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观法律文化论文范文

2024-02-04

核心价值观法律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班级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和系统性的工程,这包括文化环境设计、文化机制建立和文化关系维系等多种层面内容。学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依托于班级文化能够更好地深化价值观教育理念,增强其影响力。为了实现这一教育功能目标,这需要在实践中建立行之有效的教育策略,以更好地推动教育事业的长效发展。

一.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意义

核心价值观是推动社会发展,导向正确方向的重要动力和精神支柱。早在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便明确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同样指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小学内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精髓的教育需求,同时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学校作为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方面是系统学习和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新时代教育方针的基本举措,另一方面更是着力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重要途径。

在小学阶段,学生主体正处于身心水平不断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启蒙启智阶段,在此时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助于推动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正确培育。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小学生主体的智力水平及心理素养还未发展成熟,如核心价值观教育只局限于文字宣导、反复诵读等机械方式较难真正实现教育目的。班级作为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以班级文化为载体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有效增強教育内容的生动性和渗透性。

二.依托班级文化的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策略

1.以班级文化建设为载体营造核心价值观教育氛围。实质上班级文化的建设离不开内外部环境的协同配合,同时还需要相应的文化建设机制进行维系。对于小学生而言,小学教育阶段正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形成并建立的关键时期。在此过程中,班级空间已成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通过班级文化的有效建设能够将其成为传递核心价值观理念的重要平台,为学生的成长营造出更加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首先可以班级为单位创建班级特色文化,这可借助于班级四周的墙壁、图书角、黑板报等空间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让学生能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潜移默化接受教育。例如可在班级墙壁上悬挂与核心价值观内容相关的字画,或是在图书角设置相应的读物为小学生营造“无声胜有声”的良好氛围;

2.通过班级文化建设机制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小学阶段,学生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自身自制力及控制力还未完全形成。因此教师还需建立有效的文化建设机制,激励学生主体能自觉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例如可以班级文化为载体落实核心价值观的诚信教育,在班级内部建立诚信互助机制,学生之间彼此监督,不迟到不早退不抄袭作业等。同时还可有效运用班级纪律规定等增强班级文化的影响力,对于在班级中出现的诚信行为及时进行表彰,不诚信行为及时进行批评和教育。长此以往,促使学生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自身的日常表现之中。

3.以班级文化活动为载体深化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应拘泥于口头宣导或文字记忆。在学校德育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不断开拓思路,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增强核心价值观理念的感染力,让学生能够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自觉落实价值观理念。例如教师可将班级文化建设活动和传统民俗进行联系,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诏安篆刻艺术家沈顺鹏通过中华民俗篆刻艺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刻于印章之上,如“诚信”印章则应用鸟虫篆印,字形合一,栩栩如生。教师可通过班会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和学习这些艺术作品,让班级文化建设、传统文化学习以及核心价值观教育三者之间能有效联系起来,真正助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另外还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之中,真正感知社会风尚,开拓自身的认知视野,进而提升综合素养。

综上所述,学校是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依托于班级文化,以此为载体,能有效将价值观教育落实到教学日常之中,有效增强教学形式的丰富性和深刻性,让学生能够将价值观理念内化于心,并体现到日常表现之中,进而能在整体范围内提高教育的实效。

基金项目:本文系平凉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2018年度《以班级文化为载体的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研究》课题(课题批准号:[2018]PLG226)成果

(作者单位: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城川教委)

核心价值观法律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高校如果不能清晰地提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致并具有自身特色的核心价值观,极有可能发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偏离。高校核心价值观反映了高校对自身存在意义、价值追求的理解和把握,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高校核心价值观是指在高校价值观念体系中处于核心、支配地位,统摄其他价值观念的核心价值目标和价值导向,是高校全体成员普遍接受认同的内涵为“习得、创新、发展,求真、求善、求美”的群体价值观。高校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是师生在教学塑造、制度保障、环境熏陶、网络导向、社会实践等各个生活环节中自主选择的复杂的立体式交互过程。

关键词: 高校; 核心价值观; 校园文化

自从胡锦涛同志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上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命题与现实任务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题成为理论研究与实践的重大课题。当前,学术界及社会各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体论研究日益丰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践的探索也正成为学术界和社会各界探索的热点,由此涉及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体现在各个基层组织形式中的核心价值观研究正在进入我们的视野。目前高校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研究中,大多着重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途径,尚缺乏结合高校自身的核心价值观建设进行研究,本文拟对此进行探讨。

