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药物范文

2023-09-19

高血压药物范文第1篇

【摘  要】文章首先探讨了当前我国使用的常用降压药,然后分析抗高血压药的合理联合应用和应用原则,最后提出要指导患者注意抗高血压药物的服用方法。

【关键词】抗高血压药物;合理应用

1 引言

高血压是当前社会十分普遍的慢性病类型,病因比较复杂,发生率很高,病程持续,难以根治。到2017年,我国成年高血压患者已达到5亿,占成人总数的46.4%,比例十分高。同时这个数量还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但是分析他们的相关知识知晓率以及治疗率和控制达标率方面,却分别只有46.9%、40.7%以及15.3%。这意味着我国对于高血压控制情况形势比较险峻。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出现,在我国来说是一个比较普遍的情况,而对于高血压的治疗,主要是依靠药物进行血压水平的控制。但是用药时需要考虑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个体情况,合理选择药物,提升血压控制结果。

2目前我国常用降压药

2.1 利尿剂 利尿剂主要是氯噻酮和氢氯噻嗪,价格较低,大部分群体的耐受性都比较好,可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所以目前是治疗高血压的主要药物。有研究选择60岁以上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治疗,分别使用氢氯噻嗪、氨苯蝶啶,效果不佳的患者可以增加甲基多巴的使用,结果发现患者的血压水平降低显著,与使用氨苯蝶啶的患者对比,随访五年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情况明显要低。

2.2 β受体阻滞剂 这是传统的降压药物,应用于高血压治疗中已有多年历史,但实际的降压成效存在一定争议。本品对于高血压的治疗有积极意义,尤其是对于合并心肌梗死、心绞痛情况的治疗,而且其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研究选择>65岁的患者作为老年组,选择<65岁的患者作为对照组,使用本品进行治疗,发现:治疗前,老年组的立位血压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立位血压水平有所提升,且老年组的提升比较明显。

2.3 钙拮抗剂 这实常用的降压药,可以有效降低血压水平,效果与利尿剂类似,对于合并发生冠心病或糖尿病的患者也有良好作用。收缩压增高性高血压属于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之一,但使用本品可以直接降低收缩压水平,进而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保证患者安全。

2.4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这类药物可以减少老年高血压患者出现心血管事件的可能,作用机制与利尿剂相似。有研究同时使用这类药物与氢氯噻嗪进行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发现这类药物可以17%的程度降低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而且与性别无关。还有研究使用安慰剂和雷米普利进行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坚持随访5年,发现使用雷米普利的患者心血管死亡率降低37%,脑卒中、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分别减少33%、23%左右。

2.5 血管紧张素受体抑制剂 这类药物的降压效果与5.4的药物存在很大的相似性,但相对来说用药后产生的不良反应较少。这类药物以氯沙坦为主,作用机制为:通过切断血管紧张素Ⅱ手提,控制其产生的升压效果,最终实现降压目的。有研究表明,选择75岁以上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分别使用这类药物与利尿剂,发现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是头痛或头晕,而使用这类药物的患者不会出现低钾血症、高尿酸血症等,说明耐受较好,可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3 抗高血压药的合理联合应用

因为当前市面上的抗高血压药物比较多,不同药物有不同的优势和缺陷。而高血压作为十分普遍的慢性病,需要长期用药进行控制,单纯使用一种药物的效果一般不太明显,将导致患者产生一定的耐药性,同时又将对脏器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或者长期使用有较多的不良反应,因此临床上都提倡联合用药,相对来说效果较好。一般在联合用药时,需要考虑药物之间的拮抗作用,在没有拮抗作用的基础上,从小剂量开始服用。同时因为药物之间的降压机制各不相同,所以联合用药可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可以有效减少单独用药产生的代偿反应,进而提升降压效果。另外,抗高血压药物长期使用会产生一定的耐药性,而如果加大剂量则可能引发不良反应,所以临床上选择不同药物的联合应用,其中最常用的就是二联用药。借助科学的合理联合用药,可以提升降压效果,保护好靶器官,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还能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减轻经济负担。

