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农村医疗卫生论文范文

2023-10-19

贫困地区农村医疗卫生论文范文第1篇

以社区、家庭和居民 (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高危人群、重点保护人群、病人) 为服务对象。

2 社区卫生服务特点

以社区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为导向、以人的健康为目的、以社区为范围、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 为社区居民提供经济、有效、快捷、综合、连续的集预防、保健、康复、基本医疗、健康教育、计生指导“六位一体”的服务。

3 社区卫生服务内容与功能定位

(1) 具有公益性, 不以营利为目的。

(2) 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

(3) 以妇女、儿童、老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为服务重点。

(4) 以主动服务、上门服务为主。

(5) 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训练及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服务。

4 社区卫生服务现状

(1) 政府领导、部门协调、卫生唱戏、社会参与的服务格局基本形成市、县 (区) 政府部门都召开了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会议, 制定了相关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规划, 明确了目标、要求及相关部门、人员的职责。

(2)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网络基本建立。2004年以来, 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相继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社区卫生服务站, 并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标准要求相继建立了“三部一室”, 即医疗康复部、预防保健部、后勤保障部和社区卫生服务办公室, 增添了相应的康复等器材设备, 服务站也由原破烂不堪的卫生室改建为100m2以上的标准业务用房, 建立了“15min健康服务圈”。

(3) 基层医务人员的服务观念基本改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卫生主管部门领导基本掌握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范围、要求及工作目标等相关知识, 扭转了以往“坐堂行医”和“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4) 相关人员的基本业务素质得到相应的提高。目前对乡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妇产、公卫骨干医师”、“乡村医生”等转岗培训基本结束, 相关人员持证上岗率达90%以上 (新聘用人员还没有培训) 。

(5)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内容相继开展并日趋完善。2004年以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内容也由原来的“以医疗为中心”逐步过渡到开展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尤其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也逐步由虚到实, 工作也不断由机构内逐步转到社区、家庭。

5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5.1 地方政府领导不到位

大多数市、县 (区) 政府对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领导, 只是趋于形式的开开会、发个文, 而没有真正地按行文要求去落实、督查, 致使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开展缓慢。

5.2 管理体制不健全

部分市、县 (区) 的管理体制和新医改的相关内容及政府的投入机制相违背。如某市某区将仅有的5所乡镇医疗卫生机构中的4所改制为国有企业, 1所卖给个体老板经营, 还在某市将所有乡镇医疗卫生机构转为个人所有, 致使相关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及党的惠民政策难以得到有效落实, 同时也给政府部门减少或不投入提供了“理由”, 严重阻碍了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发展。

5.3 社区卫生服务经费严重不足

苏北地区经济比较落后, 市、县 (区) 的财政较为困难, 对乡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投入不能如期按标准到位, 机构的发展只能靠机构本身, 导致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得不为了增加收入而仍以医疗为中心, 有的市区就连公共卫生服务配套资金也难以足额到位, 更有甚者有的地方只玩资金循环游戏 (在省政府检查时将足额公共卫生服务资金下拨到相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检查结束立即抽回) , 使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无力开展, 同时也失去了政府在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心目中的信任度。而本应由政府提供房屋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也因县 (区) 、乡、村无这笔资金, 而导致一部分合格社区卫生服务站房屋不得不由乡村医生集资所建, 从而加大了乡村医生的管理难度, 给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带来更大的困难。另外, 一再推迟实施的“基本药物制度”也是因为经费无保障所致, 这是涉及国家政策和民生的大问题。

5.4 缺乏方便、快捷、共享、健全的操作平台

到目前为止, 苏北的所有地级市都没有建立较为完善的让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共享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尤其是居民健康档案及慢病管理 (高血压除外) 软件系统, 致使各县 (区) 各自为政, 自行开发, 质量低下, 使医务人员不能正常操作, 使健康档案 (活) 、双向转诊等只能停留在口头上或虚假上, 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严重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

5.5 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不足, 专业人才严重缺乏

目前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一般在30~50人之间, 服务人口在3~5万人, 而由于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 致使日接门诊100~200人、日占用床位20~40个, 导致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得不把工作重心放到医疗上, 从而相应减少了公共卫生服务的时间, 降低了公共卫生服务的质量。同时服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缺乏专业人才, 现有的“全科医生”、“社区护士”等也只是通过短期培训, 有正规国民教育学历的公卫人员是少之又少, 正规全科医学人才至今尚无, 因而无法满足社区卫生服务全方位的需求。

5.6 群众的认知度不高

苏北农村经济条件差, 农民总体文化层次较低, 对健康及自我保健意识淡薄, 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客观需求不高, 不能积极主动配合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 个别的还有抵触情绪, 导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受限, 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

6 对策与建议

6.1 开发领导层, 强化政府职能, 明确领导责任

转变政府领导观念, 强化政府职能是搞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关键, 要让政府领导知道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是构建和谐党群关系、落实惠民政策的重要举措之一, 是一项造福百姓的民生工程, 搞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也是领导责任之一, 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纳入领导任期目标考核内容。

6.2 健全管理体制, 理顺管理关系

按照新医改精神及相关规定建立公有、公益、事业性质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网络, 这是搞好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6.3 落实国家政策, 加大专项经费投入力度

将社区卫生服务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 并按国家相关政策应由政府埋单的经费按时足额拨款到位, 使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自食其力的以医养医转到政府养医, 把工作中心转到公共卫生服务上来, 这是搞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保证。

6.4 加强农村卫生人才的定向培养和队伍建设

建立完善的农村卫生人才稳定机制、培训机制及人才吸引机制, 为搞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提供技术保障。 (1) 定向培养本地的适合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需要的专业人才; (2) 实行优惠政策, 吸引本科院校毕业生到苏北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 使高学历专业人才“请得来, 留得住, 用得上”。以改变农村社区卫生服务队伍的知识结构, 提高其整体业务素质。