一、 高校核心价值观建设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当下,高校处在价值观的转变和游移之中,如果不能清晰地提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致并具有自身特色的核心价值观,极有可能发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偏离。高校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是“前沿”,而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追求,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是重中之重。文化是高校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而明确的价值追求不仅是高校文化建设的核心,也是提升高校竞争力的“软实力”。目前国内对高校核心价值观研究有初步的探索:一是对高校核心价值观的概念作了初步界定,二是提出了高校核心价值观构建的必要性,三是初步提出了高校核心价值观构建的设计原则、形成方式和实现途径等,但对高校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还没有概括提炼出来。张正认为高校核心价值观是在高校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诸多价值观中最为重要、最为核心的价值观[1]。他提出高校核心价值观应围绕办什么样的高校、怎样办好高校、培养怎样的学生这三个问题来确立;指出建构高校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认为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凝聚全体校园人共同奋斗的精神动力。因此,建构高校核心价值观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并提出了高校核心价值观构建的设计原则、形成方式、实现途径。陈耀玲给学校核心价值观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认为学校核心价值观就是指学校在经营过程中形成,使全校成员都必须信奉的信条,也是指导学校及其成员所有行为的根深蒂固的原则,包含着真、善、美融合而成的群体价值观,同时对学校核心价值观的特征抽象概括为主导性、依从性、认同性、稳定性、抽象性和理想性[2]。因为论文的主旨是在“培育”上,所以对学校核心价值观培养的目标、原则、内容、途径等作了详尽的阐述,论文颇有建设意义地提出了学校核心价值观培养的内容为求真、至善、臻美、达健、习作,但论文主要是针对基础教学的学校而言的。

在中共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后,高校一直站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践的前列,但至今尚未明确提出具有权威性、稳定性、规范性的高校自身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体系。如果长期缺乏明确的标准、内涵和要求,不仅会影响高校价值观导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效果,也会影响到高校校园文化价值的传承和发展。有人认为高校文化建设就应该倡导多样性,不应“千校一面”,这就涉及一系列问题:高校核心价值观建设何以必要?何以可能?如何展开?虽然各高校所遵循的核心价值观有一定的主体特色和时代差异,但高校的文化定位决定了高校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内涵必须相对固定,同时也需要在文化多样性中明确先进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导向,这就给高校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了契机。

高校建设核心价值观,建设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可以增强凝聚力、提高竞争力、扩大影响力[3]。核心价值观孕育在高校文化建设中,可以拓宽高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高校核心价值观建设有利于滋养健全的人格、高尚的理想,孕育真善美的精神文化。高校核心价值观建设为我国高校的发展方向提供思想指导和精神动力;为凝聚高校思想精神提供信念和内涵上的不竭源泉;为促进高校创新式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为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丰富具体的价值尺度。

高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实践者,应当自觉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前列。高校核心价值观既是对校园文化的核心提炼和凝聚,同时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层具体化,这既是时代赋予高校的社会责任,更是高校文化价值属性的必然要求。以高校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既是高校先进文化的理性诉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需要。

二、 高校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高校价值观是一个以核心价值观为原点展开的有机的结构系统。从字面理解,高校核心价值观是指在高校价值观念体系中处于核心、支配地位,统摄其他价值观念的核心价值目标和价值导向;从组织学角度理解,高校核心价值观就是指为追寻统一的目标、实现共同的使命,在高校发展中形成的最为核心、能够指导高校全体成员发展、能被全体成员所普遍接受认同的、能够体现真善美信念的群体价值观。高校核心价值观反映了高校对自身存在意义、价值追求的理解和把握,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建设当代高校的核心价值观,既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又要承担高校文化建设的职能使命;既要汲取古今中外特别是当代核心价值观的合理内容,更要体现高校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先进性;既要体现高校价值观的优良传统,又要体现当今时代精神。

高校历来是知识和价值的坚守者、传承者,也是创新、变革的推动者,因此,高校核心价值观可以综合概括为:习得、创新、发展,求真、求善、求美。“习得、创新、发展”是高校核心价值观的动态诉求。能不能发挥高校文化软实力的作用,能不能使高校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有力地凝聚和统一起来,在于能不能积极倡导这个动态发展的和谐。

习得——原指语言学习者在自然语言环境中,无意识地将隐性知识内化,是一个下意识的过程。古人云,“读书不多,无以证斯理之变化”,“读天下书未遍,不能妄下雌黄”。在高校核心价值观中“习得”意更在对先进文化价值的传承、运用。狭义的理解是指专业及文化知识的丰富积累,广义的理解可以指人的各方面素质能力在高校文化价值的熏染下的提升和发展。习得既是高校最基础的文化价值传播使命,也是最宽广的人才素质基础。

创新——创新是高校对人才培养的价值追求,所谓“青出于蓝胜于蓝”,高校师生在文化追求中,更重要的是不断涵育创新的品格。高校的知识创新能力和引领价值更新的活力有赖于学术自由,学术自由为师生提供创造性空间,使他们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开放性的讨论和研究,是个体通往精神上、智力上的成熟之路,也是人类发现真理之路[4]。

