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教学论文范文

2023-09-16

思政课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思政课;案例教学;高校

从现实情况来看,一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案例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关键问题在于教师选择的教学案例存在问题,要么年代久远,缺乏时代感;要么太高大上,不契合学生学习生活实际;要么太呆板,开放性、启发性不足;等等。这严重制约了案例教学的优势发挥。基于此,提升思政课案例教学的实效性,亟须探求案例选择的基本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思政课案例教学与其他课程的案例教学相比,具有突出的个性特征,这种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其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在教学案例的选择过程中,首先需要坚持正确的导向性。一方面要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1]。应着重选择正面案例,力求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应选择那些能够让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案例;重点选择能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案例。另一方面,还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在案例甄选过程中,应着重选择能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案例,力求挑选体现以人为本、共享公正、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原则的案例,把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划清楚,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总之,在选择案例时,一定要着眼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品质和道德法律素养,着眼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政治任务。

二、针对性原则

在思政课案例教学中,教师在选择案例时,不能闲庭散步,漫无目的,而是要始终做到有的放矢,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和针对性。首先,要针对教学内容来选案例。从根本意义上来讲,教学案例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只是教学的辅助工具,教学案例必须要与教学目标和内容有机融合起来,才有实际价值和意义。因此,“老师一定针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来选案例,并不是什么内容都需要案例教学,只有那些需要重点阐释的核心内容和学理性很强的难点,才是实施案例教学的主要场域,案例选择也主要集中在这些地方”[2]。其次,要针对学生实际来选案例。教师在选教学案例时,一定要细致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切实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针对其思想困惑,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来选匹配的案例。最后,针对教师实际来选案例。教师是案例教学的主导者,对案例教学起着牵引作用。教师在选案例时,一定要依據自身的专业背景、兴趣爱好、社会阅历等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各种困难和挑战,尽量选取那些自己熟悉的,比较能把握的案例,不宜选取自身难以驾驭的案例。

三、典型性原则

客观物质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种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精神现象层出不穷,这为我们实施案例教学提供了丰厚的案例资源。加之思政课本身具有很强的涵括性和包容性,涉及的领域内容又十分广泛,与之关联的案例数不胜数。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教学案例时,决不能奉行拿来主义,而是要依据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精挑细选,优中选优,力求选出最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把深刻的概念、判断和基本原理等阐释清楚,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同时,在挑选案例时,还应挑选一些具有典型示范和警示意义的正、反两方面的经典案例,在案例比较中,使教学的启示意义更加深刻,教学过程更具震撼性。

四、真实性原则

客观真实性是教学案例的基本属性,对保障思政课案例教学的效果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时,一定要坚持客观真实性原则,仔细审查案例中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结局等要素,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和生活逻辑,尽量选取那些可信度高的案例。不宜选取那些道听途说,根本无法考证的案例,也不宜在原有的案例基础上去改头换面、添油加醋,为吸引学生去虚构惊心动魄的情节,改变案例本身的味道,更不宜坐在办公椅上纯粹杜撰虚构各种故事案例。这些人为“制造”的案例,不仅起不到吸引学生,教育学生的目的,而且还会引起学生的强烈反感,降低教师和教授理论的可信度和权威。因此,教师在选择案例时,一定要实事求是,并尽量保持案例本身的原汁原味,这样,学生才会感觉真实可信,才会感兴趣。

五、本土化原则

当前,我们一些教师在实施案例教学时,感觉效果不是很好,究其原因在于其所选的案例不贴近现实,不贴近生活,不贴近学生实际,虽然这些案例足够经典,也能够阐明相关理论,但是学生却丝毫不感兴趣,缺乏积极参与讨论的热情和欲望。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时,需要遵从本土化原则。“所谓本土化,就是要选那些在学生接受视阈范围内的,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和阅历紧密相关的案例,这些案例,他们要么亲身经历过;要么亲自看见过;要么亲耳听闻过,这样才会感觉真实可信,又富有感染力,学生也有意愿去参与讨论。”[3]进言之,教师在选择案例时,最好能做到以下几个相关,即与学生实际生活学习相关,与学生所在学校相关,与学生所在省市相关,与学生所学专业背景相关,与学生年龄身份相关等,只有这些案例,才能让学生产生思想和情感共鸣,从而进一步拉近教与学、理论与生活之间的距离,由此大大提升案例教学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六、生动性原则

理论本身具有深刻性、抽象性特点,其内在的逻辑结构和关系错综复杂,要把复杂抽象的理论课上得有声有色,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更何况思政课还不是学生的专业课,在学生眼中,这些课一直给他们以枯燥的、乏味的、教条的形象,基于此,在思政课中实施案例教学十分必要,而案例的选择也十分关键。怎么样才能把枯燥的、乏味的、教条的思政课上得活灵活现呢?秘诀之一就是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时,不宜选取那些理论性过强,看起来枯燥晦涩的案例,而应选择那些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带有很强趣味性、故事性的案例,只有这样的案例,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符合学生的口味,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故事中,在高潮迭起的情节中,开启理论飞翔的翅膀,真正做到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获得快乐,使思政课成为他们终生难忘的好课。

七、时效性原则

现存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世界是发展变化的,人的思想观念也是发展变化的。作为做人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政课,具有鲜明的与时俱进的品格。当前,高校思政课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时效性不足,新时期的大学生青春活泼,喜欢流行时尚,密切關注现实,渴望了解并分析社会实践不断提出的新问题,但思政理论课却跟不上实践和时代步伐,教学内容比较陈旧,教学案例更新也不够及时,不能有效满足学生的这些需求。基于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时,一定要坚持时效性原则。一方面,对于年代比较久远的经典历史案例,可以使用,但是一定要把其与现实热点有机联系起来,尽量挖掘其现实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我们更多还是要选择最近发生的新鲜案例,特别是具有新闻性质的案例,这些案例在时空上与学生较为接近,他们比较感兴趣,也有新鲜感。利用这些鲜活案例,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科学辩证的分析,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解答各种社会热点问题,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实用性。

