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房产范文

2024-03-20

晋江房产范文第1篇

摘 要:鞋博会,被会展界誉为中国十大魅力展会品牌之一;鞋博会,也是“国鞋都”晋江的一张亮丽名片。一个展会,代表一个城市发展的名片,见证一个产业崛起的脉络。然而晋江整个制鞋业究竟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制鞋产业链是否经得住时代浪潮的强烈冲击和挑战?鞋博会的开展对晋江鞋业带来了什么?晋江鞋业在发展中还面临什么困难?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团队走访了福建匹克集团、福建野力集团、华宇织造有限公司、晋江中泰鞋材有限公司等公司,对有“中国鞋都”之称的晋江做了一次社会实践调查,实践中深刻地了解了鞋博会以及晋江鞋业发展,并就调查结果提出建议,希望能为推进晋江鞋业进一步发展做出一点小小的贡献。

关键词:鞋博会,晋江,鞋业,产业链,发展

一、引言

(一) 调查背景

1、国际背景

随着中国加入WTO后,国际经济一体化及新经济时代的全面到来,国际间的白热化市场竞争迫切要求中国的鞋业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以企在国际市场上谋求自身发展,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说,晋江鞋业的建设是适应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历史必然。

2、国内背景

中国已经完成了由计划经济时代下的短缺性经济向市场经济时代下的相对饱和经济的历史飞跃,与此同时,中国国民的价值观和生活形态也由过去的单纯的“20世纪赚金钱”向“21世纪赚休闲”以及过去的居住------工作两点一线的枯燥乏味的简单生活方式向21世纪的居住-----工作-----休闲------学习四维一体全新生活方式,的重大转变,是中国经济发展大背景下的市场需求催生了中国旅游休闲鞋业的再次细分。而中国鞋都(晋江)就是在中国经济发展大背景下的诞生了。

3、厦漳泉大东南区域经济的发展

21世纪的中国问题自两个方面:其

一、是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国际大背景要求迫使中国企业增强企业竞争力,迫使中国经济融入国际大环境以求得生存发展;其

二、是来自国内的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和城市化水平低的根本性问题。而上述两个方面的问题已经变成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所以也是党和各级政府非常关心的头等大事。因为,“国家的发展看区域、区域的发展看城市、城市的发展看产业、产业的发展看地产”,这是国家的发展法则,问题的关键是看从何处入手的。

所以,作为中国第二级区域的代表-------厦漳泉大东南区域的经济发展和如何加速本区域的城市化进程的问题已经是国家和泉州市委、市政府考虑的头等大事。大泉州战略的突破口也正是这一法则原理下所涉及的问题核心。鞋业是泉州的龙头支柱,但是影响泉州经济发展的恰恰是城市的系统规划、整体布局和综合开发问题,特别是产业园区的系统规划与布局,而中国鞋都的诞生体现了上届政府立誓改变这一困扰泉州经济发展的问题的实质性举措。把过去的分散性、小规模、技术与品牌文化含量低、成本居高不下、竞争力差的不良局面,改变成为大区域集团化、集中化、科技与文化含量高的国际鞋业物流港,以增强晋江制鞋企业的竞争力和促使它们早日充分融入国际经济一体化舞台,为泉州的可持续化发展奠定基础。中国鞋都作为泉州市的第一个地产大盘的诞生势必会对本区域的经济发展和加速大泉州的城市化进程发挥革命性引领与推动。

(二)中国(晋江)国际鞋业博览会概况

为加强海内外鞋业界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在晋江形成全国性鞋成品、鞋材、鞋机及鞋相关产品的交易市场,促进中国制鞋业持续健康发展,晋江已成功举办了十二届国际鞋业博览会。

如今,中国(晋江)国际鞋业博览会已不仅仅是产销对接的有效平台,而是通过产品、品牌和展台形成的合力,共同承载着鞋业的文化内涵。

1999年,在分工细密、配套完整的晋江鞋业产业链和生产协作群体的支撑下,中国(晋江)国际鞋业博览会应运而生。经十一年磨砺,中国(晋江)国际鞋业博览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粗到精的发展过程。如今,中国(晋江)国际鞋业博览会已成为全国专业鞋业展会,具有行业风向标作用,被业界评为“中国十大魅力展会”之一。

中国(晋江)国际鞋业博览的发展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起步阶段(第一届到第四届):以“小地方办大展会”的理念,依托日趋完善的制鞋产业链,顺应鞋业旺盛的拓展需求,创办鞋博会。这一阶段以政府为主导,逐步完善展会相关配套设施,吸引企业参加,展会规模较小、功能较单一。

发展阶段(第五届到第七届):展会的影响力与品牌效应不断扩大,展会逐步走向市场化、规模化轨道,参展企业数量增多,开始由企业唱主角,政府逐步淡出。

调整阶段(第八届到第十届):展会走向精细化、专业化、环保化、国际化。在规模化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参展质量,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服务,国际化道路日渐宽阔,东南亚等地客商纷纷参展采购。 转型阶段(第十一届到第十二届):展会在全球经济不稳定的背景下,更加突出行业贸易平台、产业链纽带及展示创新成就窗口的定位,为更多鞋业企业进一步发展提供“加油站”。 (三)晋江鞋业简介

制鞋业是晋江市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主要分布在晋江市陈埭、池店、内坑、青阳、梅岭、西园、西滨等镇(街道)。在经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零散到集中的发展进程,目前晋江鞋业已步入转型升级阶段,成为晋江市域内最成熟的产业集群之一。

晋江市现有鞋类生产企业3112家,从业人数超38万人,年产鞋9.5亿双、皮革总产量10亿英尺,主要产品包括有专业运动鞋、旅游鞋、休闲鞋、时装鞋、凉鞋、雪地鞋等数百个品种和规格,其中运动、旅游鞋占全国总产量的40%、世界总产量的20%,产品远销163个国家和地区。形象地说,全球平均每12个人就拥有一双晋江鞋。

晋江制鞋业还拥有配套完善的产业生态链,全市已形成了鞋成品、鞋机、鞋材、皮革、鞋业化工等企业生产齐头并进、互动发展的良好格局,形成了社会化分工、自主配套的一条龙生产协作群体,市内还拥有大量模具开发、鞋样设计、出口代理等专门为生产性企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配套行业,企业已基本实现足不出户就能完成从生产到销售的全部流程。制鞋业的发展,还带动区域鞋材市场的配套繁荣,鞋业重镇陈埭现已形成陈埭鞋材市场和中国鞋都两大区域配套市场。

近年来,晋江市鞋业企业还主动适应市场发展需要,通过依托个性化、差异化产品 定位、斥巨资聘请形象代言人、召开春、秋两季营销会议等形式,致力于拓展品牌对外影响,全市鞋业企业聘请的影视、体育明星多达70多位,年广告费投入近10亿元。部分企业还通过参与顶级体育赛事合作,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

晋江制鞋业装备了大量具有国际水平甚至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设备。同时,企业十分注重自主研发投入,全市规模以上鞋业企业均自行配套产品研发机构,其中有4家鞋类企业研发中心被确认为省级

技术中心、5家鞋类企业研发中心被确认为泉州市级技术中心,全市制鞋业依靠自主研发,目前共掌控了鞋业生产2000多种核心技术、拥有189项专利。

二、调查的意义及方法

此次社会实践以中国(晋江)国际鞋业博览会进行深入调研,考察晋江鞋博会对晋江鞋业发展的影响,了解中国鞋都——晋江的制鞋业发展过程及其产业链,切身感受了晋江鞋业在加快海西建设下发展成果。团队成员通过书刊和网络从理论上获得间接资料,再通过实地考察的方可以获得第一手的直观资料,参观晋江SM广场、中国美旗城,查阅地方市志,从现实生活中获得真实可信的宝贵资料;走访当地鞋材企业、鞋级企业以及鞋成品企业,采访晋江市制鞋工业协会等部门相关负责人以获取更为详实的资料;将统计的资料通过科学分析法分析,从而得出从而得出形象、客观、科学的统计内容。

二、调查的成果

(一)晋江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20多年前,谁也不曾想到,毫无制鞋传统的晋江竟会与鞋子结下不解之缘,20年后的今天,晋江成为了全国制鞋主要基地和世界旅游运动鞋生产基地。全市现有鞋业生产经营企业3000多家,从业人员超过35万人,年产量5亿多双,年产值近200亿元,出口量3亿双,出口创汇12亿美元,产品远销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1年3月19日,晋江被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等4家机构联合命名为“中国鞋都”。作为晋江经济发展的领头雁,晋江制鞋业创造了令世界惊叹的发展奇迹。

1、打造鞋业航空母舰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晋江鞋业主要依靠几支锤子、几把剪刀、几台缝纫机起步,从事投资少、技术要求不高的珠拖鞋、硫化鞋生产,鞋业生产企业以家庭作坊式为主,生产经营方式粗放、市场效益低下。进入上世纪90年代,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国内市场,晋江制鞋业开始通过嫁接外资,引进国内外先进生产装备,走增资扩营、规模扩张之路,着力打造制鞋业的“航空母舰”。目前全市已拥有年产值超过千万的企业130多家,其中超过亿元的企业近10家,千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产值占全市鞋业产值的35%,并培育了一批如安踏、寰球、三兴、别克、爱奇等鞋业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在2000年全国旅游运动鞋生产企业年销售额前20名的排行榜中,晋江制鞋企业占了8家,安踏运动鞋市场综合占有率连续3年稳居国内首位,寰球、国辉、爱奇、万事达等一批外向型企业的产品在国外市场日渐走红,其中寰球公司“亚礼得”品牌已在东欧市场得到了消费者的普遍认同。

2、打造产业一体化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晋江坚持从转型、升级、接轨入手,不断创新思路,促进鞋类产业做大。目前全市鞋类产品生产已形成了品种繁多、规格齐全的格局,有运动鞋、旅游鞋、皮鞋、凉鞋、胶鞋、休闲鞋、时装鞋、登山鞋、珠拖鞋、旱冰鞋、雪地鞋、劳保鞋等数百个品种和规格,其中运动、旅游鞋占全国旅游、运动鞋总产量的1/4,占世界总产量的1/8,有这么一种说法:全球平均12个人就拥有一双晋江鞋。制鞋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配套工业的发展,目前晋江从皮革、鞋材、化工原料、鞋机直至数字模都有区域内的专业厂家为成品鞋企业从事配套生产,并涌现出如宏玮鞋材、泰亚鞋材、盛辉鞋材、峰安皮革等一批规模化鞋材生产企业,形成了社会化分工、自主配套的一条龙生产协作群体。作为鞋业配套产业的制革行业也在晋江安海镇迅速发展,并已成为福建省最大的制革基地和集控区。鞋业的发展还带动了区域鞋材市场的繁荣,晋江鞋业重镇陈埭形成了长达数公里的“鞋材一条街”,该市场集鞋业原辅材料批发、零售、鞋机展销为一体,吸引了浙江、江西、四川等国内省(市)和韩国、意大利、澳大利亚、阿根廷、台湾、香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鞋材机客商入市经营,年交易额超20亿元,是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鞋材市场之一。目前一座新兴的、规划用地面积15万平方米、总投资1.85亿元的陈埭鞋材商贸市场正在加快建设中。从一定意义上说,晋江鞋业产业的聚集区域优势为专业展会成功举办,奠定了坚实基础。

