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建设综述范文

2023-09-17

作风建设综述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企业文化;建设;价值

一、前言

企业文化建设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管理理论中分化出的一种新理论。一些西方学者认定“21世纪革新企业经营模式”的重要方向之一是“文化革新的方向——企业文化的创造与渗透”[1]。钱向阳提出:“企业文化是企业的隐形资产,是影响企业稳定、和谐及发展的重要因素。”[17]企业家生命成长导师,企业文化建设与运营管理专家魏宪生曾说过:“一切管理问题,都是文化问题。”

二、企业文化概述

(一)企业文化的定义

企业文化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影响巨大。但是,企业文化是什么呢?华为“基本法”的第六条提到:“资源是会枯竭的,唯有文化才会生生不息”;海尔的张瑞敏也说过:“企业的技术、设备、人才都可以被带走,唯独无法带走的是企业的文化。”[2]

企业文化是一种从实际从事经济活动的组织之中形成的组织文化。它所包含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意识形态和物质形态均被该组织成员所共同认可。多数学者从观念形态着眼,以企业价值观体系为基础,结合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实践来说明企业文化。普遍认为“企业文化是包含许多内容的复合体。它包括企业整体信念、价值观、理想、最高目标、行为准则、传统、风气等内容,是一种精神力量,用于调动、激发目标对象作出贡献。”[3]

关于企业文化的概念,由许多不同的认识和表达:

[1][2][3]季如先,赢的竞争优势一企业经营基本战略[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祝慧烨、肖震东等编,中国企业进化之道[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约翰.P科特、詹姆斯.L.赫斯科特等编,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M],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美国学者约翰.P.科特和詹姆斯.L.赫斯克特认为,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中各个部门,至少是企业高层管理者们所共同拥有的那些企业价值观念和经营实践。企业文化是指企业中一个分部的各个职能部门或地处不同地理环境的部门所拥有的那种共同的文化现象。

2、特雷斯.E.迪尔和阿伦.A.肯尼迪认为,企业文化是价值观、英雄人物、习俗仪式、文化网络、企业环境。[4]

3、威廉.大内认为,企业文化是"进取、守势、灵活性--即确定活动、意见和行为模式的价值观。[5]

(二)文化的基本特性

1、企业文化的既定性

既定性指一定的企业文化一旦形成便成为了一个传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传承的连续性。一个企业有了成熟的企业文化,就好像“有一个‘已编好的程序’去适应将来可能发生的变化”。一个企业在产品、人事、经营方式上,随着形势变化,是很容易变化的,但是,企业的文化却难以改变,因为一个企业文化传统是历经多少人物榜样、多少传奇故事等才能提炼出来的。对于一个新进公司的人来说,这个成熟的企业文化是既定的、早就存在的了,就像一个出生在东方的人(就像中国),儒家文化传统对他而言便是既定的、早已存在的了。

2、企业文化的可塑性

尽管企业文化存在着很大的既定性,但它并不是不能改的东西,而是可以塑造、改变和创新的东西。也就是说企业文化的既定性,最终都不会排斥企业文化的可塑性。如果一个企业想要实现持续发展的目标,就既要考虑到公司的传统——企业文化的既定性,又要考虑到时代的变迁——企业文化的可塑性。

3、企业文化的再造性

麻省剑桥Hammer and Company顾问公司经理迈克尔·海默和CSC Index顾问公司执行官杰姆斯·钱皮倡导了企业文化的再造性。企业文化的再造性主要是指是企业价值观上的革命,而企业文化的可塑性则是与企业文化的可塑性是既有联系又有明显区别的。当企业文化的既定性越来越无法适应新行势的变化,甚至成为企业发展的阻力时,就必须进行企业文化进行重新构造,而不是对企业进行改良、增强或调整。[6]

(三)企业文化的层次性

[4] 特雷斯.E.迪尔、阿伦.A.肯尼迪等编,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的精神支柱[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 [5][6] 威廉.大内,Z理论[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刘彩虹,企业文化的三大基本特性[E],华夏论文网,2006-06-03

由低到高可分为:观念文化、理念文化、素质文化、认同文化、参与文化五个层次。

1、观念文化

观念文化是指企业的性质特征文化,通俗地讲就是能使得社会公众了解企业是做什么的,包括比较显著的企业标志、企业名称、企业产品名称等;就像超市一样,因为它的名称和标志,大家立刻就能明白其是顾客“自我服务”方式的零售自选商店,这就是企业观念文化的直接效应。

2、理念文化

理念文化是指单个企业和其他同类企业区别开来的行为特征文化。理念文化要比观念文化更深入一层,但两者都是较低层次的企业文化范畴,因为一个成熟企业,无论它是否认识到,观念文化和理念文化都是它正常运行不可少的部分,有许多特征甚至在企业成立之初就已经具备了。

3、素质文化

素质文化是规范和体现企业内部员工的职业水平、知识水平、工作技能、日常行为等等的素质特征。

4、认同文化

认同文化是反映企业内部个体与群体的关系特征,具体来说,是指企业内部个体员工对自己所属的群体乃至对整个企业的依赖、信任和热爱的程度。

5、参与文化

参与文化是最高层次的企业文化,它包含了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员工参与企业管理决策的程度和特征;二是指企业参与社会事务的程度和特征。[19]

三、企业文化的功能

美国管理学家斯蒂芬.P.罗宾斯在《组织行为学》中总结说:“文化在组织中具有多种功能: 它起着分界线的作用;它表达了组织成员对组织的一种认同感;更考虑到组织利益;它有助于增强社会系统的稳定性。文化是一种社会黏合剂;文化作一种意义形成和控制机制,能够引导和塑造员工的态度和行为。”[7]

(一)导向功能

企业文化能对企业整体和成员的价值及行为取向起到引导作用。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说过:“管理的任务就是在于使个人的价值观和志向转变为企业的力量和成就。”[8]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企业成员个体的思想和行为起导向作 [7][8] 美国管理学家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郝趁义,现代中国企业文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用;二是企业文化决定着企业的价值取向。这是因为一旦形成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它就建立起了自身系统的价值和规范标准,如果企业成员在价值和行为的取向与企业文化产生悖逆现象,企业文化会进行纠正并将其引导到企业的价值观和规范标准上来。[20]

(二)约束功能

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李贤民提出:“企业文化的约束不是硬约束,而是一种软约束,这种约束产生于企业的企业文化氛围、群体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群体意识、社会功德、规章制度等精神文化内容,会造成强大的使个体行为从众化的群体心理压力和动力,把企业要求转化为个人的自觉行为,继而达企业目标与个人目标的高度一致。”[22]

