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肥行业发展趋势范文

2024-02-23

化肥行业发展趋势范文第1篇

据了解,此次控释肥料国际标准由上海化工研究院、金正大集团、山东农业大学等领衔制定。“2012年中国便向国际标准化组织提出了申请,期间国际组织向22个成员国征求过意见,2013年2月该标准才正式立项,期间经过五个阶段的反复讨论,多次修改,最终在2015年底达成共识,投票通过。”此次国际标准制定亲历者、上海化工研究院检测中心主任刘刚对过程进行了介绍。据悉此前中国已经在缓释肥料领域做很多工作,比如2009年《缓释肥料》国家标准、2012年《控释肥料》行业标准等都是上海化工研究院、金正大集团、山东农业大学等联合制定的。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磷复肥工业协会理事长周竹叶,不仅肯定了参与此次国际标准制定各方的积极努力,还强调国际标准对未来行业发展的重要性。在他看来,国际标准的颁布实施,不仅说明中国在化肥这一重要领域确立起国际标准,还掌握了肥料行业调结构转方式的发展方向。

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理事长、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院长顾宗勤认为控释肥料国际标准的颁布实施具有里程碑意义。他说:“中国主导的控释肥料国际标准颁布实施,是我国肥料行业走出去的一次突破和创举,是中国人书写世界肥料的标准制定规则的一次伟大实践。标准的出台,将在规范肥料市场、肥料生产、肥料贸易方面起到标杆作用。”此外,顾宗勤还谈到产业过剩是现阶段氮肥行业的第一大矛盾,而控释肥料国际标准的颁布实施则会成为化解氮肥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的积极因素。

“控释肥料国际标准以我国的行业标准为基础,是国家产学研结合的重要成果。”关于此次控释肥料国际标准颁布实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际合作部国际组织处副处长刘昕认为,控释肥料国际标准的颁布实施为中国化肥产品出口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进一步促进了国际贸易。

针对专家们在会上展开的探讨,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副司长潘爱华表示,“我们是世界上最大的化肥生产国和化肥消费国,“十二五”期间化肥总量保持快速的增长,但也存在很多问题,产能过剩矛盾突出,节能环保和资源利用水平不高、土壤面临污染等问题……缓释肥和控释肥料都是我们鼓励发展的重点。由我国主导的该项国际标准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在控释肥料领域具有国际话语权和国际竞争力。标准的国际化有利于我国化肥行业走出去,在“一带一路”战略下开展国际产能合作,通过标准的国际化来带动产业的国际化。”

潘爱华对上海化工研究院、金正大集团、山东农业大学等专家等在制定标准过程中付出的艰辛和努力进而赢得国际同行尊重的事实给予了极大肯定。他表示,标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行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标准可以规范市场秩序,提高产品标识,引导消费升级。下一步,控释肥料优势企业应该加大技术输出,鼓励上下游企业合作,特别要与氮肥企业加强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抱团取暖,共同推动产业升级。同时,借助标准的国际化积极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借助‘一带一路’战略,到海外建厂,拓展利用国际市场、国际资源。

值得一提的是,金正大集团作为此次国际标准的起草单位之一,2007年至今的十年间,始终在积极参与肥料行业各种标准的制订。据悉,从我国第一部《缓控释肥料》行业标准、《缓释肥料》国家标准、《控释肥料》行业标准,再到近期颁布实施的《控释肥料国际标准》……参与制定肥料的行业、国家与国际标准总计达9项。

此外,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金正大集团副总裁陈宏坤介绍,金正大已经建成全球最大的缓控释肥生产基地,产销量连续7年居世界首位,目前市值在化肥上市公司中居第一位。金正大实施科技创新、标准引领的战略,以前沿的技术和超过行业和国家的标准,引领行业技术进步。“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缓控释肥已走进千家万户,为农民、为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从增产、增收、减少劳动力,从产业上来说节约资源、减轻环境污染上起到很好的作用。”

化肥行业发展趋势范文第2篇

服务成竞争主力

好的产品不仅要有过硬的质量, 还要有细微周到的服务。我国已经开始从调整农产品收购价入手推动农村土地流转, 通过对化肥增收增值税推动产业升级, 进而减少化肥使用量, 肥料产品销售市场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由于目前各企业所提供产品的核心技术和有形配方在层次上趋同, 农化服务随即成了企业提高品牌影响力、实现利润的关键。

从狭义上讲, 农化服务就是企业生产农资产品, 并指导农民使用;而从广义上讲, 农化服务是农业的社会化服务, 包括水利、气象、种子、化肥、农药、农机等方面的服务工作。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农化服务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李光认为:“以传统使用农产品为主导的狭义的农化服务正向广义农化服务靠拢, 企业必须适应这一变化, 重新思考农化服务的内容。”

李光表示:“人们对农资行业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农用肥料不再是简单的产品提供, 也不是炒概念、忽悠就可以控制市场, 还需要提供更多相关的技术支持, 如测土配方、栽培技术、植物营养知识培训、病虫害防治、生理病害救治等, 服务内容越来越广泛, 越来越细致。农化服务正逐步成为上至国家相关部门、下到零售商都关注的热点, 自然而然也成为了化肥企业未来追逐的一个重点。”

我国农资市场巨大。据估算, 化肥市场销售额每年可达4500 亿元以上, 占到整个农资市场总额的70% 左右。随着我国化肥产业的发展, 注册在案的化肥相关规模企业多达4000 家。如今, 各个生产企业为了争夺市场、提高业绩, 都在开展农化服务, 已经形成了科技人员、生产商、经销商等共同组成的服务体系。农化服务已经成为现代化肥企业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提升企业品牌认知度的重要手段, 也对农业科学生产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有研究表明, 经销商在农化服务上的投入与其市场销售、个人收益呈显著正相关, 引导农资经销商开展农化服务是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和实现收益的重要手段, 也是现代化肥企业抢占市场终端, 实现企业、经销商双赢的重要方式。

安徽省化肥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夏英彪建议:“根据国家2020 年化肥使用零增长的目标, 应构建以化肥企业为主的从供肥、施肥、植保技术、研发、信息、培训等方面为农民提供全面配套专业化服务的链条;做好测土施肥, 为农业提供更多既省工又高效的新型肥料, 提高化肥使用效率。此外, 肥企要认真配合地方政府及环保部门, 介入到土壤修复工程中, 这是生态绿色工程的重要内容。”

“农化服务不仅要服务农户, 还要服务作物, 农化服务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经营土地的能力。”山东红日阿康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农技师李晓杰介绍说, 具体而言就是先把某种作物钻研透彻, 整理出一整套的作物种植解决方案, 包括病虫害防治和水肥管理, 再精深一点甚至可以包括土地改良、测土配方、叶面诊断等。

然而, 有的时候农民并没有如企业所设想的那样, 接受和采用企业推广的技术和肥料产品。究其原因, 除个别企业生产伪劣产品坑害农民造成的影响外, 也暴露出企业农化服务自身存在的不足和面临的问题, 肥企传统的自上而下、以产品为中心、以技术为导向的传统观念难以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