3、打造品牌铸风采

质量是晋江制鞋业的制胜法宝。在发展初期,晋江鞋子曾因质量问题屡遭消费者投诉,有“星期鞋”、“过街鞋”之说,在经历了市场萎缩、产品滞销的阵痛后,晋江制鞋企业励精图治,以科技进步为先导,注重加大技改投入,积极引进高级人才和先进技术,加速产品升级换代步伐,提升产品技术含量。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全市累计引进自动制鞋流水线2000多台(套),EVA鞋底一次成型注射机近60台,年均投入技改资金8亿多元,鞋类产品质量从鞋样设计、鞋材选择、设备更新、工艺改造、产品开发等方面已向高层次发展,相当部分产品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晋江鞋业企业自行开发的鞋类款式快速仿型CAD/CAM系统,处于国际先进水平。PU合成革、PV二层革等科技攻关项目的实施,纳米、莱卡技术的应用,加快了鞋用材料技术的更新变革。在完成产品技术改造的基础上,晋江制鞋业借鉴世界名牌发展经验,导入IC管理,开展质量认证,狠抓产品质量基础工作,同时斥巨资聘请影视体育明星作形象广告、品牌代言人,致力于品牌运动。泉州市寰球公司于2002年9月12日顺利通过了国家质检总局的国家级出口免验评审,成为全国第十家、鞋类行业第二家、福建省首家产品出口免检企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共有20多家鞋业企业分别在各级电视台做广告,仅陈埭镇制鞋企业年广告投入就超过3亿元,打开央视五套或部分地方电视台,经常可以看到不少时下热力四射的电影明星、运动明星正在荧屏上通过时尚动感的画面和充满青春活力的广告语恣意展法着晋江鞋的动力风采。名牌战略的实施,奠定了晋江制鞋业做向品牌经营的基础,目前全市制鞋业共获得1个全国驰名商标、3项中国名牌产品、7个福建省著名商标,8个泉州市知名商标,在众多消费者眼里,晋江已成为世界旅游运动鞋的代名词。

4、打造市场天地宽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晋江广大营销人员历尽千辛万苦,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为晋江鞋走向全国立下了汗马功劳。进入90年代,晋江制鞋企业开始通过设立专卖店、专卖柜、专卖点,与消费者建立了直接的购销关系,用实力和产品质量占领市场。近年来,随着国内市场竞争的日趋剧烈,部分鞋业界先知们又开始走出国门,通过参加国内外知名鞋展、在国外设立办事机构等形式,大力拓展国际市场,1997年以来,全市累计共有300多家(次)企业参加了全国体育用品博览会、德国杜赛尔多夫国际鞋展、美国拉斯维加斯鞋展等国内外专业展会,有20多家制鞋企业在世界25个国家设立了近50个商务机构。2002年11月,“安踏、寰球、爱乐、别克、恒强”联合进驻匈牙利最大的物流中心“亚洲中心”,创建了“中国鞋都晋江街”,并于今年3月7日开始试营 业。今年4月份,安踏公司成为国内第一家到台湾金门地区开设专卖店的企业,并在新加坡繁荣商业区开设6个专卖店。为进一步加强晋江制鞋业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协作,拓展市场营销渠道,推动鞋类产业升级。从1999年起,晋江市政府牵头协同有关部门在晋江SM广场连续举办了四届晋江国际鞋业博览会,四届博览会的商业效益、办展规模、布馆水平、服务质量逐届都有长足进步,参会客商遍及国内上百个城市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到会客流量近30万人次,累计达成合同交易额近70亿元,赢得了各地客商的高度评价和广泛赞誉,成为了晋江鞋业打造地域品牌,扩张产业优势的重要平台。第五届鞋博会已正式升格,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办,本届盛会共设立1419个展位(其中境外参展展位355个,占25.3%)荟萃了国内外鞋类制成品、鞋革材料、皮革化工制品、制鞋制革机械设备和鞋业科研、设计的最新成果全面展示了近年来国际制鞋工业的新水平、新成就 为海内外鞋业界同仁展示企业风采、扩大品牌宣传、交流行业信息、沟通供需渠道、谋求发展商机搭建了理想舞台。

(二)晋江鞋业发展的若干对策与建议

一年一度的中国(晋江)国际鞋业博览会四月份开幕。从1999年点燃鞋博展的火炬,这已经是第十届了。自古有云,十年磨一剑!历数晋江鞋博会的十年历程,虽然谈不上丰功伟绩,却也算是汗马功劳。毕其十年之功,晋江鞋博会在推进晋江鞋业产业升级的战略结构中充当了极其重要的推进器功能,特别是在2000年代的前几年,晋江鞋博会既成就了晋江整个制鞋产业,更成就了一大批晋江知名鞋业品牌。

然而,从2005年开始晋江鞋博会就渐显颓势。此时此刻,晋江鞋博会面临一系列尴尬的处境,其对于晋江鞋业产业的推动作用逐渐减弱,自身也从鞋企争相参加的一个香饽饽成为政府主导下的一根“鸡肋”。地方政府在分析,晋江鞋企在深思,组委会在检讨——晋江鞋博会为何沦落至此……?

其实,抛开晋江,放眼全国,就会发现这一问题在全国各地频频上演。同一时刻,成为鸡肋的展会不独晋江鞋博会,各地举办的规格不等的专业性展会甚至上至国家级的中国体博会、中国服博会,都愈发的显得魅力散尽,力不从心,参展商的参展激情也愈发消逝。

虽然说鞋博会的日渐式微是综合方面的原因,既有宏观环境的障碍,也有微观层面的限制。深究其根源,我们认为,晋江鞋博会的逐渐走低与其不可规避的四大缺陷存在息息相关的联系,这四大缺陷没有根本性的解决,晋江鞋博会的振兴就很难实现。

1、晋江鞋博会日渐式微的四大缺陷

晋江鞋博会创办之初,晋江正处于运动鞋产业历经十几年积累正要向上发力的特殊时期,这个时刻晋江鞋博会横空出世,就象是雪中送炭一般,给予了这些准备崛起的运动鞋品牌一个更高层次的舞台,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晋江鞋博会创办之初赢得了运动鞋行业的热力追捧。然而,事物的发展规律往往体现出“福祸相依”的宿命。晋江的地区属性和运动鞋的专业细分定位在近十年后的今天给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四大难题——会展的“权威性、地域性、综合性和应用性”!

(1)权威性的丧失令鞋博会失去核心发展动力

首先,晋江鞋博会因其专业细分的定位,更多的只能体现为体育行业大环境下的一个组成部份。所有主办单位、参会的关联单位、参展商都是体育行业、各个地区的一个组成部份、一个局部。局部往往无法代表全体,这一点也影响到鞋博会在发展方向上就不可能向上升级,成为大区域级或是国家级的会展。

其次,晋江鞋博会并没有建设成为一个新技术、新产品的发布舞台,仅仅只是一部份品牌的简单形象展示。因此,展会并不能为行业指出全国流行的趋和发展方向,也因此而失去了相当一部份希望借助展会保持与行业的密切联系,了解行业最新前沿资讯的参展客户。

最后,晋江鞋博会一直缺乏国际、国内其它地区较有影响力的品牌如Nike、李宁等参展,仅仅只是晋江企业的一场费用高昂的独角戏。缺乏重要的行业号召力,自然就无法促成更多的中小企业积极参展。

(2)独处东南一隅的地域性先天限制令鞋博会失去突围的机会

晋江鞋博会因其规格的限制,仅仅只能列为一个区域性的会展,并不具备全国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如果仅仅穷晋江一地之力的话,很难形成足够的力量向上突破,冲突区域的局限向更大的板块甚至全国推进,进而发展成为较有影响的较大区域或者是全国性的会展。而晋江自身既然解决不了问题,以区域鞋博会的狭窄定位又很难从华南、华东、华北、西南等制鞋重镇吸纳同行前来参展(附近的温州、广东已经自行举办鞋博会或类似展会),所以搞到最后,往往很容易变成晋江制鞋行业自己唱的一出“独角戏”——既缺乏“演员”,也缺少观众,很难有向上提升的机会。

(3)综合性的缺失约束了鞋博会的发扬光大

晋江鞋博会,顾名思义只是一个制鞋的行业会展,充其量也就是上至鞋材、辅料,下至市场零售。更有甚者,受产业格局的限制,晋江的鞋博会越来越演化成成运动(休闲)鞋的博览会。众所周知,一个运动鞋产业的体量根本无法支撑起一个庞大的行业展会,最后的结果只能是越做越小、越做越窄。

综合性的缺失一方面使得晋江鞋博会无法获得更多地区的制鞋参展商,另一方面则更是大大的制约了鞋业之外的其它关联参展商如运动服饰、配饰、器械等。最后变成只有运动鞋专业群体(原材料、生产制造、销售、服务等)因其专业对口而存在参会的潜在需求,其它关联行业的专业群体已经不自觉的被(4)应用性的降低从根本上弱化了企业的参展需求

会展这种新式的传播沟通途径,具有展示形象、发展业务、交流借鉴等综合应用功能。这种功能在鞋博会创办的早期,因企业的发展水平较低而体现得淋漓尽致。时至今日,一大批企业久经市场之后发展、成熟起来,它们对会展的需求也在发生内在的变化。譬如展示形象,早期万马齐喑、泥沙俱下的时候,企业首要的课题就是建立自己在产业领域内的形象,这一点早期的鞋博会做到了。通过参加鞋博会,一批实力鞋企受到了地区产业界的认同,也因此而获得诸多特殊的机会。时至今日,在成功确立地区范围内的形象之后,展示形象就变成了面向全国范围内的销售渠道、专业客户、消费者这一层面,这一点恰恰是一个区域性的展会所不能实现的;发展业务的需求同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开始业务的范畴被定义在寻找优质的产品、原料供应商,早期的鞋博会也确实满足了企业的这一基本需求。而在今天发展业务的范畴扩大到了获取更多的专业、实力商业合作伙伴,获得更多的行业意见领袖的亲睐,对于一个人气有限的区域性行业展会,这一点显然是办不到的。

如果说广东、成都、东北等地的类似博览会还可以提升区域范围内的影响的话,晋江作为企业的大本营,影响已经依靠企业十几年、数十年的积累基本完成了,并不需要依靠展会来达到这一目的,展会的应用作用也因此而大大弱化。

此外,鞋博会的招商也越来越限于政府发展的招商项目,对于企业的技术成果交易、产品交易、行业创新与创意交易、销售合作等基本层面的应用功能则被忽略了。参展企业所获得的回馈因缺失富有价值的“即时回报”而显得微不足道。企业的回报大幅综水,自然就直接影响了企业对于参展的决策与决心了

2、从鞋博会升级为体博会,晋江鞋博会摆脱“鸡胁”定位的解决之道

晋江鞋博会因以上四大缺陷而星光暗淡!纵观国际、国内各大小展会,举凡盛行不衰者大多显现出“时间久远、范畴广阔、规格高企、回馈超值”等典型的特征。很明显,今时今日的晋江鞋博会并不具备这些特征。为今之计,要令晋江鞋博会再振雄风、重塑造辉煌,就必须进行大刀阔斧的变革。而最有效的变革莫过于对展会进行本质意义上的变革——从鞋博会变革为体博会。

从鞋博会变革为体博会,看似仅仅一字之别,其实内藏乾坤。这一变革的实践,势必令鞋博会变得豁然开朗,势必将令鞋博会呈现出崭新的局面。

从鞋博会变革为体博会,蕴含了三重极为重要的战略思维。

首先,从鞋博会变革为体博会将在会展外延上得以大幅度的拓宽。展会不再仅仅面对制鞋企业,展会所面对的对象将发生本质的变化。届时,运动服饰、户外运动和休闲用品、运动器械等都可以名正言顺的参与展会,势必将为展会带来超过任何一届鞋博会数倍甚至十数倍的参展企业,同时也势必将带来分布范围更广、更多的专业观展观众。这两点将促成会展在规模上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其次,从鞋博会变革为体博会在会展内涵上也可以进行无限的扩充。无论是属于实体的各类体育用品如运动服饰、户外运动和休闲用品、运动器械等,还是虚拟的体育智慧、体育媒介、体育活动等体育产业关联产品都可以进入体博会的参展平台,共同提供给来自全国各地的专业观众。此举将大大丰富体博会的参展结构,完善体博会的功能与定位。