(三)凝聚功能

李岩提出:“文化是一种极强的凝聚力量,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员的粘合剂。”[21]员工与组织除了正式的雇佣契约之外,还存在比正式雇佣契约更重要的心理契约关系,这种关系决定了员工的工作效能和组织的工作效能,心理契约关系是建立在企业文化之上,是对企业文化中的价值观、组织承诺的认同和维护。[9]

(四)激励功能

企业文化使得企业成员从内心产生出生一种高昂情绪和奋发进取精神。积极向上的理念及行为准则将会形成强烈的使命感、持久的驱动力,成为员工自我激励的一把标尺。一旦员工真正接受了企业的核心理念,他们就会被这种理念所驱使,自觉自愿地发挥潜能,为公司更加努力、高效地工作。崇高的企业价值观带来的满足感和荣誉感使企业员工的精神需要得到满足,从而产生持久的激励效果。[21]

(五)辐射功能

左守秋和周其和提出:“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它一旦形成比较固定的模式,它不仅会在企业内部发挥作用,对本企业员工产生影响,而且也会通过各种渠道对社会产生影响。企业文化的传播将帮助企业树立起良好的公众形象,提升企业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优秀的企业文化也将对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23]

四、企业文化建设的原则和思路

[9] 阿吉里斯,个性与组织[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一)企业文化建设的原则

1、重在领导的原则

要树立“管理者首位”思想,领导干部要做好带头作用。德鲁克一再阐明,管理层不仅使资源成为活的生产力,赋予了企业使命,还体现着现代社会的基本精神。“管理层的能力、操守和绩效将对美国和自由世界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10]企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企业家文化,从一定意义上说,企业文化是企业家理念的升华,企业家是企业文化的倡导者、缔造者、推行者,不仅个人的理念要领先于他人,更重要的是能把领先的理念转化为企业的理念、 企业的体制、企业的规则。领导者应力图向人们“灌输企业生活中的一条新定律:文化中存在力量。”[11]

2、系统运作的原则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完整的系统工程,作为一项战略性、长期性的工作,它是一项庞大且复杂的系统工程,决不能凭空想像一蹴而就,要树立“打持久战”的理念。企业文化是企业的“铸基”和“铸魂”工程,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

它的建设是一个渐进过程,必须运用系统论的方法,搞好整体设计,分步推进,分层次落实。必须明确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管理层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实践层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只有上下戮力同心,协调运作,才能把企业文化建设的任务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25]

3、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就是把人视为管理的主要对象和企业最重要资源。企业文化模式必须以人为中心,充分反映人的思想文化意识,通过企业全体人员的积极参与,发挥首创精神,企业才能有生命力,企业文化才能健康发展。[12]

一方面,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文化,它需要强调对人的管理,并把强调“人”的重要性有机地融合到追求公司的目标中去。

另一方面,赵静和梁洁慧说过:“企业员工才是企业的主人,企业要通过尊重人、理解人来凝聚人心,企业文化要通过激发人的热情,开发人的潜能,来极大地调动人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企业的管理更加科学,更有凝聚力,最大限度的给企业带来高收益与高质量 。”[24]

4、讲求绩效的原则

刘文博和张淑东提出:“绩效是企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源泉,传统的单纯以绩效为原则的企业已经慢慢丧失了活力,现在应转向发展企业的软实力,即将文 [10][11][12] 德鲁克,管理的实践[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阿伦.肯尼迪、特伦斯.肯尼迪等编,公司文化[M],三联书店,1989

杨晓芳,和谐企业文化浅谈[J],商情,2014(1) 化注入产品之中,以文化驱动绩效,以文化让企业产品焕发新的生命力。”[26]

要以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地进行企业文化的塑造,在实施中起点要高,要力求同国际接轨、同市场接轨,要求精求好,搞精品工程,做到重点突出,稳步推进。要使物质、行为、制度 、精神四大要素协调发展、务求实效,真正使企业文化建设能够为企业的科学管理和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服务。

5、个性化的原则

企业文化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科学,是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的管理文化。搞好企业文化建设关键在于突出企业的鲜明个性,追求与众不同的特色、优势和差别性,培育出当今时代要求的,能够促进企业整体素质提高、健康发展,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企业文化。

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看清企业历史、现状、未来的实际情况,重视挖掘提炼和整理出具有企业鲜明特色的文化内涵来,走出一条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之路。[27]

(二)培育共同价值的观念

企业价值观念的培养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工作。企业组织中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念,但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等等不尽相同,每个人的价值观也不一样。陈维财提出:“企业价值观念的培育是通过教育、倡导和模范人物的宣传感召等方式,使企业职工扬弃传统落后的价值观念,树立正确的、有利于企业生存发展的价值观念,并形成共识,成为全体职工思想和行为的准则。”[29]

一个企业的价值观是企业选择事业领域、确定长期奋斗目标和经营战略的基础,是企业吸引和凝聚优秀人才、不断保持旺盛精力的源泉,是管理者和员工的思维方式、判断事物的准则,是企业建立自己的业绩评价体系和利润分配制度的基本原则,是企业的立身之本和成功关键。[13]

(三)确立正确的经营哲学

吴凤英提出:“作为企业经营管理方法论原则的企业经营哲学,是企业一切行为的逻辑起点。因此,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便是确立正确的经营哲学。确立企业哲学,需要经营者对本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特点进行全面的调查,运用某 [13] 雷斯.E.迪尔、阿伦.A.肯尼迪等编,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的精神支柱[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 些哲学观念分析研究企业的发展目标和实现途径,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经营理念,并将其渗透到员工的思想深处,变成员工处理经营问题的共同思维方式。企业经营哲学通常应在代表企业精神的文字中体现,这不仅有利于内部渗透,而且也便于顾客识别。”[30]

经营哲学确立的关键是要有创新意识,创建有个异性的经营思想和方法。企业经营哲学“是企业集体信念在哲学意义上的高度理论概括,是指导企业行动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是企业精神的基石。”[14]

(四)构塑企业精神

吴凤英提出:“企业精神构塑是在企业领导者的倡导下,根据企业的特点、任务和发展走向,使建立在企业价值观念基础上的内在的信念和追求,通过企业群体行为和外部表象而外化,形成企业的精神状态。”[30]

企业精神构塑,一是确定企业的个性和经营优势,从而加强员工的认同感,而后增强员工的信心,形成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二是引导和培育员工服务至上、顾客第一的服务理念,增强企业竞争力;三是在企业建立和谐的内部关系,提倡合作团结精神;四是坚持以人为本原则,让员工成为企业的主人,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计策;五是将企业精神提炼为文字表达,加强员工的理解和记忆,成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五)企业形象设计

蔡卫东提出:“企业形象指的是人们通过企业的各种标志(如产品特点、行销策略、人员风格等)而建立起来的对企业的总体印象,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企业形象能否真实反映企业的精神文化,以及能否被社会各界和公众舆论所理解和接受,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企业自身的主观努力。”[28]