农资电商崛起

与此同时, 农资电商在近两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经销商以及农民的关注。

2014 年6 月, 中国移动的统计结果显示, 农民手机用户占农民网民的81.6%, 手机用户比例很高, 特别是近几年智能手机的普及与国内通讯运营商提速, 都为基于移动互联网下的农化服务新模式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015 年5 月8 日, 国务院出台“电商国八条”, 提出加强互联网与农业农村融合发展, 中央财政将拿出20 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电商基础设施建设。

2015 年5 月20 日, 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快高速宽带网络建设推进网络提速降费的指导意见》, 明确提出2015 年新增1.4 万个行政村通宽带, 在1 万个行政村实施光纤到村建设, 95% 以上的行政村通固定或移动宽带;明后两年, 80% 以上的行政村实现光纤到村。

2015 年11 月9 日,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 全面部署指导农村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

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政府的政策导向, 都为农业的“互联网+”带来了无限可能, 而互联网+ 农业的新模式也势必为农业创新和创新2.0 时代下的“新农人”创业打开巨大空间。

据北京大美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程彦亭介绍:“农资电商的目的是通过流程再造, 缩短通道长度, 最大限度地降低流通成本, 以实现农户、农业、农资各主体的经济价值最大化。厂家、农户是产品的供方和需方, 构成稳固的两端, 中间环节必将会是被电商改造的群体。”他预测, 农资电商市场发展的潜力巨大, 到2019 年, 国内农资市场规模将达到18000 亿元, 而农资电商市场规模也将达到2000 亿元。

目前, 农资电商主要有3 种模式:一是自建平台, 具有备货、配送、服务等功能, 但产品较为单一;二是O2O, 即把电商作为管理工具, 线下搬到线上, 需要强化服务, 这种模式难度小、可行性高, 但对企业的增值效果有限;三是与平台合作, 如金正大先是上线云农场, 后又转向京东开店, 新洋丰也在淘宝开了店。

农资电商或者说互联网+ 农资是否会对线下渠道全盘替代?李光给予了否定:“第一, 农资电商不是简单地将线下交易搬到线上‘, 互联网+’理论上不增加消费, 只是改变了消费方式, 同时提高第三产业所占GDP份额, 这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投入, 与其说是发展农村电商, 不如说建设发展农资互联网;第二, 农资电商不解决第一产业升级换代, 化肥企业要集中精力做产品开发和布局, 在形式上实践农资电商的同时也要做好线下销售, 农资电商不会全面替代线下销售;第三, 电商不是简单地通过简化销售中间环节, 降低销售成本, 进而降低农资产品价格。”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 农资电商实际上仍处于摸索前进阶段。由于农村市场的特殊性, 决定了农资电商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 如销售模式与购买方式的转变、信息基础设施不完善、物流配送体系限制等。

程彦亭指出, 农资各产品的特性不一、用户对产品的核心需求不能被满足, 是农资电商发展缓慢的另一原因。比如种子需要收成保障、农药需要技术指导、化肥体大量小难以配送等。

二者结合促行业发展

因此, 有业内人士指出, 只有将互联网和农化服务有机结合, 做到线下、线上农化服务配合协调发展, 加强农化服务网络建设, 构建农化服务体系, 才能保障农资电商快速、健康发展。

苏州邀久邀互联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高军表示, 未来的互联网+农资不一定是单一的农资销售和植保服务, 还可服务于农业规模种植、养殖的金融服务。只有这样, 最终才有可能步步为营构建链接资本市场与农业、农资企业与农业、农产品与市场的桥梁。

李晓杰认为, 在市场竞争激烈、农资产品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的今天, 农资企业已经没有多余的能力去拼价格, 而农资企业的电商平台一旦上线, 会通过各种措施抢抓先机, 其中最有效、最符合当前形势的当属搞好服务, 特别是农化服务, 通过优质的服务提升电商平台的价值, 通过提供农业种植者最需要的农业技术来赢得更多的用户支持。同样, 农资电商缩短了农资产品的流通渠道, 降低了产品成本, 使得企业更有能力、更有信心加大农化服务投入, 提升企业的电商品牌竞争力。

传统的农化服务是肥料企业管施肥、农药企业管打药, 但是生产一线的技术问题是复杂甚至交叉的, 传统的方式有时不能完全解决农户关心的技术问题。而且, 以贴海报、发传单、挂横幅、开农民宣讲会等为主要方式的传统服务模式并不完全适用于互联网的大数据背景中。

专业人士认为, 需要将互联网与其结合, 创新和完善新时代、新技术、新背景的互联网+ 农化服务模式。在此模式下, 农化服务可以做到以某个作物品类的种植技术为抓点, 以全国规模化种植区域为目标范围, 全面、有效、及时、专业地服务于农资产业。

“传统的农化服务很多不能切中农民的现实需求, 更多的成为企业的一种销售手段, 沦为假把式。根据行业特点, 农化服务是农资电商发展的薄弱环节, 需要做的是如何借助互联网做农化服务, 以完成行业电商化的初始积累。” 中盐安徽红四方股份有限公司农化专家丁文金表示, 传统单一的农化服务形式已经无法满足种植户的多层次需求, 面对这种弊端, “互联网+”则充分利用网络优势, 不但拉近了与用户之间的距离, 服务模式也更加灵活多样, 互联网+ 农化服务将从服务内容、服务形式及服务体系上更加贴近农业生产。

业内人士对互联网与农化服务的深度融合提出了建议。

“未来的竞争不是企业与企业的竞争, 彼此竞争的企业也可以在业务上合作。”丁文金表示, 比如全套作物解决方案, 就需要不同农资产品企业之间进行横向协作、联合营销, 以更新的观念开放合作。如杀虫剂、杀菌调节剂企业合作, 将产品组合打包, 通过种植解决方案配套、农化服务渠道共享、媒体资源借用、联合营销等方式, 共同打造一个互利共生的商业生态系统。

李晓杰告诉笔者, 首先, 在许多农资电商平台上设有专家团, 涉及土壤、肥料、环境、植保等多个领域, 用户可以用智能手机里的电商平台和专家现场互动交流, 还能上传病虫害图片请专家鉴定;其次, 通过网络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可以指派专业的农化专家前去诊断指导, 杜绝传统农化服务的假把式;再次, 线上农业专家咨询、指导、农技培训和线下的测土配方、跟踪回访相结合, 可使得互联网+ 农化服务的专业性和系统性得到提升。

化肥行业发展趋势范文第3篇

餐饮业已经逐渐摆脱了单纯的价格竞争、质量时代,向着品牌、文化的竞争。消费者在满足口腹之欲的同时,有着更高的心理需求。越来越多的餐饮企业开始把注意力转向打造自有品牌,提高企业的文化品位。

随着整个市场竞争的加剧,消费者的消费越来越偏向于品牌化的企业,普通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度越来越高。品牌已经在就餐的选择中占据很大的比例,这就要求企业有自己的文化,打造自有的品牌。对于中低端的企业来说就是要实现一定区域内的品牌认知度。用质量、服务来提高品牌的含金量。实现差异化竞争路线,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加大在菜品创新的投入。用完善的服务提高顾客的粘性。