最后,从鞋博会变革为体博会在会展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将大大强化。当前鞋博会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拓展无门、上升乏力。鞋博会变革体博会之后,全国仍至全球范围内的庞大的体育资源都属于体博会的参展对象,将令体博会在今后十数年甚至数十年内都不再遭遇结构瓶颈。

3、晋江鞋博会变革体博会的三大保障

从鞋博会变革为体博会固然是晋江鞋博会走出困境的解决之道。但这条道路到底能不能走得通,政府部门、体育业界都在广泛的分析与探讨。综合研究之下,我们认为近年来发生在晋江区域内的三大背景环境的转变为鞋博会变革为体博会垫定了坚实的基础。 (1)产业结构趋于完善

在改革开放的30年里,晋江(福建)地区除了发展了强大的运动鞋产业,还实现了整个体育产业的全面进步,只是运动鞋的风头远远的掩盖了其它关联体育产业发展的事实——譬如运动器械方面福建以舒华、WNQ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企业脱颖而出,在行业内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户外运动方面的洲克泳衣也是做得风生水起;石狮彭田庞大的运动服饰生产能力更是在国内坐拥一席之地。

改革开放以来30年特别是近10年,在政府主管部门的指导和扶持下,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在业界的锐意进取下,晋江(福建)地区整个体育产业可以说是一日千里。日渐成熟的体育产业格局为晋江(福建)地区举办体博会垫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可以说,晋江(福建)地区已经初步具备了举办体博会的基本面。

(2)政治环境变化下的独特地理位置

自从福建提出“海西”概念以来,福建一扫此前南被广东、北为江浙夹在夹缝中的尴尬地位。福建的地理位置开始发生战略性的转变。受惠于这一特定的战略转变,晋江举办体博会的地理位置优势开始凸显。

除了晋江(福建)已经初具雏形的体育产业之外,南到广东、北到温州、东到台湾、西到江西整个片区的体育产业都开始呈现向晋江(福建)靠拢的迹象。晋江(福建)举办体育会,可以聚合中国体育产业最发达地区的资源,其影响力和实力之强,假以时日,甚至有可能和以山东、中原、北京为聚集区的中国体博会分庭抗礼。

以如此庞大的国内体育资源,完成可以支撑起体博会的正常运行! (3)地区产业力量的崛起

地区产业力量的崛起为晋江(福建)地区举办体博会提供了新的契机。

如果说十几年前晋江还是一个相对闭塞、手工作坊式的运动小城的话,时至今日晋江已经成为国内拥有知名品牌和规范产能最多(最大)的地区,这些崛起的体育品牌目前在国内已经具备了足够的号召力、影响力。也正是在这些品牌的影响下,国际、国内的一些中高端体育品牌、资源开始俯下身来关注晋江,重视晋江,晋江在国际、国内体育行业的地位日渐提升。这种提升一方面为晋江带来了更多的国际、国内行业优势力量的关注;另一方面更带来可贵的资源倾斜。晋江开始逐渐与国际、国内顶级运动资源零距离接触,无论是安踏的上市还是其它知名运动品牌的创新举措,莫不吸引国际、国内一流体育企业、资源的密切关注与积极合作。

在晋江(福建)适时举办体博会,对于进一步整合国际、国内体育资源,进一步提升晋江体育产业的发展和在国际、国内的战略地位,都将发挥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后记:

从中国(晋江)国际鞋业博览会到中国(海西)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仅仅只是一个提议,看似几个字的变更,背后隐藏了促进地区产业进一步强势发展的历史使命。这一战略目标能否实现,有赖于政府主管部门、体育产业全体同仁的群策群力。

我们拭目以待……!

晋江房产范文第2篇

——以晋江市为例

泉州师范学院统战部课题组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日益壮大的非公有制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凸显,与此同时,我国的社会结构也悄然地发生变化。正如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陈喜庆接受《人民日报》专访时所说的:“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的基本社会结构是两个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一个阶层(知识分子阶层)。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新社会阶层从无到有,崭露头角。”(《人民日报》2007年06月11日10版政治要闻《新社会阶层 身影日渐清晰》)

据陈喜庆副部长估算,新社会阶层大约有5000万人,加上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总人数在1.5亿左右。这一新兴的人口庞大的阶层所发挥的作用也令人刮目相看:他们使用着全国半数以上的技术专利,直接或间接地贡献着全国近1/3的税收,每年吸纳着半数以上的新增就业人员。因此,对这一社会新阶层的重视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经济建设、政治改革、精神文明、社会和谐等问题。中共中央《关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主要由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组成,集中分布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他们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在促进共同富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是统一战线工作新的着力点,要最大限度地把他们

1 团结在党的周围,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新力量。”

虽说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是当前统一战线工作新的着力点,但由于新社会阶层构成比较复杂,全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新社会阶层的特征也不尽相同。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一阶层的人群构成、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经济状况、利益要求、政治愿望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诸多问题,进一步加强非公有制企业人士的统战工作,我们选择了东南沿海非公有制经济比较发达的晋江市作为调研对象,目的是通过对该市非公企业的调研,了解该市对非公企业主、相关的高层管理人员的统战工作中的得失,提交一份比较客观、全面的调研报告,为统战部门研究新社会阶层统战政策提供资佐。

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走访、座谈的形式进行,课题组走访了晋江市委统战部、青阳街道办事处、安海镇政府,恒安、安踏、凤竹、劲霸等企业,召开座谈会,与有关部门、企业负责人以及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企业员工交流,并就有关问题展开探讨。

一、晋江市非公企业现状概况

晋江市地处东南沿海,冷战时期,由于台海因素,沿海几乎没有国家经济项目的投资。这也使之在改革开放初期具有轻装上阵的优势。加之晋江是一个全国著名的侨乡,现辖6个街道、13个镇、本地人口103万,但港澳台同胞及海外侨胞却有200多万人。正是侨乡这一优势,为其带来大量的外资,大大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截止2006年底,晋江累计批准外资项目4062个,总投资103亿美元)。2006全国百强县排名

2 中,根据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县域基本竞争力排名分别为第十七位、第七;在中国自主创新城市排名中位列第六;经济实力连续13年位居福建十强县(市)榜首;200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84.3亿,全市GDP1105亿,财政收入48亿。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来考察非公企业的诸多元素,非公企业的地位以及加强非公企业人士的统战工作的重要性就更加凸显。

1、晋江非公企业规模和非公企业主人数及从业人数基本情况 晋江市非公企业主要由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中介机构等组成。外资企业实际投入运营的有2194家,从业人员约41万人。民营企业9761家,民营企业主近3万人(由于股份制企业很多,大股东也视为该企业的企业主),从业人员约35万人。全市注册登记个体工商户12967家,主要是从事餐饮等服务以及商品的批发和零售等服务行业,由于规模差异较大,从业人员流动性较大,较难统计,从业人员估计在10万人左右。中介机构登记户数129家,从业人员2000多人。

2、晋江非公企业经济实力

从经济情况来考察,非公企业约占整个产业的96%,财税贡献约占90%。外资企业总投资103亿美元,合同投资80亿美元,2006年生产总值达630.8亿,自营出口8.75亿美元。民营企业总投资640亿元,2006年产值430亿。

3、晋江非公企业主阶层的综合素质情况

非公企业主阶层由于企业性质不同,综合素质差异较大,一般地说,外资企业、中介机构非公经济人士素质较高,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素

3 质较低。从抽样调查看,外资企业管理层专科以上学历占67%,拥有职称人员占10.2%。中介机构学历较高的主要为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咨询公司等。民营企业主第一代中学历以初中、高中居多。但在民营企业主的第二代中,综合素质发生质的变化,由于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又重视培养第二代接班人,第二代民营企业主学历绝大多数为本科或研究生,留学生比例也越来越大。但是由于现行职称评定主要限定在人事局体制内的人员,民营企业主很难有机会参与职称的申报评定。所以,民营企业主综合素质呈现出飞跃状态,可是职称状况没有根本的改观。

4、晋江非公企业主参政议政情况

据统计,晋江市非公企业代表人士担任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各1人,担任省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12名,香港、澳门晋江籍人士担任十届省政协委员37名,担任泉州市人大代表10名、政协委员18名。共有198名非公企业人士、37名港澳代表担任晋江市十一届政协委员(晋江市政协十一届委员380人,非公企业主占52%)。但在人大代表中,非公企业主的比例就明显下降,以晋江市所在地青阳镇区为例,晋江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换届选举,选举产生19名市人大代表,非公企业主约占20%,晋江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317名,非公企业主94名,占29.6%。在工商联组织中,非公企业主有明显的优势,晋江市工商联主席(兼任晋江市政协副主席),9个镇街20多位非公企业主担任副主席,16个镇办事处成立工商联。此外,还通过参加同业公会、异地商会,海外联谊会等形式,在与政府的沟通中间接地参政议政、建言献策。非公企业主成分构成比较复杂,其教育背景、家庭社会背景、价值

4 理念等差异较大,因此对于参政议政的政治诉求也不尽相同。如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的代表人士一般要求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指导性、长期性,希望确保政策的连贯性和稳定性,为其发展创造一个公平、宽松的发展环境。而科技型的非公企业人士更希望政府能提供优良的公共服务,期望其劳动成果能够得到政府重视和社会认可。

5、晋江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情况

近几年来,晋江市十分重视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果。自1986年在恒安公司建立晋江市第一个非公企业党支部以来,现在已经在非公企业中建立党(工)委11个,党总支25个,党支部1290个。其中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单独组建党组织1060个,党员5020名,覆盖率达100%。凤竹、钻石公司党组织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2004年晋江市被福建省党建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为全省唯一的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联系点。

晋江市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起步较早,组织部门注重策略,努力探索在非公企业建立党组织的组建模式,逐步形成以“支部建在规模企业上”为主导,“建、联、挂、靠”为组成部分、“大党建”为重要手段的组建思路,取得明显成效。在发展党员上。把握“三个重点、一个试点”的原则,即重点在员工中50人以上的企业发展党员,重点在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生产一线骨干中发展党员,重点在优秀本地企业员工中发展党员。同时,为非公企业党组织选派党务干部。目前已有23名干部全脱产的12家重点企业挂职担任党建指导员和党组织副书记,

5 每年聘任60名市级重点非公企业党务干部,每人每月发放500元经济补贴。这些工作大大促进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开展。

二、晋江市非公企业所发挥的积极社会影响

晋江市由于非公企业所占比例高达95%以上,遍及各行业,遍布全市各角落。其所发挥的积极社会影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认识:

1、繁荣当地经济,带动其它地区经济发展

从统计数据来看,截至2006年,晋江市目前拥有各类非公企业12000多家,生产总值超过1100亿元,其中还不包括个体工商户。财政收入48.6亿中96%来自非公企业。经济的繁荣也拉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全市注册登记的个体工商户12967家中绝大多数为服务行业,根据调查,从业人员年平均纯收入在5—7万元,这就意味着纯收入总量达7.78亿,为103万人口人均增加755元。

众多的企业也必然伴随着庞大的从业队伍,据估算,仅晋江市非公企业从业人员超过80万,其中外来从业人员超过30万。如果把个体工商户以及中介机构计算进去,最保守估算,非公企业至少提供了100万个就业岗位。

由于本地资源比较缺乏,很多非公企业主除了本地企业之外,还积极到外地区拓展事业。因为地域的局限,很难有一个较为准确的统计数据。但是我们从本地指明企业对外投资以及在各地晋江籍建立的商会,其对外地区经济的积极影响仍然可窥一斑。如天守机构、福源食品公司、安踏集团等知名企业在龙岩市长汀县投资建厂,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目前晋江市在异地组织的晋江商会比较有影响的是云南、广东、福州晋

