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医学科消毒隔离制度范文

2024-01-08

核医学科消毒隔离制度范文第1篇

1、在幼儿园内如果发现急性传染病的幼儿或教职工,应急小组领导应立即亲临现场指挥,在第一时间内利用幼儿园隔离室进行隔离观察,并由幼儿园卫生保健医马上拨打 120电话,送定点传染病医院诊治。

2、幼儿园出现传染病症状的班主任立即通知其家长,由家长陪同去医院,如果是幼儿园教职工出现传染病,也要求立即隔离,由保健医生初步检查后,是传染病立即到医院就诊并通知其家属。

3、幼儿园对传染病病人所在班级活动室或所涉及的公共场所进行消毒,对与传染病人密切接触的幼儿、教职工进行隔离观察。防止疫情扩散,迅速切断感染源。

4、幼儿园一旦发现传染病,将停止组织集体活动。

5、传染病人在医院接受治疗时,禁止任何人员前往探望。

6、幼儿园幼儿、教职工中发现传染病人,立即上报县教育局、县疾控中心,并对病人作跟踪了解。

7、传染病发病期停止办理新幼儿入园手续。

核医学科消毒隔离制度范文第2篇

二、各区域应保持环境整洁,物品摆放整齐,无肉眼可见灰尘和污渍。病房地面应每日进行湿式清扫,保持清洁,遇污染时立即进行消毒。每周彻底清扫1次。

三、各病区末端至少设一间隔离病房。感染患者与非感染患者分开放置,同种感染性疾病、同种病原体感染患者可以安置于一室,病床间距应大于0.8m。病情较重的患者和特殊感染患者应单人间安置。病室床位数单排不应超过 3床,双排不应超过 6床。

四、工作人员进入病区要按要求进行着装,认真做好个人防护。医护人员在每次接触患者前后均应洗手或手消毒。

五、病人用过的医疗器械、用品等应先清洗,然后根据要求进行消毒或灭菌(被朊毒体、急性坏疽及突发性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器械、器具和物品除外)。

六、患者使用吸氧装置每24h更换一次,湿化液应为灭菌水。墙壁阀门处、监护仪、输液泵、微量泵等仪器应每日清洁,每周用75%乙醇擦拭消毒。

七、血压计袖带应保持清洁,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在清洁的基础上使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剂浸泡30min后再清洗干净,晾干备用。听诊器保持清洁,可用75%乙醇擦拭消毒。腋下体温表每次用后应在清洁的基础上选用75%乙醇浸泡30min,干燥保存备用。止血带一人一用一消毒。

八、患者的衣服、床单、被单、枕套每周更换1-2次,枕芯、被褥床垫定期消毒,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及时更换。禁止在病房、走廊清点更换下来衣物。

九、病床应湿式清扫,一床一巾,床头柜应一桌一抹布,用后均需消毒。

十、患者之间食品、物品不得混用,不得互串病房。

十一、患者排泄物及呕吐物、引流液、体液可直接倒入厕所。

十二、隔离病房的废弃物一律视为感染性废物,置于黄色专用塑料袋内,双层包装,标记清楚,及时密闭,医院统一回收。

十三、患者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床单元必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患者的衣服、床单、被单、枕套等及时换下清洗;床垫、被褥可用床单位消毒机进行消毒;床、床头桌、仪器、设备等表面,可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剂擦拭消毒(贵重仪器、设备表面可用75%乙醇擦拭消毒)。

十四、抹布、拖布的消毒

(一)擦床抹布(小毛巾):抹布使用后先在含有效氯250mg/L消毒剂中浸泡消毒30min,然后清洗干净,晾干备用。

(二)用于治疗室、换药室、办公室等抹布分别使用,不得混用。用后应先在含有效氯250mg/L消毒剂中浸泡消毒30min,再用清水洗净,晾干备用。使用时可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剂擦拭消毒。

(三)拖布:应有明显标记,严格分区使用。

1.一般病室、办公室、治疗室、换药室走廊每次使用后清水冲洗,悬挂晾干备用。 2.病室、治疗室、换药室等地面有血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先用含有效氯1000mg/L消毒剂适量倒在污染地面作用30 min后,再用拖布拖干净。使用后的拖布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剂浸泡30min后,清洗干净,晾干备用。

核医学科消毒隔离制度范文第3篇

2. 做好医务人员消毒隔离知识培训及考核。

3. 配合卫生局每半年的消毒隔离指标进行监测。

4. 每月进行院前消毒隔离质量检查。

5. 无菌包管理

手术包、换药包、导尿包、(压舌板、开口器、舌钳子)包,器械罐等各种无菌包.