八、多样化原则

思政课要改变呆板、陈腐的旧形象,需要借助于案例教学,而案例教学要上得活泼生动,丰富多彩,则需要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时贯彻多样化原则。从案例的来源角度看,需要广开案源,既要从报纸上,网络上,电视上,广播上找寻案例,也需要从学生身上,从别人那里听说,从自身的生活经历中去探寻案例,做生活上的有心人。从案例的性质来看,既要多选择真面典型案例,也要适量选择一些经典的反面代表性案例。从案例的形式来看,既要大量选择音频、视频、文字、图片等“死”案例,也要尽力选取一些实物、活人等“活”案例。从内容来看,既要选择故事性、新闻性案例,也要寻找挖掘生活类、学习类、现象类的案例。最终,我们的案例库会丰富多彩,学生“吃”起来会鲜美可口,有滋有味,从而提升思政课案例教学的魅力。

九、适度性原则

思政课案例教学,还需注意把握分寸,掌握火候,坚持适度性原则。首先,在选择案例的多少方面,并非是越多越好,而是要突出一个“精”字,同类型案例选取一到两个最具代表性,最具启发意义的就可以了。其次,所选案例的大小、长短、难易等,也要讲究一个度。案例过大、过长、过难会严重挤占教学时间,也会增加教师和学生理解研讨的难度;而过小、过短、过易又会使学生觉得嚼之无味,不过瘾,没有思考、讨论的空间,也会大大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所以,对于案例的大小、长短、难易都需要仔细琢磨,把握好度。最后,对案例的具体使用也要把握好度。当前,有些教师片面认为案例使用好像越多越好,以至于节节有案例,课课讲案例,把案例教学弄成了故事会、评书会等,认为这样便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其实不然,案例过多,学生反而会被这种案中案搞得晕头转向,一学期下来,感觉没有什么实质性收获。其实,案例使用过度,不仅会大量挤压课程教学的时间,而且会影响学生对相关知识、原理的理解掌握,效果并不理想。所以,运用案例,也有一个度,精要案例适宜用在引人入胜时,适宜用在阐释教学重点、难点的地方,这样才会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教学效果才会好。

参考文献:

[1]王继全,陆树程.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的几个

原则[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5).

[2]李学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4,(9).

[3]李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本土化教学案例研究[J].黑

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2).

思政课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健词:大学生;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

理想,是与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有可能实现的信念,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人们对美好未来的一种追求。信念是建立在认识和情感基础上的思想意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自己认为正确并坚信不移的观念。[1]多数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但理想有不同的层次,我们这里特指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信念。

青年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中坚力量,我们党历来重视对青年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党的十八大特别强调:“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程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干课程之一,更应将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其重要使命。

一、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中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意义

第一,这是完成课程教学目标,实现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重要保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观,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终帮助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定信念。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中融入并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是实现该课程教学目标和任务的重要内容与保证,这也是“原理”这门课程的灵魂所在。

第二,这是促进大学生自身健康成长,实现高校人才培养战略任务的需要。

现在在校的大学生,基本上出生于“95”后,主体上来说是积极向上、阳光健康的,但由于“95”后大学生所处的社会形势、国际形势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部分“95”后大学生在现实中呈现出没有目标,没有方向,对自己的未来茫然没有计划,责任感缺失,心理脆弱,拜金主义等各种表现。这些表现从根本上来说都是因为学生缺乏科学远大的理想信念。因此,树立正确远大的理想信念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解决大学生诸多问题的基础,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也应该成为高校教育之根本。[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为理论基础,融于教学,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坚定信念,形成理想信念的认同感和积极向上的阳光的精神面貌,规范自己的行为,更好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实现高校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人才培养战略任务。

第三,这是党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的需要。

青年大學生是国家未来高层次人才和党政干部队伍的一个重要来源。能不能不断培养造就不仅知识丰富、能力胜任而且政治坚定、作风优良的党政干部队伍,是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强弱与否,党的执政地位巩固与否的根本性的问题,其中党政干部的理想信念问题又是重中之重。因此,在高校思政课程教学中融入、贯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对大学生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信念,培养出政治素质过硬的建设者,对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意义重大。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中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状况分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中大多教师能按照教学目标要求及内容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坚定信念。但实际教学中却仍存在着诸如方式不恰当、路径不清晰、效果不明显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方面。

首先,从教师方面看:一方面,个别教师自身缺乏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对理想信念的教育重视不够,不仅不能在课堂上向大学生输入正能量,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还有可能将自己负面价值观传递给学生。有的教师由于在理想信念方面自身底气不足,不能理直气壮地向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往往将教学变成单纯的哲学知识与政治经济学知识的讲授,变成“纯知识型”的教学,将教学过程变成传授知识的过程,而忽视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忽视其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养成。另一方面,即便老师能按教学目标要求在课程教学中有意识渗透理想信念的讲授,也由于知识能力水平、思政课大班教学模式等多种制约因素影响,只能使用传统方式教学,缺乏易于被学生特别是当今“95”后大学生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方法,也使得这种理想信念教育苍白无力,不能让大学生信服,实效性大打折扣。

其次,从受教育的大学生方面,“95”后大学生个性张扬独立,具备较强的主体意识,批判精神强,勇于挑战传统与权威,对教师的教育也不再坚信不移;他们离不开网络,也深受网络影响,网络上良莠不齐的各种思潮误导着这些世界观尚不稳定但可塑性很强的大学生;加之受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中一些实用功利主义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对理想信念存在误解,认为信念理想信念抽象虚无,认为谈理想信念太遥远,太不切合个人实际利益,对相关教学拒之千里,这使得开展理想信念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

