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与健康课探究论文范文

2023-10-19

体育课程与健康课探究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基于知信行理论模式(KAP),认为《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所提出的“健康知识掌握与运用”涵盖了健康知识掌握、健康信念与态度形成、健康知识实践运用三个方面。其中,学生需要掌握的健康知识主要是指健康教育模块中的内容,其对健康知识的认识应秉持正确的健康信念和积极的健康态度,并且要将健康知识在各种情境中进行实践运用,本质上是一个发现、分析和解决健康问题的过程。关于与健康行为的关系,认为健康知识掌握与运用为健康行为的养成奠定了“认识-意向-行动”的三维基础,同时也是评判健康行为水平的重要指标。在发展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指引下,广大体育教师要正确理解健康知识掌握与运用的内涵及其和健康行为的关系。

关键词:健康知识掌握;健康信念与态度形成;健康知识实践运用;学科核心素养;健康行为

健康知识掌握与运用作为《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的健康行为核心素养的四大表现形式之一,很好地凸显了“体育与健康”中的健康教育部分。实际上,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健康教育非常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就明确指出要重视人民健康。有研究表明,《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贯彻十九大精神方面效果显著,着重突出了对“健康中国”相关精神的落实[1]。健康知识掌握与运用是健康教育的核心部分,学生只有掌握了扎实的健康教育知识,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健康教育信念和态度,并将健康教育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才能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因此,在《课程标准(2017年版)》实施背景下,正确认识健康知识掌握与运用的内涵,了解核心素养背景下对健康知识掌握与运用的要求,对于广大体育教师帮助学生学习和实践健康知识并大力提升学生的健康行为核心素养非常关键。基于此,本文将主要对核心素养下的健康知识掌握与运用的内涵和健康行为的关系进行分析。

一、健康知识掌握与运用的内涵

(一)KAP理论:理解健康知识与运用的理论框架

在健康教育领域,知信行理论模式(Knowledge,Attitude/Belief,Practice,简称KAP)是经常用来解释个人知识和信念如何影响健康行为改变的最常用和最经典的模式[2]。在KAP理论中,将人类行为的改变分为获取知识、产生信念/态度及形成行为三个连续的过程,即知识-信念/态度-行为。在该理论中,知(知识和学习)是基础,信(信念和态度)是动力,行(促进健康行为)是目标。比如,以吸烟有害健康为例,健康教育工作者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把吸烟有害健康、吸烟引发的疾病以及与吸烟有关的死亡数字等知识传授给群众;群众接受知识,通过思考,加强了保护自己和他人健康的责任,形成信念;在信念支配下,逐步建立起不吸烟的健康行为模式[3]。

由以上可知,KAP理论是理解健康知识与运用的内涵的一个很合适的理论框架。学生首先需要学习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形成健康信念和态度,之后对健康教育知识进行实践应用,最终形成整体的健康行为。因此,基于KAP理论,我们认为健康知识掌握与运用涵盖了“健康知识掌握、健康信念与态度形成、健康知识实践应用”三个方面。

(二)对健康知识掌握与运用的内涵理解

1.健康知识掌握

健康知识是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包括人类自身)的成果,它包括与健康教育相关的事实、信息的描述或在教育和实践中获得的技能。学生只有掌握了扎实的健康知识,才能形成对健康比较全面的认识,同时也才能为形成健康的个体奠定基础。基于此,世界各国最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都非常重视学生对健康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以澳大利亚健康与体育课程标准为例,该国的课程标准包括“个人、社会和群体健康”以及“运动和身体活动”两大主线,很明显健康教育在澳大利亚的国家课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澳大利亚学生需要学习酒精及其他药物、食物和营养、身体活动的健康益处、心理健康与幸福、性与人际关系、安全等各类健康知识,贯穿于中小学各个学段[4][5]。再比如,在美国中小学生必修课程《健康与幸福》教材中,学生应该学习的健康知识涵盖了心理和情绪健康、家庭和社交健康、生长和发育、营养、个人健康与体育活动、暴力与伤害预防、烟酒烟草与其他药物、传染病与慢性病、消费者健康和社区健康、环境健康等模块内容[6]。由此可见,掌握健康知识是世界各国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关于健康知识的掌握,《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主要是指健康教育模块部分,包括健康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常见传染性和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环境、健康与体育锻炼的关系,安全运动和安全避险,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处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内容,共8个板块,18个课时,具体内容要求见表1。