6.5 开发社区卫生服务管理软件系统

卫生行政主管理部门要主动牵头开发全省乃至全国统一使用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软件系统, 建立方便、快捷、共享的操作平台, 以便统一标准, 统一管理, 减少浪费, 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6.6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宣传

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向农村居民宣传社区卫生服务是落实惠民政策的重要措施, 是提高全民健康素质的重要手段, 并探索农村居民易于接受的健康教育形式, 以逐步提高农民认知程度和自我保健意识, 变被动接受为积极主动参与。

摘要: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是“三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构建和谐党群关系、落实惠民政策的重要举措之一, 对提高农民健康水平、保护劳动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近几年来苏北地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现状, 对新形势下开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进行了阐述。

贫困地区农村医疗卫生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新课程改革虽然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大部分地区的教师正逐步跟随新颖教学理念,革新教学手段展开教学工作,实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但仍有一些贫困地区因发展落后,学校领导对新课改不重视,仍然使用传统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基础较差,学习成绩落后,学习兴趣和效率较低。在本文中,笔者根据多年在贵州望谟贫苦地区教学经验,结合当地农村实际教学现状就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开展教学工作进行简单阐述。

关键词:新课程;望谟贫困地区;农村;初中生物;教学策略

目前,一些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相对落后,仍然在使用传统教学理念,采用“填鸭式”教学模式展开教学活动。贵州望谟贫困地区学校领导因教育理念落后,对主科和副科区分较为明显,常常忽略副科教学,更不用说重视了,导致学生对副科不感兴趣,基础差。初中生物是一门较为典型的副科,因其为非中考科目,导致领导不重视,实验课基本不开,使得大部分学生产生了“生物无用”思想,基于此情况,生物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一定要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即使在没有先进教学设备和条件下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导他们掌握生活中生物知识,进而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

一、更新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生物知识

随着新课改不断推进和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突出,广大教师一直在秉承新教学理念,探索新颖、合适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但是一些贫困地区因为经济条件较为落后,一些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传播进来速度较慢,更不用说基础设备或条件了。贫困地区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一些基础实验设备,如实验室、标本、模型、显微镜等,但是由于经费有限,学校不会为此准备,因此教师要积极主动地自己创造条件学习新理念,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生物知识,使其实现“在生活中学习,用知识了解生活”学习目标,进而成为课堂真正主人。

例如,在讲授“种子的萌发”一节时,为了吸引学生生物学习兴趣,教师提前为学生准备一些小麦、玉米和黄豆种子,并安排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怎样才能使这些种子萌发。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时,一听不用上课,非常开心,提起了动手操作兴趣,教师在此过程中需要提前带领学生将实验中一些注意事项和条件进行讲解,以免他们做一些无用功,得不到想要结果,进而对生物学习失去信心。生物教师为了实现学习主体地位,使用生活中常见一些种子作为实验材料,并安排他们通过小组合作自主完成实验,在实验中牢固掌握生物知识。学生在合作实验中,不仅能够做到“取其所长,补己所短”,还能够收获知识与快乐,进而养成细心留心生活,在生活中学习生物知识的良好习惯。

二、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生物学习热情

良好的学习方法胜过一个好老师。新课程背景下,一些新颖教学手段逐渐被应用在课堂教学中,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其学习兴致。虽然贫困地区教育硬件设施较为严重,但教师仍然可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展合适教学活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提升学习兴趣。望谟地区初中生物不被纳入中考范围,所以众多领导和教师对生物科目重视度不够,导致一部分学生也会出现厌学心理,但是如果生物教师采用新颖教学手段,吸引其注意力,使他们不知不觉地进入生物课堂中。

例如,教师在讲授“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一节时,问道:“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自己与父母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学生立即会产生兴趣,展开激烈讨论,教师随即找学生回答。一学生道:“我和妈妈眼睛都是双眼皮。”另外一名学生道:“我和我爸鼻子和嘴巴特别像。”还有学生道:“我比较奇怪,感觉不是亲生的,爸妈都是双眼皮,我是单眼皮,爸妈都有美人尖,我沒有。”其他学生听到他这么说哄堂大笑,教师立即展开教学。教师通过创设生活教学情境,能够将学生注意力很快吸引到课堂中,进而提升他们学习热情。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兴趣

良师益友一词,看似简单,实际做起来不容易。传统教学中,教师威严形象深入人心,很多学生听到老师一词会无意识躲避,并产生害怕心理。新课程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将老师当作朋友,能够轻松愉悦地在课堂中学习新知。望谟贫困地区,初中生物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生物学习兴趣,首先需要做到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得他们对生物教师产生喜爱之情,进而喜欢生物课堂。

例如,教师在讲授“开花和结果”一节前,带着一些花来到教室送给学生,并和他们讨论这些花叫什么名字和从哪里采摘以及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等问题,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一上课,教师重新将花引入到课堂上,带领学生一起展开探究,使他们认识雄蕊、雌蕊、花药、花丝、花萼、花瓣等结构。学生在和谐课堂氛围中,能够轻松愉悦地学到生物知识,使得他们对生物更加感兴趣。教师通过交流和谈话,使学生放下心中戒备,完全融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一言以蔽之,贵州望谟贫困地区农村的初中生物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要及时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生物知识,同时还要创新教学模式,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生物学习热情,更要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实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提高其学习生物兴趣,进而实现高效初中生物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  杨和稳.新课程背景下西部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调查报告[J].教学研究,2009,32(6):79-82.

[2]  谭启鹏.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生物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J].学周刊,2011(35):28-29.