发展——在社会变革中,高校的发展应始终保存自身最重要的传统价值和特征,坚守自身的目标、使命。因此,高校的发展始终应与本质需要相一致。高校文化建设和传承的终极目的,就是使人能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在学术自由的基础上推动人的发展,在人的发展的基础上推动高校自身的发展,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发展既是文化的多样性的发展,更是坚持核心价值引领多元文化价值的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习得、创新、发展”是高校在发展中动态和谐的目标诉求,最终是为实现“求真、求善、求美”的理想诉求,求真就是求真知、持真理、事真实,求善就是追求向善的人格品质和仁爱的人文关怀,求美就是美善相合,追求诗意生存。真、善、美既是高校核心价值观培育人的理想价值目标,也是人类发展的至高追求。

三、 高校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文化途径

高校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不仅是一个深层次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复杂的实践问题。从理论上讲,高校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有外在的硬件建设和内在的价值认同两个层面,但在实际的建设中,外在条件和内在条件并不是截然两分的,而是一个高校师生在课堂教学、制度保障、环境熏陶、网络导向、社会实践等各个生活环节中自主选择的复杂的立体式交互过程。

高校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本质在于价值认同问题,价值认同必须源于高校现实生活的整合,生活是高校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基础,价值观需要经过生活整合、提炼才能逐步形成。生活德育论认为:“生活中的道德学习是以我们拥有的道德本能为基础,通过接受暗示、非反思性选择和自主选择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非反思性选择是指在意识清醒的情况下作出的不假思索的选择,自主选择则是意志的自由决断。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巧妙设计暗示,逐步形成对核心价值观的非反思性选择和自主选择,使核心价值观持久地、潜移默化地融入到高校的日常生活中。在日常生活中,按照不同阶段、不同个体的实际情况,将高校核心价值观要求具体化,使之与高校师生的内在道德环境相衔接、吻合,利于高校师生形成非反思性选择和自主选择[5]。

教学塑造——坚持“习得、创新、发展;求真、求善、求美”的核心理念,让师生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得到知识和文化的滋养,同时逐步对高校核心价值观作出自主选择。要使高校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教学塑造是主渠道,美日高校价值观教育的经验值得借鉴,美日两国高校主要是以课程教学为载体,通过通识教育和专业课程教育将主流价值观教育融入各类课程的教学中去,在各专业课程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利用其他学科课程的教学来渗透主流价值观教育、注重各学科教学的“载道作用”。美国高校对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并不局限于某一专门的课程群中,而是通过课程设计将主流价值观整合、充实到所有学科的教学内容之中,其核心课程、主干课程、选修课程、实验课程等均能体现和贯穿价值观教育,并针对不同学科、专业特色侧重点有所不同[6]。相比较而言,我国高校可以有效利用有专门的师资队伍和课程设置的优点,在教育资源和课程整合方面整体渗透,强化高校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基础。教学塑造的过程是高校价值观塑造和核心价值观凝聚的流变与积淀过程。具体而言,在日常的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带有时代性和个人倾向的形式直观层面表现,因此是各具特色、生机勃勃的,而在多彩纷呈的日常表现背后蕴藏着高校核心价值观传承的稳定性,比如教师与学生在日常表现中可能或严肃求真、或活跃激进、或宽厚仁慈、或洒脱不羁等,师生们在共同创造“高校现实风格”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和凝练成高校核心价值观,即对“习得、创新、发展,求真、求善、求美”不变的塑造;高校核心价值观的塑造也体现在各个不同课程设计的特色形式表现与稳定价值追求中,课堂设计与课堂教学是活跃多变的,其终极目标恰恰都是塑造和传承“习得、创新、发展,求真、求善、求美”的高校核心价值观。

在发挥教学塑造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必须建立体现高校核心价值观内在精髓的规章制度保障,重视人文环境的熏陶,以“无言环境表核心价值”,在分享网络多元价值观时积极占领网络阵地,巧妙运用它的凝聚作用,在各种社会实践中强化高校核心价值观的暗示作用,促成师生的自觉选择。

价值认同是高校师生对已形成的群体价值观念及体系的认可,并以此为价值准则来导向、调适、规范、控制自己的观念和行为,表现为师生对高校核心价值观及体现其目标、意识、规范等的认可、内化过程;对校风、校训、优良传统、当代精神的认可和内化轨迹。价值认同机制是高校文化建设的核心,是支配高校师生的态度、理解、信念、行为的内心关键尺度,能不能被高校师生自觉选择并认同通常需要经过知、信、行三个关键环节的统一。因此必须把高校师生知、信、行的规律与校园文化建设平台结合起来,在高校师生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和氛围中发挥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引领和整合作用,不断促进师生对高校核心价值观的知、信、行三者的协调、统一和强化[7]。如建设高校核心价值观需要有效使用语言载体,语言本身是文化价值的体现,包括外显的行为、内隐的思维模式、内在的价值观,关键是不断养成以核心价值观为基础支撑而成的思维方式、话语系统及行为模式,通过各种渠道的有效宣传增强高校师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在此基础上引导高校师生逐渐养成以核心价值观为本的思维模式,由此夯实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基础,形成思、言、行一致的核心价值追求。

