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思考范文

2023-09-17

初中化学教学思考范文第1篇

既然化学认为物质世界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 所以学习化学必须以化学元素为基础。这里所谓的化学元素, 不只局限于个别元素, 应当把化学元素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 这是学习初等化学时必须明确的一个要点。依据元素的原子结构, 通常把元素周期表分成S、P、D、F4个区。分区的主要依据是该元素原子价电子所处的能级, 而价电子是我们分析或推测元素基本性质时的着眼点。所以通过化学学习, 使得学生通过存在于不同区域的典型元素的学习, 形成对整体元素的基本认识, 将更有利于三维教育目标的全面落实。因此选择钠、铝、铁和铜等元素为典型元素的原因, 不仅因为它们在生产或生活中出现的频率最高, 在初等化学教学中更应当关注的是它们具备了有助于较全面地了解金属元素化学的典型性。虽然人们对于很多金属元素的名称已经达到耳熟能详的程度, 实际上常见到的往往局限于它们的某种或某几种存在形态。

在学习金属元素化学时, 钠、铝和铁各具有哪些典型性呢?从现行教材中对这三个元素的取材和着眼点的不同, 可以找到这个问题的初步答案。

钠是一个常见元素, 但是它的单质在实际生活中却并不常见, 这和钠金属的活泼性有关, 所以要从观察金属钠的存放、外表和新剖面的不同、和水的作用, 以及在灼热和常温下跟空气中氧反应情况及产物的不同等方面, 来形成对钠单质的认识。同时可利用演示实验或课堂实验等来展现以钠为代表的活泼金属的特点。虽然教材中介绍了钠和氧在不同条件下生成的化合物, 可以有Na20和Na202的差别, 但是钠的化合价仍然定为+l。

铝在金属活动次序表中, 属于活泼金属之列, 也是常见元素之一。不仅因为它在地壳中的含量在金属元素中居于首位, 而且以铝单质为基体的纯铝和铝合金应用非常广泛。因为化学性质活泼, 它在常温下的空气中能够很快地生成氧化膜, 反而可以起着保护自己的作用。它在高温火焰中形成的氧化膜, 甚至可以容许包含在内的铝熔化成液体, 而不会发生剧烈的氧化。可是铝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却呈现出典型的两性, 表明元素的金属性强弱和它的氢氧化物的酸碱性并不直接相关。此外在化合物中, 铝的化合价可以有+l和+3两种, 但是常见的只有+3价, 由于前者的存在条件十分苛刻。铝元素的这种潜在变价性, 在基础化学中很少涉及。

铁是人们最熟悉的金属元素之一, 由于铁金属作为制造生产和生活工具的基本材料已有长久的历史, 人们对于它的单质形态和化合状态都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因为自然界中的铁元素主要以化合态存在, 所以铁的冶炼、铁的合金、铁质材料的腐蚀和防腐等与铁的化学相关的知识已经成为现代人的常识。但是就元素化学的角度而言。还应当通过和钠、铝的对比, 透过现象, 看到它们的本征差别。如铁和钠、铝不同, 铁属于元素周期系中的副族。它虽然属于第VIII族, 但是它的常见化合价为+2和+3。在金属活泼次序中, 铁也属于活泼金属, 但活泼性低于铝, 可是它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却没有明显的两性。最具特点的是, 不仅不同价态的铁离子在水溶液有着不同的颜色, 在固态化合物中也能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当和铁离子相结合的离子或分子改变时, 还能引起颜色的变化。所以Fe (OH) 2的制备和在空气中逐步转化为Fe (OH) 3的过程及Fe3+的检验和鉴定实验探究, 所包含的化学教育内容, 远不止于仅仅把握住铁元素的变价性这个知识点。

