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语缘分范文

2024-02-07

佛语缘分范文第1篇

2、心莫作放逸,圣法当勤学,如是无忧愁,心定入涅盘。

3、不见垢法可厌,不见净法可求,不见众生可度,不见盘可证,不作度众生心,不作不度众生心,是名最上乘。

4、依无住本,立一切法无住之本本乎无住,若能彻住则万法一如。

5、不离当处常湛然,亲切无过此语,觅则知君不可见,但于当处湛然,二边坐断使平稳。

6、一切恶莫作,当奉行诸善,自净其志意,是则诸佛教。

7、直了自心,无性无念,则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手执捉在足运奔。六根门头,无障无碍,六尘堆里,无染无杂。谓之无念行。

8、真心无相,不来不去,生时性亦不来,死时性亦不去,湛然圆寂,心境一如。

9、是心不必更求心,是佛何劳更觅佛,倘于言句上作露布,境物上生解会,则堕在骨董袋中。

10、若能自识本心,念念磨练;莫住者,即自见佛性也。

11、自性发时,业识来空。

12、一切众生心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13、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

14、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15、过去诸如来,只是明心底人。现在诸圣贤,亦是修心底人,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

16、心不迷,不堕生死。业不繁,不忧形质。爱不重,不入娑婆。念不起,不生业累。

17、佛不见身知是佛,若是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于生死。

18、不与万法为侣是什么人,回光自照看,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

19、信得心及,见得性彻于日用中无丝毫透漏,全世法即佛法,全佛法即世法,平等一如。

20、能悟自性无字真经,即一切经论皆成注脚矣。

21、一切中知一,一中知一切,是佛极至说。

22、悟心容易息心难,息得心缘到处闲。

23、竞利奔名何足跨,清闲独许野僧家,心田不长无明草,觉苑常开智慧花。

24、不识自心是真佛,不识自性是真法。欲求法而远推诸圣,欲求佛而不观己心。若言心外有佛,性外有法,坚执此情,欲求佛道者,纵经尘劫,修种种苦行,如蒸沙作饭,只益劳尔

25、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摄一月,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来合。

26、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27、佛法在日用处,吃茶吃饭处,语言相问处。

28、觅身无实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幻,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

29、譬如蜂采花,不坏色与香,但取其味去,比丘入聚然,不违戾他事,不观作不作,但自观身心,若正若不正。

30、现定见闻觉知是法,法离见闻觉知,非达法也。

31、不见他非我是,自然上敬下恭,佛法时时现前,烦恼尘尘解脱。

32、无念之念,生无生相,住无住相,异无异相,灭无灭相,非思虑计度所知,惟洞彻法源者,颇测齐彷佛,未易与缠情缚识者语也。

33、念佛无非念自心,自心是佛莫他寻。眼前林树并池沼,昼夜还能演法音。人人自己天真佛,昼夜六时常放光,别起眉毛观见得,何劳特地礼西方。

34、直了上无佛果可求,求无众生可化,是名为至佛地。

35、顿悟法门,以无念为宗,妄心不起为旨。以清净为体,以智为用。

36、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

37、自见性者一切业障刹那灭却。

38、嗟末法,恶时世,众生福薄难调制,去圣远兮邪见深,魔强法弱多恐害,闻说如来顿教门,恨不灭除令瓦碎。

39、不见一法即如来,方得名为观自在,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宿债。

40、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

41、却物为上逐物为下,此乃是学道省力工夫。

42、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43、若不修内行,唯只外求,希望获福,无有是处。

44、三世诸佛以自心为本师。

45、佛性本来是真如,不须再求真。

46、嗔心暴烈,不发则已,发则虽尽反以前所为,亦不暇顾及。

47、因迷而为众生。诸佛心是众生心,因悟而成诸佛。

48、一切善恶皆由自心,心外别求终无是处。

49、以一切觉故,当知菩萨,不重久习,不轻初学。

50、赵州:「佛之一字,我不喜闻,自性无名,心佛众生,皆是假名。」

51、欲得净土,但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52、佛本是自心作,那得向文字中求。

53、言若离相,言亦名解脱;默若着相,默即是系缚。

54、无量善事,菩提道业,因一事增,谓不放逸。

55、是身如电,年年不住。

56、看读佛经,当须见月忘指,不可依语生解。

57、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

58、傅大士偈云: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坐起镇相随,语默同居止,纤毫不相离,如身影相似,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

