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渗透数学教学论文范文

2023-12-06

美育渗透数学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1 美育与体育的关系

美育是“通过各种美的事物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力、审美理解力、审美评价力和审美创造力, 同时也有助于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和启迪智慧的一种教育活动。[1]”美育渗透体育教学, 指的是以体育教学为途径来实施美育。“美育的途径十分广阔, 可以通过学校的教学活动进行, 也可以通过大自然和社会来进行”[2]。蔡元培先生也曾指出“体育中含有大量的美育因素, 体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公体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中美的因素相当多, 可以借助有意义的形象和形式来实施美育, 与此同时, 也可以使公体教学更为有效地进行。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 体育与美育往往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原始的体育活动往往与娱乐或艺术活动是一体的。例如, 具有宗教礼仪性质的原始歌舞, 既是情感的宣泄, 又是身体的运动。我国西周时期, 武王用一种武舞来训练士兵。在古希腊, 体育的目的一方面是培养强壮的身体, 为军事做准备;另一方面是对人体进行健美塑造, 因为希腊人“把肉体完美看作是神明的特性。[3]”哲学家柏拉图曾提出美育与体育相结合的主张, 他认为“身体的运动和声音的运动有一共同的节奏”[4], 所以, 心灵的美化和肉体的健美是内在一致的。这种健与美、肉体与精神浑然一体、完美统一的文化传统一直是后来体育与美育健康发展的重要源泉。在现代, 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培养个体全面发展的人格的一个重要途径, 它不仅仅是身体教育, 而是包括身体在内的人的全面教育。自觉地把促进人格健全发展作为体育的内在功能, 有意识地把身体的发展和人格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这是现代体育的发展趋势。体育和美育有许多共同之处, 主要有:第一, 体育和美育的教育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生命活动;第二, 体育和美育都是人的身心全面投入的活动。在体育活动中, 体育运动促进着心理方面的发展和提高, 在美育活动中, 情感的活动也有利于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身心全面协调发展的教育理想是体育和美育实践的基本前提和共同基础, 两者都直接体现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格这一现代教育宗旨。

体育与美育的这种本质联系, 决定了体育对美育的重要作用。第一, 体育是美育的基础。体育在增强体质, 强健体魄, 开发体能中占有重要地位, 人的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就是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指出:“体育之效, 至于强筋骨因而增知识, 因而调感情, 因而强意志”。体育不外乎是“养乎吾生, 乐乎吾而已”。这里所说的“调感情”、“乐心”, 说的就是美育, 它们都建立在“强筋骨”、“养生”的基础之上。第二, 体育为美育的实施提供美的内容和形式。体育美的内容很丰富, 如运动美、身体美, 运动美又包括技术美、战术美、风格美等, 身体美又包括强壮美、体态美、体形美、素质美、健康美、风度美等。形式有整齐、对称、比例、均衡、对比和谐、层次、节奏韵律、多样性统一等。

2 美育渗透高校公体教学的几点建议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知道, 通过公体教学这一途径来对大学生进行美的教育是可行的, 对此提出几点建议。

2.1 提高体育教师的审美修养

在美育渗透公体教学中, 体育教师是美育任务的具体承担者。因此, 要求体育教师的审美修养不断提高, 体育教师的一言一行, 一举一动都应该给学生以美的感受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不要忽略学生模仿教师的心理现象。

2.2 审美形态的选择多样化

在美育渗透公体教学过程中, 对审美形态 (优美、崇高、悲剧、喜剧、丑和荒诞等) 的选择, 不能单一, 因为不同的审美形态有着不同的教育价值和意义。

在教学中, 注重对学生进行优美教育是必要的, 但是不能单一地选择优美这一审美形态, 而应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审美形态。不同的审美形态的教育价值和意义是不相同的。

2.3 审美内容的选择多样化

在美育渗透公体教学中, 审美的内容不仅仅是技术美, 除此之外还有运动美、体形美、体态美、风格美、品质美……单一的内容, 势必导致学生产生厌恶的心理。

2.4 美育的实施要与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情况相结合

如在教学技术动作时, 可结合技术美、优美教育, 当教学比赛中出现恶意犯规或违反体育道德行为时, 可对学生进行丑的教育。

2.5 公体审美化教学

公体教学本身也可以是一种美的因素, 在注重美育渗透教学的同时, 也要注意公体的审美化教学。

在公体教学过程中, 将所有的教学因素, 如公体教学的内容、方法、手段、评价、环境等转化成为审美的对象, 使整个公体教学过程转化成为美的欣赏、美的表现和美的创造活动, 使整个公体教学成为内在逻辑美和外在形式美高度和谐统一、静态与动态和谐统一的一个整体, 从而大幅提高公体教学的效率, 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 使师生在公体教学中都充分获得身心愉悦的一种公体教学模式。良好的公体审美化教学, 使学生能够精神愉快地对待学习, 极大地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加速理解体育科学知识的过程。

摘要:通过对美育内容的丰富性和实施途径的多样性进行分析, 为高校公体教学利用其教学内容和形式中美的因素对大学生进行美育, 从而促进高校公体课的教学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美育,渗透,公体教学

参考文献

[1] 赵伶利.人生价值的弘扬——当代美育新论[M].四川:四川出版社, 1991, 12:121.