但需要指出的是,《课程标准(2017年版)》只是从宏观层面提出了健康教育知识学习与掌握的要求,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具体教什么内容,还应该根据学习目标、所选择版本的教材和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原则上来讲,只要在上述基本范围之内且能够达成健康教育学业质量标准要求的内容均可。

2.健康信念与态度形成

首先,关于信念问题,哲学家休谟曾经发出过这样的感叹,“信念似乎从来是哲学中最大的神秘之一”[7],由此可见信念在哲学界中的重要性。作为第一个认真考虑信念问题的哲学家,休谟认为从本质上来讲,信念是对人类经验知识的认识;信念在根源上是源于“印象”而来的东西。印象、特别是重复的印象构成了信念的基础,或者换个角度说,印象构成了信念产生的原因。在心理能力方面,是“想象”的能力使信念得以形成。不过对于休谟来说,这种“想象”属于习惯性的联想,因此休谟特别把“习惯”称为信念的“根源”。此外,对于信念的作用,休谟的基本看法是信念强化了我们的有关观念,使之变得更加强烈、生动,这有助于在因果的推论中,使我们能够从原因的“印象”中,通过“相信”这一因果联系的存在,借此推移到结果的“观念”[8]。哲学家休谟对于信念的深刻认识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如果从休谟的认识出发,我们可以认为健康信念是指学生“基于人类对健康相关经验知识的认识,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健康知识而产生的深刻印象,当这种印象成为一种习惯性联想时,学生对这些健康知识的相信程度就会不断加深,从而就不断强化了他们关于健康知识的某种观念”。但是,信念本身也存在正确和错误,如果学生对健康知识的认识存在错误,那么就會导致错误的信念。比如,如果学生相信少量的吸烟有助于提神,那么这就是一种错误的信念。因此,学生在掌握健康知识的基础上,应该要形成正确的健康信念。

与信念主要强调“确信”相比,态度更加强调对某种事物的“倾向性”。也就是说,个体即使对某个说法非常相信,但也未必一定会产生行动上的意向。关于态度,其定义最早是斯宾塞和贝因在1862年提出,即认为态度是一种先有主见,是把判断和思考引导到一定方向的先有观念和倾向,即心理准备。目前比较流行的是Freedman提出的态度三成分学说,认为态度是由认知、情感、意向组成。对此,马先明等人对态度的三成分学说的定义进行了总结,认为态度就是以主体对特定对象的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为特征的心理反应倾向,是行为的准备状态,分为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两种[9]。即使不同学者对态度的定义不一,但可以肯定的是,态度体现为一种带有意向性的心理倾向。由此可知,健康态度主要是指学生对健康相关问题所体现出来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活动,包括对健康本身的态度以及对健康知识学习的态度。前者是指学生对健康的功能、健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等基本问题的认识,后者是学生在学习健康知识时的认识层次、努力程度、理解深度等。态度本身是一个中性词语,存在着积极与消极之分。对于学习而言,积极的态度意味着成功了一半,而消极的态度则可能意味着敷衍与失败。因此,学生应该要形成积极的健康态度。

3.健康知识实践运用

如前所述,学生掌握了健康知识,形成了正确的健康信念和积极的健康态度之后,还需要将健康知识运用到生活、工作、学习等实践情境中去,从而产生真正的健康行为。学生对健康知识的实践应用过程,就是一个发现健康问题、分析健康问题和解决健康问题的过程,也是运用能力逐渐提升的过程。