企业形象设计一般有形象调查、形象定位和形象传播三个阶段。形象调查是了解公众对本企业的认识、态度与印象等方面的情况,为企业形象设计提供信息。形象定位是在形象调查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的实际状况,用知名度和美誉度的高低程度对企业形象进行定位。形象传播是以广告或公关方式,将企业形象的有关信息向社会传播,让更多的顾客认识和接受,从而提高企业形象。

[14] 陈佳贵,企业管理学大辞典[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五、总体评述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精神支柱和动力。企业文化以人为本,把员工的素质的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看作企业发展的动力。没有企业文化,就意味着没有企业价值、企业精神和企业准则,企业就无从维系,无产业可谈,无发展可言。[15]“在进行国际合作和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的过程中,不断优化企业文化基因,努力形成独具本企业特色和由于竞争对手的企业文化,把企业文化转化为企业软实力,转变为企业竞争力。”[16]

弯桂清说过:“企业文化不是口号,更不是摆设,我们决不能只把企业文化喊在嘴上、印在书上、挂在墙上,而要让企业文化真正融入到企业改革发展的方方面面;真正做到让企业文化源于企业、发展于企业、服务于企业。”[18] 一个人不学习文化,不会成为有用之才,一个企业不注重企业文化,其建设将很难有大作为。正如大卫.奥格威所说:“没有文化的人是一个愚蠢的人,而没有文化的企业,则是一台失控的狂乱旋转的机器”。只有具有优秀文化的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跻身世界强林。[29] 基于各个专家的研究成果,我认为现下的企业应当在了解本企业的情况下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得企业能够持续、健康、稳步发展。

[15][16] 李明克,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3:40~

41祝慧烨、肖震东等编,中国企业进化之道[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参考文献

[1]季如先,赢的竞争优势一企业经营基本战略[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2]祝慧烨、肖震东等编,中国企业进化之道[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3]约翰.P科特、詹姆斯.L.赫斯科特等编,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M],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特雷斯.E.迪尔、阿伦.A.肯尼迪等编,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的精神支柱[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 [5]威廉.大内,Z理论[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6]刘彩虹,企业文化的三大基本特性[E],华夏论文网,2006-06-03 [7]美国管理学家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8]郝趁义,现代中国企业文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9]阿吉里斯,个性与组织[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0]德鲁克,管理的实践[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11]阿伦.肯尼迪、特伦斯.肯尼迪等编,公司文化[M],三联书店,1989 [12]杨晓芳,和谐企业文化浅谈[J],商情,2014(1)

[13]雷斯.E.迪尔、阿伦.A.肯尼迪等编,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的精神支柱[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 [14]陈佳贵,企业管理学大辞典[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15]李明克,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3:40~41 [16]祝慧烨、肖震东等编,中国企业进化之道[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17]钱向阳,中小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初探[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4):160~ 163 [18]弯桂清,企业文化建设重在“落地”[J],商情,2014(2):269~269 [19]赵寿红,浅谈企业文化的层次性[J],上海管理科学,1999(2):135~137 [20]王冬岩、王春岩,试论企业文化的功能[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S1):29~30 [21]李岩,企业文化的功能[J],工会博览,2012(20):27~27 [22]李贤民,企业文化的功能与建设[J],科技信息,2010(34):12~12 [23]左守秋、周其和,浅析企业文化的功能及建设内容[J],硅谷,2008(5):180~180

作风建设综述范文第2篇

摘 要: 通过对一系列重大政策文件的梳理发现,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与党和国家总体战略部署紧密相关;生态环境保护路径,主要从解决突出问题和全面系统推动两方面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任务,具有整体和侧重领域及阶段性特征。在此基础上,对未来五年生态环保重大任务进行分析研判。

关键词: 生态环境保护 目标 路径 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通过深入研究生态环保领域重大政策文件,发现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着极为清晰的目标和路径,并在此基础上,科学高效设定相关任务,为生态环保工作取得巨大成就、迈上新台阶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树立和践行生态兴则文明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全民行动、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文明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紧密围绕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50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党和国家总体战略部署。“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预计“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可以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可以如期实现。今年上半年党中央将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系统评估和总结,然后正式宣布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们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与国家总体目标同步推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意味着生态环境领域目标同步完成。即,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保护水平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对于生态环境領域意味着,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2050年,生态文明全面提升,实现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细化未来五年目标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二、生态环保实现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台频度之密、监管执法尺度之严、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从生态环境保护的实现路径来看,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着力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另一方面,全面系统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既立足当前,着力解决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约性强、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打好生态文明建设攻坚战;又着眼长远,加强顶层设计与鼓励基层探索相结合,持之以恒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着力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的重点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例如,2013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5年《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6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分别针对大气、水、土等民众最为关心的生态环境问题出台整治方案,2018年《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进一步指出在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加快生态保护与修复、改革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等方面加大力度、加快治理、加紧攻坚。其中,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里面包括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内容。另外,落实党政主体责任,实行领导干部责任制,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将本行政区域主要负责人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等;推动环保督查,2015年底至2016年初,中央环保督察试点在河北展开,大约两年时间,督查实现了对全国31个省区市的全覆盖,2017年,省级生态环保督察相继启动;强化监管体系建设,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2018年整合分散的生态环境保护职责等,上述举措为解决当前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打下了坚实基础。

全面系统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是开展深入持久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生态、环境、资源领域,从人与自然两方面,全方位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例如,生态安全战略格局构建、全局性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形成、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气候变化应对等战略性、长远性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另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等,为系统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无论是当前的突出问题解决,还是长远的全面系统建设,都需要体制机制构建作为坚实基础。上文提到的党政领导干部责任制建立、环保督查、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改革等,对于当前突出问题的解决发挥了尤为重要的作用。总体来看,《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下简称《体制改革》)提出的以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空间规划体系、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环境治理体系、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八项制度构成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获实效、见长效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生态环保重大任务

首先,生态环境问题主体可以分为生态、环境、资源三大方面。由于客观事物及系统具有复杂性,上述三大方面具有紧密联系,严格意义上并不能完全区分开。但从认知逻辑和陈述要求出发,在任务部署和规划研究中,上述细分能够一定程度利于工作的推进。第二,由于人与自然之间存在交互作用,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尤其是人为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往往不在于生态环境本身,而是由产业发展、城镇建设所带来,因此生产生活的绿色化是从源头上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在此,在生态、环境、资源三大方面之外,一般会再加上绿色发展,或是将其嵌入三大方面中。最后,体制机制建设是政府除了直接治理外的又一重要工作,这既包括各自领域的体制机制,也包括整体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在此,在生态、环境、资源、绿色发展之外,一般会加上体制机制内容,或是嵌入相关方面中。因此,生态环境领域一般会细分为生态、环境、资源、绿色发展、体制机制五大方面。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任务,遵照总体思路、围绕目标要求、按照具体路径,从上述五大方面全面系统而又各有侧重地展开。