贫困地区农村医疗卫生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农民在中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于中国的发展不可或缺,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农村地区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其培育效果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目前,农村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推进存在不少困境,本文将针对农村地区的现实因素,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规律,分析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建设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农村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第351页.]对于国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凝心聚气团结力量,巩固思想;对于民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铸就民族之魂,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我国地域辽阔,农村人口占幅不小,农村作为社会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就占了全国人口的41.48%,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始终影响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对新时代实现乡村振兴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建设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建设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指的是普遍人民群众能够接受、认可,并在日常生活中以它为价值追求、行为准则。“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第169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部分,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首要内容,其培育效果对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实现乡村振兴起着基础性、引领性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农村地区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它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逐渐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素质与道德水平,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支撑作用。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是实现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建设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把生活富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心任务”[单连春,单俊宇.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维度——评黄明理教授《角度·视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释讲》[J].经济问题,2019(11).]。扶贫先扶志,正确的思想意识是农民创新农业,促进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发展现代农业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还需要高素质农民。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树立农民正确的思想意识的重要途径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革除落后、封建的陈旧思想,树立科学思想,解除思想障碍,调动农民的创造性,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农民也能够积极主动投身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因此,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实现大众化建设,能够加强农民对国家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整体提高农民素质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建设有利于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和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是经济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刘云山: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网]在农村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实现大众化,被农民理解、认同、接受,能够促进农民克服不良思想,转化思想观念,提高精神境界。避免偏远地区的农民,因信息传播不流畅,文化素质不够,而受不良思想侵蚀,影响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所以,为坚定农民的社会主义信念,构建农村和谐社会,需要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建设,引导农民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指导和精神动力。

二、农村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建设的制约因素与困境

农民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特殊对象,是宣传教育的重点,农民的特殊性在于文化程度较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对于农民来说相对较抽象。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地区实现大众化建设仍存在较多困难。

(一)农村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众化建设的制约因素

首先,农村经济落后制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传播需要物质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若想提高农村地区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党和政府需设法改善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农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自然会认可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农村经济发展远落后于城市,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仍然是国家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经济落后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的培育与践行,制约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建设。其次,农村地区宣传教育机制不健全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根据调查显示,近年以来,普遍农村很少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农民文化生活体验较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满足不了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农民文化生活内容有待丰富。因此,农村宣传教育载体的缺失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大农村的有效传播。此外,师资和经费不足已成为制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乡镇农村文化事业单位经费不足,难以组织开展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导致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方式单一,甚至是单向传播,忽视农村、农民的实际情况,没有针对性地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的传播。最后,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组织领导力量不强,制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的有效传播。农村基层组织是农村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力量,基层宣传班子理论水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实现大众化建设的制约因素之一。

(二)农村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建设存在的困境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宣传教育存在的困境之一是传播的形式过于形式主义,偏向理论灌输,仅凭说教,忽略农民群众的真实情况和需求。在经济、政治、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村,更需要基层组织宣传人员开展更大众化、更深入人心、通俗易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式主义还表现在,基层组织宣传教育脱离群众。农村地区的基层领导干部承担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主要责任,若脱离群众,没有和农村群众建立良好的沟通联系,这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建设是不利的。其次,农村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存在单向传播现象,农村基层组织人员不能设法调动农民的参与意识,农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内容兴趣不大,尽管农民群众的个人价值追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要求方向是一致的。最后,不良网络文化产生消极影响。“20 世纪 70 年代之后,逐渐兴起的信息革命,改变了人们间信息、资讯、知识等的传播方式”[ 张世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研究[D].兰州大学,2019.]。农村经济水平的不斷提高,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网络在农村越来越普及,农民群众的生活也日益离不开网络。相应会出现新的问题,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复杂化,一些网络平台为吸取流量传播虚假信息,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客观性都得不到保证,农村群众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一些农民缺乏辨别能力,容易被网络不良信息所误导。

三、农村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建设路径思考

(一)扩大农村文化建设资金投入

文化建设作为新时代现代化强国的战略任务之一,是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的一项任务,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推广上应扩大资金投入,通过政策引导,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办丰富的文化活动,发挥党的统筹作用,统筹协调各社会组织,通过多個渠道、多种方式,促进农村与市场的接轨,解决农村地区经济收入问题。高度重视农村的发展,确保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骨干队伍引导

农村地区干部队伍的来源乡土人才和引进人才,二者对农村地区的建设发展都是不可或缺的。乡土人才更偏向了解农村地区的真实情况,引进人才相比乡土人才理论文化水平较高,更能把握国家发展大势,对国家相关政策理解更为透彻,因此,农村地区基层组织建设与队伍建设离不开这两种人才,一方面,加大乡土文化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政府须适时鼓励,引导优秀大学生及社会人才入乡,深入农村,为农民服务。培养专门的宣传队伍人才,重视相关基础理论、国家政策的学习,提高理论文化水平。

(三)完善农村地区宣传教育机制、丰富宣传方式

农村地区宣传教育机制不健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建设效果不佳的重要因素。不管在何时,农民都是不容忽视、是中国共产党依靠的力量。根据农村现实情况和农民群众的特点,创新丰富宣传教育方式,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地区有效推广、落地生根。完善宣传教育机制,加强与农村农民群众的沟通联系,密切联系群众,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了解农民群众的思想实际和价值需求,有针对性地切入,向农民群众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大众化建设就是要把它的抽象内涵通俗化,日常化,能够被广大农民群众乐于接受。在宣传手段上也要丰富多彩,通过文艺活动的形式,例如文艺演出等,也可通过展览、粘贴文化宣传栏、漫画的形式传播,可以通过广播向农民群众日常宣传传播,开展主题讲座,近距离与农民群众沟通交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传播。宣传内容需简短易懂,结合日常语言和农民群众的风俗习惯,便于不同文化程度的广大农民群众理解和践行。

