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经管类大学生就业论文范文

2023-12-15

农科经管类大学生就业论文范文第1篇

一、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概念

伴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众多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应时而生,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方向和对应用型人才的大量需求, 先后逐渐向应用型高校转型。针对建立时间较短, 前身多是高职高专的情况, 各校在清晰各自定位的基础上, 进一步明确了自身的发展思路, 紧紧围绕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 加速发展步伐, 调整自身定位。应用型高校侧重培养从理论到实践的第二个环节的人才, 这种人才的主要特点是“以实践为基础, 以能力为核心”。应用型高校培养的学生既要能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线人才, 同时还要从事应用研究, 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率和社会服务贡献度, 服务于生产或其他社会实践。

概而言之,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理论和实践的交叉融合, 双管齐下、相互作用的完整体系, 它服务于地方并为地方的生产、建设等多方面实际需要提供及时、务实的服务, “应用”是其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 是其教育的科学定位和办学立足点。

二、应用型高校经管类学科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针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知网等数据库进行检索, 近十年来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相关的论文15000余篇, 关注“应用型高校学生就业能力”的不足百篇, 将“应用型高校学生就业能力”与“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的几乎没有。目前的相关研究多数集中在宏观理论方面, 结合实际案例做深入剖析的研究较少, 理论和实践尚未有机、充分结合, 深入挖掘应用型高校学生就业能力培育措施的较少, 针对提升应用型高校学生就业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研究基本没有。

通过大量的文献查阅、结合学生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 对于应用型高校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化

应用型高校经管学科中包含多个专业, 例如财务管理、会计学、金融投资、电子商务、国际商务等多个专业, 由于学科属性以及文理兼收的性质, 招生时一直属于热门专业, 就读学生数连年递增。但很多应用型高校仅是单一的以“985、211”高校为参仿对象, 把培养目标定位在“以教学和科研的专门人才, 即培养从事经济、管理方面的教学及科研工作的高专人才”, 只把实践教学、能力培养作为理论知识传授的补充形式, 这使得经管类毕业生特色不足, 没有应用型高校自身教育特色, 导致学生的实践技能、创新能力等无法与市场需求有效匹配, 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处于劣势。

(二) 专业实训实践体系欠缺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在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和提升中得以体现, 因此必须要有相应的、完善的配套体系, 如足够的实习和实训场地、高质量的企业导师等。尽管大部分的应用型高校都开始重视实践教学, 但由于人力、物力等配套未及时跟上, 最后多以实习报告和鉴定表格这种固有的模式化形式来进行考核, 对学生在实习过程的所需、所感、所得缺乏充分了解, 很难保证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失去了应用型的意义, 也侧面说明专业内涵建设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课程结构还不能完全适应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

(三) 学生应用型特征不突出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点就在“应用性”上, 有些院校不能灵活反应市场所需, 培养出来的人才无法“适销对路”, 在就业时势必面临既比不上理论功底扎实的老牌本科院校也比不上实践能力强的高职高专的尴尬境地。虽然在教学中开设了实践课程, 但教学方法仍然缺乏专业的针对性, 教学中的课外实践、实习环节等经常由于经费不够、人手不足等问题难以达到理想效果, 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四) 实践教学评价和监督体系待完善

应用型高校应时而生, 由于时间较短、经验不足, 没有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视为同等重要的环节, 完整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有待进一步构建, 专门的实践教学管理机构有待健全。因为实践教学难以像理论教学一样有明确的评价指标和考核方法, 这就很难有效地反映出实践教学成果及学生的实践能力, 不利于应用型高校人才的培养。

三、应用型高校经管类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意见

(一) 深化产教融合明确人才培养定位

以“产学结合, 校企共制”的思路为出发点, 强调校企共同制定方案, 如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标准、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适时实用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建设多方位的实习基地、组建理论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学团队、拟定评价培养质量指标等, 实现高校学生能力培养与产业发展、行业需求的高质量无缝对接。做到科学设置专业学科, 积极实行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 向学生“学习成效”导向的教育模式转变, 突出学生和来自社会实践群体的评价, 真实反映学生的成长实态。

(二) 构建“亲产业”应用的专业实践体系

学习借鉴CDIO (构思、设计、实现、运作) 教育理念, 优化理论、实验、设计、实训“四位一体”综合施教。聘请企业高级技术及管理人员讲授实践类课程、指导毕业论文 (设计) , 开拓集实习、创新创业及联合研发等一体化的协同育人基地。强化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着力打造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工程教育实践基地, 构建功能集约、资源共享、开放充分、运作高效的专业集群实验教学平台。完善实习实训质量保障机制, 提高实践实效, 打造学科、专业、教学、就业工作特色。加强师资实践能力的培养, 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 经管类人才培养所需的专业课教师应具备完整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应该安排专任教师定期不定期地到企业进行调研或挂职, 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归根结底, 从顶层设计到落地举措, 方方面面紧扣“亲产业”应用的专业实践体系构建特色。

(三) 打造突出社会需求的应用型课程体系

根据社会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需求特点和要求, 准确定位应用型高校经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重点在知识的应用实践, 不必一味追求全面, 要突出专业性和应用性。克服学科建设缺陷, 突破现有学科框架, 紧密结合社会需求, 以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 构建以用为本、突出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增设实践类课程, 扩大学生在用人单位的顶岗实习规模, 大幅提高实验、实训等实践性教学课时, 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树立社会人意识。根据经管类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与基本素质, 灵活运用当下新兴信息及技术推动教学内容和方式的革新, 推进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构建“学校、行业、企业”三方协同的建设、合作开发教学资源的新型机制, 实现经管类不同专业方向人才的分流培养。

(四) 健全教育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

调整考试评价体系, 更加注重社会实践部分的评定, 适度调整理论考试的比例, 增大学生综合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核比重;积极探索建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应的质量评价和保障体系, 力求达到两个满意:学生对学习效果满意、社会对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满意。实行学生学习效果的多元化评价制度, 逐步完善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机制。

四、结语

应用型高校的产生与发展具有其“时代性”、“独特性”、“前瞻性”, 受市场需求和所处位置影响较大, 必须合理把握自身在所在地区高等教育结构中所处的位置, 重点了解所在区域的人才市场和生源市场的双重需求, 把握市场需求涉及的人才类型、科类、层次、规格、数量、素质和特长等, 这都是应用型高校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导向。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实际就是围绕学生“理论+实践”的综合能力的培养, 最终目的是为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能在就业难的大环境下生存与发展, 为地方经济社会做出贡献。

摘要:近年来, 高等教育经历了跨越式的发展, 形成了多样化的发展格局和多层次的办学模式, 伴随着国家一系列重大战略的实施, 社会迫切需要大量应用型人才。国家逐步引导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 但目前高等教育结构矛盾突出, 应用型高校出现了人才培养趋同、就业能力薄弱, 导致就业难、招工难等问题。基于这样的背景, 本文从人才培养模式现存问题入手, 以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为目的, 探讨地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提出意见建议。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经管类

参考文献

[1] 汤跃跃.创新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研究——基于学生满意度视角的调查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5.