[2] 张藩, 周鸿, 等.教育学原理[M].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213.

[3] 丹纳.艺术哲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43~48.

[4] 谭书华, 蒋黎旺.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与健康审美化教学策略研究[J].体育科研, 2004 (2) .

[5] 孙梅.浅析体育教学与美育[J].教育与职业, 2006.

美育渗透数学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1 美育的渗透是人文教育的要求

法国美学家卢梭说:“有了审美能力, 一个人的心灵就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各种美的观念, 并且最后接受同美的观念相联系的道德观念。”由此可见, 美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把以人的发展为本的主体教育与关注学生个体成长的个体教育相结合的人文教育作为根本出发点。因此, 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尤为突出。人是教育的出发点, 结合高中生的年龄特点, 美育在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个性方面起到了巨大的陶冶教育作用。我国战国时期的教育家荀子曾说:“故乐行而志清, 礼修而行成, 耳目聪明, 血气和平, 移风易俗, 天下皆宁, 美善相乐。”在历史教学中组织、渗透美育, 必然能以理服人, 以情动人, 以美感人, 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感受, 在感情上产生共鸣, 在性情上得到交融, 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品德和个性。

2 历史教学是美育的有效载体

“史之所存, 美之所在。”古今中外的历史就是一个美育的大舞台。历史课堂教学应注意引导学生透过历史人物形象和行为的外表特征, 发掘历史人物心灵中的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是坚韧之美;楚霸王项羽破釜沉舟, 是刚毅之美;“匈奴未灭, 何以家为”的霍去病, 是豪迈之美;“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 是悲壮之美;二战时, 丘吉尔发表演说:“我没有什么可以奉献, 有的只有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 是坚强之美;当德军直逼莫斯科时, 斯大林毅然坚持红场阅兵, 号召人民“战斗到最后一滴血”, 是果敢之美;雷锋同志平凡的岗位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是奉献之美;孔繁森两次进藏, 足迹踏遍阿里地区的山山水水, 以身殉职, 是忠诚之美。从“封侯非我意, 但愿海波平”的戚继光到“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从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到甘愿为变法而牺牲的谭嗣同;从“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到坚持抗日为国捐躯的杨靖宇;从为民主革命奋斗终身的孙中山到“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的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从坚持真理, 矢志不渝被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上的布鲁诺到解放黑奴, 维护美国统一赢得美国人民爱戴的林肯……风流人物、民族英雄、千古豪杰, 他们闪光的思想, 高尚的品德, 震撼人心的事迹, 都对学生有重要的激励作用, 使学生的心灵、品格、情操在美育中得到陶冶和升华。

著名教授叶澜说:“今日教学改革所改变的不只是传统的教学理论, 还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观念, 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教学行为。”历史教学应善于利用美育捕捉学生的心灵轨迹, 将历史之美孕育于课堂教学之中, 使他们认识美、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 用美的知识武装学生。

3 利用美育优化课堂结构, 构建和谐民主师生关系

历史与美育, 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犹如“梅花”与“月色”, 梅花借月色之势, 月色乘梅花之气。只有将美育和历史课堂教学充分结合, 才能营造出“月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课堂氛围。美的氛围有利于优化课堂结构, 使学生在美的意境中领略历史的魅力, 创设美景, 激发美趣, 以美育的火把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同时, 美的氛围又有利于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美的历史课堂教学, 给学生以安全感和愉悦感, 允许学生“试错改错”, 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的特长, 充分地展示自己的个性, 自由地深入探究问题, 创造性的发挥自己的潜能。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美给人以安全, 美给人以和谐。历史教学要挖掘教材中的各种美育因素, 寻找高中历史教学与美育的结合点和渗透点, 运用艺术美的形式, 情感愉悦的特点优化课堂教学, 使学生获得一种美的感受, 体验一种美的情怀, 进入一种美的境界。

让我们的学生放弃“瓦盆”, 选择“花盆”;让我们的学生拒绝平庸, 选择美丽。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研究和实践历史课程的审美化和历史教学的审美化, 已毋庸置疑。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也是推进人文教育的必然, 将美育融入历史教学的全过程、回归历史教学学科特点、走进新课程改革, 是提高学科教学绩效的必由与首选之路。

摘要:审美教育是人文教育的要求, 同时也是新课程改革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要求。历史课有得天独厚的美育基础, 历史与美育相得益彰。美的课堂教学给学生以安全、和谐。美育的渗透, 优化了课堂结构, 促进了和谐民主师生关系的形成, 提高了课堂绩效。

