啦啦队分工计划表范文

2024-01-20

啦啦队分工计划表范文第1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分工会在公司工会和党支部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党群联系的纽带作用和行政工作的协助监督作用,并及时取得党政组织的支持,切实发挥好分工会战斗堡垒作用。

第二章 分工会职责

第二条 根据公司工会月度计划和布置,各分工会每月召开分工会委员例会,结合部门实际布署分工会工作,做到年有规划,季有计划,月有安排,半年、年终有总结。

第三条 结合形势,做好职工教育的宣传工作,开展“四职”、“四有”教育,提高职工队伍素质。

第四条 组织职工开展多层次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技术改革、岗位练兵、劳动保护自检等活动,配合行政切实抓好班组建设。开展工会各项达标竞赛,抓好典型经验的交流与推广。

第五条 关心职工生活,关心女职工“四期”保护,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开展送温暖活动,为职工排忧解难,办实事、做好事,开展丰富多采的文化娱乐活动,陶冶职工情操。

第六条 建立健全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加强分工会自身建设,加强分工会班子的思想建设,每年至少召开民主生活会一次以上。努力学习和掌握党的方针、政策和工会业务知识,不断提高分工会整体工作水平。

第七条 认真、准时参加公司工会召开的各类会议,按时出席,不迟到、不早退。在召开职工代表(会员代表)大会时,保证职工(会员)代表准时参加,不缺席,并及时向职工传达,贯彻落实会议精神。

第八条 参与部门重大事项的讨论,善于提出自已的见解。增强分工会参政议政的力度和透明度。

第三章

附 则

啦啦队分工计划表范文第2篇

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领导小组分工及职责

为使学校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的顺利实施,经校行会研究决定成立领导小组:

组长:李加林(校长),负责学校营养改善计划全面工作。 副组长:曾炳云、杨世萱(副校长),具体指导、组织、实施和监督学校营养改善计划的全面工作,健全和完善营养改善计划的管理制度和校园食品卫生安全突发事件的管理机制,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保证营养改善计划工作的顺利开展。

成员:彭海军、恭文练、鞠朝军、肖宏、杨勇、各村小负责人、班主任。

鞠朝军(会计):管理好营养改善计划经费,进行专账管理。 彭海军、恭文练:验收食品入库,班级营养餐分配、做好食品安全、卫生和食品留样等工作。

村小负责人:做好该校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全面组织学校学生就餐、食品入库保管、食品分发、食品安全等各项工作。

班主任:按日作好详细的台账登记,根据经费收支情况登记账簿,按要求做好班级按月结算,日清月洁;密切配合学校总务作好校务公开。组织各班学生就餐,确保就餐秩序,就餐卫生工作。

筠连县廉溪小学

啦啦队分工计划表范文第3篇

1 啦啦队队员舞蹈表演能力的概念界定

啦啦队运动是在音乐的衬托下, 通过队员舞蹈动作的完美完成及高超的技巧技能展示来集中体现青春活力、健康向上的团队精神的运动项目。啦啦队运动中融入了大量的舞蹈元素, 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队员舞蹈动作完成得是否完美是评价啦啦队整体运动水平高低的重要条件, 也是影响整套动作得分的关键因素。

舞蹈动作是否完美是由舞蹈的外部和内部因素共同决定的。舞蹈动作不仅仅是靠单一的动作堆砌而成, 动作只是构成舞蹈的外部因素, 是看得见的、外在的, 而表演是内部的, 是渗透、融化并贯穿在一切动作之中的一种内心情感流露。只有外在扎实、精湛的舞蹈动作和内在感性、生动的表演相互结合、相互渗透才能让舞蹈动作达到完美的程度, 即啦啦队队员需要通过舞蹈表演来实现完美舞蹈动作的演绎。

舞蹈表演的任务就是表演者以其掌握的舞蹈动作、造型和技巧能力, 结合音乐和美术等艺术手段, 将作品的思想内容转化为可视可感的舞蹈形象。而舞蹈表演的特征就在于表演者是表演实践的主体, 舞蹈表演能力即是表演者为了完成舞蹈表演的任务而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 在啦啦队运动中, 队员的舞蹈表演能力可以理解为实现“舞蹈动作的完美完成”而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 而这种基础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制定有效的专门的训练计划, 长期坚持, 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2 培养啦啦队队员舞蹈表演能力的必要性

2.1 培养啦啦队队员舞蹈表演能力是完成成套动作编排与表演的要求

舞蹈是啦啦队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啦啦队动作的编排与舞蹈密切结合, 在啦啦队竞赛规则中明确要求成套动作的编排必须包括舞蹈动作及舞蹈技巧等内容。在啦啦队整套动作中, 舞蹈动作是最直接、最直观、最有效的表现手段。创编者在编排中用舞蹈动作来强化音乐, 用舞蹈动作来突出成套动作的风格, 用舞蹈动作来连接各个难度和拖举动作。再者, 啦啦队运动要求队员在成套动作的表演必须具有感染力、鼓动性和煽动性, 这就要求队员在高超的技术动作、超群的技巧与难度动作的基础上, 配合热情奔放和充满激情的舞蹈表演, 才能达到成套动作的整体美, 才能达到其感染观众的效果, 获得裁判的认可, 最终在比赛中取胜。因此, 队员舞蹈表演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啦啦队成套动作的完成质量。