(四)发挥大众传媒宣传平台舆论引导作用

当前社会,人们与网络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农民群众的生活离不开电子设备,娱乐方式也与网络息息相关,逐渐对网络形成依赖。网络是把双刃剑,应充分发挥网络的正面引导作用,通过网络向广大农民群众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媒体时代,网络对人民群众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党和政府应时刻关注网络舆论,注意各平台网络输出的内容,确保向农民群众传播正能量。总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渗透在网络信息中,通过隐性和显性的方式引导农民群众认可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者简介:文修叶(1993—) ,女,仫佬族,贵州麻江人,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马永红(1996—),女,回族,甘肃临夏人,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民族地区道德建设。

吴巍巍(1993—),男,汉族,河北邯郸人,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民族地区道德建设。

基金项目:北方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  名称: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宣传教育创新研究——以贵州省麻江县宣威镇为例  项目编号:YCX21066

贫困地区农村医疗卫生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本文针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现状,深入诠释了农村金融与新农村建设的内在关系,理性分析了农村金融在支持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提出了与之相应的对策建议,力图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的改革和新农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提供一些有价值参考。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金融

经济欠发达地区,是指受历史、区位、资源、观念等条件的限制和不平衡发展战略的影响,相对发达地区而言,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上有着较大差距,但经济和社会发展又具有较大潜力,资源较为丰富,生态环境尚未遭到严重破坏,随着改革的深化、社会的发展、制度的创新,在新一轮经济增长中有可能实现高速发展的区域。就我国而言,经济欠发达地区与农业大省(区)之间具有很强的一致性。当前,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阶段,面临着“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有各种挑战和任务需要我们去面对。《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事业全局的重大问题。今年的‘三农’工作,要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的十七大也明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在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1、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村金融。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向全党全国人民提出的“十一·五”时期新的奋斗目标,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金融是经济的命脉,农村金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命脉,广大农民的日常生产生活以及实现建设新农村的20字要求都离不开金融。我国的新农村建设需要资金投入,而在资金投入上不可能完全依靠财政资金,金融资金必然会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据专家估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未来15年内全国平均每位农民需要投资约1700元到4900元,如果按8亿农民计算,新农村建设的资金缺口将在13600亿元—39200亿元之间。按照过去农村投入资金中财政资金、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的经验比例,即使考虑到公共财政加大对新农村建设投入的情况,新农村建设资金需求中的大部分仍需要由银行业金融机构提供。

2、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也为农村金融发展提供了舞台。农村金融是“三农”经济的核心,农村金融取之于“三农”,又服务于“三农”,农村金融与“三农”经济之间不是简单的支持与被支持关系,而是共生共荣、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集中代表了亿万农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利益,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使农村经济发展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阶段。同时,也必将给农村金融机构提供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市场环境: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农村经济的发展对金融需求的增加。二是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存在大量没有满足的金融需求。如银监会统计数据所说明的那样,在农村只有不到1/3的农户能贷到款;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等,这意味着农村金融市场潜力大,市场空间广阔,为农村金融机构施展才华发展壮大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近年来,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许多乡镇企业效益下滑。农业的自身积累日益减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资金积累能力;从财政投入看,近年来,随着“三农”政策地位的不断提高,各级政府对于“三农”问题解决的财政支持不断增强,中央在增加农业投入方面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投入不足的矛盾得到很大缓解。但是从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需求看,资金投入仍严重不足、且资金分头管理,难以发挥更大的效力,再加之县乡负债严重、财政困难、专项配套资金无从落实,而以各种方式挤占支农资金的事情却司空见惯。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面临的资金缺乏问题仅仅依靠国家财政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其中大部分要由当地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由此可知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机构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机会。因此,积极探索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在支持新农村建设存在的制约因素,寻求与之相应的对策建议,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现阶段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

二、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近年来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农村金融资源的整体功能不能满足和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仍旧存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农村建设进一步的发展。具体表现在:

1、农村金融服务网点不断减少,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近几年来,工行建行农行等大银行纷纷从农村地区撤出:工行网点数量从最高峰时的3万余个撤并到如今的2万个:建行从最高峰时的25万个撤并到如今的1.5万个:作为农字号的农业银行,近年来,在内部机构改革不断深入的过程中,考虑自身的生存及利益,机构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整合,并纷纷退出农村金融市场,经济欠发达农行从最高峰时的4万个撤并到如今的2.8万个。这样一来,农村地区的银行网点数量就大大减少,许多农村地区甚至是金融服务空白,使当地农民办理存、贷业务要走数十里路程,农民存款难、贷款难的问题已开始显现,极大的影响了金融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严重制约了现代农业的持续发展。

2、农村资金流失严重,农村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资金严重不足。首先,国有商业银行采取丢卒保车的政策,开始从县域经济中实行战略性撤退,限制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对农业等弱质产业的信贷投放,将富余资金抽向发达地区,造成农村资金通过商业银行严重外流。其次,农村地区最主要的金融机构包括农行、农信社、邮政储蓄、农业开发银行以及一些农村商业银行(由农信社翻牌成立),在这些机构中,农行、邮政储蓄占据了60%以上的市场份额,但无论是农行还是邮政储蓄,其资金都是集中运用,于是,最终形成这么一种后果:原来在农村流动的资金,60%以上却回流到城市中去,农村资金“失血”严重。再次,在商业化进程中,农村信用社经营趋于以利润为导向,信贷投放出现了明显的非农化特征、许多资金流向非农项目,分流了一部分农村资金。

3、农村金融信贷投入锐减,农村金融服务产品严重缺失。首先,农村金融发展相对滞后,不能很好地满足支持和服务“三农”的需要,大量贷款需求得不到满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发展和农户增收。当前在以下四个方面贷款满足率严重不足,一是大额农户贷款。对于农业大户来说,

