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范文

2023-09-23

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范文第1篇

摘 要 为响应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银川能源学院积极推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风景园林专业作为学校重点培育专业,如何培养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将学生更好地输送到社会?根据银川能源学院风景园林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专业课程开展协同教学模式,探究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风景园林专业教学模式。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 教学模式 协同教学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风景园林专业需要结合行业的实践性,在教学中应重视实践经验的培养,探索教学模式上地改变,促进风景园林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提高学生毕业后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相关行业的实践水平。

1 应用型人才培养下风景园林专业教学模式的探究背景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应强调与社会行业实践的结合,在教学环节中重视实践性教学如实践教学、专业实验和专业实习等,还应该将实践应用教学贯穿相关课程内容的教学活动中。

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中,包含了社会教育的趋向目标,综合能力与素质目标以及胜任工作方向目标。胜任工作方向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应用为背景包括风景园林规划、园林建筑设计、园林植物种植与养护、园林工程预算、园林施工与管理等就业方向。在设置核心课程上包含风景园林、城乡规划、建筑学主干学科,以及每学期有2周的实践教学环节,包含计算机辅助设计、景观工程施工、景觀工程计量与计价等实践教学内容。因此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更是提出了复合应用型本科培养概念。[1]而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应确定综合、全面的教育培养思路。

风景园林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相关职业选择性很大。而由于教师的专长和经验有限,因此在某些课程中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会超过一位老师的教学能力所胜任的范围,如果将这样的课程教学责任推给一位老师,会使学生很难达到专业培养方案的目标。

2 风景园林专业教学模式探索

2.1 协同教学的内涵

协同教学在本科教育领域已经多有应用。所谓协同教学就是两位或两位以上不同专长的教师组建教学团队,对同一课程进行合作教学,共同对同一学生群体教学负责。[2]而风景园林专业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特别强的专业,在很多课程中也会涉及的几门学科的知识,因此笔者在担任本专业教学任务的教师中选择具有专业背景不同、资格水平差异、兴趣性格特点不一样的老师组织教学团队,选择两门风景园林专业核心课程开展协同教学的模式的探究,选择有差异性的老师可以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强化团队的集体优势。

2.2 “专业导论”课程协同教学模式实施

“专业导论”课程的开设对于大学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一门为刚步入大学的新生开设的专业引导课,可以让大学新生对自己所修的专业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使学生在大一的时候就系统了解本专业的所有学习内容,认识一些学习本专业的学习方法,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方向有所侧重。[3]

根据2018级风景园林专业“专业导论”课程大纲,课程主要内容涵盖了风景园林学科内涵、中国古典园林综述、外国园林国外园林发展综述、风景园林师从业素养、园林植物运用、景观工程与技术、环境要素与生态设计、风景园林的传承与发展等内容,课程学习目标有以下几点:[4]

(1)了解什么是风景园林,掌握风景园林与人文社会学及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2)掌握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动态,了解相关联学科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作用,掌握景观设计师所需的职业要求;(3)掌握中国古典园林与国外园林的异同点,能够运用基本园林造景手法、设计理念、设计方法等知识,进行一定的创新;(4)掌握风景园林基本技术标准以及在生态环境中的地位与作用,了解风景园林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5)掌握风景园林专业所需的基本专业技能,提高基本审美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基础。

课程教学内容与学习目标矩阵关系:(见表1)

传统的授课方式多为一位授课经验丰富的老教授根据教学大纲介绍专业基本情况,结果是可以达到课程学习目标,却很难激发学生学习本专业的兴趣。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下,风景园林专业应用性十分强可以涉及多个方向的就业选择,但是由于一位老师的研究方向、教学课程的局限性,很难对所涉及的各个就业方向有清晰明确的介绍,因此学生对未来的职业规划很难有清晰的计划目标。[5]

笔者在2018级风景园林专业的“专业导论”课程教学中任课程首席教师,由团队成员分章节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在教师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时,应遵从以下原则:

(1)熟悉完全熟悉本章节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2)有担任本章节相关内容的课程任务,选择相关章节讲授,如:张黎老师担任“中外园林史”课程,主讲“国外园林发展综述”章节;程淑杰老师担任“城市物理环境”“环境心理学”课程,主讲“环境要素与生态设计”。(3)结合教师所学专业背景、研究方向,及工作学习经验,选择相关章节讲授,如:王兆菊老师,工程师职称,曾在具有一级设计资质的设计院工作六年,讲授“景观设计师从业素养”章节内容;卫乐老师,助理工程师,从事园林工程施工三年,讲授“园林工程与技术”章节。

在确定教学模式及分配好教学任务后,笔者开始组织团队成员规划设计教学内容、研究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团队成员分享自己的教学资料,如教案、电子课件、课外素材,然后成员集中讨论给出授课建议,如相关章节的两个教师有内容重复讲授,讨论哪位老师讲授更合理。并且其他教师可以并将自己拥有的课外资料,分享给相关内容的授课教师,做到资源共享,授课知识更新。

在授课时,授课内容更侧重教师的经验之谈,理论讲解点到位,更多的给学生讲解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如每个章节内容与就业方向的选择、园林行业中对这一知识点的应用、如何学好这一章节的内容等,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初步形成一个职业规划方向。

2.3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课程协同教学模式实施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课程是风景园林专业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独立完成建筑庭院、居住区景观、城市广场、城市公园、旧区景观重塑和再生、旅游区景观六种不同规模园林绿地类型的规划设计工作。本课程应用性极强,在讲授完每种园林绿地类型的设计理论知识后就是大量的实践设计。

2016级风景园林专业第六学期开设的“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课程,由王兆菊老师和马依楠老师开展协同模式教学活动。王兆菊老师作为工程师从事过多年园林景观设计师工作,具有丰富的设计经验;马依楠老师城市规划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规划理论知识扎实。

两位老师首先合作完成教学资料准备,共同丰富教学内容、教学案例、以及实践教学设计练习题方案,并根据两位老师专长制定教学计划。在提供的实践教学设计练习题时,王兆菊老师提出的方案都是实际案例,具有实际环境为背景;马依楠老师提出的方案多为考研练习方案,为考研学生打下基础。

