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第七章生物进化范文

2024-03-31

必修二第七章生物进化范文第1篇

1、知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3、了解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和自治权。

4、理解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逐步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处理问题,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长期的实践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大政治优势,使学生理解并拥护这一制度,进而承担起坚持和完善这项制度的历史责任。

【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生活在汉族地区,受到实际情况和生活阅历所限,对少数民族地方实行的区域自治知之甚少。本课理论性强,距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理解本课内容有一定难度。

【教学重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教学难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情景展示:请同学们观看昭君出塞图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庆典以及中央政府赠送宝鼎视频[来源:学科网] 问:这些资料说明我国在处理民族关系时实行什么样的制度?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生成: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师:很好,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七课第二框(多媒体打出板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学习新课】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79页的探究活动(多媒体打出板书): 回顾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

师:这样三个问题我们将在接下来的学习中逐个进行。这则探究活动说明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这一制度也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多媒体打出板书):

二、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师:首先我们来学习第一个问题:的含义是什么?(多媒体打出板书):

设置了三个探究小问题,让学生一起来了解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由学生自己构建出: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生: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师:很好,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一含义呢?生:┈┈┈。师:理解这一含义要注意以下四点。(多媒体课件展示第一点)

(1)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多媒体展示我国版图,让学生找出五个自治区,加深印象。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自治机关是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在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享有和行使自治权。师:那么,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都有那些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80页的探究活动,思考下面两个问题。生:┅┅┅┅。师:那么,关于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我们该如何理解呢?这就是我们要理解的第二点。生:┅┅┅┅。(多媒体课件展示第二点)

(2)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自治权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赋予自治机关的自治权。其范围、内容十分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通过简短的材料来判断行使了哪一个自治权,增加学生的知识。师:以上是第二点,下面看第三点(多媒体课件展示第三点)[来源:学*科*网] (3)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进行六个判断题的训练,加深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师:理解民族区域自治除了要注意上述三点外,还要注意第四点(多媒体课件展示第四点)。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选择。师:那么,如何理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选择(多媒体打出板书):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选择。师:这一问题我们该如何理解呢?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少数民族分布图”和一段历史资料(多媒体课件展示)思考它们共同说明了什么?

师:上述图片和材料分别反映了什么?生:图片反映了我国民族分布“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材料反映了经过历史上多次的民族迁徙和民族融合,我国各民族之间已经形成千丝万缕的联系。师:这样的民族分布特点和民族传统对我国的民族政策有什么影响呢?生: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师,很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同时,它也对我国各个方面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那么,它有什么积极意义呢?(多媒体打出板书)欣赏中央政府支持西藏发展的视频。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81页“各族人民万众一心的象征”的图片,并结合教材第81页的探究活动,思考这一图片的象征意义是什么?生:它象征着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师:因此,我们可以讲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生:维护国家统一。(多媒体打出板书):

1、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师:关于这一点,我们该如何理解呢?生:民族区域自治是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基础的,是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使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民把热爱本民族与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结合起来,更加自觉地担负起捍卫祖国统

一、保卫边疆的光荣职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多媒体打出板书):

2、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权力。师:关于这一点,我们该如何理解呢?生: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在祖国统一大家庭内,使民族自治地方充分享有自治权利,自主管理本地区内部事务,满足了各少数民族人民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愿望。(多媒体打出板书):

3、有利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师:关于这一点,我们该如何理解呢?生:各民族自治地方以一个、两个或两个以上少数民族为主体,同时包括当地居住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这使各族人民和各族干部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逐步消除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那么这对整个国家的发展有何意义呢?生: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师:,不错,这就是第四点(多媒体打出板书):

4、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师:关于这一点,我们该如何理解呢?生: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能够密切结合本民族、本地区的特点,把少数民族的特殊利益和国家的整体利益协调起来,充分发挥各民族、各地区的特长和优势,调动各族人民参加国家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通过材料和连线,进一步加深对四个有利于的理解。

师:我们已经把这一节的主要内容学习完毕,现在我们回到教材第79页探究活动,关于这三个问题你知道了吗?生:┅┅┅。(多媒体课件展示):

教师引导提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正确选择,那么作为祖国未来的青年学生如何对待这一制度呢?(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实行它是由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是适合我国国情的选择,而且在长期的实践中显示出了不比的优越性,成为了我国的一大政治优势,作为祖国未来的青年学生要通过学习理解和拥护它,进而承担起坚持和完善的历史使命。

易错归纳与讲评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 2.我国在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3.民族自治地方可以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所有事务。 4.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和基础是坚持党的领导。

5.我国民族自治的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自治乡)。 6.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指: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检察院 7.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课堂小结】:由学生来进行小结。本节课主要讲了两大块内容,一个是“是什么”,第二个就是“为什么”,从必要性和重要性两个角度思考。 【课堂练习】:及时巩固所学内容。

必修二第七章生物进化范文第2篇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点和原因。 2.举例说出基因重组。

3.说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4、举例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2、基因突变的概念及特点。

3、基因突变的原因。 难点:

1、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2、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三、板书设计:

一、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二、基因突变

三、基因重组

四、教学过程: 导入:

1.水中的叶比空气中的叶要狭小细长一些。 2.这两种形态的叶,其细胞的基因组成应是一样的。

3.为什么叶片细胞的基因组成相同,而叶片却表现出明显不同的形态?

一、基因、蛋白质和性状的关系 引导学生阅读,得出结论。

(基因控制性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合成来实现的,这里要注意充分运用两类遗传现象的实例来说明。一类是类似豌豆的圆粒与皱粒、白化病和侏儒症等实例,说明基因通过控制酶或激素的合成来控制细胞代谢过程,从而控制生物性状;另一类是类似囊性纤维病、镰刀型贫血症等实例,说明基因通过控制结构蛋白的合成,从而直接控制性状。以上分析综合如下图。由此可见,基因控制性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

现的。)

(1)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如白化病等。 (2)基因还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等。

提示:此题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基因与生物的性状并非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最后,教师再通过“人的身高”这一事例,说明在自然界中,不仅存在单基因对性状的控制,而且存在多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以及环境对性状的影响等。)

提示:此题旨在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地评价基因决定论的观点,认识到性状的形成往往是内因(基因)与外因(环境因素等)相互作用的结果。

