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市调研报告范文

2024-04-23

晋江市调研报告范文第1篇

收藏于

2011-07-05

阅读数:

公众公开

转藏到我的图书馆

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镇江新跨越,关键在人才。镇江要实现跨越式发展,不仅要依靠积累效应,更要依靠集聚效应,走吸纳之路,大量吸收外来资本和人才。为推动人才工作科学发展,实现我市人才强市的战略目标,近期我们对我市人才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了调研,分析了目前人才政策落实情况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加大人才政策落实力度,营造良好环境的对策建议。

一、现状及成效

为了贯彻落实人才强市战略,市委、市政府及所属职能部门多年来制定下发了若干人才政策措施,极大地促进了人才的培养、吸引、使用和激励。人才政策的落实有效促进了全市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总量有较大增加,人才队伍素质有所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和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人才的数量有所加大,部分技能人才短缺状况得到缓解,人才结构有所改善,“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环境氛围正日益浓厚,为新跨越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健全政策体系,形成了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的新格局。

人才政策,通常主要分为党政人才的政策体系和专业技术人才的政策体系。多年来,我市围绕人才总量有较大增加,人才结构与经济结构基本适应,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的总体目标思路,贯彻实施公务员法,规范公务员管理,提高机关人事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的水平,为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提供了制度保证;同时,建立企事业单位新型人事管理制度,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有效机制基本建立,人才市场体系和人才管理法规日趋完善,人才成长的环境进一步优化。 我市近年来围绕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把人才政策环境建设的重点放在集聚吸纳高层次优秀人才和创新用人机制上。对属于重点引进范围的高层次人才实行人才引进备案制,对符合经济发展需要的本科以上学历的紧缺专业人才等实行准入制,对“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高层次人才实行柔性流动的办法。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我市高层次和紧缺人才引进工作的意见》(镇办发〔2003〕80号)、《镇江市人才柔性流动管理暂行办法》(镇办发〔2003〕81号)、《镇江市人才资源开发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镇政发〔2002〕195号)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尤其是2008年《镇江市引进培育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三年行动计划》(镇发〔2008〕39号)的出台,政策明确,规定具体,对于引进和留住人才产生了很大的凝聚力。 为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展的学习生活环境,营造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工作和创业环境,我市制定出台了比较全面的人才待遇政策,基本建立起优秀人才的集聚激励机制。对高层次人才引进实行安家费补助和津贴资助,鼓励高层次人才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和兼职兼薪,实行人才最低收入保护政策,对优秀拔尖人才办理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医疗保险、补充住房公积金。制定镇江市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暂行办法,完善以市场机制为主导的高层次人才收入分配制度。加大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力度,鼓励企事业单位依据供求关系和市场机制自主确定高层次人才分配办法。对在我市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中作出贡献的高层次人才,每两年开展一次镇江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评选表彰活动,给予一次性奖励并享受有关福利待遇。

(二)健全体制机制,通过政策的落实形成了我市人才资源开发新局面。 1999年成立了“镇江市人才资源开发工作办公室”,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发改委、经贸委、科技局、教育局、财政局、公安局等部门为办公室成员单位,办公室设在市人事局,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负责组织全市人才资源开发工作。政府人事部门作为人才开发工作的主要职能部门,紧紧围绕中心工作,明确工作职责任务,积极建立和完善人才开发的工作机制。2008年调整机关机构设置,成立人才资源开发处,综合管理全市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组织实施全市性人才资源开发活动。加大人才市场建设,延伸人才服务的领域,促进区域人才市场整合,推进人才资源的社会化管理,积极推动人才资源开发,形成了我市人才资源开发的良性工作机制。

目前我市初步形成了一支规模比较宏大、门类比较齐全、整体实力较强的人才队伍。截止2008年底,全市人才总量达到29.58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2.82万人。全市拥有市级以上各类专家372人,其中国家级专家3人,部省级专家5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00人,市知名专家3人,市级专家310人。同时,加强高层次人才载体建设,完善博士后工作站和博士后技术创新中心评估,全市博士后工作站已达8家;加快留学生创业园发展,引进海外留学人员40人,创办企业30家;实施“169”工程,切实加强以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市级以上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333工程”培养对象为重点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创新柔性引才方式,共引进31名清华大学博士生来镇参与20项课题研究,引进80多名外国专家执行了近60个国外智力引进项目;2008年引进本科学历毕业生已达5200多人、硕士以上研究生538人。

