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论文题目范文

2024-02-06

初中地理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2、高三学生强化地理空间观念应注重领悟的几个观点

3、试析《读史方舆纪要》的经济地理价值

4、一场重塑世界经济地理的革命

5、“经济地理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

6、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思路与路径

7、论高职中国经济地理教学中的人文素质培养

8、我国沿海地区城市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分析

9、本然土壤调理剂在蔬菜上的探究

10、遵循人城产耦合规律 推动成都高质量发展

11、对地理教材“国际组织”内容编写的建议

12、中国会议中心城市集聚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13、“世界地理”课程模块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14、环渤海地区FDI分布演变特征、成因与结构变化分析

15、空间经济学研究的文献综述

16、多元学科视角下城市规模研究理论与方法综述

17、龙泉驿融入成渝经济圈建设思考

18、从制度地理之争到新经济地理

19、《物流经济地理》课程的教学与探讨

20、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变

21、重塑会展经济地理 打造国际会展名城

22、“一带一路”战略和央企的海外发展

23、地理科学专业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4、创新高中地理课堂学习新体验

25、我国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研究进展综述

26、《边疆蓝皮书:中国边疆发展报告(2020-2021)》发布

27、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进展与趋势

28、破解一体化发展难题,培植中国经济新动力源

29、武汉城市圈制造业空间专业化演进

30、区域创新系统内涵评述与应用分析

31、攀枝花,锻造清洁能源之城

32、农业大学《经济地理学》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33、“四大特色党建”推动基层党建深度融合

34、世界地理类课程思政教学的“道—法—术—器”理论框架

35、中国经济地理或走向新“弓箭图”

36、经济地理学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的途径与价值

37、风险投资促进长三角城市群创新能力提升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38、内蒙古东四盟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分析

39、制度厚度中国化涵义及构成要素探究

40、经济地理特征与劳动生产率:一个系统性的分析框架

41、“一带一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

42、健康产业聚集影响因素的案例研究

43、“一带一路”不是地缘政治扩张

44、FDI对中国垂直专业化地位的影响

45、属于世界的“十三五”

46、空间计量视角下的金融集聚与政府行为研究

47、谈如何让空间思维贯穿高等经济地理学教学

48、长江经济带市场一体化的空间经济增长与非对称溢出效应

49、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增长与区域差异

初中地理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摘 要:初中地理是一门应用性与实践性并重的学科,需要学生记忆大量的地理知识,结合经典案例展开分析与推导。在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教学中,使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能大幅度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加强地理实践力。

关键词:初中地理;核心素养;乡土地理课程资源

教师在教授初中地理时,可以尝试加入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一方面根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地理中考必考乡土地理,另一方面因为联系身边和生活中的地理更加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使用中,教师会引导学生,对自己生活和身边中的地理问题进行调查、分析、讨论、意见互换等行为。通过实践与分析,推导出最终结果,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

一、 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利用的必要性

(一) 新形势下地理中考的需要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主要包含四个内容:“地球和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学习身边的地理,学习家乡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終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等基本理念和成为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的目标,应该是初中地理核心素养“立德树人”教育诉求的基本要求。不管是以前的南平地区地理中考还是2017年开始的全省地理中考,“乡土地理”都是绕不过去的一道坎,关键是乡土地理还没有现成的地理教材,因此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运用尤为重要。地理核心素养的基本价值观念是人地协调观,主要包含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

(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

在以往的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学中充斥着大量的概念与理论性的知识,死记硬背的情况比较严重。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存在割裂现象,教师自顾自地讲课,学生应付性地听课,这种教学不但枯燥乏味,而且教学效率极其低下。乡土地理课程资源能将身边的事例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例如在讲授八年级《中国的河流》时,笔者就适时联系武夷山市区崇阳溪和三姑度假区九曲溪来讲知识点,并且及时总结它们都是福建省最大的河流闽江的支流。因为和学生息息相关,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区域认知。