1.提示:翅的发育需要经过酶催化的反应,而酶是在基因指导下合成的,酶的活性受温度、pH等条件的影响。

2.基因控制生物体的性状,而性状的形成同时还受到环境的影响。

前面我们对遗传问题进行了学习、知道了主要的遗传物质是DNA,控制生物性状遗传的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基因,以及遗传的三个基本定律和伴性遗传。

可见遗传的问题很复杂。那么,变异呢?也同样如此。在丰富多彩的生物界中,蕴含着形形色色的变异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一、基因突变

问1】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怎样引起的一种遗传病?(教师简介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问2】大家回顾一下,什么叫基因?基因的分子结构如何? 出示基因结构变化示意图,对图讲解。

强调基因结构不管按以上的哪一种情况变化,归根结底都是碱基的排列顺序发生了改变,从而改变了遗传信息,引起生物性状的变异。

由于DNA分子中发生的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是染色体的某一个位点上基因的改变,基因突变使一个基因变成它的等位基因,且通常会引起一定的表现型变化。

那么,基因突变是如何产生的呢?

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一种遗传病,是由于基因的分子结构发生了改变产生的。 1.学生阅读后回答

2.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中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碱基顺序)就代表遗传信息。不同的基因,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碱基顺序)不同。

问:基因突变作为生物变异的重要来源,它有哪些特点呢?

【强调】自然条件下发生的基因突变叫做自然突变,人为条件下诱发产生的基因突变叫做诱发突变。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体细胞中,也可以发生在生殖细胞中。在高等生物里,大约10万到1亿个生殖细胞中才会有一个发生基因突变。可见突变其实也是不容易发生的。 【归纳】①普遍性②随机性③稀有性④有害性⑤ 不定向性

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学生阅书后,由学生回答教师穿插其中讲解。

三、基因重组

问:什么叫基因重组?基因重组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举例说明

【强调】这里必须注意到,基因重组只是生物个体的基因型发生了改变,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新的基因组合,而基因本身的结构并没有改变。

基因重组是指生物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基因重组产生的根本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由于基因的自由组合,即控制两对或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位于两对或两对以上同源染色体上,该生物个体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间的自由组合。另一方面是由于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原来连锁在一条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

在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复制后的同源染色体联会后,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由于交叉而交换,基因也随着交换。

上述二种原因,都能形成基因的重组,而新的重组基因类型又导致了不同相对性状的重组,使后代产生变异。

基因重组是通过有性生殖来实现的,如果两个亲本的杂合性越高、遗传物质的差距越大,基因重组的类型就越多,后代产生的变异也就越多。以豌豆为例,当具有10对相对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时,如果只考虑基因的自由组合(l0对等位基因位于10对同源染色体上)所引起的基因重组, 有

可能出现的表现型就种„„。

四、总结:

生物的变异,根据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是否改变,分为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两类。可遗传变异中的基因突变,是基因分子结构的改变。是在一定的外界条件或者生物内部因素的作用下,使得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结果是基因中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最终导致原来的基因变为它的等位基因。

基因突变不同于基因重组,基因重组是基因的重新组合,产生了新的基因型,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产生了新的基因,产生了新的遗传物质。因而基因突变是生物产生变异的根本原因、为生物进化最供了最初的原材料。

基因重组是通过有性生殖过程来实现的,如果两个亲本的杂合性越高、遗传物质差距越大,基因重组的类型就越多,后代产生的变异就越多。因而基因重组为生物的变异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来源,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对生物进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必修二第七章生物进化范文第3篇

遗传与进化

第1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2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课程标准与本节对应的“内容要求”是:“阐明有性生殖中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使得子代的基因型和表型有多种可能,并可由此预测子代的遗传性状”。结合教材内容,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1.阐明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自由组合定律。

2.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

3.说出基因型、表型和等位基因的含义。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分析。

2.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教学难点

1.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分析。

2.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三、教学设计思路

首先以问题探讨中的豌豆照片为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展示两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讲解每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都遵循了分离定律。分析黄色圆粒和绿色皱粒的杂交实验,并讲解测交试验,得出自由组合定律。再通过课本展示资料,讲解孟德尔取得成功的原因。最后讲解孟德尔遗传规律在育种和医学实践中的应用。

四、教学步骤

1.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展示形状不同的豌豆的图片,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探讨中的问题。

学生活动:观察课件,独立思考并进行小组讨论。

活动意图:产生认知冲突,引领学生进入新的学习情境。

教师活动:讲解以上问题,讲解要点为:

1.要点:不影响。决定子叶颜色的遗传因子和决定种子形状的遗传因子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二者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因此它们之间不会相互影响。

2.要点:不一定。在生活中,也可以看到黄色皱缩的豌豆及绿色饱满的豌豆。

教师活动:那么一对相对性状的分离对其他相对性状有没有影响呢?在发现了一对相对性状遗传规律的基础上,孟德尔又对豌豆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进行了研究。

2.新课讲授

一、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教师活动:展示孟德尔两对相对杂交实验的过程以及结果。并组织学生对比实验和预测实验结果。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9页,对比预测结果,初步分析思考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F2中出现的性状类型及比例。

教师活动:教师在讲解中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孟德尔以豌豆的哪两对相对性状进行实验的?

(2)F1代的表现型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

(3)F2代的表现型是什么?比值是多少?

(4)每对性状的遗传是否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教师活动:针对以上问题进行讲解,讲解要点为:

(1)黄与绿、圆与皱。

(2)F1代全为黄色圆粒,说明黄色对绿色为显性,圆粒对皱粒为显性。

(3)F2代有四种表现型: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前后代比较发现,出现了亲代不曾有的新性状——黄色皱粒和绿色圆粒,这又恰恰是两亲本不同性状的重新组合类型。这四种表现型比为9:3:3:1,恰是(3:1)2的展开,表明不同性状的组合是自由的、随机的。

(4)每对性状的遗传都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教师活动:那么,为什么出现了两对新性状,孟德尔是如何解释这一现象的呢?

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和验证

教师活动:孟德尔首先假设豌豆的两对相对性状分别由两对不同的遗传因子控制,且这两对遗传因子在传递过程中彼此是独立的。

教师活动:根据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孟德尔认为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来控制的,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那么黄色圆粒和绿色皱粒的体细胞中有几对遗传因子?如果用Y(y)和R(r)来表示颜色和粒形,那么纯种的黄色圆粒和纯种的绿色皱粒豌豆的遗传因子组成如何表示?