59、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若无生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

60、无心之心如恒河沙,诸佛菩萨释梵诸天步履而过,沙亦不喜。牛羊虫蚁践踏而行,沙亦不怒。珍宝馨香,沙亦不贪,粪尿臭秽,沙亦不恶。

61、马祖云:「悟自本性,一悟永悟,不复更迷,如日出时,不合于暗,智慧日出,不与烦恼暗俱,一心境界,妄想即除即是无生。法性本有,有不假修,禅不属坐,坐即有着,若见此理,真正合道,随缘度日,坐起相随,戒行增薰,积于善业,但能如是,何处不通。」

62、善恶莫思量,当处便出三界。

63、绿水无忧,因风皱面;青山不老,为雪白头。

64、万缘俱绝者,一切法性空,一切处无心。

65、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妄物。若知无佛复无心。始是真如法身佛。

66、净律净心,心即是佛,除此心王,更无别佛,欲求成佛,莫染一物。

67、一心有滞,诸法不同。

68、着力今生须了却,谁能累劫受余殃。

69、欲知佛境界,不假庄严修证而得。当净意根下,无始时来客尘烦恼之染,如虚空之宽旷,远离意识中诸取虚伪不实妄想,亦如虚空,则此无功用妙心,所向自然无滞碍矣。

70、证此(本性)之时,万象俱绝,恒沙妄念,一时顿尽,无边功德应时俱备。

71、佛祖奚以异于人,而所以异于人者,能自护心念耳。

72、做工夫全仗精进之力,真正办道人,无剪爪之工。

73、百种多知,不如无求最为第一。

74、诸佛真语,以心为宗。众生信道,以宗为鉴。

75、以精进力,身无疾病,一切怨害,慈心相同。

76、菩提无是处,佛亦不得菩提,众生亦不失菩提。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求,一切众生即菩提相。

77、365.若了心修道,则少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费功而无益。

78、沩山禅师云:「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

79、俗眼既认一切对待者为实事,分别计较遂致牢不可破,此所以有贪嗔也。

80、道人非同善人,如鹤立鸡群,劲挺自持,不顺人情,超群脱俗。

81、真心空寂,无所不遍。

82、知心无住,即是修行,无住而知,即为法昧。

83、次于自身善起防护,不应放逸,于刹那中有少动念,应当观察,以正智钩制令正住。

84、道由悟达,立志为先自博地具缚凡夫,便欲跋涉超证直入圣域,其小因缘哉。故宜操铁石心,截生死流。

85、心无所住,随处解脱,内外根尘,悉皆销殒,若一切无心,即无所住也。

86、时时自觉,念念自知,事事心安,天天惬意。

87、妄念纷飞之际,正是做工夫时节。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久纯熟,自然妄念不起。

88、明与无明,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

89、施不住相,福如虚空。

90、譬如寒月,水结为冰。及至暖时,冰释为水。众生迷时,结性成心,众生悟时,释心成性。

91、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夜惺惺,将军主帅能行令,不动干戈致太平。

92、息念忘虑,佛自现前。

93、吾有一躯佛,世人皆不识,不塑亦不装,不雕亦不刻。无一滴灰泥,无一点彩色,人画画不成,贼偷偷不得,体相本自然,清净非拂拭。虽然是一躯,分身千百亿。

94、天地原为一逆旅,江湖何处是吾家。

95、心之与性,迷即别,悟即不别。

96、举心动念,即乖法体,即为着相。

97、举心动念,即乖法体,即为着相,无始以来,无着相佛。修六度万行欲求成佛,即是次第,无始以来,无次第佛。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此即真佛。