二、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市人才资源开发工作呈现全面展开、逐步深入的局面。但从调研情况看,我市传统型加工企业较多,不少企业虽然规模不小,但科技含量不高,还处于原始资本积累期,引进人才的载体和平台尚处于培育期,对人才开发的内动力不足,意愿不迫切,政策落实的客观效果还不太理想。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政策宣传贯彻不够深入。政策的宣传是政策落实的基础,在宣传上我们虽然已经做了很多工作,通过发文件、上报纸、登网络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工作,但效果还不够理想。政策的宣传贯彻,不仅要使执行运用政策的部门和个人能够了解和掌握政策,还要提高全民的思想认识,形成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来开发的良好社会氛围。目前政策的宣传缺乏辐射效应,没有达到长期深入宣传的效果。我市有哪些人才政策,不仅企事业单位作为人才使用的主体不清楚,连相关职能部门也不能详尽。这导致部分地区和单位存在需要政策却不了解政策的情况,这在民营企业中尤为明显。这也导致用人单位对人才资源开发的认识不到位,造成人才政策落实存在“口号化”问题和落实不彻底的现象。

(二)城市发展水平和政策的趋同性制约了人才政策的落实水平。我市地处苏南,是全国经济发展、人才流动最活跃地区之一,在城市规模、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与沪宁线周边城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在这样的情况下,因为采取相同的政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趋同的政策就显得缺乏竞争力。对人才而言,尤其是高层次人才,能对他们产生有效吸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他们不仅考虑自己的工作岗位、工资收入、职称等待遇问题,也考虑工作人文环境、个人学术的发展空间、子女的成长空间等其他多种因素,他们所作的选择往往是综合考量这些因素后的结果。但因为所制定的人才政策与其他省市趋同,在这种情况下,政策优惠的吸引力日益降低,地区环境自身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这种趋势显然会给相对落后的地区带来更大的人才压力。虽然多年来我们各级政府和企业一直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引进人才,但效果并不理想且人才引进后稳定率偏低。引进的人才一旦熟悉了环境以后,由于对于政府或企业的人才激励机制不满意,或是受利益驱动,或是为了自身发展,或是寻求舒适、宽松的工作生活环境,一有机会便远走高飞。尤其是医疗卫生系统和陷入困境的企业,人才流失更为严重。

(三)政策的制定和落实还缺乏衔接。政策制定和落实的衔接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的政策与职能部门的工作之间缺乏衔接。有的政策在制定过程中没有充分听取政策执行部门的意见或是政策执行部门没有认真研究,在具体落实时就遇到了障碍或困难。如前几年出台的机关、事业单位引进人才不受编制、职数和引进方式限制的政策,由于与公务员管理、编制管理的有关规定相矛盾基本上没能落实;市知名专家可暂不办理退休手续的政策,在实施中容易产生矛盾;人才最低收入保护政策规定,对未达到最低工资标准的由本人与用人单位进行协商,如果不能达成一致本人可以另行择业,因此最低收入保护政策缺乏运行的现实基础,有关职能部门难以落实,2006年起已不再公布最低工资标准。二是有的政策与现有人才的培养使用之间缺乏衔接。部分制定的优惠政策重在引进人才忽视了现有人才的培养使用,现有人才不能享受同等待遇,形成了“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招来女婿气走儿子”的现象,挫伤了现有人才的工作积极性,造成人才的非正常流失。比如引进的人才享受安家费和购房补贴,现有人才如果没有享受过福利分房在购房时没有相应补贴就会产生待遇上的不平衡。三是有的政策与业绩考核之间缺乏衔接。虽然我市出台了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淘汰制管理办法,对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引进考核机制实行动态管理,但有些人才待遇政策缺乏这种业绩考核的管理机制存在吃大锅饭的现象。如1999年出台的《关于对优秀拔尖人才实行补充养老保险的实施办法》等补充“三金(养老金、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金)”政策,只要符合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等条件就可以一直连续享受,政策的激励效果欠佳,没有享受反而有副作用。四是有的政策与人才合理流动之间缺乏衔接。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优秀的高层次人才具有流动性强的特点,在引进的同时应该考虑人才合理流动的问题。从人事争议仲裁的实践上看,人才政策的制定重引进轻流出,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流动时缺乏相关政策衔接,甚至出现“赔了夫人又折兵”的现象。我市某医院从外地引进一名骨科副主任医师其配偶随调进医院工作,工作几年后该骨科医生不辞而别到外地一民营医院工作,医院因此与其在已享受的优惠待遇及其配偶工作去留上产生较大争议。

