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教育范文

2023-09-21

科普教育范文第1篇

经过多年探索, 我国科普工作取得长足进步,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我国公民科学素质不高、科研人员科普动力不足、科普图书引进多原创少。我们科普的机构设置、资源配置、工作模式、工作习惯等还不适应现代科普发展的需要, 市场活力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 科普资源缺少互联互通和高效配置, “碎片化”“孤岛”现象普遍存在。

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科普状况尤为堪忧。我国的学校教育以应试为主, 忽视了科学教育, 即使有的学校有科学教育课程, 基本形同虚设, 教师资源和教具资源严重匮乏, 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起不到科普的作用。

科普馆覆盖面低, 作用发挥不佳。我国只有部分大城市建有科普馆, 而中小城市科普场所极少, 及时有培训机构讲科普知识, 也存在专业性、科学性等问题。

网络科普率低, 网上的科学性文章往往专业性太强, 不适合缺乏专业基础的低龄青少年阅读和学习。科普视频数量少, 科普范围小, 特别是设计物理学、生物学、化学等的自然现象、前沿发展等相关知识的科普更少。

与此同时, 我国科普也面临着巨大挑战, 科学教育如何从娃娃抓起、“互联网+”时代下的科普何去何从。为此, 本研究从科普教育的作用、目标和方法等方面做了分析。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各种知识成指数式的增长, 给接受知识的人带来了空前压力, 对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学生来说如何能更快、更好、更牢固和带着兴趣来获取知识是全社会都应该关注的课题。

一、科普教育的作用

通过科普教育培养从幼儿到青少年阶段孩子们的求知欲望、科学兴趣和探索精神。将科普带入基础教育, 对低龄段孩子进行自然科学养成教育, 培养和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求知欲。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 提出的问题等等, 都是教学过程和学习知识必须的[2]。

启蒙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具有极大影响, 抓住幼儿和青少年阶段的黄金成长期, 正确、科学、有趣的科学知识引导, 对孩子们成长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科普教育将视觉、听觉和触觉相结合, 通过讲、看、动手操作, 让孩子们感受自然科学, 认识自然科学, 进而有探索自然科学的欲望, 是每一个教育者特别是有着“钱学森之问”人们企望并为之奋斗的。知识的科学性和传授手段的合理性, 是科普知识传播的关键, 我们专业化的科普团队克服了市场上商业化学习班的弊端。

将第二课堂活动带出实验室和校园, 形成动脑、动手、动嘴——职业训练一体化的新模式。

通过教师指导学生, 学生参与科普制作、宣讲、大赛, 反馈改进, 一届一届学生不断推进, 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

将令人望而生畏的理论知识, 用通俗的语言、有趣的实验尽早普及给孩子, 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

二、科普教育的目标

(1) 搭建科普教育平台。制作20个专题科普教育专题, 包括演示教具、科普宣讲和科普视频, 成立以各门理科学生为主的科普教育宣讲团队。

(2) 研究理科学科普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影响和作用。

(3) 通过对比法研究科普制作及讲解在师范教育中的影响和作用。

(4) 通过对比法研究科普制作及讲解在师范教育中对第二课堂活动及高校教师的影响和作用。

三、提高科普教育水平的方法

(一) 将科普教育与基础教育改革相融合, 培养大学生从师技能和专业素养

高师院校有一个很重要的只能就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师资。我校拥有物理学省级重点专业, 生物学精品课, 力量雄厚的化学实验中心, 以培养从事基础教育教师为主要目标, 大学生通过第二课堂活动, 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科普教具制作, MOOC制作, 参与科普讲解, 参加科普讲解大赛, 这些活动对培养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将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通过各种比赛和竞赛学生不仅有了学习的压力和动力, 更很好地锻炼了自己的自学能力、组织能力和演讲能力, 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发展起到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二) 将科普活动与第二课堂活动紧密结合, 有效提高我院教师指导创新创业能力

学生在课上没学明白的或课下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都可以通过选报相应的第二课堂来增加对各种知识的了解, 通过实验室开放, 让自己得以有空间有条件去探索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还可以在第二课堂上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和教师专门讨论, 提高自己的认识分析水平, 尤其是一些带有科研性的活动, 通过第二课堂, 自己的科研能力会有较大的提高。学生水平的提高即使我们培养的目标, 也是为基础教育培养人才的需要。

通过指导大学生开展科普教育, 促进教师对基础教育改革深入研究, 对专业知识的有效传播深入探索, 对创新创业的途径深入思考, 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和研究能力。通过指导大学生开展科普教育, 促进教师对基础教育改革深入研究, 对专业知识的有效传播深入探索, 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和研究能力。

(三) 建设校内科普基地

通过定期开放, 为中小学生提供科普教育, 使他们有更多机会感知、感受各种现象的奇妙, 通过身临其境和亲手操作, 激发探索欲望和学习兴趣。

大学生物标本馆有大量的种类繁多的生物标本, 是一个生物标本的人工宝库, 对中小学生生物知识的普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要求, 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3]。我校有全省重要的科普教育基地——生物标本馆。共收藏动植物标本上千种近万份。其中包括许多珍惜濒危物种。植物包括各种农作物展区以及我校教师研制的各种高产的大豆和发现的新物种等。现在已经成为我校实践实训“校内基地”、“黑龙江省科普教育基地”和“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每年接待广大市民和中小学学生参观人数上万人, 并有专门的大学生社团组织——绿海飞扬来接待和为参观者做专业讲解。为了激发公众对科学的兴趣。响应中国科协加大科普活动力度的号召, 我校标本馆每周三实行“免费开放日”活动, 在社团人员不足的情况下面向大学生招募志愿者, 并给予一定的德育学分, 报名踊跃, 效果良好。标本馆的免费开放为牡丹江市的生物科普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也符合国家对大学及其资源为社会服务的宗旨, 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 并受到了社会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将所学和所了解的生物与生活环境联系起来学习是增加学习兴趣和探索能力的有效途径。生物标本馆也是学习生物分类知识、标本制作、解剖知识甚至进化知识的最佳场所。对于那些只能限于课本上或影视上才能看到和学到的中小学生以及非生物专业没有动植物实验机会的大学生来说, 生物标本馆可以让同学们亲眼看到这些动植物, 更真实、更准确。