学生活动:回答:分别有2对遗传因子,黄色圆粒可用YYRR表示,绿色皱粒可用yyrr表示。

教师活动:上节课我们还学到遗传因子在配子里是成单存在的,那么上述两个亲本产生的配子的遗传因子又是如何表示的?

教师活动:纯种黄色圆粒产生的配子可用YR表示,纯种绿色皱粒产生的配子可用yr表示。

教师活动:两亲本杂交时产生的配子YR和yr结合,所产生F1的遗传因子组成就是YyRr。F1代体细胞中既有Y,又有y,既有R又有r,为什么F1表现出的是黄色圆粒呢?因为Y对y具有显性作用,R对r具有显性作用,所以F表现出来的是Y和R所对应的性状,即黄色圆粒。

教师活动:讲解根据分离定律,每对遗传因子都要彼此分离,F1中Y可以与R或r组合,y可以与R或r组合,即产生YR、Yr、yR、yr四种配子。

教师活动:孟德尔认为,在这个过程中每对遗传因子的分离以及不同对遗传因子之间的自由组合是彼此独立互不干扰的,且分离和组合是同时进行的。这样,F1产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就各有四种:YR、Yr、yR、yr,并且它们之间的数量比是1:1:1:1。受精时,由于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那么配子的结合方式有几种?F2中的性状表现和遗传因子的组成形式各有几种?

教师活动:展示遗传图解,并讲解F1配子组合方式为16种,F2遗传因子组成为9种,F2表现型为四种。

教师活动:提问:什么叫测交?

学生活动:是用F1代与亲本的隐性纯合子杂交。目的是测定F1的基因型。

教师活动:展示F1作父本和母本的测交及其结果的遗传图解。

教师活动:讲解两种情况是相同的,说明F1在形成配子时,不同对的基因是自由组合的。

教师活动:

三、自由组合定律

教师活动:讲解自由组合定律的含义,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比较表,并进行讲解。

四、孟德尔实验方法的启示

教师活动:展示课本思考讨论中的内容,并针对其中的问题进行讲解。讲解要点为:

1.豌豆适于作杂交实验材料的优点有:(1)具有稳定的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如高茎和矮茎,高茎高度为1.5~2.0m,矮茎高度仅为0.3

m左右,易于观察和区分;(2)豌豆严格自花传粉,在自然状态下可以获得纯种,纯种杂交可获得杂合子;(3)豌豆花比较大,易于做人工杂交实验。孟德尔正是因为选用了豌豆做杂交实验,才能有效地从单一性状到多对性状研究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才能对遗传实验结果进行量化统计。若孟德尔一味地用山柳菊做实验,就很可能揭示不了生物遗传的规律,所以科学地选择实验材料是科学研究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之一。

2.

如果孟德尔没有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他很难对分离现象作出解释。因为通过数学统计,孟德尔发现了生物性状的遗传在数量上呈现一定的数学比例,这引发他揭示其实质的兴趣。同时这也使孟德尔意识到数学概率也适用于生物遗传的研究,从而将数学方法引入对遗传实验结果的处理和分析中。

3.一种正确的假说,仅能解释已有的实验结果是不够的,还应该能够预测另外一些实验的结果,并通过实验来验证。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测相符,就可以认为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认为假说是错误的。孟德尔基于他对豌豆杂交实验作出的假说,设计测交实验,其实验结果与预测相符,由此证明自己提出的假说是正确的。

4.有关系。数学包含许多符号,数学符号也被普遍应用于概括、表述和研究数学的过程中。孟德尔创造性地应用符号体系,并用于表达抽象的科学概念,和应用数学符号研究数学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与他曾在大学进修过数学有关。

数学符号能简洁、准确地反映数学概念的本质。孟德尔用这种方法,也更加简洁、准确地反映抽象的遗传过程,使他的逻辑推理更加顺畅。

5.(1)扎实的知识基础和对科学的热爱。孟德尔在维也纳大学进修时,通过对自然科学的学习,使他具有生物类型是可变的、可以通过杂交产生新的生物类型等进化思想。同时孟德尔还学习数学,使他受到“数学方法可以应用于各门自然科学之中”的思想影响,产生应用数学方法解决遗传学问题的想法,使孟德尔成为第一个认识到概率原理能用于预测遗传杂交实验结果的科学家。

(2)严谨的科学态度。孟德尔对杂交实验的研究是从观察遗传现象出发,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验证假设的研究方法。这在当时是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光是豌豆的杂交实验,他就没有局限于对实验结果的简单描述和归纳。

(3)创造性地应用科学符号体系。科学符号体系能够更简洁、准确地反映抽象的遗传过程。

(4)勤于实践。孟德尔在豌豆杂交实验中,连续进行了8年的研究,并且对每次实验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从中发现了前人没有发现的问题和规律。

(5)敢于向传统挑战。孟德尔通过实验研究,提出了“颗粒遗传”的思想,这是对传统遗传观念的挑战。

五、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

教师活动:讲解孟德尔论文发表的过程。

教师活动:讲解表型和基因型的概念。

六、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应用

教师活动:讲解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在杂交育种和医学实践中的应用的实例。

五、板书设计

第一章

第2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一、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和验证

三、自由组合定律

四、孟德尔实验方法的启示

五、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

必修二第七章生物进化范文第4篇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内容。说课内容包括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作业设计和说板书,最后简单说一下教学反思。

一、 说教材

第一,本节在教材中的作用。

必修1整体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从分子水平认识生命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其中蛋白质知识是重点部分。本节较全面的介绍了蛋白质的分子组成和结构,为后面学习载体蛋白、酶等知识做铺垫。物质的结构决定其功能。蛋白质种类繁多,功能多样,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对理解细胞的结构基础有着重要作用,为必修2关于基因的表达部分奠定基础。本文涉及的氨基酸及其种类,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蛋白质的功能等三部分知识,我计划利用2课时来完成。 第二,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2)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2、能力目标:

(1)教材中并没有直接给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而是让学生观察4种氨基酸的结构,通过思考与讨论,找出氨基酸的共同特点,加深对氨基酸结构的理解。这种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得出结论的处理方式,是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是落实探究性学习课程理念的具体体现。

(2)关于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教材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学生在获取形象、丰富的信息内容的同时,培养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2)关注蛋白质研究的新进展 第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的方式形成多肽链、蛋白质的过程。