几千元的小额农贷已经难以解决生产经营的资金需要,其资金需要少则数万元,多的数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对这些大户,由于缺乏合格的抵押担保财产,银行、信用社感到风险难以把握。二是中小企业贷款。由于县域中小企业普遍经济效益低下,技术含量低下,产品结构不合理,管理水平落后,其信用等级难以达到银行贷款支持要求。三是农村基础设施资金,贷款回收没有保障,银行不愿意放贷。其次,传统支农项目面临收缩。一是小额农贷额小、面广、利率低,仅凭农户的信用发放,没有有效的抵押担保,加上农业产业受自然条件影响大,成长性、增值性较差,不确定因素多,蕴含风险大,农信社不仅管理难度大,而且长期处于微利经营,投放的积极性受到影响。二是目前农信社普遍实行贷款“责任制”、“终身制”,更使信用社信贷员产生“少放贷款少担责”的“惜贷”、“惧贷”思想,缺乏农业信贷投入的主动性。

4、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单一,农村金融服务功能弱化。首先,农村金融支持主体缺陷,导致农村金融服务功能弱化。随着外向型农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需要金融部门在信贷、结算、委托代理、信息咨询等各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引导支持,但目前的农村金融体系明显存在着组织机构单调,服务功能不全等问题。一是基层农业银行支农作用日益削弱。近年来农业银行经营战略调整,管理权限上收,信贷投入向城市及大中型企业集中,支农职能严重削弱。二是农业发展银行功能单一,政策性效能受到制约。农业发展银行只对农产品政策性收购负责,在支持农业产业化、综合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等诸多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和方面并无“政策”,农业发展银行在政策性支农中的地位作用日益削弱。三是农村信用社支农服务中存在能力和素质方面的缺陷。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结构的主体,由于历史、体制、经营管理等综合因素影响,自身包袱沉重、基础薄弱、资金实力不强、经营困难,加之其结算功能不全,信用工具欠缺,存在“一社难支三农”的问题。其次,农村金融服务手段传统、单一,导致农村金融服务方式滞后。

5、农村金融风险预警体系和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新农村建设缺乏应急屏障。目前,农村金融机构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风险预警体系和风险防范机制,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较弱,不利于农村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稳固前进。其一是没有建立与农村金融自身特点相适应的科学的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难以及时发现、预警农村金融机构面临的金融风险。其二是信贷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目前,农村金融机构自身财务状况困难,面对大量的不良贷款,依靠现有的呆账准备金和自身力量难以在短时间内处置大量风险资产。其三是农业保险发展严重滞后。目前,我国主要依靠两种传统的农业风险保障途径,即民政主管的灾害救济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以商业方式推进的农业保险。农业保险发展严重滞后。其四是存款的风险分散和转移机制缺乏。我国还没有建立存款保险保障制度,一旦农村金融机构经营恶化,出现严重的信用危机和支付危机,将会出现极其严重的后果。其五是贷款抵押担保机制不健全。经济欠发达地区贷款担保机构数量较少,资本金严重不足,存在监管漏洞,担保公司普遍存在运作不规范,特别是一些民办商业性担保公司忽视主营业务,从事资金拆借等业务,减弱了银行与其合作的意愿,从而影响到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

6、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恶劣,与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施存在巨大反差。当前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恶劣状况,导致农村金融服务供给缺乏保障,严重制约和影响了当地农村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战略的进一步实施。从宏观层面看,有关农村金融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还缺少《农村金融法》、《合作金融法》等相关的法律规范,这就大大影响了,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农村经济的积极性。从微观层面上看,在农村,受农民金融意识等多种因素影响,部分人仍多年潜意识地形成“失信有理”的认识,企业因失信而大量逃废债,信贷征信工作也缺乏整体性与系统性,没有形成权威性和所独有的效果和作用,造成社会信贷环境狭窄,影响当地经济发展。同时,在农村还没有建立真实有效的信用评级机制和相关信息披露制度,使得金融机构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心有余悸。

7、民间金融规范性差,不利于农村金融市场稳定。据调查,由于官方金融组织融资量受限,且主要服务于国有及集体经济,个体私营经济和农户的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各种形式的民间金融和融资活动应运而生,资金融通规模和范围迅速扩大,方向也呈多样化。据人民银行统计资料显示,在农村资金需求旺季,农户筹集资金总量中的30%是以民间借贷形式取得的,60%的农户或多或少依靠民间借贷无论国家对民间金融的合法性是否确认,但民间金融却的的确确的存在于广大的经济欠发达地区,有的地区民间金融所占的市场份额甚至还远远的大于其他金融机构,特别是在资金的借贷市场。民间金融因其经营手段灵活,手续简便,再加上对象都是互相了解程度较高的熟人,道德风险降低,因此业务发展很快,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诸如利率较高,抵御风险能力差等问题,存在着极不稳定因素,不能持久稳定的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体系完善的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加快农村金融改革的步伐,建立起多层次并能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农村金融体系,从而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环境,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这里提出一些解决的办法思路:

1、合理设置网点。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当前,经济欠发达地区最迫切的任务是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继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与创新,合理配置农村金融服务资源,优化农村金融网点布局,建立分工合理、功能齐全、辐射全面、互补互助,适合当地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快业务经营战略转型,改善新农村建设信贷资金供需矛盾。具体来说:一是将邮政储蓄机构改为邮政储蓄银行,将其网点按行政区划设置,满足农村居民的储蓄、现金结算、汇兑需求,邮政储蓄银行吸收的资金作为基层人民银行的再贷款用于满足其他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需求。二是根据经济发展水平,按经济区划合理设置农村信用社网点,为农户提供信贷、各项中间业务等服务,对于由于规模小、业务萎缩、保本经营难,而被撤并了的乡镇信用社,可通过设置代办站、补充农金员、增加农贷协管员等途径,解决农户金融服务难,尤其是信贷服务难的问题。

2、明确市场定位,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功能。一是强化政策性金融支农作用。县域经济基础薄弱,尤其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性金融支持,因此,农业发展银行应在体现国家扶持意向和扶持力度方面发挥商业银行不可替代的政策性功能,在确保国家粮食储备资金需要,支持培育现代化粮食市