(四)资金的投入和保障不足。我市在人才资源开发、优秀人才优惠待遇以及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上,资金投入还显不足。对企业设立人才开发资金,或企业捐款人才开发基金等,没有出台相关的政策。我市于2002年设立人才开发专项资金,起动资金仅每年50万元,2005年起每年150万元,目前累计投入资金800万元。与周边城市相比,我市人才资金规模较小,与我市跨越发展的需要和苏南城市的定位不相称。同时,人才开发专项资金的使用上一度失管失控,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用。在人才待遇上,我市制定的补充“三金”,提高退休费,适时组织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学术技术带头人等优秀人才外出疗养,以及为市知名专家发放津贴等优惠政策,基本上没有财政资金配套。如补充养老金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也要求在自有经费中列支。使得这些政策的落实取决于单位的经济效益与人才意识,导致这些激励政策在很多单位根本无法落实,极大地挫伤了部分专业技术人才的工作积极性,不利于人才队伍的稳定。1999年出台补充“三金”政策以来,到目前为止我局共办理381人次,平均每年还不到50人次。每两年评选一次的镇江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每人只有一次性1000元奖励。另外由于缺乏资金的支持,全市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专业性培训、讲座、学术交流等活动开展都受到很大局限。

三、对策与建议

针对我市人才政策环境建设的实际状况和问题,努力创造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环境,既要不断完善创新政策措施,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更要加大人才政策的落实力度,确保人才政策取得良好实际效果,以打造最具吸引力的人才环境。

(一)加强宣传引导,努力营造落实人才政策的良好氛围。 一是发挥舆论媒体的宣传引导作用,优化人才工作宣传机制。认真制定年度和阶段性人才工作宣传计划,通过报刊、电视、电台以及人才工作简报、人才工作网站等载体,广泛深入宣传各项人才政策,及时宣传全市各地在人才工作方面的经验做法和先进典型。通过宣传,进一步提升全社会对人才工作的关注度,扩大人才工作的影响力,更好地在全社会营造尊才、爱才及激励成功、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

二是加强鼓励引导,发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人才工作。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加强对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知识培训、公共财政对企事业单位培养本科以上学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给予资助奖励、表彰奖励重才爱才先进单位等方式,引导企事业单位不断强化人才工作的主体意识;积极鼓励企事业单位通过完善政策制度、改革分配办法、优化发展平台等途径,营造有利于集聚人才的良好环境,更好地发挥企事业单位在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中的主体作用。 三是采取多种措施,努力营造有利于各类人才健康成长的良好生态环境。在人才服务环境方面,部门和单位之间要协调一致,积极帮助各类人才解决他们工作、学习、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并落实各种国家法律法规和人才政策,确立单位和人才双方的平等地位,切实维护人才的合法权益。

(二)强化检查督促,切实加大人才政策的落实力度。

一是进一步完善人才工作责任考核机制。明确人才工作责任目标,构建量化考核体系,加大贯彻执行政策的力度,保证人才政策得到有效落实。要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加快构建人才工作新格局,建立完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增强人才工作整体合力。按照各有关部门法定的职能和职责,明确各有关部门在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中承担的工作任务,依法规范和督促各有关部门认真履行工作职责。

二是完善人才工作督促检查机制。采取专项督查等方式,对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贯彻执行人才工作方针、政策、制度情况进行督促检查,推动各项人才政策的有效落实。并完善人才工作信息收集和反馈机制。通过召开会议、日常联系、专项通报等方式,及时了解与通报各地、各部门人才工作的重大事项、重大活动、重点工作进展等情况。及时研究分析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为领导了解情况、作出决策、指导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三是建立跟踪评估机制。探索建立人才政策实施的跟踪评估机制,以制度的约束来推进人才政策的落实。只有将实施人才政策效果评估制度化、规范化,才能对人才培养、吸引、使用、激励政策实施中的障碍和问题、作用和效果形成经常性的互动反馈,才能保障人才政策落到实处。

