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二范文

2024-01-12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二范文第1篇

所在学校: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

案例说明:该生自高一下学期起开始学习《典范英语》,以下是其在高二读完《典范英语》(9)The Personality Potion后写的读后感。从文中可以看出,学生对语言的驾驭水平很好,用词多样,对所读的内容有深度思考。

To be is to do.

It is so amazing when I suddenly understand the incredible power of self-confidence. The Personality Potion tells me a lot.

The interesting story describes a little boy Danny who is not confident and hesitates to do what he wants to. He is afraid of Duncan Wicks and scared of the audition for the main part in the school play. He just likes curling up in his own bed reading. As students, we may act like him in some ways sometimes. On the one hand, we are eager to show ourselves to the audience. On the other hand, we’re usually not brave enough and ashamed of making mistakes.

Everything changes when Danny’s uncle gives him a magic potion to bring out his hidden talents. As usual, Danny goes to school by bus, but he overlooks Duncan Wicks, which makes this tall and bulky fellow very annoyed. At break, Wicks wants to play tricks on Danny and bully him with a crowd gathering around them. As Danny has drunk the potion before, he is brave enough to struggle with Wicks and finally win, surprising everyone.

A speech is later to be given to the audience by Danny. But to his surprise, Wicks barges into Danny on purpose and the bottle spins out of Danny’s hand, which means Danny has to complete his speech on his own.

It is a miracle that Danny takes a deep breath and starts his speech. The more he speaks, the better it sounds. He makes it! What does shock me deeply is that in fact there’s nothing special in the potion. It is Danny himself who does everything he has never dared to do before. That is his potential power.

We all have our own hidden talents. The point is whether we dare to challenge ourselves. We may face a difficult task, but we’ll succeed if we persevere and be always confident of ourselves and we’ll find joy in overcoming obstacles.

学生姓名:薛丰瑞

所在学校: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

案例说明:该生自高一下学期起学习《典范英语》(9),以下是他在高二读完The Ultimate Trainers后写的读后感。该文语言流畅自然,重点情节描写得详细生动,最后的感想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The Ultimate Trainers mainly talks about Jake, the protagonist of the novel. One day, Jake together with his best friend Anna saw a pair of brand new snazzy trainers lying on top of a cardboard box next to a pile of rubbish bins. Fortunately, they were Jake’s size. Taking account of the great significance of the coming Area Crossing-country championships to him, Jake took them as his own.

Having done several laps in the trainers, Jake found that the trainers were so amazing that he could run much faster than ever before. It was so exhilarating for Jake to find that he could easily win the

championship. Nevertheless, his best friend Anna advised him not to do so, for winning the

championship was a piece of cake for everyone who had the ultimate trainers. However, Jake could not agree with Anna at that time, which of course caused a quarrel between them.

Not until Jake woke up the next morning did he suddenly realize that he shouldn’t have quarreled with his best friend just in order to cheat to win a match. So he abandoned the idea of using the super trainers to win the game, instead he was determined to wear his battered old trainers.

To their surprise, they rushed to Jake’s locker, only to find that the trainers had been stolen by

someone else. At that time, there came two adults explaining that they were from the future to search for their trainers which ha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ircuits so that they could run themselves.

When they recognized Kevin Beadle wearing the magic trainers confidently, one of the two adults — Luther decided not to take the trainers off his feet for the trainers hadn’t been tested ever since it was invented.

During the whole race, Jake gritted his teeth and pushed on though he had been out of breath, puffing and panting and his left side aching. He got the incentive from Anna’s cheering for him.

Never say die. Eventually he got the 10 place while Kevin won the championship without being exhausted. Unfortunately, Kevin’s bragging about how easy the race had been made the trainers angry. Beadle suddenly charged off and he couldn’t stop, he zipped across the road, sprinted through the car wash …

An hour later, he came back, stunned. The two adults eventually got their trainers back, happy and relieved. They experienced how exhilarating the real racing was. They left, leaving Jake their gratitude and best wishes.