用工业化的思路做餐饮业,降低人力资源成本,用标准化提升竞争力。中餐具有色、香、味具全的独特魅力,有着广大消费者和市场份额,但标准化是规模竞争的瓶颈,关键的原因是将中餐烹饪作为一种高度手工艺化的工作,需要科学分析形成中餐标准化、流水作业,使之成为餐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体和发展基础的组成部分。这项工

作需要长期推行和持续的规范,是多数中小餐饮企业难以承受的,但也是中餐必须突破的关键。

整合上下游资源,实现全产业链的运作。金融危机之后,全球大宗产品的价格波幅加大,国内通货膨胀严重,物价不断攀升,这对于价格弹性较大的餐饮业来说是一场现实的危机。如何克服物价的上涨对于利润的压缩是一个现实的难题。在实现工业标准化的道路上,大的餐饮企业通过向产业链的上游扩张,实现上下游的整合,锁定成本进而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这是经济发展的趋势也是行业发展的需要。只有实现标准化与上下游的资源整合才能实现企业区域扩张,实现餐饮企业走出去的梦想。

化肥行业发展趋势范文第4篇

西南科技大学材料学院 材料0802 20081428 田春

摘要: 建材绿色化是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拥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是今后建筑材料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我国水泥、玻璃、陶瓷及一些主要非金属矿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成为世界建材第一生产大国。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大众环保意识的提高,建筑材料的环境污染问题及相应的污染控制措施已经成为人类关注的焦点。本文阐述了传统建材行业对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破坏,并分析了生态绿色建材的先进性、环境协调性和舒适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避免建材行业与环境保护冲突的建议, 提倡大力发展生态绿色建材。 关键词: 建筑材料;环境保护;绿色建材;节能减排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建材工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已经形成了一个门类齐全且具有相当经济规模的工业生产部门。水泥、玻璃、陶瓷及一些主要非金属矿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成为世界建材第一生产大国。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大众环保意识的提高,建筑材料的环境污染问题及相应的污染控制措施已经成为人类关注的焦点。本文即在分析建筑材料的生产、利用与环境保护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建材行业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 传统建材行业对环境的破坏

建筑材料是使用最广、用量最多(每年全国约40亿t)的材料, 它的大量生产和使用, 一方面为人类构筑了丰富多彩的生活设施, 另一方面, 在建筑材料的采取、制备、生产加工、运输、使用和废弃的过程中, 由于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 排放出大量的废水、废气和废渣, 不仅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和能量, 并且带来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建材工业对环境的影响是直接的, 其危害程度也是巨大的, 它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其产品效应、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呈现出来, 主要表现为: 1)巨大的能源消耗。建材工业是耗能和污染非常严重的产业, 不仅制造能耗大, 使用能耗也很大,而且由于后者延续到建筑物使用寿命全过程, 因此要远大于前者, 一般为7~16倍。我国建材工业生产耗能占全国能耗的比重为9% 左右, 占工业能耗的15~8% , 万元产值能耗近5 t标煤。以煤窑生产为主的建材工业, 煤炭消耗占建材生产总能耗量的比重约为70% 以上。

2)对土地资源的破坏。目前, 在我国的建材生产中, 使用最多的原材料是粘土、石灰石和砂石, 平均每年开采50亿t以上, 破坏了大量的土地和资源。

3)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根据我国每年的水泥总产量推算,据有关资料统计SO

2、NOX 污染呈加重趋势, 在全国形成华中、西南、华东、华南多个酸雨区, 尤其以华中酸雨区为重。我国水泥工业硫化物、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排放高于国际先进水平6--10倍。

2 建材行业是利用工业废渣的有效途径

由于建材工业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 建材行业开展循环经济研究起步比较早,比如: 很早以前我国的水泥厂、砖瓦厂等建材企业就开始研究利用粉煤灰、煤矸石、矿渣、炉渣、化学石膏等工业废物生产建材产品。据了解, 我国水泥工业在利用废物做原料和混合材方面是世界上用量最多、掺加比例最高的国家, 生产技术装备水平已赶上发达国家。尤其是近两年来, 一些建材企业已经在有意识地运用循环经济理论作指导, 开展了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实践活动, 一些有实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已经开始重视生态设计, 在发展中充分考虑产业间的资源化关联度。经过多年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 很多种类的工业固体废物如粉煤灰、矿渣和矿业废物如尾矿、煤矸石等由于量大、占地多、便于利用(颗粒小、便于加工、有些还有活性)等特点, 已经在建材工业中大量使用。粉煤灰的年排放量已经超过亿吨, 综合利用率已经达到40%, 粉煤灰广泛应用于路基路面材料、混凝土掺合料、粉煤灰水泥、墙体材料(粉煤灰转或砌块)和砂浆材料等;矿渣以高炉矿渣为代表, 被广泛用于生产矿渣水泥、轻质混凝土、各种砖和砌块等;煤矸石主要用于生产砖和砌块等墙体材料和陶粒。尾矿也在近年用于建材生产等。

3 建筑垃圾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的资源

目前我国在每万平方米建筑的施工过程中, 仅建筑废渣就会产生500~ 600 t。在建筑垃圾综合利用方面, 德国、日本、美国等工业发达国家的许多先进经验和处理方法很值得我们借鉴。据日本建设省统计, 早在1995年全日本废弃混凝土的资源化率已达到65%, 2000年则已高达96% 。欧盟也已经提出, 2010年使建筑垃圾再循环率达到90%以上。

目前, 西欧用于建筑废料回收处理的工厂(站)基本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可移动的建筑废料回收处理站, 由初级筛分设备、反击式破碎机、磁力除铁器和必要的转运设备组成。可移动的建筑废料回收处理站可在拆除现场或附近地区、或是在需要用加工后废料的施工现场对拆下的废料分门别类的进行加工处理。另一种是固定式的建筑废料回收处理工厂。在固定式的回收处理工厂中, 一般有两极破碎设备, 如颚式破碎机和反击式破碎机, 并有专门的分离工序, 如用颠簸震动设备对轻质材料如木材、塑料、纸片等及有轻度污染的物质的分类和分离。建筑材料的回收利用可分为产品回收和材料回收两大类: 产品的回收利用是指建筑材料和建筑构件以他们原有的形式被重新使用或是进一步的延伸其使用范围;材料的回收是指回收的建筑废料经加工制备后的利用, 原有形式的建筑构件或制品由于拆除、破碎或因其他技术方法而消失了, 这种经加工制备后的材料可在原有的产品中利用或以另外的方法利用。材料回收后的用途主要在于: 道路垫层,音障墙(堤)混凝土制品, 用于基础工程、壕沟的填充料, 烧结砖瓦用于水泥混合材,园林美化的装饰性颗粒产品等。

4 立足节能减排, 促进建材行业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

全国新建建筑队不可再生资源的总消耗比现在下降10%;到2020年, 新建建筑队不可再生资源的总消耗比2010年再下降20% !要实现上述目标不仅要从政策法规、标准规范、宣传机制和监管机制等方面入手, 更应该致力于发展建筑节材适用新技术。

4.1 建立有效的建筑节材激励政策和法律行政监管体系

缺乏有效的建筑节材激励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建筑节材的积极性, 反过来对材料浪费也无力约束和制裁。从建筑设计、建筑施工等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监管, 以充分保证真正的建筑节材。 4.2 建立有效的建筑节材宣传机制