[2] 苏志刚, 周军, 尹辉.应用型高校转型与发展:本质、动力与路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6.

农科经管类大学生就业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农林院校高等数学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提出了农林院校高等数学教学内容改革的必要性和意义,并从高等数学与专业、现代科技以及数学本身的内在要求讨论了农林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内容改革的实施方案。

关键词:农林院校;高等数学;教学内容;改革

一、高等数学改革的必要性和意义

21 世纪是我国高校教育转型并逐步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时期,它已从昔日的精英教育转为了大众化教育,进入了一个高速膨胀、全面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我国高等数学教学内容改革也进行了多年,很多教育专家进行了很好和有益的探索,提出了很多宝贵的见解,而从事农林院校的数学工作者针对农林院校的实际提出了很多针对性的意见,这些见解为农林院校高等数学教材的改革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均提供了极大的帮助。然而近几年来形式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农林院校的专业设置随着新农村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也发生了改变,有些专业因不适合市场需求而淘汰,为了适应新农村的建设又新上了很多新专业;加之各专业课程设置及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变化,中学教材的改革和教学要求的的改变,使得现有的高等数学教学内容已不能满足农林院校教学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内容滞后,与学生所具有的知识和能力脱节

在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高等数学是农林院校重要公共基础课之一,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和提高学生素质的一门重要学科,它不但为学生学习后继课程提供必要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学习来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修养,为从事所学专业工作和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但现有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的缺陷之一是与中学的数学教学内容衔接不够,过分强调理论的科学性、严重性、系统性,具有较高的抽象性。现有的高等数学教材均是依据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学教学大纲来编写,这与农林院校的学生所具有的数学知识是不对称的;农林院校的所有专业均是应用型专业,学生学高等数学主要是应用高等数学的知识解决本领域的问题以及为本专业的进一步学习服务,另外实事求是地说,农林院校的学生整体的数学能力不高,因而这样的教材内容与农林院校学生的数学能力和专业要求是不相符。

(二)教学内容没有紧扣专业需求,与专业应用脱节

关于农林的高等数学教材有很多,注意到与农与林之间的联系,但是联系是远远不够,现在的农林院校不仅有农林专业,而且还有农林工科和农林经管类各专业,就目前来看还没有一本能与农林院校各专业相联系,突出高等数学在各专业应用中的教材。实际上我们的高等数学教学仍多考虑知识、应试需要,而能力、应用则考虑较少,专业应用的针对性不强,满足不了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因此我们的高等数学教学让学生感觉到学高等数学没用,对专业的学习没帮助,自然会影响学生学习高数的积极性,影响我们学校整个教学质量。

(三)教学内容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与现代科技在数学中的应用脱节

高等数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如何用现代科技解决古老的数学问题,以及如何用高等数学知识来解决现代科技中的一些问题,一直是我们高数教学工作者探讨和致力解决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解决的好,可以极大提高学生学习高数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在我们的高等数学的教材或教学内容中仍无法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方法。

二、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

由于现有教材的通用性与滞后性,其内容与学生已有的数学基础、专业的要求衔接不上, 不同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内容和要求有所不同, 我们应根据这些要求来构建农林院校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

(一)突出农林院校的专业特点,加强与中学数学的联系

农林院校的学生学习高等数学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二是为其专业服务。如何为专业服务?就要求在我们的高等数学教学中体现与农林专业的联系,把专业知识渗透高等数学教学中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到学习高等数学不是枯燥和抽象的,而是具体和有用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高数及后继专业课的兴趣。探讨高等数学教学如何与专业知识有机地结合;这是高等数学教学内容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一方面要求我们去了解去熟悉相关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要请有关专业老师参与到高数教学内容改革中来:简化有关数学概念和原理的描叙;根据农林院校学生的实际,对有些数学概念和原理应尽可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叙,避免用抽象数学符号。

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的联系不仅是指在内容上的衔接,而且也要考虑在逻辑和思维方式上的衔接。正如我国著名数学家王梓坤院士所说的: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而且在思维方式存在巨大差异,但是高等数学的许多分支正是受初等数学的某些基本概念和启示而产生发展起来的[5] (P.56-57)。因此他们之间必然存在某种联系,只有搞清了这些联系,才有利于我们教学的顺利展开,也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关于教学内容的衔接这个问题好解决,至于在逻辑和思维方式上的联系,这是我们在高数教学在值得探讨和解决的课题,实际上高等数学的许多知识源于中学数学又高于中学数学,比如说极限导数这两个概念在中学都讲了,学生也比较熟悉,但在我们的教学中发现,每一次考试很多学生对这些知识掌握得并不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我们的教学中没有把中学的这两个概念和大学里的这两个概念的逻辑关系解释清楚,事实上,在高等数学中我们对这两个概念描叙的更准确更严谨,对它们的性质探讨的更丰富更深入;另外解决高等数学的许多问题的思维方式与解决初等问题的方法是相类似的,如果我们能把这些思维方式之间的联系灌沏到我们的高数教学中,我想高等数学的教学效果一定有很大提高,因为学生会感到有一种亲切感,自然学习兴趣也会提高。

(二)增加数学试验,增强现代科技在高数教学中的渗透

在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中增加数学试验,这个问题已讨论了多年,至今仍难以实现,几乎所有的高等数学教材都无这部分内容。其主要原因是:一操作起来难度比较大,绝大部分学生缺乏相应的计算机知识,编程难度比较大;二是数学试验课要尽量与专业联系起来,不然学生兴趣不大,由于教材的通用性,很多教材都不愿安排这部分内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一下两个方面入手:1.教师开发一些学生一学就会的软件,或者编写一些学生简单易学的编程教材。2.数学试验课应根据农林院校的不同來开设,尽量与专业相联系。

数学试验课是有利于学生利用现代科技解决数学问题,或专业上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这只是现代科技在高数教学中的渗透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则是我们高数教学中随时向学生灌输现代科技意识,注意将高数知识与现代科技联系起来,提高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比如说农林工科类的学生在学曲率的知识时,我们可以简单介绍曲率在工程设计中

的应用,以增强学生在这方面的意识。

(三)保持高数课程的基本知识结构,增强数学思想方法体系的构建

前面我们曾讨论过农林院校的学生普遍的数学能力不高,教材的编写要尽量简化具体。但高等数学作为一门课程,其严谨性和基本结构是不能改变的,这是高等数学教学内容改革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所谓高等数学基本结构是指高等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内部规律。美国的一名著名教育家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认为:无论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知识结构的学习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有助于知识的迁移[6] (P.32-33)。高等数学内容的结构特点是以极限思想为灵魂,以微积分为核心,包括级数在内,它们都是从量的方面研究事物运动变化的数学方法,本质上是几种不同性质的极限问题,我们的教学应该使学生理解和掌握高等数学的这些基本结构,以达到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