Jake must have learnt a lot from the experience. To begin with, nothing is more precious than these devoted people around us. In addition, if we want to achieve success, do practice more. With enough sweat, enough exertion, and enough confidence, the accomplishments you deserved shall finally come to you.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二范文第2篇

全国各地(含港、澳、台地区)及海外地区,户口、国籍不限。

二、招生计划:

初中一年级新生240人,初

二、初三年级少量优秀插班生。

三、班级类型:

【双语班】每班不超过40人,实施实验班课程体系,中国教师担

任班主任,大部分课程由中国教师使用汉语授课。适

合毕业后入读国内高中为主要方向的学生。

【国际班】每班不超过26人,实施汉语班课程体系,中外教师同

时担任班主任,课程由中外教师使用双语教学。适合

毕业后以入读国内高中为方向的学生,也适合以入读

国际预科为方向的学生。

四、报名时间:

2012年12月1日至考试前一天止(节假日照常报名)。

五、报名方法:

1、 网上报名

在报名时间内登陆校园网,点击下面的“在线报名”(按要求填报)。

2、到学校报名学生及家长携带户口本原件(或复印件)、小一寸彩色照片三张到招生办填写报名表。

3、致电综合办报名。

六、测试科目及时间:

测试科目:语文、数学

测试时间:6月23日上午。

七、就读方式与住宿管理:

学生可以根据情况选择走读与寄宿两种形式;为寄宿生配备

专职的生活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生活指导和服务;生活管理要求达到“七化”:配餐营养化、就餐有序化、卫生习惯化、起居统一化、环境个性化、服务细致化、关怀人文化。

报名地址:广州黄埔区丰乐南路438号黄埔花园(43路公交总站旁),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二范文第3篇

建议项目范例

(项目目标与任务、预期成果及考核指标)

一、目标与任务

(一 )项目研究目标

有效整合现有资源,联合国内3~6家大型神经内、外科中心,建立3~6个综合性技术转化基地,形成神经系统疾病诊疗技术的创新团队,初步建立集人才队伍建设、基地建设、学科建设、项目研究四位一体卫生技术体系。

通过相关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降低脑血管病和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致死率、致残率,降低医疗费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

1.基础数据:建立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监督、神经系统重大疾病服务和技术推广网络,探索项目监管、技术推广、疾病预警的新模式;

2.预防干预:建立适当的卒中二级预防督促和宣教体系来提高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形成适合国情的抗栓药物的分层用药指南;

3.疾病诊断: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规范并制订垂体瘤的分子病理诊断标准,选择可有效指导个性化治疗的分子标志物并指导临床治疗,为在以后的研究中将其推广到其它种类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个性化治疗打好基础;

4.疾病治疗:①脑血管病:将推广与转化3~5项适宜技术;研发与推广2~3项关键技术;使示范区医院治疗关键绩效指标达标率较前相对提高5%-30%。其中溶栓比例相对提高30%,规范程度相对提高80%,致残率相对下降5-8%,出血率相对下降15%。抗血小板应用比例相对提高10%,规范程度相对提高50%。卒中复发的相对危险度降低15-22%。初步建立国家级脑血管病转化医学中心,形成以三级专科医院为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示范基地的转化模式。②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将建立1~2个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诊疗技术的研发、推广、示范基地,提高神经外科整体诊疗水平,降低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减轻患者医疗负担,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

(二)项目研究内容、方法、任务分解和技术路线 1.项目研究内容、方法、任务分解

对神经系统重大疾病所急需解决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进行详尽的分析、论证后,将首先启动发病率高、致死、致残率高的脑血管病、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综合防治技术的研发、转化与推广工作,以疾病的早诊早治、个性化治疗和微创诊疗技术应用为主线,在基础数据、预防干预、疾病诊断和疾病治疗4个方面展开初步研究。

(1)基础数据

建立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监督、神经系统重大疾病服务和技术推广网络 以网站为中心,将设置行业主管部门用户、项目组成员用户、医生用户、患者用户的不同权限,开放相应内容,主要包括项目组任务监督、财务监管、成果共享、定期网上汇报项目进展、远程会议;医生网上培训、多媒体形式的技术推广;患者疾病宣教、网上会诊、网络随访等内容,将其打造成面向各级终端的服务型网站,探索项目监管、技术推广、疾病预警的新模式。