(四) 打造一支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科普知识讲解团队

成立校外宣讲团, 深入基础教育学校举办科普知识讲座, 将带学生进入物理、化学和生命的世界, 启蒙自然科学知识。

(五) 线上线下一体互动

通过微课建设、讲座建设和教具建设, 形成宣讲、互动和亲身体验为一体的科普知识传播体系。

通过科普教育, 教师讲座、教具演示, 学生体验的方式, 同时对参与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 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同时要确保实验仪器经费、实验室场地以及设计比较独特的题目, 以此来保证实施。

摘要:科普教育对基础教育的作用和意义, 无论对理科还是对文科都是重要的, 本文通过对理科科普教育对基础教育的作用、目标、要解决的问题、主要内容和方法进行了分析, 对科普教育的实施和水平的提高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科普教育,基础教育

参考文献

[1]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课题组.面向2020年的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经济研究参考, 2012 (43) :4-34.

[2] 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之二.教育研究, 2002 (10) :24-30.

科普教育范文第2篇

活动方案名称:石门三中开展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小设计、小论文评选活动的方案

活动方案目的: 以提高广大师生科学文化素养为目标,让学生在“五小”制作中得到更多的动手能力的锻炼,以提高广大师生科学文化素养为目标,提升全体师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开展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知识为主的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提高我校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我校师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活动方案所涵盖的学生人数:七年级、八年级

为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施科教兴校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创新的希望在青年人,培养青年人的创造力的基础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或创造精神是教育所追求的最重要目标之一。根据石门县教育局关于《石门县教育系统“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实施方案》 (石教通〔2006〕29号)和 《石门县教育局关于开展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小设计、小论文评选活动的通知》结合本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学习、研究、创新、发展”为工作思路,全面贯彻县教育局关于《石门县教育局关于开展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小设计、小论文评选活动的通知》;以提高广大师生科学文化素养为目标,提升全体师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开展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知识为主的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提高我校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我校师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二、总体目标

通过这一次的《石门县教育局关于开展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小设计、小论文评选活动的通知》的活动,要达到以下目标,制定完整的发展规划和计划,做到有计划、有目标、分阶段地加以推进和实施。完善科技创新活动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激发全校师生支持、关心、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热情。不断丰富我校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的内容与方式,培育我校教育工作者和学校师生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普及科学知识,提升科学素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科技活动与知识产权教育活动相结合,设计组织富有创新意义的科普创新活动,促使我校科普教育工作能上一个台阶,争创“县级科普特色学校”、“市级创新大赛优秀组织”、“省级青少年科技活动示范基地”、“国家级中国少年科学院科普基地”。

三、主要工作及措施

(一)加强对“五小”活动工作的领导

成立石门县第三中学“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小设计、小论文评选活动”领导小组,校长袁黎明任组长,副校长冯仁炅任副组长,其他处室负责人,处室成员,班主任和全体物理、化学老师为成员。

(二)积极开展“五小”制作系列活动

1、 开展小实验创作活动。

全体物理教师、化学教师、生物教师、研究性学习教师、要对部分对实验有爱好,并且有较好实验基础的学生要做到一对一的辅导,让这一部分有特长的学生对已经学过的实验有更深的理解,在理解已有实验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能对现有的实验进行改造和创新,保证这一部分特长学生被辅导率达100%。学校将定期组织小实验创作比赛。小实验创作比赛将由物理活动小组、化学活动小组、研究性学习活动小组和学校教务处统一组织举行。

2、开展小发明创作活动。

全体科技活动教师、劳动技术教师、研究性学习教师、物理教师、化学教师、要对部分对小发明、小创造有爱好,并且有较好创作基础的学生要做到一对一的辅导,让这一部分有特长的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现象(特别是对节约、能源现象)有更深的理解,在理解生活常识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能对现有的装置进行改造和创新,保证这一部分特长学生被辅导率达100%。学校将定期组织小发明比赛。小发明比赛将由科技活动小组、劳动技术小组、研究性学习小组和学校教务处统一组织举行。

小发明、小创造是“五小”活动中的重头戏,教师必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必须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带动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实践活动,活动的开展必须在注重提高学生能力的前提下,力争有创造性、实用性、先进性的小发明作品不断涌现,尽可能爱护、保护、尊重学生的创新思维,不能忽视、冷漠、不以为然地看待学生的奇思妙想,真正做到开发学生潜能,锻练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在实践活动中还要求学生之间必须有合作、帮助、协作、友爱的团队精神,并能保证学生在团队内各尽其才,各显所能,获得个人和团队的同步提高。

3、开展小设计活动。

学校的美术活动小组和信息技术活动小组要承担起小设计的重任,因为小设计主要是电脑绘画、程序设计、建筑设计、工程设计、电脑三维动画设计、图标设计、造型设计等方面学生小设计,这就要求老师对学生要毫无保留地对学生以全面的辅导,要让学生在已有一定基础的根基上能够有够创意,特别是一部分美术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要做重点辅导,力求能够有较大的提高,能够设计出有一定档次的作品。教师培训记录要不定期检查并且记入教师的工作台帐。

4、开展小论文创作活动。

每班要专门开设阅读课,要记上课表,要落实到教师,要落实到课堂,语文教师要把阅读当作科普教育的前沿,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喜欢读科普书籍,想读科普书籍,科普书籍的范围也不能仅仅局限到教育局推荐的二十多本科普书籍上,要在完成教育局规定的科普读物的基础上,阅读更多的、更全面的科普读物。