(三) 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

初中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不能重理论而轻实践。教师在提出一个事例时,可以让学生围绕事例展开分析,在复杂的形式和条件里,学生要学会抽丝剥茧,对每一个细节展开分析。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可以从发出疑问开始,联系实际,进而得出结论。例如分析福建省九个区市的名称及分布,每块区市的轮廓,并不断尝试进行拼图组合,学生经过认真组合,考试时就不会张冠李戴,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

(四) 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

教师在初中地理的教学中,如果按照课本知识,进行一板一眼的教学,整节课都在讲解和分析,不仅教师的工作量很大,而且没有留给学生思考和想象的时间与空间。教师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能有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使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阔学生的视野,从多角度对事例进行分析,在讨论和交流中,不断深入挖掘信息。例如在讲授八年级《疆域》中国的海陆位置时,笔者就适时用幻灯片拓展延伸福建省海陆位置,让学生讨论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这样的教学确立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畅所欲言,帮助学生深化知识的理解,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

二、 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利用的方式方法

(一) 积极搜集素材,做好课前准备

在教师的课前准备阶段,教师需要对课本教案中所需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进行搜集,因为乡土地理课程没有现成的教材,教师可以使用互联网,搜索最新的教学资源,寻找所需的初中乡土地理教学的事例。教师可以灵活使用视频、图片、动画、诗词等方式,进行事例的演示与重现。教师在课前准备阶段,可以与其他的教师进行交流与合作,集合学生的个性和课程进度,进行课程的准备活动,确保教学素材能让学生接受新知识,并且学以致用。

(二) 创造学习气氛,培养读图和绘图能力

地图是地理的灵魂,读图能力是地理学习的基本能力,可以通过绘图了解气候的类型和特征、风的方向、地形与地貌等信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营造轻松舒适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参与事例的分析,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读图和绘图能力。气氛的营造可以通过视频、音乐、动画、PPT等形式,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在讲授七年级地理《气候的类型》时,笔者就播放了中国首都北京代表的温带季风气候和福建省福州代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的不同景观的视频,配以轻松的音乐,让学生身临其境了解南北方的不同气候,同时趁热打铁让学生分析比较两个不同城市的气温降水量柱状图(PPT展示),从而得出两种气候类型的气候特征,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识,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

(三) 解答疑难问题,进行合作交流

教师在乡土地理课程教学中,可以提出一些启发性的疑难问题,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大胆质疑。例如武夷山作为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著名的旅游城市,茶文化远近闻名。笔者抛出问题:武夷山乌龙茶生长的自然地理优势有哪些?引导学生通过分组的方式,每一组负责一个因素,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土壤等自然因素方面分析,让每一位小组成员都参与到讨论中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惑时,笔者适时点拨、指导,挖掘学生分析问题的潜能,定会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欢欣时刻。学生收获的不仅是成功的喜悦,更有对地理的高度自信和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四) 灵活运用智慧,实施地理实践活动的能力

教师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运用中,要培养学生实施地理实践活动的能力。地理实践活动有:图表绘制、学具制作、实验、演示、野外考察、社会调查、乡土地理调查等方面。教师的引导方式也要多种多样。例如在讲授武夷山经济特色——武夷山乌龙茶生长的自然地理优势有哪些?由于有些学生家里就有茶山,教师可以利用周末时间,在学生家长的邀请下,组织学生去参观某位学生家的茶山,学生身临其境摸到真实的茶树和土壤,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可以细致入微地考查茶山的地形、气候、灌溉的水源、土壤等,远比教师上课枯燥的讲解知识点来得印象深刻。这种行为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参与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对课本的理论知识进行深入理解,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三、 指向核心素養的初中地理乡土地理课程资源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 事例的选择问题

教师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选择中,要对事例进行一定的筛选,并要具有独特性和代表性。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事例,在信息化的时代里能够搜集到很多,但是有的事例影响因素多,有的事例过于庞大复杂,有的事例知识点超前……这些都需要教师进行筛选,并对不合时宜的事例进行淘汰。教师的事例选择,很考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眼光,需要教师的耐心细心,将事例与知识点相结合,深入浅出地让学生从中汲取知识。事例的选择,最好能拥有时效性,与新的地理信息相结合。