首先,学生要善于通过所学的知识发现健康问题。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很多与健康相关的问题,如:对健康的理解停留于身体强壮层面;三餐不正常进食、选购食品时不知道如何识别标签及其营养成分、长期口渴后喝碳酸饮料;在运动中出现痉挛、扭伤、拉伤、挫伤等问题时不知所措;长期沉溺于网络聊天无法自拔;看黄色录像而一时冲动对他人造成性侵犯或性暴力;在球場上面对众人时感到恐慌和焦虑;不知道如何与同学和老师交往等。这些健康问题的存在,一方面缘于学生缺少健康知识的学习,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甚至认为这些问题是正常现象;另外一方面,即使意识到了有些现象不正常,但也无法识别出哪些是问题。因此,学生对健康知识的实践运用,首先要能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健康知识发现问题。比如,通过学习营养膳食的相关知识,能够识别诸如“将水果的腐烂部分削掉之后继续吃”不是节约,而是存在着巨大的健康风险。

其次,学生要能够通过所学的知识分析所发现的健康问题背后存在的原因。以家庭中存在的健康问题为例,高中生父母的年龄通常在四十到五十岁之间,该年龄段是“亚健康”高发的时段,他们的父母在工作、生活、赡养老人和抚育小孩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压力。比如,父亲在工作中可能会经常感到疲惫、精力不足、休息不够;母亲在生活中可能会感到脾气暴躁、睡眠质量差、容易生气等;而弟弟妹妹可能存在着龋齿、肥胖、爱喝碳酸饮料、不爱运动等问题[10]。根据这些现象,学生要能够帮助家人对这些健康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如父亲出现的问题可能与精神压力过大、长期外出应酬吃饭、加班频繁导致的身体免疫力下降等原因有关;而母亲的问题可能与缺乏体育锻炼、夫妻关系紧张、精神高度紧张等原因有关;弟弟妹妹的问题可能与爱吃甜食且不爱刷牙、营养摄入量超过消耗量等原因有关。通过分析这些问题的原因,则将健康知识的运用又提升到了新的层次。

再其次,学生要能够针对健康问题对症下药,提出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还是以上述家庭健康为例,通过发现问题和分析原因,学生可以通过自己所学的健康知识为家人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比如,父亲要学会减压,在工作之余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适当放松,戒烟限酒减少应酬,并尝试帮助父亲制订一份科学的健身计划;对于母亲的问题,可以通过参加体育运动,如瑜伽、舞蹈等转移注意力,学会冥想和放松,多站在父亲的角度思考问题,改善夫妻关系等;对于弟弟妹妹,要帮助他们认识到牙齿保健的重要性,并督促和帮助他们养成刷牙的好习惯,同时要根据自己的身体发育情况合理进食,既不能暴饮暴食也不能饥不择食等。通过解决健康问题,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健康知识的巩固程度,而且也将理论性的健康知识学习转化成了实际的健康行动。

二、健康知识掌握与运用和健康行为的关系

(一)健康知识掌握与运用为健康行为养成奠定了三维基础

1.健康知识是健康行为养成的认识基础

人类会产生很多行为,但有些行为是有意识产生的,而有些行为是无意识产生的。其中,有意识产生的行为需要建立在认识的基础上,否则如果缺乏认识,则会导致行为偏差或者行为错误。健康行为是人类一种有意识的行为,其产生必然要以对健康知识的正确认识为基础。比如,如果学生在跑步过程中能够产生正确处理“极点”的行为,那么前提是学生对跑步过程中的氧气供应、乳酸堆积等问题有正确的认识。如果缺乏认识,学生只会感到呼吸困难、肌肉酸痛、动作迟缓、情绪低落,甚至不愿意再继续运动下去,而不会及时地进行调节,更不会形成健康科学的运动习惯。