语文活动小组要担负起组织、辅导、提升学生已有文章的基础上,让学生能够创作出较好的科学幻想类论文,可以是科普读物的读后感,也可以是对已有的科普读物进行的改写。通过小论文的创作活动,不仅提高学生的小论文写作水平,也要提高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素养。

5、开展小制作活动

学生要在小发明、小设计的基础上开展科学实践活动,亲自动手,切身体验才能够有亲身体会。学校科技活动组、研究性学习活动小组、物理活动小组、化学活动小组、社会实践组要对学生进行辅导和帮助,要为学生制作小制作作品提供必要的条件和设备,要手把手的告诉学生怎样使用一些常用的制作和劳动工具,要协助学生不断改进自己的作品,

学生在小制作中也要力求节约、简化制作步骤,不要求大、求全、求多,要做到在制作中体现以下原则,就是着力求精、求准、求新,在设计上下功夫,在制作上求精美,这样才能出好作品,出精作品.(三)加强创新大赛作品的收集工作

我校已经分别参加湖南省第二十四届、第二十五届、第二十六届、第二十七届四次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这一次全教育系统的“五小”作品的评选,对于促进我校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组织工作是一次促进,我们要趁着全县教育系统“五小”作品的评选活动,进一步推动我校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2007年我校参加湖南省第二十七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取得丰硕成果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科技作品的收集和制作活动。

四、实施步骤

本方案分宣传发动、组织实施、检查验收、总结评比四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宣传发动(2007年1月)。认真学习朱晓平同志《在全县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和《石门县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实施方案》、《石门县教育局关于开展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小设计、小论文评选活动的通知》,学校成立石门县第三中学“五小”活动领导小组。各处室要根据《石门县第三中学开展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小设计、小论文评选活动的方案》中创建工作的各项指标和任务,按要求完成各项任务和指标。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2007年2月—2007年4月)

把科技意识强、科普热情高、科普质量提升快的班级作为创建示范单位。

每项工作都要做到制度化、规范化,并建立标准统

一、形式规范的档案,做到资料齐备、完整、真实。

要做到措施到位,加强过程管理,落实监督机制,针对薄弱环节抓重点、难点、疑点,全面推进工作。

第三阶段:作品验收(2007年6月)。根据创建工作计划和要求开展各班要积极上交作品,上交好作品,精良作品,力争在作品档次上能有一个提高,在校科普工作领导小组检查达到作品,每班能有一项作品上报学校,学校将组织评比,并将优秀作品上交教育局,参加全县的评比。

科普教育范文第3篇

1 开展大学生科普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科普教育是推进全民科普工作的重要环节。大学生们即将走向社会, 扮演各种社会进步的重要角色, 因此, 在大学教育中根植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与传授专业知识一样显得尤为重要。高等学校培养的大学毕业生不仅自身要具备较高的科学素质, 而且作为社会精英, 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影响广大民众, 促进全民素质的提高。

开展大学生科普教育研究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我国高等学校对人才的培养是按专业和学科进行的, 大学生对本专业以外的科学知识知之甚少, 或者兴趣不高。目前国家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以培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 鼓励高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验, 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终身学习机制。大学通过发挥综合优势, 整合科技和人才资源, 积极开展科普教育工作, 可以使大学生在较宽领域内增加非本专业的科学知识, 了解和借鉴其他科技领域的科学方法, 增强科学意识, 提高科学能力, 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科普实践工作, 可以丰富他们的科学知识, 了解最新科技进展, 学习和借鉴科学家成功经验, 弘扬科学精神, 提高创新意识, 培养创新能力。如果说专业教育是要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专才”, 那么通过科普实践, 大学科普教育则是要把大学生培养成为“通才”。大学教育的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共同形成大学的“T”型知识结构模式, 成为适应大科学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大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

2 我国大学生科普教育现状

我国对科普专业人才的培养起步较晚, 目前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通过在高校设置相关专业;一种是采用短期培训或合作交流等方式。贵阳学院从1999年以来, 创设了“科技教育”大专专业, 2005年教育部批准其创办了“科学教育”本科专业, 现已经有10所左右的重点大学设立了科技传播专业或研究中心。

大学生科技社团也可以纳入大学科普教育的组织模式和运作机制。2002年中国科技大学在全国高校率先成立首家大学生科普讲解团。组织专门培训, 培养志愿做义务讲解员的学生, 了解科普讲解的基本方法。2007年上海市开办了“首届大学生科普创作培训班”。同时“国家科普能力建设试点工作”启动, 首个“科学商店”和“青少年科技实践工作站”相继在华东师大挂牌和落户同济大学。以学生社团为组织模式及其运作机制的这两大项青少年科技实践形式, 已经作为上海市科普事业的一部分, 被上海市科委列入《上海科普“十一五”规划》。根据计划到2010年, 上海将有10所高校开设形式多样、规模不等的“科学商店”, 并且计划建设10个青少年科技实践工作站, 以形成系列化“大手拉小手”的示范项目。重庆大学开设了《大学科普》课程后诞生了诸如“重庆大学大学生波粒学会”、“大学生宇航学会”、“大学生数学学会”、“大学生生物学会”等一系列大学生科技团体。这些学生科技社团的出现, 无疑增强了大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启发了大学生科学智慧, 同时也丰富了校园科普事业的发展。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如“挑战杯”竞赛活动等也可作为大学生科普活动的实践形式之一。这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07年到2010年, 国家安排1.5亿元专项资金用于资助15, 000个创新性实验项目, 资助在校大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这是教育部第一次在国家层面上实施的、直接面向大学生立项的创新训练项目, 是为国家培养跨世纪的创新人才, 并日渐成为我国培养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展示主办高校所在地区社会经济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平台。