虽然绝大多数金属在常温下的空气中都能和周围的氧气发生作用并生成氧化膜, 但是未必都能起着类似于氧化铝膜的保护作用, 钠和铁就是两个例子。所以, 金属 (特别是活泼金属) 在常温下和空气中氧的作用虽具有普遍性, 但是生成的氧化膜未必都能抵抗环境中某些物质的侵蚀的现象也具有普遍性。即使是同一种金属的氧化膜, 形成的条件不同时, 它们的性质也可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更为有趣的是, 这种氧化膜很容易着色。这些性质在飞机制造、日用铝制品制造业 (包括纪念品、装饰品等) 中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就化学而言, 它们之间的差别, 决定于组成和结构的不同, 这是学习化学和分析解决与化学有关问题时, 必须牢牢把握的最为基本的科学原理。至于组成结构改变之后, 物质性质将产生何种变化, 或者差别会有多大, 至今尚无法做出准确的预见, 甚至于完全无法预见, 必须依靠对相关的纯净物的实验探究才能获得准确的答案或可靠的信息。这是化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的最有力的证明 (C60的发现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通过Na2o和Na202;Fe (OH) 2和Fe (OH) 3;NaOH、AI (OH) 3和Fe (0H) 3的学习、对比和实验探究, 就能够使学生形成如下的认识, 即物质变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是客观世界丰富多彩的前提, 也是化学科学存在的基本前提之一。因而通过对化学物质的组成、结构、变化所伴随的性质变化的探究, 发现或揭露化学物质的“个性”, 以及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实验和理论工作, 成了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和独特的科学视角。引导学生通过为数不多的几个典型元素的学习和经过精选的化学体系的实验探究, 形成对化学学科任务、方法和视角的初步了解, 亦即对于化学做什么、怎样做、能够做到什么程度的问题, 形成比较清晰的认识, 应当是课程标准不同于已往的大纲之处。

合金应当归属于和金属材料学相关的科学常识。但是它有助于人们形成如下的化学概念, 即合金的组成元素间可以没有化学作用, 却能有效地改变材料的某些性质, 所以形成混合物也是一种常用的改变基体金属性质 (或性能) 的有效方法。还可以延伸到在另一个层面上形成物质 (或材料) 性质与组成有关的认识。这里所指的组成概念, 已经从化合物的元素组成扩展到混合物组分中的原子、单质或/和化合物间的比率 (例如铁合金、铝合金, 还有大家熟知的黑色火药等) 。此外, 这个概念还可以进一步扩展到几乎无所不在的复合材料。应用已经十分普遍的不锈钢 (镍铬铁合金) 是一个有趣的例子。

化学课程标准中涉及的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远不止此, 大都散见于其他主题之中。或着重于其单质的性质和应用 (例如碳、硅、金、汞和钛等) , 或被选择为形成某类反应的典型实例 (如银、铅、钡、锰等和一些常见非金属元素) , 很难形成比较完整的认识。由于它们分别呈现了元素化学的某个方面的特点, 从而可以体现出化学元素对于物质世界的多样性所起的无可替代的作用。

摘要:受教学课时和教材篇幅的限制, 在“少而精”基本原则下, 元素化学的教学受到了多次压缩, 每次压缩都是高中教材的一次优化组合, 金属元素是化学元素的重中这重, 值得思考。

初中化学教学思考范文第2篇

化学学习是学生建构或重新建构其个人认识和化学科学经验的主动的活动过程, 作为学习方式的科学探究活动和过程称为探究性学习;符合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所需要的基本特征和要素, 并对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具有明显支持和促进作用的教学活动和过程称为探究式教学。在探究性教学中, 信息由教师按问题、假设、验证、结论、交流等步骤。但要尽可能让学生去实践、收集资料、分析得出结论, 教师补充实验来说明, 才能让学生巩固加深认识, 如“把二氧化锰加入装有过氧化氢溶液试管中”与“把过氧化氢溶液缓缓加入盛有二氧化锰试管中”, 即使学生做过实验也未必得出结论, 如果教师此时使用试管用排水法进行两个实验, 现象与结论就一目了然。

2 探究性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意义

(1)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科学探究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以及个性和特长的发展。科学探究要求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拘泥书本, 不迷信权威, 不墨守成规。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能在老师给与的适时适度的指导和帮助下, 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独立思考, 大胆探索, 标新立异, 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和新方法。