高校校园文化以其特有的通俗性和意识形态意义影响着高校师生的审美情趣、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以具有生活气息的流行话语、鲜活典型的事例、通俗易明的道理,把高校的价值观念与文化精神结合起来,容易引起师生的共鸣,如果结合校园文化建设的平台和经验,融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致的高校核心价值观内容,相信高校师生会在感染和熏陶中自觉认同,并不断把这种认同的力量进一步渗透到对高校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追求和行动实践中去,形成良性的互动氛围。

参考文献

[1] 张 正.浅谈高校核心价值观及其建构[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88-90.

[2] 陈耀玲.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研究[D].山西大学教育学院,2008:57-59.

[3] 邵书峰.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是高校竞争力的核心[J].教育与职业,2008(23):165-167.

[4] 肖雪慧.回应挑战与保存大学的核心价值和基本职责[EB/OL].[2005-07-07].http://www.xschina.org/show.php?id=4189.

[5] 丁晓东.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化的四个维度[J].学术论坛,2009(1): 166-169.

[6] 周春燕.美日两国高校主流价值观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江苏高教,2008(5): 123-124.

[7] 陈东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文化视角[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2): 39.

(责任编辑 东 彦)

Construction of the Core Values of a University:

a Cultural Perspective

HUANG Qin

(Suzhou Art & Design Technology Institute, Suzhou 215104, China)

Key words: college and university; the core values; campus culture

核心价值观法律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企业的任务不可能由散兵游勇完成,只能通过组织行为实现。只有形成组织,而且是高效的组织,才能出现德鲁克所期望的结果: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一群人聚在一起,可以是“三个和尚没水吃”那样的一盘散沙。怎样把独立个体的人凝聚成组织呢?“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一靠制度,二靠企业文化。制度是刚性的,违反制度将受到纪律制裁。企业文化是柔性的,其外在的表现形式是风气。风气好,人的秉性中邪恶的一面受到压制,美好的一面得到释放。风气不好,歪风邪气张扬,歪门邪道频出,正能量受到排挤。

“企业文化”这一概念是随着西方管理学传人中国的,是组织行为学的重要内容。如果说一个企业有自己的文化,那就是说该企业的多数人有一套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处事方法。健康的文化不能自发产生,是企业的高层有意识提倡并身体力行,最终被全体员工接受并效仿,从而形成的共同的行为准则。这些行为准则表述成文字,就是公司的核心价值观。西方的管理学者于是提出一套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和方法。核心价值观是企业的DNA,不认同公司核心价值观的人,同不认同公司使命的人一样,不适宜留在这个公司。

企业文化是对我们上文所说的“风气”的理论概括。这个概念对中国人来说似乎新颖,从实践来说,我们的经验十分丰富,只是没有系统的理论表述罢了。我们平时说的军队建设、党的建设、干部队伍建设,不就是组织行为学的实践么?我们讲的党风、校风、部队作风建设,不都是是围绕着核心价值观进行的么?我们的解放军、先进单位不就是成功案例么?审视我们自己的经验,有助于我们理解组织行为学的核心概念—企业文化和核心价值观。

我国的一些优秀企业正在做企业文化建设。他们所走的第一步就是界定对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具战略意义的核心价值观。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一般分两类,一是职业化价值观,英语叫做work values,例如诚信、尊重、奋斗、责任、信任、追求完美等,主导人们的态度和行为准则;二是业绩导向的价值观,例如团队合作、创新、质量、效率、客户第

一、结果导向等,确保企业业务目标的实现。

建设企业文化是低成本、高回报的战略。我亲身体验过一些西方企业内部的文化力量。这些公司有强烈的文化特征特征,办公室政治少,人事关系简单。大家按流程办事,按规律办事。讨论工作有共同语言,提出的建议靠谱,争论少,被否定的少,伤害情感的事少,所以效率高。我也在国内公司体验过低效率的工作环境。尽管大家敬业,但是做事缺乏规矩,缺乏客观标准,每天忙忙碌碌,要不服从长官意志,要不各自为政,按自己认为最好的办法做,按自己的标准要求他人,互相抵消工作效率。这些企业如何提升自己,答案是清楚的:建设企业文化。