3 大学生科普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科普工作还处在刚刚起步阶段。科普宣传在形式上往往比较单一, 有的只是在街头摆一个摊, 拉一条横幅, 挂几块展板, 或者散发一些宣传材料。在时间上难以持之以恒, 有的搞一个“科普周”, 甚至某一专题日, 热闹一阵子后就销声匿迹。在内容上涉及的知识面较窄, 涉及的学科深度不够。组织和参与人数较少, 没有发动广大师生共同参与, 受众人数有限, 对象覆盖面小。科普基地的建设更是不够理想, 无论是基地的数量, 还是基地的质量都有待加强。科普的热情没有充分激发出来。没有将高校大学生纳入科普教育重点人群之列。

20世纪80年代,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就倡导:大学生毕业时除了完成一篇毕业论文外, 还应完成一篇科普文章。研究生应该完成两个版本的硕士或博士毕业论文, 一个是专业版本, 另一个是科普版本。可惜的是, 这一倡议至今基本没有被采纳。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着过细、过窄的专业化人才培养趋势, 很多大学生仅满足于学习课本上的知识或者本专业的知识储备与能力培养, 而对于科普类知识和科技类新闻兴趣不浓。高校对学生的综合测评中也看不到科普工作的地位与作用。有学者通过调查发现, 高校科普工作不受重视等是造成大学生科学精神匮缺的原因。

4 大学生科普教育的设想

如何激发大学生科普学习的热情和参与科普活动的兴趣, 是开展大学生科普工作主要需要解决的问题。高校大学生已经不再单单是科普的受众, 还是有知识、有文化的科普传播者。建议通过借鉴国外的成熟科学素质理论和先进经验, 总结我国近年来的文化素质教育实践, 建立合理的大学生科学素质评价体系和综合性科学素质培养体系。

高校应注重培养大学生科学素养, 提高科技创新精神和科学实践能力, 促进品学兼优的高校大学生科技人才持续发展。通过深化高校大学生科普教育的实践, 创新科普实践模式, 整合高校科普教育、传播资源等, 以形成良好的高校大学生科普教育氛围。通过开展系统的大学生科普教育研究, 运用灵活多样、大学生乐于参与、并具有激励作用的大学生科普教育形式, 建立包含社会评价反馈等的人才评价机制, 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方法。

摘要:大学生科普教育是推进全民科普工作的重要环节, 开展大学生科普教育研究也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当前我国大学生科普教育得到了一定发展, 还存在着教育方式不系统、不被重视等情况, 开展大学生科普教育应以激发大学生科普学习的热情和参与科普活动的兴趣为重点。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科普

参考文献

[1] 靳萍.当代大学科普发展战略研究[J].科普研究, 2009 (3) :12~17.

科普教育范文第4篇

1 环境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势在必行

1.1 严峻的环境问题现状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高速发展, 人类面临着环境污染、资源破坏、生态系统失衡等一系列环境问题, 并且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经济、文化乃至政治等各个领域, 呈现出了日益全球化和国际化发展的趋势。环境问题是人类在21世纪的生存与发展中遇到的、共同关心和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提高公民的环境意识, 增强保护环境责任感,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成为时代发展的主题。因此, 环境教育迫在眉睫。

1.2 专业人才的大量缺失

解决发展中的环境问题需要有大量的、具有较高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高等专业环境教育是向社会输送环境科技人才的主要基地, 但是高等专业环境教育只占高等教育10%左右。长期以来, 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 对大学生的环境教育往往偏于专业环境教育, 而且迄今为止, 我国仍未将环境课程列为高校非环境类专业的必修课, 使得非环境类专业开设环境课程缺乏规范性和约束力, 随意性很强。所以, 环境教育应作为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环境教育既是环境保护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高校进行环境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而且是当务之急的事。

1.3 严酷的高校环境教育现实

我国高等院校的环境教育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环境专业教育, 通过设立环境科学类专业进行环境教育;二是公共环境教育, 即前者相对而言的非专业性环境教育。据统计, 目前我国仅有不足10%左右的高校在非环境类专业中开设环境保护课程, 大学生接受环境信息和知识的渠道主要为零散的新闻传媒和生活积累, 缺乏较为全面的环境教育, 而且随着年级升高, 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逐渐加大, 这些信息来源也日渐萎缩, 出现了环境感知能力随着年级升高而逐步削弱的现象。这一变化趋势值得重视。而且, 现在的大学生最缺乏的不是文化科学知识, 而是环境意识。因此, 必须加强环境道德教育, 使他们能够识别和抵制人类的生活和生产过程形成的种种有损于环境的行为, 形成良好的行为道德规范, 从而自觉地处理与协调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之间的矛盾, 达到生态、经济协同发展。

2 环境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可能性

2.1 国内环境教育出现改革态势

我国的环境教育虽然起步较晚, 但在环境教育开展的过程中, 环境教育方法、目的、内容等方面得到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环境教育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正慢慢步入改革态势, 主要表现在: (1) 教育教学模式传统化封闭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使学生的知识局限于书本之中, 社会实践严重缺乏, 对环境保护缺乏可操作性, 目前环境实践活动开展得愈来愈多, 以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 (2) 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新型教育法, 如:“合同教学法”、“个性化教学法”等正在渐渐得到使用, 对重要的讨论课、实验课、习题课开始给予重视; (3) 新的现代化教学慢慢开始得到普及, 这也是影响环境教育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些都为环境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打下了一定基础, 使得学生能够通过更加活泼、实用的途径提高环境素质。

2.2 环境学本身具有的综合性学科性质[1]

环境学是一门交叉性的综合学科, 环境教育自然也就成为一项全面综合性的教育。将环境学及其相应的环境技能纳入大学的教育体系, 渗透到各学科中, 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 开启他们的思维, 提高他们的素质, 而且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 增强对国际与国内的环境问题及政策、法律法规的认识, 并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新型人才, 对他们今后的工作和我国的环境保护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3 环境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路径