(2)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意识即一种怀疑精抻, 一种探索意识, 它是创造的起点, 没有问题意识就没有创造性。科学探究从一开始就把目标指向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上, 在探究过程中, 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出解决问题的设想、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形成假设和验证结论等。能够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 使学生学会在一个开放环境中如何收集信息、加工和处理信息。当然, 主动收集、加工、处理信息的过程也就是学生激活已有的知识储存, 学习和运用科学研究方法, 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3)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

当今社会竞争与合作并存, 具备积极合作精神和有效的人际交往技能是高素质现代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在科学探究中, 小组合作探究常作为科学探究的基本组织形式。为了完成科学探究活动, 小组成员之间必须学会相互理解、彼此尊重和信任, 学会互相帮助和支持, 使同学之间建立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亲密伙伴关系。不仅如此, 在小组合作学习与社会的联系中, 通过社会调查、访问,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还能激励他们独立地运用社会交往技能去争取成功。可见, 科学探究是以更高的要求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 同时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机会。

3 探究性教学对高中化学教师的要求

(1) 合理选择探究内容合理选择探究内容。

为促进学生积极而有效地科学探究, 探究学习的内容应符合以下要求: (1) 内容要具有一定的探究性这是引发学生探究的基本前提。内容的探究性是指学生对这样的内容能产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愿意通过进一步的探究活动去探寻“为什么”、“怎么样”、“如何做”之类的问题。 (2) 内容要具有综合性探究学习的内容可以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生活、自然界和人类自身发展等各方面;可以围绕某个主题组织多方面或跨学科的内容;尤其是探究内容要注重与学生的现实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 从学科领域扩展到社会生活、自然界和人类自身发展的现实问题。这样不仅有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 而且还能加强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 学生应具有选择探究内容的自主性。探究内容选择的自主性是指探究内容要关注学生的自身需要和兴趣, 因此探究内容也可以是学生在自身的学习生活、社会生活以及自然界中发现并选取的自己感兴趣、又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教师应该随时调整教学计划, 为学生探究他们自主提出的问题, 发挥他们的个性特长提供足够的空间。

(2) 科学设计探究活动。

教师在设计探究活动时, 首先要考虑教学对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特点是决定探究活动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高中生来说, 他们对化学的了解已经比较多, 认知水平提高了许多, 思维能力也大大增加, 他们不仅有探究的兴趣, 也有了探究的能力, 为了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 探究的开放程度就应适当比初中增加。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整体教学时间进行协调、安排。另外, 为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 教学中探究活动的设计应注意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循序渐进, 从部分探究到完整的探究, 从模仿探究到独立的探究, 逐渐增大探究活动的开放性程度, 从而避免由于探究活动的跨度太大, 造成学生探究的困难, 使探究活动流于形式。要精心设计能促进学生活动和探究的学习情景, 为学生提供进行科学探究的机会, 使学生在真实、生动的情景中开展多种多样的科学探究活动。例如在二氧化碳制取研究挑选仪器时。设计练习让学生讨论尝试探究, 让两个同学互相合作, 根据桌上的化学仪器图形组装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气体发生装置和气体收集装置, 并把探究的结果填在横线上, 通过讨论, 选取一套你们认为最佳装置。学生开始时答案很多, 同时争论也很多, 一个答案出来, 有赞成的, 也有反对的, 气氛很热烈, 大部分学生能很快知道这个答案是正确或错误的, 教师就给予对或错评价。如果答案争议很大或大部分学生认为答案是正确, 而实际是错误的, 教师就要求学生利用桌上仪器进行验证。如许多学生会挑选带双孔胶塞的导气管与注射器, 学生实践的后, 学生很快发现自己的思维方向是错误的, 然后教师再让学生联想医院里吊液时, 护士是怎样将针管插进瓶里的情况, 学生很快就明白其中的道理。

(3) 提供及时必要的指导。

探究活动的组织, 主要表现为教师要辩证地处理好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之间的关系, 对探究活动进行宏观调控, 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适时、适度的指导。在探究的初始阶段, 即问题提出阶段, 教师要对学生的发展状况做到心中有数, 特别是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要了解的较为细致, 只有这样才能设置适当的问题情景, 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在确定问题的时候, 教师要帮助学生从众多的问题中, 提炼出核心问题, 确保探究方向较为集中。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 以便学生能对问题做出合理的猜想与假设。在制定探究计划上, 教师可与学生组成评价组, 对计划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做出合理的评估。在开展实验、收集证据的过程中, 教师需要提供必备的资源, 讲解一些收集资料、获取信息资源的最基本的科研方法, 让学生掌握相应的准备性知识。