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建筑节材的宣传教育活动, 不断提高全民的资源、环境忧患意识、节约意识和责任意识, 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要充分发挥宣传教育部门、新闻出版和有关行业协会的优势, 向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鼓励使用环保建材产品, 积极推行建筑材料的再生利用, 减少一次性产品的生产和使用, 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4.3 建立有效的新技术、新产品、新设计和新管理模式的研发和推广平台 坚持抓好技术创新, 发展高新建材技术产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改善建材技术方案, 研发新工艺、新技术及配套节能窑炉设计问题及建材领域应用优质长寿环保高效健康建筑新材;发展节能降耗和建材资源综合利用项目。 4.4 加大建筑节材技术研发的投入

技术规范对提升消费结构, 节省建筑材料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技术规范对节约材料则必须建立在大量技术储备基础上才能做出规定, 才能做到科学严谨。但是, 近10年来, 国家投资体制改革, 标准规范经费严重不足, 从事规范研究的科研单位企业化转制后, 人力和财力投入明显减少, 新的技术应用和结构理论体系统筹考虑不足。

4.5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化升级

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既是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之举, 同时也是建材工业促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 4.6 大力发展生态绿色建材

生态绿色建材具有先进性、环境协调性以及舒适性, 既能拓展人类的生活领域, 使人类在更加美好、舒适的环境中生活, 又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危害, 达到人类的活动与外部环境的协调。因此, 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发展生态建材: 1)采用高新技术研制与开发净化功能建材;

2)采用传统工艺, 利用废渣如粉煤灰、煤矸石、矿渣、炉渣、页岩等固体废弃物为基料, 研制开发生态建材;

3)采用新工艺利用城市污水处理厂生物污泥等固体废弃物开发生态建材; 4)开发生物降解塑料、新型能源材料、新型分子筛材料等。 我国己具备发展绿色建材的宏观政策环境。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都己意识到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都已把可持续发展定为基本目标。国家建材工业 十一五规划制定了四项主要目标, 为发展绿色建材指明了方向, 为建材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十一五期间, 国家将对建材产品结构作大规模的调整, 将关闭一些污染严重的传统建材企业, 这为绿色建材发展奠定了基础, 扫清了障碍。 5 结语

建材绿色化是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拥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是今后建筑材料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绿色建材应同时具有优良的使用性能和最佳的环境协调性, 最终才能达到环境建材和生态建材阶段, 使建材行业不再是重污染行业, 从而使建筑工业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化肥行业发展趋势范文第5篇

一个发展速度比房地产、IT业还快的产业,一个和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产业,一个整体经济效益保持良好的产业,一个知名品牌寥寥无几的产业,一个蕴涵巨大商机而门槛较底的产业——这就是美容业,和改革开放同时起步,却很少被经济学家关注的产业。

中国美容业的第一份学术报告——《中国美容经济报告》近日在北京推出,作者是4位经济学家何帆、巴曙松、钟伟、赵晓。在这份212页的报告里,他们对中国美容业进行了第一次全景式观照,首次确立了中国美容业的“经济学地位”。

报告指出,2004年,中国的美容服务业就业者达到800万人,营业总收入将达到1762亿元。现在,美容消费已经成为中国居民继房地产、汽车、旅游之后的另一大消费热点;在未来5年,这个数字还要再翻一番。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之所以推出该报告,就是因为美容业在高速增长,而一些产业问题值得研究。他认为,和国外的美容公司相比,中国的美容公司在管理、人才、品牌等方面,缺乏明显的竞争优势,即使在全国240家上规模美容连锁品牌中,为人们所熟知的品牌也很少。

专门从事美容教育和美容服务的北京绿柏伟业科技公司,在全国已经有400多家加盟店,应该说是该行业内的一家知名企业,但其品牌消费者知之甚少。报告指出,美容业行业归口不明确、市场管理法制化、规范化及美容业统计指标体系还是空白等4大问题,亟待政府有关部门关注。“美容产业在中国是朝阳产业,也是幼稚产业,在产业发展的起飞阶段,政府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至关重要。”巴曙松说,对运用什么手段鼓励社会兴办美容业和引导、扩大美容消费,目前尚无明确的政策可循。

“在各种不同的经济类型中,民营经济所占比重最大,达87.13%。”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博士后赵晓就中国美容业的经济属性分析说,中国美容业以中小型店的经营模式占主流,其中50平方米以下的小型美容店占总量的65.04%,100平方米以上的美容店仅占美容店总量的10.84%;投资额低,投资额在3~5万元的占27.1%,投资额在2万元以下的占24.3%。

现在也有不少从事房地产、IT业的正在涉足美容业。在北京的几万家美容店中,约有70%是从其他行业进入美容业的,大部分投资在30万元到50万元,超过500万元的投资很少。

市场需求大、从业人员结构复杂、实验性比较强和产业结构水平比较低,是当前中国美容业的4大特点。尽管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但美容业至今没有进入成熟期,整个行业由于长期处于无序发展状态,寻找一种崭新的适合时代要求的产业运作模式迫在眉睫。

巴曙松说:“对于美容产业模式的关注和探讨,虽然在今天还看不出什么重要性来,但随着美容产业的进一步细化和分化,我们将会发现,产业模式的调整将成为美容产业发展过程中最关键的问题。”

“美容业太需要有实力的企业进入了,而一些长期在美容业发展的企业也到了该提升品牌的时候了。”这几位经济学家一致认为,尽管中国美容产业正在从单项经营走向综合经营,形式也日趋多样,但其产业模式的提升和改造还远远没有完成;而从

所有制模式来看,目前主要是家族式,职业经理人制和股份制的形式很少,这显然不利于美容业的成熟和发展。但正是这种状况,给外来资本和新生企业提供了进入的契机。

《中国美容经济报告》指出,从世界范围来看,美容产业的技术发展正在向新的领域挺进,这对进入该行业的企业尤其重要。

提起美容与化妆品,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这是女性的专利。其实,男士化妆品的消费需求一直存在,而法国香水业的新目标是儿童市场。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指出,美容业向男性美容市场与儿童美容市场作深度开拓,可以引发中国美容业的专业化路线。

钟伟认为,随着精细化工、生物科学、材料科学的发展,以及细胞科学在皮肤医学中的深入,美容产业正在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快速进展,并将成为科技应用的热点行业。对于中草药美容,在未来5~10年,将会主宰美容市场。目前,中草药在国际美容市场上的份额不大,主要是因为中草药的科技含量不高,对美容有效成分的定性定量缺乏科学数据,精制提纯工艺还不尽如人意。

此外,一些健康防护性化妆品要在防晒、抗氧化、防污染上下功夫。而根据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武汉等5大城市目前的消费热点,SPA、低温光波瘦身、石头按摩、排毒、瑜伽、足疗、美甲等项目备受消费者喜爱。

商务部公布的统计资料表明,独立开办企业业主的成功率不到20%,加盟连锁店而开办的企业,成功率却高于90%。对此,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助理何帆认为,特许加盟连锁经营方式具有突出优势,但目前在国内发展还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预计未来这一营销方式将成为主流。但他同时指出,特许加盟连锁经营虽然是一种先进的营销方式,但它并不能适用于所有的美容营业机构。除了特许加盟连锁经营外,规模很小但具有专业化、特色化的美容机构,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