因此,掌握扎实的健康知识是健康行为养成的认识基础。但研究表明,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对健康知识的掌握存在整体水平不高、地区不平衡等问题[11]。因此,急需加强学生对健康知识的学习。学生如果要掌握健康知识,不仅要在课堂上认真学习教师所传授的相关知识,更要在课外通过阅读书刊、网上查阅资料、观看视频、参观展览等方式学习健康知识,因为课堂学习的时间非常有限,18个课时的时间很难有足够的时间支撑《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的健康教育知识学习要求。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健康知识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够局限于“灌输式教学”而将学生变为健康知识的机械接受者,而应该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结合个人生活经验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建构属于自己的健康知识。

2.健康信念和态度是健康行为养成的意向基础

知识不等于信念和态度,从知识到信念和态度以及到行为的转变面临着很多复杂因素。如前所述,健康信念和态度是指学生对健康知识的“确信性”和“倾向性”,它在健康知识和具体的实践运用之间起着桥梁作用。即使学生掌握了健康知识,但如果他未在信念层面产生确信,对所学的知识持怀疑态度,那么不仅不会进行实践运用,还会从内心产生反作用;同时,即使学生确信了自己所掌握的健康知识,但如果没有积极的学习态度,也很难产生运用的“欲望”。因此,健康信念与态度是学生健康行为养成的意向基础。

对于正确的健康信念和积极态度的培养,教师一方面要进行正面引导,体现榜样示范的力量。比如在学习健康的生活习惯相关知识时,如果教师却在学生面前吸烟,那么对学生将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以身作则非常关键。另外一方面,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多采用案例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健康知识的过程中产生信念,端正态度。例如,列举现实中存在的长期沉迷于网络而耽误自己前程的案例,引导学生一起分析这些案例背后的原因,让学生意识到网络的风险,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帮助他们积极调整自己的上网时间,形成健康的网络行为。

3.健康实践是健康行为养成的行动基础

让学生对健康知识进行实践运用是健康行为养成最关键的环节,因为再扎实的健康知识基础,再好的信念和积极态度,如果没有产生具体的健康实践行动,一切都只是纸上谈兵,并不能产生任何实际的健康效果。研究表明,学生是否产生具体的健康实践行为,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如学校的健康教育模式、家庭背景,特别是父母文化程度、对学校健康教育的态度、对子女健康状况的关注程度、对子女健康问题的认识程度等方面[12]。由此可见,学生健康实践开展情况的好坏并不只是自身的原因,与学校和家庭密切相关。因此,要促进学生进行健康实践,除了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健康知识基础,提升健康信念和态度之外,学校要积极开展多样化的健康教育模式,尤其是家长要对学校健康教育给予积极的支持,密切关注子女的健康状况,在生活中给子女更多的健康关爱并形成良好的榜样示范。此外,行政部门也要加强健康教育的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促使学生意识到健康实践不仅对自己有益,而且也是一件在国家层面意义重大的事情。2019年以来,教育部体卫艺司结合“师生健康中国健康”主題活动,在北京各大公交站台投放公益广告而加大健康教育宣传的做法值得借鉴。

(二)健康知识掌握与运用是评判健康行为水平的重要指标

如果要评判学生的健康行为素养水平,那么健康知识掌握与运用和其他3个表现形式就一起构成了完整的评判指标。基于此,《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健康教育模块的学业质量标准中对健康知识掌握与运用划分了五级水平,以方便体育教师进行学习评价(表2)。

由表2可知,如果要了解学生的健康知识掌握与运用水平,则可以根据学业质量的5级水平来进行判断。比如,在水平1中主要是要求学生“了解和运用营养、卫生保健、环境、疾病预防、心理健康、人际交往、安全避险等方面的知识”,水平2主要是要求学生“理解膳食和营养均衡的作用,将所学的卫生保健、环境、疾病预防、心理健康、人际交往、安全避险等方面的知识运用于学习和生活中”,水平3主要是要求学生“知道常见的运动损伤和一些突发伤病事故的处理和急救方法”,水平4主要是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健康状况作出正确评价,同时将所学的健康知识综合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基本形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而水平5则是要求学生“较为深刻和全面地了解膳食平衡对健康的影响,并能够指导自己和家人合理膳食;全面了解常见疾病的成因、危害和预防方法,并能指导自己、家人和周围人群采取合理措施预防常见疾病”。