2、难点: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二、说学生

第一,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

高一学生还没有学习有机化学,缺乏有关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化学知识,而细胞的分子组成是微观、抽象的内容。考虑到分子水平的内容比较抽象,为了加强学习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编入了联系生活的内容。如:“大头娃娃”、“三鹿”奶粉事件、“皮革奶”;有关这些内容学生都有一定的经验基础,如果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展开教学,有助于增加教学内容的亲和力。

第二,学生学习方法和技巧: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

蛋白质的知识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内容比较多。在学习时介绍甲烷的结构式,从甲烷的分子式进行推导分析出α—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从易到难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更好地促进学生理解脱水缩合反应。再由结构到功能循序渐进,从而逐步理解掌握。

三、说教法

本节课氨基酸的脱水缩合的过程,抽象难懂,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仔细设计教学过程,加强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尤其是分析图中的关键信息的能力,另外加强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具体做法:

第一,设计问题情境,层层设疑。

第二,运用多媒体技术,适时展示动画过程,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第三,将抽象复杂的过程及时进行比较、归纳和总结。

四、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利用学案帮助学生理解书本知识及知识点的联系;帮助学生正确阅读和分析图表,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逐步养成认真观察事物的习惯。

五、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第

一、课前准备。

因为蛋白质的化学结构和功能,是以往没有接触过的,所以课前布置预习是有必要的,通过预习学生能对这一节的知识有部分了解,同时会遇到一些问题,使他们对进一步认识蛋白质产生兴趣,但是要给出一定的题目,否则学生预习的质量不高或者不预习。我的题目是:以课本P20上给出的四种氨基酸画出氨基酸形成多肽链的图形。这一个题目比较明确的提出了这一节知识的重点。 第二,导入新课。

提供素材:2004年阜阳市出现全国有名的事件——“大头娃娃”,案件中多名儿童因食用劣质奶粉,婴儿出现四肢短小、身体瘦弱、头部浮肿甚至死亡等症状,就是蛋白质含量极为低下;2008年又出现“三鹿”奶粉事件,也是因蛋白质含量及其低下,引起婴幼儿出现病症。

提问:同学们如何看待这一系列事件呢?从我们人体生理方面出发能得到什么结论呢? 参考:我们的食物中应该富含蛋白质,蛋白质是我们人体生命活动的必需物质等。(学生也可能得出关于法制、道德问题)

引出本节课的标题: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选择了多媒体及具体形象性操作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第三,学习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指导学生阅读P20的思考与讨论,找出四种氨基酸的结构特点,请一位学生上讲台,伸开双手,两脚并拢,面向同学演示,如果我们人体来表示氨基酸,左手是氨基,右手是羧基,头是一个氢原子,下肢则是R基团。然后要求同学们把教材上的四种氨基酸上的R基团标示出来。检查一下。再请一位同学总结氨基酸的结构特点。抽出三位同学板演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并加以点评。

通过课堂的模拟,学生比较容易掌握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共同点: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在同一个C上;不同点:R基不同)

总结得出:由于R基的不同,构成了氨基酸的种类不同,在生物体中组成的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介绍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概念,在人体内有的氨基酸是没有办法在人体细胞内合成的,如赖氨酸、色氨酸等,但是它又是构成蛋白质必不缺少的,所以要对这类没法合成的氨基酸(必需氨基酸)要有一定量的补充,这样才能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 第四,氨基酸形成蛋白质过程。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只有20种,但是蛋白质的种类成千上万,那么氨基酸是怎样形成蛋白质的呢?

同样利用学生的动作模拟过程(或使用Flash课件)帮助学生进行学习。 提问:我们的左右手分别代表什么? 参考:一个是氨基,一个是羧基。

要求四位同学分别代表P20的四种氨基酸。准备三条有水的湿巾,要求学生相互握手的那一只手拿着,当一个学生手握着他的手,用力将纸巾中的水挤出,表示脱水过程。 提问:反应过程有什么产生?原来的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形成了什么? 参考:水、肽键。

提问:什么是二肽呢?三肽、多肽、肽链呢?

7个同学手拉手形成一个多肽链,脱去多少水分子呢? 12个同学拉手形成一个多肽链,脱去多少水分子呢? 要求同学们总结归纳出P22的旁栏思考题。 参考:n-1,n-1,n-m。

水分子数量=肽键数目=氨基酸数目-肽链数目。 通过现象直观的模拟,学生非常容易掌握计算方法和规律。 顺便提出一个更高的思考题:如果n个氨基酸形成了一个环状的分子,脱去多少个水分子,形成多少个肽键呢?

结合学案上的练习,分析两个例题。 第五,蛋白质的功能。

根据我们学习生物学的经验可知道:生物的结构决定功能。再要求刚才的那四个同学上台组合多肽链。以不同位置组合,就会形成很多种多肽链,进而形成很多种蛋白质。得出结论: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虽然只有20种,但是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数量、种类以及排列顺序不同,就可以构成各种不同的蛋白质;每一种蛋白质都有其特定的功能,所以蛋白质具有多样性,其功能也具有多样性。

,由学生对照教材,进行总结。举例说明蛋白质具体哪些功能? 第六,总结。

蛋白质是细胞和生物体中重要的有机化合物,是一切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多样性是形形色色生物和绚丽多彩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可以由学生总结) 第七,课堂小结

总结这一节中主要的知识点 第八,教学评价。

由于只有一节课时间,课堂上对重点、难点知识的解析还不能做到举一反三的深度,因此尽管学生课堂反应热烈,对知识点的接受程度也达到了预期的要求,但在做课后练习时,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所以传统的讲练结合还是要结合起来运用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为此本节内容需要2课时来完成。

六、说作业设计

我印发了本节课的学案。学案既包括主干知识的网络图,也包括基础题和一般提升题。学生可以进一步巩固知识点。

七、说板书(略) 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八、说教学反思

必修二第七章生物进化范文第5篇

3.? 使用高倍镜观察几种细胞,比较不同细胞的异同点。

4.? 认同细胞学说的建立是一个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讨论技术进步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重点]: 1.? 使用高倍镜观察几种细胞,比较不同细胞的异同点。 2.? 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难点]: 1.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和联系。

[知识结构]: 一.观察细胞

1.显微镜的结构[来源:] 2.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①取镜与安放:右手握镜臂,左手拖镜座。把显微镜放 在实验台的前方稍偏左。 ②对光:a.转动转换器,使低倍镜对准通光孔。

b.选一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过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能看到白亮的视野。