4 抗高血压药合理应用的原则

4.1 根据血压高低程度选择药物 抗高血压药是的种类较多,不同药物有不同的适应症和效果。而在选择药物时,需要按照血压水平进行合理选择。对于轻度高血压,可以采取科學饮食,减少盐和脂肪的摄入,控制体重,戒烟戒酒,适当运动等措施控制血压,而如果控制效果不良,可以单独用药,并尽量选择长效制剂,比如氢氯噻嗪。对于中度高血压,需要单独用药,如果效果不良的话,可以联合用药,常用的方案有β 受体阻滞剂与利尿剂合用、钙通道阻滞剂与利尿剂合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与利尿剂合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与利尿剂合用、钙通道阻滞剂与β受体阻滞剂合用。

4.2根据合并疾病选择药物 高血压作为常见的慢性病,很多时候是与其他合并症同时出现的,而且高血压也是很多疾病的并发症。对此,在用药时需要考虑合并症的治疗,避免出现冲突。比如对于合并心功能不全的高血压患者,最应当选择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禁止使用β受体阻滞剂;对于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应当选择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钙通道阻滞剂,禁止选择噻嗪类的利尿剂或者含有这类成分的复方制剂;对于合并肾功能不全的高血压患者,应当选择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钙通道阻滞剂;对于合并支气管哮喘的高血压患者,禁止使用β受体阻滞剂;对于合并消化性溃疡的高血压患者,禁止使用利血平或者含有这类成分的复方制剂;对于合并Ⅱ度或以上房室传导阻滞者的高血压患者,禁止使用β受体阻滞剂或者维拉帕米。

5 指导患者注意抗高血压药物服用方法

对于抗高血压药物的服用,医务人员需要指导患者合理使用,选择适合的剂量、时间和方法服用。

5.1 服药时间 抗高血压药物的种类很多,而且效果各不相同,适应的用药物时间也不一致。而高血压患者本身血压水平波动情况并不一致,所以要做好动态监测,寻找自己血压昼夜波动的规律,自己独立测量血压或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确定具体的服药时间。对于血压水平的科学控制,医务人员应当指导患者有效把握用药时间,而不是单纯使用一日三次、一日二次等用药方法。按照一般规律,机体在乳睡后血压要比白天下降 20% 左右。所以对于高血压患者应当选择早上的时间用药,但也有个别高血压患者出现血压在晚上不下降或者升高的情况,这类患者需要在睡前用药,或者选择长效高血压药物,避免夜间血压的波动。按照一般规律,血压波动呈现勺型,在24h以内存在两个高峰时段,分别是上午的6点到10点,以及下午的16点到20点。所以选择在这两个时间段前的半小时用药效果最好。

5.2 服药剂量 因为血压波动水平的不同,高血压病情不一致,同时患者个体对于不同药物的耐受情况也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所以使用抗高血压药物的剂量需要合理控制。一般来书,考虑患者的耐受能力以及血压水平,需要从小剂量开始,让患者慢慢适应,然后根据血压变化情况,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剂量的增减,切忌随意改变药物和剂量,最终找到适合自身高血压情况的药物和剂量。

5.3 聯合用药 考虑抗高血压药物单一用药的效果有时并不明确,很多医师选择联合用药,根据患者的年龄、合并症情况、个体差异等,制定科学的用药方案。对于抗高血压药物的联合使用,需要注意拮抗作用和禁忌症以及不良反应的思考,最好选择作用机制比较互补的药物,这样可以减少单一药物的用药剂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还能降低用药费用,缩减用药成本。在抗高血压药物联合用药时,拮抗作用是最需要关注的问题,要禁止选择相互之间存在拮抗作用的药物。另外,因为高血压属于慢性病,没有特效药物,需要长期用药控制血压,所以患者要坚持长期用药,降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禁止随便停药、加减药物或改变用药配方等。这样可以减少合并心血管疾病的可能,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6 结语

高血压本身属于慢性病,无法根治,要长期用药进行控制,才能保证血压水平趋近正常。这也意味着抗高血压药物的合理用药十分关键.当前高血压上的药物已有100多种,而如果高血压不能良好控制,有可能带来心血管疾病和脏器病变,产生心肌梗死、脑出血等严重疾病,威胁生命安全。所以患者需要合理控制血压,选择合适的抗高血压药物,科学进行服用,合理联用,注意合理用药的原则,才能保证科学控制血压水平,促进病情恢复正常。本篇文章主要是对抗高血压药物的种类、合理用药、联合用药原则等进行分析,为高血压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李丽,杨淑云.浅谈抗高血压药物的合理应用[J].继续医学教育,2018,32(10):153-155.