(1) 无菌包有效期一周。

(2) 使用后物品灭菌前应彻底清洗干净,包布清洁,物品及时充填,

打包消毒。

(3) 消毒前包外贴封3m胶带(长度3cm,即3个斜杠)标有物品名

称、消毒起始时间、消毒者。

(4) 无菌包打开后可使用24小时,超过24小时必须重新灭菌。

(5) 已经灭菌物品不得与未灭菌物品混放。

6. 无菌操作管理

(1) 要严格分开有菌区与无菌区,无菌操作前洗手,戴口罩,帽子,

必要时戴手套。

(2) 无菌柜内物品摆放有序不准放置有菌物品。

(3) 无菌持物镊子、桶灭菌后干燥使用、禁止浸泡,每4小时更换

一次,并标明使用时间。

(4) 使用后器械应先浸泡1000mg/L有效氯30分钟,再清洗高压。

7. 医护人员手消毒

(1) 处置前后皂水洗手。

(2) 连续进行检查、治疗处置前每接触一个病人后应皂水流水洗手。

(3) 检查处置传染病人时戴手套,用消毒液洗手。

8. 门诊诊室、治疗室、注射室消毒管理

(1) 门诊诊室、治疗室、注射室为Ш类环境;空气细菌指数小于

500cfu/m³。

(2) 每天2次用500mg/L清消剂擦拭桌面、门把手、地面、抹布、

拖布应分开放置,用后凉干。

(3) 每天室内2次紫外线灯照射1小时,悬挂灯管距地面2m,功率

30W,灯管寿命1000小时。

(4) 紫外线登记要写明日期、时间以及累计时间,至1000小时重新

更换灯管,重新开始累计时间。

(5) 紫外线灯管每2周用75%酒精擦洗一次。

(6) 治疗室、注射室缓冲间应设紫外线灯。

9. 一次性医用物品管理

(1) 凡一次性医肜物品必须具备"三证"。不得使用过期产品。

(2) 皮试、注射、抽血用注射器必须达到"五一制"(一人一次一用

一消毒一毁型)。

(3) 一次性输液器、注射器不得重复使用。

(4) 注射器用后分解,针头浸泡1000mg/L有效氯60分钟,注射器

浸泡500mg/L有效氯60分钟后毁型送医用垃圾处统一处理,浸泡液每日更换一次。

(5) 输液器用后,针头用1000mg/L有效氯60分钟,输液器用

500mg/L有效氯60分钟,剪断输液管,毁型后送医用垃圾处统一回收,浸泡液每日更换一次。

(6) 要有一次性输、注器用登记本(内容为日期、种类、数量、处

理人签字)。

(7) 洗手液500mg/L有效氯。

10医用垃圾处理管理

医用垃圾用黄色垃圾袋盛装,应将医用垃圾袋送医用垃圾处统一回收。

10. 消毒液保存管理

(1) 配置消毒液定期更换,桶加盖,注明配置浓度(mg/L),并要有

记录(配置日期、时间、浓度、配置者)。

(2) 过氧乙酸不稳定,储存通风阴凉处,用前测定浓度,原浓度低

于12%不得使用。

(3) 不得使用新洁尔灭消毒液。

(4) 浸泡液应每天监测一次。

12.诊疗物品消毒管理

(1) 碘酊、酒精瓶

每周2次更换消毒碘酊、酒精瓶。同时更换碘酊、酒精,瓶壁贴3m胶带,标有起始时间。

(2) 止血带用后500mg/L有效氯消毒,浸泡30分钟取出备用。

(3) 体温计用后500mg/L有效氯消毒,浸泡30分钟取出备用。

(4) 听诊器、血压计袖带用后75%酒精擦试消毒。血压计袖带被污染应立即清洗凉干备用。

(5) 开口器、舌钳子、压舌板用后500mg/L有效氯消毒,清洗去污,高压消毒。

核医学科消毒隔离制度范文第4篇

二、 病房应设有传染病人专用的血压计,听诊器等。

三、 呼吸道传染病,如结核、麻疹、风疹、水痘、腮腺炎、流脑等,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执行额外预防。将病人安置在单独的房间,病室应紧闭房门、开窗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病人戴口罩,不得离开病室,严禁不同病室病人间相互接触。

四、 血液、体液隔离的传染病,如: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等,应进行窗边隔离,实施标准预防措施。护理用具(体温计、扫床巾、便器等)专用,病人的血液、排泄物、呕吐物(稀薄的排泄物或呕吐物,每1000ml加漂白粉50g或20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2000ml,搅匀放置2小时。无粪的尿液每1000ml加入干漂粉5g或1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100ml混匀放置2小时)。经过有效消毒后排入下水道。

五、 肠道隔离:如急性腹泻、痢疾、霍乱等肠道传染病,同种病原体感染可居一室,实施标准预防措施。工作人员接触传染病物质时戴手套,在护理病人前后要洗手。便器可用含氯消毒剂5000mg/L浸泡30分钟消毒,消毒液要漫过容器。卫生间专用。