三、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该课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部分,对大学生政治信仰、人生理想、综合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在“原理”课程教学中融入并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刻不容缓。

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除了首先坚定教师自身的理想信念外,从教学角度,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寻求“95”后大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方法,改革创新,是增强理想信念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

(一)要丰富授课形式,改革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方式方法,融入理想信念教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理论性强、逻辑性严密,政治性突出,传统教学模式下往往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在此环境下与学生谈理想信念,更易引起学生反感,这就需要改革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第一,引导学生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立场、观点和方法。

只有以科学性为前提的“信”才不是盲信、愚信,马克思主义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完整而严密的科学体系,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是理想信念的基础,理想信念动摇的本质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背离。

将理想信念教育融于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选取有代表性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引导学生阅读,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关注大学生成长中的困惑,满足他们成长中对理想信念的需求,让他们切实认识到理想信念教育受益终身,从而更能自觉、主动地接受理想信念教育。

第二,结合课程内容,充分发掘教材的教育资源,指导学生观看有关红色影视片。

影视片借声、光、色以及图像、声音和文字,从视觉、听觉方面触及人的认知系统,克服了文本教学情景化不强、单调枯燥的弊病,可以带给学生直观的视觉感受,教学情境的动态化、生活化、社会化,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从学习中得到乐趣和启迪。

红色影视拥有丰富而独特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资源,除了本身蕴含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外,还多有相当深厚的思想底蕴和思想教育意义,因此也是难得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素材。教师可以精选情节和内容,紧密联系教材,向学生介绍革命前辈的事迹,引导学生理性思考“人生的真正价值”“人怎样树立坚定的信念”等问题,使他们在思考中坚定自己的信念。这种教学方式使教学变得更加形象有趣,“95”后大学生们更易于接受,在思想上不知不觉产生变化,并以积极的态度接受,这样的效果是纯理论的说教无法替代的。

第三,“原理”课程教学中可利用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各族人民在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及其载体,包括革命旧址遗址、文献文物和凝结在其中的革命传统的物质与精神的总和。红色文化资源内涵丰富、功能独特,具有超越时空强烈感染力、说服力和震撼力,具有鲜明的思政治教育功能,是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鲜活而生动的教材。[3]

例如:在笔者所在地福建省三明地区,三明是重点革命老区,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史。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彭德怀、叶剑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从事过革命工作,领导老区人民开展革命斗争,中央红军曾在这里浴血奋战,三明苏区人民也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作出重大贡献。全市参加红军的有23000多人,游击队员14400多人,赤卫队员13600多人。同时,三明老区的战争年代遭受敌人的严重摧残,被毁灭村庄295个,土地荒芜52062亩,遭敌杀害7300多人,上英名錄的烈士就有4700多人。全市12个县(市、区)全部是革命老区,书写了数不胜数的三明人民引以为豪的壮举。

因此,让学生走出校门去参观红色苏区、革命老区、物质文明与精神建设好的乡镇,将红色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让学生切实感觉到党的方针的正确和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民族自豪感、责任感和奉献意识,对于促进大学生坚定信念、了解国情,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四,充分利用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加强与学生的思想沟通,助力理想信念教育。

“95”后大学生作为网络世界的“原住民”,善于通过网络进行沟通交流。教师应充分利用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与学生建立网络联系,在网络媒体上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思想状况,回答学生实际问题,解答其思想困惑,进一步引导其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课堂上面对面授课方式有时会让学生感觉教师居高临下,而网络交流师生之间的对话较平等,而且它可突破时间、地点的局限,教育可随时随地进行,学生可在与教师的日常交流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师的世界观、价值观等,从而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二)探索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内容上融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課程,在许多教学内容中都贯穿着理想信念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在其中渗透进理想信念教育。

例如:在讲授《绪论》 “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部分的内容时,教师可向学生讲明“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创造美好生活有什么意义?”从而使学生明白努力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对于自身成长的意义。让学生明白:青年大学生要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就是要解决好理想信念问题,要牢固树立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4]

实际上,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各章教学中,都能找到与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相契合的内容,教师可采用不同的形式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到各章节的教学中。

综上所述,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政课的责任所在,但在新形势下,面对“95”后,乃至“00”后的大学生,思政课需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形式多样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以提高教学的实效。

参考文献:

[1]闫方洁.公费师范生理想信念教育视阈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体系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12(06).

[2]黄爱宝.“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中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J].南京化工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1).

[3]吴鸣.红色文化资源在高职思政课理想信念教育中的运用[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2).

[4]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8.

[5]马利.理想信念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探析[J].高教学刊,2016(02):194-195.

[6]陈红.近十年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综述[J].高教学刊,2015(16):191-192.

[7]顾峥,钟伟娜.浅谈“四位一体”理想信念教育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作用[J].高教学刊,2017(08):159-160.