(2)预防干预

本着“关口前移、重心下沉,预防为主”的原则,初步建立包括群众健康促进、早期预警症状识别、早期临床干预等环节的以疾病早诊早治为核心的预防干预体系。

① 缺血性卒中高危人群二级预防中强化抗血小板治疗策略转化与推广应用

通过多中心、前瞻性、连续性、病例对照研究观察强化抗血小板治疗降低高危人群卒中复发率、病死率及致残率的作用。本研究预计在全国15家医院建立示范基地,入选2000例缺血性卒中高危人群(卒中风险评分即ESSEN评分≥3分),随机分为强化抗血小板治疗组和常规抗血小板治疗组,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观察。比较两组间卒中复发率、病死率以及致残率,以建立适合国情的卒中高危人群强化抗血小板治疗的筛选和实施路径。

②抗血小板规范化治疗技术转化、研究与推广

规范目前循证医学证据最丰富、适应证最广的抗血小板药物。建立包括100个推广站在内的中国脑血管病抗血小板药物质量监测与评价网络,完成1000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登记研究,并进行1年随访工作;了解目前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

患者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现状及影响因素;明确抗血小板药物的长期依从性现状及影响因素;探索抗血小板药物的依从性与患者结局事件复发的相关性;建立不同抗血小板药物的安全性监测;明确不同病因亚型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现状,如大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性等。形成适合国情的抗血小板药物的分层用药指南,将更好地指导中国神经内科临床医师的规范用药。

③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

主要研究拟通过随机、双盲双模拟、多中心试验比较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用药与单阿司匹林用药降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人群3个月内发生或再发卒中(包括缺血性、出血性)风险的作用;比较两种治疗组的安全性。预计研究在全国80家中心展开,入选2000例受试者。

(3)疾病诊断

选择国内3~5家大型神经外科中心1500例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患者,制定垂体瘤的分子病理诊断标准,筛选并确定合适的的分子标志物用于临床指导个性化治疗;初步制定垂体瘤诊疗规范。

垂体瘤分子病理诊断指导个性化治疗

通过仔细研究比较,选择国内外应用基础研究中已有共识的几种与垂体瘤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相关的几种分子标志物,并应用于指导临床个性化治疗。分别选择100例泌乳素腺瘤、生长激素腺瘤和无功能腺瘤患者,通过RT-PCR检测患者肿瘤标本DR2-L、DR2-S、ESR

1、PTTG和SSTR1~5表达水平,按照mRNA表达水平的高低将病人分组,分别给予相应药物治疗,并长期随访观察药物疗效,统计学分析基因表达水平与药物敏感性、患者预后间的关系。

(4)疾病治疗

针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致死、致残率高的现状,以疾病的个性化治疗和微创手术治疗为核心,进行脑血管病、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神经功能缺失治疗相关技术三个方面相应技术的研究、转化与推广应用,逐步降低该类疾病的致死率和致残率,降低医疗费用。

①脑血管病综合防治技术的研发、转化与推广应用

在40家三级及以上医院、4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级医院)推广与示范3~5项基本成熟的符合循证医学指南的适宜技术,并联合2~3家大型神经内科中心,研究、转化2~3项脑血管病关键技术,推动我国脑血管病综合防控水平的提升。

A.rt-PA溶栓技术转化研究与推广:

完成登记溶栓病例信息600例,评价质量改进策略效果;提高溶栓比例及规范应用程度,降低致残率,降低溶栓出血率;3h组与3~4.5h组溶栓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是否相当,为更新中国指南提供证据;研究能够良好预测溶栓后出血转化的指标来帮助筛选适宜溶栓患者。

B.中国卒中医疗服务标准制定及技术转化研究与推广

中国卒中医疗服务标准的制订与开发一套以监测为基础的持续性质量改进体系。 中国卒中医疗服务标准的制订包括:卒中医疗服务标准干预手册和卒中医疗服务标准稽查指标与流程;同时,开发一套以监测为基础的持续性质量改进体系,包括评价持续性质量改进体系的效果以及对医疗机构卒中医疗服务质量进行持续技术转化推广,建立40家中国卒中医疗技术转化与推广量监测与评价网络,完成8000例患者登记,提高卒中医疗服务质量。 C.颅内动脉瘤外科治疗的技术规范与推广

