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云识天气的谚语范文

2023-09-22

看云识天气的谚语范文第1篇

第一课时

一、 教学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2)理清文章的思路。

二、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三、教学难点

有关知识文本的内容。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

五、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① 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现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②检查预习生字情况

棉絮( ) 预兆( )粼波( ) 绫纱( ) 点缀( ) 绸幕( )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听读课文,学生思考后回答,师引导) 文本结构:总分总式。

(三)研读赏析:

1.找出第一段说明云与天气的关系的句子。

2.看云识天气最基本的经验是什么,用课文中的原话回答。

3.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的好。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明确] 1.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3.对于设计得好的同学要提出表扬。 示例:(PPT展示)学生完成表格。

(四)小结: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文章按照“总----分----总”的结构,通过对云层的分类介绍说明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云的变化与天气的关系,云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看云与识天气的关系。

(五)欣赏图片,练笔:请大家任选一种云或光彩,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对它作自我介绍。

介绍要求:Ⅰ、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Ⅱ、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

来怎样的天气。

示例:

"Hai!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

(五)作业:

收集有关云和天气变化的谚语、俗语等。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2.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品味语言,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四、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字词默写

2.交流文章(上节课的练笔)

(二)揣摩赏析:

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全文不但抓住了说明对象的特征,条理清楚,而且在语言上也很有特色:美,对很难描摹的云彩作了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之美,有的是运用了某种或多种修辞,有的是使用某种句式,有的则是选取了优美准确传神的词语。这篇文章就有很多美点,小到一个词语、句子,大到几个段落,可谓俯拾皆是。

下面请大家用“美在„„,因为„„”的句式,只就文中的某一比喻句(在说明文中称为“打比方”)进行赏析。也可以不用此句式,自己随便说。如:

本文的语言美在“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因为它运用了八个比喻,准确生动、形象具体地描绘了天上的云"姿态万千"的动态特点。

(三)写作特色:

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学生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明确:

文章先说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第1段概述,先用“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一句总说,然后描绘了万千姿态的云。第2段是

3、

4、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3段照应“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第

4、5段照应“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6自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在文章内部,作者也是按照一定的思路来介绍的。例第3段,把“薄云”又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和天气的关系。

②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你能否

(四)运用仿写:

仿照课文第一段写几句话:夜暮四合,周围的群山,„„ 要求运用修辞(比喻、排比等)

(五)小结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六)拓展延伸

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等。

(七)布置作业

看云识天气的谚语范文第2篇

1.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⑴云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招牌”: ⑵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预兆:

2.指出下列说明语句,哪些是生动说明,哪些是平实说明。 ⑴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

) ⑵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 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

)

⑶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3.文章最后一段指出:“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有一定的限度。”对这句话意思的理解,你同意哪一种?(

)

A.这句话是在否定“看云识天气”的作用。 B.这句话是说明“看云识天气”的范围有限。 C.这句话是指明“看云识天气”的作用有限。 D.这句话是阐明“看云识天气”并不科学。 4.指出下列各句的说明方法:

⑴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

⑵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

)

⑶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会有大雨。(

)

⑷积云如果迅速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项,就变成了积雨云。(

) 5.说明下列比喻句的本体、喻体和相似点,指出说明文运用比喻应注意的问题。 ⑴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本体: 喻体: 相似点:

⑵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本体: 喻体: 相似点:

说明文运用比喻应注意:

6.下面四句中哪句语言风格不同,简要说明。

⑴“华”的颜色排列是里紫外红,跟晕刚好相反。⑵地球的赤道也不是正圆,而类似椭圆。⑶在太阳和月亮周围,有时会产生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⑷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

7.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说过这样一句名言:“空袋子难以直立。”

⑴这句名言不仅说明了一种生活现象,更蕴藏着一个深刻的道理。请说出这个道理。

⑵请举出一个与这句名言相符的事实来。

第二部分:阅读分析

(一)

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云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8.本文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9.本段的结构形式是

。 10.本段运用的修辞手法有

11.这段文字的说明语言有什么特点?

12.本文段为了说明云的形态之多,一连用了多个比喻,这些比喻有什么作用?