在实施过程中,理论课程部分由主讲教师王兆菊老师讲授,涉及宏观规划部分的知识点由马依楠老师插入讲授一到两次。在实践教学环节,遵循“谁提出的项目方案由谁作为本节课课程主要承担者”原则,另一位老师承担协助指导教学。课程主要承担者给学生布置设计任务,讲解方案设计要点,协助教学者课堂巡视,指导学生设计方案,解决学生课堂设计方案中遇到的问题。作为协同教学的教师对学生的教学指导负有平等的责任,且都积极地参与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最后共同讨论给定学生考核成绩。[6]

2.4 实施效果反馈

在“专业导论”课程协同教学模式实施后的学期期末,笔者针对风景园林专业17级43名学生、18级42名学生设计“专业导论与职业规划”的调查问卷中发现,17级学生中有88.4%学生认为“专业导论”课程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没有影响或者影响不大,18级学生中仅有16.6%的学生认为影响不大;针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方向问题,17级学生有72%的学生打算考研、考公务员,18级学生中仅有47.6%的学生打算考研、考公务员;17级學生中有65.1%的选择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行业就业,18级学生中有83.3%的选择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行业就业。而且调查还发现18级学生职业选择方向性也比17级的学生要多。(下转第122页)(上接第22页)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课程协同教学过程中,学生课堂表现更加积极,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偏向于某位授课教师提出问题,结合两位教师的设计观点设计思路也更加开阔,在课后会积极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争取得到两位教师的认可。两位教师同样感觉到,在课前准备上每位教师付出的精力少了,但是准备却更加充分,案例相对完善,使学生见识更广。在课后,某些学生不愿意找其中一位教师指导设计方案,会让另一位老师指导设计方案,更好的调动了全班同学的积极性。

3 结论

基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风景园林专业“专业导论”课程应该给学生增强对本专业在将来社会中的就业认同感,从大一开始就树立从自己的专业出发择业的目标和职业发展规划。

协同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由个别教师“单打独斗”的教学模式,通过多位教师协同合作授课,弥补了一位教师授课时只能局限于个人专业和教材的境况,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拓宽相关教学的知识面,为学生提供了全面的、充分的教学内容,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多位教师担任一门课程会减少学生因讨厌某位教师而排斥某一门课程的情况,教学风格互补可以满足不同个性和特点的学生的学习需要。协同教学模式可以提升团队意识和教学水平,让任课教师增加了交流、合作,教学经验也互相得到促进。

风景园林专业作为实践性、应用性强,综合性高的专业,存在多门课程在教学时,往往需要交叉性学科知识的穿插,才能提高学生的认知与理解,因此在风景园林专业多门课程教学实践中都可以借鉴应用协同教学模式。

项目来源:2017年本科教育教学工程(自治区级)项目号:NXJG2017092

参考文献

[1] 郭松,李在留,王凌晖,和太平.风景园林专业复合应用型本科培养计划的制定与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6(5):22-28.

[2] 蒋辉,肖旭东.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协同教学模式的构建[J].理工高教研究,2010(2):133-136.

[3] 赵秀婷.对大学新生开设专业导论课的探索[J].贵州农机化,2019(1):49-51.

[4] 银川能源学院.“专业导论”课程大纲[Z].2018级风景园林专业本科课程教学大纲,2017.

[5] 朱颖.风景园林专业多学科综合教学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2(6):43-45.

[6] 邢丹平.协同教学实施模式的构建和应用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8.

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范文第2篇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提高,我国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对于生活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风景园林建筑不仅能够满足人们对于生活环境的要求,而且还满足了人们对于审美的要求,并对我国绿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众所周知,风景园林都是人工建造的,因此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地形、植物、水体等因素,使得风景园林建筑能够与大自然完美的融为一体。对此,本文详细的分析了将地形、植物、水体科学合理的运用到风景园林建筑中的措施,以期为我国的园林事业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风景园林建筑;地形;植物;水体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的经济水平便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明显地提高。同时再加上我国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风景园林建筑开始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成为了建筑行业中的重要工程。风景园林建筑不仅能够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而且还能满足人们对大自然追求的向往,从而受到了社会的重视。在风景园林建筑的设计过程中,应该合理的将地形、植物、水体等因素科学合理的运用其中,使其与城市景观、自然风景能够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一、风景园林建筑中地形的运用

(一)地形的概念

所谓的地形主要是指地表形态。我国的地形主要分为盆地、高原、平原、丘陵和山岭这五种地形,不同的地形对当地的气候条件、風俗习惯、生活特点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在风景园林建筑中,地形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风景园林的整体设计需要根据其地形作为依据,使之设计出来的风景能够与地形看起来十分和谐,满足大众的审美要求。

(二)风景园林建筑中地形的具体运用

首先,应该对当地的地形条件进行充分地利用。在一个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之前,需要对施工现场的地形进行仔细的勘察,并对环境气候等特点也有所掌握,考虑到其中能够对地形产生影响的因素,随后再根据所勘察的地形特点对风景园林建筑进行合理的设计,从而保障设计出来的风景园林能够做到因地制宜,对当地资源进行合理的运用。在风景园林建筑中,如果有些地形的表面不平,起伏比较大的时候,不能采用人工进行平整,因为这样不仅无法体现出当地的地形特点,而且还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当地的地形特点,例如可以在这种地形的地势比较高的位置设计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楼阁或者是亭台,从而使得地理环境与园林建筑相互融合;其次,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应该与当地地形相互结合。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不仅需要充分利用地形,而且还需要与地形有效的结合起来,将地形的缺点通过设计成为优点,并与整个风景园林建筑的景观相互衬托。风景园林建筑的主要目的在于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地方,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人们的视觉感官,将园林建筑根据地形而进行建造,并根据地形元素,突出风景园林的特点和风格,这就像多种不同颜色的颜色混合在一起,只有进行合理的搭配和调试,才能保障两者之间的和谐统一,从而满足观赏者的视觉要求。