3.1 将环境教育课程列为高校各专业的必修课

高等学校有各种专业人才, 通过环境教育, 可提高他们的环境意识, 一旦他们走上工作岗位之后, 即可将环境意识渗透到各行各业工作中, 这不仅有利于作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决策, 自觉加入到环境保护行列中来, 还可带动全民环境意识的提高。同时, 环境教育, 环境素质的提高也是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因此, 应将环境教育课程列为高校非环境专业的公共必修课。而且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 不仅要介绍环境知识、普及环境意识, 探究环境问题起源, 而且要注意人与自然协调、人与自然合理化的方法、途径及相关的新思想观念 (如伦理道德观、价值观、消费观、资源观、科技进步观) 的探索。

3.2 加强高校各专业教师的环境意识, 将环境教育融入各专业教学

实施环境教育, 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 关键在于教师的环境素质。教师将环境教育内容渗透到各门学科的课程中。因此, 教师是需要首先接受环境教育的人群。目前, 高校非环境专业环境教育师资缺乏、教师环境意识与能力薄弱。教师在教学中视野狭窄, 观念陈旧, 仅着眼于所教学科, 尚欠缺把环境教育融入本学科的能力。政府和学校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教师的环境教育, 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和资金上的扶持。安排相关教师进行继续教育, 如参加进修班、学术研讨会;到国内环境教育较成功的地区做国内访问学者;出国进修、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等。

3.3 将环境教育融入德育及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德育教学的内容是根据德育目标和教育对象思想政治品德发展的一般规律而确定的, 并随着社会发展进程而不断充实和调整, 把环境教育的内容纳入德育教学体系, 将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如, 在讲述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时候, 突出讲述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在国情教育中讲述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状况, 讲述环境问题的严峻形势;在人生观教育中, 讲述新的生态价值观、自然观、科学观、发展观、消费观, 人对自然的态度等内容;在道德品质教育中, 将环境伦理作为社会公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使他们具备良好的环境素质和环境意识。

摘要:环境教育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也是全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环境意识的提高对于我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应受到特别重视。实现环境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是我国走经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 不容忽视。

关键词:高校教育,环境教育,专业教育,融合

参考文献

[1] 孙成访, 吴运建, 程发良, 等.高校非环境专业环境教育改革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7 (10) .

[2] 汤斌纺, 汪勤峰.论高校环境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通[J].消费导刊, 2008 (7) .

科普教育范文第5篇

摘要:分析以科普教育为目的的科技馆展板设计思路。在实地调研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以武汉科技馆和广东科学中心的展板设计为例,总结科普目的下展板设计方式。从“阐释性手段与体验性手段结合”、“运用教育模式”、“科普教育的多维表达”三个方面,增加观众科技馆学习体验,提高科普教育效果。文章希望为未来科技馆展板设计的发展方向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展览 科普教育 展示设计 展板设计 科技馆

引言

科普教育类展示是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加强道德修养的重要展示形式,科技馆是其重要载体。作为大型的在地科普教育活动场所,科技馆基于广泛而丰富的文物馆藏为公众提供了重要的科普教育学习机会,在参观学习过程中,阅读图文展板是观众了解展览内容,获取展品信息,学习科学知识,提高文化素养直接的途径。在科普教育职能日益受到重视的当下,对科技馆展板设计的要求越来越多样,从文字编排和图文排版的视觉传播方式、展示内容构建、发挥科普教育功能、满足观众需求等方面,都对展板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文章以武汉科技馆和广东科学中心的展板设计现状为例,简要阐述在科技馆科普教育中展板的设计特点,探究以科普教育为目标的展板设计新思路。

一、科技馆的教育特征

《中华人民共和國科学技术普及法释义》(2002)指出,“科普是国家和社会采取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参与的方式,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8】科技馆作为重要的科普教育场所,以科学普及和文化教育作为其核心功能。科技馆通过各种展示手段,为观众提供多样化的科普教育活

动机会,以此推动社会科学文化事业发展,提升公民的科学素养,实现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的目标。科技馆教育的非正规性,体现在与正规教育机构一学校相对比的基础上。相较学校教育在教育对象、学科、教育模式上的固定性而言,科技馆教育具有全民化、终身化的特点。在教育目标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受教育者自身的需求,观众可以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及学习方式,并不是根据年龄和学科固定划分。而在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上,科技馆教育以观众自主学习、探索学习为主,并且会引进“做中学”、“寓教于乐”、“建构主义教育学习”等新颖的教育理念。

科技馆的科普教育活动,是以科技馆丰富的科学内容和实物展示、提供互动体验机会、主题式展示模块为亮点,通过展示内容设定与展示方式结合的手段,引导观众进行自主性的体验、探究、协作型学习。这正是区别于学校以老师的灌输式课程教学为主要教学模式的优势所在。因此“博物馆是典型的、自由选择的学习场所,它们往往提供观众许多机会来选择和把控。当博物馆太过模仿义务教育或是强迫公众进行特定学习时,它们会削弱自己的成功,以及作为学习机构的价值。”【9】

二、科技馆展板设计特征

科学教育是科技馆的使命和担当。作为科技馆科学教育的载体,不同的展示手段为其带来了丰富的教育方式和参观体验。作为以动植物、矿物、等自然科学内容和技术科学、实用科学等人文科学内容为基础的博物馆,在展示方式上普遍强调展示内容的科学性与参观过程的互动性。展示手段上目前主要分为阐释性手段与体验性手段两个方向。阐释性手段通常是对科普信息内容进行事前设计编排,通过展板、展墙、音频、视频等方式进行展现。体验性手段目前广泛地运用在科技馆展项的设计之中,通过具体的科学道具、机械、互动展具等方式通过反映真实或虚拟的科学现象的过程。