六、 凡传染病人使用的医疗器械按消—洗—消程序处理,病人用过的物品未经消毒不得带出病房,病房定时进行消毒,病人转院或死亡后应进行终末消毒。

七、 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均视为医疗垃圾处理。

八、 工作人员进入病区应带工作衣、鞋、帽,进入污染区护理、接触病人时要穿隔离衣,戴口罩,离开时脱去,并应消毒双手。

九、 严格探视及陪护制度,陪护要遵守隔离要求。

2009年4月制订

核医学科消毒隔离制度范文第5篇

二、各区域应保持环境整洁,物品摆放整齐,无肉眼可见灰尘和污渍。病房地面应每日进行湿式清扫,保持清洁,遇污染时立即进行消毒。每周彻底清扫1次。

三、各病区末端至少设一间隔离病房。感染患者与非感染患者分开放置,同种感染性疾病、同种病原体感染患者可以安置于一室,病床间距应大于0.8m。病情较重的患者和特殊感染患者应单人间安置。病室床位数单排不应超过 3床,双排不应超过 6床。

四、工作人员进入病区要按要求进行着装,认真做好个人防护。医护人员在每次接触患者前后均应洗手或手消毒。

五、病人用过的医疗器械、用品等应先清洗,然后根据要求进行消毒或灭菌(被朊毒体、急性坏疽及突发性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器械、器具和物品除外)。

六、患者使用吸氧装置每24h更换一次,湿化液应为灭菌水。墙壁阀门处、监护仪、输液泵、微量泵等仪器应每日清洁,每周用75%乙醇擦拭消毒。

七、血压计袖带应保持清洁,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在清洁的基础上使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剂浸泡30min后再清洗干净,晾干备用。听诊器保持清洁,可用75%乙醇擦拭消毒。腋下体温表每次用后应在清洁的基础上选用75%乙醇浸泡30min,干燥保存备用。止血带一人一用一消毒。

八、患者的衣服、床单、被单、枕套每周更换1-2次,枕芯、被褥床垫定期消毒,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及时更换。禁止在病房、走廊清点更换下来衣物。

九、病床应湿式清扫,一床一巾,床头柜应一桌一抹布,用后均需消毒。

十、患者之间食品、物品不得混用,不得互串病房。

十一、患者排泄物及呕吐物、引流液、体液可直接倒入厕所。

十二、隔离病房的废弃物一律视为感染性废物,置于黄色专用塑料袋内,双层包装,标记清楚,及时密闭,医院统一回收。

十三、患者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床单元必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患者的衣服、床单、被单、枕套等及时换下清洗;床垫、被褥可用床单位消毒机进行消毒;床、床头桌、仪器、设备等表面,可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剂擦拭消毒(贵重仪器、设备表面可用75%乙醇擦拭消毒)。

十四、抹布、拖布的消毒

(一)擦床抹布(小毛巾):抹布使用后先在含有效氯250mg/L消毒剂中浸泡消毒30min,然后清洗干净,晾干备用。

(二)用于治疗室、换药室、办公室等抹布分别使用,不得混用。用后应先在含有效氯250mg/L消毒剂中浸泡消毒30min,再用清水洗净,晾干备用。使用时可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剂擦拭消毒。

(三)拖布:应有明显标记,严格分区使用。

1.一般病室、办公室、治疗室、换药室走廊每次使用后清水冲洗,悬挂晾干备用。 2.病室、治疗室、换药室等地面有血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先用含有效氯1000mg/L消毒剂适量倒在污染地面作用30 min后,再用拖布拖干净。使用后的拖布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剂浸泡30min后,清洗干净,晾干备用。

核医学科消毒隔离制度范文第6篇

3.不同部位内镜的诊疗工作应当分室或分时间段进行,不同部位内镜清洗消毒应当采用相应的清洗消毒设备;

4.配置内镜及附件的数量应当与医院规模和接诊患者数量相适应,保证所用器械于使用前能达到规定的清洗消毒或者灭菌要求;

5.根据工作需要,配备相应内镜及清洗消毒设备。使用的消毒剂必须符合卫生部《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的规定; 6.一次性医疗用品不得重复使用;

7.医务人员在诊疗时应戴消毒手套、口罩,手套应每人每镜一换; 8.工作人员在清洗消毒时要做好个人防护,穿工作衣、防渗透围裙、护袖,戴手套、帽子、口罩;

9.每天诊疗前测试消毒液浓度并记录,保证有效浓度,记录保持2年以上; 10.内镜一人一用一消毒,治疗附件一人一用一灭菌;

11.认真登记就诊患者姓名、内镜型号、清洗时间、消毒时间、操作者签名; 12.清洗刷一用一消毒,弯盘一人一用一消毒,咬口为一次性使用; 13.检查床床单、枕套定期更换,若有污染及时更换;诊疗结束后清洗消毒吸引瓶及吸引管,若为一次性的吸引瓶内胆和吸引管则废弃,及时对诊疗室台面、地面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一次,并通风;

14.内镜注水瓶每天清洗消毒一次,灭菌水每天更换;

15.清洗槽、酶洗槽、冲洗槽每日诊疗结束后充分刷洗,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消毒槽在更换消毒液时彻底擦洗;

16.诊疗室、清洗消毒室、内镜储藏室每日紫外线照射一次;

上一篇:弘扬五四爱国精神作文范文下一篇:基层村干部的先进事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