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地球和月球范文

2024-02-19

第七章地球和月球范文第1篇

1.了解太阳能量的来源,理解太阳是地球的主要能量源;

2.了解太阳活动(主要是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3.理解月相变化的规律。

二、能力目标

1.能通过阅读太阳黑子与降水量的相关图分析太阳黑子变化的周期及太阳黑子对降水的影响。

2.能通过展示的图片理解太阳活动增强时会使地球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干扰及产生磁暴现象的原因。

3.能通过计算机的演示分析月相产生的原因和规律。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科学的宇宙观,和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关于太阳辐射的教学建议

太阳辐射这部分内容属于常识性的介绍,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太阳对地球的重要性。除了让学生看教材的两张图,了解太阳常数的概念,以及由于纬度、地形和气象条件的不同,太阳辐射在地球上分布不均外,这里介绍一个小实验可以让学生更生动的了解太阳辐射。

实验是这样的:拿两个瓶子,一个涂成白色,一个涂成黑色,在瓶口各套一个小气球,气球没有充气。注意密封性要好。放在太阳下照射,观察结果。容易看到,白色瓶子上的气球没有太大变化,而黑色瓶子的气球开始膨胀。通过实验比较清楚地看到:黑色的瓶子更容易吸收太阳辐射。从而让学生明白太阳辐射的能量巨大,对地球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关于月相的教学建议

由于本节主要是要讲太阳、地球、月球三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和原教材相比,新的教材将月相这部分内容作为了必讲内容。关于月相,重点有三个:

一、要说明月相的成因。

月相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相对位置在发生改变。地球在绕太阳公转,月球绕地球公转,如果同时考虑两者地球和月球的运动,学生很容易被弄得摸不着头脑。其实,由于空间两点是决定一条直线,地球虽绕太阳一周,而地球和太阳总是能连成一条直线。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让地球和太阳的位置不动,而仅仅考虑月球的公转。

我们可以从地球、太阳、月球成直线开始考虑(注意,严格地讲大部分时间它们不在一条直线上,否则,每个月都会发生月食和日食了),月球绕地球一周回到相对位置继续成直线,所需要的时间是一个朔望月的时间(29.53天),而不时恒星月(月球真正的公转周期27.32天)的时间。月相形状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月球是不发光的,只能反射太阳光。月球总是半个球发光,半个球不发光。而观测者的角度不同,发光的部分对于观测者来说就有了不同的形状。

二、观测不同月相的时间

对于几个重要的位置(新月、上弦月、满月、下限月)的月相,应该是什么时候观测呢?关于这个问题,重点在于掌握地球的运动规律。对于某一个月相而言,地球上总是只有半个地球的地方才能看到月相。当然,也只有半个地球能看到太阳。初一新月的时候,太阳和月球是一起在东方升起,西方落下,而每隔一天,月球就相对于太阳向东边移动12°,这样,整个朔望月周期内,每一天能看到月相的时间和日出日落的时间才有了变化。有一点必需强调,不论太阳还是月亮,对于地球上的观察者来说,都是东升西落的(因为地球的自转),白天并不是没有月亮,只不过由于太阳光太强,月亮根本显现不出来。

三、关于月相的方位

教材中提到了观察者观测不同月相的时间不同,观看的方位也不一样。既然新月时月球和太阳是同升同落,那么随着月球的东移,月相出现在天空的方位也是逐渐远离太阳落下的方位。教师在介绍这部分内容时,最好能借助多媒体软件。如果条件不允许,也应该尽量使用教具(如地球仪、三球仪)等。

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

【教学重点】①知道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②知道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教学手段】多媒体资料库 【教学过程】

(引课)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有哪些方面?

(板书)

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的概念

2.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多媒体资料展示,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7图1。5)通过资料、地图及同学日常生活经验说明太阳辐射在哪些方面对地球产生影响?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7图1。6)太阳外部大气结构由几部分组成?

(板书)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外部大气结构:由内到外,光球层——色球层——日冕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查找资料、阅读教材p7—8相关图像思考解答)太阳大气各层中,有哪些太阳活动?其表现形式?其活动周期有多长?这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有什么?