(三)立足机制创新,进一步完善人才政策。 一是创新人才发展机制,完善人才宏观管理政策。努力使我们的人才政策既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又符合经济规律,适应产业结构调整,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人才的总量、结构、地域及行业分布状况,结合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对不同领域的人才,采取不同的方法,制定不同的管理方法,对人才实行分类管理,打破行业之间、部门之间和所有制之间壁垒,制定更加开放的人才管理政策。

二是创新人才更新交替机制,完善人才培养政策。要有针对性地制定人才培养规划,突出培养重点,抓好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以能力建设为核心,注重对人才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转变培养方式,建立人才与产业互动的机制,推动产学研结合,实现由知识型、书本型培养向应用型、实用型培养转变;要拓宽培养渠道,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培养机制,实现由一元化、自主化培养向多元化、社会化培养转变;要加强终身教育的规划和协调,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三是创新人才考核评价机制,完善人才选拔使用政策。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人才评价机制。按照党政人才评价重在群众认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专业技术人才评价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的原则,改进评价方式,完善评价手段,努力提高人才评价的科学化水平。按照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的要求,建立由业绩、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党政人才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标准评价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人才使用方面应把着眼点放在如何用好、用足、稳定现有人才上,制定全新的人才使用政策,建立统一规范的人才管理信息系统和绩效评价系统,为人才选拔使用提供依据。既重视外来人才引进,更重视现有人才的培养和挖掘。在制定留住现有人才的倾斜政策的同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制定相关的人才流动政策,使人才向一线流动,确保优势产业、新兴产业、重点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四是创新人才分配激励机制,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应考虑所处的地域环境以及人才发展的市场环境和人才引进的制约,建立起比发达地区更科学更优惠的人力资本定价系统和市场化的薪酬制度。重点引进急需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注意引进25-45岁正处于创造力旺盛期的优秀青年人才。改变以往组织招聘团去招聘的方式,实行带项目、带岗位、带薪酬的定向引进方式。引才与引智并举。根据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特色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创新引才机制。积极引进主导产业、重大工程项目及重点行业紧缺专业人才、特殊专业人才。不断加大对特殊岗位和高层次人才的激励力度,对高层次人才和特殊人才的工资收入在一定时期给予特殊政策。积极探索和实施要素参与分配的模式,改革和完善现行分配制度,鼓励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要制定科学公正的激励机制,比如,建立产权激励机制,使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不仅体现一般劳动的价值,也体现现代产权制度中与各类人才创造性劳动相关的人才产权的价值,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实行期权股权激励,加快建立重实绩、重贡献,以业绩为取向的,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激发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加大人才投入,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一是形成人才开发专项资金以政府、用人单位、社会和个人多元化投入机制。政府及企事业单位要逐年增加人才开发专项资金的预算。各用人单位都要设立人才开发专项资金,专项用于本级人才的培养、引进和奖励等。资金随着经济的增长每年有所增加。 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实施多级互动,加强人才科研创新的资金支持,强化人才开发资金保障。加大对科技人才的奖励力度,对取得重大科技发明和科技成果的杰出人才给予高额奖励并提供其它方面的优厚待遇。

晋江市调研报告范文第2篇

晋江市领导尤猛军、刘文儒、王景星、周伯恭、陈健倩、李元巍、姚志强、曾献礼、王庆芬等出席会议。

“这次会议是在关键时候召开的一次关键会议。”晋江市委书记尤猛军指出,离计生年度结束只剩下3个月,时间紧、任务重;节点特殊,是镇(街道)换届后召开的首个规模较大的专题会议。

尤猛军强调,各部门、镇(街道)认识要到位,要有争先意识、责任意识、统筹意识和创新意识;整治要到位,要治松、治假、治虚、治短;责任要到位,加强领导,由一把手负总责,完善机制,尤其是考核机制,强化队伍,加强业务培训,充分发挥计生协会的作用。

晋江市市长刘文儒部署下阶段工作。他要求,下阶段人口计生工作要抓好出生清理、“两非”查处、依法行政这三个重点;强化三项政策,推进政策导向、优质服务、管理创新;落实责任保障、人财保障、群团保障这三项保障。