3年内通过对10家示范基地医院推广颅内动脉瘤诊疗常规和基本操作技巧,拟完成病例1000例,探讨提高临床效果,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的关键技术,完善和改进基本操作常规。

D.高血压脑出血标准化外科治疗的技术规范和推广

通过回顾性分析既往临床资料并组织专家分析、讨论,初步制定适合基层医院应用的高血压脑出血标准化外科治疗技术规范,3年内通过在10家示范基地医院的推广应用,进一步规范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指征,手术时机、手术方式、手术操作常规和围手术期的处理。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可推广的高血压脑出血规范化指南。预计临床应用研究在全国10家神经外科中心展开,入选病例1000例。

E.急性动脉瘤性颅内出血介入治疗技术的转化、研究与推广

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可推广急诊动脉瘤性脑出血诊治流程和操作指南,并通过3年内对连续的急诊处理的动脉瘤性脑出血病例500例,探讨提高临床效果,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的关键技术,完善和改进指南,并在全国推广。

F.新型非粘附性栓塞材料Onyx栓塞脑动静脉畸形的技术规范和推广 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可推广的非粘附性栓塞材料Onyx栓塞脑动静脉畸形的规范化技术指南。并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验证操作指南的效果;3年内对连续的急诊处理的脑动静脉畸形病例各250例(两组共500例),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的关键技术。总结和推广非粘附性栓塞材料Onyx栓塞脑动静脉畸形的规范化技术。

G.不同栓塞材料对颅内动脉瘤治疗的性价比及疗效的综合研究

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可推广的不同动脉瘤栓塞材料(最昂贵的进口生物涂层弹簧圈,价格中等的进口裸弹簧圈,和廉价的国产弹簧圈)的细节化技术指南;然后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将8家单位的平诊动脉瘤栓塞病例,随机分为3组,各150例,分别使用进口生物涂层弹簧圈,进口裸弹簧圈,国产弹簧圈。验证操作指南的效果,总结和推广性价比最高的栓塞材料使用方法;将该技术进行推广,降低患者医疗费用。

②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个性化治疗及神经外科微创诊疗技术的研发、转化与推广应用

根据随机、双盲、对照的原则,选择国内4~5家大型神经外科中心 5000例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患者,依据选定的技术标准,进行规范化治疗,并行长期随访,分析其治疗效果,根据结果制定垂体瘤的诊疗规范,并对现代神经外科的微创诊疗技术进行前瞻性的研究,筛选、规范、整合,按不同种类疾病特点,个性化分析,评估各种微创治疗技术的有效性,建立标准化的操作规范。并将其结果在10家省级医院首先示范与推广。

A.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个性化治疗 垂体瘤的规范化治疗

首先组织专家初步制定垂体瘤诊疗规范,包括:首先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结果、内分泌化验结果,对病人进行总体评估,然后分别行手术(神经内镜下手术、显微镜下手术、开颅手术)、药物或放射治疗(普通放疗和γ刀),术后根据病理结果(根据WHO标准行HE染色、免疫组化和电镜检查)、病人症状、体征和术后影像学和内分泌改善情况选择相应辅助治疗。进行多中心、前瞻性、连续性的病例对照研究,选择1000例垂体瘤病人,进行规范化治疗,对组内所有病人进行长期随访,评估规范化治疗的远期效果。以期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相对标准化的垂体瘤诊疗操作规程。

B.神经外科微创技术的研发、转化与推广应用 a.显微神经外科技术

颅底肿瘤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的规范化治疗:

总结已有经验,组织专家探讨并以专家共识的形式初步建立颅底肿瘤围手术期评估和管理的规范,多中心选择1000例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的颅底肿瘤患者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病例组患者均严格依照颅底肿瘤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的规范化治疗体系接受标准化诊治,对照组仍沿用传统诊疗方式,通过对全体入组患者的随访,比较两组在降低手术死亡率、致残率、住院治疗费用以及后期治疗费用方面的差异,评估各项治疗技术的安全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评估整体治疗规范的有效性、合理性和可重复性,并加以进一步完善。建立并完善颅底肿瘤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的规范化治疗体系,所获成果向10~15家省级综合医院神经外科推广。