摘要:传统的高中化学教育, 充斥着一种偏执的知识本位教学观, 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 忽视或冷漠学生的主动探索。而化学教育不应只是大量知识的凝聚, 还应该是一个产生知识的探索过程。在探索知识产生的过程中, 帮助学生掌握概念和原理, 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本质, 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应该是化学教育改革创新的新视角。本文对探究性教学在高中化学教育改革创新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育,创新,新课程

参考文献

[1] 冯颖.用建构主义学习观指导中学化学教学实践[J].化学教学, 2005:1~2.

初中化学教学思考范文第3篇

一、教师课堂教学的转变

(一)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新教材迫使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和方法。从原来课堂上以教师为主, 变为以学生为主;以传播知识, 变为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课本每一节都出现了很多像电脑一样的窗口, 如[思考与交流]、[科学视野]、[学与问]、[科学探究], 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拨?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 还要把握好教学目标和课时, 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备课中, 不但要吃透教材, 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 又要把握学生的心理, 使学生能够与教师产生共鸣。由于教材编写要求, 每节课讲课前要给学生一定的看书时间, 这样, 学生听课前做到心中有数, 非常好。以前, 由于旧教材都主要侧重于从老师讲解的角度编写的, 学生似乎只带了个耳朵去听课, 而新教材却不是这样。新教材偏重于教师引导, 学生参与总结的新型教学形式, 学生学起来很有兴趣, 很轻松。新教材特别强调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一堂课教师应导入并介绍知识, 学生自己应该怎样学, 掌握什么, 怎样应用, 老师要强调方法。例如人教版[必修2]第1章第二节中“三、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这节课, 学生看书十分钟, 我便开始引导让学生通过“联想质疑” (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 引出本节课学习和探讨内容, 通过“方法导引”让学生自己从理论上总结出判断金属或非金属活泼性方法 (学生答) , 然后进行“活动探究”很自然就得出了结论。整个过程老师是一个引导者,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课堂上学生兴趣特别浓厚, 老师和学生融合在一起,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增强了自信心。这堂课比较成功, 成功的关键就在于较好地理解了教材的设计思想。所以, 新教材对老师驾驭教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 教师要引导学生注重学习过程

化学新课程标准中, 科学素养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知识与技能可以通过接受学习来获得, 但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难以靠讲授灌输来形成。它们只能在具体活动过程中通过不断的体验、内化而形成。因此, 我们在化学新课程教学中, 应注重教学过程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注重学习过程。具体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注重选择涉及变化过程的练习;注重实验教学中的过程教学。注重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的教学, 是现代教学论的基本主张。有时, 过程比结论更具有意义, 它能唤起探索与创造的欢乐, 激发认知兴趣和学习动机;它能展现思路和方法, 教会人怎样学习。如氧化还原反应教学中, 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只注重结论, 简单地讲授氧化剂、还原剂等几个基本概念以及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本质, 学生就显得难以接受、理解。而如果我们注重过程的推导, 从最基本的氧化反应, 还原反应入手, 分析清楚其中化合价升降、电子的转移, 自然过渡到一般的规律, 便使较为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一切顺理成章。在这一教学过程中, 学生还能深切体会到从简单到复杂, 从特殊到一般的学习方法。

二、加强备课组内教师间的合作

新课程体系的实施, 对新老教师都是一次全面的挑战, 都面临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 我们采取了以备课组集体备课, 合力攻关的方式。大家围绕着每一节课的重点难点、以及对教材内容的调整、并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适当增加新的化学学习素材等展开讨论, 研究教学方法。有些内容大家分头查阅资料和上网搜索, 资源共享, 实现了快速自我培训和提高。然后由2-3位教师整理形成集体教案, 最后每个教师又按自已的教学风格和班级实际情况修改教案, 精心教学。大家既是合作者, 又是相互促进者。现在我们备课组定期进行教学研讨已蔚然成风, 已形成统一的要求, 每学期每位教师都必须上一节研讨课。通过说课和评课, 找出优点和不足, 对上课和听课教师的教学能力都是一个很大的促进和提高。另外, 要求每位教师课后写教学反思, 把每节课的亮点和注意点都及时进行总结;年轻教师和老教师相互听课, 相互促进, 汲取各自之长, 通过教师间的这些相互合作, 使新课程得以顺利推广。