从上述5级水平的描述可知,虽然每一级水平之间还存在不平衡的现象,但总体而言有几个特点:一是总体的要求呈现逐步提高的螺旋式上升状态。水平1的要求是了解和运用,而水平2则要求理解和运用到学习与生活中去,很明显在认知层面和运用的宽度及广度方面有所提升;水平3主要强调对运动损伤和突发伤病事故的处理,这与前两个水平和后两个水平在描述方面出现了不协调的情况,这说明《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学业质量描述方面还有待改进,但是,如果仅从要求方面来看,层次仍然在前两个水平上有所提升;水平4强调在对健康状况作出评价的基础上对健康知识进行综合运用,更加突出了运用过程中的科学性;水平5在强调全面了解的基础上,突出了学生在疾病预防与膳食营养方面对自己、他人的指导,运用的要求进一步提升。二是无论哪个水平,对健康知识的掌握与运用都是从整体的角度展开,即强调了知识运用的结构化,避免了碎片化。即使是在水平1,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仍然强调了运用,而并没有按照传统的“低水平先学习,然后再掌握,到了高水平再运用”的逻辑思维展开。实际上,这体现了《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新思想,即要避免人为地将知识的学习与运用割裂开来,不同水平只是掌握和运用的层次有高有低,但都是整体的思维。这对于体育教师开展健康教育教学和健康行为核心素养学业质量评价都是很好的启发。

参考文献:

[1]尹志华,汪晓赞.国家意志与体育新课标表达:论《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十九大精神的落实[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9,53(3):81-88.

[2]李维瑜,刘静,余桂林,徐菊华.知信行理论模式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J].护理学杂志,2015,30(3):107-110.

[3]杨柯君.知信行模式[J].上海医药,2013,34(10):42.

[4]季浏,尹志华,董翠香.国际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163-166.

[5]李欣玥.澳大利亚《F-10体育与健康国家课程标准》解析及启示[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8,34(6):65-67+75.

[6]潘建芬.教什么健康知识和健康技能——解读美国中小学生必修课程《健康与幸福》[J].体育教学,2018(4):16-19.

[7]休谟,著,关文运,译.人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15.

[8]陈嘉明.信念、知识与行为[J].哲学动态,2017(10):53-59.

[9]马先明,姜丽红.态度及其与行为模式述评[J].社会心理科学,2006,21(3):7-10.

[10]季浏.体育与健康(普通高中教科书必修全一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11]余小鸣,张芯,杨土保,等.中国中小学校健康教育研究(1):学生健康知识态度行为现况[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7-9.

[12]余小鸣,张芯,朱广荣,等.中国中小学校健康教育研究(2):学生健康知信行相关影响因素[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2):107-108+110.

基金项目: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项目编号:16CTY013)的阶段性成果。

体育课程与健康课探究论文范文第2篇

授课人

2008.6.3

( 三

)

1 、通过 50 米跑的考核,检测学生速度素质能力。

2 、培养学生克服困难,拼搏向上的精神。

1 、

50 米跑(考核)

2 、自选项目:排球或篮球

学习内容

一、整队集合

1 、

观察队形,检查常规

2 、向学生问好,语感亲切

3 、

宣布课的主要内容

(

1 )

500~~600 米自然地形

(

2 )

、准备活动

1 、

四列横队集合, 体育委员

整队

2 、向老师问好,声音响亮

3 、 认真听讲,

了解课的要求

4 、随教师口令做操

二、

50

(考核)

一、

组织: 每组四人进行考核

教法:

1、 宣布考核方法,

注意事项

及要求

2、编组考核

3、

根据学生兴趣安排其它练

习项目

一、练习:

1、充分做好准备活动

2、学生练习

3、考核开始

要求:听从指挥,遵守规则

体育课程与健康课探究论文范文第3篇

授课人

2008.6.3

( 三

)