建立神经外科监测导向的微创手术技术的操作标准

针对促进显微神经外科发展的新技术,包括术中神经功能监测技术、神经导航技术,进行大样本前瞻性的临床研究,分析每种技术的有效性、风险性。各选择500例病人,并选择相应对照组病例进行研究。通过对手术效果的对比、分析,建立神经外科监测导向的微创手术技术的操作标准,保证手术安全,提高肿瘤全切率,提升患者生存质量。

b.神经内镜技术

建立神经内镜治疗鞍区肿瘤的操作规范

通过总结原有经验,并组织专家研讨,初步建立神经内镜治疗鞍区肿瘤的操作规范,然后进行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选择500例鞍区肿瘤患者进行规范化治疗,评估神经内镜鞍区肿瘤切除手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先进性,并将操作规范进一步完善。同时改进颅底重建技术,采用术中选用多层复合材料修补鞍底的方法,降低脑脊液漏的发生率,使术后脑脊液漏的发生率降低到1%左右。将该操作规范在5-10家医院中推广,使手术死亡率明显降低,降低医疗费用到原有水平的2/3。

建立神经内镜联合显微镜手术切除颅底肿瘤的操作规范

通过总结原有经验,并组织专家研讨,初步建立神经内镜联合显微镜手术切除颅底肿瘤的操作规范,然后进行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选择400例颅底肿瘤手术患者进行规范化治疗,评估神经内镜颅底肿瘤切除手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先进性,并将操作规范进一步完善。通过该技术的推广使用,明显提高颅底肿瘤的全切率,减少肿瘤复发机会,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脊柱、脊髓内镜的应用

针对国内脊柱、脊髓内镜技术基础薄弱的问题,初步评估脊柱、脊髓内镜应用的有效性和风险性。完成神经内镜下脊柱、脊髓肿瘤切除、椎间盘切除手术共100例,积累经验,进行技术储备,为后续研究中大规模开展脊柱、脊髓内镜手术,减少病人创伤奠定基础。

c.γ刀技术

总结分析10年的中枢神经系统瘤治疗资料(良性:听神经鞘瘤、垂体瘤、脑膜瘤;恶性:脑转移瘤),初步制定γ刀治疗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操作规范。然后选择多中心1000例连续接受γ刀治疗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患者,通过大样本前瞻性研究对照γ刀治疗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效果,并对本组患者肿瘤变化(MRI检查)、症状缓解/恶化情况、患者生存质量评分等情况长期跟踪随访,评价γ刀的长期治疗效果。通过该规范的推广应用,将使γ刀对颅内良性肿瘤的控制率达到90%以上,对颅内转移瘤的治疗更加合理、有效;达到获益最大化的疗效终点。

d.建立神经外科微创诊疗技术培训基地和推广示范点

针对目前国内神经外科微创技术水平地区差异大,尤其是基层医院技术力量薄弱的问题,结合神经外科微创技术操作精细、掌握困难、须经长期培训的特点,通过建立神经外科微创技术推广、培训基地,面向全国进行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结合各种培训班的举办,发挥大型神经外科中心的技术优势和辐射效应,长期、持续的为神经外科事业的发展输送合格的人才。计划每年培训20~40名神经外科医生,省级医院、地区级医院、基层医院各占1/3。

重点选择国内有地区影响力的大型医院,同时考虑到区域的分布特点,建立神经外科微创诊疗技术推广示范点,主要面对地区内神经外科医生,定期举行本地区范围内的新技术培训班、学术会议,有神经外科微创诊疗技术培训基地派人进行扶持、指导,更好的发挥技术优势单位的辐射效应,使神经外科新技术能更好的为群众服务。

二、预期成果及考核指标

(一)主要技术指标:

1.建立适合国情的卒中高危人群强化抗血小板治疗的筛选和实施流程,使示范基地卒中高危人群强化抗血小板治疗较常规治疗降低卒中复发率2%以上;降低病死率2%以上;降低致残率4%以上;