思政课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案例教;教师;角色

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理论教学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理想道德信念,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具备对于国家、民族、社会的政治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它与其他方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一起,要做的是人的内心的工作,直接的对应物是人的心理和思想,所以,思政课教学的真正难点在于学生是不是“真懂”、“真信”,以及之后的“真做”。

思政课的案例教学方法借鉴了管理学和法学领域里面比较成熟的方法。案例方法运用于思政课,是指有目的地通过典型事例的有效研究,达到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进头脑”的目标。目前,高校思政课主要包括《思想品德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四门。我们在《概论》课尝试运用案例方法进行教学,其效果与单纯灌输的反差比较明显,所取得的积极进展值得总结以便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

一、教学理念是思政课案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一)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是范式转换的基础

根据2014年统计,我国移动互联网已经覆盖5亿人口,信息便利化已经普及。但是,在这一进程中,一方面大学生群体在信息获取、分析、处理、利用、存储等方面享有极端的便利;另一方面,也使大学生对于网络信息的过度供给和过度使用感到厌倦甚至烦躁,倍感“信息们”已经泛滥化、垃圾化。因此,学生陷于“信息碎片”的包围之下,高校的思政课如果再延续几十年“惯性”使用的广播式教学和单向灌输,其效益就可想而知了。与长期以来的照本宣科和灌输理论相对照,以“学”为中心――就是要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有所互动以及有效互动,通过对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改进,在新的教学理念、程序、内容等要素共同建构下,创建学习情境,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以会话、协作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从而推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由“以教定学” 向“以学定教”转变。

(二)教师在案例教学的全过程中担负督导和援引的角色

思政课教学改革中强调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范式,是指教学活动要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教师主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理念和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由传统方式中知识的提供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向导,和有觉悟、有智慧、懂教育、有高深学术造诣的“知音”;学生由被动的知识存储“仓库”转变为主动求索、愉悦进取的参与者,学生之间是合作学习关系,也是在知识和智慧成长之路上的小伙伴。由此可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以及与之相伴随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范式成功的关键要素。

比如将“中国梦”融入《概论》课的“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部分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教师要深入分析新一代领导人为什么要提出中国梦,讲清楚中国梦对于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深刻把握,和对人民群众社会期待的真切回应――中国梦为国家、社会和人民确立了宏大的奋斗目标;为国家、社会和人民提供了憧憬、共识和凝聚力量;为国家、社会和人民进一步改革创新提供了动力和勇气。之后,对于中国梦实现的道路、方向、制度保障,实现中国梦的时代任务和大学生的历史责任,就中国梦的几个具体方面,做成案例研究,由学生自主结合产生的学习小组,以讨论的方式,结合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全方位多视角解读,进行案例教学。这样,既统领了课堂教学的政治基调和基本知识框架,又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的课堂。

二、教师的自我塑造是把握案例教学精髓的需要

案例教学方法能否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与教师对这个方法的掌握密切相关。案例教学应该处理好两个关系:第一,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之间的关系;第二,课前撰写案例分析与课上讨论之间的关系。目前,在案例教学中,迫切需要提高教师对于案例教学的实际操作能力。

(一)提高教师的责任感

案例教学方法在思政课的使用中,所提高的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还不够充分,原因主要在于教师对这个方法的掌握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思政课教师应该加强责任意识,对于自身的知识结构主动优化,比如多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移动网络的新颖服务方式,教师都应该及时了解和使用。在自身的道德水平方面,主动以高尚和先进的榜样激励自己,把思想和行动与自身所从事的职业一致起来,成为学生的示范,得到学生的发自内心的尊崇。在教学的业务水平方面,要自我激励,不断进取,日日提高,在琐碎的日常教学中,保持干事业的热情,增长干好事业的本领。

(二)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一般来说,案例教学方法主要有四个关键环节:第一,案例选择环节;第二,小组讨论环节;第三,课堂讨论环节;第四,案例点评和总结环节。在每个环节,教师都担负督导和援引的重要角色。以案例选择环节来说,选择的范围是在教师提供的教学大纲之内,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在小组讨论环节和课堂讨论环节,教师要随时掌握进度,在课堂的现场调整情境、衔接和整合各个细分的小话题。在点评环节要具备“点睛”的能力和水平,最终使案例教学从对事情的就事论事,升华为具备理性光彩的思想结论或者引发更加深入的研究。比如《概论》课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这个内容,教师可以不拘泥于章节目,而是按照专题进行讲授,配合专题插入教学案例,讲出教材的精髓。这样,既简化内容,又重点突出。进行案例教学,要随时补充新的案例,并逐步建立教学案例库。例如,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出了一系列的重大思想观点、重大战略部署。所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就有必要补充最新案例,以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最新成果。

(三)提高教师选择案例的功夫

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的案例有很多,我们进行选择的第一个标准,就是寻找隐含矛盾冲突点、具备反复研读的耐读性、篇幅适度的案例。例如在讲解《概论》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的全面深化改革内容时,引入“系列世界经济论坛活动在中国召开”案例,联系到历届论坛都会重点论述中国议题,我们借此讲述我国全面改革开放的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互联互通;再如教材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结合“2014北京apec会议”这个案例,先由教师讲述要点――apec是我国在亚太平衡和再平衡的政治经济关系的重大事件,历届这个组织的活动中,中国发挥的巨大平衡作用,之后,由学生小组来为同学们进一步阐述2014年北京apec的特色活动及其意义,取得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选择案例的第二点,要选择那些内涵丰富、在逻辑推理方面需要对以往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具有较强的分析推理能力才能胜任的案例。这样,会对学生形成一定的挑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这样的案例特别适合小组讨论。由于案例教学方法的目的是在思政课教学中提高教学互动性、针对性和吸引力,那么,应该尽量避免案例分析一目了然式的“明确化”和“结论唯一化”。比如,在《概论》课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整个教材的逻辑结构里,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那么,配合价值观教学的案例应该不只一个,不能简单化和脸谱化。案例可以从cctv《感动中国》节目中寻找,也可以从全国道德模范获奖者中寻找。这些先进人物,每个人都有他们的故事,了解这些先进典型,学生在准备材料对他们进行“围观”的时候,都会受到感染、激励、启迪和警醒等教育,“见贤思齐”,并自觉或不自觉地与内心深处沉淀的“不贤”相对照,从而达到“自省”。在准备讨论和讨论进行的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先进人物的故事,理解先进人物的价值观,这种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强了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同,在案例讨论中得到感染、熏陶,获得了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指南。