二、风景园林建筑中植物的运用

(一)植物的概念

植物在人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其主要是指具有生命特点和形态的事物,种类复杂繁多,常见的植物类型有苔藓植物、种子植物、蕨类植物等。植物的生长主要是依靠吸取土壤中的水分和养料而维持地,并利用光合作用,将光能变成糖分,同时释放氧气,并给自身的成长和呼吸补充养分。植物对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空气质量的净化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风景园林建筑中,植物是主要元素之一,不仅能够为风景园林的景色添加一种环保的功能,而且还能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

(二)风景园林建筑中植物的具体运用

首先,将植物与风景园林建筑的景观配置有效的结合在一起。风景园林建筑中,对于景观配置的第一步骤是充分保护植物的完整性,不能轻易覆盖新搬植物或者是动工翻新,这样不仅能够减少绿化的面积,而且还能影响设计师的设计思维,局限思考空间。为了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在原有的植物景观的基础之上搭配一些与之和谐的植物品种,经过合理的配置,尽量将新的植物品种与原有的植物自然的结合再一起,从而增添风景园林建筑的和谐之美;其次,利用植物的配置提高风景园林建筑的整体美感。在风景园林件建筑中,植物是人们视觉接触的直接事物之一,为了能够满足人们的视觉要求,可以增添植物的种类,让风景园林在一年四季中有着不同的景观。因此,在风景园林的设计过程中,无论是在园林的室外还是室内,都应该根据当地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以及人们的兴趣爱好,选择一些合理的植物进行搭配。除此之外,在不同的地方配置不同种类的植物,使之能够在不同的时间季节内为观赏者提供不同的景观。同时在种植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层次种植法,这样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不同的视觉感受,而且还能提高风景园林建筑的整体美感。

三、风景园林建筑中水体的运用

(一)水体的概念

水体是水的集合总称,是自然环境中地表水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为淡水和咸水这两大类型,其中淡水只占有2.5%左右的比例,剩下的全部是咸水。在一个风景园林建筑中,如果没有水体,就如同失去了生命力和灵性,从而使得风景园林建筑看起来比较沉闷和生硬,因此水体在风景园林中也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位置。

(二)风景园林建筑中水体的具体运用

首先,是开阔视野,构建空间。众所周知,水是人体日常所需的重要物质之一,并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很多人在园林建筑中也喜欢与水相接触。因此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科学合理的引入水体,使之与风景园林建筑中的景观和建筑自然的融为一体,在建筑的外部引入水体,不仅能够开阔人们的视野,而且还能扩宽空间。此外,还需要对当地的地下水进行充分的利用和保护,根据原有的水体条件,缩小建筑的范围,使得风景园林的建筑风格和建筑国模能够与水体达到一个和谐的状态;其次,将建筑与水文化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在传统文化的观念中,水是文化的源头,具有文化性的特点。因此在风景园林建筑的设计过程中,能够将设计出来的水体充分反映出当地的文化特色,从而构成与之相适应的园林建筑形式,这样不仅提高了园林建筑的欣赏功能,而且还充分发挥出了文化的传播作用,从而使得风景园林建筑充满了人文气息。

结束语:

在风景园林建筑中,地形、植物和水体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风景园林建筑的设计过程中,应该对这三者进行充分的利用,使得风景园林建筑的景观与自然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从而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和谐美丽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毕迎春,张骏,王未等.地形、植物、水体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1123-21126,21130.

[2]夏唐福.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地形、植物、水体的应用探析[J].江西建材,2014,(22):205-205.

[3]朱文元.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地形、植物、水体的应用探析[J].科技展望,2014,(18):11-11,13.

[4]姚亚英.地形、植物、水体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的相关运用研究[J].中国农资,2014,(12):105-105.

[5]高宗翔.地形、植物、水体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2,(33):64-64.

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范文第3篇

收稿日期:2012-12-19

作者简介:林广思(1977-),男,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师,博士,主要从事风景园林教育、风景园林政策法规与管理、中国近现代风景园林史研究,(E-mail)asilin@126.com。

摘要:建筑院系风景园林专业园林植物学教学经验较少。以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春季学期园林植物学课程教学的实践,讨论了建筑院系风景园林专业园林植物学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方法等。结果表明:园林植物学在课时有限的前提下,需要理论讲授和室外实习相结合,选取必要的基本理论知识,制定合理的植物识别目标数量,传授有效的植物识别方法,设计相应的作业要求,辅以形象记忆手段,配置合适的师生比。

关键词:风景园林;园林植物;种植设计;园林教育

一、教学目标

风景园林学是规划、设计、保护、建设和管理建成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学科。植物是风景园林中最为重要的自然元素,因此,认知植物不仅是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基础,更是培育热爱自然情感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教学目标的确立还应考虑课程的学时以及学生的知识基础、院系所在区域特征等。

首先,华南理工大学的园林植物学课程只有32学时,相对于农林院系来说,是非常少的。比如,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的植物基础必修课程有园林植物基础A(16学时)、园林植物基础A实习(1周)、园林树木学B(48学时)、园林树木学B实习(0.6周)、园林花卉学B(32学时)、园林花卉学B实习(0.2周),总学时为96学时,实践学时为1.8周。选修课程有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56学时)、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学(56学时)、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学实习(1周)。其次,农林院校一般都把植物学课程作为全校必修通识课程,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过去也是如此,现在则以“园林植物基础A”代替。因此,华工的园林植物学课程教学要求是植物基础知识介绍和园林树木识别,基本不讲授花卉学的相关内容。

园林植物学的教学必须密切联系学校所在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华南理工大学所在地广州,地处南亚热带,高等植物物种极为丰富,城市园林绿化常用植物也较多,比如,广州园林绿地植物应用已超过1 000种,其中乔木近400种,灌木240多种[1],这显然与北方地区如北京市有很大差异。因此,学生还必须认识相当数量植物并了解其习性。但是,识别的植物数量又与学生能够记忆的数量和课程学时密切相关,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性。