2.建立包括150个推广站在内的中国脑血管病抗血小板药物质量监测与评价网络,形成符合中国国情、临床切实可行的缺血性脑卒中抗血小板治疗分层治疗操作规程,使研究单位抗血小板应用比例较前相对提高10%,规范程度也相应明显提高。

3.建立双重抗血小板联合治疗方案,制定操作手册,使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卒中事件的相对危险度降低15-20%。

4.制订符合中国国情、临床切实可行的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溶栓操作规程;建立中国溶栓技术转化网络,开发并完善急性卒中电子病历和溶栓绿色通道电子化流程管理软件;出版发行溶栓治疗专著一部,溶栓培训光盘一套;使参研单位溶栓比例较前相对提高30%,规范程度相对提高80%,致残率相对下降5-8%。出血率相对下降15%。

5.通过改良Delpi法和基于国家医疗登记数据库数据开发形成中国卒中医疗服务标准,开发一套以监测为基础的持续性质量改进体系,提高卒中医疗服务质量;建立40家中国卒中医疗技术转化与推广量监测与评价网络,登记较上一各项关键医疗考核指标相对提高5%-30%;

6.制定急诊动脉瘤性脑出血诊治流程和操作指南,降低死亡率5%、致残率5-10%和复发率降低10%;

7.制定非粘附性栓塞材料Onyx栓塞脑动静脉畸形操作指南,降低死亡率5%、致残率5%,治愈率提高10%;

8.制定颅内动脉瘤标准化外科治疗的技术规范,进行各种微创神经外科技术和术中监测技术的应用评价,分别对急性SAH病人、高级别动脉瘤及复杂动脉瘤的治疗进行个体化分析和评估,提出相应规范化治疗方案并推广。

9.制定高血压脑出血标准化外科治疗的技术规范,使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的生存率相对提高5%,致残率降低5%。

10.以垂体瘤为模板,建立脑肿瘤的个体化诊疗规范,使使垂体瘤的总体治愈率由目前的70%提高到80%;在10家省级医院推广脑肿瘤标准化、个性化诊疗规范,培训一批高素质的具备创新能力的符合现代需要的神经外科人才; 11.建立颅底肿瘤围手术期评估和管理的操作规范和颅底肿瘤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的规范化治疗指南,降低复杂颅底肿瘤的手术死亡率和致残率,使示范区医院手术死亡率降低到1%以下,致残率由目前的60%降低到50%。

12.建立神经导航技术、术中神经功能监测技术的诊疗规范,明显降低因手术带来的神经功能缺失,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13.建立神经内镜治疗鞍区肿瘤、颅底肿瘤和颅底重建的操作规范,使手术死亡率、医疗费用明显降低;脑脊液漏的发生率降低到1%以下;

14.建立γ刀治疗中枢神经肿瘤的操作规范,使γ刀治疗颅内良性肿瘤的控制率达到90%以上,对颅内转移瘤的治疗更加合理、有效;使之达到获益最大化的疗效终点。

15.评估不同针刺疗法对中风患者的影响,建立针刺对中风疗效的科学判断方法。

(二)主要经济指标:如技术及产品应用所形成的市场规模、效益等; 1.制定不同动脉瘤栓塞材料的技术指南。在不影响治愈率和复发率的基础上,使治疗费用降低15%。

2.通过降低患者的致残、致死率,将间接获得深远的经济效益,节约社会资源,使更多的劳动力能重返社会,为社会建设服务。

(三)项目实施中形成的示范基地、中试线、生产线及其规模等; 本项目将以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为牵头单位,联合3~6家代表国内最高水平的神经内、外科中心,建立3~6个技术示范和推广基地和多家共享的资源体系,通过项目的实施带动基地建设,将之建成卫生部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行业系统重点实验室,与各省市重点实验室机密衔接,良性互动。以此为基础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全面的、符合时代需求的现代神经科学人才,形成可持续的神经系统疾病应用技术的研发、转化、推广、应用体系。促进各参研单位综合水平的提高,并在当地形成良好的辐射效应,最后形成自上而下的以卫生部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先导,以省级、地区级医院为中心,以区县和社区医院为基础的示范转化模式。