在科技馆展板设计上,目前还是以阐释性手段为主,体验性手段为辅。以阐释性为主的展板设计作为对展品进行介绍的辅助手段,展板与展品的关系在形态上较为独立,展板作用是阐释展品信息,传递科学知识。而融合了阐释性与体验性的复合型展板,一部分借助互动性展具创造体验过程,利用文字、图片、视频等阐述性传播方式,将科学内容进行综合表达。另一部分,将两种手段进行结合的复合性展板,是通过事前对展项内容进行规划,通过对展板造型进行设计创造体验方式,结合文字、图形、模型、多媒体等辅助理解。

三、展板在科技馆的设计现状

(一)武汉科技馆展板设计。武汉科技馆以不同主题将展区划分,基于科技馆“参与”、“互动”、“体验”的展示理念,馆内多数展示项目的设计都可以让观众参与其中,互动体验。展板作为将科学信息进行表达和呈现的直接媒介,是观众接受信息、学习知识、进行博物馆教育的第一线。

图1“蛇的红外线感知”展项融合了多种设计手段:展板上蛇的形象卡通图案;以红圈来代表红外线;展示信息的文字描述;显示屏和红外线接收器的装置。在展示方式上初步结合了阐释性手段与体验性手段。在阐释性手段上运用了色彩、图形这类抽象符号元素,使参观者,尤其是科技馆中占据多数的青少年对展示内容产生兴趣;在走近展项后阅读展墙上解释说明的文字,通过语言符号准确把握内容。在体验性手段上,运用红外线接收装置模拟自然界中动物利用红外线进行感知和活动的行为,当参展观众以不同的距离站在红外感知区域内,视频中的动物会产生不同的反应。

在信息展厅的关于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的展项中,如图2信息交换技术展项设计是以展品为中心,通过文字解析、图案符号、互动项目这几种展示方式相结合,对信息交换机的工作原理和工作方式进行科普。

然而武汉科技馆的展板设计也存在着一定问题。虽然展项普遍强调互动性,在实物展陈或图文视频的基础上结合互动方式可以让观展人和展示内容形成交互,这种互动性强,游戏性和娱乐性丰富的展项常常可以吸引很多观众上前“试玩”。但在实际观展过程中,观众更加偏向于进行操作体验,尤其青少年观众更注重“娱乐性”而忽略文字解析,且在实际展陈中,展板和展签这类阐释性标识面积不大,没有设置在便于观众阅读和学习的区域,导致部分观众在一番互动之后也无法得知到底是什么知识内容,无法形成互动模式和展项信息的有机结合,给科普信息的传递带来了障碍。

(二)广东科学中心展板设计。广东科学中心座落于广州大学城,是大型综合性科普场馆,其展览内容丰富,常设展厅众多,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多方面的展示内容。临时展览的主题内容紧跟当下热点,为观众创造了一个非常新颖且全面的科普教育场域。2020年中期,广东科学中心紧跟时事,在二层入口展区进行了以COVID-19病毒为主题的科普展览。展示内容包括对不同冠状病毒的介绍及COVID-19病毒相关的主题内容。如在应对COVID-19病毒时,医疗行业的相关设施用品,包括口罩、急救设备等实物陈列,同时还有COVID-19病毒如何在人体内和人际间进行传染,医疗人员如何对病毒造成的症状进行治疗的过程等相关内容的科普展陈。

图3中的冠状病毒科普展区以阐释性手段进行展示。展板的主要形态虽以平面为主,但是通过层叠的造型方式进行不同内容的分区,同时加上电子屏幕,让观众可以从静态和动态两种展示手段中获取不同信息团块内的科学知识。同时利用模型,通过透明的半球形材料,将病毒的放大版实物模型固定在展板上,让观众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到不同病毒之前的形态、大小、颜色、状态差别。

图4关于病毒繁殖方式科普的展板以阐释性手段为主,在图文展板基础上结合博物馆教育手段。在信息内容的表达方式上和传统展板的平铺直叙不同,通过融入“提出问题一深入思考一给出答案”的教育模式,首先激发观众好奇,借助问题引导观众带着疑惑加深对展示内容的兴趣,从而增加观众逗留时间进行更深一步地学习思索。而在展示内容信息团块的表现上利用屏幕、图表、文字、模型、色彩和实物照片,将信息进行多维度整合,从而让观众增进对科学内容的理解。

通过图3、4可以看出以阐释性为主的展板设计,在同一主题下展项内容的表现上,将复杂的信息进行分层次、分区块、多维度进行处理是一种有效的展示手段。将信息团块进行多种方式的表现,首先可以降低观众对接受大量、深入科学信息的陌生感。其次,根据参观习惯,越到观展后期观众的注意力会持续降低,而对内容进行多维呈现可以抓住观众眼球,降低参观疲劳,让参观兴趣在一定时间段保持稳定。信息的分散便于不同兴趣的观众对不同内容进行重点抓取,有的放矢。并且在科普展示中,展示内容通常会进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进行规划,对内容的分层处理可以让不同知识层级的观众可以从不同层次进行学习,同时结合“设问一思考一回答”的教育模式引导观众学习过程,对青少年群体而言有利于形成自发的学习模式。

四、科普教育目标下的科技馆展板设计思路

(一)阐释性手段与体验性手段结合。

当下,展板设计手段的构成朝着多维度,多元化方向发展。作为展示活动中运用广泛的展示方式,传统展板主要以阐释性手段为主的平面造型展板。在展品中心制下,展板是作为对展品进行介绍、解析和说明的辅助形式。而随着以观众为中心的设计思路转变和现代展示方式的不断演进,在科技馆主题化的展示中,展品作为科普内容的一种表现形式以“科学证据”的身份表达展示内容。图文展板也向着结合视频、音频、3D投影等多种技术方式演进,而小型造景、互动装置等体验性手段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展板设计中。而单纯的体验性手段主要是通过互动性展示道具反映科学过程。但在实际的科技馆调研中发现单纯的体验性手段在科普效率上有一定缺点。青少年观众更偏向于进行娱乐性互动,忽略对科学知识的接受,无法达到提升公众科普文化内涵的目的。因此,阐释性手段与体验性手段在展板设计上进行结合,是降低传统图文展板在科普中说教性的同时,在注重参与体验展项中增加科普内容的传播效率的一種手段。