98、有生有灭,即落于有,不生不灭,又落于无。真如本心,生而不生,灭而不灭,即是真如不变,不变真如。

99、菩萨观察妄想,不以心生心,常在佛国。

100、夫法本无法,一落言诠,即非实义。

10

1、莫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山。

10

2、坛经者,人人皆知出于曹溪,而不知曹溪出于人人自性。人人皆知经为文字,而不知文字直指人心。心外无法,法外无心。

10

3、以生死事在念,则心术已正。心术既正,则日用应缘时,不着用力排遣。既不着排遣,则无邪非。无邪非,则正念独脱。正念独脱,则理随事变。理随事变,则事得理融。事得理融,则省力,才觉省力时,便是学此道得力处也。得力处省无限力,省力处得无限力。

10

4、真如佛性,绝思惟分别。

10

5、做工夫不但不起凡情,亦不起圣解,所谓行起解绝,不令知解才绕心中。

10

6、心中自有菩提意,窗外秋山始入帘。

10

7、不见一切法,乃名得道;不解一切法,乃名解法。

10

8、人法双净,善恶两忘,直心真实,菩提道场。

10

9、心中无三毒者,是名国土清净。

110、高峰禅:「修行人如一人与万人敌,又如逆水行舟。」

1

11、古德云:「将山河大地转归自己,能如此,便有独立自由份,生死轮回,皆不相干。」

1

12、离心者,非是远离于心,但使不着心相。

1

13、真性空寂,本自不生,今则不灭。

1

14、无求即心不生,无着即心不灭,不生不灭即是佛也。

1

15、但有诸见,即是无边身。若有见处,即名外道。

1

16、前际无去,今际无住,后际无来。

1

17、向外驰求,不知摄心返照回光,如是学佛,殊难得其实益。

1

18、寻牛需访迹,学道访无心。迹在牛还在,无心道亦寻。

1

19、大道本来平等,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心性不异,即性即心,心不异性,名之为祖。