因此,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春季学期的园林植物学课程教学目标是“了解植物的功能、生态关系、自然系统分类以及拉丁学名书写格式,掌握植物识别方法,至少掌握150种常见园林植物”。这个目标是基于上述的各种现实条件,并从一名合格的风景园林师在规划设计实践中可能需要的植物学知识总结而来。这样的教学目标是为了与下学期的种植设计课程(32学时)相衔接,但远远没有达到园林植物遗传育种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

二、教学计划与内容

上述分析可见,华工园林植物学相当于用32学时讲授了北京林业大学园林植物基础A(16学时)、园林植物基础A实习(1周)、园林树木学B(48学时)、园林树木学B实习(0.6周)等课程,学时较少。因此,高效的教学计划非常必要。

从表1可见,笔者制定的教学计划融合了理论讲授和室外实习,并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该计划一共是13次课程,其中3次是两周合上即4学时。其中,理论讲授为两周共4学时。其他为室外植物识别实习、课上植物比较识别,以及学生总结性研讨和课程总复习等。

首先,风景园林需要了解植物的功能。具体而言,包括生态(防护)功能、美学欣赏功能、空间建造功能、生产功能等。这些知识只需要了解,但对于引导学生重视本课程的学习尤为重要。

其次,课程介绍了植物及其环境生态关系。有些教科书也会把这部分内容放到种植设计课程中讲授,但由于教学计划中融入了室外植物观察和识别的内容。因此,教师需要从“生境”角度综合培养学生认知植物和环境的生态关系,即简明介绍气候(温度、水分、光照、空气),土壤,地形地势,生物,人类活动等生态因子的基本概念和特性。考虑到风景园林师主要工作区域在城市,还重点说明了这些生态因子在城市中的特性。

然后,植物分类基础知识章节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通过有关工具书自我鉴定未知物种的能力。具体内容包括植物分类系统、植物分类单位、植物拉丁学名、植物分类和鉴定工具等。植物分类系统介绍国内常用分类系统,如恩格勒(Engler)系统(种子植物)、哈钦森(Hutchinson)系统(被子植物)、克朗奎斯特(Cronquist)系统(被子植物)、郑万钧系统(裸子植物)。在植物分类单位中,课程主要介绍了高等植物、维管植物、模式标本、居群、科、属,以及种、亚种、变种、变型、栽培品种(园艺变种或品种)、杂交种、杂种、群(栽培品种群)的拉丁文缩写形式、概念和特征等。植物拉丁学名部分主要是其基本构成和书写方式,即正体和斜体。植物分类和鉴定工具小节重点介绍了植物分类检索表的使用和制作。

在理论讲授中,植物形态认知章节内容最多,也是训练植物识别技能的基础性知识。应该说,园林植物学的识别基础依然是植物分类学,而掌握植物形态特征或植物的形态术语,是植物分类的基础[2]。但是,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学习目的侧重于植物的栽植应用,囿于课时所限,并不像植物学等专业对各种植物器官进行微观分析。这个专业的学生需要的是记住常用园林植物的名称,到野外鉴定植物的机会极少。因此,在植物识别上,应以宏观鉴定为主。

陈月华等认为,园林植物识别的步骤是:(1)掌握树木的形体大小、形态、分枝及生境;(2)看叶的单叶、复叶及着生状态(对生或互生)、叶的大小、叶的颜色及附属物,有花、果时再看其特征;(3)用手摸,揉碎后嗅;4)借助于检索表[3]。

庄雪影等认为,园林植物野外识别的步骤是:(1)观察植物的生活型(乔木、灌木、草本、藤本等),体形以及生长环境;(2)仔细观察植物的细部形态,如花、果实、种子和叶等;(3)观察植物的附属结构特征;(4)运用植物检索[4]。

同时,汪劲武先生认为,许多树木只要掌握一两个到几个主要的外部形态特征,就可以把它们和其他树木明显地区分[5]。陈月华也认为,园林植物识别时要掌握一种最有代表性、独有的特征,以个人各自的方式认识即可[3]。正如庄雪影所言,在植物的识别中,类比的方法非常重要,通过比较可以加深印象[4]。

根据笔者自身的学习和工作经验,并借鉴上述富有经验的植物学分类专家的方法,植物形态认知章节内容包括:生活型,树冠形态(乔灌木),茎和枝(质地、生长习性、树皮、树根、树枝),叶(叶形、叶色、叶感),花(花色、花形、花序),果(果形、果色),其他附属物,以及裸子植物识别、蕨类植物识别、竹类植物识别等内容。这些内容是依照从宏观到微观、从普遍到特殊的规律排序,以肉眼能辨析的特征为主,基本不涉及需借助解剖才能观察到的形态结构。也就是说,如果学生能通过叶子识别某种植物,就不需要借助花和果实器官来识别。

课堂上讲授的理论知识是枯燥难记的,因此,需要结合具体的植物观察,学习植物形态术语,即在辨认植物的实践中逐渐掌握植物形态术语。在室外植物识别教学后,回到课堂,以照片形式复习所有室外已识别的植物,概括识别要点。接着,可选择城市公园识别植物,主要是辨认植物名称和观察其生态环境。然后,再回到课堂上,介绍如何通过植物志的检索表比较分析,发现各科、属、种间植物的最显著特征。

最后1周,以复习的形式把一学期所讲授的内容再串讲一次,加深学生印象,备战期末考试。表1 华南理工大学园林植物学教学计划表(2012年春季学期)

三、教学方法

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是理论讲授和室外实习相结合。植物识别并不是知识的传达,而是技能的掌握;因此,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作业和研讨等方式,保证教学信息的有效传达和吸收,并将植物识别知识内化为对植物的情感。为此,课程设置了3类作业:植物图记、植物识别报告、园林植物应用分类。

植物图记是刘明欣所创,即每人选取2种植物,每2周定期观察一次,以照片、钢笔或白描速写的形式以及文字纪录植物的生长,学期末整理图片、排版、提交。这2种植物需要持续观察一年,下学期种植设计课程结束时还需要提交一次作业。该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观察1个生长季内植物的变化过程,培养学生在长期观察中对植物的情感。