布鲁纳还认为教材本身除了学科知识结构外,还应包括对这些概念的探究程序和方法,即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是人们对数学理论和内容的本质认识,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化形式,二者本质上是相同的,统称为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知识点的讲解,都是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机结合,数学思想方法寓于数学知识中,正是由于数学思想方法的作用,才使数学知识成为一个具有较强逻辑性的整体。数学思想方法是将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能力的桥梁,学习数学思想方法是形成和发展数学能力的基础,学生一旦掌握了应具备的数学思想方法, 则学生素质乃至科学素质会得到提高,使他们有了继续学习的坚实基础。农林院校的学生普遍的数学能力不高,主要原因就是他们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素养不高,因此在农林院校的高等数学课程中,更应增强思想方法体系的构建。根据这些观点,在农林院校的高等数学课程中可以适当增加数学史,对一些数学概念和方法进行分析归纳等内容,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过程以及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以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

总之,在这里我们只讨论了农林院校高数教学内容改革几个大的方向原则,实际上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探讨和实践,比如说农林院校高数的教材要尽量简单,但如何来保持其严谨性和基本结构不变,数学试验课如何与专业课更紧密联系起来等等。只有我们将高等数学紧贴农林院校学生的实际、专业的实际,才能提高高等数学的教学效率,才能更好为农林专业服务。

参考文献:

[1]董加礼,施光燕.高等数学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数学,1998,(3).

[2]孙凤琪.关于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某些探讨[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5,(1).

[3]王爱云,张燕.高等数学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数学教育学报,2002,(2).

[4]王石安,赵立新,付银莲.改革农科高等数学教学,提高教学质量[J].高等农业教育,2001,(9).

[5]孙熙椿主编.从现代数学看中学数学[M].北京,中國林业出版社,1991,

[6]李玉琪主编.数学教育学概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版社,1994,

[责任编辑:秦慧杰]

农科经管类大学生就业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结合针对行业就业形势和高质量就业指标要求,以西南大学养殖类专业为例,围绕如何提高就业质量为主线,以利于学生和行业发展为中心,就如何改善农科专业生源质量、助学体系、人才培养以及如何进一步完善就业指导机制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农科学生;生源质量;扶持政策;就业质量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委教改项目(重点)(102114)。

作者简介王芝英(1972- ),女,重庆人,高级实验师,硕士,从事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和兽医学实验教学,Email wangzhiying402460@163.com。

收稿日期20131202我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无论从“科教兴国”、“科教兴农”的战略高度出发,还是从农业院校自身发展的角度考虑,解决好农科专业学生专业思想、毕业生就业等问题意义重大。受社会及经济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农科类专业学生普遍存在专业思想不稳定、专业前景不看好、就业满意度不理想等问题[1-2]。因此,如何改善农科专业学生生源质量、改进培养模式,切实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是当前亟待探讨的课题。

十八大报告指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增强失业保险对促进就业的作用。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这深刻阐述了当前就业工作的新思路、新模式、新要求、新任务。更重要的是“更高质量”加重了就业工作的份量,奠定了就业工作新基调。

养殖行业是一门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运用能力较强的学科。从现实情况来看,一些大学生不愿意投身养殖行业。近年来,随着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市场和行业发展对农科专业的学生需求越来越高也越来越迫切,但是供需矛盾、用人单位(尤其是养殖类企业)招人难、留住人才难等问题仍进一步加剧[3]。因此,为实现更高的就业质量,笔者以西南大学养殖类专业为例,探讨了提升学生就业质量的途径。

1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指标

1.1签约率和就业满意度更高大学生就业率是指就业学生与毕业生人数的百分比。就业签约率是指签订就业协议(合同)的人数占总毕业生人数的百分比。通常把签约学生归于就业学生,因为同意签约的学生一般对用人单位有相当的认可度,而未签约的学生也有部分要就业。因此,学生对单位提供的就业岗位、发展平台与自己的预期基本相符。同时,用人单位对学生在单位的表现、能力等认可较好,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满意。通常体现为学生就业签约率更高、薪酬体系合理(尤其是初始薪酬)、就业(创业)平台较好等,就业满意度高。

1.2就业后跳槽率高用人单位最看重职员的责任意识、敬业精神与诚信度。据有关调查,现实中有70%大学毕业生工作5年内至少跳槽2次[4]。对此很多单位表示“不能忍”,尤其是特殊技术岗位,有些职员等到了能“上手”就跳槽,单位不仅失去人才,利益也直接受损。这不仅要求学生在就业时要认真思考、勇于担当责任,还要求社会和用人单位也要认真思考和面对这些问题。西南大学养殖专业学生就业后跳槽现象严重。同时也发现,凡是在3年内跳槽的,绝大多数学生的职业发展受到了影响。因此,高校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用人单位加强对新进毕业生的职业生涯引导和企业认同感化(教育)都是必要的。

1.3学生的人生价值较好实现大学生能实现其人生规划,能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创造社会价值,这是体现人生价值的良好形式,有利于大学生为这份事业不懈拼搏、奋斗。相反,如果学生个人发展与大学学业没有关系,则不利于单位与个人的发展。因此,就业质量的高低或好坏最终将集中体现在能否让学生个人价值(尤其是个人的社会价值)的较好实现上。

2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途径

2.1做好“入口”前引导为重点的舆论宣传在高中生选报专业时,各级政府所属的网站、报纸、广播、电视等有关媒体应该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就国家产业结构形势、现代农牧业发展前景及农牧行业发展需要的人才状况、国家对农牧业的扶持政策等广泛宣传,以利于选拔有志于从事农牧行业的人才;高中教育阶段还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国内外农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发展战略规划以及对人类的影响等方面的行业发展报告或交流,让学生填报志愿前对该行业的发展有所了解,这可以从源头上让“爱农”的学生“学农”。

2.2将招录政策与助学政策融合,完善政策扶持机制养殖行业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社会提供的产品(肉、蛋、奶等)质量和数量的高低,直接关系每个人的生活质量、健康及生命安全。国家应当对服务养殖等艰苦行业的学生开辟一条新道路,让他们更自愿地在行业中发挥潜能,为养殖业健康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为日益严峻的畜产品安全(有质的也有量的)提供坚强保障。因此,对真正愿意“学农爱农”投身农业一线的学生,应该全面实施免费助学工程。