美育渗透数学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音乐在人类生活中是极富情感和艺术感染力的,小学生正处于最佳的情感培育时期,在音乐课中渗透美育教学,能够培养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观,还能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感思维。在时代发展潮流中,社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小学生作为祖国未来接班人,在音乐课中渗透美育教学,对孩子的道德基础教学有着重要影响。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美育渗透教学;教学措施

音乐作为人类发展历史上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能够启发人民的情感共鸣。教育跟着时代在不断发展更新,教学模式呈现多样化,小学生的教育都开始面向综合素质全方位发展,初中课程不再以传统文化知识学习为主,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审美方面也进行培育。学音乐课程教学渗透美育,让学生的审美价值从小得到锻炼,培养学生的审美价值,学会欣赏美、创造美。小学生的心灵是最纯净的阶段,音乐美育能启发学生心灵净化,通过音乐的强大感染力,对生活保持积极热情,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能够通过音乐的美育得到进一步提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一、音乐美育教学的价值

音乐作为一种有着强烈感染力的艺术,自古就被人民群众所认可,并在时代发展中被注入了新的灵魂,加以传承发展。古代的诗词歌赋创作,以诗词为主,歌赋伴随着诗词而生,从古时候开始就是用来表达情感的藝术。音乐能够通过旋律,给人带来情感共鸣和震撼,让人的心境得到指引和洗涤。小学音乐课加入美育教学,可以奠定小学生的审美价值,让学生通过音乐的魅力,启发情感思维,得到共鸣,在社会人际交往中能够学会把握分寸。

音乐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在国际化的动荡局势中,音乐能够穿透很多人的心灵,传达感情。综合国力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国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经济水平和综合实力得到稳固提升,但综合国力竞争不仅体现在国家经济上,各种文化软实力的输出也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一种。小学的思维培育期,是最能接受各种思想道德感染的阶段,通过音乐教学渗透美育,将民族精神有效输出,也是对国家发展的一种支持。在目前中国的社会发展中,音乐课程融入美育教学,学生能够从小对民族精神有深刻的理解,过社会局势和音乐核心素养的加入,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理解地音乐的重要意义,重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坚决维护中国领土主权问题,为学生的爱国情感思维奠定基础。爱国主义情怀得到进一步培育。音乐中渗透美育还能传承民族特色,发扬中华优秀文化,让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二、目前音乐课的教学现状

(一)教育行业对音乐课不重视

在目前的教育行业,都是以文化课程为主,音乐课就是象征性的课外兴趣课程,没有任何的考核标准。学校教育都是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小学音乐课跟体育课差不多,基本一周就只有一节,很多时候还会被其他科的老师占用,学生短暂的放松时间都没有。在小学音乐课中,学生对音乐的认识,就只是简单地跟着旋律歌唱,对音乐的常识更是一窍不通。老师教学的时候,因为缺乏专业性,基本上都是带着学生唱一遍,掌握歌曲的旋律就完成任务了,没有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小学生的思维个情感都是出于重要的培育奠定阶段,教育行业要对音乐课程多关注,将美育教学渗透到音乐中,积极鼓励学生理解音乐,学会聆听声音带来的美,提高艺术审美观。

(二)音乐课的相关配套设施不健全

虽然义务教育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不断普及,但是也仅限于文化课程,音乐美术等特长科目都是处于附属课程,配套设施方面也没有落实。音乐课不仅仅是带着学生学会唱歌就行,基本的乐器认识也是音乐课的基础。目前很多学校都没有配备乐器,学生都只能在课本中看到中国传统的二胡、萧,或者西方的钢琴、吉他等乐器。音乐的感染力不仅仅在于音乐旋律,乐器的演奏也占据很大一部分。音乐是通过乐器,歌声旋律,和人的歌唱方式来展现独特的魅力的,通过乐器演奏的音乐,能够让学生视觉得到冲击,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音乐传达的美,没有乐器的音乐课,就少了灵魂。音乐课就只是扯着嗓子干嚎,学生可能还不定喜欢那些歌曲风格,根本不理会老师教的是什么歌,就跟着滥竽充数在唱,美育教育根本没办法渗透。

三、小学生音乐课美育渗透策略

(一)结合学生特点针对性施教

在音乐的教学中,老师不能再用传统的教唱方式来教学,要跟着学生的思维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引起学生的兴趣,加入生动活泼的教学故事指引,将美育渗透到音乐教学中国,引导学生的情感共鸣。歌曲都是带有创作和传承意义的,对学生从小的道德培育有着中啊哟作用,能够陶冶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孩子价值观的形成。