(一)任务梳理

从整体来看,生态、环境、资源、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各大方面均有条不紊、全面系统推进。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重大任务。其中,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推进关键在于体制机制建设。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等重大任务。《体制改革》构建了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上述均体现了任务推进的整体性、全面性、系统性。

从侧重来看,解决当前阶段的突出问题特别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成为了全面建成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因此,五大方面中,民众关注的环境问题治理任务是当前阶段的重中之重,这其中,大气、水、土壤、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是核心。与上述重点相对应,与突出环境污染治理相关的管理(如,领导干部责任制)、监督(如,中央环保督查)等体制机制建设,强力治污的绿色发展转型(如,重污染行业转型升级)等作为重要任务扎实推进。除直接涉及环境外,其他方面围绕当前阶段突出问题以及全面推进生态环保的先行和基础重点突破,例如,生态方面的自然保护地清理整治专项行动,资源方面的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体制机制方面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等。除此之外,从地方来看,结合各地实际特征,以环保督查为契机着力推进中央高度关注、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影响恶劣的生态、环境、资源、绿色发展、体制机制等问题整治。

(二)未来展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们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生态环保领域重大任务也会据此同步推进。十九届五中全会的召开,正是在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上。对《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把握未来生态环保重大任务的走向和脉络。

从整体来看,十九届五中全会从生态、环境、资源、绿色发展等各方面系统综合地提出未来政策方向,相关体制机制内容融入上述各领域中。具体包括,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内容。

从侧重来看,在对当前形势及政策现状、十九届五中全会具体内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对未来五年生态环境政策重点预判如下:

一是绿色发展政策。当前阶段,我们已经在生态环境末端治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随着相关政策的深入落地,污染排放进一步压缩的空间有限。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既是自然地理影响所致,同样也与经济社会发展作用紧密相关。而当前,生态环保政策在从经济社会领域前端治理、源头治理方面,还有较大的努力空间。另一方面,前期生态环保政策对于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不同程度影响,迫切需要全面统筹考虑。从十九届五中全会的表述来看,生态环保领域的重点任务以“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题,“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任务放在最前面,而第二项改善环境质量任务中“增强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放在最前面,上述均体现了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从经济社会源头强化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性。

二是生态环境优化治理政策。当前阶段,生态环境政策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较粗放、欠合理、成本高等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一定影响。迫切需要从精准化、科学化、节约化、法治化等方面对生态环境政策进行优化,全方位提升治理水平。另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国发展目标,这其中,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重要组成。在此,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适应的生态环境优化治理政策是应有之义。

三是生态系统高质量保护政策。生态全面整治和深度修复投入较大、发挥效益时间较长,须在资金有充分积累、社会有充足意愿的前提下开展。除此之外,生态高质量保护涉及面广、作用机理错综复杂、数据获取难度大,需要在一定的技术条件支撑下开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高质量生态保护的资金储备、社会意愿、技术水平等基本成熟,为生态系统深度修复奠定坚实基础。未来一段时期,将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的着力点从主要追求自然生态空间的扩张、自然资源总量的增长,逐步转移到量质并重、以质为先,通过高质量建设重大工程,促进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从量变到质变,构筑和优化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体系。除此之外,以自然恢复为主的生态系统恢复政策将更加健全完善。

四是与上述重点相关的体制机制。绿色发展方面,包括绿色设计、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工业污染治理、能源清洁发展、农业绿色发展、服务业绿色发展、绿色产品消费、绿色生活方式等为重点的体制机制。环境治理优化方面,包括领导责任体系、企业责任体系、全民行动体系、監管体系、市场体系、信用体系、法律法规政策体系等为重点的体制机制。生态系统深度修复方面,在国土空间、自然保护地、森林草原、海洋环境、河道、湿地、生态保护补偿、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度将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高敬,王立彬,史卫燕.让祖国大地不断绿起来美起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成就综述[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5/17/c _ 1122849833.htm,2018-05-17.

[2]国家发展改革委,司法部.关于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法规政策体系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3/19/content _ 5493065.htm,2020-03-11.

[3]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EB/OL].http://www.gov.cn/xinwen/2020-11/03/content _ 5556997.htm,2020-11-03.

[4]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J].求是,2019(03).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5-05/05/content _ 2857363.htm,2015-04-25.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見[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8-06/24/content _ 5300953.htm,2018-06-16.

[7]中共中央,国务院.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EB/OL].http://www.gov.cn/guowuyuan/2015-09/21/content _ 2936327.htm,2015-09-21.

[8]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20-03/03/content _ 5486380.htm,2020-03-03.

〔王丽(通讯作者)、党丽娟、刘洋、文扬,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作风建设综述范文第3篇

1 水利工程

我国是一个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 但是由于水资源的分布不均匀, 北方水资源短缺, 因此, 需要对水资源进行控制和调配, 人们将这种控制和调配水资源的方式, 叫做水利工程。水利工程建设, 具有复杂性、系统性等特点, 需要修建的水工建筑物多样化, 为了使水利工程建设具有防洪涝灾害;控制水流的作用, 从水利工程建设计开始就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堤、坝、水闸、渠道、渡槽、溢洪道、筏道等水工建筑物的建设也是水利工程建设中需要重视的内容。由于水利工程建设技术的复杂性, 工程周期较长, 资金投入较大, 并对生态环境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增加了工程建设的难度。如今, 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在党的19大报告中, 提出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推动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 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 需要重视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问题, 通过有效的防范措施, 减小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2 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1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1.1 水文环境方面。

在水利工程初期, 由于经验的缺乏, 建设完工投入使用的时候, 会对河道上游的水流产生阻力, 从而降低的了河道水体的净化能力, 在水体自身净化能力减弱的情况下, 极易发生水污染情况, 破坏水文环境。另外, 由于对水文环境保护的不重视, 水库的建设往往选择在天然河道附近, 水利工程建设会破坏天然河道的结构, 影响生态环境平衡, 对河道中的生物造成威胁, 不利于它们的生长繁殖。

2.1.2 气候环境方面。

根据研究表明, 一般情况下, 水库上方的空气质量会比其他地区的高, 在这种情况下, 水利工程的建设, 变会给施工地区的大气和气候带来一定的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 便是将徒弟改变成河流, 改变了该区域的气候情况, 对气候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 施工区域的蓄水量变大, 而增加了地表水分的蒸发量, 从而增加了该地区的降雨量。