三、教学成果与教学困惑

通过对新课程的不断实践和思考, 我的教学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但是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也遇到一些困惑。

1、来自新教材的困惑。 (1) 课本中有些内容讲得太肤浅。由于减负, 所以就把课本减得薄了又薄, 认为这样就会把学生的负担减下来。课本一减再减, 但高考怎样测评, 把握不住。化学必修两本书, 一年时间基本把原来三年的内容都涉及到了, 面面俱到, 实际很多内容都讲不透。例如, 物质的量这一章, 原教材安排大约十几课时, 现在只给三课时, 但内容基本不变。阿伏加德罗定律, 正文没有, 资料中又出现了。如果只了解就行, 那问题是测评方式不是知道就行, 要会应用, 无奈, 学生不得不选择大堆大堆的参考书去做超纲的题目。又如《氧化还原反应》教材只要求概念、与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表示方法、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但对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比较、配平和计算, 教材中基本不涉及。选修教材中也不涉及。但在习题和往年高考试题高频率出现。我想, 课本中一些知识既然给出就应讲透, 要不就不要引出, 不然, 将来学生选修这门课, 学起来也就成了夹生饭。

(2) 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知识层次悬殊太大, 学生较难接受选修课的内容。选修 (2) 与必修 (1) 、 (2) 存在知识的脱节, 应该是先学习选修 (4) 化学反应原理, 再学习选修 (2) , 在知识储备上学生接受起来更好。

选修 (3) 物质结构与性质, 学生轻松学完必修1、2后进入选修 (3) , 对于价电子对互斥理论、杂化轨道理论、晶体结构、金属晶体的堆积模型, 离子晶体的晶格能等对教师是新东西, 对学生来说, 是相当的抽象, 又缺少教学模具, 如何直观地教给学生, 如何引导学生去思考, 既是对老师考验, 也是对学生的挑战。

(3) 教材中的有些提法, 教师学生理解起来有点费解。

(4) 教材内容和课后练习不配套。一方面, 教材上的部分习题难度高于课标上的要求和教材内容;另一方面, 教辅资料与新教材内容不配套。

(5) 新教材取消了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 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改为探究实验。这种形式非常好, 但是有些探究有问题, 学生实际能力达不到, 如氧化还原反应讲完, 接着[活动、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让学生探究Fe—Fe2+—Fe3+转化, 而学生以前没有学过Fe的性质, 所以预测不出, 假设不出。以致大部分学生探究实验就像抓中药, 试管中什么试剂都加;探究实验实际操作条件、设备要求很高, 很难达到。我校28个班要求进度基本统一, 同时上这节课, 一是没有这么多实验教室, 二是只有上课老师和实验老师两人辅导50多人作探究实验, 感觉有点力不从心, 如果学校条件不具备, 学生动手实验反而少了一些。

初中化学教学思考范文第4篇

1 无机化学课程的地位和任务

无机化学是研究无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反应的科学, 化学中最重要的一些概念和规律都是在无机化学早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它既是化学各分支学科的基础。因此, 无机化学课程肩负着向学生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建立化学基本理论体系的重要任务。

2 新时期无机化学课程的作用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 本科教育已成为大众化教育, 因此, 必须重新审视新时期无机化学课程在大学教育中的作用。

2.1 转变角色

中学到大学是一种跨越。对于刚刚从高度紧张的高中学习生活中解脱出来的大一新生来说, 相对轻松的大学学习生活是一种全新的体念。在中学阶段, 学习和生活较大程度地依赖老师和父母, 生活单调, 学习枯燥, 思想紧张;而进入大学后, 学习和生活的压力骤减, 因而必须调整心态, 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无机化学作为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第一门基础课, 与高中课程紧密衔接, 因此, 它具有促使学生转变角色, 以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