植物识别报告是笔者借鉴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教师翁殊斐讲授的园林树木学课程的室外实习要求,但细化了很多内容。笔者要求学生在每次室外植物识别时,以专业术语记录教师告知的所有植物种类名称,观察其生物特性、生态习性,总结识别要点。课后,整理植物识别纪录,每种植物应包括学名、中文名称、科属名称(中文)、生物特性、生态习性、识别要点。至少1/3的植物种类应以钢笔速写或白描描绘某一“突出特征”(如树形、分枝、树皮、叶形、花朵、果实等)。易混淆的植物种类,应制作检索表。可见,植物识别报告基本涵盖了教师所讲授的理论内容。通过植物识别报告,学生有效地将植物识别的基本知识转化为个人技能。在植物识别报告中,要求学生以钢笔速写或白描的形式描绘植物的“突出特征”,这是课程教学的主要特色。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与植物学专业的学生不同,他们具有很强的形象思维,并有一定的素描基础。因此,笔者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形象的方法加深对植物的识别印象,使植物识别教学不至于变为繁琐的植物形态术语讲授。强调“突出特征”和识别要点,正是对汪劲武和陈月华等专家经验的回应。

室外植物的识别具有一定的随机性,植物之间缺乏联系,难以记忆。为此,教师设计了“园林植物应用分类”作业环节,预先设定20多个植物主题,如常用行道树、常用绿篱植物、常用抗风树木、常用秋季开花植物、秋色叶植物、香花植物等,要求学生2人一组,选取某一主题,列举能够在广州城区正常生长的植物,在课堂上以PPT的形式汇报,内容必须包括种类学名、科属、植物形态、生物特性、生态习性、识别要点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系统加强植物特性认识,以及园林使用特性,同时为下学期的种植设计课程作基础性准备。

四、结语

笔者尽管提前了半年时间准备,研读多种园林植物分类教材,旁听农林院系同类课程的课堂教学和室外实习等,但是在教学中依然遇到不少问题,需要改进。

首先是课堂理论讲授学时安排过于紧张。植物形态认知章节应安排两周(4学时)讲授,结合植物实物或标本,最恰当的方法是课堂讲授1节,室外对照植物再复述相关植物形态术语。另一方面,植物检索表非常重要,将植物标本采集和学生翻阅工具书自学相结合,学习效果会更好。

为方便学生在室外实习过程中记录植物名称,笔者通过多种途径,预先制定了1份广东常见露地园林植物名录,620余种(品种),表格包括学名、中文名、科名、属名,相应的教材页码,苗圃供应状况,基本特征等信息。在室外现场教学中,6周次(18学时)共识别了300余种植物。据学生反馈,他们每次普遍只能掌握不超过30种植物,过之则记忆不深,即学生有效识别的植物种类最大为180种。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教师翁殊斐在园林植物学课堂上讲授的种类为185种,包括园林树木和园林花卉,课程共60学时,实践1周。也有富有经验的园林设计师认为,华南地区常用植物种类(含花卉)约200种。因此,课程教学目标制定的“150种”应该是比较恰当的。但是,这150种植物并没有被有效筛选,即教学效率不高,因此课前制定的620种植物名录表需要适当删减。当然,这也与学校缺乏园林植物标本园有关。

最后,笔者寄予厚望的以钢笔速写或白描形象记忆植物的教学方法并没有得到有效实施。大部分学生一直没有养成在现场识别时速写记忆的习惯,普遍是在植物识别报告打印之后再根据图片草草勾勒,被动应付而非主动接受。除了学生认识程度不高的问题,可能也与教师在植物识别时没有预留足够的观察时间相关。因此,每次室外实习时间应控制在3学时之内,植物识别数量控制在30种左右。教师如能同时示范速写,效果会有较大改进。此外,室外植物识别师生比应适当,最好是1:15左右。目前,30多名学生跟随1位教师,视听效果有限。

总的来说,与办学历史较长、课时较多的农林院系相比,建筑院系园林植物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均具有较多差异。园林植物教学探索,依然需要诸多方面的改进。

参考文献:

[1]广州市市政园林局.以科学发展观引领节约型园林的建设——广州市建设节约型园林情况介绍[J].广东园林,2007(S):20-25.

[2]汪劲武.植物的识别[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3]陈月华,王晓红.园林植物识别与应用实习教程:东南、中南地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4]庄雪影.园林植物识别与应用实习教程:华南地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5]汪劲武.常见树木1:北方[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Planting design teaching in architectural school

LIN Guangsi

(School of Architecture;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ubtropical Building Science,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1, P. R. China)

(编辑 周 沫)

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范文第4篇

关键词:风景园林艺术;美育;教改

《风景园林艺术》课程是风景园林专业的专业方向课程,也是风景园林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该课程是风景园林专业学生接触较早的一门专业课,不仅要传授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未来的多种专业课学习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和擅长点,并深入学习与拓展,为今后的就业做铺垫。如今高校毕业生人数较多,大学生就业压力大,社会调研结果显示,无论大型或小型企事业单位,对“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都求贤若渴。“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新要求。然而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往往忽略了“美育”[1]。美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欣赏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2]。美育是一种关乎如何促使人们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形态[3]。

风景园林专业是一个设计、创造和建设美丽环境的专业,只有学生心中有美,才能创造出美。因此,加强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的美育培养,提高其综合能力极为重要。大学生美育不应只局限于思想政治或艺术类相关课程,而应与专业课充分融合,让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4]。《风景园林艺术》作为风景园林专业的入门课程,肩负着让学生“正确客观认识专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使命。为此,笔者根据《风景园林艺术》课程特点,从美育角度出发,探索风景园林专业学子“继承美育传统,发扬新时代美育精神”的新途径。

1 风景园林专业开展美育的重要性

1.1 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由于高新技术发展,新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是敢于创新、会做事做人、能独立思辨的综合性人才[5]。美育通过有形的艺术作品来感化和愉悦学生身心。美育对学生来说,不仅能提高审美能力、健全审美观,还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有助于开发其智力和创造力、想象力[6]。美育不仅具有道德教化功能,也是通过具体形象认识世界的途径;不仅促进了身心和谐发展、健全人格,也丰富和愉悦人的精神。因此,可以说美育“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6]。