三、增强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的重要意义

(一)案例使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在案例进行过程中,师生之间存在着非正式的、隐含的、没有相互说明的期望和理解。这是互动的隐含前提,它甚至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以及行为表现。在整个案例教学过程中,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合作,教学将被迫搁浅,所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在调动学生的积极配合方面,教师应该担任导演和陪练的角色,把学习期望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对于教师的信任、期待,和对于来自教师鼓励、期许的积极回应,热情洋溢地投入课堂的各个环节,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完成学习。

(二)组织小组学习的场域使生生互动

在案例教学的课前阶段,互动主要发生在小组内部的学生之间。在我们近年的教学实践中,每个学期的开学初,组织学生进行自愿结组,在教师提供的大纲的范围里面自主选题,自行选举组长,为之后的案例教学做好“前奏曲”。

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的政治课主要解决“是什么”,教学目标是知晓一般准则;而在大学阶段,思政课应该解决“为什么” “如何什么”,是在解决问题的逻辑下,使学生“学而知之” “知行合一”。我们阐述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讲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就,单纯从书本到黑板的照本宣科必然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热情。那么,选取贴近生活、社会热点问题和引人关注的经典案例,鼓励学生创造性地研究和讨论,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我们采取学生自由组成课题小组的方法,在教师给定的比较大的选题范围里面,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小一些的题目进行小组学习讨论,并在教师的相关专题教学的阶段,向全班同学报告本组的讨论情况。这个案例讨论方法,经过几年的实验,学生反映良好。以小组方式进行的研究性学习,给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平台,他们通过合作完成学习的过程,分享学习的进步成果。在研究性学习中,由于每个人的兴趣、思维方式、基础、心理特点、性格特点不同,所以在分工合作的过程中,他们互相砥砺、切磋,学习的过程是开放的多元的,并且经常是充满乐趣的,在达到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同时,案例教学还使学生产生学习导致的成就感,非常有利于他们的创新能力的成长。

(三)建设充满趣味的课堂增加教学艺术性

使思政课的教学内容真正进入大学生的头脑,需要许多方式方法,增加教学活动的艺术性是一个着力点。因为政治理论的严肃性、抽象性和体系性,容易使学生感到吃力、畏难,那么,应该努力开发出新颖丰富的带有明显艺术特征的多媒体课件。要营造出适宜的情境和审美氛围,使学生在审美的状态下,感官活动与思想活动并举,在理论美、科学美和艺术美的状态下,牢牢记住一些情景,深刻领会我们的教学内容,在哲理和理性的层面使情感得到升华,建立起正确的思想辨别体系。

参考文献

[1] 韩裕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讲授教学与案例教学的耦合[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6(6).

[2] 韩利红,陈爱祖,齐会宁.基于自主开发的案例教学研究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2).

[3] 王天恩.问题逻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j].思想理论教育,2011(7).

[4] 郭文臣.即时性案例教学模式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7).

[5] 王华荣.以案例教学推动大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1(4).

基金项目:本文系天津理工大学教师科研项目“我国青年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调查与分析”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zx2014f052)。

思政课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思政课;讨论式教学方法;研究

近年来,我国的教育理念越来越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意识,尤其在高校中,探索式的学习方法得到广泛应用,并且通过灵活高效的学习方式也取得一定成效。但讨论式教学由于刚刚开始,在于思政课的有机结合方面还是出现很多问题有待提高。

一、讨论式教学的必要性

人们在人类探索真理和科学发展的道路上离不开讨论,同样,讨论在科教文卫事业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历史记载中都有国内外教育学者对于讨论的学习方法加以赞同,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也曾说过“科学扎根于讨论”,讨论在中国摸索社会主义道路上也作出不小的贡献。所以结合历史经验,将讨论与现代教学方式相结合来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的,培养人才方面是重要性突破。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够扎实,并不能真正理解知识。在讨论式教学中通过教师要求学生运用其综合观点来提高其独立性,还能让学生在不同的观点下激发其创新思维,将所学知识进行有效整合形成一张自己的知识网,灵活掌握所学知识。在讨论中,学生可以对历史学者思考学习情景感同身受,再进行问题讨论时,精力肯定高度集中才能明确阐述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在观点的碰撞过程中,又会激发其想象力,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有句话说得好“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换后,我们都有了两个思想”。

并且在思想政治课程中进行讨论式教学,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在针对学生情感或价值观提出问题要求其讨论时,学生都会对首先自己的价值观进行评判,然后将自己认为对的方面展现给大家,对于有思想偏差的价值观,教师不能强硬进行改正的情况下,讨论式教学在这时又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展开讨论,学生可以确立正确的价值观,改正错误的思想观念,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还能增强师生之间感情。

二、大学思政课中教学方法出现的问题

(一)在调查研究后发现,在我国大多数大学教师中,虽然大多数的大学教师都有过专业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方面的培训,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应用很少,也就是说专业的培训并没有给教师的实际教学带来很大影响,并且,面对越来越年轻的师资队伍,更是缺乏长效机制。

(二)很多大学思政课教师时更多地考虑的是教学内容,侧重点在对知识的讲解上,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并没有错,但这并不有利于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研究。教学方法的单一性,使学生对思政课缺乏兴趣,使思政课程成了应试教育。

三、大学思政课中讨论式教学方法的组织实施

(一)提高思想政治教师的能力水平。思想政治课程能否顺利有效的开展,重点还是在于教师的能力和水平。教师在思政课讨论式教学方法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虽然讨论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题开展的,但更离不开教师对于课堂节奏的把握和掌握学生的需求。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教师更需要努力提高自身思想政治修养,要有很强的责任感,还应具有宽阔的知识面,有较高的知识理论水平,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思政课教学。以自己深厚的学识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探索,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