[2] 王娜,黄世锋,丁玉玲.抗高血压药物的合理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8,18(99):240-241.

[3] 戴国明.抗高血压药物的合理联合应用[J].家庭医药:就医选药,2018,(09):544.

[4] 余慧.抗高血压药物的合理使用分析[J].中国处方药,2018,(8):53-54.

高血压药物范文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 为该院门诊、住院高血压患者, 总计150例。所有入选高血压患者, 均无高脂血症。入选标准:符合WHO高血压治疗指南制定的诊断、分级标准[2] (1999年) ;排除标准[3]:存在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史以及糖尿病、血系统等相关疾病合并者;妊娠、哺乳期女性;精神病患者;无法应用降压药物者。其中, 男69例、女81例;年龄35~76岁, 平均年龄 (56.78±8.45) 岁;高血压分级:1级高血压74例, 2级高血压60例, 3级高血压16例;收缩压:145~200 mm Hg;舒张压:92~120 mm Hg;病程:6个月~20年, 平均 (16.55±6.40) 年。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75例。

1.2 方法

进行具体用药之前, 两组患者均停用已服降压药, 为期2周, 作为清洗期。两组患者清洗期, 日常生活、饮食习惯不变。在此基础上, 服用降压药物治疗。

对照组:该组75例患者口服降压药物双氢克尿噻 (12.5 mg) 、非洛地平 (5 mg) , 1次/d。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 联合辛伐他汀 (20 mg) 治疗, 1次/d。两组患者治疗期, 均为12周。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高血压不合并高脂血症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变化, 测量其血压、血脂变化情况。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平均数 (±s) 表示, 进行t检验[4]。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舒张压、收缩压比较

治疗前, 组间收缩压、舒张压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 两组收缩压、舒张压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 *P<0.05。

2.2 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各发生1例乏力、1例心悸者, 均可耐受用药, 1 d后消退。治疗前后, 两组患者肝肾功能、心肌酶谱均未发生异常。经统计学处理,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高血压, 一直都是临床常见性疾病种类, 目前随着饮食结构、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 增加了高血压临床发生比例。高血压发病后, 常造成动脉系统、心脑系统等相关脏器病理损害, 直接造成身体健康危害。同时, 高血压患者服用降压药的依从性, 将直接影响疾病的治疗, 合理的降压药物、进行高血压长期预防必须予以重视。高血压引发的心、脑以及肾靶器官损害, 最初均表现出血管损害, 多器官功能衰竭为终止。现阶段, 治疗高血压的常用药物为ACEI、CCB、利尿剂以及β-受体阻滞剂等, 这些药物不但能够直接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血压、控制继发性血管病发生比例, 且不会对其他功能系统造成损害。高血压血管损害, 在大、中、小动脉中的具体表现不尽相同, 而中、小动脉变化更为突出[5]。高血压血管重构, 涉及阻力血管腔异常、中层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肥厚以及强化收缩反应性等, 并存内皮功能障碍。所以, 治疗高血压的关键之一, 即为血管重构逆转, 能够进一步降低高血压心脑器官损害, 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发生比例。血脂代谢异常, 能够对人体的细胞膜脂质结构造成严重影响, 造成膜Ca2+转运障碍局面, 由此来看, 高血压病也可以被看做是细胞膜病。高血压患者, 其总胆固醇 (TC) , 低密度脂蛋白 (LDL-C) , 甘油三酯 (TG) 以及高密度脂蛋白 (HDL-C) 等, 均能够作用于细胞膜, 造成通透性转变, 和细胞Ca2+内流呈现出正相关[6]。而Ca2+内流的提高, 将增强血管平滑肌收缩情况, 造成外周血管障碍, 衍生高血压, 所以对高血压患者实施调脂治疗, 对于血压控制具有积极的影响意义。