2.2 激发兴趣

无机化学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 其知识体系基本定型。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 无机化学的基本知识点更新不大, 而且还含有中学的内容, 学生学习初期眼高手低, 轻视学习。随着课程进度加快, 面临着知识量大、练习少的大学学习模式, 心理准备不足, 很容易产生焦躁、苦闷的情绪, 严重影响其学习和生活。因此, 无机化学教学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2.3 培养习惯

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习惯。良好的习惯是决定学生大学四年生活和学习的关键。大学学习更多地要求学生合理安排, 有计划地预习, 认真听讲, 及时温习, 有效利用业余时间, 坚持自学, 不断提高自学能力。因此, 作为大一新生的第一门重要基础课, 无机化学必须发挥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作用。

2.4 引导自学

自学能力和习惯直接影响学生一生的学习。无机化学是学生进入大学后面临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 在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方面势必发挥重要作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成功的教学模式, 应该是教与学的完美结合。在无机化学教学内容的改革中, 注重科学性和先进性,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中贯彻正确的教学理念, 启发学生思维, 督促学生思考,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教学中, 采取适当的教学模式, 传授自学方式和方法, 引导学生课前和课后的自主学习, 使学生在自学中提高。

3 无机化学教学改革思路

3.1 明确培养目标, 精选教学内容

无机化学课程内容包括基本原理和元素化学两大部分。基本原理主要讲述物质的基本结构、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四大平衡原理等;元素化学主要按区分族介绍各主族和副族元素的性质及其递变规律、基本化合物和基本反应等。理论性性强, 且内容庞杂, 因此, 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必须明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 根据专业特点对原教材内容进行取舍。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的知识是无机化学课程的核心, 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也是各专业必须学习的共同部分。对其它内容, 化工专业应侧重于四大平衡、应用化学专业应侧重于溶液、环境专业应突出元素化学及其应用等等。

3.2 关注科学前沿, 拓宽知识结构

无机化学是一门传统的基础课程。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 在保证基础教学的同时, 在教学中必须结合本学科的发展前沿及与其它学科的交叉, 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在讲授经典的化学基础知识时, 适时介绍现代化学的新发现、新材料、新技术, 例如, 与无机化学紧密相关的无机纳米材料、纳米金属簇、膜反应器技术、新能源材料、催化材料以及光、电、磁功能材料等, 使学生能够体会到无机化学这门历史悠久的学科随着社会的发展所焕发出的勃勃生机, 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3.3 改革教学方式, 提高教学效果

大一新生自学能力较差, 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和教学手段, 充分发挥无机化学课程的作用, 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 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 贯彻“充分准备、启发思维、激发兴趣、适时互动、引导自学、教书育人”的基本原则, 采用由浅入深、形象比喻、启发思考、定期讨论等方式,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媒体是现代教学的一种新工具和新模式, 不仅可以节省大量板书时间, 而且可以传输更多信息。根据本课程的特点, 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现分子结构模型、图片、视频、动画、虚拟演示实验、仪器内部结构动态展示等, 图、文、声并茂, 从而更准确、更深入、更形象地表现教学重点和难点, 给学生产生多种感官感受及综合刺激, 既有利于知识获取, 又有利于知识保持。例如,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直观地向学生描述原子的结构、原子轨道图形、杂化轨道形状与空间取向、化学键的形成过程及空间图象等。多媒体不仅仅是教师的演示工具, 同时也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认知工具和协作交流工具。因此, 多媒体课件的设计要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并结合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 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提高自学能力, 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摘要:无机化学是化学各分支学科的基础, 在大学学习中起着传授知识、转变角色、激发兴趣、培养习惯、引导自学的重要作用。必须明确培养目标, 精选教学内容, 关注科学前沿, 拓宽知识结构, 改革教学方式, 贯彻新的教学理念,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关键词:无机化学,教学改革,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 唐定国, 杨汉民, 黄涛, 等.浅论无机化学教学改革的方法[J].科技信息, 2008, 15:9.

[2] 张开仕.应用化学专业无机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宜宾学院学报, 2007, 12:109.