120、过去事,莫思量;未来事,莫愿莫求;现在事,与一切事但知无着。

1

21、一切万法,皆从心生,心无所生,法无所住。不住法者,谓照见身心法相空也。

1

22、修行要使妄相由多而少,由强而弱。定功由暂而久,由脆而坚。

1

23、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

1

24、一切诸法皆如幻,本性自空那用除。若识心性非形象,湛然不动自真如。

1

25、妄本无体性,如人作梦,梦时非无,醒来了不可得。

1

26、法不孤起,仗境方生。

1

27、菩萨于诸见而不动。

1

28、参禅人须下大疑情,心中有不决了处,须力争不可少存情面。

1

29、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沉沦。

130、你今闻发菩提心,将谓一个心学取佛法,唯拟做佛。任你三祗劫修,亦只得个报化佛,与你本源真性佛,有何交涉。

1

31、认得心性,可说不思议。

1

32、众生界即诸佛界。

1

33、禅非语文可阐扬,祛除妄心能品尝,人人心中皆有禅,心外觅禅空自忙。

1

34、即心是佛,身心俱无,是名大道。

1

35、奋起一念如倚天长剑,使烦恼魔军逃窜无地。亦如红炉猛火,使情识霜雪,销烁无余。

1

36、心如明鉴,万象历然。佛与众生,其犹影像。涅盘生死,俱是强名。

1

37、四大如坏幻,六尘如空华。自心为佛心,本性即法性。

1

38、万物一如,不起分别,犹如一月当空,千波现影,影有现灭,月实自如。

1

39、无所住,不染不着,如人有目及日光明,见种种法。

140、众生着相外求,求之转失,使佛觅佛,将心捉心,穷劫尽形终不能得。

1

41、373.寂静不生,放旷纵横,所作无滞,去住皆平。

1

42、如是静虑,一切有情,发心非难,常时不懈,能成就者,是则为难。

1

43、397.但学无心,顿息诸缘,莫生妄想分别,无人无我,无贪嗔,无憎爱,无胜负。

1

44、但识自心,恒沙法门,无量妙义,不求而得。

1

45、如如者,无心之心,离一切相,众生诸佛更无差别,但能无心,便是究竟。

1

46、由凡夫至究竟觉,其功行唯一离相而已。

1

47、若能于经教,及古德入道因缘中,不起第二念,直下知归,则于自境界,他境界,无不如意,无不自在者。

1

48、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元是臭骨头,何为立功过。

1

49、诸学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总不用学,但学无求无着。

150、396.真性心地藏,无头亦无尾,应缘而化物,方便呼为智。

1

51、374.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

1

52、384.但求一席安心地,谁与龙蛇论是非。

1

53、当令心如虚空,超然尘表。虚如空者,不住相是也。

1

54、妄身临境照影焉,妄身不殊,但欲去影留身,不知身本同虚;身本与影不异,不得一有一无,若欲存一舍一,永与真理相疏,更若爱圣憎凡,生死海里沉浮,烦恼因心故有,无心烦恼何居,不劳分别取相,自然得道须臾。

1

55、一切不留,无可记忆。

1

56、375.佛者,心清净是。法者,心光明是。道者,处处无碍净光是。

1

57、莫撃念念,成生死河。轮回六趣海,无见出长波,念想由来幻,自性无始终,若得此中意,长波自当止,余本性虚无缘妄生人我;如何息妄情,还归空虚坐?虚无是实体,人我何所存,妄情不须息,即泛般若船。

1

58、此灵觉性,不可以智慧识,不可以言语取,不可以境物会,不可以功用到,诸佛菩萨,与一切蠢动含灵,同此大涅盘性。

1

59、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法,总在心源。

160、371.诸法不相到,当处解脱。

16

1、诸佛菩萨与一切蠢动含灵同此大涅盘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

16

2、天地无物也,我无物也,虽无物,未尝无物也。圣人如影,百姓如梦,孰为生死哉?

16

3、住着于法,斯为动念,如人入暗,则无所见。

16

4、佛法在日用处,行住坐卧处,吃(喝)茶吃饭处,语言相问处,所作所为处。

16

5、379.向外驰求即是「迷」,回光返照就是「密」。

16

6、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妄情即不起,真心任遍知。随心自在,无复对治,即名常住法身。

16

7、390.终日不离一切事,不被诸境惑,名自在人。

16

8、十二时中,遇物应缘处,不得令恶念相续或照顾不起。

16

9、如来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水静,菩提影现中。

170、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将心外求,舍父逃走。

17

1、372.但性清净即是自性西方。

17

2、佛性不可思量测度见到,当下便见,拟思则差。

17

3、377.不求名利不求荣,只么随缘度此生,一个幻躯能几日,为他闲事长无明。

17

4、司空本净禅师:「佛是虚名,道亦假名,二俱不实,总是假名。」

17

5、心本无作,道常无念。

17

6、世间万事莫非对待,于此中,看破其莫非彼此相形而有,既皆相形之事,则是一切虚幻不实,有即非有矣;然而不无幻显现,非有而有也。顾既超乎其表,是为不着,不如是不能证绝对之性体,此大智也;随顺其中是为不坏,不如是不能救轮回之众生,此大悲也。

17

7、直心直行,直取无上菩提,可谓真大丈夫之所为。

17

8、无心者,非如土木瓦石顽然无知,所触境遇缘,心定不动,不取着诸法,一切处荡然。无障无碍,无所污染,亦不住在无污染处,观身观心,如梦如幻。亦不住在梦幻虚无之境。到得如此境界,方始谓之真无心。