小学生阶段容易被各种新鲜事物吸引,在开展音乐课程中,要渗透美育教学,就得让学生充分理解音乐表达的意义。在小学生的年龄阶段,玩性比较重,开展音乐教学的时候可以选择趣味性的歌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摘草莓》歌曲的时候,可以说说冬季最常见的草莓,问问学生喜不喜欢吃草莓,草莓的味道是怎么样的,让学生说出草莓的形状和颜色,打开音乐课堂的氛围,跟着欢快的旋律来学习歌曲。老师带着学生唱一遍歌曲,在“风儿轻轻吹,彩蝶翩翩飞”的美景之中,小姑娘摘下一个个鲜艳美味的草莓,为什么舍不得吃,让学生去思考歌曲表达的意义。教学过程中提问一下学生面对“装满小竹篮,风中飘香味”的草莓,会不会很动心,如果是自己去摘草莓,会不会直接吃掉。后续歌词中有唱到小姑娘摘了草莓舍不得吃的原因,是要“送给军属老奶奶,尊敬老人心灵美”。简单欢快的一首歌曲,让学生能够通过食物诱惑的教学,学会从小尊敬老人,面对诱惑能够自觉克制。这样在日后社会生活中,会养成良好的尊老爱幼的道德素质,面对诱惑能够理性对待,充分渗透美育的核心价值观。

(二)创新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拓展视野

多媒体在教育行业基本普及,在小学音乐的教学中,音乐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在歌曲的表达中,能够让学生领略到大自然的风光美景,通过最美声音传递祖国风情。小学生的生活基本以学校和家庭为主,在素质教育普及的时代中,很多小学生的压力变得越来越大,对外面的世界都没有什么认知。音乐是结合了很多民族特色的艺术,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五六十多民族特色之花以不同的风情在绽放。

学习《草原赞歌》的时候,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做一些课程备案,做拓展延伸,問一下学生对祖国的哪些美景最向往,想去祖国广袤的大地中体会哪些民族特色,让学生的视野开阔,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引发情感共鸣。语文课中就曾经学过“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诗,问一下学生知不知道这是描写什么地方的风景,让学生谈谈对草原的看法。《草原赞歌》是以祖国的蒙古大草原风貌为主,整首歌的旋律大方豪迈,让学生能够通过大草原的歌曲,感受蒙古族豪迈的风俗特色,进一步认识我们伟大的祖国美景。《草原赞歌》是以一个游牧民族的影片发展而来的,老师可以用多媒体放映《草原英雄小姐妹》,让学生理解音乐背景,歌曲主要是以蒙古族的少年龙梅和玉荣姐妹俩为了保护羊群,小小的身躯与暴风雪搏斗的勇敢事迹,对大草原人民勇敢豁达的精神进行赞美,草原不仅仅风景美丽,游牧人民更加美。明白这首歌曲的学习意义除了欣赏和感受大草原的壮阔美景之外,还是对大草原人民的勇敢的见证,让学生通过音乐能够学会勇敢面对艰难,锻炼与困境做斗争的意志,充分落实美育教学。

(三)渗透中国的民族精神

小学生的成长离不开中国历史发展的培育,小学音乐课程中具有很多有时代意义的的音乐,是歌唱中国民族精神的,让学生从小树立爱国理念,成为祖国的优秀接班人。在校园生活中,每周的升旗仪式都会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是小学必学的曲目。在没有进行歌曲学习的时候,学生对国歌的理解可能就是在升旗仪式中,反正升旗就要放这一首气势宏伟的歌曲,对国歌的意义并不理解。老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将国歌的创作历史背景的深刻内涵科普给学生,国歌的前身叫《义勇军进行曲》,整首歌的歌词的振奋人心,歌唱的时候能够体现民族精神和巨大的力量是音乐课中渗透美育的最佳曲目。在欣赏国歌的时候,教学前可以提问提问一下学生对五星红旗的认识和理解,让学生认识国旗中“五颗金星”的意义。除了在学校中会升国旗奏国歌之外,还有哪些场合会奏起庄严肃穆的国歌。

让学生通过慷慨激昂的歌曲对革命先辈的光荣事迹心存感恩,激发爱国情怀,明白国歌在升旗仪式中的意义。开唱的第一句“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这一句表达的炙热情感,听之者会热血沸腾。“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句话是对伟大的祖国成立面临的艰难困苦的见证,让学生能够珍惜当今盛世的美好生活,感恩革命先烈。“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民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在惨烈的战争炮火中,中华民族进行了多么激烈的反抗,才开启新中国的道路,让学生感受革命精神和斗志,明白作为新一代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任。最后的“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表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的大无畏精神,面对压迫团结起来进行全面反抗,不投降不屈服,将民族的傲骨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最后的歌曲教学,让学生知道国家能够强大发展不是靠着一个人的力量,而是全中国人民团结一致才能打造新中国盛世,理解未来在社会生存发展离不开团结合作,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任何艰难险阻都能够克服。国歌的播放不仅在学校生活中,各种正式的场合,比如国际建交,会议庆典,奥运会获奖等,都会升起五星红旗,奏起国歌,表达中国的威严和力量。这样进行美育渗透之后,学生在升旗仪式上就会保持安静和严肃,不再嬉笑打闹,让学生通过国歌的感染力,保持精神振奋,用热情积极的态度去迎接每一天的挑战。

四、结语

音乐作为一种具有强大感染力艺术,在现代化教育中,要更加注重音乐的精神渗透,将美育充分融合在音乐中,让学生能够通过轻松欢快的音乐旋律启发情感,培养良好思想品德。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老师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理解思维,培养学生的音乐艺术细胞,学会发现美、感受美,将美育的核心理念充分渗透,培养出优秀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刘雪蕾.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德育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7(13):70-78.