1.2 是风景园林行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风景园林行业的宗旨是为人民创造美的生活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如果连美和丑都分辨不清,如何创造美、建造美、维护美?因此,从设计到施工再到养护管理,都需要从业人员有较高的审美素养,能够鉴别美和创造美,才能让人民感受美。加强审美教育,对风景园林专业学生至关重要。

1.3 是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根本保障 美育的目的在于教人求真、务实、觅美、从善。青年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应用者。只有加强美育,才能促使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从而促使青年大学生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进而实现全民美育,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 风景园林专业开展美育实践的方法

2.1 增强教师的美育意识,提高审美素养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课堂的管理者,只有教师足够重视美育,才能统筹全局,从备课、授课全方面渗透美育,使美育有所成效。因此,首先应增强教师美育意识,其次要提高教师的审美素养,包括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道德、美学素养。只有形成正确的美育教育观念,才能推动美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2.2 明确目标,突出主题,彰显特色 《风景园林艺术》课程内容主要包括风景园林艺术、美、园林美等相关基本概念,风景园林要素、园林布局、园林构图、园林造景和园林意境是什么和如何赏析等。因此,将课程内容分为8大章节,每个章节根据内容设立相应美育主题(见表1),从而让教师围绕主题授课,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2.3 紧扣主题,精心策划,协同育人 授课的重点仍是传授专业知识,为实现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做到协同育人,可借助雨课堂或学习通等授课平台,借鉴培训技巧,精心策划每次课程的导入和授课过程。首先,加大平时考核比例,与学生立课程公约,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其次,采用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从而导入课堂,如某一场地內有一坟墓影响建设,如何利用造园要素进行美化处理?又如,某高校要营造一个室外开放学习空间,如何利用造园要素进行处理?或利用心理测试、互动小游戏导入课堂。再次,利用学习通平台,开展主题讨论,选人或抢答,雨课堂开展弹幕讨论和发红包等增加授课过程中的互动。最后,借助思维对对碰、世界咖啡馆、接龙等互动游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2.4 巧点主题,大胆创新,能力迁移 首先,在授课过程中渗透美育教育。例如,在第1讲的风景园林艺术概述中,为使学生认识本专业,利用漫画补充讲解风景园林专业的范围和将来就业方向,告诉学生虽然从事本行业比较辛苦,但是能为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环境做贡献,希望学生能树立“做绿水青山建设者”的远大职业理想。又如,第2讲的美与园林美,通过讲解中西方美学历程,引入案例,让学生认识美的内涵,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其次,授课后进行美育小结。结合园林要素本身的特点,进行美育教育。例如学习假山置石要素,希望同学们能学习石的坚韧,遇到困难迎难而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也希望同学们能学习山石的朴实无华,面对信息爆炸和各种诱惑的当代社会,能够不浮躁与虚华,能脚踏实地的做好自己的事。又如,植物有较多的文化寓意,通过讲解植物寓意,让学生学习植物不屈不挠精神的同时,学会用“园艺疗法”陶冶情操,也有意识将我国传统文化应用于景观设计之中,提升设计作品内涵。最后,注重专业知识与美育的运用。如利用慕课进行第8讲园林艺术赏析课程的翻转,提前分享学习资料,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整理,然后结合学校或周边的景观,引导学生进行辩证的美学鉴赏。又如,引导学生围绕弘扬美育文化精神主题,为学校设计园林建筑小品等;让学生能力迁移,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综合能力。

3 结语

通过设立美育主题,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专业知识和美育授课,将美育充分渗透于《风景园林艺术》课程之中。让学生在扎实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并从身边的景观中体验审美趣味和挖掘美的内涵,将来设计景观作品不仅形式美且有较高的意境文化美,为继承美育传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发扬新时代美育精神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王刚.关于高校美育建设的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8,181(18):116,118.

[2]安波,贾浩洋.试论新时代加强高校美育工作的必然逻辑及实现路径[J].艺术视角,2018,24:196-197.

[3]栗睿.浅论美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意义[J].艺术视角,2018,22:145-146.

[4]陆祉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模式的构建[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01(04):80-82.

[5]徐晓凤.谈谈新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学习江总书记在北大的讲话[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52-55.

[6]何炳章.历史性的贡献——学习《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5(1):119-122.

(责编:张宏民)

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范文第5篇

旅游业是我国的第三产业, 并且已经开始进入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近几年许多风景园林的公园正在迅速发展。随着园林景观的发展, 许多旅游产业开始逐渐向休闲和有氧运动等的方向发展, 让人们在放松身心的同时还可以对园林的景观进行欣赏风景。因此, 园林景观中的风景设计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 特别是在景观设计和风景观赏的阶段, 它不仅具有良好的功能性, 而且还具有景观园林风景的美感, 所以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 景观规划已成为我国园林建设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1、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地域特征

1.1、自然性特征自然性特征

自然性特征是景观设计规划中体现的最直接的地理特征, 通常包括地质特征, 气候和水文特征以及植物特征。我们国家幅员辽阔, 地质情况复杂, 我国有地区的不同, 在进行园林自然景观设计过程中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 我们在进行园林景观规划和设计的过程中要根据当地的地质特征和不同气候的影响来进行规划和设计。在设计思路上也会有一定的限制, 比如广东, 浙江等沿海地区, 台风登录的次数比较多, 暴雨也比较常见, 所以在规划和设计过程应做好园林景观中的排水系统方面的设计;另外在华北和西北等一些北方地区, 由于水资源的缺乏, 在设计园林景观风景设计时, 应重视水资源的利用和获取。植被是园林生态功能的核心, 风景园林景观的设计与植物生长也是不可分割, 因此, 在景观规划设计中也应考虑到植被的特点, 对于园林内种植面积和植被类型应结合当地植被特征进行设计。例如, 北方地区降水量小, 温度低, 落叶针叶林和阔叶林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占主导地位;南方雨量充沛, 气温高, 园林景观常以常绿阔叶林为主。如果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没有对植被的特点进行考虑, 只是盲目种植, 这不仅会影响植被的生长, 这会影响园林的实际效果, 同时还对我国的经济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1.2、人文特征的内容