6 江商会,在全国各大城市担任福建、闽南、泉州、晋江等异地商会会长的晋江籍人士有27人,担任常务副会长、副会长的有200多人。根据调查,晋江籍在外经商办企业的人士多达10万人,其中不泛规模巨大的企业,经济总量有可能超过晋江市本地。如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晋江籍工商界人士创办的企业1000多家,这些企业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实力强,经济总量完全可以再造一个晋江。这都充分说明晋江市非公企业的社会影响已经超越地域。

2、积极参与慈善事业

晋江自古以来素有乐善好施的优良传统,在经历改革开放之后的经济发展,很多人富裕起来,对各种慈善事业都乐意解囊。很多村镇学校校舍建设、桥梁、村路、公共设施都有企业主的参与。据晋江慈善总会的捐赠统计,自2002年8月慈善总会成立至2007年年底,已经收到捐赠款项达2.41亿元,绝大多数为非公企业主捐赠。在慈善总会37位正副会长中,非公企业主占36位,在总会理事会253个单位和个人中,非公企业主占总人数的81.1%。相对于其他地区慈善总会管理者基本由卸任官员来担任,晋江市慈善总会有更明显的民营特色。慈善总会为4130名特困对象解决治病和生活困难,资助3067名贫困学生就学,为516名残疾人配置助残器,资助516名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为150名特困户残疾人援建住房,为1000户特困户购置电视机并安装有线电视。

除了由慈善总会实施的救助活动外,晋江市非公企业主还积极参与其它领域的慈善活动,如晋江市委统战部每年春节都组织总商会举办迎春节送温暖活动,2007年春节就救助了1400户特困户。很多企业主对于

7 慈善事业都心怀热肠,恒安集团的首席执行官许连捷就提出“公益是企业的社会责任”的理念,在事业刚起步时,他就投身慈善事业,1990年出资在家乡设立老人基金会,全村60岁以上老人每月可以领到30元的补助。随着企业的发展,补助金额也不断提高,至2007年,每位老人每月的补助已经达到200元。至今,许连捷个人的捐赠资金已经超过2亿元。劲霸(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洪肇明也将热爱慈善事业看作自己的一种认识态度,其各种捐款已经超过1000万元。

3、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在晋江市委、市政府的倡导下,非公企业主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百企连百村、共建新农村”活动。他们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和优势,与挂联村密切配合,双方从实际出发,在共谋发展思路、共兴农村经济、共建基础设施、共推新村建设、公办社会事业、共促农民就业、共育文明乡风等七个方面加强合作,真正实现从外在到内涵的新农村建设。他们采用公司+村委会、公司+农户模式、非公企业直接出资等模式参与新农村建设。如晋江市福源食品公司与挂钩联系村委会、村民合作即采用第一种模式。让村民以其土地折价入股、集体和群众集资入股的形式组建新农村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推进旧村改造,为新农村建设创立健康、可持续发挥的机制。其外,维珍尼公司等5家企业捐资500万元、劲霸服装公司等6家企业筹资2300万元、香港华基集团、侨兴集团、天守机构等3家企业筹资3200万元分别与挂联的村社区共建新农村,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

当然,非公企业的影响远远不仅局限在以上方面可以说,闽南地区

8 中很多优秀文化传统在晋江市的非公企业主那里得到弘扬,他们既繁荣了当地经济,也繁荣了闽南文化,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

三、新时期做好非公企业人士统战工作的思考

1、充分认识非公企业人士的特征

非公企业人士,其人口数量十分庞大。做好非公企业人士的统战工作,首先必须了解这一阶层的特点,有的放矢。晋江市委统战部副部长陈喜庆就认为,非公企业人士具有八大特征:由工人、农民、干部和知识分子分化形成、相当部分是知识分子、主要集中在非公有制领域、聚集了大部分高收入者、职业和身份不稳定性大、政治诉求逐步增强、多数是非中共人士、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因此,中央强调指出,“既要充分肯定和发挥新社会阶层的重要作用,又要加强教育引导,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陈喜庆介绍说,对新社会阶层,中央明确了“充分尊重、广泛联系、加强团结、热情帮助、积极引导”的20字工作方针,还提出了“以社团为纽带、以社区为依托、以网络为媒介、以活动为抓手”的工作方法。

非公企业人士既有以上共同特征,又有其鲜明的地域性。要做好这一群体的统战工作,既应该从大局去把握,坚持原则,以中央文件精神为指导。同时应该结合具体地域文化,了解他们真实想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充分认识做好非公企业人士统战工作的意义

第一,加强非公经济人士统战工作是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需要。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挑战,非公有制经济要实现新的飞跃,必须

9 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强发展活力。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非公有制企业中集聚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和中高级管理人才,他们为非公经济的发展乃至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只有团结好这部分人员,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非公经济企业的凝聚力,才能促进非公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因此,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吸引人才、造就人才是新形势下非公有制企业统战工作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第二,加强非公经济人士统战工作是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的需要。统一战线涉及到政党、民族、宗教等领域,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非公有制企业吸引和集聚了越来越多的各方面人才,统战资源和统战对象呈现出新的分化组合和流向特点,统战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非公企业人士中少数民族人士和信教人士逐年增多,从国有大企业、高校院所和海外流向非公有制企业的人员也大量增加等。新世纪新阶段,非公有制企业中统战对象种类之多、来源之广、程度之复杂前所未有。如何有效地整合非公有制企业的统战资源,用党的政治优势占领非公有制企业中的统战阵地,任务紧迫、责任重大、大有可为。第三,加强非公企业人士统战工作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不断发展,非公有制企业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力逐渐增强。非公有制企业内部的和谐牵动着整个社会的和谐,稍有不慎就会引发社会的不稳定。能否做好非公有制企业统战工作,对于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引导各方人士积极建言献策,化解矛盾、理顺情绪,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3、努力探索具有非公企业特色的统战工作新路子

加强非公企业统战工作,要把“凝聚人心、汇聚力量”作为根本任务。

(1)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非公企业代表人士队伍

目前,非公企业人士队伍的素质参差不齐,尤其是早期白手创业起家的,其教育背景、知识结构相对较差,道德法制观念相对淡薄。因此,要加强他们的政治立场、思想品质、价值取向、社会责任、道德规范、诚信经营、个人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和培养。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座谈活动,用正面的引导方式帮助非公企业人士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经营理念、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如举办商会论坛,邀请经济界国内知名授课,邀请本地企业家现身说法等。带领企业家走出去,拓展视野,开阔眼界。如晋江和北京大学联合举办“北大总裁班”,邀请知名企业家参加,提高非公企业主的理论素养。由市委牵头,统战部组织的考察团到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学习参观,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转变经营观念。引导非公企业人士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2)搭建沟通平台,了解非公企业人士的心声

通过建立各种社团,如海联会、工商联、侨联、同业公会、行业协会等,发挥桥梁沟通作用,在活动中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传递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定期不定期走访非公经济代表人士,加强联系,增进感情。

要发挥非公企业人士在参政议政中的作用。非公企业人士要围绕国

11 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难点问题和热点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为政府部门制定有关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提供决策参考。

(3)加强服务职能,关心非公企业人才成长

对非公企业的统战工作不仅仅是领导与管理,还应该包含服务。深入了解非公经济人士的需求,积极反映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为他们的合理建议和要求形成政策提供有力支持,使统一战线的各项方针政策能够更 好地贯彻执行,为非公经济人士的成长保驾护航。晋江市通过多种渠道,不断强化服务职能。如召开座谈会、研讨会,了解非公企业的情况,倾听非公企业人事的诉求,及时解决困难和问题;协助非公企业申办营业执照,每年企业年,检统战部门协调职能部门,集中办公,提高工作效率,极大方便企业;组织各种展会,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品牌宣传氛围,帮助企业发展壮大;针对用工紧缺现状,政府帮助企业联系劳务输出地区,搭建用工信息平台,同时加强对岗前培训,确保企业生产的正常运行。

为了解决企业高级人才紧缺的问题,政府除了为人才的引进提供便利外,还由市财政予以支持。如对目前受聘于企业的8位博士后,除了企业给予的薪金外,政府每位每月还给予4000元的津贴,并提供一套高级公寓。

(4)加强对非公企业人士统战工作的指导

从总体上看,非公企业人士统战工作是整个统一战线工作中相对薄弱的环节,各级统战部门要高度重视非公企业人士的统战工作,把它纳

12 入总体部署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一是要摸清本地区非公企业人士统战工作的基本情况,掌握底数,提出对策,理清基本思路;二是要帮助已开展统战工作的非公企业总结经验,不断提高,并注重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三是要开展前瞻性研究,及时分析非公企业人士统战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跟踪掌握非公企业主和统战对象的思想动态,不断探索非公企业人士统战工作新的内容、载体和方式、方法、手段。四是要将非公有制企业中的民族、宗教事务纳入依法管理的范围;五要在非公企业人士中加强统一战线理论政策的宣传教育。

(5)发挥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积极引导非公企业主把“关爱员工”作为企业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自觉尊重和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改善员工的工作条件;要鼓励非公企业人士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要继续引导非公企业人士参与“光彩事业”等公益活动。通过捐资助学、铺路修桥、赈灾济困、拥军优属等多种形式,积极塑造关爱社会的良好形象,增进非公企业人士与其他社会阶层的相互认同,不断推进和谐企业、和谐社区与和谐社会建设。

发挥非公企业人士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要引导好、激发好、保护好广大非公企业人士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和干劲,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一企帮一村、百企连百村、建设新农村”活动,不断探索服务新农村的新思路、新载体、新方式,在产业化扶贫、劳动力转移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同时,要努力创造条件,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使他们自身事业的发展与新农村的建设形成良性互动,实现互惠双赢,真

13 正走出一条可持续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

以上是我们就晋江市非公企业人士统战工作所做的一些调研,由于时间比较仓促,调查面的局限,能力水平不足等,不足不妥之处敬请指教。

晋江房产范文第3篇

——晋江非公企业党建创新的主要做法、成效与经验

2014年04月15日

中国非公企业党建网

目前,晋江全市现有非公企业16000多家,从业人员100多万人,非公企业党组织1244个(不含镇街企业党委),其中党委13个(不含镇街企业党委),党总支6个,党支部1225个,党员6065名。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党组织和党建工作“双覆盖”,构建了具有晋江特色、晋江优势和晋江自信的“五项机制”,取得了非公企业党建区域化、规范化、服务化、创新化、实效化等“五大成效”,全面提升了晋江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

一、晋江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创新的主要做法

晋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发挥自身优势条件,实施非公企业党建“三五”工作机制,推行“五引四联六作用”工作法,切实解决了非公企业党建“有人干事、有钱办事、有活动场所议事”的现实问题,构建了加强和创新非公党建工作的制度体系。

1、建立市委统一领导、工委(组织部)综合协调、党群联动的领导机制

晋江按照属地管理为主、行业管理为辅的原则,理顺企业党组织隶属关系,形成市、镇、村、企层级分明、运行有序、上下联动的四级管理网络。市级设立非公企业党工委,实行委员制,市纪委、党校、发改局、经贸局、人社局、公务员局、总工会、团市委、妇联、科协、工商联、国税、地税、工商局等部门党员负责同志兼任工委委员;设立市非公有制企业纪工

—1— 委,由市非公有制企业党工委委员、市纪委非公企业纪委工作室主任兼任书记;镇(街道)、经济开发区统一设立企业党委,规模企业超50家的17个镇(街道)各配备1名副科级专职副书记;村(社区)建立村企党建联席会,由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牵头协调共建工作;开展非公有制企业“二带十”区域化党建工作,设立党建片区工作站(联络点),围绕“六共”(共建机制、共抓组织、共办活动、共塑文化、共创品牌、共享资源)工作内容,依托20家典型单位,辐射带动周边100家企业党组织,形成10个“二带十”区域党建工作典型示范圈;在企业推行党企班子“双进入”和党群组织班子成员交叉任职,用“大党建”工作模式带动企业群团组织建设,并在重点品牌企业成立13家党委、纪委和党校,构建了上下协调、部门联动、党群共建的网络化区域化工作格局。