2.1.3 土地方面。

水利工程建设具有复杂性等特点, 一般来说, 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较为庞大, 工序繁杂, 需要占用较大的土地面积。近年来, 随着建设的需要, 水利工程建设技术得到了提高, 但是在建设过程中, 建设垃圾的产生, 占用了较大的土地空间, 部分建设垃圾对土地具有一定的破坏力, 会破坏土壤结构, 影响该区域上生物的生长和繁衍。另外, 由于建设垃圾的影响, 还有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等情况的发生, 严重的还会导致河道堵塞, 破坏生态环境。

2.1.4 地质方面。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 需要考虑的因素具有多样性、随机性等特点, 因此增加了建设管理的难度, 并且提高了建设中的不可预测性。由于水利工程建设对建设环境具有较高的要求, 不仅需要进行实地考察, 还需要对建设环境的地质结构、土壤结构等内容进行研究分析, 避免由于水利工程的建设造成地质结构的变化, 而导致地震多滑坡等情况的发生。

2.2 对人文环境的影响

一方面, 水利工程建设, 由于需要的土地面积较大, 因此需要当地的居民进行迁移, 居民的迁移成全了水利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但是也改变了居民多年来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 对居民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不仅破坏了居民原有的人际关系, 还改变了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居住模式, 从而对人文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 迁移居民新的住址的建设还需要耗费大量的经费和时间, 也是一种影响。

3 减小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对策

3.1 在水利工程建设期间, 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 应该加强对施工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生态环境保护观念的培训, 提高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度。在水利工程建设的施工阶段, 施工人员应该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 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标准进行施工, 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施工阶段, 还应该加强对施工环境的监督视察工作, 及时的发现不规范施工行为, 并进行纠正, 将绿色施工理念执行到底, 提高建设的质量。

3.2 为水利工程的建设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 应该设立生态补偿机制, 不仅可以提高施工单位和施工人员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 还可以提升对已经被破坏的环境进行修补, 减轻环境破坏带来的不良影响。通过“谁破坏、谁补偿”的原则, 对生态补偿的内容等进行划分, 明确补偿的内容和规范, 提高生态补偿机制的实际作用。

3.3 加强对河道的管理和保护

水利工程建设在开发初期就应该重视对河道的管理工作, 利用在开发中保护, 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 制定合理的、科学的河道管理机制, 通过有效的河道管理保护, 减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水利工程建设中, 规范施工行为, 加强对污水处理等内容的管理, 保护好河道, 从而有效的保护生态环境。

4 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国家的发展, “南水北调”工程的推进, 水利工程建设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对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不良影响, 加强对不良影响的研究, 制定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促进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习近平同志曾在重要讲话中提到过, 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在新时代的背景下, 国家的发展应该重视对环境的保护, 加强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水利工程建设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建设内容, 但是水利工程建设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 因此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 应该加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促进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叙述了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的体现, 阐述了减轻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对策。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对策

参考文献

[1] 谢鹏.有关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综述[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 (2) :25-23.

[2] 高晓红.浅谈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科学技术创新.2016 (5) :185-185.

[3] 聂群.陈莹.关于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6 (9) :00100-00100.

[4] 李冬梅.浅析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山西农经.2016 (4) :56-56.

作风建设综述范文第4篇

───电信科技1001 程建林

3100504014 中药文化底蕴丰富说到中国的药文化,由于它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所以其底蕴十分丰富。然而,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对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故而导致某些误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长期以来,我们对药文化的研究与宣传,力度很不够,长此以往,无疑对中药事业的继承、发展与推广是十分不利的

各种替代医学与传统医学在发展重要作用的同时,人类“回归自然、回归绿色”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而中医则强调人与自然合一,正好符合了人们面向未来,追求绿色消费的潮流。尤其是世界中医药文化的全面回归,表明有利于中医药及世界其他传统医药发扬光大的社会环境正在日渐形成。

先秦医家首先通过临床观察, 以望问闻切四诊为手段, 收集了大量病人的临床症状与体征--病象, 然后“仰以观于天文, 俯以察于地理, 是故知幽明之故”, 藉直觉领悟思维方式将感性认识之“象”上升为理性认识之“道”, 将此理性认识系统地记录下来便成为《内经》。其中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理论都由此而来, 概莫能外。《淮南子》说神农“ 尝百草之滋味, 水泉之甘苦, 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 一日而遇七十毒”《神农本》草经是靠尝出来的。直觉领悟是中国古人聪明智慧的集中体现,《周易》是集大成者, 而后是《老子》与《庄子》。另一个重要哲学概念,元气渗入中医药学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

其一,四气疗疾中药有“气”,在《神农本草经》中说:“药又有寒、热、温、凉四气。”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概念,而是特指“药性”。我们的先祖用寒、热、温、凉来诠释药的特性,比“毒”要具体、科学多了,这中药的补,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别具文化情趣。有补气、补心、补血、补肾、补脾、补肝、补肺、补阴、补阳等等,与之相应的方药有“补心丹、补肝散、补肺散、四物汤、归脾汤、补阴丸、补血荣筋丸、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杞菊地黄丸、六味地黄丸、百合固金汤、补阳还五汤、补肾磁石丸、补肺阿胶汤等等,有以上功能的单味药,不下数十种,举不胜举。此类补法多是补脏气。这个“补”,是调理、增强的意思;这个“气”,是指生理功能,即用药物来调理增强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使之发挥正常作用,充分体现中药对人体功能器官治本的作用。《神农本草经》中把药分为上、中、下三品(即“类”),并说:“上药养命,中药养性,下药治病。”又说:“上药„„为君,主养命以应天”,“中药„„为臣,主养性以应人”,“下药„„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

所谓养命、养性,都是突出了中药调养人体的功效,从而保证机体、各个器官组织的功能正常,这就是许多人信奉中药的原因之一。是中药学的进步,也是它的特色,这其中也充满了文化意味。中药的这种特性,被一一体现在每一味药中,因为它对于疗疾治病十分重要。对于寒病就要用热性药,对于热病就要

用寒性药,这里药性与病性是相逆的,所谓相反相成,这就是药文化的一种具体表现。若非如此,如果“以热益热(用热药治热病,下句仿此),以寒增寒”,就会导致“精气内伤,不见(现)于外”,这是治疗上的严重失误(《汉书·艺文志·文技略》)。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严肃地批判了那些“寒而冷之(是寒病,却用寒使病症更寒,下句仿此),热而温之”的医生,“是重加(即加重)其病”,必导致死亡。中医药学上称这种用药方法为“正治”,即常规治法。还用一种“反治”,将在本文“其五”中有述。由此可见,运用药的“四气”来治病,是多么重要,许多服用过中药的人,或许对此知之甚少。