记者从会上获悉,今年来,晋江市人口计生工作紧紧围绕“提升省优水平,打好国优基础”的目标,通过强化组织保障、夯实基层基础、加大难点整治、提升优质服务、拓展利益导向、发挥协会作用,总体有序推进,取得阶段性成效。特别是从5月1日起先行先试开展免费孕前优生检查,通过孕前优生健康19个项目的检查,了解夫妻双方家庭的病史,及时发现遗传性疾病和遗传缺陷方面的问题,努力减少出生缺陷儿的发生。截至6月27日,已有1742对夫妇享受到免费检查,查出存在高危因素520对,进一步筑起出生缺陷干预防线。

晋江市调研报告范文第3篇

养正中学政教处 保卫处 2010年8月10日

一、指导思想

本学年度,我校德育工作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认真落实“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工作理念,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着力提升学校德育工作水平。

二、工作目标

以创建第三批全国文明单位为动力,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为根本出发点,以营造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为重点,以健全德育工作管理机制为保证,在广大教职工中大力弘扬“三平”精神,进一步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的“三全”德育模式。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班主任工作,着力提高德育队伍管理能力。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有的放矢,扎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积极开展“三项”教育活动(品德教育、法纪教育、安全教育),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强化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积极探索、开拓创新学校德育工作,在巩固常规建设中彰显德育特色,探求德育亮点,推进素质教育,推动良好校风形成。

三、工作要点

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深化传统教育内涵

爱国主义教育始终是学校德育工作一个永恒的主题,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热情和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决心,是学校德育工作主旋律。通过开展征文活动、板报评比、诗歌朗诵、主题班会、观看影视录像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以增强师生爱国、爱乡、爱校的思想感情。进一步做好学校每周一升国旗活动,结合中秋节、国庆节、清明节、端午节、劳动节等重大节日以及校运会、文娱会演、科技艺术节等对学生进行爱国爱乡教育、集体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人生观、价值观,端正理想信念,提高思想品德素质。

2、以容止规鉴为抓手,强化道德规范养成教育

加强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确立每学期的第一个月为“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月”,狠抓落实《养正容止规鉴》,通过具体的强化训练和管理,培养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良好的行为习惯内化为自觉的行动。进一步完善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制度,加强校园常规值班督促、检查、反馈工作,使常规管理达到精细化。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建设在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中的积极作用。要加强诚信教育,引导师生自觉践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进一步做好课间操、卫生评比等检查评比工作,严肃考风考纪,严肃校风校纪,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与文明行为。

要通过主题班会等形式对学生开展感恩教育活动,通过爱的教育,从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身边的人开始,心中有他人,培养学生学会做人。推而广之培养学生感天地之恩,保护环境,珍爱生命,自立自强。

3、以新课程实验精神为导向, 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要充分发挥学科主渠道和校本课程的德育功能,,进一步推进学生成长记录袋创建工作,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全面关注学生的整体成长发展,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质量与个性化学习需要。继续实施“学生成长导师制”,以年段为单位,全员参与,确定指导对象,明确导师的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工作中的有关原则和制度。定期组织导师进行交流研讨,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以实现学校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的“三全”德育教育的工作目标。

1 要进一步夯实我校社会实践基地,广辟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空间,通过学生直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扩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进一步完善学生社区服务机制,引导学生热心社会公益,培养热爱集体、热爱劳动、乐于奉献的思想感情。要建立健全学生的表扬奖励制度,鼓励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促使学生不断完善自我,促进学校德育工作水平的提高。

4、注重安全、法制教育,深化心理健康教育

安全无小事,责任重泰山。要进一步开展安全宣传与安全教育活动,提高和强化师生的安全意识。坚持教育为先,预防为主,多方配合,责任到人原则,继续签定安全责任书。建立和完善安全检查制度及预案制度。重视消防安全、交通安全、游泳安全、传染病防治等宣传教育,进一步规范落实“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各项工作要求。认真做好“五五”普法工作总结,策划启动“六五”普法工作,扎实推进校园法制宣传教育,通过开展图片展览、观看法制教育影像等,积极开展反邪教和拒绝毒品教育活动。加强网络管理,崇尚科学,严防邪教和社会上各种不良现象对校园的渗透。充分发挥学校绿色网吧的作用,引导学生健康上网。加强与镇综治委、公安派出所的联动机制,做好学校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提高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