2、建立选派挂职、目标管理、多向激励的党务干部选培机制

一是市委统一选派非领导职务科级干部和优秀年轻后备干部到市重点品牌企业挂职,分别担任党建指导员和党建专职干部,直接抓党建工作。2007年3月以来先后选派三批次31名科级非领导职务干部和32名优秀年轻后备干部到120多家市产业集群核心企业挂职,实现培育典型与培养干部的互促双赢。二是推行重点企业党务干部聘用制。每年由市委组织部聘用50名、镇(街道)聘用150名左右的重点企业党务干部,实行“基本补贴+绩效考核”奖金制度,分别给予3600-10800元不等的经济补贴,推动党务干部专职化、职业化。三是出台《选派挂职干部管理办法》、《市聘党务干部管理办法》,建立“十个一”(健全一

—2— 套工作机制、壮大一支党员队伍、成立一个党委纪委和党校、培养一支党员骨干队伍、建设一批活动阵地、开辟一些宣传阵地、创建一个党建活动品牌、组建一些文体团队、总结一些经验做法、制作一张党建宣传片)的目标要求和“五个一”(每季度召开一次工作汇报会,每半年组织一场观摩会,每年举办一期培训班、组织一次外出参观学习和全面督查)的管理制度。四是建立分级分类培训制度,每年定期组织非公企业党务干部参加市委党校学习培训和参观交流,如组织党务干部参加“晋江大讲堂”、赴江浙、四川等地学习考察等。大力推广网络党建,企业党组织利用公司网站、视频会议系统,开设“网上党建园地、网上党校、党建微博、网上论坛、远程课堂”等,把党的活动阵地拓展到网络上,增强党组织活动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五是提升非公企业党务工作者及党员政治待遇,在参与评选创先争优“双先标兵”、“一先两优”、“党建之友”、“劳动模范”,推荐或提名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其他社会公职时,明确增加非公企业党务干部比例。目前,通过多样化选用、规范化管理、专业化培训、制度化激励等方式方法,已经初步建成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专兼职结合的非公有制企业党务工作者队伍。

3、建立财政拨助、党费补助、企业资助的多元化经费保障机制

晋江市积极探索多渠道、多元化资金来源,出台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活动经费补助办法,着力破解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要求难落实、业主难支持、党员难覆盖、活动难开展、组织

—3— 难加强”等“五难”问题。2010年出台《非公企业党组织活动经费补助办法》,建立“市级拨助、镇级补助、企业资助、党组织自助”的经费保障体系。一是市级拨助。市级每年投入300多万元,其中市财政按照每名党员每年80元的标准纳入预算,对正式党员数在15名以上的企业党组织,分档给予3000-20000元不等的基本工作经费补助;每年安排4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市聘党务干部基本补贴和绩效奖金。每年市管留成党费安排80万元,用于补助企业党组织开展活动和订购党建学习资料,每两年开展全市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好活动”评选,安排10万元专项资金奖励大胆创新党组织活动的企业党组织,提高企业党组织开展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市财政给予每个“二带十”区域两年15万元党建专项经费补助,每年为每名选派挂职干部安排8000元的办公经费。二是镇级补助。各镇(街道)、经济开发区配套出台非公企业党建经费补助、使用办法,安排专项经费用于鼓励党员转来组织关系、镇聘党务干部工资、镇级示范单位培育和开展全镇性的企业党组织活动。陈埭镇还推行企业党建经费镇管制度,企业党组织活动经费可在镇财政所实报实销。三是企业资助。全市85%以上的企业党组织活动经费可在企业实报实销,恒安、福源、优兰发等公司将党建经费纳入预算,每年投入近100万元。四是党组织自助。鼓励企业党组织立足公司实际,自主筹集活动经费。如三力公司党总支通过经营生活区物业管理、创办员工饮水站、管理花木苗圃等,每年创收经费21万元,使得党群组织拥有“源头活水”,推进了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

—4—

4、建立阵地规范、区域联合、资源共享的非公党建协同合作机制

晋江大力推进非公企业党建活动场所规范化建设,按照有场所、有设施、有标志、有党旗、有书报、有制度的“六有”标准,采取资源整合、企业自筹、上级党组织支持相结合的方式建立相对固定的活动场所。坚持“一室多用、设施共有、资源同享”的原则,充分整合党员活动室、“职工之家”、“青年中心”、综治办公室、“计生服务室”等设施资源,依托镇(街道)、选派企业的会议中心、职工之家、培训中心、文化广场等场所,组织区域内党组织和党员开展各种活动,切实把活动阵地建成议事决策、党员活动、便民服务、业务培训、纠纷调解、职工维权的活动中心。如七匹狼公司2008年投入近200万元新建了总建筑面积达1800多平方米的“党工团”办公场所及其活动阵地,设置了党委、纪律、武装部、党校、工会、团委、科协、综治、安全、计生等党及群团组织办公室,配套了党员活动室(会议室)、电教室、健身房、棋牌室、职工俱乐部、图书阅览室等活动场所。晋江结合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典型多、分布广的实际,探索建立区域联合、协同合作的非公有制企业“二带十”区域化网络化党建新格局。2012年以来,晋江大力探索开展以1至4个镇(街道)或经济开发区为单位划分10个区域,分别确定2家产业集群核心企业作为党建典型,辐射带动周边10家企业党组织的“二带十”区域化党建工作模式,通过创新工作体制机制和选派工作方式,推行以点带面、先进带后进模式,不断扩大“两个覆盖”,增强典型辐射带动作用,逐步实现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区域化网络

—5— 化管理,构建起资源共享、功能强大、协作有力的非公党建协同合作机制。

5、建立典型带动、特色品牌、舆论支持的非公党建创新激励机制

晋江大力实施非公企业党建“一企一策一特色一品牌”典型培育工程,着力培育恒安、安踏、361°、优兰发等一批比较有影响力的先进典型,带动全市其它非公企业党组织找准定位发挥作用。组织开展“好活动”评选,总结形成“党员生产标杆线”、“党员命名车间”、“党员生产示范中心”、“网络学院”等一批企业党群组织发挥作用、展示作为的特色活动品牌,促进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实现党建工作与企业发展互促双赢。开展“农村+机关+企业”典型培育联建联创工作,提出“五个共建”内容(共建基层组织、共管党员队伍、共育干部人才、共办组织活动、共促科学发展)和“六个一”工作机制(签订一份共建协议、明确一位责任领导、指定一名联络人员、保证一笔活动经费、生成一批合作项目、建立一个考评机制),实现农村、机关、企业党组织互促共建。优兰发公司党委围绕企业生产经营打造“四镜两号三平台”(四镜:望远镜、显微镜、广角镜、美容镜;两号:工会和谐号、团委先锋号;三平台:科技创新平台、教育活动平台、诉求反馈平台)工作品牌,较好地发挥党组织在职工群众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在企业发展中的政治引领作用,取得零治安事故、零刑事案件零劳资纠纷、零超级上方、零技术搁浅、零社会投诉的“六零”成效,先后获得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工人先锋号、全省“五四”红旗团委等多项荣誉称号。此外,通过打造全

—6— 国县级首个具有产业特色的企业党建室外文化长廊——“十家企业党建文化示范长廊”等途径,全方位宣传推广非公党建工作成效、经验做法、先进典型,营造非公党建工作的良好舆论氛围。

二、晋江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创新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晋江非公企业党建工作通过创新工作体制机制,基本实现了非公企业党建区域化、规范化、服务化、创新化、实效化。

1、实现了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区域化

晋江根据产业集群、区域集中、行业集合的企业特点,采用“小微密集区”单位式组建[①]、“同业交集区”成员式组建[②]、“产业聚焦区”片区式组建[③]等方式,按照“机制共建、组织共抓、活动共办、文化共塑、品牌共创、资源共享”的活动方式,发挥片区内党建典型企业辐射带动作用,在各区域形成“小片区、大党建”的区域化、网络化、合作化的党建工作新格式。2012年以来,晋江进一步通过大力实施“二带十”区域化党建工作模式【采取“1+1+1”方式,由1名科级非领导职务干部(任企业党建指导员)、1名市直单位干部(任企业党建专职干部)和1名非公企业党务专职工作者搭配组成10组,驻企业挂职开展党建工作,每组挂两家产业集群核心企业,辐射带动周边十家非公企业党组织,形成“二带十”区域化党建工作模式】,实现阵地共用、经费共筹和队伍共建,推进区域非公党建资源整合化、共享化和优配化。如优兰发、361°公司分别建立区域企业党建工作站、联络点,推进阵地共用;在一些区域制定区域党建工作经费补

—7— 助办法等,推进经费共筹;安海、西滨、开发区等区域还建立企业文艺团体,举办区域党建文化节,增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活力。

2、实现了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规范化

晋江市按照“活动场所标准化、制度建设系统化、内业资料规范化、教育管理常规化”要求,落实“一室两栏三图四簿”(即党员活动室;党务公开栏、党企共建宣传栏;党旗誓词图、发展党员流程图、组织管理架构图;党组织会议记录簿、党组织活动记录簿、党费收缴登记簿、党员信息登记簿),完善落实企业党群组织“三会一课”、“创先争优”等各项工作制度,建立党企共建联席会、党员奉献日等制度,推动企业党群组织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坚持以点带面、逐步推广,全面推行以“五引、五双、五化”[④]为主要内容的非公有制企业党建“三五”工作机制,大力实施“五共四联六作用”工作法[⑤],有10个片区都推行区域化党建联席会制度。出台全省首份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标准——《优兰发党建工作标准》,运用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和方法有效提升非公党建的制度化、标准化、精益化水平。加强发展党员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健全群团组织推优和“村企联审”制度,坚持按照“发展一批、转来一批、亮出一批”的办法,加大在企业内部发展党员力度,规范发展党员程序,确保发展党员质量,出台鼓励措施引导党员转来组织关系、“口袋党员”亮出身份,不断壮大党员队伍,2008年以来共发展非公企业党员1800多名。简化组织关系接转手续,推行《党员证》制度,持证党员可在全市非公企业党组织间自由流动。制定出台转接手续奖励

—8— 措施,大部分镇(街道)、企业对外来党员转接组织关系给予一定的误工、交通补贴或党员岗位津贴。

3、实现了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创新化

晋江市从非公党建体制机制、党建活动方式和党员教育管理方式等方面实现非公党建创新化。首先在非公企业建立党委、党校和纪委,创新非公党建体制机制。将优秀的非公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纳入市纪委委员候选人。在市第十二届党代会上,非公企业优兰发党委书记甘木林当选市纪委委员,成为首个担任此项职务的外来务工人员;还结合实际情况,设立市级党建创新项目专项资金,探索建立区域化非公企业党建活动基金,以评选“好活动”的项目制形式推动非公党建活动创新;还将党建工作融于企业文化建设,党工团群策群力,持续创新,创立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品牌做法,如“六联”工作法、党员帮帮团、区域红色先锋、党员命名车间等,同时各企业依托自办刊物、企业网站、区域党刊和新闻媒体等平台,开设党建专栏,宣传非公企业党建创新活动,树立创新典型并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在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方式方面,晋江大力借助现代远程教育频道、党员手机信息网、企业内部网络等平台开展党员学习培训,如恒安党委设立“网上党校”、浔兴党委设立“网上党建论坛”、福源党委利用视频会议系统开展“网络视频远教”,加强异地党员学习培训,增强实效性和灵活性。