(二) 理论的结合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多种多样的事例,让学生结合理论对事例展开分析。学生的分析需要有自身的观点,并得出属于自己的结论,这种行为教师不能直接予以否定。但当学生只顾独特性的时候,教师要将话题拉回事例分析里。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核心素养的培养,让学生能掌握和利用自然规律,进行问题的解读与分析。

(三) 实践的利用问题

学生在学习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运用后,可以联系身边的地理问题,结合当前的地理信息,进行自主学习和分析论证,开拓思维,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 初中地理核心素养视域下乡土课程资源运用的发展方向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初中地理的教学模式还会不断发展和升级,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乡土地理课程教学要提升学生的思维宽度和广度,与实践相结合,而且要根据时事的发展,灵活转换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运用方式。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技术也要不断推陈出新,做到与时俱进,教师素养是应对所有变化的法宝。在乡土课程资源的运用中,教师需要结合事例,搜集素材,提出疑问,解答疑惑,让学生的学习效率最大化。

在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的乡土地理教学中,合理运用乡土课程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搜集素材、创造学习气氛、进行合作交流,并直面初中地理的乡土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洞悉未来的发展方向,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了解初中地理的理论,并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自然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林伊芬.高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利用现状及策略[J].中学课程资源,2018,11(29):82-83.

[2]莫丽珠.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广东省初中地理优质课比赛的感悟[J].中国地理,2018,8(19):52-53.

[3]李洪刚.浅析初中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利用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8,7(26):44-45.

作者简介:

王进弟,福建省武夷山市,福建省武夷山二中。

初中地理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地理,微课制作

在现代的教学中,摒弃了旧的落后的教学方法,升级成现代化的思维来进行应用探索,这对教学的实践效率和理论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信息技术的微课与教学犹如有机物和无机物数以亿万次的碰撞和杂交,积极影响着彼此。那勃勃生机的微课就像肆无忌惮的野草,享受这片教学的心间蛮荒,填满这片祖国花朵渴求知识的土地。

一、信息技術

信息技术是用于管理和处理全球数据库的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很多的生活习惯,大大提高了人们生活的便捷度,使人类文明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另一方面,人类活动的一个分支,即教学管理,它大大丰富了教学方式,颠覆了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管理中,并将其作用发挥到极致,这势必会创造一个新的教育里程碑。尤其随着移动网络进万家,以及手机的普及,微课的移动学习,跨距离学习,在线自习打卡,广泛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教师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如Camtasia Studio、Audition、会声会影等应用进行微课制作,这一方面能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另一方面能更好的使自己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岂不是两全其美。

二、初中地理微课教学

地理是一门兼顾文理科特点的综合性学科,主要研究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综合体的空间分布规律、时间演变和区域特性。而微课也叫做微课程,它的全称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以知识为主体,以短视频为教学载体,以某个教学重点、难点或者教学实验等任务为对象而设计研发的一种生动活泼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 初中地理尤其是敲开学生对这一学科的兴趣发展的关键。

把微课与地理教学相结合,极大的方便了学生的学习,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能提高学生对地理的兴趣,更好的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地理知识体系。同时,我们也可以将学生的生活场景呈现得更贴近现实生活,增加微资源的亲和力和吸引力。而“求慧”要求微课程贴近现实,真实恰当,由小到大,从而产生隐形知识,因此,地理微课程必须重视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一)地理微课的特点

1.教学时长较短

地理微课一般是五到八分钟之一区间不等,最长不会超过十分钟。所以相对于传统四十五分钟,这个就叫做”课例片段”或”微课例”

2.教学内容较少,主体突出

由于教学视频的容量比较小,而且地理微课程主要是围绕某个重点或难点进行具体教学,主体突出。

3.教学结构”情景化”,反复利用

地理微课程使教学结构更加生动活泼,而且克服了距离障碍,随时随地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活灵活现的地理知识都印入学生眼帘,大大培养了学生对地理这一学科的兴趣。