③低倍镜观察:a.把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b.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此时实验者的眼睛应当看物镜镜头与标本之间,以免物镜与标本相撞)。

c.左眼看目镜内,同时反向缓缓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直到看到物像为止,再稍稍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 更加清晰。

④高倍镜观察:a.移动装片,在低倍镜下使需要放大观察的部分移到视野中央。b.转动转换器,移走低倍镜。 c.缓缓调节细准焦螺旋 ,使物像清晰。 d.调节光圈,使视野亮度适宜。

3.实验: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来源:学_科_网] 结论:细胞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 二.原核细胞 和真核细胞 1.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表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教学目标分析(结合课程标准说明本节课学习完成后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一是ATP是学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基础知识,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本册教材乃至高中生物学习阶段的重点内容,二是ATP知识点又比较抽象;从生物知识课标以及学生的学习基础与思维能力角度分析,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是ATP的结构和生理功能以及形成途径与去路,首先了解ATP的直接供能作用,继而介绍ATP的结构和生理功能,理解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在此基础之上理解本节课的重点知识ATP的形成途径与去路,解决本节课的难点:ATP和ADP的相互转化过程中的能量来源和去路即细胞的能量“通货”作用。 知识目标: 了解ATP的作用:直接供能物质。

理解ATP的结构简式和分解供能过程。[来源:学_科_网] 理解生物体内ATP的含量和形成途径。 理解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能力目标: 观察萤火虫发光现象、对照实验探究和讨论发光器发光的能量物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实践能力。

通过本节课安排的5个讨论,培养小组内学生之间信息交流的能力。

通过阅读教材、资料分析、动画列表和3次课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应用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列表分析ATP与ADP的动态平衡,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生态观,即总能源来自于光能

学习者特征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描述): 高一学生与初中阶段相比,学习能力有所提升,尤其是思维形式逐渐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转变,也就是理解能力与初中阶段相比提高了,学生学习心理的稳定性成熟了许多,学习的目的性明确,学习态度较稳定,因此学习行为 与自觉性等习惯加强了许多,就本节课而言,之前学生学习了能量物质糖类和核酸的组成和功能,在初中又接触到生物能量活..

第三章第三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伞藻嫁接实验,学生能够得出帽形形成与假根有关 通过伞藻的核移植实验,学生能够得出帽形受细胞核控制 通过实验探索,学生能够得出细胞核的功能

通过细胞核结构的学习,学生能够说出细胞核的组成部分以及其功能 【技能目标】

通过小组讨论,尝试与同学进行交流,形成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通过讨论、分析实验,形成实验设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参与实验设计过程,形成探索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通过小组交流,体验合作交流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 伞藻的嫁接、伞藻的核移植实验

三、教学难点: 细胞核的功能

四、教学方法和媒体: 教学方法:讲授法 读书指导法 直观演示法 讨论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模型

五、教学过程 时间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思路 3Min

一、导入

1996年,克隆羊多利在英国诞生。那么,同学们还记得在初中学过的多利的诞生过程吗?老师跟同学们一起来回忆一下第一步是从A羊中取出乳腺细胞,然后取出细胞核。第二步从B羊中取出卵细胞,然后去除 细胞核。第三步通过核移植,融合之后在体外培养一段时间并移植到C羊当中。这样就产生了克隆羊多利,那么多利长得像那一只羊呢?为什么呢?因为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A羊提供了细胞核。那么,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细胞核还有什么功能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遗传物质的控制 中心——细胞核》 回忆克隆羊多利的产生过程,积极思考与细胞核的关系

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克隆羊多利的产生过程,引发学生对细胞核功能的思考

二、实验

为了研究细胞核的功能,科学家做了大量的实验,首先以伞藻为实验材料,首先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伞藻,伞藻有三部分组成:伞帽、伞...

第2节 细胞的分化

引言: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真核细胞主要是经过有丝分裂产生的。有丝分裂的意义是什么?经过有丝分裂,新增加的子细胞与原来细胞是一样的吗?(形态结构和遗传物质都完全相同)

我们个体发育的起点是什么? 一个受精卵只通过分裂就能完成个体发育吗?(参见P8相关信息)

多细胞生物体发育的过程是除了通过细胞分裂增加数目外,还需要增加细胞的种类。生物体不同类型的细胞是怎样形成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板书:第2节 (细胞的生命历程之)细胞的分化 设问:①什么是细胞分化?分化的过程和结果如何? 板书:

一、细胞分化

师:以人的受精卵发育过程为例,绘制简图讲授分化过程和结果。

小结:细胞分化的结果形成了不同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细胞,从而构成生物体不同的组织、器官乃至系统,从而成为一个完整的新个体。因此,受精卵发育成一个个体过程中,主要是通过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来实现的。

设问:细胞分化是人类细胞特有的吗?指导学生观察P118图6-9。 提问:你能举出一些细胞分化的实例吗? 生:根尖的分生区细胞不断的分裂、分化,形成成熟区的输导组织细胞、薄壁组织细胞、根毛细胞等。

生:骨髓中造血干细胞能够通过增殖和分化,产生不同种类的血细胞…… 说一说: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什么是细胞分化吗? 1.定义:一个或一种细胞产生形态、结构和功能差异的后代 提问:你能举出一些细胞分化的实例吗? 生:根尖的分生区细胞不断的分裂、分化,形成成熟区的输导组织细胞、薄壁组织细胞、根毛细胞等。

生:骨髓中造血干细胞能够通过增殖和分化,产生不同种类的血细胞…… 思考以下问题,引出细胞分化的特点。 ①成熟个体中是否存在分裂分化的细胞? 学生举例:造血干细胞

师:细胞分化发生于整个生命进程中。 ②为什么概念中强调在个体发育的过程中呢? 分析:由于胚...[来自e网通客户

3节细胞的衰老与凋亡

教学过程

教师用网页展示这节课要讨论的问题。如下:[来源:学,科,网Z,X,X,K] 1.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有什么关系? 2.细胞衰老有什么特征? 3.细胞衰老的原因是什么? 4.细胞凋亡的含义是什么? 5.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有什么区别? 6.细胞衰老与人类健康有什么关系? 7.如何预防人体衰老? 8.社会老龄化的相关问题? 由于时间关系, 每组分配两个问题开始头脑风暴,并把过程记录下来,告诉学生每个人都要发表自己的看法,大家都是平等的,不分彼此。主持人作好组织,噪 声控制员控制噪声,记录员作好过程的记录。教师为了把握学生头脑风暴的情况,可以分时间参与到各组学生的头脑风暴的过程里面。