4、实现了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服务化

晋江市在企业发展、员工需求和社会管理等方面实现了非公企业党建服务化。在服务企业发展方面,晋江通过组织“手牵

—9— 手拼经济,与企业共成长”、“经济名家大讲堂”、“好活动”评选等活动,总结并推广“党员技改小组”、“安全发展先锋”等一批党组织发挥作用、促进发展的活动品牌,主动服务民营企业“二次创业”、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在服务员工需求方面,晋江非公企业党建紧紧围绕构建和谐企业来发挥作用,建立健全员工工资集体协商、正常增长、支付保障机制,推动企业规范用工行为,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及时协调解决劳资纠纷,帮助企业困难职工解决生活、就业、子女上学等实际问题。如凤竹集团党委做到“四必访”(即工伤必访、生病必访、结婚必访、怀孕必访);天守企业机构党支部成为解决业主与员工、员工与员工矛盾纠纷的“快速反应部队”;百宏公司建立“四点钟”学习,统一服务管理下午四点钟放学的职工子女。在服务社会管理方面,晋江发动企业党群组织成员和广大职工积极参加服务企业、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志愿活动和义工行动;成立市党员互助协会,筹集党员互助基金2230多万元,每年核拨50万元用于非公企业困难党员救济补助、慰问帮扶、“十必访”等活动;积极引导企业主、党员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参与慈善募捐、扶贫帮困等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管理、社会和谐多做贡献。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后,各级企业党组织动员企业和党员职工通过各种救灾渠道捐款捐物9400多万元,得到社会的肯定。

5、实现了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实效化

实效化是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生命线,是超越西方企业管理理论的根本逻辑所在。企业的本质属性决定了非公企业是一个以赢利为首要目标的经济组织,要使得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能

—10— 够融入到企业发展中,就必须使得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有利于降低企业管理成本、提高企业经营效益,这就从根本上要求非公党建工作能够转“虚”为“实”,抓出实效、抓出“生产力”,真正取得有利于企业生存发展的经济社会效果。晋江非公党建工作长期以来以构建服务型党组织为核心任务,深入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创先争优活动,围绕推进企业创业创新、转型升级和生产经营等中心任务,推行党员项目承诺、党员亮岗履职等做法,积极组织开展争创“党员先锋(示范)岗”、“党员标杆生产线(车间)”、“党员生产能手”、“工人先锋号”、“劳动模范”、“青年岗位能手”、“青年文明号”、“三八红旗手”和“我为企业科学发展献一计”和“五小”等创新攻关活动,以评选非公企业党建“好活动”为载体,引导非公企业党群组织围绕促进企业科学发展、塑造企业文化、创建和谐企业等内容,发挥作用、展示作为,带动全体员工为企业节能减支、创新增效、做强做优贡献力量和智慧,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效果。

三、晋江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创新的主要经验

晋江市把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优势转化为非公企业发展优势,为非公有制企业实现“二次创业”、经济转型升级和区域社会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组织保证。同时,也为全面提高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科学化提供了重要经验。

1、坚持党企互动

晋江市长期以来坚持党政企互动的优良传统,党委和政府在引导、服务非公企业发展过程中富有智慧地处理好“有为”与“无为”的关系,在“有为”中为非公企业发展构建良好的公共服

—11— 务、政策服务和人才技术服务平台,在“无为”中充分尊重非公企业的自主经营权,不干预非公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让非公企业自主创业、自主竞争、自主发展。注重党企互动,在主流媒体开设“企业党建论谈”,经常邀请有关领导、党组织负责人、企业主等谈非公党建;依托“千名企业家大会”、商会换届或年会等有利时机,加强对企业主的宣传引导,提高企业主的党建意识;加强与媒体沟通联系,定期不定期宣传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先进典型,评选“非公党建之友”,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营造社会各界关心支持非公党建工作的良好氛围。积极探索建立与企业主沟通联系机制,开展“百人访千企”活动,组织市、镇(街道)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协调小组成员,主动“出门访客”,了解非公企业诉求,帮助企业克服困难,通过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和业主交朋友,使他们打消顾虑,增进理解,增强信心,积极支持在企业中开展党的工作。

2、坚持顶层设计

晋江市委在推进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过程中,高度重视“顶层设计”,强化“顶层推动”,构建了一整套较完善的领导体系、组织体系、保障体系、合作体系和激励体系,系统整合优化区域内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的党建资源,形成政治、制度和资源合力,强有力地推动非公企业党建的统筹发展、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由市非公企业党工委,统领全市的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协调各部门形成强有力的领导体系和工作网络。实行非公企业党务干部选聘制度,推行重点企业党务干部聘用制。每年由市委组织部聘用50名、镇(街道)聘用150名左右的重点企业党务

—12— 干部,推进非公企业党务干部专职化、职业化,构建一支战斗力、创造力、服务力强的党务干部队伍。构建多元化的非公党建经费保障机制。建立基本工作经费、重点企业经费、重大活动经费补助制度。

3、坚持基层创新

晋江市在加强非公党建工作中长期重视基层创新,通过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推动基层非公党建创新,并通过培育典型、总结提升等方式推广基层创新经验。在理念创新方面,以系统化、集成化、协同化的思维整合非公企业党建资源,培育非公企业“大党建”主体,壮大非公企业党员队伍。在制度创新方面,不断完善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体制机制,在全省乃至全国县域率先建立非公企业党委、纪律、党校等机构,率先推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标准。在技术创新方面,积极借鉴现代企业管理技术与方法,运用先进的网络信息化技术,提高非公企业党建的标准化、现代化水平。优兰发公司经过多年创新实践的积累,借鉴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与方法,率先推出了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标准,同时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与企业网站开设“网上党校”,推进“网上党建”。

4、坚持嵌入引领

非公企业党建从本质上看是执政政党嵌入到现代企业的一项组织活动,通过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发挥政党的服务功能和政治核心作用,引领企业发展、社会管理创新和现代公民员工培育,推动企业管理创新、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良性转型。晋江市主动把非公党建工作在嵌入中推进引领,在引领中

—13— 扩大嵌入,实现嵌入与引领的良性循环。在嵌入方面,不断扩大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面,党组织的单独组建率大幅度提高,逐步实现有党员的企业党组织全覆盖,规模以上的企业党员全覆盖,所有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工作全覆盖。着力构建党工团协同工作的“大党建”格局,重构优化现代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在引领方面,突出非公企业党组织在企业职工群众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在企业发展中发挥政治引领作用,引领企业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经营方向,引领企业群团组织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引领企业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和现代公民员工培育。

5、坚持服务实效

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要真正体现党的宗旨意识和群众路线,更加突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更加注重党组织的服务实效。晋江市在非公党建创新实践中,始终自觉主动围绕服务企业、服务员工,服务企业管理创新、服务经济转型升级,服务社会管理创新与和谐社会建设,将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与企业经营发展融合考量,高度重视基层非公企业党组织的服务实效,真正帮助企业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帮助员工群众解决实际需求和困境问题,赢得企业主或出资方、员工的“双重信任”,实现企业、员工和社会的“多方共赢”。

[①]结合新型商场涵盖大量小型商贸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且高度集中在楼栋、综合体等“同一单位”的特点,依托物业管理公司、卖场(市场、商场)管理单位,推行市场(广场)+党组织、楼宇+党组织等单位式区域联合党组织组建模式

—14— [②]建立新社会组织信息库,推行协会(行业)+党组织、商会(异地商会)+党组织、同业公会+党组织等成员式区域联合党组织组建模式

[③]在园区、商贸区、工业区等片区产业集群运行载体,推行村(社区)+企业(工业区)+党组织、园区(工业区)+党组织、商贸区(商业街)+党组织等片区式区域联合党组织组建模式

[④] “五引”,即引领企业政治发展方向、引领构建和谐企业、引领先进企业文化、引领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引领企业党群共建;“五双”,即班子建设双进入、党务干部双选聘、党员队伍双培养、党群活动双联动、党建经费双保障;“五化”,即领导管理层级化、工作覆盖网格化、工作推动系统化、资源整合区域化、责任落实常态化。

[⑤]围绕“发展共谋、人才共育、和谐共促、文化共建、管理共抓”目标要求,深入实施组织“目标管理”、党员“亮岗履职”,实行党企“联席会议议事、分类征求意见,联名公开承诺、分工负责落实,联合开展活动、分步组织实施,联动实施考评、分别兑现奖惩”,发挥“企业党组织、决策管理层、群团组织、党员队伍、人才队伍、职工群众”六个方面作用,促进党组织规范有序运作。

晋江房产范文第4篇

养正中学政教处 保卫处 2010年8月10日

一、指导思想

本学年度,我校德育工作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认真落实“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工作理念,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着力提升学校德育工作水平。

二、工作目标

以创建第三批全国文明单位为动力,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为根本出发点,以营造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为重点,以健全德育工作管理机制为保证,在广大教职工中大力弘扬“三平”精神,进一步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的“三全”德育模式。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班主任工作,着力提高德育队伍管理能力。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有的放矢,扎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积极开展“三项”教育活动(品德教育、法纪教育、安全教育),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强化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积极探索、开拓创新学校德育工作,在巩固常规建设中彰显德育特色,探求德育亮点,推进素质教育,推动良好校风形成。

三、工作要点

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深化传统教育内涵

爱国主义教育始终是学校德育工作一个永恒的主题,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热情和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决心,是学校德育工作主旋律。通过开展征文活动、板报评比、诗歌朗诵、主题班会、观看影视录像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以增强师生爱国、爱乡、爱校的思想感情。进一步做好学校每周一升国旗活动,结合中秋节、国庆节、清明节、端午节、劳动节等重大节日以及校运会、文娱会演、科技艺术节等对学生进行爱国爱乡教育、集体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人生观、价值观,端正理想信念,提高思想品德素质。

2、以容止规鉴为抓手,强化道德规范养成教育

加强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确立每学期的第一个月为“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月”,狠抓落实《养正容止规鉴》,通过具体的强化训练和管理,培养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良好的行为习惯内化为自觉的行动。进一步完善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制度,加强校园常规值班督促、检查、反馈工作,使常规管理达到精细化。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建设在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中的积极作用。要加强诚信教育,引导师生自觉践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进一步做好课间操、卫生评比等检查评比工作,严肃考风考纪,严肃校风校纪,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与文明行为。

要通过主题班会等形式对学生开展感恩教育活动,通过爱的教育,从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身边的人开始,心中有他人,培养学生学会做人。推而广之培养学生感天地之恩,保护环境,珍爱生命,自立自强。

3、以新课程实验精神为导向, 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要充分发挥学科主渠道和校本课程的德育功能,,进一步推进学生成长记录袋创建工作,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全面关注学生的整体成长发展,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质量与个性化学习需要。继续实施“学生成长导师制”,以年段为单位,全员参与,确定指导对象,明确导师的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工作中的有关原则和制度。定期组织导师进行交流研讨,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以实现学校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的“三全”德育教育的工作目标。

1 要进一步夯实我校社会实践基地,广辟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空间,通过学生直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扩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进一步完善学生社区服务机制,引导学生热心社会公益,培养热爱集体、热爱劳动、乐于奉献的思想感情。要建立健全学生的表扬奖励制度,鼓励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促使学生不断完善自我,促进学校德育工作水平的提高。

4、注重安全、法制教育,深化心理健康教育

安全无小事,责任重泰山。要进一步开展安全宣传与安全教育活动,提高和强化师生的安全意识。坚持教育为先,预防为主,多方配合,责任到人原则,继续签定安全责任书。建立和完善安全检查制度及预案制度。重视消防安全、交通安全、游泳安全、传染病防治等宣传教育,进一步规范落实“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各项工作要求。认真做好“五五”普法工作总结,策划启动“六五”普法工作,扎实推进校园法制宣传教育,通过开展图片展览、观看法制教育影像等,积极开展反邪教和拒绝毒品教育活动。加强网络管理,崇尚科学,严防邪教和社会上各种不良现象对校园的渗透。充分发挥学校绿色网吧的作用,引导学生健康上网。加强与镇综治委、公安派出所的联动机制,做好学校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提高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