4.反馈及时

学生以及其他教师通过观看视频,对教师提出意见,使得教师的教学效率有所提高。

三、微课制作

微课制作的门槛非常低,每个人都可以去研发创造课程,但是要以使用者为对象,是”为了更好的教学和通过教学”,视频内容一定是正确科学的,切记研发的视频内容掺杂学术造假或者会误导青少年。微课制作的应用方法多种多样,但”分析、整理、制作、发布和反馈”是其五个基本步骤。

(一)深入分析,科学选题

微课涉及的对象分别是制作者和使用者。即制作者是教师,我们就要考虑分析教师自身制作微课视频的时间和精力,以及使用APP的技能高低;使用者是学生,我们就要考虑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微课视频内容学生的难易接受度等因素。结合这两方面因素去考虑分析,然后得出哪种地理教学风格的视频更适合教师和学生,能更好的让学生感受地理世界中的风土人情,以此来科学选题。

(二)谨慎整理,合理设计

在教师进行微课制作前,需要首先准备好地理教学视频中所需要用到的课件,PPT,图片,视频等素材,然后素材准备齐全后,要大致写出用来拍摄的脚本。素材和脚本必须谨慎整理,合理设计。以便后期剪辑制作。就这样,教学视频已经初步成型。

(三)精心制作,审核发布

地理教学视频不是技术,关键取决于教师本人。教师用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去感染和引导学生,使其身临其境,培养对地理的兴趣,更好的理解知识点。教学视频可以用摄影机等设备来进行拍摄,后期用会声会影等一系列应用剪辑制作。教师经过对视频中每一个知识点的审核复查后,可以发布到自己学校的校园网或者学习通等APP上,开放时间尽量两到三天,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消化掌握。

(四)教学反馈

这个教学反馈包括学生对这个教学视频的反馈。学生通过观看微课,产生自己的问题和思考,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意见和疑问,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或者方式。还包括教师对学生掌握情况的了解,并建立奖惩机制或等级制度,如对表现良好的同学进行奖励。

四、结语

人类生活起起伏伏,但总是以人为本为主体。即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微课只有经过大风大浪的跌宕起伏,才会成为一个精致的时代产物。而现在的地理微课程就仿佛是一块璞玉,只要经过打磨,走过一片荆棘之路,结合信息技术特点然后解决自身短板,化缺点为长处,将信息技术微课这一分支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定会所向披靡,走出一条教学的康庄大道。

参考文献:

[1]潘财华. 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微课的制作思路[J]. 文理导航(上旬), 2017,56(8):76-76.

初中地理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摘要:西部农村基础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薄弱环节,农村地理新课程改革也同样是我国地理课程改革中的薄弱环节。基于此,以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西部农村初中地理教育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对云南省建水、思茅、昭通、曲靖等地的乡镇中学师资状况等方面进行调查,了解到农村初中地理教师队伍现状为:年龄结构不合理、学历水平低、教师非专业化现象突出、地理教学整合科技新技术手段水平不高等问题,提出鼓励与支持地理教师加强专业学习、提升专业素养,开展教学研究、促进专业发展,结合农村实际、开展地理教学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初中地理;西部农村;教师现状;对策

新课程的改革与实施对地理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经济、社会、文化、教育都相对落后的西部农村地区,这种高要求与低能力的矛盾极为突出。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了解我国西部农村地理教师队伍现状,将有助于落实地理新课程在西部农村地理教学实施,同时,有利于解决其实施过程问题,以此推进地理新课程改革在农村地区的有效实施。为此,了解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西部农村初中地理教师队伍状况,通过对云南省部分农村乡镇中学开展调研,以期解决西部农村初中地理教师队伍实施地理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具有现实实践意义。

一、研究调查情况

围绕西部农村初中地理教师队伍基本状况的目标,对云南省建水、思茅、昭通、曲靖等乡镇中学师资状况进行调查。

调查采用问卷方式,内容涉及农村初中地理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教育背景、专业素养、教学状况等问题,调查对象为上述各地一线初中地理教师。共发放问卷102份,回收98份有效,即有效问卷率为96.07%。