《2005中国美容经济报告》,报告预测了中国未来几年美容消费热点流行趋势。香熏世界将大放异彩

未来,芳香疗法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很多植物芳香精油都具有杀菌、抗病毒、增强人体免疫力的功能,符合人们的健康需要。芳香疗法主要是使用纯天然植物精油作为美容材料,同时芳香疗法是一种健康、时尚与品位的象征。

形象设计日渐升温

我国的形象设计虽然起步晚,但由于形象设计不但有消费者构成市场需求,而且化妆美容用品以及服饰厂商都可以借用它作为促销手段,因此发展很快。未来的形象设计将以人为本,以创造新生活方式和适应人的个性需要为目的,并对人的思想和行为作深入研究,将从被少数人接受向被普通消费者接受渗透。

银发世界大有作为

美容不仅仅属于年轻人,老年人的美容需求将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巨潮的到来越来越大。可以预见,未来受老年人市场欢迎的主要美容项目有:适合老年人使用的抗衰老产品;为老年人专门研发的染发、护发产品;适合老年人体质的美容整形术等;另外,由于未来老年人数量的激增,遗体美容、遗体化妆业将成为一项发展迅速的美容产业。男士美容初现端倪

据有关资料显示,男士美容早已成为国际流行趋势之一。在国内,男性美容业一直是女性美容业的附属品,传统的社会风气使得男士不能堂而皇之地站在化妆品柜台前选择适合自己使用的化妆品。未来美容化妆品企业将瞄准这一潜在市场,不断完善产品结构,开发适合男士使用的美容产品,各个美容机构也将借此东风,吸引更多的男士走进美容院。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将来,男士美容将成为美容业发展的一大热点。

二十一世纪中国美容院经营大趋势

市场在变化,美容院的经营再也不像前些年那样一帆风顺了。经营方面遭遇的问题困扰着美容业一百多万个体经营者。美容院究竟如何经营?美容院经营的方向在哪里?美容院还有希望吗?

一般来讲,美容院的日常项目经营主要包括这样三个方面内容:治、养、护,俗称金三角。

治,是指治疗,譬如针对顾客的皮肤问题、肥胖问题、头发问题、面部形容问题等展开专业的治疗方案,并根据相应的疗程做出较好治疗效果;养,是指专业保养,譬如针对顾客的身体、皮肤及相关具体部位进行专业保养;护,是指日常护理,针对顾客的身体、皮肤及相关具体部位进行专业护理,并辅之以专业的美容手法和美容仪器设备等技能,以达到相应的护理效果。

由于传统的美容观主导着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所以大多数消费者均把来美容院接受美容变成了以治疗为主的美容观。甚至错误地认为美容院可以包治百病,代替了医院的角色。这些错误的美容观过分地夸大了美容院的功能,以至于一旦美容院满足不了消费者的需求,则美容院的信誉危机就直接体现出来。

现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地已经从过去的身体美容演变为向生理美容和心理美容过渡。但无论如何演变,经营金三角的格局还是不会变的,美容院最终或必须还是仍然围绕在以治、养、护为三角支点的经营原则中。

项目篇:美容、保健二合一

这里所指的保健是指营养保健食品,或称可以吃的化妆品。保健营养食品在国外已经发展并流行了近20余年,美国市场的保健营养食品年均销量达2000亿美元。而我国13亿多人口,近3亿多女性消费者在美容院接受专业美容护理服务,市场容量至少是美国的两倍。脑白金的年均销量为20亿元,而安利公司的纽崔莱营养保健食品在去年的销量为50亿元人民币,占安利公司中国产品总销量的60%!营养保健食品已越来越为广大消费者所接受!

在美容院内销售营养保健食品将是美容业的一大趋势,这是因为美容院在目前所做的美容服务是治标不治本。化妆品作用在皮肤表面,并不能通过改善消费者内部的生理机能来达到美容的效果。所以,尽管美容院有这样那样优质的化妆品,但还是无法有效地解决消费者的皮肤与身体问题。而一般的消费者是绝不会进医院通过手术或吃药来改善这一点,因此,就必须通过美容院以标本兼治的方式来为消费者服务。

国际医学和食品营养学证明,优秀的营养保健食品是纯粹利用天然的生物和植物提纯技术,根据人体的生理机能原理来进行科学的配方设计和生产。所以,优质的营养保健食品能够在较长的时期内保养和改良人体的生理机能,并促进人体的健康。营养保健食品作用于人体的健康,与美容院专业的化妆品护理相结合,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服用营养保健食品目前已经成为国内如广州、上海、北京、重庆等一线大城市成功女性的生活品味与时尚潮流,就像一般的穿衣吃饭一样简单。要想永葆青春,永葆健康,单纯通过化妆品或长期大量的运动是很难达到这一效果的,尤其是城市生活节奏紧张,时间就是金钱,大部分消费者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运动上也不现实,因此,服用营养保健食品则成为这些优秀女性消费者的首选!

策略篇:网络营销致胜

这里的网络营销是指以通过销售产品的方式将美容院的顾客资源有机整合,顾客资源以网络的形式有效地凝聚在美容院周围,顾客消费与美容院的销售形成互动,同时促进客我双方的双蠃局面。

通常一个顾客在美容院接受服务并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之后,大多数人会把这种效果直接告诉她的亲人、朋友或同事们,并在一定的时机带动这些人来美容院尝试消费。这种情况,一般是在非意识状态下完成的,也就是说,无意识地帮助美容院完成了一次销售与推广的工作。

但是,相当一部分顾客是不会干这种与自己利益无关的事!

美容院没有相应的经营机制和政策,顾客也就没有必要具备相应的积极性来做这一项工作!这也就是许多美容院缺乏新客源的重要因素!老顾客不帮助带新顾客,美容院在社会上没有一定的口碑所造成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因此,其经营状况就可想而知了。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如何充分调动顾客的积极性来为美容院进行口碑宣传,并带动自己的人脉关系来照顾美容院的生意呢?

可以预见,上述两大趋势将在2004年之后成为中国美容业最主流的销售模式和发展趋势,在美容院销售营养保健品直接整合了保健品行业,改变了以往的行业区隔,引发行业革命;同时,在美容院引入网络营销模式将彻底改变传统的营销观、消费观和价值观,对推动行业的发展作出重大的贡献。

从男性最爱的美容项目分析市场前景

男性美容渊源久远,长期以来曲高和寡未能形成气候,然而近两年的情形已大相径庭。中国美发美容协会有关人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包括隆鼻、去疤、割双眼皮、去眼袋等整形美容项目,男性顾客已占美容总人数的三成左右。目前北京、上海、杭州男士护理用品销售额约占整个化妆品市场的10%。

近年来,国内许多大中城市的美容院都开始为男士提供专业的美容服务。在广州、上海、北京、成都等白领聚集较多的城市,男士美容院以及许多为男士服务的美容休闲中心从仪器设备等硬件设施到产品、环境等软件包装,其价位档次都普遍高于女性美容院,而且经营情况十分稳定。男性整容的热点集中在隆鼻、祛眼袋、割双眼皮和做彩光等几个项目,选择这些项目的人占男性美容者总数的75%左右。隆鼻、祛眼袋可以使面部轮廓看起来更有立体感;在皮肤护理上,由于男性皮肤比较粗糙,毛孔大,油脂分泌旺盛,再加上他们不像女性经常注意洁面护肤,脸部的脏东西越积越多,很多男性都喜欢做集调节油脂、