众多临床研究证明, 降脂药物的应用, 不但能够实现降脂作用, 还可以促进降压疗效的实现。他汀类药物[7], 具有降低TG、LDL-C、TG, 升高HDL-C的应用效果, 能够实现降脂以及非调脂作用。该文笔者就他汀类药物的降压效果开展临床研究, 对患者实施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 联合辛伐他汀, 患者前后舒张压、收缩压变化显著。他汀类药物, 作为常用性调脂药物, 临床治疗效果已经备受肯定。众多体外实验证实[8], 他汀类药物能够增加斑块稳定性、调节免疫功能以及抵抗心率异常表现等应用效果。从该组人体实验研究结果来看, 实验组75例高血压患者, 在口服辛伐他汀药物治疗后, 直接降低了其血压 (收缩压、舒张压) , 均优于对照组常规用药降压药物的降压效果 (P<0.05) 。足以证明降脂药物的降压效果, 同时此类药物直接改善了内皮功能。具体作用机制, 仍需要大量临床研究。

4 结语

综上所述, 对高血压不合并高脂血症患者实施常规降压药物治疗的基础上, 联合降脂药物, 实现了临床治疗效果最佳化, 降低舒张压、收缩压, 改善了高血压患者的健康生活质量, 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对高血压不合并高脂血症患者加用降脂药物的临床疗效, 为高血压用药治疗加以指导。方法 回顾分析该院收治治疗的150例高血压不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 按照住院先后顺序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常规服用降压药, 实验组加用降脂药物 (辛伐他汀)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血压变化。结果 治疗前, 两组患者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 实验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 (P<0.0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高血压不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进行常规治疗的过程中, 加用降脂药物, 能够促进降压效果的实现, 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高血压,不合并高脂血症,降脂药物,辛伐他汀,降压效果

参考文献

[1] 仇凤荣.高血压不合并高脂血症患者加用降脂药物的临床观察[J].河北医药, 2009, 31 (5) :552-553.

[2] 徐翠英.高血压不合并高脂血症患者加用降脂药物的临床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 2013, 2 (上) :655-656.

[3] 张玉东, 张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变化与普伐他汀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7, 11 (45) :9056-9058.

[4] 李静, 汤哲.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预后的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7, 9 (27) :1838-1840.

[5] 黄玫, 李晓天, 王丹, 等.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与药物治疗[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8, 12 (28) :2503-2505.

[6] 雷建国, 邹文淑, 王剑峰.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及其优化治疗[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1, 8 (10) :136-138.

[7] 袁君君, 钱明.珠海市部分体检人群血脂异常现状及护理干预进展[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1, 8 (22) :2812-2813.

高血压药物范文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56例高血压病 (根据WHO/ISH高血压诊断标准) 患者均经CT证实脑出血后收入院, 其中男151例, 女105例, 年龄43~88岁, 平均6 5.3岁。

1.2 方法

患者脑出血后意识障碍144例, 早期使用压宁定、硝普钠等静脉降压药物, 待病人意识好转可进饮食后每日早6时30分服拜心同30~60mg, 监测上午8时、晚9时血压, 监测>4周, 随访3个月~5年。

2 结果

依据血压下降至正常或收缩压下降>30mmhg为显效;血压下降>20mmhg为有效;血压下降未达上述标准为无效判断。显效187例, 有效42例, 无效27例, 总有效率89.5%, 无效者合用倍他乐克等药物后有效。

3 讨论

高血压病可引起血管粥样硬化、内皮损伤, 是引起脑出血的常见原因之一, 占我国脑出血的21%~48%。发病后3h血肿继续扩大者占36%, 6h后仍占17%, 脑出血后保持血压稳定是影响病人预后的关键点之一, 防止过高造成再次出血, 过低导致脑血流灌注不足[1]。拜新同为硝苯地平控释片, 是一种长效二氢吡啶类Ca2+离子拮抗剂其通过渗透泵不断释放硝苯地平, 血药浓度能保持24h以上, 主要通过Ca2+离子内流和细胞内Ca2+离子移动阻滞而影响心肌和平滑肌细胞收缩, 使心肌收缩性降低, 外周血管扩张, 降低血压。因此不适宜高血压伴心力衰竭病人的治疗[2]。一般30mg起服, 1周后血压下降不满意可增至60mg, 仍不理想可联合使用倍他乐克12.5~50mg/d, 两药合用可起到相加作用[3]。本组256例病人可进食后服用拜新同30~60mg, 血压控制满意187例, 总有效率89.5%, 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无血压过低病例。无效27例, 加用倍他乐克后血压控制满意。