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做好特殊学生的心理帮扶工作。学校心理咨询室要进一步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加强值班辅导咨询,要充分发挥兼职教师和调动更多教师积极参与,帮助学生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克服厌学心理,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要进一步办好心理健康教育论坛和心理网站,并做好个案的研究、资料的积累工作。

5、进一步完善德育机制,全面提升德育队伍工作能力

本学年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各种管理制度:一是树立责任意识。明确职责,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年段长是年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二是继续实施完善班级工作量化综合评估制度,建立健全学校德育听课制度,完善学校卫生管理机制,落实学校安全保卫责任管理制度等;三是完善“十佳班主任”评选工作,继续做好班主任工作论坛和德育论坛工作,探索德育创新形式和途径,开展德育课题研究,做好学生问卷调查与学生座谈会工作;四是加强学生干部的培养与锻炼。五是做好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建档工作。通过完善制度,健全考核、奖惩机制,推动学校德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继续推进学校德育队伍的建设,认真做好年段长、班主任推选工作,加强对年段长班主任队伍的管理、培训、指导、评价与考核。继续实施年段班主任周例会制度,进一步拓展学校师德论坛活动,配合学校做好每年一度的师德师风评议工作,着力提高全体教师的师德水平。加强对共青团、学生会、少先队、班级等学生干部的培训、指导工作,增强合力。通过学生社团、学生党校等载体为学生干部的成长提供发展平台。

6、抓好“三结合”教育工作,营造良好教育环境氛围

晋江房产范文第5篇

一、晋江产业集群发展的特点

晋江产业集群现状可以用“四小四大”来概括:即“小产品,大市场”。产品很小,如西裤、内衣、运动鞋、拉链、玩具文具、卫生巾、雨伞、薯片、糖果、外墙砖、琉璃瓦等,但产品市场很大,在市场上占有很大的份额,有10多项产品在全国同类产品市场占有率居第一。“小企业,大合作”。晋江企业基本是中小企业,但生产方式是社会化大协作,配套体系优,生产效率较高。“小概念,大前景”。晋江大力发展休闲服装、休闲运动鞋、休闲食品、休闲伞等特色产品,休闲概念小而专、有特色,休闲概念贴近消费心理,符合消费倾向,休闲特色产品前景广阔。“小集群,大作为”。晋江产业集群规模小,但具有较强资源整合力,产业集群度高,产业集群已经发展到与区域的产业竞争力,与工业园区发展,与农村的工业化、城市化互动发展的阶段。从晋江市产业集群发展的情况看,呈现出以下明显特征:

(一)产业集群度高。目前,晋江市具有产业集聚特征的产业集群有26个,聚集了6360家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113家,企业集团55家,年产值超千万元的单体企业702家。聚集起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纺织服装、鞋业制造、建筑陶瓷、食品饮料、伞具、玩具等一批比较典型的产业集群,涌现出了一批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仅晴雨伞一项就创造年产值20多亿元。同时,还拥有机械设备、精细化工、家居用品、纸制品、制药以及电子通讯器材等一批具有集群趋势的产业,并呈现出从以轻型加工为主向轻重并举、重化制造发展的态势。

(二)产业配套体系优。形成了以少数龙头企业为主导,以产业链为基础,大量中小企业协作配套的分工协作体系,产业结构模式更加科学合理。产业集群的形成,促使企业的市场功能重新定位,部分规模企业为了专注市场和技术开发,逐步把一些生产工序实行外包,将一些质量和资信较好的生产型、经销型中小企业纳入旗下,把生产中各种可分割的功能不断从企业内部剥离出去,派生出一批专门为生产性企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服务型企业,大部分企业做到足不出户就能完成从生产到销售的全部流程。同时,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吸引了大量商贸企业进驻晋江原辅材料市场,提高了生产服务社会化程度,一些如包装、印刷、运输、中介等服务企业逐步兴起,集群内形成成品生产、中间品生产(含外包户)和服务企业三个层次的分工协作体系。比如,在鞋业集群周围五公里内就可以找到加工生产鞋子所需的鞋机、鞋样、化工橡胶、五金配件、大底等所有原辅材料。企业分工协作不仅发挥了规模经济效应,提高了整体产业生产率,而且降低了区域产业运行成本,形成了高效率的企业组织网络。

(三)市场占有率高。产业集群提升了企业知名度和区域产业竞争优势,为企业产品走向国内外市场创造了条件。晋江纺织服装业现有企业3300多家,年产值285.0亿元,与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购销关系,是国内纺织服装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主要集散地。制鞋业有企业2300多家,年产鞋7亿多双,约占全国运动鞋、旅游鞋总产量的40%,世界运动鞋、旅游鞋的20%。在国际市场开拓方面,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长期经贸和技术合作关系,制鞋业、纺织服装业、玩具业、制伞业、建陶业等产品已远销欧美、东南亚、中东、南非等地市场,在美国洛杉矶有晋江商品直销中心、安踏公司在台湾金门开设有专卖店等,出口创汇达12亿美元。

(四)品牌成效显著。坚持贴近产业需求和企业需要,引导民营企业走做强、做大、做久的路子,“调”出一批具有资源整合力的产业集群、一批具有龙头带动力的规模企业和一批具有市场影响力的著名品牌。目前,全市累计拥有中国驰名商标46枚、中国名牌产品24项、国家级品牌63个、中国出口名牌产品2件,国家免检产品45项,福建省著名商标、省名牌产品210项,有5个品牌入选亚洲500强,7个品牌入选中国500个最具价值品牌,现有“中国鞋都”、“中国拉链之都”、“中国伞都”、“世界茄克之都”、“中国纺织产业基地”等13项“国字号”区域品牌,品牌数量居全国县(市)前列,成为民族工业品牌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五)自主创新氛围浓。晋江决策层高度重视自主创新,制定了完善的产业集群、品牌发展规划,出台推进产业集群发展、总部经济发展政策措施。全市共组建国家级、省级技术中心、企业技术开发机构70多家,培育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1家,成立各类质量检测机构7家。恒安、浔兴、安踏、玛莱特等企业成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起草单位。同时,产业集群的发展聚集了大量优秀的人才,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县级博士后流动工作站,设立专家活动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引进中高级人才3870多名,50多家企业与86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人才智力机构建立合作交流协议,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晋江的经济发展能够保持长久的竞争活力。

二、从晋江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看政府作用

晋江市委、市政府对该市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举措,不仅体现为放宽准入领域、完善基础设施以及为企业提供个性服务、解决具体困难等种种努力,而且集中体现在自觉转变执政观念和政府职能、努力创造和优化产业环境。主要有以下启示:

(一)实施资源整合,培育发展产业集群。晋江先后制定了《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纲要》、《关于进一步推进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决定》以及各产业专项规划,加快城市工业组团和产业集中区建设,把产业发展与城市规划建设联系起来考虑和布局,引导企业在空间地理上相对集聚、在关联配套上互为环境、在资源利用上实现集约,通过资本纽带形成新的更强大的集群。同时,出台了扶持核心企业、强化环境支撑、加快人才培养、完善产业配套、鼓励技术创新、提升品牌质量、倡导文化创新等政策措施,营造“双环境”:即营造自然生态环境和产业生态环境,达到了“资源利用高效,产业环境良好,配套服务完善,龙头带动有力,品牌价值提升,内外市场扩大,企业文化创新”的目标。

(二)打造品牌之都,鼓励企业采标创牌。过去,晋江借助侨乡的地利和灵通的信息,很多企业为国外的企业搞贴牌生产,仿照港台和海外产品生产。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原先的贴牌生产已远远不能满足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为此,晋江市先后实施了“质量立市”、“品牌立市”和打造“品牌之都”的战略,调整充实各类优惠政策,鼓励企业采纳国际标准、培育自有品牌,提升整个晋江区域品牌的内涵和层次,推动当地优秀的民族工业品牌在国际市场上叫响,塑造出“品牌之都”的雏形。2002年至今已经发放名牌、质量奖励金7400多万元,鼓励企业创名牌、品牌。晋江企业每年广告投入高达7亿多元。

(三)瞄准“百年老店”,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晋江工业起步于家庭作坊,绝大多数都是家族企业。针对民营企业生命周期短暂的现实,晋江市积极引导企业“做强、做大”,通过建立企业家、职业经理人和技术工人培训机制、支持企业开展战略创新、大力倡导企业文化建设等措施,大力营造“爱拼才会赢,学习才会赢,创新才会赢”的社会舆论,引导民营企业进一步夯实打造“百年老店”的文化基础,增强民营企业的文化凝聚力和持久生命力。晋江的许多企业从依靠权威、依靠聪明到依靠制度、依靠诚信再到仰赖企业家素质和企业文化,有力的增强了企业的生命力,涌现出七匹狼、安踏等一批文化导向型企业,在企业文化构建与创新中发挥着重要的先行和示范作用。

(四)强化公共服务,构建集群支持系统。晋江市一向坚持企业是经济的主体,政府是服务的主体,不断强化公共服务,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晋江作为全国四个创建公共行政体制改革试点单位之一,在全面启动创建公共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进行了较为成功的尝试,全面实施了以转变政府职能、重组组织结构、再造工作流程、更新管理方式为重点的行政体制改革,走出“审批经济”的怪圈,实现了从重事前审批向重事后监管的转变,目前,审批事项的当场办结率达80%,规定时限办结率100%。同时,通过政企互动,政府与企业在各自定位上互动协作,联手构建起产业集群发展的研发创新体系、质量检测体系、人才培训体系、产品展示体系、信息共享集群发展服务体系、标准对接体系、基础设施保障体系、政策支撑体系等八大公共支撑体系,最大限度满足了产业需求和企业需要。

通过对晋江产业集群发展历程的分析不难看出,晋江走的是一条从大办企业到形成产业再到发展产业集群,以发展产业集群来提升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路子。晋江经验表明:一个地方能不能吸引投资、营造商机,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优惠政策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产业环境。没有民营企业内发力量的充分激活,产业集群就失去了发展的基础;没有产业集群所形成的资源、要素集聚力,民营经济质量的提升也失去了重要的依托。

三、对我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建议

晋江独具一格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虽然不能照搬复制,但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的角度看“晋江模式”的示范效应,其令人瞩目的发展源自于一种创造财富和奇迹的战略创新意识、自下而上的创业精神和基于市场的产业环境。研究“晋江模式”,对加快温江产业集群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目前我区产业集群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

1、缺少规划指导和政策支持。从政策层面看,还没有对产业集群发展制定专门规划,由于缺乏有效的政策引导和规划支持,政府推动的要素集聚功效有限,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较为困难,区域内食品饮料、医药产业中的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形成集群特有的创新功能,加之企业自主设计和品牌相当不足,产业升级能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匮乏,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较为滞缓,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力和推动力有限。

2、龙头企业带动能力较弱。区域内企业创新能力弱,产业集群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目前,科技园区由于高素质人才缺乏、产业配套不完善、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等原因,多数企业创新能力明显不足,难以产生具备核心竞争力和引导产业发展方向的龙头企业,无法带动产业集群在技术创新、市场开发等方面向更高层次提升,基本还停留在产业集中度低、竞争力不强的初期发展阶段;多数花木企业仍处于简单的“扎堆”基础聚集雏形阶段,花木产业集聚区内的单个花木企业由于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不足,企业规模偏小、协作配套和抗风险能力弱,经营方式粗放,缺乏资金和创业服务体系支撑,其效益较低。

为此,有关经济部门应当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对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研究,善于根据本部门的特点和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律,完善产业集群发展的公共服务支撑体系,引导优化产业集群结构,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下大力气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1、研究制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把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作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制定完善产业集群发展的科学规划,明确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路、目标、步骤和政策措施。一是优化产业布局,丰富空间集中度。加强对产业集群发展的科学规划与分类指导,按照“优二兴