(板书)2.太阳活动及主要类型

①太阳活动

②主要类型

黑子——发生在光球层,周期11年,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耀斑——发生在色球层,周期11年,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3.对地球的影响:干扰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讯中断;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磁暴”;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三、月相及其变化

1.月相变化的周期规律

(引导学生利用多媒体资料库和教材中相关图像,思考讨论)为什么有月相的变化?月相变化的周期有多长?不同时间应在天空的什么方位观测到哪种月相?教材p9图1.10和p10图1.11两副图像应该如何判读?月相的变化对地球有什么意义?

(教师总结)月相变化是由于地球、太阳、月球三者之间的运动关系产生的,教材p9图1.10阅读时应注意观测者是站在图像中心,因此上弦月时,是观测者右边的月面明亮,下弦月时,是观测者左边的月面明亮。教材p10图1.11阅读时,应注意,观测者位于北半球,月球在南部天空,观测时间和方位:上图是以太阳落山时,不同时间的月相和所在天空的方位,此图表现的是上半个月的月相状况;下图是以太阳升起时,不同时间的月相和所在天空的方位,此图表现的时下半个月的月相状况。

(板书)2.月相变化对地球的意义

【设计思想】本节教材主要由两个重点知识,一个是太阳辐射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另一个是太阳活动类型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对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注意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难点知识是月相的变化,通过多媒体手段的辅助,创建学生的学习过程,完成由形象思维想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

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的概念

2.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外部大气结构

由内到外:光球层——色球层——日冕

2.太阳活动及其主要类型

①太阳活动的概念

②主要类型

黑子——发生在光球层,周期11年,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耀斑——发生在色球层,周期11年,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3.对地球的影响

干扰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讯中断

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磁暴”

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三、月相及其变化

1.月相变化的周期规律

2.月相变化对地球的意义

探究日食和月食发生的规律 【活动目的】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本内容要求有较高的空间想像能力。

(3)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日食和月食的形成规律有严格的科学数据可参考。对高中学生而言,这种活动有利于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活动中来。

(4)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及运用计算机展示探究成果的能力。 【活动步骤】

(1)布置资料搜集任务:通过因特网或《天文爱好者手册》,查阅和日食月食相关的资料。

(2)课内成果演示:要求学生掌握了基本原理后,将自己搜集的资料制作成可演示的多媒体课件(如ppt格式的文件)。注意,应该将学生分组制作。比如日食月食发生的基本原理,日食月食的种类,日食月食出现的规律和周期等。若没有条件,可以让各组派代表上讲台演说。并安排一定时间让听众学生提出相关问题,让演示者回答)。注意:所有这些问题,都应该有比较准确的数字来说明。应尽可能用相关的图片(或者自己画的示意图)来说明问题。

第七章地球和月球范文第2篇

传说月亮,地球,太阳是有灵性的可以变化星球。像人们一样,月亮是一位漂亮的姑娘,内心是冰冷的冰块,冰是她的生命。地球是一个普通的男孩,内心是平静的水体,水是他的灵魂。太阳是一个有远大理想的男孩,内心拥有着浓浓的热火,火是他的精神。地球和太阳是好朋友。当时的太空是没有光亮的。

起初他们各自在太空中愉快的度过了像人们一样拥有的童年,少年。他们纷纷在太空中自由的翱翔。

直到有一天月亮姑娘在漆黑的太空中,无意中碰触了太阳。也许是太阳内心的狂热,温暖了月亮姑娘。月亮喜欢上了这种暖暖的感觉。太阳也被冰冷的月球激醒了头闹。他们开始彼此习惯,彼此的交融,彼此相爱。他们相爱了很久很久。终于有一天,月亮想看看太阳,并把这种想法告诉了太阳。太阳也想看看月亮。

太阳为了满足月亮,也为满足自己。于是就不断的寻找办法。终于有一天,太阳遇到了宇宙之神,宙斯。宙斯告诉了太阳有一种办法,可以让太阳看到月亮,但是需要太阳去很远很远的地方,太阳离那个地方越近,宇宙的光就越亮。但是去这个地方的路上,会使太阳的体积越来越小,直到消失。并且那个地方是个射线轨道,去了永远也不会回来。但是太阳决定要去那个地方,并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地球。于是便在月亮睡着的时候,变离开了,并让地球为她守候睡着的月亮。