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做好特殊学生的心理帮扶工作。学校心理咨询室要进一步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加强值班辅导咨询,要充分发挥兼职教师和调动更多教师积极参与,帮助学生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克服厌学心理,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要进一步办好心理健康教育论坛和心理网站,并做好个案的研究、资料的积累工作。

5、进一步完善德育机制,全面提升德育队伍工作能力

本学年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各种管理制度:一是树立责任意识。明确职责,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年段长是年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二是继续实施完善班级工作量化综合评估制度,建立健全学校德育听课制度,完善学校卫生管理机制,落实学校安全保卫责任管理制度等;三是完善“十佳班主任”评选工作,继续做好班主任工作论坛和德育论坛工作,探索德育创新形式和途径,开展德育课题研究,做好学生问卷调查与学生座谈会工作;四是加强学生干部的培养与锻炼。五是做好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建档工作。通过完善制度,健全考核、奖惩机制,推动学校德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继续推进学校德育队伍的建设,认真做好年段长、班主任推选工作,加强对年段长班主任队伍的管理、培训、指导、评价与考核。继续实施年段班主任周例会制度,进一步拓展学校师德论坛活动,配合学校做好每年一度的师德师风评议工作,着力提高全体教师的师德水平。加强对共青团、学生会、少先队、班级等学生干部的培训、指导工作,增强合力。通过学生社团、学生党校等载体为学生干部的成长提供发展平台。

6、抓好“三结合”教育工作,营造良好教育环境氛围

晋江市调研报告范文第4篇

为推进晋江市村 (社区) 集体经济工作, 2013年以来晋江市采用市领导挂钩帮扶、优化扶持政策、紧抓重点项目建设等多项措施, 涌现出一批村集体经济创收项目亮点。同时, 进一步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力度, 规范村级工程招投标工作,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严格控制非生产性支出, 集体资产总量稳步增长。据统计, 2016年全市392个村 (社区) 集体经济收入总额为22 622.56万元, 比上年增加2 466.66万元;村均村财收入57.71万元, 比上年增加6.16万元, 比增11.95%;人均村财收入203.62元, 比上年增加20.81元, 比增11.38%。村集体经营收入9 374.02万元, 村均村财收入23.91万元, 比上年增加1.41万元, 比增2.27%。

晋江市村集体组织经济发展实现稳步增长主要得益于以下措施。

1.1 推行“盘活存量”模式, 实现集体“三资”增值

鼓励村级设立集体资产管理委员会, 负责开发自然景观、历史遗址、民俗文化等旅游资源, 实施旧村址、旧校舍、旧厂房等“三旧”改造并对外租赁, 盘活长期闲置或低效使用存量公产, 提升现有集体“三资”的利用率、收益率, 实现保值增值。比如, 金井镇围头村开发海湾沙滩和战地遗址, 盘活近20hm2闲置土地用于景区建设和店面租赁, 成功创建国家3A景区, 年接待人数从2007年的5万人次跃升到2017年的45万人次, 每年村财增加收入100多万元。近年来, 全市累计清理盘活集体闲置“三资”35宗, 其中已有10个村整理盘活10宗, 平均每宗可增加村财政收入5万多元。

1.2 推行“配套服务”模式, 发挥区位产业优势

以发展村级物业经济为主攻方向, 鼓励村 (社区) 开发边角地块, 提供企业生产性服务和居民生活性服务, 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政府按建筑面积100元/m2给予补助。比如, 西园街道屿头社区建设18栋物流仓库和2栋职工公寓, 面积8万多m2, 年租金250多万元。近年来, 全市共新建村级服务配套项目35个, 总建筑面积近14.35万m2, 年可增收村财510多万元。

1.3 推行“村企合作”模式, 挖掘商业开发潜能

发挥民营企业优势, 开展“百企联百村、共建新农村”活动, 出台捐赠税前列支、免收相关规费、优先发放信贷等鼓励政策, 通过产业带动、公益捐助、合作建设、劳务协作等形式, 挖掘商业开发潜能和村级集体经济新增长点, 破解普遍存在的资金、人员不足等难题。比如, 紫帽镇紫湖村引进大森制衣公司, 投资3 000万元, 整理土地6hm2, 其中2hm2用于实施旧村改造和兴建村级物业, 其余用于企业建设研发中心和员工公寓, 每年实现集体创收70多万元。目前, 全市累计有59个村 (社区) 与104家企业结对, 投资金额8.21亿元。