17

9、385.生计恰为一野鹤,粗疏饮啄总随缘。

180、知心不坏是实相法身,知心含万像是功德法身,知心无心是法性法身,随根应说是应化法身,知心无形不可得是虚空法身。

18

1、心无去来,即入涅盘。是知涅盘,即是空心。

18

2、了了知心不住一切处,即名了了见本心也。

18

3、世人多以有所得心,求无所得法。何谓有所得心,聪明伶俐,思量计较者是。何谓无所得法,思量不行,计较不到,聪明伶俐无处安着者是。

18

4、不着能行所行之相,是即我法双空,并空亦空。

18

5、要得临命终时,不颠错,要从如今做事处莫教颠错,如今做事处颠错,欲临命终时不颠错,无有是处。

18

6、不逢出世明师,枉服大乘法药。

18

7、闭目不见色,内心动虑多,幻识假成用,起名终不过,知色不关心,心亦不关人,随行有相转,鸟去空中真。

18

8、声闻住空修空被空缚,修定住定被定缚,修静住静被静缚,修寂住寂被寂缚。

18

9、清净心智,如世万金,般若法藏,并在身心。

190、菩萨知烦恼性空,即不离空,故常在涅盘。

19

1、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19

2、清净无染是戒;知心不动,对境寂然是定;知心不动时,不生不动想,知心清净时不生清净想,乃至善恶皆能分别,于中无染得自在者,是名为慧。

19

3、菩提无所得,你今但发无所得心,决定不得一法,即菩提心。

19

4、舍一切烦恼是布施,与诸法无所起是持戒,与诸法无所念是忍辱,与诸法离相是精进,与诸法无所住是禅定,与诸法无戏论是智慧。

19

5、能常省察,则一句亦有余,不能省察,纵将一大藏经用完也无用处。

19

6、佛法无多子,长远心难得,学道如初心,作佛也有余,始终总不变,真是大丈夫。

19

7、凡迷者,迷于悟;悟者,悟于迷。

19

佛语缘分范文第2篇

他们经你而来但非为你而生, 你可以给他们爱却不能给予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心, 你可以给孩子一个家, 但这不是他心灵的住所, 因为他们的心早已飞到他明天的家, 你可以尽力去爱他们, 却不能要求他们爱你.......

目送

有些路啊, 只能一个人走,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

所谓父女母子女一场, 只不过意味着,

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华安上小学第一天, 我和他手牵着手, 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 九月初, 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 枝枒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 越出了树篱勾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很多很多的孩子, 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

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

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

他们是幼儿园的毕业生, 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

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铃声一响, 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

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 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 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 母亲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孩子哭声的位置。 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

但是他不断地回头, 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

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十六岁他到美国作交换生一年, 我送他到机场。 告别时, 照例拥抱,

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 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

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

我就站在外面, 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

终于轮到他, 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 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 我一直在等候, 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

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现在他二十一岁, 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

即使同路他不搭我的车。

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 只一个人听音乐。 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交车, 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

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 我只能想象, 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

但是我进不去。

一会儿公交车来了, 挡住了他的身影。 车子开走,

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我慢慢、慢慢地了解到: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 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

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 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我慢慢、慢慢地意识到:

我的落寞彷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

到大学报到第一天, 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

到了我才发觉, 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 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

卸下行李之后 ,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 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 头伸出来说 「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 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 然后噗噗驶出巷口, 留下一团黑烟。

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 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 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 推着他的轮椅散步, 他的头低垂到胸口。 有一次, 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 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

裙子也沾上了粪便, 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 护士接过他的轮椅, 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 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 ,

然后没入门后。

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

火葬场的炉门前, 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 ,缓缓往前滑行。

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 距离炉门也不过五公尺 。

雨丝被风吹斜, 飘进长廊内。

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 深深、深深地凝望,

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 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

佛语缘分范文第3篇

每次经过这里,仿佛置身在“缘分的天空”,心中总会泛起一种莫名的思绪。“缘”本是个抽象的概念,它是人与人之间一种无形的连结,是某种必然存在的相遇的机会和可能。它摸不着,看不见,猜不透,让人感觉到茫茫人海中确实存在有无法抗拒的力量,让陌路之人不经意相遇。我想,薛总当初书写这个大字时,心内一定也是作如是想。每一位走进xx润邦大门的人,对于xx润邦来说,都是一次有关缘分的际遇,更是一分难得情结。

人常说:缘分天定,它是一种自然,望眼欲穿、刻意追求的东西是无缘分可言的,信缘的人可贵的是懂得“惜缘”。相信缘分的人大多敏感、细腻、富有爱心。正是因为信缘,在缘分失去的一刹那,难免有一些牵挂与眷念,心中充满惆怅。既然缘分已尽,不必强留,顺其自然,不必让自己陷入自忧自扰。