其二,药补趣话。此外,还有味补。《神农本草经》中说:“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这五味对人体有何作用呢?在《素问·宣明五气篇》中讲得明白:“五味所入(即进的器官):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可见药味不同,功效各异,原因是,酸味能收能涩,苦味能泄能燥,甘味能补能缓,辛味能散能行,咸味能软坚润下。根据五味的药用功能与进入相应脏腑的情况,也可以发挥其“补”(或补养、或调理)的作用。这些恐怕都是一般人并不熟知内涵。更有出人意料的补,将在本文“其五”中有述。

其三,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作用的药物,按需要可用一味或几味;臣药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或者是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是辅助君臣药起治疗作用,或治疗次要症状,或消除(减轻)君、臣药的毒性,或用于反佐药,使药是起引经或调和作用的药物。以《伤寒论》中第一方“麻黄汤”为例,主治外感风寒的表实证。君药——麻黄(3两),辛温,发汗解表以散风寒,宣发肺气以平喘逆。臣药——桂枝(2两),辛甘温,温经和营,助麻黄发汗解表。佐药——杏仁(70个),苦温,降肺气助麻黄平喘。使药——炙甘草(1两),苦温,调和诸药又制约麻、桂发汗太过。麻、桂、杏皆入肺,有引经之效,故不再用引经的使药。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的药性有有次,相互制约又相互补充,协调作用,形成一股强大的药力,去攻克外感风寒这一堡垒,临床疗效十分显著,成为千古名方、经方。中药方剂的组成不是几种药物的简单组合,而是在丰富的临床实践基本上形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文化内涵的核心就是儒家所强调的“和”。

中药文化底蕴丰富

其四,药中哲理。中药自有它的药理,如前所述;还有它的哲理,常为人所忽视或不识。我们知道,哲学是教人如何以更高层次认识事物、认识世界,并从中找出规律,以更好地指导我们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这里仅就药中哲理略谈一二。(一)药性有“阴阳”:“阴阳”本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概念,它概括了天下万物相对的两种不同属性,大至宇宙天地,小至草木鱼虫的矛盾与对立、共性与个性,无不尽在其中。这里仅择一些与自然、医药、人身有关的概念,以见一斑:天地、日月、男女、刚柔、动静、升降、生死、长消、寒热、正邪、益损、增减、气血、脏腑„„《神农本草经》说:“药有阴阳配合,

子母兄弟。”后世医药学家多用“阴阳”来阐释药理。金代医家李杲在《东垣十书·汤液本草》的“药类法象”一章通过阴阳,既阐释了药之特性,又阐明了药之功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规律性。(二)治则有“反治”。在其二中提到了“正治”,还有“反治”。反治与正治相反,是当疾病出现假象,或大寒证、大热证时,对正治法发生格拒而采用的治法。其中有“热因寒用”,是以热药来治疗真寒假热证,要佐以少量寒药,或热药凉服才发挥作用;有“寒因热用”,是指用寒凉药治真热假寒证,要佐以少量温热药,或寒药热饮才发挥作用。这既体现了中医的辨证,又体现了用药的辩证法,具有很深的哲学内涵,这是中医药文化的独特之处。(三)补益有哲理。在其三中,讲到两方面的药补,金代医家张以正论补,颇具哲理,别树一帜。,在世界药学理论和文化中,都是独具特色、独一无二的。它们不仅融汇了我们祖先在药学上的唯物辩证的睿智,而且形成了中药方剂必须遵循的圭臬,还具有极其丰厚的文化底蕴。

其五,中药理念。稍有知识的人都知道,“天然药物”的提出和兴起,是西方医药界针对西方人惧怕化学合成药物的毒副作用,从而转向自然界寻找新的药物途径,通过研究,从某些含有特殊药用成分的动植物身上,运用科技提取一种或(几种)药用成分,制成药物,用于临床,这无疑是当代制药学的一个新的领域、一种新的发展。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为什么有些人竟以接受新事物为幌子,一下子就联系上中药了,认为中药汤剂西方人说它是“一锅浓浓的草根树皮黑汤,既不卫生,又难喝,还说不清它的成分,实在可怕”;中药丸剂西方人说它是“一团黑乎乎的药丸,难以接受”。于是就下了这样的结论:中药落后,成分讲不清,应该赶紧改成“天然药物”,否则就会在国际上没有市场、没有前途。难道“中药”真的面临绝境,惨到要改名换姓才能生存的地步吗?我们的观点是明确的:“天然药物”不等同于“中药”,务请诸君保持清醒头脑。对于“天然药物”的概念与内涵,上文已做简述;而“中药”的概念与内涵,与之决不相同。尽管中药材大都取自“自然界”,有些也可以直接药用,但这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药”,我们称之为“中药”的,也不是可以笼统而言的,对宇宙,我们知道了多少,又有多少模糊未知的,但是,我们不是有综合宇宙学吗?对人类居住的地球,我们依然存在许多模糊与未知,不是有综合地球学吗?就说对人体自身,我们到底还有多少模糊与未知,人类基因图谱的问世,无疑是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而综合性的人体科学还面临着多少有待探索的课题。

中药的配伍

配伍是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同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往往是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常表现为虚实并见、寒热错杂、数病相兼,故单用一药是难以兼顾各方的。所以临床往往需要同时使用两种以上的药物。药物配合使用,药与药之间会发生某些相互作用,如有的能增强或降低原有药效,有的能抑制或消除毒副作用,有的则能产生或增强毒副反应。因此,在使用两味以上药物时,必须有所选择,这就提出了药物配伍关系问题。前人把单味药的应用同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称为药物为“七情”,“七情”之中,除单行者外,其余六个方面都是讲配伍关系。现分述如下:(一)单行:

作风建设综述范文第5篇

一、书院管理与制度研究

书院管理与制度是书院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学规在书院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赵国权的《河南历代书院学规的嬗变及价值追求》分析了河南书院学规自宋代初具规模、明代基本完善、清代内容更加丰富等特点, 涉及到办院宗旨、修身养性及治学门径, 乃至祭祀、图书、经费、告假等, 体现出崇儒重学及制度化管理的基本价值追求[1]。制定学规, 是书院制度确立的重要标志, 也是书院管理的重要措施。吴莹的《河南书院学规之教育理念探析》, 探寻位居中原的河南书院学规的历史脉络, 呈现日益成熟完备的历代河南书院学规之概貌, 分析了河南书院学规蕴涵的“明伦修道”的办学宗旨、进德修身的程序方法、读书治学的途径要求等教育理念, 挖掘其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价值特色[2]。