人文特征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以地理环境为基础, 根据人们的智慧, 通过在政治, 经济和文化的的不断变化形成的一种人文环境, 人文特征具有含义丰富, 内容广泛的特点。在景观建筑设计过程中, 主要与历史遗迹, 民俗风情等有关, 历史的形成主要就是地域的产生, 无论这些地域经理了多长时间的变化, 从历史背景和历史遗迹就可以看出该地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一个地域形成一个民族特点, 民俗的存在使得区域景观建筑成为民族特色。除此以外还有社会背景, 比如人文也属于人文特征的内容。

2、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地域特征的融入

2.1、深层次地挖掘我国传统文化

中国有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 而且传统文化是我国独特而宝贵的财富。所以每个地区文化传统的体现是每个地方最独特的部分。例如, 著名的布雷·马克思设计师把巴西的传统文化, 渗透到他独特的景观设计当中, 最后在园林设计的图纸上很好的表现出创新意识和当地独特的地方特色。因此, 从多层次, 多方面的因素来考虑对园林绿化的设计工作, 其中包括结构, 规模, 文化内涵等, 但是园林景观风景设计的核心主要是在设计中体现出“有思想”的设计作品, 因此在园林设计中, 应该深入研究该地区的传统文化, 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设计中, 从而增加园林景观设计的艺术感。

2.2、人工湿地规划

在规划和建设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 构建人工湿地和自然湿地保护制对湖湿地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作用作用, 同时还起到调节区域气候的作用。在建设城市生态环境时, 现有湿地的建设对保护和改善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人工湿地的建设主要包括一级化粪池和二级处理池等, 起重要目的是通过对雨水的收集和排放来净化土壤雨水的渗透。为了对雨水进行更好的处理, 在一级和二级净化池之间设置连接水泵, 以提高收集和利用雨水的效率。

2.3、从规划中满足人的多样性需求

除了确保园林景观风景设计的结构细节到位之外, 还需要合理规划景观的功能区域, 由于社会的多样化发展, 人们对风景园林的需求日益多样化, 在社会的快速进步中, 传统的园林景观设计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因此,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 景观设计师应以景观设计和规划为出发点, 规划和设计园林景观风景设计中这些功能区域的布局。例如, 可以在相对靠近住宅区的地方规划健身室, 以便于人们进行健身;同时也可以在人流量大的地区规划厕所, 以最大限度地为人们的生活和旅游提供方便, 以满足人们生活中的各项要求。

2.4、注重园林的生态平衡

园林尤其是规模相对较大的园林, 其中的植物种类与数量也相对较大。因此, 在园林设计过程中, 一定要注意其生态的平衡。部分设计人员在对园林的布局把控上, 一味追求植物的多样性与数量性, 在部分区域大量种植不同的植物。不仅没有获得应有的视觉效果, 还增加了建筑完成后对园林的维护工作的强度与难度。同时, 由于部分植物互相排斥, 或对同一类养分的需求量较大, 如果不分开种植, 容易造成恶性竞争, 最终使得植物无法正常生长发育。最后, 由于每一类植物对肥料和农药的需求不同, 对所排斥的元素也有异同, 相关的建筑设计工作人员在设计过程中, 要积极征求相关植物学家的意见, 避免植物因受到其不适应的元素影响。

结束语

园林景观风景设计对园林规划设计水平有很大影响, 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 设计师应充分考虑园林植物的种植, 遵循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从不同角度合理规划园林景观风景设计, 保证设计的科学性和景观设计的合理性, 更好地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捷的服务, 并为景观的生态价值和社会效益做出贡献。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脚步的快速发展, 人们对城市规划建设、一些基础设施建设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特别是在风景园林的设计效果上的关注和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由于各个地区相互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特征, 所以在进行风景园林设计时, 要与地域特征进行有效结合, 这样才能够设计出具有当地特色的风景园林。

关键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探讨

参考文献

[1] 陈媛.探究基于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设计[J].低碳世界, 2018 (02) :191-192.

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范文第6篇

【摘要】本文将结合我国城市建设中风景园林施工管理现状,对其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进行分析研究,以促进风景园林施工

管理的发展提升,推动城市建设与发展进步。

【关键词】城市建设;风景园林;施工管理;存在问题;处理措施

Discussion on Problems and Measures in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Yao Yu-cheng,Mo Feng

(Zhejiang Southeast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Co., LtdHuzhouZhejiang313000)

Management development and promotion, promote urban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Key words】Urban construction;Landscape architecture;Construction management;Problems;Treatment measures

随着城市建设日益发展提升,生态建设和发展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愈来愈突出,风景园林工程建设作为我国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一部分,其建设管理效果直接影响着城市生态建设与管理的效果,并且对于城市建设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尤其是近年来,城市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风景园林施工管理也成为风景园林建设发展中研究和关注的问题,对风景园林施工管理进行探讨、分析,有利于保证风景园林施工质量,对促进城市生态建设,具有积极作用和深远影响。

1. 我国风景园林施工建设现状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风景园林施工建设现状分析。

风景园林施工建设属于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城市居民生态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城市建设中对于生态建设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风景园林的施工建设,不仅有利于促进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提升,而且在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与水平方面也有积极作用。因此,在城市建设发展与生态建设提升的背景条件下,城市风景园林施工建设的数量以及规模都有很大程度的提升,从而导致风景园林施工建设中的管理内容和范围也进一步扩大,在城市发展中占据的地位作用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在现阶

段的城市建设与发展中,对于风景园林建设的关注不断提升,成为国内风景园林施工建设的突出现状和特征。

1.2风景园林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情况分析。

结合上述我国城市建设中风景园林施工建设的现状,由于施工建设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增长,导致施工管理难度也进一步增强,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随之凸显,下文将对于风景园林施工管理中常见的几种问题情况进行总结分析,以在今后的管理中进行改进和完善。