相信每个人都会把最美好的东西深深地珍藏在心里,甚至吝于与他人分享,小心翼翼、战战兢兢。这本来就是一种人性的回归,它很自然,也很纯真。当一段缘分和你擦肩而过,也许只能在记忆尘封的画卷里呈现,偶尔在闲暇之余,独自一人,静静享受那份自然、纯真的带来的愉悦,然后让它随风而去,无牵无挂,这何尝不是一种放松,一种解脱,一种超乎寻常的释放。宛如轻风拭过,静悄悄地消失,无法抓住,无法挽留,无声无息,无影无踪,留下的只是那段温馨、刻骨的记忆,沉淀在记忆的脑海中。

身处物欲横流的现实世界中,总要为自己寻求一份恬静、舒畅的心情,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安慰,让忧郁和烦躁如晚风那样飘去。要懂得珍惜拥有,不管是过去和现在,甚至是未来。无论是有缘有分,有缘无分,还是无缘也无分,不需望穿秋水,更不需刻意追求或勉强挽留。当缘分降临的时候,好好珍惜和把握,才是最好的。

一字之中可以管窥一世界,润邦无须赘言,只需一个饱含情意的字,就能把千言万语道尽。如果您是一个信缘而懂得惜缘的人,您也许会拥有更多的知心朋友,带来幸福和美好的生活,尽情享受“缘分的天空”下每一个人的快乐和欢唱。

每次住足,站在这块石碑前,凝视这个有力饱满、鲜艳的“缘”字,用心去揣摩它蕴藏的深厚的含义,它带给我们的是无尽的遐想,更多的是感悟和“缘“字赐予我们无形的力量。它传达的是一种心境,诉述的是一种难得机遇和缘分,他更是xx润邦掌舵人最真切的心愿和殷切的期望!

xx包装的成长历程宛如一段娓娓动听美丽的故事,充满喜悦、充满艰辛、充满坎坷,十几年如一日执着与追求,才她把我们带进了一个心旷神怡、超越自我的绿色包装世界。参与和见证xx包装发展不仅仅是有你和有我,更加有缘让我们结识,并相依相存的客户队伍,正是有客户队伍的不断壮大,才有我们存在的理由和价值,让我们拥有更加勤奋工作美化润邦的决心。见证并了解xx包装发展历程的人士来说,这种感受是最深刻的,十几年前的胜达包装,产品单

一、拥有的客户也是屈指可数,而如今的xx润邦,品牌客户群涉及的领域有电子、家电、食品、饮料、医药等众多行业,这必将为xx润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xx润邦的发展拓展了更广阔的天地。

我们有缘结识了诸多的品牌客户,这将促使我们要更加珍惜正是客户他们赋予我们赖以生存的空间。在这群队伍中,有和xx包装十几年合作亲如兄弟的客户,也有刚刚相交才几个月的新伙伴,他们之所以选择xx润邦,是因为他们信赖润邦,相信xx润邦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伙伴,才愿意和我们携手共进。在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不变的法则就是它永远在变,我们只有用心去珍惜每个来之不易的合作机会,用踏踏实实的行动去珍惜这份“机缘”,如果不去好好珍惜,这分难得缘分总有一天会和我们擦肩而过,留下的只能是无尽的惋惜,一旦失去,所有的付出的都变成徒劳的,所有的汗水都将白白的流淌。与其到那时的追悔莫及,还不如珍惜当下,珍惜拥有会带来更多的机遇,何乐而不为?