展览内容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展览的呈现形态,展览内容的多样性对应了展览形态的丰富程度。强调阐释性手段与体验性手段相结合,是因为展板可以在对展示内容进行事前设计的基础上引导观众参观过程的同时丰富参观体验。通过色彩、图形吸引观众,利用图文语言作为内容的解析和引导,同时借助模型、触控版面、展板造型等体验性手段,其次,可以让观众在有一定科学认知的基础上进行有目的的体验活动,将两种手段进行复合,有利于观众在潜移默化中用多维度感官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强化科学认知。

例如图5广东科学中心人体奥秘展板设计融合阐释性手段和体验性手段,同时操作简单、内容直观。该展板的展示内容是人体消化系统和其运作过程。在形式上以平面展板为基础,通过抽象图案表现成年人的轮廓,借助文字进行内容说明。该展板运用管道将口腔、食道、胃部和肠部造型的模块连接并使用生活中常见的球体置于管道内部,留出开口,让观众可以通过手指将球体“运输”到展板中不同“消化器官”,模拟食物消化过程。在参观过程中发现,因为操作方式熟悉、过程简单,青少年观众在互动过程中无需讲解就可以进行互动,而管道设计也在每个器官的部分进行了曲折,让球体停留的同时观众的注意力会被旁边的文字内容吸引,了解科学信息。同时在实际参观过程中,青少年观众会不断地与其他观众进行交流,运用语言的方式进行知识点的巩固学习。整个展板通过“互动操作”、“文字输入”、“语言输出”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在多媒体技术手段被广泛运用的当下,该展项的表现形态虽然非常简单,但其基于常见的形态,让观众通过简单基础的互动模式,结合文字这类阐释性手段进行科学知识的学习,也能获得良好的科普学习体验。

(二)结合教育学习模式。

科技馆科普教育展览的本质,是在给观众传播科学信息的基础上让观众在参观过程之中增强自身的科学文化内涵。而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基础的观众对科普教育信息有着不同程度的学习需求。理想状态下的展板是在满足不同观众的学习需求的基础上,让观众在参观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科技馆的展示形态为教育模式的实践提供了基础,科技馆作为非正式学习场所带来的学习优势,相比学校更容易进行强调自主性、体验性、参与性的实践学习活动。传统展板的教育方式是跟学校教育类似的说教式教育,而现在的科技馆科普教育活动越来越多地运用到体验式学习模式。

体验式学习的探究过程可以概括为设问质疑、实验探究、思考答案、回应改正这四个步骤。在展板设计上融入探究四步骤,可以设定为:第一,提出与科学信息相关的问题,引导观众带着问题进行参观;第二,通过将多媒体互动装置或互动性展示道具的结合,让观众通过操作来得到认知过程;第三步,在操作结束后,观众通过操作体验得出一定成果;第四步,最终展板将完整的知识结论通过文字、图案、视频、音频等方式传递。

让观众在这个流程中经历“得到问题——实践互动——自我解答完全理解”的思维过程,与传统的说教式展板仅仅学习知识的“教育”相比,更进一步地获得了学习方法。因此,在展板设计中运用体验式学习理论,可以让观众在观察、触摸、感受的过程中结合内容学习和互动方式强化体验。其次,在展板设计上结合教育模式,不仅可以引导观众进行自主学习,还能让观众知道如何进行“学习”,在科技馆中通过这种方式“授人以渔”,是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的有效途径。

(三)科普教育的多维表达。

在科技馆受众的年龄层、教育背景、社会文化程度、参观目的各有不同的情况下,为不同的观众提供多维度的参观体验是提升科普效能的一种好的选择。一方面,科技馆科普教育是通过知识面广,科学性强的展示内容体现,将复杂自然科学知识和人类对其进行探索的过程普及给公众,这是科普教育的基本目标,也是科普教育科学性的体现。另一方面,在强调科普活动需要推进公民人格素养与社会进步的当下,科技馆对观众情感需求的满足上也需要紧跟时代,让科学普及体现人文关怀,表达人文精神。

如何通过科普展板体现科学精神的人文底蕴?广东科学中心在两方面为此提供了一定的思路。第一,和传统科普展示一样,在展板内容上选择与展示主题相关的人物进行介绍。如图6通过图文的方式介绍了面对COVID-19病毒时临危不惧的一线工作者,同时用漫画的形式描绘新型冠状病毒在武汉爆发后涌现令人感动的平凡人物的事迹。第二,如图7中,在参观的最后设置了一面寄语墙。通过留言的形式作为在结尾升华情感的点睛之笔。这种形式让单向传播的科普形式增加了双向交流可能的同时通过观众参与完善基于科普人文性的情感体验,来满足在教育内核中更高层次的情感诉求。通过对展板中主题性展示内容的脉络梳理和环节设计,为观众参与过程中理性层面的学习需求和感性层面的精神需求服务,可以进一步对科普内容进行解析,升华主题内容,带给观众更加多维度的学习体验。

结语

科技馆作为大众科普教育活动的重要阵地,在深受观众喜爱的同时,也担负着播科学文化、科学思想、研究方法、普及科学知识的重要使命。随着博物馆教育职能重要性的提升和國民精神需求的增强,科技馆展板在满足观众需求和科普教育功能上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在参展过程中,展板与观众的交流密切,观众通过展板了解展品信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进行博物馆科普教育活动。文章以武汉科技馆和广东科学中心两处科技馆的不同主题下不同表现形式的展板为例,对以科普教育职能为主的科技馆展板设计进行了分析。肯定了展板的在科技馆教育活动中的优势,提出在展板设计上,从阐释性手段与体验性手段结合,运用教育模式,通过科普教育的多维表达这三方面,进一步满足不同观众的观展需求,让展板能更好地服务于博物馆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1】刘鬻.论展示设计中的美学问题【J】.设计,2015(04):64-65.