目前只对一些高校的师范生实施免费教育。但是,针对农科专业招生难、从业苦、爱农少的现状,有计划地开展农科专业学生免费教育是必要的。从农科专业学生极零星的资助教育实践情况来看,如果在师范生免费教育助学模式的基础上,实施先贷款上学(含学费和基本书本费、生活费等),在校期间自己负责一定贷款利息或全部由国家承担,学生毕业后在农业系统工作3年以上的,由国家一次性全面返还利息,并代为偿还银行全部助学贷款,这更有利于农科专业学生助学机制完善,也较目前的免费师范生助学体系或重庆市等为艰苦边远乡镇定向培养紧缺专业大学生助学模式(注:其实质均属于免费教育)等相关助学体制机制更科学有效。

2.3创新培养模式,确保人才输送质量养殖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型学科,理论知识要结合行业发展需求、融合世界各国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不断更新理论知识体系,以有效指导教学实践。因此,必须定期与不定期地深入一线,充分调研,与时俱进地改进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以实践能力提升为取向,将“注重实践能力塑造的教学理念”、“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注重实践能力学习的教学策略” 三位一体密切结合,创新完善教学体系[5]。同时,也应积极开展学校与用人单位深层次的办学合作,让企业等用人单位提前介入学校,为学校人才培养提出适宜单位所需求的人才培养要求,瞄准行业发展前沿,根据行业发展与用人单位需求情况,学校可分批次、分层次开展用人单位人才需求方面的讲座、专题或设置选修课程,也可以邀请专家到学校交流或讲学。此外,在学校期间还应积极开展贴近生产实践、科研实践的科技文化活动或技能实战比赛,或让学生较全面有序地到用人单位开展一些专业技术性强的顶岗实习实训或科研实践,使学生在实战中巩固理论、让理论与实战融会贯通。

2.4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机制根据学生特点,从大学入学开始,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特点,注重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服务与指导;围绕有利于行业发展和学生发展需要,充分激活主体地位并指导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应根据国家和企事业人才需求特点,结合国家有关扶持政策,根据学生需求,落实学生的档案、户口、编制、工作生活保障机制,完善毕业工作后的读研、进修等再学习扶持机制,让学生奋斗目标更明确、更坚定,为艰苦行业和基层稳定输送稳定可靠的人才。

3结语

总之,如何提升农科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各级各部门必须深度调研、切实创新改善农科学生招录、助学、培养体系机制,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加强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和就业服务与指导,这才是解决就业的关键问题所在。

参考文献

[1] 黄立洪,李钧,曾婉霞,等.我国农科类专业大学生服务农村基层意愿调查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694-697.

[2] 姚科艳,邵士昌.农科大学生就业服务需求调查与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39-141.

[3] 胡文清,陶漫.浅谈应用型高校农科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矛盾和对策[J].中国农业教育,2013(1):65-67.

[4] 黄瑶.调查显示:七成毕业生五年内跳槽两次以上[N].广州日报,2012-02-27.

农科经管类大学生就业论文范文第4篇

1 农业高等院校应当高度重视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工作

基层是最需要人才的地方, 由于长期的城乡差异、区域差异和分配制度的影响, 基层人才匮乏。要打开基层这一空间需要时间, 如果完全依靠市场调节, 将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因此, 全社会必须要在短期内形成积极导向, 大力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这是解决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根本途径。

2005年, 党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 这为畅通毕业生就业之路提供了重要、及时和有力的指导。在宏观大学生就业前景日趋严峻的形势下, 农科毕业生的就业将会更加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 如何引导农业高校的毕业生到基层建功立业将成为畅通大学生就业之路的关键工作, 其意义十分重大。笔者认为, 农科类专业是农业高等院校办学的优势和特色, 农业高校培养的农科类毕业生多年来都一直被社会广泛接受和认同, 而农业、农民、农村也一直被作为农业高校毕业生服务的直接对象和主战场, 因此, 农业高校理所当然应当把和“三农”联系最为紧密的广大基层作为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只有引导和鼓励农业高校毕业生以服务“三农”为己任。赴基层实现人生价值, 才有望真正解决农业高校大学生特别是农科类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只有引导农业高校的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 才能更好地促进农科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与配置, 才能使学校培养的农科类人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其专业特长, 实现更大的社会价值。

2 当前限制农科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主要因素

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来看。广大农村和服务农村的基层机构对毕业生的需求是非常大的。目前农村教育、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的发展等方面的人才极其短缺, 农村基层组织以及乡镇企业的发展客观上也急需大批高校毕业生。但是据统计, 近年来, 农科专业毕业生超过80%的人不愿意到基层就业, 来自农村的学生绝大部分不愿意到家乡所在地工作。事实上, 并不是基层不需要大学生, 而是由于一系列困难和问题所致。我认为, 阻碍农科专业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因素分为主客观两个层面。

2.1 客观层面

一是福利待遇差。目前大多数县域及以下地区的人均月收入较低, 且奖金福利低微。刚出校门的毕业生, 主要考虑的就是生活问题, 如果连基本生活都满足不了, 又如何能坚持下去。福利待遇差是影响毕业生下基层的最重要因素。二是工作发展平台少。由于编制问题, 基层地区的农技推广、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单位面临着人员“有出无进”的恶性循环, 针对大学毕业生的公益性岗位少之又少。与此同时, 基层成才环境较差, 不少县城和乡镇本身对大学生基层任职不认同, 加之财政负担等因素的考虑, 并不欢迎大学毕业生到基层。三是条件艰苦。大多数农村地区经济基础较差, 有时连最起码的物质生活和工作条件也难以保障。许多基层组织连办公的地方都没有, 更不用提为毕业生提供食宿场所。与此对应的是大城市繁华的街市, 良好的物质环境, 现代化的生活空间。且农业高等院校多位居大中城市, 从城市走向基层, 这种心理反差会让毕业生产生巨大的失落感。四是受传统观念约束。在部分人眼中, 农村就是贫困和落后的代名词, 城市中的落后片区也被称为“城中村”。农科类专业的大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 无论是对于家长还是学生个人, 都希望通过上大学能够争口气, 跳出“农门”, 找到一份待遇好而又稳定的工作, 上了大学再回到农村很难得到农村传统观念的认可和理解。至于城市生源则更不愿意去基层。五是工作转换难。目前我国城乡之间的分割比较严重, 以致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流动需要较高的转换成本。因此, 如果高校毕业生去了农村基层就业以后想要离开再找其他工作就会变得非常困难, 比如大学毕业生参加服务西部以及村官计划, 服务期满之后能干什么是毕业生在作选择时面临的非常现实的问题。