[2]李秋君.以乐育人润物无声[J].新课程:小学,2013(9): 55-5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2):12-14.

美育渗透数学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一、体育美的要素

苏联的马雅可夫斯也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件衣衫比健康的皮肤和发达的肌肉更美。他精辟地指出人体与健康美的关系。体育运动美感建立在一种双重的基础上。首先是以运动者运动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关, 其次则产生于经历情感体验与竞赛过程中非常实际的感受。体育运动是以人体美的运动形式来表现和创造美的。

1、体育的自然、健康美。体育的自然美是借于人的实体来表现的。如健美运动, 当运动员在比赛时, 根据音乐节奏把自己那强健肌肉进行充分展现。他们那隆起的肌肉群, 雕塑般的身躯, 匀称的线条, 优美的造型无不不是体育美的展现, 不能不使人陶醉在美的享受之中。几乎任何一项体育项目都能展现人体的力量、速度、灵巧、耐力和青春活力, 展现人类的形态美与心灵美。因此说体育运动与美是水乳交融。

2、体育的创造美。体育给人展现的是一个绚丽多姿美的艺术世界, 它能使人们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及美的享受。运动员在体育比赛中表现出的高超艺术, 是体育运动中美的体现, 它象一幅幅流动的画面, 给人予美的享受。例如, 当人们在观看艺术体操比赛时, 运动员做波浪动作时所表现出的柔动连绵特色;做转体时表现出来的身体轻盈高飘;做平衡动作时表现出的稳健, 优美给人予强烈美的感染。在观看竞技体操比赛中, 运动员那稳健、准确、高难、优美的动作更给人以精彩、动人、魅力无穷的回味, 使人进入梦幻般的境地。在观看球类比赛时, 球场上那快速多变的战术, 紧张激烈地争夺, 熟练默契的配合, 更是高潮迭起, 精彩纷呈, 把人带入精湛神话般的世界。更有跳高运动员的腾空飞越横杆;帆船运动员博击惊涛骇浪;击剑运动员敏捷灵活的雄姿;花样滑冰运动员在冰上的千姿百态的舞姿;棋类运动员统帅的千军万马的气概等。这些诗情画意无不使人陶醉于体育美的享受之中, 去激励人们对体育美更高、更深的追求。

二、在农村中学体育教学中渗透美育的途径

(一) 结合体育课堂常规进行美育渗透

体育运动是在严格规则约束下进行的健康文明活动, 应教育学生遵守纪律, 遵守规则, 辨明是非, 尊重事实。对好的就应该支持, 对错的就必须批评反对, 从而培养了学生爱憎分明的人格精神。例如:在课的开始部分, 我们常做一些队列练习, 在进行练习时, 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要求:大家做动作时要时刻想着集体, 按照口令做到步调一致、精神抖擞。如果一个人的动作错了, 就会影响到整个班级的整体效果。通过这一要求, 不仅能有目的地培养学生遵章守纪的自觉性, 而且能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荣誉感, 使学生做到动作整齐一致。

(二) 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美育渗透

教师要充分利用寓于教材和教学中的各种教育因素, 把美育教育渗透到教学之中, 针对学生参加活动的具体表现, 结合各种不同运动项目的特点, 全面地实现对青少年学生的审美的提高培养。体育教学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形式, 而身体活动并不仅仅是生理上的作用, 它还伴随着知识的信息、心理的活动、情感的体验等一系列因素的同时出现。因此, 我们在体育教学中, 可以根据学生直接参与、身体力行这一实施强的特点, 刻意安排艰苦的环境,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如体操、球类等) ;营造紧张的气氛, 培养学生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结构健全的个性心理;可以创设轻松和谐的氛围, 伴以优美动听的旋律, 让学生通过充分展示外形的动作来表达内在的情感, 从而发展个性, 陶冶情操, 培养良好的气质, 提高审美意识, 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 (如韵律操、体育舞蹈等) ;还可以通过体育实践体验后的“成功感”和“收益感”, 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保健素养, 形成科学用脑、讲究规律的现代生活模式;亦可以通过复杂技术动作的教学和实践, 使学生既了解内部结构又能感知外部形态, 促进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协调发展。体育运动与思维训练的巧妙结合, 不仅有利于诱发和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创造的灵感, 而且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改善。例如:在速度素质教学中针对起跑当中“抢跑”现象, 进行及时教育, 讲一些体育道德,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道德和培养精力集中的习惯;在接力跑中能很好的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和互相协作、团结互助的良好品质;队列练习就能培养学生团结, 紧张, 严肃, 活泼以及一切行动听指挥, 遵守组织纪律的优良品质;田径运动可培养学生勇敢顽强, 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球类、拔河等集体性比赛, 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机智灵敏的应变能力;韵律操的教学, 可以陶冶学生美的情操。在体育基础知识的教学中, 我们可以通过新旧中国体育发展史的对比, 中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金牌“零”的突破等事例,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因此,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 应当深入钻研教材, 充分发掘教材的思想性, 结合学生特点制定相应措施, 确保美育渗透任务的完成。