北宋时期河南书院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学管理体制。周保平1对北宋时期河南书院的教学管理、人事管理、藏书管理、经费来源等进行了分析, 总结了书院教学规范严密, 目的明晰, 方法灵活, 内容丰富;人事、藏书管理制度完善;经费来源渠道多样等特点[3]。赵国权的《宋代河南书院制度的确立与经营管理模式》对宋代河南书院兴起的历史背景、经营管理模式和书院的建置及人才培养等作了深入研究, 有助于全面了解和把握书院整体的发展情况及规律[4]。张显运的《简论北宋时期河南书院的办学特色》, 概括了书院民办及官民合办的办院性质;环境优美、底蕴深厚的院址布局;点多面广的地域分布;“校”大生众的发展规模;“门户开放”, 自由讲学的教学特征;求知求实的人才培养等特色[5]。

二、书院藏书、刻书研究

河南书院教育一向发达, 藏书事业更是辉煌灿烂。无论是藏书来源、内容还是管理制度, 都处于同时期书院发展的较高水平, 形成了一套较完备的藏书与管理制度, 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赵国权, 吴莹的《河南历代书院藏书制度探微》对河南书院藏书的制度化管理作了分析探究[6];吴莹2的《古代河南书院藏书管理探略》对书院藏书的来源、藏书的种类、藏书的管理制度及措施等作了论述。张萍, 吴效华3的《河南古代藏书史略 (上) 》和李亚梅, 李雪玲4的《河南古代藏书史略 (下) 》从官府藏书、书院藏书、寺观藏书、私家藏书四个方面对河南古代的藏书事业作了全面论述。李景文的《清代河南书院藏书略论》, 论述了清代河南书院藏书的来源、管理、特点以及书院藏书的作用[7]。重峻的《晚清大梁书院藏书管理简介》, 简要介绍了设立在河南开封的大梁书院的藏书管理情况[8]。孙新梅的《清代河南的书院刻书述略》和李景文的《清代河南书院刻书浅论》都对清代的河南书院刻书作了研究, 罗列了清代河南刻书的书院, 刻书的种类、刻书的经费来源, 书院刻书的特色等, 并分析了清代河南书院刻书精良的原因。

三、书院教育与地方社会关系研究

有关河南书院教育的著作仅有刘卫东, 高尚刚5著的《河南书院教育史》, 本书记述了中国古代教育机构, 从唐代到清末河南各级各类书院对传播中华民族文明和造就人才发挥的重要作用。该书分四个章节记述了河南书院教育事业的历史以及各市、地历代书院发展的历史。

四、书院地域及分布研究

(一) 南阳地区书院研究

张文山6的《南阳地区书院简介》对南阳地区的书院作了简单的概括和介绍。王晓龙从宋代历史人物孟珙与书院的关系方面进行研究。叶后坡7的4篇期刊论文分别从明清时期南阳地区书院的命名、选址8、书院内部结构9和学田10的角度进行探析。叶后坡的硕士学位论文《明清时期南阳地区书院研究》, 对明清以前南阳地区书院发展情况作了简介, 从明清时期南阳地区书院数目及其时空分布、书院的性质、书院的命名、书院的学田、书院的建筑规制、明清时期南阳地区书院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4]。叶后坡认为, 南阳书院由浅入深、逐步深化的“读书次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生掌握知识的逻辑要求;南阳书院“为学次序”与现在的学习心理有相通之处, 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南阳书院的讲学活动体现了“循序渐进”的特点。体现南阳书院“为学次序”人才培养模式的还有刘卫东[15]的《论南阳书院教育及其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 书院地域分布研究

书院地域分布研究主要有王洪瑞11的3篇期刊论文及硕士毕业论文《河南书院地理初探》和博士毕业论文《清代河南学校教育发展的时空差异与成因分析》。王洪瑞认为, 明代是河南书院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 先后存在的126所书院已分布于省内的大部分地区, 初步呈现出片状的地域分布特征, 开封府成为书院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 全省书院形成斜十字状的分布格局, 大名府、开封府、汝州及南阳府成为明代河南书院较为发达的地区。伴随着书院的官学化, 清代河南书院实现了自己的普及化, 先后设置的292所书院已遍布省内各个州县, 呈现出带状的分布特征。通过对书院数目、分布密度等要素的比较研究, 各府州书院发展水平的差异可基本划定, 黄河两岸诸府——开封府、河南府、怀庆府、卫辉府等成为清代河南书院较为发达的地区。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与发达地区特有的政治、经济和学术因素有关。其硕士毕业论文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 以河南地区为特定研究区域, 对历代书院数量的考证、地域分布特征、分布区的变迁、影响书院地域分布的因素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将书院作为一个存在于一定时空中的立体的教育系统, 对其作一初步研究, 以求更全面地理解和认识书院这种历史现象[16]。其博士毕业论文在其第三章第二节中论述了混合教育机构一书院的兴起与发展;在第四章第一节中从清代河南书院数量的统计、清代河南书院的时空分布特征、清代河南书院发展程度的地域差异三个方面研究清代河南书院与清代河南学校教育发展之间的关系[17]。

五、结语

有关中国古代书院研究的论著主要围绕书院改制研究、书院传统与当代教育研究、教会书院研究、书院历史个案研究、书院与地方社会关系研究、书院与文学、学术研究、书院藏书研究、书院研究综述、海外学者对书院的研究等九方面呈现其研究成果。

而通过对河南古代书院的研究进行综述发现, 书院改制研究、教会书院研究、书院研究综述、海外学者对书院的研究四个方面, 目前还没有相关研究成果出现。书院与地方社会关系研究和书院与文学、学术研究方面的著述还很少, 对河南古代书院的历史个案研究还不够全面, 大多只是对在北宋时期“四大书院”中位于河南的嵩山书院和应天府书院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究, 对于河南历史上出现的各个府州县的书院很少有专门的研究。

明清时期河南书院从空间布局和数量方面反映了河南书院的蓬勃发展, 然而有关明、清时期河南书院的研究成果却鲜有所见。造成这种反常现象的原因, 笔者认为一是国内外学者对中国书院研究的热忱以及中国书院研究领域和研究空间的进一步探索与发展, 导致书院区域性研究相对滞后;二是南宋以后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中心的南移, 河南书院的地位逐渐下降, 而作为南方书院代表的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在明清时期具有很高的地位和学术影响力;三是缺乏整理完善的河南书院史志资料, 有关的部分河南书院资料还很零星分散。另外, 在上述已经有所涉及的河南书院研究方面的期刊论文等, 其研究还相对缺乏深度和研究的全面性。受材料和议题的限制, 河南书院研究仍集中于教育学、历史学领域, 书院建筑学、生态景观学等领域研究很少, 研究领域尚待进一步扩展。

作为地域性书院研究的河南书院研究, 其研究的领域将不断拓展、研究路径日趋多元化、资料的搜集和整理亦将被更多的研究者所关注, 以求展现中原文化的璀璨面容和教育的深厚底蕴。

摘要:本文从书院管理与制度研究、书院藏书研究、书院教育与地方社会关系研究、书院地域及分布研究、书院历史个案研究、书院传统研究等六个方面呈现河南书院的研究成果。梳理其中的学术发展线索, 分析河南书院研究的不足之处, 对于寻找新的研究方向、推动河南书院研究向纵深发展具有较大价值。

关键词:河南书院,书院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1] 赵国权.河南历代书院学规的嬗变及价值追求[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1 (2) .