2.2 主观层面

主要是大学生缺乏奉献精神。现在的大学生往往把在大城市中谋求一份工作做为个人奋斗起点的首选, 融入城市生活成为他们最大的追求。似乎只有在城市才能尽显其能, 体现其人生价值。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在我国广大的基层, 急需大量的各类专门人才, 尤其是农业人才, 更是具有相当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 由于目前我国农村发展较为缓慢, 普遍存在着条件艰苦、待遇偏低等实际情况, 使得相当数量单纯从物质利益出发的农科大学生谈农色变, 对能够显著提高自身能力的基层工作不感兴趣, 甚至心存反感, 产生抵触情绪。这实际上是一种缺乏奉献精神的表现, 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就业压力。

3 做好引导农科类专业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的建议

要畅通农业高校毕业生顺利走向农村基层之路。必须依赖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只有缩小城乡差别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社会贫穷落后的面貌, 到基层就业才能真正成为农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然而城乡差别的缩小或消除并非一朝一夕的事, 而是一个需要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长期努力的过程。着眼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 建议采取如下对策。

3.1 加大对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宣传力度

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社会的舆论环境营造是必不可少的。要充分利用各类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 大力宣传党和政府有关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 大力宣传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创业成长的先进典型, 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大学生到基层地方建功立业的积极舆论氛围。农业高等院校可从入学教育就开始指导学生认识国情、了解社会、熟悉基层、增强社会责任感, 利用农业大学自然的人文环境, 培养学生“学农、爱农、服务三农、服务基层”的意识。充分发挥基层校友较多的优势, 邀请服务基层的优秀校友回母校做励志报告, 发掘志愿服务西部的毕业生和基层创业典型人物, 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 将基层就业毕业生的优秀事迹进行艺术升华, 排演小品、戏剧等多种形式的文艺节目, 对在校生进行启迪教育, 增强榜样的教育示范效应。

3.2 加强大学生成才观和就业观的指导教育

农业高校要把解决好毕业生学农、爱农、献身三农的思想观念作为开展毕业生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要采取多种形式, 让农业高校的毕业生认识到, 只有走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才是当代大学生的成才之路;只有到农村去、到基层去、才能得到更多锻炼, 才能尽快地成长起来。一是要注重广大学生基层服务能力的培养。通过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让学生深入基层, 了解社会, 不断提高专业技能。暑假进行了“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在教学环节中强化生产实践, 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社会需要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提高学生基层服务能力, 缩短到基层就业的适期。二是加强毕业生赴基层就业的服务工作。加强与基层单位的联系, 特别是一些对农科类专业毕业生需求旺盛的农资流通企业, 通过建立实习基地, 鼓励低年级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相关工作岗位体验, 让学生提前步入“实习期”。

3.3 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培养“双创型”人才

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社会化转变的新阶段,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数量、质量和结构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人们的科技文化、思想素质普遍提高, 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水平提高。因此, 只有口径宽广、基础扎实、创造力强的创新创业型本科毕业生, 才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前高等农业院校应积极探索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3.4 落实和完善毕业生到基层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的支持政策

2009年1月, 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制定了一系列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措施, 为毕业生到基层自主创业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农业院校还有必要出台自己的优惠政策, 帮助营造良好的基层就业政策环境, 例如, 对志愿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优先推荐评选“优秀毕业生”, 免费托管基层就业学生档案和户口, 对已考取本校研究生但进行基层就业的可规定年限保留学籍等。高校毕业生基层创业的最大问题就是创业资金, 因此, 建议在落实相关政策的同时, 重视对毕业生的创业贷款工作。另外, 农业院校要支持农科专业毕业生回生源地创业, 无偿提供技术指导和帮助, 鼓励他们发挥技术优势, 充分利用本地资源自主创业, 如创办农场, 进行特种养殖, 创办农业企业, 进行农业综合项目开发等等。还要做好毕业生基层创业跟踪服务, 应经常组织由学校领导、专家教授组成的考察组下基层调研, 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业务教师可与部分自主创业毕业生结成帮扶对子, 长期提供技术支持。

3.5 增加财政投入, 加大选派毕业生去基层专项计划工作力度

近年来, 团中央、原人事部、教育部和中组部等部门分别牵头出台了各自的就业计划, 产生了“选调生”、“选聘生”等多种名目, 也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但是多个计划工作内容基本相近, 各项目缺乏统一规划、统一安排, 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各类专项计划的整体规划。可由中央有关部门将这几个项目统筹为一个项目, 制定统一的政策, 加大选派毕业生的规模和数量, 特别是加大选调农科类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力度。对于就业期望日趋理性的农科大学生, 如果能找到合适的岗位, 特别是可以解决编制问题, 他们是非常乐意去基层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有关部门要制定一系列的配套措施, 并相应增加财政支持, 扩大和周转编制, 规定基层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定向吸纳毕业生就业的比例等方式, 扩大基层就业大学生的制度出口。

摘要: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农科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有着巨大的意义, 本文分析了影响农科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主要因素, 并提出了引导农科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建议。

关键词:农科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认识

参考文献

[1] 潘日明, 曾晓峰.大学生基层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 2007 (10) :78~80.

[2] 张虎, 杨贵名.农科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及对策[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2 (4) :12~13.

农科经管类大学生就业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市场营销学”课程是应用型本科经管类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也是经管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必要的知识模块,其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何结合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定位、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主动适应商业环境、学情的变化,探讨通过课内外一体化推进“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改革,改革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主体、考核方式,培养学生的市场营销理论与实践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应用型本科经管类人才的培养。以期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市场营销学”课程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课内外一体化;市场营销学;课程改革

近年来,地方本科高校响应国家高校发展战略部署积极向应用型转型,培养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的转变也要求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做好顶层设计,制定好人才培养方案,围绕人才培养定位优化课程教学目标,以课程改革支撑人才培养,真正促成应用型人才培养。“市场营销学”课程是经管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也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重要的知识模块,应用型本科经管类专业“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应积极契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在人才培养定位发生变化的前提下,改革课内课程教学、优化创设课外学习环节,通过课内课外一体化,结合创新创业教育,提升课程支撑应用型人才培养,促进应用型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市场营销学”课程改革对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

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其内涵是推动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把办学模式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人才培养重心转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通过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等方面积极的改革,培养定位、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而课程教学改革是支撑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改变以往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真正的围绕学生培养需要,确定课程培养目标,有效遴选教学内容,改革教學方式、考核方式,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支撑人才培养质量,所以说“市场营销学”课程改革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

(二)促进淘汰“水课”、打造“金课”的必要方式

2018年教育部印发《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进一步提升本科生教育质量。《通知》强调,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一方面是教师的“教”,如何面对培养环境、学情变化、人才培养定位有效的“教”,就需要因变而变,优化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考核方式。另外一方面是“学”,了解现在学生的情况,课堂已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渠道,面对互联网、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学生接收知识的渠道已发生变化,过去“满堂灌”,重理论、轻实践的方式已不再适应现在的学生,所以出现学风差、课堂氛围不好的表象,需要我们根据学情变化,进行课程改革,变以教师“教”为主到以学生“学”为主。从多方面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打造高质量的“金课”。