最终,太阳飞快的飞向那个地方。于是宇宙便有了微弱的光亮,这种光亮很朦胧。太阳远远的看着月亮但是由于光亮太微弱,看不清楚。于是太阳又飞快的像那个方向飞去,直到看清楚月亮。这时太阳露出了笑容。但是自己去消失的几乎成为无形。月亮被太阳发出的光芒照亮了眼睛。于是便醒来。她眼前呈现的却是地球。但是他以为地球便是太阳。便去亲吻了一下地球,然后欢快地围着地球旋转,为了去看清楚地球。

也许这一吻,地球感触到了月亮的柔情。陪了月亮许久的地球便睁开眼睛。眼前呈现的月亮是那么的美丽。地球喜欢上了月亮。但是却心里明白月亮喜欢的是太阳。地球为了内心那份喜欢,不想欺骗月亮。于是地球不停的围绕着太阳,并指向太阳,给月亮解释:我不是太阳,那才是太阳。但是月亮,根本就看不到太阳,因为太阳已经几乎化为无形。所以月亮以为是地球因为害羞不愿意拥抱她。就不停的追寻着地球说:你就是太阳,你就是太阳。 于是便有了月亮围着地球转,地球围着太阳转的这种自然现象。

太阳形体的消失就是核聚变反应。太阳光就是核聚变反应发出的光芒。

至于太阳为什么经过了上亿年的聚变仍未消失,因为真正的爱情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 至于为什么太阳公公每天都面带笑容,因为它心中有爱。

至于某人问的,地球为什么是圆的,是因为地球想让那些为爱情走失或迷路的人重新相遇。不要像太阳和月亮永远不会再相见。这就是地球的故事,也是我的解释。

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类同纯属巧合。 愿天下有情人,忠诚眷属,不离不弃。

婷:

第七章地球和月球范文第3篇

(2012·利川一中测试)2012年世界湿地日主题:湿地与旅游。湿地主要是指沼泽、泥炭地、河流、湖泊、海岸带,以及人工水田、水库和池塘。读下图回答1~2题。

1.图中不全部为湿地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湿地的功能或用途应是(

) A.扩大耕地的后备资源

B.当地径流的调节系统 C.难以利用的淡水资源

D.扩建城区的理想用地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①为湖泊附近地区,②为水稻梯田,③为海洋,④为河流沿岸地区。在此基础上,结合题干中湿地的概念不包括海洋,或根据教材中海洋中只有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才是湿地,得到选项C符合题意。湿地中的水库、河流、湖泊、沼泽等对径流能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促使径流变得平稳,可减轻洪水的威胁,同时在枯水期又能提供较为充足的水源,湿地还能调节局部地区的空气湿度,使气候变得温和湿润,因此湿地具有强大的生态功能。为保护湿地,湿地不再作为扩大耕地的后备资源,也不是扩建城区的理想用地,故第2题的正确答案为B。

答案:1.C 2.B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具有水陆过渡性、系统脆弱性、功能多样性和结构复杂性的基本特征,具有巨大的生态功能,在生态安全体系中独具特色,被誉为“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据此回答3~4题。

3.从地理分布来看,湿地大多分布于(

)

A.内陆地区

B.陆海交界地带、江河入海口以及宽广平坦的三角洲平原

C.沙漠边缘

D.高纬度地区

4.广东省是我国湿地大省,其重点保护的湿地类型是(

) A.淡水湖

B.红树林海滩 C.水稻田

D.鱼塘

解析:第3题,陆海交界地带、江河入海口以及宽广平坦的三角洲平原通常有各种类型的湿地发育。第4题,红树林海滩是广东重要的湿地资源,在调节气候、维护生物的多样性方面作用巨大。

1 答案:3.B 4.B

(2012·潍坊模拟)读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分布示意图,回答5~6题。

5.鄱阳湖湿地是我国最重要的湿地之一,有关湿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湿地是重要的遗传基因库,对维持野生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B.大力开垦湿地,有利于扩大耕地面积,缓解人地矛盾

C.降解污染物,可使有毒物质降解和转化,使当地和下游区域受益

D.调蓄洪水,防止自然灾害

6.下图中反映人类活动围湖造田对湿地破坏后的气温曲线、流量曲线分别是(

)

A.甲和丙

B.乙和丁 C.甲和丁

D.乙和丙

解析:第5题,大力开垦湿地会导致湿地萎缩,生态恶化,加剧人地矛盾。第6题,湿地被破坏后,其生态功能会下降,调节气候能力会降低,温差会增大;湖泊调节径流能力降低,洪水期洪峰流量增大,枯水期径流流量偏低。

答案:5.B 6.B 7.(2012·杭州模拟)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中国两个湿地的分布区图。

材料2:A地区为我国的三江平原,位于我国中温带,由黑龙江等河流冲积而成的低平原,其中沼泽面积达11万平方千米。

材料3:B地区为若尔盖湿地(沼泽),是四川西北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处青藏高原东缘。区内为平坦状高原,平均海拔约3500米。

(1)与B沼泽相比,A沼泽成因在气候上的不同点是什么?