(三) 结合组织教法进行美育渗透

结合组织教法进行德育渗透。合理地选择和运用组织教法, 不仅是传授知识、技术技能、发展学生体力与智力的需要, 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也十分重要。通过不同的组织教法, 可以突出不同的美育内容。例如, 在课堂上, 老师可把学生分成甲队和乙队进行足球对抗赛, 其余的同学作为观众, 作为啦啦队, 到比赛结束时, 老师对比赛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甲队能赢, 赢在那里?那是因为甲队的队员之间能互相配合、互相协作、整体意识强、不搞个人主义, 所以他们赢了。同学们, 要知道团结就是力量, 做什么都要以大局为重、以集体为重。通过这样的引导, 从而促使学生学会竞争、学会合作和互相尊重, 培养了集体主义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当然组织教法中,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灵活机动的运用, 尽量避免因组织教法不当, 不但美育教育没有落实, 还挫伤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因为在体育教学中, 学生在完成各种练习任务时, 必须用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去克服困难, 圆满完成。例如:通过限时的队形变换, 增强学生的紧迫感, 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作风;采用分组练习形式, 要求学生在自练中协同合作, 互相帮助。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自锻能力, 又为学生的良好个性的培养提供方便;又如在支撑跳跃教学中, 往往会有不少的学生由于恐惧心理而完不成学习任务。这时作为教师应及时加强保护措施, 用行动和语言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培养他们勇敢、果断、不怕困难的精神, 消除他们对跳箱的恐惧心理, 增强自信心。教师在组织教法中还要善于把学生的心理活动与身体活动、意识行为结合起来, 利用课中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四) 结合竞赛活动进行美育渗透

美育渗透数学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1对歌词内容解读,让学生充分理解歌曲的情感美

我国著名音乐家贺绿汀指出: 音乐是培养人民高尚道德品品质、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一首好的歌(乐)曲,常使人浮想联翩,翩,回味无穷,尤其是对青少年更能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作用于他他一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一首《义勇军进行曲》曾鼓舞了多少少爱国志士不怕抛头颅、洒热血,走上抗日最前线;今天,一曲《爱爱的奉献》,又促使多少人慷慨解囊支援灾区,资助素不相识的失失学儿童……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采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较深刻地理解解歌曲的思想情感,就可使情感的正强化功能充分发挥作用,引起起他们感情的变化,产生心灵的震颤,从而深刻理解歌曲的思想感感情美。深入浅出地介绍伟大音乐家的生平故事和讲解音乐家的的优秀作品时,会激发学生各种美好的感情,提高他们对生活中真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识别能力,能更好地理解歌曲的思想感感情,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而教师声情并茂的范唱,则可拨动学学生心灵的琴弦,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歌词,还可促使他们品味歌曲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这样,寓思想教育于音乐教学之中,通过音乐艺术形象、音乐的内在感情感染学生,心灵美的花朵,就会在他们心中悄然开放。

2结合音乐技能演练,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旋律的节奏美

音乐是时间性、动态性最强的艺术,而它的时间性、动态性又是通过节奏反映出来的。节奏是音乐的语言要素,是音乐的骨架, 是音乐赖以生存的基础培养儿童的节奏感是发展儿童音乐才能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节奏感的培养,为他们提供大量的随音乐合拍动作的机会,进行节奏训练,不仅可发展其音乐才能,还可在感受旋律节奏美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感染。如:在训练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节奏时,可用拍手、拍肩、拍桌、拍腿来练习。亦可用打击乐将学过的歌曲演奏一番,可使学生在演奏中深刻地感受其节奏美。