(三)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支撑

“市场营销学”课程是应用型本科经管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创新创业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知识模块,各个学校所开设的“创业基础”课程中好多内容都来自于“市场营销学”,应用型本科经管类专业“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改革本身的目的就是加强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这和创新创业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是完全契合的,通过改革加强学生掌握“市场营销学”课程理论知识是实践应用能力,对于促进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课内外一体化与应用型本科经管类人才培养

(一)课内外一体化的含义

课内、课外也就是第一课堂、第二课堂,课内外一体化的理解应该就是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协同和有机融合,一般意义上的理解就是第一课堂是高校人才培养、课程教学的主渠道,第一课堂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通过讲授、讨论、课内实践和实验等方式使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第二课堂是学校在课外设置和开展的系列活动,学生是主体,在指導教师的指引下,结合专业人才培养要求,通过参与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各类专业技能竞赛,加强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应用,培养自身的专业技能、综合素养,是第一课堂的一种有效的补充。对于这两者地位,一般认为第一课堂是学生培养的主渠道,第二课堂是补充和延伸。基于这种认识,一些高校对于第一课堂严加管理、非常重视,对于第二课堂却疏于管理。但从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内涵和功能来看,二者是人才培养单独的子系统,发挥不同的教育功能,不能厚此薄彼,第一课堂不能替代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课内外一体化就是把第一课堂、第二课堂进行有机的融合,共同促进人才培养。

(二)课内外一体化是应用型本科经管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方式

经管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本身应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需求,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有共性的地方,也有个性的方面。但是既要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也要具有专业实践应用能力,同时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是共性的。第一课堂发挥传授知识的主要功能、第二课堂发挥实践和应用专业知识、塑造综合素养的主要功能,二者相辅相成,有效促进应用型本科经管类人才培养。而在课程教学改革方面,也需要这种有机的协同,课内有效利用课堂时间来传授知识和实践实验,课外对课内进行有效延伸和补充,对所学知识利用社团、学科专业竞赛等进行多途径、多方式的实践应用,掌握知识并培养专业实践应用能力,共同促进课程教学目标的完成和支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而二者有机协同的关键就是课内外一体化,如何有效的衔接和融合;另外课内外一体化也解决了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压缩课内学时所引起一些问题,把课内外有机整合起来,有效培养应用型经管类人才。

三、基于课内外一体化的应用型本科经管类专业“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一)课内第一课堂的改革

1. 课程教学目标对接人才培养目标

不同的高校和专业,把“市场营销学”课程设置成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甚至是创新创业类课程,基本上都是:使学生比较系统地、全面地、客观地了解和掌握市场营销学的基本理论,吸收和借鉴当今国内外市场营销理论的新观点、新方法,对市场营销学的内容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以适应社会发展和本人发展的需要。当然,限于课程类别、课时等,课程教学目标也各有差异。不管归属哪种类别、多少课时,但是必要统一要求的就是“怎样支撑专业培养目标”,围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要求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怎样去支撑?怎样课程之间的去支撑某一知识和能力?怎样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所以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立足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优化课程教学目标就是关键的课程顶层设计。哪些教学目标需要第一课堂来课内完成,哪些需要第二课堂来完成,二者如何有效衔接融合共同支撑课程教学目标。

2. 课程教学内容融合“应用型”理念

清楚界定课内外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功能定位后,就需要根据我们的课程目标来对“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优化调整,调整的依据就是我们的课程教学目标,统筹课内外,有效利用课内有限学时,根据培养知识能力要求增减内容。需要强调的是一定要认识到我们面临的社会环境、学生学情发生的变化,课堂已不再是高校教育教学的唯一渠道,学生学习接受知识的途径已多样化,我们如何使这些渠道有机整合发挥作用,当然课堂是主要的渠道。另外,课堂教学内容可以是理论知识的讲授和必要的讨论、实践应用,可以通过设置课堂环节和第二课堂进行对接延伸,有效利用第二课堂。比如“市场营销学”课程课内可以和市场调查分析大赛、“挑战杯”创业计划书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学科专业竞赛及市场调研社会实践活动、专业社团课外环节进行对接,共同促进课程教学目标达成。

3. 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及手段

一些高校在“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中还只是单一的讲授式、案例式及少量的实践及参观活动,手段依然是多媒体等形式。但是,反观我们面临的经济社会环境变化及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市场营销学”本身是一门和社会经济密切联系的课程,商业环境的变化、学生学情的变化,互联网及信息技术的发展,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及手段也要进行变革,既有讲授式、案例讨论式等传统的,也要有角色扮演法、任务驱动法、参观教学法、结合慕课等手段自主学习法等,手段也就不局限于传统的多媒体PPT了,慕课、网课平台,微课、手机学习端等手段了,学生可以利用课外进行学习,参与课程讨论、实践等,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课程平台进行大数据统计分析,了解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有针对的进行课堂的有效设置,同时通过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提升真正实现课堂“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教师为教学引导”,增加学生的课堂及课外参与度,增加学习的兴趣及主动性,提升学习效果。

4. 立足课内外一体化加强过程性考核

2018年教育部印发《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也提到要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改以终结性考核为过程性考核,注重过程。“市场营销学”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结合第一课堂、第二课堂设置考核环节,强化和过程性考核。可以根据课程目标设置课堂出勤、课堂作业及讨论、课外实践、团队协作作业、网络课程点击、课程文献阅读、课程参与、课外模拟团队经营等课内外环节。也可以把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创新创业项目及大学生学科专业竞赛项目折合成一定的学分计入课程总分,鼓励学生结合《市场营销学》课程学习积极参与创新创业,积极主动学习,掌握和应用知识,一改过去以期末考试笔试为主的考核方式,增加学生参与度、兴趣度,提高课程考核的有效性,真正以考核方式改革促进课程课内外一体化,促进课程教学改革。

(二)课外第二课堂的优化重构

1. 相对灵活地把第二课堂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及学分体系

许多应用型本科高校第二课堂活动存在学生参与度低的情况,组织的报告没人听,专业社团及实践活动参与人少。这些现象的出现也就是學生在选择这些活动的时候往往把和毕业相关的、学校硬性要求的活动优先选择,所以应用型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可以较为灵活的设计并把一些第二课堂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作为除第一课堂之外的第二张课表,督促学生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活动,通过课外第二课堂活动巩固知识和实践应用知识,真正发挥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作用,形成有机的融合,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应用型人才培养。