祛斑、美白等作用为一体的彩光美容。

据中国美发美容协会有关人士介绍,做美容整形的男性主要有两种人:一类是年轻的美发师、演员、模特等从事艺术类职业的男性和需要面试的大学生;另一种则是40岁左右的成功人士。男性美容年平均消费额最低在1200元左右,一般在4000元左右。目前上海美容美发市场年营业收入达到20多亿元,男女顾客消费金额的比例为3:7。而男性所占的三成市场份额中,又有约20%至30%被用于皮肤保养、按摩护理等美容项目,并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由于男士美容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的男性加入到美容消费中来,目前已凸显出供求矛盾。对于商家而言,男性美容市场就像一个有待开发的“金矿”,蕴藏着无限商机。商家应该从男性消费心理及消费特点入手,积极开发针对性产品,完善配套服务,满足男士美容时尚的需求。相对女性美容来说,目前男士品牌和产品品种都较为稀缺,仅限于少数商场有销售,大多数零售店缺乏男士化妆品,即使有也只有洗面

奶、面霜等极少数的几个品种,至于专业美容院更是凤毛麟角。事实上男性除了在防晒、收缩毛孔、祛痘消炎、滋润抗皱、运动护理等功能上有很大的需求外,对面部、眼部、手部、足部等身体不同部位的护理需求同样很大。

中国的男士美容市场无论从市场容量还是目前的实际情形看,很像10年前的女性美容市场,还存在着巨大的潜在发展空间。有关资料显示,在欧美国家,男士护理用品的市场份额已占到整个化妆品市场的30%以上。近年来,法国有约4成男人使用高档护肤品,有1/3的男人在美容方面投资,男性在美容上的花费占全部美容市场份额的10%以上。英国男性每年化妆品的消费额达1亿英镑,美国男士化妆品年消费额高达23亿美元。而中国男士化妆品的市场刚刚起步,是一个非常具有潜力的巨大市场。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预计,今年男士化妆品的市场份额将达到4亿元,到2010年将发展到40亿元。

化肥行业发展趋势范文第6篇

自从 2 0 世纪 8 0 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已进入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主题的社会发展轨道中,它推动着社会迅速发展和技术的巨大进步,在这一进程中极大地影响了社会方方面面和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从原来的平衡发展到不平衡,进而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尖锐的矛盾,无疑这些矛盾将将决定着社会和技术的发展方向。同样社会发展带来的矛盾也决定着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发展方向。现就社会发展带来的矛盾对我国橡胶机械发展趋势的影响谈谈个人的看法。 1市场竞争对橡胶机械行业发展趋势的影响

市场竞争是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原动力,同时反过来社会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又促进市场的竞争。在这种周而复始的竞争和发展中,势必影响橡胶机械行业的发展趋势。国内橡胶机械行业市场竞争是绝对的,平衡发展是相对的

有的企业越做越大、越做越强;有的企业越做越小、越做越弱。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各个企业都会竭尽全力参与市场竞争,竞争的结果将会直接影响橡胶机械行业的发展趋势。 (1)橡胶机械行业将出现重组和兼并局面

规模化生产是市场竞争有力的武器。当然市场竞争有各种各样的方式,只要能利用自身的优势就有可能在市场赢得一席之地。但从宏观来说,要真正赢得宏观市场的竞争,还是要实现规模化生产战略。因为规模化生产具有以下优势:规模化生产与品牌之间是互补的,促进品牌的形成,企业品牌是市场消费者心目中的信用度,消费者在同样的产品中,价格相当甚至高一点,消费者也将选择品牌产品,从而赢得市场;有利于实现机械化、联动化和自动化生产,既保证了产品质量,又保证了生产效率;有利于生产社会化和集约型生产方式;有利于原材料、配套件和配套装置降低价格,从而降低成本;有利于生产员工和管理员工的精炼;有利于新技术研究、创新的投入和运作以及有利于市场价格竞争,虽然单位产品价格较低,但总体仍保持着丰厚的利润,进而实现进一步扩大再生产、再竞争等。

要实现规模化生产,最简单的方式是强强联合,但是这种方式因各企业文化的差异、管理理念的差异以及权力分配的矛盾,这种扩大规模化的方式存在比较大的风险。扩大规模化另一种方式是实力强的企业兼并较弱的企业,实行低成本扩张,由实力强企业的企业文化、企业管理理念以及先进生产技术嫁接到被兼并的企业,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发挥被兼并企业的效益。由此企业能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和利润,进而进一步扩大再生产、再竞争,实现市场竞争的良性和优胜的循环。

(2)橡胶机械行业将出现创新局面

市场的竞争最终归根结底是技术创新的竞争,在改革开放初期各行各业都还是为满足“有没有”的问题,谈不上竞争;在20世纪末期,国内大量引进新技术新设备,为了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主要是消化吸收新技术新设备,这时的市场主要还是卖方市场,也谈不上市场竞争;到了进入21世纪初期,尤其是加入WTO后,外资与外资企业纷纷涌进,国外在中国生产产品的价格迅速下降,对国内企业生产的传统产品的市场竞争构成了极大威胁,这时的国内企业着重在消化吸收新技术的基础上,根据国内市场生产需求的具体情况在原有技术、设备上进行了适用性的创新;当今社会发展到市场激烈竞争的时代,市场大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①现代信息技术高度发展,使市场信息、技术信息高度透明和快速传播,进而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市场信息和技术信息,原来那种依靠信息不平衡的局面和依靠时间差的局面已经消失;②现代交通运输高度发展,使市场的物流能得到快速而及时的流动,能容易地满足市场需求的时间性,原来那种依靠地区差的局面也消失了;③市场的全球化进程已打破了区域性的优势。在社会发展的这种形式下,企业势必需生产出比其他企业更具有创新性的产品,在这种你追我赶的竞争中,企业将进入一个新的创新局面。 橡胶机械的创新技术的方向:一是随橡胶制品结构和加工工艺的发展方向进行创新,随着生产橡胶制品和材料的突破以及制品结构的精炼简化,原有的技术不再适用了。如:充气轮胎若将发展到新结构的实芯轮胎或新结构的空心轮胎或其他结构的轮胎,原有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将会被取代;二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可以创造出新技术和新设备代替传统的技术和设备。如:连续混炼技术与设备代替传统的间歇混炼技术与设备,新的注射技术和设备代替传统的模压技术和传统的注射技术,新的连续生产制品技术与设备代替分段生产制品技术与设备等。 (3)橡胶机械企业将向多元化经营模式发展

橡胶机械企业发展相关的多元化经营模式从广义来说是企业规模化新的境界。橡胶机械是一个经营范围很窄的行业,其市场容量受到很大的限制,即使占有整个市场也不算大;另方面单一经营橡胶机械,其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如:橡胶轮胎制品的发展形势和原材料的供应问题等,在市场波动的情况下,容易导致大起大落的现象,严重妨碍企业的发展。橡胶机械企业相关多元化经营的发展模式,能有效解决企业单一经营模式存在的问题。