我国有些企业没有真正弄懂企业文化的作用,形式主义地模仿西方公司。它们在确定核心价值观的时候,没有与企业的战略目标挂钩,只是选了些动听悦耳的名词作宣传用。它们把核

心价值观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就是没有落到地上,化为员工的自觉行动。

核心价值观转化为行为才有意义。要让企业的全体员工认同并践行企业价值观,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要让员工认识到价值观不仅和企业的命运、也和自己的利益有关;(2)将价值观具体化,让员工知道怎么做。关于后者,我们有很好的经验,最好的例子恐怕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能群众一针一线”“说话和气”“买卖公平”“不打人骂人”“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没有读过书的士兵也知道怎么做。

一些成功企业的经验也值得借鉴,看阿里巴巴怎样将它的六条核心价值观具体化为简单易懂、无歧义、可操作的行为:

一、客户第一:客户第一,客户是衣食父母

1.尊重他人,随时随地维护阿里巴巴形象;

2.微笑面对投诉和受到的委屈,积极主动地在工作中为客户解决问题;

3.与客户交流过程中,即使不是自己的责任,也不推诿;

4.站在客户的立场思考问题,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最终达到客户和公司都满意;

5.具有超前服务意识,防患于未然。

二、团队合作:共享共担,平凡人做非凡事

1.积极融入团队,乐意接受同事的帮助,配合团队完成工作;

2.决策前积极发表建设性意见,充分参与团队讨论,决策后,无论个人是否有异议,必须从言行上完全予以支持;

3.积极主动分享业务知识和经验;主动给予同事必要的帮助;善于利用团队的力量解决问题和困难;

4.善于和不同类型的同事合作,不将个人喜好带入工作,充分体现“对事不对人”的原则;

5.有主人翁意识,积极正面地影响团队,改善团队士气和氛围。

三、拥抱变化:迎接变化,勇于创新

1.适应公司的日常变化,不抱怨;

2.面对变化,理性对待,充分沟通,诚意配合;

3.对变化产生的困难和挫折,能自我调整,并正面影响和带动同事;

4.在工作有前瞻意识,建立新方法,新思路;

5.创造变化,并带来绩效突破性的提高。

四、诚信:诚实正直,言行坦荡

1.诚实正直,表里如一;

2.通过正确的渠道和流程,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表达批评意见的同时能提出相应建议,直言有讳;

3.不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不背后不负责任地议论事和人,并能正面引导,对于任何意见和反馈“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4.勇于承认错误,敢于承担责任,并及时改正;

5.对损害公司利益的不诚信行为正确有效的制止。

五、激情:乐观向上,永不放弃

1.喜欢自己的工作,认同阿里巴巴企业文化;

2.热爱阿里巴巴,顾全大局,不计较个人得失;

3.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日常工作,碰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永不放弃,不断自我激励,努力提升业绩;

4.始终以乐观主义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念,影响并带动同事和团队;

5.不断设定更高的目标,今天的最好表现是明天的最低的要求。

六、敬业:专业执着,精益求精

1.今天的事不推到明天,上班时间只作与工作有关的事情;

2.遵循必要的工作流程,没有因工作失职而造成的重复错误;

3.持续学习,自我完善,做事情充分体现以结果为导向;

4.能根据轻重缓急来正确安排工作优先级,做正确的事;

5.遵循但不拘泥于流程,化繁为简,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较大的工作成果。

公司确立了核心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后,还要有相应的制度和措施配合执行和落实。美国的

3M公司成立于1902年,100年来共发明了69000多种新产品。2011年,3M平均每2天推出3个新产品,其创新源泉是“视革新为成长方式,视新产品为生命”的企业战略和文化。3M有一个著名的“15%规则”,是指团队中的任何人都可以用15%的工作时间去做与职责无关的任何事情来激发创意。发明商务贴的员工就是运用“15%规则”锲而不舍地进行黏着剂研究,才有了之后风靡全球的黄色小贴纸。

核心价值观法律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在先秦时期, “文化”一词一直是分开使用的, “文”的本义, 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如《说文解字》称: “文, 错画也, 象交叉”; “化”, 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 如《礼记·中庸》: “可以赞天地之化育”。西汉以后, “文”与“化”才结合在一起构成“文化”, 古人认为: “文化”就是“以文教化”[2],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赋予其新的意义, 逐渐产生了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文化”一词, 现在人们对文化的理解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文化指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 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此外, 关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区分, 大多数人普遍接受把“传统文化”定位为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不是已逝的过去, 而是凝结着过去, 联结着未来。

何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纵观中国五千年历史长河,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道家、法家为内核, 以及其他诸多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学说或流派, 都曾给我们留下许多宝贵的优秀精神传统, 如孔子的“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人道主义精神、孟子的“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下”的民本思想、墨子的“无言而不信, 不德而不报, 投我以桃, 报之以李”的兼爱主张及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献身精神等, 这些思想和理念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不论过去还是现在, 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 我们只有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