1.脑肿瘤个性化治疗研究基地:2010年建成。负责收集患者手术切除肿瘤组织,并记录相应的临床资料,建立中国人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基因差异表达的数据库,推动以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子分类为基础的个性化治疗。

2.神经内镜技术研发、转化和推广基地:2009年建成。负责建立国人神经内镜解剖数据库,研究、转化和推广神经内镜技术在神经外科的应用,包括神经内镜切除颅底肿瘤的研究,颅底重建技术的研究,脑室系统病理条件下脑脊液动力学变化的规律的研究等。 3.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修复转化医学研究基地:2010年建成,负责促进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修复机制和治疗措施的研究,包括高压氧、磁刺激和针灸技术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研究。

4.脑血管病诊疗技术研发基地:2010年建成。负责脑血管病防治关键技术的研究、转化、推广和应用。

5.神经外科微创技术研发、转化和推广基地:2010年建成。负责研究、评估和推广现代神经外科微创技术的应用。主要包括显微神经外科技术、γ刀技术、神经介入技术和神经外科监测导向的微创手术技术。

6.建立神经系统疾病数据管理和医疗质量评估体系;建立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监督、神经系统重大疾病服务和技术推广网络;

(四)人才队伍建设

项目实施以技术研究、转化为导向,促进跨行业、跨领域的多学科交叉合作,如建立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就需要神经内、外科与影像科、病理科、内分泌科、医疗器械和医药公司及上游基础实验室的紧密合作,将推动学科融合,产生新型的边缘、前沿学科。培养大批符合现代神经科学研究需要的

新型高素质人才,充实国家科学技术人才队伍。带动神经科学发展,提高我国神经内、外科疾病诊疗水平,推动神经科学的全面发展。

通过每个项目单元、子课题的顺利实施,进行跨领域、跨学科、跨部门的合作,将培养不同类型人才,最终形成符合解决神经系统疾病重大问题的、包括技术创新、技术转化、技术集成和技术推广人才的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体系。

通过示范基地的技术推广和培训,提高各级医院医生的医疗服务水平;通过示范区内的社区培训,培养社区医生的一级预防与二级预防知识,发挥大型神经内、外科中心的资源优势,提高我国神经系统疾病医疗技术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二范文第4篇

【南方科技大学排名】南方科技大学特色专业-南方科技大学录取分数

线

南方科技大学是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宏观背景下,深圳市人民政府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要求,以新的思维和机制筹建的一所新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是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校,承载着探索中国培养创新人才模式的重任。学校以理、工学科为主,兼有部分特色文、管学科;在本科、硕士、博士多层次上办学,一步到位按照亚洲一流标准组建专业学部和研究中心(所),建成类似加州理工学院和洛克菲勒大学那样小规模高质量的研究型大学。展望未来,南方科技大学将通过充分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模式,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学术自由的保障机制,加强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转变学校行政职能,增强行政服务意识和能力;重塑追求卓越,学术自由和学者自律的大学精神;努力建立现代大学人事制度,实行全员合同聘任制,构建起以学术为主导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校徽介绍与校名解读校徽校徽的核心部分是一把火炬,象征南方科技大学的使命:为高等教育改革探索出一条新路。校徽背景为渐变的天青色,映衬火炬的照亮效果;此处的天青背景取自汝窑瓷釉,是中国传统审美文化崇尚的色彩。校名“南方科技大学”由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亲笔题写。李政道教授现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1956年,李政道与杨振宁合作,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而获得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李政道和杨振宁是最早获诺贝尔奖的华人。校名缩写SUSTC,字首SUST与sustainability一致,符合可持

续发展的理念,此组合SUSTC亦直接对应南方科技大学英文校名

(South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ofChina)。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二范文第5篇

想想看,只需按下电饭锅的开关等上一刻钟,一锅香喷喷的米饭就摆在您面前了。这件事之所以这么简单,是因为您不必为了这锅米饭亲自种上两亩水稻,也不必去建造一个电厂以获得电力。如果跟蒸米饭相关的事情都由您亲自去做的话,那情形可就大不一样了许多公司都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况:由于难以承受成本支出的巨大压力,一些极具前景的项目被迫搁浅。

这就是随需应变的商务展示身手的时候了,它可以让不可行的业务变得可行。因为一种新思维出现了。

它取代了过去“固定成本必不可少”的观念。在随需应变的商务时代,可变成本将替代固定成本,从而建立一个灵活的、具有实时响应能力的企业。

所以,如果您已经具有随需应变的思维模式,请回过头来看一看那个诱人的项目——从业务模式、商务流程到基础设施通盘考虑:哪些部分可以外包出去以缩减成本。该把它包给谁?在您的成本架构中有没有不属于公司核心事物的部分。如果有,它该是谁的核心事务?