[3] 张晓丽.无机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 4:164.

初中化学教学思考范文第5篇

1 优化课程设置

在传统的课程设置中, 大学化学实验只是作为理论课的一部分, 处于理论课的从属地位。实验课的功能应该是使学员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 培养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处于从属地位的实验课根本无法发挥其功能。因此造成实验课长期得不到教员和学员的重视, 教学效果得不到保证。只有将实验课从理论课的从属地位中“解放”出来, 并形成理论课和实验课相对独立的两门课程, 达到理论课指导实验课, 实验课辅助理论课, 就能更好的发挥实验课程的功能。

2 完善教学内容

2.1 按照大学化学实验的理念确定教学内容

所谓大化学实验理念, 就是指将原来的无极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以及高分子化学实验有机整合, 并进行筛选、补充。按照“三个层次, 四个部分”进行设置, “三个层次”, 即基础实验、中级实验、综合实验。“四个部分”包括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常用仪器使用、基本实验、分析测试实验、综合化学实验。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常用仪器使用这部分主要是让学员认识化学实验, 了解化学实验的操作方法和常用的实验方法。基本实验主要让学员对理论课所学知识给予加深理解, 提高认识。分析测试实验主要让学员运用现代分析测试仪器,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表征。综合化学实验主要是让学员通过理论课的学习, 对简单物质的制备、合成及性质结构测定的具有初步理解。另外可以安排一些选作实验, 主要是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 就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可以进行研究。 (如图1)

2.2 实验教学内容要紧贴理论课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在具体实验的选取上, 一定要紧贴理论课教学的实际。现行的《大学化学》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溶液和离子平衡、电化学、物质结构基础和有机高分子材料等几个部分, 在实验的选取上, 应该是从这些内容上选取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特别是那些不太好理解和认识的, 可以通过实验这一直观的表示, 帮助学员加深理解。比如在理解浓度对电极电势的影响时, 理论课上往往是通过能斯特方程进行推导, 实验课, 可以设计这方面的内容, 用酸度计去测量电动势值, 当改变电极的浓度时, 通过酸度计的读数的变化, 来分析电极电势的改变, 找出原因, 加深学员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3 严格教学环节

3.1 切实做好预习

以往的实验课, 教员也要求预习, 并写出预习报告, 但是, 预习报告往往是抄书, 真正上课的时候, 还是不知道实验从哪里入手。因此, 好的预习报告应该是实验讲义的精编版, 所谓精编版, 就是实验内容不应抄书, 应该是学员结合理论课内容, 自己理解后用最简单的语言分层次的叙述出来实验的步骤应该用图表或框图表示。同时应该思考实验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并记录下来、等待教员课堂上的讲解。这样, 学员才能真正的理解实验的内容。

3.2 通过互动式教学调动学员的积极性

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 往往是指导教员讲解实验原理、步骤等内容, 学员按照讲解和教材上的步骤机械的进行实验, 这种方法无法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更加不能了解学员在这个实验中哪个内容、哪个操作环节不熟悉。改用指导教员提问, 学员回答, 学员提问, 指导教员讲解的提问式互动教学方法, 教员可以在互动中了解到哪个实验内容学员不熟悉、哪个实验环节容易做错, 从而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学员也会弄懂原来不熟悉的内容。切实能够保证实验教学的质量。

3.3 实验后进行总结分析, 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 不仅需要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搞清楚实验的原理更重要的它是科学研究的缩影。过去的教学中, 我们发现, 学员往往追求的是实验数据的准确度和精确度, 忽视了实验的环节更有甚者, 对实验数据进行涂改和编造。针对这种现象, 我们要求学员将实验数据的误差分析、实验体会和实验过程中的设问答案一并写入实验报告中, 并作为实验评分的重要依据。据此, 可以把握学员对实验操作过程的掌握程度, 引导学员正确的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摘要:本文结合大学化学实验课程教学的实际, 从优化课程设置、完善教学内容、严格教学环节三个方面对大学化学实验课程教学进行了思考。