1 、通过 50 米跑的考核,检测学生速度素质能力。

2 、培养学生克服困难,拼搏向上的精神。

1 、

50 米跑(考核)

2 、自选项目:排球或篮球

学习内容

一、整队集合

1 、

观察队形,检查常规

2 、向学生问好,语感亲切

3 、

宣布课的主要内容

(

1 )

500~~600 米自然地形

(

2 )

、准备活动

1 、

四列横队集合, 体育委员

整队

2 、向老师问好,声音响亮

3 、 认真听讲,

了解课的要求

4 、随教师口令做操

二、

50

(考核)

一、

组织: 每组四人进行考核

教法:

1、 宣布考核方法,

注意事项

及要求

2、编组考核

3、

根据学生兴趣安排其它练

习项目

一、练习:

1、充分做好准备活动

2、学生练习

3、考核开始

要求:听从指挥,遵守规则

体育课程与健康课探究论文范文第4篇

贯彻执行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与基本理念,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感,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树立“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思想。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动脑、动手,自制教具。适当调整、补充、改造教材,加强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及经验的联系,努力创造适合广大中西部地区体育教学的新思路。

三、 教材选择

以五个教学领域统领全局,在水平四上,选择形式多样的投掷练习。教学内容设:投准练习;低姿势前抛练习;侧向投掷练习;打“保龄球”练习。

四、 教学设计

(一) 学生年级:初中二年级(八年级),人数40人,男女各半。

(二) 教学时间:2004年12月

(三) 教学内容:多种形式的投掷练习。

(四) 学习目标: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会多种形式的投掷练习,提高投掷技能,发展上肢、腰腹力量及身体的协调性。

3、 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感,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五)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体会并能运用2—3种投掷技术。

2、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合理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六) 运动负荷:中(50—70% VO )

(七) 教学方法:情境学法,游戏比赛法。

(八) 组织形式:(男女生分组练习)投准练习→低势前抛练习→侧向投掷练习→“保龄球”练习。

(九) 教具:

(1) 废旧自行车外胎7只 (2) 装沙矿泉水瓶45支 (3) 实心球10个 (4) 细铁丝约30米 (5) 录音机一台

(十) 场地示意图

(十一) 教学过程:

1、 战前动员:设置情境(安排本次课的练习内容及组织方法等),女生命名为巾帼队,男生命名为勇士队(队形如图)。

2、 战前训练(准备活动):

(1) 慢跑活动(按图(2)所示方向进行)

说明:男、女生分别依一路纵队的形式,从↑方位跑进,先把手中的瓶按1米左右间距沿直线放置,然后绕瓶作“S”形跑动,2—3分钟后,再依次收瓶。

(2) 做简易自编自操5—6节,按图(1)所示队形进行。 (3) 抛接练习提醒学生高度要适宜,注意安全。

3、 战斗开始

(1) 炸“调堡”(投准练习),男、女生分组进行比赛,看哪个队能把炮弹(装沙矿泉水瓶)准确地投入敌人的“碉堡”(自行车外胎)内。练习如图(3)所示。

要求: = 1 * GB3 ①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投准方法,按统一口令投掷、捡瓶。

= 2 * GB3 ②通过调整投掷距离来调整投掷难度。

(2) 打“坦克”(低姿势前抛练习):鬼子的坦克一辆接一辆地开过来,战士们发射火箭炮,奋力击毁坦克(如图(4)所示)。 要求:投弹时重心要下降,炮弹要低平,出手时机要把握住。

(3) 打“飞机”(原地侧向投掷练习):战士们将炮弹射向空中行进中的飞机。(如图(5)所示)

要求:

= 1 * GB3 ①侧向投掷,把握时机,争取击中目标。

= 2 * GB3 ②应对学生进行侧面示范展示,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 = 3 * GB3 ③应采用下蹲姿势前行通过敌机“侦察区”。(增加学生下肢体能练习)

(4)打“保龄球”:男女生分组进行打“保龄球”比赛,击倒瓶多者组为胜。(如图(6)所示)。

4、 战斗结束(放松活动): 师生共同庆祝战斗的胜利,并唱歌表示庆贺。 注意事项:

1、 练习过程中,应充分调动体育小干部的积极作用。

2、 让学生想办法完成学习目标,使练习既安全有效又充满乐趣。 联想:

1、 在“坦克”和“飞机”上系上彩带,教学效果是否会更好些?