二、西部农村初中地理教师队伍现状

通过对问卷调查的分析,在西部农村,初中地理教师队伍状况并不容乐观,因此制约了新课程的实施与推进。调查数据显示,西部农村初中地理教师队伍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师资的年龄结构不合理

1.年龄结构是师资队伍现有和潜在实力的重要体现,一定程度上反应出地理教师的创新能力、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调查显示,西部农村初中地理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不合理,年轻教师比例低于于老年教师,如20--29岁的年轻教师较少,只占16%,30--50岁的中青年教师占32%,而50岁以上的临近退休的教师占了较大比重,即52%。

2.说明地理教师的年龄结构不甚合理,人才梯队中明显缺乏年轻老师,这种年龄结构不利于农村学校地理教育的持续发展。

(二)师资的教龄与职称结构存在不足

从教龄来看,地理教师的教龄结构表现为“两头多、中间少”,即教龄在5年以下和20年以上的各占20.1%和38.5%,前者虽有朝气但经验不足,后者虽经验丰富但职业倦怠感也相对较重,而既有一定教学年限,又有充沛精力的中年教师相对较少为41.4%,教龄结构不尽理。另外,本专业出身的地理教师,教龄相对较短;而经验丰富的教师或者是非地理专业出身,或者是兼代其它学科。从职称来看,职称结构偏低,即地理教师的低级职称较多,而中高级职称过少,这与教师的教龄明显很不相称。同时,一些地理教师的职称多是通过其它学科长期的教学而取得,也就是说地理教师的职称与地理教学没有多少联系,这从他们教学地理科目的时间也反映出来,这些教师中,有58.1%的教师教授地理的时间为2--5年,有31%的教师教授地理的时间在两年以内,只有10.9%的教师教授地理的时间是6--10年,而没有一位教师教授地理在十年以上。

(三)地理教师学历水平低

学历结构是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调查显示,本科学历的地理教师仅占29%,而专科学历的地理教师比率却高达71%;地理专业的教师占29.2%,而非地理专业的教师占了70.8%。并且经了解高学历的教师大多都是通过函授等学习手段后期获得的,可见,初中地理教师学历结构不合理,专业对口的教师比例小,很大程度上限制着农村初中地理教育质量的提高。

(四)教师非专业化现象突出

地理教师的专业素质包括地理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理论、地理教学理论、地理教学技能等内容。一位地理教师,如果没有扎实的专业素质,在教学中就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也不会有很好的学习效果。地理教师的专业思想也不坚定,这可从近86%的教师教授地理是因为“上级的安排”或者“教地理比较轻松”中明显的反映出来,而且绝大部分地理教师对自己地理教学的要求仅仅是“能应付过去就行”或者“混日子”,他们对个人专业水平的发展和提高持有一种被动应付、得过且过的态度,没有高远的理想,缺乏专业提高和教学成功的心理预期,同时学校主要对他们的主科教学或主要工作进行评价,打击了教师对地理这一副科专业提高的积极性。据了解,一些长期工作在农村且为农村教育做出巨大贡献的教师,得到职称晋级的机会却依然很少,付出与获得很不相称,教师的自我效能感缺失,对待教学和新课程也缺乏热情。

从对农村初中地理教师专业素质调查的情况来看,地理教师的专业素质偏低且缺乏提高专业素养的意识。初中地理课程多是由物理、化学、体育、计算机、英语等教师来上,绝大部分的地理教师都未受过正规的地理专业课的系统训练。调查数据显示,西部农村初中的地理课程,极少是由地理专业毕业的教师担当,而更多是由所占比例高达70.8%非地理专业的教师担任。

大多数教师在进入地理教学岗位之后,他们并没有就地理专业知识做专门的研修或者相关的系统培训,本身的地理专业知识极为匮乏,他们难以根据地理学科特点进行有效的教学,这很难保障教学质量。

(五)地理教学整合科技新技术手段水平不高

由于这些乡镇初中的地理教师基本上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地理专业培训,所以他们的地理教学技能也很不足,比如说,地图技能是地理学最为基本的一项技能,也是初中地理新课程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之一,但是据了解不少地理教师上课仅要求学生勾勾重要文字,死记硬背图形。