佛语缘分范文第4篇

所以说,感情经不起风吹、婚姻经不起挑拨,出现哪一种现象都会使看来无坚不摧的两人瞬间崩溃,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以至于后半生甚至一辈子不相往来。

因此很多人倾向于合婚,这并非是对感情的质疑。预防针和提前诊治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坚定不移的走向婚姻并且通过合婚建议改善彼此相处模式,打破相爱容易相处难这一咒语。何乐而不为呢。

以肖兔为例来说,肖龙和肖兔,懂一些生肖知识的人都会知道,这两个属相不管是婚姻方面,还是交友方面,亦或者生意场上的合作方面,都是很不利的选择。但偏偏这两个属相在某些时候又极为相互吸引。并不是不能相爱,只是婚后生活,甚至严重的在婚前就会发生一些第三者插足啊、强烈的争吵啊、或者被他人强行破坏啊,总之,很少有消停的时候。

再比如说肖兔和肖鸡,现在很多女孩都希望找一个比自己大个五六岁的老公,只是物质能够给你带来安全感的同时,也一定会带来不利的因素。此二生肖走到一起,最易产生两地分居状况,且动荡较多。如若坚持不分开,则彼此相冲,身体便会很差,经常大病没有,小病缠身。

肖兔和肖鼠,怎么说呢,其实老师是很不建议这两个属相结婚,特别是体质本身就差的。这两个属相在一起,有点民间说的克夫,克妻的倾向。虽然没有那么严重,但久而久之,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再加上此二生肖在一起争吵颇多,当然,如果他(她)足够爱你,他(她)会留下来陪你吵一辈子,可是如果厌烦了呢?

综上所述,肖兔之人,在婚姻上应尽量避免上三个生肖。如若避免不了,可向专业老师提供八字等相关信息做调和。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很多人也觉得,自己和不合适的生肖也能走到最后,因为生肖毕竟只是八字中的其一,还有其它也是会有相应的影响的。像风水、阴宅风水等等。

佛语缘分范文第5篇

因此,若只是满腹经纶,还不能算是有智慧的人,也不能算是有涵养的人。像从前那种故作博学、故作忙碌状的人,在今天不但无法获得人气,反而会使周围的人把他看成是没有涵养的人。太过于自信,这会破坏自己与社会的配合,会因为没有涵养而被排斥;而喜欢拖着别人走,自己高高在上,这种牵引机式的领导,也是没有涵养的表现。

有时涵养可能会酿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就好像有的特效药有副作用一样。但是,这种副作用如果用更深一层的涵养,还是可以去除的。只是世界上能更深一步地修养自己的人很少,所以大多数有涵养的人都具有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副作用。而真正有很深的涵养的人,是富有同情心并且能洞察别人的心思的人。看到别人发怒时,他会设法去了解别人心里的寂寞与烦恼,并予以安慰。所以,真正有涵养的人,一定能给别人良好的影响。他们的心灵成熟稳定,具有诚

意,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领导者必须努力使自己具备这种涵养。而这种涵养并不只是单由书本中得到,必须由工作中磨炼出来。尤其是前人的言行你要多加分析,把前人的经验与你自己的经验加以比较,而获取别人的经验,了解别人的思想与价值观,这有助于你去分析事物,决定事情。

现今的时代是变化多端的时代,不论身处何种单位或组织。有志于做领导的人,必须努力培养自己的涵养,。避免它所带来的副作用,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凝聚人心。这种凝聚人心的方法叫做涵养凝聚法。很大一部分人都会把人品作为考察领导者的重要标准。在品格上,要得到大多数人的信赖,要具有非正式的影响力(不是靠职衔,而是靠他的品格来影响群众)。一个高尚、热情、诚实、正直、友好、能讨人喜欢的人,发出的信息就容易为人所理解和接受。相反,一个冷酷、自私、奸诈、卑劣的人,是为他人所厌恶的,他所传播的信息是不能被人轻易相信的。

佛语缘分范文第6篇

头顶着这么大的一个光环,履历里躺着这么大的一笔政治遗产,徐老师的日子过得并不如意,毕竟她的父亲已经去世多年。她经常不分场合在课堂上对着学生说“要是我父亲还在将如何如何”之类的话,以发泄对现状的不满。

杨浩是班里的秀才,浑身布满了读书细胞。他矮矮胖胖,长着一副娃娃脸,成天拖着一双好似不合脚的布鞋,走路一踏一踏的。杨浩还有个特点,贪睡。有这么一个关于他好睡的故事:说某星期天下午杨浩的父亲回家没带锁匙进不了门,发现杨浩睡在客厅的竹床上,喊名字拍大门搞了半天都没见动静,却招来了一伙看热闹的人。隔壁的唐老师善意提醒说:“杨老师,会不会小孩出了什么意外呀!”