世界巨型的行业,如汽车制造业和航空制造业等,它们的经营模式是以汽车或飞机为龙头,直接或间接包揽着整个相关配套产品的生产链和供应链,这是一种集约化的多元化经营模式,但在橡胶机械企业中,按照这种模式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提高质量,但很难做大做强。因此,橡胶机械有实力的企业应着重发展与本企业相关的多元化经营模式,如:以橡胶机械发展为起点,进入与橡胶机械有关的橡胶轮胎制品行业,再进一步进入与轮胎制品行业有关的原材料行业,这就形成一个企业三足鼎立的稳定态势,这对进占市场和做大做强奠定了基础。以国内两个企业为例:一是青岛软控,其发展历程,密炼机的上辅机→轮胎成型机→整个门类,橡胶机械→进入轮胎行业→进入橡胶原材料行业;二是华工百川,其发展历程,密炼机数字控制软件→各种挤出设备→整个门类橡胶机械→进入聚氨酯轮胎、制品行业 →聚氨酯制品相关材料行业。可以预见它们将不断充实、不断提高和不断扩展这种相关多元化经营模式。目前,国内橡胶机械行业的企业,主要是单一经营模式,这些企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将往两个方面演变:一是以创新技术领先继续实施单一经营模式进入市场竞争;二是进入到以相关多元化经营的大企业中。虽然还保留两种经营模式,但相关多元化经营模式将指导者橡胶机械行业的发展。 (4)橡胶机械行业与国际市场融为一体

随着国内橡胶机械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价格上仍然在较长的时间保持着优势,其性价比越来越接近国际水平,使国内的橡胶机械越来越有竞争力,这为国内橡胶机械进入国际市场奠定了基础。另方面,在发展的新形势下,橡机行业将发生两极分化,迅速形成“点高面低”的格局,出现有强大实力的橡机企业。同时欧债危机也极大地削弱了欧美橡胶机械企业的竞争能力。在这种形势下,国内橡胶机械企业与国外橡胶机械企业重组或兼并或合作的模式将应运而生而进入国际市场。

2 能源枯竭对橡胶机械发展趋势的影响 (1)开发适应新能源设备

地球的石化能源是有限的,人类的发展是无限的,地球石化能源的枯竭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一结论也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为了解决人类的能源问题,世界主要的工业化国家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各种可能开发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地热能、生物能、核能、化学能等等。就这些能源来说,其绝大部分的能量都是转化成电能的形式,其终端用户将以什么方式将电能转变成动能或热能? 目前,橡胶机械主要使用两种能源:一种是电能由电机转变成动能实现橡胶机械各种运动和功能;一种是锅炉产生蒸汽的热能加热各种橡胶机械和加热硫化设备实现橡胶制品的硫化。对于后者如何将使用蒸汽加热的橡胶机械转变成使用电能加热的橡胶机械则是橡胶机械发展的趋势。

橡胶机械采用电能加热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电能通过中间变换器产生微波加热、电磁加热、工频加热、远红外加热和电阻丝等加热形式,这类加热形式主要考虑要求获得电能最大的转化率;另一类是加热介质(如水、导热油)通过电加热对被加热的设备进行循环恒温加热。这些加热方式目前已得到局部的应用,但现在仍是起步阶段,甚至有些应用仍是空白。因此,橡胶机械要适应新能源使用要求,还要做大量工作,如转化率问题、应用的可行性问题和现有的橡胶机械设备如何改造、设计和制造成使用新能源的橡胶机械等问题,在这过程中将会产生许多问题,但是用新能源的橡胶机械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2)开发节能的橡胶机械

热喂料挤出设备向冷喂料设备方向发展。使用热喂料挤出机时,需配备多台热炼机和供胶机以及输送装置,而采用冷喂料挤出机时,上述的配套设备都没有了,显著地节省了能源。

蒸锅式轮胎定型硫化机向热板式轮胎定型硫化机方向发展。传统的定型硫化机,尤其大中型硫化机均采用了蒸锅式进行硫化,其将大量蒸汽输入到蒸锅中,为了保证蒸锅的温度,其必须将蒸锅的冷凝水连同蒸汽源源不断通过汽液分离器排出机外,能源浪费很大。在硫化机类的设备可广泛开发板式或夹套式循环恒温加热技术和设备,其节省能源甚至达到50%。间歇的炼胶设备向连续的炼胶设备方向发展。间歇的炼胶设备采用的是带棱的转子,在工作过程中产生激烈的和高剪切量的作用,这过程需要巨大的能量。连续炼胶设备采用的是螺纹转子,在工作过程中对胶料作用比较平稳、剪切量较低,而效率较高,因而消耗的能量也较少,其节省能量可达到50%。这是炼胶设备节能的发展方向。

单一作业的设备向机械化、联动化、自动化的组合设备方向发展。机械化、联动化、自动化的组合设备能减少工序和不必要的设备,同时其对联动装置中的驱动电机配套容易找到节能的平衡点。以轮胎硫化机为例:传统的轮胎硫化机,其首先要经过轮胎定型 / 轮胎定型机→装胎/装胎机→硫化/硫化机→脱模/脱模机 →卸胎/卸胎机,这过程所需的各种设备不但装机功率大,而且各设备操作时间长,极大地浪费了能源;而采用轮胎定型硫化机时,这些设备都变成了机械化、联动化、自动化的组合设备的有机部分,克服了传统单一作业设备的缺陷,大大地节省了能源。

橡胶设备向采用高效能源方向发展。从工业革命以来,对工业中有关加工设备的加热就采用了蒸汽加热,其使用历史将近两个世纪。这种加热方法主要利用蒸汽的潜热加热设备,同时其冷凝水的湿热部分的热能没有得到利用,因此使用蒸汽加热的效率很低;随后使用的电能比蒸汽热能效率有显著提高;现在也有一些设备开始采用远红外加热热源、电磁加热热源以及微波加热热源,这些热源的效率获得了显著提高,其使用成本将会进一步降低,以微波设备为例,国产的微波技术也趋于成熟,同时价格也成倍降低。因此橡胶设备采用高效能源加热方式既有必要又有可能了。

橡胶设备恒温控制方法向采用封闭式循环恒温控制方式发展。传统的橡胶设备如密炼机、开炼机、挤出机、压延机的预热和加热都是采用手动或自动通进蒸汽加热设备,所使用的蒸汽通过背压阀直接排出机外。如果设备温度过高时,就用手动或自动加入冷却水,这种非循环的加热方法对能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在上述的橡胶设备中,其工作过程特点是生热过程,对设备主要是相对的冷却过程,其加热主要是设备使用前的预热以及工作过程的间歇的短暂的加热,其需要的热能很少。因此橡胶炼胶设备、挤出设备、压延设备很适合采用电加热热水循环控制技术和装置,尤其对节能来说采用电加热冷直接却型热水循环恒温控制技术和装置是较为理想的,它不但省能而且节省了大量的冷却水