接受调查的地理教师中,对反映最新研究成果的“3S技术”、“全球变化”和“数字地球”等知识不了解的居然占到了61.2%,听说过但不清楚的为38.8%,而且,超过86%的地理教师并不清楚这些反映当今时代发展特点的地理知识。

总的来说,这些乡镇中学地理教师严重匮乏,非地理专业教师比例大,学历水平普遍较低,年龄结构与教龄结构不合理,高职称教师数量少,地理教学态度与方法有待改善,专业素质偏低且提升意识不强,严重制约了当地的地理教育发展。

三、提升西部农村初中地理教师队伍素养的对策

1.加强专业学习,提升专业素养。

农村初中地理教师应该对自身的专业素养不足有清醒的认识,要不断加强专业和技能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以适应地理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趋势。西部农村山区贫困县,地理教师就是学生获取相应知识的主要来源,因此地理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尤为重要。那么,农村初中地理教师该如何学习呢?这要根据农村初中的实际情况而定,主要有以下学习方式:一是通过地理教师的自学或同伴之间的相互学习;二是参加有关部门的各种短期或长期的地理教师职后培训,如地理教师的新课程培训、职称晋升培训等;三还可通过自学考试、函授等各种学历教育加强学习。此外,也可以结合国家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来学习。

2.开展教学研究,促进专业发展。

地理教师参加教学研究,是现代地理教育的召唤和必然要求。首先是地理教师跟上教育改革步伐的需要,地理教师只有通过各种教学研究来认识并适应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变化,才能走在地理教育改革的前列;其次是提高地理教育质量的需要,地理教育质量的提高不仅要靠地理教师的埋头教学,更要靠地理教师的教学研究;再者教学研究也是提高地理教师素养的必须途径。然而,就该区而言,其开展教学研究的条件不足,加之大多数地理教师的专业素质较低,很难开展教学研究。因此农村地理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素质和研究条件,选择适合于自身的教学研究方法和类型。比如,初步参加教学研究的农村地理教师可以从撰写教学经验与体会式文章入手,渐渐的地理教师更要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之上,注重对地理教学经验、体会进行研究和总结,从而逐步的提升撰写比较严密和规范的地理教研论文的水平。

3.结合农村实际,开展地理教学。

新课程理念倡导“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但是据调查农村初中乡土地理教育缺失,这使得不少学生认为地理课程远离个人生活。其实对于农村地区来说,无疑有着独特的资源优势,尤其是素材性资源,如独特的地貌、气象气候、生物生态等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古朴的建筑、淳朴的民俗民风、古老的民间传说、动植物的栽培养殖技术等社会资源。因此,在缺乏乡土地理教材的农村初中,地理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就地取材。比如在地理教学中可以利用现有的新课程地理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活动等内容开展乡土地理教学,地理教师也可以结合本地特色,通过新教材开发乡土地理内容,使农村初中地理教学与农村社会与学生生活实践相结合,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独立学以致用的效果。

4.鼓励与支持地理教师加强学习和教学研究。

教育的得失成败,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进行教育改革的关键。而所调查的老师中,都普遍存在着的地理教师教学水平低、专业素质差等现象。因此,要真正落实地理新课程,学校还应该鼓励地理教师参加各种学习,支持地理教师开展教学研究,通过地理教师的学习和教研提高其实施地理新课程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比如学校可以争取给地理教师提供培训的机会,以促进他们提升学历、增强科研意识与能力等。此外,还可多开校内外交流会等,以形成互助共长的和谐校园氛围。

综上所述,农村初中地理教育新课程实施现状不容乐观。农村初中地理教师整体素质偏低,这种现状存在的原因主要与地理学科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和农村经济实力不足有关。可以说,由于受到农村初中地理教师的素质不高等因素的限制,农村初中地理新课程实施效果不明显。对此,应该提升地理教师素质,加大投入,建设并完善地理课改配套体系,从各方面保障地理新课程的实施;农村初中地理教师既要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要加强专业学习,开展地理教学研究,同时结合农村实际,开展地理教学,促进专业发展,切实做到学教研结合,从而与新课程一起成长。

参考文献:

[1] 王民,仲小敏. 地理教学论[M].第2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7.