二十分钟以后,把每一组经过头脑风暴的结果张贴出来,由每一组的主持人发表本组讨论的结果,时间3分钟。 第一组: 1.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有什么关系? 答:单细胞生物,细胞衰老或死亡就是个体的衰老或死亡;多细胞生物,体内的细胞总是在不断更新。也就是说,多细胞生物的细胞每时每刻都有细胞在衰老、死亡,同时又有新增的细胞来补充它们。因此多细胞生物的细胞衰老、死亡与个体的衰老死亡不是一回事。 2.细胞衰 老有什么特征? 答: 细胞衰老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使细胞萎缩,体积缩小。(2)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体固缩;溶酶体数目增加和体积增大,内质网排列无序。(3)多种酶活性降低。(4)细胞内色素积累。(5)呼吸速率减慢。(6)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鼓掌表扬) 第二组: 3.细胞衰老的原因是什么? 答:细胞衰老的原因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说法,它是当今科学家研究的热门问 题。我们组的同学比较接受自由基学说:自由基是一类瞬时形成 的含不成对电子的原子或功能基团,表现出高度的反应活泼性,普遍存在于生物系统。在生命活动中,自由基...[来自e网通客户端 《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一、教学分析 1.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在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浙科版)第1章。在前面细胞基本结构的基础上, 通过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细胞膜选择透过性的特点 ,为后面细胞膜结构模型以及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学习做好知识铺垫。这是一个探究性实验,重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并且通过半透膜的渗透实验了解了渗透的原理,具备比较好的基础。学生接触探究实验不多,因此探究的思维需要锻炼。本班学生课堂气氛活跃,动手能力比较强,因此可以把重点放在实验设计的讲解和现象的分析上。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阐明植物细胞失水和吸水的原理;能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2. 能力目标:尝试提出问题和做出假设;完成制片和显微镜观察等相关实验操作。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培养良好的探究性学习思维。

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理解实验设计。 2. 教学难点:实验的设计。

四、教学准备 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 实验步骤

1)制作洋葱外表皮的临时装片,低倍镜观察

2)从盖玻片的一侧滴入30%蔗糖溶液,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注意重复3-4次,观察。

3)从盖玻片的一侧滴入清水,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注意重复几次,观察。

五、教学过程

第1节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二 酶的特性

【教学目标】【学点1】酶具有高效性

【学点2】酶具有专一性【学点3】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PH值等条件 【知识梳理】【学点1】酶具有高效性

回顾“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的实验结论:氯化铁中的Fe3+和新鲜肝脏中的过氧化氢酶都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但是过氧化氢酶比Fe3+的催化效率高得多。 酶的催化效率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 【学点2】酶具有专一性

1、 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化合物或一类化合物的反应。 如淀粉酶只能催化分解淀粉,而不能催化蔗糖、纤维素等水解。 蛋白酶只能水解蛋白质为多肽,而肽酶能将多肽链水解成氨基酸。

2、 细胞内,酶的种类多种多样,互补干扰各自的化学反应。

3、 常见的酶

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成麦芽糖; 麦芽糖酶:催化麦芽糖水解成葡萄糖

蔗糖酶:催化蔗糖水解成葡萄糖+果糖; 脂肪酶:催化脂肪水解成 3脂肪酸+甘油 蛋白酶:催化蛋白质水解成多肽; 肽酶:催化多肽水解成氨基酸 过氧化氢酶:催化过氧化氢成水+氧气 【典型例题】

正文统【学点3】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PH值等条件

1、过酸、过碱、高温都会破坏酶分子空间结构,导致酶失活,且不可逆。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是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1中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在学习了生物的物质基础和细胞的种类的基础上进行的,为以后的细胞器、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以及生物膜系统等内容做铺垫,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是生物学中十分重要的内容。 学情分析

学习者是高中一年级学生,对于细胞膜这部分内容初中有一定的基础。这个阶段的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课堂上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不断思考,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联系生活实际,利用类比推理等方法,帮助学生识记和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简述细胞膜的成分和掌握细胞膜的功能;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2)通过观察、分析所给材料,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学生能够认同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1)?? 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

(2)?? 细胞膜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2.?? 教学难点

(1)?? 用哺乳动物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2)?? 细胞膜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课前准备:安排学生预习教材40页到43页,并完成学案。 教学过程 [导入本章] ?? 第二章我们学习组成细胞的化合物,组成细胞的化合物有哪些呢?水,无机盐,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等等(学生回答),如果将这些物质按照它们在细胞中的比例放在一个试管中,能组装成成一个细胞吗?为什么? ???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章——细...[来自e网通客户端

3.2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举例说出集中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2、简述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技能方面

1、制作临时装片,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讨论细胞中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部分与整体的统一性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阐明渗透作用的概念和条件; 2.说明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3.说明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过程和方法: 1.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2.能够进行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 3.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参与小组合作与交流,养成合作,自主和探究学习的习惯;

2.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学生获得质疑、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二、教学重点 1.渗透作用的条件;

2.探究实验中如何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 3.探究实验中怎样进行实验设计。

三、教学难点

1.探究实验中如何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

2.如何设计实验过程(材料、实验用具、试剂的选择、实验现象的预测等)。

四、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五、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点拨法、类比教学法

六、课前准备: 1.准备演示实验的器材、材料 2.课前分组? 3.flash课件 4.导学案

七、教学过程: 导入: 展示糖拌黄瓜片实物,大家观察到有水渗出的现象,设疑:水是从哪里来?为什么会有水分渗出? 这节课,我们以水分子为实例来探讨物质的跨膜运输(引出本节课题)

新课学习:

一、渗透作用(合作学习)

过渡:那么水分子跨膜运输的原理是什么呢?(从现象到原理,引入渗透装置。)

(一)教师出示已经安装好的渗透装置,介绍装置的构成和半透膜性质,学生说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然后小组合作通过思考下面的问题进行讨论:为什么漏斗内的液面会上升? 思考题: ①渗透作用进行时,蔗糖分子和半透膜两侧的水分子是否都透过半透膜吗? ②在单位时间内,由烧杯通过半透膜渗入漏斗的水分子数量多,还是由漏斗通过半透膜渗出烧杯的水分子数量多? ③水分子总体的扩散方向是怎样的? 小组代表说出他们...[来自e网通客户端]