很快,您就能从“种植水稻和建设电厂”的业务中摆脱出来,全力专注于您的核心事务。打开电饭锅煮米饭,其余的就不必操心了。

随需应变的商务始于随需应变的思维。

只有真正具有洞察力并拥有资源的人,才具备随需应变的思考能力,作为您的合作伙伴、倾听者、问题解决者和方案的执行者,ibm全球服务部凭借与国内客户丰富的合作经验,以及对市场的深入洞察,根据您的现状和需求,全力推进思维模式、业务模式和企业文化的转型。它虽然不会在一夜之间完成,但一定会为您的企业带来真正的转变。随需应变的商务,需要随需应变的人帮您实现。

更详细地了解ibm提供的行业解决方案和成功案例,看一看ibm咨询顾问如何帮助您成为随需应变的企业。

您看到了吗?

电子商务随需应变,让您的商务随需应变。

“创新思维?

我根本没空去想。”

创新确实至关重要,这一点您非常清楚。但是每天疲于应付大量的电子邮件、会议、处理危机事件,您根本无暇思考。如何打破这一局面呢?您需要的第一种帮助就是理顺业务流程,找到效率低下的环节,简化工作流程,摒除浪费心力的事务。让企业精兵简政、灵活、高效,从而随需应变。“是的,应该让创新观念贯穿于整个运作体系中。”这就引出了我们为您提供的第二种帮助:ibm随需应变创新服务。或许在您的心里,一个伟大的想法已经形成,但由于缺乏足够的资源无法把它变为现实,或许您根本找不到合适的方案。现在好了,我们可以帮助您。“那么我到底应该如何开始呢?”ibm随需应变创新服务能够给出答案。ibm聚集了全世界商务以及技术领域的精英,帮助您挖掘市场机会,并在企业战略、产品以及业务流程方面,为您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嗨,这听起来太玄了。”这不是天方夜谭。凭借ibm令人信服的实战经验以及精湛的专业技能,成千上万的公司已把他们的好主意付诸实践。洞察力、服务和解决方案,成就随需应变的世界。

on随需应变的业务。

从赤壁之战到波动的市常

还记得赤壁之战的故事吗?曹操率80万大军进攻孙吴联军。为了解决北方士兵不习水战的问题,把战船用锁链连成一体,人马在上行走如履平地。周密安排加上具有绝对优势的军事实力,应该胜券在握了吧?没有想到的是,对方使用火攻,又赶上东南风大作,于是,在赤壁之战中曹军一败涂地。

其实这不仅是一个故事,很多企业都经历过“赤壁之战”。虽然计划得极为周详、部署也十分严密,却总会遇到一些出乎意料的状况。

这就需要您具备随需应变的能力了——对突发事件进行实时响应,籍此,您可以突破旧有模式把握新的商机。

您的实践经验将不断增长。即使您是一个新生企业毫无经验可循,也可以灵活自如地相机而动,在危机中找到转机,从而开创更大的业务空间。

当然,这还需要企业文化、工作方式和处世原则也随之变革,以促进新的业务模式和最新科技的引进。

真正的改变就源于您的心中。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和突发事件,一旦您有了随需应变的能力,就能成为“百战不殆”的统帅。

随需应变的商务始于随需应变的思维。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二范文第6篇

说明: 1.本校徽已按比例缩放,请点击图片在新窗口中查看清晰原图。

2.整理的系列中国大学校徽,旨在为您制作简历时提供方便。

3.“华南理工大学校徽”的版权归属原设计者、学校所有。

上一篇:黄埔军校出身十大名将范文下一篇:海南省各市县人口统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