1.4 推行“产权置换”模式, 实现城市改造溢价

利用近年来大规模城市更新改造和征地拆迁的契机, 规定被征用集体土地所获土地补偿须提取30%以上作为集体积累金, 不分光、吃光, 引导村集体将被征用的办公楼等集体物业置换成商业店面、住宅, 留足集体资产, 放大城市改造溢价。比如, 池店镇华洲村在城市改造中被征收集体店面1 000m2, 住宅4 500m2, 分别估价7 500元/m2、1 500元/m2, 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按民主决策程序决定进行等面积产权置换, 建成安置后店面价格15 000元/m2, 住宅3 800元/m2, 集体资产增值1 669万元, 全部出租后每年可增加村财收入100多万元。近三年, 全市有21个村 (社区) 在征地拆迁中置换集体物业约3.5万平方米, 实现资产增值7 500多万元, 预计每年可增加村财收入970多万元。

2 晋江市村集体组织经济发展困难的原因

虽然晋江市2016年村财平均收入比上年略有上升, 但受到项目落地时间长、村集体建设资金筹措困难和村级换届选举等综合因素的影响,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依然困难, 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主要有以下一个方面。

2.1 项目生成难

尽管实施了“一村居一项目”工程, 但普通存在村级集体创收项目建设周期长, 而村 (社区) 干部一届任期才三年, 有的在项目未建成收益时已离任, 造成大部分村 (社区) 主干更侧重兴建基础设施、文体活动中心等周期短、成效快的公益项目, 导致一些村 (社区) 对集体资产资源的经营管理普遍缺乏中长期规划;另一方面, 一些村 (社区) 主干虽然有较强的发展集体经济意愿, 但所在村 (社区) 既没有产业基础, 又缺乏区位优势、资源优势, 找不出、找不准可以投资发展的项目。

2.2 集体资金少

虽然明确规定在城市改造和市政建设中被征迁集体资产的产权置换比例, 为集体经济发展预留空间。但涉及区域改造的村 (社区) 集体资产除一些经营性店面选择产权置换外, 其他基本上选择货币补偿, 多数村 (社区) 仍将改造补偿给集体的资金按户或按人分发。

2.3 建设资金筹措困难

大部分村 (社区) 村财收入比较少, 有好的项目但资金投入也大, 多数群众认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村干部的事情, 群众更愿意将资金捐在公益事业项目, 涉及经营性项目的资金筹集比较难。

2.4 项目实施难

村集体经济创收项目归根结底需依托地理优势、产业优势、人文环境盘活有限的土地和资源, 部分村 (社区) 对创收项目期望值过高, 前期可行性研究不够深入, 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存在与城镇建设规划冲突、不符合土地利用规划等问题无法落地。2015年42个村 (社区) 策划生成集体创收项目49个, 经验收通过的只有8个村 (社区) 、8个项目, 兑付补助资金258.78万元, 远远低于预期和年度计划。

2.5 手续办理难

虽然专门制定和优化了项目用地预审和手续报批流程是, 但大部分村 (社区) 因缺乏专门业务骨干, 仍普遍反映手续办理难。另外, 许多创收项目涉及商业或工业用地均须履行招拍挂程序, 而前期需缴纳的各项费用, 项目村 (社区) 大多无力承担。

3 对晋江市村集体组织经济发展的工作建议

3.1 以发展村集体物业为重点

鉴于产业投资风险较大, 加上村财管理涉及不同利益群体,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方向应选择风险小、见效快、收益长, 且不受村级干部换届更替影响的物业投资项目。以政府为主导, 盘活村级集体土地, 推动村级以农民土地、集资入股, 统一发展建设通用厂房、综合市场、外口公寓、廉租房等股份化项目, 让群众直接受益, 实现开发建设和农民增收以及农村发展的互惠多赢。