2. 丰富第二课堂活动的形式和内涵

对于“市场营销学”课程,一部分高校只有第一课堂,缺少第二课堂或者第二课堂薄弱,无法发挥第二课堂的有益功能补充作用,究其原因,一个方面就是缺乏第二课堂活动的有效设置。教学和学生管理两张皮,学生管理人员组织一些唱歌跳舞的文娱活动,学生参与度较高,但没有和专业教育结合起来,没有把课堂内外形成一个整体的闭环。随着教育部“以本为本”、“合理增负”等精神的传达深化,第二课堂活动也可以作为大学生“合理增负”的主要途径。对于“市场营销学”课程来说,第二课堂活动可以和其它课程结合起来,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总领来丰富内涵设计合组织开展,比如可以和《管理学》、《经济学》等课程结合起来设计课外实践活动,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开展对某一现象,比如网购、大学生网贷、生活消费等事件进行调研;也可以设置开展相关的营销实践活动,开展产品促销、跳蚤市场、模拟营销、开设网店等活动;也可以结合学科专业竞赛组织学生形成团队参与市场调查分析大赛、创业计划书及课外学术作品大赛、“互联网+”大赛、营销策划大赛等专业比赛,授课教师结合学生兴趣需要加强指导;通过组织开展讨论会、报告讲座等形式,邀请经管类专业的行业专家、学者介绍行业发展及学科前沿,提升学生参与专业课内外活动的兴趣;通过组织一些志愿者活动,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体验生活,了解和发现分析社会问题。通过丰富第二课堂活动的内涵形式,促进学生课内外一体化加强知识理解掌握和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

3. 加强课外教学体系及环节的创设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及互联网优化课外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通过课程平台或者在二级学院网站开辟专门“学习空间”,任课教师及时在上面发布课程的课件、学习资料、微课,设置讨论环节,学生可以通过交流讨论的形式对学习资料进行补充和共享。也可以链接本门课程相关的国内外学习资源,展现一些课堂因条件和时间限制,无法展示的课程学习资料,引导学生课外加强对课内知识的巩固和学习理解;也可以通过建立“互联网+”一体化的《市场营销学》课程平台及建立微信群、公众号等形式,建立学生课内和课外学习联系的纽带,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发起讨论,及时发布和课程相关的经济及时政要闻引导学生课外学习;利用互联网建立《市场营销学》课程兴趣小组,开展和专业及课程相关的实践或讨论活动;借助信息技术加强课外教学体系及环节创设,搭建学生线上线下学习相结合的平台,在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的同时,不断开拓学生专业及课程学习、创新创业的视野,促进课内外一体化。

(三)构建课内外一体化的管理体系

不管是课程教学改革的课内外一体化还是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体化,都需要课堂教学的实施者教师和学生管理工作者辅导员的密切配合,现在好多高校推行的“书院制”也是课内外一体化的深化,学工队伍和教师队伍在学生学习中发挥的作用不一样也不能互相替代,构建两者一体化的管理体系是保障课内外一体化成功有效实施的关键。教师以课堂教学为主,利用业余时间指导学生的课外第二课堂活动,学工队伍可以借助学生管理发挥第二课堂的管理职能,二者互通信息、密切配合,才能促成课内外一体化有效实施;另外,课内教学容易来衡量工作量,课外第二课堂不好来衡量工作量并给参与指导教师计算工作量,如何制定一个课外第二课堂工作量计算办法也是明确教师付出与工作责任的重要工作,制定一整套的管理体系是促成课内外一体化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

课内外一体化是应用型本科经管类专业“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之一,其关键在于课内外的有机融合,只有通过课内外一体化打通课内、课外,才能真正的促进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质量,以课程支撑专业人才培养“应用型”定位,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苏庆雪.第二课堂在高校教育中的价值分析[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6(2):182-184.

[2]刘当远.发挥第二课堂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85-186.

[3]连红军,宋杨,熊艳.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导向的“市场营销学”课程改革[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76-78.

[4]高金城.融合创新创业理念的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市场,2016(6):193-195.

[5]成党伟.地方高校经管类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体系研究[J].大学教育,2014(12):53-55.

农科经管类大学生就业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经管类 就业意向 就业竞争力

1.总体概况

此次问卷以电子版的形式发放,共回收有效问卷741份。

按性别构成显示:男生答卷份数占30%,女生占70%(取整)。

按专业构成显示:各专业答卷份数如下:工商管理(工管)专业38份,国际经济与贸易(国贸)专业28份,会计学专业197份,金融学专业201份,经济学专业49份,农林经济管理(农经)专业55份,人力资源管理(人资)专业105份,市场营销(市营)专业68份。

按毕业意向类别显示:选择毕业直接就业的答卷份数最多,有299份,其次选择考研(保研)的答卷份数达到224份,选择考公务员与考事业编制(考公/考编)的答卷份数有137份,相比之下,选择出国(出境)升学的答卷份数相对较少,仅有66份,选择其他的则有15份。

2.毕业意向情况分析

2.1考研(保研)情况

从调查结果看,选择考研(保研)的总人数为224人,其中女生人数相对男生人数较多,女生所占比例为62%,男生所占比例为38%。

在选择考研(保研)的学生中,从各专业分布看,会计学和金融学专业的人数较多分别为49人次、64人次,国贸专业的人数最少,仅为7人次,农经、人资、经济学、工管、市营专业依次为39人次、28人次、15人次、12人次和10人次。

从考研(保研)所占对应专业人数看,农经专业选择考研(保研)比重最大,为70.9%,而市营专业选择考研(保研)比重最低,为14.7%;另外,金融学专业、工管专业、经济学专业、人资专业、国贸专业、会计学专业依次为31.84%、31.58%、30.60%、26.67%、25.00%和24.87%,均在30%左右。

针对毕业意向选择考研(保研)的学生,我们作进一步调查分析,在是否开始备考这个问题上,90%的学生已经开始准备,仅有10%的学生表示未开始;在考研(保研)目标院校方面,已确定目标院校与未确定目标院校的学生各为半数;在是否接受院校调剂的接受程度方面,35%的学生表示接受院校调剂,58%的学生选择视情况而定。仅有7%的学生选择不接受院校调剂。

调查结果显示,91%的学生已经为研究生考试做准备并进入复习阶段。但在这部分学生中,仅有50%的学生有清晰的目标院校,还有一半的学生不清楚自己考研的院校方向,甚至存在对目标院校没有想法的情况。对于是否接受调剂,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要根据当时实际情况而定,仅有7%的学生表示不会接受调剂安排。

2.2出国(出境)升学情况

从调查结果看,选择出国(出境)升学的总人数为66人,其中女生人数相对男生人数较多,女生所占比例为62%,男生所占比例为38%。

在选择出国(出境)升学的学生中,从各专业分布看,会计学和金融学专业的人数较多,分别为21人次和23人次,国贸专业的人数最少,仅为1人次,而工管、经济学、农经、人资、市营专业均在10人次以内,依次为2人次、4人次、3人次、5人次和7人次。