习近平指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1]面对内涵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 我们要善于运用唯物辩证的态度分析对待传统文化, 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任何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是在已有的文化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的, 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 我们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客观审视中华传统文化, 发掘并弘扬传统文化的精髓, 进一步阐发传统文化在与世界文化交流中的独特魅力, 不断强化世界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使其努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

二、传统民本思想是社会主义国家价值目标的理论源泉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是我们当今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也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新认识,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因此,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必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本,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更好结合, 以进一步提高和传播中华文化, 让世界人民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民本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基本理念,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 我国就曾提出过民本思想。战国时期的荀子说: “君者, 舟也; 庶人, 水也。水则载舟, 水则覆舟。”指的就是人民才是国家的根本和基础, 民可拥护君主, 也能推翻君主, 集中体现了儒家民本主义精神。孟子更是提出: “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这一思想反映出孟子将人民置于国家和君主之上, 国家是为民众建立的, 国家政治, 一切以民为本。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 我们今天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民主”, 就是要求我们党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一切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 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在当代的凝练和升华, 由此可见, “以民为本”的核心思想并没有被撼动。

同时, 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 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虽然强调了“以民为本”、“立君为民”、人民是国家政治的基础等重要思想, 但是缺乏“人民的统治”的理念, 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民主”, 既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也充分吸收了西方的民权思想, 将“为人民的统治”与“人民的统治”统一起来, 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

三、传统仁爱思想奠定了社会主义社会价值取向的民族根基

“仁爱”是中华民族最核心的价值理念, 对中国社会和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左传·隐公六年》中强调: “亲仁善邻, 国之宝也。”表达了儒家的仁爱思想, 强调以仁爱互助、礼仪来协和天下各国。《孟子·离娄章句下》中讲: “仁者爱人, 有礼者敬人。爱人者, 人恒爱之; 敬人者, 人恒敬之。”反映了所有人在仁者的眼中都是平等的, 仁爱的实行是人人皆可为的。《论语·学而》中讲: “礼之用, 和为贵”。指的是人和人之间的各种关系都能够恰到好处, 使彼此都能融洽, 主张礼仪制度等以“和”为标准。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指的是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抚养教育自己的小辈时, 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及小孩, 这才是真正博爱的体现。以上这些论述都是引导人们要互相关心和爱护, 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的“和谐”、“公正”、“友善”等理念相吻合,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习近平指出, “牢固的核心价值观, 都有其固有的根本。丢掉根本, 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是我们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内核, 代表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由此可以看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丰厚土壤, 也是我们站稳脚跟的根基, 如果丢掉了这个根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四、传统诚信理念构成了社会主义公民价值准则的理论基础

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 就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 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当代中国, 我们应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者的内在联系, 规范公民的道德行为, 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中, 诚信作为公民的价值准则被列入其中, 作为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价值导向, 时代又赋予其鲜活的历史使命。《论语·为政》中讲: “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意思是人要是失去了信用, 不知道他还可以做什么, 强调了诚信是为人之本。《孟子·离娄上》中讲: “诚者, 天之道也; 诚之者, 人之道也。”就是说诚实是天地之大道, 天地之根本规律, 追求诚信, 则是做人的根本原则。《管子·枢言》中讲: “诚信者, 天下之结也。”意指诚信, 是团结和维系天下人的纽带, 只有诚信, 才能赢得人心。历经数千年的社会发展, 这些优秀的文化基因以新的形式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 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提供了基本遵循。

当今, 世界文化交流交融愈加频繁, 我们应当更加尊重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 坚持古为今用, 推陈出新, 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在世界文化中赢得主动。因此,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在前人已有的思想文化基础上, 结合新的时代要求, 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超越。

摘要: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血脉,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 其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仍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文化系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就要结合时代要求, 不断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本,仁爱,诚信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3]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4-09-25 (2) .

[4] 马新, 杨朝明等.中国传统文化读本[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14.

[5] 肖季文, 欧凯.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文史杂志, 2012 (3) .

[6] 杨雨晗.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系[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7] 郭齐勇.中华优秀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土壤和基础[N].光明日报, 2014-04-02.

[8] 杜雏明.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M].北京:三联书店, 1997.

[9] [魏]王弼.周易·乾卦[M].北京:中华书局, 2009.