场体系的同时,拓展服务领域,增加对县域的政策性金融供给,重点支持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开发和农业综合开发、有产业依托的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等。二是加大商业金融支农力度。国有商业银行资金实力雄厚,服务功能比较齐全,服务手段比较先进,应当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县域经济发展空间广阔,国有商业银行大有用武之地。国有商业银行应当积极调整发展战略,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个体私营企业、乡村工商业等。三是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农村信用社要以改革试点为契机,在国家适当支持、完善管理体制的同时,切实转换经营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努力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不断创新支农服务功能,做到农村金融服务与订单农业相结合,与农业科技进步和技术推广相结合,与市场化的农村经济运行体制相结合。

3、改革信贷管理体制,加大农业信贷投入的力度。第一,国有商业银行要适当下放信贷审批权限,放宽基层行审批限额,单笔审批限额应根据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确定。第二,要合理确定农业信贷规模,信贷规模应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一致,不能出现因资金不足而影响结构调整的情况发生。第三,要改进责任追究制度。取消终身负责制,对于确因市场风险而造成的放贷失误不应追究其责任,将权、责、利紧密挂钩,完善激励机制,激发信贷人员放贷收贷的积极性。第四,改变传统的贷款方式。农村信用社要改变贷款的“春放秋收”管理方式,把信贷资金的流动性、效益性和企业的生产周期结合起来确定贷款期限。第五,扩大信用放贷范围。对于民间贷款及小额信贷应以信用放款为主,对一些农业大户在产品有销路、还款有保证的情况下亦可适当发放信用贷款。金融机构应建立农户信用档案,根据历史记录对农户进行信用评级,据此为每户农户确定信用放款额度,在额度范围内随要随放,无需抵押担保。第六,改进支农资金发放办法。人民银行发放支农再贷款,不能局限于小额、分散的范围,在贷款额度、期限用途上要适当放宽,对于农村科技部门的资金需求应纳入支农贷款范围,对于涉及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资金需求,如大型种植、特种养殖、农副产品深加工等,应以支农资金的形式发放。第七,对于风险较大的大额农户贷款,金融机构可要求农户自行组成农户联保小组按“互助联保,风险共担”的原则分散风险,采取灵活多样的担保方式,如开展互保、土地经营权抵押、动产质押、粮油销售还款委托书等方式,提高农民获贷能力。第八,明确信贷重点。要加大农业产业化和改制企业的投入。加大对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支持力度,促进富余农民充分就业:重点支持农副产品基地开发建设、名优土特产品基地建设、出口创汇农产品基地建设。

4、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农村金融风险规避机制。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风险预警体系和规避机制,可以保证农村金融改革依照制度办事,避免了工作的随意性,有利于优化农村金融改革的环境,促进新农村建设稳步前进。一是要将信用环境建设状况纳入对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标,增强对政府改善信用环境的约束力,建立健全农户及农村个体工商户信用和经济档案,为农村信贷风险控制提供依据。加强农村金融机构与其他职能部门协调合作,建立农村企业和农户信用信息库,有效整合信息资源,实现信用信息资源共享。加强农村信用制度建设,建立守信激励机制和失信惩罚机制,把创建农村信用工程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抓好,努力营造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二是应加强农村金融风险分散和补偿体系建设,将农村保险体系纳入农村金融体系建设框架内统筹考虑,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商业性保险也应向农村下延机构,充分发挥农业保险防范农业经营风险和涉农信贷风险的作用。三是在担保机制建设方面,应以乡镇为单位建立多主体、多形式的担保机构,切实解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难的状况。积极探索符合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实际情况的担保制度,在担保形式上,除传统的保证担保和不动产担保外,应探索动产抵押、仓单质押、农具、牲畜、农作物收获权益质押等多种担保手段;在担保机构上,既要鼓励政府出资的各类信用担保机构和现有商业性担保机构开拓农村担保业务,还要积极探索市场化的路子,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农村担保领域。担保机构要适当简化担保手续,降低门槛,并按年度补充担保基金,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使担保基金规模与实际需要相适应,为缓解农村担保难发挥积极作用。

5、积极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提高对资金的吸引力。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对于促进农村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资源配置功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培育和优化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势在必行。针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实际情况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要构建好农村金融法制建设平台。必须大力加强农村经济金融建设的立法工作,尽快修订完善《破产法》、《刑法》、《担保法》、《物权法》等法律法规,并在《商业银行法》的基础上,针对农村金融的实际状况,尽快出台《合作金融法》,完善农村金融生态的制度基础。二是要构建好银政、银企交流协作的平台。通过召开金融联席会议、形势分析会、银企洽谈会等形式,促进银政、银企间的交流与合作,协力解决农村金融发展中的问题。三是要构建好经济金融信息共享平台。建立经济金融信息交流沟通机制,让金融机构与政府、企业及时了解当地新农村建设信息动态和宏观经济金融政策,使政府、银行、企业正确决策,合理投资,有效经营,共同发展。四是要构建好诚信建设平台。广泛开展创建信用乡镇、信用村和信用农户等活动,切实营造全社会“诚信为本”的观念,使金融有一个发展业务的良好土壤。五是要构建好金融维权平台。地方政府要加大对金融维权工作的支持,对金融机构被侵权事件进行统一管理;对逃废银行债务的情况进行整理分类,开展依法收贷,坚决打击逃废银行债务行为,扩大维权声势。