(2)分别说明近几十年来,破坏两个地区湿地生态环境的主要人类活动。除此以外,其他破坏湿地环境的人类活动还有哪些?

(3)以A地区为例,为该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合理化建议。

解析:A地区和B地区相比纬度高,导致平均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和凌汛形成沼泽。A地区为农耕区,B地区为畜牧区,虽然人类活动不同,却都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

2 环境问题,应该因地制宜,采取科学合理的活动方式,谋求人地的协调发展。

答案:(1)A地区气温低,蒸发微弱;底层冻土发育,阻碍地表水的下渗;河流凌汛,导致洪水蔓延。

(2)A过度开垦。B过度放牧。围湖造田、工程建设等。

(3)①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②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耕还湿地;③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经退化的湿地。

一、选择题

(2012·西安中学月考)2012年2月2日,是第十六届世界湿地日,其主题为“湿地与旅游”。据此回答1~2题。

1.健康湿地的生态功能包括(

) ①保护生物和遗传多样性 ②减缓径流和蓄洪防旱 ③调节区域气候 ④防风固沙,涵养水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和重要国际湿地,但近些年来面积不断萎缩,其主要原因包括(

) A.全球变暖导致湖水蒸发量急剧增加 B.围湖造田造成湖泊面积减小

C.大面积引入湖水灌溉导致入湖水量减少 D.跨流域调水造成湖泊面积减小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湿地的功能及湿地破坏的原因。湿地具有调节气候、调蓄水量、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而防风固沙、涵养水源,是森林的生态功能。青海湖是内陆湖,湖水为咸水,不可能围湖造田,也没有调水工程,其面积缩小的原因主要为入湖水量减少所致。

答案:1.A 2.C 3.我国湿地类型多样,下列关于我国湿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西北干旱地区湖泊具有调蓄洪峰的作用 B.湿地具有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的作用

C.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属于湿地自然保护区,被誉为“中华水塔” D.停止围垦三江平原是因为湿地的肥力不高,发展农业的潜力不大

解析:选C。内陆地区的湖泊一般不具有调蓄洪峰作用,湿地不具备防风固沙的功能,三江平原退耕还湿地的主要目的是保护生态环境。

(2012·龙岩一中月考)下图为我国两大淡水湖。据图回答4~6题。

4.甲湖面积比上个世纪缩小了近一半,其后果是(

) A.造成上游水土流失

B.导致湖滨土地沙漠化

3 C.对湘江调节能力减弱

D.对长江调节能力减弱

5.根据乙湖泊周边地区生活、生产的特点,应主要防治湖水(

) A.富营养化

B.毒素增加 C.酸度增加

D.碱度增加

6.乙湖泊周边地区城市众多,工农业发达,近年乙湖水质变差问题突出,治理乙湖的措施是(

) ①大面积退耕还湖,扩大湖泊面积 ②增加湖泊网箱养殖面积

③引水入湖,增大湖水的循环和流动

④发展低耗能、低耗资源、技术含量高的产业 ⑤建设污水处理厂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③④⑤

D.②③④

解析:由图的轮廓可知甲为洞庭湖、乙为太湖。第4题,洞庭湖萎缩直接造成对长江水的调蓄能力减弱。第5题,太湖周边地区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故主要问题是水体富营养化。第6题,引水入湖,可以增大湖水的循环和流动;发展低耗能、低耗资源、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建设污水处理厂,都可以减少污水的排放。

答案:4.D 5.A 6.C 7.关于湿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湿地就是过湿的土地 B.盐湖、盐沼是湿地