[10] [魏]何晏.论语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核心价值观法律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

在我国提出建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中,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最主要的内容, 也是其根本特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将体系中蕴含的深刻内容和具体要求充分展现出来, 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总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早在出现在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中, 并且在随后的诸多会议中, 习近平总书记进行了多次补充论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24个字, 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其中我国追求的价值目标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中国, 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重要的理念内容;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美好社会的构想和愿景, 也将其作为党和国家长期追求的核心价值理念;对于我国公民的价值标准则要求公民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这不仅是价值准则也是公民需要准守的道德准则, 更是评价其道德行为的价值标准[1]。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内在关联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是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本国特色, 能够明辨善恶美丑、是非黑白的价值标准, 这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由来。它的建立有赖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特别是总书记在发言中指出中华民族最独特的民族标识就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也是保障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我国能够战胜天灾人祸、外敌入侵、民族分裂等众多困难,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由优秀的传统文化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支持, 这也是我国能够长期屹立于世界中的重要因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就是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也只有建立在优秀传统文化之上的核心价值观才能够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认同。

(二) 优秀传统文化的升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虽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但是二者并不相等, 也不存在包含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来源以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及我国多年来积累的文化建设经验等为主, 在接受借鉴百家之长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得到极大的丰富和发展, 例如说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就是基于国家层面的价值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就是基于社会层面的价值目标;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就是基于个人层面的价值取向, 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方面的内容, 这是我国传统文化所没有的一面, 因此我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看做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延伸与升华, 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2]。

(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资源是优秀传统文化

在社会主义的不断深入发展、在改革开放的具体落实、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进步中逐渐形成了现如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我国在五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遭遇过自然灾害、遭遇过外敌入侵、遭遇过民族分裂、遭遇过恐怖袭击, 但是我国顽强的战胜了种种困难并且依旧坚挺的站立在世界东方, 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由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为中国保驾护航。优秀的传统文化就像是肥沃的土壤、温暖的阳光、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充足的养分使其得到足够的成长, 最为中华民族的至亲血脉, 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铸就了民族之魂, 其中包含了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因素, 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脱离了优秀传统文化, 将成为一棵枯木、一汪死水, 失去了生命力和先进性, 根本无法适应残酷激烈的世界文化竞争, 也无法满足变化多端的世界文化要求, 更无法构建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 因此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需要优秀传统文化

我国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被看做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就是因为它将国人数千年历经风雨沧桑, 积累沉淀下来优秀的文化和智慧结晶得以保留与传承。在优秀传统文化当中可以寻找到民族精神与传统道德的身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构建中华文化体系中的精髓与核心, 需要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的发展支柱, 并以此为基础与广大人民群众携手共建美好的精神家园。从内容上来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 例如无偏无私、无过不及的中庸理念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现如今中正和善、与人交好的礼仪文明;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的传统文化演化至今就是人类社会以道德伦理为核心建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为天地立心, 立的就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之心, 立的就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之心, 立的就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众之心, 在我国传统文化当中极其重视国家、社会与国民之间的和谐关系, 而作为现代中国理想标杆、道德准则和价值体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强调国家、社会与个体需要同心同德、万众一心, 可见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的高度总结, 也是中华民族一梦千年的价值追求, 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源泉[3]。

三、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 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

基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充分深入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内在精髓,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融入与时代潮流相符合、与社会发展要求相贴合、与国人价值理念相统一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首先是传统文化中的爱国精神, 早在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中就能够体会到国人高昂的爱国热情;在“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的诗句中体现出难忘固土, 渴望归乡的眷恋之情;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感受到中华儿女对祖国强烈的责任感, 而在“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诗句中更是能够体会到中华儿女与敌人抗争到底的反抗精神, 无论在任何时候这样强烈的爱国精神都将成为国家社会前进的内在动力, 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要内容。在《周易》中提出的“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展现了强烈的自强精神, 而国难兴邦等顽强精神和奋勇向前的动力成为我国战胜各种困难阻碍的精神支持, 推动国家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 同样需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得以保留。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和孔子的仁爱理论则将人类关系从家庭伦理上升至全民族乃至全宇宙, 其倡导的自由博爱精神对建设和谐平等的中国社会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因此同样需要被纳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论语》中的“人之生直也, 罔之生也幸而免”“道千乘之国, 敬事而信, 节用而爱人, 使民以时”则是提出人需要讲诚信、守信义, 用一颗赤诚之心真诚对待他人, 这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倡导和谐友善、诚实守信的价值理念相吻合, 也应该被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4]。

(二) 合理扬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根据当时的社会背景所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 如今看来难免有部分地方已经存在愚昧落后、封建迷信的色彩, 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扬弃, 将其中与现代社会文明相符合的内容进行保留和传承, 将不符合时代发展的内容进行舍弃。当前面对残酷激烈的市场竞争、变化多端的市场要求, 无欲无求不仅磨灭了人类不屈的斗志同样也会给其带来一种得过且过的消极心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当中, 有些文化已经不再“优秀”也不能够符合社会时代发展的潮流, 因此不能够被引入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