【2】武楠.论多媒体展示设计在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应用【J】.设计,2017(19):117-118.

【3】黄晨.展品解说牌对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作用的解析【J】.科技资讯,2018,16(20):236-237.

【4】李博关于科技馆展览中展板功能与设计的思考【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18,3(03):54-62.

【5】陈玉海.论科普的科学性与人文性【D】.东北大学,2012.

【6】郑奕.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01.

【7】陆建松:博物馆展览策划:理念与实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5

【8】郑奕著.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01.

【9】朱丽兰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释义.【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2.

科普教育范文第6篇

我们在家还小时,妈妈评价爸爸是五好丈夫五好爹,父母感情很好,妈妈是没文化的粗人,爸爸从来都是理解和包容妈妈的唠叨和抱怨。直到现在邻居也都夸赞家父,八年了,没雇佣外人,爸爸把不能自理不会说话的妈妈照顾的无微不至,是打着灯笼都找不到的好丈夫,让女儿们安心工作。

父亲从小手把手教我姐们写毛笔字,手里抱着还不会说话的我,脚上还放着书看,把我们当模特练速写,老家具都是爸爸打的,父亲是天,勤奋好学;母亲简朴本分,从小都觉得有爸爸在,什么事都难不倒。

我上小学在东洲二校,因为两个姐姐在那所学校,更因为朱恕然校长与爸爸是“莫逆之交”。学校有个校办印刷厂,活字印刷的字戳修复,书本的封面设计,以及卷子的插图,都是我爸爸来绘制的。书写“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等宣传语,还有橱窗布置。爸爸既是学校的家长代表,也是有求必应的校外共建力量。那时候的操场一到春天就翻浆,表层干裂,下层是稀泥,踩在上面像现在的气垫床。朱校长带高年级的师生到三院的山上取土,铺操场。我是鼓号队的成员,少年时大队辅导员也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一个领导。她工作讲原则铁面无私,对她我总是敬而远之。在小学我参加了书法小组,体育小组。绘画小组也要我,但分身无术。受家庭影响,我爱好挺多,都是没有压力的玩中学,所以成绩平平。

班主任蔚老师,正统师范毕业生,工作作风严谨,写得一手漂亮的粉笔字。她不会以厂长夫人自居,对我们一群野孩子教导有方,不知倾注她多少心血,没有更多精力教导自己的孩子。如今早已在病榻上不能自理,去看望她时,还说着我们儿时的某某,家长的理解配合。好人难做,良心几何?

如今我当老师才知道:不相欠的了无牵挂,相欠的如何割舍?小时候比较灵活,但吃不了苦,班主任评价我华而不实。体育老师是退伍转业兵姓杨,绰号“杨大包”,多淘气的男学生都怕他,他带我们在学校后面的苗圃训练,跑两三圈(一圈500米多),我怎么跑得下來?拐过弯杨老师看不见我就走,还带一脚的泥巴,所以只训练没让我参加比赛。世界真小,当我再回母校当班主任时,教杨老师的孙子和外孙。教音乐是陈老师,给我班带过一学期班主任,工作态度也绝对是劳模级的,我上学前班时,陈老师家俩女儿大毛二毛有时会来,后来大毛也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妈说陈老师娘家在阿金沟住,年轻时唱歌好,是金嗓子。绝对怀旧版的老黄历,亲切还有几分百味掺杂。

一路上在父辈的光环下走过,遇到的是好老师、好校长、好姐姐、好领导、好学生,顺风顺水上的是好中学,考上幼师,做一名教师,但还是不懂得珍惜和维系良好的上下级信任关系,所处的成长环境都是好的,凭什么好人都让我遇上呢!有时会抱怨。没觉悟到自己肩负的使命。

从事本专业美术教学工作中,我不怕麻烦开展国画课,学生动手又动脑的手工课。利用仅有的一点休息时间开展扎实的书法二课堂活动。用真诚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这也是我教师职业的最大收获和奖赏。多年后的今天,再看看学生们长大成人,他们何尝不是以真诚心、责任心回馈社会呢!

无论在哪工作愿我能发挥主人翁精神。支教时,充分挖掘农村学校特色,发挥能写善画的特长,为所到学校出谋划策,上满课时,还用烙铁烙了十个少年宫门牌,利用放假时间,根据各活动室设计并烙了十个工艺葫芦。做展板、橱窗、写板报等这都是我的专业特长。与校领导协调配合,完成设计绘制4米×1米的少年宫匾额和简介。

是党的培养和关怀,领导的严格要求使我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希望不断提高政治觉悟,放下个性,站在更高的视野上。有效沟通协调上级,团结社会或家长的力量,关心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做了母亲后,我有幸接触到传统文化,把两岁儿子扔家,在道德讲堂封闭学习了一周,一周对孩子的成长相当于几个月,而这一周对我的影响是接下来以后的生活,我回到家好像变了个人吧!我觉得很值得。改变的是什么呢?我还是我,应该是观念和想法变了。那里的老师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做教材,以诚心传授,本是陌生人,不知为什么我感觉到从未有过的真诚和亲切。学习很有仪式感,也就是很郑重严肃,后不知为什么就把这个纯公益的学校取消了。我诚心学习受益良多,不过做的还很不够。如果学校也有这样的教育形式就好了。

如阳光,乐观,向上。如春雨,润物细无声,育人无痕。与无数个默默无闻的一线教师一样,为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提供良好的环境。育人,先是律己。上学时老师会带我们去学校后的苗圃写观察日记,长大后我成为一名教师,也曾带学生去观察植物写作文。苗圃用高压水管三百六十五度喷淋树苗时,会看到美丽的彩虹。多少年来城市变迁,许下愿望:不变的苗圃,祖国的苗苗壮大,花朵健康成长!

上一篇:五年级上册复习计划范文下一篇:大学团活动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