[2] 吴莹.河南书院学规之教育理念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2 (2) .

[3] 周保平.简论北宋时期河南书院的教学与管理[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1 (3) .

[4] 赵国权.宋代河南书院制度的确立与经营管理模式[J].大学教育科学, 2005 (3) .

[5] 张显运.简论北宋时期河南书院的办学特色[J].开封大学学报, 2005 (4) .

[6] 赵国权, 吴莹.河南历代书院藏书制度探微[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0 (1) .

作风建设综述范文第6篇

一、商誉的本质

国内外学者对于商誉本质的研究从未间断,被理论界广泛推崇的是Hendriksen的“三元论”:即好感价值论、超额收益价值论和总计价账户论。张乃军(2018)支持商誉的超额收益观。苏新龙等(2018)认为商誉的本质是企业通过并购实现未来的收益超过正常收益的经济增长需求获取的超额利润。而本文将商誉的本质归为:企业为获取未来超额利润具有的超额收益能力并以此形成的不可辨认的特殊资产项,区别于无形资产。

二、商誉减值的原因

(一)并购前的高估值与高溢价

商誉产生于并购活动,被并购方出于售出更高的价格的考虑而给出高业绩承诺的对赌协议,高业绩承诺使被并购标的在评估时取得了“高估值”,而高估值是造成上市公司发生商誉减值损失的重要原因(王竞达等,2017)。高估值会使并购时支付过高的交易价格,会产生较高溢价进而造成商誉的初始确认过高。商誉的初始确认越高,以后年度减值的风险越大(欧青青,2019)。

(二)并购后被并购标的业绩下滑,协同效应降低

并购行为完成后,一旦被并购的子公司出现业绩恶化并导致母公司价值持续性下降,那么母公司终将发生巨额商誉减值(徐焱军等,2017)。张新民等(2018)从内部控制视角出发发现,并购后,被并购标的业绩下滑未达预期不能产生协同效应,进而导致了商誉减值的发生。

(三)管理层出于盈余管理的目的

卢煜和曲晓辉(2016)从信息不对称角度进行研究得出,具有盈余平滑动机和洗大澡动机的公司,倾向于计提更多商誉减值损失。董晓洁(2014)实证分析得到结论:公司的可操纵应计利润与计提的商誉减值之间存在正向关系,计提商誉减值确实是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一种手段。

三、商誉减值的经济后果

(一)公司价值

Schatt etal(2016)发现信息不对称使外部投资者无法从公开信息中提前预知商誉减值风险性和减值规模,使得消费者得知公司确认减值后做出消极反应,纷纷用脚投票,导致公司市值迅速缩水。

(二)债务融资

徐经长等(2017)分析发现,商誉的初始确认金额越高,公司的债务融资金额就越低,二者呈负相关性,相反地,确认的商誉减值损失越多,债务融资成本越高,二者呈明显正相关态势。

(三)审计费用

叶建芳等(2016)研究表明,对比账面不存在商誉价值的公司,存在商誉账面金额的公司的审计费用增长更快,尤其是期末还发生商誉减值损失的公司花费该公司对应的审计费用上升更高。

孟彬等(2019)研究发现,上市公司成长性越强,商誉与审计费用之间的关联性越强,审计费用会随着商誉的增加而增长。

四、商誉后续计量方式

自2007年新准则实施后规定每年终了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不再摊销,减值一经计提不得转回。自此后国内理论界关于商誉后续计量方式选择的探讨未曾停止。

(一)支持减值测试法

韩潇(2019)赞同减值测试法,他认为测试法比摊销法更能体现商誉的本质,同时也是我国新准则趋同于国际会计准则的重要体现。

(二)赞同减值法与摊销法相结合

系统摊销法简单方便却不符新准则规定,而减值测试法虽符合准则要求却无法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易成为管理层操纵利润的工具,综合两种方法的利弊认为摊销法加减值法相结合的方式更值得借鉴(张乃军,2018)。谢德仁(2019)在两种方法结合的基础上补充:只有在使用摊销法前进行减值测试是可行的,若先进行了摊销,则减值测试就无存在的意义也无法使用。

(三)基于商誉本质的不同方式计量

宋建波等(2019)认为将商誉视为非消耗性资产忽略了商誉应随整体资产的损耗而消逝的本质,减值不应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减值测试法无法真实客观体现商誉及减值价值。李玉菊(2018)呼吁公司商誉发生减值时,将其作为“所有者权益”减项处理并列示于“其他综合收益”。本文认为商誉后续计量应结合减值法和摊销法,年度终了先进行减值测试,若存在减值迹象,则对相应的资产组项目进行摊销。

五、简评与展望

本文围绕商誉的本质、减值原因、经济后果和后续计量方式总结国内外现相关文献成果。现有研究成果以实证方法为主,案例分析为辅的形式较多;也有从初始和后续计量方式展开研究的。

(一)自创商誉和负商誉的深入研究

由于商誉问题集中于近几年爆发,对于自创商誉和负商誉的确认方面的研究尚不充分,确认时点,确认方式等都是需要作进一步深层研究。

(二)后续计量方式进一步的调整

毋庸置疑,后续计量方法的不同选择直接影响减值的确认问题,现行减值测试法在很大程度上给管理层提供了盈余管理的空间,希望关于改进后续计量方法的研究可以更为切实可行,从源头上遏制大额商誉减值的爆发。

摘要:随着市场化进程地不断加快,上市公司越发倾向于外延式并购重组的方式拓宽公司业务范围和扩大企业规模,并购业务如火如荼,与此同时带来商誉账面价值喷发式的增长,而商誉总额飙高后隐藏潜在的巨大减值风险不容忽视。本文旨在梳理已有的商誉相关文献成果,试从商誉本质、减值原因、经济后果和后续计量方法等方面总结,希望对商誉减值相关问题的解决有所帮助。

关键词:商誉本质,减值原因,经济后果,后续计量方法

参考文献

[1] 韩潇.企业商誉减值会计处理动机及后果探析[J].财会通讯,2019,(10):68-70.

[2] 张乃军.莫让商誉成为“皇帝的新衣”—关于商誉处理的理性分析[J].会计之友,2018,(18):2-4.

[3] 谢德仁.商誉这颗“雷”:减值还是摊销?[J].会计之友,2019,(04):3-5.

上一篇:电商平台范文下一篇:工厂车间管理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