(二)创新教学内容。在我国新的课程改革中对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也有了调整和添加,对教学内容,不再进行死板的规定和限制。教材也不再作为唯一的教课书,而是作为参考书,所以在课堂上的知识的学习并不只是局限在书本知识上。科学合理的选择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也可以了解社会方方面面的实事和从而引发的理论知识。将现实社会生活中发生的政治和案例搬到课堂中来,再加上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应用,使学生在了解时事政治时又学习掌握了基础理论知识。

(三)正确引导学生适应讨论式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前设计好讨论式教学的主题后,为达到预期效果,要引导学生做好讨论课前的准备工作。学生是讨论式教学的主体,而老师知识引导者,所以学生的课前准备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充分的课前准备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并且大大提高参与度,讨论效果也会明显提高。提前告知学生课堂讨论的主体和基本含义,以便学生更好地查阅、搜集资料。

在课堂讨论中,在进行小组讨论或班级讨论时,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选择兴趣相投的同学一起讨论,选择出一人为讨论掌握好方向和节奏,教师也可以时不时地进行引导,强调主题。其他小组成员可对提出的观点进行质疑和提出问题,由小组内同学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积极性和竞争意识。对于主动性较差的同学还应加以耐心引导,使课堂气氛和谐、活跃。

在讨论结束后,课堂结束前,老师和学生都应当进行总结。老师来总结课程的主旨和目的,并且对学生们课堂表现给予评价。学生要谈谈通过这次讨论后在思想政治方面的全新认识和收获,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且学生应该在课下完成对讨论式教学整个过程的自我感知,指出优点和不足,以及自己的想法,还有对以后讨论式教学的期许。老师也应在课堂结束后总结经验和不足,并在讨论式教学教研小组中进行探讨。

四、结语

在大学中思政课中实行讨论式教学方法,有助于重视大学生的个性差异,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能力的发挥,培养了积极进取、创新的思维模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师生感情。在讨论式教学方法下,大学定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培养人才的殿堂,正确树立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毕业后更好更快地适应工作,为我国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李春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讨论教学方法探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04(7):43-44.

[2] 江安凤,吴锵.讨论式教学及其操作过程[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2,15(12):14-16.

[3] 陈兰萍,贾淑云.讨论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21(1):74-76.

思政课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高校思政课大课堂教学节奏探讨

傅 龙 华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04)

摘要:在高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政课大课堂教学模式中,课堂节奏的把握变得复杂化,而要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必须控制好课堂节奏。教师应根据学生对教学的敏感程度、思维活跃程度的变化规律,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合理安排教学时间,运用教育机智调节学生情绪,使教学在张弛有致的和谐节奏中进行。

关键词:大课堂,“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课堂节奏

课堂节奏主要是指一堂课的张弛快慢及其有规律的变化,它参与知识的呈现与意义建构,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以具有一定节奏呈现的知识,能增加学习内容的可感性,切合学习者的认知心理,促进学习者领会和掌握学习内容。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对教学的敏感程度、思维活跃程度的变化规律,将教学内容与相应的教学方式有机结合,使教学在张弛有致的和谐节奏中进行,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那么,在大课堂下,如何使学生在9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始终保持良好的思维状态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把握学生注意力变化的规律性,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时间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会呈现阶段性变化。根据这一规律,教师安排课堂教学时间时,要特别考虑学生注意力变化的四个阶段:

1、注意力转移期。学生从喧闹的课间环境回到课堂,需要稳定情绪,这段时间教师最好安排一个课前15分钟,给学生们提供自我展示的舞台,以小组或个人的方式上台进行时事点评、情景剧表演、讲红色故事、演讲等,通过这样一些形式多样、人人参与的开场白,不仅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升学生的多方面能力。

2、注意力稳定期(15—45分钟)。这段时间学生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内容上,是整堂课的黄金期。学生精神饱满、情绪稳定,最适合安排核心的教学内容,并运用语言和感官刺激等手段,突出重点,引发学生探究。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疑惑与顿悟的交替出现,就是教学节奏变化的焦点和契机,如果我们能捕捉好这一契机,就能较好地调控教学节奏,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注意力分散期(45—75分钟)。课堂上,如果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再加上学生长时间的注意力集中,很容易引发学生心理和生理的疲劳,学生往往会注意力分散。此时教师应采用新的互动来调节学生的注意力,如小组讨论或合作项目、相互辩论等。经过调节,学生的注意力可以有适度回升,状态有所改善。

4、注意力反弹期(75—90分钟)。临近下课时,学生的状态往往会有所反弹,出现另外一个小高峰,教师应当抓住这一机会,很好地巩固和升华前面的教学成果。如有位教师在上完一次课的内容时,留下10分钟让学生每人说出本堂课的收获和感悟,学生情绪高涨,在彼此的交流和分享中理解和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二、设计好教学内容,调控课堂的讲授节奏

要控制好课堂节奏,必须合理设计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备课时要认真分析教学大纲,全面把握教材,明确一堂课的知识点,考虑好应强化什么知识,弱化什么知识,补充什么知识。确定好知识容量,就为形成良好的课堂节奏创造了

