,党员与党员领导干部之间,沟通了思想,互换了看法,使一些平常不易说出的想法、意见及建议,都通过这些有效的活动方式展现了出来,既使交流的双方了解了自身的问题和不足,引起了对自身问题的高度重视和注意改正的方向,同时对改进机关作风建设,纠正机关存在的突出问题,找准了症结,从而促进了和谐机关的建设。

3、树立了标尺,明确了方向,为每一位党员加强自我教育搞好党性分析提供了重要依据。新时期党员先进性的具体要求和不合格党员的主要表现,是每一位党员对照检查的重要依据。局党组认真组织以支部为单位按照上级的总体要求,结合人事编制工作实际和人事部门党员发挥作用方面的情况,经过多次反复讨论修改,制定了切合人事部门实际的新时期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具体要求和不合格党员的主要表现,并以文件形式印发每一位党员,使每一位党员在党性分析时有章可循,也为今后如何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指明了奋斗方向。

三、下步打算

分析评议阶段已基本结束,即将转入整改提高阶段。为把整个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搞好,为达到预期的目的,下步打算做好以下三点:

1、继续坚持搞好政治学习,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以积极认真的态度,按时参加局党组组织的所有政治学习活动,记好笔记,写好心得体会,搞好讨论交流。对学习的内容做到加深理解,领会实质,努力自己的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争取有大的提高。

2、认真搞好整改,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这是整改提高阶段的重点。自己决心在学习提高的基础上,针对分析评议阶段查找出的问题和不足,进一步分析存在问题的根源和危害,修改完善整改措施,切实加以整改。在整改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党性修养,时时处处以一个党员的标准严以律已,努力防止在纠正老问题的同时发生新的问题,以永远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为目标,加强自身世界观、人生观的改造,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价值观和利益观,努力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上一篇:初一英语总结范文下一篇: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特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