13.《看云识天气》一文中写了很多关于天气的谚语,请将你积累的关于天气的谚语写出两条。

(二)

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①)天气的情况。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了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②)的,外层是(③)的。这种光圈叫做晕。日晕和月晕常出现在卷层云上,当卷层云后面有一大片高层云和雨层云时,是大风雨的征兆。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说明出现卷层云,并且伴有晕,天气就会变坏。另有一种比晕小的彩色光环,叫做华。颜色的排列是里紫外红,跟晕刚好相反。日华和月华大多出现在高积云的边缘。华环由小变大,天气将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会有大雨。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出现朝霞,表明(④);出现晚霞,表示(⑤)。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 14.文中①处应填的词语是(

)

A.断定

B.推定

C.推测

D.猜想 15.文中②处应填的颜色是

,③处应填的颜色是

16.文中④处填天气状况是

,⑤处填天气状况是

。 17.“„„是大风雨的征兆”中“征兆”的意思是

18.这段文字第一句话是(

)

A.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B.这段文字的中心句 19.这段文字采用了

20.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是(

)

的说明方法。

A.总——分

B.分——总

C.总——分——总

(三)

在热带地区或航行于赤道附近的海船上,冰是非常宝贵的,因为冰可以防止食物腐烂变质,可以使捕捞的海产品保鲜。但是正是炽热的阳光最能“摧残”这些冰块。不过,科学家想出了办法让太阳对冰停止“敌对行为”不要那么水火不容。

太阳当然不能直接制造冰块,但可以“曲线”造冰。比如,用电冰箱造冰,就是曲线造冰。电是一种能源,它可以使电灯发光,使电炉发热,却也能让冰箱造出坚硬的冰块来。电是能源,太阳也是能源,既然电可以造冰,太阳光为什么不能造冰呢?

因此,从道理上说,太阳光是完全可以造出冰块来的,其中一个方法是使太阳能通过光电池把光变成电,再用电来开动冰箱。但这个方法要使大量的光电材料,成本高。为了让渔民都能买得起,法国一家船舶公司的科学家研制出太阳能冰箱——一种能自动制冰的机器。 这种太阳能自动制冰机,外形像一个恒温箱,它既不用电,也不用烧油,就靠一个太阳光接收器。在接收器里装有许多活性炭颗粒,活性炭中有许多小孔,孔的直径只有百万分之25毫米,所以1克重的活性炭中孔的面积加起来很大,有1000平方米,相当于一个网球场面积的1.5倍。在这些活性炭的孔中“灌进”甲醇,就像海绵吸水一样,活性炭可以吸进好多甲醇。

甲醇起什么作用呢?它和电冰箱中的制冷剂氟里昂的作用是一样的。在夜晚没有太阳时,因气温下降,接收器内的活性炭就吸进液态的甲醇。白天,太阳能接收器被太阳一晒,活性炭中的甲醇就变成气体,甲醇气化就会吸收大量周围的热量,起到冷却作用。气化后的甲醇流到制冰订的冷凝器变成液体,夜晚时又被活性炭粒吸进小孔内,每天就这样日夜循环制冰。 这种制冰机的优点是不用电,而利用“天赐”的太阳光“良源”。但也有一个缺点,就是在阴天时因活性炭中的甲醇不能气化吸热,反而不能制造冰块。因此,这种太阳能冰箱只有在阳光充足的地方才有用武之地。

21.解释第二段中“曲线”一词的含义:

22.第三段中“从道理上说”能否删去,为什么?

23.第四段中,画线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24.从第五段中摘取、组合字词,填入下面句中的括号内: 甲醇所起的作用是:

(只填四字),从而制冷。 25.从整体上看,“太阳能自动制冰机”具有哪些优点?

26.请给本文加一个标题。

(四)

1952年12月的一天,一艘美国轮船行驶在意大利西部的海面上。波涛汹涌的海浪将船身(

)地摇撼着。突然船身发出一声巨响,船体被拦腰截断,一半抛上海岸,另一半留在大海里,带着十多个惊慌失措的船员随着风浪向远处飘去„„

这就是海浪“大力士”恶作剧的表演。据预测,海浪拍打岸边的冲力每平方米达30吨,有时甚至达到600吨。它可以毫不费力地把10多吨重的巨石抛到20多米的高空。于是,科学家们想到利用海浪发电,因为它具有不消耗燃料、不产生污染等优点。海浪发电的能量很大。以日本这个岛国为例,它的海岸线长达10万多公里,所拥有的海浪能量每年达10亿千瓦,相当于日本目前最高用电量的25倍。1964年,世界上第一台海浪发电机就诞生了。现在,世界上已有多种海浪发电机在运转着。我国从60年代起就着手海浪发电的试验性研究,制成了发电装置,为今后利用丰富的海浪能源创造了条件。 27.选词填空:

波涛汹涌的海浪将船身(

)(A.剧烈 B.激烈 C.凶猛)地摇撼着。 28.“不产生污染”中“污染”的词性是

。 29.本文第一节主要说明了(

) A.这是海浪“大力士”恶作剧的表演。 B.美国的一艘轮船在海上遇难。 C.海浪拍打岸边的冲力很大。 D.海浪的能量十分巨大。 30.文中划线的句子说明了 理由是什么?

。它运用了

说明方法。

31.“现在,世界上已有许多国家在利用海浪发电。”联系全文来看,其中有没有包括中国?

《看云识天气》答案

上一篇:恶魔之手范文下一篇:经济责任审计管理办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