3发挥德育(美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的长效机制,让学生积极创造育人的环境美

要使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培育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除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外,还要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外育人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音乐的育人作用,使音乐的美育渗透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在校领导的帮助下,笔者组建了“率宾青春”小乐队。经过长期严格的训练,学生的音乐素质得到了普遍提高, 形成了班班有乐手, 处处有歌声的生机勃勃景象。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音乐素养、锻炼了学生的声乐技能,更在“全县运动会”、“全县艺术节”活动中以及“初升高音乐特长生考试”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总之,现阶段的教学是多元化的教学,各学科教学应该和谐的发展,因此应把学科教育看成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音乐教学不仅使学生增长乐理知识、锻炼声乐技能, 而且能将智育、美育、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由此我们深信:在“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实现音乐与美育的有机结合,艺术教学穿插于音乐教学之中,教师的思想感情和教材思想性、科学性一定会有机地熔化在一起;也只有这样,音乐教师才能应用美的旋律、美的动作、美的造型、美的环境、美的设计、美的教态,给学生更多的感染与激励,使音乐课增添娱乐欣赏和美的享受,达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这样,将使学生在提高身体心理素质的同时,思想受到艺术美的熏陶、身心得到多方面的全面发展。

摘要: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扎实推进新课程改革,努力挖掘初中音乐学科教学中“美育”的丰富内涵,尝试从“对歌词内容解读,让学生充分理解歌曲的情感美”、“对歌词内容解读,让学生充分理解歌曲的情感美”和“发挥德育(美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的长效机制,让学生积极创造育人的环境美”三方面潜心培植音乐教学中的“美育”基因,将美育渗透到音乐教学之中。

美育渗透数学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而器乐课作为音乐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 责无旁贷地也担负着美育、德育的教育任务。但在器乐课堂上, 有的老师只着重于弹奏方法的分析和演奏技巧的讲解, 而对乐曲所涉及的创作背景、艺术形象、思想教育等却轻描淡写甚至一字不提, 原因或许有:1.认为不必讲, 以为德、美教育应是唱歌、欣赏课的事, 器乐技能课只需教会演奏技巧、方法就行了。2.不会讲, 对于一些器乐曲目, 尤其是练习曲、奏鸣曲之类, 由于它不象声乐曲那样, 有较鲜明的艺术形象和情感特征, 抽象难以理解, 学生不感兴趣, 有些老师觉得要渗透德育、美育便显得无从入手。

如何才能在器乐课教学中找到德、美教育的突破口, 让学生领略到美呢?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演奏与歌唱结合起来的方法

把器乐曲用歌唱的方式表达出来, 这种演奏与演唱结合起来的好处, 首先能使器乐曲更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较好地展现音乐的美感, 又能进一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推动器乐教学。同时, 借助歌词能更容易理解作品的内涵风格, 更好地感受美。例如, 在教学钢琴曲目《小白菜》时, 我根据其复调作品的特征, 先把旋律改编成二部合唱, 让学生分声部唱熟, 再进行弹奏练习。由于学生已把旋律熟记于心, 因此在进行二部轮奏时, 左右手能把声部处理得非常好, 弹奏起来毫无慌乱之感。同时, 由于学生们在演唱时已从歌词中了解了这首曲子的内容和音乐形象, 因此便较容易地理解:这首曲中讲述的是旧社会一个失去母爱的孩子过着悲惨的生活。老师再进行德育教育, 教育同学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感恩社会, 同时感受这首乐曲的曲调所表达的凄美。

二、从乐曲分析着手

大部分的器乐曲都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形象和情感特征, 只需老师们细心分析, 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不同风格、不同种类音乐所蕴含的美。

1. 节奏美。

节奏是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 欣赏音乐、分析乐曲时要抓住乐曲的节奏特色, 节奏的本质是声音在时间中的出现与消失的有序组织形式, 人类早就发现了节奏的力量, 如人们用规律、划一的口号来协调人的劳动, 便产生了劳动号子。人类也很早就发现了节奏的表现力, 舒缓的节奏使人沉静, 激越的节奏令人振奋, 战场上的催人奋勇的战鼓与节日锣鼓的欢庆热闹, 都向我们表明了不同节奏所具有的审美和社会功能。有的音乐作品, 其节奏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音乐作品形式, 如大家都很熟悉的踢踏舞, 节奏基本上构成了作品的全部。很多器乐曲往往都是用丰富的和声伴奏来烘托旋律的, 如钢琴曲《解放军进行曲》, 左手采用柱式和弦伴奏, 教学时我让学生从整齐, 统一的柱式和弦弹奏中去体会人民军队雄壮有力、整齐划一的军威, 富有行进律动的美;又如《娃哈哈》一曲, 左手采用的富有维吾尔族舞曲节奏的伴奏型X X X X X│X X X X│教学中, 我先通过节奏训练, 让学生感受到这种韵律美和律动感, 再进行弹奏练习, 便可让学生感受到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美感。而《赛马》一曲, 作曲家则反复运用了“X X X X X”的节奏及其变化来表现音乐形象, 在学习这首乐曲时, 就可以抓住这个节奏特点, 配合主旋律让学生根据节奏表演骑马、挥鞭这个动作, 使其充分感受音乐的节奏特点, 体会乐曲中的节奏美。