2.2 培养啦啦队队员舞蹈表演能力是培养气质与塑造形体的要求

啦啦队运动充满活力与激情, 这就要求运动员的个性开朗、活泼。在培养队员舞蹈表演能力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的舞蹈练习来改变自身气质不足的一面, 使运动员的气质更加完美, 使其气质类型符合成为优秀啦啦队运动员的需要。再者, 正确的身体姿态和健美的形体是成为优秀啦啦队运动员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是使啦啦队动作正确与美的基础, 进行系统科学的舞蹈表演能力训练是培养身体正确姿态和健美形体的有效途径, 为提高啦啦队整体运动水平, 教练员和队员必须重视和加强队员舞蹈表演能力的训练。

3 啦啦队队员舞蹈表演能力的培养方法

3.1 舞蹈基本功训练

(1) 基本形体训练:啦啦队队员可以通过在把杆上练习动作来进行基本的形体训练。把杆能帮助队员维持身体重心, 掌握平衡, 避免在支撑困难的情况下导致错误动作和用力, 在形体训练中起着循序渐进的诱导作用, 使训练更有效、更科学。

(2) 基本舞姿训练:基本舞姿是一种富有表现力的舞蹈动作, 基本舞姿的训练是掌握各种不同风格舞蹈最基本的手段。基本舞姿要求表演者的腿部、躯干、手臂、头和眼睛等动作具有高度的协调性, 可结合项目的的特点, 让队员练习啦啦队的基本动作, 如高举V字、下举V字、T型、L型等, 培养队员啦啦队动作操化的感觉。

(3) 舞蹈组合训练:舞蹈组合是由两个以上的舞蹈动作连接在一起的, 每种舞蹈组合都有各自的风格特点。根据啦啦队运动项目的特点, 可以通过拉丁舞、爵士舞、现代舞、民间舞等不同的舞蹈组合训练, 让啦啦队队员体会不同的舞蹈风格, 更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不同舞蹈感觉的认识。在编排组合前, 应对材料进行周密细致的分析, 深入了解该种舞蹈的特点, 在获得较全面而又有条理的认识后综合考虑组合的系统性和队员的实际水平, 将最典型、最有代表性、最有训练价值的动作和韵律加以合乎规律的变化, 使基本动作和基本韵律得到充分展开并加强,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基础动作组织练习, 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中获得对不同文化舞蹈的认识, 同时, 还能唤起学生对舞蹈学习的兴趣, 奠定舞蹈学习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3.2 表现力训练

啦啦队队员的表现力是队员通过自己的活力、热情和高超的技能来吸引观众的能力。队员在表演时必须要有一种表现意识, 表现力是高质量完成舞蹈动作和舞蹈技巧的基础, 也是培养队员舞蹈表演能力必不可少的环节。在训练中尽可能寻找各种不同的场景与环境或使用幻想法, 让队员体会在不同领域中人的感情, 借助集体的力量有计划或无意识的在人的不同情绪中体会并揣摩其情感以及当时的面部表情及眼神的流露。还可以制定符合具体可测、现实、短期、具有挑战性的技术动作目标让队员去完成, 每一步骤目标的实现都是一次成功经验的积累, 都是对队员自信心的一次积极的强化, 都有利于队员表现力的培养。

3.3 音乐素养训练

音乐是啦啦队运动的灵魂, 啦啦队队员的音乐素质决定了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音乐素养, 才能够具备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的能力, 并在音乐的启示下发挥艺术想象力, 才能较好地完成成套动作。在训练中, 可以根据不同的训练内容选择合适的音乐进行练习。如进行把杠练习、舞蹈组合练习等, 应选择优美的钢琴曲或轻音乐;操化动作和技巧动作的练习, 应选择节奏感强的的士高乐曲, 各种练习都应采用用音乐伴奏, 使队员适应不同节奏的音乐, 培养他们音乐节奏感。如要更深层次地提高啦啦队员的音乐素养, 就必须加强队员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 这样才能全面增强队员音乐的感受力、音乐的理解力、音乐的表达力等音乐素养, 使队员的动作与音乐完美配合, 从而达到表现艺术的魅力。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 逻辑分析法, 在对啦啦队队员舞蹈表演能力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分析培养啦啦队队员舞蹈表演能力的必要性, 并详细阐述了培养啦啦队队员舞蹈表演能力的相关途径和方法, 以期为各院校啦啦队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上一篇:联合利华公司介绍范文下一篇:廉洁文化征文大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