本组病例表明, 拜新同具有良好的降压效果, 且稳定、持久, 安全性好, 此点亦得到中国CCB防治脑血管病专家认可[4],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观察拜心同治疗高血压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2005年5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256例, 其中手术治疗198例, 出血后使用拜心同30~60mg/d控制血压。结果 显效187例, 有效42例, 无效27例。总有效率89.5%。结论 钙离子拮抗剂 (CCB) 拜心同可安全有效的控制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血压。

关键词:拜心同,高血压,脑出血,疗效

参考文献

[1] 王忠城.神经外科学[M].湖北: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864~871.

[2] Poole-Wilson PA, Lubsen J, Kirwan BA, et al.Effect of long-acting nifedipine on mortality and cardiovascular morbidity in patients with stable angina requiring treatment (ACTION trial)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Lancet, 2004, 364 (9437) :849~857.

[3] 郭冀玲.高血压降压治疗中联合用药的重要性[J].中华内科杂志, 1999, 38 (5) :346.

高血压药物范文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0 年6 月—2014 年6 月期间的100 例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的临床处方资料, 主要分析应用抗高血压药物的种类、药物利用指数、用药频度及联合用药情况。 其中有35 例男患者,65 例女患者,患者年龄52~78 岁,平均年龄(59.3±2.5)岁。 在患者基本资料方面差别不大,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按照世卫组织制定的药物利用日限定剂量作为药物利用单位, 对临床医师用药合理性采用药物利用指数进行评价,日限定剂量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临床用量进行确定, 用药频度为药物总用量与其日限定剂量之比值, 药物利用指数为用药频度与用药时间之比。

2 结果

在收集的100 例患者处方中,有62 例患者处方为单用非选择性 β 受体阻滞剂(有16 例患者)、血管紧张Ⅱ受体阻滞剂(有15 例患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有16 例患者)及钙通道阻滞剂类(有15 例患者)抗高血压药物, 占62%;31 例患者处方为联合用药方法,占31%,其中14 例患者联合采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与钙通道阻滞剂,所占比例最高。 针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 如果采用单一用药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时,主要还是采用联合用药方法。 全部药物的药物利用指数都接近1,主要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联合应用钙通道阻滞剂最多,都获得良好效果。

3 讨论

该研究收集的患者有关数据表明,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及钙通道阻滞剂类用药比例分别达到37.5%、17.2%,糖尿病高血压患者临床治疗用药中占有比较高的比例, 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临床治疗糖尿病高血压患者中目前还主要采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及钙通道阻滞剂类用药。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具有预防水钠潴留作用,相对于其它药物而言,可使尿蛋白显著降低, 进而对产生终末期肾病具有一定程度的延缓和阻止作用, 并有效降低产生心血管事件的可能性,对糖脂代谢不具有任何不利影响,使胰岛素抵抗作用有效降低,提高胰岛素敏感性[2]。 钙通道阻滞剂可选择性地结合血管紧张素Ⅱ1 型受体,对抗AngⅡ的药理作用,继而实现降压效果。

血管紧张Ⅱ受体阻滞剂在临床中的优势比较明显, 一是可通过完全阻断受体途径产生血管紧张素Ⅱ的作用,不产生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等成分的逃逸;二是对血管紧张素Ⅱ1 型受体具有反作用,不会对血管紧张素Ⅱ2 型、血管紧张素Ⅱ3 型、血管紧张素Ⅱ4 型受体介导的有益作用产生影响;三是不影响激肽系统,也不会产生咳嗽等不良反应; 四是其中的氯沙坦成分具有对尿酸的排泄功效。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对肾脏的保护作用比较独特且有效, 可使患者产生糖尿病蛋白尿等症状得到一定程度的延缓,使糖尿病的发展速度明显放缓,降低产生终末期肾病的额可能性。 但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应特别注意,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可使胰岛素敏感性明显提高, 在降血糖药物的临床应用中应特别关注其应用剂量, 以免产生低血糖症状[3]。 此外,还要对患者血钾和肾功能进行定期检查。