[2] 钟启泉.地理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夏志芳.地理新课程.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初中地理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摘 要: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学中构建生活化的教育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利用趣味化的生活教学手段,融入生活化的教育资源,开展生活活动等,构建生活化的地理教学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对策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古人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形容人的知识渊博,无所不知,由此可见地理知识涵盖面之广,可谓是包罗万象。初中阶段是学生地理知识学习的启蒙阶段,初中地理教师的教育,应当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培养,激发学生探索地理科学知识的欲望,为取得好的地理教学效果奠定基础。而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因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导致学生采取了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地理知识,同时也影响了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培养。教育改革背景下,生活化教育模式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构建,有利于搭建地理教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实现地理教育“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目标,全面提高初中地理的教学质量。

一、 生活化教学法的内涵及特征

(一)生活化教学法的内涵

教学,涵盖“教”与“学”两个方面。“教”是教师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活动;而“学”则是学生向教师获取知识、提高技能的过程。生活化教学法,即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结合教学内容,融入生活现象、生活案例等,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生活化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将教学与生活有机联系的教学方法,对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生活化教学法的特征

关于生活化教学法,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很早便提出了“生活教育”的指导思想。如今,生活化教学法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其自身的特点是密不可分的:

首先,实践性特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强调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应当“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由此可见,“用”是“学”的核心所在。既然要以“用”为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就应当立足实践,方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生活化教学作为一种以“生活”为基础的教学,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结合教学内容深入挖掘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同时还应当指导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践,以“学习实践”和“实践学习”为基础,实现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相互转化。由此可见,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构建,具有实践性的特点。

其次,主体性特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现代教育改革的目标。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构建,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立足学生生活实践经验,以学生的兴趣、爱好等为中心,融入学生熟悉的生活案例,开展趣味性的生活实践活动等,促使教师的教育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符。由此可见,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构建,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第三,趣味性特点。趣味性是生活化教学法的一大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趣味性的教学内容,不仅仅是影响学生,同时也会感染教师,促使教师用更加富有吸引力的方式开展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在构建生活化教学法的过程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趣味性的教学内容,融入教学课堂中,提高教学质量。

二、 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教学模式构建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有效途径。初中地理作为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知识点多是其学科的主要特点。在初中地理的教学中,传统灌输式的地理教育模式,难免会让学生感到枯燥和乏味,导致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缺乏兴趣。生活化教育模式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构建,教师将会改变过去单调的、乏味的理论讲解模式,融入富有趣味性的地理现象,生活案例等,借助学生熟悉的现象进入地理科学世界,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达到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目的。

(二)培养学生地理学习思维

在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中,思维都是极其关键的元素。积极的思维有助于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并在思考的过程中习得知识,提高学习效果。而传统的应试教育,导致学生对知识的习得主要是采取死记硬背的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学习的质量。生活化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构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积极引導学生用所学习的地理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也可以指导学生运用生活现象理解地理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全面参与到地理课堂中,有助于活跃学生的地理学习思维,促使其思维能力的提升。

(三)激发学生探索欲

和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同,生活化教学法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而“自主”与“探究”,都是现代教育改革背景下提倡的教育模式。在初中地理的教学中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是激发学生探索和求知欲的有效途径。例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环境污染与环境破坏的相关问题时,如果采取传授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将不会那么深刻。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采取角色扮演法开展情境教学,让学生分别扮演“人类、鱼和植物”,各自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然后进行情境对话。这种角色扮演法的开展,有助于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探索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对自己的影响,而在对话的过程中,学生对环境污染的理解将会更加深入,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

(四)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

前面我们谈道:现代教育极其重视学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即学生在习得知识时,也应当能够灵活应用,方能实现理想的教育目标。在初中地理的教学中,知识的灵活性与实用性,决定了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和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相比,初中地理教师积极构建生活化的地理教育模式,引导学生用所学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能够用所学解释生活中的各种地理现象,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生活应用和实践能力。