第四章第3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教学目标

1.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2.进行图表数据的解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2.教学难点 主动运输。 三.过程与方法

1.进行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2.进行图表数据的解读。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参与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成果。

2.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反映了细胞膜的功能,这是在细胞膜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学习,树立生物膜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五.学情分析

第3节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一、 教学目标

1.说出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2.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3.说明细胞呼吸的原理,并探讨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4.进行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

二、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 2.教学难点

(1)细胞呼吸的原理和本质。 (2)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

三、教学方法

探究法、讲述法、实验法

四、课时安排 2

五、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提示。

1.两者的共同点是:都是物质的氧化分解过程;都能产生二氧化碳等产物,并且都释放出能量。

2.不能。否则,组成细胞的化合物会迅速而彻底地氧化分解,能量会迅速地全部释放出来,细胞的基本结构也就会遭到彻底的破坏。

3.在无氧条件下,细胞能够通过无氧呼吸来释放能量。但是,无氧呼吸比有氧呼吸释放的能量要少许多。

〖问题〗以“本节聚焦”发问,引起学生的思考注意。

〖板书〗细胞呼吸: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户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产生ATP的过程。

一、细胞呼吸的方式

〖探究〗“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学生思考探究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重铬酸钾可以检测有无酒精存在。这一原理可以用来检测汽车司机是否喝了酒。具体做法是:让司机呼出的气体直接接触到载有用硫酸处理过的重铬酸钾或三氧化铬的硅胶(两者均为橙色),如果呼出的气体中含有酒精,重铬酸钾或三氧化铬就会变成灰绿色的硫酸铬。

〖板书〗(通过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只做到细胞呼吸的方式有:) ㈠有氧呼吸 ㈡无氧呼吸 〖板书〗㈠有氧呼吸

〖讲述〗结合课本图5-9来讲述有氧呼吸的全过程。(适当可补充一些方程式) 有氧呼吸使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是生物体高效率地获取能量的反应过程。其反应过程包含许...[来自e网通客户端] 必修一6.1细胞增殖

一、基础知识学习

【学点1】细胞不能无限长大

1.细胞体积越大,需要的营养物质越多,需要排出的代谢废物也越多,物质的输入和输出会遇到困难。 2. 细胞体积越大,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物质运输效率就越低。 细胞的表面积和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主要原因)

3.细胞核中DNA相对稳定,而细胞体积的太大,细胞核的“负担”就会过重。

4、生物的生长的基础:①细胞生长→体积增大②细胞增殖→数目增加

5、细胞的增殖意义:①单细胞生物,细胞增殖就是生物的繁殖。②多细胞生物,通过细胞增殖而生长、发育。

6、细胞增殖方式和两大过程:细胞以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包括物质准备和细胞分裂整个连续过程。

7、真核细胞三种分裂方式: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都是体细胞,减数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是有性的生殖细胞。 〖总结〗细胞的 影响物质运输效率,限制细胞不能无限长大。 细胞增殖是重要的细胞生命活动,是生物体 、 、 、 的基础。 真核细胞三种分裂方式: 分裂、 分裂、 分裂。 〖学点1学习情况检测〗

1.大小不同的干泥球同时浸入水中,最先被浸透的泥球是 A.大泥球 B.小泥球 C.大小泥球同时浸透 D.不能确定

2.下列 有关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细胞表面积和体积的比例有关 B. 胞核的大小是有一定限度的 C. 细胞体积过大不利于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流 D. 细胞的体积与细胞核无关

第2节 细胞的分化

引言: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真核细胞主要是经过有丝分裂产生的。有丝分裂的意义是什么?经过有丝分裂,新增加的子细胞与原来细胞是一样的吗?(形态结构和遗传物质都完全相同)

我们个体发育的起点是什么? 一个受精卵只通过分裂就能完成个体发育吗?(参见P8相关信息)

多细胞生物体发育的过程是除了通过细胞分裂增加数目外,还需要增加细胞的种类。生物体不同类型的细胞是怎样形成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板书:第2节 (细胞的生命历程之)细胞的分化 设问:①什么是细胞分化?分化的过程和结果如何?

板书:

一、细胞分化

师:以人的受精卵发育过程为例,绘制简图讲授分化过程和结果。

小结:细胞分化的结果形成了不同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细胞,从而构成生物体不同的组织、器官乃至系统,从而成为一个完整的新个体。因此,受精卵发育成一个个体过程中,主要是通过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来实现的。

设问:细胞分化是人类细胞特有的吗?指导学生观察P118图6-9。 提问:你能举出一些细胞分化的实例吗? 生:根尖的分生区细胞不断的分裂、分化,形成成熟区的输导组织细胞、薄壁组织细胞、根毛细胞等。

生:骨髓中造血干细胞能够通过增殖和分化,产生不同种类的血细胞…… 说一说: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什么是细胞分化吗? 1.定义:一个或一种细胞产生形态、结构和功能差异的后代 提问:你能举出一些细胞分化的实例吗? 生:根尖的分生区细胞不断的分裂、分化,形成成熟区的输导组织细胞、薄壁组织细胞、根毛细胞等。

生:骨髓中造血干细胞能够通过增殖和分化,产生不同种类的血细胞…… 思考以下问题,引出细胞分化的特点。 ①成熟个体中是否存在分裂分化的细胞? 学生举例:造血干细胞

师:细胞分化发生于整个生命进程中。 ②为什么概念中强调在个体发育的过程中呢?