(三) 结合时代特点创新优秀传统文化

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推移, 人类的价值理念和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发生着改变, 在此过程中有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原封不动的保留和传承, 有一些文化需要结合时代的特点进行适当的改变与创新。比如说早在我国传统儒家文化当中就已经提出实现“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自然境界, 将人与大自热看做是一个整体, 二者相互影响也相互制约, 若是能够顺应自然界的发展规律那么人类便可以得到持久的发展, 若是肆意破坏大自然, 违背发展规律那么人类将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当今社会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我国也提出了绿色环保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宣扬建设现代生态文明, 这与传统文化中的万物相生相克、和谐共存的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 因此需要得到大力弘扬。而在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理念当中也认为人民群众是国家的根基, 实现老百姓安居乐业才是实现国家发展, 若是不顾百姓利益只会断送自己的统治地位。当今的中国是民主的中国, 倡导法治建设, 早已没有君主、皇权的概念, 但是以人民群众为基础, 为人民服务的传统文化仍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结合当前党风建设工作, 坚决打击官僚主义、享乐主义、贪污腐败等广场不正之风, 将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 就是在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大中国[5]。

(四) 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力度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因此现阶段我国还需要加大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力度, 通过对优秀文化的重新解读, 运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广大老百姓能够接受和理解, 因此在弘扬过程中不能盲目死板的要求国民阅读古代经典著作, 可以利用先进的文化载体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通过开设国学讲坛、传统文化知识讲座等方式将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人心。我国还需要在教育上加强传统文化的融入力度, 大力开设汉语课程教学, 注重国学知识的积累, 以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汉语综合运用能力为教育目标, 让每一位国民从小便能够接触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感知传统文化。

四、结论

总而言之, 我国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创建和谐文明、团结富强的民主社会, 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 而宣扬和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正是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保障和内在动力, 为此我们需要不断发掘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 积极吸收其中的精华养分, 并结合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潮流不断变化创新, 将其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利用充满中国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与广大人民群众一起携手共建美好的精神家园。

摘要:在全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当中, 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和提出了加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指示。我国在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之后, 逐渐积累沉淀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为其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和精神支持, 只有在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才能够真正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工作, 在此背景下, 本文将重点围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展开详细论述。

关键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参考文献

[1] 李春山, 何京泽.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 2015 (03) :43-46.

[2] 宋乃庆, 贾瑜, 廖晓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5 (04) :64-67.

[3] 黎昕, 林建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炼[J].福建论坛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6 (09) :163-167.

[4] 陈泽环, 马天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讲话的体会[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5 (07) :55-60+92.

核心价值观法律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1 把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校风、校训

任何学校都有自己的校风、校训,都具有一定的含义。但一个学校的校风、校训不是短时间形成的,是经过漫长的岁月、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是一个学校办学特色、精神所在。每个学校在形成校风、校训的过程中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样形成的校风、校训能更具有历史意义,展现出这所学校的发展历程,办学特色等层面。高校是我国的发展培养人才的基地,为社会发展培养大量可用人才,因此每个学校的校风、校训都具有一定意义,其能展现出一个学校人才培养的水平,办学的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展示,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因素,必须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思想的培养,高校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过程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能让学生更加理解核心价值观,在实际工作、学习的过程中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增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符合现代大学生人才培养的标准,能为企业培养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2 把中华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

提高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能力,高校一般都是通过思政课解决,思政课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思想的重要课程,但在实际上课的过程中,由于高校思政课一般都是大班课程,教师照顾不过来,学生上课不听课,睡觉等现象很多,这严重影响思政课的教学效果。现在高校教师把中华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需要我们不断更新观念、开动脑筋、不断挖掘出更加新鲜、充满趣味的课堂形式,吸引学生的兴趣,以更好的方式推广和灌输中华传统文化,使高校的课堂真正成为“育儿袋”,培育出大量的、源源不断的在核心价值观的沐浴下健康成长的人才,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成为全社会的主流,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后继有人、兴旺不辍。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政课堂上的引入,提高了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潜能,有效的促进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有助于学生今后利用核心价值观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3 把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网络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涵育载体也不断的产生出新的形式,把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网络是一个趋势,在校园文化网路这一领域我们理应大有作为。将校园网路、多媒体等现代媒介引入到传统的教学过程当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把原来枯燥、直白的课堂教学变得有声有色、入情入理,能够增强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满足学生们进一步学习知识的渴望,使校园网络真正成为一个全开放式集思广益的场所。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在大学生思政课堂上引入中国传统文化,是促进学生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因素,学生理解核心价值观的精髓,是指导学生今后学习、工作的关键因素,必须全面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摘要: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未来发展的保障,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应用是加快中国梦实现的关键因素,中华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影响意义重大,在提高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以中华传统文化涵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研究。本论文主要从把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校风、校训、把中华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把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网络进行阐述以中华传统文化涵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路径,希望为研究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专家和学者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路径

参考文献

[1] 梁诚嘉.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6).

[2] 熊瑛.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J].文化学刊,2015(01).

上一篇:现代化少数民族文化论文范文下一篇:ESI高校学科建设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