学术资源

条件。

但是,这些知识如何传授,哪些是重点,须浓墨重彩,哪些是非重点,该轻描淡写,却是非常讲究的,需要合理控制讲授节奏。在思政课的教学中,围绕育人这个根本,教师先简要阐明所要讲授理论的基本内容、主要观点、它所要解决的问题。当学生初步接受某一理论之后,紧接着介绍一些相关材料、案例,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其他教学方法对所讲理论重点分析说明,以加深他们对理论的理解。特别是要收集与社会生活实际相关的案例、材料,制作并演示与理论内容有关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如学生经常关注社会分配差距问题,官员腐败等,教师就应直接面对,加以引导,不应回避。如果教师对社会问题关注不够,思考不深,在讲课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回避这些问题,就会引起学生在“感情”上“拒绝”接受教师的讲授。教师在完成理论讲授、材料分析后,还要结合社会现实和大学生实际拟出相关思考题,进行实践性教学或情境模拟或行为训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创造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教学环境,引发讨论和辩论,把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引向深入。譬如,在讲“社会公德”这一内容时,阐述完基本理论后,教师就可运用现实生活中一些道德问题的案例给予分析深化,引导大学生对诸如“见义勇为”、“见死不救”等社会现实问题展开讨论。进而让大学生思考应该做出怎样的道德判断、道德选择,这样就使原来显得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具体、生动、有趣,使课堂教学由“要你怎么做”的被动思维模式变成“我应怎么做”的主动思维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总之,一堂课90分钟的内容要有个总体安排,开头结尾要灵活机动,重点难点要留有充足的时间,具体到每个课时则应根据该课的实际需要分配时间。既要定时,又要灵活机动,才可能使课堂教学井然有序、节奏鲜明。教师切不可上随意课,漫无边际地调侃,浪费时间的“马拉松”式教学是良好课堂节奏的大忌。

三、把握课堂节奏规律,选择适当教学方法

适当的教学方法是保证良好的课堂节奏的主要条件。如果教学的方法单一,采用注入式的满堂灌教学,课堂节奏缓慢平板、无起伏波澜,课堂气氛将如死水一潭,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昏昏欲睡。课堂教学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使课堂气氛动静结合,既让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和热烈讨论,又要让学生静心听课、深入思考。

在大课堂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思政课教师要善于调适教学方法。除讲授法外,还可以选择运用以下教学方法:

1、课堂讨论法

在这种学习方式中,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其课堂驾驭能力,讨论要有放有收,事先准备充分,掌握翔实的理论和事实材料。必要时教师以平等的身份成为讨论中的一员,以引导讨论方向。小组人数以4—6人为宜,讨论时间不超过10分钟,全班交流一般以10—15分钟为宜。如在学习“大学生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内容时,选取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求职择业问题展开讨论,采用话题讨论的方式,围绕当前的就业形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生卖猪肉、先就业还是先择业、大学生创业等几个话题展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同学们参与思考,参与教学互动,使同学们在大学阶段就开始培育就业意识、增强就业观念,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2、研究学习法

研究学习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研究的题目可大可小,可以是简单思考、查找资料后就能得出一个结论,也可以是同学讨论后形成的一个方案,还可以是经过社会调查之后写出调查报告,形式不一,主要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提前给出可供选择的几个题目,分组准备。如教师可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

学术资源

和双休日,以5—6人为一个小组,就老师布置的题目展开社会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召开调查报告展示会,各小组展示自己的调查研究成果。

3、情感体验法

在讲述人生观、价值观内容时,单纯理论与事例结合的方法,很容易使课堂变成简单的说教式,那些杰出人物的人生价值选择又容易使学生产生距离感,一些口号式的理论学生总是理解为大道理,觉得不现实。而一些感染力很强的活动却能让学生感悟人性的美,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如在进行“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回忆一件自己做过的好事,无论大小,然后引导学生体会当接受别人感谢时的感觉,告诉学生:我们的存在或大或小对别人对社会有意义,这就是人生真正的价值。人活着不完全是为了物质利益,很多时候就是一种感觉,我们能够找到这种价值感,就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在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在实现。如此可以把看似理论化的、学生称之为“大道理”的观点演绎成实实在在的感觉,从而得到学生的认同和支持。

4、演讲、辩论法 这是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自我认识能力的最高形式的训练,演讲内容、辩论题目不一定直接与书本有关,但必须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结合。

老师要把握全局,对每一位演讲的学生进行客观但侧重于肯定的评价,老师的评论只要两三句话,有时可以是一句诙谐的语言,就能引导方向,控制全局。这时的课堂可以是宽松、民主、自由的,学生是真正的主体,对个别偏激观点不能直接批评,应以引导转移为好。此时,老师的角色应该是:提出活动内容的倡导者,学生确定议题和讨论活动时的参谋者;活动“初级阶段”的示范者,学生活动开始后的场上指导者;学生活动结束后的参评者。

演讲或辩论题目可事先让学生设计,教师收集整理后交给老师,最后让学生自己来确定演讲主题或辩论内容,如“手机上网与课堂学习”、“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对立统一性——中国的经济与环境”、“大学生怎样才是美丽的”、“为今后赢得企业的欢迎和赏识,现在我们应该做什么?”

现在的学生在全方位接受外界的知识信息,自主意识强,思维日益成熟。若把它们看成小孩子,随意支配,不仅不能激发学生兴趣,反而引起学生的反感。所以,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集思广益,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利用教育机智,调节学生情绪

学生的情绪是影响课堂节奏的重要因素。一堂课如果学生情绪涣散低落,烦躁惊恐,教师就是口若悬河,也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相反,若一堂课洋溢着积极热情、欢快喜悦的气氛,那就为形成良好的教学节奏打下了基础。因此,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的情感表现,利用各种教育机智,调节学生情绪,从而控制课堂节奏。当发现学生疲倦时,教学应变换节奏,轻松一下,穿插一些有趣味性的东西,以活跃课堂气氛;当发现多数学生已听懂教学内容,表现得漫不经心,注意力分散时,应加快节奏,增加密度。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察颜观色,发现情况及时进行情感调节,消除不良情感,利用积极情感,让良好情绪始终环绕课堂。这种良好情绪的维系,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教育机智才能达到。首先,教师要有较强的语言功夫,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打动学生征服学生;其次,教师要有良好的课间过渡技巧,开始、中间、结尾应浑然一体;再次,教师要善用举例、比喻等手段;最后,教师要有幽默感,使学生在欢乐、愉快的笑声中获得知识。