钙通道阻滞剂对于血管平滑肌及心肌细胞膜具有选择性作用,阻止钙离子内流,使外周脉阻力降低,实现良好的降压效果。 因交感神经不会被新的长效钙通道阻滞剂所激活,对糖脂代谢的异常影响较小,对心血管通常不会产生较明显的不良反应, 对于联合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比较适宜。 在临床中的普遍观点是, 钙通道阻滞剂在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中应用的禁忌因素相对较少。 该研究收集的患者资料显示,钙通道阻滞剂类用药构成比约占三分之一, 仅低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而位居第二位, 尤其是氨氯地平和硝苯地平控释片的用药频度排序处于第3、5 位, 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4]。

非选择性 β 受体阻滞剂对于患者糖原分解及异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对患者低血糖时产生的交感神经兴奋症状予以掩盖,进而导致脂质代谢紊乱,对于患者胰岛素抵抗作用加重。 该研究采用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药物作为选择性 β 受体阻滞剂, 并应用剂量较小或采取联合方式用药,其对血脂几乎不产生较大影响,并对且胰岛素诱导不产生延迟导致的低血糖症状具有恢复作用。 传统医学观点表明,利尿剂可导致患者血钾水平降低,对甘油三酯、血胆固醇及尿酸代谢等指标产生影响,进而使胰岛素抵抗作用增加,引发糖尿病并使其病情加重。 因此,在糖尿病患者中应谨慎使用或尽可能避免应用。 通过循证医学研究证实,利尿剂的小剂量应用不会使胰岛素抵抗和代谢紊乱症状加重, 高血压患者如具有正常肾功能不只是对降压具有良好效果,还能使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频率明显降低, 且不具有较明显的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5]。 在临床糖尿病高血压患者中应用利尿药进行治疗的过程中, 通常情况下,都是采取较小剂量或联合方式进行用药。 应特别注意利尿剂的大剂量应用可导致患者出现低钾、低镁、脂代谢紊乱甚至加重胰岛素抵抗作用。 在对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中, 逐渐认识到血压控制的作用高于血糖控制。 及时发现患者高血压症状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控制,有利于对产生脑卒中、冠心病及糖尿病肾病及其发展进行有效防范, 使产生心脑血管意外的风险及病死率明显降低, 对于肾脏等重要脏器具有保护作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国外对糖尿病的前瞻性研究结果显示,针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对其血压的严格控制可明显降低因糖尿病导致的死亡率约25%, 也能降低心肌梗死发病率约45%。

为明显提高降压效果而降低产生的不良反应,可采用多种药物联合治疗高血压。 单一用药通常只能达到50%的控制水平,联合应用多种药物时,超过2/3 患者的血压都能得到良好控制。 其优势主要表现降压效果提高,不良反应减少,使保护靶器官作用得到增强,患者依从性得到提高。

4 结语

综上所述,经过上述对收集患者的相关研究发现,在总体上应用抗高血压药物科学合理, 充分表明临床用药的针对性水平较高。 但因该研究主要采用回顾性调查统计,对患者处方上中的药物应用情况进行监测,反映的现象还比较片面。 在统计患者全面实际用药状况及个体之间的差异等方面不够全面, 因此结果具有局限性, 只对于临床患者用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及间接指导作用。 而在临床实际中应充分结合患者实际对抗高血压药物进行合理选择并进行联合用药, 尽可能预防药物产生的各类不良反应, 对患者血压进行有效控制,进而使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摘要:目的 针对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用药情况,研究分析抗高血压药的临床应用特点,提高糖尿病高血压患者药物应用的效果及合理性。方法 收集2010年6月—2014年6月期间的100例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的临床处方资料,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分析采用不同治疗药物的效果。结果 全部药物的药物利用指数都接近1,主要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联合应用钙通道阻滞剂最多,都获得了良好效果。结论 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用于治疗的抗高血压药都能做到合理应用,对于提高患者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糖尿病患者,抗高血药物,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程虹谌,贻璞,杜兆鹏,等.氯沙坦不依赖血压的降尿蛋白作用[J].中华内科杂志,2013,8(11):99-102.