3节细胞的衰老与凋亡 教学过程

教师用网页展示这节课要讨论的问题。 1.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有什么关系? 2.细胞衰老有什么特征? 3.细胞衰老的原因是什么? 4.细胞凋亡的含义是什么? 5.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有什么区别? 6.细胞衰老与人类健康有什么关系? 7.如何预防人体衰老? 8.社会老龄化的相关问题? 由于时间关系, 每组分配两个问题开始头脑风暴,并把过程记录下来,告诉学生每个人都要发表自己的看法,大家都是平等的,不分彼此。主持人作好组织,噪 声控制员控制噪声,记录员作好过程的记录。教师为了把握学生头脑风暴的情况,可以分时间参与到各组学生的头脑风暴的过程里面。

二十分钟以后,把每一组经过头脑风暴的结果张贴出来,由每一组的主持人发表本组讨论的结果,时间3分钟。 第一组: 1.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有什么关系? 答:单细胞生物,细胞衰老或死亡就是个体的衰老或死亡;多细胞生物,体内的细胞总是在不断更新。也就是说,多细胞生物的细胞每时每刻都有细胞在衰老、死亡,同时又有新增的细胞来补充它们。因此多细胞生物的细胞衰老、死亡与个体的衰老死亡不是一回事。 2.细胞衰 老有什么特征? 答: 细胞衰老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使细胞萎缩,体积缩小。(2)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体固缩;溶酶体数目增加和体积增大,内质网排列无序。(3)多种酶活性降低。(4)细胞内色素积累。(5)呼吸速率减慢。(6)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鼓掌表扬) 第二组: 3.细胞衰老的原因是什么? 答:细胞衰老的原因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说法,它是当今科学家研究的热门问 题。我们组的同学比较接受自由基学说:自由基是一类瞬时形成 的含不成对电子的原子或功能基团,表现出高度的反应活泼性,普遍存在于生物系统。在生命活动中,自由基...

第4节 细胞的癌变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说出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和致癌因子。 能力目标讨论恶性肿瘤的防治选择健康的生活。 情感目标让学生辩证的认识癌症。 教学重点1.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2.致癌因子。

教学难点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区别。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引入及癌细胞的特征 提问学生,设置情景:如果你被告知患有癌症,你会怎么想,怎么做?你在媒体上看到哪里物质、行为具有致癌/诱癌作用,你会怎么做呢?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应变由人们对癌症的恐惧,设问:什么是癌症呢?讲述癌细胞的概念、主要特征。展示一些癌细胞的图片,与正常细胞进行比较。 进入情境,回答问题

(二)致癌因子 先让学生列举自己了解的致癌物质,再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归纳,致癌因子的种类。补充遗传因素,遗传因素也是在外部条件诱发下产生癌细胞的。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相互作用,适当补充癌症发展的过程。 根据生活经验,列举致癌物质

必修二第七章生物进化范文第6篇

必修本

第37课时 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金湖中学 沈德邻

知识精华

染色体组型:概念、染色体分类 性别决定:概念、类型、过程 伴性遗传:

概念: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与性别相联系的遗传方式类型:患者基因型:XbXbI(患病的女性),XbY(患病的男性)隐性致病基因及其等位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男 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伴X隐性遗传遗传特点象往往有隔代交叉遗传现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患病血管瘤、果蝇的白眼、女娄菜的狭披针形叶实例:色盲、血友病、患者基因型:XAXA、XAXa(患病的女性),XAY(患病的男性)显性的致病基因及其等位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伴X显性遗传遗传特点具有世代连续性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一定患病 颤实例:抗VD佝偻病、钟摆型眼球震患者基因型:XYM(Y染色体上的基因无等位基因,所以也无显隐性之分)伴Y遗传遗传特点:患者全为男性且“父子孙”实例:外耳道多毛症题例领悟

例题:一位遗传学家在研究甲、乙、丙三只果蝇的两对相性状的遗传现象时,发现三只果蝇的基因型分别是:EFf(甲)、EeFf(乙)、eFf(丙)。(1)这两对基因分别在哪类染色体上?_______。(2)三只果蝇中,属于雄性的是________。(3)甲果蝇形成的配子及比例可表示为______,乙果蝇形成的配子及比例可表示为_______。

解析: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雌性个体(XX)上成对存在,在雄性个体(XY)上成单存在。从题意可知,甲中的E基因成单存在,说明E、e基因均位于X染色体上,且可推甲、丙只含有一条X染色体,故两者均为雄性果蝇,乙含有两条X染色体,为雌性果蝇。F、f基因在两性果蝇中均成对存在,说明它们位于常染色体上。

1 生物必修

高中生物必修二

答案:(1)E与e基因存在于X染色体上,F和f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2)甲、丙 (3)1FX:1fX:1FY:1fY 1FX:1FX:1fX:1fX

自我评价

一、选择题

1、人体与性别决定有关的X、Y性染色体同时存在于 ( ) A、卵细胞 B、精子 C、极体 D、体细胞

2、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生下一个既是白化病又是色盲的男孩,那么这对夫妇的基因型分别是 ( ) A、AaXY和AaXX B、AAXY和AaXX C、AAXY和AAXX D、AAXY和AAXX

3、将基因型AaXX的个体与基因型为AaXY的个体杂交,其子代的基因型有 ( ) A、4种 B、8种 C、9种 D、12种

4、某种牛基因型AA的个体是红褐色,aa的个体是红色,基因型Aa的公牛是红褐Bb

BBBb

B

BBBBb

B

B

E

E

E

e

e

e色,母牛则是红色。现有一头红褐色母牛生了2头红色小牛,这2头小牛的性别是 ( ) A、全为公牛 B、全为母牛

C、一公一母 D、无法确定

5、人类白化病和血友病都是隐性遗传病,一个患白化病的女性(其父患血友病)与一个不患血友病的男性(其母是白化病)婚配,预期在他们的儿女中两病兼发患者的几率是 ( ) A、1/2 B、1/3 C、1/4 D、1/8

6、雄蛙和雌蛙的性染色体组成分别为XY和XX,假定一只正常的XX蝌蚪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变成了一只能生育的雄蛙,用此雄蛙和正常雌蛙交配(抱对),其子代中的雌蛙和雄蛙的比例是 ( ) A、1:1 B、2:1 C、3:1 D、1:0

二、简答题

7、某种雌雄异株的植物有宽叶和狭叶两种类型,宽叶由显性基因B控制,狭叶由隐性基因b控制,B和b均位于X染色体上。基因b使雄配子致死。请回答:

(1) 若后代全为宽叶雄株个体,则其亲本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

2 生物必修

高中生物必修二

(2) 若后代全为宽叶,雌、雄株各半时,则其亲本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 (3) 若后代全为雄株,宽叶和狭叶个体各半时,则其亲本基因型为________。 (4) 若后代性比为1:1,宽叶个体占3/4,则其亲本基因型为___________。

自我评价答案:

1、D

2、A

3、D

47、(1)XBXB、XbY (2)X

、B

5、D

6、D

BXB、XBY (3)XBXb、XbY (4)X生物必修

上一篇:表示走哪看说的词语有范文下一篇:不忘初心担当作为党课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