C.天然湖泊、河流是湿地,而水库不是湿地

D.青藏高原上的湿地具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作用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对湿地概念的理解。A项说法太片面;湿地包括淡水或咸水,天然的或人工的,故盐湖、盐沼是湿地;天然湖泊、河流、水库都是湿地;青藏高原湿地对涵养水源、调节全球气候变化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综合题 8.(2012·湛江高二质检)图甲是20世纪80年代洞庭湖示意图。图乙是洞庭湖1825~2006年间同水位湖面面积变化柱状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洞庭湖同水位湖面面积减小的主要原因是(双选)(

) A.湖区降水量减少

B.围湖造田 C.泥沙淤积

D.气候干旱

(2)洞庭湖是我国重要的湖泊湿地。洞庭湖面积的这种变化,将严重削弱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生态价值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经济价值。

(3)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保护需注意哪些问题?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学生对地理统计图的解读能力,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的理解,及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措施的应用能力。(1)洞庭湖同水位湖面面积变小, 4 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人为围湖造田,另一方面是上中游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在洞庭湖淤积。(2)湿地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是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主要生态价值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节径流、蓄洪防旱、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另外,湖泊湿地开发的经济价值也有很多,如作为供给水源、发展水产养殖、提供航运等。(3)此题设问若改为“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有哪些较为可行的方案、措施”则更利于学生把握答题重点,突出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针对洞庭湖水域面积缩减、沿岸工农业发展排污致使水体污染、水质恶化等问题,应坚持退田还湖,在长江中上游、洞庭湖周围地区做好植被保护、水土保持、污染防控等工作。

答案:(1)BC (2)调蓄洪水 保护生物多样性 调节气候等(任选两个) 供水(蓄水) 水产业 航运(任选两个) (3)退田还湖;搞好水土保持;防治污染。 9.读以下两幅区域图,完成下列要求。

(1)试分析图中乙地湿地的形成原因。

(2)请说明湿地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

解析:乙地为三江平原,有我国最大的沼泽区。由于该地纬度高,气温低,地表水蒸发弱;加之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冻土阻隔,水分下渗少。致使地表长期有积水。湿地是“地球之肾”,具有调节气候,保护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作用。

答案:(1)形成原因:气温低,地表水蒸发弱;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冻土阻隔,水分下渗少。故地面长期潮湿、积水。

(2)作用:调节气候、保护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 10.(案例探究题)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三江源是中国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平均海拔4000多米。三江源素有“中华水塔”美誉,它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河的发源地,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和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这一地区。近几十年来,由于天灾人祸等许多自然和人为因素,整个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已在明显恶化,形势日益严峻。目前“三江源”冰川、雪山逐年萎缩,众多江河、湖泊和湿地缩小、干涸。

材料2:三江源地区图。

材料3:2000年8月19日,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纪念碑正式落成揭碑,它标志着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正式成立。2005年1月,国务院批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计划投资75亿元,用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和建设,以保护和恢复生态功能、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实现牧民小康生活。

(1)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中的“三江”是指图中的(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三江源地区的湖泊湿地的最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目前“三江源”冰川、雪山逐年萎缩,众多江河、湖泊和湿地缩小、干涸的原因是什么?

(4)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主要是为了(

) A.该地区的整个生态系统 B.珍稀动物藏羚羊 C.珍贵中药材冬虫夏草 D.当地牧民的养殖业

解析:本题以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为背景,考查了湿地的环境效益、湿地减少的原因及湿地保护的措施。第(1)题,三江源中的“三江”指的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从图中的位置来看,①是怒江,②是澜沧江,③是长江源头金沙江,④是黄河。从而得知答案为D。第(2)题,考查湖泊湿地的作用,此处湖泊位于海拔较高的青藏高原上,河流的发源地,最主要的作用是生态作用,为三大河流的源地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动植物资源丰富,湿地起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变化,会对世界气候产生较大的影响,此处湿地具有调节气候的功能。第(3)题,目前湿地减少是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人为因素加剧了湿地退化过程。自然原因:全球变暖,使得蒸发量加大,地温升高,冰川、冻土层得不到水分回补,使得冰川回退。人为原因:主要是水源地周围植被的破坏,使其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水源补给河流的水量减少,河流断流、湖泊萎缩等。第(4)题,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保护整个地区的生态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

答案:(1)D (2)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3)自然原因:“温室效应”导致气候变暖,蒸发量加大,地温上升。

人为原因:(草场地区过度放牧,过度樵采等行为)使植被遭到破坏,使其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

上一篇:打击非法集资宣传范文下一篇:对简爱名著的赏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