总之,课堂节奏的控制既是一门教学艺术,又是一门复杂的学问。每位教师要做到高屋建瓴、游刃有余地控制和把握课堂节奏,还有待于自己去认真分析,用心研究。

学术资源

主要参考文献:

思政课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随着新时代教学理念的提出,要求教育要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的提升。一个人的思想政治水平,影响其一生的发展,因此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学生作为社会的重点保护群体,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也是必不可少的。本文以高职的学生为研究对象,结合现阶段我国高职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学的现状,为更好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提出有效策略。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提升学生更方面素质的提升。本文提出的策略希望可以为高职院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教学质量给予有效措施,为高职学生学习政治思想提供更好的途径。

关键词:高职学生;大思政背景;教学改革;实践策略

当代我国的经济水平不断发展,思想政治理论建设在其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结合教学的深入让学生更加懂得思想政治的重要性。学生从小也在学习思修课程,但是对于高职的学生来说,加强思想方面的发展还是十分重要的。有利于其在专业性学习的道路上更好的前行,结合自身的专业进行相应的发展。随着大思政教育格局的提出,要求思政教学要不断地深入,提升课堂的学习效率。因此,相应的高职院校要结合自身的办学理念,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进行相应的教学策略创新,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一、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开展思政教学面料的困境

通过观察各个高职院校思政课开展的教學现状和学生的成绩等系列的数据,可以发现高职学生的整体水平都比较高,但是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没有很大的积极性,所以导致其成绩不高,较其他课程有所差距。当代学生的需求逐步多样化,各方面的需求和兴趣不一样,因此需要结合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因材施教,逐步的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深入学习。尤其当前各种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日益多元化,网络上出现了很多种信息未经把关就发出来了,不利于学生及时地把握学习正确的思想政治理论。网络环境的日益复杂,是教师所要面临的挑战,需要培养学生能独自辨别政治观念的正确与否,然后针对性地开展学习。所以,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国的职业院校要不断地迎难而上,更好的建设思想政治教学体系。从而促进我国青少年综合素质水平的不断提升,通过思政教学的开展,促使其他各个学科可以共同发展。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程的建设和改革策略分析

2.1认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在教学体系的不断改革的过程中,各种新型的理念层出不穷,其中“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被学校逐步的重视。传统的教学课堂主要是以老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听课为辅,不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尤其高职院校的学生需要有一定的自我学习的能力,单纯的理论知识的灌输不利于使其形成自我的道德观念。教师和学生应该加强沟通和互动交流,保障能够及时地沟通课堂上的问题,及时的改正保障一定的教学质量。同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上,“以德树人”的教学理念也十分重要,德育工作的开展是十分需要的,通过道德观念的建设引领,从而更加的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通过思想政治课堂的开展,保障学生在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和法律法规时,也能更加的加强学生内心的道德观念建设,促使学生身心健康的同步发展。使得思政教育得到重视,结合各种新型的教学理念去开展,使得教学更加的科学。

2.2创新教学模式,扩充学习的内容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引领下,教师和学生对一些社会现象和相关理论政策的实施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但是仅仅限于个人,每个人会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和生活习惯“有色”的去看待相应的社会事件,存在有一定的思维定势,不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思政教育的开展应和社会热点更好的结合,让学生可以从实践的学习中发掘出相应的观念,从而学习到更多的内容,在立足于本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教师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要打破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学会运用各种多媒体设备,开展一定的情景式教学,让学生增加体验感,从而更好地摆正自己的学习态度。

3.3激发学生学习思政理论的积极性,创新教学的内容

相关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推进有很大的同质性,不具备自身高校的特色和吸引点。所以一定要多方面地创新教学的内容,不断的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首先,可以更多的加入课堂讨论的开展,通过一定的话题为切入点,让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进行评价并给予鼓励。其次,要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科核心素养建设,明确教学的目标,促使学生共同的来完成。最后,教学的内容可以与当前的时政热点相结合,让学生通过现实的事件加深对理论政策的理解。同时,任何理论的学习都离不开一定的实践锻炼,可以组织相关的校外参观活动,让学生增强课外实践的经验,让学习不止停留在书本上。

3.4提升思政学科的教学水平,加强学科体系建设

学科体系的建设是一个学科的核心,一个良好的教学体系,可以保障教学工作的稳步实施和落实,并且通过一定的监督机制的设立,从而更好地保障思政学科建设的发展方向更加符合国家整体建设的标准。通过国家规定的整体教学内容的规范化学习,加深对相关理论的深入学习,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思想政治的学习中。同时,可以建设一定的师生动态化评价体系,加深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从而能促使学科体系的自我革新和完善,更好地为国家培养新时代政治观念端正的全能型人才。

总结:

通过上述各方面内容的深入分析,对我国当前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和一定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从而更加深入的明了今后思政教育改革的背景。机遇与挑战并存,这是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部门所面临新时代背景。这样的背景有利于教育体系更好的革新,有利于从学生的角度深入研究,体现教育的“以人为本”。任何教育的改革都不是一朝一夕的完成的,需要长时间地积累和不断地实践,所以这意味着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接续的奋斗。结合“大思政”的教育背景,去有方向有目标地进行改革。

参考文献:

[1] 文雁,.\"大思政\"教育格局下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19,(20).

[2] 王志强.关于\"大思政\"教育格局下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技风.2019,(19).

[3] 管斌.论工匠精神培养与高职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J].科技资讯.2019,(21).

作者简介:刘晓梅,学校唐山职业技术学院,邮编063000,出生年月1962年10月11日,学历大学本科,职称副教授,籍贯河北唐山,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上一篇:发表建筑论文论文范文下一篇:行政处罚法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