3.2 加快探索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

采取土地反租倒包、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等形式推行农户土地经营权流转。允许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以集体所有的非农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联营, 与其他投资者共同兴办企业或开展物业经营, 获得土地使用收益。支持集体经济薄弱村到镇街中心区发展集体经济, 从非农建设用地指标中, 安排一部分作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专用指标, 给集体经济薄弱村0.1~0.2hm2的非农建设用地指标, 并以最低价位在区位较好的镇街规划区内落实地块建设工商用房, 以获取稳定的租金收入。

3.3 强化资金监管

镇 (街道) 要采取综合措施, 切实加大村 (社区) 财务的审核力度, 依法依规对资金收支进行复核、审核, 特别对村 (社区) 拆迁补偿取得的资金, 要严格村 (社区) 执行相关财务管理制度, 开源节流, 合理使用, 最大限度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

3.4 出台扶持政策

2013年以来, 晋江市出台了集体经济扶持系列政策, 从操作情况来看, 要推进项目实施, 还存在一定难度, 主要是晋江市一级政策文件, 项目用地手续精简, 缺乏法律支撑依据, 而用地和规划手续报批需按照既定的法律、法规规定, 很多发展项目需经省级国土和住建部门审定;另从广东、江苏、浙江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经验, 省一级对于扶持发展集体经济都有出台专项优惠政策, 便于县级市操作。为此, 建议省农业、国土、住建、财政、人行等部门探索出台扶持政策, 减轻村级在用地、用林等报批方面的规费, 在村级集体资产抵押担保等领域给予政策支持。

3.5 严格控制不良债务

全市村集体债务总额为25.64亿元, 比上年增加1.25亿元, 比增5.13%;村均负债654.08万元, 比上年增加30.30万元。为此, 应充分引起重视, 注意控制新增债务、分析化解原有债务。一是加强债务的清理和控制。本着多方筹措、量力而行的原则, 以发展集体经济创收项目为主, 建设公益事业为辅, 严禁超负荷举债, 产生不稳定因素;二是分类清理债务。对于历年来累积的债务, 要分清类别, 确属公地的征地补偿款, 履行民主决策和公示程序, 及时清理;对于不良债务, 要采取综合措施化解, 严禁产生新的不良债务。

发展村 (社区) 集体经济工作需要村 (社区) 主干的主动策划, 市镇 (街道) 业务主管部门加强指导和协调沟通, 切实帮助解决项目实施困难, 助推项目实施, 完成项目建设, 逐步增强村 (社区) 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叙述晋江市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现状、主要工作方法以及在实际工作中获得的启示, 对晋江市发展村集体经济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分析。最后提出相应的工作建议。以此指导晋江市村 (社区) 走出集体经济发展困境, 取得更进一步的发展。

晋江市调研报告范文第5篇

释意:气质优雅而极富内涵之意

2、卓尔菲

释意:出众而极富魅力

3、伊俪莎

释意:取英国女皇姓氏的谐音部分,表现品牌的质感与优雅

4、圣贝莎

释意:高端而优雅之意

5、蔓俪

释意:魅力长久之意

6、美唯淑

释意:美丽、独特、淑雅

7、尚妮

晋江市调研报告范文第6篇

全校现有17个教学班,学生总数792人,全校教职工72人,专任老师62人。学校实施《南岳中学构建学习型教师队伍实施方案》,经几年努力,铸就了一支思想过硬,专业能力强的教师团队。

学校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为指导,以争创福建省农村合格校为目标,端正办学思想,深化教育改革,更新教育观念,依法治校,以德治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树立“科研为先导,改革为动力,质量为主线,育人为根本”的办学思想,重视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以“让社会满意,让家长放心,让学生成才”为办学管理目标,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各项工作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几年来,学校先后荣获“晋江市素质教育工作合格校”、“晋江市文明学校”、“晋江市创安先进单位”、“晋江市绿色学校”、“晋江市首批德育先进校”、“泉州市先进教工之家”、“泉州市绿色学校”、“泉州市第九届、第十届文明学校”、“泉州市达标初中校” 以及“福建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等市级以上荣誉称号。学校以崭新的姿态昂首跨入了泉州市名校行列,现在的南岳已成为晋江教育的一道亮丽的风景,成为读书求学的理想乐园,培养人才的温馨摇篮,教书育人的一方净土。

晋江市南岳中学

上一篇:机房管理员职责范文下一篇:敬老院卫生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