2. 旋律美。

如果说, 节奏是音乐的骨架, 那么, 旋律就是音乐的灵魂。每一首器乐曲都有一个或几个音乐主题, 即我们平常所说的主旋律。音乐主题是一首乐曲最主要的乐思, 即音乐的核心部分, 它是音乐思维的“种子”, 多以歌唱性较强的旋律形式出现, 有个性鲜明, 表现力强, 音意完整等特点。所以, 在器乐课的教学中, 要抓住音乐主题来重点展开教学, 老师要采用各种方法让学生有效地感受、参与、体验, 记忆和辨别音乐主题, 体会到音乐主题的旋律美。除打击乐外, 我国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一向是以流畅优美的旋律给人以丰富的审美感受的, 如经典小提琴作品《梁祝》, 通过有时宁静舒缓, 有时婉转凄美的旋律, 呈现了一个浪漫悲壮, 缠绵悱恻的古代爱情故事。在西方的浪漫派、古典派的乐曲中, 很多都是以旋律作为重要的音乐表现形式, 这是因为, 在听众的审美心理中, 人们会很自然地把乐音之间的连接和进行作一种紧密的联想, 要求旋律要有流畅性和内在结构严谨的感觉;再者, 音乐作为一种表情艺术, 而旋律就是音乐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表情形式。所以, 在器乐作品中, 一个好音乐主题, 往往能让演奏者和听众产生共鸣, 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而从旋律中感受到美。

3. 意境美。

要能更好地、深刻地理解一部作品, 挖掘音乐中的意境美, 就必须从乐曲的音乐性、民族性, 创作背景等方面去作全面的分析和了解。有这么一种学生, 学习刻苦, 每天都长时间地泡在琴房练琴, 谱子也能一首又一首的背下来, 苦练高难度的演奏技巧和深度乐曲, 但当老师问到他所演奏作品的音乐形象, 作品内容或创作意图等时, 却答不上来。这就像一位小朋友能熟练流畅、毫无差错地背出一首又一首的古诗, 但关于诗的内容和意义背景却无法理解, 自然也无法体会诗中的内涵和意境, 感受不到诗意美了。

在器乐曲的教学中, 我们如果能结合作品挖掘音乐中的文化内涵, 则更能丰富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器乐曲中通常涉及到的文化有:作品内容、创作背景、民族性等。一首音乐作品, 往往就是作曲家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和感受, 因此, 要比较深刻地领会作品的思想内涵, 就必须先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如在教学钢琴独奏曲《翻身的日子》时, 我先介绍:此曲创作于1952年, 当时正是中国进行土地改革时期, 抒发了农民分得了土地、翻身做主人时欢天喜地的感情, 从而让学生更容易体会曲中的意境, 引起感情共鸣。同时进行德育教育:在新中国的领导下, 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 要珍惜现在的好生活, 热爱祖国。从而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较好地渗透了德育教育。而在中国作品中, 很多都带有鲜明的民族和地方特色, 在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认识民族音乐的价值所在, 体会民族音乐的美。不同地区, 不同民族由于文化背景、生活习俗等的差异, 对美的理解和表达形式都有所不同。所以, 一定要结合当地的文化背景去引导学生分析作品和理解作品, 民族音乐的美通常是蕴含在曲调和音乐要素里的, 对其旋律, 韵味、特色等方面要充分感受。只有当你尊重它原本的调性, 音色、特征等时, 才觉得够味, 例如陕北的民歌、蒙古族的长调等。我在教授钢琴曲《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时, 先让学生欣赏这首声乐曲, 在充分体会了陕北民歌的风格、音色、气息运用等之后, 再进行弹奏训练, 学生便能有较好的认识和表现。所以, 认识民族音乐的审美价值, 不仅能从中增长知识, 拓宽视野, 还能从内心对各民族、各地区的音乐文化有所认同和尊重, 较好地感受到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音乐作品的意境美。

三、从介绍音乐家入手

了解音乐家, 不仅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其作品内涵, 同时音乐家们的生活经历和奋斗过程, 本身便是一个很好的教材。如我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 既才华横溢, 同时又是一位爱国人士, 他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 号召人们起来抗日救国, 其中, 最脍炙人口的便是《黄河大合唱》。又如莫扎特、贝多芬等都是在异常贫困、艰难的情况下坚持创作, 尤其是贝多芬, 在晚年饱受耳疾病痛的折磨下, 仍在孤寂的生活中写下了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 这种顽强奋斗、为艺术而献身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并大大鼓舞和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较好地受到了德育教育。

因此, 一节没有渗透德育、美育的器乐课便不能称之为成功的课。希望所有的音乐教师都能重视这一点, 使学生在掌握器乐演奏的技能技巧的同时又能受到德、美的教育。

摘要:音乐是美的艺术, 器乐课堂也担负着德育、美育的任务。如何在器乐课教学中找到德、美教育的突破口, 让学生领略到美, 是音乐教师要重视的。

上一篇:画构图艺术论文范文下一篇:园区党建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