[2] 黄树松.高血压病的药物治疗进展[J].中国医学文摘:内科学,2015,2(10):76-81.

[3] 周齐娜,付青梅.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临床治疗[J].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2014,5(18):153-156.

[4] 薛临萍,柳洁.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治疗的循证医学证据[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4,4(17):122-126.

高血压药物范文第5篇

10月8号我社区在自2活动站举行大型的主题宣传活动,为了使更多群众更多的了解高血压相关知识,我们现场发放高血压防治宣传册和宣传页,现场义务开展咨询,为群众讲解高血压的相关防治知识,解答疑难问题,同时现场为群众免费测量血压病悬挂条幅。本次宣传共发放资料300余份,现场免费为群众测量血压67人,接受义务咨询50人,让更多的群众了解了高血压病防治的相关知识。

通过本次宣传活动,使广大群众进一步了解了高血压的防治知识,强化了群众的高血压防治意识,提高了社会对高血压的认知水平,提倡健康生活方式、合理营养、健康饮食、保持理想体重,充分认识高血压及其并发症对人体危害。我们的目的在于努力提高居民对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降低全人群的血压水平,逐步将高血压知识普及到每一个家庭。本次活动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受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自由路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高血压药物范文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0年我院耳鼻喉科收治的行药物和手术治疗的56例慢性鼻-鼻窦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患儿年龄在6~15岁之间, 平均 (8.9±2.5) 岁。其中, 男孩29例, 女孩27例。患儿病程在5个月~4年之间, 平均 (2.2±1.0) 年。所有患儿均经鼻内镜检查和鼻窦CT检查确诊。所有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鼻塞、流脓涕、慢性咳嗽、鼻腔异味和头痛等临床症状。按照1997年海口标准中关于鼻窦炎分型分期标准进行划分, 其中I型1期5例, I型2期7例, I型3期2例;II型1期7例, II型2期15例, II型3期3例;III型17例。

1.2 研究分组

将56例患儿根据疾病特点和治疗方法进行分组, 其中药物治疗组34例, 手术药物联合组22例 (患儿均有明显的鼻息肉和结构异常) 。2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表明2组具有基线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患儿静脉滴注抗生素 (青霉素或二代头孢类) 治疗3d后改用口服抗生素治疗。同时, 给予患儿糠酸莫米松喷鼻治疗, 用盐水喷鼻, 每日1次。并给予患儿相应的黏液促排剂治疗。

手术治疗:术前对患儿进行全麻, 术前药物治疗同药物治疗组。采用Messerk-linger手术方式由前向后进行手术。在鼻窦镜的直视下将窦口鼻道复合体病变、钩突切除, 对于有鼻息肉者先除去鼻息肉。术中采用棉片止血。术后用Merocel高膨胀海绵填塞术腔。术后给予患者抗生素口服, 以防止感染发生。术后1~2d取出填塞物。后继续用抗菌素、促排剂等治疗1个月, 并定期在鼻内镜下换药、清除囊泡。

1.4 疗效评价

对2组患儿进行为期1~2年的随访, 平均随访时间为1.4年。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和比较分析。主要观察指标是疗效评估、鼻内镜评估和鼻窦CT评估[2]。

(1) 按照1997年海口会议ESS疗效标准进行疗效评估, 分为I型、II型和III型的治愈、好转和无效, 本研究将治愈和好转合称为总有效; (2) 对患儿治疗后6个月采用Lund-Mackay评分法进行鼻内镜评估, 检查左右息肉, 鼻腔囊泡、水肿和鼻漏情况。其中, 0为无, 1为轻度, 2为严重; (3) 对患儿治疗后1年采用Lund-Mackay评分法进行鼻窦CT评估, 检查左右额窦、窦口鼻道复合体、前组筛窦、后组筛窦、上颌窦和蝶窦等部位。其中, 0为无, 1为轻度, 2为严重。

1.5 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SPSS 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 (x-±s) 进行描述, 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计数资料采用率进行描述, 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 显著性检验水平确定为0.05。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