初中化学教学思考范文第6篇

1调整内容

首先, 精简内容, 做好课程间配合, 避免重复性。比如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都涉及杂化轨道, 对理解有机物化学性质部分具有重要意义。改革之后, 时间安排上无机在前有机在后, 内容相互呼应, 使得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其次, 注重基础性和重点性结合, 尤其是根据学科特点进行重点讲解。[5]比如食品科学更注重碳水化合物、油脂、氨基酸等天然有机物部分, 为学习生物化学打下基础。化工专业则更注重经典反应及反应机理的学习。弹性的调整内容比例, 因材施教, 合理筛选。

再次, 将学科前沿和传统内容相结合。[6]比如近年来发展迅速的计算机模拟技术能通过建模, 解析反应机理或进行理论预测, 已在化学研究中被广泛应用, 将其加入教学内容中, 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开拓视野, 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 挖掘专业潜力。

2改进方法

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可以使讲课效果事半功倍。[7]传统教学方法多以讲授法为主, 简单直接, 能够较好的完成教学内容, 控制授课节奏。但是形式单一, 学生容易走神, 对教师的讲话水平要求也较高。

多媒体教学是讲授法的有效补充, 通过视频、图片、教学模具等多种形式, 教学内容更为形象具体。相关软件比如Chem Office的发展, 甚至能够对微观反应机理进行演示。[8]比如在讲解p、π键等较为抽象的知识点时, 多媒体手段的应用简单直接, 效果明显。但是多媒体教学也容易产生“走马观花”的效果, 不能过度依赖。二者应该相互协调配合。

除此之外, 还尝试采用翻转课堂、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 使学生成为发言主体, 调动学生积极性。比如我们采用分小组讨论讲解习题, 组内讨论后, 由学生进行讲解, 其他组可以提出异议, 并进行辩论, 教师根据情况总结并进行积分奖励。学生们不仅学习知识, 更能多角度思考, 活跃了课堂气氛。

3拓展综合素质

学习的目的在于致用, 不拘泥于课堂, 不受限于课本, 是未来高校的发展趋势。[9]为此, 我们邀请了企业代表和学科带头人进行学术讲座。同时, 学校所在地附近建有化工园区, 我们也充分利用这一地理优势, 为学生争取到了在化工企业长时间生产实习的机会。学生在生产实践中, 对学科发展有了一个整体了解, 在学习中调整职业规划, 在规划中主动学习, 效果非常好。

其次, 我们还开展了“师生协同创新”等活动, 由老师指导学生参与科研中去, 进行学科创新实践。我们还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等学术竞赛, 甚至在正规期刊上发表文章。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文献阅读能力, 实验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锻炼, 为今后的就业或深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结语

有机化学是诸多专业深入学习的基础, 面对学科发展的新形势新需要, 我们积极进行课程改革, 优化教学内容, 将学生转变为主体, 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通过参加科研或生产实践,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祖国的发展培养有知识, 有能力, 有创新, 有贡献的新一代人才。

摘要:有机化学是很多专业的必修基础课。本文从实际出发, 解析当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学科特点及社会发展需要, 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以实现提高教学质量, 适应社会发展, 培养优秀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有机化学,教学改革,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长水, 徐胜臻, 曹秀芳, 等.农科院校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3, 41 (6) :2784-2785, 2787.

[2] 张晓涛.多学科综合性大学有机化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化工管理, 2014 (30) :34.

[3] 姜秀娟, 陈江敏, 宗乾收.工科有机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视界, 2013 (12) :90, 121.

[4] 吴伟娜, 王元, 贾磊.短学时有机化学的教学改革思考[J].科技信息, 2013 (13) :179.

[5] 李秀艳, 孙志敏, 秦亚鸾.结合专业特色, 加强有机化学教学改革[J].广东化工, 2012, 39 (18) :156-157.

[6] 史娟, 葛红光.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环境专业有机化学教改探索[J].广州化工, 2012, 40 (19) :141-142.

[7] 牛小玲, 陈卫星, 田敏, 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工科有机化学教学效果[J].广东化工, 2013, 40 (2) :132-133.

[8] 孙林王素玲.计算化学软件在大学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风, 2015.

上一篇:短期健康险管理办法范文下一篇:高中化学笔记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