2、 “飞机”是否可以设计成上下两圈相连,便于学生调整投掷角度。

五、 结论:

体育课程与健康课探究论文范文第5篇

1、结合学校情况、学生情况和教师任课多等因素。完成了高中部十四个行政班的教学任务。

2、在教学中设立了,篮球模块中的半场返往运球上篮、篮球一分钟自捡自投考核、立位体前屈、立定跳远、第三套广播操五个项目的考核,并圆满的完成任务。

3、组建并训练了国旗队,完成每周一升旗仪式的组织和全校的升旗活动。

4、组建了篮球队,并坚持训练。效果明显。

5、组建了参加福田区第二十二届运动会的前导队,坚持训练并出色的展示在福田区人民面前给人以全新感觉,成为开幕式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6、组织策划了,耀华实验学校2011年秋季田径运动会。

7、完成了评估前的准备工作。

8、为福田区公安分局的篮球友谊赛做好了后勤工作和裁判工作。

9、成功的完成了高中部男、女生篮球赛组织工作,虽没有最后完成比赛。但也是一个进步,是对体育活动课的肯定。 不足:

1、 考核科目学生不够重视,高考指挥棒不改变,不会真正的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的阳光体育的目标。

2、

3、

4、 教师继续学习的机会很少,基本为零。 组内学习的空间为零。

学生自身对体育考核,重视程度不够,成绩单对学生来说是一纸空谈,一切都无所谓,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漠然,对《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也是了解不够。

总之:学生的自身原因是主要的,如何将体育与健康课考核放在重要的日程中,是学校、体育教师、学部的下学期工作的一个方面。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采用必要的手段,来约束学生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自觉锻炼,和学习体育的意识。

下学期的努力目标:

1、 设置科目,科学化,合理化。

2、 继续教育学习不能停,要继续。

体育课程与健康课探究论文范文第6篇

在体育教学改革中, 关键是更新观念, 突破传统的旧有的教学模式, 培养科学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持之以恒终身体育的信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 必须加快体育课程的改革, 这是体育教改的核心环节, 体育是教育的重要手段, 课程改革面临着艰巨的任务, 在现行的体育教学课程中, 存在着观念滞后, 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手段不一致, 学生的健康教育、思想教育等任务落不到实处, 体育教学内容存在着“难、繁、偏、旧”的状况, 教学方法上的单调枯燥无味, 成绩评定中过份强调竞技运动成绩, 管理上强调统一性, 适应性不强等。以上问题的存在, 导致了课程的目的任务不能很好完成, 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体育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 改革势在必行。

1 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学校体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但在实践中, 远远未能达到此目标, 把运动技能、技术作为教学的唯一内容, 这是非常片面的, 健康状况差的学生, 可以免修体育课, 而不是通过体育手段去改善健康状况, 总认为体能状况不能适应体育课的运动负荷, 恰好相反, 应该运用体育的有效手段, 改善学生的健康状况。只有进行体育课程的改革, 才可能充分发挥体育教育的独特作用。

我国学校学生的健康状况, 不容乐观, 有关资料调查研究显视, 我国学生体能各项指标, 均有下降趋势, 其中原因是多因素的, 有不良生活方式, 导致体质下降, 也包涵体育课程的学习不被多数学生喜欢, 只有改革现行的体育课程, 关注学生的情意表现和社会适应能力, 使体育课真正成为师生于教于乐, 促进学生健康水平的提高。

学生的天性是活泼好动, 也喜欢体育活动, 体育成为教育的重要手段,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过程中, 体育课程教学活动中, 仍然存在减负问题, 降低一些运动技能技术的难度, 重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