6、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工具,延伸金融支农的深度和广度。经济欠发达地区要不断加大金融科技和现代金融产品在农村的普及力度,为农户提供方便、快捷、丰富的现代化金融服务。一是金融机构要适应农村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特点,除信贷业务外,应及时开发和提供多样化的汇兑、结算、票据、代理、保险、理财、咨询等中间业务以及银行卡等科技含量稍高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特别是农村信用社应尽快开通通存通兑业务,开办银行卡、电子终端、票据承兑、贴现业务。二是根据农村市场的需求,合理调整和优化ATM机、POS等现代化支付机具的布局,发展银行卡特约商户,努力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满足农户多层次的需求。三是进一步加大农村金融宣传力度,普及人民币反假、支付结算等金融基础知识,提高广大农户现代金融意识。四是积极发展、完善农产品期货市场的组织功能、导向作用和避险机制。当地政府要注重商品期货市场的功能运用,重点鼓励和扶持适合当地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期货订单农业进一步发展;要积极借鉴发达地区建设经验,学会利用期货市场来指导市场、引导生产,使之成为政府调控市场、保护农民利益、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有效工具。

7、切实加强民间借贷管理,引导民间借贷走向正规。目前我国金融制度的改革仍局限于体制内的正规金融部门,产生于农村经济的民间金融就是对官方金融僵化体制和低效率经营的一种积极反应,是市场机制诱生的自下而上的一种整体制度创新,对提高正规金融机构的效率,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政府要做的不是简单打压或取缔,因为这样做不仅无法摧毁农村非正规金融,相反只能使其以更隐蔽的方式活动,这无益于问题的解决。当地政府应当引导和规范民间融资行为,在严厉打击高利贷和金融欺诈等违法行为的前提下,在农村金融市场进入竞争机制,有效发挥民间接待对正规金融体系的补充作用。

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多数地方农业人口占比大,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城乡之间教育、卫生、文化发展水平差距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农村人居环境较差的问题十分突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是影响新农村建设全局的突出矛盾,而这些矛盾的合理解决都直接或间接依赖于农村金融的全面发展和大力支持。为此,我们应充分认识农村金融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关键地位,坚定不移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发展,认真研究分析农村金融特点,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着力推进现代农村金融体系和制度建设,着力提升农村金融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充分发挥金融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李 萍

贫困地区农村医疗卫生论文范文第5篇

首先结合典型贫困地区农村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进行了简单的概括,结合其中的问题对农村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的措施详细的阐述。

一、引言

农业发展对国家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经济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为了有效的利用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源,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应对贫困地区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充分的利用人力资源来建设农村,使农村的发展水平逐渐提升,为贫困地区的生产建设提供动力,有效的提升农村的经济效益水平,使农民的生活质量提高,从而促进农村地区的进一步发展。

二、典型贫困地区农村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

(一)劳动力流动范围小

劳务输出作为一种组织性的输出,受到了政府的重视。近年来劳务输出的人数越来越多,基本向着县城和省城进行转移,省内转移的人数相比省外更多。调查发现,在山区农村中非农业从业人员在本区域从业的人数较多,而在省外的人数最少,表明劳动力的流动范围较小,其中多数为自发流动。

(二)移民管理存在问题

当前一些贫困地区存在大量的异地搬迁移民,包括县内和县外两种,占据异地搬迁区域人口的约50%。这些人口基本搬迁大量具有一定优势的边缘地区,由移民领导组织进行管理,将搬迁工作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完善,使搬迁工作顺利进行。经过调查发现移民开发耕地面积较大,粮食产量也比较高,超出了原迁出地的生产量范围。管理中没有针对移民的文化冲突问题进行有效的处理,大量的移民也让生活空间减小速度更快。

(三)培训设施不完善

为了提升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源的利用水平,需要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然而在一些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缺少一些技能培训基地,相关设施也没有得到完善,由于农民的自身技能得不到提升,对自主创业以及其他岗位知识不了解,不能发挥出有效的作用。

三、典型贫困地区农村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的对策

(一)改善经济发展模式

农产品的供需发展趋势逐渐向着需求制约方向进行,同时农业粗放经营的空间也之间缩小。由于农业产品的收购价格慢慢降低,造成了农民收入减少的情况,对农业发展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同时城市的经济与农业生产融合,这使农业的科学技术水平提升,家庭形式的经营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在当前的背景下,农产品销售市场范围逐渐扩大,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性逐渐增强,农村的劳动力问题会更加的明显,应将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进行改变。为了提升农民的经济收入,应提高价格水平,使产量增加,将成本降低,转移剩余劳动力,为经济发展带来有效的保障。考虑到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发展比较缓慢,其中存在较多的需求不足等问题,因此应改善传统的经濟增长方式。

(二)发展开放式村庄

在贫困地区村庄中包括封闭类型和开放类型,随着市场的发展,农村土地的使用的限制逐渐减弱,但是山区农村受到封闭的影响较多,开放性较低,这使资本的发展受到了影响。贫困地区人力资源大部分向外部移动,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较低,导致农村地区当地的经济建设水平比较落后。为了提升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应重视当地的企业的发展。首先应对企业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创造特色产业,使产业结构更加的科学合理,在竞争中获得更多的优势,进一步提升产业的发展水平。其次,应对农村地区培养人员队伍,随着企业的发展,对人园的需求水平也有所提升,在新的发展背景下,应具备创新能力的人员队伍,使企业发展有良好的条件。通过推进民工返乡创业来增加人员数量,使剩余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结合相应的政策,全面的促进企业的发展。最后,应合理的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由于乡镇的企业布局特点使经济发展受到了影响,导致第三产业建设受阻,应对企业进行科学的引导,使其向小城镇集中,提升城镇化建设的水平。此外,应提升企业的技术发展水平,通过先进的技术的结合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条件,在技术应用下,企业能够具备更多的优势,在竞争中获得地位,因此,应有效的利用先进技术来改善企业,使企业快速发展。