1.3通常情况下,进行风景园林的施工管理主要包括对风景园林的施工准备管理以及施工现场管理、施工后期管理,其中,以施工现场管理为整个风景园林施工管理的最重要环节,主要是对于风景园林的施工建设工艺环节以及质量、施工人员等的管理为主,也是风景园林施工管理中的关键管理环节,容易在施工管理过程中出现问题。

(1)对土壤预处理的管理不当是较为常见的施工管理问题。通常情况下,进行风景园林的施工建设,土壤预处理是其施工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进行土壤预处理的施工管理,对于保证风景园林施工建设的顺利开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但是当前风景园林施工中土壤预处理的实际情况,一些工程施工建设中并没有对土壤属性以及孔隙度等土壤肥力参数进行有效分析,因此导致土壤预处理不完善,影响风景园林苗木的生长,对于风景园林的施工建设效果产生极大影响。

(2)定点放线管理问题也是风景园林施工管理中较突出的问题。在风景园林施工建设中,定点放线是为了保障风景园林施工中苗木移栽的位置准确,因此,一旦定点放线施工及其管理出现问题,就会对于苗木移栽效果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风景园林工程的施工建设质量与效果。尤其是在人行道旁实施的苗木移栽定点放线处理,一旦定点放线存在问题,不仅会影响到风景园林施工建设效果,而且还会对于城市地下管线布设产生相应的影响。

(3)栽植苗木的质量问题及栽植导致的质量问题,也是风景园林施工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风景园林施工管理中苗木质量问题对于风景园林的施工建设影响主要体现在,园林施工中进行栽种的苗木一旦存在质量问题,就会直接影响到栽种苗木的成活率和苗木养护工作。如果栽植苗木的质量不合格,不仅会影响到苗木栽植成活率,并且在后期的苗木维护管理中工作难度也会相应增大,因此苗木质量也是风景园林施工管理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在栽种苗木的质量得到保障的情況下,进行苗木种植的工艺方法或者是技术质量不合格,同样也会影响到苗术栽植成活率,增加后期苗木维护管理的工作难度,对于风景园林施工管理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

1.4还有,在风景园林的施工管理中,还存在有其他一系列突出的管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进行风景园林施工的准备工作不充分、施工现场管理存在问题、施工人员素质较低等,都会导致风景园林施工管理出现问题,从而影响风景园林施工建设质量和效果。

2. 风景园林施工管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针对上述风景园林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了避免对风景园林施工质量及效果产生影响,促进风景园林施工管理质量水平的提升。

(1)首先,应注意在进行风景园林的施工管理时,建立相关的风景园林施工建设监督机制。针对风景园林施工建设以及管理中出现的土壤预处理管理问题和苗木质量问题,对于土壤预处理和苗木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把握,避免导致风景园林管理问题的发生。比如,在进行土壤预处理管理中,可以通过土壤预处理抽检制度的建设,对于风景园林施工中的土壤以及苗木质量情况进行掌握了解,通过针对性的改善与控制管理,避免土壤问题影响风景园林苗木的成活生长质量。

(2)其次,应注意提升风景园林施工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以保证在风景园林施工中的苗木移栽与定点放线工作质量。通常情况下,在风景园林施工建设中,其施工开展的顺利性以及施工建设质量效果,和施工人员管理以及移栽苗木的选择使用之间有着很大的关联。因此必须注意通过加强对于风景园林施工队伍的建设管理,提升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以切实保障风景园林施工及管理质量。主要抓好以下几点:一是要强化对风景园林施工队伍的建设,园林施工管理者需要和施工人员经常进行沟通,管理纪律严格,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施工人员的工作效率,提升施工的质量。二是要做好全面而详细技术交底工作,一个设计图纸交到施工人员手里,应同时进行技术交底,设计人员应向施工人员详细介绍设计意图,以及施工中应特别注意的问题,使施工人员在施工放线前对整个绿化设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三是苗木要确保健康,苗木是否健康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包括是否健壮、有无病虫害、根系是否相对完整、有没有根系腐烂情况,以保证风景园林施工中移栽苗木的成活率。举个实例:某风景园林施工中,在苗木移栽种植时由于对移栽苗木的质量控制与管理疏漏,导致移栽选择的绿化苗木中出现了少数的根系腐烂情况,再加上移栽施工人员的误栽,导致出现整行死亡的情况,幸好及时发现、及时补苗。因此,在风景园林施工中,应注意对苗木的选用进行严格把关,保证选用苗木的品种质量,以确保风景园林施工质量和效果。

(3)再次,应注意加大对风景园林工程项目的养护管理,实现对風景园林施工建设质量效果的保障。一般情况下,在进行风景园林工程项目的养护管理中,主要是以风景园林项目的杂草处理、植被修剪、卫生清洁、植被养护等为主,此外,对于一些建筑项目附属的风景园林施工建设来讲,还需要在建筑工程质量验收前进行风景园林施工建设的验收,以避免建筑工程施工建设完成后忽视对于风景园林的施工建设,以保证风景园林施工建设质量效果。

(4)还有,在风景园林的施工管理工作中,针对前期准备不够充分以及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不高、施工工艺技术相对落后等问题,在实际施工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应注意加强对施工现场以及施工过程的控制管理,同时应用科学发展观念意识进行施工管理指导,以避免风景园林施工管理问题的发生,保证风景园林施工建设质量和效果。其中,加强对风景园林施工现场以及施工过程的控制管理,就是要在对风景园林施工程序环节进行简化规范的基础上,加大施工管理的力度,以保证施工建设的顺利开展与实施。比如,在进行小型风景园林施工工程的施工建设管理中,可以通过“直线式”的管理模式,建立从上至下的垂直领导与管理指挥组织机构,实现其施工建设的管理和控制;而在进行一些较大规模的风景园林施工管理中,则可以通过矩阵式管理组织形式,设置建立工程项目施工建设管理部门,组织专业管理队伍和技术人员进行管理开展,以保证施工建设的质量和效率。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风景园林施工建设作为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一部分,对其施工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处理对策进行科学的分析,有利于提升风景管理施工管理水平,保证其施工建设质量和效果,这对于促进城市的生态建设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和深远意义。

[

上一篇:安全生产档案记录内容范文下一篇:补缴增值税的账务处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