针对毕业选择出国(出境)升学的学生,我们作了进一步的调查分析,主要包括学生是否通过语言考试及对学校地区的偏好等。调查结果显示:仅有21%的学生已经通过语言考试,目前仍有接近八成的学生还没通过语言考试。而对于出国(出境)升学的高校地区的选择,选择去港澳台和英国求学的学生较多,分别为23人和28人,相比之下,选择美国、澳洲及其他地区的学生较少,分别为8人、2人和5人。

2.3考公(考编)情况

从调查结果看,选择考公(考编)的总人数为137人,其中女生人数相对男生人数较多,女生所占比例为78%,男生所占比例为22%。

在选择考公(考编)的学生中,从各专业分布看,会计学和金融学专业的人数较多,分别为38人次和41人次,农经专业的人数最少,仅为4人次;此外,工管专业为11人次,人资专业为19人次,國贸、经济学、市营专业均为8人次。

针对毕业选择考公(考编)的学生,我们作了进一步调查分析,主要包括学生是否开始准备公务员考试及对工作地点的偏好等。调查结果显示,48%的学生已经开始准备公务员考试,也有五成左右的学生还没开始进入复习状态。而对于工作地点的选择,绝大部分学生(109人,占79.6%)想要考取广东珠三角地区的公务员或事业编制单位,考虑外省的学生较少,仅有4人。当然,这是否与学生的生源地及学校所在地区有较大的关系,仍需进一步分析。

2.4直接就业情况

从调查结果看,选择直接就业的学生总人数为299人,其中,女生人数相对男生人数较多,女生所占比例为73%,男生所占比例为27%。

在选择直接就业的学生中,从各专业人数看,会计学和金融学专业的人数最多,分别为85人次和70人次,与该专业本身人数多有关;其次,市营专业和人资专业的人数较多,分别为41人次和50人次,农经专业最少,为9人次;此外,工管、国贸、经济学专业分别为13人次、11人次和20人次。

从直接就业所占专业人数的比例看,市营专业比例最高,为60.3%,其次是人资专业的学生,比例为47.6%,最低比例的专业为农经,为16.4%;另外人资专业、会计专业、经济学专业、国贸专业、金融学专业、工管专业均在40%左右,依次为47.60%、43.10%、40.80%、39.30%、34.80%和34.20%。

针对毕业直接就业的学生做进一步了解,调查结果发现就业单位的性质并不是影响同学择业的一个重要因素,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选择的学生人数不存在太大差距,分别为206人次、221人次、188人次和201人次,只有中央企业选择的人数较少,为106人次。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在学生对就业单位工作选择优先考虑因素上,优先考虑薪酬与福利的学生最多,为267人次,考虑专业是否对口的人数最少,仅有100人次;另外,考虑个人发展空间、工作地点、工作内容、公司规模和单位性质依次为258人次、245人次、224人次、151人次和131人次。

3.就读专业的情况分析

3.1工商管理专业

该专业参与调查问卷的人数为38人,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对于该专业学生来说,大家选择都比较广泛,选择毕业直接就业、考研究生、考公务员(考编)的人数相差不大,均为31%左右,但出国(出境)升学的学生明显较少,仅有5%。

3.2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该专业参与调查问卷的人数为28人,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对于该专业学生来说,选择毕业直接就业的学生较多,占39%,考研究生和考公务员(考编)的学生分别占25%,29%,同样地,这个专业选择出国(出境)升学的人数也是较少的,仅有3%,还有4%的学生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目标,还不清晰自己毕业之后的去向。

3.3会计学专业

该专业参与调查问卷的人数为197人,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对于该专业学生来说,选择毕业直接就业的学生较多,占43%,考研究生的学生占25%,考公务员(考编)的学生相对较少,只有19%的学生,但出国(出境)升学的学生比例有所提高,占11%。此外,该专业有2%的学生对于未来目标还没有明确方向。

3.4金融学专业

该专业参与调查问卷的人数为201人,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对于该专业学生来说,选择毕业直接就业的学生和选择考研(保研)的学生人数相差不大,分别占35%,32%,考公务员(考编)的学生占20%,有11%的学生选择出国(出境)升学,有2%的学生对于自己未来目标没有明确方向。

3.5经济学专业

该专业参与调查问卷的人数为49人,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对于该专业学生来说,选择毕业直接就业的学生较多,占41%,考研究生的学生占31%,考公务员(考编)及出国(出境)升学的学生较少,分别占16%和8%。该专业有4%的学生对于未来目标还没有明确方向。

3.6农林经济管理专业

该专业参与调查问卷的人数为55人,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该专业绝大多数学生选择毕业后考研(保研),占该专业的71%,只有16%的学生选择毕业后直接就业,考公务员(考编)和出国(出境)升学的学生比例较低,分别占7%和6%。

3.7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该专业参与调查问卷的人数为105人,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对于该专业学生来说,选择毕业直接就业的学生较多,占47%,考研究生的学生占27%,考公务员(考编)的学生相对较少,占18%,仅有5%的学生选择出国(出境)升学,此外,3%的学生选择仍对于未来目标还没有明确方向。

3.8市场营销专业

该专业参与调查问卷的人数为68人,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对于该专业学生来说,选择毕业直接就业的学生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所占比例最高,占60%,考研(保研),考公务员(考编),出国(出境)升学的学生人数占比相差不大,分别为15%,12%,10%,有3%的同学选择其他。

4.结语

从本次调查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学生对于自己的未来目标都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考研(保研)或者直接就业的学生占相当大一部分。与此同时,仍然存在部分学生对毕业目标不清晰的情况。

因此,针对调查数据中反映的问题,我们建议学院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职业生涯指导和培训[1]。在求职方面,主要开展包括职场沙龙、简历制作、网申分享、行业专题讲座等提升就业竞争力活动[1];在考研(保研)方面,主要开展一系列考研(保研)分享会等活动[2];在公务员(考编)方面,主要开展专题讲座和分享会等活动[3];在出国(出境)方面,主要搭建资讯互动平台等[4]。

参考文献:

[1]胡海燕.新时代大学生就业教育模式创新[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3(02):105-107.

[2]杨文平,寇玉寒,李任黎,卢晓雪.大学生考研现状的调查研究和对策分析——以重庆工商大學为例[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9(01):65-66.

[3]张璐.关于高校开展大学生出国留学指导工作体系建设的思考——以北京化工大学赴美留学人员调查报告为例[J].世界教育信息,2018,31(18):25-28.

[4]李晓彤,李文龙.就业难视域下的大学生“考公热”探析[J].高教论坛,2014(01):101-103,106.

上一篇: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论文范文下一篇:改革历史课程教学分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