综合以上分析可见: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对学生的生活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在初中地理的教学中,教师构建生活化的地理教育模式,对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等具有积极的意义。由此可见,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构建生活化的教育模式,具有必要性。

三、 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探究

(一)利用趣味性的生活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

首先,开展生活化的游戏活动。对中学生而言,游戏依然是其喜闻乐见的一种活动形式。初中地理教师在构建生活化教学法的过程中,可以巧妙地通过生活化教学游戏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玩”中学,充分调动学生地理学习的情绪和积极性,实现寓教于乐的教育目标。例如,在教学“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时,笔者开展了“记忆大比拼”游戏活动:将学生分成几个合作学习小组,每个小组5人,分组完毕之后,教师随机说出世界上15个发达国家、15个发展中国家,每个国家重复1遍。教师说完之后,学生小组用5分钟的时间完成对知识的记忆,然后小组之间进行评比,看哪个小组记得最多。这种游戏活动,学生不仅学习情绪高涨,同时也是极其考验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考验集体智慧的。

其次,融入生活化的地理故事。在构建生活化的初中地理教学课堂过程中,教师也可以给学生讲述有关地理的生活故事。这种“故事化”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倾听愿望更强,同时在倾听的过程中,学生更加容易记忆和掌握地理知识。例如,初中地理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旅游”的相关知识时,就可以融入旅游故事,让学生了解一些著名旅游景点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等,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地方文化对旅游业的影响,不仅能够有效地增强地理课堂的趣味性,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促使良好教学效果的实现。

第三,设计趣味性的生活问题。

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中也处处有生活。而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是可以用地理科学知识去理解的。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的过程中,可以紧密结合教学内容,设计趣味性的生活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构建“生活问题导学”的教育模式,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例如,飞机的跑道沿着风向建设,实现飞机“逆风起降”的目标,那么,飞机“逆风起降”的原因是什么呢?又如,在初中地理经纬网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生活化的问题:生活中,我们常听老人说:“三九四九,冻死猪狗”,为什么北半球大陆的最低月平均温度不在冬至而在“三九四九”呢?这些生活常识,对学生而言,可谓是耳熟能详,但学生从未从科学的角度理解和分析过。而教师设计这类富有趣味性的生活问题,有利于引导学生思考,最终取得好的生活化教学效果。

(二)融入生活化的教育資源,提高生活化教学的实效性

融入生活化的教育资源,不仅能够使生活化的教育模式更加具有实效性,同时也有助于拓展地理教学课堂,拓展学生知识视野。在初中地理的教学中,生活教育资源有乡土资源、教学道具或者是生活实物等。我们以乡土资源的融入为例:

乡土资源是学生生活地域的自然和人文事物等。在初中地理的教学中,乡土资源的融入,是构建生活化的地理教学课堂,促使地理教学改革创新的有效途径。如地方水资源、森林资源以及乡土风情等,都是教师可以融入的重要的乡土资源。而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地理知识分析乡土地理,不仅能够增强地理课堂的趣味性,同时还有助于提高地理课堂的实效性。

例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水资源的相关知识时,因水资源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小组话题讨论:让学生分析本土的水资源状况。又如,在给学生讲解交通运输等相关知识时,也可以结合所在城市的交通道路情况,让学生了解城市交通布局,了解交通流量,分析哪些地方交通规划不合理,等等,这类融入乡土地理资源的教育模式,是全面提高地理生活化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三)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活动,丰富地理教学课堂

为了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积极开展生活化的地理活动,增强地理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民族区域的划分和民族风土人情”时,为了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笔者开展了“风土民情知识竞答”活动,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参与竞答比赛,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师应当积极构建生活化的地理教学模式,融入生活化的教学案例、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活动等,不断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瑶.生活化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45-46.

作者简介:

荆国祥,甘肃省平凉市,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花所中学。

初中地理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上一篇:汽车专业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旅游文化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