(三)调整产业结构

我国的农业行政管理体制中,对产业的管理基本采用分散的模式,包括农业、牧业、粮食、土地等,各个部门之间也独立运行,导致管理的水平较低,难以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产业结构的调整作为农村地区发展的重要内容,应受到重视,结合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使地区的产业发展更加的高效。首先应结合市场的发展需求来提升劳动力,根据地区的地理优势和特点,进一步发展相应的产业,密切关注市场的变化情况,当小麦种植缺少优势的时候,应选择其他的作物进行生产,同时应注重当地的特色产业,建立独有产业,使产品的需求量增加,为当地的产业发展带来更好的机会。其次,应对生态环境进行科学的利用,考虑到环境受到粗放经营的影响,应开展退耕还林工作,使经济能够进一步发展。之后需要结合农业产业的发展情况,对龙头企业进行有效的支持,使产业的规模扩大,提升大宗农产品资源的发展水平,并且建设第三产业,拓宽旅游行业的发展空间,使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获得更多的动力。

四、结语

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需要通过合理的发展规划和资源利用来实现,为了更好的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应进一步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创造特色产业,同时合理的利用人力资源,使农村的劳动力能够得到有效的组织,在农村建设中发挥出有利的作用,为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带来有效的帮助,进而促进经济发展。(作者单位:西吉县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

贫困地区农村医疗卫生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大力发展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可以为广大农村适龄入园儿童提高更好的早期教育,因而具有极其显著的现实意义。当前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应该统筹规划、确实解决农村适龄儿童无园可入的问题,并统筹兼顾、大力推进农村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从而更高程度上促进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事业发展。

关键词: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策略

《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投入,尤其需要安排专门资金,重点建设农村地区幼儿园。这为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大力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而当前发展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首要需要解决的就是适龄儿童无园可入的问题,与此同时,发展农村地区学前教育还面临着师资短缺等问题,这一系列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农村地学前儿童的教育和成长,影响着广大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快速发展,鉴于此笔者对发展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策略作出以下思考。

一、统筹规划解决农村适龄儿童无园可入的问题

首先,政府作为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引导者,应该确实保障好农村地区改建、新建以及扩建幼儿园的经费投入。对于经济发展好的城镇地区,对其经费投入应该主要以地方为主,而对于经济欠发展的农村地区,其经费投入应该适当增加中央财政以及省级财政的投入比例,国家和各省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专项经费投入,保障广大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都具备一所乡镇中心幼儿园。同时,在确实保障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经费之余,经济发达地区的示范性幼儿园还应该主动承担起对农村地区幼儿园的扶持工作,通过优秀幼儿园教师下乡支教活动或者城乡教师互换活动的计划的实施,提高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教学质量,使农村适龄入园儿童都能得到适宜的早期教育。

其次,在大力发展农村公办幼儿园的同时,还应该大力扶持、鼓励非公办幼儿园的发展,从而形成多元化的农村幼儿园办园格局。民办、个体幼儿园作为大力发展农村幼儿园的有生力量,可以通过对其房屋安全鉴定、家长和社会满意度调查等措施的推行,对其中达标的幼儿园政府、社会给以大力的扶持。例如,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对于企业办园给以更过的税收优惠政策,从而鼓励更过的社会资金、力量积极参与到农村幼儿园的建立和发展中来。

最后,利用好农村现有资源,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广大农村地区有着城区所缺乏的优势教育教学资源,因而农村地区在新建、改建、扩建幼儿园的过程中应该本着经济、安全、适用的原则,充分地利用农村中小学网点布局结构调整后充裕的公共资源。对于农村地区幼儿园的新建、扩建或者改建,应该根据当地教育教学等发展的实际情况,从全镇整个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全局出发,优先发展没有幼儿园的村落,从而使更过的孩子都有计划入园,使广大农村地区的儿童都能得到较好的早期教育。

二、统筹兼顾推进农村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应该妥善解决、处理好农村地区学前教师的编制问题。农村幼儿园教师作为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的中间软力量,教师编制的落实可以使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之中。例如,在农村幼儿园教师其编制未落实之前,可以将其职称评定纳入到中学教师的职称评定之中,并对幼儿园教师的职称评定指数给以更过的政策倾斜。对于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标准,可以参照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和福利标准,在经济以及政策允许的条件之下,可以适当地提高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工资和福利待遇,以确保农村幼儿园教师师资队伍的稳定。

其次,可以在中小教师中或者师范毕业生中培训幼儿教师,从而提高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师资力量。鉴于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事业中所存在的师资不足问题,可以对乡镇中小学合并后而富余的一些年轻教师进行转岗培训,对于其中的合格者可以调配到幼儿园中来,从而使农村教师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并有效地解决农村幼儿园师资的短缺问题。同时,对于师范专业的毕业生,给以相关的优惠政策支持,对其进行相关的学前教育教学培训后,鼓励其到农村幼儿园任教,以填补农村幼儿园长期以为的专任教师缺口问题。

最后,高职院校和高师院校应该确实扩大幼教专业的招生比例。农村地区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各种高等幼教专业人才的大力支持,需要各种高等幼教专业人才参与到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科研和教学实践中来,只有这样才能更高程度上为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科研理论指导。为此,高职院校以及高师院校可以大力宣传、调整招生计划、提高幼教专业的招生比例,在其专业设置中适当地设置3至5年的学前教育专业版,从而为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多类型丰富而充足的师资来源。

三、结语

《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的颁布和实施,为广大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也在社会上掀起了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思想,这给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因而我们有足够的信心把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事业。当然,在发展农村学前教育过程中,将会遇到不少的困难或挫折,这需要我们持乐观心态、迎难而上,促进农村地区学前教育事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占兰.农村学前教育是未来十年发展的重点——《规划纲要》确定普及学前教育的重点与难点[J].学前教育研究,2010(12).

[2]王春英.发展农村和贫困地区学前教育是促进教育起点公平的重要举措[J].学前教育研究,2010(5).

[3]徐青.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J].教育探索,2007(9).

上一篇:中专语文德育教学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艾滋病孕产妇心理护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