(3)开发利用加工过程损耗热能的橡胶机械

在传统的橡胶加工过程中,一般要经历如下工艺过程:炼胶产生大量热量,升温↑ → 压片,停放,降温↓→胶料热炼,升温↑ →成型停放,降温↓ →硫化↑ →成品。在这过程中,胶料一般经历二次降温和三次升温才能获得橡胶制品,由此损耗了大量能量。因此开发利用加工过程热能损耗的橡胶加工技术和设备很有必要。要解决上述问题,既要解决炼胶胶片的停放工艺问题和成型毛坯的停放工艺问题;同时要解决制品连续成型和硫化的设备问题。从宏观上来说,这种加工技术和设备应满足如下条件:①能提供连续混炼胶料的加工技术与设备;②能提供连续各种形状和用途的橡胶部件;③能提供应用橡胶部件和相关部件的连续成型加工技术和设备;④能提供成型半制品的连续硫化技术和设备。这种加工技术和设备可作如下设想:连续混炼机→挤出压片机→各种橡胶相关部件的挤出机→部件连续组装成型机 →硫化机。目前,节省橡胶制品加工过程热量有如下两种加工技术和设备:①橡胶注射加工技术和设备,这种技术和设备无需经过胶料的热炼与成型,其将直接从冷料经注射机塑化升温注入硫具进入硫化状态,中间节省了胶料热炼或预成型损耗热量的环节;②在胶带胶管和片线条橡胶制品的加工中,要推广和应用完善挤出/连续硫化生产技术和设备,这种加工技术和设备无需经过胶料的热炼或预成型,其直接将具有一定温度的挤出半制品进入到连续硫化设备,中间节省了胶料热炼或预成型以及停放降温所损耗的热量。 3 劳动力资源的紧缺对橡胶机械发展趋势的影响

由于历史等方方面面的原因,我国将渐渐进入老年社会,劳动力资源的紧缺已变成不争的事实。劳动力资源的紧缺将带来社会生产的缺员问题和劳动力资源提高成本问题,这些问题将直接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一社会矛盾将直接影响橡胶机械的发展趋势。 (1)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劳动力资源的紧缺将进一步刺激和强化橡胶机械的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的发展。目前橡胶机械零部件的组装和整机的组装仍然使用大量人力的作业,当橡胶机械企业出现超规模化时,在橡胶机械工厂将出现许多零部件组装的生产线以至整机组装的生产线,如:轮胎成型机零部件组装的生产线等。另一方面,橡胶工厂需要实现最大限度的无人或少人操作的生产线,橡胶机械企业将设计制造出更多更好的各种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的橡胶制品生产设备和生产线。 (2)机器人将逐渐进入橡胶机械领域

目前橡胶厂仍有大量的劳动力由于工序与工序之间、车间与车间之间的搬运工作以及各种橡胶制品的成型工作。这些工作将逐渐部分使用机器人代替人力工作。

(3)减少橡胶制品生产过程的工序以及设计和制造出连续化生产设备

现在橡胶厂许多橡胶制品结构复杂,导致过多过繁的工序,使用了赘长的生产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有关橡胶制品(含轮胎)的结构将会不断简化,最终实现橡胶制品的连续化生产,而连续化生产的橡胶机械也将应运而生。

4 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对橡胶机械发展趋势的影响

目前橡胶工厂仍存在较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如:锅炉生产蒸汽对环境的污染与蒸汽尾气的污染,粉尘污染和噪音污染等。

(1)采用新热源逐渐淘汰蒸汽热源自从工业化革命以来,一直使用锅炉燃烧石化燃料(煤、油、气)制备橡胶设备所需的加热介质 ——蒸汽。在这过程中,石化燃料燃烧产生大量的有害微粒和气体污染大气;另一方面,橡胶厂使用蒸汽只是用它的潜热,而它的湿热都是尾气排污,这也直接污染工厂的工作环境,同时在具有较高压力蒸汽的使用过程中,设备容易造成跑冒滴漏污染工作环境的问题。随着社会对环境保护的日益关注,橡胶工厂淘汰使用锅炉已提到日程上来了,因此,橡胶机械企业应考虑在淘汰蒸汽作为热源后,橡胶企业可能采用加热热源的问题。由此,设计和制造生产出适应新热源的橡胶机械。如:使用热油(水)循环恒温控制的橡胶机械,使用微波、电磁和远红外等热源的橡胶机械等。 (2)防止粉尘污染的技术与设备

橡胶工厂的传统混炼工序是最大的粉尘污染大户,近代混炼工序嫁接使用了优良密封性能的上辅机使橡胶厂的粉尘污染降到了最低的程度。在大中型橡胶厂已基本普及了上辅机,但在较小型的橡胶厂尚未得到普及。橡胶机械企业应该研究、设计、制造出更具普及性、更简单的上辅机,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混炼和加料过程粉尘的逃逸技术和装置。

a降低噪音污染的技术与设备

橡胶工厂的噪音污染主要来自设备的传统系统,含电动机和减速箱以及设备的工作部分。这主要涉及电动机、减速箱和设备工作部分的加工制造精度和零部件的动平衡性能。因此,为了降低橡胶工厂的噪音污染,橡胶机械必须提高传动系统和设备工作部分的制造精度和动平衡性能,则橡胶机械企业的加工手段也要随之升级。同时,要开发橡胶机械防震、降低噪音的技术。

5 原材料紧缺对橡胶机械发展趋势的影响 橡胶工业的原材料包括:天然橡胶、合成橡胶、炭黑、钢丝这些原材料都属于自然资源的范畴,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而社会的发展是无限的,这是一对永恒的矛盾,因此,橡胶工业节省原材料是一道永恒的主题。

(1)发展节省原材料的工艺技术和设备

采用降低原材料重量生产出相同数量和质量橡胶制品的工艺技术和设备,如:采用高精度的压延机、高精度挤出机、高精度硫化机、注射机代替平板硫化机;冷流道注射技术代替热流道注射技术等等。 (2)废旧橡胶制品的循环利用技术和设备

废旧橡胶制品的循环利用技术和设备主要包括废旧橡胶的再生技术和设备以及轮胎的翻新技术与设备。

目前国内再生胶产量约为300万t/年,而其生产技术和设备绝大部分仍停留在传统的动态脱硫技术和水平,在能耗、生产效率和环境污染等方面仍存在难以克服的问题,社会发展的要求应该开发出高效、节能、环保和连续化制备再生橡胶生产技术和设备,这种新型的再生胶生产技术和设备是大势所趋。

目前翻胎一般采用预硫化生产技术和设备,这种方法效率较低,外观质量也受到影响,应该开发出一种新型高效率高质量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如研究开发注射翻胎的生产技术和设备。

(3)采用新材料、新配方、新工艺提高橡胶制品使用寿命的技术与设备天然橡胶通过新配方、新工艺提高橡胶制品的使用寿命已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但由于其固有的缺点,如强度和耐磨性要有突破性的提高已经很难了。随着技术的发展,碳纤维和聚氨酯等应用在橡胶制品(含轮胎)能成倍成倍地提高橡胶制品的使用寿命。为了适应新材料、新配方、新工艺的发展,则橡胶机械也要主动适应这种发展,开发新设备。

(4)适应简化橡胶制品的结构节省原材料的技术与设备

上一篇:河北省教育考试院范文下一篇:火车晚点一般多久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