三、一三互动”的产业发展要求,加快以科技园为载体的新型工业聚集区、以新城区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以生态园为依托的现代农业聚集区建设,打造金马河、江安河沿线两条生态休闲产业带,形成组团式发展的“三区两带”产业布局体系。二是实施扶强扶大,丰富产业集中度。大力营造区域特色明显的产业集群环境,把政策取向定位在“推进资源整合、实施扶大扶强、引导带动中小、实现互利协作”之上,从税收、资金、土地等方面研究出台鼓励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把缓解企业发展用地紧张与盘活闲置土地、提高单位土地投入产出率结合起来,用集约利用的办法解决土地资源不足问题,抑制恶性竞争、鼓励互利竞合、降低资源成本、提高增殖效益,着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用能难”、“用地难”等发展瓶颈问题,使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努力培育一批“小巨人”型企业。三是密切分工协作,丰富产业关联度。实施科学积极的投资鼓励政策,扶强扶专扶大龙头企业,大力扶持包括研发、培训、信息、物流、市场等在内的第三产业,通过群体规模效益和共生效应,降低基础设施、环境污染和技术进步的成本,促进生产手段和技术水平升级,实现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全力推动民营经济和产业集群的发展与提升。

2、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构筑品牌平台、细化产业链的分工是温江企业品牌发展的关键。中小企业必须在质量、技术、管理、服务等方面苦练内功,主动为同行业的品牌龙头企业配套,建立分工明确、利益共享、诚信稳定的土产配套协作联合体,形成上下游一体化的产品品牌集群,为企业创立名牌、发展名牌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鼓励企业加强品牌建设,用名牌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带动产业集群走品牌效益型发展道路,鼓励龙头企业积极培育名牌产品,鼓励集群内企业积极培育区域产品综合品牌,产业内企业要为龙头企业配套,为龙头企业品牌做大做久打好基础,降低企业品牌塑造成本。

3、发挥园区产业集群的龙头效应。科技园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引擎,是推进自主创新体制和机制创新的先行区。健全完善企业退出机制,强化“招商选资”理念,大力引进“一高三强”(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强、投资密度强、市场需求强)项目,重点培育产值过亿元的骨干企业,加快区域工业提速提质。推动产业发展由规模小而分散向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集群发展转变,全力扶持和培育特色产业中的龙头企业,从纵向与横向拓展产业链,使之做大做强,成为集群的核心主体,重点建设孕育自主创新力量的特色产业化基地,形成规模化、特色化、国际化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着力推进技术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鼓励科技园建立产业集群风险投资公司、研发中心、检测中心等服务机构,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更加注重优化创业环境、培育内生动力的发展模式转变,形成规范高效、竞争有序、服务优良的园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晋江房产范文第6篇

为推进晋江市村 (社区) 集体经济工作, 2013年以来晋江市采用市领导挂钩帮扶、优化扶持政策、紧抓重点项目建设等多项措施, 涌现出一批村集体经济创收项目亮点。同时, 进一步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力度, 规范村级工程招投标工作,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严格控制非生产性支出, 集体资产总量稳步增长。据统计, 2016年全市392个村 (社区) 集体经济收入总额为22 622.56万元, 比上年增加2 466.66万元;村均村财收入57.71万元, 比上年增加6.16万元, 比增11.95%;人均村财收入203.62元, 比上年增加20.81元, 比增11.38%。村集体经营收入9 374.02万元, 村均村财收入23.91万元, 比上年增加1.41万元, 比增2.27%。

晋江市村集体组织经济发展实现稳步增长主要得益于以下措施。

1.1 推行“盘活存量”模式, 实现集体“三资”增值

鼓励村级设立集体资产管理委员会, 负责开发自然景观、历史遗址、民俗文化等旅游资源, 实施旧村址、旧校舍、旧厂房等“三旧”改造并对外租赁, 盘活长期闲置或低效使用存量公产, 提升现有集体“三资”的利用率、收益率, 实现保值增值。比如, 金井镇围头村开发海湾沙滩和战地遗址, 盘活近20hm2闲置土地用于景区建设和店面租赁, 成功创建国家3A景区, 年接待人数从2007年的5万人次跃升到2017年的45万人次, 每年村财增加收入100多万元。近年来, 全市累计清理盘活集体闲置“三资”35宗, 其中已有10个村整理盘活10宗, 平均每宗可增加村财政收入5万多元。

1.2 推行“配套服务”模式, 发挥区位产业优势

以发展村级物业经济为主攻方向, 鼓励村 (社区) 开发边角地块, 提供企业生产性服务和居民生活性服务, 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政府按建筑面积100元/m2给予补助。比如, 西园街道屿头社区建设18栋物流仓库和2栋职工公寓, 面积8万多m2, 年租金250多万元。近年来, 全市共新建村级服务配套项目35个, 总建筑面积近14.35万m2, 年可增收村财510多万元。

1.3 推行“村企合作”模式, 挖掘商业开发潜能

发挥民营企业优势, 开展“百企联百村、共建新农村”活动, 出台捐赠税前列支、免收相关规费、优先发放信贷等鼓励政策, 通过产业带动、公益捐助、合作建设、劳务协作等形式, 挖掘商业开发潜能和村级集体经济新增长点, 破解普遍存在的资金、人员不足等难题。比如, 紫帽镇紫湖村引进大森制衣公司, 投资3 000万元, 整理土地6hm2, 其中2hm2用于实施旧村改造和兴建村级物业, 其余用于企业建设研发中心和员工公寓, 每年实现集体创收70多万元。目前, 全市累计有59个村 (社区) 与104家企业结对, 投资金额8.21亿元。

1.4 推行“产权置换”模式, 实现城市改造溢价

利用近年来大规模城市更新改造和征地拆迁的契机, 规定被征用集体土地所获土地补偿须提取30%以上作为集体积累金, 不分光、吃光, 引导村集体将被征用的办公楼等集体物业置换成商业店面、住宅, 留足集体资产, 放大城市改造溢价。比如, 池店镇华洲村在城市改造中被征收集体店面1 000m2, 住宅4 500m2, 分别估价7 500元/m2、1 500元/m2, 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按民主决策程序决定进行等面积产权置换, 建成安置后店面价格15 000元/m2, 住宅3 800元/m2, 集体资产增值1 669万元, 全部出租后每年可增加村财收入100多万元。近三年, 全市有21个村 (社区) 在征地拆迁中置换集体物业约3.5万平方米, 实现资产增值7 500多万元, 预计每年可增加村财收入970多万元。

2 晋江市村集体组织经济发展困难的原因

虽然晋江市2016年村财平均收入比上年略有上升, 但受到项目落地时间长、村集体建设资金筹措困难和村级换届选举等综合因素的影响,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依然困难, 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主要有以下一个方面。

2.1 项目生成难

尽管实施了“一村居一项目”工程, 但普通存在村级集体创收项目建设周期长, 而村 (社区) 干部一届任期才三年, 有的在项目未建成收益时已离任, 造成大部分村 (社区) 主干更侧重兴建基础设施、文体活动中心等周期短、成效快的公益项目, 导致一些村 (社区) 对集体资产资源的经营管理普遍缺乏中长期规划;另一方面, 一些村 (社区) 主干虽然有较强的发展集体经济意愿, 但所在村 (社区) 既没有产业基础, 又缺乏区位优势、资源优势, 找不出、找不准可以投资发展的项目。

2.2 集体资金少

虽然明确规定在城市改造和市政建设中被征迁集体资产的产权置换比例, 为集体经济发展预留空间。但涉及区域改造的村 (社区) 集体资产除一些经营性店面选择产权置换外, 其他基本上选择货币补偿, 多数村 (社区) 仍将改造补偿给集体的资金按户或按人分发。

2.3 建设资金筹措困难

大部分村 (社区) 村财收入比较少, 有好的项目但资金投入也大, 多数群众认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村干部的事情, 群众更愿意将资金捐在公益事业项目, 涉及经营性项目的资金筹集比较难。

2.4 项目实施难

村集体经济创收项目归根结底需依托地理优势、产业优势、人文环境盘活有限的土地和资源, 部分村 (社区) 对创收项目期望值过高, 前期可行性研究不够深入, 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存在与城镇建设规划冲突、不符合土地利用规划等问题无法落地。2015年42个村 (社区) 策划生成集体创收项目49个, 经验收通过的只有8个村 (社区) 、8个项目, 兑付补助资金258.78万元, 远远低于预期和年度计划。

2.5 手续办理难

虽然专门制定和优化了项目用地预审和手续报批流程是, 但大部分村 (社区) 因缺乏专门业务骨干, 仍普遍反映手续办理难。另外, 许多创收项目涉及商业或工业用地均须履行招拍挂程序, 而前期需缴纳的各项费用, 项目村 (社区) 大多无力承担。

3 对晋江市村集体组织经济发展的工作建议

3.1 以发展村集体物业为重点

鉴于产业投资风险较大, 加上村财管理涉及不同利益群体,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方向应选择风险小、见效快、收益长, 且不受村级干部换届更替影响的物业投资项目。以政府为主导, 盘活村级集体土地, 推动村级以农民土地、集资入股, 统一发展建设通用厂房、综合市场、外口公寓、廉租房等股份化项目, 让群众直接受益, 实现开发建设和农民增收以及农村发展的互惠多赢。

3.2 加快探索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

采取土地反租倒包、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等形式推行农户土地经营权流转。允许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以集体所有的非农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联营, 与其他投资者共同兴办企业或开展物业经营, 获得土地使用收益。支持集体经济薄弱村到镇街中心区发展集体经济, 从非农建设用地指标中, 安排一部分作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专用指标, 给集体经济薄弱村0.1~0.2hm2的非农建设用地指标, 并以最低价位在区位较好的镇街规划区内落实地块建设工商用房, 以获取稳定的租金收入。

3.3 强化资金监管

镇 (街道) 要采取综合措施, 切实加大村 (社区) 财务的审核力度, 依法依规对资金收支进行复核、审核, 特别对村 (社区) 拆迁补偿取得的资金, 要严格村 (社区) 执行相关财务管理制度, 开源节流, 合理使用, 最大限度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

3.4 出台扶持政策

2013年以来, 晋江市出台了集体经济扶持系列政策, 从操作情况来看, 要推进项目实施, 还存在一定难度, 主要是晋江市一级政策文件, 项目用地手续精简, 缺乏法律支撑依据, 而用地和规划手续报批需按照既定的法律、法规规定, 很多发展项目需经省级国土和住建部门审定;另从广东、江苏、浙江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经验, 省一级对于扶持发展集体经济都有出台专项优惠政策, 便于县级市操作。为此, 建议省农业、国土、住建、财政、人行等部门探索出台扶持政策, 减轻村级在用地、用林等报批方面的规费, 在村级集体资产抵押担保等领域给予政策支持。

3.5 严格控制不良债务

全市村集体债务总额为25.64亿元, 比上年增加1.25亿元, 比增5.13%;村均负债654.08万元, 比上年增加30.30万元。为此, 应充分引起重视, 注意控制新增债务、分析化解原有债务。一是加强债务的清理和控制。本着多方筹措、量力而行的原则, 以发展集体经济创收项目为主, 建设公益事业为辅, 严禁超负荷举债, 产生不稳定因素;二是分类清理债务。对于历年来累积的债务, 要分清类别, 确属公地的征地补偿款, 履行民主决策和公示程序, 及时清理;对于不良债务, 要采取综合措施化解, 严禁产生新的不良债务。

发展村 (社区) 集体经济工作需要村 (社区) 主干的主动策划, 市镇 (街道) 业务主管部门加强指导和协调沟通, 切实帮助解决项目实施困难, 助推项目实施, 完成项目建设, 逐步增强村 (社区) 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叙述晋江市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现状、主要工作方法以及在实际工作中获得的启示, 对晋江市发展村集体经济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分析。最后提出相应的工作建议。以此指导晋江市村 (社区) 走出集体经济发展困境, 取得更进一步的发展。

上一篇:九大慢病范文下一篇:计生分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