杨浩的父亲慌了,搓着手在院子里转了好几圈,才理清思路找了一根晒衣服的竹竿,从门旁的窗户里伸进去捅杨浩的屁股。这一招还真管用,只捅了两三下杨浩就爬了起来。没想到的是杨浩揉着眼睛下了床后懵懵地转几圈后又睡了回去。故事本不应该到此结束,可能是之后的剧情发展过于平淡连讲叙者都懒得费口舌也就没有下文了。

杨浩不但在家里睡,在教室里也睡。这家伙坐在第二组的第一排,上课时经常趴在老师的眼皮底下呼呼大睡,且口水长流,可考起试来班上前三名好像是为他预订的。有次上政治课,政治老师忍无可忍后牺牲了多支粉笔才掷醒酣睡的他,然后无可奈何地说:“我知道你很会读书,你能不能给我点面子,哪怕是坐着睡都好啊!”

杨浩的父亲是学校教务处主任,兼教高三年级的数学,人很勤劳,但爱贪小便宜,口碑不好。那时几乎老师家家都有自留地,他一有空闲就往自家菜地里挑水担粪,在经过人家的菜地时爱好顺手牵羊地摘几颗菜带回家。若逢下大雨,学生们根本不用愁拖课,只要下课铃声一响,宣布下课跑的最快的就属他,他急着回家抄渔网去校门口的水库沟涌里捞鱼。

为了这些事同学们没少笑话他。有一次学校规定期末考试前一个月高中年级的学生要回课室上晚自习,时间是晚上七点到九点。曾志勇对这条规定十分不满,她拦住杨浩问:“是不是你爸出的主意要我们回来上晚自习的?”

“关我爸什么事?”杨浩莫名其妙。

“你爸怕你晚上在家学习费电,为省电就出这个损招,对不对?”

杨浩被说的脸通红,再也无心恋战,一转身走了。

陈凯也是教师子女,小小个子,外号‘细胞’,自从上幼儿园开始就坐第一排一直坐到现在。陈凯与杨浩同桌,两家也是隔壁邻居。陈凯的父亲是高三年级的语文教师,高大俊朗,很像日本的著名影星高仓健。对于班上这个小不点,常有同学拿个子开玩笑,陈凯的应对方式就是态度特别诚恳:他会紧紧拉住开玩笑同学的袖子,情绪激动不厌其烦地解释说:“你不知道呀,我爸说他像我这个年龄时的个子比我还矮呢?”言下之意是,你们看我爸高吧,我不是矮,我还没到长高的季节呢!

陈凯也非常喜欢踢足球,是刘祥的超级粉丝。据他自述的革命史记载,还是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自己就成了个名副其实的足球铁杆,被足球场这块巨大的磁场吸引着,终日披星戴月,风雨无阻。如果硬是要找哪一天他不踢足球的原因,那准是病了。令陈凯心痛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同龄伙伴们的身材都唰唰地往上拔,自己却还是一个含苞未放的花骨朵。现如今,由于众所周知的先天条件不足和参与者过多等诸多原因,沦落到连最低级别的班组足球对抗赛都没有他的份,他只能搂个足球自娱自乐或充当场上第十二人(观众),但这并不妨碍他对足球的热情。

事情没有绝对。有次上体育课分组踢足球,刘祥组的人都争当前锋一门心思地想进球,没人愿去做守门员,争执的结果是一些人罢赛。这下可好,闹起了人荒。没办法,刘祥就把陈凯叫去守门,这是陈凯第一次首发出场参加班组足球比赛,一节课下来,兢兢业业且全身心投入守门的他还是让对方一吊一个准,被射进了七个球。刘祥看着自己的球队大败,叹口气摇摇头说:“都是自然灾害惹的祸呀!”

上一篇:公房系统范文下一篇:歌词儿歌范文

精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