对2种治疗方法治疗后的疗效进行比较, 结果见表1。手术组总的治愈好转率为95.5%, 其中I型为22.7%, II型为50.0%, III型为22.7%;药物组总的治愈好转率为82.4%, 其中I型为23.5%, II型为35.3%, III型为23.5%。对2组总的治愈好转率进行比较, χ2=2.10, P=0.148>0.05。对2组I型治愈好转率进行比较, χ2=0.598, P=0.439;2组II型治愈好转率进行比较, χ2=1.71, P=0.191;2组III型治愈好转率进行比较, χ2=0.243, P=0.622。

2.2 对2组治疗半年后的鼻内镜评分结果进行比较

对2组治疗半年后的鼻内镜评分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见表2。可见, 2组治疗半年后的流脓涕、鼻腔异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鼻塞、慢性咳嗽、头痛等症状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2组症状的平均得分进行比较, t=1.77, P=0.083>0.05。可见, 2种治疗方法治疗半年后症状平均得分没有差异。

2.3 对2组治疗1年后的鼻窦CT评分结果进行比较

手术组治疗1年后的鼻窦CT评分为 (2.10±1.13) 分, 药物组治疗1年后的鼻窦CT评分为 (3.45±1.76) 分。对2组鼻窦CT评分结果进行比较, t=3.19, P=0.002<0.05。可见, 手术组治疗后鼻窦CT评分优于药物组。

3 讨论

儿童鼻-鼻窦炎是儿科常见的耳鼻喉疾病, 其发病机制和病因尚不明确, 因此, 没有确切的治疗方案。当前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和药物治疗。

有研究[3]指出, 儿童的鼻腔生理结构与成人不同, 表现为鼻腔、窦口鼻道复合体、鼻窦开口较为狭窄, 若发生炎症则容易造成鼻腔形成通气和引流受阻, 患儿鼻腔和鼻窦黏膜的反应大于成人。通常适当的药物治疗对儿童具有迅速有效的疗效。有文献[4]指出, 手术方法对于儿童慢性鼻-鼻窦炎的效果远远小于成人患者, 此外儿童鼻窦手术的危险性较大。

本研究对我院2009年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的56例慢性鼻-鼻窦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比较2种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研究结果显示, 2组比较总的治愈好转率和I、II、III型的治愈好转率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2组治疗3个月后的流脓涕、鼻腔异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鼻塞、慢性咳嗽、头痛等症状以及症状平均得分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I型) 药物组治疗3个月后的鼻窦CT评分显著高于手术组。

可见, 儿童慢性鼻-鼻窦炎 (II、III型) 的手术治疗效果总体而言优于药物治疗, 这与相关研究结果[5]是一致的。但由于儿童手术较为敏感, 而药物治疗效果仅稍差于手术治疗效果, 所以建议对儿童慢性鼻-鼻窦炎要慎用手术治疗。

摘要:目的 比较儿童慢性鼻-鼻窦炎药物治疗和手术药物联合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我院2009年22例手术和34例药物治疗的慢性鼻-鼻窦炎患儿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比较2组的疗效、鼻内镜评分和鼻窦CT评分。结果 2组治愈好转率、症状平均得分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对于I型慢性鼻窦炎, 药物组治疗1年后的鼻窦CT评分显著高于手术组。结论 对于Ⅰ型慢性鼻-鼻窦炎, 药物治疗明显好于手术治疗, 对于Ⅱ、Ⅲ型慢性鼻-鼻窦炎, 手术治疗好于药物治疗, 但患儿对手术敏感, 建议慎用手术治疗。

关键词:儿童,慢性鼻-鼻窦炎,药物,手术

参考文献

[1] Aitken M, Taylor JA.Prevalence of clinical sinusitis in young chil-dren followed up by primary care pediatricians[J].Arch Pediatr Adolesc Med, 1998, 152:244~248.

[2]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鼻科组,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会.慢性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2008年, 南昌) [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9, 44 (1) :6~7.

[3] 周本忠, 王胜国, 李龙巧, 等.长期低剂量克拉霉素在保守治疗儿童慢性鼻鼻窦炎中的作用[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10, 16 (1) :31~35.

[4] Lee JY, Lee SW.Influence of age on the surgical outcome after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 for 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osis[J].Laryngoscope, 2007, 117:1084~1089.

上一篇:医生个人履职总结范文下一篇:支教帮教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