学校体育课程改革, 要把提高学生健康水平放在首位, 促进全面和谐发展, 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2 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重点

学校体育课程结构需要重新建构, 由于现行体育课程的观念滞后, 要把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模式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 充分考虑不同教育阶段, 学生全面、均衡发展的需要, 同时可以借鉴国际间体育课程改革和发展趋势与体育课程现代化的要求, 提出全新的课程改革的结构体系, 采用按体育的功能来划分学习领域的结构体系, 能更加注意充分发挥体育课程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独特功能。

强调体育课程的适应性, 我国地域辽阔, 民族众多, 经济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很大。因此, 体育课程学习内容的确定, 应具有充分的变通性, 各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加以选择, 使其符合本地、本校的实际, 使各地各校有充分开发的空间, 使课程结构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去适应不同地区, 不同学校的不同需要。

学校体育课程的设计, 要让教与学的师生共同参与, 摆脱过去的盲目、被动的局面, 激发师生参加课程建设的积极性, 有利于师生主动积极地形成教与学的互动关系, 使课程设计更能适应学生个体差异, 更有利于个性化的发展, 立足于使全体学生都能从体育课的学习中, 获得更多益处。

更新教与学的理念及策略。要使教学产生有效性, 评价时应关注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还要看学生是否进步和发展, 应当成为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指标。体育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是否能激发、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是否理解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教师是否掌握了让学生能理解的教学技能;教师所运用的教学策略是否得当。在教学改革中, 要不断改进和完善《体育教学大纲》, 倡导“快乐体育”。

建立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传统的评价, 只是用统一的运动能力、运动成绩指标来衡量学生体育学习的结果, 既不考虑学生学习后健康状况的改变情况, 也不去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锻炼习惯是否养成, 无视学生体育学习经验的获得, 这种评价不合理。要把评价作为课程教学的有机环节, 关键是让全体学生在现有基础上, 谋求实实在在的发展, 通过评价形成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 既注意学习结果的评价, 又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 有利于体现以健康为中心指导思想的评价体系。

3 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取决于体育教师素养

体育教师本身对课程的理解和参与, 要求教师要充分意识到自己角色的转换, 在新课程中, 体育教师不再是消极地扮演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执行者角色, 而应当是具备现代教育观念和教育素养, 知道如何进行课程建设, 教师将伴随着课程改革一齐进步成长, 为提高国民整体健康水平, 做出积极的更大的贡献。

4 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方向

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理念, 必须注重终身体育态度的形成与体育能力的培养, 形成科学合理健康的行为习惯与生活方式, 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 在体育锻炼中, 塑造健全的人格。

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内容, 可把体育与健康两门课合二为一, 将健康教育的有关内容融入体育教学之中, 是培养全面发展一代新人的重要途径。

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要呈现多样性、选择性、指导性, 把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强调运动技能教学内容中融入体育理论知识, 在体育与健康的理论知识中, 培养运用这些理论知识的能力。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评价, 应该是综合的、全方位的, 要做到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还应做到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

摘要:新世纪之初, 体育教改紧紧围绕“体育与健康”的问题而展开, 教改的关键是更新观念, 打破陈旧不变的体育教学思想模式, 以增强体质为中心, 提高健康水平为目标, 依据机体的健康状况, 个体的体质及机能的强弱, 以“健身学”、“健身教育学”的理念和“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思路出发, 按体育的功能来划分学习领域的结构体系, 采取积极主动、合理有效的措施、手段方法, 真正达到增强体质, 增进健康, 充分发挥体育课程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独特功能。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课程,思考

参考文献

[1] 刘宗达.体育保健学[M].广西师大出版社, 1995.

[2] 黄敬享.健康教育学[M].上海医大出版社, 1992.

[3] 王冬.自我保健医学[M]上海科技出版社, 1994.

[4] 张能谦.医疗体育与保健康复[M].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0.

上一篇:艾滋病孕产妇心理护理论文范文下一篇:大陆地区传统工艺美术论文范文